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14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感悟课标新理念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我国近代铁路、轮船航运、航空、通讯业的发展历程,了解铁路、水运、航空、通讯的相互关系,认识到它们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通过概括我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具体的史实、图片等让学生深切感受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巨大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列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成果,认识到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的变化,是中国适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的表现。

?研习教材重难点

研习点1 铁路,更多的铁路

【知识·梳理】

1、19世纪后半期——产生

(1)1876年,英国商人偷偷建造起从上海到吴淞的客运铁路,全长14千米。但是由于遭到清政府反对,又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不久即被拆毁。

(2)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到胥各庄铁路开通了,取名“中国火箭”。后来这条铁路又分别向北京和沈阳延伸。1887年,李鸿章申请续办津通铁路,引发了长达十余年的铁路之争。到1911年,这条铁路发展成了京沈线铁路。

(3)1888年,李鸿章为慈禧太后兴修了一条宫廷铁路,从西苑中海瀛秀门到北海的镜清斋,总长2000米。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发展

(1)原因:一是甲午战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的铁路修筑权。这使清政府放弃自主修路的权力,也开始改变观念,认识到修路的重要性。二是修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2)成果:1909年京张铁路的建成通车是最重要的一个成果,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

3、近代铁路发展特点: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主要受外国控制,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质,发展缓慢,始终未入正规。

4、20世纪以来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二是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无法走上正轨等。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深化·拓展】

联系时代背景,思考列强争夺修路权的目的何在?

[提示]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争夺在华修路、设厂、开矿等特权。因为列强19世纪末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经济侵略方式逐渐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些特权都是为资本输出服务的。而铁路延伸到哪里,列强的侵略势力就延伸到哪里,铁路成为列强侵华的大动脉。

【思考·提示】

学思之窗

反对修建铁路的观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提示]这些观点是没有道理的。因为铁路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而便于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认为扰民、夺民生计等看法是目光短浅的表现,至于聘请洋匠,确实会导致白银外流,但较之我们所学习的先进技术而言,这是微不足道的。

【典例·展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修筑铁路8 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修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仅

1200公里,占总比率的14%。

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的进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1911年前中国铁路的投资状况怎样?这种投资状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2)列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修筑的铁路干线及主要设计者。

(3)据材料二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现代化有何积极影响。

[研析] 本题作答时,第(1)题,可根据材料进行概括,明确帝国主义国家投资多,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第(2)题可结合教材知识回答;第(3)题,要结合材料,从客观角度评价修铁路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答案] (1)以帝国主义直接投资和清政府贷款投资为主,中国人自筹自建铁路仅占很小比例(如摘抄材料原句内容也可)。这说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强,中国铁路修筑权大量丧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京张铁路,詹天佑。

(3)促进经济交流,有利于经济繁荣;有利于知识传播和信息流通;促进与铁路交通相关部门的生产和商品流通;有利于中国传统社会的进一步解体。

[点评] 本题以近代中国铁路发展为主题组织材料,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材料和运用材料中有效信息及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考动向·体验】

1、我国近代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A、唐胥铁路

B、紫光阁铁路

C、京张铁路

D、同蒲铁路

2、铁路是近代交通发展的重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铁路运输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②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主张进行铁路建设

③清政府反对修路使中国铁路起步晚,也便利了列强侵吞中国路权

④民国以后,由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铁路建设步入正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3、1887年,李鸿章续办津通铁路引发了长达十余年的铁路之争,这说明

A、铁路违背历史潮流

B、铁路扰民、夺民生计

C、铁路触动了封建落后意识

D、铁路花费太高

4、甲午战后铁路兴修猛然增多,下列原因不正确的是

A、列强的激烈争夺

B、清朝官员改变观念

C、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D、经济的发展迅速

5、铁路在近代中国命运多舛的原因是

A、传统守旧观念

B、铁路不利于国计民生

C、中国人害怕火车的汽笛声

D、中国没有能力修筑

研习点2 水运与航空

【知识·梳理】

1、水运

(1)诞生与发展:①水运交通的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②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

(2)发展特点:始终在列强联手压价、竞争排挤中艰难求生。而且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航运业的发展极不平衡,沿海沿江各航线火轮船往返频繁,而内陆许多省份还是使用人力的原始工具。

2、航空

(1)真正起步:1918年。

定了以北京为中心的五大民航线路。

(3)成果:此后十年,航空事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深化·拓展】

两次鸦片战争中列强获得了哪些与航运有关的特权?

