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简洁、经典、性价高)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简洁、经典、性价高)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简洁、经典、性价高)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简洁、经典、性价高)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简洁、经典、性价高)

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20题,每题1分)(书上的知识点,一目了然,例如,某一具

体的教学原则来源于古代哪一个文献,4选一,例如,教学相长来自于()文献。选项:A《论语》、B《大学》、C《中庸》、D《学记》)

二、判断(10题,每题1分)(只需答勾或x,不要改错。注意审题,例如,“就

是”、“仅仅是”等极端的语句。例如,学历,是在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错,是在法定教育机构中的。)

三、简答(3题,每题8分)(简要回答,答出要点,需要解释性的拓展语句。

例如,备课的基本要求:三点,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还要加以解释。)

四、论述(2题,每题13分)(概念+内容+联系实际的适度发挥)

五、案例(分析)题(1题,20分)(送分题,先就题目给出一个判断性观点,

再围绕主题发挥)

1.知识点整理

(1)在西方文明古国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也是从事高等教育的场所。中国古代3000年前已有高等性质的教育活动。西周学校教育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中国私学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其中太学的建立标志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建立。(2)中世纪大学的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实行的是专业教育,分为四大学科:文学,法学,医学,神学。19世纪,德国的洪堡开创了高等教育史上的“洪堡时代”,其思想是(1)。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2)。学术自由的原则。

(3)美国1861年林肯总统签署于1862年生效的“莫利尔法案”建立“赠地学院”,其中最著名的有康乃尔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威斯康辛思想”是:a.培养知识,b.科学研究,c.为社会服务。(①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②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

③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与“洪堡时代”相比,多了为社会服务的思想。)是高等学校第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

(4)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是1862的北京的京师同文馆,也是中国最早实行班级授课制的学校。

(5)高等学校组织具有二重性:教育性和学术性。

(6)高等教育管理模式:集权模式,分权模式,并重模式。另外,高等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

(7)学历是指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学位制度:学士,硕士和博士。

(8)当前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私营化。

(9)(补充: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原则及“不愤不启”启发式教学;《学记》提出教学相长观点及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思考和学习的方法,它是第一部教育文献;朱熹的循序渐进原则,师生互动合作;“文以载道”指不要脱离教材内容空洞说教,是预思想性于教学之中)。

(10)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学评估的对象主要是对教师教的评估和对学生学的评估两个方面。(11)智力(心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能力是心理特征。智力和能力具有先天性与后天性。

(1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专业性、独立性、创造性、时间性。

(13)班级授课制是在17世纪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

(14)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a。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b。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c。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

(15)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专业性、探究性、前沿性.

(16)教师的教育情意有:教育理想,教育情操,教育性向,教师自我。

(17)教师的权利: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18)科学研究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等学校科研从19世纪初洪堡(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语言学家)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他开创了高等教育史上的“洪堡时代”。洪堡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两条最基本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从此出现了两个新词“教自由”和“学自由”,并于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

(19)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0)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切社会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多种因素。

(21)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舒尔茨和贝克尔提出,据舒尔茨计算,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归因于教育。

(22)高等教育表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高等教育再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23)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24)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知识面和职业适应单一的是专才。

(25)案例教学法(哈佛工商管理学院1918开始。)。发现教学法(20世纪50年代布鲁纳)。(26)1903年,“癸卯学制”在高等教育阶段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等学堂;第二级是大学堂;第三级是通儒院。通儒院开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27)1980年2月12日,五届人大常委会十三次会议,《学位条例》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教师法》

1995年3月18号,八届人大会议三次会议,《教育法》,本法为“母法”“基本法”。 1996年5月15日,八届人大常委会十九次会议,《职业教育法》

1998年8月29日,九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高等教育法》

(28)高校最常见的科研管理方法有:激励法、计量法、权利控制法、专家评议法。(29)高校教育实践研究的内容:研究教育对象、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组织形式、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管理制度。

(30)教师的角色特征:传授者的角色、管理者的角色、代理人的角色。

(31)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于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开了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

(32)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发展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承、改造和创新方面。

(33)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群体性。

(34)高等教育目标的特征是具有主观性和复杂性。

(35)我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6)分段标准(P248)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量化标准

精英教育阶段:15%以下

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15%~50%,我国2002年进入此阶段,在18%左右

普及高等教育阶段:超过50%

标准:国家适龄青年(18~22岁)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又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7)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38)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向师性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身教重于言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我是林中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群体性。

(39)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评议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第二类是以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为主;一个是以直观感知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如演示法、参观法;第三类是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

2.判断:

(1)“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正确)。

(2)“启发式是一种具体教育方法”(错误)。

(3)“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正确)。

(6)“教育目标是教育评价的依据。”(正确)。

(7)“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反映的是教学原则的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正确)。

(8)“知识与能力成正比”。(错误)。

(9)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施教活动方式的总和。(错误,解析:是传统观点,是不对的。) (10)智力的核心是观察力。(错误,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

(11)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正确)

(12)直观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正确)

(15)程序教学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正确)

(16)课程就是教学科目。(错误)

3.主观题

第三章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第一题: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内容(P44-48)(仅就前两条出小题)

第一,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第二,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

第三,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

第四,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

第五,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

第六,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第二题: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方面:(P53-54)

第一,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第二,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

第三,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

第四,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第三题: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P65-66)

