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歌德是德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

歌德是德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

歌德是德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
歌德是德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

歌德是德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许多诗歌在当时就广为人们所传颂。但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也有人对他和他的作品怀有成见。

一天,他在魏玛公园里散步,在一条人行道上,迎面遇见一位对他的作

品提过尖锐的、带有挖苦性批评的批评家。两人面对面地停住,那位批评家蛮横地喊道:“我从来也不给蠢货让路。”歌德则说:“而我正相反!”说着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那位批评家走过去以后更加气急败坏了,可他半天也没有说出一句话。

歌德对那位寻衅污辱他的批评家,不仅表现出豁达的情操和高雅的风度,而且只用一句话就对他进行了妙巧的还击。

批评家用了一个混合关系的三段论,即大前提——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小前提——你是蠢贷;结论——所以,我不能给你让路。他只说出推理的大前提,小前提隐而不说,以不让路的事实来表明他的结论。歌德的推理是:“而我正相反”,即凡是蠢货都给他让路;你是蠢货;所以,我给你让路。歌德也只是说出了大前提,以让路的行动表明结论,省略的小前提则是——你是蠢货。

关于歌德的一个小故事的哲学问题

有一次,歌德在魏玛公园里溜达,忽然再一条只能通过一个人的羊肠小道上,遇见了对他的作品提出过尖刻批评和胡乱职责的批评家。两人越走越近。“我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批评家傲慢地先开口道。“我正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路旁。

有一天,歌德到公园散步,迎面走来了一个曾经对他作品提出过尖锐批语的批评家,他站在歌德面前高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

歌德却答道:“我正好相反!”歌德一边说,一边满脸笑容地让在一旁。

歌德以幽默和宽容的方式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也显示了他的大度和忍让。

西方文论

17春《西方文论》作业_3 交卷时间:2017-06-09 14:24:57 一、单选题 1. (4分)柏拉图所区分的三种叙述,包括“摹仿叙述”、“单纯叙述”和? A. “混合叙述” ? B. “对话叙述” ? C. “独白叙述” ? D. “表现叙述”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西方文论,2.1柏拉图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2. (4分)斯塔尔夫人提到的“南方文学”的典型例子是 ? A. 希腊文学 ? B. 英国文学

? C. 德国文学 ? D. 法国文学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西方文论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3. (4分)“艺术幻觉”是由下面哪个学派提出? A. 苏格拉底学派 ? B. 毕达哥拉斯学派 ? C. 犬儒学派 ? D. 智者学派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西方文论,1.2前柏拉图时代的美学和文论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4. (4分)“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愉悦或不悦而对另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一个这样的愉悦的对象就叫作美。”持此观点的是 ? A. 柏克 ? B. 鲍桑葵 ? C. 康德 ? D. 歌德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西方文论,6.3《判断力批判》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5. (4分)下面被视为古希腊美学的创立者的是 ? A. 德谟克利特 ? B. 毕达哥拉斯 ? C. 柏拉图 ? D. 赫拉克利特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西方文论,1.2前柏拉图时代的美学和文论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6. (4分)女性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关联是 ? A. 二者从重读经典开始,并在自己的立场上剥离出曾被湮没的意义? B. 二者都关注女性权利在文学中的体现 ? C. 二者都以激进的姿态否定经典 ? D. 二者都强调从“弱势性别”角度来关注“弱势文化”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西方文论,10.3以话语权力、意识形态为圆心的文化批评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7. (4分)西方文论史上第一个严格区分了“美”与“崇高”的思想者是()。 ? A. 休谟

德国古典文论:歌德

第三节歌德 一生平及著作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德国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城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父亲是法学博士,做过法兰克福市议员,母亲是市议会议长的女儿。 1765-1768年,歌德遵从父愿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他自己却喜爱艺术和自然科学。 1768年因病回家修养,病愈后1770-1771年就学于斯特拉斯堡大学,成为法学博士。 他早年接触了斯宾诺莎哲学,与“狂飙突进”运动作家、思想家相识,尤其受赫尔德影响,与赫尔德一起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 1771年8月,歌德回到故乡,10月14日发表演说《莎士比亚命名日》, 1772年写成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旋即蜚声德国文坛。 1774年,他写成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及一些抒情诗,并开始构思《浮士德》,其片断于1790年出版。 1775-1786年,歌德应邀担任魏玛宫廷枢密顾问和大臣,期间试图推行改革,但阻力重重。 由于政治上的不顺利,加上对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牵挂,歌德

于1790年摆脱了宫廷生活,去意大利游历,潜心研究古希腊罗马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等,其思想由早期浪漫派倾向向古典主义转变。 从1794年7月开始,他同席勒亲密合作,自觉地走上了古典现实主义道路,共同为创立德国民族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直至1805年5月9日席勒去世。 经过10年的努力,两位德国的伟人将德国文学推向了古典现实主义的高峰。 他曾与席勒合写《警句》,在席勒的敦促和相互切磋下,于1796年完成了《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1806年《浮士德》第一部脱稿,于1808年出版。 1809年歌德完成长篇小说《亲和力》, 1811年开始撰写自传体小说《诗与真》,1830年脱稿, 1823年起,爱克曼到魏玛拜访歌德,并担任歌德秘书,直至1832年歌德在魏玛逝世,写下了《歌德谈话录》。 1831年,《浮士德》第二部脱稿。 集中体现歌德文论思想的著作主要有:《论德国的建筑艺术》(1772)、《说不尽的莎士比亚》(1813)、《评述温克尔曼》(草稿,1805)《歌德格言和感想集》、《诗与真》(1831)、《歌德谈话录》(1823-1832)。他的这些文论著作与学究式的纯粹理论思辨不同,是一种直觉感受的抒发。

