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育原理超级完整版

德育原理超级完整版

德育原理超级完整版
德育原理超级完整版

德育原理

1.“守一”意即严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转化理论”。所谓转化理论,是指将德育过程看做“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德育应该是环境与生长的统一,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建构的统一。

2.德育的内含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3.习俗性德育是指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4.古代德育主要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这是一个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5.德育的现代化特征则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培养现代人才为目标的德育①学校德育的民主化②学校德育的世俗化③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6.德育理论的形态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

7.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往往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8.德育的本质三种人性①是与动物性相联系的人的自然属性—实际上是本原性的人性②是与兽性相对的人性—这是本质意义上的人性③现实存在的人的综合属性(现实性人性或者德性)—它是前述两种人性综合与运动的结果。

9.对道德本质的解释及其意义,第一是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角度讨论德育本质。第二是从本质形成的角度讨论德育本质。最后,道德教育本质讨论还有一个在教育内部与其他教育形态相比较的本质探讨唯度,这主要表现在德育目标,内容,方法与过程等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质的不同。德育功能的含义;德育的效果有高有低,因具体的德育实践而定,但德育功能却有一定的稳定性的规定。故客观效果和能量只能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德育在生活的存在与德育的本质德育在(品德),一是道德主体的品质。二表现为道德主体的行为,可称之为道德生活,,道德实践或者德行生活。

10.正确德育观的意义首先,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标的确立。其次,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最后,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育实践。

1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主要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

12.认识德育的社会性功能要注意①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社会性)功能观②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③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中的中介

13,。德育的个体功能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14.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15.德育的教育性功能落实要注意首先是德育系统本身教育功能发挥的自觉意识的确立。其次是打破教育与教学、“人师”与“经师”的阻隔,使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复归其统一的原本。

16. 几种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主要有三大流派:①情感发展方面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他认为,人格中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口唇阶段(1岁前),肛门阶段(2~3岁),男性生殖器官崇拜阶段(3~5岁),潜伏阶段(6~12岁),生殖阶段(成人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动欲区与之相联系。

解决的方式的不同会影响人格。②社会学习理论是一个受行为主义影响但又有进展的心理学派,所以有人称他们为新行为主义学派。班杜拉是他们的代表。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儿童只需要通过观察学习就可以获得大部分的新行为。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替代强化。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是从外在行为习得的角度研究人格与道德发展的,其有说服力的实验研究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改进家长,教师的行为以及完善,优化德育环境等都有非常大的作用。社会学理论的缺点是缺乏对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性的必要关注,同时对儿童的认知结构在行为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关注不够。③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这一理论以皮亚杰,科尔伯格为代表。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促使儿童由自我中心,向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转变的关键是儿童的社会交往,儿童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观念。科尔伯格对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其阶段性的研究大大推进了我们对德育对象的道德实际的认识。

18.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

19.对道德发展理论的理解①道德发展应当视为一个整体发展作综合的理解②对道德发展的理解应与对道德发展“年龄歧视论”的批判理解相结合③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作更为概括性的说明

20.“因材施教”包括①应当根据个性实际进行道德教育②应当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的安排③应当做到德育与“心育”的统一④应当根据个体特定情境的全部个性实际去实施因材施教的德育

21.德育主体实际上就是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教师

22.德育主体有两种形态即专门和非专门的“德育工作者”

23.对德育主体作用的正确认识包含①德育主体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是学习主体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发挥②德育主体的价值体现在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上③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发挥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处理价值引导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

24.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即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教育素养

25.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的表现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26.德育目的道德功能的表现引导性功能、规范性功能

27.社会本位—涂尔干、凯兴斯泰纳个人本位—卢梭、裴斯泰洛奇、第斯多惠、杜威

28.道德教育的目的组成即理解为道德的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知”即对道德价值与认识的认知“情”即道德情感“信”指道德信念“意”指道德追求的执着、道德行为的意志力“行”就是道德行为的策略、能力等

29.确定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德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其次,德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再次,德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第四,德育目的的制定还会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最后,德育目的的确定一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30.“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31.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文明习惯、基本道德(美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

