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词浅谈

诗词浅谈

诗词浅谈
诗词浅谈

诗词浅谈

古之来者,文略其武,盖我邦隆兴之道也。今者或有拜金仰势之徒,亦不乏文章诗词之雄也。至于文者何以振,有待国人不遗问津之力也。

文帝有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诚以为然。文言之典,数人无与匹之,然诗词不可计也。故今开张草堂,浅谈诗词之道也。

昔日王国维经传《词话》,其所言之理,莫不是也。然今人何法可欲之?诗词乃言志载道之说。古今观之,名篇鳞次。今人欲为,莫不闻我言之道也。

其一:文出于意,不可受金钱声名之诱,此乃重重之道也。作诗词者,负比道,如岱宗不可撼,江河不可移也。若以诗词求取权钱,谋略名利,此非从容之章,博约之辞也。心外之物,虽有不可缺者,亦有

污浊之体也。若以污浊之体,浸染洁净之文,势不可为哉。

其二:文化于境。凡我国人,皆以意境为先,颜色其后。求神似而不拘于形也。若以形换神,匹夫之为也。意境修炼,法不唯一。凡文者,皆文字表现。故炼字句为一法也。字句之炼,非修辞而已,亦抑平淡真挚之言也。“红杏枝头春意闹”,“闹”者,拟人之法也。“春风又绿江南岸”,“绿”者,使动用法,与自然同境,此同境之法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白描之法也,有身处之境。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生生之物,气势并出。此其二法也。此类以太白犹最,不可胜言,倚诸君自悟。然非独以豪壮、雄迈为魁,看三变、易安莫不神手。婉约之派,多以景情而伤之。景如何布?情如何抒?非一言可以蔽之,倚于诸君自悟。文有传情达意之功,故炼情者此三法也。屈平以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太白以奔放豪情而为诗。忧怨、惆怅、愉悦、享受,些许如斯。情者,为与人生共鸣之效。情到深处,亦为神品。意境修炼之法,多以此三,另有殊途,诸君自觅。

其三:自是形了。形载神,形容不存,可与意境者乎?然形位只列三。诗者,韵律多变,以四类起首,后句相对则可。一:中仄平平仄;二:中仄仄平平;三:中平平仄仄;四:平平中仄平。禁忌诸多,待后来由君思量。词者,韵律已成方圆,虽有可替者,不可轻易也。此乃形之道。

古今文章可诵,诗词可诵多歌,故成韵律之说。领略诗词之境,创作之风,歌诵者,其一妙法也。受其情,传于唱,功法不一,可行自创。另,作文之人,不可为作文而作文。若意不起、境不振、情不动,何以传?此文人之大忌也。虽此诸言,不可尽传作诗词

之道。个有所别,独辟蹊径。今言甚多,鄙见一二。若思详细之道,因人而异,独开生面。今余开张浅谈,为往圣之绝业,传国脉之大事。不为经纶,不见其他,只图国之经典可传,恐断送滂滂之潮也。所言颇多,诸君细思量。

浅谈宋词

浅谈宋词 摘要: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关键词:发展词牌名派别价值名篇赏析 宋词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上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宋词不同于唐诗般具有严格的平仄要求和格律要求,宋词创作更为自由,同时也使它更为优美、独具一格。 (一)宋词的起源与发展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

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但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此时,词已逐渐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宋词的词牌名 词的词牌,即为词的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 (三)宋词的派别 宋词主要分为豪放派、婉约派、花间派三种。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等人为代表,具有创作视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的特点。豪放派词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

