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闻传播学概论 教案

新闻传播学概论 教案

新闻传播学概论 教案
新闻传播学概论 教案

第一章新闻传播本体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从新闻学向传播学研究的历史性理论转变,掌握传播学研究的范围与逻辑起点,构建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框架,把握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新闻学与传播学

(一)新闻学向传播学的历史性转变与学科超越

1 基本动因

新闻传播媒介不断更新并迅速发展,使社会信息传播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2 重要原因

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类对信息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由此推动了人类对信息功能和作用的重新认识

3 理论借鉴

借鉴现代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和数理统计科学等全新的研究方法的结果

4 时代原因

现代科学发展出现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大趋势,促使研究对象相对狭窄的新闻学亟待摆脱困境,以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二)转变与超越的外部环境分析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生存环境的变化

在遵守宪法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新闻传播要按自身规律和市场经济法则办事

2 新闻传媒结构布局的变化

以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标志,我国新闻传媒在质和量两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报刊数量增多,广播电视普及率及覆盖率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客观上为新闻传播研究提出了新的内容3 新闻传播社会功能与作用的变化

新的历史时期,新闻传播不仅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部门,也是经济建设中一支具有强大潜力的产业部门,在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发挥着多种功能和作用

4 我国受众群体需求的变化

在21世纪,受众与新闻传播者将出现不断的角色互换,全方位介入传播领域

(三)结论

无论从新闻传播实践考察,还是从理论研究角度分析,新闻学向传播学的超越和转变都体现了当今新闻学研究价值取向的历史必然

第二节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范围与逻辑起点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范围

1根据社会科学研究三分法理论,新闻传播学可以从宏观角度分为三方面内容

(1)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是对新闻传播工作一般特点和新闻传播业运作规律等基本原理进行研究

(2)新闻传播应用理论研究

主要是对新闻传播操作技能进行研究

(3)新闻传播发展理论研究

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新闻传播技术,媒介和学术发展史及其未来走势的研究

2从微观角度分析,新闻传播学分为如下研究内容

(1)信息及其传播过程,要素研究

(2)新闻传播事业研究

(3)新闻传播媒介研究

(4)新闻传播者研究

(5)新闻受传者研究

(6)新闻传播环境与社会控制研究

(7)新闻传播社会效果研究

(8)新闻传播主体心理研究

(二)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第二节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框架

(一)从纵向隶属关系看,新闻传播学是大众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同传播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紧密交叉

(二)从横向交叉关系看,新闻传播学与相关学科交叉渗透,借鉴这些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丰富新闻传播学的内涵和研究手段,推动新闻传播学的发展

(三)从知识结构关系看,新闻传播学可以划分出基本原理,发展历史,业务技能和经营与管理等内容

(四)从传播要素关系看,新闻传播学可以划分为

1 新闻传播本体理论研究

2 新闻传播主体理论研究

3 新闻传播受体理论研究

4 新闻传播客体理论研究

5 新闻传播载体理论研究

6 新闻传播媒体理论研究

7 新闻传播外部环境研究

8 新闻传播效果理论研究

第三节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

基本原则

1 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考察新闻传播现象

2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从纵向角度出发,把新闻传播行为放到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考察

4 从横向角度出发,把新闻传播现象放到广泛的社会联系中加以考察

5 把新闻传播作为人类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对其构成要素进行动态分析

(二)系统科学方法论

1 理性思辨的方法

2 实证分析法

(三)数理统计科学方法论

1 数学方法

运用数学模型抽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

2 社会学方法

社会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实验分析法观察法文献归纳法

三考核知识点

(一)新闻学与传播学

(二)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范围与逻辑起点

(三)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框架

(四)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新闻学与传播学

1 识记

新闻学向传播学的历史性转变与学科超越

2 领会

转变与超越的外部环境分析

3应用

新闻学向传播学的超越和转变体现了当今新闻学研究价值取向的历史必然

(二)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范围与逻辑起点

1 识记

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范围

2领会

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三)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框架

1 识记

(1)从纵向隶属关系看,新闻传播学是大众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同传播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紧密交叉

(2)从横向交叉关系看,新闻传播学与相关学科交叉渗透,借鉴这些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丰富新闻传播学的内涵和研究手段,推动新闻传播学的发展

(3)从知识结构关系看,新闻传播学可以划分出基本原理,发展历史,业务技能和经营与管理等内容

2 领会

从传播要素关系看,新闻传播学可以划分为:

新闻传播本体理论研究;新闻传播主体理论研究;新闻传播受体理论研究;新闻传播客体理论研究;新闻传播载体理论研究;新闻传播媒体理论研究;新闻传播外部环境研究;新闻传播效果理论研究

(五)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1 识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基本原则

2 领会

系统科学方法论

3 应用

数理统计科学方法论

第二章新闻传播客体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信息的定义与特性,追溯信息的发现和认识,区分信息的种类和功能,体会新闻的信息属性,理解信息与新闻之异同,把握新闻信息概念分析。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信息的定义与特性

(一)信息的定义

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相互反应的运动过程,以及关于事物存在方式和相互反应的运动过程的陈述。对于接收者来说,它具有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的功能。

(二)信息的特性

1 信息的依附性

2 信息的再生性

3 信息的可传递性

4 信息的可储存性

5 信息的可浓缩性

6 信息的可共享性(或称为可转让性)

7 信息的可替代性

8 信息的预测性

9 信息的有效性和无效性

第二节信息的发现和认识

第三节信息的种类和功能

(一)信息的种类

1 信息两大种类

黎鸣从控制论和现代物理学的对比中,认识信息本质,提出:

信息可分为自然信息、文化信息两大类

2 信息三个层次

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

(二)信息的功能

1 消息或情报的功能

2 知识的功能

3 价值的功能

4 社会服务的功能

5 决策参谋作用

第四节新闻的信息属性

(一)人类认识新闻活动现象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新闻定义

新闻是信息中的一种,它是传播(报道)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

1 新闻是一种付诸社会的公开传播的信息

2 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信息

3 新闻是事实的信息

第五节信息与新闻之异同

(一)信息与新闻异同

1 从新闻的起源来看,信息是新闻之“母”

2 从认识功能来看,信息与新闻的相同之处在于,新闻和某些信息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认识外界事物,改变原有知识结构的作用

3 从时间上看,时间性决定新闻的生命

4 从社会功能上看,新闻通过对事实信息的报道,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而信息则长于社会服务,准确及时的信息往往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5 从传播方式上看,新闻是一种大众的群体传播活动,信息的传播方式比新闻宽泛得多多(二)立足信息与新闻异同,加深对新闻特征的认识

第六节新闻信息概念分析

(一)信息、新闻、新闻信息是相互关联而又含义不同的概念

1 信息

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相互反应的运动过程,以及关于事物存在方式和相互反应的运动过程的陈述。

2 新闻

新闻是传递具有新闻价值的那一部分事实的信息。

3 新闻信息

新闻信息是指构成新闻的最小的单一事实。

(二)立足新闻与新闻信息的概念区别,把握新闻中的信息含量

三考核知识点

(一)信息的定义与特性

(二)信息的发现和认识

(三)信息的种类和功能

(四)新闻的信息属性

(五)信息与新闻之异同

(六)新闻信息概念分析

四考核要求

(一)信息的定义与特性

1 识记

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相互反应的运动过程,以及关于事物存在方式和相互反应的运

动过程的陈述。

2 领会

信息的特性(1)信息的依附性

(2)信息的再生性

(3)信息的可传递性

(4)信息的可储存性

(5)信息的可浓缩性

(6)信息的可共享性(或称为可转让性)

(7)信息的可替代性

(8)信息的预测性

(二)信息的发现和认识

识记信息的发现和认识历史及过程

(三)信息的种类和功能

1 识记

信息的两大种类及三个层次

2 领会

信息的功能:消息或情报的功能;知识的功能;价值的功能;社会服务的功能;决策参谋作用

(四)新闻的信息属性

1 识记

人类认识新闻活动现象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 领会

新闻是信息中的一种,它是传播(报道)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

(五)信息与新闻之异同

1 识记

信息与新闻之异同

2 领会

立足信息与新闻异同,加深对新闻特征的认识

(六)新闻信息概念分析

1 识记

(1)新闻是传递具有新闻价值的那一部分事实的信息。

(2)新闻信息是指构成新闻的最小的单一事实。

2 领会

立足新闻与新闻信息的概念区别,把握新闻中的信息含量

第三章新闻传播主体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新闻人才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分类,把握新闻人才成长的内在因素及外部条件,规范新闻人才的职业道德与修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新闻人才研究

