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方立法理念与方法的若干思考

地方立法理念与方法的若干思考

地方立法理念与方法的若干思考

刘振刚

(北京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北京 100053 主任)

摘?要: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新局面,面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按照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新要求,审视当下地方立法的实践与特点,地方立法的定位与特质、立法目标理念的时空适用性、立法与用法的关系、权能划分中的合作与分工、约束权力的机遇与挑战、新兴立法形态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颇具思考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法治思维;地方立法;立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D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78(2013)04-060-04

地方立法是有立法权的地方国家机关,按照上位法规定,根据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特点,制定、修改、废止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活动。地方立法是地方国家机关的重要法定职能,对地方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①的新局面,面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按照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新要求,审视当下地方立法的实践与特点,笔者认为,地方立法的定位与特质、立法目标理念的时空适用性、立法与用法的关系、权能划分中的合作与分工、约束权力的机遇与挑战、新兴立法形态等问题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颇具思考价值和意义。

一、地方立法的定位与特质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就意味着在国家范围内已经基本构建起可以规范各方面社会关系的法制体系,影响社会运行根本性问题的规则空白基本不再存在。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要务实地界定地方立法的定位、特质与形态。简单而言,即是如何在既有的法律体系下科学构建地方立法的空间与特色。

从补充立法空白的角度讲,在现行法律体系下,地方立法的空间并不大。中央立法,特别是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日益完备,使得地方立法“查漏补缺、补空拾遗”做“填空题”的时代已经基本过去,“明辨慎择、深入详尽”做“辨析题、论述题”的时代正在扑面而来。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关涉市场活动和经济运行的领域,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组成的国家制度规则已经相对周全,地方立法若想在其中寻找空间,便是像在绕桩,需要很好的“少林功夫”才能摆脱重复、照搬上位法的窠臼。在这一意义上,地方立法应当拥有独特的视角和功能定位,着眼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业等领域,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探索地方立法在创新社会规则、调节特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寻找到与中央立法相比依靠地方立法更具效益的立法领域。

从细化上位法的角度看,法律、行政法规有原则规定,地方出台配套的实施细则,不仅是让上位法的原则和规定“落地”,更要使上位法的追求与愿景在地方治理中“生根”、“开花”、“结果”。相对于上位法,地方立法如同是在制定一部部如何使用规则的说明书,规则具体、指向明确、操作性强应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2012年11月8日《人民日报》第1版。

当是地方立法的价值所在。而现实中的问题是很多地方立法的规定比中央立法还原则,至少不比上位法的规定更细致。国家法制自上而下的统一并不意味着法律表述的结构和语言都要一样,都要抽象;当一个旨在将上位规则“落地”并最终“结果”的条文仍然具有多种指向,仍然“不把话说透”,自然会在政府、社会、公民间造成对规则的多种理解和认识歧义,地没有落实,果自然难结。事实上,地方立法所涉范围一般都是一定区域内的某类行为秩序,地方立法的这种“抽象”未免太把自己高估了。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当考虑如何构建地方立法特有的形态、结构和方法,以提高地方立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考虑如何形成地方立法的用语体系,以切实发挥地方立法作为规则“说明书”的指南作用。

二、地方立法目标、理念的时空适用性

地方立法的得失成败取决于所设定的目标和理念恰当与否,而目标与理念恰当与否又在根本上取决于它们是否准确反映了所依托的法治国情和地方实情。地方立法必须要根据法治国情和地方实情来设定目标和理念,以实现其时空适应性。

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法律规则不好用、不符合实际。这便涉及地方立法过程中所选定的目标和理念是否与客观时空条件相匹配的问题。虽然我国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但实事求是地讲,即便是北京、上海这样的现代化都市,即便是广东、浙江这样的经济发达省份,其社会文明程度、公民素养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其社会共识、风俗习惯也与我们经常学习的发达国家大相径庭。西方文化中法律所体现的理念、所采用的原则和手段,在我们这里未必能够适用,他们的立法原则和理念是有其社会发展阶段、文明程度、公民意识、文化习俗等社会土壤作为支撑的。而我们在地方立法中要面对的现实是:我们不仅仅在发展阶段上经济文化水平尚未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程度,更关键的是我们选择的发展道路、制度目标也与西方文明大有不同。如果忽视现阶段中国的社会实际和特殊国情,一味照搬国外的“先进”立法原则和理念,就会出现法律难以适用的结果。

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法律本质上都是一种“地方性知识”,①制度是一种具有地方性和时代性的公共产品,手段与目标相匹配是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因此,作为地方立法,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一定要结合地方的实际,要有地方法律独特的切入点和目标理念,避免大而空和缺乏适用性的问题。地方立法的目标、理念必须要与社会现实相契合,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并且能够随着现实的发展适时调整。不切实际的目标和理念,无论是过度超前还是明显滞后,都容易产生新的矛盾和冲突,于是原本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反倒成为诱发新的社会问题的根源。地方立法应当着力统筹目标理念和社会现实两个方面,从社会现实的可接受性出发,向可能的现实推进。

三、立法与用法的平衡关系

从国家层面讲,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从地方层面讲,以北京市为例,截至2012年底,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有140部,政府规章有249部。可以说,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法律制度已覆盖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是当前中国在法制体系上最基本的国情,地方立法的工作和认识也要基于这个法制国情出发。因此,当我们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需要注意摆脱以往在长期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形成的“无法可依”的惯性思维。