浅谈古诗词中词语的妙用

浅谈古诗词中词语的妙用 古人作诗很注意遣词造句,他们往往因斟酌一个词语而苦思冥想,甚至捻断胡须。许多诗词就因一个字的妙用,而使整首诗词的意境得到完美的表现。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是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两句。起初为“僧推月下门”,后来改为“敲”字。因得“敲”字而成的一段“推敲”之说的诗坛佳话,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两句诗以生动的形象,具体的场景,描绘出一种幽深寂寥的意境。着一“敲”字,不仅让人仿佛看到夜深归来的僧人举手敲门之状,还使人似乎听到那咚咚的敲门声。以动衬静,更进一步衬托出当时寂静的意境。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两句。据说,王安石在用“绿”字前,曾反复更换过好多个字,如“到”,“吹”等等,最后才选中了“绿”字。作者用此句主要写江南的春天,用一“绿”字,不仅表达出春风已到江南之意,还使人仿佛看到,江南春回大地,万木萌发,到处一片碧绿,春意盎然的景象。此外,拟人化的手法,还给这春天的画面增添了一种动态的美。 宋祁有首词《玉楼春》,上片这样写到:“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首词就因“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而为大家所熟知,这一句就好在句中用了一“闹”字。词的上片写东城风光,暖风春水,绿杨轻烟,红杏枝头,一片春意。最后用一个“闹”字,就把这盎然的春意生动的烘托出来了。用“闹”字,使人能通过词中所写之物,联想到红杏盛开,蜂蝶纷飞的景象,好象听到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的嗡嗡声,使整首词表现出了春意的生气和动态美。 “沙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这是张先《天仙子》中的两句。作者描绘了一个暮春之夜,渲染出一种宁静而孤寂的气氛。花儿虽然盛开,单在这寂静的夜晚,乌云遮住了月光,也无人来欣赏其美姿了。偶尔月光破云而出,地上显现出花儿的婆娑的身影,如此美姿无人欣赏,花儿也只好自怜,在月下弄起舞来。句中用一“弄”字,就把花儿给人格化了,使人门仿佛看到月下一群翩翩起舞的花仙子,她们姿态百出,自得其乐。“花弄影”三个字,既描写花的形态,也绘出花的神态。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后两句。诗人在这首诗中所描写的是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抒写的是漂泊异乡的孤旅之愁。诗人身处异乡,夜宿船中,孤愁难眠。此时听到远处寺中夜半中声,更觉到阵阵孤寒。“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到”字用得很妙,把钟声给人格化了,它似乎有情似的从远处来拜访这位孤寂的旅客。以动写静,突出了孤寂的心境。 古诗词中有许多句子,由于巧用一字,而把整个意境表现出来,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而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少教多学”参评教研成果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词,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品,是文质兼美的文学瑰宝。它对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其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培养美好品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影响了古诗词教学的效果。本文以初中古诗词教学为例,探讨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正文]古诗词是新课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教材选编的古诗词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策略?我认为应当强调美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为入选教材的古诗词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欣赏古诗词的语言美、声韵美去认识从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感悟诗人的心灵美,这不仅对于陶冶性情,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丰富词汇很有好处。同时,还能使学生觉得学语文是一种美的欣赏,从而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情景交融,体味意境美 王之夫在《姜斋诗话》中所说的“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词时,就要特别注意这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

首先,抓关键词句。所谓关键词句,主要指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这些词句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教学《虞美人》,把握一个“愁”字,这“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汪洋恣肆,无穷无尽,学生就可以去体会李煜的亡国之痛对这些关键词句的反复品味,学生心中就会激荡起与诗人、诗作相关的深切感受,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 其次,抓思维方式。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不等同于一般作品“上下文”的简单链条式结构,而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着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存在。所以教师还应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让学生顺利地把握住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永的普通词句。像王维的《山居秋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词句均通俗易懂,正像王国维说得:“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只有把每一个意象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细细品味,才能让学生越发感到诗人的心境,更能从整体上肯定、强化诗的意境。 二、创设情景与自主感悟相结合 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以诵读为主线,串联感受、理解、领悟与扩展,始终把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示范引导,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开放发散,拓展创新,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和谐发展。不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而是通过学生自由的联想与想像去感悟诗歌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创设情景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

浅谈诗词中的伤春

浅谈诗词中的“伤春” 嫣红姹紫尽迷人,自古吟哦喜赞春。 若遇牢骚失意客,风花雨柳亦伤神。 确实,触景生情,情由心生。风和日丽、群芳争艳的春天也不尽是赞声一片。自古伤春者不泛其人。因时因物而情苦感伤之句,历历可数。试于网上相关名句及评论搜举如下: 春风:①、“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唐?李白《春思》 此句描写的是独守春闺的妇人将一腔幽怨发泄到无知无觉吹动其罗帏的春 风上。此句看似无理,实是有情。此妇的相思之苦、想念之深由此呼之欲出。 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此句旨在描写戍边战士的思乡情结,于豁达中暗含讥讽。反衬出因春风不度的“怨”之声。更强化了战士们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重大而“怨”之无奈。正合了《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之意境。 春雨:“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元?虞集《听雨》 此句意为诗人虽在京城住了多年,不再像当年那样那样对故乡有强烈的思念,但思乡之情一直郁结在心头,那一阵淅淅沥沥的春雨,不由得勾起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思恋。 春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此句借眼前春花凋落引发的伤春之意,衬出目睹燕归时的思友之情。 春色:“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 此句将诗人烦恼忧重及孤寂黯然之情表达于春色扰乱了他的清梦之时,很好的表达出了诗人在翰林院值夜时忧国忧民的情怀。(史载其妻曾为他买妾,却被拒绝,宋时高官如王安石这样独守一妻者极为罕见。则这首诗的主旨就绝对不是思人了,“春色恼人”、夜眠不得的缘由,也不再是诗中常见的儿女私情,而是为国为民的忧虑烦恼。) 春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此句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在被俘两年后对故国的不绝追思和亡国 的无奈苦楚。

