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5行动计划

1+5行动计划

1+5行动计划
1+5行动计划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关于印发实施减负提质“1+5”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教委(教育局),北部新区、万盛经开区教育局,委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十项规定的通知?(渝教基…2011?57号)和?关于印发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十项规定的通知?(渝教基…2012?65号)精神,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针对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素质教育深入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经研究,决定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施以实践大课堂为重点,以科技、阅读、演讲、书法、英语等教育为抓手的减负提质行动计划(简称“1+5”行动计划),现将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印发给你们,待广泛征求意见并修订完善后,正式下发实施。

请各地组织相关学校和人员,对征求意见稿认真研究讨论,并将修订意见于3月20日前书面报送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同时报送电子文档(电子文档以压缩文档形式报送,并命名“XXX?区县、直属学校?关于减负提质“1+5”行动计划的修订意见)联系人,杨昌弋。联系电话,63852829.邮箱:305381548@https://www.wendangku.net/doc/8017236929.html,.

附:1. 重庆市中小学生实践大课堂

2. 重庆市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计划

3. 重庆市中小学生阅读行动计划

4. 重庆市中小学生演讲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5.重庆市中小学生书法教育行动计划

6.重庆市中小学生英语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13年2月25日

附件一

重庆市中小学生实践大课堂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精神,有效推进全市中小学减负提质工作,切实培养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适应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决定在全市开展中小学生实践大课堂活动。

一、落实实践大课堂课时安排

实践大课堂是遵循中小学生不同年龄特征,立足学校实际,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资源,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激励学生全员参与、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的集中教育实践活动。各学校要在严格按照课程改革要求开齐开足各项课程的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全面统筹,合理规划,以校内活动为主,校内外活

动相结合的形式,在每月综合实践课时中抽取一定量的课时量集中使用,安排在两个半天或一天完成。

二、丰富实践大课堂活动内容

实践大课堂活动内容要以学生动手实践为核心,围绕手工制作、劳动技能、角色体验、探究创新四个方面展开活动,实现各内容间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

(一)开展手工制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常见工具和材料,特别是用废旧材料围绕主题进行制作创意,以开展传统工艺和小作品制作为主,使学生在做中体验、做中分享、做中认知,让学生在制作中提高动手能力,创作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在欣赏中增强环保意识。

(二)开展劳动技能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生活自理、花木培育、食品制作、家禽饲养、农耕劳作、果实采摘等活动,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动手实践,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增强对劳动的情感和价值的认识,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懂得感恩、增强责任、乐于奉献、学会分享的劳动情感。同时,初步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良好技术素养和具备一定的技术实践能力。

(三)开展角色体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走出教室,体验生活,了解自然,认识社会,在参观学习、展演宣传、社会角色演练等系列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

态度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开展探究创新实践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观察感知、实验判断、实践探究,通过动手制作、劳动技能、生活体验活动,对学科领域中课本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和深入探究,使学生实现动手与动脑的有机结合,在实践活动中能自主实践探究出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实践创新作品,使其在活动中分享探究的乐趣、成功的愉悦,增强服务意识,形成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拓展实践大课堂教育资源

开展实践大课堂活动,应立足学校实际,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严格按照各门学科课程要求,切实开展课内实践活动,坚持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立足课堂,立足校内,促进课内实践向课外实践活动、校内实践活动向校外实践活动有机延伸。要充分利用学校“六大功能室”、通用技术活动室、专项劳技制作室、科技场馆、美术馆、艺术馆、植物园、种植园、饲养园、校内园地以及其他功能室开展手工制作、劳动技术、创新发明、科学探究、生活实践、技能演练等实践教育活动。要结合当地自然及人文社会资源,到社区、街道、农村、工厂、军营、科技馆、博物馆、体育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建立健全校内实践活动与校外教育基地联系制度,不断拓展实践大课堂教育资源。

四、强化实践大课堂活动保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将实践大课堂活动纳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管理,提高实践大课堂活动质量。要加强基础条件建设,建好“六大功能室”、通用技术活动室、专项劳技制作室,建设好计算机室、图书室和各学科实验室,为实践大课堂活动提供必要条件。要加强学生安全教育,落实安全管理责任,保障实践大课堂活动安全有序开展。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分发挥学校学科教师的作用,在综合实践教师的指导下,组建实践大课堂指导教师团队,开展实践大课堂教育活动。要严格制定实践活动课程计划,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有效促进不同学段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要加强实践大课堂活动的研究和督查,将实践大课堂活动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化、常态化推进实践大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

附件二

重庆市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计划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精神,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科技知识,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打下基础,

特制定“重庆市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计划”。

一、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中小学科学课程

严格按照课程计划要求,开齐开足小学科学课,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或综合性科学课程),高中物理、化学、生物和通用技术课程。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研究性学习中要安排科技教育专题,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要加强所有科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按课程标准开足开全所有科学实验课。

二、充分发掘各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科技教育因素

各中小学校要在与科技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如科学、数学、地理、生物、化学、艺术以及一些实践性课程教学中,渗透科技意识,突出学生科技能力的培养;在科技教育间接相关课程,如语文、政治、历史、品德等课程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加强对科技问题的研讨,促进学生对科技的理解;在研究性学习中,突出科技教育的内容,加大科技教育的比重,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自觉形成和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

围绕全国、全市重大科普活动主题(科技周、科普日等)至少组织一次以上的全校性科普活动。利用班级、团队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科普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科技传播活动、小小科普志愿者社区行动等普及性科技活动。切实开

展技能性项目实做活动、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和综合实践调查活动,深入推进“2+2”项目实验计划。举办中小学科技节活动,开展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创意作品竞赛,支持鼓励学生申报发明专利。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等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生产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利用社会科普教育资源开展科技教育。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提高家长的科学素质,发挥家庭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中小学科技教师队伍建设

