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教案(全国通用)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教案(全国通用)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高考考点考查内容三年高考探源考查频率内环境各组成之间的关系

1.理解内环境(细胞外液)

的组成成分及各组分之间

的相互联系;

2.运用比较法分析并掌握

血液、血浆、血清的概念,

血浆蛋白与血红蛋白的区

别;

3.理论联系实际,尝试构

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

行物质交换的模型

4.理解内环境的成分和理

化性质的动态变化;

5.理解机体内各个器官、

系统协调一致的原因及机

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

2018海南卷·9

2018浙江卷·11

2018海南卷·11

2018海南·8

2018全国Ⅰ卷·9

2017江苏卷·15

2016全国卷Ⅲ·3

2016浙江卷·4

2016上海卷·14

★★★☆☆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

考点1 内环境各组成之间的关系

1.巧用单、双向箭头判断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

(1)分析

单箭头????? 淋巴形成:组织液→淋巴淋巴流向:淋巴→血浆

双箭头???

€€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2)结论: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2.内环境示意图中各组成成分的判断方法

3.几种常考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细胞名称直接内环境

组织细胞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4.“三看法”判断内环境化学成分

5.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分析

(1)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引起的常见疾病分析

病症名称内环境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变化症状

尿毒症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自身中毒和综合病症

糖尿病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多食、多饮、多尿、口渴、饥饿感强烈,身

体消瘦

高原反应 体内缺氧,血氧过低 头痛、乏力、心跳加快 发烧 体温过高,影响酶的活性 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严重腹泻

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

疲倦、周身不适、恶心

(2)内环境中三种成分的异常转化——组织水肿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

?

???

?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 ↓ 组织水肿

?

???

?过敏反应

淋巴循环受阻→组织蛋白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6.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 (1)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 的稳态。 ②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④激素调节过程中激素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的结合。 (2)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7.内环境稳态意义分析

(1)血糖和氧含量正常——保证机体能量供应。 (2)体温、pH 相对恒定——酶活性、细胞代谢正常。 (3)渗透压相对稳定——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4)代谢废物因排出而含量较低——防止机体中毒。 【易混易错】

(1)注意区分细胞液、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

①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大液泡中存在的物质。

②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为针对多细胞动物的两个概念,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

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之为内环境。

(2)易混淆的血液和血浆、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

(3)常考易错的三种环境

调研1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机体会发生组织水肿现象

B.内坏境成分中含有尿素、神经递质、激素、CO2、血红蛋白等

C.生成和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不相等

D.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答案】B

调研2如图所示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回答以下问题。

(1)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主要包括________。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是________。

(2)图中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3)神经系统→内环境的信号分子有神经递质等,神经递质在释放到内环境前,主要储存在________(填细胞结构)中。已知某种药物能特异性地使分解乙酰胆碱(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酶失活,若

用该药物处理突触间隙,并用适宜强度的刺激作用于上一个神经元(能产生乙酰胆碱),则下一

个神经元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人体处于寒冷的环境时,内分泌系统向内环境释放的甲状腺激素会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对于一个持续高烧39 ℃的病人,其机体产热量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量。

(5)图示表明__________________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1)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2)神经系统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内分泌系统又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

(3)突触小泡持续兴奋

(4)增加等于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考点2 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

一、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的结构与机制 (1)体温调节的结构

温度感受器??????

????温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

膜、内脏器官中

调节中枢——下丘脑?

??

??????