[提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为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天津条约》又规定增开十口通商,最北面的是营口,最南面的是琼州,长江中游最深入内地的是汉口。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中国的领海、内河航行权受到破坏。

【思考·提示】

学思之窗

中国旧式水运的命运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 中国旧式水运由一度繁荣到衰落,充分说明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航运业的破坏。同时也说明不仅是中国旧式水运,就是其它旧式的交通、通讯手段,在西方先进文明的冲击下,也必然会走向衰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典例·展示】

1、下列关于近代水运业发展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后,水运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

B、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

C、我国轮船运输吸取了西方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D、随着经济发展,火轮船在民国时期已经普及到内陆省份

[研析] 1872年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水运交通近代化的起步,它吸取了当时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由于受当时社会条件制约,近代水运发展极不平衡,火轮船主要往来于沿海、沿长江航线。故A、C、D三项不正确。

[答案] B

[点评] 准确区分和把握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问题,这也是本题的立意所在,通过题目的设计很好的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考动向·体验】

1、1872年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下列与此无关的一项是

A.洋务运动

B.李鸿章

C.福州

D.上海

2、中国的航空事业真正起步是在

A.1918年

B.1920年

C.1949年

D.1909年

3、下列发生在1918年的事件有

①中国开始研制水上飞机②北洋政府拟订以北京为中心的五大民航线路③京沪线上京津段试飞成功④航线总里程近8万千米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民国时期中国的铁路、邮政等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B、民国成立后,中国航运受列强排挤的境况有了巨大改观

C、中国近代水运、铁路、电报事业均开端于洋务运动时期,证明了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开端

D、民国成立后,航空事业起步,其他近代事业有所发展,说明当时中国出现了又一次近代化的机遇

注:借款主要是官款(官府贷款)

请回答:

(1)轮船招商局上表所涉时期内的经营状况怎样?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它在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研习点3 从驿传到邮政

【知识·梳理】

1、邮政

(1)初办邮政:1896年成立“大清邮政局”此后又设邮传部,邮传正式脱离了海关。

(3)进一步发展:1913年北洋政府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签订相关国际邮政条约。后来外国的“客邮”一律撤销。

2、电讯

(1)开端: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电报的开端。

②特点:进程曲折,民国时期战乱频繁,电报电信事业一度发展缓慢,20世纪30年代才发生变化。

3、近代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1)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及思想观念,加快了生活节奏,提高了生活质量;

(2)交通的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加强,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深化·拓展】

从总体上概括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提示] 原因:从根本上来讲,是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自然也随之而来,中国最初可以说是被迫接受了西方先进科技的传人。然而西方科技的先进性是无法抗击的,不管中国愿不愿意,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世界科技快速发展的大潮。中国传统的交通和通讯方式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被先进的交通和通讯方式所代替。

特点:(1)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2)发展缓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排挤。(3)先个别试办.然后政府推广。(4)分布不均衡,沿海、沿江尤其是通商口岸地区发达。【思考·提示】

史料点拨阅读课本69页最后两段小字材料,反映出什么问题?

[提示]反映出新式交通和通讯的发展,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同时也极大的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典例·展示】

1、“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铁路运输

B、航运

C、航空

D、电报通讯

[研析] 根据题干“不愁鱼雁”、“音书万里”等有效信息可以断定该诗赞扬的是电报通讯的便捷。

[答案] D

[点评] 本题为材料型分析题,但材料指向明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很好的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考动向·体验】

1、下列对于我国近代邮政发展过程中有关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③中国“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④外国在华“客邮”一律撤销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2、下列关于我国近代邮政发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我国近代邮政经历了由列强控制到独立自主发展的过程

B、我国近代邮政发展很不平衡

C、清末我国邮政已初具规模

D、清政府在1896年时宣布裁撤全部驿站,并使邮传正式脱离海关

3、下列对于我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评述正确的是

A、我国近代航运业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

B、中国铁路建设起步早,但发展缓慢

C、我国航空事业起步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

D、中国自办电报的时间早于自办邮政的时间

4、近代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A、修建时间为1906年

B、建设地点在福建

C、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D、目的是联系对外贸易

5、试概括近代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成就和发展特点,分析它对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影响。

?探究参考与提示

阅读与思考

提示:西方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目的是想直接控制中国铁路交通大动脉,便于从军事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经济上掠夺中国的财富,并控制了铁路沿线的地方,把它们的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义和团的目的是打击帝国主义侵略,清政府则是无法接受新生的事物。以上三则故事表明,在中国近代,人们对新生事物事物缺乏正确的认识。

解析与探究

提示:由于缺乏先进的通讯方式,清军的前线指挥者、后方决策者以及友军之间无法及时联系,丧失了战机。由于缺乏先进的交通工具,使军队无法按时赶到战场,贻误了战机。因此清军丧失了本土作战优势。自我测评

1、提示:1911年9600多里(4800多千米),1924年12000千米,2003年73000千米。1911年铁路的长度约为现在铁路长度的6.6%,1924年铁路和长度约为现在铁路长度的16%。从政治上来说,中国成为真正的主权国家,收回了铁路修筑权。从经济上来说,随着国家的富强,修筑铁路的资金可以自己解决。从思想观念来讲,铁路已不再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它有了正确的认识。

2、提示:如果就间接作用来说,新式交通的引入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就直接的作用来说,对于政治文化的交流,对于贸易的往来,对于邮政业务的发展,对于旅游事业的发展作用相对来说要更大些。

