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质的研究方法陈向明ppt课件

质的研究方法陈向明ppt课件

陈向明2怎样用质的研究方法来做课题4-

陈向明:怎样用质的研究方法来做课题 第四.如何分析质性资料? 总的思路是用类属法的化约的思路;可以采用扎根理论中的三级编码作话语分析。 类属法:化约的思路 扎根理论中的三级编码: 1)开放式:建立代码,尽量使用行动性的本土概念,推测隐含的假设 2)聚焦式:形成主题,不仅关注结构,而且关注过程(如“做中学”)。 3)轴心式:在主题间建立联系,提升出最重要主题,形成理论思路(鱼网),把第2级所有的主题都形成一个大的主题,象一串粽子能拎起来。 我自己做过这样一个博士论文。我是研究中国学生到美国以后跟美国学生交朋友过程中被同化的经验。我先在中国访谈他们,到美国追踪了一年,在波斯顿地区,他们会谈到很多在中国交朋友的规范和在美国是不一样的,通过他们不同的经验,有很多冲击,他们会问自己,我还是中国人吗?或我交的这个朋友和我在中国的铁哥们一样吗?会发现不一样。在情感交流上、在行动规范上不一样,会造成这群人在文化认同上有困难,有的人说我还是中国人,有人说我已经变了,西化了,有的人说我半是中国人,半是美国人,情况不一。 在第1级编码时出现很多词,中国的学生会说,我们中国人很讲人情,美国人不讲人情,或者说我们很注意情感交流,他们好像不太注意情感交流。但我去问美国同学,他们会说,你们中国人没什么情感交流,因为我看不见你们有任何表情;你们坐在那儿,也不知道是高兴还是愤怒,而美国人的表情是非常外露的。通过分析,我发现,我们说的情感交流不是指向自己的,是指向他人的,我在和你交流时,我会想你是什么感觉,我要和你共感;美国人讲的情感交流是自我导向的,我要表达出来。所以都是情感交流,但导向不同。一个是自我导向,一个是他人导向,这和文化有关联。 在第2级编码时会形成如中国人很关注人情,关注情感交流,关注交往,等等。 到第3部分就会说不同的跨文化的人际交往会改变你的文化认同,有的人就

课题-研究途径研究方法与限制

研究途径研究方法与限制 提要本章分三个部分叙述,即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先导化合物优化的一般方法和全新药物设计简介。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详细介绍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和改进现有药物。先导化合物优化的一般方法主要从药动学和药效学方面的优化进行阐述。全新药物设计简介作一般介绍。 新药研究是须由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计算机化学、药理毒理学和临床医药学多学科协作,且是耗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系统工程。新药的研究开发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发现(Discovery)阶段,即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其特征是从动、植物体中分离、纯化得到药物;第二阶段为发展(Development)阶段,即20世纪30~70年代,这一阶段为新药发现的黄金时期,其特征是各类合成药物的大量涌现;第三阶段为设计(Design)阶段,始于上世纪70年代,其特征是在用传统方法发现新药日趋困难,对新药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提出了药物分子设计(Moleculardrugdesign)。当然,三个阶段不能截然分开。药物设计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拓(Exploitation)性研究(又称先导化合物(Leadcompounds)的产生),即改进现有药物或有效化合物;二是探索(Exploration)性研究(又称先导化合物的优化LeadsOptimization,或系列设计SeriesDesign),即寻找新的先导化合物或设计新的分子结构。 早在100多年前,EmilFischer提出了以结构为基础的药物设计的概念,他的“锁”与“钥匙”(即受体与配体)的设计思想在现代