?散热中枢产热中枢相互抑制、协同调节 (2)体温调节的机制

①低温环境

②高温环境

2.体温相对恒定的意义:保证了酶的活性,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细胞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中暑:由于环境温度过高,使机体散热受阻,导致机体体温升高而引起的。

【特别提醒】

“寒战”指骨骼肌不自主战栗,“起鸡皮疙瘩”指立毛肌收缩,二者都是增加产热的途径。

二、人体水盐平衡调节

1.水平衡的调节(如图)

(1)粪便中排出的水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来自食物、饮水,没有进入内环境中;另一部分来自内环境,是以消化液的形式进入消化道中的。

(2)由皮肤排出的水分包括汗液及无明显出汗时由皮肤表层蒸发的水汽。

2.水盐平衡调节机制

(1)调节机制: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2)参与的激素:主要为抗利尿激素。

①产生:下丘脑产生。

②释放:垂体后叶释放。

③作用部位:肾小管和集合管。

④功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调节过程

3.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的关系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

【易混易错】

(1)人体水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但产生渴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2)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

(3)水盐平衡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传出神经作用的效应器是垂体后叶,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肾小管和集合管。

调研1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高烧应多盖被子,增加出汗

B.和冬天相比,夏天人体更易散热、散失热量更多

C.剧烈运动可增加产热量

D.某人发烧39 ℃,他体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答案】C

【解析】发高烧应减少被子,以利于出汗散热,A错误;和夏天相比,冬天人体更易散热、散失热量更多,B错误;剧烈运动,骨骼肌运动加速,新陈代谢较强,因此产热量增加,C正确;某人发烧39 ℃,若体温没有继续升高或者降低,他体内的产热量与散热量是相等的,D错误。

调研2尿崩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抗利尿激素(九肽激素)的产生或作用异常,使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产生障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激素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其对水的通透性减小

B.尿崩症患者常表现出多尿和多饮的症状,是由于其尿液渗透压较大

C.若尿崩症因肾小管对该激素的反应障碍导致,则血浆中该激素的含量可为正常值

D.若尿崩症由该激素的合成和释放量的减少导致,则可以通过口服该激素来治疗

【答案】C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这一章是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第一章,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为本模块的后续学习做铺垫。 2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性质,理解稳态意义,知道过敏水肿等现象的根本原因。 (2)能力方面: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价值观方面:通过组织水肿现象的学习使学生感悟稳态与健康的关系,体验学习生物知识的好处。 3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二学生分析 本章内容所面对的是高二学生,通过高中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素养,积累了一些生物学基本知识,不过本章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章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和草履虫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内环境概念。进而引入新课。 2 图文研习,讲授新课 根据《红楼梦》中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引出体液概念,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信息,明白不论女人还是男人,老人还是孩子其实都是水做的。 由课本图1-1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总结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而可引导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境,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然后提出问题:劳动后为什么会磨出水泡?让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总结。 通过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提出问题: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什么不同?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根据课本第四页资料分析,以血浆的化学组成为例让学生来归纳总结内环境的成分。以内环境中一些钠离子和氯离子为例,讲授内环境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让学生讨论课本上的问题: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是必须使用生理盐水?进而讲解稳态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题精选(含答案)

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②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③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③血糖含量过高④淋巴循环受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C.HCO3-、HPO42-等离子参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D.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4.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系统是()A.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5.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在下列的各种变化中,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①抗体与抗原结合②消化道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③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④尿素的生成 ⑤胰高血糖素的合成⑥乳酸与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⑥ 6.下表表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叙述不正确的()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7.下图为人体部分内环境模式图,其中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与该图有关的正确叙 述是() A.3和5中都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B.2处的O2到达4内参与生理活动需要经过5层生物膜 C.3和5可以相互渗透 D.直接调节3中血糖平衡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8.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②可以进入A、C、D B.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探究二:细胞外液的成分(PPT展示血浆成分的图片) 〔资料分析〕由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

第一章 高中生物必修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下列关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2.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 。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代谢过程中的生化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 B.肝脏细胞和肾脏细胞都生活在组织液中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淋巴中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消化液 4.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质量分数为%的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A.提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抑制尿液的形成 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 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5.右上图是人运动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BC段变化的原因是()

