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6章现代企业能力理论(上)

第6章现代企业能力理论(上)

第6章现代企业能力理论(上)
第6章现代企业能力理论(上)

第六章现代企业能力理论(上)

与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和代理理论相比,企业能力理论属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范畴。以往的管理专家倾向于从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并从中受益这一方面来研究企业的成功之路,并以此作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决策依据,最典型的就是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而企业能力理论则倾向于从企业内部来发现导致企业成功的因素,着重培育,并以此作为取得竞争优势的长久动力。

第一节企业能力理论的形成

一、企业能力理论形成的背景

1.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

全球市场环境的变化促使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经营行为,而企业界和管理学界也开始探索新的企业发展战略,尤其是竞争战略。

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生产过剩使企业竞争加剧。市场在工业经济较早的发展阶段,由于商品短缺、供不应求,企业只需提供低成本、大批量、标准化的商品就能盈利,顾客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选择余地,NTT董事长藤田史郎称之为“主客颠倒的时代”。亚诺什·科尔内认为,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造成短缺经济的原因不在于政策失误,而在于造成企业预算软约束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制度结构,企业仅是国家的生产车间,生产什么、怎么生产、生产多少,完全根据高度集中的计划,以价格为信号的市场根本不起作用。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这种制度结构必然导致长期的短缺经济。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使得这些国家基本摆脱了短缺经济。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结束人类历史上最为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将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运用于经济建设,使其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企业规模日益壮大,企业数量与日俱增,加上世界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市场一体化,使得商品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停滞,市场需求萎缩,企业争夺有限的消费者,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钱辟(Champy)和哈默(Hammer)曾经这样总结: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发达国家买卖双方间的关系有了180度的转变,卖方或制造商不再处处占上风,相反地,顾客才拥有决定与支配钓力量。顾客化被动为主动,他们会告诉制造商自己对商品的需求、交货的时间、交货的条件以及付费的方式。短缺经济就此结束,生产过剩开始,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企业被迫进入过度竞争。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产品和市场战略只被看做是企业生命中相对短暂的表面现象,企业的核心专长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独特的本质,传统的波特战略定位方法已经时过境迁,企业从外部市场的竞争转为内部能力的竞争,核心专长的方法应运而生。

2.信息技术对公司能力的支持作用

第一台电脑出现于1946年,20世纪50年代,电脑仅应用于工资处理;之后,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展,相继推出了数据处理系统(EDP)、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经理支持系统(ESS)、经理信息系统(EIS)。这些系统采用规范的自动化流程,帮助精简业务处理步骤,缩短了反应时间,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和效益。

在企业业务处理自动化领域,电脑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办公自动化(OA)系统的出现,使得办公事务处理走向电子化。办公无纸化成为办公自动化的新进程,继而追求全球范围的广泛的通讯能力,如INTERNET、电子数据交换(EDI,又称为无纸贸易)。OA系统使企业取消了纸上的打印和处理,减少了数据的录人,

从而降低了业务处理成本,节约了时间;企业外部环境得到改善,企业内部处理更加一致,加强了内外联系。当电脑成为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出现了企业组织如何与电脑系统达到和谐,如何设计电脑系统能力,使它与企业的组织结构协调一致,并支持各种组织行为的问题。如围绕团队,信息技术人员逐渐开发出电脑协同工作(CSCW)的思路,目的是使跨职能特性的过程能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整个企业能以流程为纽带联结成一体。专家系统(ES)使复杂的过程得以较容易地完成,一般的技术人员也能从事复杂的高技术工作。电子会议技术、电子讨论环境完全改变了传统的会议观念,使不同地域的人员轻而易举地进行协商讨论。工作流软件加强了工作流程各环境的联系,实现了工作流程的部分自动化处理,为企业构建了流程管理的初步模式。国际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以广域网与局域网为基础的群件系统(如lotus Notes)实现了异地同步协调工作,消除了企业内部联系的地域限制,扩大了企业流程管理的范围,大力支持了分布式应用。客户服务器技术降低了系统成本,增强了系统的可扩充性,解决了大流程系统在保持运作优势的前提下的系统分解问题。系统模拟技术使企业应用系统的开发建立在预测、模拟的基础上,增强了其系统性、科学性,降低了风险。

信息技术剧烈地改变着企业的经营环境。第一,市场的全球化,表现为全球的市场竞争、全球的工作组合、全球的快速递送系统;第二,工业经济转为知识经济,表现为生产率提高、新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时间竞争、知识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资本取代货币资本;第三,企业组织的变化,表现为扁平化、分散化、柔性化、区域独立、授权、团队工作。在这种经营环境中,企业必须开发、培养赢得长期制胜的强大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成为企业经营的有力支撑工具。信息技术、信息系统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经营理念,对组织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汀能力具备坚实的技术基础(参见表5—1、表5—2)。

3.知识经济的崛起

知识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地位的空前提高。与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社会对知识地位认可的最本质变化在于,在这一时代,知识不仅不再是资本的附庸,而且已经替代资本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输、处理、储存或者说信息的技术和效率“瓶颈”也不再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被信息低效掩盖下的知识的稀缺和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缓慢,正日益成为宏观经济发展和微观企业战略的新的“瓶颈”。如此看来,知识需求正成为人类社会超越其他一切的需求,是更好地满足其他需求的前提和条件;而知识生产是最为重要的生产活动,知识生产能力是决定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经济组织、生活方式、价值观甚至知识观,都应当以知识生产能力或知识创新能力为目标和原则,重新加以规制和定位。这才是知识经济替代以资本为核心的工业经济的关键所在。当然,从能力理论看,我们更关注知识经济对企业能力、战略和组织的影响。

事实上,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欧、美不少公司已经开始增设知识管理、组织学习、智力资本等高级职位。知识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可靠保证,知识和能力是最新企业战略的关键要素。对于知识为什么在当今如此重要,劳伦斯·普鲁萨柯认为以下因素不可忽略;

1.经济全球化。它在增加适应性、创新和处理速度方面,正在向企业施加可怕的压力。

2.专门知识的价值被认识。它已被融人组织程序和日常工作中,以应付上述压力。

3.知识作为独特的生产要素被认识。它的作用是使具有工业知识的书籍增加了市场份额。

4.廉价的计算机网络化。它将最终提供我们相互工作和学习的工具。

二、企业能力理论渊源及其代表人物

20世纪20年代,马歇尔曾把每个产业都看做是由一系列在生产规模、企业寿命、专业知识、组织结构、生产成本、市场份额等方面都不同的异质企业组成的,单个企业的成长和衰落是经常性的,而一个产业则可以经受长期的波动,甚至会出现长期平稳地向前发展的态势,就像一棵树的叶子会成长、成熟、飘落许多次,而树干却可以年复一年地不停茁壮成长一样。20世纪50年代,马歇尔的门人潘罗斯(Edith Penrose)提出企业进化论,指出新古典企业理论中被视为“黑箱”的企业资源和能力构成了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固基础。她认为,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单位,而且是一个具有不同用途、随着时间推移由管理决策决定的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随后,她又深人分析了作为企业成长基础的企业资源和能力的突出特征和功能。

企业能力理论不仅在管理学界声誉鹊起,而且在经济学界广受响应。1982年,纳尔逊(Richard Nelson)和温特(Sidney Winter)在《经济变革成长论》中,借鉴企业的能力理论,以企业拥有的智力资本对企业进行分类。同年,里普曼

