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广东省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广东省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广东省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广东省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印发广东省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广东省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旅游局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七月六日

目录

一、加快发展我省旅游业的重大意义

(一)发展基础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重要意义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战略定位

(四)发展目标

三、优化空间布局

(一)一核

(二)两带

(三)三廊

(四)五区

四、实施产业提升战略,培育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一)加快培育发展旅游新业态

(二)打造旅游产业集聚区

(三)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

(四)优化提升传统旅游业

(五)提升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实施旅游惠民战略,建设惠及全民的幸福旅游事业(一)全面推进国民旅游休闲计划

(二)努力满足全民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四)加大旅游扶贫开发力度

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创新示范区(一)创新旅游管理模式

(二)创新旅游商业模式

(三)推行绿色旅游发展模式

(四)创新旅游服务方式

(五)创新粤港澳旅游合作模式

(六)创新区域旅游联盟

七、打造十大重点工程,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

(一)旅游品牌提升工程

(二)“引客入粤”市场营销工程

(三)旅游文化振兴工程

(四)旅游名镇名村培育工程

(五)绿道旅游开发工程

(六)自驾游开发推广工程

(七)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工程

(八)旅游人才培育工程

(九)旅游信息化工程

(十)旅游标准化工程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建立健全旅游法规与规划

(三)完善产业配套扶持政策

(四)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五)优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环境

附件1:各地级以上市旅游发展指引

附件2:43个重大旅游建设项目一览表

为加快我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广东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惠及全民的幸福导向型产业,建设旅游强省和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粤发〔2008〕20号)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加快发展我省旅游业的重大意义

(一)发展基础。

旅游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名列全国前茅,为建设旅游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国内过夜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11.9%、13.2%和15.1%.2010年,全省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3156.75万人次,国内过夜旅游者1.86亿人次,位居全国第一;按旅游卫星账户统计,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5369亿元,旅游业增加值2288.31亿元,占全省GDP的5.03%,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1.05%;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吸纳就业人数840万人,占全省就业人数的12.5%.

旅游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十一五”时期,旅游产品体系不断完善,现代旅游迅速发展,产业要素体系日趋完善,旅游出行、住宿、餐饮、景区、商贸和娱乐服务全面发展;旅游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活力广东”旅游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旅行社1303家;星级酒店1214家,其中五星级酒店94家;大型旅游景区景点300多个,其中5A级2个、4A级86个,世界遗产2处。

旅游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十一五”时期,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粤发〔2008〕20号)、《关于试行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19号)、《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的若干意见》(粤府〔2010〕156号)等文件,在全国率先推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率先建设全国唯一的省域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旅游体制机制和商业运营模式不断创新,东部华侨城、海泉湾、南海西岸分别获授全国首家“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休闲度假示范区”、“国家旅游产业集聚(实验)区”称号。旅游区域合作和市场开拓取得新进展,粤港澳旅游圈建设不断推进。旅游扶贫创出新模式。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加快我省旅游业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一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我省旅游业产业化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逐渐形成。未来十年,旅游业在国家扩内需、促消费、增就业、惠民生战略实施中的地位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二是我省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旅游业加速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十二五”期末全省人均GDP将接近1万美元,旅游业处于“爆发性”增长期,旅游休闲将成为城乡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刚性需求。三是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全面加速将有力提升我省旅游开放的国际化水平。未来十年粤港澳三地将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领域全面合作对接,有利于拓展我省国际旅游市场。四是信息化普及与快速交通网络的完善加快了旅游业现代化进程。

我省旅游业发展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汇率变化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剧了国际旅游业竞争;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对旅游业发展产生较大冲击;全国旅游业发展的竞争局面已

经形成,我省作为出入境窗口、改革开放前沿等传统优势逐步弱化。二是旅游业发展方式仍然粗放,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压力加大,旅游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健全,省域旅游形象品牌有待提升,旅游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三是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旅游经济集中于珠三角,东西北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

(三)重要意义。

旅游业是我省幸福导向型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十年,我省旅游业将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加快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扩大居民最终消费和综合性消费,扩大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推进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生态型、循环型、低碳型产业结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加快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需求,有效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国民身心健康,形成和谐幸福的社会氛围,推动幸福广东建设。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认真执行国家和省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实施旅游产业提升、旅游惠民、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广东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惠及全民的幸福导向型产业,全面建成旅游强省,当好全国旅游业发展排头兵。

(二)基本原则。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深化旅游综合改革,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业发展大格局。加快资源整合与产业融合,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立足国内,拓展国际。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谋划广东旅游产业开发,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进我省旅游开放合作新局面。

——因地制宜,统筹发展。以全面展示南粤风采、广东特色为主线,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禀赋优势,鼓励和引导旅游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旅游惠民,增进民生福祉。推动旅游普惠共享,满足各层次群体的多样化旅游需求,为国民旅游创造平等机会,以幸福旅游推动幸福广东建设,提升全民幸福感。

——科学开发,有效保护。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把握好旅游开发速度、程度和规模,实现旅游资源永续合理利用和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战略定位。

——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旅游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新引擎,凸显旅游产业规模的支柱性、产业素质的先进性和产业功能的带动性。

——惠及全民的幸福导向型产业。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旅游业发展成果,旅游业的民生特性和社会功能进一步凸显,成为提高民生质量、增进百姓福祉、推动幸福广东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举措。

——全国旅游综合改革创新示范区。承担全国旅游综合改革创新“试验田”的历史使命,继续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在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为全国旅游改革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

——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以现代旅游为引领,以商贸会展、岭南文化和休闲度假为特色,加强与港澳旅游合作,建成影响亚太、面向世界的具有较高国际水准的旅游目的地。

——世界级现代旅游服务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旅游企业和品牌,建设自主创新旅游产业集群新高地,建成服务全球的游客集散、商贸会展、旅游产品制造、旅游物流、旅游教育培训和旅游文化创意基地。

(四)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部署,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按照以下“两步走”的战略步骤,有序推进我省旅游“五年大发展、十年创一流”,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惠及全民的幸福导向型产业,旅游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全面实现旅游强省建设目标。

第一步:到2015年,我省旅游整体形象更加鲜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旅游环境更加优化,旅游业总体规模、服务质量、综合效益领先全国,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国旅游综合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建成旅游强省。全省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6%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3%。

第二步:到2020年,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旅游产业规模、产业素质、服务品质、综合效益达到世界旅游先进水平,粤港澳形成优势互补、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国际旅游圈,建成辐射华南、服务全国、影响亚太、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全面建成旅游强省。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7%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

三、优化空间布局

着力构建“一核、两带、三廊、五区”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岭南文化凸显、功能结构完整、区域优势互补、资源高效利用的旅游发展大格局。

——一核:珠三角都市圈旅游核心。

主要包括环珠江口以广深珠为核心的都市旅游区。依托珠三角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城市快速交通网络,重点发展标志景观、都市娱乐、商务会展、文化体验、高端度假等都市旅游,建设全国旅游创新创意中心、人才智力高地和旅游制造业基地;联动港澳,形成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宜居宜游的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发挥珠三角在全省旅游发展格局中的核心驱动功能,带动全省旅游协调发展。

——两带:蓝色滨海旅游产业带、绿色生态旅游产业带。

蓝色滨海旅游产业带。以海岸线和海岛链为轴线,积极配合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等国家海洋战略,综合利用海洋渔业设施、沿海滩涂地、沙滩、海岛、海湾、岸滩生物群落、沿海城镇、海洋文化等资源,推进产业融合和滨海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海域、海岛、海岸带旅游立体开发。重点开发环珠江口组团、川岛—广海湾组团、海陵岛—月亮湾组团、水东湾—放鸡岛组团、环湛江湾组团、大亚湾—稔平半岛组团、红海湾—品清湖组团、南澳岛—汕头湾组团等八大滨海旅游组团。建设一批以海洋旅游为主题的海岛、休闲度假区、滨海城市和特色产业基地。

绿色生态旅游产业带。以南岭生态区为轴线,以我省主体功能区划确定的生态发展区为主体,以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为开发理念,以旅游业为先锋产业,重点开发自然奇景、森林山地景观、人文胜迹、民俗风情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科考、探险于一体的森林山地生态旅游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以绿色旅游为主题的森林度假区、野外营地、关隘文化旅游区和特色山村。

——三廊:广京沿线旅游走廊、湛江—东盟旅游走廊、潮汕—海西旅游走廊。

广京沿线旅游走廊。依托京广快速交通网络优势,以粤湘赣红三角旅游区为基础,以韶关为重要节点,延展广深珠旅游发展轴,对接中部经济区,促进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双向开放的北部桥头堡,把韶关建设成为全省观光旅游高地和区域吸引力、辐射力和集散力强的旅游增长极。

湛江—东盟旅游走廊。依托湛江(粤西)机场、邮轮停靠港以及琼州海峡过海大通道等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以湛江为重要节点,充分发挥黄金海岸和魅力港城的旅游资源和气候优势,积极对接海南国际旅游岛、北部湾乃至东盟,形成双向开放的西部桥头堡,把湛江建设成为粤西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和辐射带动力强的旅游增长极。

潮汕—海西旅游走廊。依托厦深客运专线、揭阳潮汕机场、邮轮码头等立体交通网络,以潮汕都市区为重要节点,整合开发海、山、水、城等区域旅游资源,对接海西经济区,加强粤台旅游合作,形成双向开放的东部桥头堡,把潮汕都市区建设成为世界潮人宜居休闲之

