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语文教学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语文教学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语文教学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语文教学

女娲造人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理解创作手法,激发学生探求欲。

2.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情节,理解创作手法,激发学生探求欲。

2.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体味两种主要情感:①大胆而新奇的想像。②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你们知道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吗?关于人类的起源,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说法,请大家来谈一谈,你们都听说了什么传说?

学生说话:关于人类的起源,在西方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上帝造人的说法。由学生讲述相应的故事,教师作出补充。

在我们中国,比较传统的说法就是女娲造人的说法。学生简要述说有关的内容。

(补充材料):上帝在创造天地和万物以后,在第六日造人,上帝按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了一个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一口气,有了灵气,人就活

了。能说话,能行走,上帝给他起个名字叫亚当。后来亚当成了伊甸园的守护神。亚当给伊甸园里的各种飞禽走兽起了名字,它们都听从于亚当。

上帝看亚当辛苦,决定为他造一个配偶,以便帮助他工作。于是上帝在亚当睡觉时,抽了一根肋骨造成了一个人叫夏娃,做亚当的妻子。从此,亚当和他的妻子夏娃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地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作者简介和文体知识:(学生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资料)

袁珂,神话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等,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

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有关神话的知识介绍。

(见教学参考用书267页)

对于女娲造人的故事,在中国的传统的《风俗通》中就有介绍,请大家来读一读记载的原文。对照课后练习一的译文。理解文意。

自渎课文,整体感知:

生快速浏览课文,简要复述故事。

比较阅读:

比较课文和《风俗通》的原文,思考:

由这两则短文改编而成的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

明确:增加了:(1)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2)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3)

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4)作者的评述。

研读课文有关的章节。(细读5-15节。)探究有关问题。

(一)、在文中找出原话回答下列问题:

1.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2.她是怎样造更多的人的?

3.又是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的?

明确1:她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明确2: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

明确3:把那些小人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二).文中对女娲主要采用哪些描写手法?试找出具体的描写的语句。

明确:语言、神态、心理

(具体语句略)

(三)你从文中何处读出了喜悦。

学生找,以后明确。

(1)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2)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体会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听到第一声“妈妈”的喊声,使女娲得到了做母亲的自豪、欣慰。

(3)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

(4)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

——体现了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欢呼。(因为“喜”在于: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5)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

(6)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准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通过女娲的辛勤劳动体现。(通过环境描写及“拉下”、“伸入”、“搅成”“挥洒”这些词语。)

(四)女娲形象分析。教师问:在你的眼里,女娲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学生明确:一个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的形象。

教师小结:作者凭着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则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在这里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和理想,也渗透了作者的美好的意愿。

六、作业:

收集一到两则神话,要求能够口头讲述。

完成相应的练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