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辜鸿铭文化保守主义透视

辜鸿铭文化保守主义透视

辜鸿铭文化保守主义透视
辜鸿铭文化保守主义透视

浅析近代中国背景下的民族主义

浅析近代中国背景下的民族主义 摘要:中国民族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在现代化和东西方冲突的推动下,中国人民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历史。中国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曾有多种选择。中国民族主义同时担任着政治救亡和文化启蒙两大主题,在中国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各种民族主义表达了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再经过抗日战争,民族主义意识在中国深深扎下了根。 关键词:民族主义、“天下”文化观念、历史选择、政治民族主义 正文:民族主义作为历史现象是在近代才出现的。民族主义现象是指以“民族”为符号、动力和目标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或以民族国家为诉求的意识形态,或以文化传统为依托的情结和情绪。它可以是一种情绪,是关于国家的政治原则,可以是建立民族政权的指导思想,关于民族的一种理想,或者一种历史运动,也可以是个体归属感的需要,等等。民族主义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相当复杂的概念,每一种定义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强调民族主义的某一种重要特征,每一种理论都有其所观照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隐含着特定的目的,甚至有非常强烈的价值立场。但是,民族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对共同未来的一致向往,也就是说,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众对民族前景的明确期待。民族主义的最主要目标是维护民族的整体利益。它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政治属性,这是民族主义兴起的最显著的特征。即是说,作为一种社会政治运动,民族主义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建立一个属于本民族的国家和政府,它与“追求国家身份”的政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决定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其结果,促进了社会生活的一体化,造就了现代民族国家,即建立主权国家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利益首先是从属于某一国家的,民族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利益是崇高的,必须将维护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来考虑。因为国家必须强大,必须富足,必须有发达的现代工业,才能有效的维护民众自身的利益。此外,民族解放被公认为是民族主义的主题。 民族主义最强大的力量在于它的社会动员能力。它能够整合社会力量,使政治力量具有文化的合法性,究其原因,在于它对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都要具有更高的更有效的社会动员力量,可以凝聚民心,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它作为一种超越地方和社会阶层的广泛的文化心理现象和政治现象,说到底是民族大众性质的,因而主要是非理性的,在民众心中是一种激情支配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激发大众爱憎、造就大众理想的信念,以实际和想象中的民族区分为界的认同感和排他意识,而最终目的是要民族大众尽可能大的物质、精神以至生命的奉献。只要民族主义思想一经转移到大众,便大致成了最简单的信条形态。一旦民族主义思想转变为组织,乌合之众就会变成冲锋陷阵的洪水猛兽。民族主义的历史创造者是由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发动的,精英和知识分子是民族主义的创造者,解说者,操纵者,他们表现的民族主义狂热,要比其他的社会集团更为强烈。通过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意识形态操作,民族主义以群体的自我寻求和情绪为开端,以价值取向表达历史意向,这就是作为民族大脑的知识分子群体所创造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同样的,中国民族主义的创造者、解说者和操纵者也是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他们代表了整个中国近现代激进思潮和反传统的激进思想。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民族”、“民族主义”的概念是在晚清时期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可以这么说,中国的民族主义不是“原发的”,而是“衍生的”,需要注意的是,它不是直接和完全的移植,而是“应激型”民族主义。历史上中国从来不曾有过“民族国家”的观念。在中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保守主义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保守主义 本堂课所讲的主题是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之保守主义,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保守主义的特征;二、保守主义的内涵;三、保守主义的类型;四、当代保守主义。 近代以来的主要意识形态或政治思潮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无政府主义、女性主义、环境主义、宗教基本教义派。 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出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文艺复兴以来的乐观主义认为:第一,世界的存在是有序的;第二,人类痛苦的来源并不是人的原罪,而是罪恶的社会。只要改造社会,痛苦就会最终从人类消失。保守主义的内涵指出,人类理解以及改变世界能力有限;罪恶,痛苦不仅仅是人类生活中暂时的因素,不仅仅产生于不公正的社会组织,而是人类生存中永恒的,不可消除的现象。保守主义两个基本涵义是:不完美主义和政治的有限性。保守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完美是内在的,永久的,而不是暂时的。在这点上,保守主义不同于激进主义,也不同于反动派。保守主义,不是改变现状,也不是怀恋过去,而是保持现状。历史上的保守主义有:法国式,以梅斯特尔为代表的极端保守主义以及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温和保守主义;德国式,发端可以追溯到早期政治浪漫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诺瓦利斯;英国式,代表人物是柏可,其理论展示了保守主义的一些一般特性,如尊重传统,强调社会是有机体,是自然的产物,而不是人为设计的产物。保守主义的类型有,政治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社会保守主义。政治保守主义,反对激烈变革,反对革命,维持现状。文化保守主义,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反对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理念,拒绝所有文化都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预测,拒绝承认某种文化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社会保守主义,在德国浪漫主义时期表现得最为典型。保守主义者厌恶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后果,如人与人关系的淡漠,城市化,环境污染等,他们憧憬田园诗般的生活,憧憬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没有一个自由主义者具备自由主义者的所有特征,其他主义者亦同。从1950年开始,出现了一场持续的保守主义革命,特别是美国。构成这种保守主义革命有多重势力: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形形色色的文化保守主义;基督教右派;新保守主义。这些即为当代保守主义。在非西方国家中,则是世界范围的宗教与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及对启蒙运动的反动。当然在这些西方政治中的各种思潮,无所谓好亦无所谓坏,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在现代西方人眼中,我们不是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而是共产主义。对于这些过