①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

②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第四章: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第一题: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P71-72)

1)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应归因于教育。他因此,在197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第二题: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P77-79)(对知识改变命运的理解)

1)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2)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3)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

4)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第三题:高等学校的职能及关系(P79-81)

1)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

2)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它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

3)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效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效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应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第四题:有人认为高等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有人认为是直接满足社会现实需要,你如何理解?(79)

答:(1)这是两种价值观,前者是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是社会本位价值观。

(2)个人本位价值观指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强调教育要为人的本身的需要服务;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3)两种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其片面性、局限性。个人本位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了个体创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但是它把社会视为个体的简单结合,使得社会对复杂的个人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个体责任感降低;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于教育密切与社会联系起积极作用,但也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易助长高等教育短视行为,影响长远利益,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4)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协调整合,历史上出现在种价值观之间的单项选择已被证明为一种教训,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在特定地区、条件下做出动态调整。

第五章高等教育目标

第一题:大学生身心特殊性:

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

他们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

他们具有较好的品德修养

他们具有较为远大的理想

他们面对的压力也较大

他们的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

第二题:教育目标

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标在不同的高等学校的具体化。(即细化了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根据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的具体要求。

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也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P87)

①定义:教育目标是指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广义是指教育目的,狭义上是指培养目标。

②特征:1)高等教育目标具有主观性质。(P87)

2)高等教育目标还有相当的复杂性。(P88)

第三题: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作用)。 (P89)

1)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导向作用

2)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标还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教育目标不仅是教育活动的指南,而且是教育评价的依据。)——评价和激励作用

教育目标是教育评价的依据。 (P89)

第四题:通才和专才(P98)

通才: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

专才: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专才。

第五题:高等教育的任务(P102)

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六章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

第一题:高等学校课程结构

(1)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4)显现课程与隐现课程。

第二题: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P114)(大题,简答题)

答题要点:专业性、探究性、前沿性

第一,高等学校课程具有专业性。

第二,高等学校课程具有探究性。

第三,高等学校课程具有前沿性。

第七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原则

第一题: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的特点(一般规律)(大题,P125-128)

(答题要点:三性)

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发展个性时间活动的统一过程。

(1)特殊性

首先,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它不是以尚未发现的事物或真理为对象,而是以他人或者前人已经发现的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对象,主要是以教材为中介的间接经验,也可以说是书本知识。

其次,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也有所不同(即,条件不同)。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亦即再发现的过程。

第三,科学家和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无限的,而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时间有限性)。(2)双边性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同时,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

再者,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不仅体现在认识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还有着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

(3)发展性

第一,学生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记忆力、思考力得到了发展,形成技能技巧,而且逐步深入对事物的理解,为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准备了条件。

第二,教学活动作为年轻一代成长过程中的主要途径,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质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不同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有不同影响。

第二题:高等学校教学过程:

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以掌握教学内容为主的一种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教学有静态(其要素为老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有动态(开始、发展、结束),连续不断的过程为教学过程。

第三题: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四点,P129-130)(小题)

专业性、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

第四题:教学原则的特点、基本要求、依据的准则(补充)

合理性、实践性

第五题:你能否结合你所任教的专业课,对教学原则体系进行一番评述。(P131-138)

要点三个方面:①教学原则的概念

②教学原则的体系

③能否选取其中两条进行阐述。

①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

②教学原则体系包括: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6)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7)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8)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以上八条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

③选取其中两条进行阐述(您还可以选择别的原则进行阐述,并且要结合自己的所讲的

课)

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是高等教育专业性的内在要求,是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发展趋势的客观反映。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

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首先要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和计划,使每门课程、每种教学活动,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来组织。

2)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贯彻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教师同样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须既有专业所长,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独立性、创造性特点的反映,也是高等学校一条特殊的教学原则。

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科研化,同时将教学活动体现于科研过程,使科研活动教学化,从而将高等学校的这两种主要的活动,有机地统一为一体,共同实现高等学校的职能。

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用过程教育代替结论教育。

2)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环境。

3)把研究列为考核学生学业的重要指标。

第八章高等学校教学形式

第一题: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考点:年年都考,出大题)(P141)

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级、学业程度等因素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班级里的全体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统一要求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优点:

1.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扩大教育对象。

2.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

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使班级内的学生有更多“相观而善”的机会。

缺点:由于对班级进行的是统一的教学,因而不能很充分地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即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兼顾个别差异。)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关系,同时注意班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配合。

第二题: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P143)(小题)

1)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

2)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

3)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

第三题:备课的基本要求(P144)

答题要点: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首先,教师备课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透彻领会教学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对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

其次,教师备课还要备学生,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社会特征等,乃至还要了解他们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

第三,备方法,在吃透内容并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寻求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写出具体的教案。

第四题:大学上课不用讲究?或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即,评价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补充)

上课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上课结构有组织教学,检查学习,讲授新内容,巩固新内容,小结与布置课堂作业。ⅰ.目标明确,ⅱ.内容正确(懂,透,化),ⅲ.方法得当,ⅳ.表述清晰,ⅴ.气氛活跃。几者相辅相陈。

第五题:讲授法(要求新教师掌握的内容)(P150)

讲授法要求有明确的目的性,内容的科学性,内容的逻辑性,语言的感染性。是运用最为广泛,最基本的方法。其优点为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能给学生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指出解决的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利用讲授法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困难的。

