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诗歌赏析

中国古代诗歌赏析

中国古代诗歌赏析
中国古代诗歌赏析

中国古代诗歌赏析

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体之一。作为泱泱诗国,中国诗坛人才辈出,佳作浩如烟海。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

第一节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沿革

(一)先秦时期

诗歌的源头是上古歌谣。上古时代,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疲劳程度,在劳动的时候,喊着号子,这就是诗歌的源头。当时只在口头传唱,没有文字记录。先秦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诗人创作的漫长过程。

1.《诗经》

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目的做诗、献诗。孔子把周代的诗歌收集整理,编成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共有诗歌305首,因此又称?诗三百?。汉朝时,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出现了许多注解经传,因此称为《诗经》。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风》又称《国风》,即十五国风,是出自各诸侯国的民歌,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诗经》中,《国风》的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美好爱情的歌颂与追求,有对劳动生活的吟唱,有怀故土的无限思念,有思征人思乡,有反压迫、反剥削的愤怒与坚决。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常常有?诗经六义?的说法,?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2.《楚辞》

《楚辞》收集了屈原及其弟子宋玉等诗人的作品,他们?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借助楚地的方言,表述楚人的风土民情。体现了浓厚的地域色彩。《楚辞》骚体诗标志着中国诗歌已从民间歌谣上升到诗人独立创作的发展阶段。

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是浪漫主义的典范作品。对理想的热烈而执着的追求、爱憎情感火山爆发式的自我倾诉、献身祖国的赤胆忠心,都在奔放的辞句、宏大的结构中被容纳。诗人大胆地驰骋想象,糅合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现象与自身遭遇,创造了一个个前无古人的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楚辞体突破了《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式,句式加长而灵活,篇章放大而严密,词采绚丽而贴切,是《诗经》之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先秦时代,《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坐标。

(二)两汉时期

秦朝是个短命的朝代,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其它诸侯国的文化,诗坛可以说是一片荒芜。到了汉代,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政治、经济、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汉代的文化,以汉赋为主。汉代诗歌集中体现在汉乐府和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中。

1.汉乐府

乐府原指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朝会宴饮之用。后来,人们就把这类诗歌,也称作?乐府?。汉乐府大抵保存于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之中。

汉乐府民歌直接继承了《诗经》中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善于通过情节的铺叙,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塑造出特定环境中富有个性典型形象。其中《陌上桑》、《东门行》皆为传世名篇。汉乐府还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采用杂言和五言,长短随意,整散不拘,是一种具有口语化特色的新体诗。可见汉乐府继《楚辞》之后,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实现了汉语诗歌的新解放。

2.《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原题为《古诗》。这些诗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古诗十九首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可以说代表了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这些古诗表现了浓重的感伤情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动荡不安与黑暗。

这些诗长于抒情,善于比兴,象征衬托,所用皆妙。其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往往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古诗十九首》在历代都受到了高度评价,南朝文论家刘勰评为?五言之冠冕?。《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皆为传世经典。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魏晋之交,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调峻切,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西晋太康时期诗歌繁荣,诗人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但多数作品流于华采繁缛,唯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承传建安文学的精神。其?咏史?诗开启了咏史和咏怀结合的新路子。

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发展了五言诗的诗歌形式。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也表现了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喜悦和辛劳。《归园田居》、《饮酒》是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读山海经》、《咏荆轲》等也显示了诗人?金刚怒目?的一面。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其后谢眺的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世称?大小谢?。诗人鲍照出身寒微,则擅长用七言古诗体来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庾信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将南方精美圆熟的艺术技巧和北方刚健爽朗的精神融合,成为唐代诗风的先声。

这一时期民歌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朝乐府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

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四)唐代

我们常说?唐诗宋词汉文章?,可见唐诗在中华文化上的地位。可以说唐代是诗歌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歌,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大约有五、六十人。

1.初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

2.盛唐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的诗人外,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为代表的边塞诗人,都是当时的佼佼者。

李白继承了屈原以来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的诗歌,具有浓烈的激情,有无比丰富的想象力,常用夸张的语言准确地表达了他的感情。杜甫诗风老成稳健,倾向现实主义。他的全部诗作,一方面反映了一个诚实的知识分子一生的遭际,同时也是唐帝国由盛转衰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杜诗又被后人称为?诗史?。杜甫立身群众中,与百姓同忧乐,替人民呼号,为黎庶请命,在这方面他是中国知识分子永久的楷模。他一生心血都用在写诗上,其诗具有坚实的内容,纯真的热情,深沉的激愤,凝重的格调,从这方面说他又是诗人学习的榜样。被称为?诗圣?,中国3000多年诗歌史上得此殊荣的只有杜甫一人。

