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行程问题基础.题库教师版

行程问题基础.题库教师版

行程问题基础.题库教师版
行程问题基础.题库教师版

行程问题基础

教学目标

1.行程的基本概念,会解一些简单的行程题.

2.掌握单个变量的平均速度问题及其三种基本解题方法:“特殊值法”、“设而不求法”、“设单位1法”

3.利用对比分析法解终(中)点问题

知识点拨:

一、s、v、t探源

我们经常在解决行程问题的过程中用到s、v、t三个字母,并用它们来分别代表路程、速度和时间。那么,为什么分别用这三个字母对应这三个行程问题的基本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表示时间的t,这个字母t代表英文单词time,翻译过来就是时间的意思。表示速度的字母v,对应的单词同学们可能不太熟悉,这个单词是velocity,而不是我们常用来表示速度的speed。velocity表示物理学上的速度。与路程相对应的英文单词,一般来说应该是distance,但这个单词并不是以字母s开头的。关于为什么会用s 来代表路程,有一个比较让人接受的说法,就是在行程问题的公式中,代表速度的v和代表时间的t在字母表中比较接近,所以就选取了跟这两个字母位置都比较接近的s来表示速度。

二、关于s、v、t 三者的基本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可简记为:s = vt

路程÷速度=时间可简记为:t = s÷v

路程÷时间=速度可简记为:v = s÷t

三、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基本关系式为: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总时间=总路程÷平均速度;

总路程=平均速度?总时间。

典型例题:

模块一、简单行程公式解题

【例 1】韩雪的家距离学校480米,原计划7点40从家出发8点可到校,现在还是按原时间离开家,不过每分钟比原来多走16米,那么韩雪几点就可到校?

【解析】原来韩雪到校所用的时间为20分钟,速度为:4802024

÷=(米/分),现在每分钟比原来多走16米,即现在的速度为241640

÷=(分钟),7

+=(米/分),那么现在上学所用的时间为:4804012点40分从家出发,12分钟后,即7点52分可到学校.

【巩固】甲、乙两地相距100千米。下午3点,一辆马车从甲地出发前往乙地,每小时走10千米;

晚上9点,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驶向乙地,为了使汽车不比马车晚到达乙地,汽车每小时最少要行驶多少千米?.

【解析】马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100÷10=10小时,在汽车出发时,马车已经走了9-3=6(小时)。依题意,汽车必须在10-6=4小时内到达乙地,其每小时最少要行驶100÷4=25(千米).

【巩固】两辆汽车都从北京出发到某地,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15小时可到达。客车每小时行50千米,如果客车想与货车同时到达某地,它要比货车提前开出几小时?

【解析】北京到某地的距离为:6015900

÷=(小时),

?=(千米),客车到达某地需要的时间为:9005018 -=(小时),所以客车要比货车提前开出3小时。

18153

【巩固】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A、B 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先行三小时后乙车从 B 地出发,乙车出发5 小时后两车还相距15千米.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求A、B 两地间相距多少千米?

【解析】在整个过程中,甲车行驶了3+5= 8=(小时),行驶的路程为:48× 8 =384(千米);乙车行驶了5 小时,行驶的路程为:50 ×5 =250(千米),此时两车还相距15 千米,所以A 、B 两地间相距:384+250+15 =649(千米).

【巩固】一天,梨和桃约好在天安门见面,梨每小时走200千米,桃每小时走150千米,他们同时出发2小时后还相距500千米,则梨和桃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解析】我们可以先求出2小时梨和桃走的路程:(200150)2700

+?=(千米),又因为还差500千米,所以梨和桃之间的距离:7005001200

+=(千米).

【巩固】两列火车从相距480千米的两城相向而行,甲列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列车每小时行42千米,5小时后,甲、乙两车还相距多少千米?

【解析】两车的相距路程减去5小时两车共行的路程,就得到了两车还相距的路程:

n(千米).

480(4042)548041070

-+?=-=

【巩固】小白从家骑车去学校,每小时15千米,用时2小时,回来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行驶,需要多少时间?

【解析】从家到学校的路程:15230

÷=(小时).

?=(千米),回来的时间30103

【例 2】邮递员早晨7时出发送一份邮件到对面山里,从邮局开始要走12千米上坡路,8千米下坡路。

他上坡时每小时走4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5千米,到达目的地停留1小时以后,又从原路返回,邮递员什么时候可以回到邮局?

【解析】法一:先求出去的时间,再求出返回的时间,最后转化为时刻。①邮递员到达对面山里需时间:12÷4+8÷5=4.6(小时);②邮递员返回到邮局共用时间:8÷4+12÷5+1+4.6 =2+2.4+1+4.6 = l0(小时)③邮递员回到邮局时的时刻是:7+10-12=5(时).邮递员是下午5时回到邮局的。

法二:从整体上考虑,邮递员走了(12+8)千米的上坡路,走了(12+8)千米的下坡路,所以共用时间为:(12+8)÷4+(12+8)÷5+1=10(小时),邮递员是下午7+10-12=5(时) 回到邮局的。【例 3】一个人站在铁道旁,听见行近来的火车汽笛声后,再过57秒钟火车经过他面前.已知火车汽笛时离他1360米;(轨道是笔直的)声速是每秒钟340米,求火车的速度?(得数保留整数)

【解析】火车拉汽笛时离这个人1360米.因为声速每秒种340米,所以这个人听见汽笛声时,经过了(1360÷340=)4秒.可见火车行1360米用了(57+4=)61秒,将距离除以时间可求出火车的速度.

1360÷(57+1360÷340)=1360÷61≈22(米)

【例 4】龟兔赛跑,同时出发,全程6990米,龟每分钟爬30米,兔每分钟跑330米,兔跑了10分钟就停下来睡了215分钟,醒来后立即以原速往前跑,问龟和兔谁先到达终点?先到的比后到的快多少米?

【解析】先算出兔子跑了330103300

()(米),此时乌龟只余下

?=(米),乌龟跑了30215106750

?+=

-=(米),乌龟还需要240308

÷=(分钟)到达终点,兔子在这段时间内跑了69906750240

+=(米).所以乌龟先到,快了?=(米),所以兔子一共跑330026405940

83302640

-=(米).

699059401050

【例 5】甲、乙两地相距6720米,某人从甲地步行去乙地,前一半时间平均每分钟行80米,后一半时间平均每分钟行60米.问他走后一半路程用了多少分钟?

【解析】方法一:由于前一半时间与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已知的,因此可以计算出这人步行的时间.而如果了解清楚各段的路程、时间与速度,题目结果也就自然地被计算出来了.应指出,如果前一半时间平均速度为每分钟80米,后一半时间平均速度为每分钟60米,则这个人从甲走到乙的平均速度就为每分钟走(80+60)÷2=70米.这是因为一分钟80米,一分钟60米,两分钟一共140米,平均每分钟70米.而每分钟走80米的时间与每分钟走60米的时间相同,所以平均速度始终是每分钟70米.这样,就可以计算出这个人走完全程所需要的时间是6720÷70=96分钟.由于前一半时间的速度大于后一半时间的速度,所以前一半的时间所走路程大于6720÷2=3360米.则前一个3360米用了3360÷80=42分钟;后一半路程所需时间为96-42=54分钟.

方法二:设走一半路程时间是x分钟,则80x+60x=6720,解方程得:x=48分钟,因为80×48=3840(米),大于一半路程3360米,所以走前一半路程速度都是80米,时间是3360÷80=42(分钟),后一半路程时间是48+(48-42)=54(分钟).

评注:首先,从这道题我们可以看出“一半时间”与“一半路程”的区别.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总的平均速度可以是各段平均速度的平均数.但在各段路程相等的情况下,这样做就是不正确的.其次,后一半路程是混合了每分钟80米和每分钟60米两种状态,直接求所需时间并不容易.而前一半路程所需时间的计算是简单的.因此,在几种方法都可行的情况下,选择一种好的简单的方法.这种选择能力也是需要锻炼和培养的.

【巩固】甲、乙两地相距6千米,某人从甲地步行去乙地,前一半时间平均每分钟行80米,后一半时间平均每分钟行70米.问他走后一半路程用了多少分钟?

【解析】方法一:全程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8070275

()(米),走完全程的时间是60007580

÷=(分

+÷=

钟),走前一半路程速度一定是80米,时间是30008037.5

-=

÷=(分钟),后一半路程时间是8037.542.5(分钟).

方法二:设走一半路程时间是x分钟,则807061000

x=(分钟),因为8040

=(米),

?3200

x x

+=?,解得40

大于一半路程3000米,所以走前一半路程速度都是80米,时间是30008037.5

÷=(分钟),后一半路程时间是404037.542.5

()(分钟).

+-=

模块二、平均速度问题

【例 6】如图,从A到B是12千米下坡路,从B到C是8千米平路,从C到D是4千米上坡路.小张步行,下坡的速度都是6千米/小时,平路速度都是4千米/小时,上坡速度都是2千米/小时.问小张从A到D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D

C

B

A

【解析】从A到B的时间为:12÷6=2(小时),从B到C的时间为:8÷4=2(小时),从C到D的时间为:4÷2=2(小时),从A到D的总时间为:2+2+2=6(小时),总路程为:12+8+4=24(千米),那么从A到D 的平均速度为:24÷6=4(千米/时).

