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真理是经验事实,是推理论证,还是科学事实

真理是经验事实,是推理论证,还是科学事实

真理是经验事实,是推理论证,还是科学事实
真理是经验事实,是推理论证,还是科学事实

真理是经验事实,是推理论证,还是科学事实

什么是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完全正确吗?真理是经验事实,是推理论证,还是科学事实?抑或是一种不断好奇求索的精神?

关于这些疑问,自古以来,无论是哲人、精英还是平民,对此都各自为战,众说纷纭,无法统一。

今天咱们就针对真理这个概念,一起探讨下。

1

一位感知论创造者说,人类目前仍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真理,因此也就谈不上用真理。人根本没有认识真理,很多时候,真理是以谬误的面目出现的。鉴于目前人类对真理的无知,我们仍处于自私、邪恶和痛苦轮回的地步。人们对真理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都不明确,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判定标准,即便真理存在,我们也是睁眼瞎,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

人以生存为目的,并不以真理为导向。很多时候,由于生存,由于欲望,人是与真理背道而驰的。当人用自创的方式解释存在时,就不可逆转地进入到一个陌生

而危险的区域。人的存在意识异化了,但是我们却不自知,依然活在自我解释的世界中,做着未来之美好的美梦。

当我们以人理来挑战真理,用人的文明模式和主观愿望去解释真理,真理就越来越远离我们。因为人的目的是为了体现自己的意志,而不是为了真理本身的探索。真理的存在不是我们的想当然,而是万物之存在的本质。自然规律已被人的文明理念所主观化和精神化,这种真理需要我们重新在人与存在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发现,需要我们放弃一切主观意识去体验,需要我们在最原始的出发点去获得。

对真理的追寻,不是反智慧,不是反文明,而是让人类文明面向真理,进行反思,对万物的存在本质进行客观理性的回归。

关于真理,有人说存在就是真理,其本身就是我们需要不停认识的。作为生物体,生命体,我们的存在就是真理的一部分,我们最初的出发点就是真理,世界呈现就是真理,我们的日常行为即真理,在人们的举手投足之间。但这样说,是不是越说越不清楚呢?欢迎你留言,后台和其他粉丝一起谈论。

还有人说,真理是对真相的曝光,它的存在方式不是人的臆断,而是理性和逻辑推理。这点哲学诗画到时有些认同,毕竟通过理性和推理论证,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点是无论谁都无法否认的。

以上是一部分人对真理的看法。现在看看另外一部分人的看法,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反映了客观实际对真假的评判和作用,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因此它很早就成为一些学者的座右铭,甚至成为我国人民思想行为的唯一准则。但是有学者也提出了质疑,因为这句话只是部分对,并不全对,甚至有些地方是需要重新考量和反思论证的。

仔细分析这个基本原理,我们会发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说法并不正确。实践,并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更不是唯一标准,因为真理本身并不需要检验,它只需要按照真理的要求去小心的实践,因为没有绝对的真理。实践只是检验某一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一个基本的活动过程和手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说法有两个概念比较重要。第一,是实践。第二,是标准。

什么是实践?

通俗地讲,实践就是人类的活动。从广义上讲,所有的人类活动,都可以叫做实践。从狭义讲,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人们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活动,人类为了自己的需要改造自然界、改造自身、改造社会的活动,叫实践。实践,本身指的是一种活动,实践本身只是一种过程中的活动,或者说,一种人类为了自身的需要改造外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一种手段。

再看标准这个概念。

国际标准化组织管理委员会以“指南”的形式给“标准”的定义作出统一规定:标准是由一个公认的机构制定和批准的文件。它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或特殊值,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实现在预定领域内最佳秩序的效果。

在标准定义中我们看到,标准是一种活动或者活动的结果的规则、导则或者特殊值,通俗地讲,标准,就是一种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或者法则,这个法则和规则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因为它是人类自身制定的,所以,所有的标准都会发生改变,会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产生变动和变化。

从对实践和标准这两个概念的考察出发,我们会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说法的漏洞。

实践是人类的活动,人类在活动,就要遵守规则和法则,这个法则和规则,就是标准,就是活动的标准。人类在实践,在活动,而活动就有结果,如何判断这个

结果的性质如何,同样需要一个规则和法则,这个规则法则,就是标准。实践作为人类的活动,它自身作为一种过程活动,首先就要遵守一定的法则和规则,不能胡乱地去实践,比如不能把杀人越货也当作实践。其次,是实践、是活动,就要有结果,这个结果的性质如何,也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判断,不能仅仅说,实践活动本身是检验它的标准,因为实践过程本身并不能提供什么标准;也不能说,实践结果自身就是检验实践结果的标准,结果自身无法对其自身进行任何价值判断,只能通过外部力量或外部世界的评判才能制定标准,才能统一标准,取得大家的一致认可。

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说法从语法和逻辑上,本身就说不通。实践,如何能给判断某一理论是否是真理性提供规则和法则呢?实践本身不是规则和法则,实践本身也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和法则,本身不是规则法则的事物,如何能成为规则法则呢?

