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五级三进制当中的一些潜规则

五级三进制当中的一些潜规则

五级三进制当中的一些潜规则
五级三进制当中的一些潜规则

五级三进制当中的一些潜规则

只有放弃,没有失败。这里是没有围城的哈佛,这里,你可以学到最经典的五门学科,心理学,演讲学,交际学,管理学,财会学,从此你便具备一个二十一世纪商业人才所必备的素质。这里,都是未来的千万富翁。这里,都是出类拔粹的高素质商业人才。高业还将得到国家的挑选去建立国际去点,机率仅为3%。节俭做到位,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不谈行业,不谈制度,不谈产品。想简单,走得快。行业不怕你问,就怕你不问。行业是国家支持的行业,连锁销售是未来直销必经之路,花巨资引进,行业是学做教的行业,在此,我们不需要卖一针一钱,我们只需要一次性投资3800元,我们只要发展三个人,亲情友情爱情。这些话题与所谓的制度至今想起来,记忆犹新,如在昨日。但是直到“出局”那天,我没有看到六到十万的分红。我没有拿到曾经想了很久的六位数,我只知道有一群黑鬼在上面欺世凌人,只知道他们的45%拿的是是那样的开心,国税,产品中,成本,利润,都被他们纳入了腰包。

购买资格与空点的45%(1710元)给做了产品的成本,利润,代理费,国税。剩下的3%(114元)做了高级的分红补助.就只有52%(1976元)是用来给5级:

1-2(实习)直接提成570 间接提成0 销售分红0

3-9(组长)直接提成760 间接提成190 销售分红0

10-64(主任)直接提成1140 间接提成380 销售分红152

65-599(经理)直接提成596 间接提成456 销售分红114和76

600(高级)直接提成1976 间接提成380 销售分红57 和38和19

在发展过程中要过"三关", 也就是"五级三阶制"中的三个晋升阶段,这"三阶"犹如过鬼门关,导致很多人被提前扫地出门,也就变相淘汰"出局"了。第一个晋升阶段是实习业务员(E级)晋升为"业务组长(D级),再晋升为业务主任(C级),这个阶段相对容易些,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只要份额达到,就可晋升,做高起点的自带主任线,加入就是业务主任级别,但是也有一些做低起点的因为拉不到下线,而提前败下阵来,成了这个"行业"的第一批牺牲品.不过这个级别的失败者我要恭喜他们,首先当初加入的时候没有做高起点,还算理智,损失不太大,因为高起点是一个更大的陷阱,不但把你套牢,还要把你榨光,非常可恶;其次你没有骗到更多的亲朋好友,虽然对你有看法,至少家还在,可以回家,不存在不好交代的问题。

上了主任这个台阶的朋友也不要高兴得太早,前路茫茫未可知,"千元打底的月工资"也不是那么好拿的,要是你的下线做的是是低起点,那就拿到的更少,因为会产生很多代主任.你的第一代下线主任产生时你还可拿4%(152元)的销售补助,第二代下线主任与你平级时就没钱拿了,照样是入不敷出,过穷日子,不过还有盼头,因为每个人都有升"经理"的梦想.

第二个晋升阶段是业务主任到业务经理(B级),这除了份额达到65份外,还必须要培养两名直接业务主任,那么很多单线跑(一条腿)的就给堵在了业务经理的大门之外,被迫打起铺盖卷回家,"万元打底的月工资"也就成了空想,这个占的比例比较大。处在主任级的失败者损失比较大,自己和亲人朋友的申购款加一块可能有几万到10多20万,毕竟自己也是受害者,如果求得被骗者的谅解,尚不至于有家不敢归,重头再来的机会也还是有的,只要心中还有盼头。

那么做到经理级别的是不是就可以如愿以偿呢?你满怀憧憬地坐上"经理"的宝座,以为梦想中的"万元打底的月工资"可以捶手可得,结果你同样大失所望,因为这个"行业"全靠业绩吃饭,伞下发展慢的话,你作为经理拿到的间接提成也相当有限,即使能拿上万儿八千,但是好景不长,很快你的下线经理也一个一个产生了,当第一代下线经理产生时,你只能拿3%(114元)的销售补助,当第二代下线经理产生时,你只能拿2%(76元)的销售补助,当第三代下线经理跟你平级后,你就没有提成可拿了,只能等到升高级后才有钱可拿,而且这个等待不但漫长,而且有可能

是遥遥无期。这些日子你不但要生活,还要打肿脸充胖子,花很多钱来包装自己,说明自己这个经理级别很赚钱。实际上你正在吃老本,日子过得够辛酸了,为了维持,你不得不四处举债,痛苦的是还不能随便与外人道也(特别是自己的伞下)。

第三个晋升阶段是业务经理晋升为高级业务员(A级),除了份额达到600份外,还必须要培养3名直接业务经理.这也就是"连锁销售"所极力鼓吹的"责任心":首先要保证自己的三个合作伙伴先成功,让他先挣上钱,然后自己才能成功.实际上这是组织者预先设置的陷阱,是很多人发展过程中难于克服的一个瓶颈,很多人因为"瘸腿"(3条线不平行发展)而最终饮恨"连锁销售",不得不黯然离去。本来做到经理就已经千辛万苦,花费了很长时间,高级还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说做到经理并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稳赚不赔了,往往耗的时间越长,赔得越多,这犹如一块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不甘心)。这部分人也知道所谓的"行业"就是一个骗局,而且自己盼头也不大,但是付出太多,不甘心放弃,总想捞回自己的本钱,就像输红了眼的赌徒,结果输得更惨。不但自己一无所有,还连累了自己的亲朋好友,损失太大,很难补偿,也许只有流落异乡,或在亲人朋友的指责中过完余生。

