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罗布泊说课稿

罗布泊说课稿

罗布泊说课稿
罗布泊说课稿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皇华初中范崇会

我说课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进行说课。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本单元编选了《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喂——出来》五篇文章,都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今天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写了罗布泊由昔日美丽的仙湖变成今日的荒漠,揭示了一个生态环境蒙受人为破坏的个案,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痛惜之情,警示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在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把握两点:一是对比、拟人、排比三种表现手法,二是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课学习目标定为:知识目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读、说和查阅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点放在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难点是探究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从中总结教训。

3、学情分析: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适合学生自读。八年级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接受的是新课程理念,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学生也基本习惯了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应该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顺利完成。

第二部分:说教法:依据新课程理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教师应为学生个性化的学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1、情景创设法:搜集大量的图片,既有仙湖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2、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通过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通过朗读,想象昔日罗布泊的美丽,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3、讨论法:利用质疑,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三部分:学法指导:叶圣陶老先生提出:“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在学生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1、勾画

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2、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中领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4、查阅资料:个性化阅读,重视学生阅读量的要求,鼓励并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以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有这样一首印第安歌谣: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最后一条河中毒,最后一条鱼被捕,你们才发觉,钱财不能吃。

出示课题。(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快速融入到文本的主旨中来。)

二、解题: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明确: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如今消逝了。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快速阅读,解决问题。因为个性化的语文学习的核心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也就是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不能包办代替。

三、整体感知: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出示“仙湖”课件。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2、教师过渡: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水乡,那里水平如镜,花草繁茂,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牧民们在这片肥美的土地上养活了成群的牛羊。我们仿佛听到林边牧民在放歌,就连那牛羊仿佛也在歌唱,我们记忆中的罗布泊是一个美丽的仙湖。可现实中的罗布泊呢?学生明确:沙漠。出示“沙漠”课件。提出问题,思考: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明确:河流改道、人口激增、盲目取水。(目的是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归纳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为探究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合作探究:过渡:仙湖消逝了。追问: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理解“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顾上游利益,不顾下游利益;只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脑中没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行为方式,其心理基础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此环节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五、品味语言:1、过渡:“仙湖”消逝了,那号称“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胡杨呀,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我们似乎还听到了胡杨的诉说。出示课件:胡杨。如果你是胡杨,你想说些什么?因为个性化的阅读,主张有创意的阅读,这种设计主要为了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能发表独到见解。2、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自由、自为、自愿是个性化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体现。此环节能让学生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六、拓展迁移:听了胡杨的诉说,我们痛惜,我们难过。这时我及时小结课文,进一步明确主旨。可是同样的悲剧还在上演。P95 青海湖解说(略),点击出示:青海湖图片。P95月牙泉解说(略),点击出示:月牙泉图片。教师讲解:看着这些画面,听到这些数字,怎能不叫人痛心疾首?在这广

袤的地球上,又何止青海湖、月牙泉面临如此的遭遇?联系生活,谈谈你所知道的关于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有人说过,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布置作业:以环保志愿者的身份写一篇倡议书,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停止破坏生态平衡,尽力拯救已被破坏的环境,防止生态的继续恶化。

本作业设计从环保的角度出发,谴责人类的盲目行为,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八、总结: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第五部分:板书设计