【巩固】如图,从A到B是6千米下坡路,从B到C是4千米平路,从C到D是4千米上坡路.小张步行,下坡的速度都是6千米/小时,平路速度都是4千米/小时,上坡速度都是2千米/小时.

问从A到D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D

C

B

A

【解析】从A到B的时间为:6÷6=1(小时),从B到C的时间为:4÷4=1(小时),从C到D的时间为:4÷2=2(小时),从A到D的总时间为:1+1+2=4(小时),总路程为:6+4+4=14(千米),那么从A到D 的平均速度为:14÷4=3.5(千米/时)

【巩固】摩托车驾驶员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90千米到达某地,返回时每小时行驶45千米,求摩托车驾驶员往返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析】要求往返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必须知道摩托车“往”与“返”的总路程和“往”与“返”的总时间.摩托车“往”行了90千米,“返”也行了90千米,所以摩托车的总路程是:90×2=180(千米),摩托车“往”的速度是每小时30千米,所用时间是:90÷30=3(小时),摩托车“返”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所用时间是:90÷45=2(小时),往返共用时间是:3+2=5(小时),由此可求出往返的平均速度,列式为:90×2÷(90÷30+90÷45)=180÷5=36(千米/小时)

【巩固】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小强去时的速度是10千米/小时,回来的速度是40千米/小时,求小强往返的平均速度.

【解析】去时的时间2001020

÷=(小时),回来的时间200405

÷=(小时),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20020020516

=+÷+=

()()(千米/小时).

【巩固】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到300千米外的乙地去,前120千米的平均速度为40千米/时,要想使这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为50千米/时,剩下的路程应以什么速度行驶?

【解析】

求速度首先找相应的路程和时间,平均速度说明了总路程与总时间的关系,剩下的路程为:300-120=180(千米),计划总时间为:300÷50=6(小时),前120千米已用去120÷40=3(小时),所以剩下路程的速度为: (300-120)÷(6-3)=60(千米/时).

【巩固】一个运动员进行爬山训练.从A地出发,上山路长30千米,每小时行3千米.爬到山顶后,沿原路下山,下山每小时行6千米.求这位运动员上山、下山的平均速度.

【解析】这道题目是行程问题中关于求上、下山平均速度的问题.解题时应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数这两个不同的概念.速度的平均数=(上山速度+下山速度)÷2,而平均速度=上、下山的总路程

÷上、下山所用的时间和.所以上山时间:30310

÷=(小时),下山时间:3065

÷=(小时),上、下山平均速度:30210560154

?÷+=÷=

()(千米/小时).

【例 7】一个人从甲地去乙地,骑自行车走完全程的一半时,自行车坏了,又无法修理,只好推车步行到乙地. 骑车时每小时行12千米,步行时每小时4千米,这个人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解析】①参数法:设全程的的一半为S千米,前一半时间为12

S÷,后一半时间为4

S÷,根据公式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可得()

21246

S S S

÷÷+÷=(千米)。

②题目中没有告诉我们总的路程,给计算带来不便,仔细想一想,前一段路程与后一段路程相等,

总路程是不影响平均速度的,我们自己设一个路程好了,路程的一半既是12的倍数又是4的倍

数,所以可以假设路程的一半为[]12,412=(千米),来回两段路,每段路程12千米,那么总路程是:12224?= (千米),总时间是:12121244÷+÷=(小时),所以平均速度是:2446÷=(千米/小时)

注意:在这种特定的题目中,随便选一个方便的数字做总路程并不是不科学的,因为我们可以把总路程设为“单位1”,这样做无非是设了“单位24”,也就是把所有路程扩大了24倍变成整数,没有任何问题,不论总路程设成多少,结论都是一样的,大家可以验证一下.

【巩固】 汽车往返于A ,B 两地,去时速度为40千米/时,要想来回的平均速度为48千米/时,回来时

的速度应为多少?

【解析】 ① 参数法:设A 、B 两地相距S 千米,列式为S÷(2S÷48-S÷40)=60千米.

② 最小公倍法:路程2倍既是48的倍数又是40的倍数,所以可以假设路程为〔48,40〕=240千米.根据公式变形可得 240÷2÷(240÷48-240÷2÷40)=60千米.

【巩固】 飞机以720千米/时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到达后立即以480千米/时的速度返回甲地.求该车

的平均速度.

【解析】 设两地距离为:[]720,480144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为:14407202÷=(小时),从

乙地到甲地的时间为:14404803÷=(小时),所以该飞机的平均速度为:()1440223576?÷+=(千米)。

【巩固】 汽车以72千米/时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到达后立即以48千米/时的速度返回甲地。求该车的平

均速度。

【解析】 想求汽车的平均速度=汽车行驶的全程÷总时间 ,在这道题目中如果我们知道汽车行驶的全程,

进而就能求出总时间,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此我们不妨采用“特殊值”法,这是奥数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在很多题目中都有应用。①把甲、乙两地的距离视为1千米,总时间为:1÷72+1÷48,平均速度=2÷(1÷72+1÷48)=57.6千米/时。 ②我们发现①中的取值在计算过程中不太方便,我们可不可以找到一个比较好计算的数呢?在此我们可以把甲、乙两地的距离视为[72,48]=144千米,这样计算时间时就好计算一些,平均速度=144×2÷(144÷72+144÷48)=57.6千米/时。

【巩固】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会讲故事,王先生开车去拜访这位老和尚,汽车上

山以30千米/时的速度,到达山顶后以60千米/时的速度下山.求该车的平均速度.

【解析】 设两地距离为:[]30,6060=(千米),上山时间为:60302÷=(小时),下山时间为:60601

÷=(小时),所以该飞机的平均速度为:()6022140?÷+=(千米)。

【巩固】 某人上山速度为每小时8千米,下山的速度为每小时12千米,问此人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 方法一:用设数代入法,设从山脚至山顶路程为48千米,下山用时为(小时),共用时6410+=(小

时),路程为48296?=(千米),平均速度为96109.6÷=(千米/小时)

方法二:设路程为单位1,上山用时为18,下山用时为

112,共用时11581224+=,距离为122?=,平均速度为

529.624÷=(千米/小时). 【巩固】 胡老师骑自行车过一座桥,上桥速度为每小时12千米,下桥速度为每小时24千米,而且上桥

与下桥所经过的路程相等,中间也没有停顿,问这个人骑车过这座桥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 16千米/小时.

【例 8】 小明去爬山,上山时每时行2.5千米,下山时每时行4千米,往返共用3.9时。小明往返一趟共

行了多少千米?

【解析】 方法一: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先求出平均速度,设上下山路程为10千米,10×2÷(10÷2.5+10÷4)

=20÷6.5=40/13(千米/时)所以总路程:40/13×3.9=12(千米)。

方法二:设上山用x 小时,下山用()3.9x -小时,所以列方程为:()2.543.9x x =-,解得 2.4x =,所以小明往返共走:2.4 2.5212??=(千米)。

【巩固】 小明上午九点上山,每小时3千米,在山顶休息1小时候开始下山,每小时4千米,下午一点

半到达山下,问他共走了多少千米.

【解析】 上午九点上山下午1点半下山,用时4.5小时,除去休息的一个小时,上山和下山共用时3.5小

时.上山速度3千米/小时,下山速度4千米/小时,若假设上下山距离为12千米的话,则上山用时4小时,下山用时3小时,总用时应为7小时,而实际用时3.5小时,则实际路程应为1226÷=千米

【巩固】 小明从甲地到乙地,去时每时走2千米,回来时每时走3千米,来回共用了5小时.小明去时

用了多长时间?

【解析】 方法一: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先求出平均速度,设上下山路程为6千米,6×2÷(6÷2+6÷3)

=12÷5=2.4(千米/时)所以总路程:2.4×5=12(千米),所以去时用时间为:12223

÷÷=(小时)方法二:设上山用x小时,下山用()

5x

-小时,所以列方程为:()

235

x x

=-,解得3

x=,所以去时用时间为3小时。

方法三:因为路程=速度?时间,来回的路程是一样的,速度不同导致所用的时间不同,同时,速度与时间的乘积是不变的,因为去时的速度与回来时的速度之比为2:3,所以去时的时间与回来时的时间比为3:2,把去时用的时间看作3份,那么回来时所用时间为2份,它们的和为5,由和倍关系式,去时所用的时间为5(23)33

÷+?=

n(小时).

【巩固】小明从甲地到乙地,去时每时走2千米,回来时每时走3千米,来回共用了15小时.小明去时用了多长时间?

【解析】假设总路程为6千米,那么去时用623

÷=(小时),回来用632

÷=(小时),来回共用5小时,而题目中是15小时,是假设时间5小时的3倍,那么总路程就是6318

?=(千米)。所以,去时用了1829

÷=(小时)。

【例 9】小王每天用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骑车去学校,这一天由于逆风,开始三分之一路程的速度是每小时10千米,那么剩下的路程应该以怎样的速度才能与平时到校所用的时间相同

【解析】由于要求大风天和平时到校时间所用时间相同,在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平时的15千米/小时相当于平均速度.若能再把总路程“任我意”出来,在已知总距离和平均速度的情况下,总时间是可求的,例如假设总路程是30千米,从而总时间为30152

÷=小时.开始的三分之一路程则为10千米,所用时间为10101

÷=小时,可见剩下的20千米应用时1小时,从而其速度应为20千米/小时.