五级三阶制"表面公平公正,实际上暗礁密布,随时都有触礁翻船的危险,钱是有数的,如果在一个平台上坐享其成的人越多,网头分的钱越少,所以在制定这套游戏规则的时候,网头会加以限制,用看似公允的制度把你提前淘汰出局,可悲的是很多痴迷者即使在放弃时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骗局,或怨时运不济,或怨自己人缘关系不广,或怨自己当初不听话错打了电话,即使你明白是个骗局,你又奈他们何?你连起码的收据都没有。

在大家来仔细算算,假如大伙儿每人出3800,需要多少个人才能凑到3800000呢?需要38 00000&pide;3800=1000个人,我们就拿1000个人来算,而打这个比方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想要出局拿到3800000的话,加入一个高起点我们全拿掉也需要1000个人,而实际上是这样吗?不是的,高级业务员有3%的效益分红,四代高级业务员分别拿是多少呢?第一代高级业务员拿的是间接提成10%(按业务简介上面说的),而实际上10%吗?不,大家可别忘记了在业务简介里还说到的第三大资金,销售补助,业务简介里只是一带而过,“在这里,由于需要划图的关系,新朋友可以问下老朋友,”为什么一碰到这样的问题就要回避说去问老朋友呢?在这里,我告诉大家,二代经理的3%的销售补助与三代经理的2%的销售补助是从哪里来的呢?羊毛出在羊身上,这3%与2%是从第一代高业的间接提成10%里面拿来的,也就是说,第一代高业拿的间接提成不是10%,而是5%。在这里再告诉大家,高级业务员3%的钱是怎么分的,二代高业拿的是1.5%,三代高业拿的是1%,是代高业拿的是0.5%,3%是分成1.5%,1%与0.5%的,现在我们来把四代高业的数字摆一下,第一代5%,第二代,1.5%,第三代,1%,第四代0.5%。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就拿它的平均数2%来算(其实取平均数已经比较不合实际远远超过实际要拿的了),刚才我们已经知道3800000需要1 000个人才能凑到,这种情况是说上高业后下面加入一个高起点一个人100%拿掉,而实际情况呢,不是这样的,我们只能拿可怜的2%(平均数),也就是说我们实际情况下想要出局拿到3800000需要1000/2%=50000个人。大家现在来想想,这50000个人,需要多久才能到呢?这个数字是不是很惊人呢?连锁销售一百问里的经济帐算的真是好呀,三区平衡发展,出来可以赚到最少3800000,可是天啊,谁有能力做到那样的均衡呀,假设你有那能力,五

级三阶制也把你卡得死死的,而我们一般都是一条腿先动,再发展二条腿,而实际情况下如果同时放三条腿,会出现很多死点,不是叫来一个人就能成功的,而没有接受的人出去就是一个炸1蛋,各位朋友们,其实你们冷静地去想一想这些问题,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我们还是这么多人去从事呢?是因为我们的双眼被蒙混了,行业里经常有人告诉你哪个人拿了多少钱拿了多少钱,买了车,买了房,还把孩子叫过来做,这些问题不难解释,我会跟你们再一个个去道破这些行业的“潜规则”!

计算机系统结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计算机系统结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一、计算机体系结构 什么是体系结构 经典的关于“计算机体系结构(computer A 按照计算机系统的多级层次结构,不同级程序员所看到的计算机具有不同的属性。一般来说,低级机器的属性对于高层机器程序员基本是透明的,通常所说的计算机体 系结构主要指机器语言级机器的系统结构。计算机体系结构就是适当地组织在一起的 一系列系统元素的集合,这些系统元素互相配合、相互协作,通过对信息的处理而完 成预先定义的目标。通常包含的系统元素有: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人员、数据库、文档和过程。其中,软件是程序、数据库和相关文档的集合,用于实现所需要的 逻辑方法、过程或控制;硬件是提供计算能力的电子设备和提供外部世界功能的电子 机械设备(例如传感器、马达、水泵等);人员是硬件和软件的用户和操作者;数据库 是通过软件访问的大型的、有组织的信息集合;文档是描述系统使用方法的手册、表格、图形及其他描述性信息;过程是一系列步骤,它们定义了每个系统元素的特定使 用方法或系统驻留的过程性语境。 体系结构原理 计算机体系结构解决的是计算机系统在总体上、功能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和计 算机组成、计算机实现是不同的概念。一种体系结构可能有多种组成,一种组成也可 能有多种物理实现。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逻辑实现,包括机器内部数据流和控制流的组成以及逻辑设计等。其目标是合理地把各种部件、设备组成计算机,以实现特定的系统结构,同时满足所 希望达到的性能价格比。一般而言,计算机组成研究的范围包括:确定数据通路的宽度、确定各种操作对功能部件的共享程度、确定专用的功能部件、确定功能部件的并 行度、设计缓冲和排队策略、设计控制机构和确定采用何种可靠技术等。计算机组成 的物理实现。包括处理机、主存等部件的物理结构,器件的集成度和速度,器件、模块、插件、底板的划分与连接,专用器件的设计,信号传输技术,电源、冷却及装配 等技术以及相关的制造工艺和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 1·机内数据表示:硬件能直接辨识和操作的数据类型和格式 2·寻址方式:最小可寻址单位、寻址方式的种类、地址运算 3·寄存器组织:操作寄存器、变址寄存器、及专用寄存器的定义、数量和使用规则 4·:指令的操作类型、格式、指令间排序和控制机构 5·:最小编址单位、编址方式、容量、最大可编址空间 6·中断机构:中断类型、中断级别,以及中断响应方式等

