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物工程导论(中英文+考试重点)

生物工程导论(中英文+考试重点)

生物工程导论(中英文+考试重点)
生物工程导论(中英文+考试重点)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也被称为重组DNA技术,是指在改变生物体的基因产生的转基因生物体(GMO)的一个新的基因型。

各种基因改造是可能的:插入到另一个从一个物种的外源基因,形成了转基因生物,改变现有的基因,使自己的产品改变;或改变基因的表达,以便它被翻译更经常或根本没有。

理论研究成果:

遗传物质是DNA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遗传信息的传递

三项发明的技术:

工具酶; 载体; 逆转录酶

Basic steps in genetic engineering在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

1隔离的基因另一种方法(使用逆转录酶)

2插入基因的载体(载体- DNA的,用于在宿主细胞携带外源基因的分子)

3它插入主机使用载体

4在宿主细胞通过克隆繁殖(通过克隆大型发酵罐因为所有的基因完全相同的无性繁殖)5分离纯化的基因产物

基因载体

1质粒载体(质粒载体是双股,循环,自我复制,染色体外的DNA分子。)

优点:小,易处理;直接的选择策略;有用的小DNA片段进行克隆“(<10kbp)

缺点:那么有用的DNA片段进行克隆大(“10kbp)

2噬菌体载体优点:有用的DNA片段进行克隆大(10 - 23 kbp的);大尺寸选择插入的内在缺点:不容易处理

3粘粒优点:有用的非常大的DNA片断的克隆(32 - 47 kbp的);大尺寸选择插入的内在;处理类似质粒

缺点:不容易处理非常大的质粒(?50 kbp的)

4 BACs and Y ACs优点:非常有用的用于克隆大DNA片段(100 - 2000 KBP)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基因组测序计划

缺点:不容易处理非常大的DNA分子

What determines the choice vector?载体的选择是什么决定?

插入大小;载体大小;酶切位点;拷贝数

Sources of DNA for Cloning DNA的来源

1)染色体的DNA(基因库)2)RNA的转换基因(基因库)3)化学合成4)PCR扩增的DNA

Methods for Recombinant DNA into a host cell

转换;转导;显微注射;电穿孔;聚合物介导法;粒子轰击

细胞工程

Introduction of Cells介绍细胞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生命物质的最小结构单元,它是能够进行基本的生活过程;所有细胞的细胞核;所有细胞都来自已经存在的细胞

产品类别: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应用微生物细胞

细胞培养介绍

细胞培养是其中原核,真核或植物细胞是在受控条件下发展的过程。但实际上它指的是从动物细胞源性细胞培养。细胞培养成功进行首次于1907年由Ross哈里森;在1885年首次鲁维持在鸡胚细胞培养细胞

细胞培养意义:基因操作; 癌症研究哺乳动物细胞培养; 通过组织培养产生新的植物

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的情况下

1细胞材料的来源: 新鲜; 股份制细胞系

2合适的容器中:简单的瓶; 先进的发酵罐电脑控制的监测

3生长介质:葡萄糖水氨基酸盐

4气体交换的机会:氧;二氧化碳

5动物血清:牛胎儿血清;至关重要的动物细胞增殖;5%- 10%的生长介质

6指标:废旧产品pH值变化的原因;利用指标如酚红从红色到黄色的变化

7控制温度和pH值37.5 0C pH 7.5

8测量细胞生长方法在文化计数细胞数(血球);分光光度计测量光密度

9灭菌抗生素灭菌

安克雷奇- 依赖:相关细胞与体液;血细胞;悬浮液中生长;最终将需要传代

安克雷奇- 独立:大部分动物源性细胞;坚持一个瓶底,形成单层;最终覆盖基质(合流)的整个表面;然后停止扩散;继代培养细胞需要在这一点上(转移到新鲜培养基)扩散可以重新开始

原代培养:取自新鲜组织;使用寿命有限;用蛋白水解酶(胰蛋白酶)分割成单个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

连续细胞系:源自人类;被改造;敏感性相关因素与生长控制;永生细胞株产生肿瘤细胞株;通常失去锚地依赖;相关模式与改变:更轻松地培养

转基因植物和动物意义:研究基因的功能和调节; 制作的其他研究领域的新机体的工具; 固化遗传病; 改善农业和相关原料; 生物工程药物的新来源(而不是动物或细菌利用植物)

Genetic Engineering of Plants植物基因工程

必须得到的DNA到细胞;整合到基因组(除非使用瞬时表达分析); 表达(到处或控制)主要途径: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 直接基因转移; 使用启动,将直接体现在何时何地想可能也需要拆除或更换为其他修改内含子等。

How to get the transgenic animals如何获得转基因动物

逆转录病毒载体; 显微注射;胚胎干细胞

Stem cell technology干细胞技术

定义:一个细胞,有能力不断分裂和分化成各种其他种类的细胞/组织(s)

Isolation/Identification of Stem Cells分离/鉴定干细胞

签署细胞表面标志物; 附着性能’;转录因子

Challenges to StemCell/Cloning Research干细胞面临的挑战/克隆研究

干细胞的发展或扩散必须控制在一次放入病人。外国的组织干细胞移植排斥反应的可能性非常高。

污染由病毒,细菌,真菌和支原体可能。该鼠标“饲养”细胞用于种植人事编制小组委员会可能会导致问题,是由于异种器官移植(复杂FDA的临床使用要求)。

酶工程

Definitions of Enzymes酶的定义(功能性蛋白):生化反应的催化剂;降低活化能增加(自发的108?1020);加快生化反应速率;一种酶是一种蛋白质,作为催化剂的行为它工作在温和的温度和中性pH值

需酶原因:反应太慢不能维持生活;不能增加温度/在细胞压力(致命)

Structure of enzyme酶的结构;

精确的三维形状:AA的线性阵列(一级结构)倍和曲折到一个特定的配置(第二及第三结构)可能是一个简单酶(蛋白质只)或标记的酶其他有需要的非共轭酶蛋白激活,即分子(辅辅因子)的功能,包括蛋白质+酶分子非蛋白分子)酶蛋白(酶蛋白酶蛋白)+辅全酶全酶完全功能酶许多酶需要非蛋白质酶的活性成分金属离子和(通常是从B族维生素派生)有机辅因子辅助因子是主要群体。

Enzyme classification酶的分类

1胞内酶:细胞内,对大多数酶的代谢途径。

2胞外酶:细胞外;下来(水解)大型食品分子或有害化学物质打破。例如:纤维素酶,淀粉酶,青霉素酶。

3组成酶:由细胞合成的酶缺乏任何具体的刺激,始终在细胞中不管衬底金额;酶,总是存在和活跃。

4诱导酶:酶的合成是一种化学(底物)或物理刺激(热,光)的存在刺激,不存在于细胞不断产生刺激时,才存在,这是激活酶的合成或当需要。防止浪费,将不会作出立即使用酶细胞能量

1。氧化还原酶氧化还原酶:氧化还原反应;传输电子或H +从一个到另一个化合物。

2。转移酶:从一个基板转移到另一个功能组别。

3。酶水解酶:与加水分子裂解债券。

4。裂合酶:添加或删除双保税基板功能组别。

5。酶异构酶:其同分异构体的形式转变为衬底。

6。连接酶:债券的形成使基板可以结合在一起,也被称为合成;需要输入的A TP和水去除。General Properties of Enzymes酶的一般性质较高的反应率(催化能力);反应条件温和;大反应的特异性;监管能力

酶影响因素;温度;PH;酶浓度;底物浓度;酶激活剂;酶抑制剂

Sources of Enzymes酶的来源

生物活性酶,可提取任何活生物体:被用于工业,有一半以上来自真菌,有超过三分之一来自动物之间(8%)和植物(4%),其余的来源分为细菌。

微生物酶的来源作为首选因为:他们普遍制造成本更低。他们的酶含量更可预见和可控性。恒定组成的原材料的可靠供应更容易安排;植物和动物组织中含有较多的潜在的有害物质比微生物包括(厂)酚类化合物

Immobilized enzymes固定化酶

实现这一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分离酶和在使用两相体系反应产物,一个阶段含有酶和其他阶段包含产品。这种酶被囚禁在其允许其重新使用或连续使用,但防止污染的产品之前阶段,其他分子,包括反应物,可以分两个阶段之间移动自由。

有四种主要方法可固定酶:吸附共价结合诱捕隔离膜

微生物工程

工业微生物史:无知期间(1800年);一个探索发现的时期(1800-1900);工业发展时期(1900后)

What is fermentation?什么是发酵?

一个新陈代谢的形式,最终产品可进一步氧化;所有微生物需要水,氧气,能源,碳源,氮源和微量元素的成长。碳和氮源能源+氧气→其他要求副产品量+产品+ 二氧化碳+水+热

Steps in fermentation发酵步骤:发酵罐的选择;微生物菌种选育;发酵媒体选择;发酵过程;上游处理;下游加工;质量控制和保证;产品回收;包装

Medium composition培养基成分常量营养元素:(碳,氢,氮,硫,磷,镁的来源 水,糖,脂肪,氨基酸,盐类矿物); 微量营养素(微量元素/金属,维生素); 其他因素:生长因子,附着蛋白,转运蛋白等); 氧(好氧生物)

生物工程导论

1、生物工程的研究对象包括活的生物体或它们的一部分。

2、基因工程中一般都使用松弛型质粒载体。两种常用的质粒载体为pBR322和pUC19.

