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学习题(三)

生态学习题(三)

生态学习题(三)
生态学习题(三)

第三章强化训练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表示种群相对密度的是[ ]

A.一亩地有20棵杨树

B.10只/hm2黄鼠

C.100个/hm2鼠洞

D.50ml水中有100个草履虫

2.下列属于构件生物的是[ ]

A.牛

B.蛔虫

C.珊瑚虫

D.青蛙

3.下列不属于单体生物的是[ ]

A.一群羊

B.一窝小鸟

C.一只鸡

D.一棵松树

4.用方差/平均数比率检测生物分布型时,以下比值为均匀分布的是[ ] A.s2/m=0

B.s2/m=1

C.s2/m显著大于1

D.s2/m显著小于1

5.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实际出生率称为[ ]

A.绝对出生率

B.专有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生态出生率

6.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的形状为基部较狭、顶部较宽,这样的种群属于[ ] A.增长型种群

B.稳定型种群

C.下降型种群

D.混合型种群

7.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三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 ]

A.凸型曲线

B.凹型曲线

C.对角线型曲线

D.S型曲线

8.d N/dt=rN(K-N/K)这一数学模型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是[ ]

A.无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B.有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C.无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D.有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9.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在种群数量变动中属于[ ]

A.季节消长

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平衡

10.旅鼠和北极狐的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的周期为[ ]

A.1~2年

B.2年

C.3年

D.3~4年

11.种群在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密度增长最快时的个数数量为[ ]

A.小于K/2

B.等于K

C.等于K/2

D.大于K/2

12.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 ] A.原始合作

B.竞争

C.中性作用

D.偏利作用

13.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二者都必然有利,这种关系为[ ]

A.偏利作用

B.互利共生

C.原始合作

D.中性作用

14.寄生蜂将卵产生寄生昆虫的卵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这种物种间的关系属于[ ]

A.偏利作用

B.原始合作

C.偏害作用

D.拟寄生

15.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 ]

A.寄生

B.拟寄生

C.互利共生

D.偏利共生

16.下列生物之间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

A.人与饲养的家畜

B.蜜蜂与其采访的植物

C.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

D.豆科植物与固氮菌

17.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5个期中,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称为[ ] A.加速期

B.转折期

C.减速期

D.饱和期

18.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量一半时,种群的[ ] A.密度增长越来越快

B.环境阻力越来越大

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

D.密度越来越小

19.不符合增长型的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的是[ ]

A.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B.生产量为正值

C.年龄锥体下宽、上窄

D.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20.种群为逻辑斯谛增长时,开始期的特点是[ ]

A.密度增长缓慢

B.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C.密度增长最快

D.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21.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

A.季节性消长

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的爆发

22.欧洲的穴兔于1859年由英国澳大利亚,10几年内数量急剧增长,与牛羊竞争牧场,成为一大危害。这种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

A.种群大发生

B.生态入侵

C.不规则波动

D.种群大爆发

23.下列动物的种群数量不能够长期地维持在某一水平的是[ ]

A.大型有蹄类

B.食肉类

C.一些蜻蜓的成虫

D.蝗虫

24.在渔业生产上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海洋捕捞时,应使鱼类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 A.K/2

B.K

C.K/4

D.K/3

25.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为[ ]

A.均匀分布

B.成群分布

C.随机分布

D.带状分布

26.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生命表称[ ] A.动态生命表

B.表态生命表

C.同生群生命表

D.综合生命表

27.下列不属于初级种群参数的是[ ]

A.性比

B.出生率

C.死亡率

D.迁出率

28.下列属于次级种群参数的是[ ]

A.种群增长率

B.出生率

C.死亡率

D.迁入率

29.以下不能够表示种群密度的是[ ]

A.每片叶子上的蚜虫数

B.每棵树上的蚂蚁数

C.每100毫升水中的草履虫数

D.老鹰每天捕捉的兔子

30.海狗科的婚配制度为[ ]

A.一雄一雌

B.一雄多雌

C.一雌多雄

D.不规则制

31.距翅水雉的婚配制度为[ ]

A.一雄一雌

B.一雄多雌

C.一雌多雄

D.不规则制

32.丹顶鹤的婚配制度为[ ]

A.一雄一雌

B.一雄多雌

C.一雌多雄

D.不规则制

33.营兼性孤雌生殖的蚜虫其无性生殖时产生的全部雌虫的卵是[ ] A.单倍体

B.二倍体

C.3倍体

D.4倍体

34.在植物界雌雄异株的植物占有花植物种类的[ ]

A.80%以上

B.50%左右

C.20%左右

D.5%左右

35.银杏为[ ]

A.雌雄异株

B.雌雄同株

C.雌雄异花

D.雌雄同花

36.高斯(Cause)将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在一起饲养,最后的结果是[ ] A.二者可以长期共存

B.只剩前者

C.二者都灭亡

D.只剩后者

37.下列生物属于r-对策的是

A.银杏

B.大象

C.丹顶鹤

D.蝗虫

38.下列不属于r-对策的生物是

A.蛔虫

B.天牛

C.白蚁

D.闪蝶

39.下列不属于K-对策的生物是

A.大熊猫

B.金丝猴

C.白暨豚

D.细菌

40.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为

A.气象学派

B.生物学派

C.食物因素学派

D.自动调节学说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种群的内分布型(或种群的空间格局)大致可分为三类。

2.种群是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3.种群是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4.一个种群所包含的个体数的多少称。

5.单位空间内种群个数目的多少称为。

6.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

7.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

8.成群分布的原因是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群居性和社会行为及。

9.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把种群分为3个基本类型。

10.近代生物种群衰落和消亡的速度大大加快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过渡利用和。

11.生物种内关系主要包括密度效应、、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12.植物密度效应的2个基本规律是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和。

13.两物种生活在一起,对二者都有利(但非必然),这样的种间关系属于。

14.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被称为。

15.地理物种形成学说物种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地理隔离、独立进化和。

16.物种形式方式一般分为异域性物种形成、邻域性物种形成和三类。

17.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的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的进化现象称。

18.为持续获得最大的捕捞量,海洋捕捞时,应使鱼类种群数量保持在水平上。

19.当褐家鼠随船进入太平洋许多岛屿后,原岛上主人——缅鼠(生态习性与褐家鼠同)随之灭绝的道理是。

20.从生态对策看,通常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缺乏保护后代机制、子代死亡率高、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的生物称之为。

21.从生态对策看,通常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较完善的保护后代机制、子代死亡率低、通常不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的生物称之为。

22.由一个共同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的现象,称为。

23.逻辑斯谛方程的重要意义是:①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②它也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③。