药物研究中常常被采用。“锁”是“钥匙”必须匹配的生物靶点,早期的以结构为基础的药物设计,是通过对一系列配体(Ligand)的构效关系分析,获得靶点(Target)结构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指导配体设计而获得新药。20世纪60年代Hansch和藤田等同时提出了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为新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现代测试仪器和技术的进步,为新药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新的实验手段。 目前,新药研究仍以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优化和构效关系(参见第一章第三节)为基本模式,下面就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的一般方法进行阐述。 第一节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进行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必要条件需有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可以来自天然资源,也可来自合成化合物或其它途径。从众多候选药物中发现具有生物活性并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的化合物,称之先导化合物(LeadCompounds,简称先导物),先导化合物是指可以用来进行结构改造的模型,从而获得预期药理作用的药物。并不要求先导化合物本身具备很高的生理活性。一些新分离,并确定结构的化合物,只要有新的结构,在药物研究上就有极大的价值。 先导化合物的产生有多种途径,叙述如下。 一、天然生物活性成分 我国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医药遗产,是发现先导化合物的宝库,民间治疗疾病的偏方验方,也是获得先导化合物的来源。时至今日,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读后感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陈向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一、概念 质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结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关于定义的说明: 研究环境:在自然环境而非人工控制环境中进行研究 研究者的角色: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通过长期深入地实地体验生活从事研究,研究者本人的素质对研究的实施十分重要

收集资料的方法:采用多种方法,如开放型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实物分析等收集资料,一般不使用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 结论和/或理论的形成方式:归纳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提升出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 理解的视角:主体间性的角度,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理解后者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互动的关系,在研究中要考虑研究者个人及其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的影响,要反思有关的伦理道德问题和权力关系。 通过定义发现,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质的研究是“解释性理解”,而量的研究是准确的研究,即强调工具、过程的确定性。 组成部分包括界定研究的现象;确定研究的问题;讨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界定研究的背景知识;研究研究对象;讨论研究关系;选择研究的方法;研究研究结果的检测手段;其他安排。 二、资料准备 抽样指的就是这样一种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有关的人、时间、地点、事件、行为、意义等进行选择的行为。一般而言,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抽样可以分为两大类: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概率抽样指的是在被限定的研究对象中每一个单位都具有同样大的被抽中的概率。非概率抽样指的是按照其他非概率标准进行抽样的方式。质的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非概率抽样”方式,也叫“目的性抽样”即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目的性抽样可以分为以下类别:极端或偏差型个案抽样;强度抽样;最大差异抽样;异质型抽样;同质型抽样;典型个案抽样;分层目的型抽样;关键个案抽样;效标抽样;证实和证伪个案抽样。抽样的具体方式有滚雪球或链锁式抽样;机遇式抽样;目的性随机抽样;方便抽样;综合式抽样。 三、资料收集 1、访谈 访谈的定义:就是研究者“寻访”、“访问”被研究者并且与其进行“交谈”和“询问”的一种活动。“访谈”是一种研究性交谈,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或者说“建构”)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访谈按结构分为封闭型、半开放型和开放型。质的研究一般使用半开放型和开放型。 访谈前的准备:确定访谈的时间和地点;协商有关事宜(自愿、保密、录像等);设计访谈提纲(访谈提纲设计的思路:研究现象——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可行性)——概念框架)。关于访谈提纲:访谈问题不同于研究问题;访谈提纲需要简洁、明了;访谈提纲主要起提示的作用;访谈既需要事先设计,又需要灵活性、应变;访谈提纲需要不断修改。还要注意访谈记录的方式是用现场笔录还是录音笔,现场笔录回忆时要留心访谈中的非言语行为,访谈应该在良好的气氛中进行,尽可能心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结束。 访谈过程:提问、倾听、回应 在访谈中,访谈者所做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提问题,开始谈话时应尽可能自然地、

