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孙学全教授针灸补泻经验总结

孙学全教授针灸补泻经验总结

孙学全教授针灸补泻经验总结
孙学全教授针灸补泻经验总结

针灸补泻手法

附表1-针灸补泻手法 附表2-艾灸使用 附 表 3-电 针仪使用 波形 机理 功用 类型 补泻名称 操作 提 插 补 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为泻法。 捻 转 补 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平补 平泻 补泻 针下得气后,施行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 开阖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快速出针,迅速用棉球按压针孔,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缓慢出针,摇大针孔,为泻法 疾徐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快速出针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缓慢出针为泻法 迎随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迎着经脉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呼吸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患者吸气的时候进针,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患者呼气的时候出针,为泻法 分类 灸型 类型 功用 艾炷灸 直接灸 无瘢痕灸 虚寒性疾患 瘢痕灸 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间接灸 隔姜灸 因寒而致呕吐,腹痛,风寒鼻痛等 隔蒜灸 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瘰疬,肺痨及痈疡肿毒初期。 隔盐灸 伤寒阴证,吐泻并作,中风脱证 隔附子饼灸 命门火衰而至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敛。 艾条灸 悬起灸 温和灸 慢性病 雀啄灸 急性病 回旋灸 急性病 实按灸 太乙神针 风寒湿痹,肢体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 雷火神针 温和灸 温灸器灸 灯火灸 适于各科病证治疗。 天灸 白芥子灸 痰饮咳喘,胸肋疼痛,反胃呕吐,中风失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损伤等 蒜泥灸 捣敷足心,治霍乱转筋、泄泻暴痢、鼻血不止;敷内关治疟。 斑蝥灸 银屑病、头痛、周围性面瘫、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黄疸、胃痛、小儿咳喘、痛经等疗效更务确切。

针灸治疗原则

第二节针灸治疗原则.txt38当乌云布满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无论处在什么厄运中,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总能找到这样奇特的草莓。针灸治疗原则,就是应用针灸治疗所遵循的准则,在论治过程中,均以治疗原则为指 导。关于针灸对疾病的治疗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 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针灸施治的方法,是根据疾病发展变化的性质来决定的,疾病性质虽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施治时总不离其准则,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根据疾病的表现,灵活施治。对针灸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可从标本缓急、补虚泻实和三因制宜等方面予以阐述。 一、标本缓急 标与本、缓与急是相对的概念,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标本缓急复杂多变。《素问·标本病传论》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强调了治疗疾病掌握治标治本原则的重要性。 (一)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就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临床疾病表现症状只是疾 病反映于外表的现象,通过辨证,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变的部位,病变的机制,然后归纳为某一证型,从这一证型大体上概括出疾病的本质,再针对这一具体证型立法处方,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例如头痛,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外感、血虚、血瘀、痰阻、气郁、肝阳上亢等等,仅用止痛的方法选取局部腧穴治疗,虽可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但容易复发,因此必须针对引起头痛的原因,分别采取解表、养血、活血化瘀、化痰、理气解郁、平肝潜阳等方法,选取相应经脉的腧穴予以治疗,才能收到根治的效果。 (二)急则治标在特殊情况下,标与本在病机上往往相互夹杂,其证候表现为标病急 于本病,如不及时处理,标病可能会转为危重病证。论治时则应随机应变,先治标病,后治本病。例如治疗某些疾病引起的二便不通,则当先通其便,然后治其本病,即张景岳所说:“盖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虽为标病,必先治之,此所谓急则治其标也。” (三)缓则治本在一般情况下,本病病情稳定,或虽可引起其他病变,但无危急证候 出现,或标本同病,标病经治疗缓解后,均可按“缓则治本”的原则予以处理。如前所述,治疗某些疾病引起的二便不通,若已通其便,标病缓解者,则应治疗本病。 (四)标本兼治当标病与本病处于俱缓或俱急的状态时,均可采用标本兼治法。 《素问·标本病传论》说:“间者并行。”指病情稳定,无危急证候者,可用标本兼治的方法。例如:由肝失疏泄而引起的脾胃不和,出现胁肋胀痛、嗳腐吞酸、食少呕吐、大便溏泄等症状,可在疏肝理气的同时兼调脾胃。本病标病俱急的情况亦可采取标本兼治之法。例如:热病中症见高热、神昏,又兼见小腹胀满,小便不通时,则应表里同治,既泻热开窍,又通利小便。 总之,病有标本缓急,治有先后独并。治病求本是治疗的大法,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则是根据具体病情制定的具体原则。 二、补虚泻实 补虚就是扶助正气,泻实就是祛除邪气。《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这是针灸补虚泻实的基本原则。运用 针灸补虚泻实这一原则,除正确掌握针灸补泻、*作方法外,还必须熟悉本经补泻、异经补泻和子母补泻等方法。

