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浅谈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浅谈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作者:李静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8期

[摘要]创作理念是随着社会的变化、社会观念的演进,以及人们对创作认识的深入而发生变化的,不管是传统理念还是发展的理念,它本身没有好和坏、先进和落后的区分。但是怎样和观众更贴切、怎样给观众更多的思考余地,以及怎么开阔创作的思野,诸如此类的问题毫无疑问地成为创作者不断研究的课题。我国的电视纪录片随着时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创作的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理念变化趋向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078-02

在我国电视开播的时候就有纪录片了,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真正蓬勃发展起来还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我国进入一个社会的转轨期,社会的经济结构、伦理价值、道德观念都发生了重大的转移。那个时候,社会普遍的文化心态是:厌恶虚假,渴望真实;回避空谈,力求实际;远离梦幻,追求现实。也就是说,历经苦难的国人活得越来越实在,要求越来越实际。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所生存的社会,关注事态的变革和发展。而此时随着电视成为每个家庭的必需品,电视纪录片也深受欢迎。纪录片反映了真实社会的生存状态,也让观众感到自己已经融入社会群体之中,同社会更贴近,纪录片让观众更加了解社会。所以,当时的电视纪录片绝大多数是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也适时地赢得了观众的青睐。

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纪实派,他们几乎把“纪录”与“纪实”等同,追求一种“新闻现实”,此类纪录片也创造了我国纪录片创作的高峰,引起了电视界甚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不过近几年,纪录片的另一种创作理念正在悄然地形成。

2001年,在第六届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的评选中,由湖北电视台导演张以庆执导的纪录片《英与白》获四项大奖,引起了评委及观众的强烈反响。《英与白》似乎给沉寂许久的纪录片界带来一丝生机。

《英与白》一开头就紧紧地锁住了观众的目光:镜头中所有的景物和人都是180度的翻转,观众眼前的世界都是正反颠倒的,这样一组镜头增强了观众的好奇心,往下看才知道是出自一只大熊猫的视角,它隔着栅栏,在杂技团的饲养室里攀爬。喜欢仰卧的大熊猫看世界当然是反的。这是一组有趣然、也有指向的镜头,采用的是隐喻表现手法,是纪录片常用的手法,但是这组镜头也为整部片子定下了不同于其他纪录片的基调。英与白的错位和所谓的异化都是由此发生和继续的。创作者用熊猫的眼睛代替自己的眼睛和镜头,所以也可以说是创作者的主观干预。《英与白》作者在《纪录和现实》一文中说:“我们纪录在录像带上几百个小时的东

西被我们称为…素材?。是什么东西的…素材?呢?不就是…想法?…观念?…主题?这些主观领域的素材吗?”他由此断言:“对于任何一部纪录片,这个过程都是思想操作的过程。”

其实,导演张以庆的这种主体性,在他之前创作的《舟舟的世界》中就已经表现出来。在片中,创作者记录舟舟的弱智生活,但并不是他最终的目的,他通过弱智青年指挥家舟舟,热情地呼唤人性,赞美人性,这就是一种主观抒情。纪录片《英与白》也再一次生动地演绎了张以庆的这种主观创作理念。所以有人说,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界,张以庆是自觉地运用、公开地倡导主体理念的重要人物。

然而张以庆的创作理念也遭到了国内一些同仁的强烈反对。电视理论专家洪国航批评说,《英与白》不是真正意义上拍出来的,而是编出来或是想出来的,它逐步印证和阐述作者理性化的观点。洪国航认为,纪录片应该尊重和纪录事实,不能因为自己的需求改造事实,纪录片创作不允许虚构细节,否则就意味着纪录片的消亡。

梁蓬飞、殷俊认为,张以庆的作品不仅突破了影像表现形式,而且还过度膨胀了纪录片本体意义,使纪录片偏向创作主体,而且是主观表现,颠覆了作为独特电视文艺形式的真正价值,他们认为这是创作主体的价值选择和再现客体的本体元素的双向异化。

纵观人类历史,凡有思想观点的激烈冲突与争论时,必然孕育着真理的萌芽和新的真理诞生。对《英与白》褒贬不一的评论中,或许可以发现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观念的变化,以及基本创作新的趋向。在回顾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时,不难发现,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以及文化背景、大众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的。

一、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一)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注重教化和指导

列宁说纪录片“是形象化的政论”。其实,列宁的这段话的原意是:新闻片要有适当的形象,就是说,它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然而,却被后人误解为纪录片的定义。

当时的创作特征是:第一,声画分离。既以解说为主、画面为辅,大多是声画不一,也就是业内说的“声画两张皮”。第二,注重文字。创造者往往根据作品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事先写好作品解说文字,再按次开始拍摄。第三,依赖解说。通过播音或解说,把要宣传的思想直接灌输给观众,达到说教的目的。这种纪录片是顺应当时的社会需要弘扬主旋律而创作的,也是对广大受众进行思想教化和行为指导的模式之一。

那时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比较有影响的有以下几个:一个是孔令铎、庞一农在1958年拍摄的《英雄的信阳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第二个是1966年由陈汉元编辑、中央电视台摄制的《收租院》,这部片子在全国造成强烈的反响;第三个是系列电视纪录片《丝绸之路》,1981年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编辑、摄像孔令铎、屠国壁;第四个是让全国电视观众像看连续剧一样看的纪录片——《话说长江》,那是1983年由中央电视台的戴维宇、王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