【例 10】有一座桥,过桥需要先上坡,再走一段平路,最后下坡,并且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相等。

某人骑自行车过桥时,上坡、走平路和下坡的速度分别为4米/秒、6米/秒和8米/秒,求他过桥的平均速度。

【解析】假设上坡、走平路及下坡的路程均为24米,那么总时间为:24÷4+24÷6+24÷8=13(秒),过桥的

平均速度为

7

243135

13

?÷=(米/秒).

【巩固】有一座桥,过桥需要先上坡,再走一段平路,最后下坡,并且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相等.某人骑电动车过桥时,上坡、走平路和下坡的速度分别为11米/秒、22米/秒和33米/秒,求

他过桥的平均速度.

【解析】假设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均为66米,那么总时间=66÷11+66÷22+66÷33=6+3+2=11(秒),过桥的平均速度=66×3÷11=18(米/秒)

【巩固】一只蚂蚁沿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由A点开始爬行一周. 在三条边上它每分钟分别爬行50cm,20cm,40cm(如右图).它爬行一周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厘米?

【解析】假设每条边长为200厘米,则总时间=200÷50+200÷20+200÷40=4+10+5=19(分钟),爬行一周的

平均速度=200×3÷19=

11

31

19

(厘米/分钟).

【例 11】(2007年4月“希望杯”四年级2试)赵伯伯为了锻炼身体,每天步行3小时,他先走平路,然后上山,最后又沿原路返回.假设赵伯伯在平路上每小时行4千米,上山每小时行3千米,下山每小时行6千米,在每天锻炼中,他共行走多少千米?

【解析】上山3千米/小时,平路4千米/小时,下山6千米/小时。假设平路与上下山距离相等,均为12千米,则首先赵伯伯每天共行走12448

?=千米,平路用时12246

?÷=小时,上山用时1234

÷=小时,下山用时1262

÷=小时,共用时64212

++=小时,是实际3小时的4倍,则假设的48千米也应为实际路程的4倍,可见实际行走距离为48412

÷=千米。

方法二:设赵伯伯每天走平路用a小时,上山用b小时,下山用c小时,因为上山和下山的路程相同,所以36

b c

=,即2

b c

=.由题意知3

a b c

++=,所以233

a c c a c

++=+=.因此,赵伯伯每天锻炼共行43643264124(3)4312

a b c a c c a c a c

++=+?+=+=+=?=(千米),平均速度是1234

÷=(千米/时).

【例 12】张师傅开汽车从A到B为平地(见下图),车速是36千米/时;从B到C为上山路,车速是28千米/时;从C到D为下山路,车速是42千米/时. 已知下山路是上山路的2倍,从A到D 全程为72千米,张师傅开车从A到D共需要多少时间?

【解析】 方法一:设BC 距离为:[]28,4284=(千米),所以CD 距离为842168?=(千米),那么B-C-D

的平均速度为:()()8416884281684236+÷÷+÷=(千米/小时),和平路的速度恰好相等,说明A-B-C-D 的平均速度为36千米/小时,所以从A-D 共需要的时间为:72362÷=(小时)

方法二:设上山路为x 千米,下山路为2x 千米,则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

22824236x x x x +÷÷+÷=()()(千米/时),

正好是平地的速度,所以行AD 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是36千米/时,与平地路程的长短无关.因此共需要72362÷=n (小时).

【巩固】 老王开汽车从A 到B 为平地(见右图),车速是30千米/时;从B 到C 为上山路,车速是

22.5千米/时;从C 到D 为下山路,车速是36千米/时. 已知下山路是上山路的2倍,从A 到D 全程为72千米,老王开车从A 到D 共需要多少时间?

【解析】 设上山路为x 千米,下山路为2x 千米,则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x+2x )÷(x÷22.5+2x÷36)=30

(千米/时),正好是平地的速度,所以行AD 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是30千米/时,与平地路程的长短无关.因此共需要72÷30=2.4(时).

【例 13】 小明从家到学校有两条一样长的路,一条是平路,另一条是一半上坡路、一半下坡路.小明上

学走两条路所用的时间一样多.已知下坡的速度是平路的2倍,那么平路的速度是上坡的多少倍?

【解析】 方法一:设路程为80,则上坡和下坡均是40.设走平路的速度是2,则下坡速度是4.走下坡用

时间40410÷=,走平路一共用时间80240÷=,所以走上坡时间是401030-=,走与上坡同样距离的平路时用时间:40220÷=.因为速度与时间成反比,所以平路速度是上坡速度的

3020 1.5÷=(倍)

. 方法二:因为距离和时间都相同,所以平均速度也相同,又因为上坡和下坡路各一半也相同,设

距离是1份,时间是1份,则下坡时间11224=÷=,上坡时间13144=-=,上坡速度132243

=÷=,则平路速度是上坡速度的23132

÷=(倍). 方法三:因为距离和时间都相同,所以12÷?路程÷上坡速度12+÷?路程2÷=路程1÷,得上坡速度23=,则平路速度是上坡速度的23132

÷=(倍). 模块三、假设法解行程题

【例 14】 王师傅驾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交货.如果他往返都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正好可以按时返回

甲地.可是,当到达乙地时,他发现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只有每小时50千米.如果他想按时返回甲地,他应以多大的速度往回开?

【解析】 假设甲地到乙地的路程为300,那么按时的往返一次需时间300÷60×2=10(小时),现在从甲到乙花

费了时间300÷50=6(小时),所以从乙地返回到甲地时所需的时间只能是10-6=4(小时).即如果他想按时返回甲地,他应以300÷4=75(千米/时)的速度往回开.

【例 15】 解放军某部开往边境,原计划需要行军18天,实际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行12千米,结果提前

3天到达,这次共行军多少千米?

【解析】 “提前3天到达”可知实际需要18315-=天的时间,而“实际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行12千米”,则

15天内总共比原来15天多行的路程为:1215180?=(千米),这180千米正好填补了原来3天的行程,因此原来每天行程为180360÷=(千米),问题就能很容易求解.原来的速度为:18312360-?÷=()(千米/天),因此总行程为:60181080?=(千米)另外本题通过画矩形图将会更容易解决:

其中矩形的长表示时间,宽表示速度,由路程=速度?时间可知,矩形的面积表示的是路程,通过题意可以知道甲的面积等于乙的面积,乙的面积为1215180

?=,所以“?”处应为180360

÷=,而“?”表示的是原计划的速度,则这次行军的路程为:60181080

?=(千米).

【巩固】某人要到60千米外的农场去,开始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步行,后来有辆速度为18千米/时的拖拉机把他送到了农场,总共用了6小时.问:他步行了多远?

【解析】求步行路程,而且步行速度已知,需要求步行时间.如果6小时全部乘拖拉机,可以行进:=(千米),1086048

-=(千米),其中,这48千米的距离是在某段时间内这个人在行走?108

186

而没有乘拖拉机因此少走的距离,这样我们就可以求出行走的时间为:481864

()(小时),

÷-=即这个人走了4个小时,距离为:6424

?=(千米),即这个人步行了24千米.

另外本题通过画矩形图将会更容易解决:

其中矩形的长表示时间,宽表示速度,由路程=速度×时间可知,矩形的面积表示的是路程,通过题意可以知道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60,大矩形的面积为186108

?=,所以小矩形的面积为:

-=,所以小矩形的长为:48124

1086048

-=,又因为小矩形的宽为18612

÷=,所以“?”处矩形的面积为4624

?=(千米),“?”表示的是步行的路程,即步行的路程为24千米.

【巩固】(第六届《小数报》数学竞赛初赛题第1题)小明每天早晨6:50从家出发,7:20到校,老师要求他明天提早6分钟到校。如果小明明天早晨还是6:50从家出发,那么,每分钟必须比往

常多走25米才能按老师的要求准时到校。问:小明家到学校多远?

【解析】原来花时间是30分钟,后来提前6分钟,就是路上要花时间为24分钟。这时每分钟必须多走25米,所以总共多走了24×25=600米,而这和30分钟时间里,后6分钟走的路程是一样的,所以原来每分钟走600÷6=100米。总路程就是=100×30=3000米。

模块四、综合题目

【例 16】张明和李军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张明平均每小时行5千米;而李军第一小时行1千米,第二小时行3千米,第三小时行5千米,……(连续奇数)。两人恰好在甲、乙两地的中点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析】因为李军走的路程为:135

+++L若干个奇数相加,结果为中间数×个数,而张平走的路程为5×小时数,所以知道李军走的路程为:1357925

++++=,那么两个人分别走了2555

÷=(小时),所以路程为:25250

?=(千米)。

【例 17】小红上山时每走30分钟休息10分钟,下山时每走30分钟休息5分钟.已知小红下山的速度是上山速度的1.5倍,如果上山用了3小时50分,那么下山用了多少时间?

【解析】上山用了3小时50分,即60350230

(),得到上山休息了5次,

?+=(分),由2303010530

÷+=L

走了230105180

÷= -?=(分).因为下山的速度是上山的1.5倍,所以下山走了180 1.5120 (分).由120304

+?=(分)2

÷=知,下山途中休息了3次,所以下山共用12053135

=小时15分.【例 18】(华杯赛试题)某人由甲地去乙地,如果他从甲地先骑摩托车行12小时,再换骑自行车行9小时,恰好到达乙地,如果他从甲地先骑自行车21小时,再换骑摩托车行8小时,也恰好到达乙地,问:全程骑摩托车需要几小时到达乙地?

