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学精要

经济学精要

经济学精要
经济学精要

经济学精要2007年专升本辅导适用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经管分院

2007-3-7

2007年专升本经济学考试辅导讲义

考试教材: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三版。

梁小民:《西方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第三版。

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三版。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五版。

考试题型:

选择题(含单项和不定项)

名词解释

简答及计算题(或辨析题)

分析论述题

初步应用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现象、解决市场经济中各种问题。

第一章引论

一、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在有限资源的各种可供利用组合中,进行选择的科学。

2.资源稀缺性:指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是稀少短缺的。

3.选择:稀缺的资源如何进行合理配置。

4.机会成本: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

5.资源配置。资源配置问题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6.资源利用。两种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

7.生产可能性边界: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产品的最大组合。

8.简单的经济模型(循环流向图)。

二、微观与宏观

1.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家庭和单个市场等微观供求行为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经济科学。

2.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对象是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3.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市场有效,市场万能。

4.宏观经济学:研究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及政府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整体经济等宏观经济问

题。

5.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中心理论是国

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6.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市场失灵,市场不完善,政府有能力。

7.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两者互相补充,资源充分利用和资源合理配置是经济学

的两个方面。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两者都是实证分析。微观经济学的本质:市场有效,市场万能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失灵,市场不完善,政府有能力。

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经济学:不讲价值判断,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只描述不评价。

2.规范经济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要作好坏的评价。

3.如何用实证分析法得出经济理论的程序和方法。(1)定义:对所分析的变量规定出明确的含义。

(2)假设:是某一理论所适用的条件。(3)假说:在一定假设下利用定义去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即未经证明的理论。通常是对某些现象的经验性概括或总结。(4)预测:根据假说提出对经济现象未来发展的看法。意义在于理论的应用或检验。

4.经济理论:通过对各种经济问题的分析所得出的经济现象本身的客观规律。

5.经济政策:根据经济规律制定的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的有关政策。

6.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相互关系。经济政策是经济理论的应用,包括微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

政策。经济理论是经济政策的基础,没有正确的经济理论就难以制定出正确的经济政策。经济政策必须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并不意味着先有经济理论后有经济政策。常见的情况是,先有了解决某个实际问题的经济政策,而后才有为之服务、对其做出解释的经济理论。

四、经济学发展简史

1.经济学发展过程四个阶段中的代表性经济理论。掌握每阶段经济理论的特点和代表人物。(1)

重商主义。英国托马斯?孟。(2)古典经济学。英国亚当?斯密。(3)新古典经济学。英国马歇尔。(4)宏观经济学。英国凯恩斯。现代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美国萨缪尔森。

2.经济学十大原理。(1)人们如何做出选择。(2)机会成本。(3)理性的人。(4)人们会对激励

作出反映。(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最好方法。(7)政府有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取舍。

第二章供求理论与均衡价格机制

一、需求理论

1.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人们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需求是购买

欲望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需求定理: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P↑,Q↓;P↓,Q↑。

3.区分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1)需求量变动。其他因素不变,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引

起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2)需求的变动。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化(收入变),

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

4.影响需求的因素:(1)商品本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2)消费者的收入及社会分配的公

平程度;消费者偏好(嗜好);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3)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政府的消费政策。

二、供给理论

1.供给: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厂商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供给是供给

欲望与供给能力的统一。

2.供给定理:供给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P↑,Q↑;P↓,Q↓。

3.影响供给的因素:(1)厂商的目标;厂商对未来的预期。(2)商品本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

格。(3)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的变动。(4)政府的政策。

4.区分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1)供给量变动。其他因素不变,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引

起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2)供给的变动。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化(成本、技术变化),引起供给曲线的移动。

三、 均衡价格理论

1. 均衡价格: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同一价格,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

时的价格。

2. 均衡数量: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3. 供求变化对均衡价格的影响。(1)供给不变。需求增加,则使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均衡价

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则使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2)需求不变。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右移,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左移,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4. 供求定理: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引起均衡产量与均衡价格的变化。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

求,价格上涨。

四、 价格理论在微观经济学的地位

1. 市场经济中价格的作用。作为指示器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调节需求和供给;使资源配置达到

最优状态。

2. 价格机制如何调节经济运行(价格机制的含义)。(1)均衡价格机制:供求不平衡,市场出现

两种状态:过剩与短缺。(2)市场价格>均衡价格:供大于求,商品过剩或超额供给。在市场自发调节下,需求者压低价格,供给者减少供给量。价格必然下降,直下降到均衡价格的水平。

(3)反之如此。市场机制作用下,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

3. 价格机制调节经济的条件。(1)经济单位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2)存在市场。(3)市场

竞争的完全性与公平性。

4. 支持价格: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支持价格一定>均

衡价格。

5. 限制价格:政府为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的最高价格。限制价格一定<均衡价

格。

6. 限制价格的影响。(1)有利于社会平等和社会安定。(2)不利于刺激生产,产品短缺;不利于

抑制需求,资源浪费;社会风尚败坏,黑市交易。

7. 价格上限和价格下限如何影响市场结果。(1)价格上限如何影响市场结果。价格上限>均衡价

格,价格上限没有影响。价格上限<均衡价格,价格上限对市场有一种限制性约束,需求量>供给量,存在短缺。一些配给机制就会出现,可能是买者排长队:也可能是卖者寻租或徇私。尽管价格上限是出于帮助买者的愿望,但并非所有买者都能从中受益;受益者的付出总是高于价格上限,还有一些买者根本得不到。案例:加油站前的长队。(2)价格下限如何影响市场结果。价格上限<均衡价格,价格下限没有影响。价格下>均衡价格,价格下限对市场有限制性约束。引起过剩,一些卖者不能按市场价格卖出他们想卖的所有东西。如最低工资。(3)总之,价格上限导致供给不足,价格下限导致供给过剩。价格控制的目标往往是帮助穷人,但价格控制往往伤害了它想要帮助的人。

五、 供求弹性分析

1.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2. 弧弹性的计算方法。d e =P

P

Q Q ??。点弹性的计算方法。d e =Q P dP dQ ?- 3. 需求弹性的分类。(1)E=0完全无弹性。价格无论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如:急救

药)。(2)E= 无限弹性。价格为既定时,需求量是无限的。实行保护价的农产品。(3)E=1单位弹性。价格变动的比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如运输、住房服务。(4)E<1缺乏弹性。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主要是生活必需品。食品、药品。(5)E>1富有弹性。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主要是奢侈品。

4.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1)可替代性。可替代程度大Ed大,飞机。可替代程度小Ed小,胰岛

素。(2)用途的广泛性。用途广泛Ed大,电。用途小Ed小,小麦。(3)重要程度。需求程度大 Ed小,必需品,粮食。需求程度小Ed大,奢侈品——旅游。(4)支出中比例。所占的比例大 Ed大,汽车。所占的比例小 Ed小,香烟。(5)调节时间或使用时间。时间长 Ed大,

耐用品——冰箱。时间短 Ed小,非耐用品——报纸。

5.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6.需求收入弹性的计算公式。

7.需求收入弹性的分类。正常商品Em>0有三种(1)收入富有弹性 Em>1;如高档消费品和耐

用消费品、奢侈商品。(2)收入单位弹性 Em=1。如衣服。(3)收入缺乏弹性 0< Em<1。如必需品。(4)收入无弹性 Em =0。如食盐。(5)收入负弹性,Em<0。劣等品、吉芬物品。如

肥肉、土豆、籼米、公共交通等。

8.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消费支出总额。

9.恩格尔定理:其他条件不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有下降趋势。

一个家庭或国家,富裕程度越高,食品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越大。恩格尔系数:联合国判别生活水平的标准。30%以下最富裕,30~40%富裕,40~50%小康,50~60%勉强度日,60%以上

绝对贫困。

10.需求交叉弹性:当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1%,某种商品需求量会相应变动的百分比。

11.供给弹性:以价格为自变量,以供给量为因变量的弹性关系。

12.供给弹性的计算方法。

13.供给价格弹性的分类。供给曲线(1)过原点。 Es=1。(2)与Q平行 ES=∞。(3)与P轴平行

ES=0。(4)与P轴相交Es>1富有弹性。(5)与Q轴相交 ES<1缺乏弹性。(6)与P、Q轴同时相交,ES<0。

14.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1)时间因素。价格变化,厂商调整产量需要一定时间。短时内困

难,供给弹性较小。长期容易,供给弹性较大。(2)生产成本。产量增加只引起边际成本轻微提高,意味着供给曲线平坦,供给价格弹性较大。产量增加引起边际成本较大提高,意味着厂商供给曲线比较陡峭,供给弹性较小。(3)生产周期。生产周期较短的产品,可以根据价格变化及时调整产量,供给弹性较大。相反,较小。

六、弹性理论的运用

1.弹性理论的运用。(1)“薄利多销”:富有需求弹性商品,E > 1。(2)“谷贱伤农”:需求缺乏

弹性的商品,E < 1。

2.用图形说明需求的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

3.蛛网理论:研究本期价格波动对下期产量影响、从而出现蛛网状变化的理论。

4.蛛网理论的基本假设:生产周期较长,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本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

5.蛛网理论三种类型。(1)收敛型蛛网波动,即供给价格弹性小于需求价格弹性,供给曲线斜率

绝对值大于需求曲线斜率绝对值。(2)发散型蛛网,供给价格弹性大于需求价格弹性。(3)封闭型蛛网,供给弹性=需求弹性。

6.弹性与税收归宿。(1)对买者征税和对卖者征税是相同的,都使供给需求曲线的相对位置移动。

无论课税对象是谁,政府税收对市场均衡的影响并无本质区别。(2)通常情况下政府税收实际

是买卖双方共同承担的,即名义纳税人并不完全等于实际负税人。(3)买卖双方各自实际税负大小取决于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消费者负担份额×Ed=生产者负担份额×Es。(4)税收负担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弹性实际上衡量当条件变得不利时、买者或卖者离开市场的意愿。

7.税收与无谓损失。总福利的变化包括消费者剩余变动(负),生产者剩余变动(负)和税收收

入变动(正)。这三块相加,市场总剩余减少。买者和卖者由税收受到的损失大于政府收入的增加。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被称为无谓损失。

8.无谓损失的决定因素: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价格弹性衡量供给量和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

应。决定税收扭曲会使市场结果有多大变动。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大,税收无谓损失也越大。

9.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税收抑制市场活动,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该物品在新的均衡时销售量

减少了;买者与卖者分摊税收负担,在新的均衡时,买者为该物品支付得多,而卖者得到的少。

10.随税收规模的变动。由于税收扭曲了激励,就引起市场资源配置无效率。因为它使买者和卖者

不能实现贸易的好处。使买者和卖者改变自己的行为。

第三章效用论

一、效用论概述

1.欲望:人类一切的欲念及希冀。凡是人类所希望得到的,便是欲望。

2.效用U: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消费者需求某种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满足。