(Lippman)和卢曼特(Rumelt)遥相呼应,在《不确定模仿力:竞争条件下企业运行效率的差异分析》一文中,他们推断,如果企业无法有效地仿制或复制优势企业产生核心专长的资源,那么,企业间业已存在的效率差异将无法消除。该论断被称为“能力制胜论”。1984年,沃纳菲特发表《企业资源基础论》,这是20世纪80年代最具影响的有关企业资源的学术论文。从此以后,有关企业能力理论的学术研究被统称为“企业资源基础论”。其中,影响较大的学者有沃纳菲特、卢曼特、巴尼(Barney)、蒙特古曼(Montgomery)、迪瑞克斯(Dierickx)、库尔(C001)等。1988年,登姆塞茨(Harold Demsetz)又提出了“企业知识基础论”。

1990年,普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核心专长”一文。这使得能力理论作为快速发展的企业理论,开始更直接地运用于战略计划和战略管理中;也就是说,能力理论由此从纯粹理论进入应用和实践的领域,这可以说是一个飞跃。之后,以企业核心专长为主题的学术探讨后来居上,流行全球。在这中间,有关企业资源基础论或核心专长论的论文较有影响的包括兰格路斯(Langlois,1992)的“能力论”,福斯(Foss,1993)的“核心专长论”,提斯、匹萨诺、苏安(Teece,Pisano,Shuen,1990)的“企业动力能力论”,哈默、贺尼(Hamel,Heene,1994)的“企业能力基础竞争论”。

企业能力理论起源并依存于门类广泛的经济学理论,如进化经济学、现代产业经济学,甚至在马歇尔的著作中也能找到一些线索。

所以,许多经济学理论都与企业能力理论保持了逻辑上高度一致的和谐关系,或者说对企业能力基础理论的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最近的一些评论家,如曼哈尼和潘汀把这一现象看做是企业能力理论研究的优势,而非劣势。这一优势意味着企业能力理论对于战略研究领域的深入探讨已无懈可击。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加分析地对与企业能力理论相关的经济学理论照单全收并不可取,而应采取一种灵活实际的态度。也就是说,企业能力理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种经济学派别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抽象。但是,企业能力理论的构造,并不是把所有广泛而不同的经济学派别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经济学流派一律不加区别地融人其中,而应批判地吸收。关于企业能力理论的渊源,可参见表5—3。

第二节能力与能力理论

一、资源和能力的概念

在能力理论看来,企业有一种特殊的智力资本,公司可以凭借其拥有的智力资本,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处置公司运营中的各类问题。企业能力有其特殊的、可为人们认同的、呈现非对称分布的组成部分。企业的能力可分别属于企业内不同的个人,但是,存在于企业和企业战略管理中的能力更突出地表现为一个组织所拥有的资产,而不是个人的资产(企业能力难以模仿和传递)。企业的能力理论体系包括下列三层含义:

第一,力为核心来认识、理解企业,就其本质而言,企业是一个能力体系。

第二,积累、开发和运用能力而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决定了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第三,企业实际拥有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和边界,也决定了多角化战略和跨国经营战略的广度和深度。

在考察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时,传统的方法是分列对企业有贡献的因素,比如研究和发展的相对优势和弱点、工程技术、制造工艺、市场营销、产品质量、生产线、报酬、员工素质和公司信誉等,但所有这些因素并不具有同等的战略地位,其中只有一些是定义和构成公司本质的基本因素,我们称之为核心专长。目前,已经发展出一些方法来确定核心专长。

有一种观点认为,资源应界定为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资产(如沃纳菲特)。但是,也有人主张对资源和能力进行必要的区分(如潘罗斯、哥让特)。哥让特定义资源是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投入要素,如资本、专利、品牌、雇员技能等,而能力则指完成一定任务或活动的一组资源具有的能量。因此,能力不仅是资源集合或资源束,能力更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资源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互动关系。一般来说,能力是在企业内部形成的,资源则是可以在市场上获得的资产,或是在能力的影响下在企业内部积累形成的资产。在管理实践中,能力与资源的区分并非如纸上谈兵这般容易。诚如潘罗斯所言,管理本身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资源,而管理行为和管理绩效则无疑是一种能力。当然,资源和能力的应用不能被分割开来、区别对待,因为资源和能力之间具有紧密联系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有效的能力的应用依赖于企业内资源的长期储备,如营销能力依赖于营销实践的经验积累;另一方面,资源的取得依赖于企业的固有能力,如高潜力人才的引进取决于企业的人才考评激励能力。

事实上,将组织紧密结合起来的特殊协调能力是对其他组织来说既难以获得、又难以仿制的知识形成,这种知识经常以组织成员中个人或集体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正如普斯格特和威斯克指出的:“企业是一种结构,它是各个部门可以采取比其他可选择的制度结构成本低的方式积极发现和获得信息。”通过在一起工作,人们有效而缓慢地通过传授给他人的特殊制度性方式学习如何行事。所以,企业寻求有竞争价值且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不同于其他企业的行为

方式。这种同其他企业的区别随着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的不同而扩大,也会在相同的或类似的产业中以某种程度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行为有效且难以模仿,于是,它提供了一种只要企业不分裂或解体便不会丧失的优势。

二、企业能力理论的基本观点

能力理论有许多分支,最为重要的是20世纪80年代沃纳菲特的“企业资源基础论”,以及20世纪90年代哈默和普哈拉德的“核心专长论”。可以说,核心专长理论代表了能力理论的最新发展。能力理论和其最新发展的核心专长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能力是企业拥有的关键技能和隐性知识,是企业拥有的一种智力资本,是企业决策和企业创新的源泉。

2.能力是分析企业的恰当切入点。能力这种智力资本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经营绩效,规定了企业的本质和边界,对各类企业而言是一种可靠的尺度。

3.企业能力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经营绩效。能力理论解释了企业为什么和怎样能够长期保持竞争优势和超出平均的收益,也就是能力的作用机制。

4.企业的边界应当由企业的能力来界定。企业的多角化经营战略和跨国经营战略以及企业的发展规模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能力,能力所及就是企业的边界。

5.企业能力呈现出一种动态的不均衡状态。随着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企业目标的变化,企业能力必须持续不断地积累、培养、开发、运用、维护、扬弃,如此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形成正反馈的增强回路。

6.企业能力理论是一种战略管理方法,是对传统计划方法和定位方法的补充甚至替代。

三、能力理论与核心专长理论的关系

理查德·尼尔森和西迪尼·温特在1982年曾论及经济学中的正规理论和非正规理论的差别:“当经济学家研究或传授经济学理论时……理论是规范的、有逻辑性的和正式的。比较而言,当经济学家承担了应用的任务时……或要解决一个大众感兴趣的问题时,比如,为什么一定的经济现象会发生,那时,理论倾向于被使用得不很正规,而且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组织分析。理论分析的这两种不同风格,我们可以称之为正规理论和非正规理论。”这段话恰好可以用来理解能力理论和核心专长理论的差别。

能力理论是企业理论的一种,可以把沃纳菲特的企业资源基础论作为其代表。能力理论一般被认为较为正规和规范,偏重理论的纯粹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强调理论的渊源,严格遵循经济学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它是写给搞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看的。在能力理论的内容上,它关注怎样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不是探讨怎样开发企业的竞争优势。

1990年,普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核心专长”一文。核心专长理论可称作非正规的理论,它甚至没有给出最基本的“核心专长”一个统一、明确的概念。核心专长理论缺乏认证的严密性,常常以简单的事例替代必要的逻辑,但是,它关注如何建立竞争优势,在企业界赢得了广泛的声誉,日本和欧美不少企业以它为指导制定的战略大获成功。