【解析】对比分析法:骑摩托车骑自行车

方案一12小时9小时

方案二8小时21小时

方案一比方案二多4 少12

说明摩托车4小时走的路程=骑自行车12小时走的路程

推出摩托车1小时走的路程=骑自行车3小时走的路程

整理全程骑摩托车需要12+9÷3=15(小时)

【例 19】一条单线铁路上有A,B,C,D,E 5个车站,它们之间的路程如图所示(单位:千米).两列火车同时从A,E两站相对开出,从A站开出的每小时行60千米,从E站开出的每小时行50千米.由于单线铁路上只有车站才铺有停车的轨道,要使对面开来的列车通过,必须在车站停车,才能让开行车轨道.因此,应安排哪个站相遇,才能使停车等候的时间最短.先到这一站的那一列火车至少需要停车多少分钟?

【解析】两列火车同时从A,E两站相对开出,假设途中都不停.可求出两车相遇的地点,从而知道应在哪一个车站停车等待时间最短.从图中可知:

AE的距离是:225+25+15+230=495(千米),两车相遇所用的时间是:495÷(60+50)=4.5(小时),相遇处距A站的距离是:60×4.5=270(千米),而A,D两站的距离为:225+25+15=265(千米),由于270千米>265千米,因此从A站开出的火车应安排在D站相遇,才能使停车等待的时间最短.因为相遇处离D站

距离为270-265=5(千米),那么,先到达D站的火车至少需要等待:

11

560550

60

÷+÷=(小时) ,

11

60

时=11分钟课后练习:

猎狗追兔问题题库教师版

猎狗追兔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讲学习要学生学会对行程问题中单位进行统一; 2.追及问题在分数应用题的理解与应用; 3.能够理解比例及相关知识的初步引入; 4.解题中追及问题公式、比例(或份数)等知识点的结合; 5.统一及转化思想的应用。 知识精讲 一、猎狗追兔的出题背景 猎狗追兔是奥数中行程问题的一种,它与一般的行程问题有着某种相通性。 解题关键:行程单位要统一是猎狗追兔的解题关键。 通常我们遇到的题给的都是通用单位,如米、公里等等,这类题中会涉及狗步与兔步两个不同的单位,关键就在于将这两者统一,作行程问题最好能够脱离题海,要多注意总结,体会思想方法!很多看似无关的题目,实质思想是相通的!

二、猎狗追兔问题 问题叙述:兔子动作快、步子小;猎狗动作慢、步子大。通常我们遇到的行程问题给的路程都是通用单位:米或千米等,但这类题中狗步与兔步是不一样的单位,解题关键在于统一单位,然后利用追及问题公式“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求解。单位的统一:在猎狗追兔的问题中,狗步与兔步之间在距离上有一定关系。 例如:相同路程内,猎狗跑四步(狗步)=兔子跑七步(兔步),据此可以求出狗步与兔步的比, 相同时间内(可以认为单位时间内)兔子跑3步(兔步),猎狗跑2步(狗步) 进而可以求出兔子与猎狗的速度,即单位时间内分别跑多少兔步(或狗步) 关键:具体是统一为狗步或兔步,要视路程差的单位而定,若路程差的单位为狗步则速度要统一为狗步,反之统一为兔步。若路程差为米或千米,则统一成狗步或兔步都行。 【例 1】猎狗前面26步远有一只野兔,猎狗追之. 兔跑8步的时间狗跑5步,兔跑9步的距离等于狗跑4步的距离.问:兔跑多少步后被猎狗抓获此时猎狗 跑了多少步 【解析】方法一:“猎狗前面26步……”显然指的是猎狗的26步。因为题目中出现“兔跑8步的时间……”和“兔跑9步的距离……”,8与9的最小公倍数是72,所以可以统一在“兔跑72步”这个情况下考虑.兔跑72步的时间狗跑45步,兔跑72步的距离等于狗跑32步距离,所以在兔跑72步的时

小学数学 走停问题.教师版

1、 学会化线段图解决行程中的走停问题 2、 能够运用等式或比例解决较难的行程题 3、 学会如何用枚举法解行程题 本讲中的知识点较为复杂,主要讲行程过程中出现休息停顿等现象时的问题处理。解题办法比较驳杂。 模块一、停一次的走停问题 【例 1】 甲、乙两车分别同时从A ,B 两城相向行驶,6时后可在途中某处相遇。甲车因途中发生故障抛 描,修理2.5时后才继续行驶,因此从出发到相遇经过7.5时。甲车从A 城到B 城共用多长时 间? 【考点】行程问题之走停问题 【难度】3星 【题型】填空 【解析】 12.5时。由题意推知,两车相遇时,甲车实际行驶5时,乙车实际行驶7.5时。与计划的6时相 遇比较,甲车少行1时,乙车多行1.5时。也就是说甲车行1时的路程,乙车需行1.5时。进一步推知,乙车行7.5时的路程,甲车需行5时。所以,甲车从A 城到B 城共用7.5+5=12.5(时)。 【答案】12.5时 【例 2】 龟兔赛跑,同时出发,全程6990米,龟每分钟爬30米,兔每分钟跑330米,兔跑了10分钟就 停下来睡了215分钟,醒来后立即以原速往前跑,问龟和兔谁先到达终点?先到的比后到的快 多少米? 【考点】行程问题之走停问题 【难度】3星 【题型】填空 【解析】 先算出兔子跑了330103300?=(米),乌龟跑了30215106750?+=()(米) ,此时乌龟只余下69906750240-=(米) ,乌龟还需要240308÷=(分钟)到达终点,兔子在这段时间内跑了83302640?=(米) ,所以兔子一共跑330026405940+=(米).所以乌龟先到,快了699059401050-=(米) . 【答案】1050米 【例 3】 快车与慢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 5时相遇。已知慢车从乙地到甲地用 12.5时,慢车到甲地停留1时后返回,快车到乙地停留2时后返回,那么两车从第一次相遇到 第二次相遇共需多长时间? 【考点】行程问题之走停问题 【难度】3星 【题型】填空 【解析】 11时36分。快车5时行的路程慢车需行12.5-5=7.5(时),所以快车与慢车的速度比为7.5∶5 =3∶2。因为两车第一次相遇时共行甲、乙两地的一个单程,第二次相遇时共行三个单程,所以若两车都不停留,则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需10时。现在慢车停留1时,快车停留2时,所 以第一次相遇后11时,两车间的距离快车还需行60分,这段距离两车共行需3603632 ?=+(分)。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共需11时36分。 【答案】11时36分 例题精讲 知识点拨 教学目标 走停问题

最新小学奥数年龄问题题库教师版.

【例 1】 小卉今年6岁,妈妈今年36岁,再过6年,小卉读初中时,妈妈比小卉大多少岁? 【解析】 这道题有两种解答方法: 方法一:解答这道题,一般同学会想到,小卉今年6岁,再过6年6612+=(岁);妈妈今年36岁,再过6年是(366+)岁,也就是42岁,那时,妈妈比小卉大421230-=(岁). 列式:36666+-+()() 4212=- 30=(岁) 方法二:聪明的同学会想,虽然小卉和妈妈的岁数都在不断变大,但她们两人相差的岁数永远不变.今年妈妈比小卉大(366-)岁,不管过多少年,妈妈比小卉都大这么多岁.通过比较第二种方法更简便. 列式:36630-=(岁) 答:再过6年,小卉读初中时,妈妈比小卉大30岁. 【巩固】 小英比小明小3岁,今年他们的年龄和是老师年龄的一半,再过15年,他们的年龄和就等于老 师的年龄,今年小英的年龄是多少岁? 【解析】 经过15年,小英和小明的年龄和比老师多增加15岁,所以老师今年年龄的一半是15岁,即小 英和小明今年的年龄和是15岁,小英今年的年龄是(15-3)÷2=6(岁). 【巩固】 爸爸妈妈现在的年龄和是72岁;五年后,爸爸比妈妈大6岁.今年爸爸妈妈二人各多少岁? 【解析】 五年后,爸爸比妈妈大6岁,即爸妈的年龄差是6岁.它是一个不变量.所以爸爸、妈妈现在的 年龄差仍然是6岁.这样原问题就归结成“已知爸爸、妈妈的年龄和是72岁,他们的年龄差是6岁,求二人各是几岁”的和差问题. 爸爸的年龄:726239+÷=()(岁) 妈妈的年龄:39633-=(岁) 年龄问题

