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

纳米材料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

微乳液法的概述:

微乳液法是利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形成均匀的乳液,从乳液中析出固相从而制备出一定粒径的纳米粉体。但相对于细乳液和普通乳液而言的,微乳液颗粒直径约为l0~lOOnm,细乳液颗粒直径约为lO0~400nm,普通乳液颗粒直径一般在几百纳米到上千纳米。一般情况下,将两种互补相溶的液体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所形成的热力学稳定、各项同性、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粒径l~lOOnm 的分散体系称为微乳液。相应的把制备微乳液的技术称为微乳化技术(MET)。1982年Boutonmt首先报道了应用微乳液制备出了纳米颗粒:用水合肼或者氢气还原在w/0型微乳液水合中的贵金属盐,得到了分散的Pt、Pd、Ru、Ir

金属颗粒(3~40nm)。从此以后,微乳液理论的研究获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是2O世纪9O年代以来,微乳液应用研究更快,在许多领域如3次采油、污水治理、萃取分离、催化、食品、生物医药、化妆品、材料制备、化学反应介质,涂料等领域均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微乳液法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具有智能化特点的新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运用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粉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运用微乳液法制备的纳米颗粒主要有以下几类。:(1)金属,如Pt、Pd、Rh、Ir、Au、Ag、Cu等;(2)硫化物CdS、PbS、CuS等;(3)Ni、Co、Fe等与B的化合物;(4)氯化物AgC1、AuC1 等;(5)碱土金属碳酸盐,如CaCO3、BaCO3、Sr—CO3;(6)氧化物Eu2O 、Fe2O。、Bi2O 及氢氧化物如Al(0H)3 等。

1 微乳反应器原理

在微乳体系中,用来制备纳米粒子的一般都是W/O型体系,该体系一般由有机溶剂、水溶液、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4个组分组成。常用的有机溶剂多为C6~C8直链烃或环烷烃;表面活性剂一般为A0T(2一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SDS(十二烷基硫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BS(十六烷基磺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聚氧乙烯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助表面活性剂一般为中等碳链C5~C8的脂肪酸。微乳液中,微小的“水池”为由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所构成的单分子层包围成的微乳颗粒,其大小在几至几十个纳米间,这些微小的“水池”彼此分离,就是“微反应器”,它拥有很大的界面,有利于化学反应。与其它化学法相比,微乳液法制备的离子不易聚结,大小可控,分散性好。

W/O型微乳液中的水核可以看作微型反应器(Microreactir)或称为纳米反应器,反应器的水核半径与体系中水和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及种类有直接的关系,若令W=[H2O/表面活性剂],则由微乳液制备的纳米粒子的尺寸将会受到w 的影响。

一般地,将两种反应物分别溶于组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微乳液中,然后在一定条件下混合。两种反应物通过物质交换而发生反应,当微乳液界面强度较大时,反应物的生长受到限制。如微乳液颗粒大小控制在几个纳米,则反应物以纳米颗粒的形式分散在不同的微乳液中。研究表明:纳米颗粒可在微乳液中稳定存在,通过超速离心或将水和丙酮的混合物加入反应后生成的微乳液中使纳米颗粒与微乳液分离,用有机溶剂清洗以去除附着在微粒表面的油和表面活性剂,最后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干燥,即可得到纳米颗粒。

2 微乳液的形成和结构

与普通乳液相比,尽管在分散类型方面微乳液和普通乳液有相似之处,即有o/w 和w/o型,其中w/O可以作为纳米粒子制备的反应器,但是微乳液是一种热力学稳定的体系,它的形成是自发的,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正是由于微乳液的形成技术要求不高,并且液滴颗粒可控,实验装

置简单且操作容易,所以微乳反应器作为一种新的超细颗粒的制备方法得到了更多的研究与应用。

2.1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Schulman和Prince等提出了瞬时副界面张力形成机理,该机理认为:油/水界面张力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将大大降低,一般为l~10mN/m,但这只能形成普通乳状液。要想形成微乳液必须加入助表面活性剂,由于产生混和吸附,油/水表面张力迅速达到1O ~10一mN/m,但是负界面张力是不存在的,所以体系将自发扩张到界面,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吸附在油/水界面上,甚至界面张力恢复为零或微小的正值,这种瞬时产生的负界面张力使体系形成了微乳液。若是发生微乳液滴的聚结,那么总的界面面积将会缩小,复又产生瞬时界面张力,从而对抗微乳液滴的聚结。对于多组分来讲,体系的Gibbs公式可表示为:

上式表明,如果向体系中加入一种能吸附于界面的组分,一般中等碳链的醇即具有这一性质,那么体系中液滴的表面张力将进一步下降,甚至出现负界面张力的现象,从而得到稳定的微乳液。不过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双链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AOT)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则除外,它们在无需加入助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也能形成稳定的微乳体系,这和它们的特殊结构有关。

2.2 微乳液的结构

Robbins,Mitchell和Ninham从双亲物聚集体的分子几何排列角度考虑,提出了界面膜中排列的几何排列理论模型,如图l所示,2个反应物混合反应得到微乳体系。图2向微乳液中加入还原剂,生成金属沉淀,图3中气体鼓入微乳液,生成(氢)氧化物沉淀。运用这个机理成功地解释了界面膜的优先弯曲和微乳液的结构问题。目前,有关微乳体系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方法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较早采用的有光散射、双折射、电导法、沉降法、离心沉降和粘度测量法等;较新的有小角中子散射和X射线散射、电子显微镜法以及正电子湮灭、静态和动态荧光探针法、NMR、ESR(电子自律共振)、超声吸附和电子双折射等。

3 微乳液法的影响因素

3.1 [H2O]/[表面活性剂](摩尔比w):反胶束微乳液法制备的纳米粒子尺寸受体系中水滴大小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w增大,水滴半径增大,纳米粒子的尺寸增加口。

3.2 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不同的体系,助表面活性剂对粒子尺寸的影响不同,当醇完全溶于水中时,随醇含量的增加,水滴半径增大,纳米粒子的粒径增加;当醇位于油/水界面时,随着助表面活性剂含量的增加,水滴半径反而减小。

3.3 油相中碳链的长度:油相中碳原子数越多,纳米粒子的尺寸越大。

3.4 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增加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液滴的数目增加,粒子尺寸减小。

3.5 盐的浓度:反应物浓度增大,纳米粒子的尺寸减小。

下面就微乳液法制备纳米ZnO粉体的研究作一论述:

ZnO是一种宽禁带(300 K时为3.3 eV),高激子束缚能(约60 meV)的半导体材料,由于其优良的光、电、磁性能,使它在催化剂、光电子器件、传感器、压电器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纳米尺寸的ZnO,由于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殊性能,能进一步改善ZnO 的性能。制备纳米ZnO的方法有机械粉碎法、喷雾热分解法、溶胶一凝胶法、化学沉淀法、水热合成法、化学气相氧化法、激光诱导气相沉积法等。

