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

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

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
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

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

宁夏精神卫生中心徐卫国

一、心理卫生

心理障碍和其他疾病一样是可以预防的。但它的预防措施不像其他传染病那样通过疫苗接种或注意饮食环境卫生就可以达到,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讲究心理卫生。

什么是心理卫生呢?简而言之,心理卫生就是维护和改进心理健康的各种措施,其核心是培养健康的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人生的道路上对逆境和挫折,能采取合理的方式应对解决,不至于走进心理误区和精神崩溃,避免出现心理障碍。

根据目前的研究证明,某些心理障碍的发病原因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的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健全的个性表现为情绪稳定、开朗豁达、意志坚定、自信、人际关系良好、心理活动协调,能够正确用运心理防御机制处理各种问题,保证心理健康。健全人格的培养要从母孕开始,直至人生的各个阶段,只是重点不同而已。

当然也不是人格健全的人就绝对不会出现心理障碍,更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理想得人格,社会上很多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个性缺陷。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心理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越来越多。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不大可能有根本的改变。那么,出现心理疾病就要正确对待,及早寻求专业的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专科医生、咨询治疗。早发现、早就诊、早治疗是预防疾病恶化或迁延不愈的重要环节。

二、心理障碍和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近40年来在国外有了很大发展,成为自杀企图者以及遭受严重心理创伤者的一种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方法,他强调干预的时间紧迫性和干预的效果,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采用有效应付策略,帮助人恢复已失去平衡的心理状态。一些危机高发国家,如以色列、日本等在该领域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我国在危机心理干预方面的研究是近些年才开始的。

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危机的成功解决有三重意义,个体可从中得到对现状的把握,对经历的危机事件重新认识,以及学到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危机有更好的应付策略与手段。

在汶川大地震救援时期,人们会更关心个人基本的生存问题,如环境是否安全、生命是否有保障等;会担心自己及所爱所关心的人(如父母、亲戚、子女、朋友、老师)会丧失;丧失亲人的人,会具有分离焦虑,表现惊慌、无助、逃避、退化、恐惧等行为;对未来的生活会表现不确定,渴望生活能够尽快安定,恢复到正常状态;希望得到他人情感的理解与支持等;甚至会因为上述的应激状态产生自杀行为。这些心理需要为危机心理干预提供了依据。汶川大地震救援期间,需要心理干预的人除上述人群外,还有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应急服务人员、志愿人员,他们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另外,从事危机心理干预者主要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社会工作者以及精神科医生等。

热线咨询是危机干预的方式之一。电话咨询具有匿名和快捷两个特点,它可以使咨询者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通过心理工程师的客观分析和耐心劝导,从而有效地释放压力,解除危机。

危机干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与投入。世界著名精神卫生专家呼吁,除了现有的专业危机干预之外,还应广泛建立社区服务网络,让所有具有心理危机的人都能得到及时疏导和有效干预。

每个人对严重事件都会有所反应,但不同的人对同一性质事件的反应强度及持续时间不同。一般的应对过程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立即反应),当事者表现麻木、否认或不相信;第二阶段(完全反应),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怒,也可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第三阶段(消除阶段),接受事实并为将来作好计划。危机过程持续不会太久,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的居丧反应一般在6个月内消失,否则应视为病态。

心理危机的特征

(1)通常为自限性,多于1~6周内消失。

(2)在危机期,个人会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并更愿意接受外部的帮助或干预。

(3)预后取决于个人的素质、适应能力和主动作用,以及他人的帮助或干预。

4.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

(1)防止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

(2)促进交流,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其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提供适当建议,促使问题解决。

(3)提供适当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动状态。

5.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

(1)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强调以目前的问题为主,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2)必须有其家人或朋友参加危机干预。

(3)鼓励自信,不要让当事者产生依赖心。

(4)把心理危机作为心理问题处理,而不要作为疾病进行处理

三、常见心理压力的处置

还有两周就要走上高考考场了,到这会儿我感觉人已麻木,体会不到什么压力,唯一的感觉就是──烦。一方面感觉时间不够用,一天恨不得挤出36个小时;另一方面又盼着考试赶紧到来,钝刀子割肉的感觉真难受。

1、适度的紧张状态:考试需要适度的焦虑。适度焦虑可增强大脑的清醒状态和意识的清晰度,可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但过度的焦虑可导致人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紧张、恐惧、发抖、出汗、心慌、气急等现象。

严重者可导致虚脱休克,使人的意识范围变窄,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清晰度变差,记忆力受到抑制。焦虑可以有一种激发作用,适度的焦虑会激发人的动机和表现。

2、坚定的自信:心自信会给人带来愉快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并使人对自我的能力表现充满了兴奋和期盼。自信也会大大提高人的成就动机。在考场中,自信之人会对答题充满信心,即使一时不能顺利答题,也不会因此就完全否认自我的能力和表现。

