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浅析_以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为例_王晓敏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浅析_以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为例_王晓敏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 TU-8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4)03-0144-05要][摘 要] 城市文化遗产在当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正在遭遇前所未有挑战,以规划手段控制建设的方法难以从根本上协调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拥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遗产遗迹,有必要从塑造城市文化特性出发思考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问题。该文针对现阶段文化遗产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分散性、片面性和破坏性问题,以及随之而来城市特色丧失的可能性,提出应树立城市整体的历史观,分析总结城市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理念和“三态”保护原则。并借此视角探讨未来大西安的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将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存有机联系,完善历史文化名城格局。[关键词]

[关键词] 城市化 文化遗产 整体历史观 大西安[Astract]

[Astrac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contemporary city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in the fast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method of planning and controlling is dif ? cult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fundamentally. As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China, Xi'an is rich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t is necessary to think about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shaping the urban features. Agains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such as dispersion, unilateralism, destructiveness along with the loss of city characteristic, we put forward to establish the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view of history, summarize integral protective conception and principles of the urban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of cultural heritage for greater Xi’an region are discussed. Combining the remain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yles organically, the patter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will be complete.

[Key words] [Key words] Urbanization, Cultural heritage,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view of history, Greater Xi’an region

王晓敏 Wang Xiaomin 李 帆 Li Fan 王新文 Wang Xinwen

—————————

作者信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博士

研究生,长安大学建筑学院讲师sunnyme0306@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18990496.html,

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

学院讲师

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

学院讲师

王晓敏,李 帆,王新文,收稿日期:2013-08-07

?陕西省文物局2011年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基金资助项目 (编号:2011-k-017)?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浅析

——以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为例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Historic City of Xi'an as an Example

城市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基础上创造的聚居地,伴随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发展起来。虽然历史的记忆正随着城市更新离人们远去,但那些记录了城市变迁的遗产,因其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性,成为体现当代城市文化的伟大结晶。为了防止现代城市建设的破坏,文化遗产保护常常以一种限定性的绝对保护方式为主,大多停留在控制层面,如划定保护范围、限定建筑高度、体量甚至建筑风格、形式等,缺乏真正把文化遗产视为城市发展的规划构成。作为一座拥有跨越三千多年的城市发展史的13朝代古都,西安的建设应始终立足于对城市历史尊重的基础上,必须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升到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的

建筑文化[Architectural Culture]

DOI:10.13942/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18990496.html,ki.hzjz.2014.03.028

12 3

图1 局部塌落的华侨商店

图2 被拆除的沣峪口老油坊

图3 古朴的法门寺与新建的景区对比鲜明视角,从格局保护、特色发扬及场所营造等多方面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使遗产保护为人民服务。

1 文化遗产保护现存问题

1.1 保护对象孤立

历史性城市的单核规划布局和扩张模式已难以跟上城市化推进的步伐,这使得遗产保护工作总是滞后或依附于城市规划和设计,许多历史遗存在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中显得孤立而薄弱。西安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仅停留于针对遗址本体,未将遗产环境纳入城市文化景观的建设。而仅从单个遗产点出发控制周边建筑及环境要素,没有从城市规划和设计角度协调文化遗产与城市生长的关系,即便是保护工作完美无缺,也难以使历史文化遗产融入当代城市肌理。另外,一些相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由于缺乏连续的景观廊道设计而无法有机联系,所传达出的历史信息往往残缺不全。从城市历史延续的角度分析,秦都咸阳、汉唐长安,都是西安城市历史的组成部分。如今的西安、咸阳同属历史文化名城,却分别代表同一城市不同的历史时段、不同的地域划分(如明咸阳)。由行政区划带来的西咸分制,使周秦汉唐一脉相承的文化遗产被人为割裂,不利于展示城市发展历史的完整性、连续性和继承性。

1.2 保护内容偏颇

我国的城市遗产保护,经历了从只注重革命遗址和宫殿庙堂到保护艺术性或重要人物的建筑物,发展到保护普通人生活的一般历史建筑的过程。尽管如此,在文物保护迈向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保护工作仍存在一些偏颇。如以历史长短论资排辈的“厚古薄今”思想衡量遗产保护的价值,忽视了近现代文化遗产。西安华侨商厦是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市第一座大型国营百货商店,见证了半个世纪西安商业的历史与变迁,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和历史符号,本可通过改善建筑立面或改造室内环境建成“商业博物馆”或“展览馆”,却没有得到重视和保护,以至在拆迁时突然坍塌,许多市民因此扼腕叹息(图1)。又如选取保护对象时多重视宫殿、寺庙、纪念性建筑等传统文物类建筑保护,而对民俗遗产、工业遗产等新型文化遗产的保护明显不足。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滦镇的沣峪口老油坊,是我国仅存的几处百年老油坊之一。而为了修建供游人参观的博物馆,现如今这个百年“活化石”的院落已被拆作一堆瓦