微乳液法具有制备的纳米材料粒径、形貌可控;团聚小;粒径分布窄;设备简单等优点,是比较理想的纳米粉体制备途径.现已报道微乳液可合成的材料包括:金属材料、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包裹材料等,可合成的形貌包括:粉体、纳米空心球、纳米线、纳米棒、纳米管、纳米薄膜、纳米板、纳米花等。

实验原理:

微乳液体系一般由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4个部分组成.油相多为c 一c 直链烃或环烷烃;表面活性剂有SDS(十二烷基硫酸钠)等阴离子表面活性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聚氧乙烯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一般为中等碳链c 一c 的醇。

根据体系油水比例及其微观结构,微乳液分为正相微乳液与过量的油共存(winsor I);反相微乳液与过量的水共存(winsorⅡ);中间态的双连续相与过量的油和、水共存(winsor11);和单一均相分散的微乳液(winsorIV).单一均相分散的微乳液由其连续相和分散相的成分可分为水包油(O/W)型即正相微乳和油包水(W/O)型即反相微乳液和双连续型

相微乳液,如图1所示.其中W/O型常被作为纳米粒子制备的反应介质。

实验过程:

常用双微乳液混合法制备纳米ZnO:在一定配比范围内,把油(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混合均匀,然后向体系中加入zn的可溶性盐,并不断搅拌,直到澄清透明,形成微乳液A;加入氨水或CO 的可溶性盐代替zn 的可溶性盐,重复以上步骤,得微乳液B.再将微乳液A和B混合,快速搅拌,当体系由无色逐渐变成白色乳光体时,再搅拌一段时间.然后,分离,洗涤,干燥,得纳米ZnO.

在微乳液中,表面活性剂吸附在水滴表面形成“水池”,“水池”可以看作一个微反应器.混合两个微乳液后,含有不同反应物的“水池”通过布朗运动不停地相互碰撞,在微乳颗粒间,组成界面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可以相互渗入,“水池”中的物质进入另一个“水池”中,并进行化学反应,颗粒就在“水池”中成核、生长.由于微乳液界面有一定的强度,使得颗粒长大有一定的限度,并可以阻止颗粒的团聚.

影响ZnO纳米颗粒性能的主要因素:

1、一般认为随着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增大,反胶簇水核会变大.而纳米粒子在水核中形成,形成过程中受到水核大小的制约,因此颗粒会变大.用AEO +AEO。作微乳液的主表面活性剂,乙醇作助表面活性剂,正己烷作油相,ZnSO 和NaOH 水溶液作水相,制备纳米ZnO,结果表明:产物ZnO粒度随[H:O]/[AEO+AEO ]的增大而增大,如表1所示.[H:O]/[AEO +AEO。]为5,10,15,20,30时ZnO平均直径为20,25,27,62,120.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情况,实际上反胶簇制备纳米粉体影响因素很多,很难总结一个普遍的规律.另外,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还影响反胶簇的形态,形成球状、棒状、线状、盘状等结构.

2、反应物浓度增加会导致反应离子增加,有利于成核,可能会生成较小的粒子。

3、以煤油/正辛醇/氨水/乙酸锌反胶束微乳体系,制备了纳米ZnO,考察反应物浓度对粒径的影响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乙酸锌浓度的增大,产物的粒径也逐步增大。

4、表面活性剂不仅影响胶束的半径和胶束界面强度从而影响粒径,而且决定晶核之间的结合点,从而有可能影响纳米粒子的晶型。适当加入助表面活性剂,该分子会插入形成油一水界面膜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消弱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离子头之间的静电斥力,增强界面膜的稳定性、流动性和强度.但是助表面活性剂的用量要适度,加入过多时,表面活性剂碳氢链之间的空隙会增大,界面膜强度反而会降低。

4 总结

微乳液法作为一种新的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具有实验装置简单,操作方便,应用领域广,并且有可能控制颗粒的粒度等优点。目前该方法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极大兴趣,有关微乳体系的研究日益增多,但研究还是初步的,如微乳反应器内的反应原理、反应动力学、热力学和化学工程等有关问题都有待解决,同时对微乳液聚合动力学的研究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对于聚合工程设计和生产控制理论的研究也不充分,还没有完全解决微乳液聚合中高乳化剂含量、低单体量这一根本问题。目前国外已有将微乳液法制备的纳米颗粒应用于涂料中的报道,如DUPont公司和Altar公司生产的纳米TiO ,Ekachemical公司生产的胶体SiO2、Nyacol(4~100nm)、Bindzil(6~40nm)以及纳米蒙脱土,还有纳米CaCO3、ZnO的产品。国内已有纳米碳酸钙在上海、山西等地生产、组装成功,并且报告有纳米ZnO、SiOz,但大都处于试验室阶段。陕西科技大学已经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出红色陶瓷墨水,运用与陶瓷装饰

技术及个性化设计。总的说来,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还很少,尚处于启动阶段。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理论的不断完善,微乳液聚合技术在工业水处理、多孔材料、薄膜科学、涂料工业、纳米材料制备、生物医药、分离技术等领域将会发挥巨大作用。