(一)新闻人才研究内容

1 新闻人才的本质、基本要素、分类及其在社会历史的作用

2 新闻人才成功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3 新闻人才成长与社会诸方面因素的关系

4 对新闻人才的识别、选拔、培养、使用、管理和预测等的研究

(二)新闻人才研究方法

1 系统研究法

2 典型研究法

3 同类研究法

4 追踪研究法

5 统计分析法

(三)新闻人才研究特性

1 研究的综合性

2 实践性

3 历史性

第二节新闻人才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分类

(一)新闻人才界定

新闻人才是在新闻传播事业中,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调查研究和采访技能与表达能力,以自己创造性劳动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起到积极影响的人。

(二)新闻人才的本质特征

1新闻人才最本质的属性是独创性,也叫创造性、创新性

2新闻人才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进步性

(三)新闻人才构成的基本要素

1德:人生观、爱国心、道德观、事业心、正义感等

2志:志向高远、锲而不舍

3才与学:才能、技能、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

4胆:大无畏气概

5体:身体的素质与耐力和强度

(三)新闻人才的类型

1根据新闻人才的才能特点可分为:

(1)社会交际型人才

(2)综合条理型人才

(3)经营管理型人才

2 从新闻人才的才能表现可分为:

(1)早熟型

(2)多才型

(3)多产型

(4)晚器型

第三节新闻人才成长的内在因素

(一)新闻人才成功与失败的心理品格

1 强烈的事业心,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2 热爱新闻事业,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对新闻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3 勤于思考、善于知疑

4 刻苦勤奋、意志顽强

5 追求真理、勇于探索

(二)新闻人才的生理气质

1 开放性

2 果断性

3 独立性

4 自制性

(三)新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

创造性思维是人才创新活动中的核心因素

(四)新闻人才的创新意识

1 嗜新意识

2 竞争意识

3 善思意识

4 求异心理

5 分散思维

6 “进攻”意识

7 坚韧性

(五)新闻人才的智能结构

1智能结构一般包括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

(1)知识结构

①材料知识

②结构知识

③总体知识

(2)技能结构

①效能原则

②适应原则

③个性原则

2 新闻人才的“智能结构”

(1)马克思主意基本理论和知识

(2)较强的新闻敏感和创新能力

(3)T型知识结构

(4)熟练的专业技能

(5)知识、技能和能力的高层次协调

第四节新闻人才成长的外部条件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新闻人才产生的必要条件(这是新闻人才与其它人才产生的主要区别)

(二)社会变革为新闻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和实践机会

(三)复杂尖锐的阶级斗争是促使新闻人才迅速成长的重要因素

(四)思想解放运动及言论出版自由为新闻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土壤和条件

第五节新闻人才的职业道德与修养

(一)新闻职业道德概念的内涵

1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履行本质工作中,依靠个人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调节其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社会规约。

2它一般通过“记者信条”、“记者守则”、“新闻道德准则”、“新闻伦理规约”等方式加以表述。

3 它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

(二)新闻道德自律的核心和意义

1 社会主义新闻道德自律的基本原则是共产主义精神指导下的集体主义,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是党的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

2 加强新闻道德自律建设的重要意义

(1)从政治角度看,新闻传媒是党的宣传系统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的重要载体,新闻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从道德和伦理学的角度看,新闻传媒机构是社会良知系统

(3)从职业素质看,新闻道德自律是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要求

(三)新闻道德自律评介

新闻道德自律是基于新闻工作的特点而形成的规范和伦理准则。

社会主义新闻道德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传播活动与新闻工作中应当自觉遵守的新闻伦理准则与行为规范。

(四)新闻工作者的修养

1 坚持社会主义宣传方向;热爱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敬业乐群,坚持真理,为维护党和人民利益忘我斗争

2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全面、正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任务

3 加强党性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在金钱的诱惑面前要警钟长鸣,遵纪守法,廉洁自奉,不搞“有偿新闻”,抵制不正之风;严守国家机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有高尚的新闻职业道德

4 加强知识修养,提倡“一专多能”,在广播的知识基础上,应该在分工联系与报道范围内,力争掌握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及信息化社会的相关知识

5 加强业务能力的修养,锻炼新闻敏感、社会活动、信息反馈、快速采写、新闻竞争等能力

三、考核知识点

(一)新闻人才研究

(二)新闻人才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分类

(三)新闻人才成长的内在因素

(四)新闻人才成长的外部条件

(五)新闻人才的职业道德与修养

四考核要求

(一)新闻人才研究

1识记:(1)新闻人才研究内容

(2)新闻人才研究方法

2领会:新闻人才研究特性

(二)新闻人才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分类

1 识记

(1)新闻人才是在新闻传播事业中,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调查研究和采访技能与表达能力,以自己创造性劳动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起到积极影响的人。(2)新闻人才最本质的属性是独创性,也叫创造性、创新性

(3)新闻人才构成的基本要素:德、志、才与学、胆、体

2 领会

(1)新闻人才的类型

(2)新闻人才成长的内在因素、外部条件

3 应用

新闻人才的职业道德与修养

第四章新闻传播载体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载体的定义及其相对性,理解符号与信号的关系,明确传播的物理形态,掌握传播的文化形态,认识非语言符号与新闻传播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载体的定义及其相对性

(一)载体

载体是指运载某种物质或传递能量、信息的介质和工具。在新闻传播中,特

指传递新闻信息的语言、文字和图像等符号。

(二)载体形态

在人类信息传播系统,最常见的载体形态可以分为两大类:

1 物理形态的载体——信号

2 文化形态的载体——符号

第二节符号与信号的关系

(一)符号定义

符号是能使人领悟指说对象概念意义的中介性信息载体

(二)在各自特点的对比中认识符号与信号的关系

第三节传播的物理形态――信号载体

从信息传输的数字编码原理看,凡是能表达信息现象的事物都叫做信号。

第四节传播的文化形态——符号载体

(一)语言符号

1 语言符号即口头语言,是最基本的传播载体。

2 广播新闻语言符号的特点

(1)语言符号的指称性

(2)适当重复的意动性

(3)实况音响的情境性

(二)文字符号

1 文字符号即书面语言,是一种间接符号系统

2 文字符号的优势

(1)叙述与解释的功能

(2)说理的功能

(3)思维转换的功能

(三)图像符号

1图像符号包括静止和动态两种。前者是指报纸杂志上刊载的照片和绘画。后者则指电视(影)图像

2 新闻照片图像符号的个性特点

(1)纪实的瞬间性

(2)形象的直观性

(3)情节瞬间的包容性

(4)拍摄的现场性

3 电视新闻传播的符号特点

(1)代码复原的直接性

(2)现场实况形象的直观性

(3)画面符号的蒙太奇组接带来意义的多重性

第五节非语言符号与新闻传播

(一)广播新闻中的非语言符号传播

1 构成要素

类语言、现场音响、音乐等

2 如何在广播新闻中使用好非语言符号

(1)重视发挥非语言符号在广播新闻中的听觉感受功能,提高听众对非语言符号信息的可辨性

(2)重视发挥非语言符号的感觉整合功能,使广播新闻声画符号互补,提高新闻信息的完整性

(3)遵循非语言符号和有声语言符号合理搭配的原则,使广播新闻节目各要素之间达到耦合状态

(二)电视新闻中的非语言符号传播

1表情和目光语

2动作与手势语

3身份与服饰语

三考核知识点

(一)载体的定义及其相对性

(二)符号与信号的关系

(三)传播的物理形态――信号载体

(四)传播的文化形态——符号载体

(五)非语言符号与新闻传播

四考核要求

(一)载体的定义及其相对性

1识记

(1)载体是指运载某种物质或传递能量、信息的介质和工具。在新闻传播中,特指传递新闻信息的语言、文字和图像等符号。

(2)载体形态

(二)符号与信号的关系

1识记

符号是能使人领悟指说对象概念意义的中介性信息载体

2 领会

在各自特点的对比中认识符号与信号的关系

(三)传播的物理形态――信号载体

识记:从信息传输的数字编码原理看,凡是能表达信息现象的事物都叫做信号

(四)传播的文化形态——符号载体

1识记

(1)语言符号即口头语言,是最基本的传播载体。

(2)文字符号即书面语言,是一种间接符号系统

(3)图像符号包括静止和动态两种。前者是指报纸杂志上刊载的照片和绘画。后者则指电视(影)图像

2 领会

(1)广播新闻语言符号的特点

(2)文字符号的优势

(3)新闻照片图像符号的个性特点

(4)电视新闻传播的符号特点

(五)非语言符号与新闻传播

1 识记

广播新闻中的非语言符号传播构成要素:类语言、现场音响、音乐等

2领会

电视新闻中的非语言符号传播

3 应用

如何在广播新闻中使用好非语言符号

第五章新闻传播媒体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闻传媒发展简史,把握新闻媒体分析,明确21世纪新媒体分析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新闻传媒发展简史

