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刘曾荣 教授,上海大学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上海200436李 挺 教授,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苏州215006

1 伊 普利高津,伊 斯唐热(曾庆宏和沈小峰译).从混沌到有序:

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 湛垦华,沈小峰等.普利高津和耗散结构理论.西安:陕西科学技

术出版社,1982

3 H 哈肯(郭治安译).高等协同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4 詹姆斯 格莱克(张淑誉译,郝柏林校).混沌:开创新科学.上海

译文出版社,1990

5 Zhang S.Y.Bibli ography on chaos.In:Hao B L.ed.Dire ctions in

Chaos,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1991

6 Ott E.,Grebogi C.,York J.A.Controlling Chaos.Phys.Rev.

Lett.,1990;64:1196_1199

7 Pecora L.M.,Carroll T.L.Synchroni zati on in chaotic s ys te ms.Phys.

Re v.Lett.,1990;64(8):821_824

8 Hopfield J.J.Neural networks and physical s ys te ms with emergent col

lectine computertational abili tics.Broc.Nall.Acad.Sci.,U SA, 1982;79:2554_2558

9 焦李成.神经网络系统理论.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010 米歇尔 沃尔德罗普(陈玲译).混沌: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

科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1 弗里德里希 克拉默(柯志阳,吴彤译).混沌与秩序:生物系统的

复杂结构.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12 约翰 H 霍兰(周晓牧,韩晖译).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上

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13 Watts D.J.,Strogatz S.H.Colleclire dynamics of Small world!net

work.Nature,1998;393:440_442

14 Barabasi A.L.,Albert R.Emergence of scaling i n random net works.

Sc ience,1999;286:509_512

Analysis of Complex System

Liu Zeng-rong?,Li Ting#

?Pro f e ssor,Resenrch Cente r o f Nonline ar Sc ie nce s,Shanghai U nive rsity, Shanghai200072,

#Pro f e ssor,Mathe matics Colle ge,Suzhou Universit y,Suzhou215006 Key word s complex s ystem,neural network,chaos,emergence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774228)

关键词 地球自转速度减慢 日食-厄尔尼诺系数 环南极大陆海冰 厄尔尼诺预测 海温两年振荡

通过对1950~2002年厄尔尼诺事件资料、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资料、环南极海冰变化资料、臭氧变化资料、气候振动和大气环流准两年周期资料的模拟验证,我们发现地球自转速度减慢、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温升高、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增大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间在一切细节上有惊人的对应关系.这个综合检验结果给出了日食-厄尔尼诺系数预测厄尔尼诺事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地球自转速度减慢、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与厄尔尼诺事件对应关系的发现和最终确认是一项有历史意义的综合检验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1999年林振山等人提出了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的理论,并预测2000年是强厄尔尼诺年[1].实际上,2000年没有发生厄尔尼诺事件.问题出在哪里?厄尔尼诺事件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单一因素模式将受到其他因素的强烈干扰.近期研究表明,强潮汐产生海温均衡效应,使东西太平洋海温差别减少,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重要外强迫条件;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动力机制及其预测方法反映了厄尔尼诺事件中能量变化的重要规律.它们对太平洋表面热能积累和传输方式有直接影响[2].2000年没有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并不能证明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的理论的失败.通过对1950~2002年厄尔尼诺事件资料、环南极海冰变化资料、臭氧变化资料、气候振动和大气环流准两年周期资料的模拟验证,我们发现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间在一切细节上有惊人的对应关系.

二、综合因素分析

准两年振荡是地球系统内部的一种固有振荡[3].纬向风、海温、南极海冰、地转速度、臭氧变化、气候振动和

151

大气环流都有准2年周期变化[3_8].

环南极大陆的海冰资料表明,如果一年里夏季海冰偏多,则冬季海冰偏少,季节变化比较小;若夏季海冰偏少,则冬季海冰偏多,季节变化比较大[7].其原因是,夏季海冰偏多,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变小,秘鲁寒流增强,导致向极热输送增多,使德雷克海峡逐渐变暖和冬季海冰偏少;夏季海冰偏少,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变大,秘鲁寒流减弱,导致向极热输送减少,使德雷克海峡逐渐变冷和冬季海冰偏多.这种一年内的冷热循环证实了德雷克海峡的海冰进退是全球气候冷暖的调控器,这就是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变化调控厄尔尼诺事件的机制,我们称之为德雷克海峡海冰的气候开关效应

[9,10]

.冬季海冰多时必然导致夏季海冰也多;冬季海

冰少时必然导致夏季海冰也少.环南极海冰 开关!通过两

年周期 开!和 关!的转换,周期性地加强秘鲁海流、本格拉寒流和西澳大利亚寒流,形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水体在南大洋的交换,减少南极与赤道的温差,导致两年周期的全球气候变化.

三、综合因素检验

因为环南极海冰变化具有较稳定的两年周期,所以厄尔尼诺热事件和拉尼娜冷事件应该与海冰变化引起的赤道海洋表面温度两年周期变化一一对应.厄尔尼诺事件与东赤道太平洋表层海温两年周期振荡的对应关系可以很好地解释日食与厄尔尼诺之间存在12~24月的位相差[2,11,12].

表1 厄尔尼诺事件与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温两年周期振荡的对应关系[12

]

注:El 或E 代表厄尔尼诺,La 或L 代表拉尼娜;(暖)表示弱暖,(冷)表示弱冷.日食条件数值取自文献[1],是日食_厄尔尼诺系数R 2,数值越大,当年至次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可能性越大.文献[1]以10为大的标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资料取自文献[11].发生时间只给出当年的月份,表中第一个厄尔尼诺的发生时间为1951年6月至1952年2月.跨年度的持续时间用E _E,L_L,E _E _E,L_L_L 表示,其下方数字为当年月份.E?和L?表示理论预测.

152

例如,1950年和1964年是冷年,其日食-厄尔尼诺系数极大值12和14使次年的暖年1951年和1965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特别值得指出的是,1961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较大值9(低于文献[1]确定的10的标准)使弱厄尔尼诺事件(强度为30)发生在隔年(1963年)的暖年;1979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较大值9使弱厄尔尼诺事件(强度为38)发生在当年(冷年)年末.1993年和1994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极大值10和大值8使1993年4月到1994年1月和1994年10月到1995年5月发生了两次厄尔尼诺事件.1994年的两次日食发生在5月10日和11月3日,它们对第二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起了作用.反之,1957年和1958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极大值10和大值8使1957年4月到1958年7月发生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因为1958年的两次日食发生在4月19日和10月12日,4月的日食已经在厄尔尼诺事件中起了作用,10月的一次日食不足以使厄尔尼诺事件再次发生(1959年的日食条件不利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这种从定性到定量上的对应关系,高于原作者确定的精度,在一切细节上给出了日食-厄尔尼诺系数预测厄尔尼诺事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表1中的所有厄尔尼诺事件都有确切的日食-厄尔尼诺系数极大值、大值和较大值与之对应[11].根据表1中的数据,2004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较大值8.5可能使厄尔尼诺发生在当年或2006年的暖年,2008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大值12可能使厄尔尼诺发生在当年(暖年).表1中还有一个明显的规律,即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0时,拉尼娜事件在当年、次年或隔年的冷年发生.而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负值时却没有这样好的对应性,形成原因尚需研究.2006年的日食-厄尔尼诺系数0值可能使拉尼娜事件在2007年(冷年)发生.