3、良好的心理暗示:心理调适泛指个人对自我心态主动的、有意识的调控,以使人尽量感受到正面的情绪体验。当你坐在书桌前开始学习时,脑海中先浮现出令你最自豪、最愉快的画面一分钟,并在心中默念三遍:“考试前我一定能复习好”、“我绝对有能力学习好”,然后充满信心、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你不妨试试,会有明显的效果。

4、必要的考前减压考生要增强自信,考前复习要有所侧重,只要检查一下重点内容是否基本弄清就可以了。所谓重点:一是老师明确指定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二是自己最薄弱的、经常出错的地方。如确认这些方面已没有问题,就可以安下心来,并反复暗示自己“复习很充分,一定会考好的”。

怎样攻克考场“克拉克现象

“克拉克现象”是指平时成绩好却在赛场上屡屡失手的现象。克拉克是澳大利亚的长跑健将,他在1963-1968年间曾17次打破世界纪录,被称为田径场上的奇才。然而在两届奥运会上,他却连连发挥失常,与金牌无缘。攻克“克拉克现象”需要家长、考生共同努力:家长要营造轻松的家庭气氛。”

-不要怀疑孩子的学习自觉性;

-不要限制孩子的活动自由;

-不要对孩子说泄气话;

-不要强迫孩子吃不想吃的东西;

-不要当孩子的施压者。

考生最愿听家长说的5句话

-我们相信你的能力,不管考试结果怎样;

-相信你自己,不要管别人怎么说;

-你肯定能考上大学的,只是考上什么大学;

-你需要我们做什么,尽管说;

-你不需要我们做什么,也尽管说。

对家长的5点呼吁

-不要让孩子感到你的焦虑比他(她)还多;

-不要让孩子感到你的提醒如同“紧箍咒”;

-不要让孩子感到你对他的感受漠不关心;

-不要让孩子感到你比他还脆弱;

-不要让孩子感到参加考试是为了圆你的梦。

来咨询的学生中有百分之九十的人认为父母对自己一点都不能理解,一见面就唠唠叨叨,内容也是千篇一律,没有一句话能帮助自己解决面对的困难,还凭空地让自己生出许多烦恼。于是,孩子们想出应付办法,一是不到最后时限不回家;二是回家就往自己的小屋里钻,反手将门锁上,用房门阻断与家长的联系。个别孩子因为没有力量当面抗击家长的强权,不得已钻进卫生间一呆就是2-3个小时,在那窄小

的天地里享受自己的歌曲、读物、编织快乐的遐想。

从生活环境来看,父母与孩子一起生活的时间最多,又有血缘带来的他人无法替代的亲密关系。在每一个孩子最原始的心目中,父母是自己首选的支持者,不管是遇到何种困难、什么样的问题,第一个想倾诉的对象就是父母,希望自己的情绪在父母慈爱和宽厚的胸怀里得到释放,并以他们深厚的人生阅历给自己化解迷津,在精神上和行动中得到有效的帮助。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终身幸福的生活?为了让孩子尽量少走弯路,尽可能达到满意的成长和生活状态,父母们通常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当孩子不愿遵从父母的意愿,依然我行我素时,父母就会为孩子可能犯的错误而焦虑,为他们可能遇到的挫折而忧心重重。家长的责任心促使父母们不断向孩子重复自己的意见,重复自己的要求。

于是,矛盾爆发了。孩子不能忍受父母的管制,父母不理解孩子的作为。孩子知道父母的意见是对自己的关爱,但爱的表达方式让人很难接受,不仅不能帮助自己,还给自己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最直接的是影响了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反映了外界满足个体需要的程度。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情绪向消极、悲观的方向发展,个体体验的是焦虑、抑郁、激愤、恐慌等感受。这些感受直接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效果。情绪高涨时,人的大脑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表现出思维敏捷、识记水平提高、记忆提取通畅、动手能力增强,能够吸收较多的信息;情绪低落时,人为自己的心事思虑重重,对周围的事情反

映迟钝,思维迟缓、智力活动能力降低、记忆通道堵塞、操作行为变形。心理学实验表明:在情绪高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学习的学生,其学习成绩比情绪低落、抑郁、长期处在激愤状态下的学生要高出20%左右。这是父母们不应忽视的一个严重事实。

调适孩子的情绪,关心他们的心理活动,是父母们在教育孩子时需要面对的并且是不能回避的责任。在孩子面前学会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其行为本身就在给孩子做出了管理情绪的良好榜样。当父母能够不带情绪地去关注孩子的问题时,就是在与孩子建立平等交往的良好基础,此时,孩子才能对父母说出心里话。父母才能知道孩子遇到哪些问题,才能与孩子进行积极的有意义的探讨,为孩子提供贴切的有实质性的帮助。在此基础上,还会有哪个孩子认为父母的话是让人心烦的唠叨?还有那个孩子不愿向父母请教?