古代西方文论.doc

第一编古代文论 西方古代文论概述 时期界限: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直至文艺复兴。 发展脉络:“二希精神”(“希腊精神”和“希伯莱精神”) 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希伯莱精神和希腊精神,整个世界就在它们的影响下运转。在一个时期世界会感到一种力的吸引力更大,另一个时期则是另一种力更受瞩目。世界本应在这两极之间取得均衡,只是事实上又从来不曾做到过。” 古希腊(罗马):希腊精神主导——欧洲中世纪:希伯莱精神主导——意大利文艺复兴:希腊精神的涅槃重生 第一章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古希腊文论大体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极盛于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这也是西方文论发展史上最富于原创力的时代。 柏拉图著作甚丰,有近三十篇对话流传至今,其中《伊安》《理想国》《法律》《斐德若》《会饮》等篇直接与文艺理论相关。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文论著作是《诗学》和《修辞学》。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 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说 苏格拉底的模仿说与功用说 第二节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柏拉图的生平和时代 柏拉图的文艺观 柏拉图文艺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柏拉图文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和《诗学》 亚里士多德的生平、著作 《诗学》的方法论 《诗学》中的一般艺术原理 对《诗学》的评价 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一、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毕达哥拉斯的基本哲学观念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因为万物都能用数去计算,所以认识世界就是认识支配世界的“数”。 1、“美是和谐统一” “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长度有关,音乐是否协调与发音体的体积比例有关。 2、“小宇宙”与“大宇宙”的和谐统一 人的身体跟宇宙天体一样,都由数的和谐原则统辖,人的内在和谐可以受到外在和谐的

歌德研究综述

中文系11级汉语言5班 学号:1102405024 姓名:李华峰 歌德研究综述 一、作家生平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对自然和社会知识都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剧作家,诗人,自然科学家,画家,是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但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写作上。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戏剧、散文、诗歌、自然科学、博物学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成就。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高峰,使其占据了欧洲第一流的位置,也为整个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诗句《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1832年3月22日,歌德因病离开了人世。 二、创作情况 1775年以前是歌德的早年文学创作期。1770年歌德到斯特拉斯堡继续上学。在这里,他结识了“狂飙突进”运动精神领袖赫尔德和一批文学青年。在赫尔德的影响下,歌德开始学习莎士比亚的戏剧和

民间文学。莎士比亚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一扫成规旧习的清新风格,民歌中奔放不羁的情感和自由灵活的形式,给了年轻的歌德以深刻启迪。写出了《五月之歌》、《野玫瑰》等情感真挚、旋律优美、民歌色彩浓郁的诗歌,歌德也因之被称为德国近代抒情诗的真正创始者。 1772—1775年是他创作的第一个丰收期,写出了一批体现“狂飙突进”精神的文学作品。他的剧作《葛兹.冯.伯利欣根》(1773)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是歌德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小说,也是德国第一部引起广泛的国际反响的文学作品。它取材于歌德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描写主人公维特与绿蒂的爱情悲剧。深刻体现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德国资产阶级的特点。维特是18世纪德国进步知识分子青年的形象。他出生于市民家庭,才华出众,思维敏捷,情感丰富细腻。他虽没有改造现实社会的雄心壮志,却追求美好的理想,要求个性解放,幻想纯洁的爱情。他有能力有才华,希望能够有所作为,但严酷的现实却不容许他越雷池半步。在令人窒息的环境中,处处受到压抑和侮辱。在与环境的冲突中,他深深体验到自己的软弱无力,维特看不到希望,爱情无望,事业上又走投无路,感觉不到任何的人生价值,最后选择的自杀。他的自杀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了青年歌德对改变当时德国的一种绝望心情。揭露批判了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表明正是落后的社会制度和风俗扼杀了维特年轻的生命。维特的思想和命运,曾