【巩固】 今年小宁9岁,妈妈33岁,那么再过多少年小宁的岁数是妈妈岁数的一半? 【解析】 今年小宁比妈妈小33924-=(岁),那么小宁永远比妈妈小24岁.几年后小宁是妈妈岁数的一 半时,即妈妈年龄是小宁的2倍时,妈妈仍比小宁大24岁.这是个差倍问题.以小宁的年龄作为1倍量,妈妈年龄是2倍量,所以妈妈比小宁大的岁数也是1倍量,即1倍量代表着24岁.所以小宁24岁时是妈妈年龄的一半,因此再过24915-=(年). 【巩固】 6年前,母亲的年龄是儿子的5倍,6年后母子年龄和是78岁.问:母亲今年多少岁? 【解析】 6年后母子年龄和是78岁,可以求出母子今年年龄和是78-6×2=66 (岁).6年前母子年龄和 是66-6×2=54(岁).又根据6年前母子年龄和与母亲年龄是儿子的5倍,可以求出6年前母亲年龄,再求出母亲今年的年龄. 母子今年年龄和: 78-6×2=66(岁), 母子6年前年龄和: 66-6×2=54(岁), 母亲6年前的年龄: 54÷ (5+1)×5=45(岁), 母亲今年的年龄: 45+6=51(岁). 【例 2】 小航的爸爸比妈妈大4岁,今年小航的父母年龄之和是小航的7倍,3年后小航的父母年龄之 和是小航的6倍,那么小航的妈妈今年多少岁? 【解析】 今年小航的父母年龄之和是小航的7倍,3年后小航的父母年龄之和刚好是小航的6倍,则小航 今年的年龄与父母增加的年龄的和刚好是小航增加年龄的6倍.即“小航今年的年龄”32+? 36=?,小航今年的年龄:18612-=(岁) .小航父母今年的年龄和:12784?=(岁).小航的爸爸比妈妈大4岁,所以小航的妈妈今年的年龄:844240-÷=()(岁). 【巩固】 学而思学校张老师和刘备、张飞、关羽三个学生,现在张老师的年龄刚好是这三个学生的年龄 和;9年后,张老师年龄为刘备、张飞两个学生的年龄和;又3年后,张老师年龄为刘备、关羽两个学生的年龄和;再3年后,张老师年龄为张飞、关羽两个学生的年龄和.求现在各人的年龄. 【解析】 张老师=刘备+张飞+关羽,张老师9+=刘备9++张飞9+,比较一下这两个条件,很快得到关 羽的年龄是9岁;同理可以得到张飞是9312+=(岁),刘备是93315++=(岁),张老师是

经济问题.题库教师版.

1. 分析找出试题中经济问题的关键量。 2. 建立条件之间的联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3. 用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4. 利用分数应该题的方法进行解题 一、经济问题主要相关公式: =+售价成本利润,100%100%-=?=?售价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成本 ; 1=?+售价成本(利润率),1= +售价成本利润率 其它常用等量关系: 售价=成本×(1+利润的百分数); 成本=卖价÷(1+利润的百分数); 本金:储蓄的金额; 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 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含税价格=不含税价格×(1+增值税税率); 二、经济问题的一般题型 (1)直接与利润相关的问题: 直接与利润相关的问题,无非是找成本与销售价格的差价。 (2)与利润无直接联系,但是涉及价格变动的问题: 涉及价格变动,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利润的问题,但是最终还是转化成(1)的情况。 知识点拨 教学目标 6-2-2经济问题

三、解题主要方法 1.抓不变量(一般情况下成本是不变量); 2.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 1】 某商店从阳光皮具厂以每个80元的价格购进了60个皮箱,这些皮箱共卖了6300元。这个商店 从这60个皮箱上共获得多少利润? 【解析】 6300-60×80=1500(元) 【例 2】 李师傅以1元钱3个苹果的价格买进苹果若干个,以1元钱2个苹果的价格将这些苹果卖出, 卖出一半后,因为苹果降价只能以2元钱7个苹果的价格将剩下的苹果卖出.不过最后他不仅赚了24元钱,还剩下了1个苹果,那么他买了多少个苹果? 【解析】 经济问题都是和成本、利润相关的,所以只要分别考虑前后的利润即可. 1元钱3个苹果,也就是一个苹果13元;1元钱2个苹果,也就是一个苹果12 元;卖出一半后,苹果降价只能以2元钱7个苹果的价格卖出,也就是每个 27元. 在前一半的每个苹果可以挣111236 -=(元),而后一半的每个苹果亏1213721-=(元).假设后一半也全卖完了,即剩下的1个苹果统一按亏的价卖得 27元,就会共赚取2247元钱. 如果从前、后两半中各取一个苹果,合在一起销售,这样可赚得11562142 -=(元),所以每一半苹果有2524204742 ÷=个,那么苹果总数为2042408?=个. 【巩固】 某商品价格因市场变化而降价,当初按盈利27%定价,卖出时如果比原价便宜4元,则仍可赚钱 25%,求原价是多少元? 【解析】 根据量率对应得到成本为:()427%25%200÷-=,当初利润为:20027%54?=(元)所以 原价为:20054254+=(元) 【例 3】 (2008年清华附中考题)王老板以2元/个的成本买入菠萝若干个,按照定价卖出了全部菠萝的4 5 后,被迫降价为:5个菠萝只卖2元,直至卖完剩下的菠萝,最后一算,发现居然不亏也不赚, 那么王老板一开始卖出菠萝的定价为 元/个. 例题精讲

列方程解行程问题教师版

列方程解行程问题 一、概念 一元一次方程三要素:1.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必须是整式(即分母不含有未知数) 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3.经整理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 2、解一元二次方程 三、行程问题中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路程=时间×速度,时间=,速度=(注意单位:路程——米、千米;时间——秒、分、时;速度——米/秒、米/分、千米/小时) 行程问题解决方法:画图分析法 4、 常见的行程问题中的类型 直线型的行程问题 (1) 相遇问题 1、 同时相遇 甲乙两站相距480公里,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100公里,一列快车同时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140公里,几个小时后两车相遇?慢车的速度×慢车的时间+快车的速度×快车的时间=总路程 解:设x小时后相遇 [这个x小时同时是慢车的时间也是快车的时间] 100x+140x=480 x=2 答:2小时后相遇 2、先后相遇 甲乙两站相距480公里,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100公里,1小时之后,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140公里,快车开出几个小时后两车相遇?

慢车的速度×慢车的时间1+慢车的速度×慢车的时间2+快车的速度×快车的时间=总路程 解:设x小时后相遇 [这个x小时同时是慢车的时间也是快车的时间] 100*1+100x+140x=480 答:小时后两车相遇。 3、同时不相遇(相距) 甲乙两站相距480公里,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100公里,一列快车同时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140公里,几个小时后两车相距60公里? 情况一:相遇前相距 慢车的速度×慢车的时间+快车的速度×快车的时间+相互距离=总路程解:设x小时后相遇 [这个x小时同时是慢车的时间也是快车的时间] 100x+140x+60=480 答:小时后相距60公里 情况二:相遇后相距 慢车的速度×慢车的时间+快车的速度×快车的时间-相互距离=总路程解:设x小时后相遇 [这个x小时同时是慢车的时间也是快车的时间] 100x+140x-60=480 答:小时后相距60公里 慢车速×时间1 +慢车速×时间2 +快车速×时间2 =总路程 总结: 慢车速×时间+快车速×时间= 总路程

小学奥数年龄问题练习题(含答案)

小学奥数年龄问题练习题(含答案)

小学奥数《年龄问题》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甲、乙两人的年龄和是33岁,甲比乙大3岁,那么甲岁,乙岁. 2.父亲今年47岁,儿子21岁, 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 3.今年叔叔21岁,小强5岁, 年后叔叔的年龄是小强的3倍. 4.小明今年9岁,妈妈今年39岁,再过年妈妈年龄正好是小明年龄的3倍. 5.明明比爸爸小28岁,爸爸今年的年龄是明明年龄的5倍,明明今年岁,爸爸今年岁. 6.爸爸比小强大30岁,明年爸爸的年龄是小强的3倍,今年小强岁. 7.父亲比儿子大27岁,4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那么儿子今年 岁. 8.现在母女年龄和是48岁,3年后母亲年龄是女儿年龄的5倍,那么母亲今年岁,女儿今年岁. 9.叔叔比红红大19岁,叔叔的年龄比红红的年龄的3倍多1岁,叔叔岁,红红岁. 10.弟弟今年8岁,哥哥今年14岁,当二人年龄之和是50岁时,弟弟岁,哥哥岁. 二、解答题 11.小刚4年前的年龄与小明7年后的年龄之和是39岁,小刚5年后的年龄等于小明3前的年龄,求小刚、小明今年的年龄是多少? 12.哥哥5年前的年龄等于7年后弟弟的年龄,哥哥4年后的年龄与弟弟3年前的年龄和是35岁,求兄弟二人今年的年龄? 13.10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7倍,15年后父亲的年龄是他儿子的2倍,问今年父子二人各多少岁? 14.今年小刚的年龄是明明年龄的5倍,25年后, 小刚的年龄比明明的年龄的2倍少16岁,今年小刚、明明各多少岁?

