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吴越国王钱镠支下世系固始宗谱

吴越国王钱镠支下世系固始宗谱

吴越国王钱镠支下世系固始宗谱

吴越国王钱镠支下世系固始宗谱

河南省钱镠研究会会长 34世孙钱大方

一九九七年九月六日

《钱氏家乘》记载;“钱氏家谱钱宽80世,子钱镠81世。”“吴越国王钱镠(852—932)被尊为一世。”

河南省固始县钱氏属武肃王后裔,21世墩公明朝从愗源迁固始,钱氏五千人的合谱,六十字派是蓼南、蓼北钱氏宗谱,蓼北与蓼南合谱前,蓼北钱氏有7个小宗谱,如34世有文、宝、春、振、德、国皆属文字派;35世有永、耀、家、长、得、光、道皆属光字派;36世有大、学、子、生、玉、广皆为大字派。由于字派繁多,恐湮久远,不易考证,自36世统用60字派为谱。世系如下:

论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论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 的 差异 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 专业 任课教师

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摘要:事实上海洋文明或许在经济上很强,但是无论经济基础还是政治基础都不会很稳定。一方面,商业活动很容易受到战争啊、政权变动之类事情的影响,经济好但是极不稳定易受破坏;另一方面,海洋文明下国民缺乏向心力缺乏对国家的认同感,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海洋文明中很难得到认同,如果国家受到重大打击很难恢复。农耕文明相比海洋文明更为稳定,也更易在乱世中生存下来。工业革命以前真正完全纯粹的海洋文明大多都衰落到只剩下遗迹了,而人们还是一直在借用农耕民族的文化、制度在生活。 关键词:海洋文明农耕文明差异原因 一、什么是海洋文明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人们从远古时代起就开始与海洋打交道,创造了与海洋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就是海洋文化,它是人类与海洋有关的创造,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创造。具体说来,海船,航海,有关海洋的神话、风俗和海洋科学等都是海洋文化。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所以,一种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一种文明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海洋,甚至有比较发达的海洋文化,并不一定是海洋文明。古埃及靠海,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尼罗河;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河;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海洋的不多,尽管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也算不上海洋文明。古代日本文明与海洋的关系远比中国文明与海洋的关系密切,然而其文明程度却远不如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华文明,所以也不能算是海洋文明。太平洋诸岛的土著文化,其文化与海洋的关系虽然十分密切,也创造了一些海洋文化,但却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然更算不上海洋文明。所以,靠近海洋,有海洋文化不一定就能发展成海洋文明。从这样一种思路出发,我们首先要确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海洋文明,分析这种文明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寻找后来海洋文明的发展,最后总结出海洋文明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以使我们对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认识有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 海洋文明国家代表是古罗马、古希腊。 二、什么是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

世界梁氏家族世系表

世界梁氏家族世系表 世界梁氏家族世系表(1-90世、跨约2800年)世界梁氏家族世系(代)排列表 (梁金河考证) 梁氏是远古黄帝世系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在黄帝世系1—48世后,梁姓的1世康伯公诞生,他是黄帝系第49世孙。 梁氏1世:康伯夏阳开基,被分封到夏阳少梁之邑,立为梁国,后人以国为姓(梁姓的鼻祖康伯公诞辰于西周的周宣王5年,即公元前822年,到2010年的今天,梁氏有记载可查的文字史已经达2832年)梁氏5世:梁益耳(官徙河东,公生于周惠王2年)梁氏9世:梁鱣(音shan,叔鱼公,公生于周灵王21年,是目前梁氏族史中有史可查的主要先祖,许多支脉梁氏由此而来,公在孔子72贤中列32位,墓在山东东平梁家林)梁氏11世:梁宪(梁鱣之孙,另有喜、戈、鸢、式、乾等5个孙子,梁鱣的这6个孙子,是梁姓主流世系发展的骨干脉系,后繁衍传世各地)梁氏20世:梁禄(梁宪之后,公生于汉高帝9年)梁氏23世:梁褚(梁宪之后,公生于汉武帝元狩4年,安定一世)梁氏24世:梁桥(梁褚之子,安定系开基之祖,公生于汉武帝51年)梁氏25世:梁汉梁氏26世:梁延梁氏27世:梁统梁氏30

世:梁商(公生于汉明帝永平13年)梁氏31世:梁冀、梁藉梁氏35世:梁芬(公生于晋武帝太始元年,梁姓南迁之始祖,率梁氏族群最早到达浙江钱塘、广西合蒲)梁氏36世:梁策(公生于晋惠帝永兴2年)梁氏41世:梁德仁(公生于北魏太武帝真君5年)梁氏41世:梁德义(德义公发展成为另外一支,见后)梁氏44世:梁毗(德仁公之后,公生于梁武帝大通元年,有玄侃、玄德、玄策、玄莫、玄掫、玄修、玄珍、玄粟等8子)梁氏46世:梁诞(公生于陈宣帝大建13年,45世玄侃公的长子)梁氏46世:梁嘻(公生于唐高祖武德3年,45世玄粟公的长子) 梁氏51世:梁文仲(梁诞之后,福建象运梁姓始祖)52世梁直辉,东渡台湾56世梁绅,61世梁仲义,62世梁永昭、永寿、永仁、永敬66世梁必遂,71世永福、安德、由仁(闽、浙、台、赣、粤、新加坡等)梁氏51世:梁文臻(梁诞之后,公生于唐玄宗开元10年),59世梁蒲(广东梅州),60世梁文有、文志(迁福建)61世梁格(潮州)62世梁熙学(入粤)64世梁登(拱)(珠几巷、南海、东莞始祖)64世梁克家(福建) 梁氏51世:梁约(梁嘻之后,公生于唐德宗贞元17年)52世梁孟涓(东平开基)54世梁通55世梁文度、文捷(61世梁帮美、63世梁应星,湖北新县)56世梁颢57世梁固57世梁适59世梁子美(梁适之后)59世梁焘(梁固之后)60