比如,一棵苹果树,它结苹果,那么,我们能不能根据苹果树结苹果的过程,来判断一颗苹果的甜度和大小以及人们对该苹果树结的苹果满意度呢?当然,我们或许大约能根据苹果树自身生活的环境、自身的品质来大致推断出该苹果树所结出的苹果的大致情况,但是,我们绝不能以苹果树自身生活的环境、自身的品质作为依据和规则,来判断该苹果树所结的苹果的大小、甜度、以及人们对苹果的满意。我们绝对不能说,生活在中国的苹果它的大小一定是在什么样的范围内,它的甜度也一定是在什么范围内,更不能说人们一定满意生长在中国的苹果,而不满意生长在其他国家的苹果。实践的过程,苹果树的结果过程,会对活动的结

果以及该结果的某些性质产生影响,但是,如何判断结果以及该结果的基本性质对人类来说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一定需要另外的规则和标准,而活动过程本身,实践过程本身,并不能提供规则和法则。这样看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就是一种错误的说法,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错误的说法!

有人会说,某一理论或价值观在实践中成功了,也就是说,实践检验了这个理论或价值观,证实了它。这难道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吗?这个说法很具有迷惑性。但要认可这些,必须首先考虑一个前提问题,就是如何判断某一理论在实践中成功了。判断某一理论在实践中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是实践本身?还是另有其他的规则和标准。某一理论或价值观,在实践中产生一定的结果,这个结果,它自身以及它自身的性质对于人类来说,怎么判断它对人类来说是成功的、是有意义的、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又如何判断它对人类来说是失败的、是有害的、是无益的呢?我们知道,实践本身提供的只是一个活动过程和活动的结果,而并不提供判断该结果对人类来说是成功或失败、有益或无益的规则。结果的成功与失败,结果的是否令人满意,结果的有益或无益,往往并不是结果自身以及活动过程本身能决定的,是否对该结果满意,全看人类自己对自己的判断,而人类如何判断,也全由人类的自身的需要(多数情况下是生存利益需要)判断。大家共同制定一定的规则法则,用这个规则法则来判断某一活动结果的性质、来判断这样的结果是否是人类所需要的,是否为人类的大多数所满意。实践,作为一种活动,自身能提供其自身要遵守的规则和法则吗?实践的结果,实践活动的结果,自身能提供判断其自身的规则和标准码?这就好比偷东西的贼,自己无法提供一

个标准,说自己不是盗贼。只能通过由外部力量共同组成的法律,法庭,才能断定他是不是盗贼。

由以上得出,实践并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只能是检验真理的过程和手段,人们通过按照一定的公认的规则进行实践的活动过程,人们看到了某一理论或观点、价值观在实践中产生的结果,并依照一定的规则,对这个结果进行判断、评定,这才是真理得到验证的一般过程。

3

真理的一般定义

真理,即永恒不变的唯真道理。真理不是意义的探讨和定义,而是存在的规律和规则,是永恒不变的行为规则。人必然生活在规则和规律中,否则就会出问题。

自然科学真理

真理亦可分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即绝对真理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广义的道理;相对真理是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有局限性的道理。真理是个神圣的东西,它令人向往,让人敬畏。能够被称为真理的东西,一般具有普遍意义,即它可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比如牛顿的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现代量子力学、天体物理学、生物生命医学就是自然科学的真理。因为这些理论能够解释很多自然现象,能够给人类谋福利。

哲学和社会学真理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和道家哲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真理。

儒家文化是中国汉民族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的礼乐仁义等道德规范,是构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也是塑造中国国民性的基本元素之一。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足以说明儒家文化存在的合法性。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句话很有说服力。如儒家文化的生命力绝不是空头说说而已,而是有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作为根据。

中国道家思想从某种意义上也是真理。因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同样产生深远影响。如古代士大夫的逍遥、自在的人生观,中国传统艺术都受到道家思想极大影响。

4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没有怀疑和追问,就没有真理。

——叶永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叶永烈认为人们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发现,才能获得真理,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只有“打破砂锅问到底”,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找到答案,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千百次的追问和科学实验中找到了真理。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17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刚要跨入实验室大门,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玫瑰花开了。他本想好好欣赏一下迷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实验安排,便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当水落到花瓣上后,溅上盐酸的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间,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一次儿子睡觉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在叶永烈看来,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正是我们前行路上所必须要具备的真理。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真理在此的含义是:通过观察、实验发现的科学事实。

5

真理的时代背景和前提条件

真理只能活在一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中,离开了这些,就无从谈起。

另外,无论是科学真理还是社会真理,都需要一定的在场域境,即在某个领域或具体对象中的前提条件。如果脱离开这些,真理可能会转化为谬误,甚至在时代和社会的演变中,沦为一文不值、扰乱后续真理的因素。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

其一,真理是具体的,总是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范围。

如果条件发生了变化或者超出了特定的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其二,真理是一个过程。

真理必然要随着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人们的认识不能及时地反映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就会造成主观和客观由相符变成不相符,从而使真理转化成谬误。