第六题:教学方法选择依据(补充)

①要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

②要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③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④要依据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

⑤要依据教学的时间和效率的具体要求

第九章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第一题:高等学校的教育研究(即教育科学的研究)的内容(简答)(P176-177)

①教育教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体系中的特色内容。

②含义:高校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研究,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③内容:

1)研究教育对象。

2)研究教学内容。

3)研究教学方法。

第二题: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

①科研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③科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④科研是学科发展的基础

⑤科研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⑥科研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第十章高等学校教师

第一题:高等学校教师的价值(即教师的三大基本任务或三项重要职能)(P192-193)

要点: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承担者: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思想品德教育)。2)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

3)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

第四题: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大题,记住,P194-195)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应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

4)教师劳动的群体性——决定了其高度的协作意识

第五题: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补充)

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是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对高校教师素质的要求,是由教师的地位、性质、劳动特点及高校教师的特殊性决定的。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①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

②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

③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

④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和管理的能力,教学实验和研究能力)

⑤身心素质(一是身体素质:体制健康,耐受力强,反映敏捷,精力充沛;二是心理素质:愉快的情绪,开朗的心胸,顽强的毅力)

第六题:教师的教育情意(P198)

教育情意:指教师从事教育专业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兴趣、自我意识等。

①教育理想

②教育情操

③教育性向

④教师自我

第七题:教师的权利(6点,P201-202)

①教育教学权

②科学研究权

③管理学生权

④获取报酬权

⑤民主管理权

⑥进修培训权

第十三章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题:大学生素质教育(增加补充的内容)

①概念:所谓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强调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与片面的、急功近利的甚至畸形发展的应试教育相对应。

②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四大发展趋势、潮流)

1972年法国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1979年罗马俱乐部、学无止境:创新性学习(终生教育)代替维持性学习

1989年北京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究会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环境二十一世纪最成功的人:全面发展

1996年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知识经济未来教育四大支柱:学会认识、学会动手、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学会发展

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

1949—1978(30年)“双基”教育阶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1979—1982(4年)发展智力

1983—1989(7年)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990—至今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创新教育

③国际上教育的行情

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全球化使职业的变动、岗位的转化成为常态,对人的可迁移性要求更突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的素质内涵提出新的要求——对责任感、道德伦理提出新的要求。人的发展要求:身心、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这是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

④大学素质教育的定位:

大学素质教育是一种指导思想。

大学素质教育必须贯穿于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⑤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科学和人文(大学素质教育的两翼)

难点:发展情感

高等教育心理学

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10题,每题1分)

二、填空(10题,每题1分)

三、判断(10题,每题1分)

四、简答(7题,每题6分)

五、论述(2题,每题14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

2.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前苏联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促进学生达到“可能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教育目标就是实现学生从“现有发展水平”向“可能的发展水平”的过程。5.1903年,美国的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诞生。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6.教育,学习和发展三者的关系?

(1)联系: a.教育必须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b.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c.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为中介。

(2)区别: a.三者分别由教育理论中不同的学科侧重加以研究;b.三者主体不同。

7.教师威信包括职业威信和人格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可能论述):

(1)威信效应: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2)名片效应: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

(3)“自己人”效应: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若干相似之处;

(4)好感效应: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

8.教师的教学分为三种水平:

(1)尝试式教学:知道应该“教什么”,不懂得“如何教”;

(2)因循式教学:知道应该“如何教”,不懂如何有效教;

(3)策略式教学:不仅懂得如何教,更懂得如何有效教。

真创造:产生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

类创造:产生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

第二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两高一实践):

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

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

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式上的特点(两自一结合)

自学方式日益点有重要地位;

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

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4.尝试错误说,简称:试误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创始人:桑代克

准备律:

学习者做好了学习准备,他就愿意学,学习效果较好。(学习的动机)

练习律:

刺激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连接便越牢固。

效果律——重点

只有当反应对环境产生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发生。

6.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①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内容)

②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过程)

③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

④学习方法:提倡发现学习

⑤鼓励学生进行知觉思维(核心、最宝贵)

8. 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

①学习者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②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固定点)以便同化新知识;

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9. 先行组织者的内涵

先行组织者: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射性较广、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清晰地将它与原有知识结构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在学习者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了一座知识之桥,使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10. 建构主义

①知识观:强调知识的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

②学生观:强调每个人头脑中有不同的知识经验,所以强调学习者的个体性。

③学习观: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

第三章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

1.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1)认知内驱力: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了获利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2.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判断)(学习效率与动机关系)(要理解)

(1)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2)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3.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

效价——自己估计目标的价值。

动机期望理论: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M=V·E)

4.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分为: 力求成功的动机倾向, 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

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得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5.学习动机的教育激励措施(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适当展开)答: A.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B.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C.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D.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E.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F.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系统探讨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从三个维度把归因分为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7.自我实现理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

由高到低(考试时注意审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先满足最低的需要,才会有更高级的需要。

第四章知识、技能的学习

1.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

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

2.促进大学生知识有交感知的条件

(1)灵活运用多种直观形式: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特点:(掌握基本内涵,填空、单选、简答、判断归属)强度律: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的感知到。

差异律: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景之间有所差别。

活动律:一般来说,活动的对象更容易被我们所感知。

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态上相似、颜色上一直得事物,易于构成一个系统或一个整体,都容易被感知为一组对象。