然而现实是,当前我们在工作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往往习惯于认定是法律滞后的原因,很少进行法律解释和研究,宁可去繁琐地制定、修改法律也不在如何适用法律上下功夫。习惯于通过立法而不是适用既有法律去解决问题,偏好于通过地方立法将工作措施和做法“自下而上”地固化为法律条文的形式,而不善于通过行政实践将法律的规定“自上而下”地转化为行政措施,这都反映出我们当前运用法律的意识和能力不够充分。可以说,在工作实际中存在着立法与用法失衡的问题。

这一问题反映在是否立法的决策选择上,便是有些立法项目要解决的目标问题或是要规范的行为

①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析》,载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26页。

秩序实际上属于法律适用的范畴,并没有充分的必要通过立法解决。立法当然有可能解决目标问题,但至少从成本收益上分析,以立法所花费的成本与运用既有法律所需的精力相比,往往得不偿失;也正是由于不少目标问题客观上可以通过适用法律解决,才导致在地方立法过程中难以避免重复上位法的局面,因为问题本身并非是真正需要依靠立法解决的新问题,地方立法也就很难有所突破和创新了;“问题引导立法,立法解决问题”的原则毋庸置疑,但这里的“问题”应当是在充分挖掘现有制度潜力后仍然无法解决、或是与其他解决方式相比通过立法解决比较经济效率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是“真问题”,我们需要警惕的是被“假问题”绑架了立法。

过于依赖立法而忽视擅用法律,这实际上是一种机械的依法行政,长此以往会使立法权和行政权都丧失灵活性和有效性,这种习惯和观念看似尊重法治,实质上有违依法行政的本质,事实上是一种逆向的将行政合法化的过程,将依法行政变成了“立法行政”。再者,与立法权相比,适度的裁量幅度、解决事项的即时性、应对社会问题的灵活性都是行政权存在的价值和前提,如果过度依靠立法行政,长远而言,将导致行政权的僵化和束缚,宏观上终将阻碍立法、司法、行政的良性互动与发展。

在擅于用法方面,我们需要关注法律解释工作,在既有的法制框架下,通过法定机关以一定的“技术”和“标准”对法律条文予以解释,往往就可以解决法律适用中的一些问题,而不一定只有新立、修改法律这一种方式。目前地方立法在法律解释方面还相当缺乏。如何加强法律解释以提高法律应对新情况的能力,是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的问题。

四、统筹法律实践中的专业分工与合作

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地方立法与社会管理的发展态势和要求关联最为紧密,因而必须要符合社会管理的客观规律。专业分工与合作是现代社会管理中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是社会专业化发展和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但如果没有明确且合理的合作,没有彼此之间的缝隙接续,那么“分”的结果便是“割裂”。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越来越专业化,而管理专业化也要求我们在立法过程中对于社会管理权能的划分越来越精细,这是社会向精细化管理发展的一种必然。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伴生了新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对于职权的合作接缝没有跟上。

地方立法更多关注部门职能的划分,却往往忽视了各个工作模块的结合与衔接。因此我们会发现,随着地方立法越来越多,社会管理的缝隙也越来越多。权能有划分,任务无整合,实践中则常常出现诸多部门“围而不做”的现象。例如,面对违法建设的管制问题,涉及诸多政府部门都有管理的职责,从法律上讲谁往前走一步都没有法律障碍,但是原地不动也理由多多。再如,城市停车管理问题在以前就是由公安部门一家负责,如今又根据机动车的行为形态细化出公安交管部门和城管执法部门,按照分工均有权对停车问题进行管理,而实际的管理效果并不理想。现实中立法最多、专业化程度最高、职责划分最细的领域恰恰是履职最容易产生空白的地方。

地方立法涉及到一定区域内社会运行秩序的末梢,社会管理的专业化和精细化不应分而不合,地方立法的权能划分也要在分工与合作上并重。因此,需要在地方立法中预先构建部门职责接缝的合作机制,既要强调职能划分和专业化发展,又要在部门的接缝合作上做好呼应,避免管理实效的真空。

五、为权力“编笼子”的机遇与挑战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要求我们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对权力与制度关系的形象概括,其本身便是规范权力运行时所运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我们将地方立法工作置于制度构建的范畴时,我们应当看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为立法工作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一项基本要求就是用法律限制政府的权力,构建“有限政府”,用法律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恰恰呼应了这一要求,也是在权力运行的层面提出了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实现路径,当我们将权力的限度、内容、适用范围、行使方式、法律责任、

救济途径都纳入制度的轨道时,法治政府的构建也即有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讲,“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为地方立法提供了推进的方向和发展的机遇。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也给法律制度的构建提出了挑战。把制度比作笼子,立法则可以看作是“编笼子”的工作,并且是为公共权力机关自身编制笼子。不难想象,这是一项极具挑战和难度的工作。严密性是笼子的基本要求,但同时又要避免制度僵化,笼子要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但不能阻碍权力的正确实施。制度的笼子要具备一种过滤的作用,权力的积极作用和正面效应要能够通过法律通畅地流出,而其滥用腐化的倾向则要被有效阻拦,如此来看,这个制度的笼子需要集多种效能于一身,算是一种“高科技产品”。对于地方立法而言,就是要具备提供这种高科技产品的能力,而具备这种能力,既要有符合当代时势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还要有兼顾现实与未来发展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要有超越技术层面的政治智慧与气魄。

