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近代史复习 衡

中国近代史复习 衡

中国近代史复习 衡
中国近代史复习 衡

导言

一、早期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著作,尤应注意李鼎声、陈光宪等人的著作

1、陈光宪《中国近世史》,北京英汉图书馆,1909年印本;作者站着清朝统治者立场上看待近代中国,从武功、文学、大政、外交四个方面书写。

2、李鼎声(原名:李平心)《中国近代史》上海光明书局,1933年;第一个用“近代史”来写中国近代历史的人。

3、何干之《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1937;最早提出“洋务运动”之人。

4、另外,李泰棻《中国最近世史讲义》、《中国最近世史》、《中国近百年史》;陈恭禄《中国近代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印本,工人出版社2012年再版;韩启农《中国近代史讲话》1937年印本,新华书店1942年再版;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长沙文艺研究会1938年版;郭廷以《中国近代史》1941年;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5、早期有关中国近代史的称呼:近世史、最近世史、近百年史、近代等等。

二、描述阶段中国社会性质,注意概念的创制者

1、列宁最先提出“半殖民地”概念;《社会主义与战争》1915年一书中提出。

2、恩格斯首先使用“半封建”这一概念;《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列宁随后跟进该观点。

3、蔡和森在《统一借债与国民党》一文(1922、9)中,综合提出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史料,特别关注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共13种,P.10~

11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国史学会主编,共13种,包括:

《鸦片战争》6册、《太平天国》8、《第二次鸦片战争》6、《洋务运动》8、《回民起义》4、《捻军》6、《中法战争》7、《中日战争》7、《戊戌变法》4、《义和团》4、《辛亥革命》8、《北洋军阀》6、《抗日战争》11。

第一章鸦片战争

一、学术界对鸦片战争爆发时间的不同,认识,记住各种说法的时间和事件;

1、1839、9、4,九龙之战,牟安世提出;(疑:1839、10、1英内阁才决定对华用兵)

2、1840、6月下旬,英舰封锁珠江口;(提法含糊,具有不确切性)

3、1840、6、28,懿律宣布封锁珠江口;

4、1840、7、5,英军进攻定海,炎明提出。

(教材同意1840年6月说法,将2、3结合)

二、“扬威将军”的基本情况

扬威将军,即临时性出征的统帅;鸦片战争中,道光帝任命“奕经”为“扬威将军”;“奕山”为“靖逆将军”;“耆英”为“盛京将军”。(P28)

二、“扬威将军”的基本情况课本28页(补充)

浙东三城接连失陷,清廷震惊。10月中旬,道光帝任命协办大学士、宗室奕经为“扬威将军”,前赴浙江“办理军务。奕经身肩重担,面对危机局势,却一路游山玩水,搜刮财物,历史三个多月,于1842年1月下旬抵达浙江嘉兴。奕经到浙江后不认真备战,企图侥幸取胜。最终失败。

清代有三种“将军“的名称

1、临时出征的统帅:扬威将军、靖逆将军

2、宗室爵号之一:镇国将军、辅国将军

3、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由满人充任

三、梁廷枬及其著作(P40——42)

1、梁廷枬,广东德顺人,参与过禁烟运动,抗英战争和战后反入城等活动。他致力于“采集海外旧闻”和各种报纸、西人著述中的有关资料,探索西方“岛屿强弱,古今分合之由”。1844年后,著有介绍美国

的《合省国说》4卷,介绍英国的《兰仑偶说》4卷,记录清前期对外交往的《粤道贡国说》1卷。1846年他将这些作品合刊为《海国四说》,开创了近代中国人编写国别史的先例。

2、另外,对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后果进行思考与总结的史著,有梁廷枬著《夷氛闻记》;

3、补充:龚自珍《蒙古图志》《西域置行省议》,反映边疆问题;林则徐在《地理大全》基础上编撰《四洲志》;魏源《圣武记》《道光洋艘征抚记》《海国图志》(在林基础上;师夷长技以制夷);徐继畬《瀛环志略》;姚莹《康輶纪行》西南边疆问题。

四、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政治、经济、社会矛盾、革命任务4方面分析。

1、社会性质发生改变,开始走向“两半”社会;

A政治上:独立自主走向半殖民地;

B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破产,变为资本主义的附庸;

2、主要社会矛盾发生改变;

A战前:主要矛盾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B战后: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同时,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仍然存在;

3、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由单一性的反封建任务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4、思想文化界发生巨变

A讲求“经世致用”思潮,代表人物有:龚自珍、林则徐、魏源、梁廷枬等;主张:不尚空谈,讲求实际;注重对边疆问题的研究。

B反对外国侵略的呼声日益高涨:林则徐

C主张向西方学习: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羡慕美国的联邦制。

第二章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太平天国概况与重要事件。

A前期:

1、太平天国爆发(列强入侵、多重压迫、民不聊生、揭竿起义)

2、金田起义:【金田起义何时说?】

1954,罗尔纲在《金田起义考》中提出10种说法,学术界以4种为主:

①道光三十年十一月初十日(1850、12、13)罗尔纲1937年提;

②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851、1、11)简又文1940年提出,1942年后罗尔纲认同;

③道光三十年十月,茅安琦1979年提,俞政、姜涛同意此说;

④道光三十年十月初一日,(1850、11、4)荣孟源1981年提。

3、天王登基

4、永安建制:太平军攻下永安后,颁布封王诏令,同时着手制定天历,确定宫制,建立圣库制度,史称永安建制;封洪秀全为天王;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韦昌辉北王;冯云山南王;石达开冀王。

5、进军天京:1853、3、20攻占南京,改天京。

6、北伐和西征:

北伐:1853、5——1855、5失败

西征:1853、5——1864、4胜利,但未灭湘军残余,留下后患;

7、制定《天朝田亩制度》为天国朝纲:改动天干地支:丑——好;卯——荣;亥——开;

B后期:

1、天京内乱:起因:洪杨矛盾;结果:2万多人被杀;影响:元气大伤;石达开出走

2、重整朝纲:重建领导核心,洪自任军师,处理朝政;罢免两兄洪仁发(国宗,安王)、洪仁达(国宗,福王)的职务,削去其王爵;恢复五军主将制:前陈玉成后李秀成左李世贤右韦志俊中蒙得恩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颁布《资政新篇》。

3、振作士气:1858~1860年间,打了4次大胜仗,扭转了天国的危局,打出了军威。1858.9摧毁江北大营(设于扬州城外);1858.11占领安徽省三河镇;1860.5攻破江南大营(设于天京城东);1860.6克苏州,在此建苏福省;

4、损兵失地:1861~1864年间,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太平军连吃败仗,天京周围地盘丢失殆尽。

安庆保卫战(1861.4~9)结局:湘军攻占安庆,两万多名太平军将士牺牲,前军主帅陈玉成率余部撤退;影响:天京失去了屏障,天国军事形势日趋恶化;丧失江浙战场,

1861.5侍王李侍贤占领金华,设侍王府,为太平军浙东指挥部;1863.5.9常州陷落,屏障尽失,清军合围天京;1863年,李鸿章会同常胜军统领戈登以上海为基地,大举进攻苏南;1862~1864,英、法侵略军伙同清军进攻浙江,太平军所占州县逐个被攻破。

