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1 桃花源记

21 桃花源记

21 桃花源记
21 桃花源记

清水铺中学导学案八年级语文学科〈人教版〉八年级教研组

课题《桃花源记》

设计人:审核人:序号:

班级:组名:姓名:

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8分钟)

(一)导入示标

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二)学习共享

1、题目解说:

本文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状物亲切逼真,想象奇特新颖,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文章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写于兵连祸结的晋、宋期间(公元421年),其时作者57岁,已隐退农村达十多年,对广大农民的苦难深有感受。文中描侩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同时对于当时的社会也是一种否定。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层次分明,而又曲折回环,引人入胜。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

2、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世宦家庭,曾祖陶侃为东晋大司马,封长沙郡主,但因并非门阀士族,曾被人骂为“小人”“溪狗”。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但到陶渊明时,家道已衰落。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当时社会动乱,政治腐败,决心去职归田。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无常的苦闷和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至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则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辞赋以<<归去来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3、时代背景:

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末年,政治非常黑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加上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作者本人因憎恶趋膻逐臭的官场,毅然选择了躬耕田亩的生活道路。在长期的躬耕生涯中,他逐渐体验了普通农民的欢欣和痛苦,了解了他们的愿望,形成了独特的生活理想。“桃花源”便是他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农村生活感受而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

诗人这一理想的产生,是有其现实基础的。汉末以来,国内战乱不止,人民往往自动结集起来归附于某一有威望的大姓,筑坞壁以自保。诗人在<<拟古>>诗中所称颂的田子泰,就是汉末魏初的一个著名坞主。当前西北人民为逃避苻秦的暴虐统治,也有此种形式的组织。

(三)阅读质疑

清水铺中学导学案八年级语文学科〈人教版〉八年级教研组

二、引领探究(20分钟)

(一)自主预习

1、注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刘子骥()

诣太守()浔阳( )

2、通假字

便要还家:

具答之:

3、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今义:

交通:古义: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缘:古义:今义:

延:古义:今义:

津:古义:今义:

如此:古义:今义:

4、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异:

欲穷其林穷:

5 、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屋舍俨然()

寻: 寻向所志()寻病终()

志: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向: 寻向所志()眈眈相向()

(二)、合作探究

1、朗读训练

学生听读课文,注意断句,分段读。

2、口译训练

结合自主学习的内容,学生进行口译训练,疏通文意。

3、朗读,整体感知

文章围绕“桃花源”写了几部份的内容?按渔人的行踪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清水铺中学导学案八年级语文学科〈人教版〉八年级教研组

(三)点拨探究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2、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3、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4、文章最后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目的是什么?

5、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文章所表现的社会理想?

三、训练检测,体验成功(13分钟)

(一)达标训练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阡陌

..至其家()

..交通()(2)渔人各复延

2.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便舍.船屋舍.俨然

B、遂与外人间.隔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苏黄不属.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清水铺中学导学案八年级语文学科〈人教版〉八年级教研组(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从“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一句可以看出桃源人怎样的生活状况和待客之道?

(二)展示质疑

(三)拓展训练

1、同学们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东晋年间存在吗?

2、作者写《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4分钟)

总结: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拓展:假如陶渊明来到大家的面前,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1.本节课的内容都学会了吗?

还有哪些不懂?如

2.本节课做错的题目有:

原因是

3.教师总结:

最新整理《桃花源记》复习资料整理大全资料讲解

《桃花源记》复习整理 一、【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时期)伟大诗人,字元亮,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类: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他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这篇“记”实际上就是《桃花源诗》的序,或者说引子。 二、【写作背景】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4、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寻找) ②寻.病终(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村中.闻有此人/此中.人语云(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②渔人甚异之.(代词,代渔人所看到的景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代良田美池桑竹)具答之.(代词,代村民)处处志之.(代词,代沿途有特征的景物)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终于)②遂.与外人间隔/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 得:①便得.一山(出现)②得.其船(找到) 乃:①见渔人,乃.大惊(就)②乃.不知有汉(竟然) 其:①欲穷其.林(代词,这)②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④得其.船(代词,他的)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他,代渔人) 5、古今异义 ①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古);味道新鲜可口(今)。 ②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古);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今)。 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女(古);男子的配偶(今)。 ③率妻子 ..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之地(古);没有出路的境地(今)。 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古);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今)。 ⑤无论 .. 为外人道也:不值得<不足为奇>(古);不充足,不满(今)。 ⑥不足 .. 6、词类活用 ①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②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7、出自本课的成语 世外桃源:晋陶潜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1 桃花源记教案(与课件配套)