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_陈向明

·学术述评· 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 陈向明 关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学术界素有“定量”(quantita tiv e)和“定性”(qualita tiv e)之争。本文无意加入这种论争,而只想对国外日益兴起的新型的“定性研究方法”作一点简单的介绍和评论。因为从弄清楚这个论争的历史背景和实际意义入手或许会对论争更有助益。 定性研究方法于本世纪初发源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在其发展早期主要依赖于研究者个人的主观经验和理论思辨,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系统的操作方法,在以后实证主义占主导的半个多世纪里,曾长期受到冷落。本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家们越来越意识到定量方法的局限性,开始重新对定性的方法进行发掘和充实,并寻找两者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结合点。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表明,定量的方法可以在宏观层面上进行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和政策预测,但不利于在自然情境下对微观层面进行细致、深入、动态的描述和分析。定量研究者从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入手,很难了解被研究者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特别是当被研究者的看法和研究者不一致时),也很难对研究者自己不熟悉的现象进行调查。此外,定量的方法不仅将复杂流动的社会现象简单地数量化、凝固化,而且忽略研究者以及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近20年来,在对以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定量研究提出质疑的同时,定性研究自身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定性研究者们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逐步发展出一套操作方法和检测手段。与本世纪初相比,学术界关于定性研究的认识在概念、术语、理论和方法论上都有了质的飞跃。目前,这种新型的定性研究方法在国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成为对定量研究、哲学思辨等其他研究方式的一种有力的挑战、补充和提高。 中国社会科学界近年来在对自己的研究方法进行反思时大多只看到定量研究比中国传统的“定性研究”更为“客观”的一面,而没有意识到它的弊端(当然,我并不认为定量研究目前在中国已经像在西方那样过于泛滥。恰恰相反,定量研究在中国刚刚兴起,还需要更多地运用和推广)。中国社会科学界对国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轨迹也不甚了解。因此,本文拟就近年来国外关于定性研究方法方面的新理论、新进展作一简单述评。 一、有关“定性研究”的定义 英文中“qualitativ e resear ch”在中国大陆被译为“定性研究”,在台湾、香港地区及新加坡被译为“质的研究”。如果望文生义的话,此类研究似乎是对社会现象“性”“质”的研究,而与此不同的另一种方法“定量研究”或“量的研究”(quantita tiv e r esea rch)好像是将重点放在事物的量化表现上。有的学者还将这两种研究概括为“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①。实际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事物的“质”进行研究。由于指导思想和操作手段不同,它们有可能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质”的不同侧面上。定性研究是在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互动关系中,通过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调查和分析对事物获得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而定量研究则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计算,并对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的把握。因此,那种认为两 · 93 · ①陈波等编著《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2页。

西南财大——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简介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for Business – Syllabus and Schedule Taught by Professor Patricia Fosh [PF] and Dr Christopher T Husbands, Emeritus Reader,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CTH] This course lasts three intensive weeks from 14 October to 3 November 2013. The classes meet in the evening, divided into two sessions on each occasion: a.18.30–19.40; b.19.55–21.05, although there can be some flexibility and also except the weekend sessions, for which more informal arrangements will be announced later. The final formal meetings will be Workshops meeting in a computing laboratory. The course is intended to offer a thorough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methods of social research that may be used in business. Almost all these techniques may be used in all social research – indeed, some such as the experiment could be used in any empirical research – but the course concentrates on research for business purposes. Becaus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is concentrated into a short period, topics are introduced briefly in the lectures, but the workshops provide the opportunity for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some of the techniques that are discussed. We are conscious that students will not be working in their native language and have tried to ensure that the syllabus and the manner of introducing the material acknowledge that fact. We also recognise that the course contains a large amount of material to be absorbed in three weeks and we have sought to devise the syllabus also to accommodate that fact. There will be extensive handouts (in English) to accompany most topics. Two computer packages are used to introduce students to practical data analyses. These are SPSS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originally an American computing package that has been available in various versions from the late 1960s, that will be used for quantitative-data analysis; and NVivo, originally an Australian computing package that is widely used for the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data (such as text from unstructured interviews or for organizing interview data). The textbook for the course Only one principal textbook will be used for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this is: Alan Bryman and Emma Bell,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st ed., 2003; 2nd ed., 2007). All the principal assigned readings for particular aspects of the course will be from this book, giving pages for both 1st and 2nd editions. A 3rd edition of this book was published in 2011, but we can still work from the 1st or 2nd editions. There are numerous publications that give ‘hands-on’ advice for using SPSS and interpreting the data output. However, many students find the following one especially useful: Julie Pallant, SPSS Survival Manual: A Step by Step Guide to Data Analysis Using IBM SPSS for Windows (5th ed.; 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13), which is