浅谈古诗词教学

浅谈古诗词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关于古诗词的教学。古诗词的教学一直都是教学的重难点,每一篇古诗词所覆盖的知识都是非常全面的,不仅要讲解诗词中的字,词,重点句子,还有就是诗词的中心思想。而我们学校的学生本身的基础知识十分贫乏,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这点就十分明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诗歌的中心思想跟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向学生说明呢? 首先,由于学生自身的基础较差,所以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都会借助参考书。我在查看了学生的几本不同的参考书之后发现,现在市面上的参考书虽然很全面,但依然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多是在古文的翻译中,对文章句子的错误翻译,特别是一些重点词句的翻译。学生自己过分的依赖参考书,直接导致了学生在上课是忽视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对于诗歌的部分重点内容就没听到了。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并不局限于课文的翻译更多的是分析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却依旧停留在课文的翻译上。由于长期以来,小学初中的古文教学都是一味的强调背诵和翻译,学生该进入高中一时之间适应不了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对文章的深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仔细的听老师讲解古诗词,而对古诗词的分析缺乏一定的思路,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对于古诗词鉴赏这一类题目失分较多,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无法体会,有时甚至是出现颠倒黑白的情况,我已经上了两年的课了,经历的十二次考试,在这十二次考试中,我都是负责改古文部分,发现学生在古文翻译时

经常出现虚词,助词的误解,没能够正确翻译句子。这些错误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同时在翻译题上也是失分严重。比如:在这次期中考试中就有这么一个句子:“律者天下之大信也,岂可失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对“者”这个词的错误理解而把句子翻译成了:“律师是天下人所信任的职业,我们怎么能是他们失业呢?” ,这个句子的重点是“律”与“信”“失”这三个词,律指的是法律,信则是信任的意思,而失就是失去,“法这个句子的意思原本是:。律是天下间人民最信任的,怎么可以轻易失去(人民的信任)”还有就是:“上拂衣而入,良久乃释之。”学生的翻译是:“皇帝抓起他的”衣服,过了一会儿才跟他解释。“拂衣”本是气得挥动袖子的意思,而学生却把它翻译成“抓起他的衣服”,也有翻译成“捧着他的衣服”或“穿上衣服” “良久”是“好久”的意思,而学生只,等各种意思。,知道“良”是好的意思,就直接理解成“不一会儿”“释”这个字,部分学生理解为“解释”,就是对这些字的错误理解导致了错误。这个句子的意思是“皇帝气得挥了袖子,走进里面,过了很久才放了他。”学生的这些错误都是由于在课堂上没有仔细听课所导致的,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不是单纯的讲解翻译,更多的是文章中的特殊字词在特定情况下的特殊用法。学生依旧保持初中时的那种学习方式,只是注重文章的翻译而忽略了字词的了解。 其次,学生不能很好的通过自身的阅读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做古文阅读的时候常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这都是学生自身对古文的不正确解读造成的。如在这次期中考试中就有这样一个题目,给

浅谈中国古诗词

浅谈中国古诗词 信息学院 11级教育技术学2班 2011314212 赖凤英又是一学期结束,上了一学期的《诗词与人生》课,我感触颇深,在课堂里,老师详细讲解关于恋情闺怨、离情别恨、故国哀思、羁旅乡愁、绘景咏物、怀古感世的古诗词,我觉得自己在这些古诗词中能陶冶性情,增加生活情趣,提高鉴赏能力,也深深体会到古代诗人从他们的诗词中品读出他们的人生感悟。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古而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学趣味。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就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自此,诗歌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经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迹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诗词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性。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词作为最古老的语言艺术,一直和人们对于生活中最美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展现着我们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 诗词作为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几乎见于古代文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譬如《毛诗.大序》中所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壮志未酬的苦闷,游子思乡之愁,游览名胜的畅快,良人不归的闺怨......这种种情思都借助诗词来表达和倾诉,诗词承载着文人墨客笔下那欲诉不能、欲言又止的细腻心思。同时,也作为古代文人之间互相往来唱和结交的一种交流手段,诗词也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古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美的追逐,也经受了若干年的考验,是得到广泛认同的美,是具有内涵的、深刻的美,它具有音韵美、语言美、情感美、哲理美和意境美等等。引导人们品读这些文质兼美的文化瑰宝,从其意境中认识美、感受美、领悟美从而让他们自己能辨别美、创造美,从而使得人类的审美能力得到正确引导和培养。美,也可以留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雅之美;可以体会“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慰;也可以感受“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惆怅;可以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而拍手称快,可以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而黯然神伤......古典诗词的美几乎无处不在。