六、审慎对待促进型立法

当前,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制定了许多促进型立法,并且数量还有增长的趋势。实践中,某些促进型立法存在的问题是立与不立相差不多,有也可以,没有也不要紧,效果并不显著。法律作为一种制度规则,除了一些理念、原则甚至口号,并没有实质性内容,自然就难以发挥实际的作用,以至于让人大、政府等立法责任主体“很多愁”:搞吧,似乎是在放空话;不搞吧,又似乎是在撂挑子;进有空谈误国之讥,退有懈怠职责之嫌,进退维谷,但又不得不勉力应付,很是尴尬窘迫。因此,促进型立法究竟应该如何把握,其与管理型立法之间关系如何处理,促进的手段和措施如何落到实处,成为立法工作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促进型立法之所以能在立法体系中占一席之地,与管理型立法遥相呼应,主要原因在于特有的功能优势。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法律具有宣示、指引、评价、预测、惩戒等基本功能。与管理型立法相比,促进型立法更注重行为的评价与引导,更善于运用正向激励、间接约束等方式发挥其宣示、指引、预测的功能,以促成社会发展。此外,促进型立法还能够通过制度试错的探索引领管理型立法的变革。在相关领域,当管理型立法尚未启动之时,促进型立法还能够作为试验性立法为未来的管理型立法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做好铺垫,为制度试错提供可能的空间并降低试错的风险与成本。可见,促进型立法绝不等于“空谈型”立法,只要能运用得好,是能够取得有“促”有“进”的实效的。

因此,地方立法工作要准确理解促进型立法的功能与优势,准确把握促进型立法的规律和特点,掌握符合促进型立法特点的立法技术,构建能够与管理型立法良性互动、互补、互助的地方法制结构体系,充分发挥促进型立法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地方法制结构的整体效能,以创造出更大的地方法制效益和社会效益。

Thought on Local Legislative Idea and Method

LIU Zhen-gang

(The Legal Affairs Office of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Beijing Municipality, Beijing, 100053)

Abstract: Focusing on the new situation already formed under the socialist leg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acing the new circumstances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le by law, and according to the new requirement of improving the legal thought and methods application ability, it is of great thinking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o examine the practi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local legislation, the orientation and traits of local legislation, the space-time applicability of legislative target concep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gislation and application, the cooperation and division of labor in power and function divisi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power restriction, the new legislative forms, etc. in practical work.

Key Words: Legal Thought; Local Legislation; Legislative Practice (责任编辑:王潇漩)

逻辑思考法

逻辑思考法:归纳法与演绎法(1) 就像航海需要选对路线才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一样,思考问题也同样需要有正确的途径和方法。正确的思考是以逻辑方法作为基础的,它通常包括两个基本方法: 一、归纳法 归纳法就是从部分导向整体,从特定事例导向一般事例的过程,它以经验和实证作为基础,并从基础中得出结论。 奥地利医生彼得在看儿子睡觉时,忽然发现儿子的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正做着一个梦。 彼得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 于是,他把儿子当成了“试验品”:每当儿子睡觉时,他便守在旁边。一旦发现眼珠子转动,就叫醒儿子,儿子总是说做了一个梦。 彼得又仔细地观察他的妻子,后来又观察了邻居,观察了他的病人,都发现同样的情况,因此,他写出了论文,指出人睡觉时眼珠转动,表示睡者在做梦。 他的论文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注意。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这种用直接观察所取得的结果和今天用脑电波的测试数据是相吻 合的。

“人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睡者在做梦。”这个结论当时是怎样得来的呢?是这位奥地利医生观察了儿子、妻子、邻居及病人等个别现象后归纳分析得出来的: 儿子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在做梦; 妻子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在做梦; 邻居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在做梦; 病人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在做梦; …… 所以人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睡者在做梦。 “儿子……”“妻子………”“邻居……”“病人……”等都是一些个别的特殊的事例,所以,人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睡者在做梦是从这些个别的特殊的事例中总结出的同一类事物的一般结论,这种由一些个别的、特殊的事例推出同一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法,叫归纳分析法。这种方法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二、演绎法 以一般性的逻辑假设为基础,得出特定结论的推理过程就是演绎法。 这两种推理方法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但两者可以一起运用。例如,每当你用石头砸窗户的时候,只要石头不变,则窗户一定会被打破。反复几次这样的过程之后,你可归纳出一个结论,即玻璃是易碎的,而石头是不易碎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其实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掌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

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些准备,等等。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明确的分析。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

有趣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有趣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数学教学有感 平地校区张德燕 “问题”是数学的载体,而设计好一个问题则是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催化剂。“思维是疑问的开始。”死背硬背是数学的大忌。要学好数学就要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乐于思考。因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提出有趣的问题,而有趣的问题才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再通过释疑,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和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目的。 一、设疑激趣。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超过责任感。”成功源于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学会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智能的集中体现。只有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兴奋,最活跃的状态,数学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因此,课前的精心设计,课时的巧妙导入,适时激趣,随机引题,对症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探求和认知的欲望,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下册,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时,通过课前的精心思考和准备,在上新课之前,先在黑板上写出了三个数字:1 10 100 ,要求学生在三个数字的后面写上适当的单位,使三个数相等。我刚一说完,课堂立刻活跃起来。一只只小手纷纷举起,争先恐后的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认为可分别加上元、角、分,可成为:1元=10角=100分;有的又提出可分别加上米、