3.幸福方程式.萨缪尔森提出:幸福=效用/欲望

4.基数效用: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基数效

用论的分析方法:边际效用分析。

5.序数效用: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

顺序,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序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无差异曲线。

二、边际效用分析与消费者均衡

1.总效用TU:从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

2.边际效用 MU: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对某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人们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个消费单位中得

到的满足程度逐渐下降。

4.解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1)生理原因:兴奋度递减。(2)心理原因:人性。(3)物品本身用

途的多样性。

5.总效用TU与边际效用MU的关系。(1)当MU>0,TU↑。(2)当MU<0,TU↓。(3)当MU=0,TU

最高点,总效应达到最大。

6.消费者均衡的假设条件:消费者偏好(嗜好)既定,消费者收入既定,商品价格既定。

7.消费者选择理论

8.边际效用消费者均衡的条件:(1)把全部收入用完。(2)每一元钱都化在刀口上,每一元钱用

在不同商品上的边际效用相等。效用最大化原则: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三、无差异曲线与消费者均衡

1.理性消费者三大偏好:(1)完全性。可以明确比较和排列不同商品组合。要么A

要么A>B。(2)可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3)非饱和性。对每一种商品的消费都没有达到饱和点。对任何商品,总认为多比少好。

2.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X1、X2两种商品不同组合,却给消费者带来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无差异:线上任何一点X1与X2的不同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相同。

3.无差异曲线的特征:(1)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2)凸向原点。(3)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

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4.消费可能线(预算约束线、预算线):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最

大数量的组合线。预算线上的每一点,X1X2两种商品组合不同,但支出相等。

5.预算线的移动。(1)平行移动。收入减少,消费可能性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收入增加,消费

可能性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2)两种商品的P同比例变动:上升,向左下方平行移动。下降,向右上方平行移动。(3)旋转。其中一种商品P变化。无差异曲线分析与消费者均衡。能够用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结合来分析消费者均衡。

6.消费者的最优选择:(1)把钱花光,买到商品的最大数量。(2)追求最大的满足。收入既定,

预算线必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在切点上,实现了消费者均衡——效用最大化。

四、消费者选择理论的应用

1.收入效应:因价格变化而带来的实际收入的变化,导致需求量的变化。

2.替代效应:价格变动引起其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引起其需求量的变动。

3.需求定理所表明的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动的关系是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共同作用的结

4.需求曲线的推导。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解释。价格P与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边际效用递

减,随着购买量的增加,消费者的愿意出价递减。对于任一商品来说,随着需求增加,MU递减。为了保证MU/P恒等于λ,商品价格要同比例于MU递减。

5.消费者选择理论的应用。

第四章生产论

一、生产函数

1.企业的目标:利润最大化。

2.生产函数:产量Q与生产要素L、K、N、E等投入存在着一定依存关系。

3.生产要素:当资源被投入生产过程用以满足人们欲望的最终产品与劳务时,被称为生产要素

4.技术系数: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

5.总产量TP:投入一定量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AP:平均每单位要素所生

产出来的产量。

6.平均产量AP :平均每单位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7.边际产量MP :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二、一种可变要素投入

1.一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的生产函数:Q=F(L,K)

2.边际报酬(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技术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连续增加一种要素投入,小于某

一数值时,边际产量递增;连续增加并超过某一值时,边际产量会递减。

3.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用图说明)。第一个阶段,平均产出递增,生产规模效益的表现;

第二个阶段,平均产出递减,总产出增速放慢;第三个阶段,边际产出为负,总产出绝对下降。

三、两种可变要素投入

1.两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的生产函数:Q=F(L,K)

2.规模经济:技术不变,两种要素同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最初产量增加大于生产规模的

扩大,即规模经济。

3.规模报酬:其他条件不变,各种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动,即生产规模扩大,所引起产量变动的情

况。(1)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比例>规模(要素)增加比例。(2)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比例=规模(要素)增加比例。(3)规模报酬递减。产量增加比例<规模(要素)增加比例。

4.内在经济:一个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5.内在不经济:一个厂商由于本身生产规模过大而引起产量或收益减少。

6.外在经济: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给个别厂商所带来的产量与收益的增加。

7.外在不经济:一个行业生产规模过大给个别厂商所带来的产量与收益的减少。

8.适度规模:两种要素的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正好使收益递增达到最大。

四、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1.等产量线:表示两种生产要素L、K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

2.等产量线的特征。(1)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2)凸向原点。(3)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等

产量线,(4)不能相交。

3.等成本线:成本与要素价格既定,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要素数量(K,L)最大组合的线。

4.等成本线特征:(1)线上每一点,X1X2两种要素组合不同,但支出相等。(2)等成本线向右

下方倾斜,说明两种要素在数量上是替代关系。(3)等成本线会因成本或要素价格的变化而移动。

5.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说明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于一点,实现要素最

适组合。

6.固定投入下多种产品的最优组合图示。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分析法。

7.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含义。成本既定,产量最大;产量既定,成本最小。

第五章成本论

一、成本的有关概念

1.成本:生产一定产量所支付的费用。

2.机会成本: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

3.显明成本:会计学成本,厂商在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4.隐含成本:对自己拥有的、且被用于生产的要素应支付的费用。不在帐目上反映。如自有房

屋作厂房,在会计账目上并无租金支出。

5.经济利润=会计利润-机会成本

6.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成本。

二、短期成本分析

1.短期:部分投入可调整-可变成本VC:随产量变动而变动。包括:原材料、燃料支出和工人

工资。部分投入不可调整-固定成本FC:固定不变,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短期必须支付的不能调整的要素费用。包括:厂房和设备折旧,及管理人员工资。长期:一切成本都可以调整,没有固定与可变之分。

2.短期成本。短期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3.短期平均成本=AFC平均固定成本 + AVC平均可变成本。

4.短期边际成本: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

5.各种成本曲线。

6.各类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1)SMC与AVC相交于AVC最低点。(2)SMC与SAC相交

于SAC的最低点。(3)收支相抵点与停止营业点:短期。

三、长期成本分析

1.长期成本。长期总成本:长期中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是厂商长期中在各种产量

水平上的最低总成本。

2.长期平均成本:长期内厂商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成本。

3.长期边际成本:长期中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4.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5.长期平均成本的形成及特征:呈U型变化,先减少而后增加。

四、收益与利润最大化

1.收益=全部收入=P·Q ,包括成本和利润。收益是出售产品所得到的钱,而不是所赚取的钱。

2.总收益TR:销售一定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3.平均收益AR:销售每一单位产品所得到的平均收入。

4.边际收益MR:每增加销售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AR=MR=P。MR不变,MR=AR,AR也不变

5.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的相互关系。

6.利润最大化的原则(MR=MC):MR=MC。MR>MC ,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大于这一单位

的成本,厂商有利可图,必然扩大产量;MR

第六章市场结构理论

一、完全竞争市场

1.完全竞争市场:又称纯粹竞争,是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2.完全竞争的条件:(1)有许多生产者和消费者。(2)商品同质,不存在产品差别。(3)资源自

由流动。(4)市场信息畅通。

3.竞争市场上的企业需求曲线是与横轴平行的线。

4.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企业的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与价格之间的关系。AR = MR = P=dd 。

MR不变,MR=AR, AR 也不变。

5.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当厂商的生产水平保持不变,既不扩大也不缩小时,厂商处于均

衡状态。(1)行业供给<需求,价格较高。厂商处于盈利状态。(2)行业供给>需求,价格较低。

存在亏损GKEN。(3)厂商需求曲线切于SAC最低点。厂商的经济利润恰好为零,处于盈亏平衡状态。

6.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短期中完全竞争厂商的供给曲线是MC线在AVC之上的部分。

7.企业停止营业的短期决策。当市场价格低于或处于AVC最低点时。

8.企业退出市场的长期决策。当市场价格低于或处于LAC最低点时。从长期均衡条件可以看出,

企业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长期决策与企业短期停止营业决策是不同的。在长期中,企业退出一个行业虽失去从出售产品中得到的全部收益,但它也没有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投入,所以,只要产品的价格小于平均成本,即PAC,企业就进入;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即P=AC,企业才会继续生产。因此,在有自由进入与退出时,竞争市场长期均衡一定是企业在其平均成本最低时运营。

9.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既无超额利润,也无亏损。条件:MR =AR =MC=AC=P。

10.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评论。优点:完全竞争市场最理想,资源得到最优配置。(1)供给与需求

相等,不会有生产不足或过剩,需求得到满足。(2)长期均衡时,平均成本最低,要素作用最有效。(3)平均成本最低决定了产品价格最低,对消费者有利。完全竞争市场的缺点:(1)

厂商平均成本最低不一定是社会成本最低。(2)产品无差别,消费者多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3)生产者规模可能都很小,无力去实现重大科技突破。(4)实际中完全竞争很少,且竞争一般必然引起垄断。

二、完全垄断市场

1.完全垄断市场:指一家厂商完全控制整个市场的商品供给。

2.完全垄断的条件:政府垄断、授权;厂商对自然资源、技术的控制。

3.产生垄断的原因:(1)一家厂商就是整个行业,控制某种产品的全部供给。(2)其他任何厂商

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要素资源难以流动。(3)产品不存在任何相近的替代品。

4.完全垄断市场上的需求曲线。需求曲线D=价格线P=平均收益AR,向右下方倾斜。

5.垄断者的收益(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

6.完全垄断市场中的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曲线与相互之间的关系。垄断市场,销量增加,价格下

降,从而边际收益减少。MR不与需求曲线重合,而是位于需求曲线下方。随着产量增加, MR 与需求曲线的距离越来越大, MR比价格下降得更快。如果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是线性的,则MR要比需求曲线和AR陡两倍。A为OB中点。

7.完全垄断市场上的短期均衡。仍要根据MR=MC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决策。总收益>总成本,有超

额利润。总收益<总成本,有亏损。总收益=总成本,只有正常利润。

8.完全垄断市场中的长期均衡。短期中,垄断厂商无法调整全部要素;完全垄断市场,长期中不

会有新厂商进入,垄断厂商可以通过规模调整来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这时存在垄断利润。长期均衡的条件:MR = LMC = SMC(最佳规模)。

9.价格歧视:同一厂商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不同的价格。

10.利润最大化决策(P> MR =MC)。完全垄断市场,厂商不可以任意定价,必须根据市场定价。仍

要根据MR=MC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决策。短期均衡有三种情况:获得超额利润、获得正常利润或蒙受损失。

11.垄断的福利代价。对整个经济是一种损害,致使生产无效率。(1)垄断厂商通过控制产量、提

高价格来获取高额利润,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存在无谓损失。(2)带来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交易价格>平均成本。(3)导致管理松懈。缺乏尽可能降低成本的动力。(4)导致寻租行为。