浅谈诗歌的情感美

浅谈诗歌的情感美 诗歌是人类文学史上的智慧结晶,在我国文学史上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于劳动之余或之时,歌之舞之,产生了诗歌的语言形式,美韵无穷,也就成了人们千古以来不衰的文学创作形式了。而“美韵无穷”就成了人们评价诗歌这一文学创作形式的主要语言了,这样就产生了“诗美”这一概念。 一、诗的第一要素是情感,无情即无诗 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动力,也是诗歌创作的核心。诗歌本质是抒情的,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文赋》)严羽认为:“诗者,吟咏性情也。”(《沧浪诗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灵魂的净化,思想的升华,是以“情”的投入作为先决条件的。一位诗人以真情并在神圣灵感下所创作的一切诗句,当然是美的,也是能感染读者的心灵的。或者说是情感使诗洋溢着美。 我们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无不为它那潇洒豪放的风格、气韵贯注的流动美所感染。但我们必须承认实际上是因为这首诗里所写壮景、所抒豪情感染了我们,使我们感受到了诗美。“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多美啊!再如普希金的《致大海》,也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诗人感情炽热而又深沉,从临别的忧郁、眷恋,到回忆时相对的沉静和郁郁不平;从追忆拿破仑、拜伦时的热烈、激昂,到最后一次告别时的悲壮、决绝,无不令人心潮澎湃,难以遏抑。而这正是诗美之源:没有情感,就没有诗美。 但诗对情感是有要求的,不可滥情,不可伪情、矫情,否则就不是什么好诗,且伤诗于致命了。归纳起来,我们可从三方面来谈诗对情感的要求: 其一是真挚性。 感情的真挚是诗美的基本素质,矫情或伪情是诗的致命伤,是诗美的大敌。像古人的应酬、应时之作,就谈不上美韵无穷了。有人写诗万篇,但妙篇“奇绝”,当是情真意切缺乏之故。《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唐诗”不就因“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之情而千古流传吗? 其二是强烈性。 强烈性是指感情波动的幅度与力量,即覆盖面和作用的范围。只有真挚而强烈的情感,才有打动人心的美学力量。我们读李白的《蜀道难》。诗人开篇即“噫吁唏,危乎高哉”一起,一平“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落“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给读者以强烈情感冲击。而在诗中,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样就形成了以主旨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让读者有无穷之叹。难怪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评此

浅谈读诗词的好处

浅谈读诗的好处 在当今灯红酒绿的社会下,我们浪迹于江湖之中,心中被各种欲望和世俗所填满,若是能静下心来读几首古诗词,那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一杯香茗,一把藤椅,一抹阳光,你双手捧着一本泛黄的古书,静静地读着,忘记世间纷扰,我相信这时你的心情一定是美丽的,是平静的。喜欢读诗词的人大多都把诗词当作是一种消遣吧,或许只是为了放松一下心情。春天看“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样看近却无”,夏天听“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领略秋天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欣赏冬天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从此我爱上了诗词,学着用心去感受世间的阴晴冷暖。 读诗词的益处首先是文学素养上的益处。对诗词的理解基于对字词的理解,读一首诗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弄明白里面每个字的意思,否则就会影响对这首诗的理解。比如李清照的《一剪梅》里有一句“红藕香残玉簟秋”,“簟”是竹席的意思,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又怎能体会到秋凉呢?又怎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孤独呢?要读懂一首诗,明白字词的意思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明白字词的用法,“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红”和“绿”形容词用作动词。从这方面来看,读诗词对我们理解古文是有益处的。 另外有些诗需要了解写作背景才更容易理解,有一首诗我们都很熟悉,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李白被皇帝发配流放夜郎,在李白取道四川赴贬地的途中,行至白帝城时,忽然接到皇帝赦免的诏书,李白惊喜交加,立刻乘舟返回江陵,在返程途中写下了着首诗。知道了这些我们就容易想象当时的李白是多么欣喜,当时的船为什么行的那么急了。从诗中我们还学到了历史知识。 前面说的都是读诗词在文学方面的益处,那么读诗词还有什么好处呢?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鼓励大家读诗词可以弘扬并继承中华文化,但是如果仅仅这样想,那诗词就变成负担了。既然诗词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那就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而我认为诗词的生命力在于内心和情感上的共鸣。 诗词大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或悲或欢,或伤或喜。我们从诗词中能够读到百态人生,可以览尽世间冷暖,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完善人格,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对外界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落英缤纷,而且杜甫笔下拟人的花瓣让人心生怜爱。“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春色宜人的季节,纳兰容若却心事重重,因为他与心爱的人注定不能在一起,有种“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感觉…… 总之,诗词能让我们活的更潇洒更美丽!