对比律:凡是在性质或强度上具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它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能使学生对它们差异的感知变得更加清晰,从而提高感知的效果。

3.变式

变式就是将概念的正例加以变化,例如,鸡、鸭、鸽子、鹦鹉、鸵鸟都是“鸟”的变式。

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4.记忆

记忆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不同系统。

瞬时记忆——0.25—2秒

短时记忆——小于1分钟

长时记忆——大于1分钟

短时记忆:信息在头脑中储存不超过1分钟,储存信息的数量是有限的,大约是5~9组块。可以运用多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5.对遗忘发展,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在学习结束的较短时间内,遗忘速度很快,遗忘内容也很多

(2)接着,下降趋势变得缓慢,遗忘速度有所减慢

(3)最后,很长时间内基本不再变化

“先快后慢”,要及时复习才能加以巩固。

6.知识应用的基本过程:审题、课题归纳、重现知识、解题

7.复杂运用技能的形成经历四个阶段:

认知阶段、动作分解阶段、动作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阶段阶段

8.熟练动作具有以下特征:

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

利用线索的减少

动觉控制的加强(判断题),而视觉、听觉下降。

运动图式的形成

遇见和应变能力的增强

第五章学习策略与学习迁移

1.元认知: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2.学习策略:学习者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识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

3.记忆的编码策略:

组块、替换、联想、理解、记忆术

组块:作为名词指记忆容量单位,作为动词指将输入的看似分散无关的信息加工合成一个记忆“块”或记忆单位,从而扩大记忆容量的一种策略。

替换:将不易记忆或难以记忆的设法变成有意义、易记住的材料的一种编码策略。

记忆术:是一种通过在本无内在联系的项目间建立联系,以增强项目的意义性的策略。4.记忆编码策略: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按迁移性质:正迁移、负迁移

●按迁移层次:纵向迁移、横向迁移

●按迁移顺序:顺向迁移、横向迁移

●按迁移内容:特殊迁移、普遍迁移

5.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按照迁移的性质可分为正迁移(积极地)和负迁移(消极的)

按照迁移的顺序可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6.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知道、理解)

①形式训练说(心理活动的形式)

迁移的实质是“心灵”的官能或心理活动的形式得到训练的结果。

②相同要素说

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提高才会促进另一个机能的提高。

③经验概括说

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或对经验作出了概括,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前后两种学习活动之中。

④关系转换说

已掌握的这种关系应用到新的学习之中,迁移才能产生。

⑤认知结构说(要记忆)

学生的认知结构有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影响。(程度越高,新知识掌握越容易。)1)认知结构的概括性,表现为在学习新的任务前,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是否驹哟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观念。

2)认知结构的可辩识性,指在学习新的任务前,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由知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异同是否能清晰分辨。

3)认知结构的巩固性,指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

7.教学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①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③改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人们认识事物的自然顺序和认知结构的组织特点,在呈现教材内容时,应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的原则。同时,应遵循“综合贯通”的原则。

④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把学习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并掌握学些策略训练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习的迁移。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

1.创造性: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现象。

创造

2.创造的心理过程:准备、酝酿、豁然开朗、验证阶段

3.创造性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4.创造性与智力发展关系:

●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有可能有低创造性

●低创造性水平任意

●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的环境智商

5.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简单解释)

(1)问题表征

(2)情绪状态

(3)动机强度

(4)定势作用

(5)功能固着

(6)原型启发

第七章品德心理与教育

1.(填空)四分法认为品德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要素组成

2.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瑞士采用“观察法”“对偶故事法”(判断、填空)

柯尔伯格的研究“两难故事法”

社会学习论(又称,观察学习、模仿学习论)

该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①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

②这一认知过程的实质就是替代强化,道德行为的学习也是如此,

③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

④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习论这种实验室实验

3.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及教育策略(简答题)

①态度定势的形成

②道德观念的确立

③道德情感的培养

1)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养直觉的道德情感。

2)通过文艺作品获先进人物培养想象的道德情感。

3)通过说理培养伦理的道德情感。

④道德信念的形成

⑤道德意志的锻炼

⑥道德行为的养成

第八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1.自我意识: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

自我意识结构

自我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自卑、自信、内疚、自豪感、责任感、优越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层次。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

投射自我:是个人想象在他人心目中的自己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1).自我意识的分化;

(2).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

(3).自我意识的统一;

(4).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

3.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1)全面认识自我

通过认识他人和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和评价自我

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

积极地评价自我;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3)努力完善自我

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结构形式上: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内容上: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自我观念上:现实自我、理想自我、投射自我

第九章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调适

1.社会助长作用: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社会懈怠作用: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活动效率下降的现象。

2.去个性化: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的自我约束减轻,责任感意识下降,而产生的单独活动时不会也现的行为。

从众: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的行为的现象。(兼有积极与消极的意义)

4.人际吸引因素

(1)相似吸引(2)仪表吸引(3)互补吸引(4)人格吸引

5.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

(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他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

第十章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的取向

①矫正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②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2.21世纪健康新概念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要点概括:①知、情、行

②自我独立

③人际适应

④人格

具体:

①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②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③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

④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⑤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

⑥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⑦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

⑧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

4.大学生心理发展常见的矛盾冲突

要点概括:

①成长理想

②独立争强

③闭锁性

具体:

①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②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

③强烈的成才意识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

④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

⑤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

⑥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A. 环境适应教育;

