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修辞

修辞

修辞
修辞

1)Metaphor(暗喻)I t is like a simile, also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 but unlike a simile, this comparison is implied rather than stated.

For example:

‘we can batten down and ride it out’ he said.

‘It may be by daylight, looking at the se a,rippled with little white ponies or with no ripples at all but only the lazy stain of blue,marbled at the edge where the passage of our ship has disturbed it.’

2)Personification(拟人)It gives human form of feelings to animals, or life and personal attributes(赋予) to inanimate(无生命的) objects, or to ideas and abstractions(抽象).

For example:

‘Wind and rain now whipped the house.’

Frightened,breathless and wet, the group settled on the stairs, which were protected by two interior walls.

3)Transferred epithet(移就): 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where an epithet (an adjective or descriptive phrase)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noun it should rightly modify(修饰) to another to which it does not really apply or belong.

For example:

Several vacationers at the luxurious Richelieu Apartments there held a hurricane party to watch the storm from their spectacular vantage point.

4)Simile(明喻)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which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quality or characteristic (特性)in common. To make the comparison, words like as, as...as, as if and like are used to transfer the quality we associate with one to the other.

For example:

‘Richelieu Apartments were smashed apart as if by a gigantic fist, and 26 people perished.’

‘Strips of clothing festooned the standing trees, and blown-down power lines coiled like black spaghetti over the roads.’

5)Alliteration(压头韵)It has to do with the sound rather than the sense of words for effect. It is a device that repeats the same sound at frequent intervals(间隔) and since the sound repeated is usually the initial consonant sound, it is also called "front rhyme".

For example:

That must be what the man in the Japanese stationmaster’s uniform shouted,as the fastest train in the world slipped to a stop in the Hiroshima Station.

6)Rhetorical question(修饰性提问)It is a question that is followed by an answer. Its purpose is to cause readers’ attention.

For example:

Was I not at the scene of the crime.

7)Onomatopoeia(拟声词)It is a device that uses words which imitate the sounds made by an object (animate or inanimate), or which are associated with or suggestive(提示的) of some action or movement.

For example:

Just as I was beginning to find the ride long, the taxi screeched to a halt.’

8)Anti- climax(突降)It is the opposite of Climax. It involves stating one's thoughts in a descending order of significance or intensity, from strong to weak, from weighty to light or frivolous. For instance, But thousands die, without or this or that, die, and endow(赋予) a college, or a cat.

For example:

‘Hi roshima-oysters?what about the bomb and the misery and humanity’s most heinous crime?’

9)Euphemism(委婉语)It is the substitution of an agreeable or inoffensive(无冒犯) expression for one that may offend or suggest something unpleasant.

For example:

‘Every day th at I escape death, each day of suffering that helps to free me from earthly cares, I make a new little paper bird,and add it to the others.’

10)Sarcasm(讽刺)It is a strong form of irony. It attacks in a taunting and bitter manner, and its aim is to disparage, ridicule and wound the feelings of the subject attacked.

For example:

.....instructed the moon-faced male secretary-who was terrified of dog-to exercise the Bedlington terriers.

11)Parallel structure(平行结构)Parallels between the sentences are structurally similar.

For example:

But the remarks that have caused this recent firestorm weren’t simply controversial. They weren’t simply a religious leader’s efforts to speak out against perceive injustice.

12)Understatement(含蓄陈述)It is the opposite of hyperbole, or overstatement. It achieves its effect of emphasizing a fact by deliberately(故意地) understating it, impressing the listener or the reader more by what is merely implied or left unsaid than by bare statement.

For example:

‘Where there should have been gentl e blue-green waves lapping against the side of the ship, there was nothing but hot dry sand-as far as I could see in all direction.’

13)Metonymy(转喻)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has to do with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mane of one thing for that of another.

For example:

In the evening she wears soft rich colours, dark read,olive green,midnight blue, always of the most supple flowing texture.

15)Analogy(类比)It is also a form of comparison, but unlike simile or metaphor which usually uses comparison on one point of resemblance, analogy draws a parallel between two unlike things that have several common qualities or points of resemblance.

For example:

To have discard, as I believe, all usual frailties, to have become incapable of envy,ambition,malice, the desire to score off my neighbour,to enjoy this purification

even as I enjoy the clean voluptuousness of the warm breeze on my skin and the cool support of the water.

16)Exaggerate(夸张)It is the deliberate use of overstatement or exaggeration to achieve emphasis.

For example:

He almost died laughing.

If Hitler invaded Hell I would make at least a favourable reference to the Devil in the House of Commons.’