砾,作为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油坊工人也不得已另觅他处(图2)。

1.3 保护与发展失衡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育壮大,追求大体量的建筑物、大规模的建筑群成为时尚,致使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和文化街区淹没在各种新建环境中。但如果城市的发展仅仅注重经济功能而忽略其中应有的文化质量,文化遗产必然面临游客超载、错位开发的严重威胁。近年来,以西安曲江新区为代表的开发模式逐渐发展为一种较成熟的文化开发范本,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法门寺、大明宫、楼观台等商业和旅游业活动蓬勃发展,曲江风暴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随之而来的是文化遗产与其所处环境在大拆大建中遭到“建设性”的破坏,历史文化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被迫转变,逐渐丧失了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不可否认,“曲江模式”作为先行者推动了西安“皇城复兴”计划的启动实施,但也反映了对环境急功近利的过度利用,把文化遗产作为商业开发的工具过

度消耗,必然导致文化遗产原有的厚重历史感迅速削弱,甚至逐渐消失。从法门寺的今夕对比中不难看出,当人文景观到处充斥着商业利益,遗产保护的初衷被抛之脑后,真实的历史便淹没在虚假的赝品里(图3)。 

2 树立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

历史观

2.1 整体性保护的理念

根据现阶段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基础建设和城乡建设之间存在的矛盾,现提出城市化文化遗产保护应树立整体性保护观。首先,完善保护内容。充分考虑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文化遗产对城市历史的综合价值,保护近代史迹、20世纪遗产、当代遗产和古代文物同等重要,更加关注工业、科技、民族、民俗类文化遗产和各种自然遗产,就城市文化遗产数量和范围进行及时调整补充;其次,整合保护格局。在城市生长和发展中,使文化遗产保护摆脱行政区划的束缚,形成点、线、面一体的网络体系,将单体遗产、廊道遗产、遗产群落结合城市景观环境的营造,在空间结构和文化线路上予以联系,成为构成城市文化脉络的主要表现形式;最后,扩展保护层次。将遗产置于经济发展和社区背景进行综合考虑,结合遗产地环境和社会活动,建立“遗产物”和“遗产人”之间中间领域的良性联结,全面系统地实现历史保护从“空间营造”向“社会营造”的跨越。

2.2 整体性保护的原则

基于整体性保护的理念,城市文化遗

产保护工作可遵循“三态”原则:①以

“动态保护”为基础,充分协调原有城市

肌理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使空间形态延

续城市文脉,使文化遗产介入当代城市生

活,赋予历史空间新的生命,让人们在遗

产空间中从容地生活、让老建筑成为城市

美学的新容器;②以“生态保护”为依

托,共同利用人文古迹与自然要素,将遗

产地环境营造成改良的生态系统,既具有

显著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效应,又成为城

市文化景观的有机组成,进而丰富城市艺

术面貌,突出地域环境特色;③以“活态

保护”为补充,立足更新中的城市社区,

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结合起来,

强调在城市空间中的社区生活和活的文

化,满足遗产地一般社会活动的同时促进

公众参与宣传、教育并协助政策管理,以

此激发城市活力。 

3 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未来发展

3.1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09年6月,为加速西部大开发,国

务院批复建立关中─天水经济区,加快

推进西咸一体化,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

大都市。未来的西安将承担更重要的城

市角色,具有更多样的城市功能,为文

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设计提出新的机

图4 大西安范围及区划

遇和挑战。

古都西安的文化遗产是实现跨越式发

展,建设“世界城市,文化之都”的重要

组成部分。大西安的规划范围将包括西安

市,渭南市富平县,咸阳市秦都、渭城、

泾阳、三原“两区两县”共九大片区,其

中主城区范围北至泾阳、高陵北交界,南

至潏河,西至涝河入渭口及秦都、兴平交

界,东至灞桥区东界,面积1280km2(图

4)。西咸一体化与大西安战略的提出,

为建构完整的周秦汉唐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提供了机会与保障。与此同时,城市化进