———————————————答案—————————————————————— 一、填空题 1. 从年龄和中减去3岁就是2个乙的年龄. 乙的年龄:(33-3)÷2=15(岁) 甲的年龄:15+3=18(岁) 2. 父亲与儿子的年龄差是(47-21)岁,几年前两人的倍数差为(3-1)倍,可求出儿子几年前的年龄. 儿子几年前年龄:(47-21)÷2=13(岁) 几年前:21-13=8(年) 3. 先求出叔叔与小强年龄差,几年后的倍数差,算出几年后小强的年龄. 小强几年后的年龄:(21-5)÷(3-1)=8(岁) 几年后:8-5=3(年) 4. 可先计算出二人的年龄差,再过几年折倍数差,由此可算出几年后小明的年龄. 小明几年后的年龄:(39-9)÷(3-1)=15(岁) 再过几年:15-9=6(年) 5. 由题意可知爸爸与明明的倍数差是(5-1)倍,而二人年龄差是28岁,由此可算出明明与爸爸的年龄. 明明年龄:28÷(5-1)=7(岁) 爸爸年龄:28+7=35(岁) 6. 可知两人年龄差是30岁,明年二人的倍数差是(3-1)倍,可得明年小强的年龄,由此算出今年小强的年龄. 小强明年年龄:30÷(3-1)=15(岁) 小强今年年龄:15-1=14(岁) 7. 由题可知二人的年龄差,4年后的倍数差,那么4年后儿子年龄可求,今年儿子的年龄也可求. 4年后儿子年龄:27÷(4-1)=9(岁) 儿子今年年龄:9-4=5(岁) 8. 现在母女年龄和是48岁,3年后年龄和增加(3×2)岁,可得母女的3年后年龄和,又知母亲3年后年龄是女儿年龄5倍,可得出女儿3年后的年龄,由此可得今年母女的年龄. 3年后母女年龄和:48+(3×2)=54(岁)

火车问题_题库教师版

火车问题 教学目标 1、会熟练解决基本的火车过桥问题. 2、掌握人和火车、火车与火车的相遇追及问题与火车过桥的区别与联系. 3、掌握火车与多人多次相遇与追及问题 知识精讲 火车过桥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一)、行程问题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 总路程=平均速度?总时间; (二)、相遇、追及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 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路程; (三)、火车过桥问题 1、火车过桥(隧道):一个有长度、有速度,一个有长度、但没速度, 解法:火车车长+桥(隧道)长度(总路程) =火车速度×通过的时间; 2、火车+树(电线杆):一个有长度、有速度,一个没长度、没速度, 解法:火车车长(总路程)=火车速度×通过时间; 2、火车+人:一个有长度、有速度,一个没长度、但有速度, (1)、火车+迎面行走的人:相当于相遇问题, 解法:火车车长(总路程) =(火车速度+人的速度)×迎面错过的时间; (2)火车+同向行走的人:相当于追及问题, 解法:火车车长(总路程) =(火车速度—人的速度) ×追及的时间; (3)火车+坐在火车上的人:火车与人的相遇和追及问题 解法:火车车长(总路程) =(火车速度±人的速度) ×迎面错过的时间(追及的时间); 4、火车+火车:一个有长度、有速度,一个也有长度、有速度, (1)错车问题:相当于相遇问题, 解法:快车车长+慢车车长(总路程) = (快车速度+慢车速度) ×错车时间; (2)超车问题:相当于追及问题, 解法:快车车长+慢车车长(总路程) = (快车速度—慢车速度) ×错车时间; 老师提醒学生注意:对于火车过桥、火车和人相遇、火车追及人以及火车和火车之间的相遇、追及等等这几种类型的题目,在分析题目的时候一定得结合着图来进行。 模块一、火车过桥(隧道、树)问题 【例 1】一列火车长200米,以60米每秒的速度前进,它通过一座220米长的大桥用时多少?

小学奥数教程之-年龄问题(三)计算题.教师版

2. 利用已经学习的和差、和倍、差倍的方法求解年龄问 题. 知识精讲 知识点说明: 一、年龄问题变化关系的三个基本规律: 两人年龄的倍数关系是变化的量 1. 2. 每个人的年龄随着时间的增加都增加相等的量; 3. 、年龄问题的解题要点是: 两个人之间的年龄差不变 分析题意从表示年龄间倍数关系的条件入手理解数量关系. 抓住 “年龄差 ”不变. 应用 “差倍”、“和倍”或“和差 ”问题数量关系式. 求过去、现在、将来。 1.入手 2.关键 3.解法 4.陷阱 年龄问题变化关系的三个基本规律: 1.两人年龄的差是不变的量; 2.两个人的年龄增加量是不变的; 3.两人年龄的倍数关系是变化的量;年龄问题的解题正确率保证:验算! 例题精讲 年龄与和差倍分问题综合 【例 1】 王刚、李强和小莉、小芳是两对夫妻,四人的年龄和为 岁.小莉( )岁. 【考点】年龄问题 【难度】 3 星 【题型】填空 【关键词】走美杯, 3 年级,初赛 【解析】 通过丈夫都比妻子大 5 岁,李强比小芳大 6 岁.知道李强和小莉才是夫妻,那么小莉比李强小 5岁, 王刚和小芳是夫妻,小芳比李强小 6岁,小芳又比王刚小 5 岁,可见王刚比李强小 1岁,画图如下: 132,丈夫都比妻子大 5 岁,李强比小芳大 6 我们可以先求出李强的年龄: (132+1+6+5)÷ 4=36(岁),那么小莉的年龄是: 36-5=31 (岁)。 答案】小莉 31岁。 例 2 】 一家三口人, 三人年龄之和是 72 岁,妈妈和爸爸同岁, 妈妈的年龄是孩子的 4 倍,三人各是多少岁?

考点】年龄问题【难度】3 星【题型】解答 解析】妈妈的年龄是孩子的4 倍,爸爸和妈妈同岁,那么爸爸的年龄也是孩子的4 倍,把孩子的年龄作为 1 倍数,已知三口人年龄和是7 2 岁,那么孩子的年龄为:72÷(1+4+4 )=8(岁),妈妈的年龄是: 8×4=32 (岁),爸爸和妈妈同岁为32 岁. 【答案】孩子 8 岁,爸爸妈妈 32岁 例3】父子年龄之和是 45岁,再过 5 年,父亲的年龄正好是儿子的 4 倍,父子今年各多少岁? 考点】年龄问题【难度】3 星【题型】解答 解析】再过 5 年,父子俩一共长了 10岁,那时他们的年龄之和是 45 10=55(岁),由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 4 倍,因而 55岁相当于儿子年龄的 4 1=5倍,可以先求出儿子 5 年后的年龄,再求出他们父子今年的年 龄. 5 年后的年龄和为: 45 5 2 55(岁); 5 年后儿子的年龄: 55 (4 1)11(岁)儿子今年的年龄: 11 5 6 (岁),父亲今年的年龄: 45 6 39 (岁) 【答案】儿子 6 岁,父亲 39岁 巩固】父子年龄之和是 60岁, 8年前父亲的年龄正好是儿子的 3倍,问父子今年各多少岁?考点】年龄问题【难度】3 星【题型】解答 解析】由已知条件可以得出, 8 年前父子年龄之和是 60 8 2 44(岁),又知道 8年前父亲的年龄正好是儿子的 3倍,由此可得: 儿子:(60 8 2)(3 1)8 19 (岁);父亲: 60 19 41(岁)【答案】父亲 41 岁,儿子 19 岁 18 岁.王老师今年 32岁,李老师今年多少岁? 考点】年龄问题【难度】3 星【题型】解答 解析】王老师比李老师大 20 3 18 3 6(岁).故李老师今年的年龄为 32 6 26(岁).【答案】 26岁 例5 】小明与爸爸的年龄和是53 岁,小明年龄的4 倍比爸爸的年龄多2 岁,小明与爸爸的年龄相差几岁?考点】年龄问题【难度】3 星【题型】解答 解析】把小明的年龄看成是一份,那么爸爸的年龄是四份少2,根据和倍关系: 小明的年龄是:(53+2)÷(4+1)=11(岁), 爸爸的年龄是:53-11=42(岁), 小明与爸爸的年龄差是:42-11=31(岁).答案】 31岁 例6 】我们每次过生日都要吃蛋糕,一般蛋糕上面都要插蜡烛,而且蜡烛数目恰好等于他生日那天的年龄小明每年过生日都要吃蛋糕,今天又是小明的生日,从出生到今天,他的生日蛋糕共有24 根蜡烛,则小明今天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岁生日. 考点】年龄问题【难度】3 星【题型】填空 关键词】学而思杯,4 年级,第2 题 解析】 1 2 3 4 5 6 21, 1 2 3 4 5 6 7 28,无法达到 24。所以小明不是每年都能过生日,只有二月29 日会使得他每四年过一次生日。 24 4 6,6 1 2 3,小明过得是 4岁、 8岁、12岁生日。所以小明今天过的是 12岁生日。 答案】 12 岁。 例7】甲、乙、丙三人平均年龄为 42岁,若将甲的岁数增加 7 ,乙的岁数扩大 2倍,丙的岁数缩小 2 倍,则三人岁数相等,丙的年龄为多少岁? 考点】年龄问题【难度】4 星【题型】解答 关键词】迎春杯,决赛 解析】当遇关系复杂时,将条件分别列出,再进行解决。 甲增加 7 岁后,三人总年龄是 42 3 7 133岁,并且这时丙是甲的 2倍,甲是乙的 2 倍,丙是乙的 4 倍,所