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在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存在一些疑问。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如何实施?政府部门以及专家学者是如何看待心理健康教育的?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 为了适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需要,2002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育人为本,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纲要》强调,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针对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明确提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推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要坚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的方针。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应努力贯彻教育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首先,各级社区、行政和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以及教师和家长,都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由于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由于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变革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改变,都会使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一代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

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人越来越为效益所趋使;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和高级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人们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拓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处理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每个人所不可避免;各种各样的竞争强度也越来越巨大,人与人之间的收入、社会地位等差异越来越显着。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常人有许多人整天愁眉苦脸、心烦意乱、以安眠药渡日,长期在苦闷绝望中挣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杀的绝路;有许多人终日以酒为伴、沾酒就醉,打人骂人;有许多人与人敌对、冲突、诉讼、犯罪;有许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压、关节炎等非器质性疾病,甚至身患绝症、早亡;有许多人无能、失意、潦倒、贫穷;有许多人学生学习不好;有许多人苦恼于性问题;有许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处,整日疑神疑鬼;许多家庭因成员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恼万分;许多夫妻不和、争吵、打闹、离婚……。 可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健康的概念已不再被人们简单地定义和局限为生理健康,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健康的真正含义是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学家们对心理健康所作的描述是:有充沛的精力,有高度的适应能力,情绪稳定,心胸开阔等。事实上,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可谓是一对孪生兄弟,而心理健康从某种程度上讲要比生理健康更为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⑴躯体健康; 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不少人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生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区别和联系: 生理是指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 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常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等。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人的心理不是一般物质的运动,而是人的机体,首先是人脑这种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的机能、活动过程或运动。人离开脑就不存在心理活动。无脑的或患

JC04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单元作业题(2019年11月考生适用)

JC04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单元作业题( 2019 年 11 月考生适 用) 一、单选题(第 1-100 小题,每题 0.5 分,共计 50 分。) 1. 变态心理学侧重说明异常心理的: [ 分值: 0.5] 您的回答: D. 特点 (得分: 0.5 ) 2.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的活动原则是: [ 分值: 0.5] 您的回答: C. 快乐原则 (得分: 0.5 ) 3. 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是: [ 分值: 0.5] 您的回答: C. 性的冲突 (得分: 0.5 ) 4. 弗洛伊德将人们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 [ 分值: 0.5] 您的回答: A. 防御机制 (得分: 0.5 ) 5.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分 值: 0.5] 您的回答: C. 顺利地度过 “性心理 ”发展的每个阶段 6. 在人本主义看来, “存在焦虑 ”是: [ 分值: 0.5] 您的回 答: A. 存在与责任的冲突 (得分: 0.5 ) 7. 根据统计学标准,心理异常是: [ 分值: 0.5] 您的回答: A. 由 个体行为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决定的 8. 区分心理正常的心理学原则中,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认为: 您的 回答: A. 无明显原因的人格改变提示异常 9. 病理性错觉的特点是: [ 分值: 0.5] 您的回答: C. 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得分: 0.5 ) 10. 感觉减退多见于: [ 分值: 0.5] 您的回答: A. 抑郁状态 (得分: 0.5 ) 11. 无对象性的知觉是: [ 分值: 0.5] 您的回答: A. 幻觉 (得分: 0.5 ) 12. 体内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的异常知觉,属于: [ 分值: 0.5] 您的回答: C. 内脏性幻觉 (得分: 0.5 ) 13. 产生于主观空间内的幻觉是: [ 分值: 0.5] 您的回答: B. 假性幻觉 (得分: 0.5 ) 14. 思维鸣响属于: [ 分值: 0.5] 您的回答: D. 感知障碍 (得分: 0.5 ) 得分: 0.5 ) (得分: 0.5 ) [ 分值: 0.5] 得分: 0.5 )