中医针灸之针刺手法

中医针灸之针刺手法 针灸作为中医的一部分,它脱离不了整个中医的理论体系,如果你只是想学点皮毛,那么可以只看针灸方面的书,比如《针灸学》教材、《针灸大成》之类,还有《马丹阳天星12穴》、《玉龙赋》、《标优赋》等歌诀。学完这些你只能治好别人都能治好的病和书上描述过的病,要想兵来将挡,还得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是研究各种刺法和灸法的操作方法、临床运用及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我们本次主要讲的是针刺手法即针法。针法:又称刺法,指采用针具,运用手法,刺激人体一定部位(一般是腧穴),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防治疾病的方法。一、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

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二、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2)捻转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 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 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一、毫针刺法 1、针刺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 (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

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口的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 要领: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o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3、针刺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中,最重要的是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这两项内容也是笔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记忆的时候,要配合动作找其中的规律,不要单纯背文字,不然很容易搞混的。 (1)提插补泻法: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下插用力为主)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上提用力为主) (2)捻转补泻法: 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为补;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为泻。 捻转时补法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 捻转时泻法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 (3)迎随补泻法: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4)疾徐补泻法: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进针时快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5)开阖补泻法: 出针时迅速按拙揉针孔为补法; 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为泻法。 二、灸法操作 1、灸法总论: 灸法的内容看起来虽然比较多,但在实践技能第二站的考试中,考点主要集中在艾柱灸的间接灸和艾条灸的悬起灸。这是复习的重点。在灸法内容的复习中,首先要分清每个灸法的大概类别和内容,这样就容易多了。 艾灸主要分两大类:艾柱灸和艾条灸。这两类的划分,是用于灸法的材料的不同。