新文化时期的保守主义

新文化运动中的“保守思想” ——从传统到现代的另一种思考 汪立洋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的态度是复杂的,有激烈批判的一面,但也同样存在着注重传统的倾向,本文罗列了一些新文化运动时期各个派别显示出来的不同程度的保守思想,有些保守思想甚至出现在比较激进的人物身上,这些保守思想的出现,在当时中国的国情和所面对的国际形势来看,影响比较深刻。 关键词:保守思想传统新文化运动 一.清末民初的保守思想进程及其演进 (一)从清末的论战看保皇派的保守思想 清末,从1903年到190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进行了三次论战。三场论战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君主还是共和;第二,是改良还是革命;第三,是维护还是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在20世纪初中国革命奔涌向前的时代里,这样的论战,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不同阶层在将中国建设成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上的分歧,无论是康、梁所主张的君主立宪方式,还是孙中山所主张的民主共和方式,二者在理论上各有自身的价值。相对于中国的封建制度而言,君主立宪也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而君主立宪相对于革命派而言,则是一种洋务派在思想上的延续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质。两派各自的理论上表现出来的一定合理性也为以后康梁二人后来坚决的反对新文化运动埋下伏笔。 (二)西化派中的保守主义: 共和派中的西化派也有类似的思想,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胡适在《文学改良诌议》发表后3个月的4月9日给陈独秀的信中说道:“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吾辈主张革命……绝不敢以吾辈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胡适虽然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但也不排斥别人的反对,认为可以用辩论的方式是反对者接受自身的观点。而陈独秀回信道:“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故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之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①陈独秀认为“革命”就是掌握真理的我们来实施的雷霆手段,我们的“天经地义”就必须为大众所接受,别人的“天经地义”则必须扫除,又不是做学问,怎么能商量着来呢?正是这样和陈独秀的对比,显示出了胡适在革命问题上的非激进和非暴力的思考方式,可以看出他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从这里就可以一窥革命派中出现改良主义和激进主义的分歧的必然性。 (三)主要的分歧及其向对立演变 分歧导致论战,论战导致保守主义的清晰,不只是在政治制度上的争论,在革命方式上,对待传统文化的方式上,各个派别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和不可调和的争论点,不只是革命中的激进派逐渐掌握了语言上的控制权,保守思想也逐步巩固了自己的阵地,并且进行坚守,梁启超,康有为,梁漱溟,章太炎等对激进式的革命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从而为自己的保守思想加固了理论支撑。比如梁漱溟就认为自己不是反对“德赛”二先生,梁漱溟当时虽然与陈独秀、胡适他们的文化观念不同,但他坚决不承认自己反对思想革新。他对西方文化的态 ①胡适等,《胡适往来书信选》,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推广中国文化,不可操之过急.