B.智力发展教育;

C.人际关系和谐教育;

D健康恋爱观教育;

E.生涯发展规划与教育。

第十一章人格发展与学校教育

1.人格: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2.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变化的趋势(判断,理解不需记忆)

流体智力随生理成长而变化,随机体衰老而减退,一般来讲,十几岁的人的流体智力便达到高峰,然后逐步衰退;

晶体智力则随着年龄增长、经验的丰富而增长,甚至到了70岁左右也没有明显的衰退。4.智力多元结构理论(重中之重,一共八种)

①逻辑数理智力:(是解答复杂数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思考的能力。)

②言语智力:(水平高的人,擅长语言文学的学习与运用,善于准确表达内心思想感情。)

③身体—动觉智力:(与人的身体动作有关,出色的运动员、舞蹈家,他们的身体—动觉智力发展水平高。)

④空间智力:(指从三维空间观察环境,在头脑中构成形象并使之变形的能力,这种智力与画家、雕刻家、建筑师的工作密切相关。)

⑤音乐智力:(指感知、欣赏、表达、创造音调旋律的能力,这是音乐工作者最必需的能力。)

⑥人际智力:(是一种社会智力,这种智力好的人善解人意,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岗位对他们最适合。)

⑦自我内省的智力:(指善于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行为动机并能加以表达的能力。)

⑧观察自然的智力

启发(对教育的意义):①我们应该全面地认识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促进每位同学个性化的发展。

③用多元的标准去评价学生,使他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扬长避短。

5.韦克斯勒智力测验表量

测验表包括:操作量表和言语量表。

6.知道智商的分段

智商智力水平占全部人口的(%)

130以上(优)超常 2.275

110~129(良)偏高 22.868

90~109(中)中常 49.714

70~89(差)偏低 22.868

69以下(低)低常 2.275

7.气质,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天生的,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等。

8.气质的类型特征

胆汁质:坦率、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强、急躁易冲动、具有外倾性。

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敏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注意兴趣易转移,善交际,具有外倾性。

粘液质:沉着、安静、反应缓慢、情绪发生慢而弱,注意稳定,往往表现为固执和淡漠,具有内倾性。

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敏感,反应慢,行动迟缓,行为孤僻,心里脆弱,具有内倾性。9.性格的四个特征(重中之重,简答,填空)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在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要点概括:态度,智、情、意

①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指一个人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及对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态度特征。

②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③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④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

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单项解释)(10题,每题2分)

二、简答(5题,每题4分):只回答要点

三、论述(2题,每题15分):要点 + 阐述

四、案例(2题,每题15分):1.符合…原则

2.教材上的原理(阐述原理),应怎么做

3.案中这样做…是对的,…值得我们学习

只用一个原理分析

第一题:道德含义

1)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

2)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3)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

4)道德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第二题:道德的本质

1.道德的一般本质

所谓道德的一般本质,是指道德作为同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

其一,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会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结构,就相应的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其二,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其三,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会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发展。

当然,我们对道德一般本质的理解又必须是辩证的,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自身的存在规则和发展规律。道德的这种独立性突出的表现为它既可以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可以起消极的阻滞或促退作用。

2.道德的特殊本质

首先,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道德是一种由原则、规范、意识、信念和行为习惯构成的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具有特殊的规范性。

①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②道德是一种非权力的规范;

③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其次,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而且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道德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的。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同时,道德又不仅仅是价值,更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道德是人们从“实践—精神”上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则去创造性的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

第三,道德是一种必要的“恶”,即道德是一种必要的限制。

第三题:怎样理解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1.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而且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

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道德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

2.道德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同时,道德又不仅仅是价值,更是实现价值的

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

3.道德是人们从“实践—精神”上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目的是按照“善”的

规则去创造性的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

第四题:为何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考过)(书上第15页)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及其观点的灵魂,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换言之,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的人际关系。

(2)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履行职责的精神动力。

(3)为人民服务,体现了衡量职业行动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

第六题: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我国目前已形成什么样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道德的规范体系?)(书上第15-16页)

1.要爱岗敬业,勤于职守。

2.要尽职尽责,奉献社会。

3.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4.要文明竞争,友好协作。

5.要勤奋学习,熟练业务。

第七题:如何理解劳动对象的向师性。

劳动对象的向师性决定教师要为人师表。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这门学科具有哪些特点? 答:具有综合性、理论性与实用性得特点。 2、教育学得发展有哪些阶段?每一阶段有哪些代表人物与代表作? 答:(一)教育学得萌发阶段;孔子《论语》、《学记》就是世界上最早得关于教育得专门著述。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柏拉图《理想国》;(二)教育学得独立阶段;1632捷克《大教学论》就是近代最早得一部论述教育问题得专著。洛克《教育漫话》(1693)、卢棱《爱弥儿》(176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就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代表作、赫尔巴特以伦理学与心理学为基础建立了教育学体系。福禄培尔《人得教育》;(三)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斯宾塞《教育论》186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四)教育学发展得深化阶段; 3、学习研究中学教育学得基本原则?答:(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得原则 4、中学教育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答: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1、行动研究法得主要特点。答:(1)实践性与性相结合;(2)合作性与渗透性相结合;(3)持续评价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4)可变形与适应性相结合。 1、教育得基本要素?答: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2、教育要素之间得关系有哪些? 答:1、教育者就是实施教育措施得主体;2、教育措施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得桥梁;3、受教育者既就是受教育对象又就是学习发展就是主体。 3、简述教育起源得几种学说。答: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4、教育得发展有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各有哪些特点?