17)Repetition(重复)Repetition refers to the repeated use of the same word, phrase or structure in a sentence, paragraph, or passage.

For example:

We shall be strengthened and not weakened in determination and in resources.

18)Synecdoche (提喻)It is involves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part for the whole, or the whole for the part.

For example:

Have you any coppers? (以材料代事物,即以copper 铜喻指coin money 铜币)19)Antonomasia(换喻)It has also to do with substitution. It is not often mentioned now, though it is still in frequent use.

For example:

Solomon for a wise man. Daniel for a wise and fair judge. Judas for a traitor.

20)Pun: (双关语)It is a play on words, or rather a play on the form and meaning of words.

For example:

DARWIN IS RIGHT-INSIDE

21)Syllepsis: (一语双叙)It has two connotations. In the first case, it is a figure by which a word, or a particular form or inflection of a word, refers to two or more words in the same sentence, while properly applying to or agreeing with only on of them in grammar or syntax(句法).

For example:

He addressed you and me, and desired us to follow him. (Here us is used to refer to you and me.) In the second case, it a word may refer to two or more words in the same sentence. For example, while he was fighting , and losing limb and mind, and dying, others stayed behind to pursue education and career. (Here to losing one's limbs in literal; to lose one's mind is figurative, and means to go mad.)

22)Zeugma: (轭式搭配)It is a single word which is made to modify or to govern two or more words in the same sentence, wither properly applying in sense to only one of them, or applying to them in different senses.

For example:

The sun shall not burn you by day, nor the moon by night. (Here noon is not strong enough to burn)

23)Irony(反讽)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achieves emphasis by saying the opposite of what is meant,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the words being the opposite of their usual sense.

For example:

...until we are marching backwards to the glorious age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when....

24)Innuendo: (暗讽)It is a mild form of irony, hinting in a rather roundabout (曲折)way at something disparaging(不一致) or uncomplimentary(不赞美) to the person or subject mentioned. For example:

the weatherman said it would be worm. He must take his readings in a bathroom. 25)Paradox: (似非而是的隽语)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consisting of a statement or proposition which on the face of it seems self-contradictory, absurd or contrary to established fact or practice, but which on further thinking and study may prove to be true, well-founded, and even to contain a succinct point.

For example:

more haste, less speed.

26)Oxymoron(矛盾修饰法)It is a compressed paradox, formed by the conjoining(结合) of two contrasting, contradictory or incongruous(不协调) terms

For example:

...until we are marching backwards to the...

27)Antithesis: (对照)It is the deliberate arrangement of contrasting words or ideas in balanced structural forms to achieve emphasis. For example, speech is silver; silence is golden.

For example:

...looking cool when other people are flushed and shinny in the tropical heat

28)Epigram: (警句)It states a simple truth pithily(有利地) and pungently(强烈地). It is usually terse and arouses interest and surprise by its deep insight into certain aspects of human behavior or feeling.

For example:

Few, save the poor, feel for the poor.

29)Climax: (渐进)It is derived from the Greek word for "ladder" and implies the progression of thought at a uniform or almost uniform rate of significance or intensity, like the steps of a ladder ascending evenly.

For example:

I came, I saw, I conquered.

30)Apostrophe:(顿呼)In this figure of speech, a thing, place, idea or person (dead or absent) is addressed as if present, listening and understanding what is being said. For example:

England! awake! awake! awake!

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

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请看例题:下列语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①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②在苍茫的大海上,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如果我们不理解表达方式这一术语的含义,就不能准确地作出判断,很可能第①句答出设问而不是议论,第②句答出比喻而不是描写。 二、表现手法与描写手法 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实际上都是一种创作方法,但其内涵不同。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描写手法从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三、说明方法与说明方式 说明方法和说明方式通常只能在说明性文体中出现。说明方法一般包括分类别、作比较、用比喻、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说明方式一般指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平实说明是指用平易朴实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外形、功能或事理的进程、结果,其主要手段是使用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配图表这些说明方法和运用科学术语、专有名词等;生动说明主要指用华丽的词藻对说明对象加以描绘、刻画,使其形象、生动、感人、有力,其主要手段是运用引言论、用比喻、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以及大量使用影容词、副词、叹词等。 四、论证方法与论证方式 论证方法和论证方式一般只能在议论性文体中出现,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另外论证方法还包括对比法、类比法、喻证法、引证法、反证法、归谬法等。论证方式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五、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与含义 关键语句在文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常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与其在文章中的含义的答题要求也不尽相同,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请