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乳酸与碳酸钠反应被消耗掉了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6.下列关于细胞外液理化特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主要方面 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K+ 7.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O2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word教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一、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组织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一)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教学难点 (一)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具与教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大家打开课本的章首,上面一图是雪山环境,如果把一杯水放在雪山的环境中,这杯水的温度是低还是高,那么在这个环境中的边防士兵的体温又是多少呢?下面一图是炼钢炉旁边的工人,这个环境温度如何?如果放一杯水在炼钢炉旁边,这杯水的温度与放在雪山的那杯相比较哪个高?炼钢炉旁边的工人的体温又是多少?为什么放在雪上和炼钢炉旁边的水的温度一高一低,然而在这两个环境中的人体温却一直是37℃左右?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人体内的环境——人体内环境和稳态。 结合问题,讲述新课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展示课本第二页问题探讨) 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两幅图中图1是什么细胞?图2是什么细胞?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师生共答:图1是血细胞,生活在血浆当中。图2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环境当中,从水获取营养物质并把代谢废物排入水中。 教师讲述:血浆大部分是水环境,也就是说血细胞也生活在水当中。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都是生活在水中的。 设问:那我们知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是否也生活在水环境中呢? 学生阅读:大家看课本P2相关信息,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教师讲述:曹雪芹曾经说过女人是水做的。从这则资料看来男人更是水做的。也就是人体内含水量特别的多。因此,我们把人体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设问:我们知道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组成人体的细胞(如血细胞)外有没有液体呢?那么细胞内呢? 师生共答:我们又根据体液分布位置不同的把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教师提问:血液是不是体液呢?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本模块为《稳态与环境》,因此,应该让学生开始本模块的学习时,就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本章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能力方面 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特点 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本章题图由3张图片组成: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巡逻、工人在炼钢炉前工作、抗洪战士在补充营养物质和水分。章引言则就这3

种场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内环境"的概念比较抽象,教材这 样做,是从宏观方面引入,从外在现象入手,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压图诗是本章的点睛之笔,具有统领全章内容的功能。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定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 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教材第2章还要继续 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在这部分内容的最后,教材以在内环 境中体内细胞能正常地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 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资料分析所提供 的`材料,比学生在初中曾经学过的相关内容更为详细。资料内容不 要求学生记忆,而是供学生分析细胞外液有哪些主要成分时参考。教 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 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 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旁栏 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教材用" 学科交叉"栏目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化学知识;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 好理解,教材仅用一句话来介绍。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 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 质交换的内容,则比较复杂。教材在此处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思考与讨论"得到答案。本节 教材正文之后,还安排了与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有关 的技能训练,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既练习、领悟构建模型的方法,又 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内环境的动态 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问

高考生物【25】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真题)及答案

高考生物【25】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真题)及答案 第7单元第25讲 1.(2018·海南高考)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抗体B.糖原 C.胰岛素D.氨基酸 解析:选B 糖原在肝细胞和肌细胞中合成,不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B正确。 2.(2018·上海高考)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 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解析:选D 图中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若饮食过咸,Na+进入血浆,会使血浆的渗透压升高,A项正确;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淋巴进入血浆,B项正确;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组织液,会使组织液pH降低,C项正确;内环境的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络,D项错误。 3.(2018·四川高考)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解析:选A 钠离子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因素,钾离子是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因素,所以剧烈运动后,大量失去钠离子,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血浆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大量乳酸进入之后,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作用,血浆仍保持弱碱性;胰高血糖素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剧烈运动后产生大量的CO2,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4.(2018·江苏高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解析:选D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是在细胞外液中进行的,A项正确;细胞代谢所产生的CO2、尿素等终产物需经内环境再由相应器官排出体外,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即组织液,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B项正确;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的关系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且他们是不同的。 能力目标: ①通过生物栖息地类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②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情感目标: 认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另外准备一个地球仪。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中各大星球及地球自然环境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上节课学过的主要知识进行提问。 1、自然界中的生物人们通常将它们分为几类,为什么? 2、生物具有的哪些基本特征? 3、学生回忆、看书等,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 二、新课导入: 天上是否住着神仙?月宫中是否有寂寞的嫦娥?用课件展示太空画面及优美的自然风景图片,学生在欣赏美丽画卷的同时,设问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呢?从而引出课题:生物的生活环境。 三、自主学习: 知识点1:生物圈 1、概念:有的圈层。 2、范围:的下层、整个和的上层。 3、生物圈之所以能适应生物的生存,是因为它具备了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等。 知识点2:栖息地 1、概念:生物圈内生物生存、的场所。 2、栖息地型:、、、、等、。 3、或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破坏栖息地的重要因素是。 4、决定栖息地类型的主要环境因素:、、等。 5