18世纪重要文学内容

简析18世纪文学的背景: ①产业革命;②启蒙运动;③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包括洛克重视感觉和经验的唯物主义哲学及社会政治理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的蒸汽机以及当时的光学理论等;④古希腊文学传统。 简述18世纪文学的特征: (1)古典主义仍占有重要地位,启蒙文学成就最高,两种主要创作方法在该时期都有质的飞跃,直接为19世纪两种主要思潮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继英(16世纪)、法(17世纪)后,德国在1S世纪形成厂自己的民族文学。(2)有鲜明的倾向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它与17世纪古典主义同属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学思潮,但古典主义拥护国王,启蒙主义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3)启蒙文学自觉地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写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普通情感,这在文学的人民性方面前进丁一大步。(4)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如正剧、哲理小说等等。 启蒙运动: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及文艺复兴运动后所掀起的一场更为激烈、广泛的反封建、反教会,具有全欧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简析18世纪启蒙文学的特点。 ①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 ②启蒙文学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 哲理小说:是18世纪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用小说的形式表现作者的哲学观点和社会看法。不重视情节、环境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而把人物的形象作为一种寓意,常用体裁有书信体、对话体、游记体等。哲理小说对开启民众思想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启蒙戏剧也称“正剧”或“市民剧”,它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由法国的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的莱辛创立。其特征是打破了悲、喜剧的界限,描写日常生活,以平民为主人公,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教育功能。代表作有博马舍《费加罗的婚姻》等。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中期发生在德国的一次全国性资产阶级文学革命运动,因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它充分肯定个人的地位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崇尚感情,肯定自然,推崇天才,带有狂热的个人主义倾向和反叛精神,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赫尔德是运动的精神领袖,青年歌德和席勒是主要作家,代表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的《阴谋与爱情》。 什么是感伤主义? 答:感伤主义首先出现于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名称从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来。感伤主义作家把现实矛盾看成是理性社会的罪恶,因而对理性采取否定态度。他们在作品中批评贵族与大资产阶级的罪恶,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在艺术上,重视感情的力量,力图引起读者对主人公的同情,达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感伤主义作家注意描写平民形象,而且创造了日记体、游记体等新小说形式,给欧洲文学带来了新因素。 什么是哥特式小说? 哥特式小说是18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这种小说多以中世纪阴森神秘的城堡为背景,写其中因恋情或因财产而引起的凶杀复仇,充满神秘、怪诞、恐怖和刺激,代表作是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和拉德克力芙的《渥多尔弗的秘密》。 莱辛是德国民族戏剧、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莱辛是德国民族戏剧、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完成了德国文学的转变”。其主要贡献有三:一是美学理论。《拉奥孑L》(1766)探讨的是诗与画的界限。二是戏剧理论。《汉堡剧评》(1767—1769)强调戏剧的社会教育作用和民族特性,要求反映市民阶级的生活、愿望和情感。三是戏剧贡献。其喜剧代表作是《明娜?封?巴尔赫姆》(1767)、市民悲剧代表作是《萨拉?萨姆逊》(1755)和《爱米莉娅?迦洛蒂》(1772)。 歌德 论述浮土德的艺术形象。 这一生的痛苦曲折经历中,浮士德表现出坚韧顽强、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品格。在他不断得到与不断失去的整个人生过程中,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他生命饱满,感受丰富,痛苦促使他深入思考,失败磨砺他的意志,内心不断生出的种种意愿使其精力旺盛,永远开拓。:这种永远不满足、锲而不舍的性格特点,构成了有名的“浮士德精神气这正是欧洲

西方文论笔记整理

第一章总论 §一、西方文艺理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1、学科性质 §西方文艺理论又叫西方诗学、西方文论,是西方对文学认识和研究的总汇,是西方进步文艺思想的结晶。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下级学科。文艺学有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是文学理论的子学科。 §2、研究对象 §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成果、理论主体和研究方法。 3、研究任务 (1)、西方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 (2)、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批判 (3)、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体研 (4)、中西文艺理论比较研究 4、研究方法 §(1)、以人为本。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也就是研究人,研究文学如何显现人、表现人、理解人。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正确的理解人、尊重人,并把这作为评判西方诗学的重要尺度。

(2)、比较的方法。包括中西比较、古今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 (3)、史实与史鉴相结合。强调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渗透。 (4)、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5)、多学科融合。 二、西方文艺理论的典型形态 §1、哲理性文论 §2、经验性文论(诗性文论) §3、政治性文论 §4、职业批评家的文论 三、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走向:中心而非中心(一元而多元) §西方文艺理论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形,但理论家们大多有研 究的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一元化态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研究者们不再有统一的研究重点和中 心,理论研究呈多元化态势。固守某个中心或重点,虽 有些固执甚至偏狭,但却踏实,没有统一的重点和中心,虽显得宽容、全面,但却彷徨。 1、自然中心(公元前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理论家们普遍视艺术为自然的模仿。古希腊文论、古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新古典主义

有关歌德

第二节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德国伟大的民族诗人,德国古典文学和民族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在长达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戏剧和小说,成为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叶德国最重要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浮士德》是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歌德的一生比较曲折,思想状况也颇为复杂,这也带来了他文学创作的复杂性。这是由社会历史、他个人的独特人生及知识分子的认知历程所决定的。总括起来,我们认为歌德的生子思想与创作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一)充满热望的中青年时代(1749——1785)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法兰克福市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父亲是个法学博士,学识渊博且任该市参议员;母亲是市长的女儿,富有学识,为人精明,谈吐幽默。这一切都使得歌德在童年即受到良好的教育,深受古典文化的陶冶,促进了他文学天赋的发展。 1765年,16岁的歌德遵照父亲的意愿到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他更感兴趣的却是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1768年,歌德因病休学居家。两年后,他转入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学习。斯特拉斯堡靠近法国,在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下,那里正在兴起“狂飙突进”运动。在当时四分五裂、经济落后、社会意识沉闷的德国,青年歌德极容易地受到感召。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他读过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著作,也读过伏尔泰、卢梭的著作,并接受了卢梭“返回自然”的思想。在文艺理论家赫尔德尔的影响下,他倾心于荷马史诗、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民歌等。毕业之前,他已创作了不少抒情诗。诗中燃烧着火一般的热情,赞美大自然,沤歌爱情和友谊,隐含了对专制和暴政的强烈不满,充满了积极、健康、乐观的精神,如《五月之歌》、《欢会与离别》等。 1771年,歌德大学毕业,回故乡当了律师,同时坚持写作,陆续完成了“狂飙突进”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如剧本《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简称《葛兹》)(1773)、诗剧片断《普罗米修斯》(1773)、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及诗剧《浮士德》的部分初稿。 《葛兹》是部历史悲剧。在历史上,葛兹实有其人,他是16世纪上半叶农民起义的领袖,因不能脱离自己的贵族出身,最终背叛了农民,引导了起义的失败。在歌德笔下,葛兹是个争自由、反封建的英雄。他同情农民的悲惨遭遇,与诸侯作战;相信善良和正义,希望皇帝能建立中央集权,统一德国,建立自由民主的国家。但作为起义领袖,他不能彻底地同贵族(本阶级)决裂,故不同意农民的革命方式,终于背弃了农民,最终被敌人抓住,壮烈死去。葛兹的悲剧,昭示了他本人及18世纪的革命者身上的弱点和局限,但无疑,他更是一个抗争者和道义上的胜利者,体现了狂飙突进精神,因此恩格斯称此剧是“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崇敬”。 诗剧《普罗米修斯》中,歌德用讽刺的笔法写尽了群神的可怜相,否定了神的存在意义;通过赞美普罗米修斯的抗争精神,沤歌了自由,体现出了强烈的狂热的进取精神。 1774年发表的中篇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第一部产生世界影响的作品。小说是歌德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其他见闻写成的。 维特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形象。他有才华,有热情,向往自由和平等的生活,希望从事有益的实际工作。但是,围绕着他的社会却是丑恶的:庸俗麻木的市民,势利傲慢的贵族,保守腐败的官场……这一切好像一张无形的灰暗的网,罩在了维特的身上,更罩在他的心头。他不断地与之冲突,也不断地逃避,性格也日甚一日地内向和忧郁。他逃离城市的庸俗和烦闷,来到了乡村,在大自然的怀抱和淳朴的民风中得到了短暂的安慰;他同绿蒂一见钟情,但面对她及其未婚夫,只能给他再添上一些精神苦闷。于是他回城到外交部门工作,可受到了上司的歧视和贵族的当面侮辱,他再次逃离城市,又回到绿