3、用于原核生物宿主的载体:①质粒载体。②噬菌体载体。③柯斯质粒:用于真核生物宿主的人工载体大多具有大肠杆菌质粒的耐药性或噬菌体的强感染力,同时还应满足携带真核生物目的基因大片段DNA的要求。

4、质粒载体:①质粒载体pBR322(原核质粒常见)②pUC19

5、用于真核生物宿主的载体:①YIP载体。②YRP载体。③Y AC载体。④其他质粒:BAC

是以细菌F因子为基础组建的细菌克隆体系。

6、用于植物宿主的载体:①Ti质粒。

7、基因组文库的筛选:⑴DNA杂交法。双链DNA分子可以通过热处理或碱变性的方法变性成单链DNA分子。加热后缓慢冷却的过程称为退火。退火后有的DNA分子的两条链分别来自于不同的DNA分子,即形成了杂合DNA分子。⑵免疫反应法:若一个目的基因DNA 序列可以转录和翻译成蛋白质、那么只要出现这种蛋白质,甚至只需要该蛋白质的一部分,就可以用免疫的方法检测。⑶酶活性法:如果目的基因编码一种酶,而这种酶又是宿主细胞所不能编码的,那么就可以通过检查酶活性来筛选目的基因的重组子。

8、将外源重组分子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很多,其中转化(转染)和转导主要适用于原核的细菌细胞和低等的真核细胞(酵母),而显微注射和电穿孔则主要应用于高等动植物的真核细胞。转化过程包括制备感受态细胞和转化处理。

9、1982年,第一基因工程药物人胰岛素就在美国的Eli Lilly公司研究成功并投放市场。第一类基因工程药物主要针对因缺乏天然内源性蛋白所引起的疾病。第二类基因生物工程药物属于酶类。第三类基因工程药物属于疫苗。第四类产物单克隆抗体既能用于疾病诊断,又能用于治疗。

10、1989年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干扰素-alb上市,标志着我国基因工程制药实现了零的突破。

11、在基因组工程研究中,采用的载体是人工染色体。

12、产物检测还需用高通量的研究手段(如生物芯片,包括核酸芯片、蛋白/酶芯片、抗体芯片、底物芯片等)来检测基因群体、表达图谱及产物群。)

13、胃蛋白酶是酸性酶。P104

14、由于只有L—型氨基酸才具有生理活性,外消旋氨基酸必须转化为L—型氨基酸,主要的拆分方法有物理化学法、化学法和酶法等三种。酶拆分化学合成DL—氨基酸生产L—氨基酸的反应式如图(P110)

15、极端酶的研究和应用。P118

16、催化抗体制备的方法很多,通常有单克隆技术、拷贝法、天然来源分离法、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化学修饰等方法。

17、放线菌是最主要的抗生素产生菌,目前已经发现的约6000种抗生素中,有4000多种是由放线菌产生的。放线菌也是原核生物,细胞构造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都与细菌类似,因其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

18、酵母的生长特性:绝大多数酵母菌都是单细胞,但是体积比细菌要大得多,一般呈球形、卵形或柠檬行。出芽生殖是酵母菌中常见的生殖方式之一。有些酵母细胞也能以与细菌类似的裂殖方式来产生后代。这两种生殖方式都是无性繁殖。很多酵母还能通过产生囊孢子的形式进行有性繁殖。酵母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尤其喜欢在偏酸性且含糖较多的环境中生长。酵母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很多人几乎天天都在享受着酵母的劳动成果。每天吃的面包或馒头,常喝的啤酒、葡萄酒等各种酒类饮料,都是由酵母菌参与制造的。酵母还可以用来生产维生素、甘油和酶制剂。

19生物反应器的类型:①搅拌罐。②鼓泡塔。③气升式反应器。④流化床反应器和填充床反应器。

20、发酵过程的检测和控制:环境参数方面,PH值、温度、溶氧值、出口CO2浓度和部分底物或产物的在线测量技术也已基本成熟,有望在短期内应用。操作变量方面,搅拌速度、通气量、冷却水流量、罐压、酸碱泵流速、流加速率等的测定和控制也已经不存在技术问题。可以说,发酵控制的硬件已经基本具备。

21、温室气体主要成分为CO2。

22、生化需氧量(BOD)指在氧的存在下,微生物将有机物降解并达稳定化所消耗的氧量。

23、微生物间各种相互作用的类型:①种间共处。②共栖现象。③互惠互生。④竞争作用。

⑤偏害共生。⑥寄生关系。⑦捕食关系。

24、微生物洗涤法的特点是利用污水处理厂剩余的活性污泥配置混合液,作为吸收剂处理废气。

一:名词解释:

1、蛋白质工程:通过定位突变的方法使所表达的蛋白质产物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根据需要设计新的氨基酸序列,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的交叉学科。

2、DNA:一个DNA分子可以通过半保留复制机制精确的复制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DNA复制从特定的位点开始,半保留复制,DNA复制具有高度的忠实性,DNA复制是多种酶和蛋白因子协同有序工作的结果,DNA解旋酶的功能是在复制叉处使双螺旋DNA解旋。

3、逆转录酶:是从mRNA逆转录形成互补DNA(cDNA)的酶,亦称为依赖于RNA的DNA 聚合酶。

4、质粒:是能自主复制的双链闭合环状DNA分子,它们在细菌中以独立于染色体外的方式存在。

5、基因库:也叫基因组文库,是指用克隆的方法将一种生物的全部基因组长期以重组体方式保持在适当的宿主中。

6、基因文库:也叫cDNA文库。首先获得mRNA,反转录得cDNA,经克隆后形成文库。cDNA文库和基因库的不同之处在于,cDNA文库在mRNA拼接过程中已经除去了内含子等成分,便于DNA重组时直接使用。

7、干细胞:是一类极特殊的来自胚胎或成体的未分化细胞,同时具有不断增长繁殖的功能以及向多种功能细胞分化的潜能。

8、原代细胞:是直接从组织器官中分离得到的,原代细胞培养一般由组织器官解剖分离、解聚和离体细胞培养三个步骤组成。

9、酶法分离: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动物细胞分离法,最常使用的酶有胰蛋白酶、胶原酶、弹性蛋白酶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

10、细胞系:一旦原代细胞进行了传代培养(亦称转种),便被称为细胞系。

11、细胞株:细胞系中往往存在若干表型相似或相异的细胞世系,若其中一世系,经过选殖克隆、物理性细胞分离,或其他选择技术,而培养的细胞群体中辨识出其特殊表型性质,该细胞系便称为细胞株。

12、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即单一的离体细胞在一定环境下能分化成不同的细胞组织乃至整个植株。

13、干细胞:即未分化的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发育潜能的原始细胞。机体的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甚至完整的生物都是通过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成的。干细胞分胚胎干细胞和组织干细胞两类。

14、胚胎干细胞:具有形成所有组织和器官的能力,具有“全能性”。胚胎干细胞逐渐定向分化,朝着特定的组织器官发展,失去全能性而变得比较专一,它们只能发育分化成一个系统中的几种细胞,但不能生成其他系统的细胞,因为这些干细胞称为“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继续分化发育,将生成更加专门化的细胞,即“专能”干细胞,它们只能再增殖分化为一种类型的“终端”细胞,如红细胞、肌细胞、神经细胞等。终端细胞失去了分裂增殖能力,只能完成专门的生理机能,如输送氧气、肌肉收缩、传递信息等。

15、组织再生工程:采用自体细胞,借助人工细胞外基质,在各种生长因子的促进下使细胞分裂、增殖、分化,以重新构筑患者自己的组织。

16、酶的活力:是指酶催化特定底物转化成产物的速率,酶活力还常常是制订酶制剂价格的最重要的参考指标。(国际上对酶的活力单位尚未制订统一的单位,主要原因是影响酶催化活性的因素太多。)

17、酶活力是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下,根据酶所催化反应的初速度而测定的。酶活力的单位一般是:单位时间、单位质量酶蛋白所催化的底物反应或产物生成的物质的量(或质量)。

18、靶酶:每一种酶都有一些特定的抑制剂,通常将这种酶称为该抑制剂的靶酶。

19、人工酶或模拟酶:根据酶的作用原理,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活性中心和催化作用的非蛋白质结构的化合物称为人工合成酶或人工模拟酶。

20、分子印迹技术:是指制备对某一特定分子具有选择性的聚合物的过程,该特定分子通常称为印迹分子或模板。

21、核酸酶:具有催化功能的核酸就是核酸酶。

22、抗体酶:是指通过一系列化学与生物方法制备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抗体。

23、代谢工程:又称代谢途径工程或途径工程,是基于代谢流分析和基因重组技术改善菌株遗传性状的一种先进的工程技术。

24、一般将为微生物提供碳元素的营养物质称为碳源,而将微生物提供氮元素的营养物质称为氮源。

25、生物修复就是利用生物的吸收、富集、代谢等功能作用将污染物转化或降解为无害物质甚至有用物质,从而加速消除环境污染物、恢复生态系统的一种生物技术。

26、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在不破坏土壤或地下水基本结构的情况下利用微生物就地修复受污染土壤或地下水的一类技术。

二、填空:

1、几乎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酶又具有催化剂的功能,即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的速率,在反应中不消耗,反应结束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2、发酵工程已经泛指所有细胞(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基因工程细胞)的大规模培养并获得目标产物的过程。

3、动物细胞的悬浮培养操作方式有间歇培养、补料—分批培养和灌流培养等。

4、植物体受到切割等伤害后会产生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创伤反应,是植物脱分化的结果,产生愈伤组织的植物器官可以是种子、根、茎、叶等。

5、酶的三级结构是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于各种次级键(非共价键)盘绕成具有特定肽链走向的紧密球状构想。

6、寡聚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亚基组成的酶。

7、(选)生物传感器是用生物活性物质做敏感器件、配以适当的换能器所构成的分析工具,大致可分为酶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和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等四大类。其中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制成的酶传感器是问世最早、成熟度最高的一类生物传感器。

8、目前已知的核酸酶大致上可以分为剪切型核酸酶和剪接型核酸酶。

9、荷兰的业余显微镜制造者列文虎克利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首先发现了肉不可见的微生物。

10、(选)最早确定发酵与微生物关系的是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巴斯德早期从事化学研究。

11、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12、氢元素主要来自水和各种有机物,有些微生物也能吸收和利用氢气。其他的主要元素或微量元素则大多来自无机盐。

13、只有当固氮细菌和某些蓝细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硝酸盐时,才能被高等植物利用。在自然界里大气中氮的固定有四种主要途径:生物固氮、工业固氮、大气固氮和岩浆固氮。

三、选择题:

1、1970年Baltimore等人和Temin等人同时在各自的实验室发现了逆转录酶,打破了中心法则,使真核基因的制备成为可能。

2、基因工程也称为基因克隆或DNA分子克隆。

3、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阐明了DNA分子的二级结构。

4、决定DNA双螺旋结构因素有:氢键的形成、碱基的堆积力、磷酸基之间的静电斥力,碱基分子内能的作用力。

5、翻译过程:是非常复杂的生物反应过程,需要大约200多种以上的生物大分子参与,包括核糖体mRNA、tRNA、氨酰tRNA合成酶、各种可溶性的蛋白因子等参加并协同作用,从而完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体现了生物体的功能基因性状。

6、质粒广泛存在于细菌中,某些蓝藻、绿藻和真菌细胞中也存在质粒。

7、减少乙酸等抑制性副产物的形成:①降低比生产速率。②降低培养温度。③限制性流加葡萄糖。④基因工程菌培养和乙酸分离耦合过程。(P45)

8、效仿体内营养供给模式,动物细胞的离体培养最初采用天然体液培养基,如小鸡胚胎萃取液、血清、淋巴液等。

9、旋转瓶和中空纤维反应器是比较常见的动物细胞大规模贴壁培养的反应器。

10、聚苯乙烯、葡聚糖和胶原等都是通用的微载体材料,通过加工而成为珠状颗粒。

11、(P103)E+S ES →E+P E代表游离酶;ES为酶与底物的复合物;S为底物;P为产物;为相应各步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

12、酶的固定化方法或技术:按所用载体和操作方法的差异,可分为载体结合法、包埋法和交联法等三类。载体结合法包括了物理吸附法、离子结合法、螯合法和共价结合法等,包埋法又包括了聚合物包埋法、疏水相互作用法、微胶囊包埋法、脂质体包埋法等。

13、自20世纪80年代初Cech和Altman各自独立地发现了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后,人们发现除蛋白质具有酶的催化功能以外,某些RNA和DNA分子也具有催化功能。

14、细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个体极小,没有成型的细胞核,一般以典型的“一分为二”的繁殖方式繁殖。细菌根据外形可以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个大类。球菌按其细胞排列方式又可进一步分为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15、有些细菌除了具有一般的细胞结构和细胞质内含物外,还具有一些特殊的结构,如荚膜、芽孢、鞭毛、线毛等。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有些杆菌和弧菌还能长出细长的丝状物,称为鞭毛,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球菌通常没有鞭毛,杆菌中有的有,有的没有。弧菌和螺旋菌一般都有鞭毛。除了染色体DNA外,很多细菌细胞内还存在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称为质粒。

16、霉菌有菌丝。霉菌的无性孢子直接由生殖菌丝分化而形成,常见的有节孢子、厚垣孢子、孢囊孢子和分生孢子。最后形成一些厚壁的休眠孢子,称为厚垣孢子。

17、霉菌有性孢子是指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形成的孢子。霉菌有性孢子的产生不及无性孢子那么频繁和丰富。常见的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分别由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和担子菌亚门的霉菌产生。

18、腐乳是在豆腐块上接种了鲁氏毛霉而制成的,制造四川豆用的则是另一种毛霉——总状毛霉。

19、在微生物体内,这些能量主要储存在一种叫三磷酸腺苷的高能化合物中。而另一些微生物则需要比较复杂的营养成分,除了需要各种有机物作为碳源和氮源外,甚至还需要一些生长因子,如某些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类化合物等。

17、人们对细胞内代谢调节和控制的很多认识就是从氨基酸发酵菌种选育时获得的。

18、第一个实际应用的生物杀虫剂是苏云金杆菌。

19、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多糖主要有黄原胶、右旋糖酐、结冷胶、小核菌葡聚糖、短梗霉多糖和热凝多糖等。

20、固定床: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淹没式生物滤池,膜—生物膜生物反应器。

流动床:生物流化床,气提式生物膜反应器,机械搅动床,厌氧生物膜膨胀床,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P208)

21、P209

22、用于生物脱硫的生物反应器有:搅拌釜反应器、气升式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和膜反应器。

23、生物修复包含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以及水生生物修复等方法。

24、影响微生物修复的因素:①有机污染物和土壤的物化性质。②营养物质。③电子受体。

④环境因素。

25、植物修复利用植物具有萃取、吸收、积累、挥发等特性进行土壤中金属元素去除。四:解答:

1、基因工程载体的必备条件:①能够进入宿主细胞。②载体可以在宿主细胞中独立复制,

即本身是一个复制子,或者能够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③要有筛选标志。④对多种限制酶有单一或者较少的切点,最好是单一切点。

DNA重组使用的载体可以分为三大类:①克隆载体:是以繁殖DNA片段为目的的载体。

②穿梭载体:用于真核生物DNA片段在原核生物中增殖,然后再转入真核细胞宿主表

达。③表达载体:用于目的基因的表达。

2、真核生物目的基因的获得:①cDNA方法。②DNA的化学合成法。③PCR法。1983年

美国Cetus公司的Mullis等人建立起了一套大量快速地扩增特异DNA片段的系统,即聚合酶反应系统。PCR法要求反应体系具有以下条件。①要有与被分离的目的基因两条链各一端序列互补DNA引物。②具有热稳定性的酶,如TaqDNA聚合酶。③dNTP。④作为模板的目的DNA序列。

PCR反应过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变性,将模板DNA置于95℃的高温下,使双链DNA 的双链解开变成单链DNA。②退火,将反应体系的温度降低到55℃左右,使得一对引物能分别与变性后的两条模板链相配对。③延伸,将反应体系温度调整到TaqDNA聚合酶作用的最适温度72℃,以目的基因为模板,合成新的DNA链。

3、重组体的筛选:重组体筛选的方法很多,在核酸水平或蛋白质水平上筛选。从核酸水平

筛选克隆子可以通过核酸交杂的方法。这类方法根据DNA-DNA、DNA-RNA碱基配对的原理,以使用基因探针技术为核心,发展了原位交杂、Southern交杂、Northern交杂等方法。从蛋白质水平上筛选克隆子的方法主要有:检测抗生素抗性及营养缺陷型、观测噬菌斑的形成、检测目标酶的活性、目标蛋白的免疫特性和生物活性等。

①利用抗生素抗性基因。②营养缺陷互补法。③核酸杂交法。④通过免疫反应筛选。

⑤通过酶活性筛选。

②4、目的基因的高效表达:⑴影响目的基因表达的基本基因:从基因表达系统构建

和目的基因表达过程这两个方面分析,目的基因的表达效率不仅取决于宿主菌体特

性和表达载体的构建,而且还取决于重组菌的培养工程。从表达系统来看,主要表

现在转录和翻译两个水平上。⑵目的基因的不溶性高效表达。对于不需要翻译后修

饰的蛋白质产物,利用生长速度快、培养基简单的大肠杆菌为宿主细胞,采用不溶

性融合蛋白表达策略仍是一种提高目的基因表达效率的很好选择。(通过采用目的

蛋白与带纯化标签的细菌蛋白融合的新策略,所得到的融合蛋白不仅能够抵抗蛋白

酶的进攻,而且可以利用带纯化标签的蛋白与相应的抗体之间的亲和反应,实现目

的蛋白的高效亲和分离。)⑶目的基因的高效可溶性表达。对于不少目的蛋白,可

通过降低启动子强度和减少培养温度的手段成功的实现高水平的可溶性表达。⑷目

的基因的高效分泌型表达。当采用大肠杆菌作为表达系统时,如果在质粒设计时就

加上一段信号肽基因,就有可能实现目的蛋白质的分泌型表达。构建分泌型、特别

是胞外分泌型的表达载体是实现目的基因高效表达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4、细胞的生理特性有哪些?(植物细胞培养的细胞生理特性):①植物细胞尺寸较大。②