24.由于人类有意识工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

25.一些一年只繁殖一次的昆虫,假如其种群增长不受密度制约,该种群的增长方式为。

26.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加新上体的数目称。

27.种群中每个个体的绝对出生率称为。

28.种群处于理想状态下的出生率称为。

29.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的出生率称。

30.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的死亡率称。

31.种群在某特定环境条件下的死亡率称。

32.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的种群属于。

33.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的种群属于。

34.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的种群属于。

35.仅包括各年龄组存活或死亡数据的生命表称为。

36.根据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测资料编制而成的生命表称。

37.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而编制的生命表称。

38.在简单生命表的基础上增加了描述各年龄出生率数据的生命表称。

39.种群呈指数增长的首要条件是。

40.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的首要条件是。

41.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两个特点是:①;②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42.种群性比中,到个体性成熟为止的♀/♂叫做。

43.表示幼年死亡率很高的存活曲线为。

44.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不受任何环境条件制约、处于最适环境状态时的种群最大瞬时增长率称。

45.种群数量出现持久性下降称。

46.在一定的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几乎一样,这一密度效应规律称为。

47.决定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可能是。

48.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由于地理屏障将两个种群彼此隔离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与基因交流被称作。

49.生物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的“对策”叫做。

50.寄生者和寄主由于协同进化使得有害的负作用。

51.欧洲穴兔在澳大利亚成灾后,最后是引入才将其种群数量和危害控制住。

52.近海海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爆发性增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称。

53.动物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其他同种成员入侵的空间称。

54.在社会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等级顺序称。

55.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对二者都有利(但非必然),二者的关系是一种。

56.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对二者都必然有利,二者的关系是一种。

57.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二者彼此无影响,二者的关系是一种。

58.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一种受抑制而另一种无影响,二者的关系是一种。

59.两竞争物种之间的是由于资源缺乏时产生的一种间接性抑制,这种竞争称为。

60.两竞争物种之间是一物种直接抑制另一物种,这种竞争称为。

61.基因频率在小种群中随机增减的现象称。

62.在自然选择中,当环境条件对靠近种群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中间的那些个体有利,而淘汰两侧的“极端”个体时,其选择结果属于。

63.在自然选择中,当环境条件对种群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一侧的“极端”个体有利,而使平均值向一测移动,其选择结果属于。

64.在自然选择中,当环境条件对种群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两侧的“极端”个体有利,而不利于中间个体,其选择结果属于。

65.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发生在配子上的选择类型称为。

66.在自然选择中如果个体的行为有利于其亲属的存活能力和生育能力的提高,并且亲属个体具有某些同样的基因,则可出现。

67.一个物种种群如果可以分割为彼此多少不相连续的小群,自然选择可在小群间发生,这样的自然选择称为。

68.在自然选择中由于最强壮最活跃的雄性能获得交配机会,从而使这些特征在后代中不断强化发展,这样的自然选择类型称。

69.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由于地理屏障将两个群彼此隔离开,阻碍了群间个体交换,从而使基因交流受阻,称之为。

70.两个地理上和生殖上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地进化,适应于各自的特殊环境,称之为。

71.假如地理隔离屏障消失,两个种群的个体可以再次相遇和接触,但由于基因交流已成为不可能,因而成为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

72.生殖隔离发生在合子形成之前,阻碍受粗和合子形成,这种生殖隔离称之为。

73.生殖隔离发生在合子形成以后,虽然两性配子可以受精并形成合子,但合子没有生活能力,或只能发育为不育的杂种,这种生殖隔离称之为。

74.配合前隔离如果是由于两个种群虽分布于同一地理区域,但各有自己的栖息地而造成的生殖隔离,称之为。

75.配合前隔离如果是由于两个种群虽有共同的分布区,但性成熟时间不同造成的生殖隔离,称之为。

76.配合前隔离如果是由于两个种群交配前的行为不同,使彼此不能相容和交配而造成的生殖隔离,称之为。

77.配合前隔离如果是由于动物的生殖器官不同,植物花的构造不同,阻止两种种群间的交叉受精的生殖隔离方式,称之为。

78.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

79.人类与农作物和家畜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

80.白蚁肠道内的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一种。

81.裂唇鱼与笛鲷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82.在动植物死体上营寄生生活的生物称。

83.基因频率在小的种群里随机增减的现象称。

三、简答题

1.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2.动态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的区别。

3.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的含义。

4.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

5.动物的领域性及决定领域面积的规律。

6.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

7.生物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8.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9.自然选择有哪些类型?

10.K-对策者生物与r-对策者生物的主要区别。

11.何谓重捕标志法?写出其计算公式。

12.动物婚配制度的类型。

13.捕食及其类型。

14.食草作用的特点。

15.世界上大部分绿色植物没有被动物吃尽的原因何在?

16.为什么有些农作物必须轮作而不宜连作?为什么在群落中某种植物的存在会引起另一些植物的消退?

17.4种种群调节假说的主要论点分别是什么?

18.为什么说种群也是进化单元?

19.以选择结果来划分,自然选择可分为哪些类型?

20.自然选择除个体单位以外还有哪些生物学单位的选择?

21.什么是地理物种形成学说?

22.什么是合子前隔离?有哪些形成方式?

23.什么是合子后隔离?有哪些形成方式?

24.异域性物种形成往往可分为哪些形成方式?

25.领域性物种形成及其过程。

26.同域性物种形成及其过程。

27.岛屿上物种形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8.捕食者不能对被食者过捕有何进化意义?

29.为什么说强大的生殖力是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高度适应?

30.生物的适应相对性有哪些原因?

31.再现自然选择的生物学单位应具备的特征。

32.造成东亚飞蝗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3.种群衰落和灭亡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应采取什么对策?

34.最后产量恒值法则的形成机理是什么?

35.特化型花在进化中的好处是什么?

36.早稻为何不宜连作?

37.什么是营养恢复假说?

四、论述题

1.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2.论述捕食者与猪物的协同进化。

3.论述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4.论述物种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方式。

5.试述捕食对种群数量和质量的调节作用。

6.试述种群分布型的方差/平均数比率检测法。

7.试述常用生命表的主要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8.论述植物对食草作用的补偿作用和防止御反应。

9.论述植物物种形成的特点。

10.论述种群自动调节的机制。

11.论述r-对策在进化上的意义。

12.论述K-对策在进化上的意义。

13.淡水湖泊浮游植物每年春秋两次密度高峰的形成原因。

14.远东阿穆尔地区森林脑炎发病高峰的3年周期性的成因。

15.以鸟为例论述婚配制度与环境资源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D

4.A

5.D

6.C

7.A

8.D

9.B 10.D 11.C 12.D 13.B 14.D 15.C 16.C 17.B 18.D 19.D 20.A 21.D 22.B 23.D 24.A 25.B 26.B 27.A 28.A 29.D 30.B

31.C 32.A 33.B 34.D 35.A 36.B 37.D 38.D 39.D 40.B

二、填空题

1.随机型、均匀型、成群型

2.群落

3.种群

4.种群大小

5.种群密度

6.迁入率和迁出率

7.种群增长率

8.环境资源贫富分布不均

9.增长型、稳定型、下降型

10.栖息地被破坏

11.动植物行为

12.-3/2自疏法则

13.原始合作

14.他感作用

15.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16.同域性物种形成

17.协同进化

18.K/2(或环境最大容纳量的一半)