答:1、原生形态教育;特点:(1)教育目得得单一性;(2)没有专门得教育制度;(3)教育内容得贫乏性;(4)没有专职得教育人员;(5)教育方法得单一性;2、古代教育;特点:(1)教育目得就是培养统治人才;(2)出现专门得教育机构与专职得教育人员;(3)学校教育得内容主要就是古典人文学科与治世之术;(4)教育方法崇尚书本、死记硬背、强迫体罚、棍棒教育;(5)教学得组织形式主要就是个别教学;3、现代教育;特点:(1)教育目得得多样化;(2)形成了比较完备得教育制度;(3)教育内容就是科学化;(4)教育人员得专业化与普及化;(5)教育途径不断更新与发展。 5、现代教育得发展趋势有哪些?答:1、教育人性化;2、教育终身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现代化;5、教育国际化。 6、教育民主化得表现?答:1、教育要做到普及化,即实施全民教育政策。2、教育内部得民主化。3、教育民主化必然要求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得变革,教育由筛选型、集权型转向综合型、分权型,教育结构由刚性、封闭转向弹性、开放。 1、简述教育得政治功能;答:(一)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得人才;(二)教育通过宣传思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得政治;(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 2、简述教育得经济功能;答:(一)教育就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得重要手段;(二)教育就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得重要手段;(三)教育就是生产新得科学技术知识得重要手段。 3、简述教育得人口功能;答:(一)教育就是控制人口增长得重要手段;(二)教育就是提高人口素质得基本手段;(三)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四)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 4、简述教育得相对独立性得表现;答:(一)教育就是一种转化活动得过程;(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三)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得不平衡性。 1、简述人得发展一般规律; 答:(一)顺序性;(二)阶段性;(三)不均匀性;(四)差异性;(五)与互换性;2、如何认识遗传素质在人得身心发展中得作用;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

1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中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这里所谓的教育学,指的是普通教育学,主要侧重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教育。 2 教育问题是反映到研究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3 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属于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 4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的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教学著作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300多年。 5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1632年,著名的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它标志着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在《大教学论》中,作者高度评价了教育对于社会的作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提出了“泛智”的教育思想;确立了丰富的教学理论,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6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及教育》等,这些专著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融合了当时的伦理学和心理学的成果,使教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试图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他认为教学活动必须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提出了著名的阶段教学;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强调教育外部灌输的作用;方法上重视严格的管理和训练。他的理论在教育史中被称为“传统教育派”。 杜威的《民本主义及教育》开创了另一个教育流派“现代教育派” 。杜威在师生关系上,认为应以儿童为中心,形成相应的教学方法——做中学,即在经验中学习,在处理问题中学习。另外,他还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主张。 7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当属克鲁斯卡娅。其代表作为《国民教育及民主制度》。凯洛夫的《教育学》。 我国的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它是一本最先系统地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8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教学及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五条全新的教学原则,即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倡导“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德国.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9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章 第一节

新整理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教育观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

最新2020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最新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1.权威型教师往往严厉地管教学生,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忽视了( )。 A.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B.学生是独特的人 C.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D.学生是有创造性的人 2.平时嗓门很大的小强,在回答老师提问时声音却很低,老师批评说:“声音这么小,难道你是蚊子吗?”话音刚落,全班哄堂大笑,该老师的做法( )。 A.合理,有助于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B.合理,有助于激发幼儿主动反思 C.不合理,没有体现对幼儿的尊重 D.不合理,歧视幼儿的生理缺陷 3.某幼儿园在其教学计划中大量增加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内容,该幼儿园的做法()。 A.正确,有利于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 B.错误,背离了幼儿教育的的基本目标 C.正确,有利于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水平 D.错误,只能适量增加小学教育的内容 4.王老师在教室里贴了一个“坏孩子”榜,哪些爱讲话爱打闹的小朋友都榜上有名,汪老师的做法()。 A.合理,有助于维护教师权威

B.合理,体现了对幼儿的严格要求 C.不合理,没有认真备课上课 D.不合理,没有尊重幼儿人格 5.在某幼儿园,当王老师刚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时候,他教的班级有个淘气的幼儿。每当教师讲课时,他总爱低头玩他桌子上放的“宝贝”横笛儿,有时候还会轻轻地吹一声“嘟——嘟——”。对此,最恰当的处理方式是( )。 A.从该生喜爱音乐,擅长乐器入手,采取鼓励措施,使该生在培养兴趣的同时,认真学习 B.联系家长,让家长严加管束 C.对该生不遵守纪律的行为进行批评训斥 D.让他到教室外面吹奏,以示惩戒 6.在教学中要做到“文以载道”“教书育人”,这体现了下列哪一项教学原则?(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D.直观性原则 7.竞争有可能使一部分学生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 )。 A.积极价值 B.创造性功能 C.真正目的 D.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8.“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