3.中唐

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韩愈以文入诗,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带入了诗坛,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以文为诗,讲才学,追求险怪的风气。孟郊与贾岛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刘禹锡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深受人们喜爱。此外。柳宗元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李贺在诗歌拥有中唐独树一帜之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

4.晚唐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杜牧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李商隐以爱情诗见长。他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五)宋代诗歌的发展

1、宋初诗歌的发展

宋初诗风归为三体。

?白体?是指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徐铉、李昉、王禹偁等人。

?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是宋初诗坛声势最盛的一派,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

?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其中最主要的作家是林逋、魏野、寇准、潘阆与所谓?九僧?,这些诗人除寇准是高官外,大多是隐逸山林的处士和僧人,他们偏重以苦吟的写作方法,在狭小的格局中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达或是失意惆怅,或是闲适旷达的士大夫情趣,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

2.北宋中期诗歌的全面繁荣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起着中枢作用的是欧阳修。欧阳修的诗对宋诗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欧阳修诗歌受韩愈影响较大,主要体现为以散文手法和以议论入诗。

梅尧臣是专力作诗的文人,存诗2800多首。梅尧臣虽沉沦下潦,却非常关心时政,他积极地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对他担任地方官时目睹的贫民惨状作了尖锐揭露,感情愤激,继承了杜甫、白居易传统。梅尧臣诗更值得注意的是对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开拓精神。

苏舜钦性格豪迈,诗风也豪放雄肆。他早年慷慨有大志,自视甚高,却总是受到排挤甚至遭到诬陷。他喜以诗歌痛快淋漓地反映时政,抒发强烈的政治感慨,表达对黑暗腐朽势力的蔑视。

王安石把诗歌看作是抒情述志的工具,偏重于抒写个人的情怀,反映的生活内容也更为丰富。

王安石存诗一千五百多首,诗歌创作以退居江宁为界,大致划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歌宗杜,学习杜甫关心政治时事,同情人民疾苦的写实精神。其中写得更出色的是咏史诗,他继承了左思、杜甫以来借咏史以述志的传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了新颖的看法,并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或人生观念。晚年,王安石沉溺于佛释。

苏轼代表了这场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诗、宋词都在苏轼的手里达到了高峰。

苏轼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能够欣然接受,他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有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的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然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蕴涵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使得苏轼的性格又有极随便、极通脱、极放达的一面,因而他能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苏轼一些写景诗以及由此生发的哲理诗,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情理交融,意在言外,情、景、理三者有机统一,义蕴无穷。

3.北宋后期的诗歌

北宋后期,苏门弟子相继崛起。黄庭坚、秦观、张耒和晁补之四人,被称为?苏门四学士?。此外如苏轼之弟苏辙,与苏氏兄弟并称为?二苏三孔?的孙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兄弟以及唐庚、陈师道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到苏轼的影响。

到了北宋末南宋初,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

黄庭坚的诗歌不论长短,往往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往往善于出奇制胜。他喜欢用典,更喜欢从一些冷僻的书籍中引用。黄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江西诗派的另一个宗主陈师道,与黄庭坚并称?黄陈?。`他的生活圈子相当狭小,诗歌的题材内容也比较狭窄,主要是写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但写得真挚诚恳,是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4.南宋诗的发展

南宋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靖康之变?已在宋人的心灵上留下了耻辱的记忆。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靠屈膝求和、不思进取、偏安江南,加之岳飞等抗敌爱国英雄的被害,更激起了广大百姓和富有正义感、有民族自尊心的士大夫的爱国热情。

南宋诗的发展,一般以永嘉四灵的出现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为代表,宋诗创作继北宋后期之后,出现第二个繁荣发展时期。

南宋初年的诗坛,创作成就最高的是陈与义和曾几。陈与义的诗歌创作以1126年北宋都城汴京的陷落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多是一些咏物写境、抒发个人情怀之作,风格上虽也学杜学柳,但并没有学到精髓,有时不免明显带有太重锤炼、追求生新的江西诗派的特点,甚至被后人推为江西派三宗之一。陈与义的后期诗歌的内容上多描写时事,感慨国情,表现其爱国主战、抗金复国的思想,风格也更神逼杜甫,显得沉郁顿挫,慷慨悲凉。