(一)原始信息交流时期

特点:1范围小、距离短

2 在少数人中间传播

3 处于无组织的自然状态

(二)手抄新闻时期

特点:传播范围广、便于携带储存等特点

(三)印刷媒介时期

特点:1表明人类新闻传播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2 为信息交流与传播提供了新的物质条件

3 使新闻传播得以远距离大范围传递,提高了传播的时效性

4 近代印刷报刊的定期出版,标志着近代新闻事业产生并初具完整的形态(四)电子媒介时期

特点:1 传播速度快

2 传播范围广

3 传播内容雅俗共赏,有极广泛的群众性

4 传播形式多样

(五)光电子与网络传媒时期

特点:1传播媒体多样化

2传播时效同步化

3 传播网络一体化

4 传播信息容量大、质量高

5 传受角色互换,双向沟通

第二节新闻媒体分析

(一)印刷媒体——报纸

1 报纸的文化特征

2 报纸未来发展趋势

(二)声响媒体——广播

1 广播的文化特质

2 现代广播及其发展趋势

(三)图像媒体——电视

1 电视的文化特质

2 电视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节21世纪新媒体分析

(一)“第四媒体”——网络传媒

特点:1 传播内容的丰富性

2 获取信息的便捷性

3 传播的双向和多向互动性,使受传者双方角色不断互换

4 传播的同时性和个人化

5 多种传播符号一体化

(二)数字化音频广播和网络广播

(三)数字化高清晰度电视

(四)卫星直播电视

(五)有线电视及其网络建设

(六)光脑与光盘

(七)综合媒体——光电脑控媒

三考核知识点

(一)新闻传媒发展简史

(二)新闻媒体分析

(三)21世纪新媒体分析

四考核要求

(一)新闻传媒发展简史

识记1 原始信息交流时期特点

2 手抄新闻时期特点

3 印刷媒介时期特点

4 电子媒介时期特点

5 光电子与网络传媒时期特点

(二)新闻媒体分析

识记1 印刷媒体——报纸

2 声响媒体——广播

3 图像媒体——电视

(三)21世纪新媒体分析

领会:1“第四媒体”——网络传媒

2 数字化音频广播和网络广播

3 数字化高清晰度电视

4 卫星直播电视

5 有线电视及其网络建设

6 光脑与光盘

7 综合媒体——光电脑控媒

第七章新闻传播过程论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传播模式与要素,学会捕捉信息与新闻敏感,掌握再现事实与信息含量,弄清报道事实与媒体策划。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传播模式与要素

(一)模式的定义与特点

1 定义:模式是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将复杂系统的要素及其内外联系清晰地展示出来的结构形式,是简单样式对复杂对象的类比、映现和抽象

2 特点:整体性;解释性;对应性;概括性;实用性

(二)新闻传播过程的常见模式

1 单向传播模式

2 双向传播模式

第二节捕捉信息与新闻敏感

(一)记者对情况的掌握和资料积累的多寡直接影响着新闻敏感的强弱

(二)长期的统计累积是发现非事件性新闻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运用统计学的大数定律和抽样调查法,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权衡新闻价值的大小,从而挖掘出带普遍意义的重大新闻。这也是提高新闻敏感的手段之一

(四)长期的统计积累有助于掌握新闻背景材料,从而使新闻本身增值

第三节再现事实与信息含量

(一)提高新闻信息量的意义

1 足够的有效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必要前提

2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手中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工具

3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国内外大量的新动态的信息

(二)新闻信息计算公式

H=—K∑P﹙i﹚LogP﹙i

(二)提高新闻信息量的途径

1 扩大信道容量

2 拓宽报道范围

3 增加未知因素

4 学写视觉新闻

5 浓缩新闻信息

第四节报道事实与媒体策划

(一)媒体策划的内涵与特点

1 内涵

在新闻传播领域,媒体策划是专指为求得最佳传播效果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媒介生存环境、市场定位、服务对象等进行比较明确的谋划,从而制定传播规划方略的过程。

2 特点

(1)计划性

(2)功利性

(3)创新性

(4)引导性

(5)增效性

(二)媒体策划动因与传播意义

1 动因:新闻传播质量的竞争

2 传播意义:

(1)有助于新闻传播的前馈预测,增强新闻传播的针对性

(2)有助于信息的双向沟通,使传播者有效地控制信息流向

(3)有助于了解受传者心理,调动受传者的参与意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4)应注意防止媒体策划带来的消极意义

(三)媒体策划应遵循的原则

1 主观意识与客观事实相一致的原则

2 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相一致的原则

3 传播内容和策划手段相一致的原则

4 良好的传播动机和积极的传播效果相一致的原则

三考核知识点

(一)传播模式与要素

(二)捕捉信息与新闻敏感

(三)再现事实与信息含量

(四)报道事实与媒体策划

四考核要求

(一)传播模式与要素

识记

(1)模式的定义与特点

(2)新闻传播过程的常见模式

(二)捕捉信息与新闻敏感

领会:

1 记者对情况的掌握和资料积累的多寡直接影响着新闻敏感的强弱

2 长期的统计累积是发现非事件性新闻的有效手段之一

3 运用统计学的大数定律和抽样调查法,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权衡新闻价值的大小,从而挖掘出带普遍意义的重大新闻。这也是提高新闻敏感的手段之一

长期的统计积累有助于掌握

(三)再现事实与信息含量

1 识记

提高新闻信息量的意义

2 领会

(1)新闻信息计算公式

(2)提高新闻信息量的途径

(四)报道事实与媒体策划

1 识记

媒体策划的内涵与特点

2 领会

媒体策划动因与传播意义

3 应用

媒体策划应遵循的原则

第八章新闻传播受体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概念的相对性与受传者的地位,新闻受传者分类与特点,受传者接触新闻传媒的动机,受传者需求心理分析,受传者接受心理分析。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概念的相对性与受传者的地位

(一)概念的相对性

在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系统中,传播过程并不是单向的流程,而是具有双向流动的特点。传播者和受传者总是处在信息互动之中,二者之间,角色是可以互换的。

(二)在传播者和受传者这一对矛盾中,受传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决定因素。

1、受传者是新闻传播行为和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原生动力。

2、受传者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决定性主体。

3、受传者是新闻传播的服务的对象。

第二节新闻受传者分类与特点

(一)稳定受传者和非稳定受传者

1、稳定受传者接受行为的特点

2、非稳定受传者接受行为的特点

(二)特定受传者与非特定受传者

特定受传者与非特定受传者是从公众兴趣和需要角度划分的受传者。

(三)由政治、经济、职业、文化、年龄、地域造成的不同受传者类型

1、政治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会造成特有的新闻受传者群体。

2、不同经济地位的社会大众,对不同新闻传媒的接触会有较大的差别。

3、职业特征在受传者分类中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

4、文化程度差异是形成不同新闻受传者群体的重要因素。

5、年龄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6、地域的差异也会影响新闻受传者群体的类型。

第三节受传者接触新闻传媒的动机

(一)为消除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

新闻信息交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消除受传者对客观外界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受传者对外界的不确定性是由客观世界变化的随机性质和受传者本身两个因素所决定的。

(二)受传者的兴趣分析

1、80年代中期,我国新闻受传者的目的和兴趣主要集中在报纸、广播、电视等方面。在报纸方面,主要是为了“了解当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在广播方面,受传者把能够提供国内外大事信息的新闻节目作为第一喜爱的;在电视方面,收看新闻节目的观众占有率最高。

2、进入90年代,我国受传者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兴趣和接触传媒的目的有了新的变化。在报纸方面,读者更倾向于“报道紧扣社会关注的热点”,希望报纸提供给他们的是重要的、符合时代标准的、高质量的新闻信息;在广播方面,听众从广播中“增长监视、扩大知识面”的欲望增强;在电视方面,人们的首要目的由原来的“了解全国形势,开阔眼界”,转变为“消遣娱乐,丰富生活”。