?开拓学习新视野

▲教材知识拓展

【史料选萃】

铁路国有,巩固国防

这段资料说明民初要求铁路国有,兴办铁路,进而发展实业,巩固国防的呼声。

今日不讲民生主义则已,欲讲民生主义,当先防异日大铁道公司之弊。欲免此弊,须使铁路归国家公有,以杀其势。此国有政策合与民生主义者。

路归国有,利在个人。路归国有,利在国家。在人为私利,在国家为公利。

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故欧美各邦路线密若蛛网。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历史俱在,斑斑可考。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

──谭人凤:《粤汉铁路说帖》

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及飞行第一人──冯如

冯如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12岁时因生活所迫赴美国旧金山谋生。1903年,当得知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后,冯如决心要依靠中国人的力量来制造飞机,立志建立中国自己的航空事业。1909年9月21日,他驾驶自制飞机,以2 640英尺的航程超过莱特兄弟首次试飞852英尺的成绩。1910年7月,又制作了第二架飞机,10月至12月,冯如驾驶它进行飞行表演大获成功,受到孙中山先生和旅美华侨的赞许,同时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1911年2月,冯如谢绝美国多方的聘任,带着助手及两架飞机于1911年3月回国到达广州,参加革命军,被任命为陆军飞机长。 1912年,他在广州一次飞机表演中失事蒙难,年仅29岁。死后被追授为陆军少将,遗体安葬在黄花岗,并立碑纪念,被尊为“中国首创飞行大家”。

▲综合能力探究

【高考链接·典题】

考题1、(2001·全国·11)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的铁路建造于

A、洋务运动期间

B、戊戌变法期间

C、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期间

D、辛亥革命发生后

[命题意图]本题以考查教材基础知识为立足点,同时注重对学生灵活迁移知识能力的考查。

[解题思路] 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的铁路建成于1909年,可根据选项中的时间A项为19世纪的60——90年代,B项为1898年,D项为1911年后,故正确项为C。

[答案] C

考题2、(2004·北京文综·40) 铁路是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材料一1835年德意志仅有铁路6公里,1875年的德国铁路已达27 960公里。有学者认为,那里稠密的铁路网“在小邦分治主义偏见的长城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材料二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印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路对当时德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你认为清统治者当时反对修建铁路说明了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3)根据保路运动发生的原因,分析20世纪初国人对建设铁路认识的转变。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铁路对社会发展及经济进步所起的推动作用是本题要考查的关键。

[解题思路] 第(1)问,结合当时德国历史发展的特征,概括题目前面的说明和材料一相关信息,可得出答案。第(2)问,要先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再结合近代历史发展的大背景分析影响。第(3)问,通过考查保路运动的性质,折射人们关于铁路修筑观念认识的转变。

[答案] (1)促进了德国的统—和经济的发展。

(2)说明清统治者思想愚昧保守,不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中国铁路起步晚,影响了中国社会

的发展;便于列强侵夺中国铁路路权。

(3)反对清政府将铁路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反对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反映出国人对建设铁路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和维护民族权利的坚定决心。

【学海导航·点拨】

学习本课与前课一样,也要始终围绕一个“变”字,分清楚变化的原因、历程以及变化造成的影响。同时,要明确中国交通和通讯的变化,在世界科技潮流的冲击下,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不以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为转移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开通之日,“但闻辙轨摩荡声甚属,而人已如电掣飙驰,随之以去矣。乘者、观者一齐笑容可掬,啧啧称叹……”。不料未过多久,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导致民情汹汹。清政府遂以28.5万两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掷入大海。

材料二

火车伸向远方的双轨、风驰电掣般的速度、欢快的轰鸣,毕竟昭示着新时代的到来。19世纪90年代末,反对之议已波澜不兴。

上述两则材料的对比对我们有何启示?

[提示]中国传统的保守落后的思想意识造成了铁路在近代中国的命运多舛。但历史的车轮是向前发展的,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先进事物的传播是不可阻挡的,是不以中国人的好恶为转移的。新时代的到来是不可抗拒的。

【教考动向·体验参考答案】

研习点1

1、A 本题主要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注意唐胥铁路和京张铁路相区别,京张铁路是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修筑的铁路。

2、B 民国以后,虽然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由于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未入轨道。

3、C 中国人自建铁路应是近代化的开始,火车在速度、运输力等方面优势明显,但是却遭到人们的反对,说明长期封闭的封建落后意识在制约着铁路的发展。

4、D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促使清朝官员改变观念,也激起了中国人的救亡图存愿望,但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并没有迅速的发展。故排除D项。

5、A 主要是中国人封建落后的观念意识导致了铁路在近代的艰难发展。

研习点2

1、C 轮船招商局是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2、A 中国航空事业的真正起步并不是冯如制成飞机,而是1918年水上飞机的研制和“筹办航空事宜处”的设立。

3、C ③项是在1920年,④项是在1949年,故正确项为C。

4、B 中国近代水运发展环境艰难,一直受到列强联手压价,竞争排挤,即使在民国成立后,其境况也没有多大改观。

5、(1)经营状况:一直在发展,轮船吨位增多,收入日增,私人资本不断增加,官款膨胀快于私人资本,利息负担加重等。

(2)引进了先进交通工具,刺激了私人资本投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侵略。

研习点3

1、B ①项是1920年,②项在1905——1908年的预备立宪时期,③项是在1896年,④项是在20世纪20年代,故正确项为B。

2、D 清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是在1913年,而不是预备立宪时期。

3、A 由于封建顽固势力阻挠,我国近代铁路建设起步较晚。故B项不正确;我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故C项不正确;我国于1877年开始自办电报,自办邮政开始于1866年,故D项不正确。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意味着近代航运业的起步。