粤东及其周边地区刘氏族谱世序举例(简体)

文/刘世高编辑/刘业挥2006-5-28 [返回主页] 粤东及其周边地区刘氏族谱世序举例(简体) 旧谱记载:源明公至广传公为一百四十七世,其传递世序如下(如刘墉、展程、方正、和平县谱等): 01源明公一-02永河——03济乐——04岁纪——05正坤——06长历——07德尧——08仁宏一-09廷光一一10爵南——11行矩——12复旺——13茂清一一14孔阳——15日永——16德(得)荣——17聚义-一18刘累——19昌益一-20信盛(刘歆)——21咏[月八](刘泳)一一22相承(刘淋)——23全福(刘麓)——24美勋(洪周)——25钊[月宁](刘申)――26昞宽(茂高)——27文盛(道山)——28锦遥(叨亮)——29升吉(刘先)——30瑞明(刘坤)——31先柱(案临)一-32源传(智和)—-33维宗(刘绘)——34新兴(元远)——35建[月吕](观榜)——36宝招(文祯)一-37晨禄(刘符)——38任玉(九龄)——39添桢(道总)——40树鸿(伯亿)——41登贵(笃庆)——42俊通(楚阳)——43彦武(刘弼)——44标林(刘勇)——45德朋(建平)——46朝良(刘经)一一47廷声(照燃)——48元振(之雄)——49胜海(刘茂)——50杜伯——51隰叔——52士蒍——53士谷——54士会——55拱照(刘康)——56报联(刘定)——57致禄(刘献)——58文公一-59士云(刘桓)——60仓模(宗仁)——61荣信(大化)——62封诰(闵鸿)——63大禄(刘晋)一-64富仙(刘畅)——65贵文(鸣甲)——66刘得(刘松)——67璋秀(文先)——68金盛(柏仲)——69榜照(盛臣)——70显科(梦清)一一71思泷(刘乔)——72恩盛(刘丰)——73刘荣——74刘煓——75刘邦——76刘恒——77刘启——78刘胜——79刘贞——80刘昂——81刘禄——82刘恋——83刘英—-84刘建——85刘哀华——86刘宪——87刘舒——88刘谊——89刘必一—90不疑——91刘惠——92刘雄——93刘弘——94刘备——95刘永——96刘晨——97干清——98文琥——99刘俊——100刘熹——101重辉——102刘麒(麟)——103振河——104刘雅——105瑾升(洪举)——106淳震(继明)——107坤仁(若宰)——108大宇——109刘冰——110刘显——111新贤——112刘丹——113刘昞(刘光)——114珍胥(楚之)——115于政(刘点)——116刘虬(友珪)——117之遴(刘祓)——118刘桢(子疆)——119子翼(运隆)——120可寿(官位)——121尚文(宏谋)——122学易(刘浙)——123刘洪(刘晋)——124曙道——125刘逊——126刘贿——127刘祥——128天锡——129刘沐——130龙图——131刘任——132若还——133参常——134德洪——135月清——136刘梅——137富山——138福高(刘韐)——139子翚——140刘瓒(刘玶)——141源远——142刘诏(刘爚)——143宗臣——144贵盛——145刘龙——146开七——147广传。 旧谱记载:从源明公——广传公为一百三十六世,其传递世序如下(如泰总谱、潮州桃坑谱、兴宁县谱等): 01源明公一-02永河——03济乐——04岁纪——05正坤——06长历——07德尧——08仁宏一-09廷光一一10爵南——11行矩——12复旺——13茂清一一14孔阳——15日永——16德荣——17聚义-一18刘累——19昌益一-20信盛——21咏[月八]一一22相承——23全福——24美勋——25钊[月宁]――26昞宽——27文盛——28锦遥——29升吉——30瑞明——31先柱一-32源传—-33维宗——34新兴——35建[月吕]——36宝招一-37晨禄——38任玉——39添桢——40树鸿——41登贵——42俊通——43彦武——44标林——45德朋——46朝良一一47廷声——48元振——49胜海——50试集(杜伯)——51长远(隰叔)——52华封(士蒍)——53禄源(士縠)——54星亮(士会)——55拱照(照)——56报联——57杜伯(致禄)——58叔隰(文公)一-59士云——60仓模——61士蒍(荣信)——62士縠(封诰)——63士会(大禄)一-64士燮(富仙)——65贵文——66刘得——67璋秀——68金盛——69榜照——70显科一一71思泷——72恩盛——73刘荣——74刘煓——75刘邦——76刘恒——77刘启——78刘胜——79刘贞——80刘昂——81刘禄——82刘恋——83刘英—-84刘建——85刘哀华——86刘宪——87刘舒——88刘谊——89刘必一—90达公——91不疑——92刘惠——93刘雄——94刘弘——95刘备——96刘永——97刘晨——98干清——99文虎——100刘麟——101振河——102刘雅——103瑾升——104淳震——105坤仁——106刘丹——107刘昞——108珍胥——109于政——110刘虬——111之遴——112刘桢——113子翼——114可寿——115尚文——116学易——117刘洪——118曙道——119刘逊——120刘贿——121刘祥——122天锡——123刘沐——124龙图——125刘任——126若还——127参常——128德洪——129月清——130刘梅——131富山——132春田——133贵盛——134刘龙——135开七—136广传。 本人经综合考证后,从肇姓始祖源明公——广传公(132世)的世系,作了初步整理,谨供研究参考: 01肇姓始祖源明公(或监明,或丹朱)一-02永河,字秉正——03济乐,字天申——04岁纪,名西山——05正坤,字名山——06长历,字万年,号东山——07德尧,讳乾泰——08仁宏,名启明一-09廷光,号秦贞一一10爵南,号长庾——11 行矩,名景生——12复旺,讳德顺——13茂清,字光万一一14孔阳,号景丰——15日永,讳元洪——16德荣,字仁、洪道——17聚义-一18刘累,字华美——19昌益,讳佑,名馗,字云、诚伯,号泰宜一-20信盛,讳歆,字锡命,号日明——21詠[月八],讳泳,字梅桂,号统一一22相承,讳淋,字虞、又字峰,号玉拔、万泰——23全福,讳麓,字开瑶,号明启——24 美勋,讳洪周,字桓,号丙乾——25钊[月宁],讳申,字乾元,号迪升、文正――26昞宽,讳茂高——27文盛,讳道山,字正义——28锦遥,讳叨亮,字明亮,号太常——29升吉,讳先,字先江,号通材、远名——30瑞明,讳坤,字坤成,号鬻化——31先柱,讳案临(案喜),字茂常,号予昭、东明一-32源传,讳智和,名浪,字殷献,号东山—-33维宗,讳绘,字贤,号元申——34新兴,讳元远,字朋琳,号腾——35建[月吕],讳月清,字观榜,号虔——36宝招,讳文桢,字陈一-37晨禄,讳符,号明万——38任玉,讳九龄,字景—39添桢,讳道总,字秉新,号名山——40树鸿,讳伯亿,字栽——41登贵,讳笃庆,号万明——42俊通,讳楚阳,字启兆,号绵——43彦武,讳弼,名略,字子熊,号兔统——44标林,讳勇,字实,号积传——45德朋,讳建平,字夏,号道明——46朝良,讳经,字敬典,号鉴发,又号苗一一47廷声,讳照燃,字美华,号合光——48元振,讳之雄,字福立,号日宋——49胜海,讳茂,名芳炳,字林枝,号淋之——50杜伯,名平环,字致禄,号伯——51隰叔,字良,号阐叔——52士云,讳桓,名维纲,字诚光,号将——53士洪,讳仓模,字广庭,号永明——54士蒍,讳荣信,字世郎,又字傅,号太光——55士谷,讳封诰,名禄源,字昌允、伯钦,号青山——56士会,名星亮,字万忠、千秋、又字季,号柏元——57士明,名拱昭,字忠信,号士球——58士远,名报联,字福——59士阳——60宗仁,字广定一-61大化,字富,号太光——62闽鸿,字燮,号士伯——63刘晋,字皋,号臬一-64富仙,讳畅,字璜、美荣,号鞅——65贵文,