植物细胞对剪切力非常敏感。③易沉降。④植物细胞生长缓慢。⑤植物细胞生长与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无显著关联。⑥易染菌。

5、常用的建立转基因动物方法:①显微注射法。②逆转录病毒感染法。③胚胎干细胞。④

精子载体法。⑤体细胞移植法。

6、干细胞的研究进展:①胚胎干细胞。②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分布于骨髓、外周血和

脐血中。尤其脐血中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造血细胞的“种子”,体内所有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都由它分化发育而来,也是人们认识最早的干细胞之一。③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是分化发展成为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成肌肉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的干细胞,在成年后主要存在于骨髓下和骨髓腔中,也分布于肌肉、胸腺和皮肤中。④神经及其他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存在于成体神经组织中,具有再生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状细胞的潜在能力。

7、组织工程的研究几乎遍及人体所有的器官和组织。一些组织工程产品如生物人工肝等已

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组织工程以组织为核心,借助工程学方法由细胞重新构筑人体组织。

组织工程按组织器官构筑方式可分为两个部分:组织再生工程和组织替代工程。

8、组织工程的三种基本要素:细胞、支架材料与调节因子。

对于任何一种细胞支架材料,都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指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细胞亲和性、能阻挡外来组织的侵袭、通畅的营养物质补给、可以控制释放生长因子、能灭菌消毒、有利于细胞大量分泌各种蛋白质等,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用于组织工程细胞支架的生物材料主要有无机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三大类。天然无机材料有羟基磷灰石、珊瑚礁和磷酸钙;天然高分子材料有壳聚糖、海藻酸盐、胶原蛋白、葡聚糖、透明质酸、明胶和琼脂等;合成高分子材料有脂肪族聚酯、聚酸酐、聚原酸酯和聚醚等。

9、反应温度、PH值、离子强度、表面活性剂、剪切力及混合等环境条件;底物浓度、产物浓度、辅酶及辅助因子、酶催化反应的抑制物及激活剂等化学因素;酶的来源、存在形式、酶的失活速率及酶的纯度等生物因素都将影响酶催化反应的速率等。

10、酶的来源和生产:酶作为生物催化剂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早期酶的生产多以动植物为主要来源。①直接从生物体组织经过分离、纯化而获得。②微生物发酵生产酶,主要有两种方式:固体发酵和液体深层发酵。固体发酵技术也称为表面培养或曲式培养。

11、酶催化反应的特点:⑴反应条件温和。⑵极高的催化效率。⑶高度专一性。①底物专一性。②反应专一性。③立体化学专一性。⑷辅酶和辅酶因子。许多酶只有在某些非蛋白质成分存在时才表现出催化作用,人们将这些非蛋白成分称为辅助因子。其中能通过透析除去的称为辅酶,而不能通过透析除去的叫做辅基或辅因子,如等金属离子。⑸酶催化活性的调控机制。

12、为什么要进行酶的固定化?为了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人们模仿生物体中酶的作用方式,通过固定化技术将酶加以改造固定,使固定化酶具有酶的催化性能,又具有一般化学催化剂能回收、反复使用的优点,并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实现连续化和自动化。

⑴、固定化酶具有以下优点:①可以重复多次使用,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酶的稳定性也有明显改善。②催化反应后,酶与底物以及产物容易分开,产物中没有残留酶,易于分离纯化,

使产品的质量有大的提高。③反应条件易于控制,可实现生物催化反应的连续化和自动化控制。④酶的利用效率高,单位酶量催化的底物量增加,而用酶量则大为减少。⑤比水溶性酶更适合于多酶催化反应。⑵固定化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缺点:①在固定化过程中,总是有一部分酶会失活,其中以共价键法固定时造成的酶活损失最为严重。②酶的固定化将消耗固定化材料,增加酶的成本。③酶被固定到载体后将增加底物和产物的传质阻力。

13、酶的修饰方法有哪些?通过酶分子的改造或修饰就有可能克服酶在应用中的缺点,使酶能发挥最大的催化效能。分子水平上对酶进行化学修饰,如金属离子置换修饰、大分子结合修饰、肽链有限水解修饰、酶蛋白侧链基团修饰、氨基酸置换修饰以及物理修饰等。

⑴金属离子置换修饰是通过改变酶分子所含的金属离子,使酶的特性和功能发生改变的方法,简称离子置换法。

⑵大分子结合修饰利用水溶性大分子与酶结合,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某些精细的改变,从而改变酶的特性与功能,简称为大分子结合法。通常使用的水溶性大分子修饰剂有:左旋糖酐、聚乙二醇、肝素、蔗糖聚合物、聚氨基酸等。这些大分子在使用前一般需要经过活化,然后再一定条件下与酶分子以共价键结合,对酶分子进行修饰。

⑶蛋白质侧链基团修饰可以改变蛋白质表面电荷和疏水性,从而影响其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经过修饰的酶可显著提高酶活力、增加稳定性或降低抗原性、显著提高酶的使用范围和应用价值。

⑷化学修饰法是改造酶分子的有效方法,化学修饰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酶,同时也不是经过化学修饰后,酶所有性质都有改善。

14、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及对疾病引发机理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酶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引起的。这样一来,只要对这些酶蛋白的活性水平进行调节,就可能治愈疾病。这种对疾病具有关键作用的酶就是靶酶,筛选得到的能影响和调节靶酶活性并能治疗疾病的药物就称为酶标药物。

15、非水系统中的酶催化有以下一些特点:①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在非水系统中进行。②根据热力学原理,一些在水中不可能进行的反应,有可能在非水系统中进行。③与水相比,酶在非水系统中的稳定性比较高。④从非水系统中回收反应产物比从水相中容易。⑤在非水系统中酶很容易回收和反复使用。

16、微生物工程的发展史:①大约在900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原始的啤酒生产。公元前6000年左右,在黑海与里海间的外高加索地区,就已经开始种植葡萄和酿制葡糖酒。在公元前2400年左右,在埃及第五王朝的墓葬壁画上,就有烤制面包和酿酒的大幅浮雕。②从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相继出现了乳酸。乙醇、丙酮∕丁醇、甘油、面包酵母等工业化生产的发酵产品,特别是丙酮∕丁醇发酵和甘油发酵的出现。③近30年来,随着人类在基因水平上改造微生物技术——基因工程、代谢工程、组合生物合成等技术的突飞猛进,发酵工业的应用领域迅速扩展,发酵工程的研究内容也日益丰富。

17、微生物纯种培养技术:在自然环境中,一种微生物常常和其他微生物相互混杂在一起生活。不同微生物的发酵或引起的疾病是不同的。所以,要研究某种疾病或者某种发酵过程,必须把混杂在一起生活的微生物按种类分开,并分别进行培养,即纯种培养。我们今天的所有基础和应用微生物学研究,都离不开培养基、无菌和纯种培养技术。

德国医生和微生物学家科赫发明了固体培养基。采用科赫的划线分离方法,很容易就能把一个个单独的菌落挑出来,得到纯种微生物。

18、常见的工业微生物:它们的个体虽然微小,但由于其群体数量惊人地庞大,因而具有极强的代谢能力。物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称为比表面积。个体越小,则比表面积越大,也就是说单位体积物体与环境的接触面积越大。

比表面积大非常有利于微生物通过它们的身体表面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这就使它们的代谢

能力特别强。

由于微生物个体小、繁殖快、数量多,使微生物具有分布广、种类多、容易变异、适应能力强等特点。

微生物代谢能力强、生长繁殖快的特点使其非常适合于工业和其他领域。

19、什么是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最常见的微生物育种技术,在发酵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使用。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些物理或化学的因素处理微生物细胞,使其遗传性状发生随机的突变,得到大量性状各异的突变株,然后再从众多突变株中以一定的方法筛选出生产性能改善的个体。用于处理微生物以使其发生突变的物理或化学因素称为诱变剂。常用的诱变剂可以分为物理诱变剂和化学诱变剂两大类。

(物理诱变剂: ①紫外辐射。②电离辐射。化学诱变剂:①碱基类似物。②羟化剂。③脱氨剂。④烷化剂。⑤诱发移码突变的诱变剂。P141)紫外线是最常用的,也是最安全的诱变剂之一。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可以引起微生物DNA发生突变的诱变剂往往也能造成人和动物的DNA发生变异。经过诱变处理后,变异细胞一般只占存活细胞的百分之几甚至更低。

20、(名)DNA重排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将同源基因(单一基因或基因家族)切成随机DNA 片段,然后进行PCR重聚。那些带有同源性但核苷酸序列有差异的随机DNA片段,在每一轮PCR循环中互为引物和模板,经多次PCR循环后能迅速产生大量的重组DNA,创造出新基因。

基因组重排技术可以用来改造细菌的基因组,实现表型的改良。经典杂交育种在每一代只有两个亲本进行重组,而重排技术则具有多亲本杂交的优势。对细菌群体进行重复的基因组重排可以有效构建新菌株的组合文库。

21、微生物种子的制备:许多工业发酵罐规模庞大,单个发酵罐体积达到几个甚至几百立方米。为了保证合格的接种量,种子培养需要一个逐级扩大的过程,包括从斜面接种到摇瓶,再从摇瓶接入种子罐,通过若干级种子罐培养后再接种到发酵罐。一般根据种子罐从小到大的顺序将最小的称为一级种子罐,次小的称为二级种子罐,依次类推。