程的加快也可能激化城乡建设与文化遗产

保护的矛盾,对当前城郊的大遗址带来威

胁。有必要站在更高的视角,调整遗产保

护思路,寻求更完善的遗产保护方法。

3.2 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策略

(1) 保护内容与保护方式

西安数千年来一直作为人口数百万的

大都市存在,主要原因在于它有东西横贯

的秦岭山脉和流向渭河的众多水系,以及

因此所形成的关中平原。在大西安城市发

展定位中,首先必须保护渭河流域和秦岭

北麓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以历史、山水

为背景长期形成的人文环境。秦岭北麓丰

富的植被所蕴藏的水源,确保了该地区大

量人口集中生活的城市要求,有必要对渭

河流域和秦岭北麓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长

期的保护和治理工作。关中平原是自古就

是诸多民族和政治势力的角逐之地,不同

文化交流碰撞不断融合,以历史、山水为

培支旧居等,在外观修复的同时,对空间再造和利用,成为城市文化艺术传播的新媒介。西安曾是西北地区工业的发源地,从技术手段层面对现存废弃的工业厂房进行再利用,如纺织城、大华纱厂等工业区的厂房改造为展示空间或创作空间。通过传达和再现工业遗产的文化属性,使之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文化载体。

此外,保护与西安历史发展相关的道路系统,历史街巷、河流水系等线性遗产,利用成为连接重要遗产点的景观廊道。主城区的城市设计按照垂直的方位轴线、均衡对称的路网、方正完整的城墙、城河系统以及由街、巷、院构成的空间层次体系,延续传统空间格局和城市的平面形状。对独具关中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如顺城巷、竹笆市、三学街、七贤庄等传统民居的内部设施进行改善,在继承历史风貌的同时实现传统建筑的再生。对于主城区外围遗产遗迹的保护,可以借助城市生态系统营造出开放的空间场所,提供文化展示和休闲游憩的功能。主要包括西部的汉城遗址、建章宫遗址、阿房宫遗址及渭河、沣河两岸,东部的浐河、灞河两岸,南部的大雁塔及曲江池、唐天坛遗址等与城市历史、发展格局相关的古遗址和水系,参照“反规划”的设计思想,将遗址保护与农业景观结合,河道治理与水景环境相结合,自然发展成为不同城区之间的绿色“斑块”。

(2)保护格局与保护层次

伴随大西安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之间、城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呈现西咸一体的发展趋势。而在西安和咸阳接壤地带上,古遗址、古墓葬等文物资源尤其丰富:周丰镐二京、汉长安城、秦阿房宫、唐大明宫等遗址呈东北至西南方向沿渭河分布;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脚下;西汉11座帝陵除霸陵和杜陵位于渭河以南西安市东郊的白鹿原北端及南郊的少陵原上,其余9座沿渭河北岸的咸阳原地名排列分布(图5)。大西安应以现状城市格局为基础,以西安主城为核心,咸阳、长安、临潼为辅助,从城市规划和整体保护的角度,打破当前行政界线,将周、秦、汉、唐、明清以及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文化遗产切片叠加,梳理出城市生命延续的文化脉络,完善大西安的保护体系和保护格局。

不仅如此,大西安的发展需要在吸收传统城市格局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多中心的城市发展秩序,以避免单核城市因不断扩张造成的“摊大饼”现象。为使新区建设与传统城市肌理有机融合,应以大西安

图5 大西安地区周秦汉唐遗址带

图6 大西安的遗产环境

背景长期形成的人文遗产也需要在此继承和发扬。

其次,对大西安的文物建筑、遗址遗迹等具体的遗产点进行保护和修复,并依托遗产资源实现周边区域的文化复兴。在历史文化名城中,总会因新旧建筑交替出现带来一些矛盾。保护并继承古老的文化遗产为当代所用,新建筑的产生也必须适应所处的环境特征,反应出特定的“场所精神”。传统封闭的馆藏遗产方式可以与区域环境改善结合,不仅扩展出遗产环境,更营造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对于具体的遗产点,如大雁塔、钟鼓楼、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等的保护,按照真实性、可逆性及可读性原则进行修缮整治,以博物馆、遗址公园、遗址特区等方式保存并继续发挥其重要价值。并且,在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建立一定范围的缓冲区,通过文化景观的塑造,保护并延续它们所处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于保护状况良好仍可使用的近现代建筑遗产,如西安人民大厦、高