山东曲阜孔庙导游词5篇

山东曲阜孔庙导游词5篇 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下面是为大家的山东山东曲阜孔庙导游词,欢迎参考! 各地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来到曲阜。首先,请允许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贺,是快乐旅行团的一名导游,以后大家叫我小贺就行啦!不用客气! 言归正传,这次我们的目的地是曲阜的孔府。我在车上先和大家说一下注意事项,我们的集合、自由游览时间已经公布了,请大家不要迟到,不要因为自己而影响其他人,另外,请大家认清我们快乐旅游团的标志,看!我们的标志是一面旗子上面有一只鸟儿。请大家认清标志,不要走丢。谢谢大家的合作! 大家看!这就是有名的孔府!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的东侧,他有一个有名的称号,叫“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的历代子孙居住的地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他的子孙后代一直居住在他旁边的孔庙中。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府内存有著名的孔府档案和大量文物。

看!这气魄雄伟的门就是孔府的大门,坐北朝南。左右两侧,两米多高的圆雕雌雄石狮大门正中上方的高悬着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相传为明相严嵩手书。那两个柱子上悬挂的对联写着: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副对联相传是清人纪均的手书。形象地说明了孔府在封建社会中的显赫地位。“富”字上少了一点,“章”字中多了一笔,意思是说衍圣公官职位列一品,田地万亩千顷,自然富贵没了顶。孔子及其学说“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圣人之家的“礼乐法度”,也就能天地并存,日月同光。 看!这就是第二道大门,俗称二门。门建于明代,门楣高悬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圣人之门”竖匾正门左右各有腋门一座,耳房一间。在封建社会,平时只走腋门,正门不开,以示庄严。 三堂也叫退厅,是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的地方,也是他们处理家族内部纠纷和处罚府内仆役的场所。为了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在内宅门专设两种传事的差役,一种叫差弁,一种叫内传事都有十几人,轮番在门旁耳房内值班,随时向外和向内传话。门的西侧还有一个露出墙外特制的水槽——石流,府内规定挑水夫不得进入内宅,只把水倒入槽内隔墙流入内宅。 现在我们来到了前上房。这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他们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株茂盛的十里香树,每当春夏相交时节,洁白的花朵散发出阵阵清香,房前有一大月台,四角放着四个带鼻的石鼓,是当年府内戏班唱

家谱的由来

家谱的由来 当代家谱的编修方法源自宋朝宋代理学的兴起,官府不再开设谱局,苏洵(1009年生,1066年卒)忧心如焚云:“盖自唐衰,家谱废绝,士大夫不讲,而世人不载”。庆历年间(1051年)毕升发明印刷术,为国家修史、地方修志、百姓修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为了继承修谱的传统,欧阳修(1007年生,1072年卒)在主持编篡国史《新唐书》的过程中,也以“大宗之法”编修皇族家谱《宗室世系》上溯数可达八代、十代甚至百代。正是主持编篡国史的经历,使得欧阳修十分重视家谱,他在修定《新唐书》后,他当然也发现《宰相世系》中有关自己了的远祖世系并不清楚,于是他只能以其已知的五世祖为始祖,并用“小宗之法”编修了自己的家谱。他采用史书的体例和图的方式,将本家族的迁徙、婚嫁、官封、名谥等编成一部新型家谱。不久家族显赫的苏洵也始修也编成《苏氏族谱》。二人在修谱的体例上都使用“小宗之法”,即以五世祖作为家族始祖。因此,一般家谱都只从其可知之祖写起,只采用“小宗之法”。欧、苏体例的创新,重在图表的创新。这使家谱的质量大大提高,形式也有创新。对谱谍体例的创新则以欧阳修和苏洵为代表。百姓仿效欧苏谱例,开始采用“小宗之法”编写家谱。宋代作为宗族典籍,家谱其编修已经扩散到广大平民族群,谱牒编修形成一个高潮 家谱的格式 一、谱名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二、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三、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四、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五、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高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六、像赞、遗像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七、姓氏源流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八、族规家法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王氏名人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生长于江苏无锡,后迁居