5、都城陷落:1864.2.28,天京城外的制高点天保城陷落;1864年4、5月,太平军丧失在江浙、皖南的根据地,天京四面楚歌。李秀成建议让城别走,洪秀全拒绝。

6月3日,洪秀全病逝,子洪天贵福继位,称幼天王。7月3日,防守天京的最后一道防线地保城失守。

7月19日,湘军用地雷轰开太平门。

6、余部斗争:

侍王李世贤部:转战江西、福建,1865.8.23李被汪海洋刺杀。康王汪海洋部:杀李后,汪率军入粤。后战死,偕王谭体元率余部继续战斗至1866.2全军覆没。

7、捻军覆灭:捻军长期活动于安徽、河南、山东西南部和江苏北部。各路捻军推张洛(乐)行为盟主,洪秀全封其为沃王。1868年捻军失败,天国事业无人继承。(捻党:以宗族、地域为纽带结合,互不统属的农民结社。捻军:由捻党演变而来的反清队伍)

太平天国概况与重要事件

太平天国概况

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①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银价激涨

②洋货涌入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

③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

1)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直接原因:连年的自然灾害

3)主观原因: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的推动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开始的标志是1851年金田起义,结束的标志是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3年。这次起义开创了中国不少先河,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等。领导人为洪秀全,称号为“天王”,首都称天京(即现南京)。

政治纲领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中国半壁江山。因此它有着当时时代的显著特征。另一方面,洪秀全在这次起义假借了当时从西方宗教传入的新兴宗教基督教,亦使一般老百姓感到新鲜。这可能与当时老百姓希望求变的思想有关。

太平天国的理论纲领都包括在《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原道醒世训》等几本书之内。然而,很出奇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虽然声称结合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但他其实对基督徒一无所知。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源於当时的中国籍传教士梁发所写的《劝世良言》。后来有外国传教士知道了这件事,试图向他讲述圣经的道理,反而被洪秀全斥为异端。不过,洪秀全这些非基督教亦非儒家的“三及第”思想,对于当时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群众有着很大的号召力。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解决生产资料与产品分配的革命纲领,体现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旧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资政新篇》是干王洪仁玕在后期提出的中国第一套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意愿的政治纲领,由于客观上周边环境的恶劣与主观上农民阶级的漠视而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重大事件

前期

①天王登基

金田起义——兴起

②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太平军攻下永安(今蒙山)后颁布封王诏令,同时着手订制天历,确定官制建立圣库制度。史称“永安建制”

③北上进军

④定都天京

⑤北伐西征

北伐时间(1853.5—1855.5)

将领:林凤祥、李开芳

西征时间(1853.5—1864.4)

⑥制定天国朝纲

《天朝田亩制度》

后期

①天京内乱

起因:洪杨矛盾

结果:两万多人被杀

影响:元气大伤、石达开出走

②重整朝纲

重建领导核心,洪自任军师,处理朝政;罢免两兄洪仁发(国宗,安王)、洪仁达(国宗,福王)的职务,削去其王爵;恢复五军主将制:前陈玉成后李秀成左李世贤右韦志俊中蒙得恩,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颁布《资政新篇》。

③振作士气

1858~1860年间,打了4次大胜仗,扭转了天国的危局,打出了军威。

1858.9摧毁江北大营(设于扬州城外)

1858.11占领安徽省三河镇

1860.5攻破江南大营(设于天京城东)

1860.6克苏州,在此建苏福省

④损兵失地

1861~1864年间,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太平军连吃败仗,天京周围地盘丢失殆尽。

安庆保卫战(1861.4~9)

结局:湘军攻占安庆,两万多名太平军将士牺牲,前军主帅陈玉成率余部撤退。

影响:天京失去了屏障,天国军事形势日趋恶化。

丧失江浙战场

1861.5侍王李侍贤占领金华,设侍王府,为太平军浙东指挥部

1862~1864,英、法侵略军伙同清军进攻浙江,太平军所占州县逐个被攻破。

1863年,李鸿章会同常胜军统领戈登以上海为基地,大举进攻苏南。

1863.5.9常州陷落,屏障尽失,清军合围天京

⑤都城陷落

1864.2.28,天京城外的制高点天保城陷落

1864年4、5月,太平军丧失在江浙、皖南的根据地,天京四面楚歌。李秀成建议让城别走,洪秀全拒绝。6月3日,洪秀全病逝,子洪天贵福继位,称幼天王。7月3日,防守天京的最后一道防线地保城失守。

7月19日,湘军用地雷轰开太平门。陷落。

⑥余部斗争

侍王李世贤部:

转战江西、福建,1865.8.23李被汪海洋刺杀。

康王汪海洋部:

杀李后,汪率军入粤。后战死,偕王谭体元率余部继续战斗至1866.2全军覆没。

⑦捻军覆灭

捻军长期活动于安徽、河南、山东西南部和江苏北部。各路捻军推张洛(乐)行为盟主,洪秀全封其为沃王。1868年捻军失败,天国事业无人继承。

二、洪仁玕对太平天国的作用。

洪仁玕(1822—1864),广东花县官禄村人,洪秀全的族弟,任村塾教师。他是拜上帝教最早的信徒之一。金田起义的时候,他正在广东清远县教书,为躲避清政府的缉捕,他两度避居香港。1859年到达天京。洪秀全封他为干王,晋位军师,总理政事。

天京变乱后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颁布《资政新篇》。

颁布《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

1859 《资政新篇》内容

政治:提倡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文教:学习近代教育和先进技术

外交(补充):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

评价: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希望借助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措施来振兴太平天国提出的。《资政新篇》得到洪秀全的赞同,以太平天国官书发行。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在中国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但未能实行。

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实烧三山、五园的名称。

三山:万寿山、玉泉山、香山

五园: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探因——从天国自身寻找

1.皇权与神权的冲突;

皇权:洪秀全是天王、最高统帅

神权:东王杨秀清可代天父传言,洪秀全须服从;矛盾结果:引发天京变乱天京变乱后,皇权与神权表面上统一,实为皇权日渐式微(因洪以教主自居,却不理朝政)为防大权旁落,洪封胞兄为王,牵制石达开,致使石负气离京;洪滥封王爵以分权,形成割据势力,局面难以收拾。

2.上帝教亦成亦败成:成功地发动反清运动

败:运动兴起后死抱上帝教不放;

定都天京后规定:每25家设一礼拜堂,按时诵祭上帝;早晚拜上帝,饭前谢上帝;开科取士以圣经为主;天京陷落前,洪坚信清军敌不过上帝

3.腐化堕落永安封王时,封建政权雏形已现,定都天京后,官员分16等,等级森严、大兴土木、洪有88个妻子等

4.用人失误

洪采取孤家寡人政策,任人唯亲,搞家天下、反孔焚庙,知识分子退避三舍;对太平军中的文化人,利用而不重用,以对上帝的态度划分敌我,扩大打击面;

5.军事失误

前期——坐困突围,被动挨打;金田起义后在大湟江口驻扎57天;武宣东乡登极后屯兵2月;永安封王建制半年之久;

后期——不顾重围,分兵出击;一分为三,给清军各个击破创造机会;西征、北伐,形同流寇,无优势可言;江南、江北两大营兵力不足3万人,集中力量可摧毁;

6.缺乏治国经验

经济上:废除工商,田地归公;集中各种工匠为天国服务;《天朝田亩制度》违反经济规律;

文化上:捣毁孔庙引起人们反感;焚禁儒家经典古籍;将士大夫乃至普通民众推向对立面;

社会管理上:男女分编入馆,违背人伦;不准敬神祭祖,冲击传统;以宗教治国,矛盾丛生;

7、其他原因:天京内讧;没有统一的路线方针;没有维护群众利益;农民阶级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外部)

太平天国政策、制度的进步性:

1、

2、

3、

4、

5、

局限性:

1、

2、

3、

4、

5、

6、

7、

第三章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涵义与称谓?