地区的整体山水脉络为规划基础,确立新的轴线关系。可按照西安都城空间的发展规律沿渭河确立功能新区,依据方格路网和坐北朝南的传统布局方式组织空间序列。新城中心与当前西安城市中心保持一定距离,取得相对独立发展的同时,利用大西安的河流水系、遗产廊道等渗透不同区域的空间肌理,联系各个遗产点和文化景观区块,以文物资源与山水环境共同构成网络化的大西安遗产环境(图6)。如大雁塔与钟、鼓楼之间的视线通廊,唐城墙遗址景观带,渭河流域的大遗址景观序列,“八水绕长安”的水网脉络等,这些跨区域但具有关联性的文化遗产以特定的线路有机联系,强化了城市整体的文脉特征。

城市的居住者是延续城市文化的主体,对生活环境有着共同的记忆。因此,遗产保护的执行者不应只是政府、专家等精英团体,唯有进入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使公众充分认识到传承历史文化价值的责任和义务,文化遗产才能实现可持续性的保护。大西安的空间肌理中包括很大部分的传统社区,除了具有传统风貌的历史文化街区的民居和风格迥异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驻地之外,更有大批的工厂、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老家属区,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由村落搬迁或改造而成住宅区。这些传统社区因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产生出独特的社区文化,不仅包含历史街巷、民居等物质文化空间、还有传统技艺、风俗

习惯等非物质的遗存。可以通过空间功能

的置换,利用旧建筑作为社区资料中心,

以物质方式收藏并展示居民的“公众记

忆”;通过保留反映传统生活场景的遗产

点,提供社区生活服务,并延续居民精神

文化活动。

以自上而下的层次保护城市文化遗产

来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热情和主动保护意

识。站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视角,大

西安的历史变迁将通过城市遗产环境的营

造得到完整再现。

结语

文化遗产是历史基于一个城市的永恒

烙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文化遗产与

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而面对这些宝贵

的财富,不仅要精心保护予以传承,更要

树立整体性历史观,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

利用与城市的规划和设计相结合,推陈出

新地创造出当代的城市特色,为城市生长

发展带来不竭动力。将文化遗产融入城市

景观,通过保护城市形态及其重要的遗址

遗迹,形成具有历史记忆的空间场所,

既改善和丰富了城市环境又引导了公众参

与,从而使消极静态的限制型保护转变为

积极动态的发展型保护。与此同时,把不

同历史时期的遗存通过相关文化线路有机

联系,在文化遗产保护、遗产地环境营造

和遗产地社会活动的互相作用下,形成网

络化、多层次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新格局。

在具体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实施层面

上,不同的城市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而大

西安的文化遗产不过是众多历史城市文化

遗产宝库中的一小部分,对其初作探讨希

望对研究我国不同城市从整体上保护文化

遗产提供借鉴。 ■

资料来源:

图1~2:网络;

图3:自摄;

图4~6:自绘。

参考文献

1 张松. 城市历史保护学导论. 上海: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 2002.

2 单霁翔. 关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人民

论坛,2010(9):8-11.

3 赵荣. 陕西省大遗址保护新理念的探索与实

践. 考古与文物,2009(2):3-7.

4 沈海虹.“集体选择”视野下的城市遗产保护

研究. 上海:同济大学,2006.

5 段汉明,张刚. 大西安的框架与发展机制. 城

市规划,2001(12):42-46.

6 和红星. 关于大西安战略规划的几点思索. 城

市规划,2010(9):88-92.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和学院的整体实力和科研水平,现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中高端人才。

学院概况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我国创办最早并具影响力的学科群体之一。学院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国家一级学科,具有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城乡规划学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经过 60年的发展与建设,特别是近年来的“ 211 ”工程和“ 985 ”工程项目的建设,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建筑技术科学“四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学科平台,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格局,是我国师资力量雄厚、办学体系完整、教学和环境设施优良的国内领先的建筑院系之一。

人才招聘学科

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建筑技术科学。

招聘条件

具备国内“985”、“211”院校的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具备国际知名院校的博士学位;或者已在国内和国际知名院校工作并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中高端人才。

招聘待遇

重庆大学对国内外高级人才给予优厚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学术地位条件,以及优越的物质环境配套条件。建筑城规学院求贤若渴,以开放、民主、任人唯贤、唯才是用的招聘宗旨欢迎海内外相关专业的中高端人才来院工作,共谋事业发展。具体条件可面议,可在重庆大学相关网站上查阅人才引进条件。

聘任程序

应聘者需提供反映本人学术水平的材料(包括论文及收录情况,论著,科研项目情况,专利情况,获奖证书复印件,人才项目获批情况等)。

联系方式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北街83号重庆大学B区建筑城规学院

邮编:400045

联系人:陶陶

办公室电话:023-********

联系邮箱:jlptaotao@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18990496.html,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招聘启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