纳米粒子制备方法

一、纳米粒子的物理制备方法 1.1 机械粉碎法 机械粉碎就是在粉碎力的作用下,固体料块或粒子发生变形进而破裂,产生更微细的颗粒。物料的基本粉碎方式是压碎、剪碎、冲击粉碎和磨碎。一般的粉碎作用力都是这几种力的组合,如球磨机和振动磨是磨碎与冲击粉碎的组合;气流磨是冲击、磨碎与剪碎的组合,等等。理论上,固体粉碎的最小粒径可达0.01~0.05 μ m。然而,用目前的机械粉碎设备与工艺很难达到这一理想值。粉碎极限取决于物料种类、机械应力施加方式、粉碎方法、粉碎工艺条件、粉碎环境等因素。比较典型的纳米粉碎技术有:球磨、振动磨、搅拌磨、气流磨和胶体磨等。其中,气流磨是利用高速气流(300~500m/s)或热蒸气(300~450℃)的能量使粒子相互产生冲击、碰撞、摩擦而被较快粉碎。气流磨技术发展较快,20世纪80年代德国Alpine公司开发的流化床逆向气流磨可粉碎较高硬度的物料粒子,产品粒度达到了1~5μm。降低入磨物粒度后,可得平均粒度1μm的产品,也就是说,产品的粒径下限可达到0.1μm以下。除了产品粒度微细以外,气流粉碎的产品还具有粒度分布窄、粒子表面光滑、形状规则、纯度高、活性大、分散性好等优点。因此,气流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其在陶瓷、磁性材料、医药、化工颜料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2 蒸发凝聚法 蒸发凝聚法是将纳米粒子的原料加热、蒸发,使之成为原子或分子;再使许多原子或分子凝聚,生成极微细的纳米粒子。利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粒子一般在5~100nm之间。蒸发法制备纳米粒子大体上可分为:金属烟粒子结晶法、真空蒸发法、气体蒸发法等几类。而按原料加热技术手段不同,又可分为电极蒸发、高频感应蒸发、电子束蒸发、等离子体蒸发、激光束蒸发等几类。 1.3 离子溅射法 用两块金属板分别作为阴极和阳极,阴极为蒸发用材料,在两电极间充入Ar(40~250Pa),两极间施加的电压范围为0.3~1.5kV。由于两极间的辉光放电使Ar粒子形成,在电场作用下Ar离子冲击阳极靶材表面,使靶材原子从其表面蒸发出来形成超微粒子,并在附着面上沉积下来。离子的大小及尺寸分布主要取决于两极间的电压、电流、气体压力。靶材的表面积愈大,原子的蒸发速度愈高,超微粒的获得量愈大。溅射法制备纳米微粒材料的优点是:(1)可以制备多种纳米金属,包括高熔点和低熔点金属。常规的热蒸发法只能适用于低熔点金属;(2)能制备出多组元的化合物纳米微粒,如AlS2,Tl48,Cu91,Mn9,ZrO2等;通过加大被溅射阴极表面可加大纳米微粒的获得量。采用磁控溅射与液氮冷凝方法可在表面沉积有方案膜的电镜载网上支撑制备纳米铜颗粒。 1.4 冷冻干燥法 先使干燥的溶液喷雾在冷冻剂中冷冻,然后在低温低压下真空干燥,将溶剂升华除去,就可以得到相应物质的纳米粒子。如果从水溶液出发制备纳米粒子,冻结后将冰升华除去,直接可获得纳米粒子。如果从熔融盐出发,冻结后需要进行热分解,最后得到相应纳米粒子。冷冻干燥法用途比较广泛,特别是以大规模成套设备来生产微细粉末时,其相应成本较低,具有实用性。此外,还有火花放电法,是将电极插入金属粒子的堆积层,利用电极放电在金属粒子之间发生电火花,从而制备出相应的微粉。爆炸烧结法,是利用炸药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以极强的载荷作用于金属套,使得套内的粉末得到压实烧结,通过爆炸法可以得到1μm以下的纳米粒子。活化氢熔融金属反应法的主要特征是将氢气混入等离子体中,这种混合等离子体再加热,待加热物料蒸发,制得相应的纳米粒子。 二、制备纳米粒子的化学方法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 仇乐乐 摘要:本文介绍了使用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应用。从微乳液的定义、形成和稳定性理论方面简单的介绍了微乳液。又从微乳液制备纳米材料的原理和制备出的纳米粒子的特点方面介绍了微乳液法的一些基本知识。接着又着重讲述了从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影响因素和应用。最后对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做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微乳液,纳米材料,影响因素,应用 一、引言 微乳液是两种不互溶液体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各向同性的、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微观上由表面活性剂界面膜所稳定的一种或两种液体的微滴所构成。它的特点是使不相混溶的油、水两相在表面活性剂(有时还要有助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可以形成稳定均匀的混合物。因而在医药、农药、化妆品、洗涤剂、燃料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乳可将类型广泛的物质增溶在一相中的能力已被作为反应介质用于无机、有机各类反应。当在微乳中聚合时,可得到纳米级的热力学稳定的胶乳,微乳质点的纳米级范围使得能够利用微乳技术制备所要求的大小和形状的超细粒子。实验装置简单,操作容易,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微乳液内超细颗粒的形成机理 用来制备纳米粒子的微乳液往往是W /O 型体系,该体系的水核是一个“微型反应器”,或叫纳米反应器,水核内超细颗粒的形成机理有三种情况:(1)将两个分别增溶有反应物的微乳液混合,由于胶团颗粒间的碰撞,发生了水核内物质相互交换或传递,引起核内的化学反应。由于水核半径是固定的,不同水核内的物质交换不能实现。于是在其中生成的粒子尺寸也就得到了控制。由此可见,水核的大小控制了超细微粒的最终粒径;(2)一种反应物在增溶的水核内,另一种以水溶液的形式与前者混合。这时候,水相内反应物穿过微乳液界面膜进入水核内,与另一反应物作用产生晶核并生长,产物粒子的最终粒径是由水核尺寸决定的。超细颗粒形成后,体系分为两相,其中微乳相含有生成的粒子,可进一步分离得到超细粒子;(3)一种反应物在增溶的水核内,另一种为气体。将气体通入液相中,充分混合使二者发生反应。反应仍然局限在胶团内。 三、微乳液的形成和稳定性理论 描述微乳液形成的一个简单形式是把分散相部分考虑成很小的液滴构型熵发生变化,ΔS conf 可近似的表示为: 其中n 为分散相的液滴数,k B 为Boltzmann 常数,φ是分散相的体积分数。缔合自由能的改 变可表示为增加的新界面面积所需的自由能ΔA γ12,和构型熵之和: 其中,ΔA 是界面面积A 的改变量 (半径为r 的液滴面积为4πr 2 ),γ12 是在温度T (Kelvin)的1 相和2相(如油相和水相)之间界面张力。 分散时小液滴数增加且ΔS conf 是正值,如果表面活性

纳米微粒的制备实验

蒸汽冷凝法制备纳米微粒 摘要:本文简述了冷凝法制备纳米颗粒铜的原理,方法,同时介绍了实验中的一些主要步骤,并对结果做了一些讨论分析,给出了不同压力下颗粒大小和色泽的解释。 关键字:纳米颗粒铜蒸汽冷凝法 引言: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项令世人瞩目的纳米科学技术正在迅速发展。纳米科技将在21世纪促使许多产业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关注纳米技术并尽快投入到与纳米科技有关的研究,是本世纪许多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在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上,人类对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已经进行了长期的、不断深入的研究。然而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所谓介观领域,却是一块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领域。这一领域的特征是以相干量子输运现象为主,包括团簇、纳米体系和亚微米体系,尺寸范围约为1~1000nm。 但习惯上人们将100~1000nm范围内有关现象的研究,特别是电输运现象的研究领域称为介观领域。因而1~100nm的范围就特指为纳米尺度,在此尺度范围的研究领域称为纳米体系。纳米科技正是指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利用这些特性的科学技术。经过近十几年的急速发展,纳米科技已经形成纳米物理学、纳米化学、纳米生物学、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纳米力学和纳米加工学等学科领域。 实验目的 学习和掌握利用蒸汽冷凝法制备金属纳米微粒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研究微粒尺寸与惰性气体气压之间的关系。 纳米材料特殊效应 1.小尺寸效应