推广中国文化,不可操之过急 推广中国文化,不可操之过急●在历史上,中国文化从来都是以自身魅力,而非刻意向外推广而获得其他民族的青睐●中国文化不仅仅只有剪纸、方块字、花拳绣腿、唐装汉服,更应该包括中华文明能够绵延数千年不断的进程中所蕴藏的生命力以及现代中国蒸蒸日上的活力●中国文化被不同文化的人群所接受,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也需要推广者的耐心 满城尽带黄金甲电影海报对外文化推广出现操之过急的势 头相对于在世界上受到广泛关注的经济领域,中国在文化上的影响总体来说依然薄弱。文化界的从业者们正在做出积极努力,以期扭转这一情形。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目前我们的对外文化推广,出现了有些操之过急的势头。比如,最近有报道说,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发展有过快的势头,相关配套工作,包括教材编写、合格师资配备等方面远远跟不上。在影视方面,海外销售的数额虽有上升,但很多海外影片题材比较单一,制作粗糙,缺乏较深的内涵和打动人心的深层文化力量。在出版方面,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缺少内容、编辑、装帧、翻译和印刷质量都较高的图书。这种急躁势头显然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广泛而持久的传播。由于太过急躁,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乃至反感,甚至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说成是在扩张“软实力”或制造所谓的“中国文化威胁论”。文化推广不取决于传播能力正如优秀产品的推广,首先需要产品本身质量过硬,优秀文化的推广,首先也要求推广者提供别人所需要的优秀文化。一种文化能得到其他民族的青睐,其吸引力更多的是来自文化本身的魅力,而不是推广能力。在历史上,中国文化从来都是以自身魅力,而非刻意向外推广而获得其他民族的青睐。比如,日本历史上派遣“遣唐使”、“宋学使”等远渡重洋来学习中国文化;18世纪的欧洲,人们希望摆脱宗教和封建专制的压抑,从崇尚自然的中国哲学精神中汲取了不少的力 量。如果文化缺乏内涵,过多依赖推广能力,很可能无法真正深入人心并获得持久的共鸣和影响,甚至会引起人们的反感。近几十年来,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实力强劲的媒体力量,美国的商业大片和快餐文化在全球扩张非常快。但是,这看似成功的文化影响背后,却并没有得到他国的真正认可。如今,面对美国文化,很多国家的民众都会感到一种不舒服甚至有一种文化上的威胁感。在欧洲,不少电影工作者、文学家、艺术家都在努力创作自己的作品,推行“慢餐”文化,以对抗美国文化对欧洲的巨大冲击。这绝不仅仅是集体自发的行为,也不是简单的文化保守主义,而是欧洲文化人的自觉,更是欧洲文化希望寻求进步的体现。在他们看来,美国文化缺乏底蕴,充满商业气息,它会慢慢地吞噬欧洲文化。那些推广本国文化比较成功的经验表明,只有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的内涵,才能更有利于传播。比如,从韩国制作的电视剧《大长今》、《商道》等,可以看到制作者们深入而准确地把握了韩国传统文化精髓。这些作品能够在韩国之外的很多地方引起广泛的反响,就是因为其传递的文化精髓引起了共鸣。同样道理,日本的动漫、游戏制作在包括欧美在内的许多地区很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动漫制作本身反映了某种深层的文化思考。纵观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广自身文化,但凡成功推广的案例,还有一个特点,即经历了较长的过程。比如,德国歌德学院用了50多年时间,在全球发展了144个分支机构。英国文化委员会用

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评析

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评析 摘要: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主要的思潮,本文对近代史上的文化保守主义的产生环境和根源加以分析,对“非典型”和“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进行了简单的评价和区分,这其中“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可以看做是儒家中庸思想的独特体现,是民族文化惰性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对“典型文化保守主义”在当代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字: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变革;国粹派;现代新儒学;文化惰性;文化态度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一面是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国内矛盾的不断加深使中国所面临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一面是中华民族“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思想、器物,与列强抗争、争取民族解放的英勇历程。其中,中华民族为争取自身的解放和寻找建国的航向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主流。文化思潮的探索成为这一主流中的中流砥柱。不论是清末时期的洋务派思想、康有为的保皇思想、还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全盘西化思想,亦或是后期的国粹派思想和新儒学思想。可谓是流派众多、“百家争鸣”,让人联想到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的繁荣。 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思想的流变,其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是社会环境所决定的,清末一场场对外反抗战争的失败和民初的政局动乱,封建割据势力纵横中国。在近代中国多灾多难的状况下,国人不得不一步步的反思,尝试过学习西方器物的方式却依然没有保全民族,仁人志士们开始尝试进行思想和文化上的反思和探索,一场遍及各各领域的文化运动在中国兴起。总结近代以来的各路思潮、流派,根本上都是在围绕对中西方文明或文化在中国体制和文化革新中所占的比重所做的探索,虽然各种思潮的立场不同、激进或温和,仁人志士都是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为国家的出路思考。 在笔者看来,不同的只是“思变”的程度,当代评价顽固派思想,几乎是以“迂腐”、“冥顽不化”毫无生机可言。例如清末理学名臣倭仁,深受理学的影响,对于以恭亲王奕欣为代表的的洋务派痛加斥责,依然主张这“重人心轻技艺”,重谈“夏夷之防”①而对于以陈独秀和胡适的“全盘西化”思潮的评价也是“忘本”、“崇洋媚外”过于激进式的评论。现在分析则不难看出这两股思想处在了近代文化思想变革流变中的两极,在这两极两端也没有出现第三种文化变革的主张。 “思变”的程度在于思潮流派中代表人物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心理接受程度。在以上两种思潮的特例中,其文化的根都是接受中国传统式的文化教育,而大相径庭的在于表现出来的视野和思想的开放度,这种现象可以归结为文化的根意识,在当代被解释为“我族中心主义”,中华民族的我族中心来源于狭隘的民族主义,过度的民族自信和优越感。中华民族的优越感古来有之,翻看每个民族的历史记录也都有表现,正像殷海光在《中国的文化的展望》所说的:“在通常情形下,一般民族或文化单位对于自己的风俗、习惯、制度、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理想,当期继续发挥功能时,总是有意无意持爱护的态度。笼统的说,如果一个国度就是一个文化单位而且这个文化单位就是这个国度,那么一国的国人爱护其国的文化毋乃一件自然而然的事。”②我国的仁人志士虽一直抱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精品课程)上课讲义