20世纪德国最壮观的大河文学

去老地方淘了些盘来看,在单位闲着没事就先把WPP买的一部德国电影看了。“窃听风暴”,德文原文俺就不给出了,反正俺也不懂德语。英文译名是"The Lives of Others",别人的生活。看完电影俺觉得原名起的挺好的,不知道为什么翻译成窃听风暴,驴唇不对马嘴。The lives of Others讲述两德统一前的1985年发生的故事,东德当时有世界上最大的秘密警察机构,通过这些秘密警察,东德人生活在一种很压抑的氛围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当然无存。电影的整个调子也很压抑,男主角甚至很少有对白,但他的表演实在很精彩。片子的最后当柏林墙倒塌的消息传来时,俺也被深深打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见了。电影的声音做得极好,录音师和混音师都是大师级的人物。有些细节里故意把声音放大,比如咀嚼食物的声音,给人以一种很近的临场感。音乐也很棒,不愧是德国人的作品。中间用了几段摇滚乐,俺肯定听过,但是死活想不起来是谁唱得了——从这儿也可以看出俺老了。剧情俺懒得写,要么自己看一下,要么去网上找影评,都差不多。倒是应该推荐一篇龙应台的文章,“活过底片的世界”,为这部电影提供了很好的注脚。 龙应台:活过底片的世界 1 20世纪德国最壮观的"大河文学"出现了。 这部作品的厚度有100公里长,每一公里大概有1000多页密密麻麻的文字。其中18公里是寻常百姓的生活点滴,11公里是"坏分子"的活动细节,剩下的70公里嘛,还不清楚是什幺。 作者的名字是"东德公安部等" ,"等"包括85000名秘密警察和数十万名埋伏在社会各个角落的"线民"。作品里的主角,是东德1700万人口。作品的名字或许可以叫"围城",因为这1700万人住在围城里,四周有70万枚地雷,6万枝自动扫射机关枪,还有,1100只训练有索的狼狗。 今年一月,"大河文学"公开,人们涌进那蜿蜒100公里的阴暗的文字迷宫里,寻找自己的故事。进去的时候,心里已经藏着不样的预感,出来的时候,脸色苍白,双腿颤抖,太亮的阳光使人晕眩。 做妻子的,发现那定期到秘密警察那儿去报告自己行踪和言谈的,是共枕10年的丈夫。做学生的,发现记录自己"不当"言行的,是那课堂上授课的老师。作家,发现自己某年某日私下读了西方的刊物,打小报告的是那长年进出自家书房和厨房的知交。牧师,发现自己在几年前所以大病,是因为医生遵从公安部的指示,开给他损坏脑神经的药剂。异议分子,发现自己和辩护律师当年的"密谈"内容,白纸黑字的记载着。病人,发现自己对精神医师的倾吐,一卷一卷录在大河文学里…… 人们早已忘怀了某年某月某日和某人在某地做的某事,突然像血证似的摊开在眼前,角落里写着出卖者的代号--他们是街坊邻居,是亲人、知交、文友、爱人,是为你治感冒的医生,为你辩护的律师,为你指引人生的教授。