4、C 中国第一条电报线是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的,时间是1877年,1906年是无线电报创设的时间。

5、成就:交通业包括铁路、水运和航空,主要有1881年第一条自建铁路,1909年京张铁路修建,1872年第一家轮船公司的成立,1920年京津段试飞成功等。通讯业包括邮政和电讯等,主要是1896年成立“大清邮政局”,1920年参加万国邮联大会,1877年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无线电报的创设,收回电讯主权等。

影响:一方面,交通和通讯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及思想观念,加快了生活节奏,提高了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交通的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加强,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学案8(岳麓版必修2)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感悟课标新理念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我国近代铁路、轮船航运、航空、通讯业的发展历程,了解铁路、水运、航空、通讯的相互关系,认识到它们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通过概括我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具体的史实、图片等让学生深切感受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巨大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列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成果,认识到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的变化,是中国适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的表现。 ?研习教材重难点 研习点1 铁路,更多的铁路 【知识·梳理】 1、19世纪后半期——产生 (1)1876年,英国商人偷偷建造起从上海到吴淞的客运铁路,全长14千米。但是由于遭到清政府反对,又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不久即被拆毁。 (2)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到胥各庄铁路开通了,取名“中国火箭”。后来这条铁路又分别向北京和沈阳延伸。1887年,李鸿章申请续办津通铁路,引发了长达十余年的铁路之争。到1911年,这条铁路发展成了京沈线铁路。 (3)1888年,李鸿章为慈禧太后兴修了一条宫廷铁路,从西苑中海瀛秀门到北海的镜清斋,总长2000米。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发展 (1)原因:一是甲午战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的铁路修筑权。这使清政府放弃自主修路的权力,也开始改变观念,认识到修路的重要性。二是修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2)成果:1909年京张铁路的建成通车是最重要的一个成果,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 3、近代铁路发展特点: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主要受外国控制,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质,发展缓慢,始终未入正规。 4、20世纪以来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二是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无法走上正轨等。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深化·拓展】 联系时代背景,思考列强争夺修路权的目的何在? [提示]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争夺在华修路、设厂、开矿等特权。因为列强19世纪末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经济侵略方式逐渐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些特权都是为资本输出服务的。而铁路延伸到哪里,列强的侵略势力就延伸到哪里,铁路成为列强侵华的大动脉。 【思考·提示】 学思之窗 反对修建铁路的观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提示]这些观点是没有道理的。因为铁路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而便于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认为扰民、夺民生计等看法是目光短浅的表现,至于聘请洋匠,确实会导致白银外流,但较之我们所学习的先进技术而言,这是微不足道的。

高一必修二第13课教案交通与通讯的变化.doc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枣庄八中北校王永平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中国近代铁路、水运、航空及邮政、电报发展变化的史实。 ②理解其变化的原因、特点。 ③分析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提供图片和资料,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取信息、试论结合的能力。 ②设计表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③身临其境,进行辩论,提高学生感悟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先进的中国人(如詹天佑、冯如等)为救国救民,积极发展近代的交通与通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②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培养其与时俱进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通讯变化的脉络及特点 难点:交通通讯变化的影响和原因 【教学思路】 本课主要介绍了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的发展进步。贯穿本课的线索就是一个“变”字,只有说清楚“变”,才能分析“变”的原因和影响。交通和通讯变化的史实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原因和影响通过讨论和探究来实现,并通过辩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本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可通过图片资料和联系实际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投影:《古代交通工具》《现代交通工具》产生强烈的对比)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从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当然除此之外,人们出行还有轿子,牛车,小船等等,正所谓“南方舟楫,北方马车”,但是不管是舟楫还是马车,都是依靠畜力或是人力,近代人们的出行工具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电动车等,那么为什么交通通讯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自主学习】 一、交通的变化

中国近代的交通方式的变化

近代(1840—1949) (1)海:轮船 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2)陆: 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 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 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3)空:飞机 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 (具有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来自网络,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评论(0)00 烦心的快乐3级2010-07-05 交通变化将向环保,节能为重点方向发展! 评论(0)00 卓尔不群7级2010-07-07 从马车到自行车到汽车火车。最后到飞机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 多样的交通和通信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多样的交通和通信教案 11、四通八达的交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不同交通方式的优势和劣势,学会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出行。 2、情感与态度:感受现代交通的发达和便利,感受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为我国交通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自豪。 3、行为与习惯: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做到文明安全出行。 4、过程与方法:通过亲身体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不同交通工具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询问长辈、走访调查等方式了解家乡交通的变化。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交通方式带来的不同体验,学会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出行。 教学难点: 学会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出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引题 师:同学们,你们今天上学都是怎么来的?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的家住得离学校近,我家住得比较远,同学们猜猜我