板书: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罗布泊东部阿奇克谷地第四纪古地理

罗布泊东部阿奇克谷地第四纪古地理3 王  永① 赵振宏② ①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②新疆地勘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摘要 对罗布泊东部阿奇克谷地中部AK 1孔及露头剖面第四纪沉积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初步分析了阿奇克谷地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与古地理演化。结果表明,阿奇克谷地第四纪古地理受上新世以来区域构造控制,谷地两侧北山及阿尔金山的隆升,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同时也控制了其沉积环境的演化。第四纪以来阿奇克谷地沉积环境有两次明显的变化。在早更新世中期谷地中开始出现湖相沉积,在中更新世晚期湖相沉积范围扩大,为罗布泊湖的大发展期。在晚更新世谷地两侧普遍出现砾石层,与中更新世沉积呈不整合接触,这表明构造抬升造成湖泊退缩。晚更新世以来湖泊沉积环境波动变化加快。 关键词 新疆 罗布泊 阿奇克谷地 第四纪 古地理 第一作者简介 王永,男,1968年生,199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沉积学及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的研究工作。通讯地址:北京百万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邮编100037。 图1 新疆罗布泊阿奇克谷地及AK 1孔地理位置 Fig.1 Location map of Aqike Depression and AK 1core ,Lop Nur ,X injiang 阿奇克谷地位于罗布泊东部,阿尔金山与北山之间,系古罗布泊湖向东的延伸部分,为一北东向的构造谷地[1]。阿奇克谷地地层露头较少,仅在谷地边缘有少量出露。连续的沉积记录可以该谷地中部的AK 1孔为据。AK 1孔位于阿奇克谷地中部八一泉南(图1),钻孔深达465.55m 。其中第四纪地层厚度约357m 。 一、区域地质概况 罗布泊地区地表主要为第四纪所覆盖,仅在东北部北山地区有古生代变质岩分布。罗布泊地区的第四系包括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成因有风积、冲积、洪积、湖积和 3国土资源部环境司资助项目“罗布泊地区第四纪环境与古气候”。收稿日期:2000年10月27日 改回日期:2001年1月6日 第3卷 第2期 2001年5月 古地理学报  JOURNA L OF PA LAE OGE OG RAPHY V ol 13 N o 12 May 2001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通用3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通用3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通用3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1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如下收获: 1、分析一篇文章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方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特别是比较长的文章,如果让学生在读之前不及时的从文章的题目中捕捉到正确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感知。 2、语文课堂上要重视朗读的训练。新课改中体现了教师要精讲,对于学生来说,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的课堂活动,我认为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来说最有效的课堂活动,就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中精美的句子,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读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不足的地方: 1、我觉得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可是我对如何安排学生发言做的不好,学生的发言显的有些乱,重复发言多。 2、文中留给学生拓展的时间少,比如:我们应该如何做,做一个环保人士,让大家找,我想:对同学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这个时间有点短。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以前也上过,也听过一次公开课,教学的大致思路主要是课堂大量展示、解说罗布泊古今对照图片,让学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过多强调文章主旨的领会。之后发现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兴趣不够,缺少激情;语文课缺少了应有的“语文味”好像变成了政治课。最近,我又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在激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增强“语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进。我认为这是我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导语我做了精心的设计:生物学家法布乐关于毛毛虫的实验。大自然中,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顾名思义,这种毛毛虫喜欢列成队伍行走。最前面的一个负责方向,后面的只管跟从。法布乐诱使领头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绕圈,结果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直到几天后,毛毛虫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了

《罗布泊》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思考文章的时代意义,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 品味报告文学的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学会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强化感情色彩。 教学难点: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一、揭题导入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有个地方叫罗布泊,(手指着“泊”字)同学们,我们注意这个“泊”字,偏旁是怎么写的?这说明“罗布泊”原来跟什么有关系?(水)泊者,湖也,湖泊湖泊,泊就是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吴岗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了解本文题材(报告文学) 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 师:也就是说,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消失了。那你们想想,在读题目时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呢?(惋惜的、悲痛的) 师:还有难过的、遗憾的。好,那我们就带着这些感情,把题目齐读一遍,一二起!针对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二、解读文本 师:这是我们学习课文之前,对文章题目的初步解读,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文本,课文将满足我们求知的渴望。