洋务运动是何干之于1937年提出的,范文澜及多数海外学者提出的自强新政运动。

洋务运动发生时间:19世纪60~90年代。目的:富国强兵。形式: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

做法: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包括制造枪炮船舰、编练新式海陆军、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举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等等活动。

洋务运动: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清政府部分官员为“自强”“求富”,开始效法西方,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海陆军,兴办新式教育,洋务运动由此兴起。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新产业、新知识、新观念,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兴办起来,新的社会力量开始出现,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初步带动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开展。然而,由于具有封建性、依赖性和腐朽性等致命弱点,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中破产,没有使中国摆脱积贫积弱的局面。

洋务运动的其他称谓:

同治中兴、同光新政、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与评价

内容:

①.创办军事工业

1861~1890年间,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企业20多家。主要以“局”命名,初有“所”,后有“厂”规模不一,有大、中、小之分。遍布全国,沿海尤为著名。

洋务派创办新式军用工业,最初是从曾国藩开设安庆内军械所开始的。

安庆内军械所:

创办人:曾国藩创办目的: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

创办时间:1861年工人数:100多人

企业类型:综合性手工军工作坊

主要产品:子弹、火药、炸炮、劈山炮、轮船

特点:规模小、手工生产、成效不大,所内“全用汉人,未雇洋将”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创办人:李鸿章总结创办洋炮局的经验,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规的新式军工企业

创办时间:1865年

至1874年先后设有气炉厂、机器厂、铸铜铁厂、熟铁厂、洋枪楼、轮船厂、船坞、气锤厂、枪厂等,成为一个设备比较先进,生产功能比较齐全的军工大企业。

至1895年该局又先后增设了炮厂、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栗色火药厂和无烟火药厂,成为晚清规模最大、东亚罕见的大型军工企业。

②.建立新式陆海军

建立“练军”:是进行军事近代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洋务运动主要内容之一。

何谓“练军”

晚清陆军的演变

八旗,绿营——练军——新式陆军

八旗:以8种旗帜为口号,分驻全国的满兵。后增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绿营: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的汉兵。

新式陆军:清末胡橘棻在天津小站编练的“定式军”,袁世凯后改为“新式陆军”。

练军的起源:

进入晚清以后,八旗,绿营已无战斗力。

1863年,原粤总督刘长佑奉调睿直

刘按湘军,勇营制改造绿营,定名“练军”。

1866年,练成马,步兵1.02万人。

各省接踵而至。

整顿海防,筹建新式海军

1866年,左宗棠创立福州船政局,为中国海军萌芽之始。

1874年,日本侵台,原江苏巡抚丁日昌建议设立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海军。因经费无首,建东洋海军未提上日程。

1875年5月30日,清廷任命李鸿章和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

洋务运动期间共建成3支海军,并设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

③.创办民用工业

创办的原因及形式:

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遇到了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原材料不足和交通运输落后等一系列困难逐渐意识到:西方的“强”是以“富”为后盾的,其坚船利炮的背后是雄厚的经济实力,只有“富”而后才能“强”。

求富——创办民用工业的原因和目的。

形式:

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

主要民用工业企业

航运业、采矿业、电信业、铁路业、纺织业、冶炼业等

④.创办教育

同文馆是第一个培养洋务人才的新式文化教育机构。这个机构最初主要培养外语人才,然后发展成为包括语言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性教育机构。

创办近代报刊。近代新闻报刊,是由来华传教士首先办起来的。洋务运动时期,新闻报刊由缓慢发展向快速发展转折,近代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报刊,几乎都产生于这一时期。

影响较大的报刊:

《万国公报》《申报》《格致汇编》《字林西报》

评价:

洋务运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概而言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催生了新的阶级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

封建社会末期,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

标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手工业和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另一方面:

1、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乡小手工业,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大批地主、官绅、商人投资工商业领域。

2、催生了商战观念

3、催生了维新思想(戊戌变法、维新变法)

三、洋务运动的内容与代表人物

洋务派分布于中央的重要部门和地方最大的势力集团——湘系和淮系。

洋务派在中央的核心人物:奕忻、桂良、文祥(维护封建统治)

地方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丁日昌、张之洞(采取西方先进技术)

湘系集团中:

曾国藩,是提倡和实施洋务活动的封疆大吏,也是公认的洋务派首领之一。

左宗棠,是较早从事洋务活动的洋务派首领

淮系集团中:

李鸿章是洋务活动的中坚人物,是最具实力的地方洋务派的首领,也是影响全局的洋务派大员。淮系洋务派主要人物是张树声、丁日昌、刘铭传和盛宣怀。

张之洞,是后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出身清流派的洋务大臣,以推动新政、提倡教育改革知名。

第四章中法、中日战争

一、两次(中法140、甲午154~158)战争的主要事件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一)中法战争主要战役与事件:

1883年12月14~16日,山西之役

1884年3月12日,北宁之役

3月19日,法军从北宁北上,占领太原

4月12日,法军从山西北上,占领兴化

4月,改组军机处

5月11日,签订《李福协定》

6月23日,观音桥事件(北黎冲突)

8~9月,基隆之役

8月23日,马尾之役

10月2~8日,淡水之役

1885年2~3月,镇南关——谅山之役

3月30日,法国茹福理内阁结束

6月9日,《中法新约》签订

影响:

1885年6月9日,李鸿章和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于天津签订《中法新约》:规定法国从台湾、澎湖撤军,确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不再是清的藩属国。

在中法战争中中国虽获得了胜利,却损失了大量权益,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军事上不败,却签订了“失败”的条约,铸成了”不败而败”的结局。

(二)甲午战争主要事件:

1、丰岛:日在朝鲜丰岛袭击中国军舰。

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日宣战,甲午战争正式开始。

平壤之战:中日了两国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

军用物资皆落入敌手,清军兵力大挫、元气大伤,一蹶不振,日军侵略起眼更加嚣张。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海军的一次主力决战。