修辞

修辞(1) 一、辞格及其作用 修辞格——又称辞格。指人们相习沿用的具有特定构成方式和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 ◆修辞格有独特的构成方式 ◆修辞关有独特的表达效果 ◆修辞格跟语音、词汇、语法(词语、句子、篇章)都有关系。 二、常用的修辞格 常用的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反语、对偶、排比、层递、反复、回环、引用、仿拟、对比、衬托、设问、反问、通感、顶真等。 (一)比喻 1、比喻——根据跟甲物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乙物来打比方的一种辞格。 2、修辞功能——(1)描绘形象,更具体生动;(2)说明事理,更通俗易懂。 3、比喻的构成——(A)本体(表达对象),(B)喻体(用来作比的事物),(C)喻词(表示“相似”的词语),(D)喻解(相似点)。 4、比喻的类别 (1)明喻:(甲像乙)喻词: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 例:◆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2)暗喻(甲是乙)喻词:出现是、成为出现 例:◆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生活是一张空虚的网,张开着要把我捕捉。(艾青《火把》) (3)借喻甲代乙喻词不出现 例:◆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 乡》) (二)比拟 1、比拟——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一种辞格。 2、作用——把抽象变具体,把无形变有形。 3、结构——本体出现,拟体不出现如:莺歌燕舞 4、类别 (1)拟人 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拟物 例:◆说是“咸与维新”了,我们是不打落水狗的……二次革命的时候,就突然出来帮着袁世凯咬死了许多革命人。(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三)借代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同要说的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人或事物来“代”的一种修辞格。 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洋,袁世凯,不行吗?(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了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李小二夫妻两个捏着两把汗。(施耐庵《水浒传》) (四)夸张 夸张是特意对某些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数量等方面加以夸大缩小或超前的一种修辞格。 例: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五)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注意: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六)设问 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一种辞格。: 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生命的路》) (七)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的修辞手法就是反问。反问也叫反诘或激问。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 1、课程描述 1、掌握新的语法的修辞理论。 语法:例:副词+名词很中国,很绅士,很女人,非常春天 修辞:例:教授曲解(修辞辞) 2、提高中学语文语法、修辞教学能力。 3、一门语言应用理论的理解。 例:小草(主)偷偷(壮)的从土里(壮)钻(定)出来了(补),嫩嫩的,绿绿的。 例:《济南的冬天》,结尾:这就是冬天(定)的济南(中心语)。 小鬼,快离开我,我掉进泥潭里了!(不能调换,突出老班长把别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还重)《繁星》巴金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六七月间的夜晚,在庭院中纳凉时,我最爱看天空中密密麻麻的繁星。看着那星天,我就会忘掉一切,仿佛就回到母亲的怀里(复句多意性)。(但……也)递进 论:学习语法、修辞知识的意义。(在中心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语言的分析和运用能力。 《老山界》: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红军战士形象:言行不文明,贬义褒用。 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定)思想家(主)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2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修辞手段,精确表述,模糊表达。语法手段:倒装句(突出时间的重要性),字下有线的——讳饰,都表示去世。 2、提高组织教学的能力。 《济南的冬天》用的儿话音多少(12处左右,喜爱,柔美)?用了多少小为词头的问?小山,小雪,小水墨画…….10多处(是虚化的写法,并非真的小,而是给人于亲切,喜爱的感情)。 例: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高,响亮(通感)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例:高尔基《童年的朋友》 写外祖母: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 写头发的密、黑、厚、长语法手段:形容词+补语+壮语+形容词词汇手段:重叠,变词语 二、中学语文语法、修辞教学存在的不足 1、中学语文、语法、修辞教学无纲可依。 2、修辞理论研究与整个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脱节。 三、现代汉语有那七种语法实体?举例说明。 答:语素、词、短语、小句、复句、句群、句子语气。 1、语素:是有意义的最小语法单位。例:徘徊(不自由语素)(不能分开)学(自由语素)、习(半自由)、山、水 2、词:是独立运用的最小语法单位。例:学习、徘徊(动、名、形)