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及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几年来,我院已构建起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主渠道、以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主阵地、以危机干预为主线、以三级心理保健网络为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体系。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坚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的方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大学让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感以及针对性、实施性和主动性。 全面推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科学性原则,防止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干拢,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承学挫折、适应环境,以及学习、择业、交友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以努力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这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工作重点。 2)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对于极少数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测精彩试题(卷)(有问题详解)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50分) 1、下列哪些行为属于心理健康的围:D A 能极力满足个人的需要 B 对自己有过高的评价 C为维护自己的心理平衡,极力宣泄自己的情绪 D 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许又新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为:C A 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发展考察分析 B 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 C 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心世界为准,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评价 D 以上三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 3、心理健康在社会交往中可表现为:C A 经常与素不相识的人十分热情地交谈,表现为十分兴奋的状态 B 对同事好友无缘无故地表现为冷漠,漠不关心 C 有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人 D 接触异性时经常表现为紧的情绪 4、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高,有的人夜晚工作效率高,这是指:A A 人的心理活动的周期节律性 B 环境适应力 C 心理自控能力 D 社交能力 5、下列行为哪一项属于心理健康的围:D A 见人都热情接待 B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C 经常努力工作 D 经常保持乐观的心态 6、郭念锋认为: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称为:A A 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B 心理活动的强度 C心理康复能力 D 环境适应能力 7、潜意识与意识或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是心理健康状态破坏的在机制,这理论来自:A A 精神分析学派 B人本主义学派 C行为主义学派 D认知学派 8、郭念锋认为:当一个人遇到一件愉快的事情时手舞足蹈,欢快的向别人诉说体验,我们称这个人:A A 心理活动在一致性 B 人格相对稳定性 C 心理活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性 D心理活动协调性 9、不合理信念对人的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用不合理的认知模式来评价环境,便会产生心理障碍,这一理论来自:D A 精神分析学派 B 人本主义学派 C行为主义学派 D认知学派 10、郭念锋认为:心理障碍持续时间较长,反应强度强烈,影响思维逻辑性的心理活动属于:B A 心理问题 B 心理紊乱 C 边缘状态 D 神经症 11、关于错觉的理解,以下那些是正确的:A A 是歪曲的错觉 B 只在病人中存在 C 病理性错觉多持续时间较短 D 错觉存在时间较短 12、以下哪些症状属于思维障碍:D A 错觉 B 虚构 C 注意增强 D 妄想 13、错构是:D A 一种在病理上产生的歪曲信念,其发生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是病态的。 B 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事实根据,此观念片面而偏激,但逻辑上并不荒谬。 C 对既往获得的知识经验的原因,用以解决问题形成新概念的能力 D 一种病理性的记忆错误 14、超价观念是指:B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预防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面面观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已,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的权威定义说明,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含义。当前我国青少年的生理健康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问题往往出现在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上。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而且,近几年又有上升的趋势。由于社会健康问题最终都要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本文主要讨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基础,但不是它的必然保证。除身体条件之外,心理健康还包括认知、感情、人格、人际关系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因素。 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其影响机理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相互制约作用。一个人身体上的任何生理变化都会影响其心理情绪的变化,就连女孩子初潮这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都会引起她们心理上的恐慌,更不用说严重的生理病变了。相反,一个人任何心理情绪上的变化,都会影响其生理上的

变化。大家都知道“望梅止渴”的典故和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的故事,这些就是心理情绪变化影响生理变化的典型例子。中医更有“怒伤肝,忧伤脾”之说,说明正常的心态对于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认知正常认知正常是青少年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青少年时代,孩子的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认识发展水平的程度。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年龄作为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依据来分析儿童的道德社会化,他以7-8岁为界,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界定为截然不同的前后两个阶段,从前一个阶段到后一个阶段呈显出如下变化:道德约束从“他律”到“自律”,道德判断从看“效果”到看“动机”,道德惩罚从笼统性的千篇一律的惩罚到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方式的惩罚。他还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把青少年的社会化划分为感觉运动阶段(诞生-2岁)、前操作阶段(2-7岁)、具体操作阶段(7-11岁)和正式操作阶段(11-12岁及以后)。而且,许多精神健康问题,如情绪混乱和精神分裂,都有其认知的根源。所以,正常的认知发展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 感情成熟感情成熟是青少年最重要的发展任务,它包含两项内容:一是感情自治,即作为一个人自己情感力量源泉的能力,而不是依*双亲来提供舒服、安心和情感保障;二是行为自治,即一个人做出自己的决定、管理自己的事务和照顾个人的能力。这两项自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即完成心理上的断乳过程。随着感情的成熟,青少年逐渐摆脱“本我”的控制,知道并掌握由一定社会的文化所决定的感情表现规则,学会驾驭和控制自己的感情表达,让理性原则而不是快乐原理左右自己的行为。感情成熟既是社会化的目的又是社会化的手段。感情成熟,特别是儿童和双亲之间的情感依恋具有重要的社会化功能。