结论: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生存需要,所以不同的栖息地是的。 四、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根据课件上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图片,结合观察学生自己手中的地球仪,明确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 讨论: 1、这三个圈层各有哪些特点? 2、在这三个圈层中都有哪些生物存在? 探究任务2: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 观察课件上的几种生物的图片,讨论: 1、这些生物生存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2、为什么生物圈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发言,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那么,将来人类能否移居月球呢?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知识,不断实践,提高能力,将来报效祖国。 3、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存在呢? 学生通过思考可知,地球上有的地方就没有生物。比如:在天空的最顶部、在海洋的最底部、在地球的最里面…。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自己采用的收集方法。 小组内探讨所收集的资料,分析缺少什么条件,小组向班级展示讨论成果,通过具体事例得出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生活条件。 结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探究任务3: 结论: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生存需要,所以不同的栖息地是的。 观察图1.1-6的图片,分析图中生物的栖息地类型,思考问题。 (2)图中所示4种生物的栖息地各有什么特点? (3)你能说出某一栖息地在中国的位置吗? (4)如果上述栖息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对其中的生物造成什么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全过程由组长组织,小组的集体思想由小组发言人向全班汇报。各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得出结论。 出示森林、湿地、农田、城市四种栖息地的图片,分析其特点,想一想,哪一种栖息地最容易被破坏?从而了解城市生态的脆弱性,为知识的迁移深化做好准备。 五、知识总和、迁移深化 1、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总结知识点。 2、出示课件,播放大气污染、固体垃圾污染、河流污染、土壤沙化水环境被破坏、稀有动物濒临灭绝等具体的栖息地被破坏的图片,感受栖息地对生物的重要性,让学生关注生物的栖息地,关注生物圈,增强危机意识。 3、请同学们畅所欲言,是什么因素导致生物栖息地的破坏。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 案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总括必修一、二,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将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认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先看几幅图引入第一章内容。 问题导入: 1.人体的体温不论外界环境是什么样,正常情况是多少?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补充什么?为什么? 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 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新知讲授小结作业问题探讨: 1.图一和图二中各是什么细胞? 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有什么异同? 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 问题导入: 组成我们身体的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 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 环境是什么?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问题:《红楼梦》里有句话:“女人是水做的”。那男人 是什么做的呢?阅读相关信息,得出结论。 成年男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60% 成年女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50% 出生一天的婴儿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79% 引入概念 细胞内液(2/3)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1/3)组织液 淋巴 指出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具体描述“内环境”的含义 提问: 3.血液的成份有哪些? 4.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什么? 5.水泡中的液体来源于哪里?是什么细胞外液? 归纳内环境的组成:图片展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三 者之间物质交换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三者的关系。 黑板写出: 血浆 回答问题 1.图1中是人 体血液中的血 细胞,包括红 细胞、白细 胞、血细胞 等,图2中是 单细胞动物草 履虫。 2.血细胞生活 在血浆中,草 履虫直接生活 在外界环境 中。相似之处 是,都是液体 环境;不同之 处是血细胞生 活在体内的血 浆中,并不直 接与外界环境 进行物质交 换,而草履虫 直接生活在外 界环境中。 学生回答, 阅读、分析、 感悟,自己得 出结论:不论 男女体内都含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

生物的生活环境(知识点及答案)

