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本质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本质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本质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本质

学习即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实验结论:巴甫洛夫的实验印证了条件反射的存在,说明它可以替代无条件反射引起个体同样的反应。这当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伴出现是作用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巴甫洛夫还进行了拓展研究,如变换中性刺激,采用香草气味或旋转物体等,发现条件反射都能建立。此外,他还变换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出现的时间:两者同时出现;条件刺激先于无条件刺激出现,同时停止;条件刺激后于无条件刺激出现,同时停止;条件刺激结束后无条件刺激再出现。结果发现,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条件刺激先于无条件刺激出现的效果最佳,同时出现的效果次之,而其他两种结合方式则很难建立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及后续研究者还发现,当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其他与条件刺激性质类似的刺激也能够引起同样的条件反射,而无需重新经历条件作用的历程,这一现象被称为泛化。另外,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一直不再使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伴出现,那么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不再出现,这一现象被称为消退。

实验应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以科学实验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行为的学习途径。巴甫洛夫认为,人类的学习就是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而记忆则是对条件反射的巩固,我们的许多行为或感觉都是通过条件反射来塑造的。如司机驾车行驶在马路上,看到交警,就会不自觉地紧张起来;带孩子去医院看病,还没走进大门,孩子就开始哭了;甚至还有人通过条件反射来训练自己家的狗做四则运算,可见其力量的强大。经典条件反射在性质上属于联结式学习,即将两个本没有关联的食物联系在一起,学习便产生了。

巴甫洛夫同时也是一位实验生理学家,他并不满足于得到条件反射的结果,而是试图在此基础上揭示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从而提出了暂时联系说。他认识,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会使大脑皮层内产生的两个兴奋灶之间建立暂时性的神经联系——神经接通,这是条件反射形成的脑内神经机制。它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大脑活动方式,是高等动物和人类对环境刺激的适应。为找到动物与人类神经活动的区别,巴甫洛夫提出了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直接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如声音、光线等;第二信号系统指的是语言和文字,它能够作为刺激条件建立条件反射系统,就如前面提到的“谈虎色变”。只有人类才具有语言文字,因此也只有人类才有第一、第二两种信号系统,而动物只有第一信号系统。人类的高级神经系统是两个信号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基础。

巴甫洛夫把比较精确而又客观的方法引入对动物学习的研究,把心理与生理统一起来,对高级心理活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从而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巴甫洛夫的研究有助于心理学摆脱心灵主义和内省法的束缚,因而为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所关注,条件反射成了行为主义的一个主要部分,几乎成了20世纪上半叶学习理论的基础。

学习是通过尝试错误建立的联结——桑代克的动物迷箱实验

桑代克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相信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一样,只是复杂程度不同而已。因此,他以动物的学习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探索人类的学习心理。他提出了学习即联结的观点,认为这些后天获得的行为都是情景(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而这些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规律养成的。这些规律主要是练习律、准备率和效果律。桑代克一生做过大量的动物学习实验,其中以“饿猫逃离迷笼实验”最为出名。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看到,饿猫在无数次的尝试中,其错误行为不断减少,最终找到了正确的逃脱方法。据此,桑代克认为,猫是在经过多次尝试错误之后,在刺激环境和正确行为之间形成了联结,从而掌握了开门的方法。饿猫被关在箱内,箱外的食物就是刺激。猫

按动踏板逃出迷箱就是它所要学习的行为或反应。在刺激环境下,如何作出反应达到逃脱目的,就是“刺激—反应”的联结,而联结的形成就是学习。桑代克认为,学习的本质就在于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人类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是联结更多更复杂而已。每个联结的形成都经历了最初的错误反应和正确反应并存,而后发现正确反应的过程。桑代克把整个过程称为“试误学习”。

根据多次动物实验的研究,桑代克提出了一系列学习律,其中最主要的有三条:(1)练习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增强。(2)准备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随个体身心的准备状态而异。个体在准备状态(即需求)下作出反应,如果反应得到满足,以后在相同情况下,就会作出相同的反应。(3)效果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根据反应能否得到满意的效果而定。对预先设定的结果进行反应,若反应得到奖励,那么刺激—反应间的联结就会增强;若反应受到惩罚,那么刺激—反应间的联结就会减弱。