如果垄断来自政府规则,可以被游说,产生寻租。(5)造成研发费用的减少。

12.对垄断的公共政策。(1)反托拉斯法增强竞争。问题:政府是否能够进行必要而有相当准确的

成本-收益分析。例子: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分解。美孚石油公司的分解。(2)公共管制。问题:企业亏损:政府补贴企业。允许收取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不能激励垄断者降低成本:允许企业从降低成本党忠义更高利润的形势得到利益。例子:水厂,电力公司等等。(3)把一些私人垄断变为公共企业。公有制;问题:投票机制不如利润机制可靠。(4)无所作为。或者解

释成什么也不做。因为前几个政策都有缺点。这个前提是市场失灵带来的损失比这些政策带来的损失都要小。

三、垄断竞争市场

1.垄断竞争市场:是一种既垄断又竞争,既不是完全垄断又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

2.垄断竞争的条件:(1)最基本条件:同种产品之间存在差别。是同类但不同质的市场。(2)存

在较多的厂商。(3)自由进入:企业可以无限制的进入或者退出一个市场。

3.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既有垄断,产品存在差别;轻工业品市场。广告是形成产品差别化的一

个重要原因。垄断竞争市场最需进行广告宣传

4.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需求曲线。相对于完全竞争厂商而言要更陡一些,即更缺乏弹性;相对

于垄断厂商来讲需求曲线要更缓,即更富有弹性。作为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对某厂商产品的

需求不仅取决于该厂商的价格,还取决于其它厂商是否采取对应措施。当所有厂商同样调整价格时,整个市场价格的变化会使单个厂商的主观d曲线沿着其客观D曲线上下移动。

5.垄断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条件。垄断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就与完全垄断市场相同,其均衡条

件为:MR=MC。

6.垄断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条件。MR = MC,AR = AC。

7.对垄断竞争市场进行评价。垄断竞争厂商是自己产品的垄断者。如果提高价格,不会失掉所有

顾客。作为同种产品,可以互相替代,满足同样的需求。这种替代性就会引起产品之间的竞争。

8.非价格的竞争手段(广告等)。广告是形成产品差别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垄断竞争市场最需进

行广告宣传。

9.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比较。

10.垄断竞争与社会福利。垄断市场效率最低的原因:(1)垄断市场不能用最低的平均成本进行生

产,不能最有效利用资源。(2)按照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出售产品,消费者无法获得最大满足。

(3)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公平,阻碍了技术进步。

11.自然垄断:一个厂商生产整个行业产出的总成本,比由两个以上厂商生产这个产出的总成本低,

从而形成的垄断。

四、寡头垄断市场

1.寡头(垄断)市场: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组织。

2.寡头垄断的条件。存在进入的障碍,其它厂商无法顺利进入。寡头垄断之间相互最后利害关系

极为密切,双方均是反应后再决策,固在产量和价格上没有“确定的均衡”。

3.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厂商数目屈指可数,买者众多,厂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产品价格和绝大

部分的市场份额。市场进出困难,要素流动的障碍很强。

4.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寡头市场价格决定的界限在于:最高价格等于完全垄断下的垄断

价格,最低价格高于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时的竞争价格。寡头垄断市场上,价格往往比较稳定,厂商比较喜欢采用非价格竞争方式,即便采用价格战的方式也是非常慎重的。通过价格同盟来制定操纵价格。

5.寡头垄断市场上产量与价格的决定;操纵价格。通过价格同盟来制定;默契形成;由一家最大

的寡头先行定价其它随从。价格战的结果往往是竞争双方利润都趋向于零。一旦形成,不会轻易变动,以免寡头两败俱伤。古诺均衡解。只要一个厂商变动产量,另一个厂商也必须跟着变动自己的产量。

6.拐折需求曲线。寡头厂商的斯威齐模型中,厂商提价时,其它厂商价格不变,因而厂商需求量

将会降很多,富有弹性。厂商降价时,其它厂商的价格也下降,因而厂商需求量不会增加很多,缺乏弹性。在当前价格的前后,其需求曲线具有弯折(突点)。一般的,都不愿轻易地变动产品价格,价格能够维持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是一种价格刚性。

7.卡特尔:独立厂商之间有关价格、产量和瓜分市场销售区域的明确协议。

8.对寡头垄断市场作评价。(1)合作。寡头之间的相互合作可能是强强合作,谋求更大的发展

空间和盈利能力,也可能是实力较弱的厂商为得到实力较强的厂商的支持,主动要求相互合作。

(2)独立行动。各厂商只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考虑对方可能的行动策略后,作出自己的决策。均衡的结果可能是双方都没有最大化自己的利益。(3)寡头市场上企业的数量越多,产量和价格越接近于竞争下存在的水平。

9.针对寡头的公共政策。

五、市场结构的比较

1.四种类型市场结构的比较。(1)价格: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完全垄断。(2)产量:完

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完全垄断。(3)完全竞争市场。最有效率。各种资源和要素都可以达到最优状态。(4)垄断竞争。经济效率低于完全竞争,但高于垄断和寡头。产品的差别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5)寡头市场。可以促进研发。完全垄断。效率最低。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公平,阻碍技术进步;但可以从事长期创新。

2.市场效率。经济效率:在现有资源条件的约束下,能否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其最大的收益,即资

源实现了有效配置。判断经济效率的两个标准,一是看平均成本的高低,二是看价格是否等于

长期边际成本。

3.社会经济运行的总体效率。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对现有经济资源的使用达到了不可能使社会

成员福利进一步增加的状态。

第七章生产要素理论

一、生产要素的市场需求

1.生产要素:为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

2.生产要素的种类。(1)劳动。(2)资本。(3)土地:包括土地、河流、森林、矿藏、野生生物

等一切的自然资源,最稀缺。(4)企业家才能。

3.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1)是一种派生的需求或引致需求。(2)是一种联合的需求或相互依存

的需求。

4.不同竞争条件下的生产要素需求特点。(1)生产要素需求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非竞争

厂商使用要素的一般原则:MRP=MFC。(2)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均衡的条件:VMP=W 即完全竞争

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该要素的市场价格。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与

VMP重合,向右下方倾斜。

5.边际产量值。边际收益产品(MRP):厂商增加一单位的要素所能增加的收益。又可被称为边际

生产力=MR×MP。

6.边际要素成本: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的使用所增加的成本。

7.边际产品价值VMP:完全竞争厂商的边际收益产品。产品需求曲线水平,价格常数,使得其边

际产品价值VMP=P×MP。

二、生产要素的供给(一)

1.劳动、土地和资本市场的均衡。生产要素间的联系。

2.生产要素供给的分类。马歇尔“四位一体”的公式:劳动 ---工资;资本 ---利息;土地 ---

地租;企业家的才能 --- 利润。

3.决定均衡工资的因素。工资的决定。完全竞争市场上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的决定方法。(1)

完全竞争市场上,劳动需求与供给共同决定工资。(2)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工会的存在是:工会控制了工人,是劳动供给的垄断者。

4.工会对工资决定的影响:工会控制了工人,是劳动供给的垄断者。工会影响(提高)工资的三

种方式。(1)增加劳动需求,增加工资,增加就业。(2)减少对劳动的供给。(3)最低工资法。

5.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劳动供给的特殊规律。初期,工资增加,劳动会增加。

到一定程度后,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6.劳动市场中的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上对劳动者与生产率无关的个人特征的估价。某些提供了相

同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在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上(年龄,性别,民族,宗教,地域,出身,外貌等)有所不同,而在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等方面受到不平等对待。歧视包括有规律的差异,不含偶然性的随机差异。如工资歧视,雇佣(职业)歧视,晋升机会歧视。此外还存在有三种:(1)前市场差别,由于过去的歧视情感对于目前劳动者的教育水平,职业构成,就业选择现

状等的影响而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异。(2)个人偏见歧视,雇主,雇员和顾客存在某种个人偏见,不愿意与某些特定人群中的成员打交道。(3)统计性歧视,如果根据求职者的个人特征(测试分数,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等)不能对其实际生产率做出完全的预测,企业会借助求职者所属群体的群体资料来甄选劳动者,因此可能引起的歧视。

7.劳动的需求和供给。(1)完全竞争要素市场,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并不一定向后弯曲,较高工

资率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入劳动市场,就抵消了个人劳动供给量的减少,总的劳动供给依然增加,因而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是正常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2)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劳动需求曲线是边际产品价值曲线VMP的加总,向右下方倾斜;卖方垄断(产品市场垄断、要素市场完全竞争)情况下,劳动需求曲线是边际收入产品MRP水平加总,向右下方倾斜的。这两种情况下,劳动均衡价格由劳动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要素市场属于买方垄断时,无法推导出需求曲线。

三、生产要素的供给(二)

1.利息:资本的服务价格,指为使用资本而支付的报酬。

2.利率:资本服务的年收入与资本价值之比。

3.利率的决定:取决于对资本的需求与供给。

4.资本可以带来利息的原因。(1)时间偏好理论:人们喜爱现期消费,对未来难以预期。放弃现

期消费应该得到利息作为报酬。(2)迂回生产理论(资本净生产力说):先生产生产资料,后用这些生产资料去生产消费品。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带来利息。

5.资本净生产率的计算公式;或投资的收益率,是对资本项目进行投资而获得的按百分比计算的

年收益。

6.利率的决定方式。均衡的利率,其原理与由产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结合起来可以决定产品

的均衡价格一样。

7.利息在经济中的作用。(1)诱导储蓄。(2)约束资本需求。(3)优化资源配置。

8.地租:土地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是土地所有者提供土地使用权的报酬。

9.地租的性质。地租是由于土地总量固定,由需求因素所决定的产品价格超过成本的余额;由于

土地供给量不变,地租仅仅取决于对土地的需求。土地的地租就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10.地租的决定方法。(1)地租由土地的需求与供给所决定。(2)土地数量固定不变,从而土地的

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3)土地的需求取决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由于边际收益递减,土地的边际生产力递减,土地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4)土地的租金主要由需求所决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地租呈上升的趋势。土地产品的价格提高也会使得地租增加。

11.经济租是支付给要素供给者的报酬与该要素的生产性服务得以被供应出来所必须加以补偿的

金额即转移收入之间的差额。所谓转移收入是避免要素转移到其他部门所必须支付的最低金

额。也就是使要素所有者提供要素服务所必须支付的金额。

12.级差地租:肥沃程度高、交通便利的土地,其生产成本较低,能够得到平均成本以上的额外报

酬。

13.级差地租的形成与决定。(1)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总是从优至劣依次进行。土地产品的价格必须

等于使用最劣土地进行生产所耗费平均成本。否则就没有人使用最为劣等土地从事生产。(2)由于最劣土地产品的平均成本等于市场价格,生产者所获收入仅够支付成本,没有多余,不能支付地租,这种土地就叫做“边际土地”。(3)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社会对土地产品的需求增加,土地产品价格上涨到等于劣等土地上的平均成本,这时劣等土地也可以被利用,级差地租也随之上升。