分米、厘米,可成为:1米=10分米=100厘米。这时我向学生提问:能不能用同一个数量单位,把上面的等式写出来。这时各学习小组讨论热烈,稍后,一只只小手又一次争先恐后的举起来,得出:1米=1.0米=1.00米。关于这几个数字之间是否相等的问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创设这样有趣的问题情境,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创设情境形成悬念,让学生在疑中互动,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萌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比较判断,归纳,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的能力。 二、情境诱导。 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设计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创造情绪高,思维活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上期三年级数学课的“几分之几”中,我设计用“掌声表示得数”的游戏,学生们极度兴奋。我问:“9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孩,每人分得几个?”3声清脆的掌声回答了问题。”“8米长的绳子平均截成4段,每段几米?”“是2声掌声。”“一个大西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没有掌声,同学们你望我,我望你,然后把目光都投向了我,满脸疑惑,一双双眼睛饱含着求知渴望。“为什么不回答?”“学生纷纷说:“每人只有半个,而老师你问的是每人分得几个,无法鼓掌。”我就适时诱导:“半个不好表示,也就是说不好用我们原来学过的整数表示,但这个西瓜必须分,怎么办?我们能不能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呢?”通过启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On the teaching design under the new curricu lum concept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 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 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古树思语 众所周知,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 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其实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 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为什么学, 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 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 研究和掌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 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 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 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 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 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 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 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 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 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 些准备,等等。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 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 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 明确的分析。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 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 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 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以往 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

我国地方立法公众参与问题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9132857.html, 我国地方立法公众参与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韩雯薇 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8期 摘要:随着立法权由较大的市扩展至设区的市,“地方立法乱象”也随之增多。为减少因立法权限认识错误与立法经验缺乏等原因导致的各种“地方立法乱象”,有效途径之一便是在地方立法活动中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公众参与不仅是公民政治参与地方立法这一特定领域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约束着地方立法行为、推动着地方立法实施。因此,在理性认识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工作的优势与局限的前提下,应克服地方立法信息公开的“形式化”、公众参与积极性低下、缺乏公众参与程序规范保障等不足。规范地方立法信息公开活动、调动公众对地方立法参与的积极性、细化公众参与地方立法规程显得极为重要。只有科学引入公众参与机制才能最大程度上满足公众对地方立法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需求。 关键词:地方立法;公众参与;信息公开;程序保障 一、地方立法公众参与的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与思想开放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公众参与地方立法这样一个课题在各地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存在着很大差异。相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对于地方公众参与立法机制的建设更为完善,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如北京市、广州市两个地区的立法机关对于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相对完整,意见征集方式较为方便、丰富,重视公众的意见反馈。虽然杭州市的经济发展程度远超银川市,但是银川市政府对于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机制建设领先于杭州市。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衡量地方公众参与建设的唯一标准,地区重视程度也有很大关系。相对于人大及其常委来说,地方政府对于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建设更为重视,不管是在网站建设方面,还是在公布内容与公众体验方面(就个人而言的搜索便利度)都是政府更有优势。也有例外,如景德镇的人大官网地方立法板块较景德镇政府官网立法板块要完善很多。经济发达地区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积极性远远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不论地区,公众意见更多集中在与直观上与日常生活更为密切的领域。北京市几乎每一个草案的公布都有公众参与,但银川市公众参与热情低许多。同时,不论是北京市或者银川市,公众对环境、安全等领域立法的关注均较低。 二、地方立法公众参与机制的不足 (一)地方立法信息公开的“形式化” 地方立法信息公开的实效性是指社会公众真正从信息公开制度中获取了及时、完整的立法信息。但现实中存在的地方立法信息公开内容的混乱与残缺,立法信息公开方式与公民接收信息方式的错位两大问题,导致地方立法信息公开制度只在形式上发挥作用。原则上,公开立法

浅谈地方立法如何以上位法为依据

浅谈地方立法如何以上位法为依据 引言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地方立法在填补我国法制建设的空白,运用法律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已起了显著的作用。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争议,如立法冲突、重复立法、越权立法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时在地方立法时掌握不好与上位法的关系,没有更好地理解“以上位法为依据,避免与上位法相抵触”的精神实质和“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的现实要求。笔者就地方立法如何以上位法为依据进行简要分析和说明。 一、对上位法依据的基本认识 法律体系是由不同位阶的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性。地方立法应当严格以上位法为依据,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对于依据的标准,我国宪法、地方组织法、立法法规定的是“不抵触”原则,即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但在实践中,对“不抵触”的理解不尽相同。 笔者认为,“不抵触”就是地方性法规除了不得与上位法已有的具体规定相抵触外,还不得与上位法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相抵触。因为从立法本意和地方立法功能特征来看,“不抵触”并非把