19.种间竞争排斥原理

20.r-对策者生物

21.K-对策者生物

22.适应辐射

23.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24.生态入侵

25.无密度制约的离散型种群增长

26.绝对出生率

27.专有出生率

28.最大出生率

29.实际出生率(或生态出生率)

30.最低死亡率

31.实际死亡率(或生态死亡率)

32.增长型种群

33.稳定型种群

34.下降型种群

35.简单生命表

36.动态生命表(或同生群生命表)

37.静态生命表

38.综合重合表

39.无密度制约

40.受密度制约

41.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42.第二性比

43.凹型曲线

44.内禀增长率

45.种群衰落

46.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47.资源的分布

48.地理隔离

49.生态对策

50.有减弱的倾向

51.粘液瘤病毒

52.赤潮

53.领域

54.社会等级

55.原始合作

56.互利共生

57.中性作用

58.偏害作用

59.资源利用型竞争

60.直接干涉型竞争

61.遗传漂变

62.稳定选择

63.定向选择

64.分裂选择

65.配子选择

66.亲属选择

67.群体选择

68.性选择

69.地理隔离

70.独立进化

71.建立了生殖隔离机制

72.合子前隔离

73.合子后隔离

74.栖息地隔离

75.时间隔离

76.行为隔离

77.生殖器官隔离

78.偏利共生

79.互利共生

80.互利共生

81.互利共生

82.尸养寄生物

83.遗传漂变

三、简答题

1.答: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大体分3类:

(1)种群密度或空间格局。

(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和迁出率。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

(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2.答:动态生命表是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这类生命表亦称同生群生命表。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而静态生命表中个体出于不同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

3.答:dN/dt=rN(1-N/K)=rN(K-N/K)

式中:N表示种群大小;

t表示时间;

dN/dt表示种群变化率;

r表示瞬时增长率;

K表示环境容量。

或写该方程的积分式:N t=K/(1+e a-n)

式中: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

a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4.答:要点:

(1)季节消长;

(2)不规则波动;

(3)周期性波动;

(4)种群爆发或大发生;

(5)种群平衡;

(6)种群的衰落与灭亡;

(7)生态入侵。

5.答:领域性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空间,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其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的行为。决定领域面积的几条规律:

(1)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

(2)食肉性种类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性种类大,并且体重越大,这种差别也越大。

(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周期性变化,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例如,鸟类一般在营巢期中领域行为表现最强烈,面积也大。

6.答:(1)种群出生率是描述任何生物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或速率。出生率还可分为下列几种:①绝对出生率;②专有出生率;③最大出生率;④实际出生率,亦称生态出生率。

(2)死亡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表示;也可以用死亡的个体数与开始时种数个体数之比来表示。死亡率亦可区分为以下几种:①最低死亡率;②实际死亡率,或生态死亡率。

7.答:有8种基本类型:①偏利;②原始合作;③互利共生;④中性作用;⑤竞争;⑥偏害;⑦寄生;⑧捕食。

8.答: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9.答:(1)以选择结果分三类:①稳定选择;②定向选择;③分裂选择;

(2)以生物学单位分四类:①配子选择;②亲属选择;③群体选择;④性选择。

10.答:r-选择的生物通常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高,通常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善于利用不稳定的栖息环境。小型生物多属,r-选择者,往往在细菌和昆虫中发现r-对策者。

K-对策者生物,它们通常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低,通常不具较强的扩散能力,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一般,大型生物多属K-对策者。人们通常可在脊椎动物和大型种子植物中找到典型的K-对策者。

11.答:标示重捕法。在调查样地上,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后释放,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动物的总数,即

N :M=n:m

M n

N M ?=

12.答:(1)一雄多雌制:一雄多雌制是最常见的婚配制度;

(2)一雌多雄制:与一雄多雌制比较,动物中一雌多雄是很稀见的;

(3)单配偶制:动物中单配偶制是比较少见的,只有鸟类以一雄一雌制较普遍,哺乳类动物中单配偶制是一个例外。

13.答:一种生物攻击、损伤或杀死另一种生物,并以其为食,称为捕食,前者称为捕食者,后者称为猎物或被食者。对捕食的理解,有广义或狭义两种,广义的捕食包括四类:

(1)典型捕食,指食肉动物吃食草动物或其他动物,例如狮吃斑马;狭义的捕食就指这一类。

(2)食草,指食草动物吃绿色植物,如羊吃草。

(3)寄生,指寄生物从宿主获得营养,一般不杀死宿主。

(4)拟寄生者,如寄生蜂,将卵产在昆虫卵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宿主。

14.答:食草作用的特点是:

(1)被食者只有部分机体受损害,通常捕食者只采食植物的某一部分,留下的部分能够再生;

(2)植物本身没有逃脱食草动物的能力。

15.答:世界上大部分绿色植物没有被动物吃尽的原因有:

(1)食草动物在进化中发展了自我调节机制,防止作为食物的植物都毁灭掉;

(2)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发展了防卫机制。

16.答:因为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本种来年的生长或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抑制作用。

17.答:(1)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认为,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

(2)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

(3)强调食物因素的学者也可归入生物学派。食物短缺是最重要的限制因子。

(4)自动调节学说,主张自动调节的学者则将研究焦点放在动物种群内部。其特点包括强调种内成员的异成性,异质性可能表现在行为上、生理特征上或遗传性质上。

18.答:新物种形成是进化过程中的决定性阶段,物种进化通过种群表现出来,所以种群也是进化单位。

19.答:可以分为三类:

(1)稳定选择(stabilizing selection)当环境条件对靠近种群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中间(即具平均值的)的那些个体有利,而淘汰两侧的“极端”个体时,选择属于稳定的。

(2)定向选择(directional selection)当选择对一侧“极端”的个体有利,从而使种群的平均值向这一侧移动,选择属定向型。

(3)分裂选择(disruptive selection)当选择对两侧“极端”的个体有利,而不利于“中间”的个体,从而使种群分成两个部分。

20.答:还有以下4个生物学单位的选择

(1)配子选择(gamete selection)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可以发生在配子上,称为配子选择。

(2)亲属选择(Kin nselection) 如果个体的行为有利于其亲属的存活能力和生育能力的提高,并且亲属个体具有某些同样的基因,则可出现亲属选择。

(3)群体选择(groupselection) 一个物种种群如果可以分割为彼此多少不相连续的小群,自然选择可在小群间发生,称为群体选择。

(4)性选择(sexualselection) 由于最强壮最活跃的雄性能获得交配机会,从而使这些特征在后代中不断强化发展。

21答:地理物种形成学说认为物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理隔离造成的,根据此学说,物种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1)地理隔离通常是由于地理屏障引起的,将两个种群彼此隔离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从而使基因交流受阻。