关于“探索计算机发展历程”的研究报告

探索计算机发展历程 指导教师: 研究小组成员:茂名市第一中学高一(16)班廖拾漫谢煜明 ㈠研究背景及目的 今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电脑和网络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融入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计算机网络时代到来,宣告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而相关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如生物技术和电子技术等,都与计算机的发展息息相关。一些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也都将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巨大发展。为了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现代社会产生巨大变革的原因,以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未来,2010年2月1日,我们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对计算机的基本分类、雏形、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计算机发展各个阶段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索。 ㈡研究过程及方法。 我们成立的研究小组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查阅了《电脑爱好者》、《电脑报》、《电脑应用文摘》等文献资料及通过互联网,收集到计算机发展的相关资料,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历程。 ㈢研究成果 1.计算机的基本分类 (1)按照性能指标分类 ①巨型机:高速度、大容量 ②大型机:速度快、应用于军事技术科研领域 ③小型机:结构简单、造价低、性能价格比突出 ④微型机: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

(2)按照用途分类 ①专用机:针对性强、特定服务、专门设计 ②通用机: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解决各类问题 (3)按照原理分类 ①数字机:速度快、精度高、自动化、通用性强 ②模拟机:用模拟量作为运算量,速度快、精度差 ③混合机:集中前两者优点、避免其缺点,处于发展阶段 2.早期计算机 1642年,法国人布莱士?帕斯卡(1623-1662)发明了自动进位加法器,称为Pascalene。1694年,德国数学家Gottfried Wilhemvon Leibniz(1646-1716)改进了Pascaline,使之可以计算乘法。后来,法国人Charles Xavier Thomas de Colmar发明了可以进行四则运算的计算器。这可以说是现代计算机的雏形。 3.现代计算机发展主要历程 1)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现代计算机的真正起源来自英国数学教授Charles Babbage。Babbage发现通常的计算设备中有许多错误,在剑桥学习时,他认为可以利用蒸汽机进行运算。起先他设计差分机用于计算导航表,后来,他发现差分机只是专门用途的机器,于是放弃了原来的研究,开始设计包含现代计算机基本组成部分的分析机——Analytical Engine。 Babbage的蒸汽动力计算机虽然最终没有完成,以今天的标准看也是非常原始的,然而,它勾画出现代通用计算机的基本功能部分,在概念上是一个突破。 在接下来的若干年中,许多工程师在另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注: 参考相关资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Windows7 Office 2010》 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网上相关图片,希望赵老师可以认真批阅, 如有错误地方希望指导更正。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我 们现在的社会越来越离不开电脑,各种社会人员,总是 时不时的打开电脑。在我们感受计算机带给我们的方便时候,我们也更要了解计算机的历程,下面就一一地介绍我们的先辈如何通过努力将我们带进一个信息数字化的时代。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一台被称为ENIAC的庞然大物,从此便开启了计算机时代的大门。从此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20世纪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计算机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有力地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发展。一直以为,人们都以计算机物理器件的变革作为标志,故而把计算机的发展分为四代。

1.第一代(1946—1958年);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第一代计算机的内部元件使用的是电子管。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式计算机--埃尼克(ENIAC)在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诞生。 ENIAC犹如一个庞然大物,它 重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 内装18000个电子管, 但其运算速度比当时最好的机电 式计算机快1000倍。1949年,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DSAC在剑桥大学投入运行,NIAC和EDSAC均属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采用磁鼓作存储器。磁鼓是一种高速运转的鼓形圆筒,表面涂有磁性材料,根据每一点

的磁化方向来确定该点的信息。第一代计算机由于采用电子管,因而体积大、耗电多、运算速度较低、故障率较高而且价格极贵。本阶段,计算机软件尚处于初始发展期,符号语言已经出现并被使用,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方面。 2.第二代(1959—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时代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编年(1956-2006)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 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 计算技术发展道路” 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 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 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随后在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 1956年8月25日我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任主任。这就是我国计算技术研究机构的摇篮。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3机诞生。该机字长32位、每秒运算30次,采用磁鼓内部存储器,容量为1K字。 1958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331型军用数字计算机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研制成功。 1959年9月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机研制成功。该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该机字长39位,采用磁芯存储器,容量为2K~4K,并配备了磁鼓外部存储器、光电纸带输入机和1/2寸磁带机。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119型大型数字计算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其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字长44位,内存容量4K字。在该机上完成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的计算任务。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5 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晶体管大型计算机109乙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字长32位,运算速度每秒10万次,内存容量为双体24K字。 1967年9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109丙机交付用户使用。该机为用户服役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平均使用效率94%以上,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1972年华北计算所等十几个单位联合研制出容量为7.4兆字节的磁盘机。这是我国研制的能实际使用的最早的重要外部设备。 1974年8月DJS 130小型多功能计算机分别在北京、天津通过鉴定,我国DJS 100系列机由此诞生。该机字长16位,内存容量32K字,运算速度每秒50万次,软件与美国DG公司的NOV A系列兼容。该产品在十多家工厂投产,至1989年底共生产了1000台。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未来展望