第四节受传者需求心理分析

(一)受传者心理的共同特点

受传者的共同心理主要表现在获知外界信息心理、好奇心理、求异心理、求快心理、参与心理、审美心理等方面。

(二)受传者的个性心理差异

受传者的个性心理差异主要表现在生活阅历、知识构成、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方面。

第五节受传者接受心理分析

(一)选择性接受心理

1、选择性注意是信息接收者对外界事物刺激有选择的指向和集中,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从生理角度分析,人的感官向大脑输送信息通道的单一性;二是从心理角度分析,人的经历、经验、知识、价值观念等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左右着注意的指向。

2、选择性理解是信息接收者对信息内涵和意义作出合乎本人意愿的解释和结论。

3、选择性记忆

(二)遵从性心理

1、遵从心理的定义。

2、遵从心理形成的原因。

(三)逆反心理

1、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现。

2、逆反心理产生的内在机制。

3、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源。

4、消除受传者逆反心理的途径。

(四)受传者审美心理

1、受传者审美心理现象。

2、新闻报道作品审美价值的产生过程。

3、新闻作品调动受传者的审美想象的途径。

三、考核知识点

(一)概念的相对性与受传者的地位

(二)新闻受传者分类与特点

(三)受传者接触新闻传媒的动机

(四)受传者需求心理分析

(五)受传者接受心理分析

四、考核要求

(一)概念的相对性与受传者的地位

1、识记:(1)新闻传播受体。

2、领会:(1)概念的相对性:在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系统中,传播过程并不是单向的流程,而是具有双向流动的特点。传播者和受传者总是处在信息互动之中,二者之间,角色是可以互换的;(2)在传播者和受传者这一对矛盾中,受传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决定因素。(二)新闻受传者分类与特点

1、识记:(1)稳定受传者接受行为的特点;(2)非稳定受传者接受行为的特点。

2、领会:(1)特定受传者与非特定受传者;(2)由政治、经济、职业、文化、年龄、地域造成的不同受传者类型。

(三)受传者接触新闻传媒的动机

1、领会:(1)为消除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2)受传者的兴趣分析。

(四)受传者需求心理分析

1、识记:(1)受传者心理的共同特点。

2、领会:(1)受传者的个性心理差异。

(五)受传者接受心理分析

1、识记:(1)选择性接受心理含义;(2)选择性注意含义;(3)选择性理解含义;(4)遵从心理的定义;(5)逆反心理含义;

2、领会:(1)选择性注意两个显著特点;(2)遵从心理形成的原因;(3)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现;(4)逆反心理产生的内在机制;(5)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源;(6)消除受传者逆反心理的途径受传者审美心理现象;(7)新闻报道作品审美价值的产生过程;(8)新闻作品调动受传者的审美想象的途径。

第九章新闻传播效果论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新闻传播社会效果的类型特点,影响新闻传播社会效果的主客观因素,实现新闻传播积极效果应遵守的原则,以及保证最佳传播效果的措施和途径。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传播效果的界定与分类

(一)传播效果定义

(二)传播效果类型及特点

1、显态效果和隐态效果。

2、正面传播效果定义效果和负面效果。

3、即时性效果和延缓性效果。

第二节系统科学与传播效果

(一)主体反映信息时的偏离现象

1、来自记者方面的情况。

2、来自受众方面的情况。

(二)信息载体的偏离现象

(三)传播体制(模式)对信息畸变的影响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与传播效果

(一)隐态效果对新闻传播的意义

隐性效果主要表现为受传者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等深层结构的影响。隐性效果的积累,可以为同向显性效果的实现创造条件,为反向显性效果的实现形成障碍。显性效果的追求不能离开隐性效果的积累。

(二)态度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第四节传播心理对效果的影响

(一)“经验范围”与新闻传播效果

(二)信息结构与受众的“经验范围”

(三)几点结论

第五节符号学和接受美学与传播效果

(一)符号学派对传播效果的解释

1、符号及其对传播的意义。

2、传者与受者在符号使用中的关系。

(二)接受美学对传播效果的观照

1、接受美学的文本概念。

2、接受美学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第六节实现理想传播效果的途径

(一)实现理想传播效果的基本原则

1、有利于树立中国主导价值体系的原则。

2、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的原则。

3、有助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原则。

4、有助于民族文化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原则。

(二)实现理想传播效果的方法

1、新闻信息质量。

2、实现理想效果的途径

三、考核知识点

(一)传播效果的界定与分类

(二)系统科学与传播效果

(三)社会心理学与传播效果

(四)传播心理对效果的影响

(五)符号学和接受美学与传播效果

(六)实现理想传播效果的途径

四、考核要求

(一)传播效果的界定与分类

1、识记:(1)传播效果定义;(2)显态效果含义;(3)隐态效果含义。

(二)系统科学与传播效果

1、领会:(1)主体反映信息时的偏离现象;(2)影响新闻可信性的因素;(3)信息载体的偏离现象;(4)传播体制(模式)对信息畸变的影响。

(三)社会心理学与传播效果

1、领会:(1)隐态效果对新闻传播的意义;(2)态度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四)传播心理对效果的影响

1、识记:(1)“公共信号库”含义;(2)“事前信息”。

2、领会:(1)“经验范围”与新闻传播效果;(2)信息结构与受众的“经验范围”。

(五)符号学和接受美学与传播效果

1、识记:(1)接受美学的文本概念;(2)“召唤结构”含义;(3)“否定结构”含义;(4)“期待视野”含义。

2、领会:(1)符号及其对传播的意义;(2)传者与受者在符号使用中的关系;(3)接受美学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六)实现理想传播效果的途径

1、识记:(1)实现理想传播效果的基本原则。

2、领会:(1)实现理想传播效果的方法

3、应用:(1)实现理想效果的途径。

第十章新闻真实论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闻传播为什么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怎样看待新闻真实的社会意义,如何利用系统科学和全息失控观分析失实新闻的原因,如何防止新闻失实。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新闻真实的综合评价

(一)新闻真实的社会评价

1、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之一,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存在的前提。

2、新闻传播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分支,具有“神经传导系统”的功能,在其内部结构中,一旦出现失实、失误,传媒系统就会成百上千地复制放大错误信息。

3、新闻传播具有提高人民生存质量的独特功能,真实可靠、可信准确的信息不仅是建立正常社会联系的前提,也是人们衡量新闻质量高低,能否使用的决定因素。

(二)新闻真实的政治评价

1、真实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铁的纪律。

2、真实性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3、坚持真实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党性的体现。

4、坚持真实性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内涵要求。

(三)新闻真实的法律评价

对新闻真实性的法律评价将成为新闻传播活动重要的制约因素。

(四)新闻是记录历史的光盘,今日之新闻就是明天,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历史责任感,是衡量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人格精神高尚与否的重要标准。

第二节新闻真实的内涵

(一)新闻真实的内涵及其含义

(二)新闻失实的五种表现形式

第三节几何学和空间理论与新闻真实

(一)多维空间映射与一维空间传播

(二)时间的一维性与新闻传媒对时空的超越和重构

(三)视觉方位与报道者的立场

(四)空间距离与报道的客观性

(五)时间的离散、间断性与失实的关系

第四节统计学与新闻真实

(一)统计学和统计工作为保证新闻真实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1、统计学和统计工作对新闻工作的意义。

2、大数定律的含义。

3、抽样调查及其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

(二)不懂统计学知识导致新闻失实

第五节传播心理误区与新闻真实

(一)偏见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观察的准确性

(二)紧张状态、暂时的期待和经验性假设也是影响传播者采访准确性的原因。

(三)主题中心论和寻求支持的心理倾向制约着人们对事件的客观反映。

(四)虚幻关连和预存假设心理导致记者的主观臆断。

三、考核知识点

(一)新闻真实的综合评价

(二)新闻真实的内涵及其含义

(三)新闻失实的五种表现形式

(四)几何学和空间理论与新闻真实

(五)统计学与新闻真实

(六)传播心理误区与新闻真实

四、考核要求

(一)新闻真实的综合评价

1、识记:(1)新闻真实的社会评价;(2)新闻真实的政治评价;(3)新闻真实的法律评价;(4)新闻真实性的历史评价。

(二)新闻真实的内涵及其含义

1、识记:(1)新闻真实的内涵;(2)新闻真实内涵的三层含义

(三)新闻失实的五种表现

1、识记:(1)无中生有,面壁虚构;(2)牵强附会,硬搞因果联系;(3)以偏盖全,为我所需;(4)道听途说,“合理”想象;(5)张冠李戴,导演摆布。

(四)几何学和空间理论与新闻真实

1、识记:(1)多维媒介空间;(2)要充分保证在多维基础上的客观真实还必须注意的情况。

2、领会:(1)多维空间映射与一维空间传播的区别;(2)时间的一维性与新闻传媒对时空的超越和重构;(3)视觉方位与报道者的立场;(4)空间距离与报道的客观性;(5)时间的离散、间断性与失实的关系。