研究方法简介

研究方法简介 观察法 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步骤是﹕①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订观察计划。②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③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分散材料利用统计技术进行汇总加工﹐删去一切错误材料﹐然后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及时纠正﹐对反映特殊情况的材料另作处理。 文献法 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来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查阅的文件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可选用。文献法的步骤是﹕收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如图书﹑资料﹑文件和原始记录等。然后从中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材料分别按照适当顺序阅读。详细阅读有关文献﹐边读﹑边摘录﹑边立大纲。根据大纲﹐将所摘录材料分条组织进去。分析研究材料写成报告。 调查法 调查法的步骤是﹕①准备。选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论和资料﹐拟定调查计划﹑表格﹑问卷﹑谈话提纲等﹐规划调查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各种必要的安排。②按计划进行调查活动﹐通过各种手段收集材料。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计划作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调查工作的正常开

展。③整理材料。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写出调查研究报告。 统计法 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以求得对研究的教育现象作出数量分析的结果。这是数理统计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统计法一般分为两大步骤﹕统计分类。整理数据﹐列成系统﹐分类统计﹐制统计表或统计图。数量分析。通过数据进行计算﹐找出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从中找出改进工作的措施。掌握统计法﹐必须学会科学的推理方法和掌握统计计算的技术。 行为研究法 一种综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用于观察和访问﹐了解儿童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探求关于儿童行为的规律﹐从而采取具体措施﹐帮助儿童修改他的行为﹐故也称为行为修改法。现代行为修改派的主要代表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他主张控制情境﹐采用褒奖和强化的方法﹐来修改儿童的行为。这种方法进行的步骤如下﹕①把儿童行为的表现作详细的观察和记录。②根据观察的结果和记录﹐对儿童行为进行具体分析﹐确定行为修改的内容和程序。③按计划帮助儿童改变行为。④进行过程中要注意强化是否及时﹐物质强化是否伴随言语的赞赏﹐强化方式是否多样化﹐强化是否恰当﹐给予强化的人是否为儿童所信任等。一般不用惩罚的方法。 历史研究法 通过对人类历史上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分析研究﹐去

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简介

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简介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阐述了教育叙事研究的概念、特点、意义及运用该研究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叙事,叙事研究,叙事,反思,行动研究,教学日志 教育科研除了实验法、调查法、统计法和测量法等定量研究的方法外,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也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教育叙事研究方法正是在这种新的教育科研思潮的影响下应运而生。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领域,不少教师已经开始运用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开展了许多颇有价值的研究。 本文将简要介绍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的概念、特点、意义以及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界定 20世纪80年代,在加拿大几位课程学者的倡导下,叙事研究被运用于教育研究领域。在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研究领域运用教育叙事研究方法是从近几年开始的。国内有学者(郑金州,2004:153-154)认为,教师以研究者身份从事的叙事研究是行动研究的重要方式。“教育叙事(包括教学叙事)可以理解为一种研究方式,也可以理解为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作为行动研究成果表述形式的教育叙事,既指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用叙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简短的记录,也指教师在行动研究中采用叙事方法书面写出的成形的研究成果”(同上)。 笔者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即研究者)以叙事或讲故事的方式对教育教学事件进行描述、分析、论证和反思的研究方法,其目的是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教育教学事件中发掘隐含其中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解释、发现或揭示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教师在自我叙述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通过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而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同时这种叙述还可以启示同行,引起共鸣”(蒋殿媛,2004:18)。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其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郑金州,2004:155)。具体来说,教育叙事研究有如下几个特点:1.叙述的内容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 在运用教育叙事研究方法时,研究者所叙述的内容应当是自己或他人教学活

