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gb管理

《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gb管理

《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gb管理
《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gb管理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前言

本标准代替GB 5144—1994《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

本标准参考了ISO7752-3:1993《起重机控制布置和特性第3部分:塔式起重机》、ISO11660-1:1999《起重机通道、护板和限制装置第1部分:总则》、ISO11660-3:1999《起重机通道、护板和限制装置第3部分:塔式起重机》的有关内容。

本标准与GB 5144—199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对自升式塔机顶升加节、频繁拆装的起重臂的连接、结构件正常工作年限及主要结构件可追溯的永久性标志等要求;

——采用有关国际标准的部分内容;

——调整部分条款为推荐性。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建筑机械化研究院、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四川建设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工程机械厂、上海宝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重庆大江信达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厂、湖南湘潭江麓建筑机械有限公司、广西建工集团建筑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正兴建设机械有限公司、上海市建设机械检测中心、北京中建正和建筑机械施工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虞洪、许武全、何振础、易明、魏吉祥、董明军、王福国、付剑雄、胡浪、杨道华、史洪泉、杨定平、钱进。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5144—1985、GB 5144—1994。

《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GB 5144—2006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塔式起重机(以下简称塔机)在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检验等方面应遵守的安全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建筑用塔机。其他用途的塔机可参照执行。

本标准不适用于汽车式、轮胎式及履带式的塔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合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5972起重机用钢丝绳检验和报废实用规范(ISO4309:1990,IDT)

GB/T 5973钢丝绳用楔形接头

GB/T 5975钢丝绳用压板

GB/T 5976钢丝绳夹

GB/T 9462—1999塔式起重机技术条件

GB/T 13752—1992塔式起重机设计规范

JG/T53塔式起重机车轮技术条件

JG/T 54—1999塔式起重机司机室技术条件

JG/T 100塔式起重机操作使用规程

JG/T 5112塔式起重机钢结构制造与检验

3整机

3.1塔机的工作条件应符合GB/T 9462—

3.2塔机的抗倾翻稳定性应符合GB/T 9462—

3.3自升式塔机在加节作业时,任一顶升循环中即使顶升油缸的活塞杆全程伸出,塔身上端面至少应比顶升套架上排导向滚轮(或滑套)中心线高60mm。

3.4塔机应保证在工作和非工作状态时,平衡重及压重在其规定位置上不位移、不脱落,平衡重块之间不得互相撞击。当使用散粒物料作平衡重时应使用平衡重箱,平衡重箱应防水,保证重量准确、稳定。

3.5在塔身底部易于观察的位置应固定产品标牌。标牌的内容应符合GB/T 9462—

在塔机司机室内易于观察的位置应设有常用操作数据的标牌或显示屏。标牌或显示屏的内容应包括幅度载荷表、主要性能参数、各起升速度档位的起重量等。标牌或显示屏应牢固、可靠,字迹清晰、醒目。

3.6塔机制造商提供的产品随机技术文件应符合GB/T 9462的有关规定。

对于塔机使用说明书除应符合GB/T 9462—

a)根据塔机主要承载结构件使用材料的低温力学性能、机构的使用环境温度范围及有关因素决定塔机的使用温度、正常工作年限或者利用等级、载荷状态、工作级别以及各种工况的许用风压;

b)安全装置的调整方法、调整参数及误差指标;

c)对于在安装起重臂前先安装平衡重块的塔机,应注明平衡重块的数量、规格及位置;

d)起重臂组装完毕后,对其连接用销轴、安装定位板等连接件的检查项目和检查方法;

e)在塔身加节、降节过程中,安全的作业步骤、使用的平衡措施及检查部位和检查项目;

f)所用钢丝绳的型式、规格和长度;

g)高强度螺栓所需的预紧力或预紧力矩及检查要点;

h)起重臂、平衡臂各组合长度的重心及拆装吊点的位置。

3.7使用单位应建立塔机设备档案,档案至少应包括:

a)每次安装地点、使用时间及运转台班记录;

b)每次启用前按GB/T 9462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常规检验的记录;

c)大修、更换主要零部件、变更、检查和试验等记录;

d)设备、人身事故记录;

e)设备存在的问题和评价。

4结构

4.1材料

塔机主要承载结构件所使用的材料应符合GB/T9462—

4.2连接

4.2.1焊接

塔机主要承载结构件及焊缝的制造要求和检验应符合JG/T 5112的有关规定。

4.2.2螺栓、销轴

塔机使用的连接螺栓及销轴材料应符合GB/T13752—

起重臂连接销轴的定位结构应能满足频繁拆装条件下安全可靠的要求。

自升式塔机的小车变幅起重臂,其下弦杆连接销轴不宜采用螺栓固定轴端挡板的形式。当连接销轴轴端采用焊接挡板时,挡板的厚度和焊缝应有足够的强度、挡板与销轴应有足够的重合面积,以防止销轴在安装和工作中由于锤击力及转动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4.2.2.4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时,其连接表面应清除灰尘、油漆、油迹和锈蚀。应使用力矩扳手或专用扳手,按使用说明书要求拧紧。塔机出厂时应根据用户需要提供力矩扳手或专用扳手。

4.3梯子、扶手和护圈

4.3.1不宜在与水平面呈650~750之间设置梯子。

4.3.2与水平面呈不大于650的阶梯两边应设置不低于1m高的扶手,该扶手支撑于梯级两边的竖杆上,每侧竖杆中间应设有横杆。

阶梯的踏板应采用具有防滑性能的金属材料制作,踏板横向宽度不小于300mm,梯级间隔不大于300mm,扶手间宽度不小于600mm。

4.3.3与水平面呈750~900之间的直梯应满足下列条件:

a)边梁之间的宽度不小于300mmn;

b)踏杆间隔为250 mm~300mm;

c)踏杆与后面结构件间的自由空间(踏脚间隙)不小于160mm;

d)边梁应可以抓握且没有尖锐边缘;

e)踏杆直径不小于16mm,且不大于40mm;

f)踏杆中心0.1米范围内承受1200N的力时,无永久变形;

g)塔身节间边梁的断开间隙不应大于40mm。

4.3.4高于地面2m以上的直梯应设置护圈,护圈应满足下列条件:

a)直径为600 mm~800mm;

b)侧面应用3条或5条沿护圈圆周方向均布的竖向板条连接;

c)最大间距:侧面有3条竖向板条时为900mm,侧面有5条竖向板条时为1500mm;

d)任何一个0.lm的范围内可以承受1000N的垂直力时,无永久变形。

4.3.5当梯子设于塔身内部,塔身结构满足以下条件,且侧面结构不允许直径为600mm的球体穿过时[见图1Fa],可不设护圈;

a)正方形塔身边长不大于750mm,见图F1b;

b)等边三角形塔身边长不大于1100mm,见图F2;

c)直角等腰三角形塔身边长不大于1100mm,见图F3a;或梯子沿塔身对角线方向布置,边长不大于1100mm,见图F3b;

d)筒状塔身直径不大于1000mm,见图F4;

e)快装式塔机。

4.4平台、走道、踢脚板和栏杆

4.4.1在操作、维修处应设置平台、走道、踢脚板和栏杆。

4.4.2离地面2m以上的平台和走道应用金属材料制作,并具有防滑性能。在使用圆孔、栅格或其它不能形成连续平面的材料时,孔或间隙的大小不应使直径为20mm的球体通过。在任何情况下,孔或间隙的面积应小于400mm2。

4.4.3平台和走道宽度不应小于500mm,局部有妨碍处可以降至400mm。平台和走道上操作人员可能停留的每一个部位都不应发生永久变形,且能承受以下载荷:

a)2000N的力通过直径为125mm圆盘施加在平台表面的任何位置;

b)4500N/m2的均布载荷。

4.4.4平台或走道的边缘应设置不小于100mm高的踢脚板。在需要工操作人员穿越的地方,踢脚板的高度可以降低。

4.4.5离地面2m以上的平台及走道应设置防止操作人员跌落的手扶栏杆。手扶栏杆的高度不应低于lm,并能承受1000N的水平移动集中载荷。在栏杆一半高度处应设置中间手扶横杆。