1968年是弱冷年,其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大值12使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在当年的年底11月.此次厄尔尼诺事件的绝大部分时间集中在暖年的1969年.值得注意的是,持续时间超过一年半以上的强厄尔尼诺事件和强拉尼娜事件可能延续暖年和冷年的持续时间(如1971年、1987年、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强引潮力(周期有半月的日月大潮、一个月的近地潮、6~8个月的日月大潮与近地潮叠加[2]、26个月的月球椭圆轨道长轴运动8.85年周期的四分之一[5]、18年沙罗周期、18.6年月球赤纬角变化周期)是激发因素[2].

四、最新观测证据

从2000年开始,拉马德雷!正在进入冷位相!阶段,这将使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加剧,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1977~2000年的拉马德雷暖位相!与30年来南极半岛增温、海冰减少以及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在时间和趋势上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12].

1. 过去30年来太平洋环流速度放慢

观测发现,过去30年来,南北两半球的亚热带太平洋海域与赤道太平洋海域之间的环流速度有所放慢.太平洋的两大环流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了变化,过去30年中,从亚热带到达赤道海域的海水减少了25%.在此之前,气象学家已经注意到,赤道太平洋海域的海面水温过去30年来已上升了0.8摄氏度,对此提出的新解释是,由于太平洋环流速度放慢、从亚热带流向赤道的较冷的海水减少,造成了赤道海域水温上升.还有专家猜测,太平洋环流速度放慢,可能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厄尔尼诺现象越来越频繁而且持久有关[13].

众所周知,太平洋的两大环流是靠赤道信风带和中纬度西风带的风力推动而形成赤道暖流和西风漂流组成的环流.北半球的西风漂流受大陆的阻隔,表现为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与北赤道暖流形成一个封闭的环流;由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在南半球彼此相连,南半球的西风漂流畅行无阻,形成开放性的西风漂流.因此,南太平洋的环流速度与南极半岛的德雷克海峡海冰状况密切相关.如果德雷克海峡被海冰封闭,南太平洋的环流速度就会大大增加.

2. 近30年来南极半岛增温显著海冰逐渐减少

近30余年来50?S以南各区域都存在着一个变暖倾向,50?S~90?S1957~1993年间10年平均变化趋势为0. 20%,增温幅度大于全球平均的0.3~0.6%/100a.其中在南极半岛地区近30余年来,尤其是近10余年来增温最为显著.气温变化导致南极大陆海冰的同一趋势变化[7].

从图1中可以看到,西南太平洋(120?E~120?W)以罗斯海海冰为主题的海冰累计距平变化比较平稳,从1973年到1975年上升,海冰是增加阶段,1976~1977年达到最大值,持续时间为2年,之后1978~1981年迅速下降,然后缓慢的下降几乎是平稳不变的,至1986年后又开始迅速下降,至1987年10月达到最低值,然后较快地上升,至1991年达一小峰值,然后又迅速下降,至1994年又达到最低值.东南太平洋(包括南极半岛)海冰变化在1973~1994年5月期间是一个大的单峰期,最高峰期在1980年3月,比其他地区滞后4~5年,最低谷值在

153

1994年5月,比其他三个区滞后6~7年[7].以此速度计算,南极半岛海冰将在2000年以后开始增加

.

图1 南极大陆海冰净冰面积指数历年月平均距平累计

变化趋势[7]

3. 德雷克通道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在整个中生代,全球各大陆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几乎从一个极延伸到另一个极的巨大的单一陆块,这种轮廓肯定有助于周围大洋中的高效率向极热输送.中始新世和早渐新世之间的总的温度下降,在整个新生代都是最急剧的.这种下降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德雷克通道和塔斯马尼亚以南的通道开始为全球循环和气候上隔离的环极流打开了通路[14].同理,德雷克海峡被扩展的南极冰盖封闭,导致气候上隔离的环极西风漂流带的消失,加强赤道热流向两极的输送,使扩展冰盖趋于消失.这是南极冰盖不能扩展成南半球大冰川的一个重要原因

[15]

.

当南极洲的温度变冷时,存在很多海冰的德雷克通道处于封闭状态,阻塞环南极大陆海流,加快南太平洋环流,并从向极方向连接南极洲热输送,因而使南极洲变暖;当南极洲的温度变暖时,存在很少海冰的德雷克通道处于开放状态,打通环南极大陆海流,减慢南太平洋环流,并从向极方向隔离南极洲热输送,因而使南极洲变冷.如图2所示,非洲海冰开关,澳大利亚海冰开关,以及德雷克海峡海冰开关控制了环南极大陆海流,并从向极方向隔离或连接向南极洲的热输送,因而增加或减少在非洲、澳大利亚和南美洲西部的本格拉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的海洋寒流流量.因此,南太平洋海温的增加和减少在环南极三个 海冰开关!的控制下不断交替发生,与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与增加相对应.这种对应关系表明,南极半岛海冰的增减是太平洋环流速度增加与减慢的原因.它与秘鲁寒流的增强与减弱一一对

应[9,10,12].三个开关的不同组合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同类型,有证据表明,我国汛期降水与前期南极关键区海冰相关[7]

.

图2 全球气候的三个海冰启动开关示意图

4. 地球自转速度减慢与厄尔尼诺的关系

根据地球自转理论,全球大气相对西风角动量的季节变化引起了地球自转速度的周年项变化,全球大气角动量的变化主要是由北半球大气角动量的变化决定的[16].

南大洋的西风漂流是地球上惟一的海洋绕极环流,它在抵消风效应的同时,也形成环南极海流本身的角动量变化,是西风与固体地球角动量交换的中间媒介:西风首先与海洋环流发生角动量交换,然后海洋环流再与固体地球发生角动量交换,形成南半球大气、海洋与岩石圈角动量交换的滞后效应.南、北半球的大气相对西风角动量本来是反相关关系[16].这个滞后于北半球西风与固体地球直接角动量交换的特殊过程导致全球大气角动量的变化主要由北半球大气角动量的变化来决定.南半球海洋西风漂流角动量的异常增加是地球自转速度异常减慢、全球气候异常变化和厄尔尼诺事件突然发生的原因.计算表明,南半球西风漂流的线速度增加10c m/s,则地球的日长增加0.892ms.显然,南半球西风漂流的角动量变化是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环南极大陆海冰变化调控西风漂流环极流量和三大洋在南大洋的水体交换,是决定大气、海洋和岩石圈角动量交换的关键因素[17].