电子信息工程1班201207020122 杨若雯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未来展望 杨若雯 电子信息工程1班 201207020122 摘要: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电脑,已历经了50多个春华秋实。50余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电脑却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回顾电脑发展的历史,并依此上溯它的起源,真令人惊叹沧海桑田的巨变;历数电脑史上的英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发明故事,将给后人留下了长久的思索和启迪。 关键词:机械、电子、晶体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五代计算机 引言:计算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用手指计算、石头计算或绳结计算,当文化越来越复杂、社会越来越进步,计算工具也在相应变化,现代计算机的出现就源于这种需求。而计算机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如果说,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那么计算机的发明则导致了信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名叫ENIAC。60余年来,计算机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之迅猛是当初发明者所始料未及的,如今,“计算”已经无所不在,计算机及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而再从头回顾,我们会惊喜而又毫无意外地发现,其实这一切,都是人类文明史的必然产物,是长期的客观需求和技术准备的结果,那些令人惊艳的天才们与无数的专家们用毕生的精力创造了今天的一切——那么庞大迅捷的联系网与媒介,而我们这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所要做的,就是在计算机的未来历史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计算机的史前时代 计算机的史前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我们祖先用手指或者石头绳结帮助计数的远古时代。数学的萌芽让公元前四五千年的苏美尔人开始了“数字化生存”的初次尝试,他们在发明楔形文字的同时,也在泥板上刻下了人类最早的数字符号。 随后,计算工具开始了快速的演变。中国古代的筹算发展成了算盘,这是人类经过加工制造出来的第一种计算工具,是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重要成就之一。而西方自17世纪初起,也开始出现了计算尺,至1957年,卡西欧公司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小型电子计算器。 机械式计算机 在电子计算机出现之前,从17世纪至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计算机”的研究,这些计算机虽然构造简单、性能不够好,但其工作原理与现代计算机极为相似,为现代计算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世界上第一台机械计算机的荣誉应归功于德国图宾根大学的教授威廉·契克卡德,他的发明早于1642年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思想家布莱斯·帕斯卡的加法机。1674年,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因独立发明微积分而与牛顿齐名的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发明了乘法机。1805年,法国一位机械大师约瑟夫·杰卡德完成了法国纺织机械师贝斯莱·布乔关于“穿孔纸带”的构想,设计制造了“自动提花编织机”,这意味着程序控制思想的萌芽。1822年,被誉为“现代计算机的奠基人”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查尔斯·巴贝奇从杰卡德的“自动提花编织机”上获得灵感,制成了差分机,并提出了“分析机”的构想,为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1873年,美国人弗兰克·鲍德温制造出手摇式计算机,这在电子计算器发明之前是办公室和家庭主要的计算装置。 从机械到电子的进程 机械式计算机采用的都是机械零件,利用机械转动原理工作,而在社会的发展中,电气控制技术逐渐取代了纯机械装置,这代表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也标志着由机械计算机时代向电子计算机时代迈进。 1888年,美国统计专家赫尔曼·霍列瑞斯博士首次使用了穿孔卡技术的数据处理机器,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现代计算机的历史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一般认为,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名为ENIAC的计算机。但应该看到,计算机的诞生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它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长期的客观需求和技术准备的结果。 1.1.1 计算机的产生 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来,人们对自动计算的追求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人类从用石头、刻痕或绳结来计数和计算开始,陆续发明了算盘、计算尺等计算工具。随后,在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计算机、机电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3个阶段。 1.机械计算机 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Blaise Pascal)、莱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和巴贝奇(Charles Babbage)。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机。帕斯卡的加法机,虽然只能做简单的加、减运算,但是帕斯卡的工作是开创性的。他提出了一个有意义的设想,即利用纯粹机械的装置来代替人们的思考和记忆。这是人类发明计算工具的第一次尝试。为了纪念这位自动计算的先驱,著名的程序设计语言Pascal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德国著名的数学家莱布尼兹于1673年改进了帕斯卡的设计,发明了乘法机,这是第一台可以进行四则运算的机器。莱布尼兹同时还提出了“可以用机械代替人进行繁琐、重复的计算工作”的伟大思想,这一思想至今鼓舞着人们探求新的计算机。 英国数学家巴贝齐在1822年发明了差分机,这是最早采用寄存器(齿轮式装置)来存储数据的计算机,体现了早期程序设计思想的萌芽。1834年,巴贝奇设计了一种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机,其中采用了3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装置:保存数据的寄存器;从寄存器取出数据进行运算的装置,并且机器的乘法以累次加法来实现;控制操作顺序、选择所需处理的数据以及输出结果的装置。虽然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而未能实现,但这台分析机已经描绘出有关程序控制方式计算机的雏型,其设计思想为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机电计算机