4.4.6除快装式塔机外,当梯子高度超过10m时应设置休息小平台。

梯子的第一个休息小平台应设置在不超过12.5m的高度处,以后每隔10m内设置一个。

当梯子的终端与休息小平台连接时,梯级踏板或踏杆不应超过小平台平面,护圈和扶手应延伸到小平台栏杆的高度。休息小平台平面距下面第一个梯级踏板或踏杆的中心线不应大于150mm。

如梯子在休息小平台处不中断,则护圈也不应中断。但应在护圈侧面开一个宽为0.5m,高为1.4m的洞口,以便操作人员出人。

4.5起重臂走道

4.5.1起重臂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不设置走道:

a)截面高度小于0.85m;

b)快装式塔机;

c)变幅小车上设有与小车一起移动的挂篮。

4.5.2对于正置式三角形的起重臂,走道的设置如下所示:

a)起重臂断面内净空高度h等于或者大于1.8m时,走道及扶手应设置在起重臂的内部,且至少应设置一边扶手,扶手安装在走道上部1m处,见图F5。

b)起重臂高度H大于或等于1.5m,但起重臂断面内净空高度h小于1.8m时,走道及扶手应沿着起重臂架的一侧设置,见图F6。

c)起重臂高度H大于或等于0.85m,且小于1.5m时,走道及扶手应沿着臂架的一侧设置,见图F7。

4.5.3对于倒置式三角形的起重臂,走道的设置如下所示:

a)起重臂断面内净空高度h大于或等于1.8m时,走道及扶手应设置在起重臂的

内部,且至少应设置一边扶手,扶手安装在走道上部1m处,见图F8。

b)当起重臂是格构式时,起重臂断面内净空高度h大于或等于1.5m时,走道及

扶手应设置在起重臂的内部,且至少应设置一边扶手,扶手应安装在走道上部1m处,见图F9。

c)当起重臂高度均不满足4.5.3a)或b)时,走道及扶手应设置在起重臂的上部,

且扶手应设置在走道上边1m的外侧,见图F10。

4.6司机室

4.6.1小车变幅的塔机起升高度超过30m的、动臂变幅塔机起重臂铰点高度距轨

顶或支承面高度超过25m的,在塔机上部应设置一个有座椅并能与塔机一起回转的司机室。

司机室不能悬挂在起重臂上。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塔机的活动部件不应撞击司机室。

如司机室安装在回转塔身结构内,则应保证司机的视野开阔。

4.6.2司机室门窗玻璃应使用钢化玻璃或夹层玻璃。司机室正面玻璃应设有雨刷

器。

4.6.3可移动的司机室应设有安全锁止装置。

4.6.4司机室内应配备符合消防要求的灭火器。

4.6.5对于安置在塔机下部的操作台,在其上方应设有顶棚,顶棚承压试验应满

足JG/T 54—1999中4.2的规定。

4.6.6司机室应通风、保暖和防雨;内壁应采用防火材料,地板应铺设绝缘层。

当司机室内温度低于50C时,应装设非明火取暖装置;当司机室内温度高于350C时,应装设防暑通风装置。

4.6.7司机室的落地窗应设有防护栏杆。

4.7结构件的报废及工作年限

4.7.1塔机主要承载结构件由于腐蚀或磨损而使结构的计算应力提高,当超过原

计算应力的15%时应予报废。对无计算条件的当腐蚀深度达原厚度的10%时应予报废。

4.7.2塔机主要承载结构件如塔身、起重臂等,失去整体稳定性时应报废。如局部

有损坏并可修复的,则修复后不能低于原结构的承载能力。

4.7.3塔机的结构件及焊缝出现裂纹时,应根据受力和裂纹情况采取加强或重新

施焊等措施,并在使用中定期观察其发展。对无法消除裂纹影响的应予以报废。

4.7.4塔机主要承载结构件的正常工作年限按使用说明书要求或按使用说明书

中规定的结构工作级别、应力循环等级、结构应力状态计算。若使用说明书末对正常工作年限、结构工作级别等作出规定,且不能得到塔机制造商确定的,则塔机主要承载结构件的正常使用不应超过1.25×105次工作循环。

4.8自升式塔机结构件标志

塔机的塔身标准节、起重臂节、拉杆、塔帽等结构件应具有可追溯出厂日期的永久性标志。同一塔机的不同规格的塔身标准节应具有永久性的区分标志。

4.9自升式塔机后续补充结构件要求

4.9.1自升式塔机出厂后,后续补充的结构件(塔身标准节、预埋节、基础连接件等)在使用中不应降低原塔机的承载能力,且不能增加塔机结构的变形。

4.9.2对于顶升作业,不应降低原塔机滚轮(滑道)间隙的精度、滚轮(滑道)接触重合度、踏步位置精度的级别。

4.9.3对于安装拆卸作业,不应降低原塔机连接销轴孔、连接螺栓孔安装精度的级别。

5机构及零部件

5.1一般要求

5.1.1在正常工作或维修时,机构及零部件的运动对人体可能造成危险的,应设有防护装置。

5.1.2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塔机上的零件掉落造成危险。可拆卸的零部件如盖、箱体及外壳等应与支座牢固连接,防止掉落。

5.2钢丝绳

5.2.1钢丝绳直径的计算与选择应符合GB/T 13752—

5.2.2钢丝绳的安装、维护、保养、检验及报废应符合GB/T 5972的有关规定。

5.2.3钢丝绳端部的固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a)用钢丝绳夹固接时,应符合GB/T 5976中的规定,固接强度不应小于钢丝绳破断拉力的85%;

b)用编结固接时,编结长度不应小于钢丝绳直径的20倍,且不小于300mm,固接强度不应小于钢丝绳破断拉力的75%;

c)用楔形接头固接时,楔与楔套应符合GB/T 5973中的规定,固接强度不应小于钢丝绳破断拉力的75%;

d)用锥形套浇铸法固接时,固接强度应达到钢丝绳的破断拉力;

e)用铝合金压制接头固接时,固接强度应达到钢丝绳破断拉力的90%;

f)用压板固接时,压板应符合GB/T 5975中的规定,固接强度应达到钢丝绳的破断拉力。

5.2.4塔机起升钢丝绳宜使用不旋转钢丝绳。末采用不旋转钢丝绳时,其绳端应设有防扭装置。

5.3吊钩

5.3.1吊钩应符合GB/T 9462—

5.3.2吊钩禁止补焊,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予报废:

a)用20倍放大镜观察表面有裂纹;

b)钩尾和螺纹部分等危险截面及钩筋有永久性变形;

c)挂绳处截面磨损量超过原高度的10%;

d)心轴磨损量超过其直径的5%;

e)开口度比原尺寸增加15%。

5.4卷简和滑轮

5.4.1卷筒和滑轮的最小卷绕直径的计算,应符合GB/T 13752—

5.4.2卷筒两侧边缘超过最外层钢丝绳的高度不应小于钢丝绳直径的2倍。5.4.3

5.4.4当最大起重量不超过1t时,小车牵引机构允许采用摩擦牵引方式。

5.4.5卷筒和滑轮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予以报废:

a)裂纹或轮缘破损;

b)卷筒壁磨损量达原壁厚的10%;

c)滑轮绳槽壁厚磨损量达原璧厚的20%;