岳麓版必修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高二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有进取心,富有激情,感情丰富,爱冲动,爱幻想。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取了“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同时,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设计环节】 1.介绍概况:《北大钟声》油画介绍 2.寻找背景:学生读1911——1915年大事年表,提炼信息,填写表格 3.探究内容:解读史料,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4.讨论影响:解读史料,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5.课堂小结:新课知识梳理和课堂小测 6.师生朗读,感悟历史 【课前准备】播放歌曲《兰花草》 《希望》(又名《兰花草》)作者: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导入新课】 教师:上课,同学们好! 学生:老师好! (展示图片:油画《北大钟声》) 教师:我们今天的新课学习是从沈嘉蔚1988年创作的一副油画开始,这幅油画的名称是《北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 文化保守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与自觉性并存的文化现象,是对现代化过程所衍生的精神世界的迷失,是传统文化日渐衰落等现象的历史性反應。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冲击而形成的捍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的思想潮流。本文结合改革开放之后的时代转向与传统文化的特征,分析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文化建设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提出规避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消极影响的措施,在开放的大格局中理性对待并创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本民族特色,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传统韵味。 标签:文化保守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思潮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质与内在发展的需要,开放的格局吸引了众多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国的文化主体面临着主流价值选择、民族根性和民族认同感加强的形势。在此文化背景下,文化保守主义学派捕捉契机重整旗鼓,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全国性“国学热”,“崇儒反马”思想理论甚嚣尘上,试图以儒教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出现反对中国文化的“西方化”等思潮。 一、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分析 改革开放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再次兴起对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持肯定或者否定态度,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要警惕文化保守主义对社会和个人的消极影响。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评价全面而深刻,温和不偏激,防止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困境。 (一)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有利影响分析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注重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资源来重构自身与社会的精神家园,尤其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文化素质的培养以及情操的陶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预防“急性病”与“人失其性”的危机。文化保守主义学者的倡导不仅有利于塑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以助于社会稳定与幸福,而且促进了在新时代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有利于对民族根性和民族身份的强化,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感,形成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侵略,使西方霸权主义以及西方文化殖民主义成为泡影,在全球文化浪潮中保持自己民族特色与传统,避免文化“失语症”,拥有自己的文化话语权。 (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分析 首先,文化保守主义学者宣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引起对传统文化的回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学期填空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学期 填空题 1.严复翻译的几部世界名著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到中国来,《天演论》(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 2.从晚清开始的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观念变革,首功归诸。 3.清末维新运动中形成了以为代表的早期白话文运动。 4.清末小说成绩最突出的是谴责小说,四部代表作是: 的《》、 的《》、 的《》、 的《》。 5. 1915年,陈独秀创办《》,次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 6.五四新文化运动是高举“”和“科学”旗帜批判旧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7.五四时期新文化阵营先后与林纾、学衡派、等文化守旧主义者进行过论争。 8.新月社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新文化团体。 9.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倡“用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 10.、儿童爱、自然爱合成了冰心“爱的哲学”。 11.朱自清把五四时期的新诗分为自由诗派、格律诗派和。12.20年代田汉最成功的剧作是《》和《名优之死》。 13.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 14.除夕将近的空中,/飞来飞去的一对凤凰,/唱着哀哀的歌声飞去,/ ,/飞来在丹穴山上。 15.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16.悄悄的我走了,/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7.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18.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 ,/二者皆可抛! 19.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 20.灵台无计逃神矢,,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21.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22.我冒犯了人们的指谪,/ ;/我怎样欣慰而胆寒呵。 23.“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观念都是由提出的。 24.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9月改名为《》。25.五四时期新文化阵营先后与林纾、学衡派、等文化守旧主义者进行过论争。 26.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新文化团体。 27.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辞《敬告青年》中首倡“科学与并重”的口号。 28.周作人在《》一文中提倡“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 29.母爱、、自然爱合成了冰心“爱的哲学”。 30.朱自清把五四时期的新诗分为、格律诗派和象征诗派。31.20年代田汉最成功的剧作是《》和《获虎之夜》。 32.月光恋爱着海洋,/ 。/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33.除夕将近的空中,/飞来飞去的一对凤凰,/ ,/衔着枝枝的香木飞来,/飞来在丹穴山上。 34.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35.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 36.我不知道风/ ——/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剧本 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蔡元培、女生甲、女生乙【场景一】 旁白:1915年 5月 9日,为实现称帝梦想,袁世凯秘密和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民四条约”。消息传出,全国抗议之声风起云涌。而著名学者陈独秀、李大钊此刻正远在日本。 人物:陈独秀、李大钊 地点:日本早稻田大学某教室 陈独秀:西方列强之强大,正在于诸子百家之争鸣。朱执信先生所撰写的这本《德意志革命家小传》中,介绍了两位西方贤哲,一位叫马克思、一位叫恩格斯…… 李大钊:仲甫,你出来一下。 陈独秀:大家等一下。守常,什么事? 李大钊:你看看。袁世凯称帝了,他这是自绝于国家,自绝于祖宗。陈独秀:守常,我们该回国了。 旁白:陈独秀回国不久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传播先进思想。而袁世凯也加紧了称帝的步伐。 地点:北京某书店门口 人物:女生甲、女生乙、书店老板 女生甲:快看!最新一期的《新青年》杂志到货了。 女生乙:这是一本什么杂志? 女生甲:连《新青年》都不知道?你也太 out of time了!这本杂志是陈独秀先生主办的,上面刊登的文章都是关于民主和科学的,快进去看看。