5-3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开篇语: 从1953年1月我国成立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到今天,我国计算机科研人员已走过了近五十年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历程。从国外封锁条件下的仿制、跟踪、自主研制到改革开放形势下的与"狼"共舞,同台竞争,从面向国防建设、为两弹一星做贡献到面向市场为产业化提供技术源泉,科研工作者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树立一个又一个永载史册的里程碑。 一、华罗庚和我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小组 华罗庚教授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 早在1947~1948年,华老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和冯·诺依曼(J·Von Neunann)、哥尔德斯坦(H·H·Goldstime)等人交往甚密。华老在数学上的造诣和成就深受冯·诺依曼等的赞誉。当时,冯·诺依曼正在设计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冯让华老参观他的实验室,并经常和华老讨论有关的学术问题。这时,华罗庚教授的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回国后也要在中国开展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华罗庚教授1950年回国,1952年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他从清华大学电机系物色了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人员在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任务就是要设计和研制中国自己的电子计算机。 1956年春,由毛泽东主席提议,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国家制定了发展我国科学的12年远景规划,把开创我国的计算技术事业等项目列为四大紧急措施之一。华罗庚教授担任计算技术规划组组长。8月,成立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组织了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方法专业训练班,并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员赴苏联实习和考察。 同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我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二、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 我国的计算机制造工业起步于五十年代中期。1957年下半年,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正式开始了计算机的研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和北京有线电厂(原738厂)共同承担。在那个独特的历史年代里,闵大可教授率队赴苏考察。根据(前)苏联提供的M-3机设计图纸经局部修改,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中科院计算所等单位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小型电脑。1958年6月,该电子计算机安装调试,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为纪念这个日子,该机定名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后改名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共生产36台。103机,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当时运算速度只有每秒几十次,后来安装了自行研制的磁心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3000 1

计算机发展史

计算机发展史 姓名:班级:学号: 摘要: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开始,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计算机技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本文以时间为顺序,详细叙述了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关键词:计算机;冯·诺依曼;集成电路 一.引言 计算机作为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计算机发展历史 设计出可以自行计算的机器,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一个梦想。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已经开始用算筹作为计算工具。后来,人们发明了算盘,并在15世纪得到广泛采用。在西方,数学家们利用对数运算,发明计算尺。1673年,数学家莱布尼茨发明了乘法机,这是第一台可以运行完整的四则运算的计算机。19世纪初,法国的J.M雅卡尔发明了用穿孔卡片来控制的纺织机,是一种能依照一定的“程序”自动控制的计算机,这是“程序”第一次出现在计算机器中。这种思想给当时的科学家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希望。 1.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 1.1背景 1883年,托马斯·爱迪生正在为寻找电灯泡最佳灯丝材料,曾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他在真空电灯泡内部碳丝附近安装了一小截铜丝,希望铜丝能阻止碳丝蒸发。但是他失败了,他无意中发现,没有连接在电路里的铜丝,却因接收到碳丝发射的热电子产生了微弱的电流。当时爱迪生正潜心研究城市电力系统,没重视这个现象。但他为这一发现申请了专利,并命名为“爱迪生效应”。 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二极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的手下诞生,这使爱迪生效应具有了实用价值。1906年,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在二极管的灯丝和板极之间巧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1956 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 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随后在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危d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 1956 年8月25日我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任主任。这就是我国计算技术研究机构的摇篮。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 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3机诞生。该机字长32位、每秒运算30次,采用磁鼓内部存储器,容量为1K字。 1958 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331型军用数字计算机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研制成功。 1959 年9月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机研制成功。该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该机字长39位,采用磁芯存储器,容量为2K~4K,并配备了磁鼓外部存储器、光电纸带输入机和1/2寸磁带机。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119型大型数字计算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其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字长44位,内存容量4K字。在该机上完成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的计算任务。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5 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晶体管大型计算机109乙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字长32位,运算速度每秒10万次,内存容量为双体24K字。 1967年9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109丙机交付用户使用。该机为用户服役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平均使用效率94%以上,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1972 年华北计算所等十几个单位联合研制出容量为7.4兆字节的磁盘机。这是我国研制的能实际使用的最早的重要外部设备。 1974年8月DJS 130小型多功能计算机分别在北京、天津通过鉴定,我国DJS 100系列机由此诞生。该机字长16位,内存容量32K字,运算速度每秒50万次,软件与美国DG公司的NOVA系列兼容。该产品在十多家工厂投产,至1989年底共生产了1000台。 1974 年10月国家计委批准了由国防科委、中国科学院、四机部联合提出的“关于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748工程)的建议。工程分为:键盘输入、中央处理及编辑、校正装置、精密型文字发生器和输出照排装置、通用型快速输出印字装置远距离传输设备、编辑及资料管理等软件系统、印刷制版成形等,共7个部分。748工程为汉字进入信息时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7年4月23日清华大学、四机部六所、安庆无线电厂联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微型机DJS 050。

计算机发展历程

计算机发展历程→电子器件→1)第一代计算机1964年—1958年电子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年—1964年晶体管 3)第三代计算机1964年—1971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4)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以后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5)第五代计算机1982年以后人工智能电子计算机的分类 1、按工作原理分:数字式计算机、模拟式计算机、混合式计算机 2、按用途和使用范围分:通用、专用 3、按性能和应用场合分: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服务器 4、按元器件分:电子、光子、生物、超导计算机 计算机用途:科学技术、数据处理、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BE计算机辅助教育、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AT计算机辅助测试、CS计算机模拟仿真、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办公自动化(事务、管理、决策型)人工智能、娱乐休闲、电子商务 电子计算机发展方向:多极化(微型化—应用水平,巨型化—科技水平)、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 计算机硬件构成:1、运算器—进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 2、控制器—计算机的控制协调指挥中心,它负责从内存取出 指令进行分析,根据指令要求按严格时序向各部件发出相应 的控制信号,保证计算机能高速而有条不絮地自动连续工作 (指令部件、控制部件、时序部件) 3、内存储器—将操作系统以及输入的数据和程序及其处理的中 间结果和最终结果存入内存 4、输入设备—将原始信息转化为计算机能接受的二进制信息送入内存 5、输出设备—将处理的结果以外界能识别和使用的形式输出 ①、存放一个二进制信息的最小单位:位(b) ②、计算机中存储信息的基本单位:字(B) 1B=8b,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 ③、微处理器处理的数值数据的基本单位:字 微机技术指标:字长、主频(GHZ)、内存容量、系统总线的传输速率(PCI.AGP.ISA)、运算速度(MIPS、BIPS) 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核心数量、字长、时钟频率、指令系统、内部集成的Cache 容量 存储器的技术指标:存储容量,存取速度 显示器的性能指标:分辨率、显存容量、色彩位数、显存位宽 软件=文档+程序+数据程序+数据结构+算法 操作系统是硬件的第一层扩充,所有的软件都要在操作系统基础上安装,操作系统是人机接口 操作系统的五大功能:作业管理、文件管理、微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 操作系统的分类:按与用户对话的界面→字符界面操作系统,图片界面操作系统按能够支持的用户数来分→单用户操作系统,多用户操作系统 按同时执行任务的个数→单任务操作系统,多任务操作系统