曾几能把个人的忧患与国事结合起来,表现出深沉悲愤的爱国忧民之情。他的诗更多的是表现自己生活的闲适诗、咏物诗和酬赠诗。其手法以白描为主,其风格以清淡平易、细腻工稳、活泼从容见长。这又是对江西派诗风的创新与发展,在宋诗由江西派转向中兴诗派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过渡作用。

杨万里思想可称述者,大致有三:一是具有较强的爱国思想,力主抗敌御辱;二是有较强的爱民思想,主张轻徭薄赋;三是有较强的理学思想,终身服膺正心诚意之说。一生勤苦,据传作诗两万多首,是我国文学史上写诗甚多的作家之一,现存四千二百多首。

范成大是一位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他诗歌的最大成就在于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泛,揭露的社会问题也比较深刻,诗歌写作上灵活多样,有借怀古咏史以针砭现实的,有借比兴寄托来抨击时政的,有借纪行写景以抒发爱国思想的。范成大诗歌的最大特色是风格多样,兼善众长,既有清新妩媚的一面,又有奔逸隽伟的一面。

宋亡前夕,国难当头,民族忧患意识使一批爱国诗人崛起于宋末诗坛,文天祥、汪元量、谢翱、林景熙、郑思肖等爱国志士,奔赴国难,抒坚贞不屈之志,发?黍离?、?麦秀?之思。宋诗至四灵、江湖,本已出现?衰气?,而宋末爱国诗人却以时代的悲歌为宋诗留下了光彩夺目的最后一页。

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代表文学样式,习惯上,我们把词、曲也看成诗歌,宋以后的诗歌各有特色,以后我们再讲。

第二节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一、送别诗

1.文题特征:

送33、别33、赠33、33留别

送33(人名、官职加人名)归(之、游、还、入、赴、迁、使等)某地2.分别地:

长亭、短亭、劳劳亭、霸陵亭、灞桥、南浦、阳关

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都门外

3.分别物:

柳树、春草、浮萍、杨花、酒、歌、劳歌、劳劳歌、阳关曲、残笛、

杜鹃、鸿雁、寒蝉、斑马、船、棹、帆、舟、古道、风雨、逆旅、

孤蓬、西风、流水、月、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烟波、清秋

4. 关键词

思想感情类:离愁别恨、深情厚谊、激励劝勉、勉励鼓舞、悲凉慷慨、

缠绵宛转、牵挂惦念、寂寞孤独、烦闷忧愁、无尽思念

依依不舍、依依惜别、难分难舍、羁旅之苦景物特点类:凄清、凄凉、苍凉、幽静、宁谧、莽苍、辽阔、暗淡、

冷寂、热烈、高昂、雄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荒凉、艺术手法类:想象、虚实相生、衬托、乐景衬哀情、比喻、拟人

5.具体内容:

1、对友人的留恋、依依不舍、依依惜别、难舍难分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2、离愁别绪、心情茫然、怅然若失,表达真情厚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别后思念、对亲人的眷恋、牵挂、关怀。

4、送别之情与个人身世、报国之情结合一起

5、羁旅之苦、想象别后怅惘、孤寂、落寞、思乡。

6、宽慰友人、情深意长的勉励。

7、表诗人志节、高尚情怀。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课堂小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一)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渺茫?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

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设问,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卒章显志,既抒发了依依惜别的离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牵挂,言有尽而意无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还荆州皇甫曾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1、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1)运用想像(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由眼前景想像荆州、洞庭湖一带的山水美景,流露处对游人一路山高水长、孤独寂寞的关切。

2、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围绕?送?字表达情感的?

先写送别友人同出秦川,表达留恋之情;再想像将去之处的风光和途中的情景,表达牵挂之情;最后写一别再难相见,直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二、思乡诗

又叫羁旅诗。古代文人或在外做官,或游学赶考,或征战在外等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加之交通、通信极其不便,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我们统称之为思乡怀人诗。

1.常见意象:

月、杜鹃、鹧鸪、鸿雁、栖鸦、霜露、笛、长亭、

折柳、书信、芦管、角声、捣衣、砧声

2.特殊节日:

除岁(除夕)、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寒食节、冬至节

3.表达技巧:

以景衬情即事写景虚实结合意象叠加、衬托(正衬/反衬)

4.思想内容及情感

1、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孤独寂寞、凄凉及思乡之情。

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挚爱与思念。

3、闺中怀人,表达思妇对爱人的思念之情,抒发独守空闺的孤独和寂寞。

4、征夫思乡,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边塞诗中多有涉及。

5、结合自己的身世及个人抱负,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郁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耒阳溪夜行

戎昱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1)试分析本诗前六句,体味作者在诗中寄寓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并说明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答:

(2)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1)作者在诗中寄寓了一种归家的喜悦之情。作者把这种喜悦之情融入一幅清幽独绝的月夜旅行图里。作者在夕阳中登上归家的船,心里自然充满了喜悦。路转船行,来到幽深的溪谷。此时万籁俱寂,只有溪水在船下流淌;明月已升起,挂在高高的山岭上的树梢上,望着那轮明月,诗人心中溢满了回家的喜悦。即使岚气飘入船间,霜华沾湿了衣服,诗人也没察觉,或者说没有去理会,完全沉浸在回家的喜悦中。

(2)最后两句诗运用了衬托(反衬或以哀写乐)手法。猿声凄惨,但在这归家的晚上,听到它,唤起的不再是离愁别绪,从而衬托出心中的喜悦之情。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书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了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衬托,使烦乱得心情更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鸣蝉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了极致。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1)诗人通过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抒发了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

(2)二、三两联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诗人借江南早春,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景,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最后一联直抒胸臆。

除夜有怀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尾联在诗中的作用上什么?诗人把乡思之情放在除夕夜来写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尾联起点题、点眼的作用。表达了岭夜除夕,诗人正在飘泊之中;明日新年,家家喜庆团圆,而自己又那堪如此飘泊,这就把因飘泊而引发出乡思之苦更推进了一层。

三、思妇诗

皇权无上恩无常,男尊女卑夫为纲。别离迟暮怨夫远,为官出征与经商。

1、内容分类:征夫怨、商妇怨、宦妇怨、闺怨诗、弃妇怨和宫怨诗。

2、主要意象:更漏、宫殿、梧桐、玉楼、梦、黄花、红叶、高楼、鸿雁、书笺、捣杵、砧衣、捣练、月、征衣、弱柳、泪、寒蝉、笛声、登高、凭栏、残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帏幄、镜、玉阶、窗、黄莺、燕子、画屏、衰草、落叶、行宫、花红、轩楼、银河、夜色、栏杆、飞蛾、鹦鹉

3、关键词:萧瑟、凄清、冷寂、清冷、无聊、百无聊赖、彻夜难眠、凄凉、寂寞、孤独惆怅、烘托渲染、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4、常见手法:比喻;对比、衬托;细节描写(动作,心理、神态)乐景写哀愁、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抑扬、直抒胸臆、虚实结合

5、语言特色:绚丽、含蓄、悲慨

4、思想内容:

(1)、对恋人、丈夫的思念之情、伤春怀人。

(2)、抒发离别之苦,内心的无奈、寂寞孤寂、哀伤、惆怅、冷清。

(3)、对丈夫一去不返的怨恨、埋怨、冷落、怨恨后悔、失落

(4)对丈夫的体贴、关心、牵挂冷暖安危。

(5)慨叹春光易逝,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伤春、惜春。

(6)、对战争的厌倦,团聚的渴望,渴望早日和平,过上团圆美满生活。

(7)借思妇、弃妇来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等。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宫怨诗的思想内容

1昔日承恩,今日冷落,美人迟暮伤情而生幽怨悲愤,表达失宠恩断的感伤痛苦和孤寂。

2不能承恩的怨恨、无聊寂寞,批判不合理的制度(罪恶)

3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宫女渴望真正的爱情与自由。

4与朝代盛衰有机结合,感慨时世变迁

5、诗人每以失意的宫女自况,感叹个人身世。

例如:

长信秋词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长信’’原是汉代宫殿名,太后所居。汉代雁门班况之女、班彪之姑,成帝时选入宫为婕妤,史称班婕妤。后为赵飞燕所谮失宠,惧谗主动请求到长信宫侍奉太后,成帝死后充奉园陵。

古乐府歌辞中有《怨歌行》一篇,其辞是:?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诗相传是班婕妤所作,以秋扇之见弃,比君恩之中断。

前两句写天色方晓,金殿已开,就拿起扫帚;打扫之余,别无他事,就手执团扇,且共徘徊,这是一时的偷闲和沉思。徘徊,写心情之不定,团扇,喻失宠之可悲。昭阳,汉殿,即赵飞燕姊妹所居。时当秋日,故鸦称寒鸦。古代以日喻帝王,故日影即指君恩。寒鸦能从昭阳殿上飞过,所以它们身上还带有昭阳日影,而自己深居长信,君王从不一顾,则虽有洁白如玉的容颜,倒反而不及浑身乌黑的老鸦了。她怨恨的是,自己不但不如同类的人,而且不如异类的物--小小的、丑陋的乌鸦。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其实是非常深沉的怨愤。