都和辐射带动力强的区域旅游增长极。

——五区:珠三角广府文化旅游区、粤东潮汕文化旅游区、粤东北客家文化旅游区、粤西百越风情滨海旅游区、粤北南岭生态休闲旅游区。

珠三角广府文化旅游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九市。依托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和快速交通网络,重点开发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美食文化、商都文化、武术文化、近现代革命史、华侨文化和历史名人为特色的广府文化旅游和以主题公园、观光购物、商务会展、邮轮游艇和高尔夫旅游为特色的大都会旅游。

粤东潮汕文化旅游区。包括汕头、汕尾、潮州、揭阳四市。重点开发美食、工夫茶、潮汕工艺、潮商文化、宗教文化、华侨之乡、古城古村等特色潮汕文化体验游,开发海岛旅游、滨海度假、海上体育休闲和邮轮旅游,重点打造南澳岛、潮州古城、大北山、桑浦山、红海湾等景区。

粤东北客家文化旅游区。包括河源、梅州两市。以客家文化为底蕴,重点开发山水休闲、温泉养生、农业观光、红色旅游等旅游产品,特别是以围龙屋、客家菜、客家山歌、客家精神等为代表的客家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加强粤闽赣三省十市的联系与合作,形成“千里客家文化旅游长廊”。

粤西百越风情滨海旅游区。包括湛江、茂名、阳江、云浮四市。以滨海和热带—南亚热带风光为特色,重点开发滨海休闲度假、海上丝路文化游、田园果乡游、禅宗文化游、百越民俗风情游、山地休闲度假,积极开发邮轮游艇旅游和滨海高尔夫等高端旅游产品。

粤北南岭生态休闲旅游区。包括韶关、清远两市。依托南岭生态发展区特色旅游资源,重点开发名山大川观光游、禅宗文化游、温泉康体养生休闲游、休闲农业游、水域风光游、漂流体验游、民俗风情游、森林度假游和寻根问祖游,走出一条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低碳生态的绿色发展之路。

四、实施产业提升战略,培育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将旅游业优化升级作为建设旅游强省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旅游产业提升战略,促进产业融合与资源整合,培育旅游新业态,促进旅游产业集聚发展,以品牌化、信息化、标准化快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将旅游业打造成为全省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引擎。

(一)加快培育发展旅游新业态。

推动旅游业与服务业、制造业和农业产业相融合,催生和培育一批旅游新业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培育文化创意旅游新业态。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园旅游开发,完善科研创新展示、4D影院、情景购物、互动体验、青少年素质教育等旅游体验功能。大力发展以广州太古仓码头、

广州北岸文化码头、广州TIT创意园、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深圳田面“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深圳F518时尚创意园、佛山1506创意城、韶关曲江大南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肇庆德庆悦城龙母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云浮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为重点的文化创意旅游。

发展商贸会展旅游新业态。以大型购物娱乐广场、商业休闲区等商业设施为基础,配套旅游服务功能,合理分布商旅业态,形成集购物、娱乐、休闲、餐饮、文化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的商业休闲旅游综合体和城市中央休闲区。依托国际性大型会展活动,积极创建商务会展旅游品牌。延展商务会展旅游产业链,带动高科技游乐设施、高尔夫用具、户外运动与野营设备、旅游保健防护用品、酒店用品、旅游工艺品、数字导览设备等旅游制造业发展,提高旅游产品设计制造水平。将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打造成为旅游界的“广交会”。

发展养生医疗和养老旅游新业态。针对社会老龄化和亚健康状况增多的趋势,积极发展银发旅游,大力开发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康复、温泉水疗、美容美体、药膳养生、拳操训练等养生医疗旅游产品,将食疗、药疗、心疗、理疗与休闲度假相结合,中医药养生、现代医疗保健与旅游产品相结合,建设一批全国养老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基地。

发展工业旅游新业态。依托我省全球制造业基地的优势,鼓励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增加旅游元素和配套功能,大力发展知识性和参与性强的企业生产参观游、厂区观光游、工业产品购物游和工业科普修学游。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将废弃的工矿业遗产进行旅游功能置换,开发工业遗产游、主题度假、创意文化体验、特种旅游等各种新的旅游项目。

发展邮轮、游艇和低空飞行等高端休闲旅游新业态。推进邮轮母港和停靠港建设,争取著名邮轮公司进驻我省,开辟多条以广东为始发港和重要停靠港的国际邮轮航线。发展以游艇旅游为核心的旅游综合体。加快培育海上帆船运动、海底潜游、海钓、房车旅游等高端休闲旅游。积极发展低空飞行观光、飞行培训、低空飞行表演、低空摄影、热气球、滑翔、跳伞等低空旅游项目。以高端旅游需求带动相关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推动邮轮游艇、通用飞机和房车的设计制造、销售会展、维修补给、人员培训、基地建设、运营服务等相关产业行业的发展,提升旅游装备国产化水平。

发展农业旅游新业态。配合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和浓郁乡土特色,依托农业基地和乡村农家乐等,发展以农业生态观赏、农民生活体验和农村度假为主体的“三农”体验游,拓展观赏型、科普型、采摘型、务农型农业旅游项目,开发茶庄、酒庄、牧场、果园等庄园式、基地型农业休闲度假旅游。依托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林区林场,积极开发观光度假、“给氧”运动、森林浴、野外探险等森林旅游。依托渔港、渔村、渔船、渔具等元素,大力发展渔家乐、渔事体验等休闲渔业旅游。

(二)打造旅游产业集聚区。

鼓励地方文化和产业特色突出、旅游发展要素集聚、旅游产业化程度高、发展基础条件好的地区,以建设旅游产业园、旅游特色区、旅游产业带等形式,推进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实现旅游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以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带动区域旅游发展。以广州、深圳、珠海为重点,以主题公园或都市商贸会展为主题,发展5

至7个都市旅游综合体。以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佛山南海西岸、河源万绿生态旅游度假区、高要生态旅游区等为重点,发展5至7个综合类旅游产业集聚区。以惠州环大亚湾、湛江五岛一湾、深圳大鹏半岛、汕头南澳岛、江门川岛、阳江海陵岛等为重点,发展6至8个高星级酒店汇集的滨海(海岛)旅游产业园区。以韶关南岭、环丹霞山,肇庆环星湖、惠州环南昆山、揭阳大北山、广州帽峰山等为重点,发展10至12个森林山地生态旅游产业园区。以高速公路服务区为重点,发展8至10个旅游餐饮集聚区。以广州西关、文德埠、潮州古城、开平碉楼等为重点,打造10至15个文化旅游集聚区。以从化温泉、恩平温泉、佛冈温泉等为重点,打造5至7个温泉旅游集聚区。

(三)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

大力开发岭南文化体验游产品。重点开发源于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百越文化、雷州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禅宗文化、武术文化、名人文化的旅游产品,大力推介广州骑楼、西关大屋、客家围龙屋、开平碉楼等岭南建筑艺术,深挖潮绣、广绣、广彩、广雕、石湾陶塑及粤剧、岭南民歌、广东音乐的文化内涵,推进旅游文化街区、文化创意旅游园区、旅游文化综合体建设,充分展示岭南艺术、民俗和历史文化的魅力。

深度开发滨海旅游产品。发挥省旅游产业园区竞争性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扶持一批示范性滨海旅游产业集聚区。加大对滨海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滨海生态景观廊道、海钓基地、海洋文化科教中心、旅游度假酒店等综合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滨海旅游城市和滨海风情旅游村镇。在建设海陵岛、特呈岛两个国家海洋公园的基础上,加快广州南沙、雷州天成台、珠海横琴岛等地的国家海洋公园创建工作,努力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性的休闲度假海洋公园。加快江门川岛、珠海万山群岛、汕头南澳岛、深圳大鹏半岛、汕尾遮浪半岛、茂名放鸡岛等海岛旅游开发。

合理开发山地森林、江河湖泊生态旅游产品。加强扶持引导,实施示范带动,推动森林生态旅游转型升级。建设一批功能配套齐全的生态旅游示范区。优化提升丹霞山、西樵山、罗浮山、鼎湖山等广东四大名山品牌建设,推进南岭、小坑、车八岭、南昆山、大北山等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形成天然“大氧吧”。依托岭南水乡资源优势,重点开发万绿湖、广州珠江游、中山岐江游、北江旅游带、西江三峡、东江画廊、湟川三峡、湛江湖光岩、惠州西湖等江河湖泊旅游产品。

优化升级温泉旅游产品。引导温泉产品向主题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引领全国温泉旅游的升级换代。鼓励温泉与医院、养老院、培训、游乐园、会议中心等进行产品组合,开发温泉度假综合体。积极培育温泉文化,打造世界级温泉度假基地。

优化发展都市旅游产品。塑造“活力商都”旅游品牌。重点发展商务、会展、购物、主题公园等旅游产品,充分展示现代都市文明和城市风貌。以广州塔、珠海情侣路、东莞中心广场等城市地标为依托,大力发展都市观光。以大型综合购物商场、商业步行街、美食购物街、酒吧街、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滨水区等为依托,积极培育城市特色休闲街区和夜间旅游休闲集中消费区,加强都市休闲购物和游憩功能。鼓励大型购物商场、商业步行街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

着力开发红色旅游产品。依托我省作为近现代革命策源地的独特优势,整合资源,大力

开发以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为文化内涵的红色旅游产品。将虎门中国近代史文化公园、黄花岗公园、黄埔军校—长洲岛旅游区、中共三大会址、农民运动讲习所、红宫红场、孙中山故里旅游区、叶剑英纪念园、叶挺将军纪念园等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品牌,优化形成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加快在粤原中央苏区县红色旅游开发。