书店老板:二位女同学,想买什么杂志呢?《新青年》《东方杂志》都有最新一期。 女生乙:《新青年》多少钱一份? 书店老板:一个大洋 女生乙:啊?这么贵!我们别买了吧? 女生甲:怎么这么小气!我宁肯饿着肚子,也要买这本杂志。老板, 来一份。(递钱给老板 书店老板:还是这位同学有眼光。这本杂志卖得特别好!如果你们来晚一点,可能都买不到了呢。你们还不知道吧,今天下午三点, 《新青年》杂志的主编陈独秀先生要在北京中央公园发表演讲呢。 女生甲:真的?太好了。我一定要去听。下午你陪我去哦! 女生乙:好吧。 人物:陈独秀、李大钊、女生甲、女生乙 旁白:1915年 12月 12日 , 袁世凯复辟 , 立年号为洪宪,改国号为中华帝国,改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蔡锷发动护国战争 , 反对袁世凯称帝。 1916年 3月 22日 ,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不久 , 在天下人的唾骂声中死去。 1917年 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于 6月 14日进北京,拥戴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 地点:北京中央公园 李大钊:同学们,大家安静一下。我就是李大钊。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抗议张勋复辟的闹剧。站在我身边的,就是陈独秀先生。下面请陈独秀先生发表演讲!