各中小学都要各配备1名以上的专职或兼职的科技辅导员,达标普通高中要尽可能配备专职科技辅导员。充分肯定中小学科技辅导员组织开展的科技活动的工作量和工作业绩,在绩效考核和教师职称评定时,科技辅导员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纳入班主任工作序列予以工作量认定。要在工作、生活、进修、职称评定和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科技辅导员必要的政策倾斜,努力稳定、不断壮大中小学科技辅导员队伍。设置专职科技教育教研员,加强对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小学科技教育教研活动,定期深入学校,加强对学校科技教育实践的指导。将中小学教师进修科学专业课程和科技技能列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作为继续教育内容,切实提高中小学科技教师的科学

素养和业务能力。重视对全体教师的科技教育及校本培训,每年有计划地安排科技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活动项目培训。在条件成熟的区县建立中小学优秀科技教师工作室(中小学各1个),在市直属学校每校建1个优秀科技教师工作室。优秀科技教师工作室定期向本区域中小学科技辅导教师开放,每学年开展2次本区域的科技辅导教师专业培训。

五、加强科技教育基础条件建设

在加强理化生实验室建设和“六大功能室”建设同时,着力加强学校科技教育基础条件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保证科技教育资金投入,加大对县镇和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建设好实验室、图书馆、音像设备等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学校要设置科普宣传橱窗,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科技成果展示室,为学生提供开展科技活动的场所,并购置必要的科技制作器材和设备。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科技活动室、微机室等场所在课余时间要对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开放。学校的广播站、网站要定期开设科普节目,宣传科普知识,积极营造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整合学校现有科技教育设备资源,全市完校及以上的中小学校建科技活动室1间,村小建综合实践活动室1间。各区县建立2个开放式中小学科技活动中心(中小学各1所),全市共建学生科技活动中心78个。各区县建成学生科技活动中心,每学年向本区域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本区域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发展。加强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各区县和学校按照科技教

育要求,根据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建设区县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

六、有效整合科技教育资源

加强科技教育地方及校本课程建设,依托重庆市基础教育资源网,搭建中小学科技教育资源平台,对全市中小学师生免费开放。通过广泛征集、自主研发、有效整合,建立重庆市中小学科技教育资源库。加强移动科技馆建设,组建国家级、市区级专家库,组织开展移动科技馆进校园活动和“千名专家进万校”巡讲活动。建立健全与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中小学教育辅助机构等场所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定期组织学生到科普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和实践,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科普基地、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等为重点,分层次、分主题建立健全科技教育实践体验基地网络。

七、加强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

深入实施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选拔具有创造性潜质且学有余力的普通高中学生进入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双师指导”,促进“两校学习”,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育创新后备人才。通过举办“雏鹰论坛”和各项目高中分论坛的方式,传播科学思想,开展实践活

动,带动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科技与创新教育。同时通过雏鹰计划的深入实施,进一步探索创新人才育人模式。

八、提高科技教育质量

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科技教育,小学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感兴趣,初步形成科技意识,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初中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科技实践中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掌握主动获取与生活和周围环境有关的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并对一些科学现象进行描述,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一定的科技技能。高中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理想,培养实事求是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的发展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各地和学校要建立中小学科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加强市级科技特色学校建设,提高全市科技教育水平。将科技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建立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的培训、评比、考核、服务和管理的保障体系,促进科技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推进。

附件三

重庆市中小学生阅读行动计划

(征求意见稿)

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强化中小学

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形成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全面落实中小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课程标准要求,确保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提高学生从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的信息中收集、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使学生阅读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基础,教育的灵魂”,特制定“重庆市中小学生阅读行动计划”。

一、发挥教育教学主阵地作用,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将学生阅读与各门学科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阅读指导,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形成准确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基本能力,不断扩大知识面,提升综合文化素养。要加强课内外阅读指导,从本学科教育教学出发,促进阅读由课内向课外有机延伸。上好阅读指导课,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从小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崇尚经典的良好阅读习惯,纠正快餐阅读、浅表阅读等不良阅读倾向。上好读物推荐课,定期提供与教学紧密结合的阅读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帮助学生学会选择纸质优秀图书阅读,有计划进行课外阅读。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特点,推荐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阅读书目。小学1-3年级多推荐童话、科幻、历史、科普等浅显易懂的阅读书目,4-9年级及高中一、二年级多推荐文学、哲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具有深厚思想文化内涵的阅读书目。小学1-3年级每年每个学生阅读5本书以上,4-9年级及高中一、

二年级学生每年每个学生阅读10本书以上。严格控制作业量,杜绝挤占学生必要的阅读时间。家庭作业要安排阅读内容。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每天不少于50分钟,初中、高中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40分钟。语文、英语等学科考试,必须要有课外阅读考查内容,特别是对推荐阅读篇目的考查。上好阅读欣赏课,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上好读书汇报课,通过交流读后感、书本剧表演等深化阅读理解,强化阅读体验,增强阅读效果。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开展

有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根据阅读兴趣,成立学生读书会、阅读俱乐部等学生社团,开展学生读书社团活动。根据不同主题,举办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书中人物评论会、读书看报心得交流会、美文诵读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读书辩论赛、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举办读书节活动,动员广大师生交换阅读精品书目,邀请专家举办经典阅读报告会,邀请社会人士担任学生课外阅读的志愿辅导员,引导学生热爱阅读。开展读书征文比赛和阅读先进个人评比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实现每个班级每月开展1次读书报告会,每个学校每个学期举办1次读书节活动。

三、加强学生阅读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学校浓厚阅读氛围

加强学校图书室(馆)和阅览室建设,根据师生阅读需要配备相应阅读书目,建立完善服务师生阅读的图书借阅制度和开放

制度,定期提供推荐书目,开展读书活动。提高图书室、阅览室管理人员素质,增强图书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培养图书管理人员阅读指导能力。开展“图书进教室”、“图书进寝室”活动,建立学校开放性“读书角”、“读书长廊”、“流动图书馆”,实现班班有读书角,每个年级有读书长廊,每个场所有流动图书馆。鼓励学生将家中的藏书变为“行走的书”,开展“读书漂流活动”。设立读书专栏,建设文化走廊,努力营造“处处可读书,时时可读书”的读书氛围,让阅读与陶冶随时随地发生,让学生真正与文化结缘。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学校校长、干部要自觉阅读,形成师生阅读、学会分享、共同提高的阅读风气。