厄尔尼诺与地球自转速减慢对应.郑大伟等的研究表明,地球自转的年际变化与表征厄尔尼诺事件的东太平洋赤道带(180?~80?W,5?S~5?N)海面水温(SS T )的月距平曲线存在相当好的一致性.在赤道带海温增暖时期

154

(称为厄尔尼诺形成时期),地球自转年际速率减慢;海温减暖时期(称为非厄尔尼诺时期),地球自转速率加快.每次厄尔尼诺事件几乎都发生在地球自转年际速率由加速变为减慢之后.自1962年到1991年,两次海温最大增暖的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在1972年和1982~1983年间,日长增长达0.3ms.用全球带风气象资料(至1989年7月)归算的大气角动量(A AM)年际变化的极值点时间与&LOD和SST年际变化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18].

分析表明,当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加速时,赤道带附近自东向西流动的洋流和信风加强,把太平洋洋面暖水吹向西太平洋,东太平洋深层冷水势必上翻补充,海面温度自然下降而形成拉尼娜现象.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力,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16].

根据地球自转与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理论机制,可以对厄尔尼诺现象进行预测.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郑大伟课题组曾在20世纪80年代末,用该理论机制首次在国际上分析预测到1990~1991年较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肯定[18].近年来,叶叔华院士领衔的国家攀登项目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课题组,又成功地预测了1993年、1994~1995年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1996年下半年召开的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上,又在国内天文学界率先报告了1997年将会出现新的厄尔尼诺事件的预测研究结果.而后,还利用卫星海洋测高技术,成功地监测到1997年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们的计算表明,环南极西风漂流速度的增加与减少是地球自转速度异常减慢与加快的原因[17].

五、结 论

综合检验表明,用地球自转速度减慢、海温两年振荡和日食-厄尔尼诺系数预测厄尔尼诺事件是有效的和准确的,这三个现象之间有本质的联系.海温和气候振荡准两年周期是日食与El Nino之间存在12~24个月的位相差的原因.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水的冷暖由德雷克海峡海冰的多少来决定.2004年日食_厄尔尼诺系数较大值8.5可能使厄尔尼诺发生在当年或2006年的暖年,2008年日食_厄尔尼诺系数大值12可能使厄尔尼诺发生在当年(暖年),其显著标志是伴随地球自转速度的异常减慢.这个结果给出了检验日食_厄尔尼诺系数有效性的又一次机会.地球自转速度减慢、日食_厄尔尼诺系数与厄尔尼诺事件对应关系的发现和最终确认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综合检验工作.(2004年1月12日收到)

杨学祥 教授,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长春130026

1 林振山,赵佩章,赵文桐.日食_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地球物

理学报,1999;42(6):732_738

2 杨学祥.2001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地球物理学报,

2002;45(增刊):56_61

3 钱维宏,丑纪范.固体地球_海洋_大气耦合的一个简单线性模式

及其试验结果.应用气象学报,1995;6(3):297_303

4 任福民,王梅华,周秀骥等.近十五年全球臭氧变化.气象学报,

1998;56(4):485_492

5 张家诚等.气候变迁及其原因.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126_132

6 杨学祥,陈殿友.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地壳形

变与地震,2000;20(3):39_48

7 周秀骥等.南极与全球气候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研究.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6:32_39,74_80,81_85,370_377,43_50,2,12,380_ 392,104

8 王在文,李晓东.太平洋海温演变的时空结构.北京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2;38(2):350_357

9 杨学祥.青藏高原隆升的潮汐_均衡模式.世界地质,2003;22(2):

119_123

10 杨学祥.海平面振荡产生的地壳跷跷板运动.地学前缘,2003;10

(3):190

11 周春平.大洋暖池及其影响.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67,84

12 杨学祥.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世界地质,2003;22(4):380_

384

13 M cPhaden M.J.,Zhang Dongxi ao.Slowdown of the meridional overturn

ing circulati on in the upper.Pacific Ocean.Nature,2002;415:603_608 14 Frakes L.A.Climate s Throughout Geologic Time.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 hing Company,Ams terdam-Oxford-Ne w York:1979:182,192, 200,223,315

15 杨学祥.地球流体的差异旋转与气候变化.自然杂志,2002;24

(2):87_91

16 任振球.全球变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60_88

17 杨学祥.大气、海洋与固体地球的能量交换.世界地质,2004;23

(1):28_34

18 郑大伟,宋国玄,罗时芳.日长变化观测资料预测El Nino事件.科

学通报,1990;35(16):1244_1246

Reason and Evidences for El Nino Event

Yang Xue_xiang

Pro fe ssor,Colle ge o f Geo_e 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 hnology,Jilin U nive rsity, Changchun130026;National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Chinese Acade my o f Science,Bei jing100012

Key words slo w er velocity of the earth?s rotati on,s olar eclipse_El Ni no co efficients,sea ice around South Pole continent,El Nino predicati on,biennial oscillati on of oceanic te mperature.

155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练习题

4、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沃克环流在大西洋也有存在 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③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④拉尼娜造成的自然灾害损失往往要高于厄尔尼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C。大西洋和太平洋都存在沃克环流,其方向相同;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的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缩小,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减弱;相反,当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2.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和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东北信风带 B.沃克环流的改变 C.季风的影响D。全球变暖 解析:选B。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沃克环流发生改变造成的。 近些年,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而捕上来的多为鱼子鱼孙,科学家分析说此种现象除人为原因外,自然原因也有影响。据此完成3~4题。 3。出现该现象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气候异常 B。海水变浅了 C.冰川融化 D.海底火山爆发 4。实行休渔制度应该选择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厄尔尼诺发生年份,赤道太平洋大量暖海水倒流,西太平洋暖水性鱼类减少。我国休渔是因为海洋渔业资源衰退,一般选择夏季. 答案:3、A4、B 读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图,完成5~6题. 5。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A.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将增加 B。秘鲁渔业将喜获丰收 C.中国可能出现寒冬 D。印度尼西亚可能出现森林大火 6。图示时间()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中国南极长城站出现极昼 C.尼罗河正值汛期 D。开普敦温和多雨 解析:第5题,图中反映出南美洲西部太平洋水温异常偏高,这是厄尔尼诺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容易造成秘鲁渔业减产,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出现干旱,中国可能出现暖冬.第6题,厄尔尼诺现象多发生在圣诞节(12月25日)前后,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答案:5、D5、A

