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章 抚育间伐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抚育间伐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抚育间伐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抚育间伐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抚育间伐的理论基础

一、抚育间伐概念:是在林分郁闭后至成熟主伐期间,对未成熟的森林定期重复地伐去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更好的生长条件,同时获取一部分木材的经营措施。

因在林分成熟主伐前进行,又称谓“中间利用采伐”或简称“间伐”或“抚育采伐”。

国外因间伐产品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分为:

商用前间伐(precommercial thinning,PCT)

商用间伐(commercial thinning,CT)

二、抚育间伐的目的

1、通过调整林分的组成和密度,促进林分生长,提高目的树种产量,缩短轮伐期;

2、通过早期利用,提高总产量;

3、通过清除劣质林木,提高林木产品质量;

4、通过清除受害林木个体,改善林内卫生状况,增强林分抗性;

5、通过结构调整,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

1、调整林分的组成,降低密度,促进生长,缩短轮伐期

①调整组成-解决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 comp.)和增加目的树种比重

天然林中,控制低价值树种的种群数量,保证目的树种在林分中的优势地位;

人工林中,控制天然发生的低价值树种的种群,保证人工栽植树种的优势地位。

②降低林分密度-解决种内竞争(intraspecific comp.)

天然林和人工林均存在林分密度过大问题;

激烈的种内竞争导致所有个体生长缓慢-培育周期长;

林下阴暗,凋落物分解缓慢,地力下降。

2、通过早期利用,提高总产量

间伐,经济回报提前,以短养长;

森林木材总产量=间伐量+主伐量+枯损量

间伐利用了一些将被淘汰,枯损的林木,增加了总产量

3、清除劣质林木,提高林木产品质量

在竞争中存活的林木,也会存在干形、材质等问题;

抚育间伐中,“留优去劣”,清除不良林木;

后续培育中,培育目标明确;

产品质量高,经济价值高,培育的投入产出提高。

4、清除受害林木个体,改善林内卫生状况,增强林分抗性

间伐清除林内长势不良木、病虫害木、风折风倒木、雪折木,减少林内寄主、可燃物数量;

降低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发生。

5、通过结构调整,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

间伐改变林分结构;

增加林内环境的异质性,提高生物多样性;

林地植被充分发育,凋落物质量高,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增强;

林下更新提前,为下一代森林奠定基础;

林相改善,美学价值高

三、森林的生长发育时期及特点

根据林木个体生长发育,林木之间、林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化特点,划分为6个生长发育时期。

幼龄林-壮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

1. 幼龄林时期(森林形成时期,Juvenile stage):从栽植到林分郁闭。

特点: a.幼树散生,树冠尚未相互交接,个体间的竞争弱;

b.非目的树种、灌木、杂草的竞争对幼树构成严重的威胁;

c.幼树对林地养分完全依赖。

主要营林措施:对竞争植物的控制和土壤管理。

2. 壮龄林时期(森林速生时期,Pole stage ):幼林经过对环境的适应和生长,树冠郁闭,形成森林环境。

特点:a.高生长加快,并逐渐达到最大;

b.林分高度郁闭,林下光照变弱,植被种类、盖度减少;

c.林木个体间的竞争激烈,生长差异明显,部分林木死亡。

主要营林措施:抚育间伐。

3. 中龄林时期(森林成长时期,middleaged stage):森林高生长开始变缓,直径生长加快,并逐渐达到最大。

特点:a.树冠生长迅速,叶面积迅速增加;

b.胸径和材积生长旺盛,逐渐达到最大;

c.林木个体间的竞争强度下降。

主要营林措施:继续不断调整林分密度。

4. 近熟林时期(Premature stage):林木开始结实,直径和材积生长趋于缓慢。

特点:a.林分保持郁闭,个体间的竞争明显减弱;

b.林木生长和林分外观表现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主要营林措施:弱度抚育间伐(生长伐),并考虑林下更新。

5. 成熟林时期(Mature stage):大量结实阶段,胸径和材积生长非常缓慢。

特点:a.林冠逐渐疏开,林木间的竞争几乎消失;

b.林木大量结实,生物学方面表现成熟;

c.林木个体大小达到工艺要求(工艺成熟)。

主要营林措施:及时主伐更新。

6. 过熟林时期(Over-mature stage):结实能力和质量显著下降,自然衰老。

特点:a.生长停滞,甚至出现蓄积量下降;

b.出现枯梢/心腐等生理衰老症状;

c.易于感染病虫害。

主要营林措施:用材林不易保留到该时期。尽快采伐更新。

四、林木分化与自然稀疏规律

1、林木分化与自然稀疏

(1)林木分化(Crown differentiation)同一树种、相同年龄的林木组成的森林,郁闭后,不同个体在树高、胸径方面存在差异的现象。

(2)自然稀疏(Self-thinning) 随着年龄增长,森林单位面积株数不断自然减少的现象,是林木分化的必然结果。

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的主要原因是林木个体间的竞争和不同个体在遗传(genetics variation)上的差异和所处的微立地(microsite)的不同。

2、影响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的因素

树种特性:喜光树种(落叶松、山杨、白桦、樟子松)自然稀疏早,强度大,林分较稀疏。耐荫树种(云、冷杉),相反。

林分初始密度:初始密度越大,分化早,程度高;

林分年龄:壮龄林时期分化最为强烈;

立地条件:立地条件越好自然稀疏开始越早;贫瘠、干旱立地,开始晚,但郁闭后自然稀疏强度更大。

3、林木分化、自然稀疏与抚育间伐的关系

为什么要进行抚育间伐?

在自然状态下,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符合优胜劣汰自然法则。但这一过程影响培育进程和培育目的。

培育周期延长竞争制约着整个林分内林木的迅速生长;

产量、质量较低淘汰结果可能不符合栽培目的获胜者的可能为非目的树种或目的树种的非优良个体,限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林分稳定性下降林分高度郁闭,生境单一,食物网不完整;树木发育不良;养分循环缓慢。

五、林木分级方法

1、克拉夫特林木分级法

2、寺崎的林木分级法

3、霍莱的林木分级法

4、Dunning异龄林分级方法

5、植生组分级法

1、克拉夫特林木分级法

按照林木的生长和树冠发育状况,对壮龄林后的同龄纯林中的林木进行分级。

分作两组,5个等级。

第一组生长正常的林木

Ⅰ级木-优势木(dominant)树高、胸径和树冠最大,树冠上部位于林冠层之上,上方和侧方部分接受直射光;

Ⅱ级木-亚优势木(co-dominant) 树高、胸径和冠幅略低于优势木,树冠高度也超出林冠层,上方接受直射光,侧方少;

Ⅲ级木-中等木(intermediate) 树高、胸径较前两级小,生长正常;树冠较窄,位于林冠中层,仅上方受直射光;

第二组生长落后的林木

Ⅳ级木—被压木(overtopped1, or suppressed),树高和胸径生长落后,树冠仅顶部进入主林层,几无直射光。

Ⅴ级木—濒死木(overtopped2),完全位于林冠下层,生长极为落后,树冠稀疏而且不规则,部分死亡。

?应用: 主要应用于壮龄以后的同龄针叶纯林;

?优点: 简便易行,并可作为控制抚育间伐强度的依据。

?缺点: 分级主要考虑林木在林分中的生长和地位,没有考虑树干的形质。

5、植生组(小群体)分级法

植生组分级是首先将天然林划分成植生组(位置接近,树冠间关系相对密切的一群林木),在植生组内划分3级木:

Ⅰ培育木(优良木)树种、生长发育符合经营要求;多处于林冠中、上部,更新树种位于下部;

Ⅱ有益木不妨碍培育木生长,促进其自然整枝,土壤改良。

Ⅲ有害木妨碍培育木和有益木生长,干形、健康状况差。

在此基础上,砍伐有害木和部分有益木。

六、密度与林木生长及干形材质的关系——密度与叶量,密度与单株和林分产量,密度与形质。为何抚育间伐与修枝、施肥配合使用

1、密度与林分生长

(1)密度与叶量:a.稀疏的林分中,总叶量与密度正相关;

b.郁闭的林分中,总叶量与林分密度无关,但分配到林木个体的叶量随密度增加而减少,个体生长量也减少;

c.抚育间伐后,随着林分再郁闭,林分叶量恢复到间伐前水平,单株叶量大幅度增加;

d.抚育间伐促进生长的途径就是在林分接近郁闭条件下,维持较大的叶面积指数(LAI)和单株叶面积,加速个体生长,缩短轮伐期,提高单产。

(2)密度与单株材积和产量(密度效应规律)

最终产量恒定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农作物和草本植物单株生物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单产则随密度增加而增加;达到足够大密度时,单产恒定。该规律也存在于林分密度效应中。

1/V=AN+B 竞争密度效果倒数式

1/M=A+B/N 产量密度效果倒数式

(V-单株材积; N-密度; M-单产(蓄积量);

A,B-随发育阶段变化的常数)

2、密度与干形材质

密度与节子-节子大小受环境影响极大,低密度侧枝大,整枝晚,无节材比重小。

密度与木材比重大密度导致生长轮中晚材比重增加,致使木材比重增加。

密度与尖削度尖削度随密度的降低而增加;

密度与幼龄材低密度条件下,树木幼龄材的比重增加

3、保留木对扩大生长空间的反应

(1)生长加速相对水分、养分分配和光照的增强,使光合效率增加;随着树冠的扩大,单株叶面积增加,光合产量大幅度上升。主要反映在胸径和材积生长上。

(2)间伐休克(thinning shock) 过大强度的间伐,光环境变化剧烈,导致阴生叶和阴性树种生理不适,甚至死亡。

(3)徒长枝增加光环境的变化,使得侧枝光合改善;刺激休眠芽发育,形成徒长枝,不利无节材培育。

第二章抚育间伐的种类和方法

根据2009年国家“森林抚育规程”(GB/T 15781-2009)之规定,“按森林生长发育顺序,可采用下列抚育采伐种类”:透光伐;疏伐;生长伐;卫生伐(特殊情况下采用)。

因疏伐和生长伐只是实施时间不同(中壮龄林和近熟林),间伐方法没有本质差异,通常将合并称为“生长伐”。

一、透光抚育及对象

一、透光抚育(Juvenile stand spacing)及对象:

概念:在幼龄林阶段后期,在人工林或天然林中清除非目的树种及灌木、高大杂草及过于密集,形质不良的目的树种,促进保留木生长的营林措施。

对象包括:1、抑制目的树种生长的次要树种、灌木、藤本、高大草本;

2、密度过大,生长落后、干形不良的目的树种个体;

3、萌生植株或过多的萌生条;

4、下层更新成功的上层过熟林木和霸王树。

二、透光抚育的方法

1、全面抚育:全面伐除抑制目的树种生长的非目的树种、藤条灌木及密度过大的劣等林木。适于人工林和分布均匀、郁闭度较大的天然林。

2、团状抚育:抚育仅在有主要树种的群团内进行,砍除抑制主要树种幼树生长其它植物。降低抚育投入。适于天然林。

3、带状抚育:将林地分成若干带,在带内(1-2m)抚育,保留主要树种,清除次要树种。带间(3-4不抚育)不抚育。成本低,水土保持作用强,森林小气候变化小。适于天然林。

三、化学除草剂的应用

利用化学除草剂(herbicide),采用叶面喷洒、土壤喷施、干基注射/涂抹、伐桩涂抹等方式,杀死非目的植株和抑制萌条发育。

通常存在环境问题,慎用。

四、时间、次数与强度

开始时间:幼林郁闭后,目的树种受到非目的树种、灌木、杂草压制时;

林冠下更新幼树生长受抑制时。

作业时间:夏初,完全展叶时。个体间关系明晰;减少伐根萌条;保留木柔软,不易砸伤。

次数:根据次要树种萌芽生长状况,每2~5年再进行1~2次。透光抚育无经济回报,尽量减少次数。

强度:以单位面积解放/保留主要树种株数表示。

第二节生长抚育——下层疏伐、上层疏伐、综合疏伐、几何疏伐做法及适应对象;

●生长抚育(thinning):幼林经过透光抚育后,进入壮龄林阶段,此后至主伐前所

进行的抚育采伐称为生长抚育,或称疏伐、间伐。

●任务:林分自壮龄后至成熟主伐前,为解决目的树种个体间矛盾,不断调整林

分密度,促进保留木生长,提高质量,缩短轮伐期

生长抚育在林木分级的基础上进行,根据选定采伐木方法,分为4种:

1、下层抚育法(Low thinning);

2、上层抚育法(Crown thinning);

3、综合抚育法(Free thinning);

4、机械(几何)抚育法(Geometric thinning)

1、下层抚育法(Low thinning)

(1)采伐木的选择

首先砍除居于林冠下层生长落后、径级较小的濒死木和枯立木,此外也砍伐极个别的、粗大的、干形不良的林木。

特点是不改变自然选择进程的总方向,基本上是以人工稀疏代替林分的自然稀疏。(2)优缺点及适用林分条件

优点:a.简便易行,容易确定采伐木及采伐强度;

b.林分保持稳定不削弱林分对风倒、雪压等抵抗能力;

c.改善林分的卫生状况作用强。

缺点:a.改善林分环境的作用弱,尤其采用弱度间伐时;

b.收获量小,产品价值低(小径材)。

适用条件:同龄针叶纯林。

2、上层抚育法(Crown thinning)

(1)采伐木的选择

首先砍除居于林冠上层的非目的树种,或形质不良,树冠庞大、经济价值较低的目的树种,此外也砍伐下层中密集和濒死的林木。采伐后形成上层稀疏的复层林。

特点是改变自然选择进程的总方向,基本上是以人工选择代替自然选择。

(2)优缺点及适用林分条件

优点:a.林分环境改变较大,对保留木生长作用大;

b.林分维持复层结构,促进上层木自然整枝,光能利用高;

c.间伐材产量高,规格大,收益较高

缺点:林冠层变化较大,抗风倒、雪害能力下降。

适用林分条件:针阔混交林、复层林、阔叶混交林

3、综合抚育法(Free thinning)

(1)采伐木的选择

既从林冠上层选伐,亦从林冠下层选伐林木。在划分植生组的基础上进行。总体原则是培育优良木,解放有益木,采伐有害木。

特点是综合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在重点培养上层优良木的同时,解放下层具有培养前途、生长落后的林木。自然选择的总体方向不变。

(2)优缺点及适用林分条件

优点:a.林分环境改变较大,对保留木、有益木生长作用大;

b.林分维持复层结构,促进上层木自然整枝,光能利用高;

c.间伐材产量高,规格大,收益较高

缺点:a.林冠垂直变化较大,抗风倒、雪害能力下降;

b.技术要求高,需要丰富的树木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知识。

适用林分条件:可用于混交林和分化较大、耐荫性树种的纯林

总结:

以上的各种抚育采伐方法都是以林木分级为基础进行的,基本按照“留优去劣”的原则选择砍伐木,统称为“选择性”(Selective thinning) 抚育。

优点是改善林木品质作用强,缺点是采伐木的选择较为复杂,不利于机械施工。

相对应,有“非选择性疏伐”,即几何疏伐或机械疏伐(Geometric thinning, Mechanical thinning)。

4、机械(几何)抚育法

(1)采伐木的选择间隔一定距离,机械确定采伐木,整行、整带采伐。一般采伐1~2行,保留2~4行。

(2)优缺点 a.工艺简单,作业方便,适合机械化作业,效率高;

b.便于伐后采伐带内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c.产生林缘效应促进保留木生长效果好;

d.部分伐优留劣,影响林分生长和质量;

e.边行木突然暴露,有风倒危险。

(3)适用林分适用于分化不明显的人工林首次间伐。以后的间伐,则采用选择性间伐。第三节卫生伐

卫生伐(sanitation cutting),林分遭受病虫害、气象灾害和火灾后,伐除时区培育前途的受害木的抚育采伐方法。

目的是清除林内病虫害侵染木和树势衰弱、即将被侵染的林木,保持森林健康。

第三章抚育间伐的技术要素

第一节抚育间伐的开始期

开始期是抚育间伐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影响间伐收益、保留木生长和干形材质。

开始早:不利于保留木干形和木材品质,且间伐材规格小,间伐收益较低,。

开始晚:影响保留木的生长,轮伐期延长,伐后林分稳定性较低。

确定间伐开始期需综合考虑:a.树种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生长速度、自然整枝和耐荫性);

b.立地条件;

c林分初始密度;

d.经济及经营条件。

透光伐在幼林郁闭后要及早实施,卫生伐则在需要时实施。

生长伐抚育则根据如下林分特征确定:林分生长量、林木分化程度、林分/树木的外貌特征一、按林分生长量分析确定

林分平均直径和胸高断面积连年生长量(CAI)的变化,受到林分密度的直接影响。

直径和断面积连年生长量的变化,可以作为抚育间伐开始期的决定性指标。

二、按林木分化的程度确定

林木分化的程度指示林木竞争强度,可作为确定间伐开始期的指标。根据下面3方面确定:1、根据林木分级

在林木分化过程中,IV、V 级木的数量比例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加。

一般认为,当IV、V级木在林分中的数量比例达30%左右时,则应进行首次间伐。2、根据林分直径的离散度

林分的直径离散度,是指林分平均直径与最大和最小直径的倍数之间的距离。

一般在林分直径离散度达到0.8以上时,应开始首次间伐。

3、根据林分的株数按径级分配的比例

密度越大,则林木分化越强,小径木比例越高。当小径木达到一定比例时,开始首次间伐。

?平均直径作为1.0, 0.8以下的小径木占总株数的1/3时;

?小于林分平均直径的株数大于总株数的40%时。

三、按林分的外貌特征确定:冠形变化动态;自然整枝的高度;郁闭度

1、树冠大小变化动态

林木树冠大小直接受到林分密度的制约;

树冠大小与林木直径和材积生长正相关;

根据冠幅(Crown Width)和冠长(Crown Length)的动态确定抚育间伐的开始期。

有时也采用冠表面积和体积指标。

2、自然整枝的高度

自然整枝过程与密度密切相关,同时受树种特性影响;

自然整枝影响光合,从而影响胸径、材积生长;

阳性树种在自然整枝达到1/3H时,开始间伐;干形通直度差的阔叶树宜晚。

阴性树种自然整枝滞后,虽然整枝低于1/3H,但下部枝条贡献率低,且产生有节材,也应及早间伐。

3、郁闭度:林分郁闭度达0.9左右时,林内树冠交接重叠,竞争激烈,应及时间伐。

疏密度达到0.9以上时,开始间伐。

(疏密度是现实林分胸高断面积/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胸高断面积/蓄积的比值)Conclusion:开始期主要视林分生长、密度、经济、经营状况而定。

首次间伐宜在林木生长量下降,尤其是胸径生长量明显下降时开始。

林分郁闭度超过0.9,自然径级0.8以下的小径木占1/3强,或林木自然整枝达1/3H以上时开始。

间伐材太小、太少,收益差,可推迟开始期,以林分达到一定直径作为抚育间伐开始期的控制指标。

第二节抚育间伐的强度-如何定性确定抚育间伐强度?

一、间伐强度的表示方法

1、蓄积强度:以采伐木的材积(v)占林分蓄积量(V)的百分率表示间伐强度(Pv)

Pv= v/V×100(%)

2、胸高断面积强度:以采伐木的总胸高断面积(g)占林分原总断面积(G)的百分率表示采伐强度(Pg)Pg=g/G×100(%)

蓄积强度和胸高断面积强度的优缺点

优点:可直接了解间伐材的数量及林分疏密度降低的情况;

缺点:不能说明采伐后林木营养面积的变化,在施工时不易控制。

3、株数强度:以每次采伐木的株数(n)占原林分总株数(N)的百分率表示采伐强度(Pn)

Pn=n/N ×100(%)

优点:可直接掌握林木营养面积的变化;在施工时比较容易掌握。人工林抚育采伐时常采用这种方法。

缺点:不同密度的林分,采用相同强度,保留木营养面不同,需要补充保留木密度指标;

相同密度的林分,相同株数强度,由于抚育间伐的方法不同,林分结构差异很大。

Pv与Pn关系:Pv=d2 Pn (d=dc/dmbt)

当d>1时,Pv > Pn ,上层抚育;

当d<1时,Pv < Pn ,下层抚育;

当d=1时,Pv = Pn ,机械抚育。

一般根据Pv的大小,采伐强度分为:

弱度:Pv <15%;

中度:16%

强度:26%

极强度:Pv> 36%

抚育间伐总强度=间伐总材积/主伐时蓄积量×100(%)。

弱度:40~50%;

中度:51~75%;

强度:76~100%;

极强度:100%。

2、确定强度的方法

定性方法:预先确定抚育间伐的方法,根据林木分级确定采伐木,由此确定强度;

(1)定性方法

根据林木分级:在林木分级的基础上,选择间伐方法,确定采伐木等级,由此确定间伐强度;

根据林分郁闭度或疏密度:郁闭度/疏密度达0.9时,间伐;伐后郁闭度和疏密度分别控制在不低于0.6和0.7。

第三节采伐木的选择

一、确定采伐木的原则:留优去劣,适当照顾距离;同时考虑树种多样性。

1、伐除部分低价值树种混交林中,保留价值高的树种和实生起源的个体;非目的树种有条件地予以保留:a.替代木:长势好,竞争的目的树种为不良木;

b.占位木:伐除导致大林窗;

c.改良土壤木:针叶纯林中的阔叶树、固氮树种等;

d.辅佐木:对培育木干形和自然整枝有益的林木

2、伐除形质低劣、生长落后林木同样考虑上述保留条件;

3、伐除受害木病虫鼠害、火烧木、机械伤害木;

4、保留野生动植物的生境枯立木、枯倒木、站杆等;

5、保留特种用材林需要的林木个体风景林-干形奇特的林木;