(五)统计学与新闻真实

1、识记:(1)大数定律的含义;(2)抽样的概念。

2、领会:(1)统计学和统计工作对新闻工作的意义;(2)在何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抽样调查方法;(3)不懂统计学知识导致新闻失实。

3、应用:(1)抽样调查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2)为防止新闻数字出现差错应注意的方面。(六)传播心理误区与新闻真实

1、识记:(1)虚幻关联的含义。

2、领会:(1)偏见影响着观察的准确性;(2)紧张状态、暂时的期待和经验性假设也是影响传播者采访准确性的原因;(3)主题中心论和寻求支持的心理倾向制约着人们对事件的客观反映;(4)虚幻关连和预存假设心理导致记者的主观臆断。

杨忠《语言学概论》笔记

Chapter 1 Introduction Ⅰ.What is language? 1.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language (1) Language is a system whose parts can and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eir synchronic solidarity. (de Saussure, 1916) (2) [Language is] a set (finite or infinite) of sentences, each finite in length and constructed out of a finite set of elements. (Chomsky, 1957) (3) Language is a purely human and non-instinctive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deas, emotions and desires by means of voluntarily produced symbols. 2. Each of the definitions above has pointed out some aspects of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but all of them have left out something. We must see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language. 3. As is agreed by linguists in broad terms, language can be defined a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Ⅱ.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1. Creativity (1) Language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sending messages that have never been sent before and for understanding brand new messages. (2) The grammar rules and the words are finite, but the sentences are infinite. Every speaker uses language creatively. 2. Duality (1) Language contains two subsystems, one of sounds and the other of meanings. (2) Certain sounds or sequences of sounds stand for certain meanings. (3) Certain meanings are conveyed by certain speech sounds or sequences of speech sounds. 3. Arbitrariness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ubsystems of language is arbitrary. (2) 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sound and meaning. 4. Displacement (1) There is no limit in time or space for language. (2) Language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things real or imagined, past, present or future. 5. Cultural transmission (1) Culture cannot be genetically transmitted. Instead, it must be learned. (2) Language is a way of transmitting culture. 6. Interchangeability All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can send and receive messages. 7. Reflexivity (1) Human languages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mselves. (2) The language used to talk about language is called meta-language. Ⅲ.Functions of language – three meta-functions 1. The ideational function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课件

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 第五章新闻传播要求 第一节新闻传播的真实要求 ■新闻传播必须真实 ●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新闻报道与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的相符程度。新闻报道是客观事实在传播者头脑中的反映,通过某种符号向受传者发布的物化产物。这种认识的外化物(认识主体的产物),必须同报道对象完全一致,否则就是假报道或失实报道。 新闻传播必须真实,是传播效果的要求,传播必须致效,是传播活动的终极目的。确保:传播的事实有根有据;传播的过程事实求是;传播的结果与事实原貌完全一致。 原因:传受双方都要求新闻传播的全过程事实求是,不增添任何附加的成分; 新闻传播基本规律要求,只有通过提供事实的报道,才能实现新闻传播的使命; 如实报道是实事求是认识路线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也是对传播工作者的要求。 ■新闻传播真实性的科学含义 ●要求做到事实真实,即每一个具体的新闻报道中的事实,都做到完全准确无误,持之有据。是最基本要求,也称细节真实。 ●要求要做到总体真实,即不仅新闻传播的某一个事实、新闻媒介上的某一个报道是真实的,而且要求新闻报道的全部事实与实际生活中的同类事实,要完全一致。 ●要求能够通过事实的报道揭示该事实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本质。 ■不真实新闻的成因及防治 (一)新闻提供者品质不良 (二)新闻采编者品质、知识、作风等方面原因 (三)新闻把关人因私利或小团体利益,走形式主义,造成严重社会影响 防治从思想上认识新闻失实的危害性严重性,重视并克服新闻失实 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严密的防治失实报道出笼、严惩造假的规章制度 做好新闻报道队伍的清理整顿工作,剔除品质不良、弄虚作假者 推动新闻立法,运用法律武器,同以假新闻谋私的不良现象作斗争,制裁造假者 整顿党风、淳化民风,领导带头,提倡真实新闻,反对虚假报道 ■新闻传播真实性的全面把握 (一)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

《传播学概论》第八章 传播效果的探索

1.1从迷思到科学 1、传播效果:一般指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对受者的思想(包括认知、态度、情感等)与行为造成的影响 2、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过程: 1)早期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直接来源于大众社会的概念,认为大众传媒对每一个人都具有强效果,而且效 果是一样的 2)随后的研究,逐渐对这一思想提出疑问,新的理论假设大众传播效果具有选择性,是有限的 3)随着研究的深入,着重短期、直接的效果研究也遭到怀疑,不得不又一次修改,转向研究媒介间接、长 期的效果 3、大众社会的特征 1)多元分散、彼此疏离 2)缺乏紧密的社会联系 3)人们的行为更多地依靠情感冲动而非理性 4、对“魔弹论”的认识 1)传媒把信息传送给大众社会的成员,每一个成员感知的信息几乎是一样的 2)这样的信息刺激,会强烈影响个体的情感和情绪 3)每一个个体对这种刺激的反应,基本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反应都是一样的 4)每一个个体不受强有力的社会控制,诸如共同的习俗和传统的约束,因而大众传播的效果是强有力的、 一致的、直接的 5、佩恩基金会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主要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 6、构成“有限效果论”的代表性成果由佩恩基金会有关电影对儿童影响的研究、霍夫兰等人的劝服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信息流程研究、罗杰斯的创新与扩散研究等 7、“两级传播”是指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意见领袖,然后再由意见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这就是著名的“两级传播”模式/理论 8、罗杰斯等人开展的“创新扩散”理论的五个阶段 1)获知阶段 2)关心阶段 3)评价阶段 4)试用阶段 5)采用阶段 9、“可信性效果”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面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面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对于这一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 11、“两面提示”包含了相反的观点,犹如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使人们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因此,这种效果也称“免疫效果”或“接种效果” 12、克拉伯在其著作《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完整地勾勒了“有限效果论”的基本框架 1.2从单一到多元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中心观点是大众传媒可通过设置重要议程来影响公众关注什么

语言学概论整理

语言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1.语言学定义:专门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其运用等问题,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们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 第一节、语言研究与语言学 1.神话传说 2.语文学研究 ①语文学:是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学科的总称。它以文献评审为主,目的在于解释、 注疏和考订。 ②东方语言学:古印度、古中国 古印度语言学:公元前4、5世纪时,口语和《吠陀》时代的语言差别越来越大,甚至许多地方已经不能为一般人所读懂了。为了确保准确无误地理解《吠陀》的宗教内容,就必须对《吠陀》的语言作注释。著名的《巴尼尼经》(Pāninisūtra)正是当时从解说《吠陀》语言开始,进而研究梵语的整个结构的产物。《巴尼尼经》又名《八章书》,是巴尼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一部梵语语法。巴尼尼用3,983条经句极其概括地叙述了梵语的语音结构、语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巴尼尼语法是一部汇集了许多世纪的语法学家研究成果的语法法典,对梵语的语音、语法现象分析和描写得十分细致,代表了古代印度语言研究的水平。印度语言研究的最初动力,是必须把梵语文化中最古老的吠陀时期由口头流传下来的一些宗教和礼仪文献保存下去,巴尼尼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后人学习和研究梵语。布龙菲尔德说:巴尼尼的著作是“人类智慧的丰碑之一”。 ③西方语言学:古希腊语言学、古罗马语言学、中世纪至18世纪末的西方语言学 谈谈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关系: 语言学就是专门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其运用等问题,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们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语言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人们对于语言的学习和研究只是为了给古代经典文献作注释,我们称那段时期的语言研究为语文学。语文学是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学科的总称。它以文献评审为主,目的在于解释、注疏和考订。 3.历史比较语言学:威廉琼斯的论文拉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序幕 4.现代语言学: ①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的历史,是从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开始的。索绪尔的代表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和19世纪以前的语文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把语言看成是由各个符号之间的关系组成的有价值的结构系统。 《普通语言学课程》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由索绪尔的两位弟子兼同事根据学生们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索绪尔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语言属于全社会,是抽象的;言语属于个人,是具体的。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一个纯粹的价值系统”。每个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符号之间存在着线性的句段关系和联想的聚合关系。索绪尔把语言现象分为“共时”和“历时”两种,“共时”是指时间历程中的某一点上的语言状态,“历时”是指以时间历程中的某一点到以后的语言现象。索绪尔认为,语言学的对象是语言,由于语言有它的内部要素,也有它的外部要素,所以语言学也可以分为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总之,《普通语言学教程》的语言学