中科院官方题库-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4】中科院官方题库-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单项选择题】 1. 变态心理学侧重说明异常心理的: A. 诊断 B. 咨询 C. 治疗 D. 特点【答案】D 2.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的活动原则是: A. 现实原则 B. 道德原则 C. 快乐原则 D. 社会原则【答案】C 3. 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是: A. 防御机制 B. 动机冲突 C. 性的冲突 D. 克制能力【答案】C 4. 弗洛伊德将人们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 A. 防御机制 B. 本能动力 C. 心理异常 D. 快乐原则【答案】A 5.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 合理使用不同形式的“心理防御机制” B. 力比多的驱动 C. 顺利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 D. 潜意识的结构【答案】C 6. 在人本主义看来,“存在焦虑”是: A. 存在与责任的冲突 B. 存在与潜能的冲突 C. 潜能与本能的矛盾 D. 本能与社会的矛盾【答案】A 7. 根据统计学标准,心理异常是: A. 由个体行为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决定的 B. 事件不确定性的函数 C. 由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程度决定的 D. 心理不稳定性的函数【答案】A 8. 区分心理正常的心理学原则中,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认为: A. 无明显原因的人格改变提示异常 B. 心理过程通过人格表现出来 C. 人格在各种条件下都应是稳定的 D. 人格是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答案】A 9. 病理性错觉的特点是: A. 能够进行自我校正 B. 属于感知综合障碍 C. 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D. 属于思维形式障碍【答案】C 10. 感觉减退多见于: A. 抑郁状态 B. 感染后虚弱状态 C. 睡眠障碍 D. 精神运动性抑制【答案】A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1、什么是心理健康? 答:所谓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地说,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2、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⑴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做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转自环球网校https://www.wendangku.net/doc/7518646660.html, ⑵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⑶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⑷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能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这种抵抗力主要是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固有的性格特征和先天神经系统的素质也都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⑸心理活动耐受力。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但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类精神刺激,它长期反复地在生活中出现,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这种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折磨一个人整整一生,也可以使一个人痛苦很久。有人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刺激当作生活斗争的乐趣,当作一种标志自己是一个强者的象征。他们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成绩。我们把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看做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耐受力。 ⑹心理康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的极大波动。行为的暂时改变,甚至其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转自环球网校https://www.wendangku.net/doc/7518646660.html, ⑺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和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所谓不随意的情绪、情感和思维,只是相对而言的,它们都有随意性,只是水平不高以致难以察觉罢了。精神活动和过程的随意性程度以及自觉控制的水平高低,是与自控能力有关的。为此,精神活动的自控能力不失为一个健康指标。 ⑻自信心。当一个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必然会首先估计一下自己的应付能力。这种自我评估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估计过高,一种是估计过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盲目的不自信。这种自信心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前者很可能由于自信心过高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可

2021年心理健康教育随笔

2021年心理健康教育随笔 2021年心理健康教育随笔1 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让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现谈谈自己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可有私心讲究诚信,要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平等相待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

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也证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 2021年心理健康教育随笔2 经过上了这么多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单元作业题

JC04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单元作业题(2019年11月考生适 用) 一、单选题(第1-100小题,每题0.5分,共计50分。) 1. 变态心理学侧重说明异常心理的:[分值:0.5] 您的回答:D. 特点(得分:0.5) 2.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的活动原则是:[分值:0.5] 您的回答:C. 快乐原则(得分:0.5) 3. 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是:[分值:0.5] 您的回答:C. 性的冲突(得分:0.5) 4. 弗洛伊德将人们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分值:0.5] 您的回答:A. 防御机制(得分:0.5) 5.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分值:0.5] 您的回答:C. 顺利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得分:0.5) 6. 在人本主义看来,“存在焦虑”是:[分值:0.5] 您的回答:A. 存在与责任的冲突(得分:0.5) 7. 根据统计学标准,心理异常是:[分值:0.5] 您的回答:A. 由个体行为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决定的(得分:0.5) 8. 区分心理正常的心理学原则中,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认为:[分值:0.5] 您的回答:A. 无明显原因的人格改变提示异常(得分:0.5) 9. 病理性错觉的特点是:[分值:0.5] 您的回答:C. 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得分:0.5) 10. 感觉减退多见于:[分值:0.5] 您的回答:A. 抑郁状态(得分:0.5) 11. 无对象性的知觉是:[分值:0.5] 您的回答:A. 幻觉(得分:0.5) 12. 体内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的异常知觉,属于:[分值:0.5] 您的回答:C. 内脏性幻觉(得分:0.5) 13. 产生于主观空间内的幻觉是:[分值:0.5] 您的回答:B. 假性幻觉(得分:0.5) 14. 思维鸣响属于:[分值:0.5] 您的回答:D. 感知障碍(得分:0.5)