【论文】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 摘要:厄尔尼诺(El Nino Phenomenon)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范围的气候变化有着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厄尔尼诺现象;形成;洋流;气候;影响 1 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 1.1 厄尔尼诺现象的定义 厄尔尼诺(El Nino Phenomenon)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1.2 厄尔尼诺现象的特征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不仅出现在南美等国沿海,而且遍及东太平洋沿赤道两侧的全部海域以及环太平洋国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会受到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总的来看,它使南半球气候更加干热,使北半球气候更加寒冷潮湿。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即厄尔尼诺可能与海底地震[1],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变化等有关。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大约每隔2~7年出现一次。 1997年12月份就出现了20世纪末最严重的一次厄尔尼诺现象。海水温度的上升常伴随着赤道幅合带在南美西岸的异常南移,使本来在寒流影响下气候较为干旱的秘鲁中北部和厄瓜多尔西岸出现频繁的暴雨,造成水涝和泥石流灾害。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常使低纬度海水温度年际变幅达到峰值。不仅对低纬大气环流,甚至对全球气候的短期振动都具有重大影响[2]。一百多年来,著名的厄尔尼诺年是:1891年、1898年、1925年、1939年~1941年、1953年、1957年~1958年、1965年~1966年、1972年~1976年、1982年~1983年和1997年~1998年。1982~1983年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1500人死亡和8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1.3 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 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案1.pdf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案 【学习目标】 了解并理解,并能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影响,通过读图并整理数据信息,绘制沃克环流示意图。 【学习过程】 一、沃克环流 概念:存在于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带东西向的热力直接环流。首先由J.皮耶克尼斯在1969年提出,他认为这和早先G.T.沃克所称的南方涛动有联系(见大气活动中心)。在东太平洋赤道 区,由于秘鲁寒流带来了冷海水,又由于东风所引起的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的海水上翻,形成了一条从南美西岸沿赤道向西伸延的冷水舌,致使赤道区太平洋西部和东部之间,出现很大的温度差异:就多年平均来说,西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亚地区海水的水温较秘鲁沿岸水温约高 8°C以上。这样,通过海洋对大气的加热作用,就使暖空气在西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亚一带上 升到高层之后,一部分向东流动,到达中、东太平洋冷水区上空下沉,在低层转而向西流动,形成了一个热力直接环流。这就是太平洋地区的沃克环流。 (1)成因: “沃克环流”由1960年雅各布.皮叶克尼斯(Jacob Bjerknes)发现,是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之一。它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成为赤道信风的一部分,当信风到达西太平洋时,受到较暖洋面的影响而上升再向东运行,如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流。 (2)影响: 当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海洋温度分布发生巨大变化,大气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中、东太平洋气压随着海温的上升而下降(高压减弱、气压降低),西太平洋气压随着海温的下降而 上升(低压减弱、气压升高),热带太平洋两侧气压差值变小,导致赤道东风减弱和向东撤 退,沃克环流也会被削弱。同时,随着西太平洋暖水区向东移动,沃克环流的上升支和下沉 支的位置也发生偏移,对流活动的中心移至中太平洋上空,中、东太平洋上升气流大大加强,降水显著增加;而西太平洋上升气流明显减弱,变成少雨区,形成大范围干旱。当拉尼娜发

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 2007年11月显示拉尼娜条件下海平面温度异常 拉尼娜现象(西班牙语:La Ni?a),又称反圣婴现象,是一种和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现象,因此用西班牙语中与厄尔尼诺(El Ni?o)相对应的阴性名词拉尼娜(La Ni?a)来代表,厄尔尼诺是“男孩”的意思(定冠词专指的男孩,意思是幼年的耶稣,即圣婴),而拉尼娜是“圣女”(女孩)的意思。 成因 沃尔克环流造成拉尼娜现象示意图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变暖,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令西部海平面较东部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导致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克环流,当沃尔克环流变弱时,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东部海水变暖,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但当沃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拉尼娜现象。一般

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 自1949年有记录以来,1949年-1951年、1954年-1956年、1964年-1966年、1970年-1972年、1973年-1975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2006年初、2007年-2009年初、2010年底至2012年都发生了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84年-1985年、1992年至1993年、1995年-1996年,2011年拉尼娜现象在赤道太平洋海域又开始加强[1]。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暖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因全球暖化造成北极冰川融化,冰冷淡水流经大海进而造成拉尼娜现象,近几年(2009年至2011年)造成冬天暴风雪频繁 影响 拉尼娜现象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异常。影响包括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并使澳洲、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雨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异常寒冷。在西北太平洋区,热带气旋影响的区域会比正常偏南和偏西。 有趣的是,拉尼娜现象一旦出现,在北大西洋的飓风也会异常活络。例如: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就出现罕见四个最高强度的五级飓风,依序分别是:飓风艾蜜莉、飓风卡崔娜、飓风瑞塔、飓风威尔玛,并且造成北美洲和中美洲人员惨重伤亡和房屋财产损失。2007年大西洋飓风季又出现两个一样最高强度的五级飓风分别是:狄恩和费理克斯。另外,拉尼娜现象有时也会反促成西北太平洋台风数目偏少,但威力超强特殊情形发生。例如:1998年太平洋台风季的超级台风瑞伯以及2010年太平洋台风季的超级台风梅姬。 预测方法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赤道附近(约北纬4度至南纬4度,西经150度至90度之间)幅度数千公里的海水带的异常增温现象。 原来,太平洋洋面并不是完全水平的。在南半球的太平洋上,由于强劲的东南信风向西北横扫,将海水也由东南向西推动,结果是位于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要比南美地区的洋面高出约50厘米。与此同时,南美沿岸大洋下部的冷水不停上翻,给这里的鱼类和水鸟等海洋生物输送大量养料。 令人不解的是,每隔数年,这种正常的良性环流便被打破。一向强劲的东南信风渐渐变弱甚至可能倒转为西风。而东太平洋沿岸的冷水上翻也会势头减弱或完全消失。于是太平洋上层的海水温度便迅速上升,并且向东回流。这股上升的厄尔尼诺洋流导致东太平洋海面比正常海平面升高二三十厘米,温度则升高2-5摄氏度。这种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反常。经如,厄尔尼诺曾使南部非洲、印尼和澳大利亚遭受过空前未有的旱灾,同时带给秘鲁、厄瓜多尔和美国加州的则是暴雨、洪水和泥石流。那次厄尔尼诺效应造成了1500余人丧生和80亿美元的物质损失。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迄今科学家们尚未找到准确的答案。有人认为,可能是太平洋底火山爆发或地壳断裂喷涌出来的熔岩的加热作用造成洋流变暖,进而导致信风转弱和逆转。另有人则推断,也许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不均造成的。他们说,每当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由加速度不均造成的。他们说,每当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由加速变为减速之后,便会