防护林-满足防护需求的林木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表 1 28页, 习题1.18 图中受控电压源应改为“受控电流源”,正确图如下: 2 37页第 12行原为: 电流源与电阻并联的等效电路 改为:电流源与电导并联的等效电路 3 108页第8行和第9行原为: 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87.26S '=VA 电源电流 /10.85I S U ''=≈ A 改为 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15.79S '=≈VA 电源电流 /10.53I S U ''=≈ A 3-2 117页 例题4.18根据式(4.108)……,应为式(4.93) 3-3 128页,习题4.4图(c)中电感值j 15-Ω应改为j 15Ω 正确图如下: (c) 4 128页,习题4.6中10C X =Ω,应该为10C X =-Ω; 5 129页 图题4.9原为 改为 6 130页 题图4.15 原为

R i U +- o U +-改为 R i U +- o U +-7 132页,习题4.38中S 20V U =&,100rad/s ω= 改为S 200V U =∠?&,10rad/s ω=; 7-1 141页 例题 第三个公式应为A C U '' 8 170页,习题6.2中用到了谐振的概念来解题,在本章不合适,另换一个题。将原来的 题改为: 6.2 图示RLC 串联电路的端口电压V )]303cos(50cos 100[11ο-+=t t u ωω,端口电流A )]3cos(755.1cos 10[1i t t i ψωω-+=,角频率3141=ωrad/s ,求R 、L 、C 及i ψ的值。 u + - 图题6.2 9 194页 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6Hz ,通频带为750Hz 到1kHz 改为 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5Hz ,通频带宽度为250Hz , 10 255页,图9.2(c )中的附加电源错,正确图如下: (c) - + )( s U C 11 273页,习题9.18中 211R =Ω改为 210R =Ω 12 346页第六行公式有错,书中为 00(d )d (d )d (d )i u i i x G x u x C x u x x x t x ???? -+ =+++????

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练习题

第一章: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液体(固体)表面产生足够的可燃素气,遇火能产生一闪为即灭的火焰燃烧现象称为( )。 A.闪点 B.闪燃 C.燃点 D.爆燃 2.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或固体能发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 )。 A. 自燃点 B.闪点 C. 自燃 D.燃点 3.阴燃是( )的燃烧特点。 A. 固体 B.气体 C.液体 D.固体、液体、气体 4.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 )。 A. >28℃ B. <28℃ C. ≥28℃ D. ≤28℃ 5.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进行的( )过程而产生热量,使温度上

升, 产生自行燃烧的现象称为自燃。 A.物理、化学 B.化学、生物 B.C.物理、生物 D.生物、物理、化学 6.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 )现象,称为燃烧。 A.火焰、发光 B.发光、发烟 C.火焰、发烟 D..火焰、发光和(或)发烟 7.下列( )储罐燃烧可能发生沸溢、喷澱。 A.汽油 B.煤油 C.柴油 D.原油 8.木材的燃烧属于( )。 A.素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表面燃烧 D. 阴燃 9.液体的燃烧方式是( )。

A. 一闪即灭 B.蒸发燃烧 C.沸溢燃烧 D.分解燃烧 10.下列物质中( )为最典型的未完全燃烧产物。 A. H20 B. C0 C. C02 D.HCN 二、简答题· 燃烧分为哪些类型? 参考答案与精析 -、単项选择题 1.【精析】 B。本题考查的是闪燃的定义。闪燃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包括可熔化的少量固体,如石蜡、樟脑、萘等)挥发出来的素气分子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 火源产生一闪即灭的现象。故本题答案为 B。 2.【精析】 D。本题考査的是燃点的定义。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 称为燃点。故本题答案为 D。

《电路理论基础》(第三版 陈希有)习题答案第一章

答案1.1 解:图示电路电流的参考方向是从a 指向b 。当时间t <2s 时电流从a 流向b,与参考方向相同,电流为正值;当t >2s 时电流从b 流向a ,与参考方向相反,电流为负值。所以电流i 的数学表达式为 2A 2s -3A 2s t i t ? 答案1.2 解:当0=t 时 0(0)(59e )V 4V u =-=-<0 其真实极性与参考方向相反,即b 为高电位端,a 为低电位端; 当∞→t 时 ()(59e )V 5V u -∞∞=-=>0 其真实极性与参考方向相同, 即a 为高电位端,b 为低电位端。 答案1.3 解:(a)元件A 电压和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元件A 消耗的功率为 A A A p u i = 则 A A A 10W 5V 2A p u i === 真实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同。 (b) 元件B 电压和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元件B 消耗的功率为 B B B p u i = 则 B B B 10W 1A 10V p i u -===- 真实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 (c) 元件C 电压和电流为非关联参考方向。元件C 发出的功率为 C C C p u i = 则 C C C 10W 10V 1A p u i -===-

真实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 答案1.4 解:对节点列KCL 方程 节点③: 42A 3A 0i --=,得42A 3A=5A i =+ 节点④: 348A 0i i --+=,得348A 3A i i =-+= 节点①: 231A 0i i -++=,得231A 4A i i =+= 节点⑤: 123A 8A 0i i -++-=,得123A 8A 1A i i =+-=- 若只求2i ,可做闭合面如图(b)所示,对其列KCL 方程,得 28A-3A+1A-2A 0i -+= 解得 28A 3A 1A 2A 4A i =-+-= 答案1.5 解:如下图所示 (1)由KCL 方程得 节点①: 12A 1A 3A i =--=- 节点②: 411A 2A i i =+=- 节点③: 341A 1A i i =+=- 节点④: 231A 0i i =--= 若已知电流减少一个,不能求出全部未知电流。 (2)由KVL 方程得

第一章--网络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第一节

第一章网络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一、【教材分析】 1、本章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以网络基础知识和网络应用为学习重点。教材由网络基础知识入手,首先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网络资源共享及因特网提供的各种服务等基本概念,使学生初步了解网络的理论知识;接着通过对IE浏览器及“金山邮件”软件的介绍,使学生掌握网络资源的浏览、查找、下载及电子邮件软件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科学、高效、正确地获取信息的意识。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2、本章主要内容介绍 本章教材共分六节,第一节介绍了网络基础知识、组成网络的条件以及建立网络的目的等;第二节介绍了Windows中的网络功能,以及设置和使用网络共享资源的方法;第三节介绍了因特网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以及连接因特网的方法;第四节学习网络浏览及检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第五节学习网上信息的下载和保存;第六节通过“金山邮件”软件,学习电子邮件软件的设置和使用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网络的基础知识的理解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尤其是对于网络的分类、网络的协议这些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更是陌生,如何让学生能从日常生活当中总结出经验来认知这个新的概念,这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现在学生会使用网络的人很多,但是对于网络到底是如何运行的,学生还是很极大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见到的实例来讲解,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理解与探索的能力。 三、【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网络基础知识; 2、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 3、因特网上信息的下载; 4、如何把计算机接入因特网。 教学难点: 1、如何把抽象的网络基础知识通俗化,便于理解; 2、网上信息搜索的两种方法:分类目录查找和关键词查找; 3、网上信息的下载和保存。 四、【教学策略】 初中部分学生对使用网络比较熟悉,但对网络基础知识很模糊,信息技术课是比较注重技术的一门课,本章前部分网络基础理论知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课堂力求做到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设计过程侧重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在实施讲授教学法时,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实现自主学习。教师有目的的布置任务,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学会全面的、综合的、深入的分析问题。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阴燃是()的燃烧特点。 A.固体 B.液体 C.气体 D.固体、液体、气体 2.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 A.>28℃ B.<28℃ C.≥28℃ D.≤28℃ 3.在液体(固体)表面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火焰燃烧现象称为()。A.闪点 B.闪燃 C.燃点 D.爆燃 4.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或固体能发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 A.自燃点 B.闪点 C.自燃 D.燃点 5.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进行的()过程而产生热量,使温度上升,产生自行燃烧的现象称为自燃。 A.物理、化学 B.化学、生物 C.物理、生物 D.生物、物理、化学 6.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现象,称为燃烧。 A.火焰、发光 B.发光、发烟 C.火焰、发烟 D.火焰、发光和(或)发烟 7.下列()储罐燃烧可能发生沸溢、喷溅。 A.汽油 B.煤油 C.柴油 D.原油 8.木材的燃烧属于()。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表面燃烧 D.阴燃