刘氏家谱

安成水部刘氏丛桂支湖北干一、二河分派传递世系如下:1刘邦(汉高祖,汉室刘氏始祖)→2刘恒(汉文帝)→3刘启(汉景帝)→4刘发(长沙定王,长沙刘氏祖)→5刘苍(安成思侯,安成刘氏祖)→6刘自当(安成今侯)→7刘寿光(安成节侯)→8刘乔(字谙谷)→9刘巳(字正中)→10刘鼎(字宏大)→11刘信(字贵实)→12刘英(字志俊)→13刘睦(字必和)→14刘荣(字毓华)→15刘逸(字仲安)→16刘端(字开先)→17刘奇(字邦祥)→18刘允(字大信)→19刘歆(字子敬)→20刘宽(字文博)→21刘贞(字志正)→22刘淑(字从善)→23刘敬(字学恭)→24刘素(字慎素)→25刘聪(字懋明)→26刘昭(字成美)→27刘嵩(字中正)→28刘槐(字槐阴)→29刘效(字诚学)→30刘侃(字子刚)→31刘道(字明理)→32刘完(字守成)→33刘辟(字与开)→34刘锜(字宣器)→35刘删(字宜定)→36刘敏高→37刘微(字伯武)→38刘麒(字仲麒)→39刘仁(字学爱)→40刘顺(字承坤)→41刘正(字无佞)→42刘渔(字学渔)→43刘濂(字中清)→44刘聪(字叔明)→45刘止(字有德)→46刘游(字思游)→47良(字汝良)→48荆(字牧荆)→49得(字袭得)→50治(字文理)→51刘槐(字廷槐)→52刘闻→53刘登→54刘德言(字韶闻,894-974,水部刘氏祖)→55(1)刘税(字君彻,905(927?)—991,水部刘氏丛桂支1世祖)→56(2)刘承亮(字希明)→57(3)刘常(字景定,976年-1042年,山塘祖)→58(4)刘朝佐(字五峰)→59(5)刘武光(字则天)→60(6)刘淑仁→61(7)刘凌云(字太冲)→62(8)刘艮(字如山)→63(9)刘从善(字初迪)→64(10)刘守信→65(11)刘牧雍→66(12)刘正己→67(13)刘仲盛→68(14)刘文楚→69(15)刘止安→70(16)刘凤标→71(17)刘循节→72(18)刘合符→73(19)刘齐→74(20)刘斯太→75(21)刘秉辞→76(22)刘新鼎→77(23)刘玲→78(24)刘斌俊→79(25)刘授一→80(26)云字辈→81(27)冠字辈→82(28)冕字辈→83(29)辉字辈→84(30)先字辈→85(31)德字辈→86(32)采字辈→87(33)凤字辈→88(34)文字辈→89(35)章字辈→90(36)训字辈 炳嗣从之立诚希永世昌克培元自庆毓兆寿多康 体继尧传远天延汉绪长大龄宜作相鸿化保成章 魁锡维宗敬君兴以国光梦麟得玉树启彦建龙堂 锦殿怀绍冠华林淑正方学修先际佩志尚在观祥 汝萃钟奇俊家繁好善扬轩书同效伯廷献秉朝纲 陕西安康河南乡刘家湾的字辈是: 永继世友,怀后一单,祥云瑞日,启志承先. 光前裕后,繁衍万千,荣宗耀祖,续代相传.树德立业,举才选贤,恩泽久存,文明昌远 陕西刘氏的字辈是:福寿集广兆京宗世大昌文章增千古行义在庭扬作善承先德永延泽久 长观光辉上国积厚有馀芳 跟"世正"搭边的只有一个 重庆市开县刘氏:"万应文仲志,永福廷世正.继国泰启邦,荣华显宗裔.先积泽丕振,祖贵克武纯.立之本代德,秉章焕经馨." 、辽宁北镇满族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汝、应、学、养,名、显、文、登,清、时、懋、树,维、国、兴、宗。……