d)滑轮槽底的磨损量超过相应钢丝绳直径的25%。

5.5制动器

5.5.1塔机的起升、回转、变幅、行走机构都应配备制动器。

对于电力驱动的塔机,在产生大的电压降或在电气保护元件动作时,不允许导致各机构的动作失去控制。

动臂变幅的塔机,应设有维修变幅机构时能防止卷筒转动的可靠装置。

5.5.2各机构制动器的选择应符合GB/T 13752—1992中

6.2的规定。

5.5.3制动器零件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予以报废:

a)可见裂纹;

b)制动块摩擦衬垫磨损量达原厚度的50%;

c)制动轮表面磨损量达1.5 mm~2mm;

d)弹簧出现塑性变形;

e)电磁铁杠杆系统空行程超过其额定行程的10%。

5.6车轮

5.6.1车轮的计算、选择应符合GB/T 13752—

5.6.2车轮的技术要求应符合JG/T 53中的有关规定。

5.6.3车轮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予以报废:

a)可见裂纹;

b)车轮踏面厚度磨损量达原厚度的15%;

c)车轮轮缘厚度磨损量达原厚度的50%。

6安全装置

6.1起重量限制器

6.1.1塔机应安装起重量限制器。如设有起重量显示装置,则其数值误差不应大于实际值的±5%。

6.1.2当起重量大于相应挡位的额定值并小于该额定值的110%时,应切断上升方向的电源,但机构可作下降方向的运动。

6.2起重力矩限制器

6.2.1塔机应安装起重力矩限制器。如设有起重力矩显示装置,则其数值误差不应大于实际值的±5%。

6.2.2当起重力矩大于相应工况下的额定值并小于该额定值的110%时,应切断上升和幅度增大方向的电源,但机构可作下降和减小幅度方向的运动。

6.2.3力矩限制器控制定码变幅的触点或控制定幅变码的触点应分别设置,且能分别调整。

6.2.4对小车变幅的塔机,其最大变幅速度超过40m/min,在小车向外运行,且起重力矩达到额定值的80%时,变幅速度应自动转换为不大于40m/min的速度运行。

6.3行程限位装置

6.3.1行走限位装置

轨道式塔机行走机构应在每个运行方向设置行程限位开关。在轨道上应安装限位开关碰铁,其安装位置应充分考虑塔机的制动行程,保证塔机在与止挡装置或与同一轨道上其它塔机相距大于lm处能完全停住,此时电缆还应有足够的富余长度。

6.3.2幅度限位装置

小车变幅的塔机,应设置小车行程限位开关。

动臂变幅的塔机应设置臂架低位置和臂架高位置的幅度限位开关,以及防止臂架反弹后翻的装置。

6.3.3起升高度限位器

塔机应安装吊钩上极限位置的起升高度限位器。起升高度限位器应满足GB/T 9462—

吊钩下极限位置的限位器,可根据用户要求设置。

6.3.4回转限位器

回转部分不设集电器的塔机,应安装回转限位器。塔机回转部分在非工作状态下应能自由旋转;对有自锁作用的回转机构,应安装安全极限力矩联轴器。

6.4小车断绳保护装置

小车变幅的塔机,变幅的双向均应设置断, 绳保护装置。

6.5小车断轴保护装置

小车变幅的塔机,应设置变幅小车断轴保护装置,即使轮轴断裂,小车也不会掉落。

6.6钢丝绳防脱装置

滑轮、起升卷筒及动臂变幅卷筒均应设有钢丝绳防脱装置,该装置与滑轮或卷筒侧板最外缘的间隙不应超过钢丝绳直径的20%。

吊钩应设有防钢丝绳脱钩的装置。

6.7风速仪

起重臂根部铰点高度大于50m的塔机,应配备风速仪。当风速大于工作极限风速时,应能发出停止作业的警报。

风速仪应设在塔机顶部的不挡风处。

6.8夹轨器

轨道式塔机应安装夹轨器,使塔机在非工作状态下不能在轨道上移动。

6.9缓冲器、止挡装置

塔机行走和小车变幅的轨道行程末端均需设置止挡装置。缓冲器安装在止挡装置或塔机(变幅小车)上,当塔机(变幅小车)与止挡装置撞击时,缓冲器应使塔机(变幅小车)较平稳地停车而不产生猛烈的冲击。

缓冲器的设计应符合GB/T13752—

6.10清轨板

轨道式塔机的台车架上应安装排障清轨板,清轨板与轨道之间的间隙不应大于5mm。

6.11顶升横梁防脱功能

自升式塔机应具有防止塔身在正常加节、降节作业时,顶升横梁从塔身支承中自行脱出的功能。

7操纵系统

7.1操纵系统的设计和布置应能避免发生误操作的可能性,使塔机在正常使用中能安全可靠地运行。

7.2应按人机工程学有关的功能要求设置所有控制手柄、手轮、按钮和踏板,并应有宽裕的操作空间。

7.3对于手柄控制或轮式控制器,一般选择右手控制起升和行走机构,左手控制回转和小车变幅或动臂变幅机构。

7.3.1采用手柄控制操作时,机构运动方向应与图F11及表Fl规定的手柄方向一致。

7.3.2采用轮式控制器操作时,机构运动方向应与表F2规定的手轮旋转方向一致。

7.4手柄或操纵杆的操作应轻便灵活,操作力不应大于100N,操作行程不应大于400mm;踏板的操作力不应大于200N,脚踏行程不应大于200mm。

在一般情况下,宜使用如下数值:

a)对于左右向的操纵杆,操作力为5N~40N;

b)对于前后向的操纵杆,操作力为8N~ 60N;

c)对于踏板,操作力为10N~l50N。

7.5在所有的手柄、手轮、按钮及踏板的附近处,应有表示用途和操作方向的标志。标志应牢固、可靠,字迹清晰、醒目。

8电气系统

8.1一般规定

8.1.1电气设备应使塔机的传动性能和控制性能准确可靠,在紧急情况下能切断电源,安全停车。在塔机安装、维修、调整和使用中不应任意改变电路。

8.1.2电气元件的选择应考虑塔机工作时振动大、接电频繁、露天作业等特点。

8.1.3塔机金属结构、轨道、所有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金属线管、安全照明的变压器低压侧等均应可靠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4Ω。重复接地电阻不大于l0Ω。接地装置的选择和安装应符合电气安全的有关要求。