浅谈古诗词理解

浅谈古代诗词的理解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中学语文组杨素莲 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重点,更是难点。很多学生花了不少时间,费了不少精力,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平时积累太少,无法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以致丢分严重。其实,理解诗歌是有方法的。 如何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呢 首先,通读诗歌 拿到试题后,先通读一遍诗歌,对诗歌有个整体印象。通读时不能忽略标题和注释。 标题是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含有关键信息,有时我们可以从标题中得到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内容,这些信息,,有时是理解诗歌内容、思想感情必不可少的提示。例如《春夜喜雨》,标题中的“喜”字,就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再如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标题已告诉了我们时令,也隐约传达出了情感。 而注释,通常有对作者和作品写作背景的介绍,要想对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有个准确的理解,注释是不可忽视的。从历年高考诗歌鉴赏的尸体来看,加注释有以下几种情况:①难懂的词语,不加注释,容易形成理解障碍;②生僻的字,加注释便于识别;③典故;④交代写作背景,帮助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⑤对前人有争议的诗歌列出不同的理解,以供参考。做到知人论世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关注作者 阅读一首诗歌,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他处于什么样的时代,处境如何等,对理解这首诗能起到引导作用,对鉴赏诗歌的语言和理解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帮助。如杜甫的诗歌,在语言方面,沉郁顿挫;在内容方面,关注现实,同情百姓疾苦。如果在考试中遇到杜甫的诗歌,我们就可以朝这方面去思考,即使不是这样的风格,这些内容也可以是一种参照和提示,因为“亦步亦趋是模仿,反其道而行之也是模仿”。我们关注作者,做到知人论世,这会成为我们准确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 第三,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这一步是细读诗歌的过程。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如何找意象呢?首先找名词,看看诗歌写的对象是什么,再找名词前的修饰语,看看所写对象当时是一个什么状态。尤其要注意动词和形容词,它往往能透露出诗人的内心情感、理想志向、观点态度等。例如王维的《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其中名词就有“桃”“雨”“柳”“烟”“莺”等,知道这是写景的诗;再看修饰语有“红”“绿”“朝”“宿”等,就知道这是写清新明朗的春景的诗;再联系标题“田园乐”,就知道诗人是何等的愉悦闲适了。再看柳中庸的《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浅谈古诗词创作

浅谈古诗词创作文/ 子夜潇湘 摘要:敝人自幼酷爱古诗词创作,是以常读《风》《骚》,而又恰于两年前有幸被科研学子云集、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的长江大学录取,投师屈门,浅尝楚骚。闲暇之余,偶然翻阅《词律》《钦定词谱》或有会意者,即略赋小令,年有余矣。近者视吾长江大学校刊《长大青年》与吾文学院院刊《楚才苑》多有诗词爱好者赐稿,欣慰之余,亦颇多感慨。是以于此烟花三月强执拙笔,轻薄为文,略陈管见,偏颇漏洞,恳请方家斧正。 关键词:诗词平仄韵律创作 现代社会的发展与网络文学的繁荣使几乎每个人都成了诗人,不论个人空间,还是原创网站,抑或随笔日记到处都摇晃着诗歌的影子;但,斗胆问一句:什么是诗歌?结果被问者要么一片哑然,要么虽众说纷纭却莫衷一是。且看诗歌定义: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往往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方式来抒发思想感情。简言之,诗歌虽然是感情的喷发,却并非几个韵脚空洞无物的呻吟之作以及纯粹抒写个人心理的矫揉造作。 而作为诗余的宋词,即兴起于晚唐五代的“曲子词”,原本是依照歌曲的音律节拍写作(所谓“倚声填词”是也),配合器乐来歌唱的。因流传中歌曲的乐谱逐渐失传,而与音乐脱离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长短句”是它,“诗余”亦是它。王力先生说:“词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可见,诗和词本是同根同源的,只是各自的外形特点不同罢了。 定义至此,难免使一些平时喜好游吟或沉醉在个人的诗歌世界里的“诗人”,陷入了迷茫。诚然,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文学体裁,诗词是有着它自身特质的,且看敝论。 一、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为论述方便,敝论只就一般的看法,略谈汉魏六朝而重点论述唐宋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又称古诗,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显然,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但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无配乐,亦称乐府,又称歌行体。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新乐府运动,借旧体,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以分为古体诗(注意:古体诗不是古诗)和