文化保守主义与现代新儒家

目前的儒学复兴运动,被指称为“文化保守主义”。我曾撰文谈到,“文化保守主义”这个含混的符号,是对当下的生活本源的一种遮蔽。我的意思是: “文化保守主义”这个标签,并不能揭示当前儒学复兴运动的本质渊源,反而可能将这场运动导向原教旨主义。 现代新儒家也一向是被归入“文化保守主义”的。最近,方克立先生把蒋庆、陈明归入了现代新儒家的“第四代”,也就是把他们归入了“文化保守主义”,因为方先生一向认为现代新儒家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这不仅意味着对现代新儒家的一种定位,而且也意味着对当前的整个儒学复兴运动的定位。我这里并不想谈蒋、陈与现代新儒家的关系,虽然在我看来,蒋、陈并非什么“现代新儒家”,纵然他们在观念上确有某种关联。我想说的是: 这样的定位依然存在着、甚至加深着对当下的生活本源的遮蔽,而这种遮蔽隐藏着某种危险。 当然,“文化保守主义”这个称谓的流行,也自有它的道理: 首先,不论是已经三代的现代新儒家、还是当前的儒学复兴运动,确实存在着一种严重的“文化纠缠”;其次,这种纠缠本质上是民族主义情绪的表达,这种表达恰恰意味着生活本源的遮蔽;最后,正是这种遮蔽,蕴涵着走向原教旨主义的某种必然性。 应该说,现代新儒家本是应运而生的。所谓“应运而生”是说: “顺应”着某种“时运”。这种“时运”正是儒家的“天命”观念,但并不是宿命论意义上的命运观念,而是一种原初意义的“革命”的观念,也就是《易传》所说的“时义”的观念: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所以,“天命”不过是说的生活本身的演流;这种演流被我们领悟为“命”、领悟为“口令”,不过是说的生活本身作为大道的道说,在无声的言说中给予我们的一种“语境”。我们惟有倾听这种“语境”,才能实行真正意义的“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讲:历史大转型与中国梦(黄东) 一、王朝周期律的启示 类资本主义不得充分发展的原因: 1.商品货币经济古已有之,但官方主导抑制民间主导,尤其是海外贸易官家绝对主导,政治权力抑制私人产权和商人势力,文化上歧视竞争意识。 2.官僚、地主与富商大贾互相转化,不惟影响工业导向的扩大再生产,也抑制类西方的第三阶级的产生。 3.宋元、明清政权变革的影响 二、世界历史下的中国命运 (一)殖民贸易与欧洲中心 (二)鸦片贸易与反侵略战争失败 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1.统治者难以应对时艰 2.国防体制难以抵御外侮 3.适应近代战争的人才匮乏 4.武器装备落后经济技术的落后(重要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文化观念的因素 三、中国梦的普遍意义 (一)侵略的双重性与历史任务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1.军事侵略 2.政治控制 3.经济掠夺 4.文化渗透 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后果与影响: ①西方殖民者对落后国家的侵略,促使那里封建经济结构解体,刺激了那里资本主义的产生,从而使打破了这些国家封闭落后的社会结构,为现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②西方列强的侵略,又使落后国家的经济呈现依附性的畸形、片面的发展,单一产品制,出口加工,列强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还扶持和保护落后国家的自然经济,使落后国家的经济呈现先进工业与落后农业共存的二元结构状况,使被侵略国家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地发展壮大,这又是不发达国家现代化困难重重的根本原因之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扫清障碍必要前提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最终目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梦的三要素: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保守主义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保守主义 2007-06-14 07:23 P.M. 保守主义思潮的产生,是为了满足某些人在急剧的社会变迁面前失去平衡,企图通过认同传统来建立新的平衡的一种心理需要。所谓文化保守主义,就是“五四”中出现的保守主义。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保守主义的背景是: 1、辛亥革命后期若干年,人们并未感受到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于是开始反思辛亥革命失败之因。 2、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思潮入侵,人们从自己立场对此作出回应。 3、一战爆发以及由此引起的“东方文化救世论”盛行。 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观点是: 承认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他们认为这种差异乃是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别; 反对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同于新旧文化,主张新旧杂糅,存旧立新; 他们认为中国文化出路是中体西用式的,他们支持折衷调和,“天人合一”主张国粹不失,欧化亦成。 他们重视“人”的历史位置,他们回归儒学,主张以“孔子的人生”为榜样解决文化问题和人生问题。 对文化保守主义的评价: 精华和进步: 当自由主义者主张全盘西化,某些马克思主义者形而上学的对待传统,实行“两个彻底决裂”的时候,他们强调“传统”的重要意义,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发;对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两大思潮未涉及或忽视的领域,做了重要的补充,从而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发挥和颂扬了传统文化,强调了文化的民族性。证明中国文化存在的特殊价值,揭示文化变迁中的量变和渐变性,揭露和批判了西方文化的弊端,反对照搬西方文化,强调文化的变迁的原则,必须择善而从。 弊端及局限: 最大的缺陷是,离开经济与政治这个历史和社会的大环境,孤立地对待文化问题;试图以产生于封建社会的儒家学说或经过改造的新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解决现代社会问题,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大方向。 没有很好地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没有很好地揭示文化发展中的质变和飞跃以及新陈代谢的过程;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阴暗面,说明中国人要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等方面有所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马克思主义传播,暴露了文化保守主义落后的一面。 ................................................................. ..........................................

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浅谈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作者:————————————————————————————————日期: 2