(完整版)最全的走停行程问题总结

走走停停的行程问题 1、骑车人沿公共汽车路线前进,他每分行300米,当他离始发站3000米时,一辆公共汽车从始发站出发,公共汽车每分行700米,并且每行3分到达 一站停车1分。问:公共汽车多长时间追上骑车人? 方法一:11分。提示:列表计算: 方法二: 3*(700-300)=1200(米)即当人车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200米时,汽车与人的速度差是700-300=400(米/分);当人车的距离大于1200米时,汽车的平均速度是700×3/4=525(米/分)这时汽车与人的速度差是 525-300=225(米/分)因为:3000>1200 3000-225*4=2100>1200; 3000-225*8=1200(米); 1200/400=3(分钟) 8+3=11(分钟)公共汽车11分钟追上骑车人。 方法三: 假设汽车不停, 那么汽车追上骑车人至少需要: 3000/(700-300)=7.5(分钟) 所以可以知道在此时间内汽车至少要停两次,花费8分钟. 汽车8分钟行驶距离: 700*(8-2)=4200(米),骑车人8分钟行驶距离: 300*8=2400(米) , 8分钟后 人车相距: 3000+2400-4200=1200(米),1200米小于汽车三分钟行驶距离, 因此, 汽车追上骑车人还需要: 1200/(700-300)=3(分钟) 结论: 汽车追上骑车人需要: 8+3=11(分钟) 方法四: 700-300=400(m) (400+400+400-300)+(400+400+400-300)+(400+400+400)=3000(m)

4 + 4 + 3 =11(分)答:公共汽车11分追上骑车人。

典型应用题(年龄问题)

典型应用题(年龄问题)

学生姓名:年级:小升初科目:数学 授课教师:贺琴授课时间:学生签字: 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是一类与计算有关倍数的问题,它通常以和倍、差倍或和差等问题的形式出现,有些年龄问题往往是和、差、倍数等问题的综合,需要加以解决。 解答年龄问题,要灵活运用一下三个规律: 1. 无论是哪一年,两人的年龄差总是不变的; 2. 随着时间的向前或向后推移,几个人的年龄总是在减少或增加相等的数量; 3. 随着时间的变化,两人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1、爸爸今年43岁,儿子今年11岁,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3倍? 2、妈妈今年的年龄是小红的4倍,3年前妈妈和小红的年龄和是39岁。妈妈 和小红今年各几岁? 3、今年小红的年龄是小梅的5倍,3年后小红的年龄是小梅的2倍,二人今年 各几岁?

4、甜甜的爸爸今年28岁,妈妈26岁,再过几年她的爸爸和妈妈的年龄和是 80岁? 5、小雨一家由小雨和她的爸妈组成。爸爸比妈妈大3岁,今年全家年龄总和是 71岁,8年前年龄总和是49岁,今年3人各几岁? 6、小刚说:“去年爸爸比妈妈大4岁,我比妈妈小26岁。”请你算一算,今年 小刚的爸爸比小刚大几岁? 7、老张、阿明和小红三人共91岁,已知阿明22岁,是小红年龄的2倍,问老 张几岁? 8、儿子的年龄是爸爸的1 4 ,三年前父子年龄之和是49岁。求父子现在的年龄 各多少岁? 9、妈妈今年35岁,恰好是女儿年龄的7倍。多少年后,妈妈的年龄恰好是女 儿的3倍?

10、小明今年8岁,他与爸爸、妈妈的年龄和是81岁,多少年后他们的平 均年龄是34岁?这时小明几岁? 11、小冬今年12岁,五年前爷爷的年龄是小冬年龄的9倍,爷爷今年几岁? 12、妈妈今年40岁,恰好是小红年龄的4倍,多少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小 红的2倍? 13、一家三口人,三人的年龄和是72岁。妈妈和爸爸同岁,妈妈的年龄是 孩子的4倍,三人各是多少岁? 14、今年,祖父的年龄是小明年龄的6倍,几年后,祖父的年龄将是小明年 龄的5倍?又过了几年后,祖父的年龄将是小明年龄的4倍? 15、三年前爸爸的年龄正好是儿子年龄的6倍,今年父子年龄和是55岁, 小刚今年多少岁?

2019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库和答案(最新完整版)45825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1)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 养[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B.基本看法C.改造D.意识[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B.发挥C.表现D.持久的变化[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B.美国心理学家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

家D.英国医生[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B.兴趣性动机C.情趣动机D.直接性动机[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B.社会性动机C.间接性动机D.志向性动机[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需要学习动机C.内部学习动机D.隐蔽性学习动机[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诱因性学习动机C.强化性动机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对活动的影响C.对记忆的促进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小学奥数年龄问题题库教师版.

年龄问题 【例 1】小卉今年6岁,妈妈今年36岁,再过6年,小卉读初中时,妈妈比小卉大多少岁? 【解析】这道题有两种解答方法: 方法一:解答这道题,一般同学会想到,小卉今年6岁,再过6年6612 +=(岁);妈妈今年36岁,再过6年是(366 +)岁,也就是42岁,那时,妈妈比小卉大421230 -=(岁). 列式:36666 +-+ ()() =- 4212 =(岁) 30 方法二:聪明的同学会想,虽然小卉和妈妈的岁数都在不断变大,但她们两人相差的岁数永远不变.今年妈妈比小卉大(366 -)岁,不管过多少年,妈妈比小卉都大这么多岁.通过比较第二种方法更简便. 列式:36630 -=(岁) 答:再过6年,小卉读初中时,妈妈比小卉大30岁. 【巩固】小英比小明小3岁,今年他们的年龄和是老师年龄的一半,再过15年,他们的年龄和就等于老师的年龄,今年小英的年龄是多少岁? 【解析】经过15年,小英和小明的年龄和比老师多增加15岁,所以老师今年年龄的一半是15岁,即小英和小明今年的年龄和是15岁,小英今年的年龄是(15-3)÷2=6(岁). 【巩固】爸爸妈妈现在的年龄和是72岁;五年后,爸爸比妈妈大6岁.今年爸爸妈妈二人各多少岁?【解析】五年后,爸爸比妈妈大6岁,即爸妈的年龄差是6岁.它是一个不变量.所以爸爸、妈妈现在的年龄差仍然是6岁.这样原问题就归结成“已知爸爸、妈妈的年龄和是72岁,他们的年龄差是6岁,求二人各是几岁”的和差问题. 爸爸的年龄:726239 +÷= ()(岁) 妈妈的年龄:39633 -=(岁) 【巩固】今年小宁9岁,妈妈33岁,那么再过多少年小宁的岁数是妈妈岁数的一半? 【解析】今年小宁比妈妈小33924 -=(岁),那么小宁永远比妈妈小24岁.几年后小宁是妈妈岁数的一半时,即妈妈年龄是小宁的2倍时,妈妈仍比小宁大24岁.这是个差倍问题.以小宁的年龄作为1倍量,妈妈年龄是2倍量,所以妈妈比小宁大的岁数也是1倍量,即1倍量代表着24岁.所以小宁24岁时是妈妈年龄的一半,因此再过24915 -=(年). 【巩固】6年前,母亲的年龄是儿子的5倍,6年后母子年龄和是78岁.问:母亲今年多少岁? 【解析】6年后母子年龄和是78岁,可以求出母子今年年龄和是78-6×2=66 (岁).6年前母子年龄和是66-6×2=54(岁).又根据6年前母子年龄和与母亲年龄是儿子的5倍,可以求出6年前母亲年龄,再求出母亲今年的年龄. 母子今年年龄和: 78-6×2=66(岁),

时钟问题.题库教师版

时钟问题 教学目标: 1.行程问题中时钟的标准制定; 2.时钟的时针与分针的追及与相遇问题的判断及计算; 3.时钟的周期问题. 知识点拨: 时钟问题知识点说明 时钟问题可以看做是一个特殊的圆形轨道上2人追及或相遇问题,不过这里的两个“人”分别是时钟的分针和时针。 我们通常把研究时钟上时针和分针的问题称为时钟问题,其中包括时钟的快慢,时钟的周期,时钟上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等等。 时钟问题有别于其他行程问题是因为它的速度和总路程的度量方式不再是常规的米每秒或者千米每小时,而是2个指针“每分钟走多少角度”或者“每分钟走多少小格”。对于正常的时钟, 具体为:整个钟面为360度,上面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为30度;60个小格,每个小格为6度。 分针速度:每分钟走1小格,每分钟走6度 时针速度:每分钟走小格,每分钟走0.5度 注意:但是在许多时钟问题中,往往我们会遇到各种“怪钟”,或者是“坏了的钟”,它们的时针和分针每分钟走的度数会与常规的时钟不同,这就需要我们要学会对不同的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 要把时钟问题当做行程问题来看,分针快,时针慢,所以分针与时针的问题,就是他们之间的追及问题。另外,在解时钟的快慢问题中,要学会十字交叉法。 例如:时钟问题需要记住标准的钟,时针与分针从一次重合到下一次重合,所需时间为分。 例题精讲: 模块一、时针与分针的追及与相遇问题 【例1】王叔叔有一只手表,他发现手表比家里的闹钟每小时快30秒.而闹钟却比标准时间每小时慢30 秒,那么王叔叔的手表一昼夜比标准时间差多少秒? 1【解析】 闹钟比标准的慢 那么它一小时只走(3600-30)/3600个小时,手表又比闹钟快 那么它一小时走(3600+30)/3600个小时,则标准时间走1小时 手表则走(3600-30)/3600*(3600+30)/3600个小时,则手表每小时比标准时间慢1—【(3600-30)/3600*(3600+30)/3600】=1