(2)独立进化两个地理上和生殖上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地进化,适应于各自的特殊

环境。

(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假如地理隔离屏障消失,两个种群的个体可以再次相遇和接但由于建立了生殖隔离机制,基因交流已成为不可能,因而成为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22.答:合子前隔离是发生在合子形成之前,阻碍受精和形成合子的生殖隔离。大致可刘分为以下几种形成方式:

(1)栖息地隔离两个种群虽分布于同一地理区域,但各有自己的栖息地。

(2)时间隔离两个种群虽有共同的分布区,但性成熟时间不同,如成熟于不同季节。

(3)行为隔离交配前的行为不同,使彼此不能相容和交配。

(4)生殖器官隔离动物的生殖器官不同,植物的花构造不同,均可阻止两个种群间的交叉受精。

23.答:合子后隔离发生在合子形成以后,虽然两性配子可以受精并形成合子,但合子没有生活能力,或只能发育为不育的杂种。

(1)杂种的生活能力极弱,或完全不能生活。

(2)发育过程中的杂种不育,如性腺发育异常,减数分裂中断或破坏。

(3)F2代受损。F1代虽然能正常生活和生育,但F2具有很多生活能力弱和不育的个体。

24.答:异域性物种形成往往又可分为两类:

(1)通过大范围的地理分割,分开的两个种群各自演化,形成生殖隔离机制。

(2)通过种群中少数个体从原种群分离出去,到达他地并经地理隔离和独立演化而成新

25.答:邻域性物种形成是在地理分布区相邻的两个种群间的物种形成。在一个分布区很广的物种,由于边缘栖息地环境上的区别,使种群内的次群分化、独立,虽然没有出现隔离屏障(以此与异域形成II型相区别),也能成为基因流动的障碍,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生殖隔离机制而形成新种。

26.答:同城性物种形成是在母种群分布区内部,由于生态位的分离,逐渐建立若干子群,子群间由于逐步建立的生殖隔离,形成基因库的分离而形成新种。在自然界中同城性物种形成的可能性很少,一般认为寄生生物中最有可能出现同域性物种形成。因为寄生物常具有宿主的特异性,又多在宿主体内交配,所以比较容易形成与母群的生殖隔离。

27.答:岛屿由于与大陆隔离,往往易于形成适应于当地的特有种。

28.答:因为过分有效的捕食可能把猎物种群消灭,然后捕食者也因饥饿而死亡,因此“精明”的捕食者不能对猎物过捕。如:北美水韶(Mustela vison)很少捕食具有繁殖领域的成鼠,而被捕杀者多为投有领域受气候影啃而暴露在外、受伤的、有病的、年老的、无家可归的“游荡者”,这些注定要死的部分,而捕食者则是执刑的“刽子手”。

29.答:因为寄生虫在其生播史中都有其特殊的感染或人侵寄主的时期,殖力才能保证其有足够的机会转换寄主、继续繁衍。

30.答:适应相对性有三个原因:

(1)种群中经常出现基因的突变,而突变茁因的流动将阻止形成百分之百完善的适应性。个体迁入也使原有种群的羞固库增加适应于别地区环境的其他基因。

(2)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在环境变化时原采适应于某一特定环境的表现型变成了不适应或不很适应。

(3)在有限的能量和资源条件下,有机体必须把所获取的能量和资源分配给一系列彼此矛盾的目的,这包括生长、生殖÷维持消耗、防卫、修复、贮存等,因此常常采取调和的对策。

31.答:(1)这种单位具有复制自身能力;

(2)它们新产生的单位数超过其替代的需要;

(3)它们的存括挟定于某些特征;

(4)这些特征具有遗传传递的机制。

32.答:黄、淮等大河三角洲的湿生草地,若遇到连年干旱,使土壤中蝗卵的存活率提高,是造成其大发生的原因。

33.答:主要原因,不仅是人类的过度捕杀,更严重的是野生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剥夺了物种生存的条件。种群的持续生存,不仅需要有保护良好的栖息环境,而且要有足够的数量达到最低种群密度。过低韵数量因近亲繁殖而使种群的生育力和生活力衰退。

34.答;原因为在高密度情况下,植株之间的光、水、营养物的竞争十分激烈,在有限的资源中,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

35.答:特此型花在进化中的好处是:

(1)相应的传粉昆虫能“认识”这种花,通过它们在同种植物不同植株间韵采蜜增加了种内远系繁殖的机会;

(2)减少浪费在无关系植物上的花粉丢失;

(3)通过学习和进化,昆虫对这种特化型花的采蜜更有效,从而能获得更好的传粉成效。

36.答:它的根系分泌的对一羟基肉桂酸,对早稻的幼苗起强烈的抑制作用,连作时则长势不好,产量降低。

37.答:营养恢复假说是指动拇种群的周期性变动是由于在数量很高的年份,食物资源被大量消耗,植被量减少,食物的质和量下降,;幼体因营养条件恶化而大量死亡以至种群数量下降。低种群密度使植被的质和量逐步恢复,动物种群数量也再度回升,周期性变动。

四、论述题

1.答:

(1)逻辑斯谛增长是具密度效应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加了两点假设:①有一个环境容纳量;②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

(2)按此两点假设,种群增长将不再是“J”宇型,而是“S”型;“S”型曲线有两个特点:①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②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3)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

①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②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蹭长逐渐加快;

③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

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2.答: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的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又作为

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的进化现象称协同进化。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捕食者通常具锐利的爪,撕裂用的牙,毒腺……或其他武器,以提高捕食效率,猎物常具保护色、警戒色、假死、拟态……等适应特征,以逃避被捕食。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是进化过程中的一场真实的“军备竞赛”。在捕食者与猎物相互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常常是有害的“负作用”倾向于减弱。捕食者如有更好的捕食船力,它就更易得到后裔,因此自然选择有利于更有效的捕食。但过分有效的捕食可能把猎物种群消灭,然后捕食者也因饥饿而死亡.因此“精明”的捕食者不能对猎物过捕。

3.答:(1)他感作用使一些农作物不宜连作

在农业上,有些农作物必须与其他作物轮作,不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这种现象被称为歇地理象。例如,早稻就是不宜连作的农作物,它的根系分泌的对一羟基肉桂酸,对早稻的幼苗起强烈的抑制作用,连作时则长势不好,产量降低。