(四)优化提升传统旅游业。

推动旅游景区改造升级。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健全全省旅游项目库。优化提升一批在区域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龙头旅游景区,建设发展一批上规模、高品位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加快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创新开发一批针对特定群体的专项旅游景区,形成区域布局合理、产品结构优化的旅游景区景点体系。

推动旅行社转型升级。依托有条件的行业组织,开展全省旅行社等级评定工作,大幅提高星级旅行社达标率,规范旅行社经营行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动旅行社批零体系建设,培育若干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旅游批发商、一批有产业竞争力和专业化市场开拓能力的旅游经营商、布局合理的零售代理商。培育旅行社品牌,支持优势旅行社通过整合酒店、景区等上下游行业资源做大做强,提升旅行社竞争力。逐步推进对外资旅行社开放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游业务。到2020年,拥有全国百强旅行社20家,前十强3至5家。

优化提升住宿业结构和质量。适应多元化市场需求,发展度假酒店、商务酒店、公寓式酒店、青年旅馆、休闲农庄、农家旅馆等多元化的住宿接待设施,促进高档酒店品牌化、经济型酒店连锁化、乡村客栈规范化、度假酒店主题化、酒店服务个性化与人性化,形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的住宿接待体系。合理引导珠三角旅游酒店个性化、精品化发展,培育一批有产业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本土酒店品牌,打造全国乃至国际酒店品牌,鼓励引进国际知名酒店品牌进驻。支持东西北地区发展高星级饭店。促进七天、岭南佳园等经济型连锁酒店快速发展,鼓励小型精品酒店建设。制定乡村客栈住宿标准,鼓励乡村客栈集聚发展。培育汽车旅馆、汽车营地、露营地、房车等新型住宿业态。到2020年,星级酒店客房出租率达到65%.

擦亮广东“美食天堂”品牌。充分发挥“食在广东”的品牌优势,提升餐饮在旅游产业中的支撑作用,创建国际美食旅游目的地。弘扬广府菜、潮菜、客家菜饮食文化,推进美食街、美食城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美食文化品牌。大力培育本土餐饮品牌,宣传推广陶陶居、泮溪酒家、咀香园等“老字号”企业,鼓励广东本土餐饮企业通过连锁经营、特许加盟等形式进行美食品牌输出。加强餐饮业信息化步伐,完善餐饮数据库、美食搜索、在线订餐等便捷服务。大力发展美食经济集聚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特色鲜明的美食街区。鼓励特色餐饮和地方小吃发展,规范农家乐、渔家乐美食开发,加强机场、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景区周边旅游餐饮管理。

做大做强旅游商品开发与旅游购物业。依托大型购物商场、专业市场和商业街区,把珠三角地区建设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旅游消费服务中心,打造全国旅游购物天堂。继承和发扬岭南传统技艺,重点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产业支撑的旅游商品,加快广州三雕一彩一绣、石湾工艺陶瓷、潮州木雕、佛山剪纸、肇庆端砚、阳江风筝、高州角雕、阳美玉器、湛江珍珠等系列旅游商品开发,构建由品牌工业品、旅游日用品、时尚品、工艺品、美术品、

土特产品组成的南粤特色旅游商品体系。加快广东旅游商品创意研发、制造、展示基地和物流中心建设。结合中石化、南航等大型企业网络优势,推动“广东旅游产品全国行”。到2015年,建成1至2个全国知名的旅游商品集散中心;到2020年,旅游商品的销售额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提高到30%。

积极发展休闲娱乐业。围绕“24小时社会”理念,着力提升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旅游娱乐服务水平,打造“不夜广东”。加大创意策划投入,打造一批地方特色与时尚文化相结合的城市或景区娱乐品牌。依托旅游景区和城乡公共休闲空间,开发民间文艺表演、茶艺、棋牌、游戏游艺、江河夜游等观赏性、时尚性、体验性强的娱乐项目,构建主客共享的娱乐产业。

(五)提升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壮大一批龙头旅游企业。鼓励以华侨城集团、岭南集团、长隆集团、广东省旅游集团、广东省中旅集团、腾邦国际、白天鹅酒店集团等为代表的旅游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投资合作、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品牌连锁、授信支持、融资上市等途径,发展成为以旅游为核心业务兼及会展、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其它现代服务业务的龙头旅游企业。

支持中小旅游企业特色化和专业化发展。大力发展以旅游商品生产为主的旅游工业企业,扶持发展专业会展服务企业,培育壮大从事旅游创意的规划设计类企业,大力扶持旅游市场调研、旅游咨讯服务等服务型企业,培育从事线上预订与第三方支付的在线旅游企业,培育提供奖励旅游、自驾车旅游等专项产品的企业,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向“小而精”、“小而专”发展,提升旅游中小企业竞争力。

鼓励优势旅游企业“走出去”。推动广东旅游产业国际化布局,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大型旅游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资本输出、人才输出、管理输出、品牌输出等方式,在主要客源市场建网布点,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开发国际旅游市场,提高广东旅游企业的国际知名度。

五、实施旅游惠民战略,建设惠及全民的幸福旅游事业

要把推动旅游惠及全民作为发展旅游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施旅游惠民战略,不断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旅游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功能,体现旅游业的带动力、亲和力,彰显旅游业的社会价值,以幸福旅游推动幸福广东建设,在建设幸福广东中提升幸福旅游。

(一)全面推进国民旅游休闲计划。

把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摆上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位置。将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纳入全省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政策,采取更多便民利民惠民措施,为全省人民提供积极健康、内涵丰富的旅游服务,激活和促进全民旅游消费。将国民旅游休闲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休闲时间与工作时间的比例纳入幸福广东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营造有利于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全面实施的良好环境。2015年全省居民出游率达到3次,年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

消费总量的13%左右;2020年达到4.5次,年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5%左右。

深入落实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加快制定实施国民旅游休闲政策,切实保障国民旅游休闲的合法权利,在依法保障职工法定休息时间的基础上,完善节假日体系,落实弹性带薪休假制度。推动将修学旅游纳入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完善修学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安全保险体系以及管理办法。探索福利旅游政策,将旅游休闲纳入社会养老福利范畴,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开展奖励旅游休闲制度。大力推广国民旅游休闲卡,实现“一卡游广东”。

丰富旅游休闲供给体系。构建适合居民旅游休闲需求、内容丰富多样的旅游休闲产品体系。建设一批宜居休闲城市、城市中央休闲游憩区、游憩商务区、特色休闲街区、环城游憩带、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小城镇和休闲度假农庄,打造一批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创建一批旅游休闲示范旅行社、酒店和示范基地。

(二)努力满足全民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满足低收入群体的旅游休闲需求。扩大多类型、低消费的旅游产品供给,重点发展一日游、回乡探亲游、绿道游、社区游、乡村游。扩大旅游休闲优惠范围,进一步推动红色旅游景点、公园绿地等政府公共财政扶持开发的景点免费或优惠向公众开放。出台旅游优惠政策,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旅游供给保障水平,探索通过设立旅游个人账户、发放旅游券等形式支持低收入群体休闲旅游;大力开发面向农民、老年人、异地务工人员、残障人士、学生等低收入者的公益性旅游项目,完善相关便利化设施和服务,让旅游人口增长更多地向低收入群体延伸。

满足中等收入群体的大众化旅游需求。适应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的社会发展趋势,着力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出游水平和消费水平。深入开展“广东人游广东。粤游粤精彩”、“好邻居常串门”等系列活动,促进城乡游客互动。大力开发节假日旅游市场,策划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旅游休闲活动,开发多种形式的自由行、自驾游、家庭亲子游、周末休闲度假、国内游和港澳台游精品线路。鼓励工薪阶层利用年假、黄金周和小长假外出旅游,优化客源城市与旅游城市之间的直达出行服务,方便省内居民出游。

拓展面向高收入群体的高端旅游市场。顺应高收入群体个性化、人性化、精致化、品位化的高端消费需求,重点开发会议展览奖励旅游、商务游、高端度假游、高尔夫游、邮轮游艇游、高端购物游、异域文化深度游。引导出境旅游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出境旅游市场的安全管理和危机处理机制,推进出境旅游便利化。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全省城乡规划和建设,统筹利用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积极推进与国际接轨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旅游出行网络体系。完善通往旅游目的地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出行的便捷性和舒适性。逐步改善主要景区与周边公路“最后一公里”的连接状况。推进和完善潮汕、梅州、湛江、韶关、惠州的支线机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供异地候机和搭乘高铁的便利服务。逐步发展重点旅游景区的客运码头,有序开发北江、西江等内河航段的水上旅游线路。

加强邮轮码头的规划与建设。完善多元化旅游出行接驳体系。鼓励开通旅游目的地与主要客源地之间的旅游专线客运班车,推进发展假日旅游专线、市郊旅游专线、城际旅游专线。在主要旅游城市开通观光巴士,积极发展城市旅游公交。建立旅游集散中心体系,加强各地市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出入境口岸、机场、车站、高速公路、主要景区交通沿线的旅游标识系统建设。

加强城乡公共游憩空间建设。优化美化广州花城广场、深圳市民中心广场、潮州市民广场等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将其打造成为城市形象宣传的窗口。规划发展和完善城市公园、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艺术馆、影剧院、体育馆、健身馆、科技馆、植物园、动物园、文化休闲广场、旅游休闲街区、社区文化中心、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乡公共游憩空间文化品味,丰富居民和游客休闲空间。完善全省绿道网络及休闲驿站、自行车租赁系统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完善旅游卫生与安全保障体系。完善旅游公共卫生体系,加快推进高速公路、重点景区、旅游特色村镇的旅游厕所建设,推动公共场所和社会服务单位厕所免费对外开放。加强旅游车船、游乐设施等安全服务管理。落实旅游安全管理责任制,完善旅游应急预警机制和安全救助系统。加强食品安全卫生监管。完善旅游目的地医疗救助和消防体系。提高出境游客安全监测和信息发布的快速反应能力,增强旅游安全应急能力。健全旅游安全保险体系,探索试行旅游贴花保障制度,提高安全事故游客赔付处理能力。