孔氏家谱考略

孔氏家谱考略 《孔子世家谱》是孔氏家族总谱,以其延时之长,纂辑之广被誉谱牒之冠,是世界上连续传承时间最悠久,记录最完整,资料最详谨,内容最广泛的家族谱牒。2005年,《孔子世家谱》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 孔氏族谱虽然最早由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刊行于元丰八年,迄今已有九百三十三年,但是孔氏世系早已散见于各种史籍和官方谱碟及孔氏著述。如《左传》、《史记·孔子世家》、《汉书·孔光传》、《后汉书·孔僖传》、《后汉书》太子贤注、《南史·孔愉传》、《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还有被裴松之《三国志注》和刘义庆《世说新语》所引用的《孔氏谱》及唐黄恭之《孔子系叶传》(今已亡佚)。孔氏家学著作《孔子家语》、《孔丛子》记载孔氏家学渊源和世系传承。 这些史料也同时佐证无论官修还是私修均有孔氏家谱历代相承并广泛流传。孔宗翰创刊孔氏族谱就是凭依家传古谱而作。但是此古谱只是记载袭封嫡长一系,所以他感叹“吾族家谱,但次承袭一人,疏略之敝,识者痛之。盖先圣之后,于今千五百余年,世有贤俊,苟非见于史册,即后世泯然不闻,是可痛也。”于是他搜集史料,汇集成册,“用广流传”。从前面史料内容看早期孔氏族谱并非仅仅限于袭封一系,而是记载很多旁系孔氏如《孔氏谱》载会稽孔氏,《宰相世系表》记有下博孔氏。 孔宗翰元丰谱之后,孔氏族谱刊修不断,如:南宋绍兴谱(南宗)、南宋景定谱(南宗)、元大德阙里世系图(北宗)、元天历谱(南宗)、元中兴重立宗支图(北宗)、元至正谱(南宗)、明洪武谱(南宗)、明成化谱(南宗)、明天启谱、清顺治谱、清康熙谱、清乾隆谱、民国谱直至2009年。另有收录孔氏世系和闻达子孙的《东家杂记》、《孔氏祖庭广记》、《阙里志》和《阙里文献考》。 纵览孔氏不同历史时期的家谱,从内容到体例是逐步发展,由简单粗略渐次充实完善,以致成为今日详尽完备的煌煌巨著,不愧为世界谱碟之冠。 下面就从家谱的名称、内容、体例、世系等方面对不同时期的孔氏族谱进行比较以说明孔氏族谱的演变发展脉络。 一、名称 孔宗翰元丰八年所纂孔氏族谱名为《阙里谱系》(一曰《阙里世系》)。阙里为孔氏祖居,所以往往用“阙里”代指孔氏家族或孔氏大宗。根据历代家谱序言可以看到《阙里谱系》一直沿用到元天历二年五十三代孔涛所续修的孔氏家谱(五十四代孔思模《东家举要序》言:“涛公乃祖述练塘旧谱,手编成书,锓梓以传,仍题曰《阙里谱系》。”)元至正五十四代孔思朴再次续修或仍然沿用《阙里谱系》(通议大夫兵部尚书鄱阳周伯琦谱跋云《阙里世谱》恐只是对孔氏族谱的通称,而非实际谱名。) 元延祐三年五十四代袭封衍圣公孔思晦作孔氏宗支图,命名为《中兴重立宗支图》,明洪武八年五十四代孔思模诚恐自己续修孔氏族谱有所僭越,题曰:《东家举要》。明朝成化谱封面题名已脱落,只用标贴曰“孔氏宗谱一本吏房发还毋错”,或其谱名为《孔氏族谱》。因其续修者未有再纂写序跋无从确认。 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载明朝永乐七年五十九代衍圣公孔彦缙因有孔末后裔企图以伪乱真而再次刻立《孔氏世系》碑。《曲阜志》载明朝六十一代孔承懿续修家谱,名《孔氏新谱》,已亡佚。《阙里文献考·孔氏著述》称“厥后时有増辑,然书只抄录,未有刻本。” 明朝天启二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率六十一代孔弘颙、孔弘颢等刊印族谱,定名《孔氏族谱》。清朝雍正十年六十六代衍圣公孔兴燮与六十五代孔衍淳纂修族谱,依旧定名《孔氏

关于世祖和世孙的计算方法

关于世祖和世孙的计算方法 在世界各国都有记载家族渊源的家谱,或类似家谱的谱牒。家谱编排血脉延续顺序常用“世祖”和“世孙”等词汇。世,指宗系。 一、世祖和世孙的概念 1、世祖。指祖先,一般有两种含义。 (1)是相对“始祖”而言的先祖称谓,属于认定概念。如果认定甲某人是某一族的始祖,那么他就这一族的始祖,称为第一世祖,简称“一世”;一世祖之子为二世祖,一世祖之孙为三世祖,以此类推。如华夏民族认定炎帝黄帝为始祖,所以炎帝、黄帝皆为一世祖,他们的后代为二世祖、三世祖……这种方法只要认定始祖,就可向下顺序编号,不存在计算的问题。 (2)是相对“父亲”而言的先祖称谓,属于推定概念。如果乙某人要寻找自己的先祖,那么他的祖先根据相隔的代数被称为一世祖、二世祖、三世祖。但是这里世祖的计算有从谁开始算,算到那一代的问题,也就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2、世孙。指宗系之孙,也有两种含义。 (1)世袭祖爵之孙(孙子)辈。如)《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康三年》:“四月,庚午,充薨,世子黎民早卒,无嗣,妻郭槐欲以充外孙韩謐为世孙。”胡三省注:“世孙,谓嫡孙承祖父之世者。”这里的“世孙”是一种称谓,不存在计算问题。 (2)辨别辈分的用词。指后代的意思,并非孙子的意思。既然是后代,就存在着计算的问题。 二、世祖的计算方法 关于世祖的计算都是从甲某人往下数,数到哪一代却有不同观点。 1、数到本身上一代。从甲某人往下数到乙某人的上一代,数出多少代,甲某人便是乙某人的几世祖。如唐代开国功臣长孙无忌(594~659)的世系:长孙道生(370~451)——长孙抗——长孙观——长孙稚(?~535)——长孙子裕——长孙兕——长孙晟(551~609)——长孙无忌。从长孙道生数到长孙无忌的上一代长孙晟,共7代。《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正作:“(长孙无忌)七世祖道生,后魏司空,上党靖王”。 2、数到本身这一代。从甲某人往下数到乙某人本人,数出多少代,甲某人便是乙某人的几世祖。同样是唐代史书,《新唐书》就没有用《旧唐书》的计算方法,其《新唐书·赵宗儒传》载:“(赵宗儒)八代祖彤,后魏征南将军”。赵宗儒(746~832)是中唐宰相,他的世系为:赵彤——赵鉴——赵荣——赵德言——赵景——赵敬先——赵骅(?~783)——赵宗儒,从赵彤数到赵宗儒本人,共8代。