其三,真理是全面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如果把其中的某一原理孤立起来,把它加以绝对地夸大,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科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科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一)科学知识的构成 (二)科学认识的起点 (三)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四)科学发展的模式理论 (一)科学知识的构成 科学认识过程的成果是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以及逻辑推理和实验检验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 1、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科学事实的特点:可重复性 渗透着理论 系统性 相对独立性 科学事实的作用: 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础。 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 2、科学定律 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 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以全称命题的形式表现出来。 科学定律的特征: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具体的、历史的) ?简明性特征 科学定律的作用: ?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 ?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3、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基本要素:事实基础、理论背景、对现象、规律的猜测,推导出的预言和预见. 科学假说——通向科学理论的必要环节 惠威尔:”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做不出知识的进展的.” 没有大胆的猜测是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科学假说的一般特征 科学性 假定性 易变性

科学假说的来源 当出现已知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时,会产生猜测性说明。 当把某一理论类推到原来适用范围之外,对其对象的属性、规律进行猜测或设想时,会提出新假说。 为解决新旧事实之间的矛盾时会提出假定性说明。 建立科学假说的原则 解释性原则(能解释全部事实) 对应原则(不能与已检验的科学理论矛盾) 可预测性原则 科学假说的检验 ⑴逻辑分析——实践检验的辅助方法 主要是分析假说在逻辑上的合理性,以达到对假说进行初步筛选的目的。 ⑵实践检验——对假说中演绎出的若干可以直接检验的推论,与科学事实进行对照。 依据推论是否与观察或实验获得的经验数据相符合来决定假说的真伪。 ⑶证实与证伪 科学实践作为检验假说的标准,既能证实假说也能证伪假说。 检验中的复杂性 不能完全证实——确证 在逻辑上,方法的保真性是没有保证的 实践研究中不能一出现反例就否定假说 (实践是可错的、辅助性假说易谬) 所以,证实与证伪的对立不是绝对的,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⑷判决性实验 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主要方式,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 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有利于学术繁荣。 4、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科学理论的结构 基本概念——思维的基本单位、逻辑起点 基本原理或定律——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是科学理论建立的基础。 科学推论——由基本原理演绎推导出来的结论。 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客观真理性——最本质的特征 要求科学理论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全面系统性 从事物的全部现象及其所有联系出发概括出来的普遍本质与规律。 逻辑完备性 整个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无矛盾性。

科学理念与科学精神

科学理念与科学精神 一、科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科学理念是人们特别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看法和观念,它们体现和渗透在科学活动之中,不仅决定着研究者的价值取向,而且通过创新和科技日益广泛的应用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科学理念随科学发展而变迁,其中最具影响的是科学的真理性和客观性——认为科学具有真理性和客观性。 认为科学具有真理性是一种传统的科学理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对所谓可感知的世界背后的本质世界的寻求。科学曾经是哲学的一部分,因此被视为追求理论知识与真理的事业。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就是知识”,并以此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柏拉图认为爱善、爱美与爱智慧是同一活动,主张真善美统一。直到今天,一些科学家依然认为,纯粹的科学旨在对世界进行终极的理论描述,获得关于世界的绝对真理。在他们看来,追求终极真理的科学具有最高的认知、伦理乃至审美价值(这种价值不一定与实际应用相关),因而主张知识至上、为科学而科学。 现代科学理念的基本内涵从科学的真理性转向了科学的客观性。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推动的科学革命用机械论的世界图景取代了形而上学目的论的世界图景,科学逐渐从追寻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真理转向寻求具有客观性的自然规律,并以此实现对自然和人工物的控制。科学革命特别是20世纪的科学革命对经典物理学等传统科学的冲击使人们意识到,人们无法获得关于世界的终极真理,科学理论本质上都是假说,科学的基本框架是可错的,不能将科学简单地等同为绝对的终极真理,因而最基本的科学理念从强调科学知识的真理性转向强调科学方法的客观性。因此,坚持客观性成为科学的首要方法论原则,也成为科学共同体在科学研究中所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很多科学家和工程师相信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将科学视为一项追求客观知识的事业。 客观性原则要求科学研究建立在客观的经验证据和具有普遍性的逻辑推理之上,并尽可能地克服研究中的偏见乃至权威的不当干预,以获得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在近现代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对客观性、无偏见性和普遍主义的寻求,为科学摆脱神权和王权而自治提供了伦理价值上的正当性,也为人类发现主体性、坚持理性、争取自由和追求精神上的尊严提供了价值依据。 从科学具有客观性出发,科学家和工程师对科学的性质获得了共识,形成了一套为科学共同体所坚持的科学理念。在科学的世界观方面,普遍认为,世界可以被认知,科学的观念不断变化,科学知识虽然并非绝对真理但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科学不能为所有问题提供完整答案。在科学探索层面,普遍认为,科学建立在证据之上,是经验事实、逻辑推理和理论想像相融合的产物,科学具有解释和预见功能,科学家要通过鉴别克服偏见,科学不应仰仗权威。在对科学事业的理解上,普遍认为,科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科学分为不同的学科又不断生长和相互交融,在政府、产业、基金会等支持下由大学、研究所等机构具体执行研究,科学研究中具有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在参与公共事务时他们既是科学家也是公民。[1]在科技时代,科学家和工程师还应承担环境责任等相应的伦理责任,各种科研资源应该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在进行有潜在风险的科技活动中引入公众参与和对话机制。 中国的现代科学是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几代科学家的努