1、请同学们先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然后自由朗读课文。 2、过去的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请在文中划出有关的句子,并读一读。 3、这样美丽的仙境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欢娱的、愉悦的、高兴的。) 4、哪位同学用欢娱的语气给我们朗读示范一下? 5、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昔日罗布泊的特点?(绿洲、仙湖) 播放昔日罗布泊美景图片。 师:如果有机会周游,我相信大家肯定不愿错过这个令人向往的美丽的罗布泊!然而,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不可能!因为今天的罗布泊已经——(点击鼠标,打出展现罗布泊现在状貌的图片) 6、同学们,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作为这幅图片的解说词呢? (用苍凉的语调):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天气温高达70°C。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7、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现在罗布泊的特点?(沙漠、神秘) 师:从美丽的绿洲变成如此一个令人恐怖的沙漠,这怎能叫我们不为之心痛呢?然而在悲痛之余,我们更应该去追究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这几个问题。(幻灯片出示“合作探究”)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核心句:改道、“四盲”) 8这样的悲剧是不是只有罗布泊一个呢?(不是,还有青海湖和月牙泉也正在遭受不幸) 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青海湖水面下降,月牙泉濒临干涸。 9、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想一想,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师(指着板书上的“盲目”)这是谁的盲目?(生:人类)为什么他们会如此盲目?是什么蒙蔽了他们双眼?(生:利益) 师:是利益的驱动,原来一切都是人为!更可怕的是,人类制造的悲剧并没有因罗布泊的消逝而终止,它仍然像恶魔一样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10、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悲剧发生吗? 师:这真得让我们不寒而栗,痛彻心肺,不得不发出和作者一样的呼声: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11、谁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文原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课文原文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家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人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人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人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lOOO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

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儿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求。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牧场。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

罗布泊夏季气温高达商榷

罗布泊“夏季气温高达℃”商榷 罗布泊“夏季气温高达70℃”商榷 作者:李希艳耿庆明字体:【大中小】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罗布泊,消失的仙湖》一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对罗布泊夏季气温的描述有误。原文为:“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这里,作者对空气温度和地面温度两个概念的理解有误。 百叶箱是一种专门用于测定空气温度的仪器。百叶箱的四壁用木条做成百叶箱式,阳光不能直接射入,雨雪也不能直接进入,但空气畅通,温度一致。一天内,百叶箱内的温度在不同时间是有区别的,不论晴天、阴天,总是出现一次最高值,一次最低值,这两个数值就是我们在天气预报中所听到的日最高、最低气温。那么为什么用百叶箱内所测定的数据作为每天的最高、最低气温呢? 我们平时所说的温度是指空气的温度,不同高度的空气,温度是不一样的,沿垂直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大约降低0.6℃。地面测定的温度是地面温度,由于组成地面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同,阳光照射与否,地面温度也有差别。地面温度和空气温度在同一个时间里有很大的区别。露天直接测量空气温度和在百叶箱中测量空气温度区别更大:露天直接测量空气

温度,是温度计表面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得来的,显示的温度很高,如2006年7月31日15时左右吐鲁番火焰山脚下“金箍棒”温度计高达69.6℃。为了便于区分和理解,我们可把它叫太阳直照温度;而在百叶箱中,空气直接吸收太阳能不多,特别是对太阳辐射能中的可见光吸收更少,因此,百叶箱中测定的气温才是准确的空气温度。我国规定气象台(站)所报气温特指距地面1.5米左右,在百叶箱里测定的温度,也就是我们日常所用的空气温度——气温。 我国的气温究竟哪里最高?罗布泊的气温是否能高达70℃呢? 根据现有资料记载,新疆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1953年和1956年两年的7月24日,曾两次记录到47.6℃的高温;1965年7月吐鲁番机场出现了48.9℃的高温记录。每年夏季午后,地表温度常可上升到75℃,在其南部的沙丘表面,曾测到82.3℃的高温。现行的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32页说:“吐鲁番的极端最高气温曾达49.6℃,这是我国现有气象记录中的气温最高值。” 罗布泊地区的实测资料要少得多,但其地理环境类似于吐鲁番,因此,其最高气温绝不可能高达70℃,70℃可能指的是地面温度或太阳直照地方的气温,如吐鲁番火焰山脚下“金箍棒”温度计显示的温度。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257000

八年级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八年级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八年级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过程和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的方法。 2.了解罗布泊的这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3.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 教学设想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从“生态自然”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接班人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

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准备 1.检查预习情况:学生朗读生字词。 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噬(shì)戈(gē)壁裸(luǒ)露 2.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堂教学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听说过罗布泊吗那里是浩瀚的沙海,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现在是一个充满恐惧又充满神秘的戈壁,但是,罗布泊在100年前曾是一片辽阔的`水域,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漾。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那么,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是谁制造了这个悲剧我们一起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寻找答案。 播放沙漠中绿草如茵、胡杨林立、花团锦簇的景象画面,学生探讨:“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82《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优秀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时间:2013年4月29日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积累、运用吞噬、沧海桑田、干涸、戈壁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3、品读课文,揣摩语句,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