是怎么来的? 学生回答问题:汽车(公交车)。 师:对,我就是乘坐汽车这种交通工具来的。今天我们大家就一块聊聊“交通”这个话题。 出示课题:四通八达的交通 【设计意图】用谈话的方式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认识各种交通工具 师:节假日的时候,同学们一定经常与父母出去玩。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你们去的时候都乘坐了什么交通工具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依照学生说出来的交通工具的顺序,展示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调动学生冒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认识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且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3、了解交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师:同学们在出行时选择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它们将我们载到祖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简直太方便了。现在请大家思考:交通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感受交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4、师小结:随着轮船、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诞生,人们出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学设计1]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对身边的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感受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归纳各个时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 二、过程与方法:搜集有关宜万铁路与宜万高速公路的相关资料,从资料中生成相应的问题并尽力加以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关注生活的态度,形成历史观和历史态度;放开学生思维的翅膀,让他们尽情遨游。 B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C教学方法 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相传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喜食岭南的荔枝,由于岭南离当时唐都长安路途遥远,唐玄宗为了防止荔枝在长途运输中变味,于是命令每年飞骑传送,走数千里,马死无数而荔枝原味不变。这个故事说明古代长途运送新鲜果品实在太难了,不过,这类事情放到现在就不难了。现在,岭南的荔枝从树上摘下来用不了6个小时就可以摆上西安超市的货架了。古今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合作探究】1:中国古代交通的地域特点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8第一段和“历史纵横”,然后归纳我国古代交通的地域特点. 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百姓步行! 一、交通工具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史蒂芬孙的火车头拖着一长列客车和货车前进,时速达2 5公里。 人类利用外物制造器械,让自己架乘或者运输物品,这种器械就是交通工具。从原始人类借助一般漂浮的木头,顺流而下开始,至今千万年来,交通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起了巨大的变化。古代交通工具跟现代交通工具相比较。根本的差别在于使用动力的不同。古代交通工具借用的是人力畜力或者是自然力--风,水流。 相传早在5000多年前,黄帝时代就已经发明了指南车,当时黄帝曾凭着它在大雾弥漫的战场上指示方向,战胜了蚩尤。西周初期,当时南方的越棠氏人因回国迷路,周公就用指南车护送越棠氏使臣回国。三国马钧所造的指南车除用齿轮传动外,还有自动离合装置,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示方向。在特定条件下,车子转向时木人手臂仍指南。在技术上又胜记里鼓车一筹。指南车

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变化

近现代中国通讯交通技术发展 中国的交通通讯技术可以说是主要是在过去的100多年中迅速发展起来的 2、近代(1840—1949)(1)海:轮船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2)陆: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3)空: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①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②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电信事业(1)电报:①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到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2)电话:①传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②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④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三、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1、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3、政府的大力提倡; 4、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5、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四、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影响1、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内容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历史渊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1)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3、近代中国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4、通俗性报刊特点(1)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2)根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二、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1)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2)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3)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6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4)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5)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2、电影(1)发展①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一课前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社会生活指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及人们的观念形态变化的反映。陈旭麓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东来使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走这条路不是中国民族选择的结果,而是外国影响造成的。于是而有种种变态”。在欧风美雨的作用下,交通与通讯在艰难曲折中发展。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但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还是有所进步的。本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举例说明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能否从变化中感受到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趋势;能否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些变化。 2.学情调查: 交通与通讯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问卷的形式得知,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课本的具体知识就交给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引导着学生概括。 3.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掌握近代中国铁路、航运、航空及邮政事业的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逐步认识到中国近代化之路充满荆棘,试着分析其原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交通与通讯的差异,从而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唯物主义历史、辨证观点全面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二课堂设计: 1.导入设计: 用图画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讯,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引出近代交通与通讯,从而引入主题。 2.教学过程设计: 师:先指导学生结合图片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扮演慈禧太后、保守大臣、开明人士、在北京读书的学生、黄包车夫等),并用动作、表情或语言反映对这种交通或通讯工具的态度。 生:(表演)。 师:接着让其他同学逐一点评。[提示学生从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原因等方面分析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 师:交通变化不止铁路,还包括轮船航运、航空。我们接着来看轮船航运,请同学们概括近代中国轮船航运的变化。 生:(回答)。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练习人民版必修(附答案)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下列各项是对下图光绪年间“马拉火车”历史现象的评述,其中符合近代化史观的是( ) A.这触犯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这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这体现了对西方殖民侵略的反抗 D.这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转变 解析:近(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光绪年间“马拉火车”现象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成果传入中国,封建愚昧观念的落后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也说明了近代化观念与中国传统社会观念的碰撞与交流,即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答案:B 2.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下列不属于交通领域变化趋势的是( ) A.从国外传入走向自主制造 B.从封闭保守走向方便平民 C.向海陆空立体发展 D.向机械牵引力演进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材料信息“交通领域变化趋势”,A、C、D三项所述的“自主制造”“向海陆空立体发展”“向机械牵引力演进”都能体现“交通领域变化趋势”,均排除;“从封闭保守走向方便平民”不符合近代交通的趋势,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3.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如果你是前线将领,有十万火急的军情要向朝廷报告,你当时会采用哪种方式( ) A.通过驿站传递B.通过轮船传递 C.通过有线电报传递D.通过无线电报传递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于1894—1895年,1877年,国人自办有线电报,随后几年,中国电报线路遍及18个省。无线电报于1906年创设。 答案:C 4.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的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于( ) A.资源开发B.连接中外 C.调运快捷D.经济交流 解析:据材料中“国家于有事这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可知,王韬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军事方面,有调运快捷之效,故选C项。其他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答案:C 5.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 A.公共汽车B.飞机 C.火车D.轮船 解析:由诗中“一卷烟”和“车轮”可知是火车。 答案:C 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轮船招商局创设于1872年,是中国第一家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在此之前,中国轮船航运业全部由外商轮船公司经营。该局设立后,于1877年用220万银两盘购了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的全部财产。以下是轮船招商局初期发展和经营情况: 金额单位:万两 ——摘自搜狐网 (1)轮船招商局在上表所涉时间内的经营状况怎样?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它在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14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一课前系统: 1(教学内容分析: 社会生活指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及人们的观念形态变化的反映。陈旭麓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东来使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走这条路不是中国民族选择的结果,而是外国影响造成的。于是而有种种变态”。在欧风美雨的作用下,交通与通讯在艰难曲折中发展。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但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还是有所进步的。本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举例说明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能否从变化中感受到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趋势;能否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些变化。 2(学情调查: 交通与通讯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问卷的形式得知,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课本的具体知识就交给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引导着学生概括。 3(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掌握近代中国铁路、航运、航空及邮政事业的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逐步认识到中国近代化之路充满荆棘,试着分析其原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交通与通讯的差异,从而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唯物主义历史、辨证观点全面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