四、加强“书香班级”和“书香校园”建设,提高课外阅读工作水平

将阅读活动纳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书香班级”和“书香校园”。将学生阅读纳入班级文化建设中,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将学生阅读与学校特色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全校积极倡导“阅读经典、强健精神、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阅读风尚,高扬经典文化大旗,着力打造“书香校园”,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校良好教风、校风的形成,不断提升广大师生的思想文化素养。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保障“阅读行动”顺利实施的有效机制,努力促进阅读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把学生的阅读纳入到综合素质考核,建立学生阅读成长档案袋,采用活

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形式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同时,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英语等学科质量评价。发挥书香班级和书香校园示范带头作用,不断总结课外阅读经验,增强课外阅读效果。

附件四

重庆市中小学生演讲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十项规定的通知?(渝教基…2011?57 号) 和?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十项规定?(渝教基…2012?65号)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制定本计划。培养中小学生演讲能力,是指通过培养学生口头表达、交流沟通、合作交往等能力,促进学生丰富实践体验,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一、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渠道培养学生演讲能力

以演讲能力培养为目标,推动语文口语交际课的课堂改革。根据不同年段的差异,逐步提高学生普通话表达能力,培养表达自信,激发表达兴趣,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培养学生独立讲述的能力,激发合作交流的兴趣,养成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规则;培养学生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地独立发表观点的能力,掌握一定的演讲和交往艺术,能根据交流情境收集、

处理信息。

在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当中,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形成演讲能力培养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良性互动。在课堂中,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参与交流合作,使学生敢说、爱说、会说。在课堂中,积极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使学生在游戏、表演等活动中训练演讲能力。规范教师教学语言,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二、组织开展丰富的特色活动发展学生演讲能力

各中小学校应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因地制宜,以校为本,积极开展演讲系列特色课程建设。充分利用课程辅助活动时间集中学习演讲知识和技能。原则上要求每月至少1节课程辅助活动课时间用于学生演讲能力训练。广泛开展“晨诵”活动。充分开展学生兴趣社团活动培养学生演讲能力,每所学校建立1个以上以演讲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兴趣社团,并配备专兼职辅导教师。发展和丰富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组织活动,在团队活动的组织、管理、竞选、评比中发展交流、沟通能力。广泛开展德育主题的演讲比赛、朗诵表演、辩论比赛。确保学生每节课都有讨论交流的机会,每周有1课时演讲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学习,每学期有1次以上公众演讲实践活动。

三、拓展家校社共育的演讲能力培养渠道

开展市、区(县)和校级“小演说家”“金话筒”“小评论家”评比等演讲实践活动,搭建系列比赛、表演活动平台;开展

以演讲名家进校园、跨区域学生演讲等为主题的演讲交流活动。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各类社会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积累丰富的演讲、说话素材,增强演讲的体验和实践,促进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营造家校共育氛围,鼓励家长共同参与演讲能力培养,有意识地观察和规范学生在生活中的表达习惯,培养学生的说话兴趣和说话能力,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四、加大演讲能力培养的师资培训力度

区县和学校要将演讲能力培养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加强教师演讲能力专题培训,提高培训活动的实效性。要以中小学生演讲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为契机,进一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完成100名教师市级培训、1000名教师区县级培训以及全员规范化培训。开展演讲能力培养专业师资培训,每校有1名能够开展演讲辅导的专业教师,每区县有1名演讲辅导骨干教师,每年开展一次市级口语交际课专题赛课活动,开展全市教师演讲大赛,开展演讲能力培养教研论文评比。

五、加强演讲能力培养的资源建设

以学科课程拓展为基础,收集、整理一批演讲能力培养教育资源,组织编辑出版系列具有重庆地方特色的教材。区县、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充分挖掘演讲能力培养教育资源,搜集典型课例与案例,将演讲能力培养资源主题化、专题化、序列化,形成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地方与校本教材和课程资源库。

以专业化建设和群众性建设相结合,建立全市演讲能力培养

资源平台,整合课例、案例、师资、组织、活动、器材。以公益性与私营性相结合,广泛建立社区学生活动中心,为中小学生自主开展交流、合作、沟通活动提供平台。

附件五

重庆市中小学书法教育行动计划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教基二[2013]1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渝教基…2012?8号)精神,进一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合理安排书法教育时间

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也可在其他学科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中进行。其中1-2年级每周安排2课时,3-9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普通高中可开设书法选修课。各学科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书写实践的指导,将书法教育与各学科书面作业紧密结合,对日常作业提出有明确的书写要求,努力把练字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二、强化学生书法基本功训练

加强临摹练习,在临写的初始阶段,要充分发挥习字格在读帖和临写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观察范字的笔画、部件位置和比例关系。在临摹的过程中,养成读帖的习惯,形成“意在

笔先”的意识。学生用毛笔临摹楷书经典碑帖,力求准确。部分书写水平较高的学生可尝试较准确的背临。要加强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态度的培养,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书写态度、书写姿势、书写用具的使用和保持书写环境整洁进行指导,严格要求。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书法教育活动

书法教学可采用书写实践、作业展示、欣赏评价、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鼓励学校、教师、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丰富的书法教育资源,加强交流,构建开放的网络书法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生动活泼的书法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书法、用书法,积极开展书法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社团活动、兴趣小组、专题讲座、比赛展览、艺术节、文化节等多种形式,创设书法学习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少年宫、美术馆、博物馆、名胜古迹等资源,拓展书法学习空间。有条件的地区、学校还可开展校际、地区以及国际书法教育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用书法学习成果,发展实践能力。

四、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

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加强书法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研学?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把握其基本要求,提高教师的书法教育教学专业能力。中小学语文教师应逐步达到能兼教书法。要充分发挥本校优秀书

法教师的专长,指导和引领学校全体教师提高书写水平,为整体提高学校书法教育教学水平创设条件。要充分发挥书法教育学术团体的作用。学校可以聘请书法家、书法教育工作者、有书法专长的家长等作为兼职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各科教师在板书、作业批改和日常书写中发挥表率作用,成为学生认真书写的榜样。