浅析古诗词中的意境

浅析古诗词中的意境 发表时间:2011-05-11T09:56:11.440Z 来源:《当代教育之窗》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冯仲英[导读] 什么是意境,通常认为是指文艺作品通过形象描写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情调和境界。冯仲英(江苏省金湖中学江苏金湖211600) 【摘要】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对古诗词意境的考查常常涉及。意境和意象是两个概念,分析意境往往要从具体诗句中的“情”和“景”出发,同时还要选择合适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才能少失分或不失分。【关键词】意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景物;情感 什么是意境,通常认为是指文艺作品通过形象描写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情调和境界。意是指主观的思想和感情,境是指客观的生活和景物,在艺术作品中,情景交融,就构成意境。优秀的古诗词正是因为有意境,才表现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因此,鉴赏诗歌,就要深入品味其意境,以把握诗歌的内涵,领略其艺术之美。 1.弄清“有我”和“无我” 著名学者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区分这两种意境,不能望文生义。并不是诗中出现了“我”,就是有我之境,没有出现“我”就是无我之境。在陶渊明的诗中,“采菊”与“见”都是“我”的动作,“悠然”也正是“我”的感情。一般认为,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观察外物,并把这种感情外射到景物上去,就产生有我之境;诗人以平静淡泊之心观察外物,为外物所吸引以致达到忘我境地,似乎物与我融为一体就产生无我之境。“泪眼问花”是“我”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在问,“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我”认为“乱 ”,感情色彩极浓,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淡淡地流露出诗人归隐后悠然自适的情趣,是无我之境。 2.弄清“意境”和“意象” 从表现形式看,诗歌中的意境由意象组合而成。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是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建筑的一些砖石。所以,单个意象不能称为意境。如温庭绪《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只是意象,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一种意境。这是一位思归心切的客子,早早起来赶路时听到看到的景象。鸡己啼鸣而残月未落,板桥凝霜而人迹分明,凄清的意境既透露出羁旅的愁苦,也包含着早行者的企盼。因为情景交融构成意境,所以鉴赏诗歌的意境要从景与情两方面入手。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怎样分析这首诗意境的特点呢?从写景看,诗人登高望远,大荒茫茫,景象是阔大的;从抒情看,诗人流露了被贬官放逐而又与四位好友各自孤处一方的怨愤愁苦。这种情感与所描绘的景象融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这首诗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特点。不只是对一首诗的意境要从景与情两方面去品味,对一句诗也是这样。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写出了绝妙的春的意境,诗人用一“闹”字,既逼真地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情景交融而成佳句。张先的“ 云破月来花弄影”,也是因为情景交融而构成极美的意境。诗中的“弄”字,既细致地刻画出淡云拂月、花枝摇曳的美好夜色,也隐隐地透露出诗人对于春色将阑的惋惜之情。 3.概括意境要注意方法 对诗歌意境的把握需要反复品味。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用心地把景中之情、言外之意品出来,才有可能准确地概括意境的特点。“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 ,流露的是自由生活的喜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抒发的是光阴流逝、壮志未酬的悲慨;“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 ,饱含着怀古的伤感;“其间旦暮闻何物?社自鸟啼血猿哀鸣”(白居易) ,诉说着迁谪的哀怨;“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 ,衬托的是孤寂悲伤;“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渲染的是无尽离愁;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 ,写进多少亡国之恨;“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 ,梦里一片报国之心。当然,对意境的品味应该以解读全诗为基础,还要做到知人论世。 选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概括意境特点,也是值得推敲的。那些既能概括景物特点,又体现着情感色彩的词语最适合用以概括意境特点,如:雄奇、壮阔、清幽、闲适、虚幻、冷寂、冲淡、孤独、悠远、恢宏辽阔、雄浑壮美、阔大悲凉、清幽散淡、清新可人、凄清洁静、悲凉抑郁、孤寂飘零、沉郁深婉、清新质朴、宁静高远、旷远深邃、自然空灵、迷惘惆怅、苍茫遒劲、清幽绝俗、充满生机、孤寂清冷、神秘空灵、悲凉慷慨等等。这些词语常见于诗词鉴赏文章,可以借鉴。

浅谈古诗(词)文的学习

浅谈古诗(词)文的学习 我在文言文的教学的一些感受,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学会文言文翻译的三原则,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归纳、特殊的句式让学生了解、掌握。培养学生喜欢文言文的兴趣。 我在语文课的古诗(词)文教学中经常遇到我的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词语,不能正确的朗读,不能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不会翻译句子,考试老是会出错。有时很令我失望,我经常翻阅相关的资料,找一些比较实用的资料帮助我的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古诗(词)文的能力。以下是我的体会和教学心得。 1 解决字音,扫除文字障碍 1.1 利用工具书,解决字音障碍。(1)了解古今字的读音差异。分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古音异读。(2)了解通假字。(3)了解同一篇文中的多音字。 1.2 通过领读、自读、集体朗读。(1)通过教学磁带(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朗读,让不会的学生学会朗读。(2)让学生自己自由朗读,培养语感。(3)在让学生集体朗读,培养集体合作意识。(4)指名让学生中朗读能力强的学生领读,教师纠正读音。(5)小组竞争比赛朗读,看哪个小组读得好。(6)需要背诵的课文开展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先完成。 通过以上活动解决学生阅读古诗(词)文难的问题,我的学生多数能够流畅朗读课文。 1.3 让学生查文章作者的写作的其他作品、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 (1)让学生自己查阅教材文言文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助于学生学习古文。 (2)让学生自己查工具书或上网查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有助学生学习教材中的文言课文。 (3)让学生课外学习简单的文言文和一些翻译成现代文的文言作品,有助积累相关的信息,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通过自己的学习积累文言文的知识和提高阅读技巧。 2 学会翻译句子 2.1 文言文翻译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就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达”就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现代化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雅”就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我经常要求自己的学生结合工具书翻译古文。教学中要求学生翻译句子达到“信”“达”。