绪论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2、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3、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萌芽阶段: 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外国最早的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独立形态阶段: ①1623年,培根,将教育学独立为一门学科 ②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育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论述班级授课制度。 ③卢梭,《爱弥尔》 ④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①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认为,人的经验的获得必须遵循连续性原则和相互作用原则。 ②凯洛夫,《教育学》,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③杨贤江,《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赞科夫,《论教育和发展的问题》《教育与发展》 4、传统教育学派和现代教育学派的三个中心: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教师,教材,知识 杜威,现代教育学派,学生,活动,经验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①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参与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在教学和教导上互动,对受教育者体、智、德、美、行(实践智慧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人,主要指教师。 ②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参与教育活动、与教育者在教学与教导上互动,以其自身在语言,知识,智慧,学业,品德,审美和体魄等方面获得发展的人,主要指学生。 ③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单学习前人的枳累的经验,它主要是根据教育目的和青少年学生发展的特点选编的、最具教育价值的科学文化知识,一般体现为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 ④教育活动方式: 赵日活动方式是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教育内容所选用的交互活动方式 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教育与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质的特点: ①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传承经验的互动活动。 ③激励与教导受教育者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活动。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的概念 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与人的一生。狭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 2、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①遗传素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人物及教育观点大全

《教育学》必考人物及教育观点大全 在各地教师招聘考试中,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及其作品观点等知识点历来是考试命题的重点之一。中公教育教师考试辅导专家周君老师分析各地历年考试真题的基础上,对该类考点进行总结梳理,供大家学习。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2.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3.“有教无类”——孔子 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5.“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7.“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8.因材施教——孔子 9.“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0.“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1.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2.“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1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14.“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15.“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16.“君子之教,喻也”——《学记》17.“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18.“学不躐等”——《学记》19.教学相长——《学记》20.循序渐进——《学记》 21.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2.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23.《大教学论》,“泛智教育”夸美纽斯(捷克) 24.“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25.《教育漫话》;“白板说”;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26.“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27.《爱弥尔》——卢梭(法国)

28.“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德国) 29.《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 30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31.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 32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33.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34.教育即生活——杜威35.“在做中学”——杜威 36.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37.《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38.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39.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40.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霍尔、格赛尔 41.外铄论——荀子、华生、洛克 42.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43.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44.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45.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46.“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47.“学而时习之”——孔子——巩固性教学原则 48.“温故而知新”——孔子 49.“不陵节而施”——《学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0.“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1.“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2.“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3.“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54.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55.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年北京京师同文馆 56.“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 57.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必背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必背 重要考点1:素质教育的内涵 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重要考点2: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重要考点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重要考点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简答题 记忆内容: 重要考点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记忆内容: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总结:三爱两人一终身。 重要考点6:教师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 指导评价权;报酬待遇权; 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重要考点7:学生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1)参加教育教学权。 (2)获得学业证书权。 (3)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 (4)隐私权:不得私自查阅学生的日记、信件、电子邮件、短信等;不得公开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等。 (5)人身自由权: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6)人格尊严权:学校、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 框架整理

【知识梳理】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涵义构成 要素 属性起源发展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教育 者、受 教育 者、教 育影 响(中 介) 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 养人的社会活动 1.人类所特有的有意 识的社会活动,个人在 社会生存的需要 2.有意识、有目的、自 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 活动 3.以人的培养为直接 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三种要素之间的矛 盾运动 1.神话起 源说 2.生物起 源说(利 托尔诺、 桑代克、 沛西能) 3.心理起 源说(孟 禄) 4.劳动起 源说(米 1.原始社会 2.古代社会 奴隶社会与封 建社会 古代教育特性: 道统性、专制 性、刻板性、象 征性、作为统治 阶级工具、非生 产性、阶级性、 等级性 3.近现代

会生活 经验的基本途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2.历史性 3.相对独立性 (1)具有继承性 (2)受其他社会意识 形态影响 (3)与社会政治经济 发展不平衡,落后或超 前 丁斯基、 凯洛夫) 教育起源 于劳动过 程中社会 生产需要 与人的发 展的辩证 统一 资本主义教育 与社会主义教 育 4.20世纪后 终身化、全民 化、民主化、多 元化、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萌芽阶段创立阶段 17C后发展阶段 1.习俗的认识为主 2..机械类比、比喻、寓言为主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教学原则、制度、思想、内容、 原则 1.马克思主义 教育学的形成 与发展

3.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 述中 2.卢梭的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 3.最早讲授教育学 4.裴斯泰洛齐:小学各科教学法 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华 5.洛克的白板说与绅士教育 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 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传统教育 学代表:伦理学和心理学奠定科 学教育学基础、三中心论、四阶 段教学、教育性教学原则 7.杜威《民族主义与教育》实用 主义教育学代表:新三中心论、 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学校即 社会、五步教学法 8.陶行知:生活及教育、社会及 学校、教学做合一凯洛夫《教育学》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布鲁纳《教学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范例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学记、孔子、 墨翟、苏格拉底、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昆体 良三阶段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招教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考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 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口诀记忆汇总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口诀记忆 汇总 一、教育观

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 (1)爱国守法——基本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为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 (2)爱岗敬业——本质要求(教师应有“鞠躬尽瘁”的决心和“蓬勃向上”的工作热情,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善于发现其“闪光点”,采取发展性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这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人的要求,教师不仅应给予更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全人”。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学生的向师性与教师的示范性,要求教师时时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维护教师职业道德。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学习中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头水”。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三爱两人一终身”方显教师本色,也会时刻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鞭策自己,精心培育桃李满园春。 爱国守法——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爱岗敬业——本质要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重点) (1)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为反思型教师 (3)培养和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原则 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巩固性 口诀:寻(循序渐进)直(直观)发(启发)巩(巩固)俐(量力)联(理论联系实际)姻(应材施教) 七、内发论代表人物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高尔顿、霍尔、董仲舒 口诀:老佛爷(弗洛伊德)弄(孟子)不懂(董仲舒),格格(格赛尔)的两个儿子(高尔顿、霍尔)干嘛要微服私访八、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孟轲(孟子)