营造城乡生态景观环境。利用森林公园、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林场、水利风景区等森林绿地,利用珠江以及惠州西湖、肇庆星湖、河源万绿湖等天然水系,结合全省绿道网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地系统建设。到2020年,通过打造23条生态景观林带,形成一批阳光海岸带、水乡风貌带、沿江景观带。按照建设大花园、大公园、大景区、大果园的思路,全面推进城乡环境净化、绿化、美化、艺术化,形成多效益、多色彩、多层次、多结构的城乡生态体系,打造宜居宜游的城乡生态景观大环境。

(四)加大旅游扶贫开发力度。

创新旅游扶贫体制机制。配合我省扶贫“双到”政策的实施,依托贫困山区、生态发展区、少数民族地区、林场转产和移民安置区、返贫渔民聚居区等地的旅游资源,加大旅游扶贫工作力度,探索更多的旅游扶贫新模式。充分发挥旅游业作用,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实现城乡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平抑城乡贫富差距,促进东西北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通过发展旅游业,把当地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特色产业优势,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为旅游就业人口。引导珠三角地区的资金、经验和技术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培育贫困地区旅游开发市场主体。

完善旅游扶贫政策措施。将旅游扶贫纳入更广泛的社会支撑系统,在水利建设、交通建设、城镇建设、生态建设、扶贫开发、生态文明村建设、宜居乡村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危房改造中充分考虑旅游功能,形成全社会关注、多部门参与的一体化旅游扶贫格局。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方面的智力扶持,每年安排贫困地区1000人进行免费培训。建立以旅游开发带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综合效益为主的旅游扶贫考核体系。

加快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发挥旅游扶贫专项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在培育欠发达地区旅游龙头项目上取得突破,打造一批旅游特色小镇、风情村落、乡村旅游示范区和示范村等旅游精品。大力挖掘地方民俗文化内涵,突出乡土文化特色,提升旅游项目文化品位。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原产地标志认定和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以绿色食品、名优土特产、农家乐、渔家乐、家庭旅馆等为突破口,加快旅游业与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融合发展。

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创新示范区

要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推动旅游发展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方式创新、合作模式创新,形成新的优势领域,率先建成全国旅游综合改革创新示范区,成为全国旅游改革创新的引领者。

(一)创新旅游管理模式。

加快旅游管理向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职能转变。进一步转变旅游管理职能,简化旅游行政审批手续,加强综合协调与配套服务职能。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宏观调控体系,加强法律规范、产业政策、战略规划、形象推广、市场监管、投融资引导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等工作。创建旅游市场信息、招商引资、产权交易、人才交流、教育培训、博览展示等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旅游要素流动。

加强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带动。以广州、汕头、梅州、惠州、中山、阳江、肇庆等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市以及增城、横琴新区、南海、乳源、东源、徐闻、佛冈、揭西、新兴等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县(市、区)为基础,以点带面,逐年深化全省旅游综合改革。到2015年,全省60%的地级以上市、30%的县区成为示范点。到2020年,旅游综合改革覆盖全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横琴新区、南澳岛、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先行先试,参照执行海南国际旅游岛相关优惠政策。

培育发展旅游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在联系行业、沟通政府、调研政策、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依法规范发展旅游中介组织,逐步将行业规范性标准制定和执行等职能转至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或旅游技术标准化委员会。

完善旅游监管体制机制。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目标,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建立旅游主管部门、业界、专家、网络和媒体舆论相结合的多元化旅游服务质量社会监督体系,建立全省联网的旅游在线监督网络。定期发布游客满意度测评报告。

深化导游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导游职业制度,建立与导游等级相衔接、科学合理的导游薪酬制度。建立导游激励约束与退出机制。创新培养专业的政务导游、商务导游人才。

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加大对旅游资源开发的统筹协调力度,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沙滩、森林、温泉、江河湖泊等生态环境敏感性强、公共属性强的旅游资源保护性管理,建立重大旅游基础设施与旅游项目开发立项联合审核、会签制度,统筹协调各相关产业的涉旅开发行为。

(二)创新旅游商业模式。

创新旅游企业运营模式。支持优势旅行社通过兼并、收购、控股或特许加盟等途径,整合酒店、景区等上下游行业资源做大做强,将旅游与商业有机结合起来,推进旅游景区投资经营多元化。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促进旅游企业规范运作。

推广旅游电子商务。促进旅游电子商务与交通运输、住宿接待、景区旅游、餐饮、旅游商品开发等旅游核心要素对接,培育扶持一批广东旅游电子商务企业上市,鼓励知名网站与传统旅游强企联盟,提升传统旅游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完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促进旅游电子商务向智能商旅服务升级,鼓励“信息展示+智能搜索+在线交易+客服顾问+售后保障”模式推广。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鼓励虚拟旅游、网络旅游游戏等新兴旅游宣传方式的推广运用。

探索广货直销旅游新模式。引导地方特色产业与旅游购物对接,结合各地制造业特点,支持广东特色工业产品、农林牧副渔业产品、手工艺品旅游商品化。

创新融合“三旧”改造与旅游开发。充分利用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挖掘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墙、古旧小巷、古遗迹、名人故居、文化街区、古旧建筑等历史人文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特色旅游业,打造成集饮食、购物、文化、休闲与旅游为一体的休闲商业中心、文化展示中心。通过“三旧”改造进行旅游功能置换,增加公共配套设施,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城乡品位。

(三)推行绿色旅游发展模式。

倡导低碳绿色旅游。鼓励和引导游客采取低碳环保旅游方式,鼓励更多采取自行车、电动车、公共交通出行,减少酒店、餐饮一次性用品消耗,提倡旅行用品循环利用,在旅游目的地进行无污染旅游,保护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倡导“慢旅游、慢生活”休闲理念,打造若干个“中国慢城”、“国际慢城”。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的合作,创建“世界旅游组织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

大力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创建“绿色饭店”、“绿色景区”。鼓励旅游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形成绿色旅游管理体系。推动绿色饭店建设,鼓励酒店、餐饮和娱乐场所采取节能灯使用、中央空调改造、污水集中处理、中水回用等节能减排措施,应用节能环保设备,鼓励餐饮企业、酒店实施自愿性清洁生产。支持景区景点利用新能源环保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加强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到2015年,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以上;到2020年,全面建立绿色旅游产业体系。

(四)创新旅游服务方式。

推行出入境旅游“一站式”服务。探索公安、海关等部门与经认定的实力强、信誉高的龙头旅游企业联合推行出入境旅游签证“一站式”服务,配套完善银行换汇、机票和车船票代售、酒店预订、邮政等相关商旅一体化服务。

创新服务配套体系。鼓励旅游企业开展品牌连锁服务,为游客提供“菜单式”游程设计、商旅管理、VIP管家等全套服务。扩大旅游包机服务,尝试组建专业性旅游包机公司。争取开通出入我省的旅游专列。鼓励建设旅游商品街、特色购物街、专业化市场。完善大型旅游购物场所货币兑换、电子支付功能,优化旅游购物环境。

(五)创新粤港澳旅游合作模式。

完善粤港澳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全面落实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加快推进旅游业对港澳开放在我省先行先试,推进粤港澳旅游示范合作区建设,加快完成粤港澳旅游合作规划编制工作,统筹推进三地旅游发展合作。推动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成为粤港澳旅游服务业合作的重要载体。加强粤港澳三地旅游企业、协会的交流合作。

共建无障碍旅游区。促进客源来往便利化,进一步完善144小时便利签证制度,放宽预报出境口岸的规定,适时调整成团人数规定要求,简化到港澳的外国游客出入广东手续。逐步增加口岸实施24小时通关,为我省居民到港澳旅游及港澳居民到我省旅游相互提供通关、交通、支付等便利措施,逐步扩大“一签多行”政策实施范围。探索三地旅游从业人员资格、游艇驾驶证件及牌照互认。促进旅游人才、技术、管理、资金、客源、信息等旅游要素自由流动。

拓宽旅游合作领域。加强粤港澳三地联合推广,开发“澳门历史城区—开平碉楼—韶关丹霞山”世界遗产旅游专线,丰富优化粤港澳“一国两制三地”都市休闲游线路。推动粤港澳游艇“自由行”,联合制定游艇旅游管理标准。探索旅游企业便利经营制度,鼓励和支持港澳有实力的企业到我省设立独资或合作旅行社,探索广东港资、澳资旅行社试点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游业务。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地区在会展、旅游咨询、旅游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鼓励港澳居民参加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推动粤港澳三地旅游数据中心、旅游资讯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移动互联网和三网融合等信息化服务合作,建设旅游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共享信息资源。加强三地旅游诚信体系共建。

(六)创新区域旅游联盟。

探索创新区域旅游合作新方式,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明确合作领域和重点,在规划统筹、环境共建、设施对接、产业联动、产品互补、品牌共建、市场共管、联动招商等方面加强合作,以从化—新丰—连平南粤百里生态旅游产业带、德庆—郁南—封开西江风光旅游带、三连一阳(连南、连山、连州、阳山县)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带率先试点,大力推动区域旅游联盟发展,提升区域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辐射带动当地及周边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七、打造十大重点工程,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

(一)旅游品牌提升工程。

以“活力广东”为核心品牌,深度推进“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建设,最终形成由区域品牌、景区品牌、旅行社品牌、酒店品牌、节庆品牌、购物品牌、餐饮品牌、演艺品牌、服务品牌等组成的“活力广东”旅游品牌体系。到2020年,