再论_针下气_候气针刺补泻的_度_

文章编号:0255-2930(2001)06-0359-02 中图分类号:R24510文献标识码:A 刺法与灸法再论/针下气0)))候气针刺补泻的/度0 黄建业 (佛山市中医院,广东528000) [摘要]通过笔者多年针灸实践,从失误的病例中,反证了候气针刺补泻,除了正确分辨针下气,准确进行补(导)正、泻邪外,还要注意针灸的刺激量)))补(导)泻的度,过与不及都不适宜。这是候气针刺补泻的第二难点。 [主题词]针下气*;候气*;针刺感应;剂量效应,针灸 Once More Discussion on/Qi under Needle0)))/Degree0of Acupuncture Reinforcing-Reducing Ma-nipulation of Waiting for Qi H uang J ianye(Foshan M unicipal Hospital of T CM,Guangdong528000) [Abstract]T he author dispr oofs from faulur e cases in many years p acupunctur e pr actise that for acupuncture reinforcing-r educing manipulation of waiting for Q i,besides correctly differentiate Q i under the needle and accurately invig orate(in-duce)the vital energ y and reduce patho logical factors,stimulative amount of acupunctur e)))t he degree of invigo rating (inducing)and r educing should be played attention to,over or less being impro per.T his is the second difficult point for re-inforcing-reducing of acupuncture o f w aiting for Qi. [Key words]Needling Sensation Respo nse;Dose Response;Relat/acup mox 5灵枢#九针十二原6曰:/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0又曰:/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0可见,/气至0与否,往往直接影响针刺的疗效。这里所述/气至0二字,有两种含义:(1)气至针下;(2)气至病所。/气至0的第1种含义,即针刺后,/针下气0已至,辨别其/邪0、/正0的问题,笔者在5试论针下气6(见5中国针灸6杂志1983年第2期)一文中已论述过,那是属于/质0的范畴;本文着重讨论/气至0的第2种含义,即每次候气针刺补泻的/度0(通常被称为/刺激量0),这是属于/量0的范畴。 1针刺的度 究竟候气针刺补泻到怎样的程度才算够/量0呢?目前,在未有相应精确仪器协助之前,可以凭借两个标准:自觉(病者的自我感觉)和他觉(医者的感觉)标准。如果这两种感觉都能客观地反映实际,那么,这两种感觉都是正确的;如果只有一种感觉能反映客观实际,那就只有这种感觉(自觉或他觉)是正确的;如果这两种感觉都不能反映客观实际,那么,这两种感觉都是错误的。在候气针刺补泻的实践中,就无所适从,治疗疾病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说,就不可能进行候气针刺的实践。 111泻邪的度 (1)病者的感觉(自觉) 1针下凉。泻后,针刺局部或者肢端,或循经至病所甚至全身可有/凉0的感觉出现,/气虚则寒0故也,发热病人的体温也可适当降低。 o若有所失。泻后,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消失,病灶局部或全身感到舒适。正如,5灵枢#九针十二原6所说的那样:/为虚与实,若得若失0,以及/明乎若见苍天0。 (2)医者的感觉(自觉) 1针下的感觉,/紧而疾0的/邪气0明显减弱或完全消失,穴位周围的肌肉较针前松弛,如果/邪气0未清,则针下仍有被吸吮感,尚可候/紧而疾0的/邪气0来至。 o脉诊,由坚到不坚。泻邪后,脉搏较针前为软,5灵枢#终始6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脉虽大如其故而不坚也0。 112补正的度 (1)病者的感觉(自觉) 1针下热。补后,针刺局部或肢端,或循经至病所甚至全身有温暖发热感出现,/气实则热0故也,局部或全身体温较针前增加。 o若有所得。/为虚与实,若得若失0,补后,针刺局部或全身若有所得,感到较针前精神充沛,肢体舒适,亦达到/明乎若见苍天0的效果。 (2)医者的感觉(他觉) # 359 # 中国针灸2001年6月第21卷第6期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 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 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一、毫针刺法 1、针刺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 (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口的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 要领: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o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3、针刺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中,最重要的是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这两项内容也是笔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记忆的时候,要配合动作找其中的规律,不要单纯背文字,不然很容易搞混的。 (1)提插补泻法: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下插用力为主)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上提用力为主)

针灸-会郄治疗法、俞募治疗法、原络治疗法、子母补泻法

会郄治疗法 八会穴歌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血会膈俞骨大杼,脉会太渊气膻中。 十六郄穴歌 郄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 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在传统的针灸术里,有一个很有名的治疗法则叫会郄治疗法,即取病经之郄穴,同时取相应的会穴之一,两个穴道同时下针,我们就称之为会郄治疗。 我们知道,八会穴管的是脏腑髓骨筋脉气血,是内科的治症,而郄穴与十六条经络有关,因此,当它们一并使用的时候,就变成经络病与内科脏腑病都可以治疗,但偏向于内科病症。同时,由于郄穴特殊的穴性,它对炎症与急症效果很好,因此我们又常常用在这些病症上。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俞募治疗法 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十二募穴歌 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俞募治疗法”是针灸里的一个很大的治疗法则,当我们取本经之俞,同时取本经之募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俞募治疗。俞,有输送之意,俞穴为阳气出入的地方,募,有聚集之意,募穴为阴气出入的地方,所以当它们一起用到的时候,就有平衡阴阳二气的作用。 为什么讲它是很大的治疗法则?因为它针对的是内科病,俞穴和募穴都是阴阳气血直接通往脏腑的地方,因此掌握了俞募治疗法就可以治疗内科病症。