心理健康与大学生全面发展要点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素质的概念,它具有十分深厚的内涵,要求大学生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既要打开视野、丰富知识,又要增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要发展记 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又要发展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人格因素;既要增长学识才干,又要增进身心健康[1]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指获得知识、发展智能,还包括良好的认知能力、就业能力、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新世纪的大学生面对的是迅猛变化的世界、快节奏的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心理震荡和冲击,倍感压力。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主要来源于恋爱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家庭环境问题、对自己的期望、就业、学习等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境改变带来的适应障碍 大学新生都面临一个角色转换和适应问题,由于高中时期的学校管理模式和家庭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影响较大,而进入大学后,因生活环境、角色地位的改变,突出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差,加之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如学校没有理想中的那样完美、专业没有心目中的那样理想、学习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优秀等,自豪感与自卑感相互交织、不想学和不得不学的矛盾突出使他们感到压抑,心理不平衡,无助和无寄托的心理阴影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 (二)学习压力导致的心理困惑 由于“考上大学就有铁饭碗”等观念已不复存在,加之高校对大学生提出了严格要求,在大学里若有几门课程不及格,就有失去学位甚至复读重修的情况发生,这无疑给大学生造成了精神上的负担。进入大学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因环境和教学

方式的改变,学习缺乏主动性,自学能力不强,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问题。一项关于学习的调查表明:有72%的学生“时时感到一种压力和竞争”;有63.3%的同学“常常为自己成绩而担心不安”;有69.6%的新生和54% 的老生感到“学习压力加大,非常困难”[2]。 (三)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压力 经济问题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逐年升高。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8月,全国有贫困大学生475万人,贫困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5%。这还不包括民办学校、独立学院、分校以及高职高专。在一些中西部高校,贫困生总数超过30%,特困生超过10%。而在一些农林师范类院校这个比例还要更高。有些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支出已占全家年总收入的60%以上,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困难,必然导致心理上往往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压力,他们中的一部分学生在面对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时,很难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引发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还由于经济上的重负导致自卑、自我封闭。 (四)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障碍 大学生是从校门到校门,因其性格、地域、家庭环境、兴趣爱好、学习成绩、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经验,在公众场合缺乏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有的学生在对已、对人的认识上有问题,很难与他人沟通、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学生则因人格因素问题,造成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因而,他们产生了孤独感,缺少安全感,导致心绪焦虑不安、寂寞失落和注意力分散,使一部分大学生感到内心困惑,在学习上、生活上失去了激情与动力。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沟通缺乏、心理紧张、情绪压抑,产生孤独感,也是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 (五)就业压力造成心理焦虑

社区精神疾病与心理卫生(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518646660.html, 社区精神疾病与心理卫生(一) 作者:夏益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09期 社区常见精神疾病概述 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社区常见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持久性妄想性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情感)障碍、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药物引起的精神(行为)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及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人格障碍。 社区精神疾病的防治 社区精神疾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即预防疾病的发生,降低发病率。一级预防主要是针对病因已经明确的疾病, 可以采取控制病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加以预防。在精神疾患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是由病毒、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等各种病原体侵犯脑组织所致,如病毒性脑炎、流行性脑炎、结核性脑炎和神经梅毒等。因病因明确,故可通过预防接种、给药、加强改善环境措施、防止交叉感染等方法加以预防。在工业生产及建筑业,有效地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可预防颅脑损伤所致的精神障碍及中毒性精神障碍的发生。 二级预防通过缩短病程来降低精神疾病的现患病率。措施是对已经发现有精神疾患的病 人要使他们能及时就医,经过有效治疗后,使病情尽快得到控制,争取达到精神症状完全消失,自知力恢复正常,社会能力也恢复到病前水平,即达到临床痊愈的目的。因此,对精神分裂症等发病机制迄今未明的精神疾病,在一级预防尚未能实施前,预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争取达到较好的疗效,及预防疾病复发等几个环节上。目前要做好精神疾病的二级预防,就应在社区建立精神疾病的防治机构,在人群中普及精神疾病的防治知识,使病人能及早发现和早期得到治疗。