创建10个以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A级旅游景区达到15家,打造广东中旅、广之旅等10家全国知名旅行社品牌,打造白天鹅宾馆、花园酒店等10家本土型知名酒店品牌,打造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广府庙会、南海神庙波罗诞、阳江开渔节、瑶族盘王节、黄飞鸿杯狮王争霸赛等30个国内外知名旅游节事品牌,打造广州酒家等30家全国知名旅游餐饮品牌,打造长隆国际大马戏等5个国内外知名的演艺品牌。各市打造3至5个地方特色的“旅游手信”品牌。打造30个地方特色浓郁、旅游综合带动效应显著的旅游强县品牌。

(二)“引客入粤”市场营销工程。

加大国内旅游市场开拓力度,深度开发湖南、广西、江西、福建、海南、湖北等核心客源市场,积极开拓长三角、环渤海湾等经济发达地区客源市场以及西南和中原地区等中远程客源市场,培育东北和西北等机会客源市场。利用省际高铁网络,开发出入我省的高铁沿线城市客源市场。利用我省“暖冬”气候优势,大力发展北方游客避寒旅游市场。利用广东沿海特色,面向中西部地区推广滨海旅游产品。到2020年,国内过夜旅游人数年均增长率8%以上、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14%左右。加大入境旅游市场开拓力度,巩固港澳台、日韩和东南亚等核心客源市场,积极开发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印度以及中东地区等拓展客源市场,大力开发华人华侨旅游市场。到2020年,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年均增长8%、外汇收入年均增长10%.将旅游宣传推广提升到区域形象宣传的高度,加强全省整体旅游形象的对外宣传与营销策划。建立健全省市联动、部门协作、企业参与的旅游联合促销机制,创新实施整合营销、细分市场营销、新媒体营销。到2020年,发展形成世界遗产游、粤港澳都市游、潮汕文化与滨海美食游、客家文化与山水度假游、南中国黄金海岸游、广府文化与近现代革命风云游、禅宗祈福游、山水生态千里自驾游、南粤精品文化游等国内外知名的九大精品旅游线路。

(三)旅游文化振兴工程。

围绕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深度挖掘岭南文化内涵,以地域特色鲜明的建筑、方言、饮食、民俗、音乐、画派、节事、演艺等为载体,把文化元素渗透到旅游业发展各环节,充分展现岭南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以及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提升广州、潮州、佛山、肇庆、梅州、中山、雷州等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价值和城市品位,开发广州北京路等50个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丰富的特色文化旅游街区。深度开发韶关南华寺、云浮国恩寺、潮州开元寺、广州光孝寺、德庆龙母祖庙、揭西三山国王祖庙等宗教文化资源,打造10大宗教文化旅游胜地。深度挖掘赵佗、冼夫人、六祖惠能、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叶剑英、李小龙等名人旅游资源,打造100个名人文化旅游品牌。加大粤剧、潮剧、梅州客家山歌、广东醒狮、揭阳英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力度。

(四)旅游名镇名村培育工程。

积极对接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和广东省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结合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建设100个旅游特色镇、1000个旅游特色村。依托自然山水旅游资源和乡村田园风光,加快推进南海西樵镇、惠东县巽寮镇、阳江沙扒镇、高州根子镇、梅县雁洋镇等30个生态山水旅游名镇和500个自然生态旅游名村建设。依托传统特色制造业和服务业,打造中山古镇、佛山大沥镇、东莞厚街镇、汕尾鲘门镇等30个

特色工商业旅游名镇。促进古村落、古建筑群和名人故居等文物古迹与旅游相结合,建设番禺沙湾广府文化古镇、吴阳粤西文化古镇、新丰客家文化古镇、赤坎华侨文化古镇等40个文化旅游名镇,以及广州黄埔名村、深圳大芬村、龙门嘉义庄等500个文化旅游名村。

(五)绿道旅游开发工程。

倡导“慢旅游、慢生活”休闲理念,在绿道网络和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基础上,制订绿道旅游规划和标准,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引导旅游企业深度开发绿道旅游产品。以绿道网为依托,串联周边森林绿地、天然水系、历史古迹、乡村农家等旅游资源,建立由绿道自驾游、绿道自行车游、绿道水上游等特色项目组成绿道旅游产品体系,不断延伸绿道旅游产业链。加快发展“海上绿道”旅游。到2015年,创建6至8个绿道旅游示范市,评选50个绿道旅游示范点,各地级以上市分别打造3至5条绿道旅游精品线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绿道旅游品牌,使绿道旅游成为我省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旅游新名片。

(六)自驾游开发推广工程。

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建设一批自驾游驿站、咨询服务中心、汽车旅馆、汽车营地和房车营地。加强自驾游交通安全防范和救援体系建设。到2020年,自驾游标准体系和通往主要景区的道路交通指引标识基本完善。依托游客接待量较大的重点景区、主要入粤节点、高速公路服务区、风景优美的路段,合理配置自驾游补给系统,完善旅游资讯服务。到2020年,全省建成80至100个设施完善的自驾游驿站。加快发展汽车租赁服务,培育一批异地租还汽车租赁服务公司。鼓励并规范车友会、汽车俱乐部、自驾游协会等各种形式的自驾游俱乐部发展。重点打造4条自驾游精品线路:(1)经由云浮、肇庆连通广西的西江千里旅游画廊;(2)广宁竹海—怀集燕岩—连山大旭山—连南千年瑶寨—连州地下河—阳山第一峰—清新温矿泉;(3)英西峰林走廊—广东大峡谷—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丹霞山—梅关古道—始兴深渡水—车八岭—满堂围—南华寺;(4)经由河源、梅州连通闽赣的客家文化长廊自驾精品线路。

(七)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工程。

积极营造“品质旅游、诚信旅游”的社会氛围。建立旅游与工商、税务、物价、银行等联网的征信信息数据库,建立省、市、县联网的旅游企业和导游诚信信息网,实行旅行社、旅游购物店诚信评级公示制度、等级动态管理制度和失信惩罚制度。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制定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创建省级诚信旅游示范单位和“零投诉”旅行社。建立公开透明的游客满意度社会评价体系,及时公布游客满意度调查测评结果。定期在全行业开展对虚假广告、零负团费、挂靠承包、强迫消费的专项治理行动。到2015年,创建100家省级诚信旅游示范旅行社;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广东旅游诚信体系。

(八)旅游人才培育工程。

制定实施旅游人才发展规划。到2015年,完成对省内旅游企业全部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到2020年,建设一支职业经理人队伍,引进和培养1000名旅游企业CEO;培育建设一支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和引进1万名懂管理、懂市场营销、懂国际规则的复合型旅游高级管理人才;建设一支旅游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10

万名旅游教育人才、旅游策划人才、旅游电子商务人才、高级导游和小语种导游、旅游装备制造人才、旅游工艺品纪念品设计人才、游艇和高尔夫俱乐部管理人才;建设一支旅游企业一线技能服务人员队伍,年教育培训量达100万人次。

(九)旅游信息化工程。

构建高效的“智慧旅游”管理系统,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智能数据系统等技术,实现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主管部门实时互动,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推进旅游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健全旅游监测预警体系,从传统的粗放管理、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精细管理、主动监测、实时动态过程管理转变,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构建基于三网融合的旅游数据中心,建设包括12301旅游服务热线、广东旅游社会公众网、智慧旅游城市、3G旅游新时代工程和旅游企业信息化等在内的旅游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全省旅游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实现“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信息的实时采集和交换,从导航、导游、导览、导购等方面为游客提供信息化服务;增强旅游智能卡、多功能手机智能卡的旅游支付功能。到2020年,建成15个以上智慧旅游城市,重点培育和扶持200家旅游信息化示范企业,率先实现旅游信息化省域全覆盖。

(十)旅游标准化工程。

建立标准制定、标准实施激励、标准跟踪和绩效考核有序衔接的旅游标准化运行机制。重点加强基础标准、广东特色旅游产品和新业态标准建设,并逐步向涉及旅游业发展的各基础要素的服务、管理、技术等标准领域拓展,不断提升参与和制定行业及国家标准能力。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旅游标准,推动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旅游购物、旅游娱乐业等市场主体标准化体系建设及动态管理机制。到2020年,制定并实施地方旅游标准60项以上,参与或制定国家旅游标准10项以上,全面建成涵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联盟)标准的广东省旅游标准体系。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业的改革和发展,按照建设旅游强省、幸福旅游的要求,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协调机制,统筹我省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相关工作。省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旅游工作的支持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建立健全旅游法规与规划。

全力配合国家关于旅游业发展的立法工作,加快修订《广东省旅游管理条例》,制定完善旅游市场监管、资源保护、从业规范等相关法规。加大旅游法律法规宣传,提供旅游法律援助、咨询等便利服务。省旅游局要加快制定本规划的实施方案。各地要根据本规划精神,编制专项旅游规划,开展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在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等相关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旅游统计卫星账户。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和建议-最新范文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和建议 摘要:旅游和文化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河南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逐步推进,分阶段进行。应充分发挥河南政府的扶持作用,寻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新的结合点,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要发挥科技在文化旅游融合中的作用,培育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河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高度融合,扩大河南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河南;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一、河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2011年3月,国家出台了《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拓展延伸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扩大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融合。2012年,《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纲要》提出,要“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