二、多项选择题 1.发生无焰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可燃物 B.氧化剂 C.温度 D.链式反应自由基 E.燃点 2.液体能否发生燃烧、燃烧速率的高低与液体的()等性质有关。A.蒸气压 B.闪点 C.沸点 D.蒸发速率 E.燃烧时间 3.固体可燃物燃烧方式主要有()。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表面燃烧 D.阴燃 E.闪燃 4.发生有焰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可燃物 B.氧化剂 C.温度 D.链式反应自由基 E.燃点 5.燃烧产物通常是指燃烧生成的()等。 A.气体 B.热量 C.可见烟 D.氧气 E.液体 单选题答案 ABBDD DDB 多选题答案 ABCABCDABCDABCDABC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试题

《计算网络技术与应用》第一章试题 姓名得分 一、填题(每空1分,共10分) 1、计算机网络是和紧密结合的产物,是现代信息社会的 基础设施。 2.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有、和。 3.人们使用网络的目的主要是。 4、模拟通信的两个技术指标是和。 5、多路复用技术分为和。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一座大楼内的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属于:( ) A、TAN B、MAN C、LAN D、 WAN 2、在星型网络中,常见的中央节点是:( ) A、路由器 B、网卡 C、交换机 D、调制解调器 3、声音信息属于( )数据 A、数字 B、混合 C、模拟 D、复合 4、下列关于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无线网络的传输速率高 B、无线网络受外界干扰小 C、有线网络部署灵活 D、有线网络的传输距离远 5、搭建中小型网络是,通常首选的网络技术是( ) A、以太网 B、ATM C、FDDI D、 MAN 6、模拟信号数字化经历的基本过程是( ) A、编码-量化-抽样 B、抽样-编码-量化 C、量化-编码-抽样 D、抽样-量化-编码 7、在模拟信道中,常用 ( )表示信道传输信息的能力。 A、比特率 B、波特率 C、带宽 D、误码率 8、下列数据传输中,( )属于全双工通信。 A、对讲机 B、电话 C、基带传输 D、电视广播 9、在下列拓扑结构中,需要使用终结器的拓扑结构是() A、总线型 B、星型 C、网状结构 D、环型 10、数字信号的传输速率,用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二进制代码的有效位(b)数来表示,其单位为比特每秒,通常记作()

A、B/s B、bps C、b/s D、 band 11、信道的带宽大,信道的容量也大,其传输速率() A、高 B、低 C、不变 D、不确定 12、信息传输的物理通道是()。 A、信道 B、介质 C、编码 D、数据 13、100BaseT中的“Base”的含义是()。 A、基础传输 B、基带传输 C、宽带传输 D、窄带传输 14、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是() A、b B、B C、数据字 D、数据块 15、计算机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传输一般是() A、并行传输 B、串行传输 C、宽带传输 D、窄带传输 16、在计算机网络术语中,WAN的含义是() A、局域网 B、城域网 C、广域网 D、因特网 17、因特网属于() A、局域网 B、城域网 C、广域网 D、内部网 18、以下数据传输方式类似于你在房间里叫了一声“小刘,你好”,属于() A、单播 B、组播 C、广播 D、全播 19、按照(),可以将局域网分为以太网、ATM网和FDDI网。 A、覆盖范围 B、传输介质 C、网络管理方式 D、网络传输方式 20、计算机与输入设备之间一般采用()传输方式。 A、同步传输 B、异步传输 C、基带传输 D、宽带传输 三、简答题(共20分) 1、简述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及其功能。(10分) 2、简述星型结构的特点。(10分)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燃烧基础知识同步习题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燃烧基础知识同步习题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 1.液态烃类物质燃烧具有( )火焰,并散发浓密的黑色烟云。 A.橘色 B.无色 C.黄色 D.蓝色 2.醇类液体燃烧具有( )火焰,几乎不产生烟雾。 A.橘色 B.无色 C.黄色 D.蓝色 3.液体燃烧是液体受热时蒸发出来的液体蒸气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期间不会产生的现象是( )。 A.闪燃 B.阴燃 C.沸溢 D.喷溅 4.燃烧产物会对人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常见的燃烧产物不包括( )。

A.氰化氢 B.一氧化碳 C.氨气 D.氯气 5.固体可燃物由于其分子结构的复杂性和物理性质的不同,其燃烧方式也各不相同,但不包含( )。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闪燃 D.阴燃 6.表示燃烧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时,“四面体”是指可燃物、氧化剂、引火源和( )。 A.氧化反应 B.热分解反应 C.链传递 D.链式反应自由基 多项选择题 1.气体燃烧根据在燃烧前可燃气体和氧的混合状况不同,其燃烧方式有( )。 A.扩散燃烧 B.集中燃烧 C.预混燃烧

D.闪燃 E.爆炸燃烧 2.燃烧产物会对人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其中燃烧的主要燃烧产物是( )。 A.氰化氢 B.一氧化碳 C.氨气 D.二氧化碳 E.二氧化硫 3.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其中大部分燃烧的必要条件有( )。 A.可燃物 B.氧化剂 C.明火 D.引火源 E.链式反应自由基 4.燃烧按照其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可分为( )。 A.闪燃 B.爆炸 C.自燃 D.点燃 E.着火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练习题第1章 信息资源检索基础知识

第1章信息资源检索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文献的三个基本属性是知识性、物质性和(D) A.符号性 B.交流性 C.传递性 D.记录性 2.在信息概念的诸多层次中,最重要的两个层次是从客体出发的本体论层次和从主体出发的(B) A.客观论层次 B.认识论层次 C.主观论层次 3.通常依据信息表达形式和所依附的载体将信息资源分为口语信息资源、体语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和(A) A.实物信息资源 B.记录型信息资源 C.多媒体信息资源 D.样本信息资源 4.一般是以纸张为存储载体,以印刷技术为主要记录手段,如油印、胶印、复印、激光打印等的文献信息资源是(D) A.书写型信息资源 B.记录型信息资源 C.声像型信息资源 D.印刷型信息资源 5.属于一次信息资源的是( A ) A.期刊论文 B.百科全书 C.综述 D.文摘 6.文献检索工具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四种检索工具:目录、文摘、索引和 ( B ) A.书目 B.题录 C.摘要 D.年鉴