18世纪文学

第五章18世纪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至18世纪仍然影响欧洲文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A)。 A.古希腊文学B.中世纪文学 C.文艺复兴文学D.古典主义文学 2.法国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学的时间是(C)。 A.16世纪B.17世纪 C.18世纪D.19世纪 3.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这是(C )。 A.斯威夫特B.理查生 C.笛福D.菲尔丁 4.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诞生的作品是(B )。 A.《格利佛游记》B.《鲁滨逊漂流记》 C.《汤姆?琼斯》D.《克拉丽莎》 5.斯威夫特在英国文学中所开创的传统是(C)。 A.现实主义传统B.浪漫主义传统 C.讽刺传统D.空想社会主义传统 6.代表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最高成就的小说是(D )。 A.《鲁滨逊漂流记》B.《格利佛游记》 C.《克拉丽莎》D.《汤姆?琼斯》 7.哥特式小说是18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其代表作是(A)。 A. 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和拉德克里芙的《渥多尔弗的秘密》 B. 布莱克的《经济之歌》和《天真之歌》 C. 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 D. 布莱克的《经济之歌》 8.诗句“再来干一杯上等美酒,再来干一杯上等美酒,无论我们到哪儿寻找快乐快乐总在那儿等候”的作者是(C)。 A.拜伦B.雪莱 C.彭斯D.济慈 9.18世纪哲理小说的开创性作品是(A )。 A.《波斯人信札》B.《老实人》 C.《天真汉》D.《拉摩的侄儿》 10.“种我们的园地要紧”的名言,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这句名言出自一部小说的结尾。这部小说是(B )。 A.《天真汉》B.《老实人》 C.《波斯人信札》D.《爱弥儿》 11.被恩格斯称之为“辨证法的杰作”的作品是(B )。 A.《修女》B.《拉摩的侄儿》 C.《宿命论者雅克》D.《天真汉》 12.《新爱洛德丝》的作者是(B)。 A.狄德罗B.卢梭 C.孟德斯鸠D.伏尔泰 13.《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女主人公是(C )。 A.尤丽B.苏珊娜

德国启蒙主义文论

德国启蒙主义文论 1、德国启蒙主义 2、莱辛的文学思想 3、林尔德的民族文学理论 16世纪以后的德国,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战争,造成经济落后和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直到18世纪中期,启蒙运动才逐渐展开。德国启蒙运动的兴起首先是由于法国的影响,法国的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潮直接刺激了德国的知识分子,他们深感只有像法国那样的思想文化运动.才能促成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进步,摆脱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德国启蒙运动的目的同法国也有差异,它的当务之急还不是像法国那样制造反封建制度的革命舆论,而是首先以统一国家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 德国文艺领域在18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受高特舍特和温克尔曼古典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时表现为对法国古典主义的摹仿,以后又表现为对古典主义的批判,为发展统一的民族文学而斗争。这个时期的代表著作是莱辛的《拉奥孔》和《汉堡剧评》。18世纪70年代发生的“狂飙突进”运动标志着德国启蒙运动的深入,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精神领袖,他为建立德意志民族文学作出了理论贡献。 德国启蒙运动的首要任务是争取实现民族的统一,莱辛认为,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文化是实现民族统一的途径,这一认识是他及同时代的德国人从事艺术理论批评和创作实践的巨大推动力。 2、莱辛的文学思想 ●莱辛(1729—1781)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优秀剧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德国民族文学和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 奠基人。他出生于萨克森的一个牧师家庭,少年时期学习古代语言,后来进莱比锡大学学习神学,并醉心于自然科学、哲学、语言学,具有文学艺术的渊博知识。1748年到柏林,开始从事文学评论,与高持舍特进行论争,1765年写成美学名著《拉奥孔》.1766年受聘为汉堡民族剧院的顾问和剧评家,出版评论集《汉堡剧评》。 ●“ 斯彭司对于诗画互相类似的看法是最离奇的。他相信这两种艺术在古代结合得非常紧密,经常携手并行,诗 人总是要向艺术家看齐,而艺术家也总是要向诗人看齐。斯彭司不曾想到,诗是一门范围较广的艺术,有一些美是由诗随呼随来的而却不是画所能达到的;诗往往有很好的理由把非图画性的美看得比图画性的美更重要。 所以每逢他在古代诗人和艺术家之间发现到顶细微的分歧时,他就陷入困境,想出一些最离奇的脱身术。”——《拉奥孔》 ●“雕刻家要在既定的身体苦痛的情况之下表现出最高度的美。身体苦痛的情况下的激烈的形体扭曲和最高度的 美是不相容的。所以他不得不把身体苦痛冲淡,把哀专化为轻微的叹息。这并非因为哀号就显出心灵不高贵,而是因为哀号会使面孔扭曲,令人恶心。”——《拉奥孔》 ●莱辛从三个方面阐明了诗与画的界限: ●一是摹仿的媒介不同,画以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为符号,诗以时间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因此,画是空间艺 术,诗是时间艺术。 ●二是摹仿的对象不同,画以空间中的颜色、形体为符号,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诗运用在 时间中持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因此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中持续的事物。画表现静态的美,诗表现动态的美。静态美包括人体美和精神美,动态美包括思想感情与故事情节。 ●三是艺术作品的效果不同,绘画作用于人的视觉,以形体、色彩引起欣赏者的美感;诗作用于人的听觉,通过 声音、语言使欣赏考产生丰富的联想。 ●莱辛认为诗与画的共同点在于都是摹仿的艺术,但由于摹仿的媒介、对象和产生的效果不同而成为各具特征的 艺术,混淆两者的界限,也就否定了他们的特殊性。 ●莱辛提出了诗与画的不同美学原则。莱辛所说的诗与画的界限,实际上是指诗与雕塑这种造型艺术的界限。他 通过对维吉尔的诗所描写的拉奥孔和雕塑《拉奥孔》的比较,提出了画的最高原则是美,诗的最高原则是真。 ●因为绘画和雕塑作为空间艺术,它只宜描写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或某一瞬间的表情.擅长表现静态事物,这就 决定了它应着力描写的是事物的形态美或美的表情,因此美便成为绘画、雕塑创作曲最高美学原则。 ●“诗作为时间艺术,运用的是语言符号,所以在直接描写事物的形态美方面不如绘画、雕塑、但它却有比造型 艺术更广阔更白由的空间,它善于描写动态的事物.描写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人类的心灵世界,所以诗的目的在于真实地描写自然和社会现实,所以,真实是诗创作的最高美学原则。” ●再次,菜辛提出了艺术的时空辩证观。莱辛虽强调画是空间艺术,诗是时间艺术,两者的界限不容混淆,但他 又没有把问题绝对化。他指出,“绘画所用的符号并非全都是自然的”颜色、线条,“诗所用的符号也不单是人为的”声音、语言,“文字作为音调来看待.也可以很自然地来摹仿可以耳闻的对象”;诉诸听觉的先后承续的人为符号与诉诸视觉的先后承续的自然符号的结合,是诗与音乐、舞蹈的结合;戏剧艺术、演员的表演是自然符号与人为符号的巧妙结合。因此“把多种美的艺术结合在一起,以便产生一种综合的效果,这种可能性和难易程度就要随这些艺术所用的符导的差异而定。”同时.菜辛指出,诗虽长于表现动作,但通过动作也可以暗示物体;画长于表现物体,但通过物体也可以暗示动作,但诗与画的界限并不能冈此而混淆。 ●最富孕育性的瞬间与最生动的感性形象 ●莱辛将艺术的时空辩证观运用于艺术创作,提出了关于选取“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他指出:“绘画在它