(2)他感作用影嫡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

他感作用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黑核桃(Juglans nigra)树下几乎没有草本植物的原因。是该树种的树皮和果实含有氢化核桃酮(1-4-5一三羟基萘j,当这种物质被雨水冲洗到土中;即被氧化成核桃酮,并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银胶菊原产于墨西哥,是一种产橡胶的草本植物,其群生时,不但本身生长不好,而且对周围植物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银胶菊植物根系分泌出反肉桂酸,抑制自身及其他植物生长。

(3)他感作用是影响植物群落演替重要的因素之一

引起植物群落演誉的原码很多,目前认为他撼作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Booth(1941)把北美草原地区弃荒地的植被演替划分为4个阶段:①有野向日葵和蒿类构成的杂草阶段,持续2~3a;②三芒草占优势的一年生禾草阶段,持续9~13a;③须芒草占优势的多年生丛生禾草阶段卜持续很长时间;④恢复到顶级群落—普列利草原。他推测第一阶段的杂草产生了抑制物质,抑制其他植物及其自身的生长,从而被第二阶段的一年生禾草所替代。对这些植物分泌物的研究结果表明,野向日葵的根分泌出绿原酸和芹绿原酸,而叶子则分泌出芨菪葶和。一萘酸,抑制了其他植物和自身的生长,因此杂草阶段持续时间不长,很快为那些不受野向日葵分泌物质影响的一年生禾草所代替,形成一年生禾草阶段。

4.答:物种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1)地理隔离通常是由于地理屏障引起的,将两个种群彼此隔离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从而使基因交流受阻。

(2)独立进化两个地理上和生殖上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地进化,适应于各自的特殊环境。

(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假如地理隔离屏障消失,两个种群的个体可以再次相遇和接触,但由于建立了生殖隔离机制,基因交流已:成为不可能,因而成为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

物种形成的方式,一般分为三类:

(1)异域性物种形成;(2)邻域性物种形成;(3)同城性物种形成。

5.答: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往往在调节猎物种群的数量和质量上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1)捕食者对猎物的种群数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例如,1905年以前,美国亚利桑那州Kaib 曲草原的黑尾鹿群保持在4000。头左右的水平,这可能是美洲狮和狼的捕食作用造成的平衡,因为食物不形成限制因素。为了发展鹿群,政府有组织地捕猎美洲狮和狼,鹿群数量开始上升,到1918年约为40000头;1925年,鹿群数量达到最高峰。约有10万头。但由于连续7年的过度利用,草场极度退化,鹿群的食物短缺,结果使鹿群数量猛降。

(2)捕食者对猎物的种群质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由于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捕食者可以作为自然选择的力量对猎物的质量起呷定的调节作用。在自然界中,捕食者种群将猎物种群捕食殆尽的事例是很少的,被捕食的往往是体弱患病的或遗传特性较差的个体,淘汰了劣质,从而防止了疾病的传播及不利的遗传因素的延续。在波兰,渔民们曾误认为水獭会把鱼类吃光,’因此加紧捕猎水獭而使它们濒于灭绝:但鱼类资源仍在不断减少,经研究发现水獭主要吃病鱼(因病鱼易被捕捉),因而也保持丁种群良好的卫生状况。水獭被消灭却引起了鱼类传染病的蔓延和大量死亡。

(3)在自然环境中,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是受许多殴素影响的,往往是多种捕食者和多种猎物交叉着发生联系。如果捕食者是多食性的,它就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食物,给自身带来更多的生存机会;也具有阻止被食者种群进一步下降的重要作用。相反,就被食者丽言,当它的密度上升较高时,可能会引来更多的捕食者,从而阻止其数量继续上升。例如,猫头鹰多以鹌鹑为食,当鹌鹑变少时,即转食啮齿类动物;在草原上,鼠类多的年份,以鼠为主要食物的黄鼠狼、狐狸、鹰等,能有效地阻止鼠类种群数目的持续上升。

6.答:方差/平均数比率是空间格局最常用的检验指标,即s 2/m 。其中,

222()[()/]

,1fx fx fx n m s n n -==-∑

∑∑

式中:x 一样方中某种个体数;

f 一含x 个体样方的出现频率;

n 一样本总数。

若s 2/m=0,属均匀分布;

若s 2

/m=1,屑随机分布;

若s 2/m 显著地>1,属成群分布。

7.答:常用生命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简单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的。

(2)综合生命表与简单生命表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描述了各年龄的出生率。

(3)动态生命表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命表或称为同生群生命表。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

(4)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静态生命表中个体出生于不同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有的学者对静态生命表持怀疑态度,但在难以获得动态生命表数据时,如果将静态生命表应用得法,还是有价值的。

8.答:(1)植物的补偿作用

植物在被动物啃食而受损害时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具有各种补偿机制。例如,植物

的一些枝叶在受损害时,自然落叶减少而整株的光合串可能增强。受害植物还可能利用贮存于各组织和器宫中的糖类得到补偿,或改变光合产物的分布,以维持根/枝比的平衡。大豆如果在繁殖期受害,能以增加种子粒重来补偿豆荚的损失。

(2)植物的防卫反应

草食动物的“捕食”还可能引起植物的防卫反应,如产生更多的刺(机械防御)或化学分泌物(化学防御)。铡如,被牛啃食后悬钩子的皮刺较未啃食过的长而尖;遭过锯蜂和树蜂危害的松树改变酚代谢,产生新的化学物;人工受伤的马钤薯和番茄能增加蛋白酶抑制物;荆豆顶枝在受到美洲兔的严重危害后,其枝条中会积累更多的毒素,变成兔所不可食的,这种化学保护可延续2~3a。

9.答:植物物种形戒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动物由于行为很发达,所以行为隔离在物种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植物是固着生活的,其构件数多少变化很大,并且营养体繁殖很普遍,所以单性可以不经交配而长久繁殖。植物还比动物易于形成多倍钵,并且新种能通过多倍体而自发地产生。多倍体有荫类,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例如一个二倍体种,具有AA,BB,CC和DD染色体,其同湖泊四借体就有AAAA,BBBB,CCCC和DDDD染色体。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韵配子可以有2与2分离、1与3分离和、4与0等情形。当二倍的配子与正常单倍体的配子结合时,就会出现三倍体杂种。三倍体杂种虽然不能有有性生殖,但可通过营养体繁殖而广布开来。许多栽培植物,如小麦、马铃薯、紫苜蓿等,都是由多倍体产生的。

植物物种形成的另一重要特点是比动物易于产生杂种后代,即杂交能育性高。例如原来由生态或地理隔离产生的两个亚种或种,当屏障打开后由杂交而产生杂种后代,此时常出现一大批各式表现型的杂种个体,可称为杂种群(hybrid swarm)。

10.答:主张自动调节的学者则将研究焦点放在动物种群内部。其特点包括强调种内成员的异成性,异质性可能表现在行为上。生理特征上或遗传性质上。自动调节学说又分为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节等。