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课前要求学生运用工具书小组内自学字的音、形、义;搜集人为原因造成的水资源萎缩或水资源污染的资料,课上交流,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2、讨论法:学生互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课件展示过去水草丰盈绿林环绕的罗布泊图片和现在死寂荒凉的罗布泊的图片。 同学们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如明镜。20世纪70年代,仙湖消逝了,罗布泊从此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给了我答案。 二、检测课前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利用学案完成)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萧瑟戈壁滩干涸鹭鸶浑然一体裸露······ 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cang海sang田吞shi 和xu 荡yang 3、结合课本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2 《罗布泊,消逝的汕湖》教导设计.doc

12 《罗布泊,消逝的汕湖》教学设计- 3.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结合研讨与练习: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导入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二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3.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4.投影显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入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

罗布泊罗中地区盐田工程地质勘察浅述

罗布泊罗中地区盐田工程地质勘察浅述摘要:本文从罗布泊罗中地区盐田工程地质勘察的实际出发,对盐田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及重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可为本盐田的后续工作及其他盐田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盐田;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条件;稳定性和适宜性;罗布泊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 from the luobuboluo salt pan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described the salt pan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urvey,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follow-up work and other salt pan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urvey work.key words: salt pan;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stability and suitability; luobuboluo 中图分类号:p6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盐田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 1.1勘察的依据 根据罗布泊罗中地区盐田工程地质勘察的实际情况,结合现行规范、规程,建议采用《盐湖和盐类矿产地质勘察规范》 (dz/t0212-200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 t/5012-1999)、《盐渍土地区建筑规定》(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基建工程局)、《盐渍土地区工业民用建筑规程》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公开课教案

教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1、学习字词,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朗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联系现实,关注环境问题。 3、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手法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特点,体会语言的真实性和文学性。 教法: 多媒体展示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引导法等。 学法: 自主合作学习结合,采用跳读、勾画、批注、讨论等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出——罗布泊) 罗布泊位于我国新疆境内,古丝绸之路从中穿过。楼兰文明在这里孕育;蓝天绿草,牛马成群……也被称作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这里考察时离奇失踪,至今下落不明;探险家余纯顺在这里徒步孤身探险时失踪……科学家甚至发现,罗布泊一直在移动。罗布泊这个迷一样的荒原,千百年来人们都为它好奇、探索、甚至献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罗布泊,走近这个神秘的地方。 二、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走近——罗布泊) 1、理解题目。 板题 看题目: 1、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重要的信息?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2、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泊 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 大家提出的问题真的很好,贴切准确。这节课有哪些学习任务呢?我们一起来完成吧!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字词,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联系现实,关注环境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快速默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内容(小组合作学习)

浙江省2020年高三地理从个问题到类问题的案例剖析-罗布泊引水工程

案例罗布泊引水工程 ——资源调配及其输送方式的选择 【情景材料】 材料一:罗布泊钾盐生产基地从罗布泊北部抽取地下卤水,利用多条宽 20 米、长约 50 公里的明渠自 流输送卤水至晒盐池,晾晒并加工成硫酸钾,是我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它的建成使我国钾肥自给率从10 年前的 30%提高到了 60%。由于所在的罗布泊地区极度干旱、淡水稀缺,为保障生产和生活用水,每年需从264 公里外的米兰河流域调入地表水和地下水合计 1527.51 万米3。随着产能增加,未来需水量还将大幅增加。米兰河年径流量 1.39 亿m3,除40%生态用水外,可利用地表水资源为 8300 万米3,目前 98%为农业用水。 材料二:图 1 为罗布泊钾盐生产基地输水线路图;图 2 为卤水明渠;图 3 为晒盐池;图 4 为蒸馏法卤水淡化示意图。 【探究问题】 1.分析罗布泊钾盐生产基地选择明渠输送卤水的主要原因。 2.从气象气候角度,分析米兰河引水工程采用地下管道方式输水的主要优势。 3.从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米兰河引水工程对其下游地理环境的影响。 4.从经济的角度,分析未来罗布泊卤水淡化的地理意义。