计算机的发展史及未来展望

电子计算机地发展史及未来展望 一、电子计算机在国外地发展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地发展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又称“电子计算机”.以电子管为主要电路元件地电子计算机.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于年在美国制成,取名埃尼阿克().年生产地电子计算机都是第一代电子计算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个庞然大物:重吨,占地平方米,肚子里装有只电子管.它是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敌对双方都使用了飞机和火炮,猛烈轰炸对方军事目标.要想打得准,必须精确计算并绘制出"射击图表".经查表确定炮口地角度,才能使射出去地炮弹正中飞行目标.但是,每一个数都要做几千次地四则运算才能得出来,十几个人用手摇机械计算机算几个月,才能完成一份"图表".针对这种情况,人们开始研究把电子管作为"电子开关"来提高计算机地运算速度.许多科学家都参加了实验和研究,终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起名为"埃尼阿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世纪年代中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工系由莫利奇和艾克特领导,为美国陆军军械部阿伯丁弹道研究实验室研制了一台用于炮弹弹道轨迹计算地“电子数值积分和计算机”(简称).这台叫做“埃尼阿克”地计算机占地面积平方米,总重量吨,使用了只电子管,个开关,只电阻,只电容,万条线,耗电量千瓦,可进行次加法秒运算.这个庞然大物于年月日在美国举行了揭幕典礼.这台计算机地问世,标志着电脑时代地开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地发展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采用晶体管制造地电子计算机.国外第二代电子计算机地生存期大约是年.其软件开始使用面向过程地程序设计语言,如、等.中国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于年制成,运算速度为每秒五万次.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是用晶体管制造地计算机.在世纪年代之前,计算机都采用电子管作元件.电子管元件有许多明显地缺点.例如,在运行时产生地热量太多,可靠性较差,运算速度不快,价格昂贵,体积庞大,这些都使计算机发展受到限制.于是,晶体管开始被用来作计算机地元件.晶体管不仅能实现电子管地功能,又具有尺寸小、重量轻、寿命长、效率高、发热少、功耗低等优点.使用了晶体管以后,电子线路地结构大大改观,制造高速电子计算机地设想也就更容易实现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第一台使用晶体管线路地计算机,取名“催迪克”(),装有个晶体管.年,美国在阿塔拉斯洲际导弹上装备了以晶体管为主要元件地小型计算机.年以后,在美国生产地同一型号地导弹中,由于改用集成电路元件,重量只有原来地,体积与功耗减少到原来地.年,美国地公司制成了第一台全部使用晶体管地计算机型.由于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逻辑元件,及快速磁芯存储器,计算机速度从每秒几千次提高到几十万次,主存储器地存贮量,从几千提高到万以上.年,公司又生产出全部晶体管化地地电子计算机.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经历了大范围地发展过程.从印刷电路板到单元电路和随机存储器,从运算理论到程序设计语言,不断地革新使晶体管电子计算机日臻完善.年,世界上最大地晶体管电子计算机安装完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三代电子计算机地发展 第三代电子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地电子计算机.年开始出现,年代末大量生产.其机种多样化、系列化,外部设备品种繁多,并开始与通信设备相结合而发展为由多机组成地计算机网.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甚至几千万次、上亿次.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四代电子计算机地发展