四、生产要素的供给(三)

1.正常利润:即企业家才能的价格,是一种特殊的工资。

2.超额利润(经济利润):超过正常利润部分的利润。完全竞争条件下,达到均衡就不存在任何

形式的超额(经济)利润。

3.利润在经济中的作用。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报酬,超额利润存在于动态的非完全竞争市场

上。产生超额利润的创新,风险和垄断等因素不断地发生变动,从而推动着社会进步。(1)正常利润的高低体现着企业家对企业的贡献,利润的存在促进企业家更好地管理企业,提高经济效率。(2)利润可以通过创新来实现,因而促使企业不断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3)利润可以鼓励企业家承担各种有利于社会的风险投资。(4)企业追逐超额利润,以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资源得到有效利用。(5)利润是通过市场交换实现的,企业为了取得利润就必须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

4.超额利润产生的原因。(1)创新。(2)垄断。(3)承担风险。

五、社会收入分配

1.收入不平等的衡量。洛伦斯曲线: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标准,是一条收入分配比例曲

线。

2.基尼系数:0-1,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国际

通用的标准0.4是“警戒水位”。

3.经济学衡量平等与效率的标准。判断收入分配是否合理有三个标准。(1)贡献标准.按照这一

标准,经济当事人根据其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贡献取得产品分配份额,而贡献值的大小是该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它最终由要素价格体现出来.这种标准可以保证生产要素的合理使用,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率,但因为人们在拥有生产要素及能力方面的差异,容易造成收入分配不平等。(2)需要标准,即按照社会成员对产品的需要进行分配.依照这种标准社会成员可以得到生活必需品,但缺点是不利于资源的最优使用。(3)平等标准.即按照公平原则来分配社会产品.这种标准利于社会平等,但同样对效率产生负作用。第一个标准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而后两个标准保证了公平,但不利于提高效率.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往往是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兼顾公平。【竞争与收入分配。现实世界中,人们占有要素的状况不同。效率的发挥建立在承认差别或者说不平等的基础上。有差别才有运动。效率来自个人努力和勤奋,不重视和不承认有差别,就是鼓励懒惰,平等只能成为普遍贫困。如果差距过大,贫富悬殊,也会造成严重社会问题。无法生活下去的人们必然铤而走险,造成社会动荡。有必要通过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来缓和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现象。】

4.收入再分配的政治哲学:(1)功利主义:政府目标是使社会每一个人的效用总和最大化。根据

边际效用递减假设,穷人额外收入1元带来的额外效用大于富人的额外效用。但功利主义否定收入完全平等化,如果收入完全平等就会影响激励。(2)自由主义: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最终生活在分配的最上层最下层或中间层,他会特别关注最低层。公共政策目标应该是提高社会中最差人的福利,即使最小效用最大化。要求收入分配平等化。(3)自由意志主义:政府不应该为了实现任何一种收入分配而拿走一些人的收入给另一部分人。只要收入分配的过程是公正的,引起的分配不公正即使不平等也是公正的。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

5.减少贫困的政策。(1)税收:对低收入者按低税率征税,甚至是负所得税。(2)社会福利政策:

给穷人提供补助或实物转移支付来实现分配的均等化。(3)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保护劳动者的各种立法,包括最低工资法和最高工时法。(4)各种福利设施和公共工程的建设,环境保护、食品和医药卫生等法。(5)促进就业和工作激励。

第八章一般均衡理论

一、一般均衡

1.一般均衡的含义。在分经济问题时假定各种商品的价格、供求、需求等等都是相互作用的、彼

此影响的。一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的均衡,只有在一切商品的价格和供求都达到均衡时才能决定。整个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时,所有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将有一个确定的均衡值,它们的产出和供给,将有一个确定的均衡量。

2.局部均衡分析:只考察某一个市场的供求均衡,而把其他市场、其他主体排除在外,假定其他

事物不变。

3.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的区别。N种商品,N个市场,第i个市场上供求相等,为局部均衡;N

个市场上同时实现供求相等,为一般均衡。局部均衡分析的结果只是一般均衡分析结果的一部分。局部均衡考虑的是外部变化引起的最初的变化。市场中最初的影响都要远远大于其后的影响,用局部均衡可以认为是对的。最初的影响在相互影响中,占的份量最重,局部均衡分析结果给出了价格和产量变化的正确方向。但是,当需要精确数量或者相互影响非常明显的时候,一般均衡的分析就是更好的选择。

二、福利经济学

1.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2.生产者剩余:厂商提供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价格与愿意接受的最小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3.帕累托最优(也称为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改善):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的境

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帕累托最优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的余地的状态;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4.帕累托改进: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5.帕累托最优3条件。交换最优:生产最优:产品混合最优.

三、博弈论

1.博弈论。博弈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各自追求自身的利益,但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决

定结果,而是由相互依存的策略或行为来决定其结果。博弈论就是研究各博弈参与主体在其行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理论。

2.纳什均衡: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在假定所有的其他主体所选战略为既定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最优

战略的状态。博弈中双方都没有绝对的上策,一方的最优策略取决于对方的选择。

3.囚徒困境。是一个双人博弈,两个人因涉嫌犯罪而被捕,但警察没有足够的证据指控他们,除

非他们中至少有一个坦白交代。他们被隔离审查。由于理性的局中人不会选择下策,因此,他们都将选择坦白。这样,“坦白”就是两个囚徒的占优策略。

4.囚徒困境与社会福利。囚徒困境带给我们的启发是,个人的理性选择有时不一定是集体的理性

选择。换言之,个人的理性有时将导致集体的无理性。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囚徒困境的例子,如国家间军备竞赛、厂商间的价格战、公共物品的搭便车问题等。

四、市场失灵

1.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即价格调节市场的机制)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即市场机制造成资

源的配置失当。

2.市场失灵的原因:(1)市场势力:少数经济主体不适当的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即由少数市场

的参与者影响或决定市场价格。(2)外部性:当一种消费或生产活动对其他消费或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的直接效应。(3)公共物品:使所有消费者都得益而市场不能供给或供给不足的物品。(4)不完全信息。信息成本高昂,信息不能均匀分配,信息不完全可能

造成垄断力量,以影响消费者福利为代价谋取垄断利润。

3.正外部性(外部经济):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

4.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社会收益小于私人收益。

5.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案。自愿协商:科斯定理与权利界定,外部性内部化。外部性产生的原因:

产权界定不清(以造纸厂为例)。(1)合并。(2)规定产权。(3)其他方案。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不扔乱垃圾。捐款。

6.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政府的反外部性计划。(1)行政措施:管制与指导;(2)经济措施:

庇古税与补贴。

7.科斯定理。法定权利的最初分配从效率角度看是无关紧要的,只要交换的交易成本为零。私人

市场就将总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并有效地配置资源。

8.四种类型物品。(1)私人物品:既具有排他性,也具有竞争性的物品。(2)公共物品:既无排

他性,也无竞争性的物品。(3)准公共物品:排他性、竞争性,两者只具有其一的物品。

9.公共物品与搭便车问题。搭便车:即使不付费也能享受到有关利益的行为。

10.共有资源与公地悲剧。对具有公共品特征的自然资源,如公共鱼塘和草地、飞机航线、电波频

率等,资源可能被滥用。

11.政府对于公共物品的干预。(1)建立公营企业。(2)委托私人企业生产公共产品。(3)法律保

护私人进入。

12.产权的重要性。产权作为一种社会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具有界定、规范和保护人们的经济关系,

形成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秩序,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作用。(1)激励功能。(2)约束功能。

(3)资源配置功能。(4)协调功能。

13.税收的效率与平等。税收制度的目标是增加政府收入。在既定税收收入时,设计税制有两个目

标:效率和平等,往往是冲突的。(1)以纳税人较低的成本,更有效率。税收还引起两种其他成本:当税收扭曲了人们作出的决策时引起的无谓损失,纳税人在遵照税法纳税时承担的管理负担。有效率的税制是引起无谓损失和管理负担小的税制。(2)税收与平等。受益原则,人们应该根据他们从政府服务中得到的利益来纳税。能力纳税原则认为,应该根据一个人所能承受的负担来对这个人征税。能力纳税原则有两个推论:纵向平等和横向平等。纵向平等认为,能力大的纳税人应该交纳更大的量。横向平等认为,有相似支付能力的纳税人应该交纳相等的量。

税收归宿——研究谁承担税收负担——是评价税收平等的中心。由于税收改变了供给与需求,也改变了均衡价格。

14.道德危险:由于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交易一方具有另一方难以监督的行为或难以获得的信息;

在签订合同后,有可能采取有悖于合同规定的行为,通过损害另一方的利益,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15.逆向选择:由于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出现违背需求定理的现象,低质量产品把高质量产品逐出

市场,导致市场低效率和市场失灵。

16.孔多塞悖论:多数规则没有产生可传递的社会偏好,民主在以少数服从多数原则选出结果时会

遇到问题。多数投票没有告诉我们社会要什么。因此确定议程对民主选举有重大影响。

17.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完美的投票制度应满足确定性、传递性、其它不相关选择的独立性、没有

独裁者。数学证明没有一种投票制度能满足这些特性,所以,没有一种方案能把个人偏好加总为一组正确的社会偏好。

18.中值选民定理:多数规则将导致中值选民(分布在中间的选民)喜欢的结果。

第九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民收入的有关名词概念

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国国境内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2.国内生产总值的特点。是国民收入核算中最重要的核算,是基本总量。(1)包括有形和无形产

品——劳务。(2)按照市场价格计算,不包括自产自用。GNP的计算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3)仅计算本年产品价格总和,不包括以前产出。是流量而非存量。(4)是最终产品,而不包括中间产品。以免重复计算。

3.最终产品: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在同期内不再加工、可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最终产品通

常包括:①消费品、军工产品;②固定资产积累与储备(库存增加);③净出口(进出口差)。

4.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及其关系;(1)国内生产净值:NDP=GDP-固定资产折旧。国

民收入:(2)NI = 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3)个人收入PI = NI -公

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和支付利息等)。

(4)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 = PI-个人所得税-非税社会支出。

5.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关系。GNP是个收入概念,GDP是个生产概念。GNP按

照国民原则。以本国公民为统计标准。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GDP 按照国土原则。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其人口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

二、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1.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收入法,部门法(生产法),支出法(最终产品法)

2.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

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C+I+G+X-M

3.【C】消费:居民支出。购买消费品和劳务支出,不包括建造住宅。【I】投资=(固定投资=

居民住房投资+企业固定投资)+存货投资【G】政府购买。政府购买的产品与劳务总和。【X -M】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得到的差额。

4.收入法:把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W+i+R+E;此外,还有折旧、间接税、公司

未分配利润等收入。3块:(1)要素报酬收入(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3)厂商收入。

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

1.两部门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二部门经济指由厂商和居民户这两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