浅谈语法和修辞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c19072229.html, 浅谈语法和修辞的关系 作者:郭春梅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1期 [摘要] 本文从语言的本质,语言和言语,语法和修辞的区别来探讨语法和修辞的关系。 语法和修辞是语言学的两个独立的分支,固然它们之间有联系,但区别更重要。它们是各自独立的学科。 [关键词] 语言;言语;语法;修辞 一、语言的本质 索绪尔倡导的“语言学的唯一的,真正的对象就是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的语言”,这体现了索绪尔的语言观,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结构主义语言学明显把语言研究框套在对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作结构分析内。修辞学的研究引起了语言研究的反思。公关语言学、艺术语言学的提出,都拓宽了语言学研究的范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一。语言是人类信息文明的基本形态。它是人类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行工具。 所谓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是它跟其他事物或现象相区别的东西。19世纪兴起的历史 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使语言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上。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使得人们对人类语言的历史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德国语言哲学家洪堡特,对语言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语言是讲话者产生语言和理解语言的能力,而不是说话或写字所产生的可观……也就是说,在洪堡特看来,语言是一种创造能力,而不是一种客观结果,更不是语言学家分析出来的一套一成不变的规则。”是的,语言是一种创造能力,体现了实用性,交际性,发展性。现在人们逐步认识到语言是文化的显现,成为文化的载体,的确是一个重要的进步。还有人说“言为心声”,正是语言的主体性表述。看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语言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逼近语言的本质。 我们强调语言的本体论,应该重视语言的现象分析,重视语言的结构分析,功能分析,特别是语言规则的分析。总之,语言是人的,是由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语言活动的丰富生动,千差万别,是一个有极大可容性空间的语料库,语音的差异,词汇的扩展,开语言主体的创造性、开拓性、群众性、时代性。“我国语言学家王希杰则在充分认识语言缺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能反映语言本质的语言观,那就是:语言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交际工具,文化载体的,一种复杂的开放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非体系特征的,处在不断从无序向有序运动过程之中的,动态平衡的多层次的音义相结合的符号体系”。这种观点被大多数语言学研究者所接受,认为语言不能是静态的封闭的符号系统,而是开放的动态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随着文字的出现,书面语言的发展,研究语言的本质那就要研究语言和言语,那么语言和言语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地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地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请看例题:下列语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①谁是我们最可爱地人?我们地志愿军战士.②在苍茫地大海上,海燕像黑色地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如果我们不理解表达方式这一术语地含义,就不能准确地作出判断,很可能第①句答出设问而不是议论,第②句答出比喻而不是描写. 二、表现手法与描写手法 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实际上都是一种创作方法,但其内涵不同.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描写手法从描写地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从描写地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从描写地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说明方法与说明方式 说明方法和说明方式通常只能在说明性文体中出现.说明方法一般包括分类别、作比较、用比喻、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说明方式一般指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平实说明是指用平易朴实地语言来说明事物地外形、功能或事理地进程、结果,其主要手段是使用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配图表这些说明方法和运用科学术语、专有名词等;生动说明主要指用华丽地词藻对说明对象加以描绘、刻画,使其形象、生动、感人、有力,其主要手段是运用引言论、用比喻、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以及大量使用影容词、副词、叹词等.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四、论证方法与论证方式 论证方法和论证方式一般只能在议论性文体中出现,它们是两个不同地概念.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地方法,最基本地论证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另外论证方法还包括对比法、类比法、喻证法、引证法、反证法、归谬法等.论证方式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地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地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地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地、错误地,甚至反动地见解或主张.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五、关键语句在文中地作用与含义 关键语句在文章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作用,常常是一篇文章地灵魂所在,关键句在文章中地作用与其在文章中地含义地答题要求也不尽相同,关键句在文章中地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地内涵大于含义地内涵.请看例题:“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请说说这句话在文中地作用.对“作用”地解答,我们从三个方面:一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二其内容上,说明他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地人;三是主题上,说明当时社会地人与人之间地冷漠无情.如果将文题改为“这句话在文章中地含义”,可答为“从孔乙己地可有可无、可笑可怜地地位来看,说明当时社会土人与人之间地冷漠无情”.它们都是考纲规定地文学作品地表达技巧地范畴.表达方式是指记叙、说明、议论、描写和抒情五种;表现手法有白描和细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比和烘托、渲染、首尾呼应、虚实结合等;修辞手法指比喻、拟人、夸张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具体特点和作用分述如下:

比喻的构成要素和修辞功能

二、比喻的构成要素:本体喻体喻词相似性 传统的说法是三要素,即本体、喻体、喻词;此外还有四要素的说法:“比喻必须具备四个要素:本体、喻体、相似点和比喻词。”①后来有的人又在四要素的基础上加了个“延体”,成为五要素。②可见,比喻的要素大有与日俱增之势。尽管各家对比喻要素的分析很不一致,但是对“喻词”是构成比喻不可缺少的要素,几乎是众口一词。 外附一篇论文:(可以当讲义哦) 五、比喻的修辞功能,概括地讲,有两个方面:一是描绘形象,一是说明道理。比喻,它是用具体、熟知的事物或浅显的事理来比方,以描写、说明那些抽象、陌生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从内容上看,比喻可以是描绘人、事物的形象的,可以是提示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可以是说明某个道理的,可以是描写景物情状的,也可以是表达某种深的意境或是某种复杂心情的。比喻的内容不同,比喻的修辞功能也就有所区别。认识比喻的修辞功能,对于我们提高语言艺术的修养,提高写作和阅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具体地讲,比喻的修辞功能是使事物描写形象化,深奥道理浅显化,事物本质鲜明化,爱憎感情强烈化,情境描绘生动化。现在结合实例,说明如下。 一、事物描写形象化 用来描绘人物和事物,使得人物和事物形象鲜明,这是比喻最显著的修辞功能。如: ①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②毛家的大儿子进来了,胖到像一个汤圆。(鲁迅《高老夫子》) 二、深奥道理浅显化 作家秦牧曾经指出,比喻也像一种什么化学药剂,把它投进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是的,有些抽象、深奥的道理,通过打比方,可以立刻变得浅显、易懂。如: ③因此,我们决不能一见成绩就自满自足起来。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 毛泽东《组织起来》) 三、事物本质鲜明化 甲乙两个事物可以在形体、状态方面相似,也可以在本质、特征方面相似。利用两个事物在本质特征方面的相似点构成比喻,这种比喻可以使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更鲜明、突出地表现出来。如: ④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鲁迅《祝福》) 这些比喻把祥林嫂多次遭受精神上的打击之后,其性格中的悲剧性的变化都鲜明地描述出来了。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语用学与修辞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语用学 Pragmatics这一术语由美国哲学家C.Morris在《符号学理论基础》(1938)一书中首次提出。如果以1977年在荷兰创刊的《语用学杂志》为标志,则语用学作为一们独立的学科迄今不过30多年的历史。 1、定义:Charles W.Morris在其《符号理论基础》中提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研究“符号与有生命的方面,即研究符号作用下出现的所有心理、生理和社会现象”。 列文森(Levinson S.C.,1983:转引自何兆熊,1989:8-9)有关语用学的几个定义: (1)“语用学是对在一种语言的结构中被语法化后被编码的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2)“语用学是对所有那些未能纳入语义理论的意义侧面研究”; (3)“语用学是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对于说明语言理解来说是十分根本的那些关系的研究”; (4)“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者把句子和使这些句子得以合适的语境相匹配的能力的研究”; (5)“语用学是对指示(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含义、前提、言语行为以及话语结构各个侧面的研究。” (6)“语用学多要研究的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合适的语句的能力。”(英·列文森 S。C。Levinson,Pragmatics,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83 P。24。 再来看看其他学者对语用学的定义(何兆熊,1989:10-11): (1)“语用学是对语言行为以及实施这些行为的语境所作的研究(Stalnaker,1972)”; “语用学是一种旨在描述说话人如何使用一种语言的句子达致成功交际的理(2) 论(Kempson,1975)”; (3)“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交际进行的研究(Akmajian,1979)”; (4)“语用学可以有效地定义为对话语如何在情景中取得意义的研究。”(英·利奇G。N。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gman,1983。P。X。 何自然:“语用学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语用学概论》第1页 金定元:“语用学就是研究语境的科学。”(《语用学——研究语境的科学》载《中国语文天地》1986年第1期。) 周礼全:“语用学是符号学的重要部分……它研究:在一个语境中,说话者如何应用话语准确地表达和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给听话者,从而达到自己的意图;它也研究:在一个语境中,听话者如何准确地了解说话者通过话语所表达和传达的思想