计算机的发展史及未来展望

专业:园艺学号:0131122259 姓名:张宇婷 我对计算机的认识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计算机已经不算是一个陌生的事物。但是任然是一个神奇的渴望去探索的世界。 计算机于我来说接触并不久,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以至于接触他还不到几年的时间,一开始它仅仅是一项学科,因为是学校要求的,是我们必须完成的。逐渐到后来,它成为了一项娱乐工具,我们用它看电影,听音乐,寻找我们想要的东西,利用它来完成我们的事情代替人力。而如今,它成为了我们在这个社会生存的必须技能。因为如今的社会已然凭借着强大的计算机网络的支撑,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必须用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它,并且充分的掌握它利用它。 这是我对计算机的基本认识,接下来是我查找资料得到的一些关于计算机的发展。 一·计算机的发展经历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又称“电子计算机”。以电子管为主要电路元件的电子计算机。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制成,取名埃尼阿克。1946-1957年生产的电子计算机都是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个庞然大物:重30吨,占地150平方米,肚子里装有18800只电子管。它是1954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敌对双方都使用了飞机和火炮,猛烈轰炸对方军事目标。要想打得准,必须精确计算并绘制出"射击图表"。经查表确定炮口的角度,才能使射出去的炮弹正中飞行目标。但是,每一个数都要做几千次的四则运算才能得出来,十几个人用手摇机械计算机算几个月,才能完成一份"图表"。针对这种情况,人们开始研究把电子管作为"电子开关"来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许多科学家都参加了实验和研究,终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起名为"埃尼阿克"。 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工系由莫利奇和艾克特领导,为美国陆军军械部阿伯丁弹道研究实验室研制了一台用于炮弹弹道轨迹计算的“电子数值积分和计算机”。这台叫做“埃尼阿克”的计算机占地面积170平方米,总重量30吨,使用了18000只电子管,6000个开关,7000只电阻,10000只电容,50万条线,耗电量140千瓦,可进行5000次加法/秒运算。这个庞然大物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举行了揭幕典礼。这台计算机的问世,标志着电脑时代的开始。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采用晶体管制造的电子计算机。国外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的生存期大约是1957-1964年。其软件开始使用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如fortran、algol等。中国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于1967年制成,运算速度为每秒五万次。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是用晶体管制造的计算机。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计算机都采用电子管作元件。电子管元件有许多明显的缺点。例如,在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太多,可靠性较差,运算速度不快,价格昂贵,体积庞大,这些都使计算机发展受到限制。于是,晶体管开始被用来作为计算机的元件。晶体管不仅能实现电子管的功能,又具有尺寸小、重量轻、寿命长、效率高、发热少、功耗低等优点。使用了晶体管以后,电子线路的结构大大改观,制造高速电子计算机的设想也就更容易实现了。 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第一台使用晶体管线路的计算机,取名“催迪克”(TRADIC),装有800个晶体管。1955年,美国在阿塔拉斯洲际导弹上装备了以晶体管为主要元件的小型计算机。10年以后,在美国生产的同一型号的导弹中,由于改用集成电路元件,重量只有原来的1/100,体积与功耗减少到原来的1/300。1958年,美国的IBM公司制成了第一台全部使用晶体管的计算机RCA501型。由于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逻辑元件,及快速磁芯存储器,计算机速度从每秒几千次提高到几十万次,主存储器的存贮量,从几千提高到10万以上。1959年,IBM公司又生产出全部晶体管化的的电子计算机IBM7090。1958-1964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经历了大范围的发展过程。从印刷电路板到单元电路和随机存储器,从运算理论到程序设计语言,不断的革新使晶体管电子计算机日臻完善。1961年,世界上最大的晶体管电子计算机ATLAS安装完毕。 第三代电子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电子计算机。1964年开始出现,60年代末大量生产。

计算机科学发展史

计算机科学发展史 以科学技术为标志,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三次产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兴起:电的发现与应用掀起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浪潮;数字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则拉开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序幕。 那么,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是怎样问世的呢?让我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说起。 1939年9月,德国纳粹党头目、盗世奸雄希特勒悍然发动了对临国波兰的侵略战争。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纳粹分子利用强大的军事机器先后占领了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法国。整个西欧只有英国尚在浴血奋战。1941年3月,日本军国主义者在疯狂侵略亚洲邻国的同时,处心积虑地策划了对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的空袭事件。迫使美国对日宣战。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说起战争不能不说到武器。战争中,枪炮的杀伤力主要由其射程、精度和爆炸威力决定。军工厂试制出来的大地要进行多次试射;通过复杂的运算测定、校正其弹着点误差在允许范围并形成弹道表后,才可交付使用。这样,枪炮弹道计算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一张正规的弹道表包括气温、气压、风速、风向以及火炮的类型、炸药量、引信种类等3000多个参数。一发炮弹从发射介空到落地,只用1分多钟。就单个参数而言,以1分钟的炮弹飞行时间为例,一个熟练的计算人员使用当时最先进的大型微分分析仪计算,也需要大约20分钟的时间才能算出来。 当时美国陆军军械部每天要向前线提供6张弹道表,计算任务十分繁重。负责这项工作的是军械部弹道实验室的上尉、青年数学家赫尔曼·哥德斯坦 (Hermam H.Goldstine)。哥德斯坦从陆军抽调了100多位姑娘使用微分仪每日进行紧张地计算。协助他一同负责弹道计算工作的还有来自摩尔学院的两位专家。一位是36岁的物理学教授约翰·莫齐利(John Mauchly),另一位是从摩尔学院刚毕业的研究生,24岁的电器工程师布雷斯帕·埃克特(Presper Eckert)。由于弹道计算工作一直不能满足前方的需要,哥德斯坦已经接到指令,要设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怎样加快弹道表的计算工作呢?哥德斯坦心急如焚。于是他请莫齐利和埃克特一块儿想想办法。莫齐利在从事分子物理研究时,就曾被大量的计算槁得头昏脑胀。所以,他一直想研制一种新型的高速计算工具。只是苦干不能筹来巨额研制经费,始终未能具体实施。事实上,随着电子技术、数理逻辑、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当时制造电子计算机的技术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听了哥德斯坦的话,莫齐利把研制高速计算装置的想法告诉了埃克特。莫齐利长于计算机理论,埃克特专干电子技术。对莫齐利的每一种总体构思,埃克特总能从电路上使之具体化。于是,两人经过几番讨论,向哥德斯坦提交了一份“高速电子管计算装置”的设计草案。仔细看过这份设计方案后,哥德斯坦心中无比振奋:如果能研制出这样的高速计算装置,那么弹道计算的效率将会提高成百上千倍!于是,尽管预算费用高得惊人,哥德斯坦仍决计要向军械部争取这笔费用。1943年4月9日,美国陆军军械部召集了一次非同寻常的会议,讨论哥德斯坦等人提交的关于研制“高速计算装置”的报告。坐在主席台位置的西蒙 (L.Simon)上校一言不发。美国数学泰斗、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教授韦伯伦(O.Veblen)也出席了这次会议,他正在埋头阅读那份报告。哥德斯坦站起来,继续说服着西蒙上校;“据说海军己经把希望寄托在马克1号计算机上。我们设想的机器,是一种更新式的电子计算机,它将比马克1号的运算速度高出几个数量级……”。西蒙上校用眼神示意哥德斯坦,最终要看韦伯伦教授的意见。作为军械部的科学顾问,韦伯伦深知自己说话的责任重大。他聚精会神地读完报告,想着投入巨额研制费用的风险,往椅背一靠,闭目沉思起来。目睹韦伯伦凝重的表情,大家随之都沉默不语了。忽然,只见韦伯伦教授猛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5-1956):