济。AD=C+I,AS=C+S,总需求与总供给恒等就是AD≡AS,或者C+I≡C+S。最后有I≡S。

2.三部门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三部门经济是指由厂商,居民户与政府这三种经济单位所

组成的经济。AD=C+I+G,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如果以AS代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就是

AD≡AS或I+G≡S+T。

3.四部门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四部门经

济是指由厂商,居民户,政府和国外这四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AD=C+I+G+X。AS=C+S+T+M。四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AD≡AS 或者

I+G+X≡S+T+M。

4.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总需求总供给)。GDP=总支出=总需求 = C + I。GDP=总收入=

总供给 = C + S。

第十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1.凯恩斯的消费函数: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2.简单线性消费函数:c = a + by (1 > b > 0)。a-常数,自发性消费:基本最低消费支出。

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动。b-常数,斜率,边际消费倾向。by-诱致性消费:消费中受收入水平影响的部分。

3.平均消费倾向APC :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比例。计算:总消费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

消费/收入=c/y。

4.边际消费倾向: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变化。

5.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函数为非线性状态):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趋

势。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占收入的绝对比例也呈递减状态,APC也有递减趋势。

6.储蓄函数:储蓄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增加比例大于收入增加比例。

7.平均储蓄倾向, APS:储蓄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率。

8.边际储蓄倾向MPS: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带来的储蓄的变化。

9.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 APC + APS = 1

二、均衡产出

1.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厂商想要有的支出。

2.凯恩斯定律:需求决定供给。

3.萨伊定律:供给决定需求。

4.均衡的国民收入:由总需求与总供给共同决定、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国民收入。

5.潜在国民收入:潜在国民收入是指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能达到的国民收入水平,又称充

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6.消费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AD=c+i =a+by+i =(a+i)+ bY =自发总需求+ bY

7.自发总需求:总需求中不随收入变动而变动的的自发消费与投资。

8.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理解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两部门

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c=a+bY,均衡国民收入:y = (a+i) /(1-b)

9.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c=a+bY D,可支配收入Y D=Y-T+TR(T为税收,TR

为转移支付)。y = (a+i+g+bTr-bT) /(1-b)。

10.比例税是收入的函数。税率=t,税收函数T=T0+ty。y =(a +i+g +btr-bT0 )/(1 -

b + bt)。

11.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M=M0+mY。Y=C+I+G+X-M 。y = (a+i+g+bTr-bT+X-M0)

/(1-b+m)。

12.总需求分析的假设。①潜在的国民收入,即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是不变的;②资源没有得到

充分利用;③价格水平不变;④利率水平不变;⑤投资水平不变。

13.总需求的构成。总需求AD是整个社会对产品与劳务需求的总和。(1)居民对产品与劳务的需

求或支出;(2)厂商对投资品的需求或支出;(3)政府对各种产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4)净出口。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即:AD=C+I+G+(X-M)

14.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关系。均衡的国民收入由总需求

决定。如果总需求>总供给,国民收入增加;如果总需求<总供给,国民收入减少。

三、乘数理论

1.乘数K:总需求(I、C等)变化导致国民收入变化的倍数。K=1/(1-b)乘数取决于边际消费

倾向b,成正相关。

2.乘数理论。乘数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某一部门自发总需求的增加,不

仅会使本部门收入增加,而且会在其他部门中引起连锁反映,使其需求与收入也增加,最终使国民收入增加数倍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增加。

3.乘数作用的条件: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乘数作用的双重性:当自发总需求增加

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要大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增加;当自发总需求减少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减少也大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减少。

4.影响乘数的因素:乘数的大小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相关。

5.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y = (a+i+g+bTr-bT) /(1-b)。

6.比例税时的乘数(税率不变):kg =1/(1 - b + bt);kT =-b/(1 - b + bt);ktr =b/

(1 - b + bt)。

第十一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 IS曲线

1.投资:建设新企业、购买设备、厂房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以及存货的增加,主要指厂房和设

备等实物资本。

2.投资的决定。决定投资的经济因素:(1)利率。与投资反向变动,是影响投资的首要因素。(2)

预期利润。与投资同向变动,投资是为了获利。利率与利润率反方向变动。(3)折旧。与投资同向变动。(4)预期通货膨胀率。与投资同向变动。

3.投资函数: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函数关系。i=i(r)(满足di/dr < 0)。线性投资函数:

i=e-dr

4.IS曲线:经济含义(1)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即i=s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2)处于IS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s,偏离IS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没有实现均衡。(3)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反方变化。利率提高,总产出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总产出趋于增加。

5.IS曲线的水平移动。利率不变,外生变冲击导致总产出增加,IS水平右移。如增加总需求的

膨胀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购买性支出。减税,增加居民支出。利率不变,外生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减少,IS水平左移,减少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增税,增加企业负担则减少投资,增加居民负担,使消费减少。减少政府支出。

二、 LM曲线

1.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1)交易动机:消费和生产等交易所需货币。取决于收入。(2)谨慎动

机或预防性动机:为应付突发事件、意外支出而持有的货币。个人取决于对风险的看法,整个社会则与收入成正比。两个动机表示为:L1 = L1 (y)= k y,随收入变化而变化。(3)投机动机:为了抓住有利时机,买卖有价证券而持有的货币。L2 = L2(r)=-hr,随利率变化而变化(r指百分点)

2.利率的决定。实际货币总需求L = L1 + L2 = ky – hr

3.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可能再降低,或者证券价格不再

上升,而会跌落,因而将所有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以免证券价格下跌遭受损失。

4.LM曲线。LM曲线的经济含义(1)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 L=m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

系的曲线。(2)货币市场上,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利率提高时总产出增加,利率降低时总产出减少。(3)LM曲线上的任何点都表示 L= m,即货币市场实现了宏观均衡。反之,偏离LM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 L≠m,即货币市场没有实现均衡。

三、 IS-LM分析

1.IS-LM模型。IS是一系列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可使产品市场均衡;LM是一系列利率和收入的

组合,可使货币市场均衡。能够同时使两个市场均衡的组合只有一个。

2.用IS-LM模型作简单的经济分析。例: i=1250-250r s=-500+0.5y m=1250 L=0.5y

+1000-250r 求均衡收入和利率。解:i=s时,y=3500-500r (IS曲线), L=m时,y=500+500r (LM曲线)两个市场同时均衡,IS=LM。解方程组,得y=2000,r=3

3.有效需求:有支付能力的社会总需求,即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4.有效需求总是不足的,根源在于三个“心理规律”: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造成消费需求

不足;二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造成投资需求不足;三是流动偏好,总要把一定量货币保持在手里。

5.凯恩斯理论的政策含义。否定了传统的国家不干预政策,力主扩大政府机能,通过政府干预来

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实现充分就业。这种干预被称为“需求管理”。凯恩斯所特别强调的是

运用财政政策,而且是赤字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概况

1.宏观经济政策: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的有意识的经济干预。

2.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3.四大目标的内在矛盾: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增长,却不利于国际收

支平衡。居民有钱后购买外国商品,会形成逆差压力。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

二、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2.财政政策工具。财政的构成(1)政府支出:(2)政府收入:

3.内在稳定器。自动(内在)稳定器。财政政策本身具有一种自动调节经济、减少经济波动的机

制,在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萧条时自动增加需求。

4.赤字财政政策:通过财政赤字来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就是政府收入小于

支出。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政策是通过发行债券来进行的。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公众。政府的财政赤字是国家欠公众的债务,也就是自己欠自己的债务。国家与公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稳定的政权保证了债务偿还有保证,不会引起信用危机。债务用于发展经济,使政府有能力偿还债务,弥补赤字。“公债哲学”。

5.功能财政: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

6.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政府审时度势,斟酌使用,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

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补偿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或扩张或紧缩,斟酌使用,权衡使用。

7.挤出效应:政府支出的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私人投资(以及消费)的现象?

三、货币政策

1.货币。货币是财产或资产的一种形式,是可以用作交易和支付的金融资产。

2.货币的分类。M0= 流通中现金,即通货。M1= M0+ 活期存款 M2= M1+ 定期存款 M3= M2+

其他短期流动资产

3.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4.货币政策工具。(1)公开市场业务。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证券。主要是国库券。(2)贴现

政策。通过增减贴现贷款数量和利率,来影响货币供给量。(3)法定准备金。通过提高和降低

2019 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业1题目:举例说明如何借鉴价格弹性理论进行价格决策? 价格弹性主要包括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此外还有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量和价格的关系是供求理论中的重大问题。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某一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关系称为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是进行价格决策时必须遵循的规律之一。衡量商品需求量与价格的这种关系用需求价格弹性Ed ,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Ed=-(△Qd/△P)×(P/Qd) 一般情况下, 商品的Ed>1表明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强烈,这类商品为高档消费品(或称为奢侈品);Ed<1表明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缓和,这类商品为生活必需品。参见教材P29、P37 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也是供求理论中的重大问题。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某一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对该商品供给量减少。这种商品的供给量和价格成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为供给规律或供给定律,也是进行价格决策必须遵循的规律之一。衡量商品供给量与价格的这种关系用供给价格弹性E s ,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E s=(△Q s/△P)×(P/Q s ) 一般情况下,商品的E s>1表明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强烈,这类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或易保管商品;E s<1表明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缓慢,这类商多为资金或技术密集型和不易保管商品。参见教材P31、P45 因此,当我们以商品的价值,即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制定商品价格,或者说按生产商品的成本来制定商品价格时,还应考察商品价格对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影响问题,分析出不同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Ed 及供给的价格弹性E s ,确定其属于何类型商品,有针对性制定出较为合理的价格,作出较正确的价格决策。否则,虽然是以生产商品的成本定出的价格,但由于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弹性不同,都会对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产生不同影响,造成不同状况和程度的损失。 另外,商品的需求量还受消费者收入、相关商品价格的影响。 衡量商品需求量受消费者收入影响程度用需求收入弹性EM ,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EM=(△Qd/△M)×(M/Qd ) 一般来讲,商品的EM>1表明需求量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较大,这类商品称为奢侈品;EM<1表明需求量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较小,这类商品称为生活必需品;EM<0表明需求量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少,这类商品称为劣等品。参见教材P41 衡量商品需求量受相关商品价格影响状况用需求交叉价格弹性EAB ,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EAB=(△QB/△PA)×(PA/QB) 商品的EAB>0表明B商品需求量和A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称为互相代替品;EAB<0表明B商品需求量和A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称为互为补充品;EAB=0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B商品需求量和A商品价格变化无关。参见教材P43 所以,在进行价格决策时,还应考察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要分析消费者现实收入和预期收入、相关商品价格变化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制定出较合理的价格,或及时进行价格调整,从而取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和获得尽可能大的利润。 注:回答本题时,举例说明应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将一至二个商品举出,分析其几种弹性的状况,明确属何类型商品,应如何制定或调整价格,此部分较灵活无统一标准,只要结合基本理论阐述清楚即可。另外,参考答案中的“参见教材P××”和“注”等,在完成作业时,千万不要照抄出来,以后作业一样处理,不再特别说明。 作业2题目: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均衡的比较。 完全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这种市场结构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一是市场上有无数个购买者和生产者,每个人和每个厂商所面对的都是一个既定的市场价格,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二是市场上的产品都是无差异的,任何一个厂商都不能通过生产有差别性的产品来控制市场价格;三是厂商和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使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四是购买者和生产者对市场信息完全了解,可以确定最佳购买量和销售量,以一个确定的价格来出售产品,不致于造成多个价格并存现象。 完全竞争市场中,单个厂商面对的是一条具有完全弹性的水平的需求曲线d ,并且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AR、边际收益曲线MR和需求曲线d 是重叠的,即P=AR=MR=d,都是水平形的。 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短期边际成本,即MR=SMC;厂商达到短期均衡时的盈亏状况取决于均衡时价格P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之间的关系:若P>SAC则可获超额利润,若P<SAC则亏损,若P=SAC则有正常利润;亏损状态下,厂商继续生产的条件是:价格大于或等于短期平均可变成本,即P≥SAVC 。 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短期供给曲线就是其边际成本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即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上大于或等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以上的部分。 当一个行业中的所有厂商的供给量之和等于市场的需求量时,这一行业便达到短期均衡。完全竞争行业中,行业需求曲线即为市场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行业供给曲线是行业中所有厂商短期供给曲线之和,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完全竞争行业长期均衡有一个调整过程,至短期均衡的超额利润或亏损为零,才实现长期均衡,故长期均衡条件是:MR=LMC=LAC=SMC=SAC。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大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最低点的那一段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不是将行业内各厂商的长期供给曲线简单相加,而是根据厂商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时,行业产量变化对生产要素价格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分三种情况: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曲线,表明行业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调整其产量供给,但市场价格保持在原来LAC曲线最低点水平;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斜率为正的曲线,表明行业根据市场供求调整其产量水平时,市场价格会随之同方向变动;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的曲线,表明行业根据市场供求调整其产量时,市场价格会随之成反方向变动。参见教材P119—P127 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这种市场结构形成的主要条件:一是厂商即行业,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提供全行业所需