22、发酵过程的操作方式。可以将工业发酵分为三种模式,即间歇发酵、连续发酵和流加发酵。间歇发酵的优点:操作简单、不容易染菌、投资低。

当微生物从种子罐接种到发酵罐后,位了适应新的环境需要一段缓冲期,称为迟滞期,为接下来的快速生长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在适应了新的环境后,微生物数量开始成倍增长。如果以微生物浓度的自然对数对时间作图,可以发现这段时期两者呈线形关系,所以这个时期称为指数生长期或对数生长期。当微生物对数生长期维持一段时间后,由于某些养料消耗殆尽,微生物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了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代谢产物,以及微生物密度已经很高造成氧供应不足等原因,生长速度开始减慢,而同时有一部分微生物逐渐死亡,这就是降速生长期。

流加发酵是介于间歇发酵与连续发酵之间的一种操作方式。流加发酵的特点:在流加阶段按一定的规律向发酵罐中连续地补加营养物和∕或前体,由于发酵罐不向外排放产物,罐中的发酵液体积将不断增加,直到规定体积后放罐。流加发酵适合于细胞高密度培养。

23、影响活性污泥活性的主要因素?影响活性污泥活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溶解氧、营养物、PH值和温度。①溶解氧。氧是好氧微生物生存和代谢的必要条件,供氧不足会妨碍微生物代谢过程,造成丝状菌等耐低溶解氧的微生物滋长,使污泥不易沉淀,这种现象称为污泥膨胀。②营养物。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营养物。碳元素的需要量以BOD5负荷率表示,它直接影响到污泥增长、有机物降解速率、需氧量和沉淀性能。③PH值和温度。为维持活性污泥法处理设施正常运转,混合液的PH值应控制在6.5—9.0范围内,温度以20—30℃为宜。

24、当利用植物修复清除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时,主要是利用植物的以下特性:①植物具有

积累或超积累金属元素的能力,能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萃取、富集并输运到植物根部或枝条,折衷方法也被称为植物萃取。②利用超积累或耐重金属水生植物从污水中吸收、沉淀和富集有毒金属的根际过滤③利用植物挥发特性将污染物通过植物挥发。④利用耐重金属植物或超积累植物降低重金属的活性,减少重金属被淋滤到地下水或通过空气扩散到环境的植物固化。

护理学导论考试重点

护理学导论考试重点

1.现代护理学:护理学是健康学科中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以自然科学及 社会科学为基础,研究如何提高及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及发展规律。 2.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 好和道德健康。 3.疾病:疾病是机体身心在一定环境因素下所引起的一定部位机能、代谢和 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整体病理过程,是机体内部及机体与外部环境平衡的破坏和正常状况的偏离或终结。 4.基本需要:人的基本需要是个体生存、成长与发展,维持其身心平衡的最 基本的需求。 5.发展:又称发育,是生命过程中有顺序,可预测的功能改变,包括身、心 两个方面。 6.压力:压力是个体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作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 列非特异性的生理及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 7.压力源:压力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源,指任何能使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内 外环境的刺激。 8.护患关系:护患双方在相互尊重并接受彼此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在互 相学习和促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9.护理评估:护理评估是指有组织地,系统地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 及判断的过程。

10.护理诊断: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 生命过程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的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应能通过护理职能达到。 11.医疗事故: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 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规范、常规,过失造成病人人身损害的事故。 1.患病后病人的主要心理反应。 ○1焦虑及恐惧;○2依赖性增强;○3自尊心增强;○4猜疑心加重;○5主观感觉异常; ○6情绪易激动;○7孤独感;○8习惯性心里;○9害羞和罪恶感;○10心理性休克及反常行为。 2.需要理论对护理的意义。 一、对护理实践的意义:1识别病人未满足的需要;2领悟和理解病人的行为 和情感; 3预测病人即将出现或未表达的需要;4识别病人需要的轻重缓急。 二、对护理理论的意义:为护理学提供了理论框架。 三、对护理教育的意义:为护理教育提供了理论框架。 四、对护理管理的意义:调动工作积极性,稳定护理队伍。 五、对护理研究的意义:带来了一定的启示和思路。 3.成长与发展的规律 1可预测性2顺序性3连续性和阶段性4不平衡性5个体差异性6关键期

遥感导论考试题A和B及其答案

“遥感概论”课程考试试题1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大气窗口 2.光谱分辨率 3.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 4.监督与非监督分类 5.遥感图像镶嵌 二、多项选择(每题5分,共30分) 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与地面目标作用后可分为三部分,包括:() (1) 反射;(2)吸收;(3)透射;(4)发射 2.计算植被指数(如NDVl)主要使用以下哪两个波段:() (1) 紫外波段;(2) 蓝色波段;(3) 红色波段;(4)近红外波段 3.扫描成像的传感器包括:() (1) 光-机扫描仪;(2)推帚式扫描仪;(3)框幅式摄影机 4.侧视雷达图像上由地形引起的几何畸变包括:() (1)透视收缩;(2)斜距投影变形;(3)叠掩;(4)阴影 5 .遥感图像几何校正包括两个方面:() (1) 像元坐标转换;(2)地面控制点选取;(3)像元灰度值重新计算(重采样);(4)多项式拟合三.简答题(共90分) 1、下图为一个3x3的图像窗口,试问经过中位数滤波(Median Filter)后,该窗口中心像元的值,并写出计算过程。(10分) 2、简述可见光、热红外和微波遥感成像机理。(20分) 3、设计一个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的结构框图,说明硬件和软件各自的功能,并举一应用实例.(30分) 4.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方法主要有哪些?列出其中5种方法并结合实例说明它们如何在遥感图像解译中的应用。(30分) 遥感概论”课程考试试题1--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做大气窗口。 2.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电磁波信息时所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光谱分辨率与传感器总的探测波段的宽度、波段数和各波段的波长范围和间隔有关。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3.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是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用模式识别方法获取地物多种特征,为专家系统解译遥感图像提供依据,同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的经验和方法,模拟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具体思维过程,进行遥感图像解译。 4.监督与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指根据已知样本区类别信息对非样本区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已知样本类别和类别的先验知识,确定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然后将未知类别的样本和观测值代入判别函数,再根据判别准则判定该样本的所属类别。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资料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工作导论 一、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1)定义一: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2)定义二: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 二、简答: 社会工作具有哪些功能? 提供物质帮助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 工作对象给予心理支持社会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促进能力发展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维护合法权益 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什么? 基本对象——最需要帮助的人。如流浪者、儿童、老人。 (原因:基本道德决定,社会福利的支付能力) 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所有遇到自己不能克服的困难而陷入危机状态的人。 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社会工作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公共救助、家庭服务、儿童服务、老人服务、康复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治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医疗社会工作、乡村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社会保险服务等。 三、论述: 联系实践,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的 要点: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人 是利他主义指导下的助人活动 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综合多种科学方法的助人活动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本质的深层揭示。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演进 一、名词解释:

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的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 汤因比馆:英国牧师巴涅特为纪念汤因比的献身精神,并进一步号召更多的人到教区为贫民服务,于1884年在伦敦东区建立的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 慈善组织会社:于1869年诞生,19C末20C初盛行于英美的一个以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活动的组织。 二、简答: 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对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贡献是什么? 济贫法建立了英国往后三百年的济贫基本模式,助人自助的思想开始形成。这种亲属责任,教区救助原则,以及政府以税收支应的济贫原则,成为以后社会救助的主要参考架构,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社会救助仍以此为本。 睦邻组织运动在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作用。 以汤因比馆为开端的睦邻组织运动实际是一场社区改良运动,为后来的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之一的社区工作积累了实践经验,它使人们在更大范围内来关注社会问题。睦邻组织运动,要求救助者要具有强烈的爱心,对受助人的处境进行亲身的感受,以提高他们的救助热情。使救助工作由简单的物质救济,又进一步扩展到对受助人精神的关怀和社区环境的改造。 三、简述 社会工作的发展阶段。 (一)起源 1、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the Poor Law of 1601)——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 P.S:内容(见书P29),意义见上题 2、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C.O.S) 产生:1868年,英牧师亨利索里建议,1869年正式诞生。 盛行:19C末20C初,英美, 工作方法:见书P31 意义:强调按个别情况处理案件——促使个案工作产生。 推动各慈善组织协调合作——促进社区工作产生。 3、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

《护理学导论》试题库及答案(二)

护理学导论试卷 (课程代码03201)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护理人员按照医师处方对服务对象实施的护理,属于D A.独立性护理功能 B.合作性护理功能 C.指导性护理功能 D.依赖性护理功能 2.在初级卫生保健原则中最难贯彻的原则是C A.持续性 B.可近性 C.自我决策性 D.文化感受性 3.某患者为舞蹈演员,突遇车祸,双腿须截肢,出现大吵大闹、不配合治疗等反应,此种情绪属于C A.病人角色行为异常 B.病人角色行为强化 C.病人角色行为冲突 D.病人角色行为缺如 4.下列关于压力的说法正确的是B A.日常生活中的压力都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 B.压力包括刺激、认知评价及反应三个环节 C.压力与多种疾病都有关系,我们应积极避免一切压力 D.压力是环境刺激的直接结果 5.根据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理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C A.尊重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爱与归属的需要 6.艾瑞克森在1950年提出的解释生命发展过程的著名理论是B A.性心理发展学说 B.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C.道德发展理论 D.智力发展学说 7.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称为A A.社会认知 B.社会推断 C.社会评价 D.人际判断 8.人际关系双方相互赞同与接纳,获得心理上的愉快及满足感,此种吸引称为B A.相近吸引 B.相悦吸引 C.相容吸引 D.相补吸引 9.下列属于共同参与型护患关系模式特点的是B