浅谈诗词中的桂花文化

浅谈诗词中的桂花文化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09-11-26 14:29:18.28 阅读:143次 浅谈诗词中的桂花文化 [来源] 《蓝天园林》2007年第4期总41期[作者] 夏春辉孔源吕峰 自古以来,桂花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即用桂花浸酒或作为香料。古时的一些建筑还以桂为柱,如著名的汉朝甘泉宫昆明池中的灵波殿等。桂花,又名木樨、岩桂,是我国的特产名花,在园林建设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桂花系木樨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质坚皮薄,叶长椭圆形面端尖,对生,经冬不凋。花生叶腑间,花冠合瓣四裂,形小,其品种有金桂、银桂、丹桂、月桂等。百花园中,凡花之香者,或清或浓,不能两兼,惟有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尤其是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夜静轮圆之际,把酒赏桂,陈香扑鼻,不禁令人神清气爽。在中国古代的咏花诗词中,咏桂之作的数量虽不及咏梅、菊、牡丹等,但也颇可一观。 1 桂花诗的发展阶段 1.1 汉代——萌芽时期 此时桂的意象发生了变化。桂“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南方草木状》)。因此在人们眼里,桂具有“独秀”的个性,再加上多生岩岭间,凌风霜而不凋,故而历来被视为隐士象征。“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孙兮不可以久留。”淮南小山的这篇《招隐士》最终确立了桂为隐士的地位。 1.2 南北朝——发展时期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较为严格意义上的咏桂诗,如南朝诗人范云的“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咏桂树诗》)南朝吴均的“桂树夹长陂,复值清风吹。氛氲揉芳叶,连锦交密枝。能迎春露点,不逐秋风移。愿君长惠爱,当使岁寒知。”(《夹树》)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咏叹了桂花。 1.3 唐代——成熟时期

浅谈古诗文的押韵

浅谈古典诗歌的押韵 诗词是要押韵(压韵)的,即在诗词中,要求某些句子句尾的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由于从古至今汉字的声韵系统出现了一些变化,因而就有了古代、现代两个声韵系统,所以诗词的押韵也大体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按照古声韵系统来押韵,二是按照现代汉语的声韵系统来押韵。在诗词创作实践中,使用旧声韵和新声韵的诗人都不在少数,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前者略多于后者。 遵循古声韵的,诗押《平水韵》就可以了,如果写古体诗,还可以邻韵通押。词一般按《词林正韵》来押韵。遵循现代声韵系统的,诗词都按《中华新韵》押韵就可以,没有必要区分今体诗韵、古体诗韵和词韵了,因为《中华新韵》只有十四个韵部,已经很宽泛了,如果再宽,就宽得没有边了。 押韵其实就这么简单,但是还有一些细节是需要注意的。今天,我想就押韵过程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撞韵、挤韵和连韵及其破解办法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在谈撞韵、挤韵和连韵之前,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押韵八戒”。 古人所谓的“押韵八戒”,即一戒落韵、二戒凑韵、三戒重韵、四戒倒韵、五戒哑韵、六戒僻韵、七戒挤韵、八戒复韵。 落韵也叫出韵。就是用一个别的韵部的字与一首诗中原来韵部的字放在一起押韵,这是不允许的。律诗的首句用临韵不算落韵,因为首句本来就是可押可不押的,所以允许从宽。这种情况叫“孤雁出群”。也有人在律诗的最后一句用临韵,名之曰“孤雁入群”。我个人认为,“孤雁出群”是一种从宽处理,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孤雁入群”从宽是没有根据的。当然,诗的结句或结联最重要,能不能出意境往往就在结尾处。出于意境上的考虑,为了不至于因韵害意,有时候偶尔来一次“孤雁入群”,也不是不能容忍。但最好不要滥用,毕竟它与“孤雁出群”不同。至于中间的一些句子出现落韵则是绝对不允许的。 凑韵俗称“挂韵脚”。就是为了押韵,勉强选用韵部中一个与全句的意思不符合、不连贯、不关联的字,凑成韵脚。这是不行的。 重韵就是重复押一个字做韵脚,这也是不可以的。 倒韵就是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颠倒过来。比如“风雨、先后、新鲜、慷慨、凄惨、玲珑、参商、琴瑟”等等,把它们颠倒过来写,就觉的非常别扭。平时习惯怎么用就怎么用,不能为了押韵而有意颠倒词的习惯顺序。 哑韵就是用一些声调读起来不清晰,意义也不明显的字押韵。并不是所有是平声字都适合做韵脚的。有的字看起来不喜欢,读起来也不响亮,就不要免强使用它了,否则会使整个诗句都感觉萎靡不振。“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这是袁枚老先生教我们的话,可参考。 僻韵就是用不常见的生僻的字押韵。比如下平六麻里的“犌”字,有几个认识?又如上平一东里的“蝀”字,偏僻不?有的人专门喜欢找一些生僻的字来显摆。其实,他不知道他显摆出来的正是一种诗病。袁枚老先生说:“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 挤韵又叫“犯韵”、“冒韵”。就是诗句中使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造成句读拗口。但是,与韵脚连在一起的叠韵是一种修辞手法,不算挤韵。