比喻的结构分析

汉语比喻结构的修辞分析 比喻的分析恐怕的修辞研究中的一个基础研究课题了。 一汉语比喻结构的成分分析 目前的比喻分析已是一定程度上的结构分析。第一,分析出了本体、喻体、喻词等结构成分;第二,根据喻词的性质以及本体、喻词出现与否等结构成分的情况将比喻分成明喻暗喻借喻结构类型;第三,联系题旨情景,从本体与喻体的相像关系来分析比喻的效应,即从成分之间的关系分析整个比喻结构的修辞关系与修辞效果。但这种结构分析又只是一种残缺的结构分析,因为它分析的只是比喻的修辞结构,而没有兼顾其句法结构。任何一个比喻,既是修辞结构,又同时是句法结构。从它的结构成分、结构关系到结构类型都是这两者的统一。遗憾的是,现在不少比喻分析没有做到这种统一。对比喻中的某个词或词组,只是将其划为本体喻体或喻词等修辞成分、分析其修辞作用;根本不考虑它还充当了主语谓语或其他什么句法成分、具有何种句法作用。这样,修辞学的分析方法就很难与其他学科的“对话”。再说,它只从本体与喻体的相像关系去分析比喻的结构关系。所谓相像关系是着眼于A事物与B事物或A词语与B事物的对应关系,而不是着眼于语言结构中A成分与B成分的搭配关系。事物与事物的相像要取决认知经验、心理感觉等非语言因素,分析过程结构性不足,操作性亦不强,其结果千人千面,客观性不大。 比喻结构的修辞分析首先是结构成分的分析,包括基本成分的确定、成分的特性与功能分析。汉语比喻在结构上有四大结构成分:本体、喻体、延伸词,可分别用字母A、B、C表示,另外还有一个成分:喻词,由“比喻词(像、如、好像……)+比况词(似的、一样……)”组成。四大成分都齐全的一种最常见的比喻格式是“A像B似的,C”。如; (1) 车辆像流水一般哗哗流淌。  ̄ ̄ ̄ ̄ ̄ ̄ ̄ ̄ ABC 比喻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1修辞结构中的修辞成分必定是语言结构中的句法成分,比喻结构的基本成分都具有一定的句法特性,其对应情况是:本体和喻体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 2比喻结构中的修辞成分都具有一定的语法性能,本体和喻体大多由名词性成分充当,有时也由动词性成分充当,延伸词的语法性能有两种:或形容属性,或陈述动态。这些修辞成分同时又充当一定的句法成分,如上例中,“A”是主语,“像B一般,C”都是陈述A的,充当谓语; 3喻词部分可由“比喻词+比况词”组成一个喻词框架,如“好像……似的”“如……一样”。在许多情况下,可省去比况词不用,而单用比喻词,如上例可变为“车辆像流水哗哗流淌”;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省去比喻词不用,而单用比况词(如下文所述),但是,不能将比喻词与比况词全部省去不用。

第六章修辞思考和练习答案

第六章修辞思考和练习答案 思考和练习一 一、有人说:“修辞就是咬文嚼宇,修辞就是雕琢词句、卖弄文字技巧。”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第一种说法欠妥。它的弊病是把修辞看作单纯的文字技巧,贬低、缩小厂修辞的功用。不可否认,修辞是要从锤炼词语的角度咬文嚼字的,可这只不过是它的部分功用。修辞还要研究句式的调整、修辞格的运用以及语言风格与同义手段选用的关系等,单单在文字上雕琢是不够的。 第二种说法虽然比第一种说法扩展了修辞的功用,然而也不尽合适。选用同义手段提高表达效果虽然离不开对词句的雕琢,然而修辞是语言的综合运用,要恰当地运用各种积极的语言手段,涉及面很广,不是“雕琢词句”所能全面概括的。再说,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达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并非只是语言形式的雕琢问题,思想内容的锤炼更为重要,不能把修辞看作单纯追求文字技巧的问题,更不是“卖弄”。 二、结合实例谈谈修辞同语境的关系。 修辞中语言手段的恰当运用要以适应语境为前提,修辞效果的检验也难以离开语境。像适应表达内容一样,适应语境也是修辞的重要原则。 “超常”是修辞特点之一。修辞往往借助故意违反常规表达而取得不同一般的表达效果,但这要紧紧依靠语境的配合和制约。 双关就是故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手法,不管是利用词语意义,还是借助语音条件,总是以语境为前提的。这不必举例。 “种”是个动词,它可以用“花草、树木、药材”等做宾语,这是正常的语法结构,如果以“希望、理想、精神、意志”做它的宾语,是搭配不拢的,但是,在甲乙两件事连说的语境里,后一种用法却可“起死回生”,产生别开生面、含意深厚的表达效果。如说:“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在这句话里,把“种……树秧”的“种”同“希望”拈用一起,不仅不是病句,而且顿生文采,含蓄、隽永,别具一格。 修辞的情境意义、形象意义、色彩意义以及风格意义都要受制于语境。 三、修辞同语言三要素有什么关系?明确它们的关系对学习和研究修辞有什么好处? 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既非并列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 修辞从综合运用的角度、提高表达效果的角度研究语音、词汇和语法。修辞把语音的双声叠韵、叠音、轻声、重音、儿化、字调、平仄等作为语言手段加以调动,使之在特定题旨情境中以声传情,以音达意,收到较好的修辞效果。修辞还从筛选、锤炼的角度,就声音、形体、意义、色彩、用法方面对词语加以选用,使语言材料成为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语言手段。语言的表达更多的是靠句子传达修辞感受的。一般地说,修辞要在合乎语法的基础上进行,但有时也可突破语法规则。修辞往往是从同义手段选择的角度研究句子和句群的表达效果的。语言和文章的力量、气势、情采、义理、跌宕等方面的效果是离不开句式的选择和调整的。 总之,语言三要素为修辞手段的选用、为修辞效果的体现提供了条件,而修辞又在语言的综合运用中扩大了语言三要素的功用。 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综合角度研究语言的运用,有利于多方面地恰当地选用语言手段,也有利于了解修辞的某种特点并就此去辩证地分析修辞现象。 第六章修辞 思考和练习二 一、词语锤炼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为什么? 词语锤炼应该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人手。 在意义方面,应力求用最准确妥帖的词语集中地突出地揭示人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通过联想,用动态的词语去烘托、渲染静态的事物,使之栩栩如生;用含义比较具体、色彩比较鲜明的词语描绘事物,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还须注意词类活用,临时改变某些词的词