遥感导论考试重点(旗舰版)

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 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 等的探测。 遥感与遥控遥测的区别:遥感不同于遥测和 遥控。遥测是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的技术,分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遥控是指远距离控制目标物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 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 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 应用 遥感的类型: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 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按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 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 遥感与非成像遥感 按应用领域分: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惑、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等 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 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电磁波谱:按照波长或频率、波数、能量的 顺序把电磁波排列起来,这就是电磁波谱。 波段划分:长波,中波和短波,超短波,微波,红外波段 电磁辐射: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露的现象,叫电磁辐射。 辐射测量内容:辐射能量、辐射通量、辐照度、辐射出射度、辐射亮度 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 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大气散射有三种情况: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 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对应的光谱段: 0.3—1.3ym,即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 1.5-1.8pm和 2.0— 3.5tm,即近、中红外波段。 3.5—5.5_um,即中红外波段。 8-14pm,即远红外波段。 0.8~2.5cm,即微波波段。 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 可见光与近红外:波长0.3-2.5辐射特性-地 表反射太阳辐射为主 中红外:波长2.5-6辐射特性-地表反射太阳 辐射和自身的热辐射 远红外:波长>6辐射特性-地表物体自身热辐 为主 遥感平台:遥感平台是搭载传感器的工具。 分类:航天平台、航空平台、地面平台 航天比例尺(像片比例尺):即像片上两点之 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距离之比。 扫描成像成像方式:光/机扫描成像、固体 自扫描成像、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 微波遥感:是指通过微波传感器获取从目标 地物发射或反射的微波辐射,经过判读处理来识别地物的技术。微波遥感特点: 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 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 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穿透能力 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 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 主动微波遥感:是指通过向目标地物发射微波 并接收其后向散射信号来实现对地观测遥感 方式。 雷达:意为无线电测距和定位。 遥感图像特征:几何特征、物理特征、时间特 征 表现参数: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 辨率、时间分辨率 颜色的性质:由明度、色调、饱和度来描述 遥感摄影像片解译标志:又称判读标志,它 指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各 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帮助判读者识别遥感图像 上目标地物或现象。解译标志分为直接判读标 志和间接解译标志。 热红外像片的解译: 直接解译标志包括:色调、形状与大小、地物 大小、阴影、 地物的解译:水体与道路、树林与草地、土壤 与岩石: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步骤: (1)目视解译准备工作阶段 (2)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 (3)室内详细判读 (4)野外验证与补判 (5)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 遥感影像地图:是一种以遥感影像和一定的 地图符号来表现制图对象地理空间分布和环境 状况的地图。 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的复合步骤如下: 1.地理数据的网格化 (1)网格数据生成、(2)与遥感数据配准: 2.最优遥感数据的选取 3.配准复合 数字图像的校正:辐射校正、几何校正 几何校正三层次: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几 何畸变校正、控制点的选取 控制点的选取: (1)数目确定:控制点数目的最低限是按未知 系数的多少来确定的。 (2)选取原则:控制点的选择要以配准对象为 依据。以地面坐标为匹配标准的,叫做地面控 制点。有时也用地图作地面控制点标准,或用 遥感图像作为控制点标准。无论用哪一种坐标 系,关键在于建立待匹配的两种坐标系的对应 点关系。 数字图像增强的5种方法:对比度变换、空 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多光谱变换 多波段数字图像数据格式:BSQ、BIP、BIL 度量特征空间中的距离经常采用的算法:绝 对值距离、欧氏距离、马氏距离、均值向量的 混合距离、相关系数 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方法:包括监督分类 和非监督分类。 水体遥感:是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分析,获得 水体的分布、泥沙、有机质等状况和水深、水 温等要素的信息,从而对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和 水环境等作出评价,为水利、交通、航运及资 源环境等部门提供决策服务。 水体遥感的研究内容:水体的光谱特征、水 体界线的确定、水体悬浮物质的确定、水温的 探测、水体污染的探测、水深的探测 植物的光谱特征:可使其在遥感影像上有效 地与其他地物相区别。同时,不同的植物各有 其自身的波谱特征,从而成为区分植被类型、 长势及估算生物量的依据。 健康植物的反射光谱特征:健康植物的波谱 曲线有明显的特点,在可见光的0.55附近有 一个反射率为10%~20%的小反射峰。在0.45 和0.65附近有两个明显的吸收谷。在0.7-0.8 是一个陡坡,反射率急剧增高。在近红外波段 0.8—1.3之间形成一个高的,反射率可达40% 或更大的反射峰。在1.45,1.95和2.6—2.7 处有三个吸收谷。 影响植物光谱的因素: 主要因素有植物叶子的颜色、叶子的细胞构造 和植物的水分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的不 同种类、灌溉、施肥、气候、土壤、地形等因 素 不同植物类型的区分: 1.不同植物由于叶子的组织结构和所含色素 不同,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 2·利用植物的物候期差异来区分植物 3.根据植物生态条件区别植物类型 大面积农作物的遥感估产三方面内容: 农作物的识别与种植面积估算、长势监测、 估产模式的建立。 高光谱遥感与一般遥感区别(特点)在于: 高光谱遥感的成像光谱仪可以分离成几十甚至 数百个很窄的波段来接收信息;每个波段宽度 仅小于10nm;所有波段排列在一起能形成一条 连续的完整的光谱曲线;光谱的覆盖范围从可 见光到热红外的全部电磁辐射波谱范围。 应用领域:在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在植被研 究中的应用、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 1.投影距离的影响:垂直投影图像的缩小和放 大与投影距离无关,并有统一的比例尺。中心 投影则受投影距离影响,像片比例尺与平台高 度和焦距有关 2.投影面倾斜的影响:当投影面倾斜时,垂直 投影的影像仅表现为比例尺有所放大,像点相 对位置保持不变。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其比例 关系有显著的变化,各点的相对位置和形状不 再保持原来的样子 3.地形起伏的影响:垂直投影时,随地面起伏 变化,投影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实际水平距离 成比例缩小,相对位置不变。中心投影时,地 面起伏越大,像上投影点水平位置的位移量就 越大

护理学导论重点

一 1南丁格尔对护理发展的贡献:为护理向正规的科学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基础;著书立说,阐述其基本护理思想“医院札记”及“护理札记”;致力于创办护士学校,使护理教育逐步走上正规化;创立了一整套护理制度;其他方面 2现代护理的发展历程:建立完善的护理教育体制,包括本科、硕士及博士教育;护理向专业化发展,对护理理论的研究及探讨、对护理科研的重视及投入各种护理专业团体的形成;护理管理体制的建立,相继应用南丁格尔的护理管理模式,;临床护理分科 3、护理的概念的历史演变:以疾病为中心阶段:特点:护理已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执行医嘱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把护理操作技能作为护理工作质量的关键。形成了一套较规范的疾病护理常规和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以病人为中心阶段:特点:强调护理是一个专业。护理不在是单纯被动的执行医嘱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而是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身、心、社会等全方位的连续的系统的整体护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阶段:特点:护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科学。护理的任务已扩展到从健康到疾病,从个体到群体的护理。护理场所从医院扩展到社会和家庭,到所有有人的地方。 二 1、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影响健康的因素:生物因素(生物性致病因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社会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生存质量是指个体在其所处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背景下,由生存的标准、理想、追求的目标所决定的对其目前社会地位及生存状况的认知和满意程度。它包括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状态四个方面。 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处理健康问题,即是“三早”预防。 3、病人角色:当一个人患病时,不管是否从医生那里得到证实,这个人就获得了病人的角色,其原有的角色便部分或全部被病人角色所代替,以病人的行为来表现自己。 特点:(1)脱离或减轻日常生活中的其他角色及义务(2)病人对于其陷入疾病状态没有责任,有权利接受帮助(3)病人有恢复健康的义务(4)病人有配合医疗和护理的义务。 3、护士在帮助病人角色适应的作用:常规指导、随时指导、情感指导。 4、患病后的行为反应:不采取求医行动或延迟求医、采取求医行为以寻求亲友或医务人员的帮助、踌躇徘徊、 采取对抗行为 三 1、需要是有机体、个体和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基本需要:是个体生存、成长与发展,维持其身心平衡的最基本的需求。 基础需要层次对护理实践的意义:识别病人未满足的需要、领悟和理解病人的行为和情感、预测病人即将出现或未表达出的需要、识别病人需要的轻、重、缓、急 2、人的基本需要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提出的层次基本需要的关系:必须首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考虑较高层次的需要;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时间不同;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是较高层次需要产生的基础;各层次需要重叠出现;各需要之间的层次顺序并非固定不变;越高层次的需要,其满足的方式和程度差异越大;基本需要满足的程度与健康密切相关。 四 1、成长是指人生理方面的改变,是细胞增殖的结果。表现为机体整体和各器官的长大,即机体在量方面的增加。 2、成长与发展的规律:一)规律性和可预测性:每个人都要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生长发展速度各不相同二)顺序性:生长发育通常遵循由上到下或由头至尾、由近至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或规律;三)连续性和阶段性: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并非等速进行,具有阶段性。心理社会的发展同样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四)不平衡性:在人的体格生长方面,各器官系统的发育是快慢不同,各有先后的。心理社会发展同样存在不平衡性。五)个体差异性:在一定范围内因受先天和后天各种因素影响而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体格生长、心理社会方面的发展随年龄越大个体差异性越大。六)敏感时期性(关键期):指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对环境刺激最敏感,且被认为是发展某些技能和能力的最佳时期。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笔记