发生厄尔尼诺现象。令人忧虑的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原来认为5年、7年乃至10年来临一次,后来又以3至7年为周期出现。但进入90年代以来似乎每两三年就降临一次。 尽管厄尔尼诺的成因尚未查清,但人类并未在它面前听天由命、无所作为。1986年国外科学家成功地提前一年预报了厄尔尼诺现象的来临,并积极探索温室效应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的联系。可以预言,人类终将能解开这一肆虐人类的大自然之谜,并找出办法,避免它的危害。 陌生的拉尼娜 近两个月来,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洋、大气的各种监测数据表明,厄尔尼诺现象正在迅速向“拉尼娜”现象转化。“拉尼娜”的字面意思是“女孩”,它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据美国圣迭戈斯克里普斯海洋中心的电脑模型显示,目前海面以下的寒冷海水正由东南亚朝南美流去,并将迅速上升至海面,使赤道附近的表面海水转冷。5月份,在东太平洋的一些监测区内,海洋水温骤降了8℃,信风加强。美国海洋热带研究所指出,位于赤道附近、低于正常水温的区域如今已扩展到东西长3000海里、南北宽数百海里。尽管这片水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但是这片水域仍在扩大,略低于表面以下的一个巨大的冷水层源源不断地向这片水域补充冷水。 有关专家指出,拉尼娜现象对气候的影响很难预测,因为不像厄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一、厄尔尼诺(El Nino)现象:

通常指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水温度大范围的持续异常升高,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并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圣婴"。该现象首先发生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和秘鲁太平洋沿岸附近,多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因此得名。在一般情况下,热带西太平洋的表层水温较高,而东太平洋的海温较低。这种东、西太平洋之间海表温度梯度变化和信风一起,构成了海洋――大气耦合系统的准平衡态。每隔2-8年,这种准平衡态就要被打破一次,西太平洋的暖气流伴随雷暴东移,使得整个太平洋水域的水温变暖,气候出现异常,其持续时间为一年或更长时间。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前的几个月里,太平洋赤道暖水发生大规模的自西向东移动,圣诞节前后,赤道太平洋东部沿岸暖水沿着厄瓜多尔和秘鲁海岸南下,水温异常声高,最大时比常年升高5到6℃。由于暖水区迅速向西扩展,热带多雨带也随之南下。原来干旱的赤道太平洋东部降水量剧增,河水泛滥成灾;本为雨季的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此外,世界各地的气候因此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拉尼娜(La Nina)现象:厄尔尼诺过后,热带太平洋有时会出现与上述情况相反的状态,称为拉尼娜现象,拉尼娜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小女孩"。拉尼娜现象表现为中、东太平洋海温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用以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以赤道太平洋北纬5度至南纬5度,西经150度至西经90度区域内的海表面温度平均值连续6个月以上高于或低于正常0.5℃分别作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广东省珠海市2016届高三地理5月学业质量监测试卷(含解析)

2016届广东省珠海市高三5月学业质量监测文综地理 一、单选题:共11题 北京时间2013年12月14日21点11分,嫦娥三号在月面软着陆成功。着陆后,释放了月面巡视探测器(玉兔),嫦娥三号和玉兔拍摄了高分辨率的月面全彩照片并发送回地球,从以下照片可以看到玉兔行驶留下了深深的车辙,还有月球表面大大小小的岩石、撞击坑的细节。据此完成问题。 1.“玉兔行驶留下了深深的车辙”反映了 A.月球表面由土壤构成 B.月球车很沉重 C.月球表面风化壳深厚 D.光照充足 2.从照片可以看出,月球与周边太空区域有明显的分界线,这条线是 A.天际线 B.晨昏线 C.照片边缘线 D.无法确定 3.“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实施月面软着陆时,全世界新一天的时区范围大约占 A.大于1/10 B.大于1/2 C.1/16 D.7/8 【答案】 1.C 2.A 3.C 【解析】 1.土壤是指位于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被的疏松土层。月球上没有土壤,排除A;光照充足与题干无关,排除D;月球车能留下深深的车辙,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月球表面覆盖了很厚的风化土层,排除B,故选C。

2.照片中黑色表示天空,可知该线为天际线,故选A。 3.由题中材料“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实施月面软着陆时北京时间为14日21点11分,即为120°E的时间,由此可算出0点所在的经线的经度大约是162°E。两天的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0点所在的经线,另一条是180°经线,即162°E向东到180°之间为新的一天,其余为另一天,该部分的时区有1.5个,即新一天的时区范围所占的比重为1.5/24=1/16,故选C。 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4.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 A.2000m附近 B.4000m附近 C.8000m附近 D.10000m附近 5.二十年来,人口密度变化给城市带来的影响是 A.城市化水平降低 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 C.城市等级提高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 6.据此图判断,该城市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城市的大小变化是 A.扩大 B.缩小 C.出现了多中心 D.无法判断 【答案】 4.D 5.D 6.A 【解析】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近年来,各类媒体越来越关注这样一个气候学名词:厄尔尼诺。众多气候现象与灾难都被归结到厄尔尼诺的肆虐上,例如印尼的森林大火、巴西的暴雨、北美的洪水及暴雪、非洲的干旱等等。它几乎成了灾难的代名词! 可是厄尔尼诺究竟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来说:厄尔尼诺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原是指赤道海面的一种异常增温,现在其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 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之间的强耦合事件的例子。大气环流(风)施加于海洋的应力是海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同时,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来自海洋的热量,特别是蒸发作用对大气环流有极大的影响。 厄尔尼诺的简化模型表明了能量在海洋中传播过程中的不同波动的作用。在这个简化模型中,海洋中的被称为罗斯贝波的波动,从赤道附近的异常暖的海面向西传播。当它达到海洋的西边界时会被反射成一种不同的波,称为开尔文波,这种波向东传,它起着抵消或改变原来的暖海温距平符号的作用,并引发降温事件出现。整个厄尔尼诺事件中这半个循环所需时间是由这些波传播的速度决定的,它大约需要2年。 这一现象本质上由海洋动力学驱动,与之相应的大气变化是由海表面温度确定的(反过来大气的变化会加强海洋温度分布型),而海表面温度分布是由海洋动力学决定的,因而用上面的简化模型表示的厄尔尼诺现象本质上是可预报的。 厄尔尼诺的起因