宫怨李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长门宫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的居处,昭阳殿则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居处,唐诗通常分别用以泛指失宠、得宠宫人住地。

前两句写宫花正开,花朵上缀着露滴,有?灼灼其华?的光彩。晴花沾露,越发娇美秾艳。夜来花香尤易为人察觉,春风散入,更是暗香满殿。这种美好境界,与昭阳殿里歌舞人的快乐心情极为谐调,浑融为一。诗人这里巧妙暗示,连月亮也是昭阳殿的特别明亮。两句虽然都是写境,恰恰是宫怨的对立面,是得宠承恩的情景。

后两句突然转折,与昭阳殿形成鲜明对比,这里没有花香,没有歌吹,也没有月明,有的是滴不完、流不尽的漏声,是挨不到头的漫漫长夜。这里也有一个不眠人存在。但与昭阳殿欢乐苦夜短不同,长门宫是愁思觉夜长。此诗用形象对比手法,有强烈反衬作用,突出深化了?宫怨?的主题。

诗的前两句偏于写实,后两句则用了夸张手法。铜壶滴漏是古代计时的用具。宫禁专用者为?宫漏?。大抵夜间添一次水,更阑则漏尽,漏不尽则夜未明。?似将海水添宫漏?,则是以海水的巨大容量来夸张长门的夜长漏永。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前两句描绘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秋夜,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含有三层意思: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

(完整word版)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考纲要求: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复习要点 1.了解古典诗歌中的形象的类型;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中形象的方法。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 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或者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 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 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 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 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 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 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形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复习总结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知识点整理 一、表达方式 描写记叙议论抒情说明 二、表达技巧 1、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以悲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 怀古伤己 2、描写手法 正侧结合视听嗅结合虚实结合远近(俯仰)结合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 3、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对比用典设问反问双关对偶4、表现手法 烘托反衬象征联想想象抑扬铺垫照应过度以小见大 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关于表达技巧部分设问的答题步骤 1、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2、翻译相关语句(分析该手法是怎样运用的) 3、作用: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抒情达意:抒发了……

2010——20XX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 ——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常见古诗的内容主旨和思想感情 一、山水田园诗 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山河 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情逸致,表达自己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的高洁品质 二、边塞征战诗 1、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报效国家的激情 2、战争的惨烈,边地生活的艰辛,将士连年征战的痛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对百姓的同情 4、对战争的厌恶 5、抨击主降派,对当朝统治者无能的讽刺 6、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刺 7、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山河、惊异于塞外绝域的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三、咏史怀古诗 1、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 向怀古伤己 2、悲叹年华消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怀古伤己 3、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或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借古讽今 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借古讽今 四、别离贬谪诗 1、依依不舍的留恋 2、情深意长的勉励 3、坦陈心志的告白 4、别后情景的想象 5、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五、思想怀远诗 1、羁旅愁思 2、思念亲友 3、征人思乡、游子思归 4、思妇怀远、闺中怀人 六、咏物诗 1、对该事物的赞美或者批判 2、托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书写自己的政治仕途及高洁的个人情操;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七、闺怨爱情诗 1、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的爱情 2、表达闺中生活的孤寂,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 3、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4、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表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 注:在闺怨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比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常州期末 三、古代诗歌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 苏轼 屋上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 老来厌逐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 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 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 注:述古: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 9. 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构思脉络。(6 分) 10.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涵。(5 分) 镇江期末(一模)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绝句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注:此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年),安史之乱尚未平定。9. 《绝句》中写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5分) 10.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无锡期末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九日蓝耕会饮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润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莱萸仔细看。 9. 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特色。(5 分) 10. 整首诗是如何写“悲"的?请简要概括。(6分) 苏州期末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月杜甫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 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9.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10.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6分) 徐州期末(一检)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送柳秀才往连州①看弟 马戴 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

古代诗词鉴赏

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讲析]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张伟明语)自1994年起,考查诗歌鉴赏。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诗歌鉴赏,3分,后来又增加现代诗歌鉴赏,题量也从一题增至三题,9分。2002年,2003年,只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主观性命题是“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张伟明语)。命题形式不断变化,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逐步提高,试题难度逐步加大。 古代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依据试题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从近两年来看,重点考查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要读懂并且会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抓标题,了解写作重点,“春夜洛城闻笛”交代了时间、地点、事情;其次要抓形象,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自然形象还是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常常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谁在吹笛,谁在闻笛,“何人”看似设问,其实是融入了诗人自己;再次,还要寻求中心词句,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玉笛之声,闻折柳之音,起故园之情。另外,还要积累一