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837传播学基础(B)之《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1

)之《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B传播学基础(837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学年度本科生期末、期中考试试题汇编(一)2011-2014①本试题所有答案应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注意:②答卷上不得做任何与答题无关的特殊符号或者标记,否则按零分处理;————————————————————————————————————————__一、名词解释____ 新闻选择.1___ __新闻作品的衡量与取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新闻事实、,是指在特定的传播环境下,新闻选择【答案】______所以实质上新闻选择就是对能构成新闻的事实的选,因为新闻和新闻报道的主体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舍。______,处于不同新闻流程中的新闻传播活动者择。作为第一把关人和实际操作者的新有着不同的新闻选择。________他的新闻选择是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闻传播者________ 噪音.2数__分_在传是指非传播者本意而加之于其发送的信息的附加物和阻塞有效信息通过的干扰。,“噪音”【答案】__ _ ,对新闻信息而言。“任何非属信息来源原义而加之于其信号的附加物”噪音在通常意义上是指,播学中________它给受传者增加了不确定性和误差。新闻传播工作实际是不,“噪音”是一种无用、虚假及有害的信息______把更为贴近信息原义的新闻传递给受众的过程。,剔除不必要的噪音,断地从大量的信息中________ 著作权.3______多数国家的是指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所享有的防止

被他人随便利用的权利。,又称版权,著作权【答案】__名__精神权利包括著作权法都确认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发表权)公开发表作品的权利:姓___ _保护作品;要求被承认是作品的作者的权利(身份权);(署名权)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或不署名的权利______。收回已经公开发表的作品的权利(收回权);修改作品的权利(修改权);完整性的权利(作品完整权)______号_作者本人或授权他人采取各种方式利用作品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上述精神权利和经:经济权利主要指_座__,别人不得占有和使用,济权利未经作者许可或转让法,为了社会的利益,否则就是侵犯著作权。但是_ _ __除了简明的时,多数国家的法律认为,对于新闻传播者的作品律也规定对著作权进行限制的特殊情况。________大部分作品及其媒介应列入著作权保护的范围。,事性消息之外________ 非语言符号.4______,非语言符号【答案】是指除语言、文字以外可以通过感官感触到的手势体姿、音容笑貌、气味颜色、______也可以否定语言符号传播的,非语言符号可以加强和扩大语言符号传播的信息图画实物等概念的总称。级__班__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符号65%有,在两个人传播的场合中,伯德惠斯特尔估计L.信息。美国学者___语55%}+表情(38%}+语调(=传递的。专门研究非语言符号的艾伯顿·梅热比提出了沟通双方互相理解___7%言()的公式来说明非语言符号的重要作用。____ “用事实说话”.5___巧妙地表达,通过对事实的适当选择与表述,

语言学概论00541史上最全(吐血整理) 汇总 简单题+名词解释 小抄笔记

27.书面语:书面语是用文字记录的语言形式,它是文字产生或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26.口语:就是有声的口头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头存在形式。它是书面产生的基础。 28.语言相关论:语言相关论是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的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观点,主张语言决定思维,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29.大脑语言功能临界期:大脑语言功能临界期是指大脑的单侧化,大脑左半球的分区以及语言的遗传机制,都只提供人具有语言能力的潜在可能性,这些潜能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被一定的语言环境激活才可能起作用。26.语言符号的所指 :语言符号的所指是符号的形式所指的意义内容。 29.机器翻译:通过计算机把一种语言自动翻译成另一种或多种自然语言的信息处理技术。 26.语音: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际并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 27.词: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28.语用:语用指语言运用,即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29.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27.单纯词:单纯词是由一个构词语素构成的词。 29.屈折:屈折是通过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换来改变词的语法意义的手段。 28.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 27.仿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它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 29.主谓词组:两个成分之间具有被说明和说明关系的词组是主谓词组。 27.复辅音:一个音节内处于同一个肌肉紧张的渐强阶段或渐弱阶段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 27.双语现象: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具体而言是社团内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双语并用的现象。 28.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亲属语言,亲属语言之间具有历史同源关系。 26.调位:利用音节内的音高差别来起辩义作用的语音单位叫做调位,调位是一种非音质音位,依附在音位的组合序列上。 29.词组:实词与实词之间具有直接联系的相对独立的词群。 28.语素: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28.词尾:附着在词干后的,能改变词的语法形式,但不能构成新词的语素。 29.语素:音义结合的最小语言单位。 26.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它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27.词法:(1)词法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词形变化规则。例如,俄语的名词在形式上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有阳性、阴性、中性等性的区别,有主格、宾格、属格等格的区别,这些都是典型的词法现象。(2)由于印欧语言中构词单位、构词方式和词类都与词的形态变化相关,因此构词和词类问题也成为词法的一部分。27.语法意义: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是语言中通过一类形式或功能所获得的意义。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如“动词+名词”有动宾关系的意义,汉语所有的同类组合都是如此,这种意义就是一种语法意义。 27.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表达某种语法意义的形式。表示某一类语法意义或者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如词类形式、组合形式、虚词形式,就是语法形式。语法形式不是个别的语音形式和词语形式,但能产生某一类意义或者有共同作用的语音表现形式或者词形变化形式也是语法形式。 27.语法手段: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所归并的语法形式的基本类别叫做语法手段。语法手段可分为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词法手段;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句法手段;例如英语名词后加s表示复数,英语动词后面加ed表示过去时,就是词法手段中的词形变化。 28.自源文字:自源文字指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如古埃及文字、苏美尔文字、汉字,这些文字的形体、体系都是由最早使用该文字的人们独创的。 29.语音合成(1)语音合成是语音信息处理研究中的主要工作。 (2)语音合成就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的发音器官的动作并发生类似的声音。如汉语的语音合成目前已初步实现自动生成声韵调结合的音节。 26.句子:句子是词或词组按一定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27.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

自考传播学概论试卷_全国4月自考试卷

自考传播学概论试卷_全国2009年4月自考 试卷 全国2009年4月自考传播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在传播的主要层次中,最基本的层次即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是() A.自然传播B.人际传播 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 2.包括传播行为、传播活动在内的传播现象,是一种()A.心理现象B.生理现象 C.自然现象D.社会现象 3.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上,拉斯韦尔的主要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 A.个案研究法B.控制实验法 C.实地调查法D.内容分析法 4.被麦奎尔称为“与传统的直线/单向型传播模式的绝然决裂”的传播模式是() A.申农—韦弗模式B.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C.拉斯韦尔模式D.马莱茨克模式 5.从理论上较透彻地阐明传播学“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S—M—C—R”的传播过程模式的传播学者是()A.伯洛B.申农 C.德福勒D.韦弗 6.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这种科学研究方法是()A.问卷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 7.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是() A.《理解媒介》B.《舆论学》 C.《人民的选择》D.《传播与说服》 8.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学者是 () A.拉斯韦尔B.赖特 C.拉扎斯菲尔德D.麦奎尔 9.传播有一种功能被施拉姆比喻为“雷达功能”,这种功能是() A.环境监测功能B.社会协调功能 C.授予地位功能D.舆论监督功能 10.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最早出现的是()

语言学概论(笔记整理)

. What is language? “Language is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It is a system, since linguistic elements are arranged systematically, rather than randomly. Arbitrary, in the sense that there is usually no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a work (like “book”) and the object it refers to. This explains and is explained by the fact that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books”: “book” in English, “livre” in French, in Japanese, in Chinese, “check” in Korean. It is symbolic, because words are associated with objects, actions, ideas etc. by nothing but convention. Namely, people use the sounds or vocal forms to symbolize what they wish to refer to. It is vocal, because sound or speech is the primary medium for all human lan guages, developed or “new”. Writing systems came much later than the spoken forms. The fact that small children learn and can only learn to speak (and listen) before they write (and read) also indicates that language is primarily vocal, rather than written. The term “human” in the definition is meant to specify that language is human specific. . What are design features of language? “Design features” here refer to the defining properties of