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同年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十二五”旅游规划》,规划中对全省的旅游业发展思路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法,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指明了具体的方向。旅游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河南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需要提高知名度,而地域文化的辐射与渗透可以为旅游业注入精神文化内涵,提高其旅游品质,使旅游业脱离单一的景观模式从而显得异常丰富多彩,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文化审美体验,从而发展壮大河南旅游业,促进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旅游业为其提供载体和实现的途径。河南地处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其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如古都文化、根亲文化、姓氏文化、功夫文化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才能实现,而河南各地的旅游资源为其提供了合适的载体。利用旅游资源,传统文化得到了推广,有利于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能够促进文化“保护—开发—再保护”的良性循环,促进中原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 二、政府要提供良好的扶持政策

滨海旅游度假区、旅游地产规划

滨海旅游度假区、旅游地产规划 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海南棋子湾旅游度假区概念规划 项目位置:海南省昌江县 项目委托方:海南旅控投资 项目投资:27.5亿元。 项目类型:滨海地产概念规划 项目范围:4.51平方公里 棋子湾规划鸟瞰图 一、项目背景 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高水平开发建设棋子湾、海棠湾、清水湾、五指山等景区。海南昌江县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海南昌江县政府在2009年与海南省旅游控股投资集团签订了《棋子湾旅游度假区项目开发及配套基础设施框架协议书》并举行了棋子湾项目推进工作协调会委托顶峰国际旅游规划进行景区规划设计工作。 项目地棋子湾旅游度假区在海南岛西海岸区域,距离昌化镇北3公里处,距昌江县城石碌镇55公里,与海口美兰机场、三亚凤凰机场的距离均约200公里左右。项目50公里半径内是海南主要的工业开发区。位于海南西海岸待开发区域,时值海南东海岸为重点开发区域,棋子湾旅游度假区作为西海岸区域第一个开发的重点项目,其受到海南省委省政府领导极为重视:省委卫书记指示海南旅控集团:一定要把棋子湾旅游度假区规划项目办好!

棋子湾旅游度假区项目区位图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海南旅控集团旅游集团投资金额27.5亿元,出于圈战资源、抢占先机的目的的找到顶峰国际旅游规划,委托我院院长刘卫东对棋子湾景区进行景区的概念规划。顶峰国际旅游规划专家刘卫东院长认为,棋子湾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建设是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的战略支点、必须从海南岛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高标准建设棋子湾旅游度假区。 二、项目定位 (一)项目分析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昌江核电站建设和西线高铁建设为昌江城市发展、为棋子湾项目规划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本项目的自然文化资源以及良好的区位是本项目的优势所在;同样,本片区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此项目开发时需借助良好的开发机遇,充分发挥优势资源,有效规避劣势,寻找市场空白,以多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内游市场概况 2014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一方面,旅游人次在增加,国民的旅游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攀升。2014年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0312亿元,同比增长15.40%。从全年形势来看,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大众旅游”阶段,人们的出游意愿不断高涨,国内旅游市场可以继续保持相对乐观的预期。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旅游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4年国内的宏观经济稳步回升,以此带动的商务活动增多,商务旅行市场前景广阔。加上节假日的影响,交通网络、酒店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改善,三大市场中,国内游市场需求仍然旺盛,保持高热度。 2014年促使国内游市场不断膨胀的因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在线旅游的发展。随着在线旅游行业的火爆,手机无线端功能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出行时选择用“无线预订”来节省出行时间,享受便捷。2014年,在线旅游无线客户端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竞争核心,各商家纷纷推出各类无线端预订活动来抢夺市场份额。《2014中国旅游百度指数报告》指出,2014年1月-10月旅游日均搜索指数为1570万,比2013年同期增长23.00%。7、8月暑假期间保持稳定上升,搜索指数相比2013年同期上涨27.00%。就目前看来,无线化在拉升旅游搜索指数方面已经显示出较大的推动力。未来,在线旅游无线化操作模式仍然是行业巨头主要的运行方式之一。 图表2014年中国旅游业相关搜索指数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另外一方面,区域旅游合作加深也是推动2014年国内游市场发展的一大因素。近年来,寻求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已成为旅游业的共识。2014年,区域经济联系日趋紧密,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缩小了各个地区之间的旅游发展水平差距。 除了造成国内旅游市场火爆的因素之外,关于国内游客的旅游满意度也引人关注。2014年全国游客满意度指数为74.10,处于“一般”水平,与2013年水平相同但具体指数值下降0.78。但各季度指数又呈现持续回升趋势,具体数值分别为72.62、72.84、74.52以及76.39。具体来看,2014年旅客对于城市银行、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有关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doc 7页)

有关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doc 7页)

甘肃省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为了充分发挥我省的旅游资源优势,切实加快旅游业发展,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一)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安置空间大,资源消耗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扩大消费对于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旅游消费比重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切实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并且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符合我省实际。对促进我省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贫困地区开发和脱贫致富,扩大对外开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我省旅游业潜力巨大但发展相对滞后。我省拥有类型多样、种类齐全、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具有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基础,市场开发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省旅游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目前,制约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对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认识不够一致,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二是总体发展规划滞后,基础配套条件不够完善,资源整合和开发程度较低。三是市场化程度不高,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市场开发和促销方式缺乏创新,政府导向性投入较少。四是管理体制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新稿)

文化旅游工作汇报 近年来,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文化部门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工作发展之路,积极找准文化旅游工作发展的突破口,为文化旅游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彰显文化发展特色,取得了全面发展。 一、文化旅游工作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建县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10年来,彭阳县文化旅游业始终坚持以改善基础条件为切入点,切实加强行业管理,文化旅游工作从起步到发展,从单一到繁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目前,全县建成了县文化广播电视综合大楼、宣传文化中心(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文化艺术中心等办公楼和栖凤山公园、怡园广场、茹河生态文化园、皇甫谧文化广场、乔家渠民俗风情园暨毛泽东长征宿营地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和旅游景点。全县建成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3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156个农家书屋,28个村级文化室,27个农民文艺队,41个农民文化中心户;17个旅游景点。现有各类文物遗址294处,其中国保单位1处,区保单位7处,县保单位70处,有馆藏文物5200余件,已鉴定的国家一级文物9件,二、三级文物726件,是全区

典型的文物大县。又有刺绣、根雕、剪纸等10余门类2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彭阳县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2009年,我们组织编制了《彭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彭阳县任山河红色文化区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和《彭阳县杨万珍生态农业旅游区细规划设计方案》。对彭阳旅游进行了形象定位,即“生态彭阳,花果之乡”。先后编制了《小岔沟毛泽东红军长征宿营地开发项目方案》《杨万珍生态农业旅游区建设方案》《乔家渠民俗风情园建设方案》《彭阳百里香茶园建设方案》《彭阳纸臶画项目方案》《彭阳县泥塑彩绘项目建设方案》等旅游项目方案文本,积极申报,争取旅游建设项目。注册成立了彭阳县盛达旅游开发服务公司、宁夏中铁青年旅行社彭阳分公司。积极筹集资金近80万元,对无量山石窟、古朝那遗址城墙进行了维修保护,筹资380万元,建成了皇甫谧文化广场一期工程。 另外,根据彭阳实际,我们确定了三大主题旅游品牌的开发方向。一是以“长征足迹-彭阳精神”为主题,开发以任山河战场遗址(烈士陵园)、毛泽东小岔沟和乔家渠长征宿营地等为重点的红色旅游项目;二是以“历史天空-文化之乡”为主题,开发以战国秦长城、皇甫谧故里(朝那古城)、无量山石窟和旧石器遗址等为重点的人文旅游项目;三是以“清

云南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

云南旅游业发展趋势分 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云南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高铁开通为云南旅游注入强心剂 高铁时代,不仅改变了游客的出行方式,更将对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从高铁开通联网全国到高铁旅游促旅游强省跨越,这无疑将为云南旅游注入一剂强心剂。 (二)工商旅游警察市场监督体系日趋完善 按省级有关部门要求,已建立旅游警察的云南7州市(昆明、丽江、大理、西双版纳、迪庆、瑞丽、腾冲),将相继建立工商旅游警察队伍,这必将开创云南旅游市场整治的新局面,不断完善和成熟云南旅游市场监督体系,有望在全国充当示范者角色。 (三)定制旅游引领自由半自由游市场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云南旅游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云南拥有绚丽多姿的山水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区位优势,随着云南财沃散客旅游服务平台的成立,云南针对散客旅游的服务体系将逐渐完善,定制旅游有了更多资源整合优势,将引领自由半自由游市场。 (四)旅游扶贫进入攻坚克难关键期 云南作为全国扶贫攻坚的重要一环,如何结合旅游强省跨越的机遇与扶贫攻坚的挑战,将是云南旅游2017年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也将持续影响云南在“十三五”期间如何谱写旅游扶贫云南样本的关键要素。

(五)导游自由执业落地检验受热捧 导游自由执业虽还是试点,但早已有人这么做了,他们中既有持有证书的职业导游,也有单纯的旅游爱好者。在2017年,导游自由执业获奖者迎来关键的市场检验期,处于全国旅游市场末端的云南将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 (六)旅游央企大企入滇将加速整合云南旅游 2016年,在云南出镜率最高的旅游央企要算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目前,多个在滇项目已开始落地,加速了布局云南旅游的步伐。除央企外,携程、同程等线上旅游服务商也加速了云南旅游资源等整合。从控股旅游百事通到涉足旅游地产等,无论是强强联合谋发展还是忍痛割爱甚至互相伤害,大家都在讨论下一家被整合的会是谁。 (七)滇中城市旅游圈景区旅游发展将迎较大增长空间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云南旅游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2017年,景区旅游发展将迎来较大增长空间。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滇中城市旅游圈建设将加速,景区近郊游发展成趋势,养老养生旅游、乡村自驾游、房车露营项目将受更多消费者关注。更多旅游特色村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将有所提升,更多的旅游精品景区、精品农庄、精品客栈、农家乐、乡村休闲小景区将出现,景区公共服务体系、景区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都会有创新,推动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向包括观光游览、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专项旅游产品在内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转型升级,形成专业化、品牌化、网络化营销模式,扩大景区客源市场。 (八)餐饮业面临提质增效的跨越挑战 产品个性化、服务人性化、品牌全国化,将成为云南餐饮行业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餐饮行业将加强客户内在化、企业升级化、数据作用化、行业产业化促进转型升级。