但是,客观地讲,能力理论至今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有一些较为常用的概念的命题,甚至对这些基本概念也不能取得统一意见,比如核心专长。福斯曾经分析过原因,他认为:第一,因为能力理论缺乏一个像科斯这样的企业理论大家,可谓群雄并起、各自为战,并来源于不同的经济学理论。第二,与其他企业理论相比,能力理论更具有实践性,倾向于应用,因而不得不放弃一些理论的纯粹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出现了过多的专业术语,并使理论不断追随实践的发展。

第三节能力理论与其他企业理论的比较

一、现代企业理论、能力理论对劳动分工理论的评论

按照现代企业理论的观点,专业化分工与交易成本确实存在着冲突。每个人作为消费者,偏好多样化消费;而作为生产者,必然偏好专业化生产。由于这个冲突,当交易效率低下时,分工的好处被交易成本所抵消,人们会选择较低的分工水平。当交易的效率较高时,分工的收益超越相对的交易成本,市场均衡的分工水平也会上升。而当分工水平上升时,市场容量会扩大,生产效率、贸易依存度、生产集中程度、市场一体化程度、个人专业水平、专业化部门的数量都会上升。

与此相对应,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部门或企业的生产资源和能力是外生的,并不需要从内部作出解释。典型事例是,英格兰和葡萄牙的贸易往来被解释为两个国家在生产方面的专业化分工。在这一事例中,葡萄牙更适于生产白酒,而英格兰则更擅长生产亚麻布。这种差异导致了对两个国家都有利的国际贸易的产生,因为每个国家都专门生产它们最拿手的物品。

根据胡佛的论述,把生产流程分解为日益简单的工序,即分工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发现过程”,是在企业内部不断产生各种生产可能性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试错过程。

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在1937年就任伦敦经济学会主席的演说中认为,如果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基石,那么,由于劳动分工引起的知识的分工就应当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或更重要的部分。而对于企业来说,知识主要表现为能力这种形式;也就是说,能力分工应当成为管理研究的核心。

总而言之,劳动分工理论强调个人之间的分工,而能力理论关注企业之间的分工;劳动分工理论强调生产流程中的分工,而能力理论关注企业能力的分工。当然,与斯密所处的资本主义早期时代相比,当今世界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生产过剩替代短缺经济、知识经济替代工业经济、消费者主权替代企业主权,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片面强调劳动分工已不合时宜,分工应当与合作辩证地统一起来。

二、能力理论对新古典企业理论的评论

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打破了新古典企业理论的分析。从能力理论观点看,新古典企业理论只关注投入产出的生产活动,将企业看做是一个“暗箱”。而企业能力理论则认真探索研究企业组织的内部,提出了企业以及其他类型的经济组织的生存问题;反对均衡假设,这种假设试图把企业描述成在本质上相同的组织;以知识和能力假设打破传统企业理论的假设,并以此说明企业是一个学习型组织;等等。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把企业作为一个生产活动组织的分析过程是完全错误的,问题在于运用新古典企业理论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我们感兴趣的问题集中于在提高销售量时,某一行业产品的供应如何变化,依据价格理论,我们就能清楚地描绘出一个企业的销售图,因为此时我们关心的其实不是企业的行为,而是整个产业的行为。然而,对于其他一些分析目的,新古典企业理论就显得距现实非常遥远了。新古典企业理论不能帮助我们理解企业内部组织,不能理解企业范围内的整体布局,不能理解企业中的一般契约关系,并且在引导理解企业战略管理方面尤其乏力。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为了这些目的,我们才看到理论界冲破重重压力,在过去的20年间,企业理论研究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而且,现代企业理论研究发展迅速,并日益成为当今理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不确定决策学、经济法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等相关理论发展的重要理论工具。其实,现代企业理论的诸多分支已经渗透了上述研究领域。例如,阿蒙·阿尔钦和哈罗德·登姆塞茨有关

企业理论的经典著作,就是一部他们在产权经济学前期研究的代表作,也是罗纳德·科斯在产权、交易成本和外部性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发展,而桑福德·格罗斯曼(SanfordGrossman)和奥利沃·哈特(OliverHart)则在推动他们的不完全企业契约论发展过程中引人了博弈论。

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是不同的知识、能力和核心专长组成的集合体,没有两个公司是相似的,因为没有两个公司具有同样的经验、获取同样的资源和技能或建立同样的组织文化,这些资源和能力决定了公司运作的效率和效益。对于企业拥有解决问题的知识和能力,新古典企业理论有两个隐含的假设:第一,企业能力是无限的,即企业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似乎每个企业可以无视自身能力的限制,按照既定的投人和产出关系进行生产,或进入任何有利可图的产业,实施多角化经营。这显然远离了经济现实。

第二,企业之间的能力是无差别的,即能力同质。虽然马歇尔个人曾把每个产业都看做是由一系列在生产规模、企业寿命、专业知识、组织结构、生产成本、市场份额等方面都不同的异质企业组成的,但新古典企业理论认为企业除了规模不同之外,其余方面都是同质的。这样,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可能来自企业内部,而只可能来启外部,即经营环境。这是波特的产业定位的逻辑起点。换句话说,在新古典企业理论的框架下,企业战略管理只能偏重于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分析。

新古典企业理论既没有说明企业产生的原因,也没有解释企业组织的经济学意义,它主要研究在技术给定的条件下不同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和给定资源条件下不同产品产量的最优组合。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古典企业理论只能被称作生产能力理论。

三、能力理论对契约理论的评论

在罗纳德·科斯所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如极具影响力的威廉姆森等,详细分析了企业和其他类型的经济组织。以契约分析为特征的企业理论,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发展最快的理论研究。但是,企业契约理论在论证企业能力时是无效的。

企业契约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企业是一个有效率的契约组织,是各种要素投人者为了各自的目的联合起来达成的一种具有法人资格和地位、叫做“企业”的契约关系网络。尽管有关契约理论的各种论述不尽一致,但都强调企业内部交易相对于企业外部活动的重要意义。这就是说,企业契约理论对企业的兴趣不在于企业是二个能力体系,而在于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契约组织。换句话说,企业契约理论研究的重点在于要素投入者。企业契约理论区别了“生产”和“规制”(CorporateGovernance),该理论突出有关企业“规制”,而不是企业的“生产”特性,最关注的是企业的各种“规制”的命题,对于企业所有权最优安排、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契约安排等作出了明确的解答。但是,企业契约理论基本上忽略了企业“生产”的属性,未能探讨企业能力、企业发展、企业战略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根本问题,或者说这一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十分有限。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均是经济学家,强调理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但却淡化了其实践性和应用性。

更进一步地看,由于人们缺乏对企业生产领域的研究,企业契约理论很难深入、全面地解释现实企业组织的一系列重要现象。我们可以轻易地找到这方面的例证。如企业运用外部资源从事过度的负债经营活动,在企业契约理论看来,企业负债经营可以简单地看做是企业选择最佳边界的活动,即哪些活动应当留给市场,哪些活动应当在企业内部完成。然而,正如贝提斯、哈默等人在1982年所论述的,处于企业外部的各种资源可以通过影响企业产品生产的知识

和能力的积累,进而影响企业未来的竞争地位。例如,企业对外部资源的不慎使用可能会导致企业将有价值的知识与能力传递给要素供应者,从而使要素供应者成为企业强有力的外部竞争对手,或者使企业难以积累有价值的知识与能力。

小结

企业能力理论产生的背景主要是: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变,信息技术对企业能力的提升,知识经济正逐步替代工业经济。该理论主要有三种代表性分支:企业资源基础论、企业知识基础论、企业核心专长论。

能力理论的主要论点包括:(1)能力是企业智力资本,是企业创新的保证;

(2)能力决定企业的边界,即能力所及就是企业规模的边界;(3)能力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经营绩效;(4)能力必须持续不断地培育、开发、运用和扬弃,形成正反馈的增强机制。

讨论题

1.试述信息技术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

2.为什么说知识和能力是企业战略的关键要素?