天下刘姓家谱介绍

天下刘姓家谱介绍 先秦时期,刘姓是个小姓,特别是源出自尧帝后裔的汉家刘氏,在先秦时期更是默默无闻的家族。这个家族在当时有无族谱,就不得而知了。但作为刘姓大家族成员之一的姬姓刘氏,因为建立了刘子国,被封为公爵,是当时的王侯贵族之一,因而当时必定有由刘子国自己的史官或周王朝的史官编修的刘氏世系谱。因此,我们认为,刘姓的谱牒,最晚在周代就有了。公元前3世纪末,刘邦建立汉朝后,源出尧帝后裔的祁姓刘氏一跃而成为中华国姓。公元前200年,也就汉高祖刘邦七年,汉朝廷开始设立九卿一级的机构“宗正府”。宗正府的首脑“宗正”一官,必须由刘姓皇族成员担任,与其他外姓无缘。宗正的职责,就是专门负责皇族事务,包括记录皇室世系、编修皇家玉牒、每年修一次《诸王世谱》。祁姓刘氏家族的谱牒正式开始编纂,是现在可知的祁姓汉家刘氏的最早修谱历史了。终两汉时期四百多年,刘姓的谱牒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谱牒。凡是皇族成员,都统一由国家登记在册,其传递世系,昭穆亲疏,自然都一目了然。东汉末年,天下易帜。刘姓的谱牒大都毁于战火,藏于宫中的玉牒不知去向,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刘姓开始私家修谱时期。由于当时的风气重视门第和出身,因而像当时的各大士族一样,当年的刘氏世家大姓,往往都修有自己的族谱。见

诸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刘姓族谱,是河南南阳《刘氏谱》, 当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也曾引用。现存最早的刘姓谱牒文献,是相传撰写于南朝大梁普通三年(520年)的一 编《刘氏族谱序》。隋唐时期,是中国谱学大发展的时期, 也是刘姓私家修谱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唐代的刘姓谱牒,见于文献记载的有5种:刘知几的《刘氏家乘》(一作《刘氏家史》)15卷、《刘氏谱考》3卷、《刘晏家谱》1卷、《刘沆家谱》、《刘舆家谱》1卷,都见载于《新唐书·艺文志》。而实 际上,当时的刘姓族谱,要远比这多得多。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刘氏九大房的世系,就是在参考了唐代刘氏族谱的基础上编成的。宋元时期,刘姓修谱的现象更加普遍,源出匈奴的河南刘氏刘温叟家族,就有完整的族谱,记述了该家族自隋代到宋初五百多年的家族历史和世系传递。宋代著名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翠所在的福建五忠刘氏家族,就曾派人前往发源地京兆访寻旧谱,编修新的《麻沙刘氏族谱》。但是,见于记载的宋元时期刘姓族谱仅刘复礼的《刘 氏大宗血脉谱》1卷。传世的宋元刘姓族谱则在国内暂时还没有发现,但宋元时人为刘姓族谱所作的谱序,则传世的很多。明清时期是中国刘姓修谱的高潮时期。现在存世的最早族谱,就是明朝时的刻本,但数量不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知的明本刘姓族谱仅有8部,其中最早的是明正德年间的《山阴刘氏宗谱》,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原

冉氏族谱世系

冉氏族谱世系 冉氏族谱跟孔氏族谱一样,是至今保留最为完好的族谱之一,每一代男性后裔全部入谱,除了少数因战乱迁徙或者因灾避难无法取得联系的之外,没有任何的间隔和遗漏,辈分一点不乱,并且明确规定冉氏后裔决不允许通婚,包括冉氏子孙因出继他人而改姓的都有详细记载。 第二十八世冉季载,冉氏的得姓始祖。 第二十九世:冉羽叔,冉季载之子。 第三十世:冉贞,冉季载第一世孙,冉羽叔之子。 第三十一世:冉托,冉季载第二世孙,冉贞之子。 第三十二世:冉敏,冉季载第三世孙,冉托之子。 第三十三世:冉猛,冉季载第四世孙,冉敏之子。 第三十四世:冉辉、冉煌,冉季载第五世孙,二人为冉猛之子。公元前780年冉辉、冉煌遭幽王之乱,冉辉奔晋,居潞安汾洲,即今山西孝义县。冉煌奔鲁隐姓,居邾。鲁穆公改邾为邹,即今山东济南邹平县。此后,有十一代人名为讳无稽考。今查得一谱,对冉辉、冉煌后人有如下记载:冉辉裔孙:宗圣、廷宗,宗圣生:子从、子绅、子刚,子刚生:冉会、冉监。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冉会、冉监立登宣圣之门,登国朝。 第四十六世:冉崇圣,冉季载第十七世孙。 第四十七世:冉通灵,冉季载第十八世孙,崇圣之子。 第四十八世:冉岐文、冉岐武,冉季载第十九世孙,通灵之子。 第四十九世:冉相国,冉季载第二十世孙,岐文之子。 第五十世:冉圣起,冉季载第二十一世孙,相国之子。 第五十一世:冉文、冉横,冉季载第二十二世孙,圣起之子。 第五十二世:冉仲达,冉季载第二十三世孙,冉文之子。 第五十三世: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冉季友被迫离乡背井,避祸武陵,(今湖南省叙浦县)在湖南的溆浦等地繁衍、发展,后昌盛为当地大族,汉朝置为冉氏武陵郡,故冉氏后裔以武陵为其郡望堂号。嗣后冉玄诗云:“一自逃秦别是天,飞花不击武陵烟,灵源圣迹春常在,莫向渔郎浪说仙”。冉季友为武陵冉氏始祖。西汉时,汉高祖刘邦到孔子宅大牢祭礼,颁始天下:“凡圣贤之裔当返故里”。奉先以受赉予,祖冉进承王命而还东鲁。总谱载:始皇因李斯上言诸生不师今而学古,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臣请史官非秦纪者皆烧之,人实之法。时候生卢生相与议始皇因亡去,始皇使御史案问诸生,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不听,乃东行郡县,上邹峄山、封泰山、过阕里毁孔子故宫及诸弟子祠焚所著典籍,坑其业儒者并戮其子孙。故孔子与弟子后死者死逃者逃,皆无敢仍其姓氏者。噫厄矣哉!悲夫!周末,天下人多冒儒冠服者,鲁之儒冠服者十常八九,始皇至曲阜埋孔子及诸贤像,业儒者不辨真伪皆

家谱的格式

家谱的格式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名 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2.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家法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