北洋舰队损失严重,完全丧失了对黄海的制海权。

2、陆战:日军分兵两路进入中国东北作战。

山县有朋部:九连城——凤凰城——岫岩——海城

大山岩部:花园口——金州——大连——旅顺

3、威海卫

1895年1月底,日军进攻威海南岸陆路炮台摩天岭,2月初威海陆地尽失。

日军舰队从威海南口潜入港内发动进攻,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辽南之战

1895年1月,清廷命6万湘军驻扎山海关内外。

3月日军从海城向西南进犯,湘军不敌,连失牛庄、营口、田庄台等要地,辽东半岛全部落入敌军之手,清廷决意求和。

影响:

(一)清廷向日本求和,于1895年4月17日在马关春帆楼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2)中国赔偿军费2亿两。

3)中国允许已通商口岸外,另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允许日本臣民任意从事各种工艺制造,与进口货物一样享受优待,免征一切杂捐。

5)允许日军驻守威海卫

(二)助长了列前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给中国带来严重的民族灾难。

(通过此条约,废除了中国与朝鲜之间存在的藩属关系,为日本今后兼并朝鲜扫除了障碍。更刺激了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日政府更加大力扩军备战,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战争策源地。)

2. 学术界对中法战争起点不同看法,注意标志性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

1873年12月12日,黑旗军第一次纸桥大战

1883年8~9月,怀德之战、丹凤之战

1883年12月14日,山西之役

1884年6月23日,观音桥事件(北黎冲突、谅山冲突)

1884年8月5日,基隆战役

3、北洋舰队的主要军官。155

提督丁汝昌

定远管带刘步蟾

镇远管带林泰曾

帮带大副扬用霖

致远管带邓世昌

帮带大副陈金揆

管带林永升

第五章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基本史实(176-194)

(一)背景: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日益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共识,一些具有资产阶级观点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

1895~1898年中国兴起了维新变法思潮,形成了维新变法运动。

(二)经过:

1)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否定了王莽新朝以来的儒家经典的真实性,旨在动摇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孔子改制考》——树立了一个“托古改制”的孔子形象,旨在为变法拉开一面作掩护的大旗。

2)“公车上书”——建议变法,此次事件是近代中知识分子第一次掀起的群众性爱国运动,是维新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重要标志。

3)报刊

1895年7月,康有为于北京《万国公报》——宣传西学,鼓吹变法;

1896年8月,汪康年、黄遵宪于上海《强学报》的基础上创办《时务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发表大量的宣传西学、倡言民主、鼓吹变法的文章;

1897年10月,严复、夏曾佑于天津《国闻报》——成为维新派在北方的舆论中心;

1897年4月,江标、唐才常于长沙《湘学报》——宣传维新变法。

1897~1898年,湖南长沙维新运动蓬勃展开。

4)其他

1897年10月,陈保箴于长沙开办时务学堂——目的是为自强而开民智、培植人才;

1897年冬,南学会——目的是“联合众力,官民上下,通为一气”,“激发保教爱国之心,养成他放自治之力”。

综上所述,表明维新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和规模。

5)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维新派提出的进化论思想,以及民权、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观念,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6)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变法正式开始。变法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但诏令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改革。

新政虽有利于社会进步,却侵犯了那些与旧制度联系密切的阶层、集团的利益,遭他们反对,也遭顽固派和慈禧的反对。

至9月21日发生戊戌政变,变法只进行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三)结果:

慈禧下令逮捕参与新政的维新党人,处决维新志士,维新人士溃逃。至此,戊戌变法最终失败。

(四)失败根本原因

1)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2)维新派不敢彻底否定封建主义,不敢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幻想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实行改良

3)不敢反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幻想西方列强支持变法运动,认为只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就能富强起来,从而避免帝国主义侵略。

4)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力量对比悬殊。没有严密组织、不掌握政权和军队、没有取得群众支持。

(五)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虽未能达到自强御侮的目的,但体现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把民族救亡意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虽未达到政治改良的目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

3)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提倡西学、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纲常伦理,大大突破了封建主义思想的束缚,提高了社会民主意识。

二、义和团运动的背景、经过及作用(P196、203、216-217)

(一)背景

西方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大肆进行间谍活动,干涉中国内政,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欺压百姓,霸占民众地产,从事非法活动,给人民带来种种灾难,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恨。

(二)经过

1)扶清灭洋

1896年酝酿于鲁西南及其周边地区。正是发端于直隶、山东交界处山东冠县北十八村与直隶威县东境沙柳寨等毗连地带。在山东兴起时打出“扶清灭洋”口号,烧教堂,杀教士,引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转入直隶

1900年义和团由山东进入直隶,与当地义和团联合斗争,声势大振,且在直隶逐步走向高潮。

3)列强介入

1900年春,北京城已有义和团零星活动,义和团势力越来越壮大,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采取严厉措施扑灭义和团,之后认为只凭清廷的力量很难将其镇压,因此进行武装干涉。

4)对外宣战

1900年6月21日,清廷发布“宣战”诏书,利用义和团以御外侮,放弃之前的攻剿政策。但清廷仅凭义和团的力量难以抵挡列强的猛烈进攻。

1900年8月15日,北京陷落,联军占领北京,对义和团和民众进行残酷屠杀。

(三)作用

1)是中国人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甘任人宰割的顽强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虽失败了,但它打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3)激励了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4)严重冲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义和团运动(名词解释)

又称义和团事件,或贬称庚子拳乱等,为19世纪末由民间秘密团体反洋教而引起中外冲突的运动。义和团(又称义和拳),原为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民间秘密会社,以“反清复明”为口号。1897年山东曹州教案发生后,德国出兵占据了胶州湾和胶澳(今青岛),俄、英、法国分别占领旅顺、威海和广州湾(今广东湛江)。国难当头,义和团开始支持清朝抵抗列强,改其口号为“扶清灭洋”,烧教堂、杀教士,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三、袁世凯与义和团的关系(201)

1988年3月,毓贤升任山东巡抚,12月初被清廷调离,转而任命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袁世凯率领武

卫右军到济南准备镇压义和团,但清廷要求袁世凯遇有民教之案应当“持平处理,不可徒恃兵力”,表明清廷对义和团的政策开始转变。初始,袁世凯镇压义和团有所节制,后来政治局势明朗后就大开杀戒,迫使不少拳民离开山东进入直隶。义和团在直隶逐步走向高潮。

四、《辛丑条约》的由来、内容及影响。(213)

由来: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清政府于1901年被迫与英美等11国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共12款及19个附件。因其年为辛丑年故名为《辛丑条约》。

内容:

1)清政府向11国赔款白银4.5亿两,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

2)拆除大沽口及北京至大沽口通道的炮台,列强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12个地方驻军。

3)惩办与列强作对的官吏,中国人用不得成立与列强为仇的组织,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影响:

《辛丑条约》成为近代中国赔款数最多、主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名词解释)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清政府于1901年被迫与英、美等11国签定的丧权辱国条约,共12款及19个附件。因是年为辛丑年,故名。条约规定清政府向11国赔款白银4.5亿两,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拆除大沽及北京至海通道的炮台,列强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12个地方驻军,惩办与列强作对的官吏,中国人永远不得成立与与列强为仇的组织,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成为近代中国赔款数最多、主权丧失最严重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又称庚子事(国)变等,指1900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奥8国为镇压义和团而入侵中国所引发的战争。是年5月28日,英国驻华公使以义和团危及使馆区为由,要求泊在大沽附近的外国战船增援,各国水手及陆战队员陆续登岸抵达北京,并逐步增至4万多人,烧杀掳掠。义和团被消灭及清军溃败后,西太后挟光绪帝逃往西安,清廷与派兵8 国在内的11国签订《辛丑条约》,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主权。

东南互保

八国联军之役时,东南各省违背中央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1900年6 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等11国同时宣战后,江督刘坤一、鄂督张之洞、粤督李鸿章、闽督许应骙、川督奎俊、鲁抚袁世凯等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凡9条,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东南各地方政府不奉行宣战诏令,列强也不得在东南地区启衅。此举使鲁、冀以外地区免遭战乱,同时为地方派系拥兵自重埋下了祸根。

跟进思考:同在亚洲,同为维新改革,时间不相上下,为何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命运不同?

