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δ-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docx

δ-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docx

δ-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docx
δ-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docx

5%无环鸟苷乳膏治疗单纯疱疹40例

5%无环鸟苷乳膏治疗单纯疱疹40例

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年第3期第32卷药物与临床

作者:刘跃华王家璧金祖余

单位:刘跃华王家璧100730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金祖余北京医院

克疱乳膏是台湾永信药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无环鸟苷乳膏,含5%无环鸟苷,我们于1997年6月至1998年1月应用5%无环鸟苷乳膏治疗单纯疱疹,并与酞丁胺搽剂比较,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病例入选标准:临床检查证实为单纯疱疹的患者,18岁以上,无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和糖尿病、红斑狼疮、皮肌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非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近1个月内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和皮质类固醇治疗者。

所有单纯疱疹患者均选自皮肤科门诊,5%无环鸟苷乳膏组(治疗组)40例,其中口唇单纯疱疹22例,生殖器疱疹18例,年龄18~74岁,平均(38.6±15.6)岁;病期1~10d,平均(3.9±3.2)d;皮损数1~35个,平均(7.8±7.8)个,皮损面积0.2~10.5cm2,平均(2.3±2.2)cm2;31例有疼痛,1例局部淋巴结肿大。酞丁胺搽剂组(对照组)27例,口唇单纯疱疹15例,生殖器疱疹12例,年龄19~68岁,平均(38.7±11.9)岁;病期1~7d,平均(3.3±1.5)d;皮损数1~27个,平均(6.4±7.0)个;皮损面积0.36~9cm2,平均(2.3±2.8)cm2;23例有疼痛,1例有轻微头晕。两组年龄和病期、皮损数和皮损面积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9例和18例做HSV检查,分别有21例和14例阳性。

二、治疗方法

治疗组外用5%无环鸟苷乳膏,每日4次,疗程1~2周。对照组外用酞丁胺搽剂,每日4次,疗程1~2周。治疗前在疱底上皮细胞中作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或Ⅱ型抗原检测。治疗前后检测ALT和血尿常规。

三、疗效判定标准与结果

(一)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为皮损完全消退,显效为皮损消退60%以上,有效为皮损消退20%~59%,无效为皮损消退不足20%。有效率=(痊愈数+显效数)/总病例数×100%。

(二)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34例,显效6例,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6例,有效率40.7%。

两组间经χ2检验,χ2=20.34,P<0.01。治疗组18例生殖器疱疹中,痊愈17例,显效1例,有效率为100%;对照组12例生殖器疱疹中,痊愈3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41.7%。治疗组有1例用药部位感觉干燥,2d后症状消失;对照组有1例局部不适,停药后,症状消失。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6例和14例做了肝功能AL T和血尿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

(收稿:1998-07-20修回:1998-12-28)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病及性病的应用进展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病及性病的应用进展 光动力疗法是一门新兴的肿瘤消融技术,疗效较好。光动力疗法包括光动力诊断及光动力治疗,已在许多领域应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是其中一种,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许多专家在不断地尝试拓展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的治疗范围。局部光动力疗法具有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和美容效果好的优点,在皮肤科主要用于治疗病毒疣、皮肤肿瘤及其他一些炎症性皮肤病等。本文就近年来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科的疗效评价以及不良反应等予以综述。 Abstract :Photodynamic therapy is a new and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cancer treatment,it includes photodynamic diagnosis and photodynamic treatment. It has been applied to many fields. 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is demonstrated to be more safe and effective than other photodynamic therapy. The treatment indication has been enlarged in recent years. PDT is safe and effective,and produces excellent cosmetic results with few adverse effects. PDT is used commonly to treat precancerous cells,sun-damaged skin,and acne. It has reportedly also been used to treat other conditions including inflammatory disorders and cutaneous infections.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principles behind how PDT is used in dermatology,as well as evidence for current applications of PDT. Key words:Photodynamic therapy;5-aminolevulinic acid;Skin cancer;Condyloma acuminate 光動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利用光动力反应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新技术,在上世纪末被引入我国,因其选择性好,创伤小,疗效明确,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和多种皮肤病及性病的临床治疗。其基本原理是:生物组织中的光敏物质受到相应波长光照时,吸收光子能量,由基态变成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光敏物质迅速经过物理退激或化学退激过程释放出能量而返回基态,其物理退激过程可以产生荧光,可以进行疾病的诊断;其化学退激过程产生大量活性氧,活性氧与多种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损伤细胞结构或功能,产生治疗作用。 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 )是众多光敏剂中的一种,是血红素合成途径中天然存在的卟啉前体,是一种小分子物质,能够很快被增生旺盛的细胞吸收,在细胞内代谢成具有强光敏剂的物质原卟啉Ⅸ(PpⅨ)。ALA-PDT的理论基础是ALA转变为原卟啉Ⅸ后,在相应波长的光源(可见光近红外光或紫外光)照射时,吸收光子能量,由基态变成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光敏物质很不稳定,迅速经过物理退激或化学退激过程释放能量而返回基态,其物理退激过程可以产生荧光,通过分析荧光光谱能进行疾病的诊断;其化学退激过程可以产生大量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其中最主要的是单线态氧。活性氧能与多种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细胞毒性作用,导致细胞受损乃至死亡,以达到光动力治疗目的。