实验应用:桑代克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以动物为对象,系统研究人类学习的人,创立了学习心理联结主义学说。他曾明确指出:“学习即联结,心理即一个人的联结系统。”

桑代克的观点在当时是全新的,推翻了传统研究所认为的人的学习是一个理智的过程,而动物的学习是本能的行为,他的行为模式是固定的这样一种观点。在桑代克看来,动物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也能够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最终习得新的行为。学习不是突然间完成的,而是通过一系列小的步骤逐渐完成的。学习的目的在于形成各种联结,而教学就是创造、设置各种刺激环境来促进预期联结的形成。人的学习之所以复杂,就在于存在大量的联结,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刺激来形成。

作为教育心理学的先驱,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给教育带来多方面的启示。首先,作为教育者,需要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机会,要多鼓励孩子。雏鹰在一次次跌落中学会飞翔,幼儿在一次次摔倒中学会走路,科学家更是在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后创造了今天的科技文明。因此,教育者应鼓励孩子勇于尝试,敢于犯错,并为孩子提供尝试的机会。不要因为害怕孩子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不敢放手让他们去做,甚至任何事情都一手包办。遭遇挫折、尝试失败是孩子成长必经的过程,只要适当引导,使其纠正错误,孩子便能够在错误中成长。

其次,为孩子提供及时的反馈,巩固正确的行为。正如效果律所提到的那样,当孩子通过学习掌握正确的行为时,家长和老师应给予及时奖励,以增强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巩固学习效果。其他心理学实验也曾证明教师是否及时给予学习反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有显著差异。此外,反馈还需考虑方法和策略,家长和老师应多给予孩子正向积极的反馈,让孩子明白什么才是正确的反应。在很多情况下,“三个勾”和“七把叉”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再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多做有意义的练习。猫在饥饿的状态下才会拼命挣脱迷箱,寻找食物。若它吃饱了,还会如此坚持,如此努力吗?可能连踏板都发现不了。在学习中,同样也需要不断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如此孩子才会有探索的动力,才会勇于尝试。桑代克在后期的研究中发现,无意义、重复的练习并不能增强刺激—反应间的联结,只有进行了练习并获得奖励时才能增强联结,也即练习要有意义。有意义的练习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学习动力。这也意味着,传统的重复练习、题海战术对孩子学习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过多的练习只会让孩子疲于应付、无暇思考,让老师批改不及,更不用说及时反馈了,反而容易滋长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提倡有意义的练习,做少而精并能及时得到反馈的作业。

当然,人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相比要精妙而复杂得多,动物在实验室中对简单动作的学习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学校学生的知识学习,有关动物学习的理论也不能直接应用于学校教学改革。所以,我们在了解和掌握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时,还需认识到它的局限性,以便

在实践中作出适当的调整。

学习就是S—R的建立——华生的恐惧情绪习得实验

华生是美国心理学家,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行为主义又被称为“S—R”心理学,即刺激—反应心理学。在他看来,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而且必须成为一门纯生物学或纯生理学的自然科学。对此,华生采用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概念,用实验来证明诸如恐惧情绪这样的所谓内在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习得的。实验结论:恐惧是人先天的情绪,人会因恐惧而采取逃避行为。但是什么该怕,什么不该怕,却是后天环境所决定的,是人依据生活中复杂的条件反射而习得的。从实验结果可知,像恐惧这样复杂的内在情绪可以通过条件作用逐渐形成,并且这种情绪还会迁移和泛化到相似的物品上去。情绪反应是人对环境中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射。

实验应用:在华生的心理学中彻底取消了任何主观性的术语,取而代之的是刺激、反应、习惯形成等术语。他将刺激(S)和反应(R)的联结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一切复杂的行为都有这些基本单位联合组成。人类的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交互作用的过程,而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探究刺激与反应间的规律性关系,从而预测和控制行为。