小学科学(3-6年级)期末改革评价方案

小学科学(3-6年级)期末改革评价方案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一、指导思想: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评价要依据《标准》,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查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为此,科学考试评价除了采用书面评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科学概念、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外,还应尝试结合平时教学,有重点地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探究和创新制作能力, 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基本理念: 1、促进发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引领他们形成科学的认知方

式和科学的自然观,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能力的发挥,并使之具有自信心和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 2、立足过程。评价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一卷定乾坤”,而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科学的全过程。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3、注重多元。《课程标准》提出,评价应是多元的。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和评价内容的多元。 三、评价内容: 学期期末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既要检测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对学生在学习科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实验操作与动手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检测,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四、评价原则 激励性原则:让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要使学生喜欢科学喜欢评价 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要承认学生有两种或多种差异,允许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误。 参与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评价的主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

科学知识与经验事实

科学知识与经验事实 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知识应该以某种方式来源于观察事实。在科学来源于事实的主张中有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一个问题涉及这些“事实”的性质以及科学家如何得到这些事实。第二个问题涉及到一旦获得事实后,如何从事实导出构成我们知识的定律和理论。 两个正常的观察者,在同样的物理条件下从同样的地方看同样的物体,不一定获得同一视觉经验,即使在他们各自视网膜上的映像也许确实是同一的。观察者在观看物体或情景时看到的东西,他们体验的主观经验,不仅决定于他们视网膜上的映像,而且也依赖于观察者的经验、知识和期望。有经验而熟练的观察者和未经训练的新手面对同样境况时,他们并没有同一知觉经验。 就知觉而言,观察者与之直接接触的唯一东西是他的经验。这些经验不是独一无二地给予的,也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观察者拥有的知识和期望而不同。在观察者提出和同意观察陈述以前,他必须拥有合适的概念框架以及拥有如何合适使用这个概念框架的知识。记录可观察事实不仅要求接受刺激,还要求合适的概念图式以及如何应用它的知识。 关于事实的陈述不是由感觉刺激直接决定,观察陈述以知识为先决条件,因此实际情况并不是我们先确定事实,然后再从事实导出知识。承认对事实的探索和表达依赖知识不一定破坏科学知识应该基于观察确认的事实这一观念。如果观察陈述的真假能直接由观察确定,那么不管那些陈述如何表达,以这种方式确认的观察陈述提供给我们科学知识重要的事实基础。 不同的观察者在观看同样情景时不一定有同样的知觉,而这可导致对可观察事态是什么不一致。科学知识基于观察获得的事实的观点必须承认事实和知识都是可错的,要接受校正。 科学来源于事实的观点包括两层含义:一,“事实”的性质以及如何得到这些事实;二、如何从事实推导出构成知识的定律和理论。对于第一点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来实现。从事实推导出知识的方式的观点包括归纳主义、证伪主义、作为结构的理论以及无政府主义等。 “两个正常的观察者,在同样的物理条件下从同样的地方看同样的物体,不一定获得同一视觉经验。”对于这一点,作者说不能理解为“从同样的地方看同样情景的观察者看到同样的东西,但对他们看到的东西解释有所不同。(p21)”后面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我觉得它的解释是合理的。但是作者一再强调不能这样理解,观察者在观看物体或情景时看到的东西,他们体验的主观经验,不仅决定于他们视网膜上的映像,而且也依赖于观察者的经验、知识和期望。我想,可不可以这样来说,不同的观察者对同一情景下的同一事物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他们对这个事物的知觉不同。我觉得感觉是相对客观的,知觉是受到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不过我也不确定这样理解是不是合理,只是觉得书本上总是在反复的强调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观察是不一样的,有的坳。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整体)的综合的反映。知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因而知觉受人的各种主观意识特点的影响和制约。) 参考资料:【澳】艾伦.查尔默斯著邱仁宗译.科学究竟是什么?[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浅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学院:通信工程学号:1501120064 姓名:谢会琳授课教师:张爱萍 摘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两种不同的内在精神,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它们具有相互独立的一面,同时又相互融合,内在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或者说谋求科学与人文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意义。 关键字: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全面发展;融合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科学和人文,但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正确认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世界性的重要问题,在近几年也一直是学术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如何使这两种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指引更有效的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想要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使两者更好的融合,首先要了解它们的内涵,了解它们相互独立的一面和融合的一面。 1、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科学精神得以形成的文化渊源, 一是理性思维的不断发展, 二是重视经验与自然的哲学传统。对自然的理解直接决定了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 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探究自然。 从科学精神的本质看,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中的“科学”一词应指自然科学,科学精神是在人认识并改造自然界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二是大胆探索,追求并坚持真理[1]。也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实证精神。美国的著名社 会科学家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中提出,科学精神应该包括普遍性、公用性、共享性、理性的怀疑主义。英国科学家及文学家布鲁诺夫斯基从价值角度论述科学精神,他在《科学和人的价值》一书中提出科学精神应具备求真精神、自由精神、创新精神及宽容精神。 科学精神不同于科学方法,方法可以学习和模仿,但精神就不容易传授了,科学精神是永远不能改变的。科学精神的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五(上)小学科学学业评价考试