7.在布尔检索法中,“A or B”表示査找出( C ) A.含有检索词 A同时含有检索词 B的文献 B.含有检索词 A而不含检索词 B的文献 C.含有 A、B之一或同时包含 AB两词的文献 D.含有检索词 B而不含检索词 A的文献 8.使用国家图书馆的高级检索方式,检索式“主题=(民用飞机)”的含义是(A) A.检索主题词字段含有民用飞机的记录 B.检索作者字段含有民用飞机的记录 C.检索标题字段含有民用飞机的记录 D.检索关键词字段含有民用飞机的记录 9.以刊载新闻为主的出版周期最短的定期连续性出版物是(B) A.图书 B.报纸 C.期刊 D.会议论文 10.用来组配检索词的并列关系的组配运算符是(A) A.逻辑“与” B.逻辑“或” C.逻辑“非” D.以上均不是 11.以磁性材料为载体,以磁录技术为主要记录手段而形成的,如磁带、磁盘、光盘等的文献信息资源是( C ) A.多媒体信息资源 B.记录型信息资源 C.声像型信息资源 D.机读型信息资源 12.二次检索指的是(C ) A.第二次检索 B.检索了一次之后,结果不满意,再检索一次 C.在上一次检索的结果集上进行优化的检索 D.与上一次检索的结果进行对比,得到的检索 13.检索语言中,用未经规范化处理的自然语言词汇表达的是( D ) A.标题词 B.主题词 C.叙词 D.关键词 14.检索有关“飞机”、“车辆”、“轮船”等文献,从理论上说主题词应该是( D ) A.“飞机”、“车辆”、“轮船”任意一个 B.“交通工具” C.“飞机”、“车辆”、“轮船”三者 D.这三个词的任意一个加上“交通工具” 15.位置检索主要有词位置检索、同字段检索和 ( A ) A.同句检索 B.F算符检索 C.L算符检索 D.X算符检索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掌握燃烧的四种类型,熟悉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的特点以及燃烧产物的概念和几种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燃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燃烧方式与特点及燃烧产物等相关内容,是关于火灾机理及燃烧过程等最基础、最本质的知识。 第一节燃烧条件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通常看到的明火都是有焰燃烧;有些固体发生表面燃烧时, 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是没有火焰产生,这种燃烧方式则是无焰燃烧。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助燃物)和温度(引火源)。当燃烧发生时,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如果有一个条件不具备,那么燃烧就不会发生。如图1-1-1 图1-1-1 着火三角形 一、可燃物 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如木材、氢气、汽油、

煤炭、纸张、硫等。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按其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 二、氧化剂(助燃物) 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如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的氧气。普通意义上,可燃物的燃烧均指在空气中进行的燃烧。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低氧含量要求,氧含量过低,即使其他必要条件已经具备,燃烧仍不会发生。 三、引火源 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引火源。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小点火能量要求(见本篇第三章第三节),只有达到一定能量才能引起燃烧。常见的引火源有下列几种。 (1)明火。指生产、生活中的炉火、烛火、焊接火、吸烟火,撞击、摩擦打火、机动车辆排气管火星、飞火等。 (2)电弧、电火花。指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电气开关及漏电打火;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火花;静电火花(物体静电放电、人体衣物静电打火、人体积聚静电对物体放电打火)等。 (3)雷击。雷击瞬间高压放电能引燃任何可燃物。 (4)高温。指高温加热、烘烤、积热不散、机械设备故障发热、摩擦发热、聚焦发热等。 (5)自燃引火源。是指在既无明火又无外来热源的情况下,物质本身自行发热、燃烧起火,如黄磷、烷基铝在空气中会自行起火;钾、钠等金属遇水着火;易燃、可燃物质与氧化剂、过氧化物接触起火等。 四、链式反应自由基

电路理论基础习题答案

电路理论基础习题答案 第一章 1-1. (a)、(b)吸收10W ;(c)、(d)发出10W. 1-2. –1A; –10V; –1A; – 4mW. 1-3. –0.5A; –6V; –15e – t V; 1.75cos2t A; 3Ω; 1.8cos 22t W. 1-4. u =104 i ; u = -104 i ; u =2000i ; u = -104 i ; 1-8. 2 F; 4 C; 0; 4 J. 1-9. 9.6V,0.192W, 1.152mJ; 16V , 0, 3.2mJ. 1-10. 1– e -106 t A , t >0 取s . 1-11. 3H, 6(1– t )2 J; 3mH, 6(1–1000 t ) 2 mJ; 1-12. 0.4F, 0 . 1-13. 供12W; 吸40W; 吸2W; (2V)供26W, (5A)吸10W. 1-14. –40V , –1mA; –50V, –1mA; 50V , 1mA. 1-15. 0.5A,1W; 2A,4W; –1A, –2W; 1A,2W. 1-16. 10V ,50W;50V ,250W;–3V ,–15W;2V ,10W. 1-17. (a)2V;R 耗4/3W;U S : –2/3W, I S : 2W; (b) –3V; R 耗3W; U S : –2W, I S :5W; (c)2V ,–3V; R 耗4W;3W;U S :2W, I S :5W; 1-18. 24V , 发72W; 3A, 吸15W; 24V 电压源; 3A ↓电流源或5/3Ω电阻. 1-19. 0,U S /R L ,U S ;U S /R 1 ,U S /R 1 , –U S R f /R 1 . 1-20. 6A, 4A, 2A, 1A, 4A; 8V, –10V , 18V . 1-21. K 打开:(a)0, 0, 0; (b)10V, 0, 10V; (c)10V,10V ,0; K 闭合: (a)10V ,4V ,6V; (b)4V ,4V ,0; (c)4V ,0,4V; 1-22. 2V; 7V; 3.25V; 2V. 1-23. 10Ω. 1-24. 14V . 1-25. –2.333V , 1.333A; 0.4V , 0.8A. 1-26. 12V , 2A, –48W; –6V , 3A, –54W . ※ 第二章 2-1. 2.5Ω; 1.6R ; 8/3Ω; 0.5R ; 4Ω; 1.448Ω; . R /8; 1.5Ω; 1.269Ω; 40Ω; 14Ω. 2-2. 11.11Ω; 8Ω; 12.5Ω. 2-3. 1.618Ω. 2-4. 400V;363.6V;I A =. 5A, 电流表及滑线电阻损坏. 2-6. 5k Ω. 2-7. 0.75Ω. 2-8. 10/3A,1.2Ω;–5V,3Ω; 8V ,4Ω; 0.5A,30/11Ω. 2-9. 1A,2Ω; 5V ,2Ω; 2A; 2A; 2A,6Ω. 2-10. –75mA; –0.5A. 2-11. 6Ω; 7.5Ω; 0; 2.1Ω. 2-12. 4Ω; 1.5Ω; 2k Ω. 2-13. 5.333A; 4.286A. 2-14. (a) –1 A ↓; (b) –2 A ↓, 吸20W. 2-16. 3A. 2-17. 7.33V . 2-18. 86.76W. 2-19. 1V , 4W. 2-20. 64W. 2-21. 15A, 11A, 17A. 2-23. 7V , 3A; 8V ,1A. 2-24. 4V , 2.5V, 2V. 2-26. 60V . 2-27. 4.5V. 2-28. –18V . 2-29. 原构成无解的矛盾方程组; (改后)4V,10V . 2-30. 3.33 k , 50 k . 2-31. R 3 (R 1 +R 2 ) i S /R 1 . 2-32. 可证明 I L =- u S /R 3 . 2-33. –2 ; 4 . 2-34. (u S1 + u S2 + u S3 )/3 . ※ 第三章 3-1. –1+9=8V; 6+9=15V; sin t +0.2 e – t V. 3-2. 155V . 3-3. 190mA. 3-4. 1.8倍. 3-5. 左供52W, 右供78W. 3-6. 1 ; 1A; 0.75A. 3-7. 3A; 1.33mA; 1.5mA; 2/3A; 2A.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要实现信息化就必须依靠完善的网络,因为网络可以非常迅速地传递信息。因此网络现在已经称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对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1网络的类别 为了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网络,下面把网络进行分类以便学习: 1.1.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即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这个简单的定义可以看出,计算机网络涉及到四个方面的问题。 (1)计算机网络中包含两台以上的地理位置 不同具有“自主”功能的计算机。所谓“自 主”的含义,是指这些计算机不依赖于网 络也能独立工作。通常,将具有“自主” 功能的计算机称为主机(Host),在网络中