恐惧情绪习得实验是华生证明其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切入口,他试图用它来证明人类行为的形成都是依据刺激—反应来建立的。人出生后,除了几个反射(如吮吸、伸手、抓取等)和情绪反应外,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新的刺激—反应来建立的。他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作为其学习理论的基础,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许多人常常会把华生的理论与巴甫洛夫的学说等同起来。需要指出的是,两者之间并不相同。巴甫洛夫是一位实验生理学家,他研究的是高级神经活动,通过条件反射来探讨动物和人的行为与神经系统的关系。条件反射的形成是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的中枢神经过程,而不是华生刺激—反应模型的外围神经过程。而且,巴甫洛夫并不否认意识,认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是存在本质区别的,只有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而华生则根本否认意识和主观世界的存在,只注意肌肉和腺体的生理学,忽视大脑皮层的生理学,更混淆了人和动物之间的界限,否认人类思维的特点。可以说,华生只是借用了条件反射概念来作为他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依托。

行为主义学说为我们消除不良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有个年幼的孩子,他非常害怕毛茸茸的东西,只要身边出现带毛的东西就会哭。研究者试图利用行为的改变即新的条件反射的建立来消除他的这种恐惧感。开始时,可以安排孩子在一个房间里玩,在远处放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白兔。因为距离很远,孩子看到后没有很大的反应。可以将白兔慢慢靠近被试,观察孩子的反应,若他没有惊恐或害怕就继续靠近,如此重复。一段时间之后,当将白兔放到孩子身边时,他已不再害怕了,甚至还能用手去除触碰它,这说明孩子的行为已改变。孩子对毛茸茸的东西的害怕是一种条件反射,研究者让孩子通过训练,建立新的条件反射,让他觉得毛茸茸的东西是安全的,以此来替代原有的条件反射,从而实现行为的改变。这一方法也被称为“系统脱敏法”。在现实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来建立条件反射,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或消除某种不良嗜好。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判定,华生是位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他相信只要有合适的后天环境,就能培养出所要培养的人。这无疑给我们人类的教育打了一剂强心针。

华生的观点无疑是极端的,先天因素、主观条件等都是教育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但他确实将教育环境提到了一个可观的高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教育环境的价值所在,也为学习环境的创设指明了方向。

学习即强化——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实验

“狗熊骑自行车”、“小狗做算术题”、“小猴看红绿灯”等杂技节目其实都是通过强化的方式逐渐习得的,是一种操作条件反射。

斯金纳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属于新行为主义论者。受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及效果律的影响,斯金纳于1937年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有两个原则:其一,任一反应若有强化刺激物尾随其后,则有重复出现的倾向;其二,强化刺激可以是增强条件反应速率的任务事件。斯金纳还认为,在操作行为中,消退时强化的停止而导致的。在基本原理方面,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与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颇为接近,不同的是,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在实验方法上更为精进,且以强化原理取代了桑代克的效果律。斯金纳于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著名的操作条件反射实验。

实验结论:在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白鼠在偶然的行为反应后得到了食物刺激,通过反复刺激之后,它学会了通过按压杠杆来取得食物的反应,即形成了按压杠杆(S)与食物刺激(R)之间的联结;按压杠杆则变成了获取食物的手段。斯金纳通过实验进一步提出:个体的偶然性行为能否再次出现,取决于行为发生以后对个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果个体的行为得到了奖励,那么该行为出现的几率将可能增加,但如果个体的行为受到了惩罚,那么出现该行为的几率将会大大减少。实验中的强化对行为反应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为个体都会趋向于得到奖励,避免惩罚。