五(上)小学科学学业 评价考试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14132970.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期末学业复习练习卷 五上科学 (考试时间:40分钟) 一、我会填空(每空2分,共12分) 1. 当乌云遮住太阳时,天色马上暗下来,这说明光是沿传播的,而且传播的速度很快,大约为每秒千米。 2.小明去外婆家时,在附近的河床上捡了很多鹅卵石,这说明小明的外婆家最有可能在这河的游。(“上”/“中”/“下”) 3.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____________。 4. 在爆竹燃放的过程中,使爆竹升空的叫做力,在空中炸开后使爆竹落下的力是力。 二、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20分,) 1.在大自然中,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2.最近绍兴出现的雾霾天气是生态环境变恶劣的表现。()3.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土壤。() 4.驴能拉车、鸡会生蛋,所以它们都是生产者。() 5.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在“0”位置。()6.小明在野外玩,他观察到自己的影子越来越短,这时应该是上午。()7.用橡皮在纸上擦字时,橡皮和纸的摩擦是滑动摩擦。()8.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 9.我们在做光的实验时,不要用眼睛直视很亮的光源。()10.医生用的额镜是凸面镜。() 2

三、我会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空格2分,共20分) 1.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体现了()。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2.在阳光明媚的天气去树林里玩耍,可以看到大树底下有很多小光斑,这些光斑是由于()形成的。 A.光的折射原理 B.光的反射原理 C.光是直线传播的 3. 我的小车2秒行驶60厘米,如果想让小车2秒行驶80厘米,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A.加大拉力B.减小载重量 C.减小拉力 D.在更光滑的桌子上行驶 4.“治水先治山”。必须在山坡和沙地上造林、种草,最主要的目的是()。 A.吸收有毒气体、净化空气 B.减缓雨水对地表的冲刷,保持水土 C.减弱嗓音,防止嗓音污染 5. 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地震时,下列行为中不适合的是()。 A.如果来不及离开房间就躲藏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坚固的家具下 B.快速跑到窗边大声呼救 C.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 6. “水滴石穿”这种现象主要是()使岩石改变了模样。 A.动物的作用B.流水的作用C.冷和热的作用 7. 在增加生态瓶中小鱼数量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A.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增多B.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减少 C.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没有变化 8.在寻找蚯蚓做实验时,我发现蚯蚓生活在地下,而且干土里很难发现蚯蚓,我推测它喜欢()的环境。 A.阴暗干燥 B.明亮干燥 C.阴暗潮湿 D.明亮潮湿 9. 赛车的车身重心很低主要是为了()。 3

【精选】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发生着重大影响,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作为一门科学性的理论它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透彻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些都将让我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努力去提高自身的能力,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深层次地认识了哲学,对真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如何来确定所谓的正确认识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说到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它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把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不能简单地认为“有用就是真理”。比如,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这些都证明儒家思想的先进性,是值得推崇的思想。但它也有消极的一面:不重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强调个人服从群体,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儒家思想在当时很实用,但它确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完全正确的,也就不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虽然在很多时候每个人关于同一客体都表明了不同的观点,但这并不能说明每个人都拥有真理,因为真理只有一个。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表现