《语言学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 语言和语言学——第一节

答题技巧: 简答题——纲领性地阐明 论述题——先阐释论述中出现的概念。深入探讨:全面,即把涉及到论述题中内容的所有知识点有逻辑地组织起来。 第一节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 1.1什么是语言 “语言”不是物质实体,但它客观存在 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人与人的“口头交际”行为: 涉及到三个方面: ① 离不开一个个体的生活经历、所处社会地位和要处理的问题 因此涉及大量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哲学问题、逻辑问题 ②大脑要有分析理解语言的机制 涉及复杂的心理和生理问题 ③要有一整套发音、听音的器官和控制神经网 涉及复杂的生理和物理问题 类似通讯理论中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编码——发出——传递——接受——解码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语言学家研究的语言不完全一样: ①语言客观存在形式有口语和书面语 ②口语存在形式复杂,人人不同且同一人身上也不同,不规整 ③书面语个人也有各自特点 ④语言学家研究的只是经过他们主观概况和不同程度上理想化、简单化了的语言 1.2口语和书面语 口语:语言首先存在的客观形式 书面语:文字出现后,语言的第二种客观形式 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①分别是语言的两种客观存在形式(语音为载体&文字为载体) ②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且大多数语言在存在的历史上只有口语而没有相应的书面语 ③任何一种书面语只能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且迟早要随着口语的演变而演变 ④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由于②、③) 口语发生巨变而书面语长期保持古代语言面貌不变的”文言脱节“现象:中国的文言文和西方的拉丁文 这种现象只有在社会发展滞后、教育不普及、交通通讯不发达,极少数人掌握书面语的社会里才能勉强维持。 口语与书面语的主要差别: ①书面语不是口语的忠实记录和机械复制 ②口语比书面语多了各种面部表情、语气语调、手势体态;书面语只记录了词语,比口语更精炼准确,但还要补充描述省略后会影响理解的成分 公式:口语基本语言成分=书面语基本语言成分+书面描写的口语非语言成分 ③书面语产生后具有相对独立性,克服了口语时空上的局限,能累积起更丰富的语汇、更精密复杂的语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传播媒介【圣才出品】

第六章新闻传播媒介 6.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传播媒介 1.媒介和传播媒介 (1)定义 ①媒介,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指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在传播活动中,媒介特指传播媒介。 ②传播媒介,是指用来表达含义的静态或动态的一切物体或物体排列,是传播赖以实现的中介,对社会发展起着直接和有力的影响。 (2)传播媒介的分类 ①从媒介与受传者的关系看,传播媒介可分为大众传播媒介、小众传播媒介。

a.大众传播媒介又称“大众媒介”,泛指所有用以向广大的受传者传递各种信息的技术手段,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图书等。通常指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四大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是连接传播者与受众、实现沟通与交流的中介和纽带。 b.“小众”传播媒介又称非群体化传播媒介,指传播范围小、受众人数少的传播媒介。在信息社会,信息存量增大,流量加剧,大规模的群体化传播媒介不能适应受众的需求。受传人群分流,导致传统媒介趋向小型化发展和专题化传播。 ②按媒介的手段,可分为口头媒介、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 ③按使用媒介的对象,可分为个人媒介和大众媒介。 ④按媒介的技术构成的复杂程度,可分为小媒介和大媒介。 ⑤按传播目的,可分为高级媒介和通俗媒介,严肃媒介和大众化媒介,公共性媒介和营利性媒介。 ⑥按媒介作用于人的感官,可分为听觉媒介、视觉媒介和视听复合型媒介。 ⑦根据媒介所载讯息的清晰和明确度,把媒介分为热媒介和冷媒介。 (3)“冷媒介”和“热媒介” ①“热媒介” 根据媒介所载讯息的清晰度和明确度划分,热媒介指可以使某一感官作“高度定义”扩张的传播媒介。“高度定义”是指传播的资料的明确程度。热媒介所承载的讯息明确度和清晰度高,受传者不需补充和想象就可完成接受信息活动。如广播、照片、文章。 ②“冷媒介” 冷媒介所承载的讯息清晰度和明确度低,受传者必须使用多种感官,进行补充想象才能完成接受信息的活动,如电视、电影、演讲。

传媒人必读100本的传媒书籍

1.传媒人必读100本的传媒书籍 2.《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第二编译室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1 3.《传播媒介的垄断》[美]巴格迪坎著林珊等译新华出版社1983 4.《传播学(简介)(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编 5.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 6.《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著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 7.《传学概论:传媒?信息与人》[美]宣伟伯著余也鲁译述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 8.《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着陈韵昭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9.《信息学概论》[苏]谢尔茨基著刘克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0.《信息?沟通?传播》居延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1.《传播学原理与应用》戴光元、邵培仁、龚炜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12.《社会沟通论》钟坚等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13.《电视的影响与儿童电视博[美] 穆迪著卜卫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 14.《无形的网络: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吴予敏著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 15.《跨文化传通》[美]萨姆瓦著陈南等译三联书店1988 16.《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瑞典]温德尔著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17.《大众传播通论》[美]德弗勒[英]邓尼斯著颜建军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18.《人际沟通论》[美]库什曼、卡恩著宋晓亮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9 19.《公关传播学》宋林飞、周世康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0.《中国传播效果透视》陈崇山、弭秀玲主编沈阳出版社1989 21.《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美]阿特休尔著黄煜、裘志康译 22.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3.《传播与现代化》朱增朴著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 24.《大众传播社会学》[日]竹内郁郎编张国良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25.《媒介社会学》[英]巴特勒著赵伯英、孟春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26.《医学传播学》梁浩材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7.《经济传播学》邵培仁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28.《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迷》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9.《人类交流与传播》周晓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30.《实用电视传播学》吴信训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31.《传播手段基穿》卢仁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32.《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美]施拉姆著金燕宁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 33.《大众传播学》钟文、余阳明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 34.《传播学原理》范东生、张雅宾著北京出版社1990 35.《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杜力平译新华出版社1990 36.《组织传播学》林瑞基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 37.《传播心理学》韩向前著南京出版社1990 38.《应用传播学》苑子熙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 39.《教育传播科学方法》李克东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0.《日常接触:社会学交往方面的两个问题》[美]戈夫曼著徐江敏等译华夏出版社 1990

英语语言学概论第五章笔记

语义学 1.?什么是语义学? . 语义学可定义为对语言意义的研究。 2. 语义研究的几种主要理论 1)命名论 . , , , . . 命名论是最原始的语义理论,是古希腊学者柏拉图提出的。该理论把词看作是该词所指事物的名称或标记。 2)意念论 ; , . 意念论认为,语言形式及其所代表的对象之间(即语言与现实世界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确切地说,在理解语义时,是通过大脑中存在意念这一中介物来联系的。 3)语境论 . : . 语境论以这样的假设为基础:人们可以从显而易见的语境中推知或归纳出语义。语境有两种:情景语境和语言语境。 语境论认为语言的意义离不开使用语言的语境,语义不是抽象的,它存在于语境之中,它来自语境,取决于语境。 4)行为主义论 “ .” , , . 语义的行为主义论和语义的语境论有相似之处,它也把语义放到语境中去研究,但它更注重人的心理活动,认为语言的意义存在于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对听到话语的反应。 3.意义和所指 . 它们是词汇意义的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的两个方面。 1). ; . . 意义关心的是语言形式的内在意义。它是语言形式所有特征的总和,它是抽象且脱离语境的。它是词典编写者们所感兴趣的语义方面。 简单地说,意义是词汇内在的,抽象的,游离于语境之外的意义。 2), ; . 所指是语言形式在现实世界中所指称的东西;涉及语言成分和非语言的经验世界的关系。简单地说,所指是词汇在特定的语境中所指称的具体事物。 4.主要意义关系

1)同义关系 . . 同义现象指的是语义的相同或相近。词义相近的词叫同义词。 , : a)–. . 方言同义词-用在不同地域方言中的同义词。 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是英语的两大地理变体。 示例: 英国英语美国英语 b)–. , . , , , . 文体同义词-在文体上有差异的同义词。 有同样意义的词可能在文体上,或者在正式程度上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有些往往比较正式,有些比较随意,有些在问题上则是中性的。 示例: , , , , , , , , c) , . 情感意义或评价意义有所不同的同义词。 有着相同的意义却表达了使用者的不同情感的词语,这些词暗示使用者对他所谈论的事情的态度或倾向。 示例: 合作者同谋者,帮凶 , , , , , , , , , d)–. , ., . . 搭配同义词-同义词在其搭配上各不相同,即能和这些不同的同义词相配的词各不相同。示例: … … … e)–. 语义上不同的同义词-同义词的意义非常接近,但却有细微差别。 示例: 暗示困惑和迷惑暗示难以置信 意味逃离不愉快或者危险的事意味匆匆离开 2)多义关系 . , . , .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传播要求【圣才出品】