发展经济学-新系统-作业题及答案-2012.8

发展经济学-新系统-作业题及答案-2012.8

发展经济学-在线作业_A 一单项选择题 1. 两缺口模式理论认为,如果投资___b____储蓄,则出现储蓄缺口。 (5.0 分) a 等于: b 大于; c 不等于; d 小于; 2. 两缺口模式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积极弥补储蓄缺口: b (5.0 分) a 减少出口或扩大进口; b 引进外资。 c 减少投资或扩大储蓄; d 扩大出口或减少进口。 3. 发展中国家大量引入外资的理论依据: b (5.0 分) a 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 b 两缺口模型; c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d 大推进理论; 4. 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劳动生产率低下,除此以外,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下述问题: a (5.0 分) a 生活水平低;

b 需求不充足,产品过剩; c 国家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d 文化落后 5. 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__c____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总需求水平并增加国内就业量。 (5.0 分) a 3。 b 0; c 1; d 2; 6. 如下哪些论点是两缺口模型的结论: a (5.0 分) a 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外资解决国内的储蓄缺口; b 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外汇缺口和GNP缺口; c 外汇缺口的存在一定会产生储蓄缺口; d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产生了发展中国家的外汇缺口。 7.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a (5.0 分) a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b 一个阶段的发展能够自动生产一个阶段的发展; c 经济增长能够自我维持; d 在发展过程中尽量提高经济增长率; 8. 在经济核算理论中,国民收入增长率大于国民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长率之差被称为: c (5.0 分) a 劳动剩余; b 储蓄缺口;

《经济计量学精要》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经济计量学精要》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经济计量学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1.1复习笔记 一、什么是经济计量学 经济计量学是利用经济理论、数学、统计推断等工具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一门社会科学。 经济计量学运用数理统计学分析经济数据,对构建于数理经济学基础之上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数值结果。 二、为什么要学习经济计量学 经济计量学涉及经济理论、数理经济学、经济统计学(即经济数据)以及数理统计学。然而,它又是一门有独立研究方向的学科,原因如下: 1.经济理论所提出的命题和假说,多以定性描述为主。但是,经济理论本身却无法定量测度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强度关系,经济计量学家的任务就是提供这样的数值估计。经济计量学依据观测或试验,对大多数经济理论给出经验解释。 2.数理经济学主要是用数学形式或方程(或模型)描述经济理论,而不考虑对经济理论的测度和经验验证。而经济计量学主要关注的却是对经济理论的经验验证。经济计量学家通常采用数理经济学家提出的数学模型,只不过是把这些模型转换成可以用于经验验证的形式。 3.经济统计学主要涉及经济数据的收集、处理、绘图、制表。经济统计学家的工作是收集GDP、失业、就业、价格等数据,而不是利用这些数据来验证经济理论。但这些数据恰恰是经济计量分析的原始数据。 虽然数理统计学提供了许多分析工具,但由于经济数据独特的性质(大多数经济数据的生成并非可控试验的结果),因此,经济计量学经常需要使用特殊方法。 三、经济计量学方法论 1.建立一个理论假说 首先要了解经济理论对这一问题是怎样阐述的,然后是对这个理论进行验证。 2.收集数据 一般来说,有三类数据可用于实证分析: (1)时间序列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是按时间跨度收集得到的。比如GDP、失业、就业、货币供给、政府赤字等,这些数据是按照规则的时间间隔收集得到的。这些数据可能是定量的,也可能是定性的。 (2)截面数据:截面数据是指一个或多个变量在某一时点上的数据集合。例如美国人口调查局每十年进行的人口普查。 (3)合并数据(时间序列数据与截面数据的组合):合并数据既包括时间序列数据又包括截面数据。例如,20年间10个国家的失业率数据,那么这个数据集就是一个合并数据——每个国家20年间的失业率构成时间序列数据,而10个不同国家每年的失业率又组成截面数据。 (4)面板数据:面板数据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合并数据,也称纵向数据或微观面板数据。即同一个横截面单位(比如某个家庭或某个公司)的跨期调查数据。 与自然科学不同,许多收集的经济数据(比如GDP、货币供给、道琼斯指数、汽车销售量等)是非试验性的,也就是说,数据收集机构(比如政府)并不直接监控这些数据。 3.设定劳动力参与率的数学模型 根据变量之间的散点图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模型。 4.设定统计或经济计量模型 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数学模型中那么精确的函数关系,还受到其他未知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设定计量模型,将一些未知因素包含在模型中。 5.估计经济计量模型参数 利用所获得的经济数据,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估计出模型中未知参数。 6.核查模型的适用性:模型设定检验

发展经济学_在线作业

发展经济学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7-11-08 22:12:13 一、单选题 1. (5分)在经济核算理论中,国民收入增长率大于国民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长率之差被称为: A. 就业不足; B. 余值增长率; C. 劳动剩余; D. 储蓄缺口;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发展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2. (5分)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______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总需求水平并增加国内就业量。 A. 0; B. 1; C. 3。 D. 2;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发展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3. (5分)两缺口模式理论认为,如果投资_______储蓄,则出现储蓄缺口。 A. 小于; B. 大于; C. 不等于; D. 等于: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发展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4. (5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 A.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B. 经济增长是由经济发展促成的; C. 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是人均产量的增加; D. 只要经济增长了,也就意味着经济发展了;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发展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5. (5分)阳光、空气、水分等属于:

A. 生态资源; B. 生物资源; C. 不可再生资源; D. 矿产资源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发展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6. (5分)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受到的冲击比较小,其主要原因之一是: A. 中国的外债非常少; B. 中国在金融自由化上采取了审慎的政策,将自由化的程度限制在 与金融部门发展相适应的水平下; C. 中国经济的规模足以抵御危机的冲击。 D. 中国意识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提前采取了防范措施;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发展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7. (5分)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棉花生产,这种现象被赫尔希曼称为: A. 前向联系; B. 后向联系;

《西方经济学(精要本,第二版)》思考与练习解答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版)》思考与练习解答 导论 一、简答论述题 1.西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案要点: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体行为。具体而言,微观教学研究单个的居民户如何做出消费和劳动供给决策,研究单个的厂商如何做出产品供给和要素需求决策。与此相对应,宏观经济学研究一个经济体的总体消费、总的就业、总的供给。在上述基础上,微观经济学研究某一类商品的供求均衡与价格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学则是研究一个经济体所有商品与服务的总供求、总产量和一般物价。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学的结论是通过微观分析得出来的。 2.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要点: 西方经济学研究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 3.西方经济学一般方法论与具体研究方法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要点: 一般方法论包括演绎推理、方法论个人主义、理性原理假设和求解均衡,这些属于根本性的方法,是基础层面的,是目前所谓主流经济学都要遵循的一种研究范式,是一种原理。而具体研究方法则是用

来实现上述研究方式的工具,研究者会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和目的而从各种研究工具中选择合适的工具。一个理论有没有采用上述一般方法论决定了这个理论是不是经济学,而上述各种具体研究方法则不具有这个性质。 4.什么是方法论个人主义?它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是怎样体现的?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答案要点: 方法论个人主义是经济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思路,不是鼓励个人主义行为。方法论个人主义相信,不管是哪个层面的总体经济结果,都是由经济体中每一个参与者的决策带来的。简单来说,它认为总体是个体的加总。因此,不管是研究一个市场或是一个行业,还是研究总体经济,都需要从分析单个经济决策者如居民户和厂商等的选择行为着手展开研究,由此推断他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后果。 例如,西方经济学研究商品的需求时,它会讨论一个代表性的消费者是如何在价格与收入约束下选择各个商品的消费需求,然后由此推知所有的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是什么。如果要研究的是一个经济体的总需求,那还是按照上述思路研究,然后把所有人对各个商品的需求加总起来。 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局限性在于,总体往往并不是个体的简单加总。例如,当每个人都采取对自己有利的行动时,他们的互动会带来不利于自己的结果。比如当整个经济面临总需求减少的冲击时,如果每个企业能够降低价格到足够的程度,是可以抑制总需求的冲击的。