也称为结点(Node)。网络中的结点不仅 仅是计算机,还可以是其他通信设备, 如,HUB、路由器等。 (2)网络中各结点之间的连接需要有一条通 道,即,由传输介质实现物理互联。这 条物理通道可以是双绞线、同轴电缆或 光纤等“有线”传输介质;也可以是激光、 微波或卫星等“无线”传输介质。 (3)网络中各结点之间互相通信或交换信 息,需要有某些约定和规则,这些约定 和规则的集合就是协议,其功能是实现 各结点的逻辑互联。例如,Internet上使 用的通信协议是TCP/IP协议簇。 (4)计算机网络是以实现数据通信和网络资 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共享为 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网络中需配备 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包括网络通信协 议(如,TCP/IP、IPX/SPX)和网络操 作系统(如,Netware、Windows 2000 Server、Linux)。 1.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引言 本篇消防基础知识部分全篇共分为四章十五节。 其中,燃烧基础知识一章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及其特点,燃烧产物等内容;火灾基础知识一章主要涉及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内容; 爆炸基础知识一章中主要介绍了爆炸的概念及分类,爆炸极限,爆炸危险源等内容;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一章主要介绍了爆炸品,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等内容。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 了解燃烧的概念及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熟悉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的特点。 掌握燃烧产物的概念和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燃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及其特点,以及燃烧产物等相关内容,是关于火灾机理与燃烧过程等最基础、最本质的知识。 第一节燃烧条件 知识点:燃烧条件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加火源条件就产生了)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 可燃物 助燃物(氧化剂) 引火源(温度)

燃烧发生时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如果有一个条件不具备,那么燃烧就不会发生。 一、可燃物 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如木材、氢气、汽油、煤炭、纸张、硫等。 按其所处的状态——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可燃气体。 二、助燃物(氧化剂) 助燃物——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如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的氧气。 普通意义上,可燃物的燃烧均指在空气中进行的燃烧。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低氧含量要求,氧含量过低,即使其他必要条件已经具备,燃烧仍不会发生。 三、引火源(温度) 引火源——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可燃物只有达到一定能量才能引起燃烧。常见的引火源: (1)明火——指生产、生活中的炉火、烛火、焊接火、吸烟火、撞击、摩擦打火、机动车辆排气管火星、飞火等。 (2)电弧、电火花——指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电气开关及漏电打火,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火花,静电火花(物体静电放电、人体衣物静电打火、人体积聚静电对物体放电打火)等。产生电弧和电火花的主要原因是:高压击穿,导线短路,绝缘导线外绝缘层损坏,开断感应电路产生拉弧现象。电弧是大量电火花汇集成的。 (3)雷击——瞬间高压放电能引燃任何可燃物。 (4)高温——指高温加热、烘烤、积热不散、机械设备故障发热、摩擦发热、聚焦发热等。 (5)自燃引火源——指在既无明火又无外来热源的情况下,物质本身自行发热、燃烧起火,如白磷、烷基铝在空气中会自行起火;钾、钠等金属遇水着火;易燃、可燃物质与氧化剂、过氧化物接触起火等。 四、链式反应自由基 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能与其他自由基和分子起反应,从而使燃烧按链式反应的形式扩展,也称游离基。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第1章习题答案详解

答案1.7 解:如下图所示 ① ②③④⑤ 1A 2A 1A 8V 6V 7V 5V 1i 2i 4i 3 i 1A 1l 2l 3l 4l (1)由KCL 方程得 节点①: 12A 1A 3A i 节点②:411A 2A i i 节点③:341A 1A i i 节点④:23 1A 0i i 若已知电流减少一个,不能求出全部未知电流。(2)由KVL 方程得 回路1l : 14 12233419V u u u u 回路2l : 15 144519V-7V=12V u u u 回路3l : 52 511212V+5V=-7V u u u 回路4l : 5354437V 8V 1V u u u 若已知支路电压减少一个,不能求出全部未知电压。答案1.8 解:各元件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如图所示。 元件1消耗功率为: 11110V 2A 20W p u i 对回路l 列KVL 方程得 21410V-5V 5V u u u 元件2消耗功率为: 2215V 2A 10W p u i 元件3消耗功率为: 333435V (3)A 15W p u i u i

对节点①列KCL 方程4131A i i i 元件4消耗功率为: 4445W p u i 答案1.9 解:对节点列KCL 方程 节点①: 35A 7A 2A i 节点③: 47A 3A 10A i 节点②: 534 8A i i i 对回路列KVL 方程得: 回路1l : 1 3510844V u i i 回路2l : 245158214V u i i 答案1.10 解:由欧姆定律得 130V 0.5A 60i 对节点①列KCL 方程 10.3A 0.8A i i 对回路l 列KVL 方程 1600.3A 50 15V u i 因为电压源、电流源的电压、电流参考方向为非关联,所以电源发出的功率 分别为 S 30V 30V 0.8A 24W u P i S 0.3A 15V 0.3A 4.5W i P u 即吸收4.5W 功率。 答案1.12 解:(a)电路各元件电压、电流参考方向如图(a)所示。由欧姆定律得 S /10cos()V/2A 5cos()A R i u R t t 又由KCL 得 S (5cos 8)A R i i i t 电压源发出功率为 S S 2 10cos()V (5cos 8)A (50cos 80cos )W u p u i t t t t 电流源发出功率为

王燕凌电网络-第一章网络理论基础解析

第一章 网络理论基础 第一节 网络及其元件的基本概念 一.网络基本表征量 1. 分类 基本变量:)()() ()(t t q t i t u ψ 高阶基本变量:βαβα,() () (i u 是不为0,-1的任意整数) 基本复合量:)()(t w t p 2.关系 ττd i t q dt t dq t i t ?∞-== )()() ()( (1-1-1) ττψψd u t dt t d t u t ?∞-==)()() ()( (1-1-2) )()()()(t i t u dt t dw t p == (1-1-3) τττττd i u d p t W t t ??∞ -∞ -==)()()()( (1-1-4) 二.多口元件和多端元件 1.二端元件 多端元件 (1) 二端元件: R 、L 、C 元件约束为一个方程描述,两个独立变量。 (二端网络:一个方程描述,两个独立变量。) (2) n 端元件:有n -1个电流和n -1个电压是独立变量,共(2n -2)个,有n -1个 约束方程。 2.多端元件和“端口”的概念 (1)“双口”是最简单的多口。 (2)端口:端口电流相等。 条件:端口与端口之间无任何联系。 例: N 1不是双口网络, N 2 是双口网络。