五、营造书法教育的良好氛围

学校图书馆要为书法教育置备相应的碑帖、挂图、书籍、电子出版物等必需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置专用书法教室。要将书法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处处体现书写规范、书写美观。要积极倡导人人规范书写、热爱书法的良好风气。要用适应学生审美需要的经典书法艺术作品陶冶学生情操,美化校园环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帮助学生培养热爱中国文字艺术的审美志趣,不断提高民族文化艺术素养。

六、切实提高书法教育质量

各学校要按照?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不同学段的书法教育内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书法教育,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硬笔、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激发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各地应配备专职或兼职书法教研员,研究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教学规律和评价方法,及

时组织经验交流,指导学校和教师开展书法教学工作。书法课开设情况要纳入教育督导的专项内容。要遵循遵循书法学习循序渐进的规律,在遵循文字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书法教育质量。

附件六

重庆市中小学生英语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征求意见稿)

为提高我市中小学生英语能力,满足社会对英语教育新的需求,针对我市英语教育优质资源短缺,教学技术设备落后,师资短缺,城乡发展不均衡,主城以外区、县小学英语,特别是村镇小学,课程开设严重不足,初中大班额普遍存在,应试倾向明显,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低下,学生厌学现象严重等严峻现实,制定本计划。

一、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英语课程标准,确保中小学英语课程全覆盖

各区县、学校必须把小学英语教学纳入学校课时计划统一安排,严格按要求开齐、开足课时。全市所有中小学必须根据2011年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开齐、开足英语课程,特别是农村小学。小学英语课教学课时安排应尽量体现“短时、高频”的原则,保证每周总时间不少于120分钟。

二、采取有力措施,落实中小学校英语师资配备

小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的数学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的数学教案 1、在观察农家小院图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1~5的写法,初步建立数感。 教师:同学们知道,一年四季是那几个季节吗? 学生:知道。春夏秋冬。 教师:那现在是哪一个季节啊? 学生:秋天。 教师:对了,现在是秋天,秋风送爽,硕果累累,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们看看这位老奶奶,家里是不是收获了很多东西啊?

学生:是。 教师:同学们瞧瞧,这幅图里面都有什么东西呀? 学生:南瓜/花朵/老奶奶 教师:有多少个南瓜呀? 学生:5个。 教师:有多少朵花? 学生:3朵/4朵。 教师:这样一会儿3一会儿5又一会儿4的,老师听着觉得很乱。我们应该按顺序来,老师教大家,我们可以从小到大数。最小的数量是多少啊? 学生:1。 教师:图中有什么数量是1的呢?

学生:一个老奶奶/一只小狗/一串玉米。 教师:对啦!老奶奶、小狗和玉米的数量都是1,可以用数1表示。那我们数量1的东西数完了,接下来应数数量几的呢? 学生:2。 教师:那就请同学们数出图中可以用数2表示的东西。 学生:2只鸭子/2个筐/2个盘子。 教师:很对。它们的数量都是2,可以用数2表示。2数完了应该数几呢? 学生:3。 教师:那就请同学们数出图里面可以用数3表示的东西。 学生:3只小鸟/3盆花/3只蝴蝶。

教师:很棒,它们都是数量为3的东西,可以用数3表示,3数好了接下来应该怎么数? 学生:数4。 教师:请同学们数数,图中有什么可以用数4表示的呢? 学生:4只小鸡/4朵向日葵。 教师:很对,小鸡和向日葵的数量都是4,可以用数4表示。接下来我们应该数? 内容仅供参考

一年级《认识钟表》说课稿

一年级《认识钟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要求学生掌握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钟面,知道分针,时针及钟面上的数字。 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会看整时,知道整时的读法,写法。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及整时的认读方法 教学难点:能准确、熟练的认出整时时刻,初步建立时 二:学情分析 (一)心理特征

从心理特征来说,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并且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要在课堂上适当安排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小游戏。 (二)认知状况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对钟表有一定了解,但那是来自生活的感性的零碎的,对某些问题还一知半解。因此教学时我尊重学生生活中获取的关于钟表的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验证,从而寻找规律,突破难点。三:教学模式 教法: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讨论合作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法: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想一想,拨一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猜谜导入课题认识各种不同类型的钟表。钟表的作用,初步纠正几点,在数学上叫做几时。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认识厘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认识。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等。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依据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依据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依据本节课拟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想学、乐学,体现情境化;

认识11—15(一)doc资料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数学:认识11—15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11—15,知道数字11—15表示的实际意义。 2、正确感知物体数量,能用数字表示15以内的物体数量。 3、听清楚游戏规则,能与同伴合作按照规则进行游戏。 活动准备: 1、 幼儿认识数字1—10,理解其实际意义。 2、 幼儿会玩看“你拍一,我拍一”游戏。 活动过程: 一、 热身游戏 教师:我们一起来玩“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 师幼共同念儿歌玩游戏,两人合作。 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娃娃开飞机; 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娃娃打电话; 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娃娃爬高山; 你拍四,我拍四,四个娃娃写大字; 你拍五,我拍五,五个娃娃学跳舞; 你拍六,我拍六,六个娃娃摘石榴; 你拍七,我拍七,七个娃娃刷油漆; 你拍八,我拍八,八个娃娃吹喇叭; 你拍九,我拍九,九个娃娃扭一扭; 你拍十,我拍十,是个娃娃做游戏。 二、 问题解决 1、 观察图卡,感知物体数量。 (1) 出示物品卡,教师:麦思带来一些好看的图卡,看 一看,图卡上都有些什么?分别有几个? (2) 引导幼儿说出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如汽车有11辆、 锁有12把、书有13本…… 2、 认识11—15 (1) 教师:11辆小汽车可以用几来表示呢? (2) 教师出示数字卡11,教师:11是由哪两个数字组 成的? 幼儿自由讲述,帮助幼儿掌握11的外形特征。 3、 匹配数字卡,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 (1) 出示物品卡,教师:麦思想给这些物品卡找到它的 数字朋友,什么样的数字卡能跟它们做朋友呢? (2) 幼儿尝试给物品卡匹配相应的数字,如11辆小汽 车匹配数字卡11. (3) 请个别幼儿给物品卡匹配数字。 (4) 集体检查幼儿操作是否正确。 (5) 教师:11除了可以表示11辆小汽车,还可以表示 什么呢? 幼儿自由交流,引导幼儿理解11—15的实际意义。 三、 操作与拓展 1、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介绍操作内容。 (1) 好吃的:麦思家里有许多好吃的东西。请你数一数 每种东西分别有多少,再画线将好吃的东西与正确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平面图形精品教案 (15)