孔氏族谱的辈分说明

孔氏族谱的辈分说明 孔氏家族,作为“天下第一家”,是由同一始祖孔子繁衍下来的一个庞大家族。其中,衍圣公是孔子的嫡系后裔,世袭公爵,在家族中是大宗;其余旁系等则为小宗。 随着孔子后裔的不断繁衍,为数益众。为便于管理,在孔氏家族内部建立起了一整套组织系统。最初曾分为“五位”,后又分为“十二派”,到明清两代,发展到高峰时期,又增为60户。每户设有户头户举一至三人。清代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六十户户头户举点名清册》中一一列举了60户的名称,诸如:大宗户、道沟户、终吉户、栗园户、泗北户……等等。 这60户孔氏家族各设族长一人,负责管理全部孔氏族人,另设林庙举事一人辅佐族长。族长是由衍圣公在孔氏族人中检选的,在家族中德高望重,辈长年高。孔氏族人把族长的办事处叫做“族长衙门”,“族长衙门”和“知县衙门”、“百户衙门”、“管勾衙门”合称“孔府四衙门”。60户的户头户举则是“每户族众表率,必得老成持重,心地明白,衣冠整齐,为本户所钦服者,始克充选。” 曲阜的孔氏家族自分为60户以来,至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修谱时,仅在谱的人数就多达2万多人,每户约有数百人不等,人数多的达千人以上,只有极少数户为数十人。孔府还要给族长约十

大亩土地作为养赡,户头户举也拨给二、三大亩作为养赡,外地的户头户举则“各赐衣巾,赏给劄付”。 孔子的家乡在曲阜,对于所有迁居外地的孔氏族人,均称做“流寓户”。孔氏的流寓户经过多年来的迁徙,已遍及全国,他们分布于浙江、江西、山东、四川、江苏、广西、福建、河北、安徽、岭南、湖南、山西、甘肃、吉林、青海、陕西、黑龙江、云南、贵州、湖北等20余省。这些流寓户在异地一般都是聚族而居。 孔氏家族还有一条规定,就是不准随意取名,要严格按照皇帝赐给的行辈取名。孔府曾专门颁布过《孔氏行辈告示》:“立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以别长幼。迩来我族人满数万丁,居连数百里。岂唯目不能偏识,而且耳不能遍闻。若无行辈则昭穆易紊,无表字则称谓不论。在前业经奉旨更定。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后开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孔氏行辈字,明洪武年间定十字(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承(永), 宏(以)、闻(质)、贞(用)、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广(京),

刘氏族谱

【题名】刘氏族谱 【责任者】[作者不详] 【版本】民国32年(1943), 木活字本 【居地】湖南,岳阳,巴陵 【堂号】彭城堂 【先祖/名人】始迁祖:[宋]刘唐; 始迁祖:[宋]刘受 【摘要】始迁祖唐、受,南宋时自巴陵南冲古柏树坡迁居邑之公田。寻以金牛之变,唐於咸淳二年再徙居窑岭,而受仍居公田,遂衍为二派。存卷为墓图、图契、公田志仲公世系。 【索取号】5939/D 【题名】刘氏族谱 【责任者】[作者不详] 【版本】民国36年(1947), 木活字本 【居地】湖南,岳阳 【堂号】彭城堂 【先祖/名人】始祖:刘仲二; 先祖:刘福四; 先祖:[清]刘辛三; 先祖:[清]刘辛八; 先祖:[清]刘辛九 【摘要】始祖行名仲二,讳字、时代、居地均失记。子福四,生辛三、辛八、辛九,明清之际,三兄弟後裔陆续迁巴陵之高桥、大屋、塘觵、墩上、仙安桥、双港嘴等处。谱存序、契据、世系等。 【索取号】5872

《刘氏族谱》与刘备 李君鉴 刘备墓“成都说”、“奉节说”之争引出《刘氏族谱》现世。 自1986年《四川工人日报》刊登《刘备真墓可能在奉节》后,又经《文摘周报》转摘,一两年内,笔者收集到16种《刘氏族谱》。后从山西族谱研究中心及上海谱牒研究中心获悉:山西族谱研究中心收藏刘氏族谱几百册;上海谱牒研究中心收藏刘氏族谱几百部。 刘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大姓之一,位列李、王、张后,居第四位。刘姓能够成为一个大姓,主要因为刘氏起源早,历史上作为一个“国姓”时间长,望族多,分布广,赐姓、改姓、少数民族从附姓多的缘故。 根据《左传》、《汉书》、《唐书》、《通志》等史书记载,刘姓起源主要有五个支系: 一、以国为氏,即祁姓之刘。源出帝尧陶唐氏,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国(今河北省唐县),因以为氏。 二、以邑为氏,即姬姓之刘。西周时,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旧有地曰刘亭), 其子孙遂以邑为氏。 三、匈奴族从母姓刘。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对少数民族采取和亲政策,以宗室女嫁给强盛的匈奴部族单于冒顿为妻,匈奴习俗,贵族皆从母姓。史载东郡、河南、雕阴三族刘氏俱出匈奴。“五胡”时汉国 的建立者刘渊就是匈奴的贵族。 四、赐娄氏为刘姓。汉初,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西都关中之策,高祖赐姓刘,遂改名刘敬,子孙 以刘为氏。 五、赐项氏为刘姓。刘它,原项氏,汉初赐姓刘,子孙因之。 《宛委余编》曰:“大约得姓之贵,无过于刘。汉四百余年,至昭烈父子,二十二帝。其间真王代传以千计,列候以万计。南宋九帝,五代汉二帝,北汉三帝,刘渊、刘曜无论也。故非他姓可拟。”又说:“刘二十五望,彭城为贵”。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和政权中,以刘姓为最多,历时也最久,先后有西汉、东汉、蜀汉,“五胡”十六国时的汉、越、南朝宋、五代后汉、南汉、北汉、南宋建炎四年金册封的大齐等,共历时六百五十年。这是刘姓能够成为大姓的重要条件和主要原因,也是所传《刘氏族谱》中为什么彭城堂刘氏族谱占多数的原因。笔者所搜集到的16种族谱即全出于彭城刘氏。 16种《刘氏族谱》简介 16种刘氏族谱指重庆市奉节高雅手写本《刘氏族谱》;四川自贡手写本《刘氏总大族谱》;四川江津石印本《刘氏考订族谱》;奉节兴隆庙湾刻本《彭城堂刘氏族谱》;奉节甲高杨坪、吐祥青龙手写新本《彭城堂刘氏族谱》;四川沐川手抄本《彭城宗谱》;四川犍为石印本《刘氏纂刻族谱》;四川资中手抄本《刘氏族谱》;四川三台县《刘氏圣宗谱》;四川壁山旧本《刘氏族谱》;壁山新本《刘氏族谱》;四川内江《刘氏族谱》;重庆城口绢写《刘氏族谱》;重庆江北石印本《刘氏族谱》;湖北嘉鱼《刘氏宗谱》;成都武侯祠台湾华侨刘天注捐赠《刘氏大宗族谱》。其中城口、重庆江北、湖北嘉鱼、成都武侯祠4种刘氏族谱只略知一点线索。笔者曾对其余12种族谱作过初步研究,现将笔者了解的情况介绍如下。 一、12种刘氏族谱均记载该刘氏后裔系祁姓之刘,以国为氏。发枝彭城,是中山靖王刘胜后代。 奉节兴隆庙湾《彭城堂刘氏族谱》,清同治十二年(1873)安定堂刻本,仅存第一册,线装。长44厘米,宽23厘米,共24页。其中最后两页系后人毛笔字补写。书皮为较硬的同色纸,上有书签。扉页为黄裱纸。“彭城堂”三字横排,下竖写“刘氏族谱”,左侧写“大清同治十二年续修族谱世系公立”。版面设计:有外粗内细文武边栏,天头、地脚为双龙,龙头朝向版心。版心有双鱼尾,上部分题写“刘氏族谱”,中间题写卷次内容,页数。下部分题写“彭城堂”。奉刘备为一世祖。第一册有祖莹形图,刘氏宗祠、祠