犬基底细胞癌研究

1 前言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是一种常见的低度皮肤恶性肿瘤,又名基底细胞上皮瘤、基底细胞瘤、侵蚀性溃疡等。基底细胞癌的早期为一表面光亮的具有珍珠样隆起边缘的圆形斑片。表皮菲薄。常可见少数扩张的毛细血管。用放大镜观察时。尚可见雀斑状的小黑点。也可表现为淡红色珍珠样苔藓样丘疹或斑块。表面稍有角化,或伴有小而浅表的糜烂、结痂或浅表溃疡。其特征是发展缓慢,可破坏局部软组织,但极少发生转移。人医对于皮肤基底细胞癌的诊断与治疗已经是非常常见,而兽医对其报道的却很少。该病多发生于皮肤表皮的基底细胞层,是家畜中常见肿瘤,以犬、猫特别是6岁以上者多见。据研究资料报道,此病约占犬皮肤肿瘤性疾病的3%~5%,猫约占13%~18%。 基底细胞癌发生于皮肤,本易引起患者的注意,但因其生长缓慢,转移极少,患者又无大痛苦,往往不去早期就诊,以致本属恶性度甚低的癌肿,有可能逐渐扩展浸润,甚至引起周围重要组织的破坏而发生危险。诊断及鉴别诊断,要根据临床特征及病理变化,本病诊断不难,但因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变化多样,易被忽视或误诊。有怀疑者可作组织病理检查,即可鉴别。 基底细胞癌一般以局部治疗为主,应根据肿瘤类型、部位、大小、侵犯深度及患畜全身情况而决定治疗方法。很少见有必要进行全身化疗的。基底细胞癌生长缓慢,很少发生转移,手术和放疗效果好,一般预后较好。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肿瘤。 2.1.1 取材 动物医院12岁无名氏犬。 2.1.2 主要实验器材 手术刀,镊子,福尔马林,橡胶手套,标本瓶,石蜡,包埋框,水浴箱,烘箱,脱水用梯度酒精,染色架,二甲苯,染色用梯度酒精,载玻片,盖玻片,中性树胶。 LEICA TP1020 全自动生物组织脱水机(德国Leica公司) LEICA RM2145 半自动石蜡切片机(德国Leica公司) LEICA HI1220 组织切片烤干机(德国Leica公司)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的护理探讨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的护理探讨 目的探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的护理干预效果,以供参考。方法将本中心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尖锐湿疣患者160例纳入本研究,均接受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根据随机原则分组,治疗期间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宣教,实验组加强健康教育。对比两组在近远期疗效方面的差异性。结果对比两组完全缓解率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实验组随访1年期间复发率明显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加强健康教育有助于减少复发。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mino ketones pentano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to treat acuteness wet wart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for your reference. Methods Will be the center between January 2012 and December 2012,1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ondyloma acuminatum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we accept amino ketones pentano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random grouping,during treatment control group accepted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education,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 strengthen health education. 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in terms of Short term and long term curative effect. Results Compared two groups of complete remission rate was found tha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P>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experimental group wa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lower recurrence during 1 year follow-up,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amino ketones pentano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to treat acuteness wet wart can obtain satisfactory clinical effect,to strengthen health education helps reduce the recurrence. Key words:Amino ketones pentanoic acid;Photodynamic therapy;Condyloma acuminatum;Nursing intervention 尖锐湿疣是临床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一般好发于外生殖器、肛门周围皮肤黏膜湿润区,常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身心痛苦。近年来,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在尖锐湿疣的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1]。本文探讨了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的护理干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本中心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尖锐湿疣患者160例纳入本研究,年龄22~53岁,平均年龄(35.24±8.63)岁;体重46kg~85kg,平均体重(6 2.13±10.65)kg;病程1~12个月,平均病程(6.57±1.82)个月;疣体个数1~10个,疣体直径1mm~4mm,平均直径(2.15±0.65)mm;其中男性患者95例,女性患者65例。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 是皮肤癌最常见类型之一,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basal cell epithelioma) 、基底样细胞瘤侵蚀性溃疡等,是源于表皮基底细胞或毛囊外根鞘的上皮性低度恶性肿瘤本病由Jacob于1827年首先描述,但到1902年才由Krompecher将其与其他上皮性肿瘤明确区分。其特点是发展缓慢呈浸润性生长但很少有血行或淋巴道转移,恶性程度较低根据其分化的方向可分为毛发、皮脂腺、顶泌汗腺或汗腺4类良性附属器肿瘤但根据其分化程度则可再分为增生(成熟或近于成熟的结构),腺瘤(分化比增生低但有发育好的腺样结构),良性上皮瘤(分化程度更低,常难以辨别其将形成的结构)及基底细胞上皮瘤(为分化最高的恶性附属器瘤)基底细胞癌是由未成熟的非间变的类似基底层细胞构成有局部破坏性,肿瘤转移取决于损害的大小和深度损害大于3cm者,转移率为2%,直径5cm者转移率为25%;直径10cm者转移率为50%。本病属于中医“翻花疮”范畴基底细胞癌好发于头面部位多见于户外工作者和老年人初起为基底较硬的斑状丘疹或呈疣状突起逐步破溃形成溃疡。宜早期手术切除,若有骨浸润时则应辅助全身化疗。 基底细胞癌是皮肤癌中的一种为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国外基底细胞癌占皮肤癌的50%~65%,中国皮肤癌中以鳞癌多见,与基底细胞癌的比例为5∶1~ 10∶1197l~1977年发病率增高18%每年有15万~93万新增病例。