(1)行为调节认先动物社群行为是调节种群的一种机制。当种群密度超过这个限度时,种群中就有一部分“游荡的后备军”或“剩余部分”,它们一般不进行繁殖,或者被具有领域者所阻碍,或者缺乏营巢繁殖场所,选部分个体由于缺乏保护条件和优良食物资源也最易受捕食者、疾病和不良天气条件所侵害,死亡率较高。这样,种内划分社群等级和领域,限制了种群不利圃素的过度增长,并且这种“反馈作用”随种群密度本身的升降而改变其调节作用的强弱。

(2)内分泌调节认为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内个体经受的社群压力增加,加强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影响了脑垂体和肾上腺的功能,使促生殖激素分泌减少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才生长激素的减少使生长和代谢发生樟碍,有的个体可能因低血糖休克而直接死亡,多数个体对疾病和外界不利环境的抵抗能力可能降低。另外,肾上腺皮质的增生和皮质素分泌的增进,同样会使机体抵抗力减弱,而且由于相应的性激素分泌减少,生殖将受到抑制,致使出生率降低,子宫内胚胎死亡率增加,育幼情况不佳幼体抵抗力降低。这样,种群增长因上述生理反馈机制而得到抑制或停止。从而又降低了社群压力。

(3)遗传调节认为当种群密度增高时,自然选择压力松弛下来,结果是种群内变异性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最新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精选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 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 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 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 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 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 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 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 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 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25.景观异质性形成原因:环境资源的异质性、干扰、生态演替 26.Forman景观格局的分类:均匀分配格局、聚集型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 平行格局、特定组合或空间联结

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 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 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 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 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 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 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 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 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 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 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 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 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 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 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霜害: 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超冷: 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 适应性低体温: 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贝格曼规律: 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阿伦规律: 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乔丹规律: 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生物学零度:

(完整word版)土地生态学题库

绪论 一、土地生态学:土地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结构、功能和优化利用的学科。 二、土地生态学基本任务: 1、应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 2、揭示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过程中的生态规律。 三、土地生态学基本目的:为土地利用规划、利用工程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四、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土地生态系统 五、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土地生态类型 (1) 土地生态分类, 即土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其目的是使复杂多样的土地生态系统 类型得以条理化、系统化(2) 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3)土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替。 2、土地生态评价 主要属于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 重点是土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一般包括: (1)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2)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3、土地生态规划设计 是在土地生态评价基础上开展的土地生态学重要研究内容。土地生态规划属于“总体规划”的性质,有两种情况: ①以土地生态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布局,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②充分考虑土地生态评价结果的同时,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因素而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方案。 4、土地生态整治 对影响和制约土地生态系统潜在生产力发挥的各种限制性因素的改造。内容广泛,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治理;盐碱地的治理;风沙地的治理;沼泽地的治理;受污染土地的治理; 中低产田改造;荒山荒地的开发与治理。 5、土地生态管理 土地生态管理主要是通过审查和监督各级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方案,使人类按照规定的土地用途, 合理地利用、改造和保护土地, 不断提高土地肥力和生产力, 保持土地生态平衡, 获取最优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其重点是:(1) 土地利用结构的监督;(2) 土地肥力及其变化趋势的监督;(3) 土地开发活动的监督;(4) 土地污染与环境保护的监督。 第一章生态学基础 一、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一、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它有一定的结构、一定 的边界。但是边界常常又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条件和需要来划定的。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Ⅰ生物环境: 1、生产者又称初级生产者,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这些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环境中的太阳能以生物化学能的形式第一 次固定到生物有机体中。 2、消费者不能利用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 有机物质。它们属于异养生物。 3、分解者,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生态学练习题

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 A.岩石圈的上层 B.全部水圈 C.大气圈的上层 D.大气圈的下层 答案:C 2.下列关于生态因子作用规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限制因子起主导因子作用 B.地形因子对生物的影响是间接作用 C.水分因子对农作物的影响是阶段性作用 D.不同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同等重要不可代替性,但可以相互补偿答案:A 3.关于层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 B.层和层片含义基本相同 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D.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 答案:C 4.中国植物群落分类高级单位是()。 A.群系 B.群丛组 C.植被型 D.群系组 答案:C 5.决定生物的分布范围的因子是()。

A.限制因子 B.生态幅较窄的因子 C.生态幅较宽的因子 D.主导因子 答案:B 6.顶级一格局假说的意思是()。 A.一个气候区内,只能有一种顶级群落 B.一个气候区内,可以有多个顶级群落呈不连续变化 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各顶级群落呈连续变化 D.顶级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 答案:C 7.由沿海向内陆延伸,生态系统生物量逐渐降低的原因是()。 A.光照逐渐减弱 B.温度逐渐降低 C.降水逐渐减少 D.土壤逐渐贫瘠 答案:C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常,小型动物的生长效率低于大型动物 B.通常,幼年动物的生长效率低于老年动物 C.通常,肉食动物的同化效率低于植食动物 D.从利用效率大小可以看出一个营养级对下一个营养级的相对压力答案:D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种群自动调节机制的是()。

生态学作业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ogy) 二、问答题 1.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简述生态学的几种主要定义,并以此说明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2.列出我国5位著名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生态学迅猛发展,说明其社会背景。 4.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概括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5.从生态学发展简史入手,谈谈你对该学科的总体认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表型、基因型、可塑性、环境、最小因子定律、内稳态、指示生物、光饱和点、光补偿点、生物学零度(发育起点温度)、有效温度区、温度“三基点”、有效积温、因子的替代作用、生态价(生态幅)、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阿伦规律、生态因子、光周期现象、限制因子、贝格曼规律、驯化、极端温度、等渗动物、高渗动物、低渗动物、因子补偿作用、物候、物候现象、物候学 二、思考题 1. 试述光与动物密切有关的几种生物节律,并简述其生态适应意义。 2. 简述陆栖动物的保水机制。(简述陆生动物在水代谢方面的适应性特征。) 3. 简述耐受性定律及其补充原理。 4. 举例说明限制因子概念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5. 从动植物对日照长度变化的适应出发解释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6. 简述光照强度与陆生动植物的关系,陆生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 7. 从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阐述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简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 应。) 8. 简述水生动物(鱼类)的水平衡调节机制。 9. 简述生态因子的分类类型及其生态作用特点。(如何看待生态因子的作用?) 10. 简述有效积温法则,评述其意义和局限性。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一、基本概念 种群、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种群年龄分布、种群性比 多型现象 内禀增长率 存活曲线 种群空间分布型 集合种群 密度效应、他感作用 领域行为、社会等级、利它行为 种间竞争、资源竞争、似然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 遗传漂变、奠基者事件、种群瓶颈 13.种群: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每单位空间个体的数量;生态密度-按照生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 种群年龄分布: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种群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基本参数: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4.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 15.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 16.存活曲线: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以lgn 对x作图 x 17.种群空间分布型: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分布。包括随机型,均匀型,集群型。 18.集合种群: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