修辞作用的答题格式

修辞作用的答题格式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问文章体裁? 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答:A、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

修辞手法介绍

修辞手法介绍 1、比喻:就是打比方,指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表现抽象的、难懂的、人们少见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构成。本体和喻体两种事物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类,比喻词常用的有“好像、像……一样(似的)、仿佛、是、成了”等。 例:在阳光的照耀下,漫山的山茶花仿佛千万颗红星在闪闪发光。 2、拟人:就是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像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做人的动作。 例:淘气的小闹钟每天准时把我叫醒。 3、排比:就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相同或意思相关,字数大致相等,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般有相同的字眼为标志。) 例: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作文。 4、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有意把事物的形态、特征、作用进行扩大或缩小来描述。例:在巴掌大的监狱里,同志们照常锻炼身体。 5、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无疑而问,不需回答。多用“难道、怎能、怎么”等词作反问词。 例:(1)作为一个小学生,怎能不努力学习呢? 6、设问:就是有针对性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实际上就是自问自答。 例:我能被中条山的风吓倒吗?不能,绝对不能。 7、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两组句子组成对句的一种修辞方法。(对联一般采用对偶的写法,还有一些古诗句也运用了对偶的写法。) 例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例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牛刀小试 1、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4、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5、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6、骆驼是沙漠之舟。() 7、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衫作伴,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8、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9、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0、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 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11、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12、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13、你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14、森林里的害虫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 15、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1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7、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18、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19、他在呼唤什么?在呼唤和平。() 20、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NPNP状语并立结构的修辞分析

NPNP状语并立结构的修辞分析 本文主要对NPNP状语并立结构进行了多角度的修辞分析,把它界定为一种择语的修辞手段,阐述修辞效果,并分析了修辞色彩,最后从多维修辞视角来审视NPNP状语,以期获得更多的修辞学解释。 标签:NPNP状语择语修辞色彩 一、引言 NPNP状语并立结构指充当状语的NPNP并立结构,即连用手段下的多项NP(并非只指两项NP)充当状语(储泽祥,1999)。NP可以是典型的名词,也指形名结构的定中短语、名名结构的定中短语以及名方结构的方位短语和体词性的一些数量(名)短语等。例如: (1)烟头纸屑(典型名词)地弄得屋子乱糟糟,你是怎么生活的啊?(邢福义《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 (2)他懒得动,可是要马上恢复他的干净利落,他不肯就这么神头鬼脸(形名结构的定中短语)的进城去。(老舍《骆驼祥子》) (3)刘德山屋前屋后(名方结构)地转着,把家当都拾掇得妥妥帖帖的。(周立波《暴风骤雨》) (4)学海走过来劝她不要哭,她还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数量名短语)地哭泣着:“我的小孙子,我的小孙子啊……”(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5)其实岛上人家的孩子,从小就在海里滩里泥泥水水(名词重叠并立结构)地滚,捉鱼摸虾的本事个个有一手。( 黄康俊《潮泱》) 邢福义(1988)《“NN地V”结构》①详细地阐述了NN状语的表义范围和必要的构成条件,指出NN状语具有突举性、累积性和可宾性等特点,分析了NN状语的语用价值,认为“NN地V”结构既是小夸张架式,又是表情式架式。从以上例子可知,本文将NN的范围外延为NPNP,试图在邢福义考察的基础之上,对NPNP状语并立结构这种陌生化的言语成分进行多角度的修辞分析。为了方便,NPNP状语并立结构在下文皆简称为NPNP状语。 二、NPNP状语的多角度修辞分析 NPNP状语并不是典型的状语形式,它在言语中的使用是为了达到一种陌生化的表达效果,在语用需要下的恰当运用本身就体现了修辞的要求,即适应表达要求,提高表达效果。因此NPNP状语的存在有一定的修辞效果,它本身就是一种修辞方法的体现,在语境中彰显修辞意义。