上海华山医院经活检证实的51例基底细胞癌有以下特点: 1.性别男女发病数相似。但浅表性基癌以男性多见。 2.年龄主要发生在老年人,但较国外早10年,以 60~69岁为发病高峰其次为50~59岁30岁以下较少 20岁以下罕见大多发生于着色性干皮病。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39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及安 全性。方法:选取100例在我院就诊的宫颈尖锐湿疣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治疗组50例(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与CO2激光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CO2激光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治愈率、复发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 应发生情况比较无较大差异(P>0.05)。结论: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与CO2激光联合治疗的方式对宫颈尖锐湿疣患者实施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 少患者复发,临床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宫颈尖锐湿疣;CO2激光 【中图分类号】R75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6-0073-02 尖锐湿疣属于性传播疾病的一种,对患者健康影响较大,临床上多采用CO2 激光治疗,但复发率较大,我院为提高尖锐湿疣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复发,采 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该病患者实施治疗,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00例宫颈尖锐湿疣患 者进行研究,患者年龄最小15岁,最大62岁,平均(32.5±4.3)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6个月,平均病程(3.1±0.3)个月;本组患者均经临床病理确诊,且均 为首次发作;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较大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1.2.1仪器及光敏剂激光治疗仪选用由上海复旦张江公司提供,起波长应控 制在635nm,输出功率应控制在300mW;5-氨基酮戊酸散同样由上海复旦张江公司生产,规格为118mg/瓶,国药准字H20070027,给予患者该药物处理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皮损面积,并以此为依据配置新鲜20%5-氨基酮戊酸凝胶。 1.2.2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采用CO2激光疗法与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 合治疗的方式进行处理,即利用0.1%新洁尔灭宫颈疣体、周边黏膜进行消毒,然 后利用CO2激光对疣体进行直接烧灼,然后在脱脂棉球上滴浓度为20%的-氨基 酮戊酸凝胶,并将脱脂棉球置于创面上;同时应在阴道内填塞充足的无菌纱布, 合理固定棉球;然后封包3~4h,然后利用半导体激光进行垂直照射,照射时间 为20min,照射能量为100mJ/cm2,共照射3次,每次间隔时间为7~20d。 对照组患者则采用CO2激光直接对疣体进行烧灼,术后采用金霉素眼膏涂抹 创面,以防感染。治疗后1周进行复查,由新皮损出现则应采用相同治疗方式进 行治疗,治疗次数应不超过3次。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且应嘱咐患者治疗期间不可进行性生活,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愈情况、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临床 治愈:治疗后患者疣体彻底脱落,醋酸白实验结果为阴性,治疗3个月后无复发;复发:治疗3个月后治疗部位及周边2cm范围内见新疣体[1]。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患者临床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并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临床护理干预体会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临床护理干预体会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临床护理干预体会。方法选取58例尖锐湿疣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9例,对照组29例,实验组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对照组则采用CO2激光治疗,术后进行护理干预,3个月内复查,观察患者的疗效,复发率等各项指标。结果实验组经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后的治愈率为6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2%,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8.3%),其中主要为疼痛(27.6%),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1%),其中疼痛(13.8%)较实验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具有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小的特点,并且术后的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尖锐湿疣;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尖锐湿疣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由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常发生于外生殖器以及肛门附近。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是如今的一种新方法,具有简单有效痛苦小,复发率低,安全性好等优点[1]。其手术术后,再进行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有很大的帮助。本文选用了58例尖锐湿疣的患者,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或CO2激光治疗,并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不错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58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9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18~62岁,病程1.5~15个月;对照组29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9例,年龄19~60岁,病程1.4~16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各方面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实验组患者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氨基酮戊酸储存在-20℃避光装置中,手术时将其配成20%的溶液。手术前,将手术部位用消毒剂消毒,之后采用He-Ne激光机治疗。手术后不对手术部位用药。 1.2.2 CO2激光治疗对手术部位消毒后,采用0.5%利卡多因局部麻醉,使用常规手术方法烧灼去除病灶,术后用药物对手术部位进行抗炎治疗。 1.3统计学方法利用统计学分析统计数据通过SPSS 17.0 For Windows 进行,数据通过(x±s)组间差异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护理干预