32.影响学校德育内容的教育因素①对道德可教性的理解②德育目的、目标及其序列化

③德育过程观④偶发因素

33.德育课程的特点①在教育目标和对教育目标的反映方面②在对学习主体的尊重方面③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与安排方面④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的方式方面

34.活动课程对德育的意义①德性的本质是德行②活动的德育意义:道德活动可以使道

德知识“活化”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学习的动机得以增强道德活动可以增进道德的自我教育

35.德育活动中的关键问题①活动课程应当贯彻主体性原则②活动课程应当与其他课程相配合③活动课程应当与社会生活相统一

36.德育直接影响存在的领域主要是学校课程、学校制度、校园文化

37.德育过程的特点可以从德育过程与社会影响、与其他教育过程和个体品德发展过程三个角度以界定

38.德育过程的特点计划性与正面性复杂性和多端型性引导性和整合性

39.“传统”和“现代”的德育过程对于道德教育基本理念的不同一种观念认为道德价值基本上是靠成人对儿童的传授或教化去完成的,道德教育意味着一定意义上的“灌输”另一种观念认为有效的道德教育不可能通过灌输去完成,唯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

40.学校道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1 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表现日益突出学校德育除了要注意参与社会价值环境的建设与改造之外,还应当在学校德育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判断能力,安排抵制和防范不良价值影响的训练 2.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是学校德育过程中的只要矛盾。这一矛盾最终需通过如何将德育目标转化为德育内容与方法等中介环节,从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予以解决。3.学生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加强道德教育中的情感培育,使道德认知成为为情感所真正接纳的道德信念;第二,注意在道德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意志的培育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41.德育过程组织基本原则①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的张力②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③注意“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的安排④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42.德育方法的特点①德育方法所要完成的任务较为特殊②对应用德育方法的主体要求较高③德育方法及其运用的复杂程度高

43.方法论意义上的德育方法:启发法、塑造法、雕琢法、树人法、系统或综合法

44.具体的德育方法1.思维训练法①讲授法:注意内容的组织、注意学生的发动、注意语言艺术②谈话法:提问、对话③讨论法2.情感陶冶法3.理想激励法4.行为训练法①道德实践②奖励与惩罚5.修养指导法①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自觉性②帮助学生制定修养的标准与计划③指导学生监控和评价自己的道德表现

45.德育方法组合的原则目的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最优化原则

46.影响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既指社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心里环境,又含大众传媒、社区、学校、家庭等等,以学校自身环境最为专门和规范。

47.学校德育的外部环境分为宏观系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中观系统:社区微观系统:家庭中介系统:大众传媒

48. 例题如何构建优化的学校德育社会环境

①学校角色的正确定位:学校德育主动直接地参与社会环境的建设;学校德育应作为个体德育成长社会环境网络中最能动的力量去主动连接其他社会环境系统,组合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学校德育和教育应在体系内进行改造,努力形成适应和超越学校环境的中介机制,使学校德育社会环境中的正面德育影响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的德育影响,同时促进社会环境中德育影响有序化,开发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现实空间。②政府功能的正确发挥: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宏观环境系统发展的自觉力量;引导社会环境子系统的建设;聚合社会环境子系统形成德育影响的合力。③社会精神实体的重构:首先要处理好系统和过程的关系;处理好适应和超越的关系。只有全社会建立起较为充分的对于学校德育的义务感和德育自

觉,我们所追求的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优化才可能走向现实。

49. 例题;结合实际说明,如何提升德育主体素养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主要应当通过培训和自修两大途径进行,由于德育主体分为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和非专门的德育主体,德育主体素养的培训也应当分为两部分研究。培训:德育师资的培育(由大学教育院系培育德育师资,或者加大师范大学和教育学院政教专业课程中德育专业训练的力度;非专业道德教育工进行适当训练,在取得任职资格时必须获得过一定的“道德教育学分”);自修:德育主体的自修注意的德育使命策略;科研带动策略;实践与反思策略。德育主体素养的提供不仅仅设计德育或教育系统本身,社会宏观环境的改善对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以上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一方面呼吁社会持,一方面从自己做起。提倡从自己做起,一方面是因为短时间内教师能够有所作为的首先是自身素养的改善;另一方面因为自身素养与工作成绩的提高也会提升社会对道德的认可和支持的水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