3.试述能力和资源的区别和联系。

4.对能力理论与其他企业理论进行比较。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 [摘要]21世纪进入了科技、信息和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市场竞争全球化与经营战略创新化,使得管理对象、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出现了新变化。伴随这些变化的出现,现 代企业管理也出现了新的管理理念:强调企业管理的精细化;强调企业对“人”管理的人性 化;强调企业竞争的协作化;强调企业管理的创新化。把握这些新理念将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精细化;人性化;协作化;创新化 企业管理理念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最近20年来,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紧紧抓住 国际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趋势,更新观念,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勇于创新,取得了极大 的收益与进步。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新理念进行归纳和总结,可以为我国企业更好更健康地发展提供借鉴。 、树立创新理念 人类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文明史。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 社会经济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社会交通由人力车、马车到火车、汽车、飞机;企业管理从泰勒时代把人当作机器一样对待,到现代企业管理的“以人为本”,都 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立足创新,包括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以开拓创新为动力,走出一条以科技为主导的质量效益型发展路子。实践证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成功之路。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市场经济的主体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企业竞争首先 是产品适销对路,质量要高,成本要低,服务要好,即按照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经营企业。要达到这些要求,就要在技术、经营、管理、制度、组织等方面实现创新。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广大职工要全面提高素质,包括思想观念、技术业务、道德素质以及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力等。 、紧紧抓住依靠科技进步的关键性因素 科学技术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 高达85%在我国的经济发达省、市,如广东省的深圳市,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75% ;在现代工业园,如苏州现代工业园,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70%实践表明,现代经 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主要推动力。企业要做好五个方面工作,实现科技创新:一是增加科技投入,每年投入经费不少于整个集团公司销售收入的5%二是要引聘、培养高科技人才。

最新现代企业管理试题库及答案(1)

第一章企业与企业组织 一、名词解释: 1、企业 企业:指集合着各种生产要素,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1分),以盈利为目的,具有法人资格(1分),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盈利性(1分)的经济组织或经济实体。 2.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级管理者(1分)直接管理的下级人员(1分)的人数(1分)。 3、法人 法人:是社会组织的人格化,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的,是指依法成立(1分)并能独立行使法定权力(1分)和承担法律义务(1分)的社会组织。 二、单项选择 1、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是(d )。 A 正比例关系 B 无比例关系 C 结构比例关系 D 反比例关系 2、根据《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 a )。 A 3万元 B 10万元 C 500万元 D 30万元 3、合伙企业是属于( a ). A 自然人企业 B 法人企业 C 公司企业 D 企业集团 4、在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上,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系统,这种组织结构属于( b ) A直线制组织结构 B 矩阵制组织结构 C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D 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5、最基本的,又是比较简单的结构形式是( a)。 A直线型组织结构 B职能型组织结构 C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 D矩阵型组织结构 6、管理幅度是指主管人员( b ) A直接而有效地指挥和管理下级部门的数量 B直接而有效地指挥和管理下属的数量 C指挥和管理的全部下属的数量 D职责与权力的范围 7、根据《公司法》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 b )。 A 3万元 B 10万元 C 500万元 D 30万元 8、根据《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 c )。

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几点思考

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几点思考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新特点是信息化、全球化、规模化、知识化。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彻底变革企业管理思想,树立经营管理的新理念。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要想实现根本性的创新,就必须变革管理思想,完善管理理念。本文从理论与现实两个方面入手,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创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近三十年来,GDP 的平均增长速度已达到10%,更有一些经济分析组织得出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仅次于美国,上升到世界第二位的结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主要表现在生产能力逐渐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增强,这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华民族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蕴藏着巨大市场,另外,中国人具备取长补短的能力,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最重要的是,我国在长期的发展和探索中,找到了适合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1.管理理论的发展 1.1 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侧是从组织方式和管理职能等方面对企业的效率问题进行研究。这一阶段的代表理论家有美国的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法国的法约尔,被称为管理理论之父;德国的马克斯〃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1.2 20世纪30年代—20世纪80年代,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指的是行为科学学派,以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组织行为、团体行为与个体行为,重视研究人的行为、心理等因素,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等。管理理论丛林指的是,各种管理理论林立,其中最著名的是,管理科学理论和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理论是指,以系统的观点,运用统计学、电子计算机和数学的技术,为现代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通过控制和计划,解决企业中生产与经营的问题。管理过程学派的观点是,无论组织所处的环境和组织的性质有多么不同,但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是相同的。 1.3 20世纪80年代—至今,当代管理理论阶段 当代管理理论阶段,是指进入80年代以后,国际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石油危机,深刻影响了国际环境,这一阶段的管理理论,研究企业环境与组织关系,以战略管理为主,重点研究企业应该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充满危机的、动荡不安的经济环境。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迈克尔〃波特。这一阶段也是企业再造的时代,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詹姆斯〃钱皮与迈克尔〃哈默是该理论的创始人。他们认为,企业应对经营、管理和运作的方式进行重新的设计,以工作流程为中心,进行“再造工程”。从80年代起,美国企业开始了大规模的重组革命。9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的第二次管理革命也陆续展开。 2.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新理念 2.1企业的信用管理

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概述

后现代企业治理理论的兴起(一) 一、西方后现代企业治理研究概述 后现代治理思潮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尽管它迅速风靡西方,并向全世界蔓延,但后现代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也同后现代社会以及后现代哲学、文化理论一样,充满着不确定性和歧异性。真正建立在后现代理论话语基础之上的后现代治理文献迄今为止尚属凤毛麟角,后现代治理既没有统一的理论,更远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但后现代治理理论研究依旧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依照罗珉对西方后现代治理研究的考察结果,后现代治理研究涉及治理哲学、人性假设、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的变革与进展、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与跨文化治理等。其中关于人性的假设和关于治理主体的看法,是后现代治理的要紧研究对象和基础。后现代治理理论学者对人性问题是围绕着“文化人”这一命题(proposition)来展开的。在他们看来,将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引入治理学之中,无疑推动了治理理论的进展。也确实是讲,后现代治

理不满于“经济人”、“社会人”和“复杂的社会人”等假设,而将人看作是“符号的动物”(卡西尔)。后现代治理与后现代哲学和文化学一样,将现代社会对人本质的异化为颠覆对象,试图在治理中还原人的本质。后现代治理对人的看法无疑是源自后现代哲学的。后现代治理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结构中的人不是“真正的人”,而是社会结构的附属品,其存在的方式是权利。现代社会中的个人还被工业化文明的成果所压迫,人成为治理制度的制造物,是被现代文明的产品所异化而存在的。而在后现代社会,治理原则、治理艺术、治理制度的游戏规则差不多完全不同于从前,知识变成一种“权力话语”罗珉指出,后现代治理关于治理主体的观点和主张是多元的,它坚持认为理性的个人作为自治的治理主体并不存在。在资本主社会里,由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导作用,治理主体是被治理理论制造出来的。 资本主义以治理为工具制造了一个现代企业组织形式,资本原始积存所使用的制服、奴役、掠夺、暴力等手段,通过治理而获得理性化。……而后现代治理学则指出,治理权利正是现代人的陷阱。……由于治理主体是被制造的,是被所谓的理性所塑造出来的,因此,西方治理传统中治理的主体不是“我们”或者“职