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之比较

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之比较 在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狂飚突进”运动中一大批青年文学家在德国涌现,文学进入繁荣时期。歌德与席勒正是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所产生的杰出的领袖,他们将德国民族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共同奠定了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他们“各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黑格尔评价他们说,“席勒和歌德都不仅是他们时代的歌手,而且是范围更广泛、意义更深刻的诗人。”朱光潜也说,“由于两人合作,有意识地走古典主义的道路,不但把各自的文艺创作推进到高度的成熟,而且也替德国建立了一种辉煌的民族文学。 ”由于受德国现实阶级关系、社会政治状况以及哲学观点等方面的影响,歌德与席勒的创作和理论上则是既有联系又相区别。 歌德(1749—1832)深受德国启蒙主义者赫尔德的影响,他积极参加狂飚突进运动,并培养起对民间文学、荷马史诗和莎比亚作品的强烈兴趣。由于具有资产阶级的革命与妥协双重矛盾,歌德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脱离了狂飚运动,走向了追求古典文化、宁静和谐的道路。在文艺美学思想上,他接受了狄德罗、莱辛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他们的唯物主义、现实主义观点。从总的方面来说,歌德的思想倾向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并表现在他的许多文艺理论主张上。 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歌德认为艺术既服从自然,又超越自然。艺术家“应该遵循自然,研究自然,摹仿自然,并且应该创造出一种毕肖自然的作品。”但是,“摹仿自然”并不同于完全的再现自然,而应有所超越,对自然进行艺术加工、改造,发挥作家的主动性。所以,他提出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可见,歌德在处理文艺与现实关系的问题上,是持辩证的、现实主义的态度。 关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古典主义”实际上指的是现实主义。对于歌德本人的创作实践来说,很难讲是现实主义的,还是浪漫主义的。在创作上,他从浪漫主义到古典主义,追求的是二者的结合,但他的主要思想倾向还是现实主义的。在《歌德谈话录》中,他谈到古典和浪漫的问题,并明确说

西方文论期末复习题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 西方文论导论 西方文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亚里士多德《诗学》于公元前4世纪成书并得以广泛流传以后就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问。 西方文论的分期 (一)古代文论(古希腊时期到17世纪): 古希腊文论-——罗马古典主义文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新古典主义 (二)近代文论(从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到19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三)现代文论(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 唯美主义——直觉主义——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学理论——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 (四)后现代文论(20世纪70年代后):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 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释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 西方哲学从研究重心来看,从古希腊直至现在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向”: 一次是从古代的自然本体论转向近代的认识论 一次是从近代的认识论转向现代的语言论。 第一章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1)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自然美学:美在和谐。 (2) 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人的艺术美学:模仿自然。 (3) 苏格拉底的伦理美学:美即功用。 一、自然美学:美在和谐 首先,美在于数的和谐。 其次,提出了“天体音乐”的概念。 二、艺术美学:模仿自然 (1)“对立和谐”理论。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者之一”。 (2)首次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 三、伦理美学:美即功用 (1)“艺术模仿自然”,不是模仿人物的外形,而是强调描绘出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人物的“心境”、“神色”和“感情”。 (2)美的标准就是“功用”的结论,即有用即美,无用即丑。 第二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一、理式论摹仿说——文艺本质论 1、理式 “理式”(Idea)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他所说的“Idea”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

德国文学

17~19世纪德国文学简介 英语教育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贾莉 2017110268 I巴洛克时期Barock 文学体裁:诗歌;戏剧;小说 文学题材:三十年战争(1618-1648),之前,德国文学以战争为主题。三十之后,除此以外,巴洛克时期的文学是一种宫廷文学,它的主要内容是对公 侯的颂扬。 原因分析:1.由于三十年战争,德意志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片萧条。并引起民众对死亡的恐惧、对宗教神秘的狂热追求和偏激的信仰。此时期文 学的中心主题是:尘世生活的虚无、把握当下和及时行乐。 2.宫廷同时也是文化的中心。作家大多出生于市民家庭,他们不是继 承和发展16世纪市民文学的传统,而是依附宫廷,为王公服务,根 据公侯们的要求写出不同的作品。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1.安德里亚斯·格吕菲乌斯(1616-1664) 诗歌:《祖国之泪》戏剧:《卡德利奥和采琳德》 2. 格里美豪森(1621-1676) 小说:《冒险的西木卜里切斯木斯》 II启蒙运动Die Aufkl?rung 文学体裁:教谕诗、寓言、市民悲剧 文学题材:市民文学;资产阶级的生活和资产阶级启蒙;启蒙的理念覆盖了所有的文学类型,即理性、人性和功利性。 原因分析: 1.自从17世纪下半叶以来,德国逐渐从三十年战争的浩劫中复苏过来,市民阶级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力量。随着这一形势的变化,市民文 学也在艰难地发展,创作的中心不再是诸侯的称赞或是宫廷社会的消 遣,而是对资产阶级生活和资产阶级启蒙的描写,到了18世纪中叶 终于取代了封建宫廷文学的统治地位。 2.启蒙运动的参加者是一部分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和一些贵族。它是