厄尔尼诺已成为当今妇孺皆知的“气象怪物”,不少人对它颇有神秘之感。而厄尔尼诺一词的原意也确实给人以神秘的想象,它是西班牙语“上帝之子”或“圣婴”之意。但现在的气象上的含意已完全没有这些意思了。它表示一系列的海--气反常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冷水区的消失,(2)太平洋赤道地区东南信风的消失,(3)西太平洋赤道地区的热水向东部扩散,(4)由上述三种现象引起的一系列气候反常。从厄尔尼诺出现伴随的三种现象可知,在非厄尔尼诺时期应出现与上述三种现象相反的现象,即(1)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有一片冷水区,(2)太平洋赤道地区吹着东南风,(3)西太平洋赤道地区堆积着大范围的热水,如能搞清这三种现象的原因,对厄尔尼诺的起因也就不难了解了。 厄尔尼诺出现伴随着的海--气异常,只是在近30年来才逐渐清楚的,最早的厄尔尼诺仅仅是与东太平洋冷水区的消失相联系。在一般年份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有一大片冷水区,这些冷水是从海洋深处翻出来的,为什么这里能上翻冷水,我们下面讨论。这些上翻的冷水带有大量的营养物,引来大量的鱼虾来这里觅食和产卵,无疑,这对当地渔民而言是丰年。冷水区一旦消失,鱼虾不来了,既使来了因水温偏高,造成鱼虾的大量死亡,这对当地的渔民来讲,无疑是灾年。冷水区的消失都开始于圣诞节前后,当地人认为,这是上帝让他的儿子给人间制造的不幸,所以把这一现象称“上帝之子”或简称“圣婴”。现在的人谁也不认为厄尔尼诺现象与上帝有什么联系,仅仅反映气象中的一些现象,或者认为是气象学中的一个具有特定含量新名词。现在人们关注的已远不是厄尔尼诺出现导致的某些现象,而是它对气候、生态可能造成的影响,更多的人在研究厄尔尼诺的起因问题。 一、厄尔尼诺的起因及形成过程 我们先把厄尔尼诺形成的主要原因告诉大家,然后再逐一地加以解释,(1)全球气温的上升,(2)春季西风带的加强,(3)沃克环流回归点的东移,(4)安第斯山对回归的沃克环流

厄尔尼诺带来的影响

1 1 厄尔尼诺带来的影响 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 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其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1997年强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第三是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我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根据近50年的气象资料,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当年冬季温度偏高的几率较大,第二年我国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多,而北方地区往往出现大范围干旱。 据历史记载,自1950年以来,世界上共发生13次厄尔尼诺现象。其中1997年发生的并且持续至今的这一次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非洲 厄尔尼诺带来的影响

厄尔尼诺带来的影响 2 2 到拉美,气候变得古怪而不可思议,该凉爽的地方骄阳似火,温暖如春的季节突然下起来大雪,雨季到来却迟迟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却洪水泛滥。 科学家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而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 根据对近百年来太阳活动变化规律与厄尔尼诺关系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太阳黑子减少期到谷值期是厄尔尼诺的多发期,并有2至3次厄尔尼诺发生。 1997年春夏之交开始沸腾的赤道“气候开水壶”——厄尔尼诺,以其来势之凶、发展之快、强度之大、危害之重堪称百年之首,已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单位评为十大国际新闻之一,并且受到我国及世界各国高层决策者及环境、经济学家的密切关注。 早在形成之初,江泽民总书记就要求有关部门研究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农业可能带来的影响,国家有关部门邀请专家就此进行了咨询,并向中央领导提出书面报告。专家指出,厄尔尼诺的生态、环境、气候效应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早期,人们对东太平洋出现的暖洋流兴趣十足,为其取名为“上帝之子”。一是因为它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更主要原因,它与当地的丰收年景有关。1925年人们目睹了秘鲁附近发生的暖洋流,当年3月沙漠地区降雨量多达400毫米,而前5年降水总和不足20毫米。结果,沙漠变成绿洲,几乎整个秘鲁覆盖着茂密的牧草,羊群成倍增多,不毛之地纷纷长出了庄稼……尽管人们也发现,许多鸟类死亡,海洋生物遭到破坏,但人们依然相信是“圣婴”给他们带来了丰收年。

高考地理知识点复习之厄尔尼诺现象

高考地理知识点复习之厄尔尼诺现象 高考地理知识点复习之厄尔尼诺现象 1.厄尔尼诺现象的概念: 每年年终圣诞节前后,南美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海温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如秘鲁沿岸)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印尼、澳大利亚东海岸)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相反,当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太平洋东侧表面暖水被刮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就容易形成拉尼娜。 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我国气候有什么影响? 厄尔尼诺年,东亚季风减弱,中国夏季主要季风雨带偏南,江淮流域多雨的可能性较大,而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到河套一带少雨干旱。拉尼娜年正好相反。 在厄尔尼诺年的秋冬季,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减少,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增多,冬季青藏高原多雪。拉尼娜年的秋冬季我国降水的分布为北多南少型。 在厄尔尼诺年我国常常出现暖冬凉夏,特别是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夏季温度偏低,出现低温冷害的可能性较大。拉尼娜

年我国则容易出现冷冬热夏。 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及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厄尔尼诺年比常年少,拉尼娜年比常年多。 3.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气候有什么影响? 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迅速升高,首先直接导致了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灾害;也使得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造成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严重干旱。厄尔尼诺还常常引起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潮湿多雨;它与日本及我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日本和我国的降水等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厄尔尼诺常常抑制西太平洋热带风暴生成,但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拉尼娜的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影响程度及威力较厄尔尼诺小。拉尼娜出现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印度及非洲南部等地降雨偏多,但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4.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利方面: (1)使我国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变得更为丰富,积温增多,生长季延长和霜冻期缩短。它将使现有的农业气候带和各种种植熟制界限向北推移,有利于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缓解困扰北部寒冷农作区的低温冷害,有利于农作物最终产量的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习题1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习题1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沃克环流在大西洋也有存在 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③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④拉尼娜造成的自然灾害损失往往要高于厄尔尼诺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C。大西洋和太平洋都存在沃克环流,其方向相同;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的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缩小,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减弱;相反,当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2.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和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东北信风带B.沃克环流的改变 C.季风的影响D.全球变暖 解析:选B。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沃克环流发生改变造成的。 近些年,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而捕上来的多为鱼子鱼孙,科学家分析说此种现象除人为原因外,自然原因也有影响。据此完成3~4题。 3.出现该现象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气候异常 B.海水变浅了 C.冰川融化 D.海底火山爆发 4.实行休渔制度应该选择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解析:厄尔尼诺发生年份,赤道太平洋大量暖海水倒流,西太平洋暖水性鱼类减少。我国休渔是因为海洋渔业资源衰退,一般选择夏季。 答案:3.A 4.B 读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图,完成5~6题。