浅谈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摘要 胡适不但是一个文化巨匠,也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的中西文化思想被人们吸收学,传承着。胡适始终以世界文化的眼光观察比较中西文化,努力寻求中西文化交流沟通的结合点。胡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症结在于不曾悔祸、彻底痛责自己,要振兴中国文化首先必须进行“民族反省”。本文从多个层面来探讨他的中西文化观。 关键词:胡适;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 一、胡适对中西文化的研究比较与价值评判 (一)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胡适的特殊经历决定了他是一个中西文化冲突的矛盾统一体,并且始终未能摆脱这种在文化冲突中的彷徨。胡适对民族传统文化并非只有批评没有肯定、只有贬斥没有褒扬、只有虚无没有信心。从胡适的许多著述中可以找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誉和眷恋,找到他整理国故的决心和成绩。因此,尽管胡适对传统文化的负面性、消极性和劣根性采取了彻底否定、大胆批判的态度,但始终没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整理国故是他“再造文明”的途径之一。 胡适是不是彻底的反传统?胡适始终战斗在新文化运动最前线,他对旧文化的批判和否定主要集中在对孔家店、理学“以理杀人”、孝道、贞操观念等具体问题上,并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整个体系。尽管胡适时常语出惊人,但这并非他的一贯学术主张,而是他为推行其文化主张而“走极端”的方法策略,他所做的决非盲目地、彻底地反传统,而是要对传统文化坚持一种“评判的态度”,进而重新评价一切价值。正如胡适自己表述的那样,他对传统文化的评判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反对盲从,反对调和与整理国故。胡适认为,只有用评判的态度,不盲从、反对调和折衷,然后用科学方法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同时输入西方文化的先进思想,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再度辉煌。 胡适对文化保守主义展开了深入的批判。胡适认为,传统文化必须进行根本

国粹主义思潮是如何兴起的

国粹主义思潮是如何兴起的 [摘要]在近代,随着外国侵略的加深,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清末政局动荡、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面对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全盘西化”的鼓吹,以求振兴中国文化的国粹派和国粹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在晚清最后的时光里绽放出了璀璨的光辉。 [关键词]国粹主义思潮国粹派兴起原因衰落 一、词义源流 “国粹”,清末明初开始流行的一个概念,看似是本土所创,可实际上是一个来自日本的西语译词。它是从英文“Nationality”翻译过来的,最先被日本所用,英文词义是“民族”、“民族性”、“民族主义”。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明治政府片面地推行“欧化主义”政策。一些极端者甚至不顾国情,提出要改变本国人种,废除本国文字,鼓吹“全盘西化”。这引起了当时日本社会的广泛不满。1888年,三宅雪岭和志贺重昂等人发起成立了政教社,刊行《日本人》杂志,以“国粹保存”为宗旨来反对盲目欧化。 同时这种强烈要求保持“民族特性”和提倡民族精神的主张,不但在日本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引起了一些中国学者

的共鸣①。1898年底,梁启超在横滨创办《清议报》,曾将“发明东亚学术,以保存亚粹”列为该刊四宗旨之一②。这里的“亚粹”就是梁启超受日本“国粹”的启发而来。据郑师渠考证,中国人第一次在报章上使用“国粹”一词,是1901年9月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③,其中说道:“中国民族固守国粹之性质,欲强使改用耶稣纪年,终属空言耳”④,表示不能盲目欧化,要注重国粹。 报刊上最早介绍日本国粹主义是1902年7月一位佚名作者发表在《译书汇编》第五期上的《日本国粹主义与欧化主义之消长》。“他认为,日本的国粹主义‘即保守之别名’;进化无穷,‘欧化’不止,遽言保守,只能固步自封”⑤。可惜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明显是站在欧化主义立场上的,其判断并不正确。第一次在报刊上正面介绍国粹主义一直要到1902年12月黄节在《政艺通报》上发表《国粹保存主义》一文。《政艺通报》是邓实和黄节于1902年2月在上海创办的,除了以介绍西学开启民智外,它还兼言中国艺文史事,大力宣传国粹。黄节在该文中肯定了日本“国粹”说的同时,指出“输入本国宜为我用者,也是国粹”,使该文章成为国粹派倡言国粹的第一篇重要的文论。而且,该刊物还为国粹派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舆论和人事基础。 1905年1月,邓实、黄节、刘师培、陈去病、马叙伦等人以“研求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在上海成立了国学保

传统文化阅读题

传统文化阅读题训练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体完,融贯各种知识形成的思想。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指出,我国国学的内容包括经学、史学、子学、理学、掌故学、文学。研究它,不是为了博古炫耀,也不仅仅是为了存亡继绝,而是为了我们能以自己的思想自立于天地之间。人们在全球化时代渴望找到自己的身份与认同。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日趋同质化和一体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各个特殊群体渴望认同自身的过程。正是随着全球化过程的进行,这些群体产生了要在全球——人类环境的关系中认同自身的愿望。每一个群体都必须在向别人学习的同时又保持其认同感。现代性并未给予人类以明确的方向,它充其量提供无方向的方向——追逐眼前利益。正因为未来没有预定的方向,我们才迫不得已从自己的过去中寻找给自己未来定位的坐标。 国学就是我们古人对他们面临的种种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其中有的只有历史价值,但也有的有永恒的价值,具有相当的现代相关性。人类今天生活在现代性危机之中,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说:“我们第一次面临全球崩溃的危机。”这并不仅仅因为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这种全体毁灭的手段,更是因为现代性已经将毁灭的价值固子渗进进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性有其自身的逻辑,从它自身的逻辑是无法跳出它的毁灭进程的。好在我们的古人(并不只是中国古人,而是所有人类的古人),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思维的逻辑,提供了今天人们需要的思想和智慧。 任何传统,如果不能不断注入新的内容的话,就舍失去生命。宋儒在佛学的刺激下,借鉴了佛学的某些固素更新了儒掌。包容与开放是国学的品格;要恢复国学的活力,必须给它注入新的生命,因此,今天的国学决不是仿古,更不是复古,而是要开新。 (选自张汝伦《国学与当代世界》,略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体究,融贯各种知识形成的思想,其内容包括经学、史学、子学、理学、掌放学、文学等。 B,人们在全球化时代渴望找到自己的身份与认同,摆脱现代性危机,是“国学”重新得到关注的内在原因之一。‘ C. 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现代性并未给予人类明确的发展方向,反而将毁灭的价值因子渗透进人类的生活。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含解析)