5_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的护理干预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的护理干预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442000) 田淑君 翁燕蓉 尖锐湿疣(CA)好发于外生殖器及肛门附近的皮肤黏膜湿润区,是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是治疗CA的一种新方法,具有简单、有效、痛苦小、复发率低、安全性好等优点,有望成为治疗尿道CA的首选疗法[1],其治疗过程也贯彻着临床护理工作。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我科用ALA-PDT治疗尖锐湿疣39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9例,男性26例,女性13例;年龄19~61岁。其中尖锐湿疣位于肛周11例,尿道内12例,阴茎包皮和会阴部14例,宫颈口2例。病程15d至2年。 1.2 治疗方法 1.2.1 涂药方法[2]:对于肛周、阴茎包皮和会阴部疣体多的部位一次性涂药,用少量尿素乳霜调和,以不流动为准,涂药时肛周皮肤皱折处要涂满,且范围应大于疣体0.5~1.0cm,然后用敷贴固定,保鲜膜封包;在宫颈口部位可将棉球做成宫颈口大小薄棉片,一次性涂满药液,用无菌长镊子贴于宫颈口,外用保鲜膜覆盖,然后用大棉球塞住宫颈口固定;在尿道内部位可用一次性尿道拭子钢丝截短、前端缠无菌棉球,将药液0.25mL均匀喷洒于棉球上,轻轻插入尿道1~2cm,保鲜膜封包,30min后以同法再涂1次。1.2.2 照射方法:根据疣体大小调节光斑,尿道内部位调节光斑直径为2.0~2.5cm,宫颈口调节光斑直径为3~4cm,灯光照射的直径与设定光斑直径一致。灯光要垂直照射疣体,直径大于疣体0.5cm。 2 结 果 经3次治疗后,36例患者皮损完全消退,恢复正常黏膜结构;3例患者在治疗4周后复发,经再次治疗未见复发。3 护理干预 3.1 术前心理护理: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以个别交流的形式进行,交谈中护士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权,不歧视或指责他们,给他们提供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实施保护性医疗,主动关心和体贴患者,根据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文化水平、所担忧的问题实施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同时护理人员要用主动、热情、真诚与耐心的服务打消患者的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术前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尽管CA易复发,治疗难度大,但早期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以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向患者介绍ALA-PDT治疗的目的、方法、优势和注意事项,让其了解ALA-PDT治疗的相关知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手术后不适如何解决等,以减少患者对手术的神秘和恐惧心理,必要时用典型病例说明该疗法安全可靠,痛苦少,疗效显著,减轻患者及家属的思想顾虑,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3.3 严格消毒隔离制度:患者入院后应执行床边隔离,认真做好病室环境消毒及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工作,防止职业暴露,杜绝院内感染和交叉感染。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消毒隔离操作规程,治疗室在操作前后用紫外线照射1h,保持室内空气流畅,卫生洁具要专用,用过的敷料、一次性用品及时焚烧,换下的床单、衣裤等先浸泡消毒,再送洗,器械类宜先用消毒液浸泡,再高压灭菌。在未治愈前要进行必要的隔离,不要在公共浴池洗澡、游泳,不要乱 用 通信作者:翁燕蓉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LA-PDT)治疗皮肤肿瘤的疗效。方法:对基底细胞癌44例、鲍温病18例、湿疹样癌15例、鳞癌12例患者进行 5-ALA-PDT治疗。结果:基底细胞癌完全缓解率为75%,5例无反应,3例复发; 鲍温病完全缓解率为66.67%,4例无反应,1例复发;湿疹样癌完全缓解率为 53.33%,3例无反应,无复发;鳞癌完全缓解率为66.67%,3例无反应,2例复发。结论:5-ALA-PDT治疗皮肤肿瘤,疗效好、痛苦小、美容效果满意;但对病 情严重的患者,可结合手术和5-ALA-PDT治疗。 【关键词】5-ALA-PDT;光动力疗法;皮肤癌前病变;皮肤浅表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6-0139-02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伴随而来的疾病呈上升趋势,癌症因其有 较高的病死率而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皮肤癌前病变和皮肤浅表肿瘤的发病人群以 中老年为主,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皮肤癌的临床症状多以瘢痕、溃疡、出血和糜 烂等为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收集2014年1月—2017年6月, 我院皮肤科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LA-PDT)治疗的皮肤癌前病变和皮肤浅表肿瘤患者数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是本院2014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患者,所有 患者均经过病理确诊。一共89名患者,男性56例,女性33例,年龄范围: 52~79岁,病程范围:0.6~5年。其中基底细胞癌44例、鲍温病18例、湿疹样癌 15例、鳞癌12例。表浅型56例,结节型17例,单发病灶12例,多发病灶4例。皮损分布:颜面部33例,头顶及颞部22例,颈部10例,下肢小腿9例, 腹股沟处9例,阴茎6例。皮损面积大小:0.5cm×1.2cm~1.4cm×2.1cm。治疗排 除标准:有严重系统疾病者、有光敏史者、有严重免疫功能受限或抑制者。治疗前,所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严格保密患者个人信息。 1.2 方法 1.2.1光敏剂5-ALA(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调配成20%的ALA 溶液。 1.2.2光源635激光光动力治疗仪(武汉凌云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输出波 长635nm,输出功率200mW/cm2,能量密度为100~120J/cm2。 1.2.3治疗方法治疗前对用温水润湿患者皮损部位并取出该部位痂皮等,于 患者皮损部位均匀涂抹调配好的ALA溶液。同时,包皮损部位使用黑色塑料布局 部避光封闭2.5小时后,用波长为635nm 的激光照射病灶部位,输出功率 200mW/cm2,光照剂量为120J/cm2,照射时间为每3平方厘米区域治疗10min,当肿瘤病灶较大时,必须延长照射时间和增加照射点。再次治疗的时间间隔为一周。 1.2.4 5-ALA-PDT术后处理予以醋酸泼尼松20mg/d,富马酸酮替芬1mg/次 ×2/d抗感染治疗。治疗后严格避光3~7d,术后恢复过程中应避免搔抓。 1.2.5随访患者在全部治疗结束后每月复查1次,共随访12个月。 1.3 疗效判定依据 如下标准进行效果评价:完全缓解:皮损消退,仅留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甲真菌病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甲真菌病 目的:评价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入选的4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有病变趾甲56只,对照组有病变趾甲61只。以10%尿素软膏涂抹病变趾甲,并用塑料膜覆盖10 h,尽量刮除病甲表面的甲屑。以20%的ALA溶液涂抹于治疗组的病甲表面,用塑料膜覆盖,外层用铝箔包裹,避光5 h。最后用635 nm波长的激光照射病甲,1次/周,PDT能量密度100 J/(cm2·次),总能量为600~700 J/cm2。对照组的病变趾甲则用1%特比萘芬乳膏涂抹,并用塑料膜覆盖,2次/周,连续6~7周。于治疗结束9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14.28%,总有效率为37.50%,真菌培养阴性率为32.14%,对照组的痊愈率、总有效率、真菌培养阴性率分别为14.75%、39.34%、37.7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甲真菌病有一定疗效,值得深入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on onychomycosis.Method:4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re are 56 lesions toenail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61 lesions toenails in the control group.10% Urea Ointment was smeared on lesions toenails,and lesions toenails were covered with plastic film for 10 hours.Then scraped the nail shavings as possible.20% ALA solution wa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lesions toenails in the treatment group,then lesions toenails were covered with plastic film.The outer layers were covered with aluminum foil,avoiding light for 5 hours.Finally lesions toenails were irradiated by 635 nm wavelength laser once a week,the energy density of the PDT was 100 J/(cm2·time),the total energy was 600-700 J/cm2.1% Terbinafine cream was smeared on lesions toenails in the control group twice a week for 6-7 weeks,and lesions toenails were covered with plastic film.The curative effect was evaluated after the treatment had been doned for 9 months.Result:The cur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14.28%,and its effective rate was 37.50%,fungal culture positive rate was 32.14%.At the same time the cur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14.75%,and its effective rate was 39.34%,fungal culture positive rate was 37.70%.The cure rate,efficiency rate and fungal culture positive rat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has certain curative effect on onychomycosis,and it i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Key words] 5-aminolevulinic Acdi;Photodynamic therapy;Onychomycosis 甲真菌病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皮肤病之一,在过去20年里甲真菌病的病例数明显增多。国内的统计发现,甲真菌病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为2%~5%。目前我国治疗甲真菌病的常规方案为:予肝肾功能正常者口服特比萘芬或伊曲康唑,用药时间为3~4个月;该治疗方案费用昂贵,治疗周期长且对肝肾功能有一定的损害,不适用于老年人或肝肾功能不佳者。因此有必要寻找对肝肾功能无损害、简单易行的新方法来治疗甲真菌病。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evulinic