些古代诗歌的知识,适当注意答题的方法。 关于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 1、1、思想内容 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和暗示性,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它们是诗人情意的载体,是其情感的物化。 意境是沟通作者思想情感与鉴赏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就易使鉴赏者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领会诗歌的意境,要以语言为媒介,发挥想象和联想,进入作者创设的境界中去。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有助于深刻体会诗歌的主旨。 对诗歌主旨把握的正误浅深,不仅在于是否读懂,还在于能否在广义语境中充分挖掘。应充分利用诗题中的关键字眼或小序的提示,联系诗人的际遇、补充的注释及有关的时代背景等等,综合驾驭,忌讳割裂时代,架空分析,人为拔高。 2、艺术风格 古代诗歌风格纷呈:雄浑、细腻、淡雅、宁静、朴素、平实、华妙、庄严等。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辛豪放,柳李婉约,诗作个性鲜明。鉴赏时要反复诵读,仔细玩味。 3、3、创作手法 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

完整版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 第二部分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 一、诗歌鉴赏需具备的知识积累: 1、常用的表述方式:这首诗写了(意象或者事情),通过什么方法(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意象或者事情)的什么特征,对于表现(突出)什么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2、常见的意象和意境 (1)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予着作者情感的物象。意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如《邶风静女》中的小伙子)和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声声慢》中的“我”),也包含了物象(如“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鹭”“青天”) 在古典诗歌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使用来表现某种情绪,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于这种情绪,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达某种情感,就想使用某种意象。反过来,一提到某一个意象,就让人想到某种情感。因此,了解这类意象通常寄予了作者哪种思想情志,常常成为诗歌鉴赏的突破口。 常见意象20例见附表3 (2)意境是指有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诗歌的整体情境。常见的诗歌的意境有:孤独凄凉、淡泊闲适、清新自然、优雅飘逸、沉郁顿挫、幽深僻远、安谧美好、华丽壮美、雄浑刚健…… 3、常用的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 托物言志/象征、抑扬、白描、对比 表现手法烘托、反衬、借古讽今、联想与想象表达技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 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艺术手法 或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篇章结构总分得当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 -. . 注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表达技巧常用关键词及其效果见附表4: 4、常见的情感、主旨 (1)在古典诗歌中常常表达这样的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等。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

古代诗歌赏析之读懂诗歌

古代诗歌赏析之读懂诗歌

“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 -----“看一看”“抓一抓”“辨一辨”“思一思”读懂诗词高考《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鉴赏评价”能力中提出了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可见,古代诗词鉴赏主要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应该包含在思想内容中。这四个方面也是诗词鉴赏的主要命题方向。虽然知道了这些,但还不够。要想做好诗词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词。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或一首词曲,才能有针对性地得出答案。因此,诗词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词。那么,怎样去读懂诗词呢?可以采用“两步四法”。 第一步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就是从标题、注释、意象、关键词句等方面把握诗词大意,从而揣摩诗词情感。需用“三法”:“看一看,找启示”“抓一抓,寻突破”“辨一辨,明关系”。 方法一:看一看,找启示 看诗词的题目、注释、诗序甚至标点等,从而找到理解诗词的启示点。

【启示一】看题目,思考信息 [讲一讲]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具体说来,标题常有以下作用: 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③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 ④揭示诗歌的线索; ⑤表明诗歌的题材; 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从题目抓住题材是较为实用的方法,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作品。

2021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赏析|文言文阅读 答题知识与技巧

2021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赏析|文言文阅 读答题知识与技巧 一、古代诗歌阅读: 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 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40个背诵篇目(见附件1);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4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见附件2)。默写时要注意: (1)“一字不差”。如默写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后面想起来了再默。 (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 (3)若是选默,就选择最有把握的几句来填,最好不要多默。 2.诗歌鉴赏题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1、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2、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3、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4、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5、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古代诗歌高考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教学参考 0910 0744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一) ——考点及注意点 考纲要求 1.《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 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③分析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诗歌是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

二、整体鉴赏方略 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二要注意。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如2003年全国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如2005年山东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四要注意题材。一般而言, 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 述别后的思念。 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 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 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 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 满。 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五要注意意象。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六要注意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七要注意“情语”。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选修知识归纳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选修)知识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 第一单元 1、《长恨歌》——白居易 表现手法:以景衬情 思想内容:诗歌既对李、杨真挚爱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 2、《湘夫人》——屈原 表现手法:比兴、铺陈 思想内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 3、《拟行路难》——鲍照 表示手法:比兴 思想内容:表达了诗人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的遭受压抑的激愤之情。 4、《蜀相》——杜甫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思想手法:通过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壮志末酬,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心情。 5、《书愤》——陆游 表现手法:对比、用典、白描 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6、《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表现手法:以景抒情 思想手法: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 7、《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表现手法:移情于物 思想手法: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8、《越中览古》——李白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虚实结合 思想手法:表盛衰无常的感慨。 9、《一剪梅》——李清照