8.1.4电气设备安装应牢固。需要防震的电器应有防震措施。

8.1.5电气连接应接触良好,防止松脱。导线、线束应用卡子固定,以防摆动。

8.1.6电气柜(配电箱)应有门锁。门内应有原理图或布线图、操作指示等,门外应有警示标志。

8.1.7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的对地绝缘电阻不应小于0.5MΩ。

8.1.8零线和接地线必须分开,接地线严禁作载流回路。

8.2电气控制与操纵

8.2.1电气控制设备和元件应设置于柜内,能防雨、防灰尘。电阻器应设于操作人员不易接触的地方,并有防护措施。

8.2.2

8.2.3采用无线遥控方式操纵的,在失控时塔机应能自行停止工作。

8.2.4采用联动控制台操纵时,联动控制台应具有零位自锁和自动复位功能。8.2.5操纵系统中应设有能对工作场地起警报作用的声响信号。

8.3电气保护

8.3.1塔机应根据GB/T 13752—1992中7.7的要求设置短路、过流、欠压、过压及失压保护、零位保护、电源错相及断相保护。

8.3.2塔机应设置非自动复位的、能切断塔机总控制电源的紧急断电开关。该开关应设在司机操作方便的地方。

8.3.3塔机电源进线处宜设主隔离开关,或采取其它隔离措施。隔离开关应有明显标记。

8.3.4各限位开关应能可靠地停止机构的运动,但机构可作相反方向的运动。8.4照明、信号

8.4.1塔机应有良好的照明。照明的供电不受停机影响。

8.4.2固定式照明装置的电源电压不应超过220V,严禁用金属结构作为照明线路的回路。

可携式照明装置的电源电压不应超过48V,交流供电的严禁使用自藕变压器。8.4.3司机室内照明照度不应低于30 1

X

8.4.4电气室及机务专用电梯的照明照度不应低于5 1x。

8.4.5塔顶高度大于30m且高于周围建筑物的塔机,应在塔顶和臂架端部安装红色障碍指示灯,该指示灯的供电不应受停机的影响。

8.4.6快装式塔机在拖行时应装有直流24V的示宽灯、高度指示灯、长度指示灯、转向指示灯及刹车灯。

8.4.7在司机室内明显位置应装有总电源开合状况的指示信号。

8.4.8安全装置的指示信号或声响报警信号应设置在司机和有关人员视力、听力可及的地方。

8.5导线及其敷设

8.5.1塔机所用的电缆、电线应符合GB/T 13752—1992中7.5的规定。

8.5.2电线若敷设于金属管中,则金属管应经防腐处理。如用金属线槽或金属软管代替,应有良好的防雨及防腐措施。

8.5.3导线的连接及分支处的室外接线盒应防水,导线孔应有护套。

8.5.4导线两端应有与原理图一致的永久性标志和供连接用的电线接头。

8.5.5固定敷设的电缆弯曲半径不应小于5倍电缆外径。除电缆卷筒外,可移动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8倍电缆外径。

8.6电缆卷筒

8.6.1轨道式塔机的电缆卷筒应具有张紧装置,电缆收放速度应与塔机运行速度同步。

8.6.2电缆在卷筒上的连接应牢固,以保护电气接点不被拉曳。

8.7集电器

8.7.1集电滑环应满足相应电压等级和电流容量的要求。每个滑环至少有一对碳刷,碳刷与滑环的接触面积不应小于理论接触面积的80%,且接触平稳。

8.7.2滑环与滑环间的绝缘电阻不小于1MΩ。滑环间最小电气间隙不小于8mm,且经过耐压试验,无击穿、闪络现象。

9液压系统

9.1液压系统应有防止过载和液压冲击的安全装置。安全溢流阀的调定压力不应大于系统额定工作压力的110%,系统的额定工作压力不应大于液压泵的额定压力。

9.2顶升液压缸应具有可靠的平衡阀或液压锁,平衡阀或液压锁与液压缸之间不应用软管连接。

10安装、拆卸与试验

10.1塔机安装、拆卸及塔身加节或降节作业时,应按使用说明书中有关规定及注意事项进行。

10.1.1架设前应对塔机自身的架设机构进行检查,保证机构处于正常状态。10.1.2塔机在安装、增加塔身标准节之前应对结构件和高强度螺栓进行检查,若发现下列问题应修复或更换后方可进行安装:

a)目视可见的结构件裂纹及焊缝裂纹;

b)连接件的轴、孔严重磨损;

c)结构件母材严重锈蚀;

d)结构件整体或局部塑性变形,销孔塑性变形。

10.1.3小车变幅的塔机在起重臂组装完毕准备吊装之前,应检查起重臂的连接销轴、安装定位板等是否连接牢固、可靠。

当起重臂的连接销轴轴端采用焊接挡板时,则在锤击安装销轴后,应检查轴端挡板的焊缝是否正常。

10.2安装、拆卸、加节或降节作业时,塔机的最大安装高度处的风速不应大于13m/s,当有特殊要求时,按用户和制造厂的协议执行。

10.3塔机的尾部与周围建筑物及其外围施工设施之间的安全距离不小于0.6m。

10.4有架空输电线的场合,塔机的任何部位与输电线的安全距离,应符合表F3的规定。

如因条件限制不能保证表F3中的安全距离,应与有关部门协商,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后方可架设。

10.5两台塔机之间的最小架设距离应保证处于低位塔机的起重臂端部与另一台塔机的塔身之间至少有2m的距离;处于高位塔机的最低位置的部件(吊钩升至最高点或平衡重的最低部位)与低位塔机中处于最高位置部件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2m。

10.6混凝土基础应符合下列要求:

a)混凝土基础应能承受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下的最大载荷,并应满足塔机抗倾翻稳定性的要求。

b)对混凝土基础的抗倾翻稳定性计算及地面压应力的计算应符合GB/T 13752——1999中附录A的规定。

c)使用单位应根据塔机原制造商提供的载荷参数设计制造混凝土基础。

d)若采用塔机原制造商推荐的混凝土基础,固定支腿、预埋节和地脚螺栓应按原制造商规定的方法使用。

10.7碎石基础应符合下列要求:

a)当塔机轨道敷设在地下建筑物(如暗沟、防空洞等)的上面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b)敷设碎石前的路面应按设计要求压实,碎石基础应整平捣实,轨枕之间应填满碎石。

c)路基两侧或中间应设排水沟,保证路基无积水。

10.8塔机轨道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轨道应通过垫块与轨枕可靠地连接,每间隔6m应设一个轨距拉杆。钢轨接头处应有轨枕支承,不应悬空。在使用过程中轨道不应移动;

b)轨距允许误差不大于公称值的1/1000,其绝对值不大于6mm;

c)钢轨接头间隙不大于4mm,与另一侧钢轨接头的错开距离不小于1·5m,接头处两轨顶高度差不大于2mm;

d)塔机安装后,轨道顶面纵、横方向上的倾斜度,对于上回转塔机应不大于3/1000;对于下回转塔机应不大于5/1000。在轨道全程中,轨道顶面任意两点的高度差应小于100 mm;

e)轨道行程两端的轨顶高度宜不低于其余部位中最高点的轨顶高度。

10.9塔机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a)新设计的各传动机构,液压顶升和各种安全装置,凡有专项试验标准的,应按专项试验标准进行各项试验,合格后方可装机。

b)塔机的型式试验、出厂检验和常规检验按GB/T 9462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11操作与使用

1l.1塔机的操作使用应符合JG/T l00的有关规定,司机、装拆工、指挥人员应具有有关部门发放的资格证书。

11.2每台作业的塔机司机室内应备有一份有关操作维修内容的使用说明书。11.3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应按指挥信号进行操作。但对特殊情况的紧急停车信号,不论何人发出,都应立即执行。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完整版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 B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 B50164—92 目录 第二章混凝土的质量要求 第三章混凝土质量的初步控制 第四章混凝土质量的生产控制 第一章总则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3年5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的通知 建标〔1992〕667号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有关计委,各计划单列市建委: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630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的《混凝土 质量控制标准》,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

1993年5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解释。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2年9月29日 编制说明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630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在编制过程中,对全国混凝土的质量状况和有关质量控制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吸取了行之有效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并借鉴了国外的有关标准。在先后完成本标准的初稿、征求意见稿及征求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后,完成送审稿,经审查会审定稿。 本标准共分为四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混凝土的质量要求、混凝土质量的初步控制、混凝土质量的生产控制等。 本标准为首次编制,在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随时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寄交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100013),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建设部 1992年9月 第一章总则 第1.0.1

信息安全及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

信息安全及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 保密协议 甲方: 乙方:北京新纪源认证有限公司 依据工信部联协[2010]394号文《关于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安全管理的通知》及各地方和有关主管部门/监管部门,认证认可相关规定对信息安全,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的要求,为保证申请认证组织信息资产的安全,双方签订此保密协议。具体条款如下: 1、甲方应填写“保密和敏感信息资产和区域声明表”,明确甲方的重要敏感信息和区域,并明确乙方的接触要求; 2、乙方审核组将严格遵守保密承诺。审核组在现场审核过程中不以任何形式记录甲方的保密或敏感信息。审核组在离开审核现场前,接受甲方的检查和确认审核组携带的文件、资料和设备中未夹带甲方的任何保密或敏感信息; 3、未经甲方的书面授权,乙方及其审核组不得将甲方在经营、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非公开信息以任何方式泄密给第三方但下列情况除外: ●甲方已公开的信息,或在提供时已为公众所知的信息,或虽不为公众所知但已不再是秘密的信息; ●得到甲方的书面同意; ●应法律要求时,但发生该等情形时应及时通知甲方。 4、乙方所有保密义务及于乙方内部人员及为乙方工作的外部人员,上述人员已经与乙方签署了保密协议或具有保密条款的法律文件。如甲方要求,我方直接接触客户组织信息的认证人员(如审核组成员)可按照甲方的保密要求与甲方签署保密协议。 5、本协议作为认证合同的附件,与认证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6、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经双方签章后生效,且不因认证协议的解除而失效。 甲方(名称加盖单位公章): 甲方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人: 日期:年月日 乙方(名称加盖单位公章):北京新纪源认证有限公司 乙方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人: 日期:年月日 1