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提倡以自由取代专制主义,以平等取代等 级制度,以宽容取代教条主义,以经验和科学知识取代无知、迷信和 偏见,以乐观主义取代悲观主义。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莱辛(1729-1781) 文艺批评《有关当代文学的通信》 美学作品《拉奥孔或论绘画与诗的界限》 戏剧理论《汉堡剧评》 戏剧作品《萨拉?萨姆逊小姐》;《明娜·封·巴尔赫姆》; 《爱米丽娅·迦洛蒂》;《智者纳旦》 III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d Drang 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戏剧 文学题材:反对社会等级偏见;反对封建社会“不自然”的生活方式;反抗社会、道德和美学的束缚 原因分析:1.狂飙突进运动是对过分强调理性的启蒙运动的一种反动,转而强调情感和激情的作用。这一时期的作家多数都出身于市民家庭,是新兴 的市民阶层的代表。这些市民阶层的年轻知识分子用奔放的热情来表 达自己的不满; 2.打破常规,推崇天才,他们认为艺术是学不会的,艺术家要靠天才 来创作。摆脱法国古典主义的束缚,推崇莎士比亚。 3.狂飙突进运动对启蒙运动在思想上有着继承性,在反封建上有着一 致性,两者的不同只在于启蒙运动作家更偏重于冷静的理智,而狂飙 突进作家偏重于情感的呐喊,强调自然,要求人的各种力量能得到自 由发挥,要求艺术能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变化万端。 4.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都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他们反抗当局,反抗 贵族和神权的权力滥用,要求人权和社会自由平等。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1.青年歌德(1749-1832): 剧作《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 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文论发展历史

西方文论发展史的线索和脉络 西方文艺理论史,就是西方文艺现象和规律认识的发展史。所谓西方文论,指的是流传于以欧洲为主兼及北美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古希腊以来出现的文艺理论家,如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郎吉努斯,近代的布瓦洛、狄德罗、莱辛、丹纳、别林斯基等,以及大批作家和诗人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和论述即文论著作,构成了西方文艺理论史研究的对象。 文艺理论来源于文艺实践,同时又受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西方文艺理论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也是按照“他律”和“自律”所形成的“合力”来运行的。作为西方文艺理论很难面面俱到把它的发展轨迹清晰地呈现出来,只能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将其发展线索和脉络大致梳理一下。纵观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时期”、“四大本质论”、“五大本体论”和“两大序列贯穿”: 一、“四大时期”: 1)古典文论时期: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前8世纪——15世纪) 2)近代文论时期:文艺复兴、法国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马列文论(16世纪——19世纪末) 3)现代文论时期:以叔本华、尼采非理性哲学为理论基础,包括叔本华、尼采的直觉主义文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文论、唯美主义、象征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和存在主义文论等等。(20世纪60年代以前) 4)当代文论时期:以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包括后结构主义(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为核心)、新历史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文论等等,主要是瓦解现代主义形式中心主义。(20世纪60年代至今) 二、四大本质论。任何理论的构建都有其逻辑线索或中心支柱。对于文艺理论来说,文学的本质问题,即文学是什么,是每个文论家在探索和研究文学特征及其规律时必须首先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对这一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就产生了文论史上连绵不断的理论纷争,也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尽管西方文论史上对于文学

歌德的诗歌精选

歌德的诗歌精选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戏剧家、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政治人物,为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是世界文学领域最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之一。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歌德的诗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歌德的诗歌1 欢聚与离别 我的心儿狂跳,赶快上马! 想走想走,立刻出发。 黄昏正摇着大地入睡, 夜幕已从群峰上垂下; 山道旁兀立着一个巨人, 是橡树披裹了雾的轻纱; 黑暗从灌木林中向外窥视, 一百只黑眼珠在瞬动眨巴。 月亮从云峰上俯瞰大地, 光线是多么愁惨暗淡; 风儿振动着轻柔的羽翼,

在我耳边发出凄厉的哀叹; 黑夜造就了万千的鬼怪, 我却精神抖擞,满心喜欢:我的血管里已经热血沸腾! 我的心中燃烧着熊熊烈焰! 终于见到你,你那甜蜜的 目光已给我身上注满欣喜; 我的心紧紧偎依在你身旁,我的每一次呼吸都为了你。你的脸庞泛起玫瑰色的春光,那样地可爱,那样地美丽,你的一往深情——众神啊! 我虽渴望,确又不配获取! 可是,唉,一当朝阳升起,我心中便充满离情别绪; 你的吻蕴藏着多少欢愉! 你的眼饱含着多少悲凄! 我走了,你低头站在那儿,泪眼汪汪地目送我离去; 多么幸福啊,能被人爱! 多么幸福啊,有人可爱! 歌德的诗歌2