教育心理学人物理论

行为主义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定义: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由于条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 五条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除了出生时具有的几种反射和情绪反应以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即S-R 联结)而形成。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它与反射学习过程S-R过程不同,操作学习是(S)-R-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塑造: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消退维持分化泛化正强化 惩罚:呈现厌恶刺激降低反应率和消除愉快刺激降低反应率 负强化: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率 三、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1.注意过程 影响注意的因素有: (1)榜样行为的特性(2)榜样的特征(3)观察者的特点 2.保持过程 保持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 3.动作再现过程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过程是把符号性的表征转化为适当的行为。一个人即使充分意识到了榜样行为,并记忆在头脑中,没有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为。所以是否具备榜样行为所需的自己能也是一个条件。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培训讲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幼儿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 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 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 思想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 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 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 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4.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情感、行为准则等的学习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 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 状、颜色和方位。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 行了具体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教育学心理学代表人物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 (顺序基本按《考试大纲》内容)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44、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 45、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46、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47、教育即生活--杜威 48、"在做中学"--杜威 49、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50、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5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52、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 53、外铄论--荀子、华生 5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55、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56、"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57、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58、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5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60、"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61、"学而时习之"--孔子 62、"温故而知新"--孔子 63、"不陵节而施"--《学记》 64、"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 6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6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67、"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 68、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6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北京京师同文馆 7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71、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 72、德育的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英国) 73、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7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埃拉斯莫斯 75、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76、导生制--19世纪,英国 77、"平行影响"教育思想--马卡连柯 78、目标管理--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 《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

教育心理学皮连生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习题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术语 哲学心理学: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前,哲学家、教育家运用思辨的方法对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所得到的认识的总和。 科学心理学:与哲学心理学相对,以实证研究为特征的心理学。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特指桑代克丁1903年写成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一般认为,该书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形成的标志。中译本由陆志韦译,商务印书馆1926年出版,书名改为《教育心理学概论》。 潘菽《教育心理学》: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大陆学者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主编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潘菽,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该书反映了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水平。 实证研究:采用观察或实验在实际资料中求取结果,以验证假设并建立理论体系的研究。 准实验研究:与真实验研究相对。在实验研究中,凡不能严格遵守实验原则来选择被试和控制条件的实验被称为准实验。课堂教学实验一般为这类实验。 个案研究:定性研究方法之一。也称案例研究。通过详细收集、分析典型的个案资料以发现其中暗含的教育心理学原理的研究。 思辨研究:与实验研究相对。采用逻辑思考与理论推理所进行的理论研究。 教学设计研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通过教学设计和形成性评价,获得教学新产品以满足教学需要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学记》 2、19世纪末,实验 3、美,桑代克 4、1903 5、学生与教师,学习理论及其运用,各种类型的学习 6、学习,教学 7、教学,教学 8、单向道,死胡同,双通道 9、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10、《灵魂论》, 11、植物,动物,理性 12、德、智、体 13、比纳、西蒙 14、潘菽 15、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 三、选择 1、(1)学习心理学 2、(3)知识分类学习论 3、(4)

教育心理学人物及理论

加涅 学习层次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 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结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规则或原理学习; 8、解决问题学习。 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并把它们看作是五种学习类型: 1、智慧技能; 2、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 5、态度;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1、信息流2、控制结构:期望事项(学习动机);执行控制(认知策略)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中可以看到,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 桑代克 创立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之父” 联结说(试误说); (一)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即通过试误形成的。 (二)在试误学习过程中,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即:1、准备律、2、练习律、3、效果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育的指导意义: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认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认为这种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下与某种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虽然他的尝试--错误学习模式是从动物实验中推导出来的,但它对于人类学习特别是学生学习来说,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都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而获得的,中小学生的学习也有这个特点。 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育心理学代表人物汇总知识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等 汇总 作者:中人教育来源:中人教育网点击数:29 更新时间:2010-10-23 14:55:55.0 1、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1903年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2、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 3、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美国) 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 5、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 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 8、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埃里克森 9、家庭三种教养模式——鲍姆宁 10、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法国) 11、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学) 12、韦氏量表——韦克斯勒(美国) 13、掌握学习——布卢姆

14、程序教学——斯金纳(美国) 15、发现教学——布鲁纳 16、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 17、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桑代克 18、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19、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 2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 21、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苛勒 22、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 2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24、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 25、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奥苏伯尔 26、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7、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28、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29、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3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耶克斯、多德森(美国)