光动力疗法

光动力疗法:又称艾拉光动力疗法(ALA-PDT),是一种联合应用5-氨基酮戊酸及相应光源,通过光动力学反应选择性破坏病变组织的全新技术。疗法采用的药物是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艾拉”(5-ALA) 医学临床和实践中,皮肤科医生方便使用简称艾拉或光动力,实指:艾拉光动力(ALA-PDT)、艾拉光动力技术、艾拉光动力治疗、艾拉光动力疗法、光动力学疗法、光动力综合疗法、光动力医学、艾拉光动力疗法、新一代光动力、光动力作用、光动力渗透疗法 起源 光动力疗法(PDT)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问世而在近几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对尖锐湿疣、肿瘤等增生性病变组织的选择性治疗新技术,该疗法是完全不同于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之后的又一种正在研究、快速发展中的崭新疗法,已成为世界肿瘤等疾病防治科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简介 光动力作用是指在光敏剂参与下,在光的作用下,使有机体细胞或生物分子发生机能或形态变化,严重时导致细胞损伤和坏死作用,而这种作用必须有氧的参与,所以又称光敏化-氧化作用,在化学上称这种作用为光敏化作用,在生物学及医学上称之为光动力作用,用光动力作用治病的方法,称为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光动力疗法是以光、光敏剂和氧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一种新的疾病治疗手段,光敏剂(光动力治疗药物)的研究是影响光动力治疗前景的关键所在。光敏剂是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其基本作用