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点

1.名词解释 (1)什么是管理,什么是企业管理? 管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所采取的最有效、最经济的行动,是对行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是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内的各种资源(人、财、物等)进行合理配置的综合性活动。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目的:企业管理的基本目的就是提高工作效率,并达成预定的产品数量、达成预定的产品品质、如期完成任务、减少费用支出的要求。 (2)什么是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有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3)什么是企业责任? 企业责任:是指企业在争取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社会的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利益,所应该履行的义务。 企业责任的内容:对员工、社区、生态环境、国家、消费者和社会的责任。 (4)什么是企业的动态原理? 动态原理:是指企业管理系统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自己的经营观念、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为达到此目的,必须相应改变管路方法和手段使其与企业的经营目标相适应。(5)什么是决策? 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含义:1、决策的主题即可以是组织,也可以使组织中的个人2、决策要解决的问题,既可以是对组织或个人活动的选择,也可以是对这种活动的调整。3、决策选择或调整的对象,既可以使活动的方向和内容,也可以使在特性方向下从事某种活动的方式。4、决策涉及的时限即可以是未来较长的时期,也可以仅仅是某个较短的时段。 (6)什么是控制? 控制:监视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它可分为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各项行动完成是朝着达到组织目标方向进行的。控制系统越完善,管理者越容易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简单题 (1)企业管理的特征? 1、企业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2、企业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现代企业管理追求多目标的经营管理,倡导自由式经营管理和动态管理;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2)简述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是指经营和管理企业必须遵循的一系列最基本的管理理念和规则。主包括系统原理、分工原理、弹性原理、效益原理、激励原理、动态原理、创新原理、可持续发展原理等。 (3)怎样看待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科学性: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存在着一系列基本可观规律。一方面,管理是由一些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构成的科学知识体系,是有规律可循的;另一方面,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知识,是可以通过学习和传授而掌握的,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经过系统的管理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艺术性:强调其实践性,无实践则无所谓的艺术。 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管理的艺术性反映的是千变万化的管理现象,而管理的科学性则反映了纷繁万千现象中的规律,并使之上升为理论、原理和方法。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二者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和转化的。管理的艺术可以上升为科学理论,管理艺术又需要理论指导;管理科学理论的运用必须讲究艺术。管

管理学习题及答案第二章现代管理理论

第二章现代管理理论 一名词解释 1 差别计件工资制 2 霍桑实验 3 非正式组织 二判断题 1 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泰罗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管理原则的归纳上。 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赫兹伯格。() 决策理论学派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建立某些问题的数学模型及精致的计算上。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三单选题 1作为总经理,你如何处理公司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 A 在全公司大会上严厉批评,要求不得继续活动 B 听之任之 C 提供适宜的环境,鼓励其发展 D 加以引导使之活动与公司目标一致 2“一件预计可能会出错的事情,往往一定会出错。一件事情出错,其他事情也跟着出错。这样的话揭示了()。 A 决策的制定与实施一定要有果断且富有信心,否则就很难实现 B 制定计划应树立起权变的意识,问题出现时应立即制定出相应的应变计划 C 应变计划的制定是计划工作的一部分内容,应在计划过程中及早予以考虑,不能等到出现

问题时再仓促应对 D 要注意分析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以期得到正确的结论 3泰罗对管理理论的最大贡献是() A 创建管理理论 B 进行了动作研究 C 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使管理发展成一门系统化的科学学科 D 使美国的工厂生产效率大幅度上升 4 甲、乙、丙三人共同出资成立股份制企业,主要开展装饰装修设计业务,但由于业务限制至今没有招聘员工。请问下述对该公司的判断哪一个正确?() A 目前是一个非正式组织 B 是一个正式组织,但公司内不会有非正式组织 C 是一个正式组织,同时公司内也可能有非正式组织 D 是一个正式组织,同时公司内肯定有非正式组织 5 按照法约尔的观点,企业的基本活动有几项?( A3 项B4 项C5 项D6 项 6 强调管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可以通过教育会使人学会管理并提高管理水平的是下面位管理学家中的哪一位?() A 韦伯 B 法约尔 C 吉尔布雷斯 D 德鲁克 7马克斯?韦伯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A 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B 提出了集权与分权的概念 C 提出了工资定额与标准化 D 提出了社会协作系统 8 通过霍桑实验,梅奥阐述了以下哪种学派的观点?( A 行为科学学派 B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C 人际关系学说 D 系统管理学派 9 以下关于霍桑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美国著名教授霍桑做的一次试验 B 美国著名教授在霍桑实验室做的一次试验

现代控制理论第3章答案

第三章习题 3-1判断下列系统的状态能控性和能观测性。系统中a,b,c,d 的取值对能控性和能观性是否有关,若有关,其取值条件如何? (1)系统如图3.16所示: 图3.16 系统模拟结构图 解:由图可得: 3 43432112332 211x y dx x x cx x x x x cx x bx x u ax x =-=-+=++-=-=+-=???? 状态空间表达式为: []x y u x x x x d c b a x x x x 01 000001100 011000000 43214321=? ???????????+????????????????????????----=??????? ? ??????????? ? 由于? 2x 、?3x 、? 4x 与u 无关,因而状态不能完全能控,为不能控系统。由于y 只与3x 有关,因而系统为不完全能观的,为不能观系统。 (3)系统如下式:

x d c y u b a x x x x x x ?? ????=??????????+????????????????? ???---=?????? ?????????? ?00000012200010011321321 解:如状态方程与输出方程所示,A 为约旦标准形。要使系统能控,控制矩阵b 中相对于约旦块的最后一行元素不能为0,故有0,0≠≠b a 。 要使系统能观,则C 中对应于约旦块的第一列元素不全为0,故有0,0≠≠d c 。 3-2时不变系统 X y u X X ?? ????-=?? ? ???+??????--=? 111111113113 试用两种方法判别其能控性和能观性。 解:方法一: []?? ?? ??==?? ????-=????? ?=??????--=2-2-1 12-2-1 1AB B M 1111,1111,3113C B A 系统不能控。 ,21<=rankM ??? ? ? ???????----= ??????=44221111CA C N 系统能观。,2=rankN 方法二:将系统化为约旦标准形。 ()4 20133113 A I 212 -=-==-+=+--+= -λλλλλλ,

《弟子规》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doc

《弟子规》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1 《弟子规》是一本古书,但她却历久弥新,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启迪着人们的心灵。若要让她古为今用,就要和现代生活密切联系,方能体现出她的宝贵价值。下面是我学习的一点感悟向大家汇报一下,便于以后更好的学习和深入。《弟子规》全书共1080个字,用现代眼光看充其量是一篇短小的文章,但她的字里行间却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文中列举了113件日常生活小事,让人们在饮食起居、洒扫应对中进行修身,为以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古人的用意和存心我们要深刻的领悟,才能突破时空的界限更好的同圣贤进行思想和心灵的交流。当说到《弟子规》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若把整部《弟子规》浓缩成一句现代公认的管理名言“细节决定成败”,或许大家会有所认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就要在琐碎的生活小事中养成。由此可见,古人对童蒙养正打好建功立业基础看的多么重要啊。而“细节决定成败”是用现代的语言阐明了生活行为习惯对事业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二者不谋而合。生活的细节《弟子规》中列举的很全面,依教奉行肯定会有很大的受益。《弟子规》开篇就讲孝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就是以孝道为基础扩而广之的。对孝的现代理解是:服从,是“心悦诚服”的服从。服从父母、服从长辈、服从领导、服从党、服从国家和民族;服从法律、服从纪律、服从规章制度、服从命令、服从管理,直至严格执行,“没有任何借口”。“没有任何借口”这句洋为中用的管理名言被我们所接受,而我们自产自销的名言“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却被深深的打上封建糟粕的烙印,以显示其多么残酷无情和霸道。但其用意和“没有任何借口”所见略同,只不过没有外国名言委婉含蓄罢了。它们的主旨都是要求人们绝对服从,严格执行。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从婴幼儿就开始让其接受服从的意识,从孝顺父母做起的。《弟子规》入则孝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