教育理论基础人物理论总结

法国利托尔诺:生物起源说 英国沛西能:生物起源说 美国孟禄:心理起源说 苏格拉底:问答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理想国》,国家主义教育思想,19 世纪达到高潮 教育无用论,社会本位论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源泉 《论灵魂》,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昆体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归纳法英国培根

年《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1632 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教育适应自然2.1.“泛智”教育 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3. 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4.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 :“性善论”者,自然主义教育卢梭 ”《爱弥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儿童中心论个人本位论,课程的过程模式思想 德国康德:《康德论教育》,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教育万能论 裴斯泰洛奇: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个人本位论,形式教育论 “人之所以千差万别,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洛克:外铄论。白板说,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绅士教育论”,,《教育漫话》

形式教育论 德国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1.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伦理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 2.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3.教育性教学原则 4.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标志教学过程理论形成 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5.社会本位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 实质教育论 进一步设计和实施班级教学 首次提出把教育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杜威

202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竞赛考试题库50题及答案(三)

202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竞赛考试题库50题及答案(三) 1 根据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儿童的年龄是()0-9岁 9-15岁 16-28岁 28岁以上 2 根据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儿童只是关心自己,表现出利己主义倾向的阶段是()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 普遍伦理水平 3 根据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儿童的品德发展的服从与惩罚定向也称为() 利己主义阶段 权威主义阶段

规则主义阶段 契约主义阶段 4 根据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处于利己主义定向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依据是能否满足() 社会规范 成人的要求 自己的需要 公平的标准 5 根据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儿童的品德发展的服从与惩罚定向也称为() 利己主义阶段 权威主义阶段 道德绝对主义阶段 道德相对主义阶段 6 根据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处于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阶段的孩子认为重要的是遵守() 成人的意愿 自己的意愿 社会角色要求

法律和社会习俗 7 根据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认为社会的要求胜过个人要求的儿童处于() 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 利己主义定向阶段 普遍伦理原则 法律与秩序定向阶段 8 根据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儿童以普通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评价基本原则的阶段是()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 客观化水平 9 根据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在判断是非善恶时,认为只有兼顾他人权力与福利的行为才是道德的个体处于() 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 普遍伦理原则阶段 法律与秩序定向阶段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10 根据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认为在判断是非善恶时不仅要与既存的道德标准一致,而且要和普通的道德原则、自己的良心保持一致的个体处于() 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 普遍伦理原则阶段 法律与秩序定向阶段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11 班杜拉认为,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学习过程是()发现学习 探究式学习 观察学习 接受学习 12 观察学习发生的前提条件是() 注意 保持 复现 动机 13 一个人把观察被观察对象获得的榜样行为付诸行动指的是观察学习