什么是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近来学术界和国家领导人经常谈论的词,随着科普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科学精神应该是科普的重要内容。但是,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科学精神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2001年1月12日,中国科普研究所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了关于科学精神的高层次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目的是响应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弘扬科学精神的号召,对科学精神进行定义并阐述科学精神的内涵,以便更能够被广大公众所理解和接受,自觉地用科学精神规范自己的言行,使科学精神逐步渗透入中国的文化,提高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提高中国的综合竞争力。参加这次高层研讨会的著名学者有于光远教授、王大珩院士、冼鼎昌院士、席泽宗院士、张开逊教授、董光璧教授、李醒民教授等30多人。 与会学者们认为,在中国提倡科学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中国这样一个科技技术尚不很发达,封建历史长的国度内,提倡科学精神对于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十分重要的。 一、科学精神研究的历史 学者们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科学精神研究的历史。中科院樊洪业研究员叙述了科学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的研究过程。1916年,当时的中国科学社的社长任鸿在《科学》1916年的第二卷第一期上就发表了《科学精神论》。他认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1917年,一个美国科学家、奥柏林大学教授M·M·梅加夫给中国留学生做了“科学与近代文明”的学术报告。他认为,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两种力量的张力,一个是传统主义,维护社会稳定;另一种就是属于推动改变这个现实的比较激进的力量,就是科学精神(Scientific Spirit)。科学精神就是服从真理的精神。中国之急务“莫如科学精神之普及”。1922年,科学社在南通开会的时候,梁启超到会发表了“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讲话。他认为科学精神有三层意思,第一是求真知识;第二是求有系统的真知识;第三是求可以教人的真知识。也就是能够提供给公众的知识,可以教育公众的知识。1935年,竺可桢在他的文章《利害与是非》中讲到我们以为在洋务运动中学到科学知识就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只看重西方科学带来的物质文明,却没有培养供科学生长的科学精神。但是实际上学习了科学知识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国外的人认为中国人仅学习了科学知识,但是没有科学的空气。他在讲话中强调,要培养科学的空气。科学的空气是什么?就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是什么呢?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竺可桢列举了科学史上的大量事实,认为从事科学的事业不要屈服于各种压力,为了获得真理要不屈不挠。1939年,竺可桢先生给浙江大学写了校训,就是“求是”两个字。“求是”这两个字就是他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是精神。哈佛大学的校训就是“Truth”,意思是真理,或者说就是追求真理。事实上也就是求是的意思。所以,竺先生是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综合起来就是尊重事实的精神(faith of truth)。1941年,在竺可桢先生的《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中谈到近代科学的目标就是探求真理,就是科学的精神。 到1994年,我国重提科普,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发表的《关于进一步搞好科普工作的若干建议》中提到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在1996年的全国科普大会上,周光召同志和张玉台同志的报告中都讲到了科学精神。在1999年8月20日江泽民同志视察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表讲话时提到要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在给中国科技馆题词中就明确地提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二、国外对于科学精神的看法 国外的学者关于科学精神的论述虽然与我国学者所谈的科学精神的概念并不一定完全

中学生学业评价文档2篇

中学生学业评价文档2篇 Academic evaluation docu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 ts 编订:JinTai College

中学生学业评价文档2篇 小泰温馨提示: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本文档根据自我评价内容要求 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 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中学生学业评价文档 2、篇章2:中学生学业成就自我评价文档 篇章1:中学生学业评价文档 中学生学业评价 现代科学教育,则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充实、调整、发展,更全面、更合理地把科学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探究自然的活动,它不仅涉及逻辑推理与实验验证,同时也是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而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只是探究活动的结果。科学的探究自然的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不仅要求从事活动者具有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科学的过程、方法,具有进行探究活动的实践能力,还必须认识科学、

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与关联的关系等。科学教育理论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讲一步的完善,也为科学教育评价理论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科学教育成就评价基本理念 改革首先是指导思想的变革。《纲要》指出,评价改革 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 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 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方式更多地采 取诸如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项目活动报告等开放的及多样化的方式,而不仅仅依靠笔试的结果;更多地关注学生 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新的评价方式强调可操作性,力求 评价指示简明、方法易行,使第一线教师容易使用。这些目标体现了新世纪课程改革对教育评价的新要求,也是小学科学教育中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改革目标。 《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讨论稿)》 指出:“评价与考试的改革必须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念,要注 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促进学生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认识过程

第二篇自然科学观与方法论 本篇依据自然观、方法论和科学观相一致的原理,围绕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科学认识自然的过程:一个以科学问题为起点,对自然界由直观形成的感性认识,再经过抽象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又回到实践改造自然的过程;研究人们怎样通过感性直观取得经验,怎样通过抽象思维形成观念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探讨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从问题到假说,再通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转化为理论的过程。认识科学理论及其体系的形成和理论的评价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第四章科学的本质与科学认识过程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 一、科学的涵义及本质 “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知识”。英语science,法语science, 德语Wissenschaft。 我国早先译为“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日本转译为“致知学”。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科学启蒙大师、教育家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1893年康有为翻译日本的著作时引进了“科学”一词。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将science 译为“科学”。 “科学”是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以及获得这种知识体系的活动的总体。 1、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科学家认识自然界的实践活动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4、科学是一种高级文化 5、科学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6、科学是生产力 7、科学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二、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 1.可检验性 2.系统性 3,主体际性 三、科学划界的标准 逻辑经验主义以意义标准作为科学划界的唯一标准,这是与它的证实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 历史主义者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又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以库恩、拉卡托斯等为代表,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分,就在于是否在范式或科学研究纲领的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另一派则以费耶阿本德为代表,否认科学划界的必要性,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不存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一成不变的界限,因而主张科学与非科学不可划分,也不应该划分。 邦格提出了多元划界标准。他给出科学知识领域的12个条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 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伪科学是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回避或拒绝规范的科学实验和同行专家的科学鉴定,或者用违背科学实验准则和程序的“实验”去取代规范的科学实验,其结果经不起真正的科学实验的检验。不可

精神力量科学的精神力量

精神力量-科学的精神力量 在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人们对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功能日益重视,对科学的物质力量青睐有加,然而,却对科学技术的精神力量重视不够。笔者认为,科学既是一种物质力、生产力,又是一种思想力、认知力,是一种璀璨耀眼的精神力量。精神力量在人类文明的百花园中,作为文化范畴的科学,包含着科学思想、科学道德、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等丰富内容,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蕴含着人的创造力的智慧光芒,具有重要作用与价值。 科学的精神光芒烛照世界。科学作