影响评价 线路选择 调配方式选择 长短、施工难 度、生态影响【事像解码】 ?解码思维 该地理事象反映的是“资源调配问题”,需要考虑资源调配的原因、线路选择及对区域发展影响等方面 的问题: ?问题解码 罗布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东缘,海拔 780 米左右,地表覆盖有较厚的盐壳。该地气候异常干燥,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中心。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多大风、沙尘、甚至是沙尘暴天气。罗布泊原为巨大的内陆湖泊,后逐渐干涸。地表水异常缺乏,但地下卤水丰富,卤水中富含钾盐。目前,该地建有我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需远距离大量引水方可保障生产和生活用水。 1.虽然罗布泊气候干旱,明渠输水蒸发损耗很大。但材料已经明确指出卤水是用来晾晒制盐,水分的 损耗对制盐影响甚微。相对于修建管道,开挖明渠的工程量、技术难度、建造成本等更低。故本题答案可为:①明渠的施工技术难度和工程量小,建造速度快,成本更低。②卤水主要用于晒盐场晾晒,水分的损耗对钾盐生产影响小。 2.与卤水的输送不同,米兰河调水工程,输送的是罗布泊稀缺的淡水资源。为减少蒸发和渗漏损耗,选择密闭的管道效果最佳。又因当地气候干旱,多大风沙尘天气,且昼夜温差大。若管道裸露地表,冬季或夜间出现低温冻害时,管道易被冻裂;大风天气时管道容易被破坏。故本题答案可为:①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管道密封,水分蒸发耗损少。②沙漠戈壁,风沙大,地下管道受地表风沙危害小。③昼夜温差大,地下温度变化相对小,可减少低温冻害影响。 3.据材料可知,目前米兰河 40%的水量为生态用水,剩余水量的 98%为农业用水,剩余水量极少。虽 可通过发展节水农业,节余部分水资源。但水资源的大量调出,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占用农业用水或生态用水,导致下游水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故本题答案可为:①河流下游地表水减少,湖泊、湿地面积减小;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覆盖率减低;②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气候变干;④风沙危害加剧。 4.目前我国钾肥自给率仅 60%,市场对罗布泊钾盐的需求旺盛。该基地必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淡水资源紧张状况会进一步加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保的要求提高,引水成本必然上升,会进一步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及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及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报告文学内容真实,文字优美,感情充沛、课文通过写罗布泊由昔日的仙湖变成了今日的荒漠,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痛惜之情,警示世人们要树 立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文浅显易明白,饱含感情,适合学生自读。依照教材,课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3个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归纳理解变化的缘故。(重点) 3、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难点) 我本次比赛课的教学环节是:预习导入——解题-—合作 探究——读写训练——课外延伸-—课堂检测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老师先检查下您们的预习情况。前面1、2、3小组各派一位代表上黑板展示您们的预习成果,后面4、5、6小组负责检查黑板展示;同时各小组长检查其她组员的导学案完成情况。(此环节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功能)

依照拼音写词语 1、“当她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xiāo sè( )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2。在hé xù( )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3、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gān hé( )而大面积死亡。 4、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tūn shì( )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廊。 5。站在罗布泊边缘,您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cānɡhǎisānɡ tián( )的痕迹。 师:负责检查的小组上去评改。 师: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特别棒!那让我们齐读一遍。(展示后,学生评改,再齐读,加深印象) 师:常讲眼睛是一个人的心灵之窗,想要看明白一个人能够从眼睛入手;同样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想要读明白课文,我们先从题目入手,那我们先来读题目两遍,看看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此环节,采纳本色如题的方法,本课题目包罗丰富信息,这些信息恰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此提问,能够把学生引入文章的情境之中、) 生1:罗布泊是一个湖!