全国统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全国统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2013全国统考中小学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是( ) A.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2.依据育人为本的理念,教师的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d ) A.培养学生特长 B.发展学生潜能 C.尊重学生个性 D.私拆学生信件 3.“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理论依据是( ) A.个体需求具有层次性 B.气质类型具有多样性.人类智能具有多元性 D.人类发展具有共同性 4.董老师上游戏课时,小明总爱举手,但答题经常出错,小强不爱举手,但老师点名提问却总能答对。老师下列做法中,最合适的是( ) A.批评小明总出错,表扬小强爱思考 B.表扬小明爱举手,批评小强不发言 C.批评小明总出错,批评小强不发扬 .激发小明勤思考,鼓励小强多举手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对中小学教师实行( ) A.每两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B.每三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C.每七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6.“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句话体现的原则是( ) A.国家性原则 .公共性原则 C.方向性原则 D.强制性原则 7.学生小涛经常旷课,不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学校对小涛进行教育的恰当方式是( ) A.将他交给家长批评教育 .了解情况后耐心教育他C.等待他自我醒悟并改正 D.批评教育无效果开除他 8.李老师就校务公开问题向学校提建议,李老师的做法是( ) .行使教师权利 B.履行教师义务C.影响学校的秩序 D.给学校出难题 9.课间,小莉正在同学面前大声朗读小娟的日记,被走进教室的小娟发现,小娟找到班主任诉说此事,班主任最恰当的做法是( ) .制止小莉这种行为 B.批评小娟总是告状C.劝说小莉不要声张 D.劝说小娟宽容小莉 10.教师对解除收容教育,劳动教养后回校复学的未成年学生,应当( ) A.限制其与其他同学接触 B.限制其使用学校的设施 C.按其以往表现评价品行 .允许参加学校各项活动 11.班主任张老师按照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调整座位,将考试成绩后5名的学生安排在教师的最后一排。张老师的做法( ) A.是激发学生的重要手段 .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C.是管理班级的有效手段 D.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12.某县中学教师李某对学校给予他的处分不服,李某可以提出申诉的机构是( ) A.学校教工代表大会 B.当地县级人民政府 .当地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D.所在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13.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教育威信来自于( ) .教师高尚的教育人格 B.社会尊师重教的传统C.教师的社会地位优势 D.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 14.有位学生讲几片纸屑随意扔在走廊上,王老师路过时顺手捡起并丢进垃圾桶,该学生满脸羞愧。王老师的行为体现的职业道德是( ) A.廉洁奉公 .为人师表 C.爱岗敬业 D.热爱学生 15.右图漫画讽刺了某些教师的行为。这种行为所违背的师德规范是( )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2013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三中心。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内容更加丰富。 1956年,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 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历年核心考点:教育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历年核心考点: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 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试题及答案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①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②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③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

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④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⑤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言语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⑥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①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教师处理其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②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教师处理其与教师事业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③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教师处理其与学生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关爱学生的范围是全体学生,而不是某一部分。关爱学生的核心是尊重学生人格。关爱学生的关键是做到对学生平等公正。 ④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教师在处理其与职业劳动的关系时所遵循的原则要求。教师的头脑中必须明确,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是教师职业行为明确禁止的。 ⑤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教师在处理其与自己的关系时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⑥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在处理其与自己发展的关系时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一般认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关爱学生是最基本内容。 6、教师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 指导评价权;报酬待遇权; 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7、学生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1)参加教育教学权。 (2)获得学业证书权。 (3)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 (4)隐私权:不得私自查阅学生的日记、信件、电子邮件、短信等;不得公开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等。 (5)人身自由权: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6)人格尊严权:学校、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8、不同主体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 【学校】 (1)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 (2)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 (3)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 【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题库(附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2、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3、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4、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5、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6、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与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7、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 8、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9、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 10、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11、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秘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提示:黑体部分为特别关注的知识点,红色部分为增加内容。) 绪论 识记: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领会: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其作为教育思想常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此间的教育专著是《学记》、《雄辩术原理》等。《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二、教育学的形成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批教育专著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形成了独立的科学。其中,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杜威发表的《学校与社会》,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课程”。 三、教育学的科学化阶段: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代表作有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和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识记: 一、教育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主张: 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勒图尔诺,这种观点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其基本错误识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孟禄,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主要观点是:a教育具有社会性,只有人类社会才有;b、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c、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语言与交往的发展也与劳动密集相关;d、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e、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 二、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按社会生产关系分为: 1、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水平很低;教育未独立,是在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2、奴隶社会的教育:出现了学校和教师;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斯巴达的教育以军事教育为代表。 3、封建社会的教育:基本特点是其封建的等级性。 西方封建社会的教育主要是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内容是神学,目的是培养僧侣;骑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七技”,目的是培养武士。 4、资本主义教育 普及义务教育,实施班级授课制。 5、社会主义教育 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可把教育划分为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和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识记与领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