国外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植物的灵魂:体育。动物的灵魂:智育。理性的灵魂:德育 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 体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1912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试误说,用笼子里的猫吃鱼的试验,猫乱踩踏板吃到鱼到踩踏板形成熟练化的动作,得出结论:学习就是尝试改正错误的过程。准备律指出学习动机的作用,外面放的鱼与饿了三天的猫。) 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他的记忆研究开拓了高级心理过程实验研究的新领域。提 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他的工作为后来的记忆研究开辟了道路。 (用数量关系研究心理学,他的一切研究都是自己一个人完成的,哪怕是研究对象也是自己。他没有学生,因为没有心理学基础,后来还被大学开除了) 巴甫洛夫,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心理学家。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而荣获诺贝尔 生理学奖。巴甫洛夫从研究消化的生理过程中发现条件反射现象,从而开创了条件反射的研究,并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后又提出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用来说明人类的语言功能。 (他承认自己是一个生理学家,不愿承认自己是一个心理学家,他认为心理学家不科学。) 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 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华生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华生曾经是杜威的学生与陶行知是师兄弟,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小时候很调皮,在教会学校毕业。成名后在霍普金斯大学任教,后来由于丑闻被大学和学术界开除了,最后他从商又成为了一位亿万富翁。他是一个最早用媒体做广告的人。在20世纪100位心理学家中名列第17位,他认为学习就是外在的刺激导致的条件反射结果) 斯金纳,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 者。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杜威,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编写了美国第一本心理学教科书。189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教育心理学》题库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心理学 2. 实验法 3. 性格 4. 教师威信 5. 遗忘 6. 健康 7. 身心发展 8. 主导性动机 9. 智力技能 10. 学习 11. 知识迁移 12. 学习策略 二、填空题 1.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对象的()和集中。 2. 思维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 3.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4. 情绪一般分为心境、()、应激和热情四种。 5. 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的大小等于()乘期望值。 6.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 7. 心理学是一门界与自然科学与()之间的跨界学科。 8. 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或依从变量。 9.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的内部动力。 10. 诱因可分为()和负诱因两种。 11. 据动机目标的远近,可分为远景性动机和()动机。 12. 教育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的()情景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敏、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和反应能力。 13. 心理学(psychology) 是以()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 14. 以调查法搜集资料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调查,一是访谈式调查。 15.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 16. 动机是由需要内驱力和各种内外()相互作用形成的。 17. 根据动机的自主性水平,可分为内在动机和()。 18.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体验。 19. 教育心理学重点研究人类的()与教育。 20. 需要是由人的生理或社会的、物质或精神的某些()与不平衡引起的机体的状态。 21. 动机的形成是以()为根本的内驱力。 22. 根据动机的意义,可分为合理动机和()动机。 23. 兴趣是带有积极()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 三、选择题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及代表人物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国) 3、心理起源说——孟禄(美国)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前苏联) 5、中国史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乐正克 6、西方较早讨论教育问题的着作——《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古罗马) 7、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库姆斯、伊里奇 8、雄辩与问答法——苏格拉底(古希腊) 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1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1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 12、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培根(英国) 13、自然主义教育——《爱弥儿》——卢梭(法国) 14、教育学进入大学讲坛——康德(德国)、《林哈德与葛笃德》——裴斯泰洛齐(瑞士)

15、科学教育思潮的兴起,课程体系——《教育论》——斯宾塞(英国) 16、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德国) 17、发展性教学理论——《教育与发展》——赞科夫(前苏联) 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主导作用原则(重理性原则)、理解学习过程原则、对差等生要下功夫的原则 18、范例教学——瓦.根舍因(德国) 19、和谐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 20、《教育漫话》——洛克(英国) “白板说”、绅士教育、国民教育思想与民主教育思想。 2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传统教育学代表、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段教学法、统觉观念。 23、实用主义教育学——《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现代教育学代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在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 24、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教育学》——凯洛夫(前苏联) 25、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新教育大纲》——杨贤江 26、设计教学法——克伯屈(美国)

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这学期我在教学之余读到一本很有意义,对工作特别有帮助的书《教育心理学》,这 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同时也对教育心理学所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有一定讲述,以中小学的实际相结合,其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读这本书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认为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是帮助。本书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书中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其研究目的在于服务教育。因此,我将谈谈我对这本书教育心理学的理解和感受。 一、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指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为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了中小学生和成人学习的特点;强调教师通过认真学习心理学,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使教师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作为教师,只有了解这些,才能为学生创造更适合的学习环境,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 因为教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必须学习心理学,这本书是强调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素质。 因此教师必须提高教育水平,学习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做了一个相对简明的总结和概括。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而教师只有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地掌握学生认知过程和年龄特征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研究了教育心理学中的教师,可以把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和心理特征形成的各种因素。能更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教师要了解不同年龄和不同时期的学生心理,以鼓励学生的优点,纠正他们的缺点。教育的功能是发现学生的优点,克服他们的缺点。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认为这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三、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1、我国的教育正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应具有良好的素质。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技能。 2、中小学教育是针对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基础。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如果我们想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学习规则。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运动技能与态度、道德学习的过程以及有效学习的内外条件。 4、教师必须学习教学心理学,使学习理论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大量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教师必须了解和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任何课堂教学方法或技巧都必须适合教学的目的。激发和保持学