针灸治疗

第一章 内科病症 第一节痹证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病因病机:行痹(风痹) 痛痹(寒痹) 着痹(湿痹) 热痹 治疗原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着痹除湿化浊,热痹清热消肿. 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泻法; 热痹只针不灸,泻法. 第二节腰痛 腰痛又叫腰脊痛,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 病因病机: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 治疗原则:寒湿温经散寒,瘀血活血化瘀,针灸并用,泻法;肾虚益肾壮腰,针灸并用,补法. 第三节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以放射性疼痛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 病因病机:根性,干性坐骨神经痛 治疗原则:通经活络,舒筋止痛,针灸并用,泻法. 第四节痿证 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下肢萎弱为多见. 病因病机: 1肺热伤津2湿热浸淫3脾胃虚弱4肝肾亏虚 治疗原则:肺热伤津,湿热浸淫,清热祛邪,,通行气血,只针不灸,泻法;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补益气血,濡养筋脉,针灸并用,补法. 第五节中风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呙,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病因病机:一.中经络1肝阳暴亢2风痰阻络3痰热腑实4气虚血瘀5阴虚风动二中脏腑1闭证2脱证 治疗原则:1中经络---调神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平补平泻. 第六节面瘫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叫”口眼口呙斜”.多发冬季夏季. 病因病机:1风寒证2风热证3气血不足 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第七节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放射性,烧灼样抽掣疼痛为主症的疾病,是临床上典型的神经痛. 病因病机:1风寒证2风热证3气血瘀滞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 复式补泻手法(复式补泻手法图) 1:白虎摇头 2:苍龟探穴 3:赤凤迎源 4:留气法 5:龙虎交战 6:龙虎升降 7:纳气法 8:青龙摆尾 9:烧山火 10:提气法 11:透天凉 12:阳中隐阴 13:阴中隐阳 14:运气法 15:子午捣臼1:白虎摇头[概述]白虎摇头法是由提插、捻转结合直立针身而摇的手法。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二法,以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称为“赤凤摇头”。本法是根据操作时提插、捻转、摇针,犹似老虎(赤凤)摇头之状而命名。《金针赋》中所论“退方进

园”,明·汪机认为是左右捻转,“提针而运之”的意思。《医学入门》提出“龙为气,虎为血”,认为青龙摆尾可行气,白虎摇头可行血;《针灸大成》明确指出“青龙摆尾手法,补;赤凤摇头手法,泻”。说明两者虽属“飞经走气”畴,但有行气、行血补泻之不同作用。[操作方法]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头,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临床应用]本法有清热泻火、祛风化痰等作用。临床应用于高热烦躁、神昏癫狂、痉挛项强等实证热证。[注意事项]本法多在穴位深层操作,针体宜保持直立,动作宜均匀自然、左右对称。2:苍龟探穴[概述]苍龟探穴法是以徐疾补法与针向行气法组成的手法。始见于《金针赋》,亦为“飞经走气”法之一,以后《针灸问对》、《医学入门》有所发展。所谓“苍龟探穴”,是以本法操作犹如乌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而命名。[操作方法]直刺进针,得气后,自穴位深层(地部)一次退至穴位浅层(天部),以手指板倒针身,依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进针,更换针尖方向,向每一方针刺,均由浅入深,分三部徐徐而进,待针刺得到新的感应,则一次退至浅层,然后改换方向,依上法再刺。[临床应用]本法有疏通经络、推行经气的作用。结合“三进一退”的徐疾补法,兼有补虚作用,临床多用于各种疼痛病证。[注意事项]本法可用于未出现针感之时,亦可用于得气以