1.生物圈: (1)、有生存的圈层叫做生物圈。生物圈包括、和。(2)、生物圈是和的总称。 (3)、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4)、是人类的“立足点”。 (5)、生物圈的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________,海平面以上约_________,所以生物圈的厚度约为_____________。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_________厚的范围内。 (6)、生物圈中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和稳定的等。 2.栖息地: (1)决定栖息地特征的环境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速率最快的自然保护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破坏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问题: 地球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是否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生物的生存呢? 特别关注:土壤不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1.生物圈: (1)、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生物圈。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2)、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生活环境的总称。 (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4)、岩石圈是人类的“立足点”。 (5)、生物圈的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所以生物圈的厚度约为20千米。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厚的范围内。 (6)、生物圈中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2.栖息地: (1)决定栖息地特征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土壤类型。 (2)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速率最快的自然保护区是黄河三角洲。 (3)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 (4)破坏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是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 探究问题: 地球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是否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生物的生存呢?不是地球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生物生存,只有在生物圈范围内才有生物生存。特别关注:土壤不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精心整理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 【扫描高考】 本节知识点主要有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细胞内环境的局部模式图、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图是常用的命题素材,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一些和内环境与稳态相关的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特性,理解稳态意义。 2、能力目标: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设计实验能力 3、a)???b)???重?????????1???2???3????难??????1???23???1???2???3 1 2A 、内环境:体液的概念及组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并用图形描述。 B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 概念:----------------------------------。 血液PH 维持正常值:---------- 维持因素:血液中存在许多多对酸碱度起:-----------。 C 、稳态机制:在-------------共同调节下,各系统器、官协调活动的结果。 意义: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 破坏:将引起代谢紊乱,导致疾病。如血液中Ca 、P 含量降低时,会导致----病(成 年)和-------------------病(儿童);血钙过高导致--------。 六、课时演练: 1、在人体内,何处的水分不属于体液()

精心整理 A 、血液中的水分 B 、组织间隙中的水分 C 、线粒体基质中的水分 D 、消化道中的水分 2、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 、血浆和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 B 、淋巴和组织液、血浆 C 、血浆、淋巴 D 、血浆和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 3、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原因是 A.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速度降低 B.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 C.血浆中的酒精增多了 D.血浆中的K+减少了 4、下列哪些疾病与体内营养与内环境稳态无关() 糖尿病坏血病抽搐色盲性腺发育不全 A 、1、2、3 B 、3、4 C 、2、5 D 、4、5 5、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这项A.B.C.D.

生物的生活环境-教案

姓名:王敬单位:翼云中学 E—mail: wangjingshengwu@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4519485.html, 课题: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3 年 9月 11 日,星期三,第六节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②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 ③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物栖息地类型的观察,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生物圈的范围 教学难点:关注身边的生物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初中生物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是学生走进中学除了绪论外的第一节课。这节教材的内容比较单薄。如何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丰满?我的设计理念是不断创设新的情景,提供一个合适的教学平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由浅入深,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教材第一部分是通过“图片和数字、文字等资料”,让学生认识到所有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生物圈,增强学生对“生物圈”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部分内容安排了“观察思考”。通过讨论活动,让学生感受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具有主动保护生物生存环境的意识。讨论活动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过程,它需要前期知识准备、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调查实验、讨论、归纳交流等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今后的合作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调查一种常见生物的生活环境 教学过程:

生物的生活环境

生物的生活环境 例题精析 【例1】家中饲养小鸟时,小鸟生活需要下列哪些条件?( ) A. 食物与水 B. 食物、空间与空气 C. 食物、空间与阳光 D. 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空间和食物 解析:所有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是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小鸟也不例外。 答案:D 【例2】下列各项中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 A. 光照时间短、温度太低导致植物死亡 B. 胡桃树分泌的有毒物质导致树下的小草死亡 C. 狼太多导致兔子数量减少 D. 过度放牧导致牧场退化 解析:生物圈中的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而B、C、D中的因素,都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答案:A 【例3】椋鸟喜食枸杞的果实,椋鸟对枸杞是( )。 A. 有害的 B. 有益的 C. 无害无益 D. 有益有害 解析:椋鸟喜食枸杞的果实,两者之间似乎是受益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椋鸟吃下多肉的果实后,枸杞的种子不被椋鸟消化,随椋鸟的粪便被传播到各处,这样椋鸟帮助枸杞传播了种子,对枸杞的繁殖后代是有益的。 答案:B 【例4】仙人掌能够在荒漠中生长,这是仙人掌对荒漠环境的( )。 A. 破坏 B. 适应 C. 喜爱 D. 讨厌 解析: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对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仙人掌的叶退化,可以减少水分散失的面积;茎肥厚多汁,能贮存水分,表现出对荒漠干旱环境的适应,植物对生活环境不存在喜爱和讨厌的问题。 答案:B 【例5】地球不断有生物灭绝的现象发生,是( )。

A. 一种自然现象 B. 完全是由人类引起的 C. 与人类无关 D. 上帝的作用 解析:当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如果生物没有相应的适应能力,就可能被淘汰。生物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生物栖息地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生物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了,不是完全由人类引起的,但与人类有关。当然上帝是不存在的。 答案:A 跟踪练习: 1. 水圈中的生物大多生活在距海平面( )以内的水层中。 A. 10千米 B. 1千米 C. 100米 D. 50米 2. 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 A. 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 B. 阳光、温度、水分和土壤 C. 阳光、温度、水分 D. 阳光、土壤和温度 3. 大雨过后蚯蚓常常会爬到地面上来,这是因为( )。 A. 蚯蚓要见阳光 B. 土壤中温度太低 C. 蚯蚓要寻找食物 D. 土壤中缺少氧气 4. 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得多,这主要是( )。 A. 骆驼刺喜欢沙土 B. 骆驼刺怕被风刮走 C. 骆驼刺需要营养物质 D. 骆驼刺对缺水环境的适应 5. 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B. 蚯蚓吃植物的根,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C. 蚯蚓的粪便能增加土壤的肥力 D. 蚯蚓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 6. 植物一般生活在()的温度范围内。 A. 15~25℃ B. 10~35℃ C. 0~35℃ D. -2~50℃ 7. 在内陆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能够( )。 A. 增加空气湿度,减少降雨量 B. 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 C. 提高大气氧含量,减少降雨量 D. 降低大气氧含量,增加降雨量 8.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生活影响的实验正确的顺序是( )。 ①提出问题②制定计划③做出假设④实施计划⑤表达交流⑥得出结论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图文稿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扫描高考】 本节知识点主要有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细胞内环境的局部模式图、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图是常用的命题素材,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一些和内环境与稳态相关的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特性,理解稳态意义。 2、能力目标: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设计实验能力 3、a)以自己为例,认识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b)通过对内环境与新陈代谢关系的分析,逐步树立科学保健的生活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落实方案: 1、以人体为例,首先阐明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精讲典型实例——缓仲物质对pH的调节过程,说明pH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3、结合新陈代谢的过程与实例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突破策略: 1、理解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人体内血液的PH调节过程,使学生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理。 3、配合典型题例加深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预习。列出预习提纲,寻找相关疑点。 2.指导学生思考。根据预习情况对提出的疑点寻找思考线索。 3.指导学生归纳。通过运用实例分析,图解说明、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最终引导学生归纳出核心内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本节学习内容。 2、学生预习并思考: A、内环境:体液的概念及组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并用图形描述。 B、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 概念: ---------------------------------- 。 血液PH维持正常值: ----------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总括必修一、二,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将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认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先看几幅图引入第一章内容。