纳米材料的尺度与光波波长、德布罗 意波长以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或透射深度 等物理特征尺寸相当或更小,宏观晶体的 周期性边界条件不再成立,导致材料的声、 光、电、磁、热、力学等特性呈现小尺寸 效应。例如各种金属纳米颗粒几乎都显现 黑色,表明光吸收显著增加;许多材料存 在磁有序向无序转变,导致磁学性质异常 的现象;声子谱发生改变,导致热学、电学性质显著变化。曾有人利用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追踪拍摄超细金微粒,观察到微粒的外形、结晶态不停地变化,特定界面的原子不断地脱离平衡位置又不停地返回平衡位置,呈现出与常规材料不同的特性,被称为living particle 。纳米微粒之间甚至在室温下就可以合二为一,它们的熔点降低自然是意料中的结果。上图为金微粒熔点与尺寸的关系。 2.表面效应 以球形颗粒为例,单位质量材料的表面积(称为比表面积)反比于该颗粒的半径。因此当半径减小时比表面积增大。例如将一颗直径1μm 的颗粒分散成直径10nm 的颗粒,颗粒数变为100万颗,总比表面积增大100倍。表面原子数比例。表面能等也相应地增大,从而表面的活性增高。洁净的金属纳米微粒往往会在室温环境的空气中燃烧(表面有薄层氧化物时相对稳定),这是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反过来也为优良的催化剂提供了现实可能。 3.量子尺寸效应 传统的电子能带理论表明,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电子能级是连续的。但是按照著名的久保(kubo )理论,低温下纳米微粒的能级不连续。相邻电子能级间距δ与微粒直径相关 N E F 34=δ (1) 式中N为一个微粒所包含的导电电子数,EF 为费米能 3 /22)3(2n m E F π = (2)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201200110038 李吉相 摘要:综述了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索,回顾了微乳液在金属、金属卤化物、金属硫化物、金属碳酸盐、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等纳米微粒制备中的应用,展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微乳液;纳米微粒;制备 纳米材料是指由极细晶粒组成,特征纬度尺寸在纳米数量级(~100nm)的固体材料【1】。其制备方法多种多样【2】,一般来说,制备较大量的纳米晶固体的方法有三种,这些方法简单而又经济,且都保证了粒子的小尺寸和窄的分布。它们是:1) 用脉冲电子沉积法制备金属或合金的纳米晶: 2) 在微乳液中运用沉淀法制备氟化物的纳米晶,如在反相(w /O)微乳液中合成NH.M nF。; 3) 在微乳液中运用溶胶一凝胶水解法制得金属氧化物的纳米晶,其中后两种方法都使用了微乳液制备法。这也说明微乳液法在纳米材料制备科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合成时使用微乳液法,在纳米微粒的表面有一层表面活性剂膜,故在制作电镜样品的抽真空、蒸发溶剂的过程中,纳米微粒保持分散状态而不发生凝聚。微乳液通常是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通常为醇类)、油(通常为碳氢化合物)和水(或电解质水溶液)组成的透明的、各相同性的热力学稳定体系【3】。微乳液中,微小的“水池”被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所组成的单分子层界面所包围而形成微乳颗粒,其大小可控制在几十至几百个之间。微小的“水池,尺度小且彼此分离,因而构不成水相【4】,通常称之为“准相”。微乳液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其水核是一个“微型反应器”,这个“微型反应器”拥有很大的界面,在其中可以增溶各种不同的化合物,是非常好的化学反应介质。微乳液的水核尺寸是由增溶水的量决定的,随增溶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在水核内进行化学反应制备超细颗粒时,由于反应物被限制在水核内,最终得到的颗粒粒径将受到水核大小的控制。 微乳液用来作为合成纳米微粒的介质,是因为它能提供一个特定的水核,水溶性反应物在水核中发生化学反应可以得到所要制备的纳米微粒。影响纳米微粒制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微乳液组成的影响 纳米微粒的粒径与微乳液的水核半径有关,水核半径是由W一[HzO]/E表面活性剂]决定的。微乳液组成的变化将导致水核的增大或减小,水核的大小直接决定超细颗粒的尺寸。一般说来,超细颗粒的直径要比水核直径稍大,这可能是由于胶团间快速的物质交换而导致不同水核内沉淀物的聚集所致。 (2)反应物浓度的影响 适当调节反应物的浓度,可使制取粒子的大小受到控制。Pileni等在AOT/异辛烷/H O 反胶团体系中制备CdS粒子时,发现超细颗粒的直径受X 一[cd ]/[s 一]的影响,当反应物之一过量时,生成较小的CdS粒子。这是由于当反应物之一过剩时,结晶过程比等量反应要快,生成的超细颗粒粒径也就偏小。 (3)微乳液界面膜的影响 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是进行超细颗粒合成的第一步。为了保证形成的微乳液颗粒在反应过程中不发生进一步聚集,选择的表面活性剂成膜性能要合适,否则在微乳液颗粒碰撞时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界面膜易被打开,导致不同水核内的固体核或超细颗粒之间的物质交换,这样就难

纳米粒的制备

纳米粒的制备 摘要:近些年纳米技术发展很快,应用于各个领域。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的基础,而纳米粒的制备又是纳米材料研究领域的最基本的工作。载药纳米微粒是一种新型的药物缓释制剂,可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从而提高药物疗效[1]。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很多,本文就近些年来的常用方法做一综述。 关键词:纳米粒制备 纳米药物主要是将药物的微粒或将药物吸附包裹在载体中, 制成纳米尺寸 范围的微粒, 再以其为基础制成不同种类的剂型。聚(乳酸-羟基乙酸)( PLGA)和聚乙二醇( PEG)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由两者形成的嵌段共聚物目前已被广泛用作药物载体材料[2,3]。 目前,纳米粒的制备方法主要分3大类:机械粉碎法、物理分散法、化学合成法[4]。 1 机械粉碎法 机械粉碎法利用机械将物质粉碎成纳米级的粒子。除改进传统的机械粉碎设备(如振动球磨、气流粉碎机等)外,还开发了新机械粉碎技术, 如高压均质法- 气穴爆破法、超临界流体- 液膜超声技术等。 机械球磨法以粉碎与研磨为主体实现粉末纳米化,可制备纳米纯元素和合金。1970年,美国INCO公司的Benjamin为制备Ni基氧化物粒子弥散强化合金而研制成机械合金化法。该法工艺简单,制备效率高,能制备出常规方法难以获得的高熔点金属合金纳米材料。近年来,发展出助磨剂物理粉碎法及超声波粉碎法,可制得粒径小于100nm的微粒。鞠宝玲等[5]利用球磨机研磨, 制得粒径为50 nm 左右的四君子汤纳米制剂。 高压均质法- 气穴爆破法是在高压下,将微粉化药物与表面活性剂溶液挤出孔隙。被挤流体在孔隙中的动压瞬间极大地增加, 在挤出孔隙时,静压迅速减小, 产生气穴现象和爆裂,而这种气穴现象和爆裂,足以使药物微粉进一步崩碎。 2 物理分散法 目前, 常用的物理分散法有: 双乳化剂蒸发法、乳化- 溶剂挥发法、溶剂扩散法、高压乳匀法、逆向蒸发法、熔融分散法和溶剂蒸发法等。