认识平面图形 课题:认识平面图形设计者:授课时间:1 本课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文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 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对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 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过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的美。 (2)对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重点: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文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突破方法:通过实践活动,用亲身感受的方法来破空。 教学难点:难点:体会图形之间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力。突破方法:通过实践活动,用亲身感受的方法来突破。 难点: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突破方法:实际操作的方法 教法学法:教法:实验研究法 学法:实践操作法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学生:学具、图形卡片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教师带来了几张漂亮的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图片是由哪些平面图形拼组成的。(课件出示) 你们想自己拼一拼这些图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面图形的拼组(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拼组) 二、教学互动 (1)引导探究长方形的拼组。 1)想一想:用两个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平面图形? 2)拼一拼:利用手中的图形拼一拼。3)说一说:利用两个一样的长方形拼成了什么图形: 小结:利用两个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也可以拼成正方形。(2)自主探究正方形的拼组。 你能用几个正方形拼成其他的图形吗? 出示要求: 1)想一想:你准备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一拼,可以拼成一个 什么样的图形。 2)拼一拼:利用手中的学具拼一拼。 3)说一说:把你用正方开拼成的图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3)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的拼组。利用几个三角形可以拼组成什么图形呢? 学习提示: 1)想一想:你准备用三角形拼成什么图形,需要几个三角形。联系生活,利用 生活中的平面图 形的拼组激发学 生的兴趣,让学 生感知到原有的 平面图形通过拼 组可以变成漂亮 的图形,以此激 发学生也想要拼 一拼的欲望,为 新知的学习奠定 情感需求,变“要 我学”为“我要 学” 教师引导学生学 习长方形的拼 组,在学习过程 中给予学生学习 方法的指导,让 学生在教师的引 导下掌握一些数 学探究的方法, 为后面的自主探 究奠定基础。 学生欣赏图片 学生先动脑想 一想,再动手拼 一拼,然后动口 说一说。 学生自主探究, 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交流, 全班交流。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和说课稿《认识时钟》

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 学号:112014305020137 姓名:魏艳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时钟》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及幼儿自身的尝试活动来认识时钟,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掌握整点、半点并知道其规律,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 3.教育幼儿养成每天准时来园,按时休息的生活习惯。 4.增强时间观念,体验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对认识时钟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在中班的时候学习过),并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 (2)物质准备:实物大钟、幼儿每人一只小时钟,反映幼儿一日生活内容的图片(起床、上学、午饭、午睡等)。可以用来自制钟面的有关材料(如长短针、1~12的数字、各种形状和造型的硬板纸或吹塑纸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游戏引题,激发幼儿兴趣。 (1)老师让小朋友猜个谜语: 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打一物) 小朋友回答:闹钟等 (2)交流经验,让小朋友了解闹钟的用途。 师:那有哪个小朋友能告诉老师,闹钟可以干什么呢? 幼儿回答:早上叫我起床、告诉我几点吃饭、放学,让我按时休息····

师总结:时钟是我们的好朋友,可以提醒我们:现在是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了。它是我们生活的好帮手,我们的生活少不了它。 (二)出示时钟,引导幼儿观察。 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 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出示3只不同形状的时钟,幼儿找出钟面上都有两根针和1~12的数字)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 3.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9、3、6) (三)出示实物大挂钟,让幼儿感受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教师将时针、分针都拨到12上,然后将长针转一圈让幼儿注意观察短针有什么变化(走了一大格或走了一个数字)教师反复拨几次,让幼儿明白分针每走一圈(时针)就走一个数字,这就是一个小时。 提问:1.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上) 2.请小朋友把时针从12拨到1上,看一看分针有什么变化?(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12) 3.小朋友自己拨钟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精品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认知能力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 一、 意义及作用 认知活动主要是指以人的思维为核心的认识活动,它是构成人的智力的重要因素。 儿童的智力发展一方面与人的遗传素质、个体发育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又与社会文化环境和现实生活条件有密切关系, 因此,康复训练是开发特殊儿童智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康复训练不能脱离特殊儿童的实际,超越特殊儿童的发展水平,认知 能力训练必须依照科学的规律来进行。 有关研究和康复训练实践表明,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着抽象思维方面的障碍和缺乏应变能力。改善他们的智力和社会适应 能力,认知能力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特殊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为个体音的差异,而且表现为个体内的差异。因此,对特殊儿童进行认 知的康复训练,不仅需要遵循正常儿童的发展规律,而且还要特别注意他们的个体差异,对其实施个别化的康复训练。 二、 训练内容 在《系统康复训练测评表》中领域三,提岀了认知能力训练的长期目标。我们为本领域的长期目标提供了必要的短期目 标,作为开展康复训练的活动建议。因此在制定个别训练计划时,提岀特殊儿童在本阶段的长期目标以后,就可以在本章节 中找岀适合特殊儿童的短期目标。 此外,各地还应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需求和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特点自行拟订一些短期目标, 以充实康复训练活动。 认知能力训练的短期目标如下 (编码的第一级数表示领域,第二级数表示类别 (长期目标),第三级数表示短期目标。三位 数码表示岀一个短期目标的确切代码: 3 . 认知能力 3 . 1 物体的存在 3 . 1 . 1 能指向物体失落的位置 3 .1 .2 能寻找从眼前消失的东西 (如给儿童看苹果后藏在背后,他会找 ) 3 . 1 . 3 能从部分推知该物整体 (如只给儿童看到狗尾巴,他知道是一只狗 ) 3 . 2 从背景中选择知觉对象 3 . 2 . 1 能从两个物品(如苹果和梨)中按指示选择任一件 3 . 2 . 2 能从3个物品中按指示正确选择一件 3 . 2 . 3 能从多个物品中按指示正确选择一件