地方性法规的内容限制在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既有内容的范围内,只要与上位法不发生冲突,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制度上有所创新,体现本地特色。地方性法规与上位法“不抵触”,其法律内涵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不得与上位法具体条文的规定相抵触,即不得直接抵触;第二,不得与上位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实质相抵触,不得与上位法所确立的具体法律制度相抵触,即不得间接抵触;第三,不得侵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拥有的国家立法权,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 二、当前上位法依据的几个具体问题 可以说,地方性法规要坚持以上位法为依据,做到不抵触,同时还要做好必要的衔接,将原则性的话语转化成具体可操作的条文,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涉及各个方面。根据部分省的立法情况,重点就两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上位法没有规定,地方能否立法 “上位法没有规定”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对某领域,国家尚未立法,仍处于政策调整阶段;其二是上位法对该领域已经进行立法,但对该领域的某方面问题未作出具体规定。第一种情况,《立法法》第63条明确指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指定地方性法规”。这句话从字面就可以理解其含义,一是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说明如果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快,国家立法难以在

学生课堂积极主动性之探索———让学生说课

学生课堂积极主动性之探索———让学生说课 发表时间:2011-01-28T10:07:35.03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0年第11期供稿作者:倪巧华[导读]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用老师“说课”的方法让学生“说课”。铜山县刘集中学倪巧华 我们知道课堂评优、新教师面试多采用“说课”的方式,即讲演者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用老师“说课”的方法让学生“说课”。 一、说课的概念及重要性 所谓学生说课,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方法步骤形成结论,以语言的形式表述出来。 1.学生说课能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 学生只有充分地从事教学活动的实践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才能解除困惑,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此,笔者认为,让学生进行说题训练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活动,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这一过程如果都让老师包办了,学生的能力如何提高?素质教育如何谈起? 2.学生说课能提高学生上课的集中度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学生说课的方法,可以促使学生集中精力,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展开,积极思考,善于观察、联想,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综合,更使一些学生在数学技巧和知识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基础较弱的学生了解到了其他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学习他人的优点,产生一种动力;基础较好的学生也从中得到了满足和自豪,同时也学习了其他学生的长处,双方共同取长补短。 3.学生说课能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通过说课这一方法,既可以发挥数学传统教学方法的特长,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把数学“说”出来,让学生用语言有条理的表达思考的过程,清楚表述解题思路、解题程序,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现代数学教学理念。 4.学生说课能使教师及时了解课堂效果,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说题,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使得教师的理解、分析、思维不再代替学生,学生不再充当知识的接收器和储存器,而是转换器。通过充分发表自己的思维成果,展示多个学生说题的思路,让学生主动分析、比较、发现各种思维和思路的特点与繁简,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择优从善,自觉提高反思能力和鉴赏水平。另外,说题中既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思维障碍,也可以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备课内容、教学计划,从而能更加使教师有的放矢,达到教学相长。 二、具体实施 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数学课堂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课堂教学时,采取老师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去主动地说课,包括让学生放声去读,去找突破口,去思考发现本题主要考察什么内容,牵扯到哪些概念、公式、定理,也就是让学生说题型、说题意、说联系、说思路、说方法、说步骤、说结果等。具体实施如下: 1.让学生说课,要全员参与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采取从第一排第一个开始,然后依次往后站起来讲解的方式。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行动起来,因为要想站起来很好的讲解,每个学生都必须在下面做很多准备,或独立思考、或讨论求教。否则若回答不好,任何一个有自尊心的学生都会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当然,我们也会关注孩子的不同能力,让程度不同的孩子来讲解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尽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及自信心。 2.让学生说课,要拒绝沉默 孩子必须先说才能再做! 让学生说课,就是要把学生内心无声的内部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外部语言表达出来。实际上,经过大脑的多次思维,学生再用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说明这个内容对他来讲已是了熟于心,他一定能非常顺利完成。这样既锻炼了学生遇到问题沉着冷静的心态,又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让学生说课,要师生互动 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课堂实际变化而不断调整教学,指导学生组织学习活动。在课堂上,教师不要阻止学生思维活动,让学生尝试‘由失败走向成功’,只是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平等中的首席),让学生尽情地暴露自己思维的过程,尽情交流。在学生说课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提问,起着一个引导和提示的作用,但绝不是帮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更要宏观调控好讲解问题的进度和内容挖掘的深度,做到适可而止。在学生说课结束后,教师要注意给予合理的评价与恰当的鼓励。 4.让学生说课,要即错即纠 学生在说课时,他(她)就是核心,是焦点所在。该生或在滔滔不绝、或在沉思默想,其他的学生并非无事可干,他们的工作同样重要,他们在分析和评判着这位同学的表现水平呢!有不同见解的可各抒己见,或更正或补充,更有甚者,还会展开激烈的辩论,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才是现代的课堂。 数学教学是一项繁杂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对话中引导、促进学生自我构建,充分发展,在平等交往中不断学习、反思,这样的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思考问题的逻辑方法