浅谈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

浅谈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 发表时间:2017-12-25T16:45:56.440Z 来源:《知识-力量》2017年9月上作者:谭培文 [导读] 近几年关于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事件频频发生,而且其中不乏成绩优异的学生。据《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谭培文 (重庆大足区委党校) 近几年关于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事件频频发生,而且其中不乏成绩优异的学生。据《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也让我们不禁生起疑问,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充满希望,朝气蓬勃的孩子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花季一样的生命。 有数据显示,在天津市约160万青少年心理问题及精神障碍检出率有13—16%,22.8%的学生面临的困惑主要是人际沟通问题,包括与家人、老师、同学的关系等,62.6%的学生感到学习压力较大,滋生了焦虑、紧张的情绪。而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让学生更是背上了一层隐形的大山,心理压力更加严重。一是因为学生对于心理的调节能力,应对突发状况的处置能力均远弱于成年人。二是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独门独户的孩子与伙伴交流时间太少,缺乏情商的训练和培养。三是在心理问题仍未得到足够重视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口号变相给学生背上一层重重的包袱。学校、家长更加直观要的是学生的成绩,孩子的心理变得越发压抑。 这类孩子缺乏的不仅是家庭学校的关爱,更多的他们需要一个系统针对于孩子个体的教育方式,当他们的心理问题出现时,家长学校能够及时发现,并且进行疏导。而孩子也找到自己能够适应的倾诉方式,并寻求他人的帮助,那么悲剧就会减少很多。其实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各个中小学就相继开展了心理教育课,将心理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但由于专业的心理老师配备较少,所以心理教育课大多和体育课挂上钩,由体育老师一并带过。近几年来,国家也在逐渐重视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颁布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多部条例。 近年来,很多地区的教育部门都在,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发展。例如成都的中小学心理课程规划就明确,到2017年底,所有中小学校(含职业高中)将全部建成心理辅导室,未来5年内,成都将配足专职心理教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可整合相关课程,利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设心理健康课,每班每学期不少于9课时这样硬性地规定了心理课的课程。从小注重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孩子就懂得倾诉也懂得倾听。那么在他的人生中有很多抗压的时刻,他就知道什么样的方式是适合自己的。他就能够懂得依靠和分享。这样在他的人生道路上的每一道考试他都能够踏实的走过。 现在物质生活富裕了可是工作压力却丝毫未减少,于是出现了一个词叫做亚健康。亚健康是指我们的身体和疾病之间出现的一种过渡状态。往往是压力所致,据调查,现在的成年人每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有轻微的亚健康。所以可见,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来说有多么重要。 心理健康素质和能力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往往很多都会被忽视,不仅仅是孩子,同样也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工作的抗压能力、自我认识的能力,都是需要长久的训练和见识的积累。心理学家认为,权衡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否标准包括以下几点:1充分的安全感 2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这10条如果缺上1到到3条则是属于在正常的区间范围。 说到压力,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在工作的时候面对各种各样的人侃侃而谈,而下班回家后愿意选择一个人静静的呆着,也不愿意多说一句话,这样的人现在被称为下班沉默症,这样的症状在一个记者采访中有八成人坦言有过。最新公布的上海市民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75%的受访者无法准确判断出心理异常状态,接近20%的市民承认自己面对各种生活困难时力不从心,存在心理困扰。在应对困扰和生活重大事件的方式上,44%的人选择了用各种消极的状态应对,包括压抑心底,工作压抑,物质麻痹,网络压抑等。这些现象和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后果很可怕。从一些新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抑郁对于一个人产生的影响,因而不管是学生还是步入社会的成年人,都应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重视起来,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工作的成就,生活的愉悦以及生命的快乐。

JC04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单元作业题(2019年11月考生适用)

JC04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单元作业题(2019 年11月考生适用) 一、单选题(第1-100小题,每题0.5分,共计50分。) 1. 变态心理学侧重说明异常心理的:[分值:0.5] 您的回答:D. 特点(得分:0.5) 2.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的活动原则是:[分值:0.5] 您的回答:C. 快乐原则(得分:0.5) 3. 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是:[分值:0.5]您的回答:C. 性的冲突(得分:0.5) 4. 弗洛伊德将人们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分值:0.5] 您的回答:A. 防御机制(得分:0.5) 5.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分值:0.5] 您的回答:C. 顺利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得分:0.5) 6. 在人本主义看来,“存在焦虑”是:[分值:0.5] 您的回答:A. 存在与责任的冲突(得分:0.5)

7. 根据统计学标准,心理异常是:[分值:0.5] 您的回答:A. 由个体行为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决定的(得分:0.5) 8. 区分心理正常的心理学原则中,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认 为:[分值:0.5] 您的回答:A. 无明显原因的人格改变提示异常(得分:0.5)9. 病理性错觉的特点是:[分值:0.5] 您的回答:C. 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得分:0.5) 10. 感觉减退多见于:[分值:0.5] 您的回答:A. 抑郁状态(得分:0.5) 11. 无对象性的知觉是:[分值:0.5] 您的回答:A. 幻觉(得分:0.5) 12. 体内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的异常知觉,属于:[分值:0.5]您的回答:C. 内脏性幻觉(得分:0.5) 13. 产生于主观空间内的幻觉是:[分值:0.5] 您的回答:B. 假性幻觉(得分:0.5) 14. 思维鸣响属于:[分值:0.5] 您的回答:D. 感知障碍(得分:0.5)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徐彬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家庭结构的变迁(如离婚率的提高)等社会因素给孩子带来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我校开展了大量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目标是培养小学生对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使学生和环境之间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掌握积极学习、创新、交往、自理活动的观念和方法,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重点作了以下工作: (一)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学校各科的教学都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使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来真正提高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充分挖掘学校各科教学中蕴含的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 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做了以下两点:一是通过对心理学及其他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改进对待学生的方式。二是有意识地在各个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内容,如把“遵纪守法”、“学会负责”等内容和思想品德课有关内容结合起来。 (二)优化学校、班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 学校教育应当重视校园文化心理环境建设、班集体建设。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发展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调节学校、班集体的人际关系,以及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使学校、班集体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 学校大队部为此开展了各种活动,如“阳光心语活动”、“历奇活动尝试”、“健康教育主题大队活动”等。又以雏鹰假日小队的活动形式走出学校,走向社区。同时,在有些班集体建设中采取民主管理的形式,如开展“干部轮流制”和“一日班主任”活动,中、小队干部定期轮换,不搞终身制。使绝大部分同学都有了当干部的体会,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自我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途径之一。 自我教育是学生给自己提出任务,并主动采取行动自觉地培养自身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一些学生之所以自立、自理能力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实践不够。因此,应把这种教育手段和其它方面的教育措施密切配合,学校要把学生的自我教育纳入整体计划,通过开展课内外教育活动,指导学生“以人为镜”,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使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