《国家标准》国家标准GBT

国家标准GB/T 13017修订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承担的国家标准GB/T 13017《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修订任务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纳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修订项目计划,编号为:53032Z-1101,项目代号20030435-T-424。 2.背景 《指南》于1991年发布后,曾于1995年第1次修订为V.2版,现为第2 次修订的V.3版。从V.2到目前即将发布的V.3的逾十年间,科学技术和标准都已呈现出巨大的发展与进步,使《指南》V.2版内容对照当前高新技术已显出很大的差距。首先,企业在面对瞬息万变的环境而又不能制定可预测的长期规划时,自身必须具有一种自然和动态的演进和适应能力,而不是偶然强加于企业的被动举动,这需要企业制订相应措施来应对。其次,我国目前在国民经济产值上虽然蒸蒸日上,但生产中的能耗、资源消耗、安全事故、劳动生产率、管理水平及在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上都居世界相当落后的地位,这对科学的管理体系提出了要求。再次,我国日益认识到标准的重要作用,起动了国家标准战略的研究,而企业的标准化是标准化战略的基础和落脚点。 3.主要工作过程 承接本标准的修订任务后,我院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的标准修订课题组,并去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和宝钢集团做了调研工作,在鲍仲平同志的直接指

导和亲自带领下,收集了大量标准和文献,做了充分的前期调研工作。经过课题组的努力,2006年初基本完成了本标准的草案稿,3月向本院的院领导及各研究所做了汇报,相继走访了多家企事业单位,深入听取了各方意见;并对草案做了多次修改,于2006年6月完成了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二、内容简介 1.本标准的定位 a)为编制先进、科学的企业标准体系提供指导 《指南》第三版采纳并融合了国际上最新管理理念和高技术水平的标准。 b)面向所有企业的中性标准 定位在实施系统集成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同时也适用于不实施这些集成 的传统企业。既适合于制造业企业,也适用于服务业等其他企业,也可 以为政府电子政务项目建立标准体系提供指导。 2.技术创新 a)以企业建模标准体系(企业工程和集成标准体系)为指导ISO发布了企业建模的系列标准,包括“通用企业参考体系结构与方法 论”GERAM,其范围包括企业工程/企业集成所需的所有知识。要求把 改变过程中利用的多种学科的方法统一起来,例如工业工程、管理科学、 通信和信息技术等方法。GERAM框架的目的是要把基于产品模型和基 于业务过程设计的两种不同的企业工程方法统一起来。 b)以企业管理体系为指导 ISO已发展和制定出“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 管理体系”“信息安全管理”等成套的标准体系,此外还有“风险管理”、

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系列培训IT服务经理试题参考答案

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系列培训 IT 服务经理试题 一、单选题(为单选题量为40题,每题 1 分,共计40分) 1. 以下哪项不是实施ITSM 的根本目标: A 以客户为中心提供IT 服务 B 扭转“轻服务、重技术”的现象 C 提供的服务是可以准确计价的 D 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服务 2. 按照ITSS 的定义,IT 服务生命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 A. 计划、执行、检查、实施 B. 人员、流程、技术 C. 服务战略、规划设计、部署实施、服务运营、持续改进 D. 规划设计、部署实施、服务运营、持续改进、监督管理 3. 戴明环包括哪几个环节? A. 计划、实施、检查、改进 B. 人员、流程、技术、资源 C. 设计、部署、实施、改进 D. 计划、改进、技术、人员 4. 下列几项中,不是IT 服务经理职业规划中必备要素的是? A.职业定位 B.目标设定 C.薪酬水平 D.通道设计 B.GB/T 28827.1—2012 《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 部分:通用要求》 C.GB/T 28827.2—2012 《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2 部分:交付规范》D.ITSS.1-2015 《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 6. 哪一类服务是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及方法,依据需方提出的服务级别要求,对其信息系统的基础环境、硬件、软件及安全等提供的各种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 A.设计与开发服务 B.信息技术咨询服务 C.运行维护服务 D.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 7. 以下哪一项不是硬件运维服务的内容: A.网络运维服务 B.主机运维服务

C.存储运维服务 D.基础环境运维服务 8. 桌面维护类项目的目标包括哪些? (1)规范性:通过各项流程、规范、指导文件、考评、培训和应急机制规范等保障服务级别协议所规定的指标达成 (2)便利性:提供灵活的服务形式和丰富的服务资讯,帮助用户方便快捷的获取服务(3)安全性:建立适当的策略、制度、规范、流程,并借助可靠的工具以处置运维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 (4)经济性:减少桌面及外围设备在使用、维修和报废过程中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降低桌面及外设的运营成本 A.(1)(2)(3)(4) B.(1)(2)(3) C.(1)(2)(4) D.(1)(3)(4) 9. 过程要素设计通常定义了活动、关系、顺序、产出标准等信息,具有用明的日标、可 重复、可衡量、对特定事件响应的特性,常见的IT 服务管理过程不包括 A. 服务级别管理过程 B. 变更及发布管理过程 C. 知识管理过程 D. 可用性和连续性管理过程 10. 人员要素设计的活动不包括 A. 人员岗位和职责设计 B. 人员绩效方案设计 C. 人员培训方案设计 D. 人员连续性管理 11.服务模式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设计服务模式时 应充分考虑客户需求和 A. 业务流程外包(BPO) B. 做到随需而变 C. 服务价格 D. 供方的服务能力 12. 在识别服务需求时,对服务的可用性需求,以下哪项是不用考虑的? A. 服务不可用对业务的影响 B. 通过风险评估找出那些潜在的威胁 C. 服务不可用或质量下降时造成的成本损失 D. 平均无故障时间 13. 以下那一项不是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 A. 设计满足业务需求的IT 服务 B. 规划服务组织架构、人员编制、岗位及任职要求 C. 设计服务过程及其控制方法 D. 衔接规划设计阶段与服务运营阶段 14. 在运维工作中一个人的智慧和经验是有限的,如何不断提高运维人员技能水平,快速解决事件和问题,并营造乐于共享的环境和平台,而不只局限于个人的智慧积累。在资源要素方面需要着力打造什么?