教育心理学十大人物之桑代克与皮亚杰

教育心理学十大人物之桑代克与皮亚杰 桑代克 1、人物介绍 爱德华·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 1874.08.31—1949.08.0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 2、学习理论试误说 桑代克首先用实验法来研究动物的学习心理。他创造了迷路圈、迷箱和迷笼等实验工具,试验鱼、鸡、猫、狗等动物的学习。根据这些实验,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并不具有推理演绎的思维,并不具有任何观念的作用。动物的学习方式是试误式的,即动物是通过反复尝试错误而获得经验的。这种学习的实质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因此学习即联结的形成与巩固。 3、学习律 在实验的基础上,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学习定律: 准备律是反应者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一切反应是由个人的内部状况和外部情境所共同决定的。因此学习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是

一种活动。学习者必须要有某种需要,体现为兴趣和欲望。此外良好的心理准备还应包括对该情境起反应所必不可少的素养和能力准备。 练习律的实质就是强化刺激与反应的感应结。反应在情境中用得越多,它与这个情境发生的联结越牢固。反之,长期不用这个反应,这种联结就趋于减弱。后来,桑代克修改了这条定律,指出单纯的重复练习,不如对这个反应的结果给以奖赏取得的效果更大些。 效果律。这个定律强调个体对反应结果的感受将决定个体学习的效果。即如果个体对某种情境所起的反应形成可变联结之后伴随着一种满足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使人感到厌烦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减弱。桑代克在20世纪30年代进一步考察了这条定律,发现,感到满足比感到厌烦能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因此他修正了效果律,更强调奖赏,而不大强调惩罚。 4、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 传统教育中的形式训练或“心智训练”说认为,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心智官能,具有较好的某种官能在所有的情境中都能表现良好的功能。因此强调用严密组织、艰深难懂的古典学科训练学生的心智官能,以促进学生心智能力的整体发展,却忽视了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桑代克反对这种普遍的形式迁移,主张共同的要素迁移。他指出,学习迁移的发生决不是因为任何古典学科训练的结果,因为在一种情境中所成立的反应不能迁移到其他一切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研究内容 一、填空题 1.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的规律以及如何应对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导论、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幼儿的()健康、幼儿()心里与教师心理。 3.教育是()传递的系统,是培养、造就()的系统。 4.幼儿教育是以()为对象的教育,包括()教育与非幼儿园教育。 二、名词解释 1.教育 2.人才 3.幼儿园教育 4.幼儿园心理学 三选择题 1.幼儿一般是指()的儿童。 A.3—6、7岁 B.0—3岁 C.0—6、7岁 D.7—10岁 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形式是() A.电化教育 B.远程教育 C.家庭教育 D.幼儿园教育 四、解答题 1.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2.如何理解教育的是指? 3.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与幼儿的交互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一、填空题 1.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可以从()和()两方面体现出来。 2.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可以树立科学的(),提高幼儿教育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解答题 1.幼教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 第三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一、填空题 1.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法、()法、测量法、()法、()法等 2.教师常用的观察方法包括逸事记录、()时间取样和()。

3.幼儿教育心理学有客观性原则、()原则、()原则、()原则和()原则五种基本研究原则。 4.根据研究目的、内容和手段不同,有长期观察和()观察、全面观察和()观察、直接观察和剪辑观察、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等不同类型。 5.有效观察的条件包括做好观察的前期准备工组、做好观察(),消除观察()。 二、名称解释 1.观察法 2.作品分析法 三、解答题 1.联系实际教学谈谈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2.在幼儿园情境中,幼儿教师如何对幼儿进行观察并记录? 3.作品分析法的作用是什么? 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幼儿一般是指() A.3—6、7岁 B.0—3岁 C.0—6、7岁 D.7—10岁 2.下面不属于非幼儿园教育的是() A.家庭教育 B.幼儿园教育 C.远程教育 D.网络教育3.幼儿教育的最典型形式是() A.电化教育 B.远程教育 C.家庭教育 D.幼儿园教育 4.()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来揭示在教育过程中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A.发展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综合性 5.()是指只对要考察的指定行为、时间进行观察记录,即等待所选定的行为出现是才做记录,不受时间的限制。 A.时间取样 B.核查表 C.事件取样 D.逸事记录6.()原则是指事物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幼儿的心理也是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发展着。 A.发展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综合创造性 7.()指依据观察目地对幼儿在一定时间内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进行观察与记录。 A.时间取样 B.核查表 C.事件取样 D.逸事记录 8.()原则是指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应立足于创新,而不是因循守旧或盲从潮流。 A.发展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综合创造性 9.()是指选取一样简短的个别事件进行完整的记录。 A.时间取样 B.可查表 C.时间取样 D.逸事记录10.()是指利用实现设计好的简便易行的记录表格,观察者观察到相应的行为是时,就在相应的栏目中做记号。 A.时间取样 B.核查表 C.事件取样 D.逸事记录 二、填空题 1.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法、()法、测量法、()法、(