1、路径之别:日本——自下而上;中国——自上而下

2、改革者力量之别:日本——在西南诸藩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中国——维新派与顽固派同居京城,动静皆受顽固派的监视与掣肘;

3、支持者之别:日本——大量士绅因封建制度衰弱而转向资产阶级阵营;中国——地方官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

4、时宜之别:日本——以中国太平天国为中心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为日本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没有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

5、列强态度之别:日本——获得美国扶持,企图使之成为在远东的前哨阵地;中国——遭受帝国主义瓜分。

第六章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前同盟会领导的武装,尤请关注今广西境内者

1、钦廉防城起义

时间:1907.9.2——17

别称:丁未钦州防城之役,防城起义

领导者:同盟会,会员主和顺

职务: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

利用力量:清朝新军,钦州三那抗击暴动民众,会员,民团

战果:占领防城第一线,擒杀知县等,宣传革命

进展:攻打钦州失利,改攻灵山,南宁未下,攻下横州,求淳失败后余部退往十万大山、越南。

2.镇南关起义:

又称:丁未镇南关之役

起因:钦廉防城起义败后,孙中山派黄明堂为镇南关都督举行起义

经过:1907.12.2

3、铁廉上思起义

又称:戊申马骂山之役

过程:

二、“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①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的统治。

②民权。建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民生。平均地权,核定地价。

三、梁启超对旧史学的批判,注意“四弊”的内容,P.282

①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新史学,正式提出“史界革命”的口号,新史学提倡音运用进化论和文明史论,猛烈批评和攻击传统史学,指出其具有“四弊,二病”;

②“四弊”为“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二病”为“能铺叙而不能别裁”、“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四、20世纪初的中国人翻译的社会学著作、中国专门刊载小说的刊物,P.283,P.286

①“社会学”一词,较早出现在谭嗣同《仁学》

②1902年章太炎翻译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

1903年,平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法》以《群学肄言》之名,由上海文明编译局出版。

马君武译《社会学原理》(斯宾塞著);吴建常译《社会学理论》(吉丁斯著);金鸣銮译《社会学》(?江保著)

③《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新新小说》《小说日报》《小说林》《小说时报》《小说世界》

五、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争,PP.244~245

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改良派颂扬清政府“深仁厚泽”,否认清朝的民族压迫,认为可以在保留清政府的前提下进行政治改革。革命派则以大量事实揭露清朝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认为满族矛盾不可调和,满族对汉族的压迫虐待必然激起汉族的仇恨与反抗;

第二,要不要通过政治改革手段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改良派反对实行民主共和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甚至开明专制。革命派以西方天赋人权的理论和中华民族自古有高度文明的事实,说明中国国民完全有接受民权立宪的能力,民主共和制度适合于中国。

第三,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改良派认为中国没有严重贫富差距,不必、不可、不能实行社会革命,只需进行社会改良即可。革命派则以欧美等国贫富悬殊的事实,说明社会革命之必要与可行。

第四,革命派在大论战中还驳斥了改良派关于革命必然会引起内乱,引起外国干涉导致国家瓜分的论点。尽管革命派存在自身的弱点,但他们所宣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因此赢得了更多人的赞同和欢呼。

意义:通过这场论战,革命党人对革命派的主要论点做了全面的清算,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进一步阐释、宣传了同盟会的纲领,促进了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

第七章北洋军阀

一、中国近代军阀如何形成?

1、晚清八旗和绿营战斗力低下,地方团练成为镇压太平军等的工具,团练势力趋扩大,影响中央决策。

2、八国联军侵华后,清廷意识到旧军队不足以应付内忧外患,开始编练新军。但因经费有限,各地新军由地方自筹自招自练,导致了军阀的出现。

3、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重用袁世凯抵抗革命,使效忠袁的北洋新军军官们成了北洋军阀,地方新军则成为各地军阀之骨干。

4、民初各省都督治理军政,都督们在掌握各省政经大权,成为了军阀养成的温床。

5、护国战争后,各地军阀正式成型。

二、近代军阀形成的原因(1——3内因;4外因)

①袁世凯死后,无人有足够的力量支配整个中国,北洋军内部派系争斗,各省有实力的人物为保存自己的政治利益纷纷组建军队。划分势力范围,形成军阀。

②中国封建社会长达千余年,建立了完善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各地形成完备的体系,并独立发展,成为军阀能依省割据的经济因素。

③半个多世纪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形成大批具有浓厚自然经济特色的地主与绅商,他们对全国性的市场没有兴趣,却渴求安定的生产环境与政治特权,在经济上支持当地的军阀。

④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市区在华代理人,担心在华利益损失,转求地方代理人,向军阀提供经济、技术上的支持,利用地方军阀的矛盾而治之。

三、陆荣廷在护国运动中的表现

四、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机会。(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何表现?英国对华输出减少了约1/2,法国减少到不足战前的1/3,德国货则完全停止了进口)

表现:

①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600多家,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何发展快?交战国扩军备战,削减民用工业)

②辛亥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

③涌现出一批代表人物,如张骞、周学熙和荣德生、荣宗敬两兄弟。

④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借宿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

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

名词解释:

谭嗣同

1865~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字复生,湖南浏阳人。甲午战后,在湖南协助维新派设立时务学堂,办《湘学报》,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主张。撰文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被授予四品卿衔,任军机处章京,参预变法。变法失败后被杀于北京菜市口,为“戊戌六君子”之一。著有《仁学》、《寥天一阁文》等。

《马关条约》

中日两国为结束甲午战争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95年4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和日本内阁总理伊藤博文在日本的马关(今下关市)春帆楼签订。主要内容为: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日本从中获得巨大利益,列强各国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而获得割地、赔款外的所有权利,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辛酉政变

