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年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辨析题精编

2020年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辨析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最新复试要求并结合历年复试经验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该题型常考及重点复试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由于复试复习时间短,时间紧张建议直接背诵记忆,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0年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辨析题精编

1.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答案】错误

【解析】首先,劳动的主体和客体是受自然制约的。从劳动主体来看,劳动离不开人的肉体组织的作用,而人的肉体组织是受自然制约的。从劳动的客体即劳动对象来看,无论是天然的劳动对象还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都来自自然界、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其次,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离开自然界劳动便无从发生。劳动不能创造物质自然界本身,它只能改变自然物的形态,而且在改变自然物形态的过程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劳动并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自然界的存在是劳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可以说劳动是财富之父,自然界是财富之母。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和自然界加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2.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全部原因。

【答案】错误

【解析】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但不能否认外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3.哲学上的党性就是哲学的阶级性。

【答案】错误

【解析】(1)所谓哲学的党性也就是哲学的派别性,即承认哲学自古以来就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否定哲学的党性或宣扬超党性都是错误的。

(2)哲学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哲学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为一定阶级服务,任何哲学都具有阶级性。

(3)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哲学斗争反映社会阶级斗争是十分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唯物主义必然是革命阶级的哲学,唯心主义一定是反动阶级的哲学。具体问題要具体分析。

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无条件的,条件论是机械论。

【答案】错误

【解析】(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现点。“条件”是从联系观点引伸出的重要范畴。所谓条件,就是指与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该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在一定的条件下趋于灭亡。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的性质和存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所以要“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无条件论是错误的。

(2)唯物辩证法坚持条件论,但不是唯条件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而且事物所处的条件是复杂多样的,有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等等。不同的条件,对事物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人们在实践中,可以充

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主观条件去改变客观条件,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出原来不具备的条件,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但是唯物辩证法不赞成唯条件论,因为唯条件论者把条件绝对化,不积极改变条件,不努力创造条件,而是在已有的条件面前消极等待,束手无策,陷入机械论和宿命论。

5.试用质量互变规律的有关原理,分析下面一段话:“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

【答案】正确。

【解析】(1)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质变要通过量变来实现,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即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2)局部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全局的根本性质未变,而其中个别部分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从而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局部性质变。部分质变为事物的根本质变创造了条件。(3)“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就是在全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的局部性部分质变。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企图使所有的人和地区均衡地发展,结果是共同贫穷,事实证明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先进帮助后进,就能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6.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错误。

【解析】(1)世界只能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不能也不是统一于存在。

(2)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本源的问题。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回答。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除了物质、物质的属性、物质多种多样的形态以外,没有别的东西。

(3)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是一种折衷主义的说法。因为“存在”是一个中性概念,它既可以包括客观存在(山川、河流),也可以包括客观映在(水中月、镜中花),还可以包括主观映在(脑海中的“月亮”表象)以及主观幻在(头脑中的胡思乱想),宣扬世界统一于“存在”其实廣是偷运唯心主义的主观精神统一观。

7.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就是认识运动的全过程。

【答案】错误。

【解析】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只是认识运动的一个阶段。认识是多次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毛泽东《实践论》)这就是认识运动的全过程和总规律。

8.阶级的产生和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答案】正确。

【解析】(1)阶级是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没有剩余产品,不存在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劳动的可能性,因而不存在阶级。

(2)阶级的形成是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又相对发展不足的结果。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它使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成为可能。私有制的出现,使部分人能够凭借手中的生产资料剥削另一部分人,这就使阶级的产生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3)当生产的发展,还不足以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足够的产品时,人们不得不为争夺生活资料而斗争,就不可能消灭阶级。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生活资料板大丰富,才能使私有制的废除和阶级的消灭最终成为历之的必然。

9.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答案】错误。

【解析】(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这是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是物质的一般;而看得见,摸得着只是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既是高度的科学抽象,又有其极为丰富的具体内容,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

(2)把物质归结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其错误在于不能辩证地、科学抽象地把握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个唯一特性。离开了科学的发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固然是物质的表现形态,但有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场”、生产关系等,也是物质的表现形态,何况宇宙中的类星体、脉冲星等宇宙新天体也不是人直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10.本质本身是不能实证的,因而是不存在的。

【答案】错误。

【解析】的确,本质本身是不能实证的,但本质与现象存在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1)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本质。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是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本质虽然不能直接感知,但本质是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对现象材料进行科学分析来揭示、来把握的。

(2)本质的存在与现象的存在是紧密相联的。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同类现象具有共同的深刻的本貭,而共同的本质就是通过千差万别的个别现象表现出来的。所以本质与现象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本质不能脱离现象,本质总是现象的本质,没有不表现为本质的现象,任何本质都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

(3)以本质不能实证(即不能直接看到、听到等)为借口,断言本质是不存在的,就既否认了本质的客观性,也否认了本质与现象的客观联系。这既是形而上学的,又是唯心主义的。本质与现象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但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多种多样的,有真象,也有假象,所以认识了大量的现象并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本质是同类现象。一般的、共同的东西,不是靠感官的实证来把握的,必须靠辩证的思维,靠科学的分析,才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才能通过现象抓住本质。

11.“宿命论”不是英雄史观。

【答案】错误

【解析】“宿命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它与唯意志论构成了英雄史观的两种典型形态。只不过,宿命论把决定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的意志看作是一种神秘精神力量的体现而已。

12.上层建筑与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合就会推动社会进步。

【答案】错误。

【解析】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是上层建筑是否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并不单单取决于它是否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而最终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这一经济基础适合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反映并与这一经济基础相适合的上层建筑就能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