5.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A.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将增加 B.秘鲁渔业将喜获丰收 C.中国可能出现寒冬 D.印度尼西亚可能出现森林大火 6.图示时间()[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中国南极长城站出现极昼 C.尼罗河正值汛期 D.开普敦温和多雨 解析:第5题,图中反映出南美洲西部太平洋水温异常偏高,这是厄尔尼诺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容易造成秘鲁渔业减产,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出现干旱,中国可能出现暖冬。第6题,厄尔尼诺现象多发生在圣诞节(12月25日)前后,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答案:5.D 5.A 7.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 ①使所经过区域的气温多低于年平均值②向所经过区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③扰乱了常规海流模式,使气候反常④使全球降水总量异常增多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选B。厄尔尼诺现象是某些年份秘鲁沿岸洋流发生异常,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破坏和局部地区天气发生剧烈变化的一种自然现象。它使秘鲁寒流水温升高,破坏了南太平洋正常的大洋环流,进而打乱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原有规律,形成了严重的气象灾害。 以水温上升为特征的海水大范围的增温现象,科学家称之为厄尔尼诺,与此现象相反的现象,科学家称之为拉尼娜。由于这两种现象的影响,1998年7月,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洪灾严重。据此回答8~9题。 8.厄尔尼诺发生的海区是() A.东赤道太平洋海区B.西赤道太平洋海区 C.东赤道大西洋海区D.西赤道大西洋海区 9.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自然保护概论答案

第1周 1.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并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既能满足人类目前的需要,又不对子孙后代造成危害的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 目标在(《东京宣言》)提出的。 3.近年来,极端高温事件频发,在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助推下气候变化有:一些地区可能 变得更暖、一些地区可能冷暖变化不明显、一些地区可能变冷 4.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氮的各种氧化物、含氯氟烃和其他气体,其中二氧 化碳比例最高,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最大。对 5.科学家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海平面上升、影响农业和生态、 加剧其他气候灾害、影响人类健康 6.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中,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所有农作物将造成减产。 错 7.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指出,目前三大全球问题为:森林锐减与气候变化、恐怖主义。 错 8.臭氧层是地表生物的“保护伞”,臭氧对太阳的紫外辐射有很强的吸收作用,有效地 阻挡了对地表生物有伤害作用的(短波紫外线)。 9.森林锐减直接或间接导致以下哪些生态危机:(土地严重荒漠化、干旱缺水、水土流 失、动植物物种灭绝)。 10.我国是土地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包括(土地退化、生物群落退 化、气候异常、水文状况的恶化)等。 11.中国古代也有自然保护的思想,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正是当 时这种朴素自然保护思想的体现。对 12.我国的现代自然保护事业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建设自然保护区为重要标志, 与国际自然保护事业发展的影响也有密切关系。 13.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总面积294.9万平方公里。已经 成为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首推:(黄河流域)14.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现有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 21.63%,(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15.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淡水的需求量急剧增大。淡水资源无限量的索 取,造成全国河流(数量减少、流量衰减、断流增加)。 16.WWF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一,其中文全称是(世 界自然基金会)。 17.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指出,目前三大全球问题为:臭氧层破坏、人口剧增及恐怖主义。 错 18.目前,全球生态危机之首是指森林锐减。错 19.1872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建立是世界近代自然保护事业的开始的主要标志。对 20.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指出,目前三大全球问题为:臭氧层破坏、人口剧增及恐怖主义。

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摘要:厄尔尼诺现象作为大尺度上的海-气相互作用的突出表现,不仅对大气环流和气候产生显著的影响,而且对各地的生态和经济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厄尔尼诺现象可能的成因、预测手段、影响结果和结论四个方面作了相应的介绍,较全面的分析介绍了厄尔尼诺现象。 关键字:厄尔尼诺大气环流水温 ENSO 1.前言 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为圣婴的意思,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原指赤道海面一种异常增温,现在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通常认为区域平均海温持续12个月以上为正距平,且海温正距平的峰值达到1°C或连续3个月区域平均海温正距平超过1°C,即可视为一次厄尔尼诺发生[1]。由于海水表面温度平均升高1°C,就会使海水上空的大气温度升高6°C,造成大气环流异常,严重地影响世界各地气候,所以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可以引起全球性的天气气候异常,造成大范围的高温与干旱,有时也可以使原本少雨的地区暴雨成灾。 2.厄尔尼诺成因 厄尔尼诺具有区域性强,能量变化大,活动频繁、有规律(如锁相)但无严格周期等特点。厄尔尼诺的发生、发展、消亡及再现通常有一个3-7年非严格周期的循环过程。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现象却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了。不仅如此,随周期缩短而来的,是厄尔尼诺现象滞留时间的延长。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目前有关厄尔尼诺的起因众说纷纭。主要存在六个推测: 2.1 推测1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而引起海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的可能原因有五种,下面将一一介绍。 2.1.1 信风张弛 通常情况,在信风的作用下热带太平洋地区会保持水位西高东低、海表温度西暖东冷。这是因为在赤道地区盛行的偏东信风作用下,在赤道大陆西岸为远离海岸的风。该风作用于海面,使得表层较温暖的海水流向大洋西侧,而大洋东侧深层较冷的海水上涌来补充表层海水的损失,形成赤道太平洋西

高中地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赤道附近的太平洋大范围的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等太平洋西海岸附近带来丰富的降水。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发生改变,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正常年份的丰富的降水,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一般认为,这一海域的水温比正常温度高出0.5℃以上就可以判定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大面积的海水温度增高,造成东太平洋上空水蒸气量加大,西向信风减弱,改变了大气环流的常态,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反常。厄尔尼诺形成原因 一、自然因素。赤道信风、地球自转、地热运动等都与其有关; 二、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加剧气候变暖,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 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正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南赤暖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东南信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这个环流称之为沃克环流;沃克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