罗布泊在20世纪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就已干涸-湖泊科学

罗布泊在20世纪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就已干涸。这一震撼学界的研究成果被发表在《科学通报》2008年第3期上。 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距今已有百万年的历史,作为整个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中心,历史时期湖泊面积曾达2万平方公里,史前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近2000年来,罗布泊所在地区气候、环境变化剧烈,成为干旱区环境演变的一个典型案例,也是新疆乃至中亚地区历史、地理、环境演变的缩影。 罗布泊什么样?它是如何消失的?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国内外探险家、科学家分别从地理、地质、气候、历史、考古等不同专业角度在罗布泊及其临近地区开展考察、测绘和发掘,提出了种种见解和假设,引发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学术争论。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保国和新疆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蒋平安带领的课题组,在罗布泊地区进行了5年的科学考察和实地测量。日前,在综合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历史资料、航测资料、遥感影像和地形图,对近代罗布泊不同时期湖泊演化过程进行了讨论,指出1963年地形图在罗布泊“大耳朵”湖区标注地物特征不正确,并绘制出了罗布泊“大耳朵”湖盆典型断面相对高程变化图。课题组推断,罗布泊“大耳朵”湖心区域干涸时间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这比目前国内其他研究人员最近得出的干涸时间还向前推移了20年。 高程测量 揭示“大耳朵”湖盆地形特征 目前凭借遥感及空间定位技术,罗布泊位置与周边洼地的相邻关系都已十分明了,但罗布泊的地形特征仍然模糊。由于罗布泊地处偏远,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对于湖泊系统基本参数之一的湖盆地形特征现在仍缺少系统的研究。 为获取罗布泊“大耳朵”地区湖盆地形特征,2004年~2006年的每年9月,课题组在罗布泊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实地高程测量工作。2004年9月和2005年9月,课题组分别采用水准仪、全站仪对研究区典型地段进行了高程测量,但测量结果重复性较差,在3~4公里范围内,重复误差能达几倍。李保国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由于研究区地处极端干旱区,天气晴朗时气温上升较快,近地面2~3米内空气密度变化剧烈,影响光线的直线传播,从而影响到测量结果的精度。 2006年,在总结前两年野外工作的基础上,课题组第3次来到罗布泊,带来了高精度的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其测量精度可达厘米。此次考察的结果印证了那句老话——事不过三。课题组在罗布泊“大耳朵”干盐湖区选取了3条典型断面,并应用DGPS进行了实地高精度高程测量,神秘的罗布泊终于向他们撩开了面纱,真实地呈现在他们面前。 测量结果表明,罗布泊“大耳朵”湖盆深约5.2米,形态不对称,西南陡,东北缓,为一偏心的浅水湖盆,湖盆的最低处位于湖心(90.455 N,40.186 E),从湖盆外缘到湖心,高程依次降低,并没有发现湖心高岛的存在。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概括要点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罗布泊现在和过去,并归纳变化原因。 2、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 学习方法: 1、文献法:课前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相互交流,增强对 课文的感性认识。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体验法:要求学生展示想象,畅想表达。 教学课时:一课时 【自学互助】 1、自学要求 (1)通过自读、自学了解罗布泊消失原因,感受作者的痛惜之情,树立环保意识。 (2)课前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资料,相互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 认识。 2、教材助读 (1)作者简介。吴岗,博士,男,1976年10月生。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助 理研究员。1999年进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微生物遗传专业学习,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水 生生物研究所师,从朱作言院士,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从事鱼类分子生物学研究。 (2)文体知识。 本文是报告文学,是以文学手法反映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一种文体。它是真实性与艺 术性有机结合的文学样式。它的报道性与通讯相近,它的文学性与小说相近。报告文学具备 了新闻和文学两种文体的特点:即真实性,形象性和抒情性。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 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它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面,若羌 县北部,原是新疆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二大内陆咸水湖。呈葫芦形公元四世纪时面积为 20000平方公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到五十年代罗布泊仅为450平方 公里。1972年罗布泊完全干涸。 3、自学检测 (1)、给加粗的字写拼音。 萧瑟( ) 和煦( ) 干涸( ) 吞噬 ( ) 裸露( ) 鹭鸶()栖息()濒 临() 戈壁( ) 无垠( ) 罗布泊( ) 庇护() 咫尺()繁衍()张骞()泵站( ) (2)解释词语: 沧海桑田:近在咫尺: 浑然一体: (3)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并归纳 一下变化的原因。(用文中的词语或语句回答)