表现手法:以景抒情 思想手法: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10、《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表现手法:对比 思想手法: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技术的昌明。 第二单元 1、《春江花月夜》——张苦虚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遐想、探求和对人生的无限沉思和感叹。 2、《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表现手法:对比、用典 思想手法: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表现手法:想象、夸张、比喻、对比、衬托

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发表时间:2012-09-19T16:13:48.047Z 来源:《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2年第41期供稿作者:许永福 [导读] 古代诗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精髓,有着高深的意境,文学艺术高度的美,那么,怎样赏析一首诗歌呢? 贵州普安县二中许永福 古代诗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精髓,有着高深的意境,文学艺术高度的美,那么,怎样赏析一首诗歌呢? 一、要理解其内容,这是阅读诗歌的基本要求,是进行鉴赏的前提。 理解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诗题,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 2.注意联系作者生平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这与作者流露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有着极大的关系。 3.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注意它的词义、句义、典故、节令、阕、义等等。 重点是诗句中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古代诗歌多多省略、跳跃与倒装等特点,理解时要适当补充省略成分、调整语序。诗中的关键词句往往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诗句语意双关,有的有“弦外之音”,要结合全诗细心揣摩,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意。 4.感受诗的形象。 诗人创作诗歌时,其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都是以想象为中介而融合成诗歌形象的,读者就应该透过诗人感情世界的窗口,借助联想、想象,涵泳意会,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在眼前再现出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深入体味诗中要暗示启迪读者的思想内容。鉴赏时认真理解诗人塑造的形象,以利把握主题。 5.领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诗的意境,就是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为了创造出和谐、完美、鲜明的意境,诗人常常把抒情同写景、叙事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并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和象征、联想和想象等手法,鉴赏诗歌时也应借助这些艺术手段来体会诗人所创造的意境。 二、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1.表达方式。 在诗词曲中,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四种,而其中考查的重点是描写的抒情两种。 2.修辞方法。 诗词曲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双关、互文、通感、用典等等。故这些修辞格必须掌握。 3.表现手法。 鉴赏古代诗歌,必须懂得所用的表现手法中的常用术语。如:虚实结合、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托物言志、衬托、渲染、象征、联想想象、卒章显志、过渡照应等等。短小诗词应显得简明扼要些。 4.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丰富多彩的,比如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和忧国忧民”等,如果高度归纳起来,思想感情主要是以健康乐观、积极向上、奋发求实正面为主,而以离愁别绪、征夫思妇为辅。 三、分清类别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事诗与抒情诗;按形式分,可以有古风(古体诗)、格律诗、民歌、乐府等;而在古风(古体诗)和格律诗中,又可分出多种类别。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 如写景抒情诗李白的写景抒情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短短四句诗,却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诗中写出了烟花含愁,孤帆满载着遗憾,天际碧水带走了无尽的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跃然纸上,从每一个画面中流露出来,故意境全出。 如边塞诗歌的艺术风格也不尽相同,有的豪放旷达,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壮悲慨,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微体会,才能有可能准确领会到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所反映出来的边塞征战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的艺术风格。 除了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这样几类富于明显特征的诗词之外,还仍然有不同于这几类诗词的其他题材的诗词歌赋作品。比如说还有诸如“怀亲、送友、思乡、赠别、生离死别、人生感悟、闲情逸志和羁旅奔波、疲惫劳顿”等等, 四、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说来,山水田园诗大多表现的是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多体现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除此以外,我们还应结合作者写作此诗的有关背景作深入的研究。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总体上,鉴于对诗歌考点的分析之后,我们必须清楚地明白:诗歌是诗人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鲜明的节奏和精炼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那么,鉴赏诗歌必须从语言的凝炼、含蓄入手,把握诗句中关键的字词的深层含义,仔细揣摩和品味诗歌中抒发出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运用的多种艺术技巧,进而准确掌握并深刻理解诗歌中塑造的艺术形象,这是赏析古代诗歌的重要之处。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怀古诗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怀古诗 怀古诗是古代汉族诗词中内容,思想较沉重的作品。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写作特点: ⒈形式上: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如《乌江亭》;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如《咏荆轲》;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如《金陵怀古》;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4.分析艺术特色: 用典:借古讽今,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对比:突出所举事件或人物中的一事或一方; 化用:化用前人诗句; 寓情于景:使景物描写着上作者的感情; 例: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作者简介】 周朴(?—878),字见素,一作太朴,福州长乐人。【《全唐诗》作吴兴(今湖州)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年不详,卒于唐僖宗乾符五年。工于诗,无功名之念,隐居嵩山,寄食寺庙中当居士,常与山僧钓叟相往还。与诗僧贯休、方干、李频为诗友。周朴,唐末诗人,生性喜欢吟诗,尤其喜欢苦涩的诗风。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参考答案】 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高中语文《书愤》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书愤》 ■关于陆游介绍 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父陆佃,徽宗时官至尚书右丞,被诬元祐党籍,罢知亳州。父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阁。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他诞生和成长的年代,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时候。陆游诞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他随父陆宰向南逃亡,在“经旬不炊”和夜闻金兵马嘶中,历尽艰辛,逃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又逃归故乡山阴。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难忘的印象,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后来曾这样回忆道:“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幾学诗,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又从前代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 封建家庭虽然给陆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别是爱国教育,但也给他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唐氏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母亲却不喜欢唐氏,硬逼着他们夫妻离散。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曾在10年后的一次偶然相遇中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多次赋诗怀念,直至老年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于是受到秦桧忌恨,竟在复试时将他除名。秦桧死后,孝宗即位,起初颇有抗金之志,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他积极向朝廷提出许多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部下将领不和,再加投降派掣肘,抗战终于受挫。宋朝廷立即动摇,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陆游也被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 陆游在故乡山阴镜湖之滨闲居4年,屡次上书求职,最后才于乾道五年(1169)得一个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其时已45岁。他迫于生计,不得不于次年远行入蜀就任。由于位卑职微,再加僻处山城,感到无所作为,但任期满后“归又无所得食”,不得不又上书求“捐一官以禄之,使粗可活”。乾道八年(1172)主战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他为干办公事,延至幕中襄理军务。这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他换上戎装,驰骋在当时国防前线南郑(今汉中)一带。铁马秋风、豪雄飞纵的军旅生活,使陆游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算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特别是当他看到川陕地势险要,民气豪侠,觉得可用关中作根本,以谋反攻收复失地。于是便向王炎陈进取之策,提出一些经略中原、积粟练兵的战略。他充满胜利的信心,认为“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可是陆游的这一片报国赤忱,并不能实现。腐败的宋朝廷,只求苟安,无意进取,致使将士闲置前线,“报国欲死无战场”。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他只好抱着“不见王师出散关”和“悲歌仰天泪如雨”的激愤心情,眼看着收复中原的希望破灭。此后,陆游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自称“身如林下僧”,抗战复国的壮志一直得不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至引起了同僚讥议;又由于陆游的复国抱负和个人的功名事业长久得不到伸展,常以“脱巾漉酒,拄笏看山”为自得,甚至在琵琶腰鼓、舞衫香雾中寻求精神麻醉,遂又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这样解嘲道:“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门前剥啄