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导读:本文是关于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希望能帮助到您! (1)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好事,需要尊重,至于是否正确、能否完成的得好,则需要家长的引导。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做不好甚至“破坏”到越做越好的逐渐完善过程,允许他们失败、做错事,只有在不断的尝试错误中,孩子的能力才会得到发展。 (2)少用或不用否定语气:“不许乱动”、“你这样不对”、“你不要玩了”……,大人们对孩子过多的否定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信心容易受挫,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并且会产生反感。所以,一般情况下应避免直接用否定语气,而采用协商的语气或其它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吸引其注意,以阻止去做不恰当的事情,并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 (3)坚持原则:对于孩子无理要求或做危险的事情时,应及时说明道理并坚决拒绝或制止,若孩子当时闹情绪可不理睬,在情绪平定下来后再解释为什么不可以做。 第二反抗期在青少年阶段,尤其是15、16岁时,青少年的独

立性和自主性显著增强,若青少年追求独立自主的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便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抗。所以需要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加强沟通,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减少对他们合理要求的干预和限制。 儿童的气质与行为 从一出生,每个儿童的外在行为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爱笑、有的爱哭;有的好动、有的文静;有的主动大方,有的害羞胆小;有的小心翼翼、有的大大咧咧。这些形形色色的特点构成了儿童行为的独特性,即气质,这也是个性的重要方面。气质特点无好坏之分,看待气质的极端表现应从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来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观察儿童的气质: 活动水平孩子的日常活动量。好动的特点虽然会影响一些事情的完成,但显得有朝气、有探索性。喜静的孩子可能做事较慢,但安静,认真仔细。 规律性指吃喝、大小便、睡眠等生活和活动的规律性。规律性强,容易抚养,但难以接受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规律性弱抚养会有些麻烦,但容易接受习惯的变化。 趋避性孩子是否容易接近陌生人、新事物、新环境。易接近的孩子容易接受新事物,主动接触人,但也容易接近不良事物。退缩的孩子回避新事物,怕见生人,但受不良影响的机会减少了。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单元作业题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单元作业题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第1-100小题,每题0.5分,共计50分。) 1. 变态心理学侧重说明异常心理的:[分值:0.5] 您的回答:D. 特点(得分:0.5) 2.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的活动原则是:[分值:0.5] 您的回答:C. 快乐原则(得分:0.5) 3. 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是:[分值:0.5] 您的回答:C. 性的冲突(得分:0.5) 4. 弗洛伊德将人们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分值:0.5] 您的回答:A. 防御机制(得分:0.5) 5.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分值:0.5] 您的回答:C. 顺利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得分:0.5) 6. 在人本主义看来,“存在焦虑”是:[分值:0.5] 您的回答:A. 存在与责任的冲突(得分:0.5) 7. 根据统计学标准,心理异常是:[分值:0.5] 您的回答:A. 由个体行为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决定的(得分:0.5) 8. 区分心理正常的心理学原则中,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认为:[分值:0.5] 您的回答:A. 无明显原因的人格改变提示异常(得分:0.5) 9. 病理性错觉的特点是:[分值:0.5] 您的回答:C. 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得分:0.5) 10. 感觉减退多见于:[分值:0.5] 您的回答:A. 抑郁状态(得分:0.5) 11. 无对象性的知觉是:[分值:0.5] 您的回答:A. 幻觉(得分:0.5) 12. 体内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的异常知觉,属于:[分值:0.5] 您的回答:C. 内脏性幻觉(得分:0.5) 13. 产生于主观空间内的幻觉是:[分值:0.5] 您的回答:B. 假性幻觉(得分:0.5) 14. 思维鸣响属于:[分值:0.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