玛丽恩巴德悲歌 别人在痛苦之中沉默不言, 上帝却让我说出我的烦恼。 如今,花儿还在含苞未放, 我怎能怀抱希望、跟她再见? 天堂和地狱都在对你开放; 我的心里觉得多么烦乱!—— 别再迟疑!她走到天国门口, 要把你高举,抱在她的心头。你就这样被她迎入天堂, 好像你有福消受美丽的永生; 你更无别的希冀、要求和愿望,衷心追求的目标已经达成, 你看到这独一无二的倩影, 憧憬的眼泪的泉源就立即流尽。白天鼓着迅疾的翅膀驰骋, 好像一分一分地拚命追赶! 夜吻,这是忠诚结合的保证:就是到明天,也不会有所改变。一段段时刻在悠然前进之中 虽像是姐妹,但并不完全相同。残酷而甜蜜的最后一吻,它割断

西方文论整理笔记

西方文论整理笔记 西方文艺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后现代四个阶段; 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也可以分为古代文论、近代文论、现代文论和后现代文论四个历史阶段: 古典文论:古希腊文论——新古典文论 古希腊文论——罗马古典主义文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新古典主义 近代文论:启蒙主义——自然主义 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 现代文论:唯美主义——结构主义 唯美主义——直觉主义——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学理论——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 后现代文论: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 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释—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出生于雅典世袭贵族之家,从小受到良好教育,20岁就学于苏格拉底门下,很得苏格拉底赏识,与老师反对民主派的政治立场一致,师生友谊非同一般,老师死后,他到各国漫游,一方面研究地中海沿岸的各国文化,一方面寻找政治上的支持者,以实现他重建奴隶主贵族执政的理想国的愿望。回雅典后,在阿卡德摩斯体育场附近他朋友集资买的房子和花园中建立学园开始讲学。在此开始写作《对话》,还写了《斐立布斯》和《法律篇》等著作,长于思辨,追求执着,终生不娶,晚年陷入神秘主义,82岁去世。其著作设计政治、伦理、教育、哲学,文艺理论和美学是他哲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散见于许多对话中,其著作几乎都用对话写成,讨论双方集中一个或多个问题,一问一答,互相辩驳,揭露矛盾,层层深入,最后得出结论。把对话作为一种独

12德国的浪漫主义文论

德国的浪漫主义文论 一.席勒 席勒(1759—1805),是德国诗人、剧作家、美学和文艺理论家。席勒生活在18世纪后半叶的德国,经济落后、政治分裂、封建专制严重。席勒13岁被强行送入一所“军事学院”,在这所酷似监狱的学校里一关就是八年,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青春,使席勒痛彻体验了封建专制的残酷,形成了追求自由的理想,特别他后来读了卢梭、狄德罗的著作,这种追求就更强烈。他在美学和文论方面的代表作有《美育书简》、《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二.文论思想 1.诗的分类及其根据 席勒说∶“诗的概念不过是意味着给予人性以最完满的表现而已”,而现代和古代的人性不同,因而诗的类型也不同。席勒把古代的诗称为素朴的诗,把现代的诗称为感伤的诗,从素朴的诗演变为感伤的诗,席勒认为,是人性从和谐演变为分裂的表现。 受温克尔曼的影响,席勒认为,在古希腊,人性是完整和谐的,“感觉和理智,接受的能力和主动的能力,在实现它们的功能上还没有互相分离,更没有彼此对抗……他的感觉是印象的必然结果,他的思想是从事物的现实产生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啊,在古代,人的感觉和思想,外在的接受能力和内在的思维能力,是和谐统一的,因而他的感觉和思想是和客观的自然相一致的。这时,人和自然是同一的,人的外在生活和内在思想是同一的,人就是自然。因此,模仿自然现实,就能表现人性,那么这种模仿外在自然生活的诗,就是素朴的诗;而到了现代,人性的完整和谐消失了,席勒说∶“如果人踏上文明的道路,如果艺术开始陶冶他,他的感觉的和谐就消失不见了,他就只能力求达到道德的统一,并且作为道德的统一来表现自己。他的感觉和思想的一致,以前在他的感性状态是一个实际,现在只作为一个观念存在着……” 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感性和理智已经处于分裂对立状态,人的外在表现和内心思想追求不再是一回事,感性和理智的和谐已不是现实,而只是一种理想,因此,诗人要表现“完满的人性”,就不能像古希腊人那样,去模仿外在自然生活,而只能显示自己头脑中的理想。因为人失去了内心思想追求和外在生活的和谐的自然状态,又无比怀恋这种和谐的自然状态,因此诗人在显现自己头脑中的理想自然时,就不能不充满一种感伤的情怀,这就形成了近代的感伤的诗。席勒说∶“诗人或则就是自然,或则寻求自然。在前一种情况下,他是一个素朴的诗人;在后一种情况下,他是一个感伤的诗人。” 既然区分了感伤的诗和素朴的诗,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呢?〈1〉素朴的诗再现现实,感伤的诗描绘理想。素朴的诗描绘诗人的感觉,只限于模仿外在世界;感伤的诗描绘诗人对现实的主观感受和在心灵中引起的情感。〈2〉素朴的诗对现实做冷静客观的描写,诗人并不直接站出来发表评论;感伤的诗则在描绘现实时,充满主观情感,诗人经常站出来发表意见、表达感想。〈3〉素朴的诗给我们的印象是愉快的、平静的,即使题材悲惨,也是如此;感伤的诗给我们的印象多少是严肃和紧张的,因为我们既要感受形象,又要思索理想观念,并且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