古代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五) 真题展示 (2011 ·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构思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提示从两阕的首句看,而上阕的“渐向暝”和下阕的“更深人去寂静”,是比较明显的一个时间过渡,据此可以看出是时间线索。 参考答案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007·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关,指居庸关。旆(p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011·湖北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2019年高考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各地真题汇总

考点9 古代诗歌鉴赏 1.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 答案:1.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理解有误,“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说,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 2.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结合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是说此画蕴含佳句,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以准确说出画中之意。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这幅画意境深远。 【诗歌鉴赏】起笔两句,就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尤妙在以“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把对画中山的赞叹隐在一片疑问之中。起笔十字,独造其妙,化实为虚,意境全出,比正面、直接地说画山似真山要婉曲有味得多。三、四句承接一、二句意脉,作一小结: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被作者凝固在尺幅画间,掩饰不住的赞叹溢于言表。 五、六句写画中之树、云,物与心互相感发,景物中含有作者浓浓的主观情感。末两句作一种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风,同时也是对深一层意境的开拓。全诗写景兼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却于简淡中见新奇。 【白话诗歌】画面上浩浩荡荡的长江水盈满双眼,苍苍茫茫的一片山是哪里的呢?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许多树木都显现出苍茫暮色,孤云自由飘浮不愿归来。此中蕴含佳句,但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传画中之意。 2.[2019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