是传递能量,它能够吸收光子而被激发,又将吸收的光能迅速传递给另一组分的分子,使其被激发而光敏剂本身回到基态。国际上,已批准上市或正在临床研究的新的光敏剂近十种。国内光动力治疗开展已经非常广泛,已经和即将上市的光动力药物有“艾拉”(5-ALA,外用盐酸氨酮戊酸,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海姆泊芬(HMME,血卟啉单甲醚,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同时,PDT也被用于各种非肿瘤型疾病和损容性疾病,如尖锐湿疣、牛皮癣、鲜红斑痣、类风湿关节炎、眼底黄斑病变、中重度痤疮、血管成型术后再狭窄等疾病的治疗。 治疗尖锐湿疣 采用艾拉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艾拉(5-ALA,外用盐酸氨酮戊酸,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是一种简单的5碳化合物,是内源性化学物质,参与体内血红素的生物合成。作为血红素的前体物,ALA在ALA脱水酶等一系列酶的作用下,生成具有强光敏作用的原卟啉IX(Proto-porphyrin IX,缩写为PpIX),它是血红素生物合成的最后一步中间体。正常情况下,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受到机体负反馈调节,即ALA的合成受细胞内血红素含量调控,所以体内不会有过多的ALA蓄积。当给予过量的外源性ALA时,上述调节机制被打乱,机体某些增殖较快的组织如尖锐湿疣疣体细胞即产生过量的PpIX。此时经特定波长的光辐照,即发生光动力学反应,生成具有杀伤细胞作用的单线态氧(O2)或其他自由基等细胞毒性物质,杀伤增殖活跃的细胞和组织,达到治疗的目的,使用艾拉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能够彻底清除亚临床病灶和潜伏感染病灶,降低尖锐湿疣的复发率,一般在临床上采用三阶段疗法治疗尖锐湿疣。 治疗中重度痤疮

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

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方法整群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5月在该病理科进行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4例基底细胞癌患者中,眶周部23例,占31.1%,峡部5例,占6.8%,额部9例,占12.2%,颧骨部7例,占9.4%,鼻翼部19例,占25.6%,上唇部6例,占8.1%,下颌部3例,占4.1%,背部2例,占2.7%。镜下可见瘤细胞团块状或巢状排列,细胞核大小不一,排列密集紊乱,胞浆少淡染,瘤细胞巢周围裂隙形成,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结论基底细胞癌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及早进行病理诊断和治疗,预后较好,可以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 基底细胞癌;病理诊断;预后 基底细胞癌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低分化的恶性肿瘤,由于发生在面部,严重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基底细胞癌多发生于30岁后,70岁为发病高峰,发生部位常为鼻部和眼睑,其次是面颊部[1]。基底细胞癌生长缓慢,可伴局部破坏,但很少发生转移[2]。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易发生破溃,然后慢慢的向深部组织侵犯,通常会转移到肺、淋巴结、肝、脾等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因此,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基底细胞癌的关键。为了探讨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选取该院2010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的74例基底细胞癌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病理科进行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43例;年龄23~81岁,平均年龄(50.3±2.4)岁;病程3个月~32年,平均病程(14.7±2.6)年;所有患者均符合基底细胞癌的诊断标准[3]。 1.2 方法 按照病理科标本取材[4],标本全经过10%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制成切片,然后经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 2 结果 74例基底细胞癌患者中,眶周部23例,占31.1%,峡部5例,占6.8%,额部9例,占12.2%,颧骨7例,占9.4%,鼻翼19例,占25.6%,上唇6例,占8.1%,下颌部3例,占4.1%,背部2例,占2.7%。见图1。 3 讨论 基底细胞癌是皮肤癌最常见类型之一,源于皮肤或附件尤其是毛囊的基底细胞,1927年由Jacoh[5]首先发现报告。基底细胞癌多见于面色较淡的人及头面等曝光部位,有资料说明[6]长期日晒与该病的发病密切有关。日光中不同波长的紫外线是引起基底细胞癌的主要原因。基底细胞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大剂量X线照射、烧伤和慢性炎症。基底细胞癌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病变的类型、大小、部位和损害的大小和深度,以及是否进行及时的治疗。基底细胞癌不易转移的机理不明,有报道[7]说可能由肿瘤细胞的间质依赖性决定的。因此,早期