现代企业理论

现代企业理论 第一章 1.企业的概念:企业是集合生产要素即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并在利润动机和承担风险条件下,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单位。从本质特征上看,企业是依法设立的盈利性生产经营组织。即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盈利性和依法设立是企业存在的三要素。 2.企业的性质和一般特征: 1) 亚当.斯密的社会分工理论:①企业的产生与分工有关;②劳动分工要受市场规模限制。 2)新古典经济学的厂商理论:①把企业简单归结为一个“使利润最大化”的假定。②企业是在技术和市场两项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它只能调节投入量和产出量这两个因素,而这种调节受到生产函数的约束。因此,企业仅被理解为生产函数。3)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企业替代市场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市场交易存在成本,市场价格机制的运作是有代价的。最明显的代价就是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 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4)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理论:①企业之所以产生,主要是由于单个的私产所有者为了更好地利用他们的比较优势,必须进行合作生产。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team production)方式。②团队生产指的是,一种产品是由若干个集体内成员协同生产出来的,而且任何一个成员的行为都将影响其他成员的生产率。 最大的问题是“搭便车”问题。 3.企业发展历史具体怎样 时间主线:手工工场生产时期——工厂生产时期——现代企业的形成和发展 企业组织形式: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 1)手工工场生产时期—业主制企业为主。手工工场可以被看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企业,业主制是当时最流行的企业组织形式。 2)工厂生产时期——合伙制企业为主。到18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实现了机械化生产,随后,欧洲、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大规模采用机器生产,手工工场逐步让位于工厂生产。

现代控制理论第三章

2.6 可控性与可观性 26 2.6.1 概述 经典控 制论中: 系统用传递函数描述。 只注重输入-输出间的直接关系! 低阶系统,输出可控制亦可测量。 可控性与可观性不是问题。

现代控制论中: 系统描述:状态方程+输出方程 由于状态?输入,输出?状态 所以要控制输出,首先要控制状态 并且使输出随状态发生变化输 (1)输入?状态间的问题: 输入是否使状态发生希望的变化? ? 可控性问题 要使状态发生某种变化,输入? 要使状态发生某种变化,输入=? ? 最优控制问题

(2)输出?状态间的问题: 状态可否从输出得到? ? 可观测性问题 如何从输出得到? ? 最优估计问题 &可控性、可观性为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例如最优控制与最优估计的基础! &如何处理可控性?可观测性?

可控性:系统输入对系统状态的有效控制能力 可观性:系统输出对系统状态的确切反映能力 问题: 状态可控?系统可控? 状态不可控?系统不可控? 状态可观测系统可测观 状态可观测?系统可测观? 状态不可观测?系统不可观测?

个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 ?分析如下4个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x x 111001/????+??????=u dt d []x 11=???y x x 101/????+???????=u dt d x x 001/??+???=u dt d []x 01110=? ??y x 11110=?????????x x 0111/? ???+???=u dt d []y []x 0110=???????y

?x x 111001/????+??????=u dt d []x 11=? ??y x ∫ ?1 u y 1 2 x ∫ 1?

现代企业管理考试卷及答案

《现代企业管理》考试卷 (请将各题答案写到答题卡上,否则作无效处理) 一、名次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企业: 2、人力资源管理: 3、企业文化: 4、目标市场: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20分) 1、 在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上,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系统,这种组织结构属于( ) A 直线制组织结构 B 矩阵制组织结构 C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D 职能制组织结构 2.一般来说,管理最基本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 )、控制和激励。 A .决策 B .协调 C .领导 D .沟通 3、最基本的,又是比较简单的结构形式是( )。 A 直线型组织结构 B 职能型组织结构 C 事业部型组织结构 D 矩阵型组织结构

4、以下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的是()。 A 股东会 B 董事会 C 监事会 D 职代会 5、以下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的是() A 股东大会 B 董事会 C 监事会 D职代会 6、古人云:“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里的“运筹帷幄”反映了管理的哪一个职能?() A计划职能 B组织职能 C领导职能 D控制职能 7、属于企业员工的良师益友,充当前沿指挥官角色的是()。 A高层领导者 B 中层领导者 C 基层领导者 D中高层领导者 8、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不包括( )。 A 计划 B指挥 C控制 D组织 9、生产车间的工段长、班组长属于()。 A高层管理者 B 中层管理者 C 基层管理者 D中高层管理者 10、属于企业文化中心层的是企业的(D )文化。 A行为文化 B物质文化 C 规范文化 D精神文化 11、一个工厂的生产处处长属于()。 A高层管理者 B 中层管理者 C 基层管理者 D中高层管理者 12、一个工商企业的总经理属于()。 A高层管理者 B 中层管理者 C 基层管理者 D中高层管理者 13、CIS是指()。 A 企业视觉识别系统 B 企业理念识别系统 C 企业行为识别系统 D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14、CIS不包括()。 A 企业理念 B 行为活动 C 消费者心理 D视觉表现 15、对于企业外部公关的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满足顾客对一流产品(或服务)的要求 B 满足顾客对品牌的追求 C 满足顾客对利润的最求 D满足顾客对优质服务的追求 16、SWOT分析是企业战略环境分析的基本架构,其中S是指()。 A 优势 B 隐忧 C 机会 D 威胁 17、企业战略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稳定性。 A 盈利性 B 暂时性 C 竞争性 D 灵活性 18、属于企业总体战略的是()。 A 产品战略 B 技术发展战略 C 企业文化战略 D 单一产品战略 19、“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是指那种市场营销理念?() A 生产观念 B 产品观念 C 推销观念 D 营销观念 20、“顾客总是对的”属于() A 市场营销观念 B 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C生产观念 D推销观念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企业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2、公司制企业是现代企业的主体形态,股份有限公司是现代企业的典型形态。() 3、张先生投入50万元作为注册资本成立了杭州钱塘江畔有限责任公司,他可以随意将公司的50万元划到个人帐下。()

管理学习题及答案第二章现代管理理论

第二章现代管理理论一名词解释 1 差别计件工资制 2 霍桑实验 3 非正式组织 二判断题 1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2 泰罗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管理原则的归纳上。() 3 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赫兹伯格。() 4决策理论学派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建立某些问题的数学模型及精致的计算上。() 5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三单选题 1 作为总经理,你如何处理公司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 A在全公司大会上严厉批评,要求不得继续活动 B听之任之 C提供适宜的环境,鼓励其发展 D加以引导使之活动与公司目标一致 2 “一件预计可能会出错的事情,往往一定会出错。一件事情出错,其他事情也跟着出错。”这样的话揭示了()。 A决策的制定与实施一定要有果断且富有信心,否则就很难实现 B制定计划应树立起权变的意识,问题出现时应立即制定出相应的应变计划 C应变计划的制定是计划工作的一部分内容,应在计划过程中及早予以考虑,不能等到出现问题时再仓促应对 D要注意分析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以期得到正确的结论 3 泰罗对管理理论的最大贡献是() A创建管理理论B进行了动作研究 C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使管理发展成一门系统化的科学学科 D使美国的工厂生产效率大幅度上升