核心素养提升练四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0分钟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保定模拟)1920年,《新青年》从第八卷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公开理论刊物。如图第一期的封面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全新的编辑意图:封面正中是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伸出两只有力的手,紧紧相握。这反映出 ( ) A.民主革命完成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B.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由启蒙向劳工和社会实践转变 D.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得到了苏俄的大力支持 【解析】选C。A,材料无法体现民主革命完成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排除;B,材料中未提到民主科学的思想,排除;C,新文化运动由启蒙向劳工和社会实践转变,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D,材料中未提到苏俄的支持,排除。 2.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 ) A.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B.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 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 D.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解析】选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肯定中西文化各有长短,主张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故A正确。 3.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胡适晚年一再指出,他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这反映新文化运动( )

A.打着孔子旗号托古改制 B.观点对立导致思想混乱 C.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 D.继承传统并且发扬儒学 【解析】选C。“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表明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故C正确;A是康有为的思想特点,排除;B 材料未体现,排除;D与“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不符,排除。 4.(2019·蚌埠模拟)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指出:“中国和欧洲文明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文明”,他还批评“中国文人”,并不真正懂得“兼收并蓄”或“扩展”思想。这表明他( ) A.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B.反对西方文化侵蚀中国传统文化 C.摒弃传统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 D.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相一致 【解析】选A。“中国和欧洲文明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文明”“兼收并蓄”“扩展”表明他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故A正确;反对西方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一致,材料未体现,故B、C、D错误。 5.(2019·德州模拟)1895年前,“公理”指自然界普遍之理,除来华传教士外,鲜有人用。1895年后,“公理”主要指中西公共之理,频现于上谕和大臣奏折。1900-1915年间,“公理”进一步具体化为进化论和个人权利。此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洋务运动停滞不前 B.自然科学实现重大突破 C.社会思潮急遽变迁 D.民众权利意识普遍觉醒 【解析】选C。“公理”的含义由自然界普遍之理到具体化为进化论和个人权利,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潮急遽变迁,故C正确;1895年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故A错误;B材料未体现,排除;D“普遍觉醒”太过绝对,排除。 6.“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由此推断,材料中“他们” ( )

中国大学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文化抉择考试网课答案

1单选(10分) 以下没有参加新文化运动的人是()。 得分/总分 A. 钱玄同 B. 鲁迅 C. 刘半农 D. 陈天华 10.00/10.00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2单选(10分) 现代世界的文明情况,要以欧洲各国和美国为最文明的国家,土耳其、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为半开化的国家,而非洲和澳洲的国家算是野蛮的国家。这一言论出现在哪部著作或文章中()。 得分/总分 A.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B. 《欧游心影录》 C. 《文明论概略》 10.00/10.00 D. 《再论问题与主义》 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 3单选(10分) 信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学者不包括下列哪位()。 得分/总分 A. 李达 B. 陈独秀 C. 李大钊 D. 胡适 10.00/10.00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4单选(10分) 下列著作中哪篇不是出自李大钊之手()。 得分/总分

《史学思想史讲义》 B. 《文学革命论》 10.00/10.00 C. 《史学要论》 D.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 5单选(10分) 中国近代以来,文明建设的第三种路向是()。 得分/总分 A. 向传统寻求真谛 B. 向西方寻求真理 C.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0.00/10.00 D. 中体西用 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 6单选(10分) 中国文化从低谷走向复兴的新起点是()。 得分/总分 A. 延安时期 10.00/10.00 B. 五四时期 C. 辛亥时期 D. 建国时期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7单选(10分) 毛泽东将“实事求是”这一古语上升到()的高度。得分/总分 A. 斗争路线 B. 思想路线 10.00/10.0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