高级计量经济学复习精要

高级计量经济学复习精要 一、简答题(10分x 2): (一)多重共线性问题:(主要看修正方法) 1、多重共线性是指线性回归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之间由于存在精确相关关系或高度相关关系 而使模型估计失真或难以估计准确。完全共线性的情况并不多见,一般岀现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 共线性,即近似共线性。 2、产生原因主要有3各方面:(1)经济变量相关的共同趋势;(2)滞后变量的引入;(3)样本资料的限制。 3、造成的后果:(1)完全共线性下参数估计量不存在;( 2)近似共线性下 OLS估计量非有效;(3)参数估计量经济含义不合理;( 4)变量的显着性检验失去意义;( 5)模型的预测功能失效。 4、识别方法:(1)经验识别:对模型估计后,R1 2 3极高,多个变量不显着,出现与理论预期 相悖的情况,有理由怀疑存在多重共线性。(2)相关系数法:计算变量间两两相关系数。只要 其中一个大等于 0.6或0.7,则表明可能存在严重的共线性。(3)膨胀因子法:计算每个解释 变量的VIF,若某一个 VIF > 10,则表明存在严重的共线性。 5、修正方法[(※※※[根据潘老师讲课内容进行整理 共线性的修正方法有很多,按照优劣程度排序,主要有五种方法: 方法1:扩充样本以减弱共线性。主要通过增加自由度来提高精度,如将时序数据或截面数 据变为面板数据,从而将一维数据变为二维。 评价:这种方法最理想,但存在的缺点是:①效果不定;②不可行。 方法2:工具变量法(IV)。主要通过工具变量,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完成。 评价:这种方法目前最受欢迎,高质量的期刊论文通常都采用该方法。缺点是:①由于相关 关系具有传导性,工具变量S很难找;②用S替代X,有时经济正当性不足。 方法3:变量变换法。可以通过对数变换、绝对转相对和方程变换进行变量变换。 评价:这种方法最简单易行,但存在的缺点是:①简单相关系数描述的是线性关系,而对数 是非线性化过程;②功效不足;③不是所有变量都能用来做变换,必须有明确的经济学指代。 方法4:逐步回归法。主要是通过降维减少变量来减弱共线性。 评价:这种方法要慎用,最大的缺点是:虽然能很好地解决共线性问题,但是却引发了更严 重的内生性问题。 方法5:主成份分析法或因子分析法。具有降维的作用,主要用于多指标评价。 评价:该方法很好地消除了共线性。但这种方法要慎用,最大的缺点是:经济含义伤害过大。 (二)内生性问题 2内生性是指: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与扰动项相关。通常我们做古典假设①;i为白噪声, _ 2 叮叮 E(;)=0,var () =;- ,cov(j)=0 :②X是非随机变量(微观可以通过固定抽样得到 解决,宏观则不可),贝U cov (X, )=0成立。但是当cov (X,'、丰0时上述假设便不再成立,我们称之为内生性,进而导致OLS失效,是非一致性的。 3 内生性产生的原因:①X与丫存在双向因果,即 X影响丫的同时,丫也影响X;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FDI与经济增长;犯罪率与警备投入。②模型遗漏重要解释变量。无论是缺失重要解释变量导致,还是无法获取数据导致,被遗漏的重要变量进入了残差项, 如果与其他解释变量相关,就会岀现 cov(U t,X t)工0,也就是内生性问题。③度量误差:由于关键变量的度量上存在误差,使其与真实值之间存在偏差,这种偏差可能会成为回归误差的一部分,

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1) 题目:综合分析生产成本理论中相关经济范畴的关系 目的:通过对比相关经济范畴,准确理解经济范畴的经济含义及深刻理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要求: 1.要求认真审题和研读第三章生产与成本理论的相关内容,深刻理解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的基本原理; 2.准确描述本题涉及的相关理论内容; 3.阐述关系和区别要清晰并画图说明; 4.字数控制在600字左右。 时间安排:完成微观经济学第三章生产与成本理论教学内容后实施。 解题思路: 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 2.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 3.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区别; 4.分析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和短期可变成本曲线(SAVS)的关系; 5.分析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长期总成本曲线(LTC)、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短期总成本曲线(STC)、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的关系; 6.用脊线和生产扩展线确定最有要素投入的区别。 解: 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MP)的关系; 答:总产量是指在某一给定的时期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是该要素的总产量除以该要素的投入量。即该产量的增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量。 先分析一下总产量和之间的关系,即总产量先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后以递减的速率增加,达到某一点后,总产量将会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绝对地减少,边际产量先上升,后下降,达到某一定后成为负值。总产量的变化与边际产量是一致的,即都会经历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当边际产量上升,总产值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当边际产量下降时,总产量以递减的方式增加,当边际产量为负值时,总产量开始绝对的减少。 接下来分析一下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是边际产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都要大于平均产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只要额外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引起总产量的增量大于增加这一单位要素之前的平均产量,那么增加这一单位要素的平均产量就大于原来的平均产量,当平均产值达到最大时,平均产量等于边际产量。 2、分析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 在于边际报酬递减中,随着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而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递减的、而中,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每一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发展经济学在线作业

发展经济学-在线作业_A 最终成绩:85.0 一单项选择题 1. 两缺口模式理论认为,如果投资_______储蓄,则出现储蓄缺口。 小于; 不等于; 大于; 等于: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大于; 知识点: 2. 两缺口模式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积极弥补储蓄缺口: 引进外资。 减少投资或扩大储蓄; 减少出口或扩大进口; 扩大出口或减少进口。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引进外资。 知识点: 3. 发展中国家大量引入外资的理论依据: 两缺口模型; 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大推进理论;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两缺口模型; 知识点: 4. 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劳动生产率低下,除此以外,发 展中国家还存在下述问题: 国家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生活水平低; 需求不充足,产品过剩; 文化落后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生活水平低; 知识点: 5. 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______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总需求水平并增加国内就业量。 2; 1; 3。 0;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1; 知识点: 6. 如下哪些论点是两缺口模型的结论: 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外汇缺口和GNP缺口; 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外资解决国内的储蓄缺口;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产生了发展中国家的外汇缺口。

外汇缺口的存在一定会产生储蓄缺口;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外资解决国内的储蓄缺口; 知识点: 7.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一个阶段的发展能够自动生产一个阶段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尽量提高经济增长率;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经济增长能够自我维持;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知识点: 8. 在经济核算理论中,国民收入增长率大于国民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长率之差被称为: 储蓄缺口; 劳动剩余; 余值增长率; 就业不足;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余值增长率; 知识点: 9. 凯恩斯经济学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条件出发,把萧条时期的劳动力失业和资本闲置归因于: 市场机制不完善; 储蓄不足;

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2069 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Econometrics 总学时:56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8 课外学时:0 学分:3.5 先修课程要求: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课程属性:非独立设课 实验学时:8 课外学时:0 实验项目数:4 适用专业:金融学应用统计学 参考教材: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学参考书: [1] 郭存芝,杜延军,李春吉:《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Eviews应用》,科学出版社,2009 [2]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第2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4] (美)Ramu Ramanathan 著,薛菁睿译:《应用经济计量学》(原书第5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 (美)古扎拉蒂著,张涛译:《经济计量学精要》(原书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一、课程简介和基本要求 课程介绍:本课程是面向金融学、应用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 内容涉及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联立方程模型、扩展的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及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 基本要求:通过讲授经济计量学的基础知识及经济计量模型的建立、估计、检验等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将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者结合起来建立模型的方法,以及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一般的经济模型进行数量分析的基本技能,并为学生学习金融、财政、产业经济、贸易经济等专业课程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实验目的与要求 实验目的:使学生将前修课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初步能力。 实验要求: 1. 学生应独立完成规定的上机习题;

计量经济学精要习题参考答案(第四版)

计量经济学(第四版) 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绪论 1.1 一般说来,计量经济分析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陈述理论(或假说) (2)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3)收集数据 (4)估计参数 (5)假设检验 (6)预测和政策分析 1.2 我们在计量经济模型中列出了影响因变量的解释变量,但它(它们)仅是影响因变量的主要因素,还有很多对因变量有影响的因素,它们相对而言不那么重要,因而未被包括在模型中。为了使模型更现实,我们有必要在模型中引进扰动项u 来代表所有影响因变量的其它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相对而言不重要因而未被引入模型的变量,以及纯粹的随机因素。 1.3时间序列数据是按时间周期(即按固定的时间间隔)收集的数据,如年度或季度的国民生产总值、就业、货币供给、财政赤字或某人一生中每年的收入都是时间序列的例子。 横截面数据是在同一时点收集的不同个体(如个人、公司、国家等)的数据。如人口普查数据、世界各国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全班学生计量经济学成绩等都是横截面数据的例子。 1.4 估计量是指一个公式或方法,它告诉人们怎样用手中样本所提供的信息去估计总体参数。在一项应用中,依据估计量算出的一个具体的数值,称为估计值。如Y 就是一个估计 量,1 n i i Y Y n == ∑。现有一样本,共4个数,100,104,96,130,则根据这个样本的数据运用 均值估计量得出的均值估计值为 5.1074 130 96104100=+++。 第二章 计量经济分析的统计学基础 2.1 略,参考教材。 2.2 N S S x = = 4 5 =1.25 用α=0.05,N-1=15个自由度查表得005.0t =2.947,故99%置信限为 x S t X 005.0± =174±2.947×1.25=174±3.684 也就是说,根据样本,我们有99%的把握说,北京男高中生的平均身高在170.316至177.684厘米之间。 2.3 原假设 120:0=μH 备择假设 120:1≠μH 检验统计量

西方经济学(本)期中测试答案

西方经济学(本)期中测试答案 一、单选题 1、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曲线是 ( )。 A.洛伦兹曲线 B.非利普斯曲线 C.契约线 D.工资曲线 2、某人的吸烟行为属 ( )。 A.生产的外部经济 B.消费的外部经济 C.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D.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3、按照帕累托的理论,满足消费者福利最优化点的组合的曲线被称为 ( )A.等成本线 B.无差异曲线 C.交易契约曲线 D.菲利普斯曲线 4、一般来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 ( )。 A.先减后增 B.先增后减 C.按一固定比率增加 。 D.按一固定比率减少 5、完全竞争与垄断竞争市场的根本区别在于 ( )。 A.厂商数目的多少 B.进入市场是否有障碍 C.产品是否有差别 D.市场信息是否畅通

6、当劳动的总产量下降时 ( )。 A.平均产量是递减的 B.平均产量为零 C.边际产量为零 D.边际产量为负 7、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 ( )。A.向右下方倾斜的 B.向右上方倾斜的 C.垂直的 D.水平的 8、垄断性竞争与完全垄断的共同点是 ( )A.垄断力度相同 B.企业数目相同 C.价格弹性相同 D.需求曲线一般都是向下倾斜 。 9、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这一成本定义是指( )。 A.会计成本 B.隐成本 C.机会成本 D.边际成本 10、当价格大于平均成本时,此时存在 ( )。 A.正常利润 B.超额利润 C.贡献利润 D.亏损 11、下列因素中哪一种因素不会使需求曲线移动 ( )。 A.消费者收入变化 B.商品价格下降 C.其他商品价格下降 D.消费者偏好变化