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二课堂系统: 1(导入设计: 用图画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讯,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引出近代交通与通讯,从而引入主题。 2(教学过程设计: 师:先指导学生结合图片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扮演慈禧太后、保守大臣、开明人士、在北京读书的学生、黄包车夫等),并用动作、表情或语言反映对这种交通或通讯工具的态度。 生:(表演)。 师:接着让其他同学逐一点评。[提示学生从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原因等方面分析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 师:交通变化不止铁路,还包括轮船航运、航空。我们接着来看轮船航运,请同学们概括近代中国轮船航运的变化。 生:(回答)。 师:(总结)。但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火轮船与羊皮筏子并存,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师:我们来看知识之窗,中国旧式水运的命运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回答)。 师:(归纳)。中国旧式水运由一度繁荣到衰落,充分说明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经济的破坏。但从另一方面说,帝国主义在侵略的同时又促进了近代水运的发展。没有巨痛不会有嬗变。 第 1 页共 3 页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本课概述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及人们的观念形态变化的反映。本 节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一是“交通工具的发展” ,以鸦片战争为历史坐标,阐释了中国交通工具的变化。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开始逐 步取代了中国“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的时代。二是“通讯工具的变迁” ,主要介 绍了电报、电话、传真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历程。这些内容一方面说明历史是向前 发展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同时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教学难点 交通工具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启发一发现”式教学法为主,通过谈话式教 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有条件时,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预先查找有 关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资料。 课前将学生分为交通组、通讯组等两大组,其中交通组又分为铁路组、公路组、水运组和航空组,通讯组又分为电报组、电话组等。教师提供资料来源《老照片》《百年中国》及相关网址等。要求展示时间 7 分钟左右,方式不限。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主要情况,并理解这一变化发生 的历史背景和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特征,认识到它与我 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引用相关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不同 特点。 (2)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 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 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 变化。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用图片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讯,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引出近代交通与通讯,从而引入主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15 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 (板书)一、交通工具的进步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问题情境 1:思考交通工具主要包括哪几大方面? 自主学习: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问题情境 2:简述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 自主学习:(1)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轿子、马车等,即“南方舟楫,北方 马车“。 (2)近代落后的交通工具。近代以来,人力、畜力牵引的新式的、简易的 交通工具——人力车、自行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仅北平、天津、上海 三市便各有数万辆之多。自行车又称脚踏车,19 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20 世纪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学案(36)