21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

21《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训练:《桃花源记》 一填空题 1《桃花源记》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 ,又名__________ 字___________ ,私谥____________ ,自号____________ 浔阳柴桑人,____________ 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时代,本文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的“ _______ ”。 2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用来比喻 ________________ 解释下列词语 1缘溪彳匸()( ) 2夹岸数百步() 3芳草鲜美() 4落英缤纷()( ) 5复前行() 6 欲穷其林() 7林尽水源() 8 初极狭() ( : ) 9才通人() 10 土地平匚() 11屋舍俨然() 12桑竹之属_() 13悉如外人() 14黄发垂髫()( ) 15阡陌交通()( ) 16乃大惊() 17便要还家() 18 咸来问讯() 19率妻子邑人()( ) ( ) 20来此绝境() 21遂与外人() 22 乃不知有汉() 23无论魏晋() 24延至其家() 25此中人语云() 26 不足为外人道也() 27便扶向路()( ) 28处处志之() 29及郡下() 30诣太守() 31遣人随其往() 32寻向所也()() 33欣然规往() 34未果() 35寻病终() 36豁然开朗() 37怡然自乐() 38遂迷() 39后遂无问津者()( ) 三原文填空 1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专业资料.

桃花源记 优秀教案课程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熟读课文,能用通俗的语言准确流畅的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叙事线索的写作手法,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4)体会“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2、过程与方法: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相关常识和有关历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理解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2)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字词典、结合书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3)用心体味文章内容,注意朗读的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世外桃源:在文中指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二)资料交流(多媒体显示:交流学案的知识点) 1、作者作品: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田园诗人,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世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田园诗人,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是田园诗的继承者。 2、写作背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动荡时期,其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知识讲解

《桃花源记》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颗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著名诗人。长于诗文词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饮酒》《五柳先生传》等。【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26】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27】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1.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2.缤纷:繁多的样子。 3.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4.规:计划。 5.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6.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7.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8.属:类。 9.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0.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1.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2.具言:详细地说出。 13.叹惋:感叹、惋惜。 14.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15.及郡下:到了郡城。郡,指武陵郡。 16.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17.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重点虚词 1.悉:全,都。(悉.如外人)【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8】 2.乃:竟然。(见渔人,乃.大惊) 3.咸:副词,全、都。(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焉:兼词,这里相当于“于之”,即“从这里”。(不复出焉.) 5.既:已经。(既.出,得其船)【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12】 通假字 1. 要:通“邀”,邀请。(便要.还家)【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17】 2. 具:通“俱”,详尽。(具.答之) 古今异义词【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17】

《桃花源记》知识讲解

《桃花源记》知识讲解 责编:高菲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颗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著名诗人。长于诗文词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饮酒》《五柳先生传》等。【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26】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27】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1.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2.缤纷:繁多的样子。 3.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4.规:计划。 5.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6.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7.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8.属:类。 9.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0.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1.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2.具言:详细地说出。 13.叹惋:感叹、惋惜。 14.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15.及郡下:到了郡城。郡,指武陵郡。 16.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17.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重点虚词 1.悉:全,都。(悉.如外人)【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8】 2.乃:竟然。(见渔人,乃.大惊) 3.咸:副词,全、都。(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焉:兼词,这里相当于“于之”,即“从这里”。(不复出焉.) 5.既:已经。(既.出,得其船)【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12】 通假字 1. 要:通“邀”,邀请。(便要.还家)【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17】 2. 具:通“俱”,详尽。(具.答之) 古今异义词【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17】 1.鲜美

《桃花源记》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复习课程

《桃花源记》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 《桃花源记》 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解析】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2.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解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解析】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B项表述错误,故选B项。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内景色优美,人民生活和睦幸福,是作者追求的理想社会。 B.桃花源与外界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当时是个幸福、美好而真实的社会。

21桃花源记(周练)