4 甲、乙、丙三人共同出资成立股份制企业,主要开展装饰装修设计业务,但由于业务限制至今没有招聘员工。请问下述对该公司的判断哪一个正确?() A目前是一个非正式组织 B是一个正式组织,但公司内不会有非正式组织 C是一个正式组织,同时公司内也可能有非正式组织 D是一个正式组织,同时公司内肯定有非正式组织 5 按照法约尔的观点,企业的基本活动有几项?() A3项B4项C5项D6项 6 强调管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可以通过教育会使人学会管理并提高管理水平的是下面4位管理学家中的哪一位?() A韦伯B法约尔C吉尔布雷斯D德鲁克 7 马克斯·韦伯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A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B提出了集权与分权的概念 C提出了工资定额与标准化D提出了社会协作系统 8 通过霍桑实验,梅奥阐述了以下哪种学派的观点?() A行为科学学派B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C人际关系学说D系统管理学派 9 以下关于霍桑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着名教授霍桑做的一次试验 B美国着名教授在霍桑实验室做的一次试验 C美国着名教授在霍桑工厂做的一次试验 D美国着名教授在霍桑镇做的一次试验 四简答题 1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哪几方面? 2 简述法约尔一般管理的14项原则。 3 决策理论学派有哪些主要观点? 4 权变管理学派有哪些主要观点?

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全面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全面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摘要:大学的班级管理,团队精神很重要,其核心在于强调班级合力,塑造班级文化,选配优秀干部,注重性格特质,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依此探索一种全新的班级管理思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笔者结合所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借鉴企业管理中先进的管理思想,将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理念引入班级日常管理,这样不但提高了班级的管理实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也大大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 关键词:班级管理;企业管理;团队合作;班级文化;学生干部;职业生涯规划 一、营造团队氛围,强化团队合作 现代企业强调的是团队及其合作与协同。由于团队突出各个成员的优势互补,所以对于优秀的团队来说,1+1>2,即团队的绩效大于每个成员的绩效之和。可以说团队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为了在班级中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从学生入校起,班主任就应开始营造相互信任的团队氛围,构建着各种团队。在笔者的班级中,班干部是一个团队,一个寝室6个学生是一个团队,一个小组是一个团队,每天值日的两位学生是一个团队,篮球队、运动员队也成为一个团队,各个团队相互交织形成一个大团队——班级。

通过不断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打造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提升了学生的协同力,让他们在团队中感受到了凝聚、协同所带来的温暖与和谐。 二、塑造班级文化,树立品牌意识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种力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企业兴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关键性作用。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表明,这些企业出类拔萃的关键是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它们令人注目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根植于其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它们位列500强而闻名于世的根本原因。 为了让班级日常工作管理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就必须塑造良好的班级文化。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对班级成员的行为产生约束和激励作用;提高其学习和工作热情,主人意识和责任感;促使其树立远大的共同愿景,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班级文化主要建立在四个层次上,分别为形象层、行为层、制度层、价值观层。 1.形象层 形象层是指塑造班级的外在形象,在班级里主要包括班级名称、班徽、班旗、班级服装、自创的班歌、宣传活动海报及丰富的文化墙。其作用是形成统一、规范的外部形象,打造班级成员引以自豪的班级品牌。

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概述

第四章企业治理的差不多原理 企业治理的差不多原理是人们在长期的企业治理实践中总 结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治理工作的差不多规律。它是对企业治理工作客观必定性的揭示,对企业治理者的治理活动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企业治理者假如违背了治理原理,就会受到客观规 律的惩处,就要承受严峻损失。 第一节系统原理 企业治理的系统原理,是系统论在企业治理中的应用。掌握这一原理,首先应了解一般系统的概念,掌握系统论的差不多观点和思想方法,然后将它们应用于企业治理之中。 一、一般系统的概念 系统论的要紧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nfeg)。他于1945年发表了《关于一般系统论》的论文,宣告了这一理论的诞生。贝塔朗菲把系统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联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合)”。 关于系统的概念,由于涉足的领域不同、理解的角度不同,因而会产生不同的定义。我们认为,下面关于系统的定义具有代表性。 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靠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那个地点所谓“组成部分”,通常称为“子系统”,或“要

素”。应该强调的是,子系统或要素,是相关于具体系统而言的,要素假如离开了它所从属的具体系统,它就失去了要素的属性,也就没有意义了。例如一个企业中的班组,在本企业是构成企业系统的要素,而关于另外一个企业来讲就没有意义了。另外,系统中子系统或要素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一般是依照系统的性质、系统的功能和研究问题的需要,将那些相对独立的、对系统的构成和功能起重要作用的部分划分为一个要素。 从系统的定义能够看出,一个具体的系统必须具备三个差不多条件:一是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二是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三是系统具有确定的功能。这三个差不多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一个系统。 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机器是一个系统,一个单位是一个系统,一套制度也是一个系统。为便于研究和更深刻地认识系统,我们可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系统进行分类。按照系统形成的方式可将系统分为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自然系统是由自然物自然形成的,人工系统是用人工方法建筑起来的系统;按照系统组成的要素的特征可将系统分为物质系统和概念系统,物质系统是由物质实体组成的系统,概念系统是由概念、原理、原则、制度、程序等非物质实体组成的系统;按照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将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孤立系统是指与环境不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封闭系统是指与环境之间仅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开放系统是

《现代控制理论》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

《现代控制理论参考答案》 第一章答案 1-1 试求图1-27系统的模拟结构图,并建立其状态空间表达式。 解:系统的模拟结构图如下: 系统的状态方程如下: 令y s =)(θ,则1x y = 所以,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及输出方程表达式为 1-2有电路如图1-28所示。以电压)(t u 为输入量,求以电感中的电流与电容上的电压作为状态变量的状态方程,与以电阻2R 上的电压作为输出量的输出方程。 解:由图,令32211,,x u x i x i c ===,输出量22x R y = 有电路原理可知:? ? ? +==+=++3 213 222231111x C x x x x R x L u x x L x R 既得 2 221332 2222131111111111x R y x C x C x x L x L R x u L x L x L R x =+- =+-=+-- =? ? ? 写成矢量矩阵形式为: 1-4 两输入1u ,2u ,两输出1y ,2y 的系统,其模拟结构图如图1-30所示,试求其状态空间表达式与传递函数阵。 解: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如下所示: 1-5系统的动态特性由下列微分方程描述 列写其相应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并画出相应的模拟结构图。 解:令.. 3. 21y x y x y x ===,,,则有 相应的模拟结构图如下: 1-6 (2)已知系统传递函数2 )3)(2() 1(6)(+++= s s s s s W ,试求出系统的约旦标准型的实现,并画出相应的模拟结构图 解:s s s s s s s s s W 31 233310)3(4)3)(2()1(6)(22++++- ++-=+++= 1-7 给定下列状态空间表达式 []??? ? ? ?????=???? ??????+????????????????????----=??????????321321321100210311032010x x x y u x x x x x x ‘ (1) 画出其模拟结构图 (2) 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现代控制理论试题与答案