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发动的宫廷政变。因发生于夏历辛酉年而名,又称“祺祥政变”、“北京政变”。1861年咸丰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6 岁的儿子载淳继位,御前大臣载垣、肃顺等赞襄政务(称“顾命八大臣”),总摄朝政。载淳生母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勾结奕?,逮捕肃顺等,任命为议政王,由桂良等组成新的军机处,改“祺祥”年号为“同治”,由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慈禧从此掌握清朝最高权力,长达47年之久。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又称庚子事(国)变等,指1900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奥8国为镇压义和团而入侵中国所引发的战争。是年5月28日,英国驻华公使以义和团危及使馆区为由,要求泊在大沽附近的外国战船增援,各国水手及陆战队员陆续登岸抵达北京,并逐步增至4万多人,烧杀掳掠。义和团被消灭及清军溃败后,西太后挟光绪帝逃往西安,清廷与派兵8 国在内的11国签订《辛丑条约》,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主权。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所颁布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文件。颁布于1853年。规定将土地分为九等,好坏搭配,按人平均分配,15岁以下减半。每户留足口粮,余归圣库。建设以“两”为单位的社会组织,推行每岁一举的乡官制度,设置女官,开科取士,男女平等,废除买卖婚姻,描绘了一幅“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蓝图。但在连年征战的环境中,无法完全推行这绝对平均的制度。

中国近代史选择题专项训练100题

中国近代史选择题100题 1.“鸦片烟,真狡狯……这是西洋要将中国害。远从印度运将来……将一座好神州化作烟世界。一方好田地,尽把罂粟栽。一个好人家,尽将烟器摆。一条好花街,尽把烟馆排。女子变妖怪,男子变痴呆。未老身先死,已死身不埋。”这首民间歌谣反映的社会问题最早出现于() A.清朝前期B.晚清时期C.义和团运动时期D.民国时期 2.英国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开放了十余个通商口岸,放弃了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一部。该时期英国侵华的本质意图应是() A.掠夺中华无所不有的财富,积累原始资本B.打开中国大门,使其成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C.把中国变成英国最大的海外殖民地D.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并使之合法化 3.1840—1860年英国连续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动力来自于() A.资本主义制度B.资本主义本质C.工业革命D.第二次工业革命 4.清朝一位商人从上海运一批货物到汉口,受到各地官吏的百般刁难和重重勒索。他气愤地说:“朝廷有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自由通航,不受盘索,而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船为什么就不行?难道非要中国商船都插上外国旗子才有生路吗?”这件事你认为最早应发生在哪次战争以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两次鸦片战争对英国而言都是侵略战争,对中国而言都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但最终结局是非正义的一方战胜了正义的一方,这说明() ①社会制度先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之一②战争的性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惟一因素③英勇无畏的精神不能完全抵抗先进的军事技术④战争结局与指挥者的素质直接有关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 6.明治天皇即位之初,就在《御笔信》中扬言要“继承列祖列宗之伟业”,“开拓万里之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他的这种野心产生的根源是() A.日本具有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B.长期闭关锁国使日本对世界缺乏正确了解,盲目自大 C.中国、印度等亚洲传统强国正在迅速陨落D.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7.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和看法时,引用了一百多年前台湾诗人丘逢甲的诗句:“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丘逢甲这首诗应创作于1896年②温总理借这首诗表达了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反对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提纲——个人整理精华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上篇 近代中国历史轨迹发生改变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原因) 1.中国集权官僚制的消极影响; 2.晚清政治的衰败与晚清政府 的贫困化; 3.西方列强的侵略; 4.中国文化传统的障碍:中央帝国观念、重农抑商传统、重义 轻利传统、崇古薄今取向。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1.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 众的矛盾。 2.相互关系:两大基本矛盾互相交织,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历史任务: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 富裕。 2.相互关系: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 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有利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人民解放。 3.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必由之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 主革命。

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的表现,影响 一、军事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 围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二、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扶植、 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 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课件版本】 鸦片贸易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1、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是中国有多年来的出超国变成入超国,使中国白银外流,国库空虚。 2、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影响了人民生活。 3、严重破坏了社会风尚,破坏了生产力。

中国近代史复习要点(精华版)

第一单元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1、英国鸦片战争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两大历史任务:a.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解放。 3、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意义):鸦片战争以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原因),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5.沙俄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6、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任务。 8、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牺牲,是我国的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9、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反侵略战争失败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经济技术的落后。 11.启示:侵略战争是列强为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挑起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落后是中国一次次挨打的主要原因。失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震撼与刺激,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奋起。唯有不断变革、自强、自立,才能使自己的祖国屹立于民族之林,受到世界的尊重。 时间不平等条约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 《南京条约》中国开始被列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 11洋务运动的目的: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运动的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奕忻(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 洋务运动的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3)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评价洋务运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12、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13、戊戌变法:1898年6月到9月,内容:(课本P34—P35)。性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影响: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资本主义改良方案,有利 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就一步发展。启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康有为等人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 14、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个革命团体,成立地点:檀香山)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为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创办的机关刊物《民

中国近代史试题(含答案)

中国近代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这里“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下列图片中的历史人物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收复新疆的是( ) 3.列强对近代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其中19世纪九十年代与19世纪四十年代的战争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列强获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B.侵犯到中国渤海地区 C.允许列强在华设立使馆界 D.割占中国的领土面积扩大 4.在近代中国,有这样一批机器工业:企业实行雇佣制,经费由政府拨给,产品分配给军队。下列企业中属于这批工业的有( )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滦州煤矿公司 D.沈阳飞机制造厂 5.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加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掀起了

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关这场变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绪帝颁布诏书标志着变革的开始 B.在变革中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 C.此次变革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 D.这是一场以光绪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6.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某一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资料和文章。你认为这一学习活动的主题应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三民主义” D.“民主”和“科学” 7.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的力量进行了不同尝试。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蔡元培倡导学术上“兼容并包”②公车上书③兴中会成立④北洋海军的建立 A.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③② D.③②④①8.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潮的主流始于( ) A.新文化运动前期 B.十月革命爆发后 C.五四运动后 D.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9.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

备课参考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复习纲要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 复习纲要 内容提要: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整理和呈现方式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文字和图示相结合的方式将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作了初步整理,以帮助师生在高三阶段的复习中更为扎实有效地进行复习提供思路。 1840年到1949年的109年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它包括三条基本线索(主要是指在一定时期的历史发展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体现历史过程本质的主流): ①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并与本国封建主义势力相勾结,逐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苦难史; ②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国内封建主义,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民主革命史;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产生、成长、萎缩的艰难发展史。 历史思维不能停留在机械的记忆和简单的理解的地 步,而必须具有历史的时空观和发展观,建立历史时空的 结构体系,去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规律,以及社会自 身运动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条件。 (一)资本帝国主义侵华史

1.多样化的侵华手段 2.不同历史时期的侵华特点 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3.侵华势力的此消彼长 4.积极扶植代理人 5.共同支配中国 6.中国落后的内因和外因 (二)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史 1.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广大爱国军民以及各阶级、阶层的仁人志士,都曾为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2.农民阶级的地位和作用:①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由于身受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 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具有反抗压迫和剥削、要求自由和平等的革命性。 ②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农民是小生产者,落后的小生产者不是

【高中】中国近代史复习笔记

中国近代史 1840--1949 第1课 中国近代史综述 一些宏观理论与概念 一、研究中的两大范式 1、“革命史范式”将中国近代史视为西方殖民入侵。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 2、“现代化范式”认为改革或革命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手段,中国近代史是“多点一线”,生产发展、技术救国、阶级斗争、政治革命、制度变革、思想冲突、文化变迁等“多点”都汇聚成了“现代化”这条主线。近年来高考命题常着眼于此挖掘史实,体现命题的时代特色,需要引起注意。 二、革命史范式的时间线索 三、革命史范式的主要问题 1、社会性质: 2、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 。 ☆1901年后两大矛盾趋于合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3、革命对象: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革命任务 社会矛盾社会性质 鸦片战争后 鸦片战争前 封建社会 地主阶级—农民 阶级(封建主义-人民大众)反封建主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外国资本主义-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人民大众 反侵略反封建