为人类对未知世界的精神探险活动,作为体现人的创造力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在带给我们科学思想、科学理念、科学知识的同时,还给我们带来了科学精神,其基本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质疑批判、追求真理,也带来了科学的思维、态度与方法,例如理性思维、严谨求实、注重逻辑、自由探索等。翻开科学史册,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他们开启的科学思维、精神与方法,犹如黑暗里的灯塔,照亮了世界。在科学光芒的烛照下,人们不断擦亮认知的双眸,观照自身与世界的面貌,调整实践的尺度与范围,反思科学与人性的平衡和边界,逐渐积淀与萃取出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的精神光芒点亮未来。科学的发展塑造了一个有序和谐新奇美好的新世界,使人类对未来充满憧憬。信息科学和数据科学的发展,带给我们崭新的思维方式。精神力量比如,在大数据背景下,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可以被预测

的。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的行为并不是互不相关的独立事件,而是相互关联的数据网络中的一个片段。在这张数据大网之中,许多事件的相关性与其发展的规律变得有迹可寻。再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能感知和意识到三维世界,而超弦理论,却把我们带进一个十维的宇宙世界,带来新的科学思维与方法,开拓出一个新颖刺激而富有美感的精神新领域。 科学所蕴含的理性思维、质疑批判、永恒的好奇心和执着探索等精神,将映照并引领人类面向未来,奋力攀登,不断创造出新的精神高峰。 《光明日报》

小学科学学科学习评价方案

小学科学学科学习评价方案 郑州市二七区棉纺路小学吴佳洋一、指导思想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和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存在的问题,鉴定学习的质量水平。评价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对科学和科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评价确保课程实施的质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1、学习评价的原则 (1)以国家素质教育方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

(2)主体多元、方式多样; (3)覆盖课程目标的要求,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综合性评价; 2、学习评价的内容 (1)科学知识; (2)科学探究; (3)科学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3、学习评价的方式 (1)过程性评价; (2)终结性评价; 三、具体评价的实施 1、过程性评价

备注:以上各项的评价落实在每节课。每节课各小组进行总结评价,由组长记录在评价表上。 2、终结性评价 期末测试:占比20% 教师和学生参照过程评价中实施的情况,进行终结性评价,最后按四个等级对学生作出本学期的最后评定。 学分认定:

论科学的真理性

论科学的真理性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生物工程 姓名: 学号: 20XX年X月16日

论科学的真理性 摘要 人们逐渐地将科学理论和认识与真理看作对等,但实际上科学理论与认识不一定是对的,更不一定是真理,由于它们摆脱不了主体的干预而难以成为真正的真理,该成为相对真理。而相对真理就是为了最终的绝对真理而服务的。 关键词:科学,真理,科学真理,相对真理 正文 一、科学技术的存在与发展 《新华字典》中将科学解释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而《辞海》中注释为,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对科学的严格定义是指在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在西方世界兴起的一种以自然为研究对象,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推理工具的文化现象。指物理学、数学、天文学以及化学、生物学、地学的一部分。 科学要求实事求是和严谨的实验态度,从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日心说”,到牛顿对“日心说”的进一步证明,到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进化论并否定了宗教的神创论,再到现如今在生物、物理、化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使科学逐渐深入人心,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二、真理 科学上所说的真理是利用逻辑的科学方法获得或经过验证而来的结论。近代的科学旨在理性、客观的前提下,用知识(理论)与完整实验证明出真理。在将知识的研究归纳和系统化后,便成为科学中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为真理是人们认识的成果,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因此不能将其与客观实在等同。另外,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即真理的内容是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不依赖人的主管意志,真正的真理是不会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更重要的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事件,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真理。 真理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两个对立统一的基本属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客观的,每一个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探索的结果,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不依赖人的。而真理的相对性是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的近似的正确反映。任何相对真理都是绝对真理的基础,足够多的相对真理结合即为绝对真理。但是由于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我们现在认为的绝对真理也可能在某天变成了相对真理。 三、科学真理 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科学认识。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认识问题逐渐成为哲学认识论的研究对象,而科学的真理性也逐步成为了科学认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 科学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这个本质和规律就是科学真理。科学真理是一种认识,它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而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浅谈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