19.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20.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意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入侵者等的行为 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利他行为:有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为 21.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作用 似然竞争:两个物种通过拥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其性质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类似 22.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3.遗传漂变: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 奠基者事件:当来自一个大种群的少数个体在一个新栖息地定居时,在其后续种群中的所有基因都将来自于奠基者所携带的有限遗传物质。由于种群太小使近交难以避免,隐性基因会更广泛地显示出来,使存活率下降。 种群瓶颈:小种群的持续存在会因遗传漂变而引起遗传变异的进一步丧失的现象。 二、填空题 1. 种群的年龄锥体主要有、和三种基本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 2. 生命表可分为和两大类,它们在方法上有所不同。(静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收集数据) 3. 存活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为: 、和。(凹曲线、直线、凸曲线) 4.种群的主要空间分布型:、和(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5. 生物种间的基本关系有:、、等。(共生、竞争、捕食、寄生、偏害)

中科院生态学试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态学甲 20XX年 一、名词解释并区分以下6组概念(每组8分,共48分) 1.表型适应与进化适应 2.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 3.生境与生态位 4.捕食食物链与腐尸食物链 5.上行控制效应与下行控制效应 二、问答题(从以下6题中任选5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 1、简述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并分别说明植物是如何适应水体和沙漠两种不同生境的。 2、简述种群逻辑斯蒂增长dN/dt=rN((K-N)/K)模型中的假说、参数r,k的生物学意义及r,k对策者的主要特征。 3、简述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及其特征,并论述群落演替理论对退化群落自然恢复的指导意义。 4、何谓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简述分解作用的三个过程及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 5.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阐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二种主要途径? 6、简述全球变化的主要类型,阐述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综合分析题(27分) 1、何谓外来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3分) 2、简述生物入侵的一般过程(5分)。 3、目前在我国发现了一些外来入侵的植物(如紫茎泽兰)、外来入侵的植食性动物(如美国白蛾)暴发危害。试应用你所学的知识,以某种外来入侵的植物(如紫茎泽兰)或者外来入侵的植食性动物(如美国白蛾)为例(任选其中的一种),简明扼要回答以下问题: 1)可以通过那些方法调查得出该外来种种群发生的绝对密度?(2分) 2)假设该外来种与当地另一近缘种存在着竞争关系,试建立该外来种种群(N)与当地另一近缘种种群1(N)竞争的作用关系模型,并分析它们之间竞争作用的可能结果?(5分)23)从该外来种自身遗传特性及侵入地自然、生物环境的角度,探讨该外来种暴发的可能机制?(8分) 4)根据该外来种种群暴发的可能机制,从生态系统管理角度,提出对该外来种控制的对策(4分)。 20XX年

基础生态学填空题库

基础生态学填空题库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N绪论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2.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提出并定义的。 3.种群生态学是以(种群)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 4.群落生态学以(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5.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与演替。 6.全球生态学是以(生物圈)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 7.生态学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可分为分子一基因—(细胞)一(器官)—个体—(种群)一—群落一—生态系统一—景观一—生物圈。 8.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组织层次,生态学分化出了分子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等。 9.生态学一般可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10.着名生物学家达尔文(Darwin)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对生态学和进化论作出了巨大贡献。 11.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等大致4个阶段。 12.1798年,马尔萨斯(T.Malthus)发表了《人口论》,促进了人口统计学和种群生态学的发展。 13.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植物生态学研究出现了几个着名的学派有:北欧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和(前苏联学派)。

14.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五大危机是指(人口)、(环境)、(资源)、(粮食)和(全球性变化)。 15.丹麦植物学家瓦尔明的(植物分布学)和波恩大学教授辛柏的(植物地理学)的出版,标志着植物生态学作为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的诞生。 16.1949年美国( Allee)和(Emerson)合着的、内容广泛的《动物生态学原理》一书的出版出版,被认为是动物生态学进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17.国际生物学计划(IBP)、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环境问题的科学委员会SCOPE)、(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是生态学研究的国际化的标志。 生物与环境 1.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划分,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2.(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也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3.依据生态因子的性质,把生态因子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4.苏联学者蒙恰斯基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后者又可分为(周期性)变动因子和(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农业生态学作业一试题及标准答案

农业生态学作业一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农业生态学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09-23 09:18:39 一、单选题 1. (5分) 下列()是短日照植物。 ? A. 燕麦 ? B. 油菜 ? C. 小麦 ? D. 玉米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2. (5分) 不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对策各不相同,以下哪类生物属于K对策生物?() ? A. 杂草 ? B. 细菌 ? C. 昆虫 ? D. 大型食肉动物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2 群落的基本特征 展开解析 3. (5分) 生态问题出现的主导因素是()。

? A. 粮食危机 ? B. 资源危机 ? C. 能源危机 ? D. 人口危机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1 农业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展开解析 4. (5分) 根据生态位原理,()有利于系统稳定。 ? A. 生物品种单一 ? B. 生物数量少且生态位空缺 ? C. 生态位丰富且生态位饱和 ? D. 生物的生态位重叠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2 群落的基本特征 展开解析 二、多选题 1. (5分) 植物成群分布的原因是()。 ? A. 天然障碍 ? B. 动物及人为活动 ? C. 微域差异 ? D. 繁殖特性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2. (5分)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包括()。 ? A. 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较强,流失率低 ? B. 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 C. 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 D. 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3. (5分)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包括()。 ? A.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主次之分 ? B. 生态因子具有部分补偿性因此具有完全替代性 ? C. 生态因子的作用或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要求具有阶段性 ? D. 生态因子的耦合(综合)作用特征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4. (5分) 资源转换系统的某一必要资源的输入量从零开始不断增加,开始时系统的输出量增加很快,当输入达到一定水平后,输出量增加的速度逐步减慢、停止甚至出现负值,这种现象称之为()。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说明生态学的定义 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生态学采用的方法: 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一.生物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 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 非密度制约因子:指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级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哪些方面? 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 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 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 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 也可以使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生态学试题