4、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5、历史主题: 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富裕,这也是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任务。 四、基本线索 1、屈辱沉沦史: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争探索史:中国人民一方面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抗争(抗争史),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近代化)的道路(探索史)。 如太平天国运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属于抗争史的内容;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等属于探索史的内容。 五、晚清民国纪年 1、晚清年号:乾隆 1736——1796 嘉庆1797——1820 ?道光 1821——1850 咸丰 1851——1861 ?同治1862——1874 光绪 1875——1908 ?宣统1909——1911 2、中华民国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1912-1913) 北洋军阀政府(1913-1928)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民国纪年法转换公元纪年法的方法: ?民国纪年法年份+1911=公元纪年法年份 ?例如:民国8年就是8+1911=1919年,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必修专题复习方法

中国近代史必修专题复习方法 一、关于近代化概念 近代化即现代化,指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为推动,实现封建传统农业 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政治上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封建争取民主 自由;思想上争取自由、民主、科学;经济上向西方学习现代军事技术、努 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二、中国近代化的背景国际背景:(1)资本主义 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资本主义近代化成为时代潮流。(2)西方资本 主义国家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强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实力和野心。 国内形势:(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武力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一步一步 地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 想文化也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社会落后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解体。三、内容(一)经济上:近代工业兴起。1.洋务企业:(1)创办的背景:外患:两次对外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认识到外国的船坚炮利;60年代中外暂时 和好。内忧:尖锐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统治危机。(2)评价洋务运动: ①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宣告了洋务运 动的破产。②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生产技术方面: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装备了我国第一批近代军工、航运、采冶、纺织、电讯等生产部门,生 产工具发生变革。b.洋务派引进雇佣一批外国技术人才,培养了人员,传授 了技艺。文化教育方面:a.创办新式学校、学馆,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 教学内容,而是以格致之学为主;培养方向,不再是封建官吏,而是一些从 事实际业务的有用人才。翻译外国书籍,还出现了一批中国近代的科学家。b.派遣留学生,培养了人才,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 了积极的作用。d.创办报刊。军事方面:a.近代海军建立起来,军事近代化起

中国近代史纲要网课选择题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网课选择题单选题 第一套 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提出者是() A、龚自珍 B、林则徐 C、洪仁玕 D、魏源 你的答案:D 2、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战略失误导致北伐失利 C、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D、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 你的答案:A 3、中日甲午战争中,日军野蛮屠杀和平居民的地点是( ) A、大连 B、旅顺 C、平壤 D、花园口 你的答案:B 4、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是: A、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1642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D、1790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你的答案:A 5、英国强迫清政府割让香港的条约是: A、1842年《南京条约》 B、1860年《北京条约》 C、1858年《爱珲条约》 D、1895年《马关条约》 你的答案:A 6、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林则徐 D、魏源 你的答案:C 7、由李鸿章管辖的清政府海军主力是: A、广东水师 B、北洋水师 C、南洋水师 D、福建水师 你的答案:B 8、标志着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条约是: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俄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你的答案:C 9、太平天国后期担任军事指挥的青年将领( ) A、杨秀清、石达开 B、萧朝贵、冯云山 C、陈玉成、李秀成 D、石达开、韦昌辉 你的答案:C 10、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清朝统治和汉族的矛盾 你的答案:B 1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侵占我国.北方大量领土的国家是( ) A、日本 B、俄国 C、德国 D、英国 你的答案:B 12、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半殖民地经济 D、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近代史复习总结

中国近代史复习总结 第一章 1、鸦片战争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842年8月29日,中国签订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1843年10月中英《虎门条约》 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夏条约》 10月签订中法《黄埔条约》 2、《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法国公使得住北京;(2)通商(3)天主教教士得入内地自由传教;法国人得往内地游历;(4)商议关税(5)兵船可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停泊;(6)赔款 3、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级经验教训是什么? 答: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 经验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第二章 4、《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其评价? 答:《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每亩土地按每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然后好田坏田互相搭配,好坏各一半,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的男女每人得到一份同等数量的土地,不满16岁的减半。同时,还提出“丰荒相通”、以丰赈荒的调剂办法。 评价:(1)《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2)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极大地调动农民反封建的积极性。 (3)空想性:首先绝对平均分配土地无法实现。其次,作为小生产者,“均贫富,产品归公”的思想超越了其小私有者的本性,所以无法实现,是一种空想。 (4)落后性: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目标,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 5、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 6、洋务运动的基本内容: 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②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③创办近代海军; ④创力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 历史作用:①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②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起步;③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风气和价值观的开始改变。 失败原因: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③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7、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③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三章 8、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中国近代史纲要选择题题库及答案

1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提出者是 (D ) A. 龚自珍 B. 林则徐 C. 洪仁玕 D.魏源 2 、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 A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 .战略失误导致北伐失利 C .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D .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 3 、中日甲午战争中,日军野蛮屠杀和平居民的地点是( B ) A .大连 B .旅顺 C .平壤 D .花园口 4 、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是:A A 、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 、1642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 、1789 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D 、 1790 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5 、英国强迫清政府割让香港的条约是:A A 、1842 年《南京条约》 B 、1860 年《北京条约》 C 、1858 年《爱珲条约》 D 、1895 年《马关条约》 6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C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林则徐 D 、魏源 7 、由李鸿章管辖的清政府海军主力是:B A 、广东水师 B 、北洋水师 C 、南洋水师 D 、福建水师 8 、标志着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条约是: C A 、《中英南京条约》 B 、《中俄条约》 C 、《辛丑条约》 D 、《马关条约》 9 、太平天国后期担任军事指挥的青年将领( C ) A .杨秀清、石达开 B .萧朝贵、冯云山 C .陈玉成、李秀成 D .石达开、韦昌辉 10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B ) A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 .清朝统治和汉族的矛盾 11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侵占我国.北方大量领土的国家是( B ) A .日本 B .俄国 C .德国 D .英国 12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B) A .商品经济 B .自然经济 C .半殖民地经济 D .资本主义经济 13 、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是( D ) A .《四洲志》 B .《定国是诏》 C .《应诏统筹全局折》 D .《天朝田亩制度》 14 、左宗棠开办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C ) A .湖北织布局 B .继昌隆缫丝厂 C .福州船政局 D .发昌机器厂 15 、义和团运动首先兴起于( A) A .山东 B .直隶 B .天津 D .北京 16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是 ( B ) A .林则徐 B .魏源 C .洋务派 D .义利团 17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B )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完美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Microsoft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仅供参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落后封闭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封建社会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3)基本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中国近代史选择题专项训练100题(详细版有答案)