2009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 在界江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 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达到零下三十 五、六度。 2004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 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内的温度高 达1600℃,炉前起码超过100℃。 1.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边防线上巡逻的战 士,还是在炼钢炉前挥汗如雨的工人,体 温都是37℃左右,这是为什么?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及时补充含 盐的水(比如喝电解质饮料),这又是为 什么? 问题导入: 1.人体的体温不论外界环境是什么样,正常情况是多少?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补充什么?为什么? 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 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生物的特征及生物的生活环境

生物的特征 1.(2014?通辽)“斑马发现危险后迅速奔逃”,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A.生物能生长和繁殖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D.生物之间能相互影响 2.(2014?郴州)下列关于生物基本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进行呼吸B.能生长和繁殖C.都能自由运动D.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3.(2014?天津)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大雁南飞B.桃树结出果实C.铁钉生锈D.猎豹捕食羚羊 4.(2014?邵阳)下列自然现象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植物落叶B.人体出汗C.种子萌发D.潮起潮落 5.(2014?昆明)古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反映了生物基本特征中的()A.营养B.呼吸C.遗传D.变异 6.(2014?岳阳)下列叙述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钟乳石慢慢长大B.禾苗茁壮成长C.汽车在奔驰D.机器人在演奏 7.(2014?绥化)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A.珊瑚虫B.含羞草C.机器人D.蘑菇 8.相信你认识了不少生物,也学会了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孔子鸟化石B.珊瑚C.钟乳石D.石头上的青苔 9.(2014?聊城)下面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发育的是() A.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C.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D.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10.(2014?内江)生物的基本特征很多,结核杆菌属于生物的主要理由是()A.能使人患结核病B.具有新陈代谢现象C.能自由运动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11.(2014?玉林)石硖--玉林龙眼的优良品种,石硖所结的果实,在向阳一面较大较甜,并且数量还比较多,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A.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B.进行呼吸C.生活需要营养D.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12.(2014?娄底)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的是() A.都是由细胞构成的B.都具有呼吸系统C.都能进行光合作用D.都能生长和繁殖13.(2014?菏泽)乌贼遇到敌害时,会释放出大量的墨汁,这一现象说明() A.生物对刺激能做出反应B.动物能够运动 C.动物遇到危险能释放墨汁D.乌贼对刺激的反应最敏感 14.(2014?滨州)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校园里的生物,发现有麻雀、潮虫、蚯蚓以及各种树木花草.下面是同学们对这些生物共同特征的概述,其中错误的是() A.都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B.都能进行新陈代谢 C.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都能生长繁殖 15.(2014?赤峰)下列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生命活动是()A.人出汗B.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C.蘑菇从小长大D.雏鸡破壳而出 16.(2014?云南)下列关于生物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精修订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姓名:卢海锋学校:湖州二中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浙科版生物学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动物内环境的组成、作用及稳态的概念、生理意义等相关知识。稳态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中要逐步展开、深化,在本节仅做简要概述,以承上启下,因此达到了解水平即可。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几乎所有人都亲历过诸如发烧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通过学习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构建概念,经过思想认同强化自我保健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内环境的组”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都比较抽象,而这些内容涉及一些初中知识,如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内环境的成分、理化性质就相对容易;初中还学习了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总结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就不会太难。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手脚等部位有时会磨出“水泡”,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氧和排出代谢废物。此外,和必修1中“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有密切联系。总而言之,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对于本节的学习应该不会困难。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本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与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本堂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首先本节课所运用的教学手段有播放视频、flash、ppt等教学辅助工具。同时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特安排学生上台做练习(看图画出内环境各个成分之间的练习),以及讨论“稳态失调”等现象。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单细胞与多细胞生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异同点。 2)说出内环境的含义、组成、成分、及作用;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3)描述内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4)举例说明稳态破外所引起的疾病有哪些。 技能目标: 1)分析比较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进行物质交换的的异同点,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2)利用稳态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稳态失调现象,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同时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稳态是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的学习,培养建立事物是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细想。 2)通过学习稳态失调所引起的疾病,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与习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