15的认识教案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谈话:观察第14、15页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有几个? 2.跟周围的小伙伴交流,同时教师到各组共同交流并指导。 3.学生汇报。 4.教师根据汇报情况把磁扣贴在黑板上进行认读,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的彩笔,并摆在桌子上。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练习,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反馈实践 1.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 2.老师拿出3支粉笔,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和老师同样多的粉笔数吗? 3.同桌之间考一考。 4.5筐苹果能用数字几表示?3把香蕉能用数字几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1-5不仅能表示单个物体的数量,还能表示一堆物体的数量。 三、出示计数器 1、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1、2、3、4、5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练习,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数的顺序 1、次感知1~5的顺序。 学生先摆1个彩笔,再摆1个是几?这个2是怎么得来的? 2.整体感知,出示点子图,请学生给它们5个排排 五、全班齐读:正、反读 教师问: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1、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 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 3、请你拿出5根彩笔。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1)小组交流。(2)汇报。 2.猜数游戏。 提问:这个数比2大,可能是几?这个数比4小,可能是几?这个数比3大而且比5小,可能是几?只有这一种可能吗? 3.用你们桌子上的圆片、小棒、卡片等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并跟你的同伴说说分别用了几个学具。小组活动。 六、小结: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设计意图:在这一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再自己解决,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

八年级 第15课 认识非典 教案讲课讲稿

八年级《认识“非典”》教案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非典主要是靠近距离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染的。 2、了解非典的病症。 (二)能力目标 1、了解预防非典的安全常识。 2、掌握预防非典的基本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要有预防非典的安全意识。 2、养成讲究个人卫生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 了解非典的相关常识。 三、教学难点 掌握预防非典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情境演练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活动体验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分组收集有关非典的知识。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非典,导入新课

2002年11月,中国第一例非典病例于广东佛山出现。2002年底,非典开始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传播流行,并相继导致部分医疗系统人员受到感染,甚至死亡,有关致命传染病的消息通过非正式渠道在广东传播。2003年春节长假后期,广东进入SARS病发高峰期,关于非典型肺炎传染并死人的惊人消息也开始在广东大范围传播。 2003年2月8日到10日,随着传统新闻媒体受体制所限保持沉默、政府权威部门声音的缺失,关于非典的传言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迅速扩散并越来越耸人听闻,终于演变为一场绝大多数家庭都卷入了的大规模抢购风潮。 2003年4月,各省市相继出现“非典”病例,非典在全国范围内爆发,形势万分危急。4月17日,中央终于做出果断决策,全民动员抗击“非典”。4月20日之后,全国形势开始明朗,抗击“非典”取得最终胜利。 (二)走近非典,识其真面目 活动一:医生教你识非典 (每位学生都是小医生,搜集有关非典的知识,分组进行展示。) 1、常识普及 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选出一位小医生分别负责介绍非典病的病理、症状和传播方式。 2、交流总结,教师强调 极强的传染性与病情的快速进展是非典的主要特点。主要传播方式为近距离飞沫传播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 有少数患者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大班《认识时钟》说课稿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说课稿:认识时钟 胡莉娜一、分析教材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时间无直观形象是较为笼统的因此,运用了幼儿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引导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如: 8:00之前入园, 5:50 离园…这样易引起幼儿的情绪体验,为其理解和接受。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本次活动的教学为: 1.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叫出名称,基本掌握钟面的主要结构。 2.使幼儿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之间的运转关系,能正确识别整点、半点。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操作能力,使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主要是协助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和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使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为此,提供了幼儿人手一只钟,让幼儿拨一拨,看一看的过程中掌握整点、半点,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之间的运转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协助幼儿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根据幼儿认识过程的直观形象性,遵循直观性原则,主要采取视、听、讲结合法来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的结构,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活动中遵循活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遵循积极性原则,教师借助环境条件(实物投影仪)集图象、色彩一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遵循个别性原则,对能力差的幼儿在看图拨指针时,教师注意加强辅导,如: 7 00 时,提醒幼儿分针在 12 上,时针在 7 上。 四、教学准备 小兔木偶,动物钟若干只(小老鼠、小猪、小猴、小牛、小狗等)图片若干张,红、黄、绿钟各两只,幼儿人手一只钟,实物中一只。 五、教学过程

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 东皋小学邓会莲 一、说教材和学情 本节课的内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2-3页例1、例2、例3及相关内容。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为以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作铺垫。教材分两部分安排。首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尺子。接着,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掌握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交流,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养成细心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讨论中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三、说教法、学法。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在教法上实行以下三方面的努力。 1、教学时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中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索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 3、师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引导学生进行互评等活动来巩固新知,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内容上,尽量使学生发扬自主学习的精神。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寻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物体进行测量。采用同桌之间相互合作的教学手段,相互探究,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课件出示课本第二页例1的主题图。 问:根据上面三幅图,谁来猜一猜,古代人们最初用的是什么方法测量呢?(古代的人们是选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认知能力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 一、意义及作用 认知活动主要是指以人的思维为核心的认识活动,它是构成人的智力的重要因素。 儿童的智力发展一方面与人的遗传素质、个体发育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又与社会文化环境和现实生活条件有密切关系,因此,康复训练是开发特殊儿童智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康复训练不能脱离特殊儿童的实际,超越特殊儿童的发展水平,认知能力训练必须依照科学的规律来进行。 有关研究和康复训练实践表明,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着抽象思维方面的障碍和缺乏应变能力。改善他们的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认知能力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特殊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为个体音的差异,而且表现为个体内的差异。因此,对特殊儿童进行认知的康复训练,不仅需要遵循正常儿童的发展规律,而且还要特别注意他们的个体差异,对其实施个别化的康复训练。 二、训练内容 在《系统康复训练测评表》中领域三,提出了认知能力训练的长期目标。我们为本领域的长期目标提供了必要的短期目标,作为开展康复训练的活动建议。因此在制定个别训练计划时,提出特殊儿童在本阶段的长期目标以后,就可以在本章节中找出适合特殊儿童的短期目标。此外,各地还应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需求和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特点自行拟订一些短期目标,以充实康复训练活动。 认知能力训练的短期目标如下(编码的第一级数表示领域,第二级数表示类别(长期目标),第三级数表示短期目标。三位数码表示出一个短期目标的确切代码: 3.认知能力 3.1 物体的存在 3.1.1 能指向物体失落的位置 3.1.2 能寻找从眼前消失的东西(如给儿童看苹果后藏在背后,他会找) 3.1.3 能从部分推知该物整体(如只给儿童看到狗尾巴,他知道是一只狗) 3.2 从背景中选择知觉对象 3.2.1 能从两个物品(如苹果和梨)中按指示选择任一件 3.2.2 能从3个物品中按指示正确选择一件 3.2.3 能从多个物品中按指示正确选择一件