思考问题的逻辑方法 SWOT分析法 它是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对于优势和弱势是内部环境的分析,机会和威胁是对于外部环境的分析。这个模型可以用于多种方面,任何和商品,贸易,竞争有关系的都适用,而人也是一种商品。这个模型可以帮助你理清现状。 5w2h分析法 它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和技术活动,对于决策和执行性的活动措施也非常有帮助,也有助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提出疑问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创造力高的人,都具有善于提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就意味着问题解决了一半。提问题的技巧高,可以发挥人的想象力。连续以几个“为什么”来自问,以追求其根本原因。很多问题都是系统性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真正影响大局的不是表面的问题,这种方式可以找到问题根源。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思考。 鱼骨图分析法 又名因果分析法,是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分析方法,现代工商管理教育如MBA、EMBA等将其划分为问题型、原因型及对策型鱼骨分析等几类先进技术分析。问题的特性总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通过头脑风暴找出这些因素,并将它们与特性值一起,按相互关联性整理而成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因其形状如鱼骨,所以叫鱼骨图。鱼骨图原本用于质量管理。

6顶思考帽法 它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避免将时间浪费在互相争执上。强调的是“能够成为什么”,而非“本身是什么”,是寻求一条向前发展的路,而不是争论谁对谁错。运用德博诺的六顶思考帽,将会使混乱的思考变得更清晰,使团体中无意义的争论变成集思广益的创造,使每个人变得富有创造性。但人不能同时戴2顶帽子,所以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好几种情绪中进行平行思考。人的思维是通过提问来引导的,一个人是积极还是消极,取决于他给自己提的问题。同样的下雨天,消极的人在统计因为下雨,给自己带来的损失,积极的人在问自己下雨我可以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 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主次分明的逻辑思路、表达方式和规范动作。 金字塔的基本结构是:中心思想明确,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全局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 金字塔训练表达者:关注、挖掘受众的意图、需求、利益点、关注点、兴趣点和兴奋点,想清内容说什么、怎么说,掌握表达的标准结构、规范动作。 金字塔帮助达到沟通目的:重点突出,思路清晰,主次分明,让受众有兴趣、能理解、能接受、记得住。

浅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浅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发展的时代,挑战的时代,激烈竞争的时代。中华民族要实现她的伟大复兴,务必要求全民素质的提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个教师都要有一个深入学习、理解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随着不断的学习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实践尝试,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初步的理解。 一.新课程改革将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我国学校的课程体系暴露出“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对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等等。显然,如果不根治这些弊端,素质教育就不能顺利推行。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期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控制者,是绝对的权威。在大多数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静静地听或记,教师习惯于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轨道之中。新课程则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尝试。这充分说明,教师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效果显著。 又如,在一次班会活动课上,我谈到了座右铭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意义时,抛砖引玉地举证了一些受座右铭激励、造就的成功人士的例子。要求每位同学确立自己的座右铭,并将它们进行汇编,在全班进行交流、探讨,起到相互激励、监督、鞭策的作用,同学们从不同座右铭中学习如何立志、如何奋斗、如何修养、如何学习、工作、如何惜时、如何处理人

人大政协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与构建和谐社会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与构建和谐社会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民主得以发扬、法治得以实现,有赖于完善的立法。立法通过对社会主体权利义务的界定,以法律的形式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立法价值取向的良恶、立法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序的、广泛的、制度化的公众参与立法,能够把各阶层的利益诉求,特别是普通民众的利益诉求充分整合到立法决策中去,使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得以协调,矛盾得以化解,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地方立法的角度,探讨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意义,并对如何保障公众有序的参与地方立法,提出一些设想,以期对理论的积累和实践的深入有所贡献。 一 在民主发展的进程中,当古希腊城邦的公众直接民主模式被证明难以推行时,代议制民主取代了直接民主而成为普遍采用的民主形式。然而,实践证明,代议制民主也不是民主的最好实现形式,它可能使得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体现甚至脱离人民的意愿。为了弥补代议制的这一缺陷,在现代社会,参与制民主又被作为代议制民主的补充而被广泛采用。 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选举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国家权力。由此可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代议制民主在中国的具体化。宪法同时还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

事务。这表明宪法在确立代议制民主的同时也认可了参与制民主。立法法进一步明确公众在立法领域的参与权,提出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对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应当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经委员长会议决定,重要法律案可事前公布,组织全民讨论。 立法法颁布后,许多地方的立法条例也规定了与立法法相类似的公众参与的内容。在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过程中,许多地方人大贯彻民主立法原则,通过公开征求对法规草案的意见、召开立法听证会等方式,扩大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途径。有些地方人大还制定了关于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方面的规则,为地方立法的公众参与提供了制度支持。推行“开门立法”,倡导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已经成为当前公众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推进地方立法民主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特色。 二 社会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对某一事务的注意和关切程度同该事务与其私人利益的关联性密切相关。根据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地方立法的权限范围一般及于本地区的地方性事务,这类事务与公众的联系较为紧密,有些甚至直接影响到本地区公众的切身利益,生活于该地区的人民对这些事务往往会有更多的了解,也更有发言权,所以地方立法是公众参与更为切实和重要的领域。 在地方立法的过程中,倡导多渠道、多形式的公众参与,对于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推进立法民主化,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均衡公