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10]121号)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 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 国办函〔2010〕121号 国务院有关部门: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以下简称《分工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落实。 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精神,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各司其职,狠抓落实。要将《分工方案》中涉及本部门的工作进一步分解和细化,抓紧制定具体措施;同一项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的,牵头部门要加强协调,及时汇总进展情况,其他部门要主动协作。发展改革委、旅游局要将各项工作年度完成情况汇总报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将对重点工作适时开展督促检查。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 重点工作分工方案 一、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 (一)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鼓励社会

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负责。列第一位者为牵头部门或单位,下同) (二)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支持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旅游局、国资委、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负责) (三)积极引进外资旅游企业。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对外商投资旅行社开放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旅游局、商务部负责) (四)按照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旅游局、中央编办负责) (五)支持各地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负责) (六)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加快职能转变,把应当由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承担的职能和机构转移出去。五年内,各级各类旅游行业协会的人员和财务关系要与旅游行政管理等部门脱钩。(旅游局牵头负责) 二、优化旅游消费环境 (一)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旅游局负责) (二)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要提前半年向社会公布,所有旅游收费均应按规定向社会公示。全面落实旅游景区对老年人和学生等特殊人群门票优惠政策。(发展改革委负责) (三)增加旅游目的地与主要客源地间的航线航班、旅游列车,完善旅客列车车票的预售和异地购票办法。(铁道部、民航局负责) (四)城市公交服务网络要逐步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公路服务区要拓展旅游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旅游局负责) (五)规范引导自发性旅游活动。(旅游局负责)

发展旅游业的思考与建议论文

对发展我国旅游业的思考 与对策建议

对我国旅游业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专业学生学号 关键词:发展回顾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一、导言 旅游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优势逐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中国旅游业得到迅猛的发展,30多年来,中国旅游业在接待人数、外汇收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的开放与保护、旅游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进一步上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也日益显现。中国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占重要地位的支柱产业。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回顾 (一)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1978年转换机制,发展产业型旅游业。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国发〔2009〕4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现就加快发展旅游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推动各地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坚持节能环保,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年均增长9%。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二、主要任务 (四)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支持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积极引进外资旅游企业。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对外商投资旅行社开放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要按照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各地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把应当由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

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pdf

一、引言 旅游业是指集交通、游览、住宿、等多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近三十多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上升,旅游产业蓬勃发展起来。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由于地理位置,文化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故而形成了诸多特色旅游文化景点。从2014年的统计数据上来看,无论是国内旅游人数,还是人均旅游消费增加值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当然,也存在着旅游业服务功能不健全,产业链不完善,石油生产对旅游开发产生不利影响等问题。本文通过对近几年的东营市旅游发展理论的梳理,旨在深入的分析东营市的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与阻力,并未东营市旅游产业在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二、东营市旅游资源基本情况介绍 东营市的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石油工业旅游资源、古齐文化旅游资源。其中,尤以石油工业和湿地生态这两种旅游资源最为典型,具有特殊性和不可再生性。东营市位于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驻地。经过多年的石油开发,胜利油田已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石油工业景观。林立的井架,海上钻井平台,四通八达的油气管道,还有著名的孤东围海大堤和石油工人新村。由于东营市位于黄河入海口处,所以这里拥有独特的湿地景观。在这有以槐林为主的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国家级森林公园、面积达82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620平方公里的新生地和滨海湿地,这些自然景观既具有极大地观光价值。另外,丰富的鸟类资源,多种多样的植物资源,都是东营不可多得的自然旅游风光。东营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广饶和利津两县。这里曾是古齐文化和黄河文化的汇聚与交融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后世遗存下许多宝贵的文物古迹和人文典故。主要古迹有傅家遗址、柏寝台、汉八博士墓、倪宽墓、孙武祠等。 三、东营市旅游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目前来看,关于东营市的旅游产业研究数量较少,深度不大,主要还是停留在对东营市旅游产业现状分析以及对策方面,还未形成针对像东营市这样历史文化资源浅薄,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不完善的石油城市的相关旅游理论。 (一)东营市旅游产业面临的问题 1、东营市面临主要旅游产业问题是基本类型资源较少,旅游资源趋于同质化。这主要表现在自然景观资源所占比例较小,仅占有22%,而人文旅游资源数量就占到了78%,大多数人文旅游资源为现代城市文化景观。而且少数的历史文化遗物、遗迹也破损严重,旅游价值不高。湿地等自然景观资源是东营市旅游业的特色,品质较高,具有特殊性,但也具有脆弱性和易破坏性的特点。所以在旅游产业方面东营市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相对丰度不足。 2、打造品牌形象意识不足,缺少亮点旅游产品和旅游品牌。对旅游产业市场的认识也不足,没有良好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同时也缺少相关人才。例如,在对孙子故里的宣传和开发方面不够重视,导致资源品牌建设严重滞后。除此之外,也缺乏完善的旅游业要素配套。 3、石油城市转型困难。石油已经成为了东营市的支柱产业。这就面临着开发与保护双重的难题,既有进行油气的开发,旅游资源的开发,又面临自然生态脆弱,科技、人才、资金短缺的现状,所以东营市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的发展旅游业。 (二)解决东营市旅游产业问题的相关对策 1、加快公共设施的建设,强化城市旅游功能。到打造典范的文化旅游城市,构建便利的旅游交通线路,加强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开通旅游资讯服务体系,完善旅游接待与售后服务。丰富东营市的旅游商品种类,开发传统工艺制作的品牌。 2、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具有东营自主品牌的旅游产业包装好。例如,对孙子故里文化的开发,就可以将孙子的“兵圣”文化与故里的历史文化景观很好地结合,类似“广饶孙子文化节”的举办就起到了提高知名度的作用,在电视台投放广告也对其旅游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活动和广告是引起媒体和消费人群的关注是到打造自主品牌的好方法。 3、开发与保护并重。东营市的自然旅游资源十分脆弱,所以在推进旅游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一定要十分的注意对自然景观的开发与保护,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石油工业发展与自然生态观光的平衡。政府应出台一些与保护自然景观相关的法律法规,尤其是针对湿地的。对破坏自然景观的个人或集体予以严惩。同时也要规范游客的行为,加强景区管理和必要设施的建设。 四、结论 总的来说,东营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旅游环境相对恶劣,旅游业基础相对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自主的旅游品牌,也存在着旅游资源使用不合理,旅游环境受到污染等问题。本文仅仅选取与东营市旅游发展理论相关的一部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强化城市旅游功能,打造自主旅游品牌,旅游开发与保护并行的对策,希望该建议能对今后东营市旅游业发展有所帮助。 作者:孙婷婷 马庆景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

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规划(2011—2030)

目录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目标定位和人口用地规模 (4) 第三章总体布局 (5) 第四章用地规划 (5) 第五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6) 第六章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8) 第七章规划控制要求 (8) 第八章综合交通规划 (10) 第九章城市设计导引 (11) 第十章市政工程规划 (13) 第十一章近期行动规划 (16)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建议 (16) 第十三章附则 (16) 附表1: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规划(2011—2030)城乡用地汇总表 (17) 附表2: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规划(2011—2030)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18) 附表3:公共服务设施一览表 (19) 附表4:公园规划一览表 (20) 附表5:巽寮村庄发展详细指引一览表 (21) 附表6:规划道路一览表 (21) 附表7:建筑风格导引 (22) 附表8:近期行动项目库 (23) 附表9:近期行动计划表 (24)

图纸目录 1、区位分析图 2、土地利用现状图 3、高程分析图 4、坡度分析图 5、坡向分析图 6、可视性分析图 7、汇水线及水文分析图 8、生态敏感性分析图 9、用地潜力评价图 10、旅游资源评价图 11、功能结构规划图 12、土地利用规划图 13、空间管制规划图 14、道路交通分析图 15、旅游系统组织图 16、公共设施规划图 17、绿地系统及岸线规划图 18、旅游项目策划图 19、城市设计导引图 20、制高点与眺望系统规划图 21、村民安置分析图 22、六线控制规划图 23、给水工程规划图 24、污水工程规划图 25、雨水及防洪工程规划图 26、电力工程规划图 27、通信工程规划图 28、燃气工程规划图 29、环卫工程规划图 30、环境保护规划图 31、综合防灾规划图 32、分期建设分析图 33、近期建设项目规划图