《15的认识》教学设计

《1-5的认识》教学设计 大栗小学李谱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5根等长的小棒、计数器若干个、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14~15页的“野生动物园”图 1.创设动画情景。 书中图片展示:湛蓝的天空一轮红日,漂来4朵白云;一位教师带4个学生来到野生动物园游玩;一头大象从左边徐徐走来;右边大树旁有2头犀牛在休息,3只羚羊、3只长颈鹿从不同的方向进入视野;4只小鸟自由飞翔;草丛中5朵鲜花开放。 2.数画面中的人和物。 让学生观察以上画面,然后以同桌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个(或多少只)。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数画面上人和物的数量时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先数数目小的,再数数目大的。 3.用1~5各数表示画面中的人和物。 在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说出人和物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说出图中的人或物。当学生说“1个太阳、1头大象”时,

告诉学生,一个太阳、一头大象都用数“1”来表示。贴上“1”。并提问:“这幅图中还有哪些东西的个数可以用1来表示?”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可能有许多答案,如,“有一位老师;一朵蓝色的花;有一只鸟飞向太阳”等。 2、3、4、5的教学过程和1的教学过程相同。 3、1~5各数的形状的认识。 在学生用1~5各数表示出图中的人和物以后,同桌的或在小组里说一说,1~5这5个数字各像生活中的哪些东西。学生说的也许是我们教师不曾想到的物体,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不能随意扼杀,应积极鼓励。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1~5各数的形状特征:1像小棒,2像小鸭,3像耳朵,4像小旗,5像秤钩。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加深学生对1~5这5个数的形状的正确记忆。 4、根据1~5各数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1)教师:“请你拿出1根小棒,”学生操作,可让一名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请你拿出2根、3根、4根、5根小棒,分别放好,并摆出你喜欢的图形,摆摆看。”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学生拿3根小棒摆出的图形除了三角形还有其他形式,只要是用3根小棒就可以;拿4根、5根小棒摆出的图形除了正方形、五边形外,还有许多由孩子的想象力所产生的各种图形,可以让学生上台展示,让他们体验用数表示物体的乐趣。 (2)请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个数可用1~5各数表示。 5、做第16页上的“做一做”。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时钟》说课稿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时钟》说课稿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初步掌握整点、半点记录的方法。 制定重难点的依据是:大班幼儿在情感及认知方面的特点,即大班幼儿理解水平方面,对时钟的半点整点运转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让幼儿充分感受分针和时针之间的运转规律是非常重要。而记录时间则又为幼儿提升了一个高度和难度。 四、说教学准备 准备分为前期知识经验准备和物质准备,教学准备 一)前期知识经验准备: 1、首先教师设计一份科学的作息时间表发给每位家长,在这张表中有如下内容:幼儿起床时间、早点时间、入园时间、中餐时间、午睡时间、午睡起床时间、晚餐时间、晚上入睡时间。并按照科学的作息时间进行相应的一日活动。 2、指导家长作好幼小衔接工作,初步的带领幼儿感知时钟的整点和半点。 3、班级主题墙饰中布置有各种各样的钟已经进行展示(可用蛋糕盒制作)

二)物质准备: 1、ppt幻灯片“我的一天”从小明起床到晚上入睡的作息活动情况,在每张幻灯片上都画有相应的时钟和记录的时间(如7:00用数字7、冒号两点和00数字来表示和记录) 2、我提供了幼儿人手一只操作钟,让幼儿在拨一拨,看一看的过程中掌握整点、半点,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教师自己使用的示范钟表。共3页,当前第1页123 3、操作记录表一:这份操作记录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突现(如在半张a4纸上画有时钟已经显示好的时间,又有小明起床或者进餐、午睡的图画)请小朋友记录时用文字表示,在这张图的右下角有—:—的图示,意思是让幼儿记录数字即可。 4、操作记录表二:这份记录表上有图片,只有记录时间—:—的图示但没有时钟做衬托,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记录自己午睡的时间等 三、说教学流程 设疑激趣,引入主题——观察操作,分享交流——合作探索,记录验证——迁移经验,生活引用 四、说教学环节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 沙井小学孙勇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苏教版新课程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厘米量,也为认识米用米量做下铺垫。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方法,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及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二、说教法: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说学法:采用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学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思路: 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对于认识厘米,教师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因此在课一开始,教师通过“你想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量量课桌的长度?”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