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地理备课组学案(36) 课题:《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课型: 新授课备课时间: 2009-6-10 △学习目标: 1.了解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2. 了解商业网点的含义; 3.了解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位置、兴衰的影响。 △学习重点: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学习难点: 1.交通干线如何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2. 商业网点的区位分析。 △学习过程: 【课文自学】认真自学课文P82~86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主干知识结构填空。 一、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条件对聚落的影响很大,表现出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 (、、),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 举例:、 2.交通线发展变化,会引起聚落空间形态的举例: 3.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如我国清末明初大运河的淤塞,加之运输的发展和铁路的建设,沿运河城市发展,城市沿河伸展的空间形态。 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的。如山区的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 平原商业网点,原因是:山区,交通运输线路 交通运输方式,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 2.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的。如许多商业网以为原则,建立在市区或的高速公路沿线。 3.商业中心的形成与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密切相关。 4.交通线路的改变也常会引起集镇的或。 【课堂研讨】 1、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带来哪些影响呢? 2、在你居住地周围,商业网点给你或你的家庭的生活提供了哪些便利? 3、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在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上相比较,有什么区别? 4、读《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图,分析说明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的发展与交通的发展变化的关系? ※完成下面山区与平原比较表: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桓仁一中姜玉萍刘迎秋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中国近代铁路、水运、航空及邮政、电报发展变化的史实。②理解其变化的原因、特点。③分析交通与通迅的变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提供图片和资料,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取信息、试论结合的能力。②设计表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③身临其境,进行辩论,提高学生感悟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先进的中国人(如詹天佑、冯如等)为救国救民,积极发展近代的交通与通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②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培养其与时俱进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通讯变化的脉络及特点 难点:交通通讯变化的影响和原因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 【教学准备】 学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 本课主要介绍了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的发展进步。贯穿本课的线索就是一个“变”字,只有说清楚“变”,才能分析“变”的原因和影响。交通和通讯变化的史实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原因和影响通过讨论和探究来实现,并通过辩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本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可通过图片资料和联系实际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投影:《古代交通工具》《现代交通工具》产生强烈的对比)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从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当然除此之外,人们出行还有轿子,牛车,小船等等,正所谓“南方舟楫,北方马车”,但是不管是舟楫还是马车,都是依靠畜力或是人力,近代人们的出行工具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电动车等,那么为什么交通通讯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学生填写了学案,教师直接展示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自主学习】 一、交通的变化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案

课时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知识点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特点 (1)更迭快:轿子、马车等逐渐被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所取代。火车、汽车、电车等交通工具日趋重要。 (2)不平衡: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 2.人力牵引 (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数量众多。 (2)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自行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主要的代步工具。 3.机械牵引 (1)轮船: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2)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 (3)电车: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4)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5)地铁: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6)磁悬浮列车: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7)飞机: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4.现代交通的发展特点 (1)发展快速: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2)层次多样:传统的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 【预习评价】

1.(判断)20世纪初,自行车开始传入中国。(×) 2.(判断)中国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建成于上海。(×) 3.(思考)从动力上看,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工具更新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试答:从人力、畜力到机械动力。 知识点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事业 (1)背景: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还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2)历程: ①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邮传脱离海关,通信范围囊括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 2.电信事业 (1)有线电报: ①开端: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②发展:中国电报线路遍及18个省,加强了中央与边疆之间以及各大城市之间的联系。 (2)无线电报: ①创设:1906年。 ②发展: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3)电话: ①开端:1882年,传入中国。 ②发展: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邮政和电信合一。 ③地位:目前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 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 (1)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和信息的传递,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预习评价】 1.(判断)中国最早无线电报创设于19世纪末。(×) 2.(判断)中华民国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13、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 1、记忆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演变 2、理解交通和通讯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B案【课前自主预习】 【使用说明】上课前预习标记课本并写出提示语,填写学案空白处,并记住以下问题:1、简述近代中国铁路、水运与航空、通讯方面的发展历程?

C案【课堂合作探究】 【使用说明】利用C案,课堂上深化对学习目标的落实,并利用创设的情景和问题将课本相应知识活化。材料一: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一场秋雨就让出行的李商隐不知归期,你们觉得古代的交通和通讯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1880 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 ;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

“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材料三:19 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4 分) 【材料四】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3)结合材料四,谈谈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6 分) 材料五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鹰厦、兰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 (4)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新旧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变化,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4分) 【当堂巩固】 1、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是 A.第一条自建唐胥铁路通车B、自己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C.民国时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D.外国列强纷纷在中国修建铁路 2、中国清政府主持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在 A.福建B、台湾C.南京D.北京 3、中国水运交通的近代化开始起步于 A.外国的在华航运业B.洋务运动军事工业 C、洋务运动的民用工业D.中国的民族工业 4中国民航事业起步晚、发展快,短短几十年,就发展国内外航线52条,各种型号飞机70多架,航线里程近八万千米。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美国的大力支持 B、中国政府的重视 C、中国飞机制造业的发达 D、自然经济的解体 5、、1910年,假如你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方便和实惠,你会选择哪一种出行方式 A、坐火车 B、乘飞机 C、骑马 D、步行 6. 铁路成为中国近代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主要的因素有( )①铁路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②铁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③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④清政府从一开始就支持建设铁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下列对于我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评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近代航运业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 B.中国铁路建设起步早,但发展缓慢