介绍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文献的探讨,探讨分析课程整合的意义与内涵,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整合模式的研究结果,选取或建构课程整合的模式,作为本研究的框架。二是对综合课程、学校课程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分析。 (2)调查法 在本研究中,调查法的应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问卷调查,为学生问卷,主要是在综合课程实施以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综合课程学习的感受与意见。二是访谈,制定访谈大纲,包含访谈过程所使用的形态、和谁访谈、访谈时间和地点、访谈人数。主要是对教师进行访谈,以深入了解他们对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做法,在课程整合的设计与实施阶段的所想所做。三是学校整合课程规划设计与实施评价表,分三个阶段进行评价,即课程规划设计阶段、课程实施阶段、课程成果阶段,贯穿整个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通过评价,为研究小组自行研发并实施的课程提供反思、检查与讨论的重要依据。 附件一:学生问卷调查表的参考问题设计如下: 分为“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4个等级,分别用4、3、2、1来代表。 1.我了解“**课程”的内容。 2.我喜欢“**课程”的内容。 3.老师设计了多样、有趣的活动让我们学习。 4.进行“**课程”学习时,我能和同学们合作学习。 5.进行“**课程”学习时,我比以前积极主动学习。 6.进行“**课程”学习时,班上的学习气氛更好了。 7.老师设计的评价方式,难易适中,我能按照完成。 8.我希望老师以后再上这种课。 9.经过“**课程”的学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活动是: 10.经过“**课程”的学习,我的心得和建议是: 附件二:教师访谈提纲设计如下: 1.你对课程整合的看法如何? 2.如果你设计综合课程,考虑到哪些因素? 3.在实施综合课程前,除了课程设计外,还作了哪些准备? 4.课程设计是否和你所教的科目相关联?是否考虑到连结其他科目? 5.如何选择课程内容?根据什么教学目标来选择? 6.教学方法的设计是否考虑到基本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及合

洞察用户之声——VOC研究方法简介

洞察用户之声——VOC研究方法简介 摘要 准确把握用户需求是汽车企业开发拳头产品、占领市场先机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一种从用户声音中识别、筛选、提炼用户需求的研究方法——VOC(Voice of Customers)研究,按照VOC的研究步骤和方法,可以更加深入地洞察用户之声,捕捉用户需求。 关键字:VOC、`用户声音、需求提炼 一、引言 如何把握用户需求是汽车企业面临的永恒命题,每个企业都希望通过推出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来占得先机、获取市场优势地位。而用户需求的把握,惯常做法是通过定量调查、定性深访、焦点小组座谈会等方式获得,本文介绍的VOC(Voice of Customer)方法则是一种最大程度地利用用户原汁原味的声音、并从中提炼用户需求的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用户往往基于各种动机、预期、期盼和情绪购买了产品并加以使用,必然会产生各类评价、观点、看法等种种声音,其间蕴含了用户对于未来乘用车产品新的需求点,倘若汽车企业将注意力聚焦于用户声音上,努力从中捕捉到这些关键点,则有利于企业改进现有产品或开发新的拳头产品,而VOC研究方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二、如何从用户声音中洞察——VOC研究方法 VOC研究方法是市场研究中一种经典的定性资料处理方法,它能够帮助研究人员从纷繁复杂的用户声音中捕捉到用户对产品的明确要求或潜在需要,从而实现对产品发展趋势的洞察,为厂家进行产品开发和改进、标杆比较、卖点提炼等方面提供信息输入和决策支持。 VOC研究的操作流程主要包含3个步骤(如图1所示): 第一,搜集用户的“声音”。VOC的研究基础是丰富的、完全来自于用户的声音素材,这种声音素材与以往市场研究中使用传统深访方法得到的访谈资料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VOC深访的核心原则一定要跟随用户的思路,不必强求在一个VOC访谈中覆盖每一个问题或者每一件事情,也不必强求按照访谈提纲的顺序逐个发问,尽可能地跟随用户的思路、