旅游业发展背景分析

度假区规划的背景分析 一、发展背景总论 (一)宏观背景 从2008年开始,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中国政府审时度势,迅速采取了系列对策,取得了“扩内需,保增长”的良好效果。在2009年底出台了41号文件,将旅游业确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来“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重民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 伴随广大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行为的多样化,全国范围内兴起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的浪潮。旅游发展逐步进入休闲时代、健康旅游时代、多样化时代和高端化时代。同时,旅游业的新业态伴随转型升级的浪潮快速成长。商务型、低碳型、健康型、快乐型旅游产品快速成长,渐渐成为主流。 在各旅游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旅游地竞争已经进入品牌竞争阶段。唯有准确景区定位,发展景区特色,树立景区旅游品牌,才能进一步提高景区声誉,有效吸引旅游客源,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中观背景 长沙市经济社会在“十一五”期间获得了巨大发展,两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福布斯“2010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2010年10月13日在杭州揭晓,长沙从去年排名第28位跃升至第16位,成为中部地区唯一进入前20强的省会城市,其人才指数在前20强中居前三位,仅次于南京和北京。快速发展的商业,为商务会展旅游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长沙市特别注重文化事业发展,配合湖南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明确提出了“国际文化名城”。从总体趋势来看,文化与旅游开始密切结合交融,形成大文化产业,文化强省与旅游强省也就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了。 高铁的开通为客源市场的开拓带来机遇,到2013年,武广高铁将进一步延长,沪昆高铁将通车,长沙将成为沪昆高铁和武广高铁的交汇点,这意味着,有更多的城市进入了长沙市5小时交通圈,长沙市将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三大城市群及众多省会城市密切地联系起来,实现同城化。黑麋峰森林公园作为长沙市的特殊旅游场所,一旦产品特色明显,势必成为消费热点。

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委):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我国旅游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旅游业是兼具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集传统与现代,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于一体,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服务业。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人们的旅游需求将大幅增长,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我国旅游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旅游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届时,全国旅游业增加值预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左右,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0%以上;旅游外汇收入占服务贸易出口额的40%以上;旅游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5%以上。到2020年,全国旅游业增加值预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2%以上。另一方面,我国旅游业面临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艰巨任务,迫切需要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数量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变,由满足人们旅游的基本需求向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转变。全行业要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努力实现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 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观念,把更好地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更加自觉地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提升产业素质与扩大产业规模的关系。产业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素质是产业发展的保障。实现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必然要求旅游产业规模和产业素质协调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既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要在素质

钟祥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钟祥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11-7-15信息来源: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旅游业是为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关的行业,它关系到游客旅行方式,膳宿供应设施和其它各种事物。改革开放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我市的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但比较而言,其发展的广度深度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社会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分析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的现状分析 1、从总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看,呈逐步增加态势。“十一五”期间,全市年均接待国内外游客15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400万元,年均增长25%以上,年均实现旅游总收入48000万元,占全市GDP的8.5%。在旅游企业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景区农民也得到旅游开发带来的巨大实惠。黄仙洞景区所在地赵泉河村“十一五”初期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现达7000余元。景区长期从事旅游服务的农民达1600余人,高峰时多达2200余人。他们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种植葛粉、茶叶、香菇、木耳等特产,销售收入成倍增长,农民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旅游业在钟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综合带动效益。 2、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多,而修学、养生、寻根、考察、探索、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点旅游较少。一般游客住中低档旅馆,饮食简单。据统计,在旅游消费结构中,吃住行比重高达85%,而游览购物仅占15%。旅游整体消费水平偏低,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国内旅游人均消费额仅220余元。 3、从时间上看,旅游者停留时间较短,一般在2天,“一日游”占有很大比重。 4、自我服务的散客多,有组织的较少。散客旅游者仍占60%以上,东星公司入驻钟祥之初,团队游和自助游人数平分秋色,东星航空开辟武汉至广州、深圳、海南、厦门及境外航线后,华南地区游客及香港、澳门、台湾客人增长明显。随着东星航空公司破产,省外、境外团队游人数骤减。旅游过程中,自带饮料、食品的游客较多。 5、旅游人员构成广泛,公费旅游占有很大比重。目前旅游人员的构成大体是:离退休干部的疗养旅游,职工干部的奖励旅游,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度假旅游,以及各种公务旅游。虽然随着消费观点的改变和经济收入的提高,社会各阶层、各行业都有相当数量的人加入自费旅游队伍的

现代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

现代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 全国“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着力加快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旅游产业现代化水平。为了全面理解如何转变、在哪些方面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必须弄明白什么是“旅游产业现代化”,从哪些方面提升旅游产业现代化水平。 现代旅游业是对传统旅游业的继承、创新和提升,但又具有与传统旅游业所没有的新特征、新业态、新功能。现代旅游业的主要特征是:一、旅游资源。二、旅游产品。三、客源市场。四、科技支撑。五、旅游企业。六、产业队伍。七、产业形态。八、与自然环境关系。九、产业功能。十、国际合作。虽然现代旅游业比之传统旅游业有着如此多的优点,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和平环境也日益稳定,生态旅游提上日程,可持续旅游越来越受到关注,旅游理念也从“人类中心论”转变为“生态中心论”。并且现在人们旅游的自主性占据着人们旅游心态的大半,各类自驾游等陈处不穷。种种这些,让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也变得多种多样。 总得来说有以下几种趋势:1、旅游多样化、大众化趋势。2、文化性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3、形式与内容的多元化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旋律。4、旅游服务逐渐向人性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5、旅游业科技化趋势日益突出。这几种趋势都有着各自的特色、优点,但必须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这里所分析的是“形式与内容的多元化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旋律”。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主旋律,它需要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就是从形式,第二就是内容。因为在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主要以游览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为目标。但随着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山看水”,而更多地是要求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体验生活。人们旅游需求的多层次发展势必迫使旅游业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形式上:(1)自助游等旅游形式将越来越普遍。自助游有这么几个形式: 1.完全自助游:不需要旅行社参与,但所有行程、票务、食宿都需要自行安排; 2.不完全的自助游,最为常见:只是借助旅行社或一些专业的旅游预定组织(如携程、希尔顿预定中心等)进行订住宿、交通票和门票,其他的则可以自行安排也可以有选择地找旅行社帮忙。 3.参加一些自助游团体,如车友会之类的。这类形式是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众多旅游者越来越不满足多年一贯制的观光旅游,而希望能够在旅游中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积极的探索、参与和休息,人们将更加重视精神疲劳的消除。人们消费是为了实现自我爱好,为了自由娱乐,表现丰富的感情等。传统的观光、娱乐等旅游方式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方式朝着个性化、多样化、文化化的方向发展,各种内容丰富、新颖独特的旅游方式和旅游项目将应运而生。(2)体验式旅游方式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体验式旅游是一种预先设计并组织的、游客需要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的,对环境影响小、附加值高的旅游方式,游客通过与旅游产品间的互动,获得畅爽旅游体验,实现自我价值。是一种以追求心

国务院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最新文件.doc

国务院促进旅游业发展确定重点工作分工 国办函〔2010〕121号 国务院有关部门: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以下简称《分工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落实。 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精神,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各司其职,狠抓落实。要将《分工方案》中涉及本部门的工作进一步分解和细化,抓紧制定具体措施;同一项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的,牵头部门要加强协调,及时汇总进展情况,其他部门要主动协作。发展改革委、旅游局要将各项工作年度完成情况汇总报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将对重点工作适时开展督促检查。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 重点工作分工方案 一、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 (一)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鼓励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负责。列第一位者为牵头部门或单位,下同) (二)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支持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旅游局、国资委、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负责) (三)积极引进外资旅游企业。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对外商投资旅行开放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旅游局、商务部负责) (四)按照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旅游局、中央编办负责) (五)支持各地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负责) (六)旅游行管理及相关部门加快职能转变,把应当由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承担的职能和机构转移出去。五年内,各级各类旅游行业协会的人员和财务关系要与旅游行管理等部门脱钩。(旅游局牵头负责) 二、优化旅游消费环境

旅游业发展前景

旅游业发展前景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深入推进旅游强县、旅游强乡镇、旅游特色村创建工作,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田园风光,利用自然生态和乡村文化等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一批世界级、国家级乡村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高科技农业、休闲渔业等乡村旅游产品。支持具备条件的村镇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支持以城市为中心,规划开发以乡村旅游为主体的环城市旅游休憩带。 (三)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旅行社在旅游产业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支持各地通过行政划拨、联合重组、相互参股、破产兼并等多种形式,组建以旅行社为龙头,涵盖行、游、住、食、购、娱旅游“六要素”于一体的大型旅行社企业集团。加大引进国际、国内大旅行社的工作力度,支持其在省内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利用大旅行社网络优势开拓市场。支持中小旅行社进社区、进旅游饭店,为城乡居民提供旅游便利服务。深化与携程网、同程网等国内重要旅游电子营运商的战略合作,为自助游、自驾车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等网络化服务。加大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演艺、旅游餐饮、旅游商品等旅游企业的整合重组力度,鼓励旅游企业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培育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和国际知名品牌。到 2012 年,全省要有 2 家以上旅游大企业进入全国知名旅游大企业行列。六、打造“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 (一)加强“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为龙头,以城市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品牌为支撑, 以企业旅游品牌为基础的“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体系。各城市要凝练文化特色突出、主题个性鲜明的旅游形象口号和标识。推出一批我省标志性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品牌。在旅游经营领域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品牌和服务品牌,规范旅游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涉及面广的经济文化产业。加快旅游业发展对于推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改善就业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塑造良好城市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开发我市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一)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黄石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中心,以建

设旅游目的地为重点,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突出我市矿冶文化、山水文化的旅游特色,打造“青铜故里·山水黄石”的城市旅游形象,推动全市旅游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业发展目标。通过五年努力,实现我市旅游目的地和精品名牌建设重大突破,全面提升黄石旅游对外形象,壮大产业规模,确立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力争实现到20XX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突破5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6亿元;创建一批较高等级和较强吸引力、竞争力的星级饭店和旅游区,提升我市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积极做好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打造黄石旅游世遗品牌。 (三)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合理开发、和谐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的原则,编制高起点、高标准的旅游发展规划;坚持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景区和旅游特色产品;坚持政策引导、优先扶持的原则,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各县(市)区、开发区和旅游资源管理部门要围绕全市旅游开发重点,加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