34例皮肤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

皮肤基底细胞癌17例的临床病理诊断 皮肤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曾称基底细胞上皮瘤,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疾病,以基底细胞样细胞(生发细胞)呈小叶、圆柱、缎带或条索状增生为特征的一组恶性皮肤肿瘤。好发于头面部,通常为单发,偶见多发,表面呈丘疹或结节,常伴有溃疡或糜烂,病程一般进展缓慢,典型的BCC非常容易诊断。然由于BCC的发生源于基底样细胞,故可同时出现毛囊、汗腺、皮脂腺等多向分化,特别是向毛囊分化时,易出现混淆和误诊。以往文献报道多注重BCC 的具体分型,对于鉴别诊断提及较少。本文通过对17例BCC和1例误诊病例的临床病理观察,探讨该病的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本院病理科自2011年1月~2014年5月外检材料中诊断为BCC 的18个病例,经两位以上高级职称医师重新复片,确诊BCC 17例,1例为误诊病例,17例BCC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26~86岁,平均年龄65岁。病灶14例发生在面部,下肢1例,腰部1例,阴茎1例。病变均为单发。 全组病例均经10%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μm切片,HE染色。 2 结果 巨检:全组瘤体大小0.8~2.2cm,位于1.2~1.5cm之间8例,病灶略高出皮面,隆起达0.5cm,11例表面有溃疡,切面肿瘤大多灰白,常与表皮相连,质地脆,12例切面上可见肿瘤向真皮浸润现象。