对几个地理现象的阐释

一、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据统计,近100年来,地球物种灭绝的速度比人类出现前快1000倍。有科学家认为,目前人类正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物种平均每小时灭绝一个种类,比新物种形成的时间快100万倍。现在世界上有593种鸟类、400多种兽类、209种两栖类、2万种高等植物濒临灭绝。今天存活的哺乳动物有5339种,其中有四分之一可能灭绝,而全球濒临灭绝的植物种类占全部植物物种的47%,比过去一直认为的13%高出许多。目前地球物种灭绝并不是自然状态下的正常灭绝,而是人为干扰下的“集群”式灭绝。事实上,人类今天所处的冰期——间冰期的气候很适合物种生存,如果没有人类干预,现在应该是地球上物种很繁荣的时期。但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经济运作方式,加剧了生物大灭绝的进程,生物多样性受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威胁,生存问题已从濒临灭绝的物种扩展到地球上的所有物种。 二、北半球春季越来越短 千百年来,北半球的春季一直在缩短,每年都会比上一年短30秒至1分钟。2015年的夏季是时间最长的夏季,达93.65天,春季则为92.76天,秋季为89.84天,冬季为88.99天。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季相对夏季会越来越短,冬季相对秋季也会缩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原因是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地轴也在绕着另外一轴旋转,即地轴的两端并非精确地指向天空中的某一个方向,如北极点,而是围绕这个点在不规则地旋转,这叫作旋进。由于地球的旋进,每当夏至时分,地球在运行轨道上所处的点会有轻微变动,2016年的夏至点会来的比2015年更早一些。数千年后,春分时间的变动会变得更加明显。同时,由于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日地距离不断地发 生着变化。地球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时公转速度较慢,地球运行速度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地球四季的长度。地球在12月到3月间运行速度较快,因此冬季和春季就会比夏季和秋季短。 三、冰川融化使地球自转速度变慢 地球的自转速度并不固定。据最新的卫星和陆上数据计算结果表明,地球自转速度略有放慢,放慢程度与依据最新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模型得出的预测结果一致。 从长期来看,太阳、月球对海洋的引潮力使地球自转速度变慢,这种变化使每日的长度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加千分之一秒,2000年来累计慢了2个多小时。地球自转速度短期内可能因多种因素作用而发生改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据1994年至2012年的卫星数据显示,南极洲的大面积冰川正在加速减少,其中一些缩减了18%。研究人员表示,由于冰川位于高纬度地区,当它们融化后,会将水从这些高纬度地区流向低纬度地区,这就像一名花样滑冰运动员把她的手臂抬起远离身体一样,这将会减缓她的自转速率。因为冰川融化是不规则的水体运动,地球质量重心的变化导致地球轴心出现轻微晃动,使地球的自转速度放慢。 四、地球磁场南北极或将逆转 地球磁场来自地球深处的地心部分,固体的地心四周是处于熔解状的铁和镍液体,地心在金属液中的运动,产生了电流,形成了地球磁场。该磁场削弱了宇宙射线,保护了地球生命的延续。从地质记录来看,地球磁场大约每20万年翻转一次,但是在受到某种干扰时,这个速度会变得越来越快。2015年国外科学家研究发现了地球磁极将反转、两极颠倒的先兆。地球产生磁场的 曹 军 (射阳县盘湾中学, 江苏 盐城 224312) 摘要:随着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变化,地理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和新情况,及时了解这些现象,对地理教育工作者来说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就几个地理现象作了介绍和阐释,以帮助教师了解最新地理变化信息。 关键词:地理;现象;阐释

《厄尔尼诺现象》阅读答案

《厄尔尼诺现象》阅读答案 ①在南太平洋的东岸,即南美洲的厄爪多尔、秘鲁等国的西部沿海,著名的秘鲁寒流由南向北流经这里,与赤道流(暧流)相遇,形成了世办上著名的渔场。这里的鱼产量曾占世界海洋鱼类总产量的1/5左右。但是近几十年来,约每隔27年,秘鲁渔场便发生一次海洋生物浩劫, 鱼死鸟亡,渔业大幅度减产,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意为“圣婴”,即上帝之子。 ②厄尔尼诺出现时,不仅秘鲁沿岸的气候突然变化,其他许多地方的气候也一反常态:该热的地方不热,该冷的地方不冷;该下雨的地方赤日炎炎,焦土便地,一向少雨的地方却大雨滂,洪成灾。这是什么原因? ③ 原来厄尔尼诺来临是,海洋温度会变得异常高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打破了大气环流中热量、水流等动态平衡分布,使全球的气候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厄尔尼诺出没无常,很难找到它的规律。20世纪以来,它出现了17次,每次都使全球许多地方的气候来了个改变。如1972年厄尔尼诺出现时,热带和亚热带许多地方就经历了一场百年少有的'寒流,1976年我国东北收回成命反常的低温气候,造成粮食减产。1982年、1983年,厄尔尼诺再次来临,这次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东太平洋海水升温最高达6°C—9°C,对全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灾害频频发生,如印度出现特大干旱,秘鲁发生雪崩。这一次,厄尔尼诺在全世界造成大约1500人死亡和至少1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进入20世纪90年代,厄尔尼诺更是频频光顾,造成全球气候异常。 ④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呢?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太平洋赤道带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了平衡的缘故。这时,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暧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受阻,于是发生海水增温、海水抬高的现象。 1、第②段划线部分主要说明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产生影响(1分) 2、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形成的?(2分) 3、这篇文章采取了逻辑顺序,具体说是。(1分) 4、第2自然段“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文章结构上起作用。(1分) 5、请括第3自然段的主要内容。(1分) 6、第4自然段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2分) 7、第4自然段中带点的“大约”“至少”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8、厄尔尼诺频频光顾造成严重影响,我们该如何面对呢?(2分) 参考答案:

2020年春节期间天气情况预测

2020年春节期间天气情况预测 2017年春节期间天气会冷吗?2017年春节温度多少呢?适不适合 过一个温暖的春节呢?本文是2017年春节期间天气情况预测,2017 年春节天气预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今年冬季,受厄尔尼诺影响,冬季风偏弱,有利于我国冬季偏暖。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将至少持续到2017年春季, 可能在2016年11-12月达到峰值,并有较大可能达到极强厄尔尼诺 事件标准(强度指标大于等于16.6℃)。 有印象的小伙伴应该还记得,今年夏季的天气非常奇怪,汛情严重气候复杂异常,这是由于2016年的6月有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因 此专家预测,2016-2017年冬天将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厄尔尼诺(ElNi?o)是西班牙语“小男孩”的意思。拉尼娜(LaNi?a)是西班牙 语“小女孩”的意思。拉尼娜也叫“反厄尔尼诺”现象,简单讲, 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给地球气候带来的影响是相反的。比如:厄尔尼诺通常会让东南亚国家发生干旱,拉尼娜通常会让东南亚国 家发生洪水。因此2017年的春节天气预测,专家称,今年冬季,受 拉尼娜影响,我国总体将出现偏冷的情况,但偏冷不是全国性的, 南北差异很大,相比较而言,我国北方偏冷的程度更为明显,对持 续偏暖的地区会出现偏冷的状况。 今年春运时间比去年早,正是冷空气最活跃的时候。与去年相比,预计今年春运期间气温低,雨雾天气增多,湿冷可能性较大,最冷 时段预计将出现在1月下旬-2月上旬,最低气温将降至7-9℃。 据介绍,春运返乡时段(1月24日-2月6日)有2-3天10℃或以 下的寒冷天气。预计返乡时段平均气温15℃左右,比去年春运回乡 时段的平均气温16.3℃偏低。冷空气过程大致出现在:1月21-24日、1月29日-2月2日和2月5-6日,多伴有小雨或中雨的降水, 其中,1月下旬末-2月初部分时间雨势较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