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论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工作 一、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的助人方法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 概念:社会工作被看做是持守利他主义的助人理念、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用科学的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 (注意:利他主义十分重要。后面第三章社会福利的功能,P55,第七点,说的也是利他主义。不仅如此,社会工作中级实务书上也有相关内容。从现在起就要树立利他主义的思想,并且将之运用于随后的思考中。千万要记得,如果只是单纯地背诵几乎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想要高分,一定要理解。例如,社会工作道德操守P95,具体的道德要求,第一,以受助者利益为优先。就是利他主义的实际运用。请保持这样的思考逻辑。) 社会工作的开端:1989 美国慈善学院6周训练班培训“友善访问员” 同时荷兰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并开启两年的社会工作教育(二)社会工作的本质 给出概念之前先说说这个知识点的记忆方法。从学科、科研(包含教育)和实践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学科: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的实用科学 科研:以一般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可能会不明白为什么要研究社会现象,这个将在后面第三章社会福利部分详细解释。 实践:以理论结合实践服务于有困难的社会成员 (这里为什么要从这三个方面理解,是因为当前社会工作中国化,或者成为本土化的进程还是比较缓慢的。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还不像购买医生、会计服务那样普遍,所以暂时只有这三个方面有详谈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工作的科研,也就是教育得到了相当的发展。要保持这三个方面思考的逻辑,遇到书上没有的题目也不要慌张,从这三个方面有条理地进行阐释。有条理从来都不会是坏事。所以清楚地记好这三个方面) 给出较为清晰的表格框架: 实质学科 助人自助 物质精神并重 科研、教育形成社会互助系统(P155,通用过程基本系统可参考)实践更高层次是促进人的发展 这里也要注意一下,书上写的是“助人”是本质,“助人自助”是深层揭示。我个人不建议这样回答。理解上确实是这样,但是若出现在试卷上,希望大家直接写本质是“助人自助”,随后从我列出的三个方面结合“助人自助”进行阐释,表格的第四列请务必记得。 (三)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 这里很乱,建议大家将其看做是对本质的延伸理解。正如前面所说,要在实践上面理解本质,这里强调的就是社会工作的实务属性,以及其科学属性。建议与本质联系起来进行理解。 二、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 (一)社会分化与专业 (这里涉及到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以及功能主义学派,比较复杂,因此不做归纳,只做解释。解释来源于本校某教授,我考研的时候经常去请教他,老师给了我很多理论上的帮助。也建议大家多黏黏老师,经常会有意外收获的。) 举个例子解释下分工,社会分工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成果,以前裁缝包办一件完整的衣服,

护理学导论试题及答案

2014年4月份护理学导论试题课程代码:03201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及疗效属于A A.独立性护理功能 B.合作性护理功能 C.指导性护理功能 D.依赖性护理功能 2.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是A A.生物因素 B.心理因素 C.物理因素 D.社会因素 3.艾瑞克森提出用于解释人的生命发展历程的理论是B

A.性心理发展学说 B.心理社会发展学说 C.道德发展理论 D.智力发展学说 4.尸僵开始出现的时间为人死后的A A.1~3小时 B.3~6小时 C.12~16小时 D.24~36小时 5.沟通的最高层次是C A.礼节性沟通 B.陈述性沟通 C.共鸣性沟通 D.情感性沟通 6.一护士对已确诊为癌症的病人讲:“不要担心,现在的医学很发达,你的病是可以治好的。”D此沟通过程中护士存在的问题是 A.突然改变话题 B.主观说教 C.言行不一 D.虚假保证 7.病人对护士说:“我伤口疼,是不是感染了?”属于C A.礼节性沟通 B.陈述性沟通 C.分享性沟通 D.情感性沟通 8.莱宁格“日出模式”第二层的主要含义是A A.显示不同文化背景和环境下的文化关怀形态 B.描述了文化关怀、世界观与文化社会结构 C.阐述了个体、家庭、群体、社区或机构的不同健康系统 D.解释了护理关怀的决策和行为 9.王先生初到美国,在住房和交通问题上遭遇挫折,萌生了回国

遥感导论复习总结

1. 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2.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3. 太阳常数:是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4. 大气散射:大气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 5. 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6. 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 7. 空间分辨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8. 光谱分辨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9. 辐射分辨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差。 10. 互补色:若两种颜色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 11. 三原色:若三种颜色,其中的任一种都不能由其余二种颜色混合想加产生,这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称之为三原色。 12. 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13. 电磁辐射的性质:是横波;在真空以光速传播;电磁波具有玻粒二象性;满足fλ=c E=hf 14. 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黑体辐射的特性: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同;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15. 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无云的晴空呈现蓝色,就是因为蓝光波长段,散射强度大,因此蓝光向四面八方散射,使整个天空蔚蓝,使太阳辐射传播方向的蓝光被大大削弱。这种现象在日出和日落时更为明显,因为这时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向地面,通过的大气层比阳光直射时要厚得多。在过长的传播中,蓝光波长最短,几乎被散射殆尽,波长次短的绿光散射强度也居其次,大部分被散射掉了。只剩下波长最长的红光,散射最弱,因此透过大气最多。加上剩余的少量绿光,最后合成呈现橘红色。所以朝霞和夕阳都偏橘红色。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这种散射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也就是说,在符合无选择性散射的条件波段中,任何波长的散射强度相同。如云、雾粒子直径虽然与红外波长接近,但相比可见光波段,云雾中的水滴的粒子直径就比波长大很多,因而对可见光中各个波长的光散射强度相同,所以人们看到云雾呈现白色。 16. 0.3~1.3μm,紫外线,可见光,近红外波段。1.5~1.8和2.0~3.5.近、中红外波段。3.5~5.5中红外波段。8~14远红外波段。0.8~2.5微波波段。 17. 亮度温度:衡量地物辐射特征的重要指标。指当物体的辐射功率等于某一黑体的辐射功率时,该黑体的绝对温度即为该物体的亮度温度。 18. 同物异谱:是指一种地物对应几种不同的光谱特征(有周围环境,时相上的原因)例如坡度,破向,密度,季,相,覆盖度以及地物的组合方式。 异物同谱:不同类型的地物具有相同的波谱特征。 19. 气象卫星的特点:(1)轨道,有低轨和高轨两种,运行中每条轨道都要经过地球南北两极附近上空。优点:每天对全球扫描两遍,获取全球气象资料,得全球大气变化宏观资料;缺点:对一定特定区域一天只能观测2次,不能取得连续变化观测。 (2)短周期重复观测(3)成像面积大,有利于获得宏观同步信息,减少数据处理容量(4)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成本低。 20. 摄影机分类:分幅式摄影机、全景摄影机、多光谱摄影机、数码摄影机。 21. 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①投影距离的影响:垂直投影图像的缩小和放大与投影距离无关,并没有统一的比例尺。中心投影则受投影距离(遥感平台高度)影响,像片比例尺与平台高度H和焦距f有关。②投影面倾斜的影响:当投影面倾斜时,垂直投影的影像仅表现为比例尺有所放大。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比例尺有显著的变化。 ③地形起伏的影响:垂直投影时,随地面起伏变化,投影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实际水平距离成比例缩小版,相对位置不变。中心投影时,地面起伏越大,像上投影点水平位移量就越大,产生投影误差。 22. 像点位移的特征:①位移量与地形高差h成正比。即高差越大引起的像点位移量也越大。②位移量与像主点的距离r成正比。即距主点越远的像点位移量越大,像片中心部分位移量较小。③位移量与摄影高度成反比。即摄影高度越大,因地表起伏引起的位移量就越小。 23. 微波遥感的特点: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对某一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

护理学导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总)