孟子家族世系

孟子家族世系 《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 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9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42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33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2Z人有传人。其他11人失传。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按宗法制,以始祖的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为小宗。 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知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从孟轲至以后的二十代均为单传,他们是孟轲-仲子-睾-寓-舒-之后-昭-但-卿-喜-镃-兴-尝-展-戫-敏-光-康-宗-揖-观,孟观即为孟轲的第二十代孙。观生二子,长子曰嘉、次子曰陋。嘉又生二子,长子曰怀玉,次子曰龙符,他们是孟轲的第二十三代孙。从孟怀玉以下十代,即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又均为单传,即怀玉-表-斌-威-恂-儒-景-善谊-诜-大融-浩然。浩然即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他是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孟浩然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曰云卿,次子曰庭玢。长子云卿又生二子,长子曰简,次子曰华,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五代孙,但孟简、孟华均无后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孙子—孟郊(唐代大诗人)之子孟常谦作为孟轲的第三十六代继承人。孟常谦生二子,长子曰遵庆,次子曰元阳。遵庆生一子,曰孟琯,琯生二子,长子曰方立,次子曰方迁,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九代孙。从第三十九代至第四十五代均为单传,他们是方立-承诲-汉卿-贯-昶-公济-宁。这时正值唐代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因战乱不断,孟公济携全家避乱于山东。 一0三六年,即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孔子的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被派到兖州为官,孟轲的家乡邹县正好在他的管辖区内,孔道辅认为,孟轲在儒家学派中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贡献最大,应当大加褒扬,于是,他到处寻找孟轲的后代,终于找到了孟公济的儿子孟宁。孔道辅积极筹划在邹县大修孟子庙,并派专人管理孟轲的祭祀活动。他还积极向朝廷举荐孟轲的后代为官。从此,孟轲才开始享受祭祀,其后代子孙也开始受到朝廷的封赐,孟子的社会声望从宋代开始才逐渐提高。孟宁被朝廷封为迪功郎、邹县主簿、主祀事等职,孟氏族人都把孟宁称为“中兴祖”,即孟氏家族从此又开始兴旺发达了。 孟宁生二子,长子曰存,次子曰坚,长子孟存留在家里守护孟轲的林庙,主祀事,次子孟坚被朝廷委以徐州知州。孟存生二子,长子曰况,次子曰海。况生一子曰彬,彬生二子,长子曰澄,次子曰沂。澄生一子曰德成,德成生三子曰述祖、光祖、荣祖。述祖生四子,曰惟清、惟忠、惟敬、惟信。惟清生之平,之平生三子,曰思春、思温、思润。思春生克刚,克刚是孟轲的第五十五代孙。这时,已是明朝天顺年间。克刚无子,不得不以孟坚的第九代孙孟克仁的长子孟希文为继承人,因而孟希文则为孟轲的第五十六代传人。 孟轲从第五十七代起人丁兴旺,孟希文生四子,长子曰元,元生一子曰公綮,公綮生十子,长子曰彦璞,彦璞生二子,长子曰承光,承光生七子,长子曰宏略,宏略生闻玉,明朝天启年间(公元一六二二年),宏略死于战事,这时闻玉年幼,于是改由宏略的弟弟宏誉的儿子闻玺为孟轲的第六十二代继承人,这时,已是清初顺治年间。孟闻玺生三子,长子曰贞仁,贞仁生八子,长子曰尚桂,尚桂生九子,长子曰衍泰,衍泰生七子,长子曰兴铣,兴铣是孟轲的第六十六代孙,这时已是清康熙年间。兴铣生毓瀚,毓瀚无子,由兴铣的二弟兴錞的儿子毓纍为继承人,他是孟轲的第六十七代孙。毓纍生传梿,传梿生四子,长子曰继烺,继烺生广均,广均生四子,长子曰昭栓,昭栓生四子,长子曰宪泗,宪泗生三子,曰庆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