中国近代史选择题专项训练100题 1.(自创题)“鸦片烟,真狡狯……这是西洋要将中国害。远从印度运将来……将一座好神州化作烟世界。一方好田地,尽把罂粟栽。一个好人家,尽将烟器摆。一条好花街,尽把烟馆排。女子变妖怪,男子变痴呆。未老身先死,已死身不埋。”这首民间歌谣反映的社会问题最早出现于() A.清朝前期 B.晚清时期 C.义和团运动时期 D.民国时期 2.(自创题)英国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开放了十余个通商口岸,放弃了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一部。该时期英国侵华的本质意图应是() A.掠夺中华无所不有的财富,积累原始资本 B.打开中国大门,使其成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C.把中国变成英国最大的海外殖民地 D.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并使之合法化 3.1840—1860年英国连续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动力来自于() A.资本主义制度 B.资本主义本质 C.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4.清朝一位商人从上海运一批货物到汉口,受到各地官吏的百般刁难和重重勒索。他气愤地说:“朝廷有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自由通航,不受盘索,而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船为什么就不行?难道非要中国商船都插上外国旗子才有生路吗?”这件事你认为最早应发生在哪次战争以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两次鸦片战争对英国而言都是侵略战争,对中国而言都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但最终结局是非正义的一方战胜了正义的一方,这说明() ①社会制度先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之一②战争的性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惟一因素③英勇无畏的精神不能完全抵抗先进的军事技术④战争结局与指挥者的素质直接有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6.(自创题)明治天皇即位之初,就在《御笔信》中扬言要“继承列祖列宗之伟业”,“开拓万里之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他的这种野心产生的根源是() A.日本具有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B.长期闭关锁国使日本对世界缺乏正确了解,盲目自大 C.中国、印度等亚洲传统强国正在迅速陨落 D.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7.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和看法时,引用了一百多年前台湾诗人丘逢甲的诗句:“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丘逢甲这首诗应创作于1896年②温总理借这首诗表达了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反对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政治立场③这首诗表达了台湾人民对《辛丑条约》割让台湾的悲愤心情④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④领教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精神 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9.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已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种状况应出现于下列哪一条约签订之后()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下列主张中突出体现了农民阶级局限性的是() A. 扶清灭洋 B. 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 C.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D.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11. (自创题)1896—1901年,义和拳(义和团前身)、义和团和义和团残部的口号分别是“反清复明”、“扶清灭洋”和“扫清灭洋”,这表明() ①农民阶级没有科学理论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②农民阶级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③中外民族矛盾逐渐激化,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④农民阶级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不断深入⑤旧式的农民战争逐渐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专题概述 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 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 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

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 知识结构 重点强调 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 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 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 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爱国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救亡图存,为了民族独立、 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专制反侵略的爱国性质。 4、继承性和发展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 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各种思想主张或理论成果都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5、由被动到主动: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 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维新变法昙花一现,辛亥革命成果落空,最终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民族、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二、近代中国人学西方不断深化的过程 1、学技术、器物:学军事、工业技术,如新思想萌发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家天下”局面,正式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度的是() A.益 B.启 C.有扈氏 D.舜 2.中国奴隶制国家的组织形式脱胎于原始社会末期的() A.军事民主制 B.等级君主制 C.城邦民主制 D.部落家长制 3.中国近代史上被称为“贿选宪法”的是() A.《中华民国约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钦定宪法大纲》 4.春秋时期,最先设立县郡的是() A.晋国和魏国 B.晋国和楚国 C.齐国和燕国 D.赵国和韩国 5.汉武帝时设立的巡行地方,监督郡国守相的监察官员称为() A.尚书 B.州刺史 C.州牧 D.郡守 6.春秋时期的赋税制度改革包括() A.田税和人头税 B.田税和军赋 C.人头税和牲畜税 D.军赋和房税 7.魏国建国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而实行的选官制度是() A.九品中正制 B.三公九卿制 C.三省六部制 D.三公宰相制 8.隋唐时期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能机构是() A.九寺 B.尚书六部

C.五监 D.三公 9.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A.皇帝与太子的矛盾 B.皇帝与皇后的矛盾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10.五代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最为切实可行的入仕途径是() A.征辟 B.科举 C.举荐 D.入幕 11.辽代的政府官员中,林牙大致相当于唐代的() A.太傅 B.翰林 C.中书舍人 D.枢密使 12.明代的最高审判机关是() A.大理寺 B.都察院 C.刑部 D.厂卫 13.康熙为抗衡议政王会议的影响而设立的机构是() A.翰林院 B.军机处 C.同文馆 D.南书房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中央行政体制为() A.责任内阁制 B.总统制 C.君主立宪制 D.委员会制 15.近代西方列强借以控制清政府的财政并进而影响清政府内政外交的机构是() A.咨议局 B.总理衙门 C.总税务司 D.会议政务处 16.根据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发布的《关于公文程式咨》的规定,公署职员公告一般人民者称为()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一(这套题整理的不错)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每小题1分 共20分) 1.1936年10月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 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D ) A.陕北保安地区 B.陕北洛川地区 C.陕北瓦窑堡地区 D.甘肃会宁、静宁地区 2.遵义会议后 中共中央政治局成立了新的三人团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其成员是( C) A.毛泽东朱德、周恩来 B.毛泽东、朱德、王稼祥 C.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D.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 3.中华民族进入全民族抗战是在(D ) A.九一八事变后 B.一二八事变后 C.华北事变后 D.卢沟桥事变后 4.1935年12月 中国共产党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会议是(B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晋绥干部会议 5.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 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胜利的战役是(A ) A.台儿庄战役 B.桂南战役 C.枣宜战役 D.中条山战役 6.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关键的阶段是( B)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7.1945年4月 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中国代表团中的解放区代表是(C ) A.周恩来 B.刘少奇 C.董必武 D.王若飞 8.抗日战争胜利后 国共双方通过重庆谈判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的时间是( C) A.1945年8月 B.1945年9月 C.1945年10月 D.1945年11月 9.1947年10月10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的口号是(C ) A.和平、民主、团结 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B.C.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 D.将革命进行到底 10.1949年6月 毛泽东发表的系统论述中国共产党建国主张的著作是(D ) A.《新民主主义论》 B.《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1.1898年发表《劝学篇》一文 对抗维新变法的洋务派官僚是 (C ) A.李鸿章 B.左宗棠 C.张之洞 D.刘坤一 12.戊戌维新时期 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三湾改编 参考答案: 1927年9月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失败之后,在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毛泽东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改编。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是,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共产党各级组织,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三湾改编成为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2、《资政新编》 参考答案: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编》。《资政新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各方面,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3、过渡时期总路线 参考答案: 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它的实施,使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4、三大战役 参考答案: 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对国民党军队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前后历时4个月零19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154万余人。三大战役是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它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

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5、八一南昌起义 参考答案: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是:第一,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第二,它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第三,它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6、九一八事变 参考答案: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小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接着,日军分别向沈阳和长春,四平,公主岭等地发起进攻。这就是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了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7、邓小平南方谈话 参考答案: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就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本质、发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深刻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阶段,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8、西安事变 参考答案: 1936年12月初,蒋介石飞抵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地区的红军。张学良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与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等的努力下,经过和平谈判,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