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特点

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特点 一纳米材料的性能 广义地说,纳米材料是指其中任意一维的尺度小于100nm的晶体、非晶体、准晶体以及界面层结构的材料。当小粒子尺寸加入纳米量级时,其本身具有体积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从而使其具有奇异的力学、电学、光学、热学、化学活性、催化和超导特性,使纳米材料在各种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常材料的性能与其颗粒尺寸的关系极为密切。当晶粒尺寸减小时, 晶界相的相对体积将增加,其占整个晶体的体积比例增大,这时,晶界相对晶体整体性能的影响作用就非常显著。此外,由于界面原子排列的无序状态,界面原子键合的不饱和性能都将引起材料物理性能上的变化。研究证实,当材料晶粒尺寸小到纳米级时,表现出许多与一般材料截然不同的性能,如高硬度、高强度和陶瓷超塑性以及特殊的比热、扩散、光学、电学、磁学、力学、烧结等性能。而这些特性主要是由其表面效应、体积效应、久保效应等引起的。由于纳米粒子有极高的表面能和扩散率,粒子间能充分接近,从而范德华力得以充分发挥,使得纳米粒子之间、纳米粒子与其他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异常激烈,这种作用提供了一系列特殊的吸附、催化、螯合、烧结等性能。 二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纳米材料从制备手段来分,一般可归纳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1 物理制备方法 物理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有: 粉碎法、高能球磨法[4]、惰性气体蒸发法、溅射法、等离子体法等。 粉碎法是通过机械粉碎或电火花爆炸而得到纳米级颗粒。 高能球磨法是利用球磨机的转动或振动,使硬球对原料进行强烈的撞击,研磨和搅拌,将金属或合金粉碎为纳米级颗粒。高能球磨法可以将相图上几乎不互溶的几种元素制成纳米固溶体,为发展新材料开辟了新途径。 惰性气体凝聚- 蒸发法是在一充满惰性气体的超高真空室中,将蒸发源加热蒸发,产生原子雾,原子雾再与惰性气体原子碰撞失去能量,骤冷后形成纳米颗粒。由于颗粒的形成是在很高的温度下完成的,因此可以得到的颗粒很细(可以小于10nm) ,而且颗粒的团、凝聚等形态特征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 溅射技术是采用高能粒子撞击靶材料表面的原子或分子交换能量或动量,使得靶材表面的原子或分子从靶材表面飞出后沉积到基片上形成纳米材料。常用的有阴极溅射、直流磁控溅射、射频磁控溅射、离子束溅射以及电子回旋共振辅助反应磁控溅射等技术。 等离子体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在惰性气氛或反应性气氛中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

纳米材料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 微乳液法的概述: 微乳液法是利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形成均匀的乳液,从乳液中析出固相从而制备出一定粒径的纳米粉体。但相对于细乳液和普通乳液而言的,微乳液颗粒直径约为l0~lOOnm,细乳液颗粒直径约为lO0~400nm,普通乳液颗粒直径一般在几百纳米到上千纳米。一般情况下,将两种互补相溶的液体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所形成的热力学稳定、各项同性、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粒径l~lOOnm 的分散体系称为微乳液。相应的把制备微乳液的技术称为微乳化技术(MET)。1982年Boutonmt首先报道了应用微乳液制备出了纳米颗粒:用水合肼或者氢气还原在w/0型微乳液水合中的贵金属盐,得到了分散的Pt、Pd、Ru、Ir 金属颗粒(3~40nm)。从此以后,微乳液理论的研究获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是2O世纪9O年代以来,微乳液应用研究更快,在许多领域如3次采油、污水治理、萃取分离、催化、食品、生物医药、化妆品、材料制备、化学反应介质,涂料等领域均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微乳液法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具有智能化特点的新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运用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粉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运用微乳液法制备的纳米颗粒主要有以下几类。:(1)金属,如Pt、Pd、Rh、Ir、Au、Ag、Cu等;(2)硫化物CdS、PbS、CuS等;(3)Ni、Co、Fe等与B的化合物;(4)氯化物AgC1、AuC1 等;(5)碱土金属碳酸盐,如CaCO3、BaCO3、Sr—CO3;(6)氧化物Eu2O 、Fe2O。、Bi2O 及氢氧化物如Al(0H)3 等。 1 微乳反应器原理 在微乳体系中,用来制备纳米粒子的一般都是W/O型体系,该体系一般由有机溶剂、水溶液、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4个组分组成。常用的有机溶剂多为C6~C8直链烃或环烷烃;表面活性剂一般为A0T(2一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SDS(十二烷基硫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BS(十六烷基磺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聚氧乙烯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助表面活性剂一般为中等碳链C5~C8的脂肪酸。微乳液中,微小的“水池”为由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所构成的单分子层包围成的微乳颗粒,其大小在几至几十个纳米间,这些微小的“水池”彼此分离,就是“微反应器”,它拥有很大的界面,有利于化学反应。与其它化学法相比,微乳液法制备的离子不易聚结,大小可控,分散性好。 W/O型微乳液中的水核可以看作微型反应器(Microreactir)或称为纳米反应器,反应器的水核半径与体系中水和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及种类有直接的关系,若令W=[H2O/表面活性剂],则由微乳液制备的纳米粒子的尺寸将会受到w 的影响。 一般地,将两种反应物分别溶于组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微乳液中,然后在一定条件下混合。两种反应物通过物质交换而发生反应,当微乳液界面强度较大时,反应物的生长受到限制。如微乳液颗粒大小控制在几个纳米,则反应物以纳米颗粒的形式分散在不同的微乳液中。研究表明:纳米颗粒可在微乳液中稳定存在,通过超速离心或将水和丙酮的混合物加入反应后生成的微乳液中使纳米颗粒与微乳液分离,用有机溶剂清洗以去除附着在微粒表面的油和表面活性剂,最后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干燥,即可得到纳米颗粒。 2 微乳液的形成和结构 与普通乳液相比,尽管在分散类型方面微乳液和普通乳液有相似之处,即有o/w 和w/o型,其中w/O可以作为纳米粒子制备的反应器,但是微乳液是一种热力学稳定的体系,它的形成是自发的,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正是由于微乳液的形成技术要求不高,并且液滴颗粒可控,实验装

实验方案微乳液法制备 MYb3+,Er3+

微乳液法制备 M:Yb3+,Er3+ (M= BaF2,LaF3,YF3) (BaF2为立方相,其折射率为 1.47) 实验试剂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A.R)中国医药上海化学试剂公司;氟化铵(A.R)中国医药上海化学试剂公司;硝酸钡(A.R)北京红星化工厂生产; 正丁醇(A.R)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正辛烷(A.R)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二氯甲烷(A.R)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甲醇(A.R)长春市试剂厂; La(NO3)3自制,浓度为 0.5mol/L; Yb(NO3)3自制,浓度为 0.5mol/L; Er(NO3)3自制,浓度为 0.5mol/L;