论文研究方法概述

论文方法概述 看了很多毕业论文,再经过老师的讲解,我才发现论文方法是各种各样的,远比我想象的要多,比如定量定性分析法,类比法,问卷调查法等等。要写好一篇优秀的论文也是非常不易的,我们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仔细地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选择性的引用等等。下面我就结合具体的论文,谈谈论文写作的相关方法。 要想写好一篇优秀的论文,我们首先得拟定一个新颖出众的题目,且要具体,范围不能过大。比如《语气副词“毕竟”的句法、语义、语用研究》是就语气副词的某些方面来研究,这样写的论文才比较精,而有些人的题目太大就不好写了。所谓新颖,就是题目不能太俗,写许多人写过的东西,但我们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学习和进一步研究,提出新的观点,有所论据,让人耳目一新。看了一些08届人文社科系的论文题目,我个人比较喜欢的论文题目有很多,比如《死亡设计与诗意涅磐——海子诗人之死及其意义索解》就海子之死进行探索,《“别裁”的艺术世界——试论中国现代假体拟境讽刺小说》就中国现代假体拟境讽刺小说进行研究,另外,还有《潘多拉之匣打开的男人一片天—<神谱>的文化学意义探析》等这些题目听起来没有那么多人去写过。当然这些题目的拟定首先是建立在我们熟悉作品的前提下的,我们要熟悉相关作品并且有自身的感受。否则光有一个好的题目,内容却很空泛,那也是不行的。 下面就《吴歌长河里的绚丽浪花——探论常熟白茆山歌》具体谈谈论文的主题部分。论文包括摘要,关键词和正文,参考文献这些都是大家所知道的。摘要是要将你所写的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比如《吴歌长河里的绚丽浪花——探论常熟白茆山歌》的摘要就写明本文是从三个方面浅析白茆山歌的,分别是:1.民俗学视角下的白茆山歌,包括结婚风俗、哭丧风俗、农事风俗、建房风俗、其他风俗;2.白茆山歌的艺术特点,包括清真自然、善于白描、衬词衬句灵活丰富、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3.白茆山歌在吴歌史上的地位。这样看起来简单而明了。接下来的关键词则一般不超过五个。 这篇作品的引言部分为我们简单介绍了山歌的起源和发展等概况,让我们进入山歌的世界。正文部分是一篇论文的主体,也是我们具体所要看的东西。这部分内容要有层次,让人一目了然。《吴歌长河里的绚丽浪花——探论常熟白茆山歌》的正文包括四大块:1.民俗学视角下的白茆山歌 2.白茆山歌的艺术特点 3.《白茆山歌集》和明代《山歌》的比较 4.茆山歌在吴歌史上的地位。 第一部分民俗学视角下的白茆山歌主要讲述的是民歌中体现的风俗。因为白茆山歌是民间的歌谣,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山歌中体现出很多的民情风俗,作者从五个方面浅析,分别是结婚的风俗,哭丧的风俗,农事的风俗,建房的风俗和其他的风俗。 第二部分白茆山歌的艺术特点又从清真自然,善于白描,衬词衬句灵活丰富,谐音双关四个方面结合山歌具体阐述艺术手法。其中衬词衬句灵活丰富又分为协调音调的音乐效果和 渲染气氛的背景效果。 第三部分用的是类比的研究方法,从内容和艺术两方面将《白茆山歌集》和明代《山歌》进行比较,将两者的共性和异性概括出来,并且分析了具体原因。类比属于思维方法的一种。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