教育心理学培训8-11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中小学适用) 2009、11整理 笫八章学习策略 一、选择题: l、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学习策略是【D】P125 A.元认知策略 B.认知策略 C.组织策略 D.精加工策略 2、个人对自己认识过程的凋节和监控是【 C 】P130 A.意志 b.意识 C.元认知 D.自我认知 3、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总体目标,对学习时间作出总体安排,并通过阶段性的时间表来落实这是【 C 】P131 A.元认知策略 B.计划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调节策略 4、阅读时对信息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高,考试时留意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属于元认知策略中【 A 】P131 A.监视策略 B.补救策略 c.计划策略 D.调节策略 5、在活动前,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属于元认知策略中的【A 】P130 A.计划策略 B.调节策略 c.监视策略 D.修正策略 6、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谁的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它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A 】 A.自已 13.同学 C.老师 D.教材 7、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有人按字音归类识字,有人按偏旁结构归类识字,这属于【 D 】 A.复述策略 B.理解一一控制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8、学生学习课文时分段、总结段落大意。这属于【 C 】P129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理解——控制策略 9、由教师和一小组学生一起进行的,旨在教学生掌握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等四种 阅读策略的教学模式是【 D 】P135 A.合作学习模式 B.程序化练模式 C.完形训练模式 D.交互式教学模式 10、为了学好英语,把英文单词“Tiger”联想成“泰山上的一只老虎”这是【 B 】P126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ll、将中国历史朝代、主要人物、历史事件归纳成一张表格,这种学习策略是【 A 】P129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精加工策略 12、有人把圆周率3.14159,编成顺口溜“山颠一寺一壶酒”来背诵,这是利用了【D】P126 A.生成性学习 B.组织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记忆术 13、下列哪种学习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 A 】P130 A.设置目标B.列提纲C.寻求同学帮助D.做笔记 14、画线是阅读时常用的一种。【 B 】P125

《教育心理学》人物、理论汇总

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人物、理论汇总 1、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03年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2、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 3、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美国) 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 5、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 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 8、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埃里克森 10、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法国) 11、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学) 12、韦氏量表——韦克斯勒(美国) 13、掌握学习——布卢姆 14、程序教学——斯金纳(美国) 15、发现教学——布鲁纳 16、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 17、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桑代克 18、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19、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 2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 21、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苛勒 22、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 2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24、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 25、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奥苏伯尔 26、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7、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28、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29、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3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耶克斯、多德森(美国) 31、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32、迁移理论经验类化理论——贾德 3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安德森 34、定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量杯”实验——陆钦斯 3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 36、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37、同化说——奥苏伯尔 38、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弗洛伊德 39、心智动作形成五阶段理论——加里培林(前苏联心理学家) 40、心智动作形成三阶段理论——安德森 41、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论——皮亚杰 42、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论——柯尔伯格 43、理性情绪疗法——艾里斯 44、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教学目标分类法——布卢姆 45、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 46、教师成长三阶段论——福勒、布朗 47、教师成长公式——波斯纳 练习题 1、迁移的概括原理理论认为实现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概括化的原理,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 ) A、桑代克 B、苛勒 C、奥苏倍尔 D、贾德 2、有人说学生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是教师或家长期望的结果,能够解释这句话的原理是(B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