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浅谈文本解读

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浅谈文本解读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光明学校陈委委 按李海林先生关于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的理论,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它的原生价值,更要关注它的教学价值。 一、《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原生价值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节选自《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该书是《国土资源报》记者吴刚写的报告文学,发表于2001年第6期《啄木鸟》杂志。作者以令人触目惊心的大量事实,展示了我国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呼吁每个公民善待自己,善待家园。 本文是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通过阅读文中与标题信息相关的语句,我们可以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先看文中有关语句(见下表): 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后半部分则着重介绍罗布泊地区胡杨的死亡,绿色长城的倒塌,导致环境严重恶化的情况,进而写到了罗布泊的消失给予我们的思考,同时也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唤。 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学价值 教材与教学价值取向与教材的使用形态要紧密结合在一起。我运用王荣生教授的观点对此作了两个方面的理解和思考。 (一)关注报告文学的相关文体知识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 本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关注以下几个内容: 1.感受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作者通过叙述事实、列举客观数据,体现真实性。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靠。 2.感受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报告文学从文学引进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与技巧,如艺术构思、艺术想象、描写、抒情和修辞手法,都是可以采取的文学手段。而运用文学手法使表达更具生动而形象。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法是为了增强它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从事实来看,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沙漠,是令人震撼的。作者采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先是客观、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景象,并形成两者之间强烈的反差:“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这些内容使人对美丽的罗布泊消逝产生强烈的惋惜之情。 然后进一步剖析了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的原因,揭开盲目的人为因素是导致罗布泊消逝的罪魁祸首:“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这些写法,强烈引起读者的震撼,足以让人顿首疾呼。 在介绍罗布泊地区的“绿色长城”崩塌过程中,作者大量运用拟人等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胡杨林在死亡时的“挣扎、痛苦”:“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这样的描写能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进而关注环境保护,拯救生态环境。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而直接的抒情,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3.关注报告文学的体式。 报告文学比较重视标题,力争产生一种吸引力和震撼力。本文标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强调了罗布泊曾经是仙湖,现在已经消逝了。文章开头以生动鲜明的形象,简明扼要地把主题提示给读者。给人们展示了罗布泊的荒凉、神秘。同时,作者精心安排好艺术结构。依靠主题思想的论述来组合互不相关的材料。本文作者先安排1—14段明罗布泊消逝了,接着在15—20段写胡杨林的死亡,最后谈了青海湖和月牙泉。看似是截然不同的两部分。实则有联系,正是罗布泊的干涸导致了胡杨林的死亡。继而作者说悲剧仍在上演,提醒人们关注生态环境。 结尾作者直接点明文章主旨,呼吁人们保护家园。 (二)关注说明性文体的相关知识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文章的第1—14段采用了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显示它作为说明文例文的教学价值。作为例文,它可以例证和呈现说明文读写的如下知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明对象是罗布泊,说明内容是罗布泊由仙湖变成了“死地”、荒漠,以及交代了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说明顺序是先介绍罗布泊的现状和过去,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接着着重介绍罗布泊地区胡杨的死亡,绿色长城的倒塌,导致环境严重恶化的情况,进而写到了罗布泊的消失给予我们的思考,同时也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唤。将这些内容加以抽象,即得

20、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渭阳初中王斌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下面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因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二、说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4. 培养同学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同学关注生态问题。 积累字词,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 三、说重难点: 重点: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难点:品读课文,揣测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四、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我确定的教法是:多媒体教学法,指导点拔法,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展示大量图片,通过对比深层分析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五、说环节: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我设计以下七个教学环节: 1、用地图引导学生导入新课,明确罗布泊的地理位置,为新课蓄势。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预习检测 解题 学习课文,带着两个问题朗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今昔并归纳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 从罗布泊的消逝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练习题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习题精选 基础知识题 1.为下列句中画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 ②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yàng(),岸边胡杨丛生,树木茁壮。 ③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 ④塔里木河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sh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 2.下列画线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萧瑟(冷落、凄凉)浑然一体(完整不可分割) B.和煦(温暖)远眺(眺望) C.干涸(没有水)庇护(遮蔽) D.欢娱(使快乐)吞噬(吃) 3.下列句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无边无垠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 B.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C.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D.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4.把下面一段话重新排序。 ①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②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清沉重。 ③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

④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 排序: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中使用修辞格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B.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C.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D.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6.找出本文直抒胸臆的句子,体会一下它们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语段阅读题 (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习题。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城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几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