实验方法 1、按质量比为ω(CTAB)=19.04%, ω(正丁醇)=15.24%, ω(正辛烷)=51.40%的比例各取等量有机物两份,将三种有机化合物混合,得到Ⅰ、Ⅱ两体系 2、室温下,进行磁力搅拌 3、按化学计量比配置 C(NH4F)=0.5mol/L、 C(Ba(NO3)2)=0.5mol/L 阴阳离子溶液各 7.8m L(其ω(盐)=14.29%) 4、向阳离子溶液中滴加物质的量之比为1:1 的Yb(NO3)3和Er(NO3)3溶液。 5、待Ⅰ、Ⅱ两体系混合均匀,在搅拌过程中向其中一份逐滴加入阴离子(NH4F),另一份中加入阳离子(Yb(NO3)3和 Er(NO3)3组成的混合液)。 6、Ⅰ、Ⅱ两体系继续搅拌 50min。 7、将ⅠⅡ两体系迅速混合,室温下快速搅拌,反应 70min,反应所得产物以 15000rpm 离心 15min 8、产物再以甲醇和二氯甲烷混合液(体积比 1:1)清洗、离心 5 次,以去除纳米粒子表面残余的有机相和表面活性剂 9、在红外灯下干燥,然后用玛瑙研钵研磨, 10、于 450℃下氮气保护灼烧 30min 以去除残余的水分和其他有机杂质,最后得到白色粉末状样品 11、以同样的方法,Yb3+和 Er3+比例为 3:1,制备 YF3: Yb3+,Er3+纳米粒子。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粒子_徐冬梅

文章编号:1004-1656(2002)05-0501-06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粒子 徐冬梅,张可达,王 平,朱秀林 (苏州大学化学化工系,江苏苏州 215006) 摘要:介绍了W /O 型微乳液内超细颗粒的形成机理、制备的技术关键,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微乳法制备纳米粒子的最新进展。引用文献37篇。 关键词:W /O 型微乳液;纳米粒子;形成机理;制备中图分类号:O648.23 文献标识码:A 微乳液是两种不互溶液体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各向同性的、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微观上由表面活性剂界面膜所稳定的一种或两种液体的微滴所构成。它的特点是使不相混溶的油、水两相在表面活性剂(有时还要有助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可以形成稳定均匀的混合物。因而在医药、农药、化妆品、洗涤剂、燃料等 [1~5] 方面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微乳可将类型广泛的物质增溶在一相中的能力已被作为反应介质用于无机、有机各类反应。当在微乳中聚合时,可得到纳米级(20~50nm )的热力学稳定的胶乳,微乳质点的纳米级范围使得能够利用微乳技术制备所要求的大小和形状的超细粒子。微乳液制备超细颗粒的特点在于:粒子表面包有一层表面活性剂分子,使粒子间不易聚结;通过选择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可对粒子表面进行修饰,并控制微粒的大小。实验装置简单,操作容易,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对W /O 微乳液内超细颗粒的形成机理、制备的技术关键以及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微乳法制备纳米粒子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1 W /O (油包水)微乳液内超细颗粒 的形成机理 用来制备纳米粒子的微乳液往往是W /O 型体系,该体系的水核是一个“微型反应器”,或叫纳米反应器,水核内超细颗粒的形成机理有三种情况:(1)将两个分别增溶有反应物的微乳液混合, 由于胶团颗粒间的碰撞,发生了水核内物质相互交换或传递,引起核内的化学反应。由于水核半径是固定的,不同水核内的物质交换不能实现。于是在其中生成的粒子尺寸也就得到了控制。由此可见,水核的大小控制了超细微粒的最终粒径;(2)一种反应物在增溶的水核内,另一种以水溶液的形式与前者混合。这时候,水相内反应物穿过微乳液界面膜进入水核内,与另一反应物作用产生晶核并生长,产物粒子的最终粒径是由水核尺寸决定的。超细颗粒形成后,体系分为两相,其中微乳相含有生成的粒子,可进一步分离得到超细粒子;(3)一种反应物在增溶的水核内,另一种为气体。将气体通入液相中,充分混合使二者发生反应。反应仍然局限在胶团内。 2 实验制备的技术关键 2.1 选择一个适当的微乳体系 首先要选定用来制备超细颗粒的化学反应,然后选择一个能够增溶有关试剂的微乳体系,该体系对有关试剂的增溶能力越大越好,这样可期望获得较高收率。另外构成微乳体系的组分(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应该不和试剂发生反应,也不应抑制所选定的化学反应。2.2 分析影响生成超细微粒的各种因素以获得 分散性好,粒度均匀的超细微粒 选定微乳体系后,就要研究影响生成超细微 第14卷第5期2002年10月 化学研究与应用Chem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Vol .14,No .5Oct .,2002 收稿日期:2001-08-03;修回日期:2001-10-24 基金项目:江苏省苏州大学薄膜材料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T2108057)

纳米微粒制备实验

HT-218型纳米微粒制备实验仪 使用说明书 一.基本原理 纳米科学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刚刚诞生并正在迅速发展的新科技。它是研究由尺寸在0.1~100纳米之间的物质组成体系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以及可能的实际应用中的技术问题的科学技术,也是一个融前沿科学和高技术于一体的完整体系。 在整个纳米科技的发展中,纳米颗粒的制备和微粒性质的研究是最早开展的。 微粒制备的方法很多,按制备方法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按制备路径分,或分为粉碎法和聚集法。 本实验仪采用电阻加热,气体冷凝法制备纳米微粒。 图中显示蒸汽冷凝法制备纳米微粒的过程。首先利用抽气泵(真空泵)对系统进行真空抽吸,并利用隋性气体进行置换。惰性气体为高纯Ar,He等,有些情形也可以考虑用N2气。经过几次置换后,将真空反应室内保护气的气压控制至所需的参数范围,通常约为0.1kPa 至10kPa范围,与所需粒子路径有关。当原材料被加热至蒸发温度时蒸发为气相。气相的原材料原子与惰性气体的原子(或分子)碰撞,迅速降低能量而骤然冷却。骤冷使得原材料的确蒸气中形成很高的局域过饱和,非常有利于成核。成核与生长过程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的,首先形成原子簇,然后继续生长成纳米微晶,最终在收集器上收集到纳米粒子。 二.仪器组成 如图所示 纳米微粒制备实验仪外型图