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提问,学生对老师的提问积极呼应,是教师检测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强教与学互动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可是,由于多种原因,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作出很好的回答,举手率较低,既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影响到教师的授课情绪。这种现象,在乡村小学,成绩“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后进生”的数量相对增多的班级,尤其严重。分析原因,学生上课不愿回答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所提的问题太深,学生难以理解,无法回答; 2、提出的问题目的性不明确,逻辑性不强,学生难以理解; 3、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表述不清楚,学生不能作出正确判断; 4、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 5、提问时教师态度过于严肃,学生情绪紧张; 6、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不注意听讲,没有思考,无法回答; 7、害怕回答错误被老师、同学取笑,不愿回答; 8、性格内向、胆小,不敢回答; 9、不想让同学指责为爱出风头; 10、有抵触情绪,即使知道也不愿回答。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提高班级举手率,就必须了解相关学生的真实原因。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人们理解,尊重。这就要求我们工作过细,多与学生交心,交朋友,找出其思想根源,然后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引导。只有正确了解造成这些学生不举手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针对以上现象,我对学生进行了换位思考,提出以下建议: 1、多一些激励,使学生不再犹豫。针对那些因为胆小而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可以先请他把所提出的问题重复一遍,由于是重复老师的问题,学生不害怕出错,紧张的情绪可以得到缓解,再回答问题时就会流利的多了。对胆子特别小的学生,在他重复完问题后,老师还可以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比如肯定他发音标准、表述完整等,并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激发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热情,然后再请他回答问题。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地方立法公众参与的实质_问题与对策_饶世权

众参与地方立法特指公众直接参与地方权力机构、地方行政机关创制、修改、废止地方性法 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和制度,是与公民选举代表参与立法相对应的公民参与方式之一。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具有确立地方法规正当性、地方适应性和地方法规权威性的价值,但地方法规能否实现而成为人们生活规范,取决于公众参与的理念及与此相应的制度安排,本文拟此进行探讨。 一、地方立法公众 参与的实质———立法权力共享 立法权是将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上升为法律,行政、司法无非是适用法律而已,因此,法治社会中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集中体现为立法权。但立法权不仅仅 是审议通过法律法规的权力,还应当包括 提案权、起草权、发表意见或建议权、监督权等一系列次权力所构成了集束性权力。 直接民主制度下,公众作为权力所有者,直接参与立法,与公共机构共享立法权。代议制民主下,公民代表组成的代议机构与其他公共机构共享立法权。代议机构由公民依法选举的代表组成,是“建立在对代表的一般信赖之上的一种委托行使权力的民主形式[1]”,其他公共机构的权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31) 地方立法公众参与的实质、问题与对策* □饶世权饶艾 【 摘要】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实质是公众与公共机构共享地方立法权,但我国目前因为公众参与共享地方立法权的理念和制度缺失,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参与度不强;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公众对地方立法的影响力不大。为此,应当通过立法建立公众参与共享地方立法权的理念和制度,如公众参与组织、参与模式、参与程序制度、公众参与立法评价制度等,促进和确保公众参与共享地方立法权。 【 关键词】地方立法;公众参与;权力共享;理念;制度化【中图分类号】D92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26[2008]01-0153-04*项目来源:四川省社会科学“ 十一五”规划课题:地方立法及其公众参与机制研究(SC06B092)公

立法技术在地方立法中的运用研究(正式稿)

立法技术在地方立法中的运用研究 以北京市地方立法为例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体办公室朱文杰 立法技术与立法活动相伴而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立法质量,对立法、法制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与西方国家自19世纪起就开始了立法技术问题的研究相比,我国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立法技术在地方立法中的运用研究至今仍然处于不断探索和总结的阶段,相关理论著作和研究成果凤毛麟角。作者在多年的地方立法工作实践中,深切感受到立法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试图结合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对立法技术在地方立法中的运用进行研究,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立法技术概述 (一)立法技术的内涵 立法是由特定的主体,依据一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活动。立法者在立法活动中,是通过特定的逻辑、语言和一系列技术操作,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客观规律和自己的价值判断抽象为法律规范的。从本质上讲,立法技术属于技术范畴,就是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因此,作者认为,立法技术就是指制定、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等活动中所遵

循的方法和操作技巧的总称。 (二)立法技术的功能 1、立法技术是立法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说,立法既是一个科学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技术设计的过程。技术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以文本形式存在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质量。立法技术是一个中性词,它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无褒贬之意。一般来讲,立法技术水平越高,立法的质量越高,反之亦然。纵观立法发展史,古今中外的卓越立法,无不是充分运用立法技术的结果。中国唐朝的《唐律疏议》确定了总则在前、分则在后、实体在前、程序在后的体例结构,具有很强的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体现了中国封建立法的最高成就,成为了其后各朝代立法以及当时亚洲国家立法的楷模和蓝本。《法国民法典》文字简单明了、逻辑严谨、体系完整,内容和谐严密,涵盖了商品经济社会及其运作的主要方面,对世界各国民事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德国民法典》也是集思辨哲理、法理和立法技术为一体的典范。 2、立法技术制约和影响着立法活动的各个环节。从宏观角度看,立法者对立法全局的驾驭能力,法律与社会的适应程度,以及法律的实施效果等情况,都与立法者掌握和运用立法技术的能力直接相关;从微观角度看,法的名称和内容,法律的行为模式和后果模式,法的总则、分则和附则,法的目录、标题、序言、附录,法的文体和语言等,能否得到科学的安排和表现,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立法者的立法技术。此外,从效率角度分析,立