计量经济学精要(第四版)重点

计量经济学精要重点 什么是OLS估计?原理ols估计是指样本回归函数尽可能好的拟合这组织,即样本回归线上的点与真实观测点的总体误差尽可能小的估计方法。 一、什么是计量经济学? 答:计量经济学以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以数学和统计学为方法,以电脑技术为工具,从事经济关系与及经济活动数量规律的研究,并以建立和应用随机性的经济计量模型为核心的一门经济学科。 计量经济学模型揭示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用随机性的数量方程加以描述。 二、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和要点 1.理论模型的设计(确定模型所包含的变量,确定模型的数量形式,拟定理论模型中的待估参数的理论期望值) 2.样本数据的收集(常用的样本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虚变量数据) 3.模型参数的估计(选择模型参数估计方法,应用软件的使用) 4.模型的检验 模型的检验包括几个方面?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模型的检验主要包括: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模型的预测检验。 经济意义检验——需要检验模型是否符合经济意义,检验求得的参数估计值的符号与大小是否与根据人们的经验和经济理论所拟订的期望值相符合; 统计检验——需要检验模型参数估计值的可靠性,即检验模型的统计学性质; 计量经济学检验——需要检验模型的计量经济学性质,包括随机扰动项的序列相关检验、异方差性检验、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检验等; 模型的预测检验——主要检验模型参数估计量的稳定性以及对样本容量变化时的灵敏度,以确定所建立的模型是否可以用于样本观测值以外的范围。 5.模型成功的三要素:理论、方法、数据 三、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方面(功能) 答: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检验与发展经济理论 四、引入随机干扰项的原因,内容? 原因:1.代表未知的影响因素2.代表数据观测误差3.代表残缺数据4.代表模型设定误差5.代表众多细小影响因素6.变量的内在随机性 内容:1.被遗漏的影响因素(由于研究者对客观经济现象了解不充分,或是由于经济理论上的不完善,以至于使研究者在建立模型时遗漏了一些对被解释变量有重要影响的变量);2.变量的测量误差(在观察和测量变量时,种种原因使观测值并不等于他的真实值而造成的误差);3.随机误差(在影响被解释变量的诸因素中,还有一些不能控制的因素);4.模型的设定误差(在建立模型时,由于把非线性关系线性化,或者略去模型) 五、什么是随机误差项和残差,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随机误差项u=Y-E(Y/X),而总体回归函数Y=Y^+e,其中e就是残差,利用Y^估计Y时带来的误差e=Y-Y^是对随机变量u的估计 六、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主要有哪些?违背基本假设是否就不能进行估计 1.回归模型是正确设定的; 2.解释变量X是确定性变量不是随机变量;在重复抽样中取固定值。 3.解释变量在x所抽取的样本中具有变异性,而且随着样本容量的无限增加,解释变量X的样本方差趋于一个非零的有限常数。 4.随机误差项u具有给定X条件下的零均值,同方差以及不序列相关性,即E(ui/Xi)=0; Var (ui/Xi)=sm2;Cov(ui,uj/ Xi,Xj)=0 5. 随机误差项与解释变量之间不相关:Cov(Xi, Ui)=0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标准答案解析

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解读全 说明中央电大对形成性考核管理的基本要求: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在综合成绩中所占比例大于30%时,形 成性考核成绩必须达到 60 分以上,方可参加终结性考试。 作业 1 题目:举例说明如何借鉴价格弹性理论进行价格决策? 价格弹性主要包括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此外还有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和价格的关系是供求理论中的重大问题。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某一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关系称为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是进行价格决策时必须遵循的规律之一。衡量商品需求量与价格的这种关系用需求价格弹性 Ed ,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Ed=—(A Qc l/^ P)x( P/Qd) 一般情况下,商品的 Ed> 1表明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强烈,这类商品为高档消费品(或称为奢侈品);Ed v 1 表明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缓和,这类商品为生活必需品。参见教材P33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也是供求理论中 的重大问题。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某一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对该商品供给量减少。这种商品的供给量和价格成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为供给规律或供给定律,也是进行价格决策必须遵循的规律之一。 衡量商品供给量与价格的这种关系用供给价格弹性 E s ,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E s =(△ Q s/△ P)x (P/Qs ) 一般情况下,商品的 Es >1表明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强烈,这类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或易保 管商品;Es v1表明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缓慢,这类商多为资金或技术密集型和不易保管商品。参见教材 P40 因此,当我们以商品的价值,即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制定商品价格,或者说按生产商品的成本来制定商品价格时,还应考察商品价格对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影响问题,分析出不同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Ed 及供给 的价格弹性 E s ,确定其属于何类型商品,有针对性制定出较为合理的价格,作出较正确的价格决策。否则,虽然是以生产商品的成本定出的价格,但由于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弹性不同,都会对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产生不同影响,造成不同状况和程度的损失。 另外,商品的需求量还受消费者收入、相关商品价格的影响。衡量商品需求量受消费者收入影响程度用需求收入弹性 EM ,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EWQ Qd/A Ml)x( M/ Qd )一般来讲,商品的 EM> 1表明需求 量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较大,这类商品称为奢侈品;EM v 1 表明需求量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较小, 这类商品称为生活必需品;EM v0 表明需求量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少,这类商品称为劣等品。参见教材P37 衡量商品需求量受相关商品价格影响状况用需求交叉价格弹性EAB ,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 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 少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EAB=Q QB/A PA)X( PA/ QB商品的EAB>0表明B商品需求量和 A商品价 格成同方向变动,称为互相代替品;EAB< 0表明B商品需求量和 A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称为互为补充品; EAB= 0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B商品需求量和 A商品价格变化无关。参见教材P38 所以,在进行价格决策时,还应考察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要分析消费者现实收入和预期收入、相关商品价格变化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制定出较合理的价格,或及时进行价格调整,从而取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和获得尽可能大的利润。注:

管理经济学在线作业

1. 完全垄断厂商和行业的收益曲线为(B) A. 一条平行于纵轴的垂直线 B. 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C. 为正 D. 为0 满分:2 分 2. 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几何意义是(B) A.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B. 等产量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 C. 边际产量之比 D. 总产量之比 满分:2 分 3. 在生产理论中,长期内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可以表述为(A) A. 两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等于要素的价格之比 B. 总产量最大 C. 边际产量为零 D. 边际成本为零 满分:2 分 4. 完全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为(B) A. 一条平行于纵轴的垂直线 B. 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C. 为正 D. 为0 满分:2 分 5. 机会成本告诉我们(A)。 A. 选择的代价,我们应该进行最优而不是次优选择:所谓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B. 选择考虑边际成本 C. 选择考虑会计成本 D. 选择考虑边际收益 满分:2 分 6. 管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A) A. 微观经济学 B. 宏观经济学 C. 计量经济学 D. 发展经济学 满分:2 分 7. 完全垄断厂商提高价格的唯一途径是(A. A、削减产量与销售量 B. 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C. 改变消费者偏好 D. 改变市场结构和市场需求 满分:2 分 8. 垄断竞争厂商提高价格的唯一途径是(A) A. 产品差别化

B. 改变其它厂商的行为 C. 改变消费者行为 D. 改变市场结构 满分:2 分 9. 管理经济学关于市场结构分类的标准是(A )。 A. 竞争的程度,如厂商的数目、定价权、产品差别和进出行业的难易 B. 地理位置 C. 产品的自然属性 D. 以上都不正确 满分:2 分 10. 等成本线平行向内移动表明(B) A. 产量提高了 B. 成本减少了 C. 生产要素价格提高了 D. 都不正确 满分:2 分 11. 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 A. 企业和企业决策 B. 家庭 C. 政府 D. 经济主体 满分:2 分 12. 需求理论的理论基础是(B) A. 均衡价格论 B. 消费者行为理论 C. 基数效用论 D. 需要层次论 满分:2 分 13. 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消费者对某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C) A. 市场的供求双方 B. 市场中的竞争结果 C. 商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 D. 个人欲望 满分:2 分 14. 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A) A. 常数的导数为0 B. 常数的导数为负 C. 常数的导数为正 D. 常数的导数是没有规律的 满分:2 分 15. 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为(B) A. 一条平行于纵轴的垂直线 B. 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 C. 为1

经济计量学精要(第4版)(美)古扎拉蒂

??经济计量学精要(第4版)/(美)古扎拉蒂 大佬点个赞支持一下呗ヽ(′▽`)ノヽ(′▽`)ノヽ(′▽`)ノ 经济计量学精要(第4版)/(美)古扎拉蒂 ? 综述 1.1 什么是经济计量学 1.2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计量学 1.3 经济计量学方法论 经济计量分析步骤: (1)建立一个理论假说 (2)收集数据 (3)设定数学模型 线性回归模型为例 线性回归模型中,等式左边的变量称为应变量,等式右边的变量称为自变量或解释变量。线性回归分析的主要目标就是解释一个变量(应变量)与其他一个或多个变量(解释变量)之间的行为关系。 简单数学模型 ? (4)设立统计或经济计量模型 误差项u

? u代表随机误差项,简称误差项。u包括了X以外其他所有影响Y,但并未在模型中具体体现的因素以及纯随机影响。 (5)估计经济计量模型参数 线性回归模型常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中的参数 ^读做"帽",表示某的估计值 (6)核查模型的适用性:模型设定检验 (7)检验源自模型的假设:假设检验 (8)利用模型进行预测 数据类型 时间序列数据:按时间跨度收集得到的 截面数据:一个或多个变量在某一时间点上的数据集合 合并数据:既包括时间序列数据又包括截面数据 面板数据:也称纵向数据、围观面板数据,即同一个横截面单位的跨期调查数据 模型因果关系 统计关系无论有多强,有多紧密,也决不能建立起因果关系,如果两变量存在因果关系,则一定建立在某个统计学之外的经济理论基础之上。 第一部分线性回归模型 2.1回归的含义 回归分析的主要目的:根据样本回归函数SRF估计总体回归函数PRF 2.2总体回归函数(PRF):假想一例 总体回归线给出了对应于自变量的每个取值相应的应变量的均值。(总体回归线表明了Y的均值与每个X的变动关系)PRL ? E(Y|xi)表示与给定x值相对应的Y的均值。下标i代表第i个子总体。 B1、B2称为参数,也称为回归系数。B1称为截距,B2称为斜率。斜率系数度量了X每变动一单位,Y( 条件)均值的变化率。 2.3总体回归函数的统计或随机设定 随机或统计回归总体函数PRF ? ui随机误差项,其值无法先验确定,通常用概率分布描述随机变量。 2.4 随机误差项的性质 误差项代表了未纳入模型变量的影响; 即使模型中包括了决定数学分数的所有变量,其内在随机性也不可避免;人类行为并不是完全可预测的或完全理性的。 因而,u反映了人类行为的这种内在随机性。 u还代表了度量误差,如数据的四舍五入; “奥卡姆剃刀原则”:描述应当尽量简单,只要不遗漏重要的信息。即使知道其他变量可能会对Y有影响,但这些变量的综合影响是有限的、非确定性的,可以把这些次要因素归人随机项u。 2.5 样本回归函数 样本回归函数SRF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