浅谈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 科学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现代社会的力量之源。胡锦涛总书记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中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这里的科学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知识,二是科学精神[1]。 科学知识是具有普遍有效性和客观有效性的经验事实,是人类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并遵循着这样一个规范:一个陈述只有原则上可以为科学家们互相理解和检验,才能成为科学知识;陈述的事实只有对任何合格的观察者来说都能在标准条件下重复出现,才是真实可靠的[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作成说明。”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经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知识源于经验而又高于经验,因为其具有普遍有效性和客观有效性的双重特征,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吸取各种经验教训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与反映,能够指导人们开展实践,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如果将科学知识比喻为构成科学的形体,那么科学精神就是科学的灵魂和光芒所在。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所具备的意识和态度,是科学工作者所应有的信念、意志、气质、品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总和[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中引用了华罗庚先生对于科学精神的理解: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欧洲近代的科学精神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其工具理性的表现:注重逻辑、数学和实验;二是其客观价值的表现:如近代科学先驱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我国学者蔡德诚先生归纳了科学精神的六要素,即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和宽容的激励[4]。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发展都伴随着科学精神的发扬光大,科学精神又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简而言之,科学精神的核心就是求真务实与开拓创新。如俄国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就曾经谆谆告诫青年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 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不是科学两个孤立的层面,而是相互融合的。科学精神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并且在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凝聚而成,而科学知识的获取同样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现代学者兼教育家马寅初就曾指出:学习和钻研,要注意两个不连良,一个是“营养不良”,没有一定的文史基础,没有科学理论上的准备,没有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搞出来的东西,不是面黄肌瘦,就是畸形发展;二是“消化不良”,对于书本知识,无论古人今人或某个权威的学说,要深入钻研,过细咀嚼,独立思考,切忌囫囵吞枣,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粗枝大叶,浅尝辄止。贝弗里奇坚信:青年的敏感和独创精神,一经与成熟科学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就能相得益彰。 然而,有科学知识的人并不一定具有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理性等的科学精神。晚年的牛顿是最具代表的实例之一。众所周知,牛顿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并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但晚年醉心于炼金术和神学,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以神学为题材

小学科学学业评价方案及总结

小学科学学业评价方案及总结 一、指导思想 以《小学科学课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 二、基本原则 1.全面性评价原则。评价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容,既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体验的评价,尤其是在学习方法及态度、情感、价值、信心等方面进行评价。 2.人文性评价原则。评价不以测验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氛围中组织评价。 3.发展性评价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积极主动地发展。 4.多样性评价原则。提倡多主体参与,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三、设计思路和策略 根据《小学科学课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确定小学科学学生学业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方式和评价容。 1、关于评价的参与者。学生、家长、教师都将参与评价,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四类。以教师评为主,适当参考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家长评价。

2、关于评价的方式。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平时观察和期末检测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既重视结果,有重视过程。评价采用等级制,“平时成绩”的评价以平时观察为依据,设“好”、“较好”、“需努力”三个等级,“期末成绩”的评定以期末检测为依据,成绩记录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 3、评价的容:科学学业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项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科学学业总评成绩的40%,“期末成绩”占科学学业总评成绩的60%。“平时成绩”一栏主要包括两项容:一是教师、学生通过日常观察做出的对每位学生的“科学学习情况的评价”,占科学学业总评成绩的20%。二是“成长记录袋”成绩评价。教师组织学生收集一学期里所有的学习结果,如:学生科学研究的成果(科学观察日记、科技小制作、科学报告等);参与课前准备的情况记录;单元练习和课堂作业的成绩记录等;学期末,教师对每个学生袋收集情况的进行相应的评价,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成绩”一栏主要包括“实验操作测试”和“期末试卷检测”两项成绩。其中“实验操作测试”占总评成绩的10%期末试卷检测”占总评成绩的50%。 四、实践总结 本学年,我们认真实施上述评价方案,现将实践结果总结如下: 1. 学生初步养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在人文性评价原则的激励下,我们尊重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不同现象和发现:当学生的实验结果出现偏差时,老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实事的科学态度,再帮助学生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求是》2016年第07期 孙正聿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这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套话,更不是一种狭隘的宗派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于它的实事求是的理论力量、改变世界的实践力量和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在于它是真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在于它为创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支撑。 一、理论力量: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 一种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首先在于它是否真正地揭示了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一种理论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则在于它所揭示的规律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人类自身来说,最为重大和艰巨的理论问题,莫过于揭示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于现代人类来说,最为重大和艰巨的理论问题,莫过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作出这样的概括和评价:“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3卷第1002页)以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为实质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使人类自觉到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使人类自觉到“现实的历史”即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而为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伟大的社会理想,揭示了现实的发展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之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之所在。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309页) 在现代学科分类中,通常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然而,就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而言,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它既表达了人类解放的旨趣,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的承诺;又揭示了人类解放的历程,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的阐释和论证;也提供了人类解放的尺度,即以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标准反观人类全部的历史活动和整个的历史进程。正是从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旨趣、道路和尺度出发,马克思深刻地揭示和论证了人类历史的三种基本形态:从“人的依赖关系”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再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0卷第107—108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为人类洞察和把握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也为人类争取和实现自身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最为坚实的理论支撑。这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道义力量的统一。 离开对人类历史、特别是对“现实的历史”即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现代人类就无法形成真实的社会理想和合理的价值诉求,就无法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和创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就会失去凝聚共识和走向未来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及其所具有的理论力量,就在于它实事求是地揭示了人类历史、特别是“现实的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类创造自己的历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二、实践力量: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仅在于它的实事求是的理论力量,更在于它的改变世界的实践力量。这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1卷第136页)他撰写《资本论》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从而“缩短和减轻”历史进程中的“痛苦”。(同上,第2卷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