仪器照片 实验仪器 玻璃真空罩G置于食品顶部真空橡皮圈的上方。平时真空罩内保持一定程度的低气压,以维护系统的清洁。当需要制备微粒时,打开阀门V2让空气进入真空室,使得真空室内外气压相近即可掀开真空罩。真空罩下方真空室底盘P的上部倒置了一只玻璃烧杯F,用作纳料微粒的收集器。两个铜电极I之间可以接上随机附带的螺旋状钨丝H。铜电极接至蒸发速率控制单元,若在真空状态下或低气压惰性气体状态下启动该单元,钨丝上即通过电流并可获得1000oC以上的高温。真空底盘P开有四个孔,孔的下方分别接有气体压力传感器E,以及连接阀门V1,V2和电磁阀门Ve的管道。气体压力传感器E连结至真空度量单元,并在数字显示表M1上直接显示实验过程中真空室内的气体压力。阀门V1通过管道与仪器后侧惰性气体接口连接,实验时可利用V1调整气体压力,亦可借助Ve调整压力。阀门V2的另一端直通大气,主要为打开钟罩而设立。电磁阀Ve的另一端接至抽气单元并由该单元实行抽气的自动控制,以保证抽气的顺利进行并排除真空泵油倒灌进入真空室。蒸发控制单元的加热功率控制钮置于仪器面板上。调节加热器时数字显示表M2直接显示加热功率。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可以控制纳米粒子的大小和形状。本文综述了影响纳米粒子的主要因素和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微乳液;纳米材料;表面活性剂中图分类号: TQ174. 75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微乳液是指两种相对不互溶的液体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形成的热力学稳定、各向同性、透明或半透明的粒径大小在10~100nm 的分散体系。根据分散相与连续相的不同,微乳液可分为“油包水(W/ O) ”和“水包油(O/ W) ”两种类型,和普通乳状液不同,微乳液的形成是自发的,不需要能量。由于反胶束微乳液(W/ O) 的液滴直径小,液滴分散性好,液滴内部的水相是很好的化学反应环境,而且液滴大小和形状可以人为控制,从而控制产品粒子的粒径、粒径分布和形状。与传统的制备方法相比,反胶束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还具有实验装置简单,操作容易等优点,所以这种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制备多种无机功能纳米材料。表面活性剂的选择是制备微乳液的核心,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如下: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AO T (双(2 - 乙基己基) 琥珀酸磺酸钠) 、SDBS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SDS(十二烷基硫酸钠)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CTAC(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DTAB (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TAB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Triton X - 100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Np n (壬基苯聚氧乙烯醚类表面活性剂) 、Tween - 40 (60 、80) 、Span - 40 (60 、80) 等。除了使用各种表面活性剂之外,还要选用助表面活性剂。常用的助表面活性剂有正丁醇、正戊醇、正己醇、正庚醇、正辛醇、异戊醇等中等链长的醇。 2微乳液体系的选择及影响粒子尺寸的因素 只有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和水溶液的比例,才能制备出所需的纳米材料。一般情况下,首先固定油的含量,选择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比例,然后向体系中加水,得到最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然后,固定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比例(设其混合质量为m S ) ,分别按m S :m O (油的质量) 为1 :9 、2 :8 、3 :7 、4 :6 、5 :5 、6 :4 、7 :3 、8 :2 、9 :1 的比例混合成乳状液,然后向乳状液中加水, 作出拟三元相图。从而确定制备纳米材料所用的合适的微乳液体系。 2. 1 [ H2O]/ [表面活性剂] (摩尔比w) :反胶束微乳液法制备的纳米粒子尺寸受体系中水滴大小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w 增大,水滴半径增大,纳米粒子的尺寸增加[1 ] 。 2. 2 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不同的体系,助表面活性剂对粒子尺寸的影响不同,当醇完全溶于水中时,随醇含量的增加,水滴半径增大,纳米粒子的粒径增加;当醇位于油/ 水界面时,随着助表面活性剂含量的增加,水滴半径反而减小[ 2 ] 。 2. 3 油相中碳链的长度:油相中碳原子数越多, 纳米粒子的尺寸越大。 不同微乳液体系制备纳米粒子的种类 纳米粒子的种类实例所用的微乳液体系金属单质Pt [5 ]Bi [6 ]Au[7 ]Cu[8 ] Ni [9 ]Ag[10 ] Triton X - 100/ 正戊醇/ 环己烷/ 水溶液[5 ] Np (5) + Np (9) / 石油醚/ 水溶液[6 ] CTAB/ 正戊醇/ 正己烷/ 水溶液[7 ] SDS/ 异戊醇/ 环己烷/ 水溶液[8 ] SDS/ / 正戊醇/ 二甲苯/ / 水溶液[9 ] SDS/ 异戊醇/ 环己烷/ 水溶液[10 ] 金属氧化物TiO2[11 ] ZnO[12 ] SiO2[13 ] Triton X - 100 / 正己醇/ 环己烷/ 水溶液[11 ] CTAB / 煤油/ 正辛醇/ 氨水[12 ] NP - 5/ 环己烷/ 氨水[13 ] 金属硫化物CdS[14 - 16 ] ZnS[17 ] CuS[18 ] CTAB/ 正戊醇/ 正己烷/ 水溶液[14 - 15 ] 月桂醇聚氧乙烯醚/ 水/ 环己烷/ 正丁醇[16 ] SDS/ 正丁醇/ 正庚烷/ 水溶液[17 ] CTAB/ 环己烷/ 乙醇/ 水溶液[18 ] 无机纳米复合材料ZnS - CdS[19 ] CdS - ZnS[20 ] ZnS :Mn / CdS/ SiO2[21 ] CdS $ Ag2S[22 ] CdS - SiO2[23 ] SDS/ / 正戊醇/ 甲苯/ / 水溶液[19 ] CTAB/ 正戊醇/ 正己烷/ 水溶液[20 ] SDS/ / 正戊醇/ 甲苯/ / 水溶液[21 ] AOT/ 正庚烷/ 水溶液[22 ] NP - 7/ 正丁醇/ 环己烷/ 水溶液[23 ]

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

新型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

摘要: 简要论述了半导体纳米材料的特点,着重讨论了当前国内外主要的几种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工艺技术,包括溶胶一凝胶法、微乳液法、模板法、基于MBE 和MOCVD的纳米材料制备法、激光烧蚀法和应变自组装法等,并分析了以上几种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优缺点及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 纳米材料;溶胶一凝胶法;分子束外延;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淀积;激光烧蚀淀积:应变自组装法; Several Major Fabrication Technologies of Novel Semi conductor Nanometer Materials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miconductor nanometer materials are introduced. Several major fabrication technologies of semiconductor nanometer materials are discussed,including sol-gel process,tiny-latex process,template process,based on MBE and MOCVD,laser-ablation and strain-induced self-organized process,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their prospects are analyzed. Key words: nanometer material;sol-gel process; MBE; MOCVD: laser ablation deposition; strain-induced self-organized process; 1.引言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7-08-13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委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B A4019). 作者简介:梁依经(1983—),男,甘肃通渭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纳米功能材料的研究. 【机械与材料】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梁依经,黄伟九,田中青 (重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 400050) 摘要:阐述了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的特点,纳米材料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并综述了应用微乳液技术制备新型纳米材料的最新进展.关 键 词:微乳液;纳米材料;制备中图分类号:TB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24(2007)09-0087-05 Research Progress of Microemulsion Method for Preparing Nanomaterials LIANG Yi -jing ,HUANG Wei -jiu ,TIAN Zhong -qing (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 g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0,China ) A 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mechanism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nanomaterials pr eparation by microemulsion method are discussed ,and the latest progress of the microemulsion technology applied in preparing new nanomaterials is also presented .Key words :microemulsion ;nanomaterials ;preparation 微乳液是指2种互不相溶液体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各向同性、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粒径1~100nm 的分散体系;它有水包油型(O /W )、油包水型(W /O )和油水双连续型3种结构[1]. W /O 型微乳液又称反相微乳液,其水核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稳定、小尺寸的特性,即使破裂后还能重新组合,这类似于生物细胞的一些功能,被称为智能微型反应器[2];这个“微型反应器”拥有很大的界面,在其中可以增溶各种不同的化合物,是非常好的化学反应介质[3-5].当在水核内进行化学反应制备超细粒子时,由于反应物被限制在水核内,最终得到的颗粒粒径将受水核大小的控制, 因此可通过控制水核的尺寸和形状制备纳米级的材料.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微乳化技术制备纳米材料的报道日见增多,并已成为纳米材料制备的主要技术之一. 1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的特点 与其他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相比,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具有以下特点:①粒径分布较窄且 第21卷 第9期Vol .21 No .9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7年9月 Sep .2007