1.简述自然选择的类型。 答案:按其选择结果可以分为三类:①稳定选择。当环境条件对靠近种群的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中间(即具平均值的)的那些个体有利,而淘汰两侧的“极端”个体时,选择属于稳定型的。②定向选择。当选择对一侧“极端”的个体有利,从而使种群的平均值向这一侧移动,选择属定向型。③分裂选择。当选择对两侧“极端”的个体有利,而不利于“中间”的个体,从而使种群分成两个部分。5.简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存因子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则称生态因子。如:温度、湿度、氧气、食物以及其他生物等;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子(或生存条件、生活条件)。如对植物而言,光、温、水、肥、气等是其生存因子。生存因子是生态因子的子集,生态因子又是环境因子的子集。 1.论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答案: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包括: (1)综合作用,各因子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综合作用于生物; (2)主导因子作用,因子的作用有主有次;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有的因子直接影响生物,有的通过其他因子间接作用; (4)阶段性作用,因子在生物的不同发育时期作用及效果不同; (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各因子同等重要不可代替性,但可以相互补偿; (6)限制性作用,当因子超过生物的耐性范围或不适于生物,就会限制其他因子的作用,限制生物的生存发展 2.论述“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 答案:①光对生物的作用主要在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光谱成分三个方面。②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植物形态建成;植物对光强形成了阳性、阴性、耐阴等适应。③光照时间对生物的作用形成光周期;植物对光周期适应形成了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动物对光周期适应形成了长日兽类、短日兽类。④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生理生化过程产生不同影响,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伸长有抑制作用,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08

环境生态学考试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A卷 一、术语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环境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间的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往往不是单链的,营养级常错综复杂,一种消费者同时取食多种食物,而同一食物又可被多种消费者取食。食物链间交错纵横,彼此交叉相连,构成一种复杂的网状结构,这样就形成了食物网。 5、初级生产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所以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的生产。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太阳能,把无机物质合成、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性。 ①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5分) 光强对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干物质积累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光还促进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植物中的叶绿体必须在一定的光强下才能形成。黑暗条件下会产生黄化现象。 ②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5分) 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随光强的上升而提高,但达到一定值后,光强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提高,这个点称为光饱和点。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

呼吸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光合作用的速率与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此时的光强称为补 偿点。 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可将植物分为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2、简述高等植物的五个生活型。(每点2分) 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 ①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地面25cm以上,多为乔木、灌木等。 ②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cm以下,芽受土表或残留物保护。多为灌木、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在不利季节、其地上部分死亡,但被土壤和残落物保护的地下部分 仍然活着,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隐芽植物:又称地下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表以下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 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⑤一年生植物:植物只能在适宜的季节生长,以种子的形式渡过不良季节。 3、简述食物链的三种基本类型。 根据食物链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生物成员取食方式的差异,食物链可分成三种: (1)捕食食物链或牧食食物链。从活体绿色植物→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 二级肉食动物组成的食物链。如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草→蝗虫→蛇→鹰;在水域 生态系统中:藻类→甲壳类→小鱼→大鱼。(4分) (2)腐食食物链或碎食食物链。从死的动植物残体开始,食物链上的生物以微生物 和小型动物为主。如:动植物残体→蚯蚓→线虫→节肢动物。(3分)(3)寄生食物链。以活的生物有机体为营养源,取食者以寄生方式而生存的食物链。 一般开始于较大的生物,如:哺乳动物→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3分) 4、简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三种基本类型。 (1)水循环: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循环的推动下完成的。可以说, 没有水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没有生态系统的功能,也就没有生命。(3分)(2)气体型循环:大气和海洋是气体型物质循环的主要贮存库。所以,气体型循环 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关。循环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属于这一循环物质主要有C、N、O等。 气体型循环与三大全球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密切相关。(4分)(3)沉积型循环:沉积型物质循环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沉积物和土壤。其物质一 般要通过岩石风化作用和沉积物的溶解作用才能转变成可供生态系统利用的营养物质。 循环过程慢,循环是非全球性的。沉积型循环的物质主要是矿物质如:P、S、Na、Ca 5、图解磷循环的过程并说明其特点。 磷循环的特点:(3分)

生态系统生态学部分习题

生态系统生态学部分习题 一、解释下列名词: 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网生食链碎屑链营养级生态金字塔生态效率林德曼效率负反馈生态阈值初级生产量生物量生产力叶面积指数收获量法(直接收割法)次级生产生态系统的分解分解指数开放系统基础代谢熵自由能能流分析能流规律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周转率流通率蓄库活动库气体型循环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沉积型循环生态系统的发展衰老系统再循环指数燃料供能的城市—工业生态系统 二、回答下列问题: 1.何谓生态系统?各类生态系统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 3.简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生态含义。 4.放牧食物链与碎屑食物链的异同。 5.说明生物量和生产量概念的区别及相互联系。 6.简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物量及其测定方法。 7.说明用黑白瓶法测定水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原理和方法,并按下表计 算某池塘各水层的净生产量、呼吸量和总生产量。 3 8.简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何区别和联系。 9.说明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素。 10.试述提高第一性生产力的途径。 11.说明初级生产力随系统发育年龄的变化及其与人类利用的关系。 12.举例说明次级生产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3.试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及过程。 14.人工砍伐森林对生态系统营养物质收支情况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15.以碳循环为例说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及其生态学意义。 16.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7.你认为诸因素是如何决定生物群落种的多样性的? 18.请简述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19.稳定、成熟的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哪些生态特征? 20.请举例说明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后是如何通过反馈功能进行自我调 节、重新达到稳定的? 21.为什么说在生态进化过程中R-对策者以“量”取胜,而K-对策者以“质” 取胜? 22.何谓系统生态学与系统分析?试述其主要论点、内容及用途。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湛师生命科学学院20 至20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普通生态学》试卷(试题编号GE001)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陆生群落的成层结构是不同高度的植物或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在空间上的垂直排列结果。例如,发育成熟的森林中,通常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成层结构是自然选择地结果,它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一般层片比层次的范围要窄,因为一个层次的类型可由若干生活型的植物组成。 三、不定项选择题(本题10小题,每题1.5分,共15分) 1、r-对策生物的主要特点有AC 。 A 体型小 B 体型大 C 生殖力强D生殖力弱 2、在诸生态因子中BD 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A 能替代少数其他因子

《生态学》作业参考答案

《生态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Meta-种群:是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繁殖体或生物个体交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2.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3. 次生演替:是指开始于次生裸地,即不存在植被,但在土壤或基质中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裸地(如森林砍伐迹地、弃耕地)上的群落演替。 4. 边缘效应:是指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5. 初级生产量: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量,也称第一性生产量。 6.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该定义包含了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7. 岛屿效应:在气候条件相对一致的区域中,岛屿中的物种数与岛屿面积有密切关系,岛屿面积越大,物种数目越多。 8. 主导因子:在诸多的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 9.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10.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11. 物种多样性:是指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及种类,强调物种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代表着物种演化的空间范围和对特定环境的生态适应,是进化机制的最主要产物。 12.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13. 耐性限度: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条件,而且生物有机体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限和下限,这个界限即耐性限度。 14. 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5. 光周期现象:生物的许多生命活动受日照长短控制的现象。 16.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之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出现很相似的现象。 17. 生态恢复:是指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使受损的生态系统返回到它先前的,或类似的、或者有用的状态。 18. 同资源种团: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19. 原生演替:是指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即完全没有植被并且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替。 20. 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是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21.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 22.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