修辞手法大全

修辞手法: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反问,引用 1.比喻: 1、定义 又叫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 比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形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写景咏物文)。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例:孩子们像花朵。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 例: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 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例1: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朱自清《春》)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优美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1分)。例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文中出处: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

像……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老舍《济南的冬天》))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济南给人的清亮、空灵的感觉(1分),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之情(1分)。例3: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 (选句出处:他们让战友落泪,他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一看到他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人的气节,一种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 答: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了胡杨死后依然挺立的悲壮姿态(1分),表现了胡杨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1分)。 拟人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人格化(或:赋予XX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的地描绘了……特点或情态,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1: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1分)。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1分)。例2: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人教版初中语文各种修辞手法大全

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的构成(此构成为大众有特殊的):本体+喻体+比喻词。值得注意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具备一定的相似点。运用比喻的好处: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具有很大作用。它不但可以使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而且可以节省笔墨,使语言精练明快。 通常比喻分为3种: 明喻: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个比喻句称之为明喻。例:太阳像个大火球。太阳:本体;像:比喻词;大火球:喻体。两者的相似点:热。 暗喻: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不明显看出来。例: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景色:本体;简直:比喻词;山水画:喻体。两者相似点:绿,都是景色。 借喻:只有喻体。例: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必须注意:一、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你说话的对象所熟悉的。二、与被比喻的事物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事物,不能用来做比。 三、比喻必须爱憎分明,富有感情色彩。 (2)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得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 拟人是把一些动植物和无生物给它一个人格化,使说话或作文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鲜明。例如: (5)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 (6)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杨朔:《荔枝蜜》 实例证明,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说话作文,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死板的事物活跃起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抒发思想感情。如果运用得恰当,无疑是会增强表现效果的。但是,也应注意几点;(一)同样的一个事物,由于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可能有几种拟人。(二)拟人一般都是根据事物的本体的特征给以人格化的。 (3) 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夸张除了能夸张说话人的语言气氛外,还能启发对方的想象力,从而突出要说的意思。夸张法有两种;一是尽量地把事情向高、大、壮、强、重……等方面伸张扩大;二是尽量地把它向低、小、坏、弱、轻、……等方面收敛缩小。例如:(7)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8)沉默。监房突然像沉入无底的黑夜的深渊中,就是落下一根针也仿佛可以听见。-——-杨沫:《青春之歌》以上的例子有的把事物说得过分大,有的把事物说得过分小,用的都是夸张法。 运用夸张得当,必须注意:(一)运用夸张的手法,必须和说话的目的相符合,不能让人费解。(二)运用夸张手法,必须和说话的思想感情相一致。(三)运用夸张手法,要有一定的限度,不应脱离开事实的基础去一味地追求感人力量。 (4) 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如:(9)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美丽和宽广!排比的语法结构基本一致,这样说话可以加强语势,使说话的语势贯通,把意思突出、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用来说理,能够收到条理清楚,阐发透彻的效果。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不管思想内容与否,一味追求排比的形式的美,势必造成形式主义,不但不能增强表现力,反而会削弱表现力。我们必须注意这一点。 (5)设问,是自问自答,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设问法能够使得要强调的主要意思表达得明确、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10)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运用设问修辞法应该注意:第一,设问法对强调意思的确有帮助,但不可用得过多。第二,设问法不应几句话就问一个“为什么”,而不能把一种要不得的“口头禅”当作设问句。 反问,又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是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寓于问句之中。 (11)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例句运用反问是用确凿的历史事实距离。 拟人:是把一些无生命的物体给它一个人格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句子的修辞方法是比喻,但是通常会误导为拟人。拟人的好处:使句子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鲜明。例:柳树梳着她那又长又细的头发。(误导人的句子)春天像一位小姑娘,轻轻悄悄的来了。(此句是个比喻句。轻轻轻轻的来修饰小姑娘的。而且他也有比喻的构成:本体(春天)+比喻词(像)+喻体(小姑娘)。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夸张法有两种;一是尽量地把事情向高、大、壮、强、重……等方面伸张扩大;二是尽量地把它向低、小、坏、弱、轻、……等方面收敛缩小。例: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

十二种修辞方法

十二种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反语、反复、借代 辞格的综合运用 【比喻】 (一)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揣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 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①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从喷泉里喷出花的海洋,(“花”修饰“海洋”) ②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 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五)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 (一)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