浅谈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浅谈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学生通过学习诗词,不仅能陶冶高尚道德情操,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教师往往只 是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没有教给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更体会不到其中的韵味,学生 诗词鉴赏能力低。那么,怎样鉴赏古诗词呢?下面笔者谈四种方法。 一、意象领悟法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作者的个 人感受蕴含在诗词的意象中。通过把握诗词中的意象,感受诗词的丰富感情,历来是鉴赏诗 词的有效方法。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莺”“燕”“暖树”“春泥”都体现了早春来临的景象,而“乱花”则表现春花初放的情态,“浅草”则描绘出春草刚刚寸许,没过马蹄,仿佛 让人看到了春草的嫩绿、柔软和可爱,全诗通过早春这些独特的“意象”,展示了西湖初春的 美丽,寄托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再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中的月亮不 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可见诗人抒发感情往往借助于一些意象,所以把握好意象,是理解诗人情感的关键,而一些意象也寄寓了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如: 松柏——坚韧、顽强不屈,竹子——气节,梧桐——凄凉、悲伤,杨柳——惜别、留恋,圆月——思念,落叶——失意,大海——开阔,寒蝉——悲凉。 二、背景联系法 学生鉴赏诗词时无法体会诗人思想内涵,原因之一是没有置身到诗人的时代背景中,教师应 该通过对诗人个人经历和诗词创作背景的深入讲解,拉近学生与古典诗词的距离,进而理解 思想内涵。如李清照,她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生活富足安逸,家庭幸福美满,其 作品主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以及真挚爱情的抒发,清新明丽,意境优美。比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是诗人早期的一首代表作,写酒后早晨一番风雨的洗礼,海棠花的另一种美丽,反映出诗人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后期她悲伤于自己的漂泊的遭遇和失去丈夫的幸福及面临 的民族灾难,其作品伤时感世,悼亡思乡,沉郁感伤。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是写丈夫不在身边,孤独一人,在重阳佳节饱受相思之苦。写作背景不同,诗歌的内涵迥异。 三、语言品味法 对诗词语言的理解是读诗的基础。要指点学生自己看注释、查资料或联系上下文,把字词的 意思读懂。如“风景旧曾谙”,让学生理解“谙”是熟悉的意思,从中知道诗人曾经很熟悉江南,现在很怀念江南,因而才抒发“能不忆江南”的感情。又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让 学生理解这里的“时”不仅指时候,还指时局、时势的动乱;“泪”是作者流泪,而不是花流泪;“泪”不是一般的眼泪,而是生离死别的泪,是心惊肉跳的泪,是爱国爱家的泪。这样的理解 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释上,对诗词语言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还要“品”出语言的精妙、 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 四、表达技巧分析法 达技巧包括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修辞方法:拟人、比喻、对偶、夸张、对比、互文、反复等;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联想、用典、象征、想象、衬托、渲染等。要引领学生通过对这些技巧的分析,对诗词进行品味感悟和鉴赏,从而把握诗词的妙处。 1.从修辞方法的作用入手鉴赏。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方法,使得诗句句式整齐,生动形象,很好地表现了国家大好

浅谈古诗词鉴赏的技巧

浅谈古诗词鉴赏的技巧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古诗词鉴赏主要是对其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表达技巧、作家风格等进行高层次的分析评价活动。广大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让学生在课内古诗词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以达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进而能够扩大赏析面,真正形成一定的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思想内容表达情感表达技巧品味字词 唐诗宋词几乎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教好高中语文古诗词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能力,对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怀进行深切的体会,并将古诗词的深层意蕴有效挖掘出来。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和读书的经验,对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简要的研究。现阶段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功利化。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在高考的指引下呈现逐步功利化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1)忽视能力培养,只重视鉴赏的技巧,特别是在高三阶段,各种古诗词鉴赏的秘诀更是层出不穷,对学生古诗词的鉴赏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干扰;(2)忽视质量,只重视数量,希望能押中高考题。所有这些现象的行为没有考虑到古诗词鉴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古诗词鉴赏的规律,从而丢失了诗性美,与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形成了严重的背离。 2、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学生在教学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语文教师个人的解读似乎成为了鉴赏古诗词的全部。从本质上来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是不能包办代替的。每个学生都具有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思想等,是一个独立的鉴赏主体,因此,在解读 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必然独具特色。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从而将学生鉴赏主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教学方法单一化。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机械的教学程序和单调的教学手段,使得古诗词固有的趣味性大大降低,从而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发挥造成了极大的抑制,显著降低了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整体效益,使其停留在理性的说明文的水平上,这使得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情感无法有效激发出来,达成古诗词鉴赏美化学生的心灵的目标更是无从谈起,传递弘扬和实现人文精神的任务变得如同空中楼阁。 下面主要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 一、读懂内容——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注意题目。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又含蓄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主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 2.品味关键词。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 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 3.画面欣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品味侮一首古诗词,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4.体会诗中的意象与意境。古诗词中的形象与作者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它往往是诗人丰富感情的流露。诗歌的意境美,往往是通过诗歌的意境创造出来的。为此要领会一首古诗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自以下几个问题:①诗中写了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