微乳液的制备及应用

工程师园地 文章编号:1002-1124(2004)02-0061-02 微乳液的制备及应用 王正平,马晓晶,陈兴娟 (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 要:本文翔实的介绍了微乳液的结构、性质、制备以及应用。 关键词:微乳液;性质;制备;应用中图分类号:T Q423192 文献标识码:A Prep 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emulsion M A X iao -jing ,W ANG Zheng -ping ,CHE N X ing -juan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China )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e conception ,structure ,properties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meulsion have been summarized. K ey w ords :microemulsion ;property ;preparation ;application 收稿日期:2003-12-16 作者简介:王正平(1958-),男,教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硕士 生导师,主要从事精细化学品的研究开发工作。 1 前言 微乳液最初是1943年由H oar 和Schulman [1] 提 出的,目前,公认的最好的定义是由Danielss on 和Lindman [2]提出的,即“微乳液是一个由水、油和两亲性物质(分子)组成的、光学上各向同性、热力学上稳定的溶液体系”。微乳液能够自发的形成,液滴被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混合界面膜所稳定,直径一般在10~100nm 范围内。微乳液的结构有三种:水包油型(O/W )、油包水型(W/O )和油水双连续型。O/W 型微乳液由油连续相、水核及界面膜三相组成。水核内含有少量的助表面活性剂,油连续相内含有一些助表面活性剂与少量水,界面膜由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组成,且体系中的表面活性剂仅存在于界面膜上。界面膜上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基团朝向水核,两者分子数之比一般为1:2[3]。W/O 型微乳液由水连续相、油核和界面膜组成,界面膜上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基团朝向水连续相。油水双连续结构最初由Scriven [4]提出,是指油与水同时成为连续相,体系中任一部分油在形成油液滴被水连续相包围的同时,与其它部分的油液滴一起组成了油连续相,将介于液滴之间的水包围。同样,体系中的水液滴也组成了水连续相,将介于水液滴之间的油相包围。最终形成了油、水双连续结构。双连续结构具有W/ O 、O/W 两种结构的综合特性,但其中的水液滴、油 液滴已不呈球状。而是类似于水管在油基体中形成网络[3]。 微乳液粒径介于胶束和宏观微乳液之间,微乳液液滴大小一般为10~100nm ,而乳状液一般大于100nm ,胶束一般小于10nm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微 乳液时,发现颗粒越细分散度越窄,而一般的乳状液的粒度分布较宽,即颗粒大小非常悬殊。微乳液一般为澄清、透明或者半透明的分散体系,有的有乳光。因其颗粒太小,用通常的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其颗粒。而一般的乳状液通常为不透明的乳白色。微乳液稳定性好,长时间放置也不会分层和破乳,若将其放在100个重力加速度的超速离心机中旋转数分钟也不会分层,而宏观的乳状液则会分层。微乳液具有超低界面张力的性质,普通的油/水界面张力在表面活性剂加入后可由原来的70mN.m -1降至20mN.m -1,在微乳液中,界面张力可降至超低10-3mN.m -1~10-4mN.m -1。在三次采油、日用化工和 化学反应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5~6]。 2 微乳液的制备 211 H LB 法 一般认为,H LB 为4~7的表面活性剂可形成W/O 型乳液,H LB 为9~20的表面活性剂则可形成O/W 型乳液。一般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H LB 值很 高,这时可以加入助表面活性剂醇或H LB 值低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以降低整体的H LB 值。而对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来说可根据其H LB Sum 101N o 12 化学工程师 Chem ical Engineer 2004年2月

纳米微粒的制备

纳米铜的制备及其物理性能分析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项令世人瞩目的纳米科学技术正在迅速发展。纳米科技将在21世纪促使许多产业领域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纳米技术是研究尺寸范围在1~100nm之间的物质组成,是单个原子,分子层次上对物质的种类数量和结构形态进行精确的观测,识别和控 制技术,是在纳米的尺度内研究物质的特征和相互作用,并利用这些物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产品的高新技术。纳米尺度空间所涉及的物质层次,从通常的关于微观和宏观的观点看,这样的系统既非典型的宏观系统亦非典型的微观系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中间领域,即典型的介观系统,在这样的尺度空间,由于量子效应,物质局域性,及巨大的表面和介面效应使物 质的很多性能发生质变[]1。 纳米技术是以许多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是现代科学(混沌物理,量子力学,介观物理,分子生物学)和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核 分析技术)结合的产物[]2。纳米科技在材料,信息,能源,环境,生命,军事,制造等方面显示广泛的应用潜力,是21世纪高新技术和发展的源头将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抢占高科技和全球经济制高点和重点战略领域。用纳米材料制成的用品具有很多奇特的性质,纳米材料称为超微颗粒材料,由纳米粒子组成。纳米微粒由于其表面原子占有的比例大,表面键态和电子态不同,原子配位不全等,可以使表面活性增大从而 优异的催化性能。这为廉价的金属催化剂提供了可能[]3。纳米金属微粒,如Ag、Cu等具有优异的杀菌性能。德国曾将CuS涂附于织物表面制成抗菌面料[]3。纳米微粒的尺寸比一般生物体内的细胞红血球小得多,这就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4。 1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利用蒸汽冷凝法制备金属纳米微粒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研究微粒尺寸 与惰性气体气压之间的关系。 2实验原理 纳米微粒的制原理 2.1 微粒制备[]7 利用宏观材料制备微粒,通常有两条路径。一种是由大变小,即所谓粉碎法;一种是由小变大,即由原子气通过冷凝、成核、生长过程,形成原子簇进而长大为微粒,称为聚集法。由于各种化学反应过程的介入,实际上已发展了多种制备方法。试验室中我们采用蒸汽法制备纳米铜微粒。 1 粉碎法 图1示意几种最常见的粉碎法。实验室使用得Array最多的是球磨粉碎。球磨粉碎一开始粒径下降很 快,但粉碎到一定程度时,由冷焊或冷烧结引起的 颗粒重新聚集过程与粉碎过程之间达到动态平衡, 粒径不再变小。球磨粉碎法的缺点是微粒尺寸的均 匀性不够,同时可能会引入杂质成分。但相对而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