《护理学导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2. 病人角色行为缺如 3. 亚文化 4. 悲哀 5. 工作疲惫感 6. 医疗事故 二、单项选择题 1. 以工作任务及活动为中心进行岗位分工的一种集权式的护理方式是指:() A.个案护理 B.功能制护理 C.小组护理 D.责任制护理 2. 护理计划中目标的制定应该是() A.从病人出发且可以测量 B.以护士为中心C.标准要高 D.由护士决定,不考虑病人的意见 3. 综合护理出现在护理理念的() A.禁欲主义阶段 B.浪漫主义阶段C.实用主义阶段 D.人本存在主义阶段 4. 满足病人自尊的需要,下列方法中最恰当的是 ( )A.人院介绍及健康教育 B.提 供良好的住院环境C.关心、重视病人的特性及个人习惯 D.过硬的护理技术 5. 一位患者有强迫性的人格, 根据佛罗依德的观点, 其性心理发展障碍主要在:( ) A.口欲期 B.肛欲期 C.性蕾期 D.潜伏期 6. 临终关怀所关注的是( ) A.生存质量 B.药物治疗 C.延长生命 D.手术治疗 7. 保健教育过程模式是由谁提出的() A.霍克巴姆B.格林及克鲁特 C.潘德D.贝克 8.某人为了实现当一名作家的梦想而坚持勤学苦练,体现了希望的( ) A.行为特征 B.依附特征 C.认知特征 D.情景特征 9. 沟通交流的最高层次是:() A.事务性沟通 B.分享性沟通 C.共鸣性沟通 D.情感性沟通 10. 指导过度肥胖的人群合理安排饮食属于() A.临床前期预防 B.一级预防 C.二级预防 D.三级预防 三、多项选择题 1. 发生医疗事故后,责任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 A.行政责任 B.民事责任 C.刑事责任 D.赔偿责任 E.违宪责任 2. 护理诊断的组成部分有:() A.名称 B.症状 C.诊断依据 D.相关因素 E.定义 3.引起文化休克的原因包括( ) A.悲观失望 B. 孤独 C.恐惧 D.焦虑 E. 信仰不同 4. 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 A.人 B.环境 C.文化 D.护理 E.健康 5.ROY 认为,刺激分为:() A.表面刺激 B.主要刺激 C.内在刺激 D.相关刺激 E.固有刺激 6.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适应反应都力图最大限度的维持机体的内稳态B.适应是一种被动的动态过程C.适应是有限度的D.适应能力因人而异E.个体在适应过程中会丧失自己的个性及行为特征 四、简答题(每题 6分,共24分) 1.简述心理防卫机转的特点及意义。 2. 简要回答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人格发展的主要时期及特点。 3. 病人角色的特点是什么? 4. 简要介绍健康信念模式。 五、论述题(其余每题10分,共30分) 1. 举例说明护理程序的基本过程。

最新护理学导论考试重点资料

精品文档 1.现代护理学:护理学是健康学科中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以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为基础,研究如何提高及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及发展规律。 2.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3.疾病:疾病是机体身心在一定环境因素下所引起的一定部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整体病理过程,是机体内部及机体与外部环境平衡的破坏和正常状况的偏离或终结。 4.基本需要:人的基本需要是个体生存、成长与发展,维持其身心平衡的最基本的需求。 5.发展:又称发育,是生命过程中有顺序,可预测的功能改变,包括身、心两个方面。 6.压力:压力是个体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作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及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 7.压力源:压力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源,指任何能使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刺激。 8.护患关系:护患双方在相互尊重并接受彼此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在互相学习和促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9.护理评估:护理评估是指有组织地,系统地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及判断的过程。 10.护理诊断: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生命过程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的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应能通过护理职能达到。 11.医疗事故: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规范、常规,过失造成病人人身损害的事故。 1.患病后病人的主要心理反应。 焦虑及恐惧;○依赖性增强;○自尊心增强;○猜疑心加重;○主观感觉异常;○52413情绪易激动;○孤独感;○习惯性心里;○害羞和罪恶感;○心理性休克及反常行为。○986710 2.需要理论对护理的意义。 一、对护理实践的意义:1识别病人未满足的需要;2领悟和理解病人的行为和情感; 3预测病人即将出现或未表达的需要;4识别病人需要的轻重缓急。 二、对护理理论的意义:为护理学提供了理论框架。 三、对护理教育的意义:为护理教育提供了理论框架。 四、对护理管理的意义:调动工作积极性,稳定护理队伍。 五、对护理研究的意义:带来了一定的启示和思路。 3.成长与发展的规律 1可预测性2顺序性3连续性和阶段性4不平衡性5个体差异性6关键期 4.压力的预防原则。 1减少压力的刺激2正确认识评价压力3减轻压力反应4寻求专业帮助 5.帮助病人预防压力的方法。P81 1为病人创造轻松的康复环境 2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满足病人的各种需要 3提供有关疾病的信息 4锻炼病人的自理能力

遥感导论考试重点

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遥感与遥控遥测的区别:遥感不同于遥测和遥控。遥测是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的技术,分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遥控是指远距离控制目标物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 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遥感的类型: 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按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 按应用领域分: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惑、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等 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电磁波谱:按照波长或频率、波数、能量的顺序把电磁波排列起来,这就是电磁波谱。 波段划分:长波,中波和短波,超短波,微波,红外波段 电磁辐射: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露的现象,叫电磁辐射。 辐射测量内容:辐射能量、辐射通量、辐照度、辐射出射度、辐射亮度 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大气散射有三种情况: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大气窗口对应的光谱段: 0.3—1.3ym,即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 1.5-1.8pm和 2.0— 3.5tm,即近、中红外波段。 3.5—5.5_um,即中红外波段。 8-14pm,即远红外波段。 0.8~2.5cm,即微波波段。 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 可见光与近红外:波长0.3-2.5辐射特性-地表反射太阳辐射为主 中红外:波长2.5-6辐射特性-地表反射太阳辐射和自身的热辐射 远红外:波长>6辐射特性-地表物体自身热辐为主 遥感平台:遥感平台是搭载传感器的工具。 分类:航天平台、航空平台、地面平台 航天比例尺(像片比例尺):即像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距离之比。 扫描成像成像方式:光/机扫描成像、固体自扫描成像、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 微波遥感:是指通过微波传感器获取从目标地物发射或反射的微波辐射,经过判读处理来识别地物的技术。 微波遥感特点: 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 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 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穿透能力 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 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 主动微波遥感:是指通过向目标地物发射微波并接收其后向散射信号来实现对地观测遥感 方式。 雷达:意为无线电测距和定位。 遥感图像特征:几何特征、物理特征、时间特征 表现参数: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时间分辨率

《护理学导论》重点总结

《护理学导论》重点总结 护导重点总结 第一章:护理学的发展及基本概念 掌握:1 护理学:护理学就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有关预防保健、治疗疾病及康复过程中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2 南丁格尔对护理学发展的贡献: 1)为护理向正规的科学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基础。 2)著书立说,阐述其基本护理思想。“医院札记”及“护理札记” 3)致力于创办护士学校。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伦敦的圣多马医院开办了第一所护士学校。 4)创立了一整套护理制度。 5)其她方面:强调了护理伦理及人道主义护理观念,注重了护理人员的训练及资历要求等。 3 护理的概念经过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过程: 1)以疾病为中心阶段:此期的护理特点认为护理就是一门专门的职业,从事护理的人要经 过专门的培训。没有专门的护理理论及科学体系,但从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疾病护理常规及护理技术常规。 2)以病人为中心阶段:此期的主要护理特点就是吸收了其她学科的相关理论,逐步形成了 护理学的知识体系以作为专业的理论基础,应用科学的护理方法即护理程序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3)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阶段:此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护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为人类健康服务 的独立的应用学科。 美国护士会将护理学定义为护理学就是判断与处理人类对已经存在与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科学 护理专业的工作范畴1)根根据护理功能来划分:独立性的护理功能;合作性护理功能;依赖性护理功能 2)根据工作的专业性质来划分:专业性工作;类专业性;非专业性 3)根据工作场所不同来划分:医院护理;社区护理;护理教育、科研及管理。 护士角色:护理者、决策者、计划者、共同者、管理者及协调者、促进康复者、教育者及咨询者、代言人及保护者、研究者及著作者、权威者。 护士的心理素质要求: (一)思想道德素质:1)良好的人生观及职业动机,有一定职业荣誉感,有稳定的职业心态。2) 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有高度责任心,富有爱心、耐心、同情心。 (二)科学文化素质:1)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知识。2)有独立的学习能力。3)有科研能力。4)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三)专业素质:1)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理论与较强的实践技能。2)敏锐的洞察

华师网络2014年9月课程考试《社会工作导论》练习题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社会工作导论》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任务中心模式关注解决问题的() A.效果和效率 B.时间和地点 C.模式和方法 D.个体和环境 2、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应遵循的是(),即社会工作伦理。 A.法理 B.医理 C.道理 D.情理 3、在助人过程中,履行保密原则是以遵守()为前提的。 A.法律法规 B.案主的隐私权 C.伦理原则 D.价值观念 4、()既是社会工作的宗旨,也是其显著特点。 A.建立助人关系 B.同理心与尊重 C.助人自助 D.关注人与环境的互动 5、小组社会工作者在小组形成期的主要任务是() A.评估小组 B.招募组员 C.使成员彼此熟悉 D.建设性地处理冲突和沉默 6、在小组成熟期,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 A.建设性地处理冲突 B.回顾小组经历 C.评估小组 D.推进小组目标的实现

7、()这一伦理原则告诉社会工作者,要以非歧视的态度对待人的独特性。 A.平等 B.接纳 C.不批评 D.助人自助 8、()在社会工作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其主要服务对象是社会中的困难群体。 A.平等 B.不批评态度 C.专业责任感 D.接纳 9、案主自决在社会工作中,更多的是针对()而言的。 A.案主 B.社会工作者 C.机构 D.专业 10、()强调人和环境是一个互动的体系,注重剖析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与行为机制。 A.行为治疗模式 B.任务中心模式 C.社会心理模式 D.问题解决模式 11、()不仅是小组社会工作结束的标志,同时也是小组工作过程的一部分。 A.完成计划 B.总结经验 C.评估 D.结案 12、行为治疗模式强调通过()来改变行为。 A.认知过程 B.学习过程 C.冲突过程 D.积累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