镜检:结节(实性)型9例,细胞卵圆形,胞浆偏少,核仁不明显,核分裂2~4个/10HP,细胞间无间桥,常发现凋亡细胞,瘤细胞大多呈实性团巢结构,巢周细胞呈特征性的栅栏状排列,部分呈浸润性生长,癌巢周间质胶原化,可有色素沉着,肿瘤表面皮肤见糜烂、溃疡,肿瘤和间质之间有收缩性间隔。浸润型4例,细胞呈细条索状和柱状分布,胞浆稀少,巢周栅栏状和收缩空隙不明显。腺样型1例,肿瘤细胞围绕成腺管样,细胞呈卵圆形,可见核分裂,间质黏液变性。表浅型2例,瘤细胞沿皮肤钉脚生长,排列成花蕾状,但周围仍呈栅栏状排列,基底可见收缩间隔。硬化型1例,瘤细胞呈条索状,相互交错,向深部浸润,周围见广泛的胶原化间质。1例误诊为BCC者,为低分化鳞癌,细胞呈巢状,与表皮粘连,卵圆形和梭形,部分细胞异型性大,见核分裂,局部边缘亦略呈有栅栏样排列,有浸润。 3 讨论 由于BCC肿瘤生长缓慢,局部切除可治愈且极少转移,故有不少学者主张称本瘤为基底细胞上皮瘤。但鉴于其具有浸润易复发之特性,WHO(2006版)仍将其命名为BCC。本文通过17例BCC和误诊病例的形态学观察,认为对BCC诊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①表皮:大部分病例可出现皮肤溃疡和糜烂。②真皮:瘤细胞主要分布在真皮中上部,典型瘤细胞呈卵圆形或梭形,呈不同程度的异型性,胞核深染,胞浆少,细胞界限欠清,无细胞间桥,核分裂相2~4个/10HP,可见许多凋亡细胞,瘤细胞排列紊乱,极向消失,瘤周细胞呈栅栏状,与周围间质间可出现收缩性间隙。③浸润性生长:是BCC基本特征之一,确定有无浸润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基底细胞癌和黑色素瘤的介绍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 是皮肤癌最常见类型之一,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basal cell epithelioma) 、基底样细胞瘤侵蚀性溃疡等,是源于表皮基底细胞或毛囊外根鞘的上皮性低度恶性肿瘤本病由Jacob于1827年首先描述,但到1902年才由Krompecher将其与其他上皮性肿瘤明确区分。 基底细胞癌多发于50岁以上。好发部位以表皮皮脂腺及经常受阳光照射的暴露部位为最多见,如鼻翼、眼睑、上下唇、额部、颏部等处,耳前、颈部和手背等处少见,发生于躯干者占10%左右。基底细胞癌生长缓慢,初起为淡黄色或粉红色略高于皮面的小结,常呈现珠状结节,伴有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质地硬,常无疼痛或压痛,缓慢向周围浸润,在较大病灶中间可有浅表溃疡,溃疡边参差不齐,呈虫蚀样,经久不愈,但在肿瘤边缘仍保持珠状特征。有的病变有鳞状脱屑。部分基底细胞癌伴有黑色素沉着,黑色素播散于病灶,融合成黑色或棕色,称为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易被误诊为恶性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主要呈局部浸润生长,鼻翼、耳廓的基底细胞癌可破坏软骨,发生于头皮可浸润颅骨及硬脑膜,一般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黑色素瘤源于皮肤,粘膜,眼和中枢神经系统色素沉着区域的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每年美国有25000个恶性黑素瘤新增病例,死亡约6000人。发病率在急速上升。日光照射是危险因素,同样危险因素还包括家族史,发生恶性斑痣,较大的先天性黑素细胞痣和发育不良性痣综合征。黑人少见。 恶性黑色素瘤是由皮肤和其他器官黑素细胞产生的肿瘤。原发性黑素瘤均由表皮内的黑素细胞增生所致,其表现为色素浓重的逐渐增大的结节,周围可绕以红晕。其发病率相对低,但恶性度大,转移发生早,死亡率高,恶性黑素瘤大多发生在成年后。初起为一色素斑,棕色至黑色不等,且色泽常不均匀,深浅不一,边缘不甚规则,以后可逐渐扩大,隆起成斑块、结节或肿块,甚至溃破、出血,最后发生转移。根据临床表现,恶性黑素瘤可分为以下4型:原位黑素瘤、浅表散播性黑素瘤、结节性黑素瘤、恶性雀斑样痣黑素瘤。一旦确诊,应及时作手术切除。对怀疑有转移的病例,术后还应配合化疗。 皮肤癌不同症状的表可以区分三种皮肤癌的类型。其中以基底细胞癌是最常见的,其次是鳞状细胞癌,最后才是恶性黑色素瘤。而80%的皮肤癌致死病例都是恶性黑色素瘤造成的。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是能够被治愈的。早期诊断是皮肤癌治疗成功的关键。 生物治疗是继手术、放疗和化疗后发展的第四类癌症治疗方法,系利用和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来对抗、抑制和杀灭癌细胞。与传统的治疗方法不同,生物治疗主要是调动人体的天然抗癌能力,恢复机体内环境的平衡,相当于中医的“扶正培本,调和阴阳”。免疫疗法和基因疗法均属于生物治疗,目前临床上应用得较多的是免疫疗法。 由于生物治疗技术是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而不是传统的化学药品来杀伤肿瘤细胞的,因此该技术安全无毒副作用,适用于癌症各阶段的治疗,专家提醒大家,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多吃蔬菜水果,及早注意和发现一些癌前期病变,及时予以处理,这在预防上有很大的意义。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是一种由多潜能基底样细胞异常增生而成的皮肤恶性肿瘤,这种肿瘤生长缓慢,很少发生转移。根据肿瘤的形态,临床上可将之分为结节型、色素型、浅表型及硬斑病样型等。【诊断】 一、病史 (一)多见于中老年人; (二)好发于暴光部位; (三)病程慢,晚期可发生局部破坏,但很少转移。 二、体征 (一)多见于眼眶周围、鼻翼、鼻唇沟及颊部,亦见于躯干; (二)临床类型 ①结节型:初起损害为小结节、中央容易破溃、溃疡面扁平,边缘内卷,可见毛细血管扩张、愈后留有疤痕; ②色素型:与结节型不同之处在皮损表面有黑褐色色素沉着; ③浅表型:损害为淡红色或黄褐色鳞屑性斑片,境界清楚,形态不规则,外周有线状腊样边缘;皮损可发生破溃,形成浅表溃疡,愈后留有疤痕; ④硬斑病样型:表现为疤痕样斑块,境界不清,后期可发生破溃,也可侵犯骨骼、肌肉及神经等。 三、组织病理 组织象有多种类型,基本特点为基底样细胞组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团块;不对称,可与表皮粘连,可发生破溃,边界大致清楚;肿瘤细胞形态较为一致,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有丝分裂象少见;胞浆少,嗜硷性,类似基底细胞,不典型细胞较少;肿瘤细胞除在瘤体周围呈栅状排列外,中央的瘤细胞无一定排列方式。 四、鉴别诊断需与鳞状细胞癌,寻常性狼疮、盘状红斑狼疮、角化棘皮瘤及恶性黑素瘤鉴别。 【治疗】 一、治疗原则 根据瘤体的大小、发病部位、临床类型及个体身体状况等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二、治疗方法 (一)手术治疗:是硬斑病样型的惟一治疗方法,其他类型如有可能也应作为首选方法;手术切除范围应包括肿瘤周围0.2~0.5厘米的正常皮肤;深度应达皮下组织,切除的组织要做病理检查,以判断切除是否彻底; (二)放射疗法;适用于口唇、眼睑、鼻翼、耳轮等手术困难部位及老年人不愿做手术者;不能用于硬斑病样型;本法疗效高、无痛苦。但照射剂量不宜过大,否则会引起放射性皮炎、溃疡、甚至继发其他恶性肿瘤; (三)激光疗法:适用于小而浅表的肿瘤;本法操作简单,但不容易掌握破坏的范围。 第十二节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是一种起源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恶性肿瘤;本病的恶性程度较高,容易发生转移。 【诊断】 一、病史 (一)好发于中老年人; (二)男性比女性多见; (三)常在疤痕、慢性溃疡、慢性放射性皮炎,日光性角化病及盘状红斑狼疮等原有的皮损上发病;(四)肿瘤生长快,容易发生转移。 二、体征 (一)多见于暴露部位,尤其是头面部、颈部、前臂、手背及下唇粘膜; (二)早期损害为浸润性丘疹,斑块或结节,以后发展成菜花状或疣状损害,表面毛细血管扩张,附有鳞屑或结痂;部分损害中央坏死凹陷,形成火山样边缘外翻性溃疡,周围可见新发损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