信息技术服务 分类代码解读

《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解读 刘宏 2017-03-09 《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标准为信息技术服务分类提供了分类方案,为信息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和维护提供了依据。目前公司的业务基本上是按照《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进行分类,因此本文介绍了《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主要内容。 信息技术服务需求包括纵横两个维度的内容,一是横向的由管理体系、人员、信息资源、技术支撑等组成的信息化体系要素,二是纵向的系统生命周期过程,即系统的概念、开发、生产、使用、支持、退役等六个阶段。 应对需方信息技术服务需求的各项内容,在供方层面产生了八项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包括咨询服务、培训服务、数据处理服务、软件开发和部署服务、测试服务、集成服务、IT运维服务和租赁服务。这八种信息技术服务应对需方信息技术服务需求全部要素的同时,也涵盖了系统生命周期过程的全部六个阶段。 运营 图1 信息技术服务框架图 图1中,八类信息技术服务业务与信息技术服务需求的基本对应关系如下:? 1)咨询服务,包括规划、设计、管理咨询、监理、评估认证和技术培训等,应对于 需方信息技术服务需求中的管理体系、人员、信息资源,以及技术支撑中的概念 和开发等阶段。 2)设计与开发服务,包括硬件、软件等设计开发,应对于需方技术支撑需求中的设

计开发阶段。 3)系统集成试试服务,包括基础环境、硬件、软件、安全等集成实施,以及集成实 施管理等,应对于需方技术支撑需求中的集成实施阶段。 4)运行维护服务,包括基础环境、硬件、软件、安全等运行维护服务,以及运行维 护管理等,应对于需方技术支撑需求中的运行维护阶段。? 5)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包括数据加工处理、存储等,应对于需方的信息资源需 求。 6)运营服务,包括软件、平台基础设施等运营服务,应对于需方的租用服务需求; 7)数字内容服务,包括数字动漫、游戏设计、地理信息等内容的加工与整合,应对 于需方的数字内容服务需求。 8)呼叫中心服务,包括业务咨询、信息查询、数据查询等信息服务,应对于需方的 信息服务需求; 在《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标准编制中对信息技术服务框架的中的信息技术服务分类进行了调整。表1是目前使用的信息技术服务分类。 特别注意的是在2010年前,由于认知上的失误,将“系统运行与维护”定义为“IT服务”,即所谓“大IT服务(覆盖IT全生命周期阶段的服务)”与“小IT服务(覆盖系统运行与维护阶段的服务)之争。基于《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标准,目前公司的业务都属于信息技术服务范围内。公司目前个别业务单元名称冠以“IT服务”(其核心业务为“系统平台运行维护”等),在国内进行业务沟通与交流时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需要特别关注。 信息技术服务的分类与代码内容如下: 表1 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参考答案

Unit 1 assignment 1) What is ITS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Management)based on your online search results? Answer: IT service management (ITSM) is a discipline for manag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systems, philosophically centered on the customer's perspective of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business, including design, management, delivery, and evaluation. ITSM stands in deliberate contrast to technology-centered approaches to IT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interaction. It refers to the 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quality IT service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the business. ITSM is performed by IT service providers through an appropriate mix of people, proces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 What is your understanding on the profit chain in IT Industry? And why? Answer: The IT industry uses the service path to make profit. Unlike the traditional path, this path focuses on the customers. When customers encounter an incident, service providers struggle to reach a satisfying solution to offer an enhanced service operation to customers. And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service path and customers’ requirements tend to expand. Owing to the improved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retention, the revenues will increase, thus the profit will also increase. 3) Why it’s said Google as a Service? Answer: Google offers services based on the users’ needs, design things for evolution and finds opportunities of creating new products from users’ perspective. And it cares about multiple kinds of customers. A service is the non-material equivalent of a good, and Google provides it, such as Blogger, Gmail, Google map and so on. 4) How could you effectively measure the benefits of an IT service from the service-profit triangle? Answer: Evaluate the Internal Service Quality. Employee Satisfaction ( Customer orientation/quality emphasis. Allow decision-making latitud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Provide support systems. Foster teamwork. Workplace design. Job design. Employee selection and development. Employee rewards and recognition. Tools for serving customers). Customer Satisfaction (Attractive Value. Service designed & delivered to meet targeted customers’ needs. Solicit customer feedback). Customer Loyalty. Revenue Growth and Profitability. Additionally, we can measure by previous experiences. Unit 2 assignment 1) What could be the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UNIX and Windows? (hint: online searching) Answer: First, Unix is safer and more reliable than Windows. Unix prevents one program accessing memory or storage space allocated to another as well as requires users to have permission to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s. And it requires less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 to maintain a Unix system. Second, the process hierarchy is different. Third, Unix uses daemons while Windows has service processes. Therefore, Unix is better at handling multiple tasks. Forth, Unix has a novel approach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审核员考试试题及答案基础部分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审核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基础部分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审核员考试(基础知识部分)姓名:身份证号:

A.GB/T22080-2008/ISO/IEC27001:2005 B.GB/T24405.1-2009/ISO/IEC20000-1:2005 C.ISO/IEC20000-2:2005 D.ISO/IECTR20000-3 2.包含每个配置项所有相关的详细信息和配置项之间重要关系的详细信息的数据库是()。 A.配置项 B.基线 C.配置管理数据库 D.以上都是 3.文件是指()。 A.包括受影响的配置项及其如何被授权的变更所影响的详细信息的记录 B.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的文件 C.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D.信息及其承载介质 4.一个或多个事件的未知的潜在原因是()。

B.问题 C.事态 D.缺陷 5.经测试且被引入实际运行环境新配置项和(或)变更的配置项的集合是()。 A.SLA B.OLA C.CMDB D.以上都不是 6.应对服务管理进行策划,形成计划……()。 A.任何针对特定过程生成的计划都应与服务管理计划保持一致 B.任何针对特定过程生成的计划都应与服务管理方针保持一致 C.任何针对特定过程生成的SLA都应与服务管理计划保持一致 D.任何针对特定过程生成的SLA都应与服务管理方针保持一致 7.服务提供方应实施服务管理计划,以管理并交付服务,包括()。 A.服务风险的识别和管理 B.支持过程的适当工具 C.得到有效地实施和保持 D.以上都是 8.审核方案应规定()。 A.审核的目的、范围、频次和方法 B.审核的准则、目标、频次和方法 C.审核的准则、范围、渠道和方法 D.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 9.策划和实施新服务或变更的服务()。 A.确保所有批准的措施都已交付执行,并达到了预期目标 B.与所有相关方进行协商 C.应考虑由服务交付和管理所产生的成本以及组织上、技术上和商业上的影响 D.测量、报告并通报服务改进 10.所提供的服务都应定义、协商并记录在()服务级别协议(SLAs)中。 A.若干 B.多个 C.不同 D.一个或多个 11.服务报告是指()。 A.对所有的服务改进进行评估、记录、排定优先顺序的报告 B.为依据可靠信息做出决策和有效沟通,编制一致的、及时的、可靠的、准确的报告C.任何与标准或服务管理计划的不符合都应进行补救的报告 D.编制并保持每个过程或过程集合的策略、计划、规程和定义的报告 12.服务连续性和可用性管理,其需求包括()。 A.访问权和响应次数 B.容量和资源利用率 C.重大事件和变更 D.违背SLA和安全漏洞 13.包括“已识别的服务升级的时间进度表、阈值和成本”内容的是()。 A.服务管理计划 B.服务连续性计划 C.服务改进计划 D.能力计划 14.具有适当授权的管理者应批准信息安全方针,并通报给()。 A.顾客 B.所有相关方 C.所有适当的相关人员和顾客

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安全管理制度通用版

管理制度编号:YTO-FS-PD272 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安全管理制度通用 版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Daily Behavior, The Activities And T ask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termined Terms, So As T 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afe Production And Reduce Hidden Danger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安全管理制度通 用版 使用提示:本管理制度文件可用于工作中为规范日常行为与作业运行过程的管理,通过对确定的条款对活动和任务实施控制,使活动和任务在受控状态,从而达到安全生产和减少隐患的效果。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第一节总则 1、为加强医院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的安全管理,保证医院信息系统运行环境的稳定,特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所称信息技术外包服务,是指医院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委托承担信息技术服务且非本医院所属的专业机构提供的信息技术服务,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运行维护服务、技术培训及其它相关信息化建设服务等。 3、安全管理是以安全为目的,进行有关安全工作的方针、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合理有效地使用人力、财力、物力、时间和信息,为达到预定的安全防范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称为安全管理。 4、外包服务安全管理遵循关于安全的所有商业准则及适当的外部法律、法规。 第二节外包服务范围 5、外包服务包括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运行维护服务、技术培训等。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审核员考试试题及答案基础部分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审核员考试试题及答案基础 部分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审核员考试(基础知识部分)姓名:身份证号:

A.GB/T22080-2008/ISO/IEC27001:2005 B.GB/T24405.1-2009/ISO/IEC20000-1:2005 C.ISO/IEC20000-2:2005 D.ISO/IECTR20000-3 2.包含每个配置项所有相关的详细信息和配置项之间重要关系的详细信息的数据库是()。 A.配置项 B.基线 C.配置管理数据库 D.以上都是 3.文件是指()。 A.包括受影响的配置项及其如何被授权的变更所影响的详细信息的记录 B.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的文件 C.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D.信息及其承载介质 4.一个或多个事件的未知的潜在原因是()。 A.事件

B.问题 C.事态 D.缺陷 5.经测试且被引入实际运行环境新配置项和(或)变更的配置项的集合是()。 A.SLA B.OLA C.CMDB D.以上都不是 6.应对服务管理进行策划,形成计划……()。 A.任何针对特定过程生成的计划都应与服务管理计划保持一致 B.任何针对特定过程生成的计划都应与服务管理方针保持一致 C.任何针对特定过程生成的SLA都应与服务管理计划保持一致 D.任何针对特定过程生成的SLA都应与服务管理方针保持一致 7.服务提供方应实施服务管理计划,以管理并交付服务,包括()。 A.服务风险的识别和管理 B.支持过程的适当工具 C.得到有效地实施和保持 D.以上都是 8.审核方案应规定()。 A.审核的目的、范围、频次和方法 B.审核的准则、目标、频次和方法 C.审核的准则、范围、渠道和方法 D.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 9.策划和实施新服务或变更的服务()。 A.确保所有批准的措施都已交付执行,并达到了预期目标 B.与所有相关方进行协商 C.应考虑由服务交付和管理所产生的成本以及组织上、技术上和商业上的影响 D.测量、报告并通报服务改进 10.所提供的服务都应定义、协商并记录在()服务级别协议(SLAs)中。 A.若干 B.多个 C.不同 D.一个或多个 11.服务报告是指()。 A.对所有的服务改进进行评估、记录、排定优先顺序的报告 B.为依据可靠信息做出决策和有效沟通,编制一致的、及时的、可靠的、准确的报告C.任何与标准或服务管理计划的不符合都应进行补救的报告 D.编制并保持每个过程或过程集合的策略、计划、规程和定义的报告 12.服务连续性和可用性管理,其需求包括()。 A.访问权和响应次数 B.容量和资源利用率 C.重大事件和变更 D.违背SLA和安全漏洞 13.包括“已识别的服务升级的时间进度表、阈值和成本”内容的是()。 A.服务管理计划 B.服务连续性计划 C.服务改进计划 D.能力计划 14.具有适当授权的管理者应批准信息安全方针,并通报给()。 A.顾客 B.所有相关方 C.所有适当的相关人员和顾客 D.有关相关方

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分析报告

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分析报告 东吴证券姜超尚 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及主要法规 1、行业主管部门和监管体制 我国电信行业的主管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通信管理局,实行以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主的部省双重管理体制,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通信管理局进行垂直管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内设电信管理局,主要负责依法对电信与信息服务实行监管,提出市场监管和开放政策;负责市场准入管理,监管服务质量;保障普遍服务,维护国家和用户利益;拟订电信网间互联互通与结算办法并监督执行;负责通信网码号、互联网域名、地址等资源的管理及国际协调;承担管理国家通信出入口局的工作;指挥协调救灾应急通信及其它重要通信,承担战备通信相关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是对辖区电信业实施监管的法定机构,在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的规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电信业实施监督管理,其监管内容主要包括:对本地区公用电信网及专用电信网进行统筹规划与行业管理、负责受理核发本地区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分配本地区的频谱及码号资源、监督管理本地区的电信服务价格与服务质量。 2、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我国电信行业适用的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包括: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1997年12月11日国务院批准,1997年12月30日公安部发布,自发布之日起开始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2000年9月20日国务院第31次常务会议通过,并于2000年9月25日公布施行。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0年9月20日国务院第31次常务会议通过,并于2000年9月25日公布施行。 《电信业务分类目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的附件,2001年6月1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对《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做了调整,并公布施行。 《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2001年12月5日国务院第49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2008年9月10日国务院令第534号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的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2009年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第6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9年4月10日起施行。 《电信服务规范》,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第八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5年4月20日起施行。 《关于进一步开展电信网络安全防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于2007年11月12日发布。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通信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节[2013]48号) 本文指出:虽然通信业能源消耗总量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不足千分之一,但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加速推进以及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务的蓬勃发展,通信网络规模快速扩张,通信业能源消耗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的比重和对全社会的影响逐年增加。同时,通信业节能减排基础管理比较薄弱,能耗统计体系、监测管理体系和市场节能机制有待完善和提升,绿色发展任务艰巨,节能减排面临较大挑战。 《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 根据互联网接入及通信增值服务内容,其中第十三项信息产业中指出:数据通信网建设;第二十八项服务业中指出:信息网络建设等均为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

20176月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审核员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审核部分)

CCAA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员考试(审核知识与技能) 姓名:身份证号: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面各题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并将相应字母填在下表相应位置中。每题1 难度按5级划分,1级很容易,答题正确率90%以上,2级较容易,答题正确率80-90%之间,3级中等,答题正确率70-80% ,4级较难,答题正确率50-70%,5级很难,答题正确率50%以下。答题正确率在30%以下的题不要出。

1.对于目标不确定性的影响是()。 A.风险评估 B.风险 C.不符合 D.风险处置 2.管理体系是()。 A.应用知识和技能获得预期结果的本领的系统 B.可引导识别改进的机会或记录良好实践的系统 C.对实际位置、组织单元、活动和过程描述的系统 D.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 3.审核的特征在于其遵循()。 A.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 B.非营利性 C.若干原则 D.客观性 4. 审核员在()应保持客观性。 A.整个审核过程 B.全部审核过程 C.完整审核过程 D.现场审核过程 5. 如果审核目标、范围或准则发生变化,应根据()修改审核方案。 A.顾客建议 B.需要 C.认可规范 D.认证程序 6. 在审核过程中,出现了利益冲突和能力方面的问题,审核组的()可能有必要加以调整。 A.审核员和技术专家 B.审核组长和审核员 C.规模和组成 D.实习审核员 7. 从审核开始直到审核完成,()都应对审核的实施负责。 A.管理者代表 B.审核方案人员 C.认证机构 D.审核组长 8. 当审核不可行时,应向审核委托方提出()并与受审核方协商一致。 A.合理化建议 B.替代建议 C.终止建议 D.调整建议 9. 文件评审应考虑受审核方管理体系和组织的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以及审核的() A.目标和范围 B.方针和目标 C.方案和计划 D.标准和法规

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讲座gb 50300-2013

建设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学习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宣贯及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与质量监管要点培训班”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李惠强

主要内容 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13条文解读 二、《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2—2002强制性条文解读 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4—2002(2011版)强制性条文解读 四、《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3—2011修改条文解读

建设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学习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13宣贯培训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李惠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 公告 第193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300-2013,自2014年6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5.0.8、6.0.6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3年11月1日 (原强制性条文共6条,本次修订压缩为2条)

建筑安装工程质量验收标准修订历史 1966标准: 《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GBJ22-66。 1974标准:《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TJ301-74。 1988标准:《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 GBJ300-88 2001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 2013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13(2014年6月1日起实施)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 配置流程管理办法 文件编号:SM-02007 [本文件中出现的任何文字叙述、文档格式、插图、照片、方法、过程等内容,除另有特别注明,版权均属本公司所有,受到有关产权及版权法保护。任何个人、机构未经本公司的书面授权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引用本文件的任何片断。]