现代控制理论 1、经典-现代控制区别: 经典控制理论中,对一个线性定常系统,可用常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加以描述,可将某个单变量作为输出,直接与输入联系起来;现代控制理论用状态空间法分析系统,系统的动态特性用状态变量构成的一阶微分方程组描述,不再局限于输入量,输出量,误差量,为提高系统性能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可以应用于非线性,时变系统,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以及随机过程、2、实现-描述 由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动态关系的运动方程式或传递函数,建立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这样问题叫实现问题、实现就是非唯一的、 3、对偶原理 系统=∑1(A1,B1,C1)与=∑2(A2,B2,C2)就是互为对偶的两个系统,则∑1的能控性等价于∑2的能观性, ∑1的能观性等价于∑2的能控性、或者说,若∑1就是状态完全能控的(完全能观的),则∑2就是状态完全能观的(完全能控的)、对偶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互为转置 4、对线性定常系统∑0=(A,B,C),状态观测器存在的充要条件就是的不能观子系统为渐近稳定 第一章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1、状态方程:由系统状态变量构成的一阶微分方程组 2、输出方程:在指定系统输出的情况下,该输出与状态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 3、状态空间表达式:状态方程与输出方程总合,构成对一个系统完整动态描述 4、友矩阵:主对角线上方元素均为1:最后一行元素可取任意值;其余元素均为0 5、非奇异变换:x=Tz,z=T-1x;z=T-1ATz+T-1Bu,y=CTz+Du、T为任意非奇异阵(变换矩阵),空间表达式非唯一 6、同一系统,经非奇异变换后,特征值不变;特征多项式的系数为系统的不变量 第二章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解 1、状态转移矩阵:eAt,记作Φ(t) 2、线性定常非齐次方程的解:x(t)=Φ(t)x(0)+∫t0Φ(t-τ)Bu(τ)dτ 第三章线性控制系统的能控能观性 1、能控:使系统由某一初始状态x(t0),转移到指定的任一终端状态x(tf),称此状态就是能控的、若系统的所有状态都就是能控的,称系统就是状态完全能控 2、系统的能控性,取决于状态方程中系统矩阵A与控制矩阵b 3、一般系统能控性充要条件:(1)在T-1B中对应于相同特征值的部分,它与每个约旦块最后一行相对应的一行元素没有全为0、(2)T-1B中对于互异特征值部分,它的各行元素没有全为0的 4、在系统矩阵为约旦标准型的情况下,系统能观的充要条件就是C中对应每个约旦块开头的一列的元素不全为0 5、约旦标准型对于状态转移矩阵的计算,可控可观性分析方便;状态反馈则化为能控标准型;状态观测器则化为能观标准型 6、最小实现问题:根据给定传递函数阵求对应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其解无穷多,但其中维数最小的那个状态空间表达式就是最常用的、 第五章线性定常系统综合 1、状态反馈:将系统的每一个状态变量乘以相应的反馈系数,然后反馈到输入端与参考输入相加形成控制律,作为受控系统的控制输入、K为r*n维状态反馈系数阵或状态反馈增益阵 2、输出反馈:采用输出矢量y构成线性反馈律H为输出反馈增益阵 3、从输出到状态矢量导数x的反馈:A+GC 4、线性反馈:不增加新状态变量,系统开环与闭环同维,反馈增益阵都就是常矩阵 动态补偿器:引入一个动态子系统来改善系统性能 5、(1)状态反馈不改变受控系统的能控性 (2)输出反馈不改变受控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性 6、极点配置问题:通过选择反馈增益阵,将闭环系统的极点恰好配置在根平面上所期望的位置,以获得所希望的动态性能(1)采用状态反馈对系统任意配置极点的充要条件就是∑0完全能控

转换理念-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转换理念-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 1.商场是生态系统,不是战场。 传统观念认为商场是战场。商业就是争夺市场的公司、公司内部各部门、客户和商家等的系列冲突,是“你死我活”的竞争。 现代管理新理念则认为商场是生态系统,不是战场。商业是由寻求市场生态链的相互依存关系构成的,是“你活我活,你死我死”的相互依赖关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趋明显,国家、企业以及企业各部门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2.管理是服务,不是控制。 传统观念认为管理就是控制。在于控制员工的一举一动,敦促他们按管理者的意愿行事,管理者叫他往东,他就不要往西。 现代管理新理念则认为管理是服务,不是控制。管理的工作就是指明方向,提供员工完成工作所需的资源。决策是由公司“最低层”做出的,有员工自己的规定和方向,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举足轻重的,对公司盈亏都是有所影响的,从而更能激励他们。让他们直接而又深切地感受到了企业的“脉搏”,反过来又使整个公司对市场更为敏感。 3.员工是同辈,不是小孩。 传统观念认为员工像小孩。员工太不成熟了,如果不严加管束,他们会把公司财产偷得一干二净。 现代管理新理念则认为员工是同辈,不是小孩。被聘用的每一个员工都好像是公司中最重要的人,一个有才干的人是能够全力以赴的人。 4.公司是社区,不是机器。 传统观念认为公司是机器。公司是这样一种机制:员工在其中是缺乏个性的齿轮,作为零件,每个人都是可以更换的。 现代管理新理念则认为公司是社区,不是机器。公司是由拥有希望和梦想的个人组成的集合体,是志同道合者汇聚一堂的地方,个人的希望和梦想又与公司的远大目标息息相关。员工不再像一台大机器的零件,而是企业内富有活力的细胞体,与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被动地适应设备运转相反,更倾向于拥有一个自主的工作环境,不愿意受制于物。 5.激励靠眼光,不是靠担惊受怕。 传统观念认为动力靠员工害怕。经理靠炒鱿鱼、嘲讽和取消特权来激励员工。现代管理新理念则认为动力靠眼光,不是靠担惊受怕。雇员拼命工作,不需要强迫,不需要恐吓。他们目标明确,对企业的目标怀有坚定的信心,真正地喜欢自己所做的一切。如果知道自己一旦实现目标将有巨大的回报,知道收获的硕果中也有他们的一份,那么他们将以极大的热情、忘我的精神和幽默的心境投入到工作中去。

第二章 现代经济学理论概述

第二章物流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与发展。 2.理解物流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成本分析、资金报酬原理、供应链系统原理、技术创新原理等。 3.掌握物流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 1.能够结合物流工作实际选择合适的物流经济分析方法。 2.能够灵活应用供求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和盈亏平衡点分析法。 3.能够运用贡献分析法分析物流企业如何将有限资源最优使用。 第一节现代经济学理论概述 一、现代经济学的内容 为什么学习经济学?因为资源的稀缺性。人的需求是无限的,相对于人的需求来说,任何资源都可能是稀缺的。正因为资源的稀缺性,节约才可能成为必要,才产生了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这个问题。设想一下,如果使用的资源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任凭挥霍浪费,经济学又有什么必要呢?当然,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稀缺,即相对于人们现实的或潜在的需要而言是稀缺的。这就要求社会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这就是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在西方,对经济学的定义很多,比较流行的定义是: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经济行为主体如何利用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生产核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的科学。经济学中所说的经济行为主体包括居民、厂商、政府和其他经济组织。经济学也就是研究这些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的科学。经济学作为一门最主要的社会科学,它所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而资源配置之所以作为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二存在,又在于资源具有稀缺性。 在西方经济学中,资源(resources)又称为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是指用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一切东西,具体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组成。 (一)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围绕稀缺资源的配置,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定,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指一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当事人或决策者,因而也就是资源配置者和利用者。一个社会经济活动中有三种类型的经济主体:家庭、企业、政府。相对于政府而言,家庭和企业被称为单个经济主体,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府的积极行为时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以单个居民和企业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具体理论包括: ⑴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以实现效用最大。 ⑵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包括生产理论、成本与收益理论、厂商理论等。 ⑶均衡价格理论。研究商品的价格如何决定,以及价格如何调节整个经济的运行。 ⑷市场结构理论。研究交易市场的竞争性。 ⑸收入分配理论。研究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如何决定。 ⑹微观规制与收入再分配理论。研究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的视线,正如有关价格管理、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