第五章新闻传播要求 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新闻传播必须真实:含义、原因新闻传播的真实要求 新闻传播真实性的科学含义不真实新闻的成因及防治新闻传播真实性的全面把握新闻传播必须客观:含义、原因新闻传播的客观要求新闻传播客观性的科学含义不客观报道新闻传播必须公正:含义、原因新闻传播的公正要求 新闻传播公正性的科学含义不公正报道之举证公正与倾向新闻传播必须力求全面:含义、原因新闻传播的全面要求新闻传播全面性的科学含义 新闻传播不全面之揭露与防治 选择与全面、典型与综合的统一 新闻传播必须迅速及时:含义、原因 新闻 传播 要求

新闻传播的快捷要求抢新闻与报道时机 “慢三拍”现象及其成因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传播的真实要求 1.新闻传播必须真实 (1)含义 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与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的相符程度。新闻传播必须真实,是传播效果的要求。 (2)新闻传播必须真实的原因 ①传受双方都要求新闻传播的全过程实事求是,不增添任何附加的成分; ②新闻传播基本规律要求只有通过提供事实的新闻报道,才能实现新闻传播的使命; ③如实报道新闻,是实事求是认识路线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也是对传播工作者的要求。 2.新闻传播真实性的科学含义 (1)要求做到事实真实,即每一个具体的新闻报道中的事实,都做到完全准确无误,持之有据,这其中又包括: ①新闻报道中相关新闻事件的主要新闻要素即“五个W”,诸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故,都要引之有据,确凿可靠; ②不仅新闻事实的要素完全真实,而且对这些要素的细节描绘,也要有根有据,不允许有丝毫“合理想象”或“笔下生花”; ③新闻报道中引用的一切资料,也要求有可靠的来源。 (2)要求做到总体真实,即不仅新闻传播的某一个事实、新闻媒介上的某一个报道是

陈霖《新闻传播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自由及其限制)

第七章新闻自由及其限制 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新闻自由是指公民传收新闻、发表言论的自由。新闻自由口号的提出与发展,反映了进步阶级与落后阶级进行斗争、争取权利的过程。新闻自由是历史的产物,必然地受到限制。 古典新闻自由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背景 新闻自由观念 社会责任理论与 社会责任理论的内涵 的历史 新闻自由观念的变化 社会责任理论的评价 新闻自由观念的新发展 我国早期办报实践中的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在中国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闻控制 中国共产党关于言论与新闻自由的抗争 自由采访 自由传播 新闻自由的内涵 自由出版 正确看待 自由表达 新闻自由 从新闻自由的基本含义理解新闻自由 从历史的角度理解新闻自由 设立自律机构,制定伦理准则 建立新闻评议会 读者代表(监督人)制度 西方新闻自律 协同自律 的内容 消息源保密 严禁受贿 新闻自律 社会主义新闻道德的准则 新闻失实 新闻自律在中国 无视职业道德准则 我国新闻职业 追求趣味低下的新闻“卖点” 道德的缺失 恶意传媒竞争 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 新闻传播方面的法规 政治力量对新闻传播 政策和制度控制 的制约和影响 新闻消息源控制 新闻他律 广告控制 经济力量对新闻传播 赞助控制 的制约和影响 投资控制 新闻自由及其限制

新闻传播事业本身通过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对新闻自由加以限制。新闻传播活动在其实际的运作中受到政府、政党、权力部门、经济势力以及社会舆论的制约。 一、新闻自由观念的历史 1.古典新闻自由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1)1644年,约翰·密尔顿发表《论出版自由》小册子,最早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抨击封建专制主义的书报检查制度。 当时英国严格的出版控制制度: ①1557年玛利女王下令设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 ②16世纪60年代,伊丽莎白女王设立枢机院和皇家出版法庭控制出版。 ③1586年,都铎王朝制定《星法院法令》。 (2)17世纪末,约翰?洛克阐发了自由主义哲学、分权学说和天赋权利观念,提供了对言论和新闻自由的合理性论证的基础。 (3)密尔顿之后,出版自由的精神实质得到了丰富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以“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为基本原则的古典新闻自由观念。 ①“观点的公开市场”是指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管这些意见是对是错,均不受外来的干涉和控制。 ②“自我修正过程”是指通过意见的公开表达与交换,正确的观点会在争论中不断丰富、不断修正,并最终战胜虚伪和错误而保存下来。 (4)19世纪以后,随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步入成熟时期,关于新闻

语言学概论笔记(邢福义)

语言学概论 第1章语言与语言学 第1节语言的性质和范围 一、为什么说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二、什么是符号?语言符号有什么特点? 三、语言和言语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四、口语和书面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区别? 五、什么是副语言和人工语言?二者有什么关系? 1、语言:从结构上看,语言就是由词语这种符号构成的复杂系统。从功能上看,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识的工具。语言具有符号性、系统性、社会性及其他属性{民族性和生成性(指人们可以根据有限的语言符号和组合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模糊性} 2、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什么是符号):用甲事物代表乙事物,而甲乙两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甲事物就是代表乙事物的符号,其中甲事物就是符号的能指(形式),乙事物就是符号的所指(内容和意义)。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人为约定的。 3、语言符号的特征:语言中的词语就是一种符号,具有符号的特征。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用什么能指代表什么所指是任意的) 2、稳固性(语言符号一旦约定俗成以后就具有稳固性) 3、渐变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采取渐变的方式) 4、线条性(语言符号在言语中只能有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的关系) 4、语言的社会性: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自然语言系统和规则是由特定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俗成的,而不是由个别人或少数人创造的语言的发展变化离不开社会,无论是新词语的产生,还是旧词语的消亡,都取决于社会交际的需要。由于自然语言从生到长到死的整个过程都取决于整个社会,所以说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 语言虽然不是人类唯一的交际工具,还有其他副语言如文字、体态等交际工具,但是副语言只是辅助性的交际工具,一般使用范围有限,语言是一种独立的交际工具,是第一性的,副语言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是第二性的。因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5、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言包括语言系统、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狭义的语言只指语言系统,而言语则包括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 语言和言语既有一定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区别在于: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的;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语言是现成

陈霖《新闻传播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新闻真实的最基本要求是,构成新闻报道的事件的所有具体事实,必须实有其事,不能随意捏造。新闻客观性原则是指新闻传播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要尊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世界的外部实在性,竭力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进行报道,避免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公开地表达新闻传播者自身的观点和倾向。新闻的时效性原则要求新闻从报道内容上来讲,所反映的事实要新,从报道活动上来讲要迅速及时。 新闻真实的含义 虚假新闻与失实报道 完善新闻传播机制 真实性原则 应对虚假新闻 提高新闻职业道德,遵从职业规范 与失实报道的策略 受众提高媒介素养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新闻真实的限度 什么是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的产生和发展 新闻时效性的含义 新闻时效争夺 时效性原则 争夺新闻时效的负面效应 新闻时效的相对性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1.新闻真实的含义 新闻是公开传播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真实是人们对新闻的最基本的要求,传播真实可靠的信息、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也就成为新闻传播者最基本的工作原则之一。 新闻所要求的真实是以事实的真实为基础和参照标准,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必须符合事实的实际状况,是把“全部叙述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的。 具体说来,新闻真实性要求包含五个层次和方面: (1)新闻真实的最基本要求是,构成新闻所报道的事件的所有具体事实,必须实有其事,而不能捏造、夸大、歪曲。 (2)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必须如其所是。这要求新闻传播者准确地报道事实: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对事实的认知和判断要是准确的;另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时所采用的符号化手段能够准确地再现事实。 (3)新闻的真实不仅体现在单个事件的报道之中,而且应体现于报道的连续性。 (4)新闻的真实在更高的层次上要求准确揭示事实之间的联系。 (5)新闻的真实在更高的层次上还要求新闻报道在整体上对客观世界准确再现。新闻的真实不能仅限于单独的报道的真实,而是应该在此基础上追求整体的真实。 2.虚假新闻与失实报道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从业者的工作准则,同时也是评判新闻作品的重要依据。但是近些年来,新闻失真失实现象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形式也多种多样。 对传统媒体的失真失实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区分出两大类:一类是虚假新闻,一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