行程问题基础题库教师版

3-1-1-行程问题基础 教学目标 1.行程的基本概念,会解一些简单的行程题. 2.掌握单个变量的平均速度问题及其三种基本解题方法:“特殊值法”、 “设而不求法”、“设单位1法” 3.利用对比分析法解终(中)点问题 知识精讲 一、s、v、t探源 我们经常在解决行程问题的过程中用到s、v、t三个字母,并用它们来分别代表路程、速度和时间。那么,为什么分别用这三个字母对应这三个行程问题的基本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表示时间的t,这个字母t代表英文单词time,翻译过来就是时间的意思。表示速度的字母v,对应的单词同学们可能不太熟悉,这个单词是velocity,而不是我们常用来表示速度的speed。velocity表示物理学上的速度。与路程相对应的英文单词,一般来说应该是distance,但这个单词并不是以字母s开头的。关于为什么会用s来代表路程,有一个比较让人接受的说法,就是在行程问题的公式中,代表速度的v和代表时间的t在字母表中比较接近,所以就选取了跟这两个字母位置都比较接近的s来表示速度。 二、关于s、v、t三者的基本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可简记为:s=vt 路程÷速度=时间可简记为:t=s÷v 路程÷时间=速度可简记为:v=s÷t

三、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基本关系式为: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总时间=总路程÷平均速度; 总路程=平均速度?总时间。 板块一、简单行程公式解题 【例 1】韩雪的家距离学校480米,原计划7点40从家出发8点可到校,现在还是按原时间离开家,不过每分钟比原来多走16米,那么韩雪几点就 可到校? 【解析】原来韩雪到校所用的时间为20分钟,速度为:4802024 ÷=(米/分),现在每分钟比原来多走16米,即现在的速度为241640 +=(米/分),那么现在上学所用的时间为:4804012 ÷=(分钟),7点40分从家出发,12分钟后,即7点52分可到学校. 【巩固】甲、乙两地相距100千米。下午3点,一辆马车从甲地出发前往乙地,每小时走10千米;晚上9点,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驶向乙地,为了使汽 车不比马车晚到达乙地,汽车每小时最少要行驶多少千米?. 【解析】马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100÷10=10小时,在汽车出发时,马车已经走了9-3=6(小时)。依题意,汽车必须在10-6=4小时内到达乙地,其每小时 最少要行驶100÷4=25(千米). 【巩固】两辆汽车都从北京出发到某地,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15小时可到达。客车每小时行50千米,如果客车想与货车同时到达某地,它要比货 车提前开出几小时? 【解析】北京到某地的距离为:6015900 ?=(千米),客车到达某地需要的时间为: -=(小时),所以客车要比货车提前开出3小9005018 ÷=(小时),18153 时。

小学数学《年龄问题》练习题(含答案)

小学数学《年龄问题》练习题(含答案) 知识要点 研究与年龄有关的问题都称为年龄问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告诉几个人的年龄,求他们年龄之间的数量关系;二是知道几个人年龄之间的和、差、倍的数量关系,求他们的年龄。在年龄问题中,我们要知道下面的知识,对于解决年龄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1)两个人的年龄差不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2)两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的。 (3)两人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倍数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年龄之间的差始终是不变的,所以解答年龄问题实际上用的是一种差不变的算法。 解题指导1 1.知道两个人的年龄和,与两个人的年龄差,可以先从年龄和中减去多的年龄,通过平均分得到相等的年龄,从而求出较小的年龄,再求较大的年龄。 【例 1】张强、李玫今年的年龄和是 86 岁,5 年后,张强比李玫大 6岁。今年张强、李玫两人各多少岁? 【思路点拨】“ 5 年后,张强比李玫大 6 岁” ,则今年张强比李玫也是大 6岁。根据张强、李玫今年的年龄和,先从年龄和中减去张强比李玫大的年龄,余下的年龄两人相等,也是李玫的年龄,然后再加上张强比李玫大的年龄,得出张强的年龄。 解:李玫的年龄(大数):(86-6)÷ 2=40 岁) 张强的年龄: 40+6=46 (岁) 答:张强今年 46 岁,李玫今年 40 岁。 【变式题 1】爸爸今年比儿子大 30 岁,3 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 4倍,儿子今年几岁? 解题指导2 2.年龄间的倍数关系。 较大的年龄是较小年龄的倍数,首先要理解大的倍数相对应的是大的年龄。 【例 2】明明今年 2岁,妈妈今年 26岁,问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是明明的 3 倍?【思路点拨】今年妈妈和明明的年龄差是 26-2=24 岁,几年后妈妈和是明明的年龄差仍是 24 岁。几年后明明和妈妈的年龄关系用线段图可以表示为:

(完整版)小学奥数年龄问题题库学生版

年龄问题 一、年龄问题变化关系的三个基本规律: 1.两人年龄的倍数关系是变化的量. 2.每个人的年龄随着时间的增加都增加相等的量; 3.两个人之间的年龄差不变 二、年龄问题的解题要点是: 1.入手:分析题意从表示年龄间倍数关系的条件入手理解数量关系. 2.关键:抓住“年龄差”不变. 3.解法:应用“差倍”、“和倍”或“和差”问题数量关系式. 4.陷阱:求过去、现在、将来。 年龄问题变化关系的三个基本规律: 1.两人年龄的差是不变的量; 2.两人年龄的倍数关系是变化的量; 【例 1】小卉今年6岁,妈妈今年36岁,再过6年,小卉读初中时,妈妈比小卉大多少岁? 【巩固】小英比小明小3岁,今年他们的年龄和是老师年龄的一半,再过15年,他们的年龄和就等于老师的年龄,今年小英的年龄是多少岁? 【巩固】爸爸妈妈现在的年龄和是72岁;五年后,爸爸比妈妈大6岁.今年爸爸妈妈二人各多少岁?【巩固】今年小宁9岁,妈妈33岁,那么再过多少年小宁的岁数是妈妈岁数的一半?

【巩固】6年前,母亲的年龄是儿子的5倍,6年后母子年龄和是78岁.问:母亲今年多少岁? 【例 2】小航的爸爸比妈妈大4岁,今年小航的父母年龄之和是小航的7倍,3年后小航的父母年龄之和是小航的6倍,那么小航的妈妈今年多少岁? 【巩固】学而思学校张老师和刘备、张飞、关羽三个学生,现在张老师的年龄刚好是这三个学生的年龄和;9年后,张老师年龄为刘备、张飞两个学生的年龄和;又3年后,张老师年龄为刘备、关羽两个学生的年龄和;再3年后,张老师年龄为张飞、关羽两个学生的年龄和.求现在各人的年龄. 【巩固】父亲与两个儿子的年龄和为84岁,12年后父亲的年龄正好等于两个儿子的年龄和,父亲现在多少岁? 【例 3】小明与爸爸的年龄和是53岁,小明年龄的4倍比爸爸的年龄多2岁,小明与爸爸的年龄相差几岁? 【巩固】一家三口人,三人年龄之和是72岁,妈妈和爸爸同岁,妈妈的年龄是孩子的4倍,三人各是多少岁?

2020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结构化问答试题库(含答案)_0

范文 2020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结构化问答试题库(含答案) 1/ 9

2020 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结构化问答试题库(含答案)第一讲:自我认知 1、有 2 个名额的优秀教师评选,你会怎么做?【参考答案】(说明意义)开展优秀教师评选能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个人,也有利于精进专业水平、增加工作热忱。 (阐释态度)遇到有 2 个名额的优秀教师评选,虽然名额有限,但这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审核。 我会本着积极的态度参加评选,客观全面的展现自己平日里的工作成绩。 (自我梳理)在评选过程中,我会展示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在工作中,我一直秉承着对学生耐心和教学认真的态度、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过去的教师生涯中,我一直爱岗敬业,勤勤恳恳,上课前备学生备教材,课堂中采用新课改倡导下的新型教学观,课后及时自我总结。 平时积极向老教师请教,交流经验,和学生以及同事之间建立了融洽的关系。 所以,我相信自己有实力参加优秀教师的评选。 (总结提升)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曾提出过“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通过这次评选,我会对过去的自己及时多方面的总结和提升。 荣誉只能说明过去,不论有没有评选上,我都会继续高标准来要

求自己,始终以学习者的心态在专业上丰富知识储备,多向模范教师学习,提升教研水平,爱工作爱学生,做一位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的好老师。 2、你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为什么? 【思路点拨】对于“你最喜欢的XXX”都是属于自我认知类题目中关 3/ 9

于价值观的问题。 在回答这一类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并且要和教师岗位相结合。 这类问题的答题思路一般都可以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进行解答。 【参考答案】(是什么)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最近热播的《爸爸去哪儿》,这是一档真人秀亲子互动节目。 节目将视角对准亲子关系,五位明星爸爸跟子女进行亲子互动的真人秀。 通过明星带孩子的能力,并向观众传递正能量,让更多的人更加重视亲子之间交流与互动。 我喜欢这个节目的原因有很多。 (为什么)首先,这个节目趣味性高,爸爸去哪儿是明星爸爸与子女的真实相处的写照,孩子们在节目中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表现,会让我们获得一种愉悦感。 同时节目也让我们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反思,在节目中,我们发现父亲相对于母亲照顾孩子来说,更加的笨拙。 有相关的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以母亲的教育为主,小学阶段父母的责任各半。 而上了初中以后,母亲的影响力下降,父亲的影响力变大。 如果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教缺失,对儿童心理的和智力的发展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