第三代计算机图册(2)1946年2月15日,标志现代计算 机诞生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费城公诸于世。ENIAC 代表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通过不同部分之间的重新接线编程,还拥有并行计算能力。ENIAC由美国政府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开发,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70000个电阻器,有5百万个焊接点,耗电160千瓦,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第一代计算机的特点是操作指令是为特定任务而编制的,每种机器有各自不同的机器语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使用真空电子管和磁鼓储存数据。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1956-1963): 1948年,晶体管的发明代替了体积庞大电子管,电子设备的体积不断减小。1956年,晶体管在计算机中使用,晶体管和磁芯存储器导致了第二代计算机的产生。第二代计算机体积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稳定。1960年,出现了一些成功地用在商业领域、大学和政府部门的第二代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还有现代计算机的一些部件:打印机、磁带、磁盘、内存、操作系统等。计算机中存储的程序使得计算机有很好的适应性,可以更有效地用于商业用途。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更高级的COBOL和FORTRAN等语言,使计算机编程更容易。新的职业(程序员、分析员和计算机系统专家)和整个软件产业由此诞生。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1- ): 大规模集成电路(LSI) 可以在一个芯片上容纳几百个元件。到了80 年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 在芯片上容纳了几十万个元件,后来的(ULSI) 将数字扩充到百万级。可以在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容纳如此数量的元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不断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断增强。70 年代中期,计算机制造商开始将计算机带给普通消费者,这时的小型机带有友好界面的软件包,供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程序和最受欢迎的字处理和电子表格程序。1981 年,IBM 推出个人计算机 (PC) 用于家庭、办公室和学校。80 年代个人计算机的竞争使得价格不断下跌,微机的拥有量不断增加,计算机继续缩小体积。与IBM PC 竞争的Apple Macintosh系列于1984 年推出,Macintosh 提供了友好的图形界面,用户可以用鼠标方便地操作。

电脑历史

电脑历史 计算机网络出现于50年代,到目前为止,已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速度很快。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的十多年时间内,计算机数量很少,价格很昂贵。早期的所谓计算机网络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而产生的,其形式是将一台计算机经过通信线路与若干台终端直接连接。这是一种简单的计算机联机系统,也被称为终端―计算机网络或称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和硬件价格的下降,一个部门或一个大公司常常拥有多台计算机系统,这些计算机系统分布在不同的地点,它们之间需要进行信息交换,于是出现了一种以传输信息为主要目的的用通信线路将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群,这就是计算机网络的低级形式,被称为计算机通信网络。 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用户对网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计算机之间能传输信息,还希望共享网内计算机的资源或调用网内的几个计算机系统共同完成某项工作。这种以共享资源为主要目的的计算机网络使得用户使用网络中的资源就像使用本地计算机的资源一样方便,这种网络就是所谓的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简称计算机网络。 正如大多数计算机技术一样,网络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其他许多技术的发展,其中有的个重要的技术,一个是低成本的计算机硬件,另一个是管理硬件的计算机软件。反过来,其他技术也依赖计算机网络以提高生产率,实现软件、硬件资源的共享。这种相互依赖性正是促进网络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计算机的网络发展史可以看出,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各种不同的理解。现在―般认为,计算机网络是一种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在配有相应的网络软件(网络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等)的情况下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1970年,美国信息处理学会联合会从共享资源角度出发,把计算机网络定义为“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硬件、软件和数据等)的方式连接起来,并各自具备独立功熊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这里的计算机可以是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和微机等。 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有人问你未来的PC机将会发展成为何样?相信大家都能轻易地道出几点,比如说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将会变得更快,计算机的各项功能将变得更加强大和完善,当然在网络技术日渐发达的今天,计算机的支持无线宽带网络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然而只要我们平时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事实上在过去将近20多年的时间里,全球几个知名的PC制造商,如DELL、IBM、苹果等,在对PC机的创新方面可以说是没有任何进步。要说有,那么其中最明显的变化也就是PC机的体积变得越来越娇小,CPU的处理能力变得越来越强而已。而其他的方面,比如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和设计方法论等都没有任何的变化,几乎与当年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时代的PC机架构如出一辙,没有任何实质上的进步。另外,现在大家对PC机的应用也仍仅限于“文字处理”、“表格制作”以及“图形设计”等几个有限的方面。惟一值得一提的变化可能也就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和进步所带来的“电子邮件”和“及时信息”的使用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科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