21.桃花源记(周练,第一周) 班别姓名学号成绩 1 《桃花源记》的作者,名,是时著名的。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5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 俨.( )然垂髫.( ) 邑.( )人语.( )云诣.( )太守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思。(6分) ①便要还家。同,意为。 4.解释下列加点词。(12分) ①缘.溪行②落英缤纷 ..③渔人甚异.之 ④欲穷.其林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⑥屋舍俨然 .. ⑦豁然开朗 .... ⑧复延.至其家⑨既.出⑩便扶.向路 (11)诣.太守(12)无问津 ..者 5.分别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2分) ①鲜美:今义②交通:今义 古义古义 ③妻子:今义④绝境:今义 古义古义 ⑤无论:今义⑥如此:今义 古义古义 6. “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足”、“道”的意思分别是和,下列词语中与它们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足.挂齿能说会道. B.不足.为奇道.听途说 C.微不足.道志同道.合 D.足.智多媒一语道.破 7. 下面加点词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8. "黄发垂髫"从修辞角度看属于,"黄发"指,"垂髦"指。(3分) 9.在下面的括号里补出省.略的成分。(8分) ①(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此人一一为( )其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10文中沿用至今的成语有:,,。(3分) 11.翻译下列语句。(10分) ①林尽水源: ②忏陌交通,鸡犬相闻: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④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⑤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2.按下面的提示写出有关语句。(10分) ①形容桃花林优美景色: ②表现桃花源生活环境优美: ③表现桃花源社会环境平静: ④表现桃源人生活和平欢乐 ⑤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 13.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 "见渔人,乃大惊",表明桃源中的人"来此绝境"时间久远。 B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既表明他们生活富足,又表明他们热情好客。 C.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到外界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这几段文字通过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14.桃花源中的人听了渔人"具言所闻,皆叹惋",对其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为源外世界的动乱黑暗而叹惋 B为源外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C为渔人的颠沛流离而叹惋 D.为源外世界战乱频繁、赋税繁重、民不聊生而叹惋 15.桃源人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4分) A.怕源外世界的人扰乱他们 B心胸狭窄,怕源外人也到那里沾他们的光 C怕源外世界的人知道后嘲笑他们 D.怕源外的人知道后骂他们不爱故乡故土 16、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本文的线索“渔人”的行踪。(4分) 发现桃花源→→ 17、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4分) 答:

【K12学习】公开课一等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公开课一等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1、了解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 1、引导学生感爱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的生活。 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桃源胜境的目的。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梦入桃花源》,营造气氛。 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朗读桃花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句读、情感。 2、学生自朗读课文,依据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 3、归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感悟的句子背诵,并说说理。 5、朗读比赛四、桃花源访谈节目——“新闻会客厅” 朗读比赛后大家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对桃花源十分向往,今天我穿越时空的隧道把1600多年前桃花源的村民请到了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的演播室,听他们讲述一下桃花源的故事。 现场采访: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新闻会客厅,一说起世外桃源,大家总会放飞思想的野马,浮想联翩勾画你心中的世外桃源,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桃花源中的村民代表,通过当事人之口,揭开桃花源的神秘面纱。

1、各位村民,欢迎你们来到AAAAAA,我们想知道当初你们为什么要远离尘世,建造你们的桃花源村?什么原因促使你们做出这样的决定?自先世避秦时乱。 2、提及桃花源我们都想入非非,那到底什么样?你们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这个村子四周的地理环境如何?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画外音:环境美不美?美!怎么美?一个词语形容:神美 观众活动:想象“一片桃树林,花开争妍,微风拂过,片片桃花瓣簌簌飞落,一个静谧的山村依稀出现在树树掩映环抱中,仙境般美丽。齐读感受。 3、村里人日常生活怎样?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村里人如何相处?是与世隔绝吗?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画外音:这里人们性格是那么善良淳朴。 5、你们村中有什么风俗习惯吗?比如,来了客人你们怎么招待?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画外音:村里人是那么好客。 通过村民的介绍,我们大体了解了桃花源中的情形,下

桃花源记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9桃花源记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4.欣赏文本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 5.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前半段。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段视频叫《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位打鱼人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桃林,桃林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 1.了解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陶渊明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时年57岁。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知识讲解

《桃花源记》知识讲解 撰稿:王军霞审稿:王欢欢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颗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著名诗人。长于诗文词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饮酒》《五柳先生传》等。【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26】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27】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1.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2.缤纷:繁多的样子。 3.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4.规:计划。 5.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6.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7.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8.属:类。 9.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0.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1.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2.具言:详细地说出。 13.叹惋:感叹、惋惜。 14.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15.及郡下:到了郡城。郡,指武陵郡。 16.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17.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重点虚词 1.悉:全,都。(悉.如外人)【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8】 2.乃:竟然。(见渔人,乃.大惊) 3.咸:副词,全、都。(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焉:兼词,这里相当于“于之”,即“从这里”。(不复出焉.) 5.既:已经。(既.出,得其船)【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12】 通假字 1. 要:通“邀”,邀请。(便要.还家)【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17】 2. 具:通“俱”,详尽。(具.答之)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4、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难点:理解陶渊明笔下的这个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的目的,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一群人在秦朝时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二、检查预习 1、请同桌检查对方注音、解词等预习情况。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 2、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归纳总结。)

多媒体显示: 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你能背诵我们学过的陶潜的诗吗?)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桃花源记》。 三、诵读和复述 1.课件展示[显示课题],配乐朗读。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 (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时空连线。[多媒体显示] [各位同学,我向大家宣布一个好消息,今天我把远离我们1400多年曾到访桃源的渔人和桃源村里人请到了我们的课堂,现在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上台,也许我们有许多的问题等着他们来解答,现在请大家开怀畅“问”吧!把时间交给来到现场的42位好奇的孩子和来自远方的两位客人。时间5分钟] 众人为采访者,另指名二人为受访者(村里人,渔人).将课文内容展现出来。(准备好渔人、村长的服装、道具及回答同学们的问题的答案) 学前预设:

2014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习题讲解: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

21.桃花源记 1.生难字。 豁.然(hu ò) 俨.然(y ǎn) 黄发垂髫. (ti áo) 骥.(j ì) 阡陌.. (qiān mò) 2.重点词语解释。 (1)缘. 溪行(循,沿着) (2)落英缤纷... (花;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3)才. 通人(仅) (4)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5)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6)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互相通达) (7)豁然开朗.... (开阔的样子;开阔而明亮) (8)黄发垂髫.... (老人;小孩) (9)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邀请) (10)诣. 太守说如此(到) (11)后遂无问津. 者(路) (12)咸.来问讯. (都,全;消息) (1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14)遂与外人间隔.. (隔断,隔绝) (15)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竟然;不要说) (16)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陈说,叙说) (17)便扶向..路,处处志. 之(沿着;原先;标记,文中指做标记) (18)寻向所志. (所做的标记) (19)遂. 迷(终于) (20)寻. 病终(随即,不久) 3.通假字。 (1)便要. 还家(“要“通”邀”,邀请) (2)具. 答之(“具”通“俱”,完全,详尽) 4.一词多义。 (1)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 病终(副词,不久)

(2)舍???便舍.船(sh ě,动词,离开)屋舍. 俨然(sh è,名词,房屋) (3)志???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寻向所志. (名词,标记) (4)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不足为. 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5)遂?????遂.迷,不复得路(终于)遂. 与外人间隔(于是) 5.古今异义。 (1)无论.. 魏晋 无论? ????古义:不要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3)阡陌交通.. 交通? ????古义:互相通达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4)复.前行 复? ????古义:再,又今义:重复 (5)辞去. 去? ????古义:离开今义:到别的地方 (6)便扶.向路 扶? ????古义:沿着今义:用手支持,使人、物不倒 6.词类活用。 (1)林尽. 水源(形容词作动词,消失) (2)渔人甚异. 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3)复前. 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4)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虽以时间为顺序一一写来,但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下面是其公开课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和评价陶渊明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文意,复述课文。 3、了解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并进行归类,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读课文,口译课文。 2、教师准备检查练习,打印出来,以备使用。 【教学内容】 1、检查字词的理解。 2、朗读、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没有?那我们来猜测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猜:世外,人世外;桃源,美好的地方。合起来就是人世外的美好的地方。这个桃源在哪呢?它就在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笔下。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的文字,去看看这桃源。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⑴学生朗读课文(单人分段读) 其他同学进行读音、停顿指正。然后齐读。 ⑵下发练习,检查词语和疑难句子的理解。(练习附后) 2、学生再读课文,准备复述课文。 要求: ⑴语言要准确。 ⑵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些。例,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三、探究分析 学生再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从课外中找依据: 1、你觉得桃花源是个怎样的社会(或者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这个社会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之。

3、既然是虚构的,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你觉得原因何在? (或者你读过后,有什么体会,想法) 4、文章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能实现吗?为什么? 明确: 1、宁静、祥和的社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没有压迫、剥削,人人自食其力,自得其乐。[俨然的古今异义。黄发垂髫的修辞方法] 2、虚构的。12下一页《桃花源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⑵及出,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⑶桃花源中的宁静、祥和,没有剥削、压迫的生活,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能的。)[妻子、绝境、无论三个词古今异义。志的一词多义。] 3、⑴文中的环境描写非常美,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例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⑵那里的人美。例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⑶那里的社会安宁,人民幸福。例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做,

21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

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完整版)初二人教版课文《桃花源记》具体解析

桃花源记 _____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

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文章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字词解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缘:沿着,顺着。

《桃花源记》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重点字词解释、重点句子翻译,疏通了文义,世外桃源美不美啊?今天,我们再次进入这个美妙的世外桃源,领略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板书课题、作者)。 二、知识回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互相通达),鸡犬相闻。 2、率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 3、不足(不值得)为外人道也。 4、乃不知有汉,无论(更不用说)魏晋。 5、芳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缤纷。 提示:学习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 (2)翻译句子(提示:注意补出括号内省略的内容)。 (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注意——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三、研读赏析 (1)分男女各读一段,比一比谁读的好 要求:语句流畅、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2)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奇丽美景)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曲折、隐蔽、幽深)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优美宁静)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桃花源村?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讲解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讲解 本文是关于初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讲解,感谢您的阅读! 语文知识点是同学们学习语文的重要方面,只有牢固掌握语文知识点,才能学好这门课,鉴于此,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这篇初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讲解,欢迎阅读! 基础知识 【一词多义】 [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①(w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房舍。(屋舍俨然)[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

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 (一)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