如何增强课堂教学活力

如何增强课堂教学活力? 我参加了数学新课改远程培训,培训期间,我认识到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态度积极,每天按时打开电脑认真听专家们授课,作好笔记,严格要求自己,课后积极参与网上互动活动,积极主动的完成作业,收获丰富,下面是我培训的一些体会: 教师课堂上要释放"七种力",使教学有活力; 开课要有吸引力----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 启发要有穿透力----启情,启智,启能;兴趣点,兴奋点,生长点. 探究要有思维力----探究的内容新颖,方法灵活,问题有趣; 丰富直觉思维,发展逻辑思维,鼓励批判思维; 互动要有向心力----强调"三动"动手,表达要有亲和力----言之有情, 动口,动脑; 民主的氛围,积极的心态,向上的意识,竞争的格局; 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练习要有驱动力----体验性,趣味性,实践性; 结尾要有扩张力----留着激情,留着思想,留着悬念. 1、“活”的核心实质追求是学生主体思维活跃程度高。课堂的学习主体理应是学生。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艺术、驾驭教材能力和与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是学习的主持人、启发者、引导者、参与者,不是领导者、填鸭者、旁观者、牵牛者(用问题牵引着学生的思维指向的满堂问,这种提问的误区是“提问顺序颠倒,减弱提问效果;提问后无停顿,思维过程混乱;提的问题简单,追求气氛热闹;提的问题笼统,学生无法回答;问点选择不准,提问随心所欲;提问只重答案,忽视思维过程”)。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梯度,能引起学生思考欲,激活学生的脑细胞。最佳状态是全体学生都在积极思考、跃跃欲试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且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绝不是标准化的,尤其是鉴赏的问题,决不能教师进行权威总结。而且能回答出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一般思考不出来的问题,更视为思维有深度的表现。坚决反对有话语霸权、思维一统嫌疑的形式化、灵魂匮乏的教学行为,过分追求结论与封闭课堂,学生思维权利被剥夺。这种行为实质上还是在教教材(不是用教材来教),是教师思考的贫困,因为他把书当成了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学思维上有时要做“减法”――减“无意义的繁琐的质疑”,减“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质疑”(有本领的老师就是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如果学生在上了我的课后,没有感到他想知道的比我对他讲的多得多的话,如果这种愿望没有变成一种追求,没有变成激发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的动因的话,就是说课堂上的教育目的没有达到。自己讲不清楚的时候是废话最多的时候。 2、课堂上教师的责任在于布置任务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觉地跟着你的问题走,让他们对你的问题进行尝试解决、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主动质疑。巧妙地布置的任务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让“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能不能找到学生会与不会的平衡点。赞科夫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这里的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布置出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教师能不能在关键的时候超脱具体的问题,从思维的高度给学生点拨思路;教师能不能对学生有严格

解决问题的三大思维和通用方法

解决问题的三大思维和通用方法 《解决问题的三大思考工具》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关于分巧克力的问题。 (1)分9块巧克力给4人问题 你去访问你的一个朋友,离开时他给了你9块大小相同的巧克力。而你有4个活泼的儿子,为了避免争吵,你如何把巧克力平均地分配给4个孩子呢? 请思考一下你会如何进行分配呢?停下来好好想一想(如图1所示)。 解决问题的三大思维和通用方法 图1 四个孩子如何分9块巧克力 甲的想法:每个人先分2块,然后把最后一块平均切成四块,然后每人分一块,这样每个孩子就有2+1/4块(如图2所示)。 解决问题的三大思维和通用方法 图2 纵向思维一块切四份后每人2+1/4块

乙的想法:9块巧克力不好分,那么把巧克力融化,平均倒入4个杯子中,每人一杯,这样每个孩子就得到了9/4块巧克力(如图3所示)。 解决问题的三大思维和通用方法 图3 横向思维融化后每人9/4块 丙的想法:取出一块巧克力不分,剩下的8块巧克力每人分2块。因为孩子们并不知道有巧克力,即使得到2块也比1块都没有要高兴(如图4所示)。 解决问题的三大思维和通用方法 图4 纵向思维拿出1块后每人2块

根据三大思维的特点进行简单分类,甲属于逻辑思维(纵向思维),乙属于横向思维,丙属于批判性思维。甲使用的是逻辑思维最常用的方法:拆分,也称为分而治之,把问题拆分到可以解决的最小单元。乙使用的是横向思维的联想,通过联想到平均分酒的方法,将巧克力融化后平均分配。丙的使用的是批判性思维的追本溯源,溯源到为什么非要分9块,从而得到分8块也行。 (2)曹冲称象 下边我们来看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曹冲称象,看看三大思维会给你怎样的启发。 在距离现在一千七百多年前,中国是处于魏、蜀、吴三强鼎立的三国时代。 有一天,吴国的孙权送给魏国领袖曹操一只大象,长久居住在中原的曹操从来没有看过这种庞然大物,好奇地想知道这个大怪物的体重到底有多重。于是,他对着臣子们说:"谁有办法把这只大象称一称?" 在场的人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可是在场的人觉得太残忍了,而且曹操喜欢大象可爱模样,不希望为了秤重失去它。 就在大家束手无策正想要放弃的时候,曹操7岁的儿子曹冲,突然开口说:"我知道怎么秤了!"他请大家把大象赶到一艘船上,看船身沉入多少,在船身上做了一个记号。然后又请大家把大象赶回岸上,把一筐筐的石头搬上船去,直到船下沉到刚刚画的那一条线上为止。接着,他请大家把在船上的石头逐一称过,全部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