1.分发控制 2.文件版本信息 3.文件版本信息说明 文件版本信息记录本文件提交时的当前有效的版本控制信息,当前版本文件有效期将在新版本文档生效时自动结束。文件版本小于1.0 时,表示该版本文件为草案,仅可作为参照资料之目的。

目录 1.概述 (1) 1.1.目标 (1) 1.2.范围 (1) 1.2.1.流程适用范围 (1) 1.2.2.流程管理范围 (1) 2.角色和职责 (1) 2.1.配置管理流程负责人 (1) 2.2.配置经理 (2) 2.3.配置管理员 (2) 3.输入 (3) 4.输出 (3) 5.配置流程管理相关要求 (3) 5.1.配置管理策略 (3) 5.2.配置项管理 (4) 5.2.1.配置项的识别和定义 (4) 5.2.2.配置项的控制和维护 (4) 5.2.3.配置状态验证和审计 (4) 6.配置管理流程描述 (4) 7.表单和模板 (5) 8.关键绩效指标(KPI) (6) 9.流程质量控制 (6) 10.与其它流程的接口 (7) 11.术语定义 (8) 12.附则 (9)

1.概述 1.1.目标 配置管理流程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公司内部有关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管理的流程,通过建立、监控和维护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以统一的、一致的手段来管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中的各个组件,为信息技术服务管理各流程提供有关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可靠的和最新的信息,并实现: 1)所有配置项被正确识别,配置项当前和历史状态得到记录,配置项完整性得到维护和确认; 2)为其它流程提供基础配置信息; 3)提供更有效的用户支持; 4)减少变更带来的风险,减少有意或无意的变更操作错误。 1.2.范围 1.2.1.流程适用范围 本流程适用于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技术部。 1.2.2.流程管理范围 配置管理流程涵盖桌面硬件、计算机辅助设备、基础网络、各类业务应用系统(OA、现场管理系统)IT研发环境下所包含的配置项(CI),包括研发环境的硬件、软件(包括公司自主开发的软件)、文档、环境以及开发、测试环境中和备用的硬件以及系统软件,具体内容包括识别、控制、汇报和审核等行为。 配置管理流程不包括:处于开发或测试环境中的系统和应用。 2.角色和职责 配置管理流程中定义的角色:配置管理流程负责人、配置经理、配置管理员。配置管理流程负责人和配置经理可以由同一人担任。 2.1.配置管理流程负责人 配置管理流程负责人从宏观上对流程运行情况进行监控,确保配置管理流程在各部门间被正确的执行。当流程不能够适应公司实际情况时,流程负责人必须启动分析研究,找到解决方案并进行改进,实现流程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提高。具体职责包括: 1)确定配置管理流程的衡量指标;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关于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解放军环境保护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各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环境保护局,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和____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我部批准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现就分期实施该标准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重要意义 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新时期加强大气环境治理的客观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机动车保有量急剧 增加,经济发达地区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显著增长,臭氧(O3)和细颗粒物(PM2.5)污染加剧,在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总悬浮颗粒物(TSP)污染还未全面解决的情况下,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等区域PM2.5和O3污染加重,灰霾现象频繁发生,能见度降低,迫切需要实施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污染物监测项目,加严部分污染物限值,以客观反映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推动大气污染防治。 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完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健全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评价指标,使评价结果与人民群众切身感 受相一致,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是探索环保新道路的重要任务。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以及《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完善空气质量标准及其评价体系,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工作要求。 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满足公众需求和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必然要求。与新标准同步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增加了环 境质量评价的污染物因子,可以更好地表征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反映当前 复合型大气污染形势;调整了指数分级分类表述方式,完善了空气质量指数发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容量流程管理办法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容量流程管理办法

目录 1.概述 (1) 1.1.目标 (1) 1.2.范围 (1) 1.2.1.流程适用范围 (1) 1.2.2.流程管理范围 (1) 2.角色和职责 (1) 2.1.容量管理流程负责人 (1) 2.2.容量经理 (2) 2.3.容量管理员 (2) 3.输入 (2) 4.输出 (3) 5.流程描述 (3) 6.关键绩效指标(KPI) (4) 7.流程质量控制 (5) 8.与其它流程的接口 (5) 9.术语定义 (7) 10.附则 (7)

1.概述 1.1.目标 1)使用恰当的资源,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成本提供恰当的服务; 2)确保组织机构在任何时间拥有足够的能力以满足当前和未来业务的需求。 1.2.范围 1.2.1.流程适用范围 本流程适用于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相关各部门。 1.2.2.流程管理范围 范围内:IT系统服务器、网络、存储设备以及环境设施的容量管理; 范围外:桌面系统的容量管理。 2.角色和职责 容量管理流程涉及的角色包括:容量管理流程负责人、容量经理、容量管理员等。容量管理流程负责人和容量经理可以由同一人担任。各角色职责如下: 2.1.容量管理流程负责人 容量管理流程负责人从宏观上对流程运行情况进行监控,确保容量管理流程在各部门间被正确的执行。当流程不能够适应公司实际情况时,流程负责人必须启动分析研究,找到解决方案并进行改进,实现流程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提高。具体职责包括: 1)确定容量管理流程的衡量指标; 2)确保容量管理流程能够取得管理层的参与和支持; 3)确保容量管理流程符合公司实际状况和公司IT发展战略; 4)总体上管理和监控流程,建立容量管理流程实施、评估和持续优化机制; 5)确保容量管理流程有效、正确地执行,当流程不能够适应公司的情况时,必须 及时进行分析、找出缺陷、进行改进,从而实现可持续提高;

《国家标准》GB 121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 硅的测定钼蓝比色法GB12149—89 Analysis of water used in boiler and cooling system -Determination of silica-Molybdenum blue colorimetry 国家技术监督局1989-12-29批准1990-11-01实施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火力发电厂对化学补给水、给水、炉水、蒸汽、凝结水等进行现场控制时硅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锅炉用水分析。硅的测定范围为:每升含10~500μgSiO2和每升含0.5~20mg SiO2。 2 引用标准 GB 6903 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通则 3 方法概要 3.1 在pH1.2~1.3的溶液中,可溶硅与钼酸铵反应生成硅钼黄,再用氯化亚锡还原生成硅钼蓝,此蓝色的色度与水样中可溶性硅的含量有关。磷酸盐对本法的干扰可用调整酸度及加草酸或酒石酸的方法加以消除。 3.2 当水样中可溶性硅含量小于每升0.5mg SiO2时,由于硅钼蓝颜色很浅,可用硅钼蓝光度法或用正丁醇等有机溶剂萃取浓缩,以提高灵敏度,便于比色。 4 试剂 4.1 5%(质量/体积)钼酸铵溶液:用试剂水配制,配制后溶液澄清透明。 4.2 1%氯化亚锡溶液:称取1.19克优级纯氯化亚锡(SnCl2·2H2O)于烧杯中,加20mL 盐酸溶液(1+1),加热溶解后,再加80mL纯甘油(丙三醇),搅匀后将溶液转入塑料瓶中备用。 4.3 5mol/L硫酸溶液:于720mL试剂水中徐徐加入280mL浓硫酸。 4.4 二氧化硅工作液。 4.5 正丁醇(或异戊醇) 5 仪器 具有磨口塞的25mL比色管。 6 分析步骤 6.1 水样中可溶性硅含量大于每升0.5mg SiO2时,测定方法如下: 6.1.1 于一组比色管中分别注入二氧化硅工作液(1mL含0.02mgSiO2)0.25,0.5,1.0,1.5mL……,用试剂水稀释到10mL。 6.1.2 在另一支比色管中注入适量水样并用试剂水补足到10mL。 6.1.3 往上述比色管中各加0.2mL 5mol/L硫酸溶液,摇匀。 6.1.4 用滴定管分别加入1mL钼酸铵溶液,摇匀。 6.1.5 静置5 min后,用滴定管分别加入5mL 5mol/L硫酸溶液,摇匀,静置1min。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