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教学设计

鲁教版高中必修Ⅱ 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第三节《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节为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第三节,主要介绍了交通和通信方式对全球化、城市聚落的分布及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等方面产生的影响。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交通和通信所产生的作用和意义;能够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内容,也是对前面所学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功能区等一些内容的补充,在本单元乃至整册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材的第一部分简要分析了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与全球化的相互关系。主要阐述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缩小了时间、空间距离,极大地方便了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联系,加快了社会运转的节奏,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这部分内容具有概述和引导、铺垫的作用,为进一步讲述交通发展与聚落形态和交通发展与商业网点布局做准备。 教材的第二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交通发展与聚落形态的关系,一是交通运输方式的变迁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发展,对城市分布的影响;二是交通工具的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并且进一步利用课堂活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明交通工具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 教材的第三部分讲述交通发展,主要是交通位置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关系。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分析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发展成为商业中心的原因。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有利于货物集散;另一方面是为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便利。第二部分,举出交通便利的地区类型,主要有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交通枢纽或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教材通过“中国唐代商业城市和现代商业中心城市分布”图,突出了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并设置活动“上海地铁一号线与商业网点”使学生在分析具体实例的基础上理解交通发展对于商业网点布局的具体影响。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能力已大加强,不满足于了解简单的地理现象,但不能全面认识知识内在联系,无法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一定的见解,不满足于接受一个现成的答案,但对问题的本质把握能力仍有欠缺;独立性格初步形成,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有不足。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读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通过各种正确途径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料、课本的地图等,加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最新20世纪中国的交通变迁

20世纪里,中国处于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型时期,交通的1 现代化对于这一社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民族的传承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2 的不平衡性、西方工业革命浪潮的波及,甚至是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和压迫等各种3 共同因素,中国的交通,因时、因地、因人,在“繁荣共存”中不断“新陈代谢”4 着。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5 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工业革命后出现的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铁路、公6 路等近代交通设施不断兴建提供了物质基础;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7 命等运动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反过来又促进近代8 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的视野和思想观念不断9 开放。 10 11 1、陆路交通 在繁华都市,知名品牌桥车会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招摇而过,出租车招12 手即停,公交车随处可见,私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面对13 来回穿梭、应接不暇的交通工具,回首历史,是否会不禁感叹。 14 据严昌洪在《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中描写: 15 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16 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17 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18 这说明了传统交通工具在清末民国时期仍然通行着,由于民俗的传承性、中19 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各种共同因素,新老交通并存,在各地农村,特别20 是贫困山区,道路不修,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但中国的交通,21 因时、因地、因人,在“繁荣共存”中不断“新陈代谢”着。我国近代交通工具22 的演变,最集中最领先的是在上海。上海交通的演变是中国交通演变的一个缩影,23 我们以上海为例来探讨一下交通的演变。 24

2018版 第2单元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教材整理1交通领域的变化 1.铁路 (1)修建原因:铁路是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因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而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 (2)近代铁路的发展概况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59[课中思考题],思考:这些观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提示】前两条理由是有道理的,修铁路通火车确实有“扰民”和“夺民生计”的问题:一旦大量的货物通过铁路运往外地,某个城市或地区依托传统运输线路靠卖脚力生活的船夫、苦力势必失业与挨饿;修铁路一定会占用农民的土地,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根本的问题是修铁路会破坏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和

家庭手工业,这是新旧生产力的斗争问题。所以反对也就有一定道理,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在新旧制度的斗争、更替中,阵痛是不可避免的。而后两点理由没有什么道理,是愚昧守旧、盲目排外的顽固心理在作怪。 2.水运 (1)诞生: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艰难发展:1900年前后,民办轮船航运公司发展,但步履维艰。 3.航空 (1)起步:1918年,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起步。 (2)民用航空业:1918年,北洋军阀政府在交通部下设“筹办航空事宜处”。此后十年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教材整理2从驿传到邮政 1.邮政 (1)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 (2)1896年,成立“大清邮政局”,此后设立邮传部。 (3)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4)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2.电讯 (1)1877年,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2)仅短短数年,民用电报事业也普遍开展。 (3)民国时期,电报电信事业一度发展缓慢。 3.近代交通和通讯发展的影响 (1)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增强了中外联系,便捷了异地传输,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误区警示]中国古代的驿传≠近代的邮政

高中历史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学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学案岳麓版必修2 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

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新式交通工具轮船开始进入中国应该发生在 A.洋务运动后 B.鸦片战争后 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D.辛亥革命后 2.标志着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海运输业的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成立 B.福州船政局的成立 C.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 D.发昌机器厂成立 3.标志着中国铁路诞生的是 A.京汉铁路的修建 B.淞沪铁路的修建 C.唐山到胥各庄铁路的修建 D.京张铁路的修建 4.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是 A.京张铁路通车 B.紫光阁铁路 C.京广铁路 D.包兰铁路 5.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一百周年而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这说明 A.西方人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 B.中国有着悠久传统文化 C.中国还未跨过近代科学门槛 D.中国生产产品工艺落后 6.下列不属于通讯工具变迁和电讯事业发展影响的是 A.信息传递快捷简便 B. 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C.阻碍了人们的感情交流 D. 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7.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这是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这条电报线位于今天的 A.广东省 B.福建省 C.台湾省 D.江苏省 8.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①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而且还坐着,并且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生活观念俭朴 B.接受新事物需要过程 C.中国不需要汽车 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10.19世纪50年代,长江流域尚有3000多艘旧式沙船。但十几年后,旧式沙船仅剩400余艘。这种情况说明:、 A.外国轮船挤占了中国的航运业 B.旧式沙船落后,被国人自己淘汰 C.发展航运业无利可图 D.中国人自己的新式航运诞生的较晚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80 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