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陷阱味”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数学知识引起重视,由于大家量的结果不一样,是因为没有统一的尺度,引出用尺量更好,从而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发展思维,形成技能。 首先,要求学生通过从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了解2厘米、5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最后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怎么量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思维情景,“怎样量这枝铅笔,”、“怎样看出铅笔长几厘米?”“你喜欢哪种量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三、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 四、游戏活动、发展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量、画的本领后,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认知能力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 一、意义及作用 认知活动主要是指以人的思维为核心的认识活动,它是构成人的智力的重要因素。 儿童的智力发展一方面与人的遗传素质、个体发育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又与社会文化环境和现实生活条件有密切关系,因此,康复训练是开发特殊儿童智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康复训练不能脱离特殊儿童的实际,超越特殊儿童的发展水平,认知能力训练必须依照科学的规律来进行。 有关研究和康复训练实践表明,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着抽象思维方面的障碍和缺乏应变能力。改善他们的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认知能力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特殊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为个体音的差异,而且表现为个体内的差异。因此,对特殊儿童进行认知的康复训练,不仅需要遵循正常儿童的发展规律,而且还要特别注意他们的个体差异,对其实施个别化的康复训练。 二、训练内容 在《系统康复训练测评表》中领域三,提出了认知能力训练的长期目标。我们为本领域的长期目标提供了必要的短期目标,作为开展康复训练的活动建议。因此在制定个别训练计划时,提出特殊儿童在本阶段的长期目标以后,就可以在本章节中找出适合特殊儿童的短期目标。此外,各地还应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需求和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特点自行拟订一些短期目标,以充实康复训练活动。 认知能力训练的短期目标如下(编码的第一级数表示领域,第二级数表示类别(长期目标),第三级数表示短期目标。三位数码表示出一个短期目标的确切代码: 3.认知能力 3.1 物体的存在 3.1.1 能指向物体失落的位置 3.1.2 能寻找从眼前消失的东西(如给儿童看苹果后藏在背后,他会找) 3.1.3 能从部分推知该物整体(如只给儿童看到狗尾巴,他知道是一只狗) 3.2 从背景中选择知觉对象 3.2.1 能从两个物品(如苹果和梨)中按指示选择任一件 3.2.2 能从3个物品中按指示正确选择一件

认识11—15(一)

数学:认识11—15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11—15,知道数字11—15表示的实际意义。 2、正确感知物体数量,能用数字表示15以内的物体数量。 3、听清楚游戏规则,能与同伴合作按照规则进行游戏。 活动准备: 1、幼儿认识数字1—10,理解其实际意义。 2、幼儿会玩看“你拍一,我拍一”游戏。 活动过程: 一、热身游戏 教师:我们一起来玩“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 师幼共同念儿歌玩游戏,两人合作。 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娃娃开飞机; 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娃娃打电话; 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娃娃爬高山; 你拍四,我拍四,四个娃娃写大字; 你拍五,我拍五,五个娃娃学跳舞; 你拍六,我拍六,六个娃娃摘石榴; 你拍七,我拍七,七个娃娃刷油漆; 你拍八,我拍八,八个娃娃吹喇叭; 你拍九,我拍九,九个娃娃扭一扭; 你拍十,我拍十,是个娃娃做游戏。 二、问题解决1、观察图卡,感知物体数量。 (1)出示物品卡,教师:麦思带来一些好看的图卡,看一看,图卡上都有些什么?分别有几个? (2)引导幼儿说出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如汽车有11辆、锁有12把、书有13本…… 2、认识11—15 (1)教师:11辆小汽车可以用几来表示呢? (2)教师出示数字卡11,教师:11是由哪两个数字组成的? 幼儿自由讲述,帮助幼儿掌握11的外形特征。3、匹配数字卡,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 (1)出示物品卡,教师:麦思想给这些物品卡找到它的数字朋友,什么样的数字卡能跟它们做朋友呢?(2)幼儿尝试给物品卡匹配相应的数字,如11辆小汽车匹配数字卡11. (3)请个别幼儿给物品卡匹配数字。 (4)集体检查幼儿操作是否正确。 (5)教师:11除了可以表示11辆小汽车,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幼儿自由交流,引导幼儿理解11—15的实际意义。 三、操作与拓展 1、教师出示教学挂图,介绍操作内容。 (1)好吃的:麦思家里有许多好吃的东西。请你数一数每种东西分别有多少,再画线将好吃的东西与正确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数字15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数字15教案(附教学反思)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小班数学活动认识数字1-5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设计背景,活动目标,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 认识数字(1-5),区分数字(1-5),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数学 活动课,快来看看认识数字1-5教案吧。设计背景 1本次设计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利用直 观的教具,幼儿就能很快的准确描述(1-5)各数,知道数字符号代表 的意义。 2根据数字儿歌,帮助幼儿认识数字。 3设计一棵果树,树上有许多苹果,每个苹果都是一个数字(1-5)然后让幼儿根据老师的口令涂上颜色!例如:给标1的苹果图上绿色……。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1-5)。 2区分数字(1-5)。 3知道数字符号代表的相应意义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数字(1-5) 难点:理解数字符号代表的相应意义 活动准备 1装有5个数字卡片的箱子 2彩色笔若干

3幼儿的操作材料包:橡皮泥一根筷子 活动过程 一手指谣。 二认读5以内数字。 1 教师:说说数字像什么依次举出五个数字,让幼儿说出每个数 字像什么? 问题:12345的形状各像什么? 2 根据幼儿的描述选择变成儿歌,帮助幼儿认识数字(1像铅笔能写字、2像鸭子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小旗迎风飘、5像钩子挂东西) 3从数字箱抽卡片,读数字 教师:请小朋友抽出一张卡片,然后大声读出卡片上的数字,这 项练习,幼儿轮流从箱子里摸出数字卡片,并读给大家听。正确的小 朋友掌声鼓励,错误的小朋友再给他(她)一次机会。大家帮助他说 正确,反复进行。 4涂色:(出示大树的图) 教师:让幼儿把树上的数字1涂成红色、数字2涂成绿色、345也用同样的方法,多次进行。 三找找数字1和5。 教师介绍材料操作内容: 问题(1)小朋友看看图上有什么?(小鱼、太阳、数字等) (2)找找看,图中有哪些数字宝宝?(1、2、3、4、5)幼儿找出所有数字大声认读数字。 四理解数字代表的相应意义。

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厘米》(板书)。下面对本节课的分析与设计进行说明。 本课题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之前学生学习了“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再次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为后面学习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感受探索数学的快乐,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重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度。本课难点是:如何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和引导启发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思,做中悟,新课标要求把学生学习的过程视为做的过程,突显学生学习的实践性,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学法渗透交织在学习活动之中,而学习活动也是学生掌握学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上,我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动手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实验观察法、探究归纳法、整理建构法这三种学习方法。积极实施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让学生会学、乐学、善学的目标。 为了实现新课标中所提到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