《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

《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黄帝内经》对针刺补泻问题非常重视,并有较详尽的论述。本文就其基本内容归纳如下,以期对当今针灸临床提供参考。 1制定针刺补泻原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日:“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 虚之。”又曰:“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灵枢·经脉》曰:“盛 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者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补虚 泻实是《黄帝内经》针灸治疗原则。虚实补泻要妙,以九针针具最为理想,补泻的功效取得,可以用针刺手法来解决。《黄帝内经》制定的针刺补泻原则,为后世针灸医学家 所竭力遵循。 2创立多种补泻手法 2. 1迎随补泻 《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灵枢·九针十二原》曰:“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灵枢·终始》也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指出迎着经气循 行的方向而针刺,是泻法,顺着经气循行的方向而针刺,是补法。 2. 2徐疾补泻 《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灵枢·小针解》解释说:“虚 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这是以进针、出针 过程的快慢来区分补泻。慢进针而快出针,为补法;快进针而慢出针,为泻法。 2. 3呼吸补泻 《素问·离合真邪论》云:“吸则内针,无令气怜;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 针一,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名曰泻。”“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候呼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 命曰补。”这是在进针出针时配合患者呼吸来区分补泻。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为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 2. 4提插补泻 《灵枢·官能》曰:“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 而迎之……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灵枢》中没有出现“提插”二字,但上文中所说“伸”即提之意,“推”乃插之意, 这就是说泻法以向外提引为主,补法以向内按纳为主。 2. 5捻转补泻 《灵枢·官能》说:“泻必用员,切而转之……补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 这是以针的捻转方法不同来区分补法和泻法。泻法用力较重,捻转幅度大,频率快,补法用力较轻,捻转幅度小,频率慢。 2. 6开阖补泻 《灵枢·官能》云:“泻必……摇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气下而疾出之,推 其皮,盖其补门,真气乃存。”《灵枢·终始》又曰:“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清, 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清,无使邪气得入。”是说出针后 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后摇大针孔或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2. 7导气补泻 《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导气补泻又称导气法,是慢进针,慢出针,以导引逆乱的经气,使其 恢复正常。这种补和泻,手法轻巧无形,其月的在于调和精气。因为这类病证,并不属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操作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 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 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一、毫针刺法 1、针刺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 (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口的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 要领: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o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3、针刺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中,最重要的是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这两项内容也是笔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记忆的时候,要配合动作找其中的规律,不要单纯背文字,不然很容易搞混的。 (1)提插补泻法: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下插用力为主)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上提用力为主) (2)捻转补泻法: 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为补;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为泻。 捻转时补法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 捻转时泻法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 (3)迎随补泻法: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4)疾徐补泻法: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进针时快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5)开阖补泻法: 出针时迅速按拙揉针孔为补法; 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为泻法。 二、灸法操作

针灸禁忌

黄帝问曰: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宝?岐伯对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气穴为宝。故春刺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素问》曰: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又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之间。《九卷》云:春刺荥者正同,於义为是。又曰:春取络脉治皮肤。又曰: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二者义亦略同。又曰:春气在经脉。夏取诸俞孙络,肌肉皮肤之上。又曰:夏刺俞,二者正同,於义为是。长夏刺经。又曰: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又曰:夏取分腠,治肌肉。义亦略同。《素问》曰: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又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流溢,血温於腠,内至於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义亦略同。又曰: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刺诸合,余如春法。秋取经俞,邪气在腑,取之於合。《素问》曰: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又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於合,是谓始秋之治变也。又曰:秋气在肤,闭腠者是也。《九卷》又曰:秋取气口,治筋脉。於义不同。冬取诸井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又曰:冬取井荥。《素问》曰:冬取俞窍,及於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俞窍与诸俞之分,义亦略同。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阳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荣以通阳气,故曰:冬取井荣,春不鼽衄,是谓末冬之治变也,冬气在骨髓。又曰:冬刺井,病在脏取之井,二者正同,於义为是。又曰:冬取经俞,治骨髓五脏。五脏则同,经俞有疑。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得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着脏,令人腹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闷无言,愓愓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秋刺春分,病不愈,令人愓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愈,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秋刺冬分,病不愈,饮人淒淒时寒。冬刺春分,病不愈,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令人气上,发为诸痺.冬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善渴。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音魂)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成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与其形之盛者,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新内无刺,已刺勿内。大怒无刺,已刺勿怒,大劳无刺,已刺勿劳。大醉无刺,已刺勿醉。大饱无刺,已刺勿饱。大飢无刺,已刺勿飢.已渴无刺,已刺勿渴。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入。步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凡禁者,脉乱气散,逆其荣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於阴,阴病出为阳,

针灸手法操作

毫针刺法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针刺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

针灸补泻手法

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仅几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引刺补泻: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1.决定补泻效果的三个因素:1.功能状态,2.腧穴特性,3.针刺手法。 1.功能状态:入体功能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产生不向的作用。如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起到补虚的作用。而机体处于邪盛而表现实热,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可起到泻实的作用。 2腧穴特性: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例如补虚强壮的穴位有足三里等,泻邪的穴位有少商、十宣等。 3.针刺补泻手法: 单式补泻手法有七种 ⑦捻转补泻: 补法: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 泻法: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 或:补法:左转时角度大,用力重 泻法:右转时角度大,用力贡 ⑦提插补泻 补法:得气后 泻法:得气后 ③疾徐补泻 操作时间短 操作时间长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 疾:快速之意徐:缓慢之意。 补法:徐徐进针,少捻转,疾速出针 泻法;疾速进针,多捻转,徐徐出针 ④迎随补泻: 补法,近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 泻法,出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 ⑤呼吸补泻: 补法:病入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泻法: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⑥开阖补泻: 补法:出针后迅速按揉针孔 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 ⑦平补平泻:称导气法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复式补泻手法:主要有二种: ①烧山火:

针灸手法操作

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一、毫针刺法 1、针刺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 (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补泻手法

简介 补和泻是治疗上的两个重要原则。“补”,主要用于治疗虚证。“泻”,主要用於治疗实证。在针灸疗法中的补泻主要是通过应用不同手法以产生不同刺激强度与特点而取得的。古代应用的针法补泻种类很多,主要有“ 迎随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捻转补泻”等,参见各条。 2分类 病证补泻是针灸治病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补泻手法则是具体操作方法,主要有常用补泻手法和专用补泻手法两种。 常用补泻手法 针对具体穴位而施用的常规操作手法。①捻转补泻。进针得气后,将针进行不同角度的左右旋转,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一般来说,以右手持针为主,常称之为持手,顺时针方向旋转为主的时候是补法,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主的时候是泻法;若是两手同时捻转,则左手持针捻转顺时针方向为主的时候是泻法,逆时针方向为主的时候是补法。在捻转的力度上,若是补法则顺时针方向的捻转力度较大,逆时针方向的捻转力度较小;泻法则相反。在捻转的角度上,若是补法则顺时针捻转的角度稍大,逆时针捻转的角度较小。②提插补泻。进针得气后,将针进行不同幅度的上提下插动作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一般来说,下插为主的时候是补法,上提为主的时候是泻法。上提下插的时候,不要离开得气点或不要离开得气点太远,否则提插就失去意义。在力度上,下插时用力较大、上提时用力较小者是补法,反之是泻法。下插速度较快,以形成一种冲击力,上提速度较慢,以形成一种舒缓感的是补法,反之是泻法。③徐疾补泻。进针得气后,将针进行不同频率的提插捻转,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一般来说,频率较快者为泻法,频率较慢者为补法。这种频率不仅仅是指1分钟之内捻转提插次数的多少,更主要的是指在捻转提插过程中的频率变化。在提插手法中,提的速度快,插的速度相对较慢的时候是泻法,反之是补法;在捻转手法中,顺时针捻转速度较快,逆时针捻转的速度较慢的时候是补法,反之是泻法。④迎随补泻。一是针尖顺经脉的循行方向针刺的为补法,反之为泻法;另一是在经脉气机到来的时候进行针刺的为补法,在经脉气机离开的时候进行针刺的为泻法。⑤呼吸补泻。进针得气后,按照病人的呼吸频率快慢进行捻针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此法是上述补泻手法的一种加

针灸的精华--补泻手法

针灸手法 疾徐补泻:进针慢、退针快,少捻转为补;进针快、退针慢,多捻转为泻。 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针为泻。 开合补泻: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 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为补;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为泻。 迎随补泻: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斜刺为补;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迎经斜刺为泻。 捻转补泻:左转时角度小,用力轻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为泻。 另外还有很多复杂的复式手法,临床上常用的有烧山火和透天凉两种。 烧山火因可使病人局部或全身出现温热感而得名,适用于治疗麻冷顽痹等寒证。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纵向分为天、地、人三部,将针刺入天部(上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人部(中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再将针刺入地部(下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天部。如此反复操作三次,即将针按至地部留针。 透天凉因可以使病人在局部或全身出现寒凉感而得名,适用于热证。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应刺深度的地部(下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再将针紧提至人部(中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再将针紧提至天部(上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地部。如此反复三次,将针紧提至天部即可留针。 此外,临床上对于虚实不明显的病症一般采用平补平泻的方法。本法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操作时应均匀地提插、捻转,力量速度中等,以得气为度,然后用中等速度出针。 “补泻不明,扎针不灵”是针灸学界的一句格言。在针灸的临床治疗中,只有针对素体症状配合相应的针灸补泻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医发展中几千年的精华也在于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