3.n +1端元件与n 端元件等效 (p2图1-1-1) 例:三极管 任选一点为参考点,则为二端口元件。 三.容许信号与赋定关系 1. 容许信号偶(Admissible Signal Pair ) p2 或:元件给定的电流(压)时的电压(流)值,记{})(),(t i t u ,是一对激励和响应的关系。 2. 赋定关系(Constitutive Relation ) p2 四.网络及其元件分类依据 1. 集中参数元件 p3 分布元件 附:均匀传输线特性方程:p3 本书只讨论集中参数网络。 2. 时不变元件(Time-invariant ) 时变元件(Time-varying ) (1) 定义:p3 (2) 应用 例1:判断独立电压源t E t u ωsin )(=是否是时不变元件。 证明:设{})(),(11t i t u 是任意一对容许偶,τ是任意常数, )(sin )(1τωτ-=-t E t u ,此时是一个滞后于)(t u 角度为τ的另一个电压, 电源不容许有这个电压。 所以独立电压源是时变元件。 例2:证明 const R =是时不变元件。 证明:设{})(),(11t i t u 是任意一对容许偶,11Ri u =,有激励)(1τ-t i ,τ是任意 常数,则)()(11ττ-=-t Ri t u ,)(1τ-∴t u 与)(1τ-t i 也是任意一对容许 偶, 所以R 是时不变元件。 (3)时不变网络 p4 由独立电源和时不变元件组成的网络,。本书重点讨论该种网络。 理解:t E t u ωsin )(=作为元件是时变元件,但作为激励,可组成时不变网络(电 路)。 3. 线性与非线性元件 p4 (1)定义:p4 (2)应用

第一篇第一章 燃烧基础知识。

串讲实务第一篇XF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1,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 2,常见的引火源。 3,大部分燃烧发生的四个必要条件。 4,链式反应自由基也称为 5,燃烧分为。 着火方式分为。 爆炸最重要的特征是。 爆炸主要是指。 爆炸分为。爆炸主要是指化学爆炸。 6,按燃烧物形态分为。 焦炭燃烧发生在固相,为无焰燃烧(异相燃烧)。 ◎气体燃烧分为。 ?扩散燃烧比较稳定,火焰温度相对较低,扩散火焰不运动,不发生回火现象。?预混燃烧可能会发生回火,往往形成动力燃烧(爆炸)。 ◎液体燃烧的本质是蒸发燃烧。闪燃是可燃液体独有的现象。闪燃即一闪即灭的现象。 ◎闪点的定义。是指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可燃液体或固体表面产生的蒸气,在实验火焰作用下,发生闪点的最低温度(新教材修改了定义)。 饱和蒸汽压越高,闪点越低。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如果液体的温度低于闪点,则液体是不会发生闪燃的,更不会着火。 ◆沸溢(扬沸)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举例:原油,重油,沥青油) a.原油具有形成热波的特性,及沸程度宽,密度相差较大。 b.原油中含有乳化水,水遇热波变成蒸汽。 c.原油粘稠度较大时,水蒸气不容易从下向上穿过去。 ◆喷溅。当热波打到水垫,使水垫的水大量蒸发,蒸汽体积迅速膨胀,以致把水垫上面的液体层,抛向空中,向罐外喷射,这种现象叫喷溅。一般情况下,发生沸溢要比发生喷溅的时间早得多。 ◎固体燃烧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四种。表面,蒸发,分解,熏烟燃烧。 ◆蒸发燃烧。(钾,钠,硫,磷,松香,蜡烛) ◆表面燃烧。(木炭,焦炭,铜铁等。又称无焰燃烧,异相燃烧。) ◆分解燃烧。(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 ◆熏烟燃烧,又称阴燃,是固体材料特有的燃烧形式。 ◎燃点: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物质在外部引火源作用下,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新教材修改)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 ◆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时,一般用闪点;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 用燃点来衡量。 ?燃烧产物分为。 [] CO2,H2O,SO2为完全燃烧产物。 [] CO,NH3,醇类,醛类,类是不完全燃烧产物。 ◎烟.主要是燃烧产生的,悬浮于大气中,能被人们看到的直径一般极小的碳黑离子。烟气具有减光性。 ◎火灾中,死亡人员中大约有75%是由于吸入毒性气体而致死。 ?二氧化碳无毒,但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 ?一氧化碳是火灾中致死的主要燃烧产物之一,他对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气高出250倍。 7,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称高聚物,如 塑料,橡胶,合成纤维)先软化熔融,再热分解,后着火燃烧,热分解是关键阶段,其燃烧主要是分解产物中的可燃气体的燃烧,一般发热量较高,燃烧速度较快,发热量较大,产生有害气体。 ◎木材的燃烧存在两个比较明显的阶段:一是有焰燃烧阶段,即木材的热分解产物的燃烧,二是无焰燃烧阶段,即木碳的表面燃烧。 1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2017.01.13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表 1 28页, 习题1.18 图中受控电压源应改为“受控电流源”,正确图如下: 2 37页第 12行原为: 电流源与电阻并联的等效电路 改为:电流源与电导并联的等效电路 3 108页第8行和第9行原为: 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87.26S '=≈VA 电源电流 /10.85I S U ''=≈ A 改为 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15.79S '=VA 电源电流 /10.53I S U ''=≈ A 3-2 117页 例题4.18根据式(4.108)……,应为式(4.93) 3-3 128页,习题4.4图(c)中电感值j 15-Ω应改为j 15Ω 正确图如下: (c) 4 128页,习题4.6中10C X =Ω,应该为10C X =-Ω; 5 129页 图题4.9原为 改为 6 130页 题图4.15 原为

R i U +- o U +-改为 R i U +- o U +-7 132页,习题4.38中S 20V U =&,100rad/s ω= 改为S 200V U =∠?&,10rad/s ω=; 7-1 141页 例题 第三个公式应为A C U '' 8 170页,习题6.2中用到了谐振的概念来解题,在本章不合适,另换一个题。将原来的 题改为: 6.2 图示RLC 串联电路的端口电压V )]303cos(50cos 100[11ο-+=t t u ωω,端口电流A )]3cos(755.1cos 10[1i t t i ψωω-+=,角频率3141=ωrad/s ,求R 、L 、C 及i ψ的值。 u + - 图题6.2 9 194页 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6Hz ,通频带为750Hz 到1kHz 改为 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5Hz ,通频带宽度为250Hz , 10 255页,图9.2(c )中的附加电源错,正确图如下: (c) - + )( s U C 11 273页,习题9.18中 211R =Ω改为 210R =Ω 12 346页第六行公式有错,书中为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题库3-0-6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题库3-0-6

问题: [单选]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气体,其爆炸下限为() A.≤10% B.≥10% C.10% D.10% 实际应用中,通常将爆炸下限10%的气体归为甲类火险物质。实务教材P28和P47表2—2—3。

问题: [单选]二氧化碳灭火剂主要靠()灭火。 A.降低温度 B.降低氧浓度 C.降低燃点 D.减少可燃物 在着火场所内,可以通过灌注不然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气、蒸汽等,来降低空间的氧浓度,从而达到窒息灭火。

问题: [单选]泡沫灭火剂灭火的主要机理是()。 A.冷却、窒息 B.抑制燃烧链式反应 C.降低氧浓度 D.降低温度 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系统在喷水的同时,喷出泡沫,泡沫覆盖于燃烧液体或固体的表面,在发挥冷却作用的同时,将可燃物与空气隔开,从而可以灭火。 11?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d563621.html,

问题: [多选]固体可燃物燃烧方式主要有以下()。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表面燃烧 D.阴燃 E.预混燃烧 根据各类可燃固体的燃烧方式和燃烧特性,固体燃烧的形式大致可分为5种,其燃烧各有特点。分别是蒸发燃烧、表面燃烧、分解燃烧、熏烟燃烧(阴燃)、动力燃烧(爆炸)。实务教材p6

问题: [多选]同种物质的热导率的会因()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A.材料的结构 B.材料的密度 C.材料的湿度 D.材料的温度 E.材料的化学组成 不同物质的导热能力各异,通常用热导率,即用单位温度的梯度时的热通量来表示物质的导热能力。同种物质的热导率也会因材料的结构、密度、湿度、温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实务教材。实务教材p1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