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化视野下高中物理的教学策略及思考

文化视野下高中物理的教学策略及思考

文化视野下高中物理的教学策略及思考
文化视野下高中物理的教学策略及思考

文化视野下高中物理的教学策略及思考

时春华

(江苏省淮安市钦工中学,江苏淮安 223231 )

[摘要]文化视野下的物理教学是在对物理学文化意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基础,搭建台阶,渗透方法,拓宽视野等方式,将凝固的文化激活,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了解科学源流,品味科学成就,掌握科学方法,欣赏和体验科学理论本身和谐对称的意蕴。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教学中在关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同时,把握好学生近期目标和长远发展之间的平衡,让学生感受文化的精彩。

[关键词] 文化视野高中物理科学探究科学精神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 时春华,男,江苏淮安人,淮安市钦工中学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物理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社会中的物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物理教学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实践,课堂理应成为文化传播的中心。不过,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思潮及“工具理性”思想的影响,我们的物理教学注意了教学进度,却缺少了应有的从容与淡定,导致许多教学内容成了压缩饼干。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多地侧重于物理知识的认知,剥离了物理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思想与创新智慧,淡化了科学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的人文启示等科学本质,从而使学生难以全面地体会物理文化的精髓。这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对物理学习的热情。为解决上述问题:物理教学应以文化为根基进行课堂建设,通过强化基础,搭建台阶,渗透方法等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了解科学源流,品味科学成就,掌握科学方法,欣赏和体验科学理论本身和谐对称的意蕴。本文拟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的相关案例为蓝本,谈谈笔者的做法及思考。

1 对文化及物理学的文化意义的认识

文化是与人类的出现相伴而生的。对于文化的理解,古今中外可以说是见仁见智。我们认为:“文化指一个民族、集体或者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与信仰的总和。”[1]实际上,文化就在我们生活中,我们也生活在文化中。文化需要我们亲身感受和体验,需要我们试着去解释和提炼。这或许正是文化的张力与魅力所在。

物理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文化体系。物理文化“是古代哲学家、近现代物理学家和物理工作者,历经数千年逐步创造的物理知识体系、观念形态、价值标准及约定俗成的工作方法的总和。”[2]物理文化跟人类的其他文化一样,可以“分为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次。”[3]物理文化的器物部分是物理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观察和测量器具、相关的实验设备等。物理文化的制度部分包括从事物理学活动的各种建制,主要有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出版部门、法规章程等。物理文化的观念层次,是物理文化的内核,包括物理学知识、物理学思想、物理学的方法以及所蕴含的科学精神等。

物理学是一种生动和重要的人类文化活动。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指出:“科学是人类智力发展中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4]物理学具有鲜明的文化品格,因此,物理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物理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物理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2文化视野下物理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筹划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灵活处理的过程,[5]它由动态的教学活动和静态的内容两个维度构成。由于教科书中的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6]为了让学生感受物理文化的精彩,我们将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放在17世纪到21世纪初,这一跨度为400年的背景上进行审视,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适当选择、重组,将凝固的文化激活,把教学活动转变为历史上文化创造者与今天学习者之间的对话活动,进而加强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1注重基础,搭建台阶,循序渐进,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稳步提高

“注重基础”是指对重要的基础知识的阐述力求准确清楚、层次分明、严谨扎实,以充分体现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性。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使学生学会所教内容,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前提是学懂物理,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高中物理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我们解决这一矛盾的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分散难点,搭建台阶,循序渐进,以使学生稳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登山活动类似,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5m的峭壁,不算高,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专门的工具、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却难以攀登;东岳泰山1524m,不可谓矮,但是一般的人都能登上泰山极顶,这是因为泰山开凿了所有健康人都能接受的台阶。教学也是这样,搭好合适的“台阶”既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教学艺术之所在。下面我们以“矢量”的教学为案例,谈谈我们对教材的处理。

高中学生对矢量的认识必须突出两点:方向性和运算法则。这对高一学生来说,两者都不容易。对矢量教学是从力开始,还是从运动开始,两者之间谈不上孰优孰劣,但是如果从力开始,学生学习了力的方向后,紧接着就要学习矢量相加法则,难点相距太近,效果不好。我们依托教材,从直线运动教学开始,采用分散、渗透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矢量的概念。

2.1.1 通过位移教学初让学生初步接触矢量

直线运动教学中,学生先学习位移,通过位移初步接触矢量。我们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启发,使学生认识到“像位移这样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7]这里只是描述了矢量的一个特征,但它不是矢量的定义。

2.1.2通过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感知矢量运算

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物理①》第13页中有一个“思考与讨论”题: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出发,向北走40m到达C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 m,到达B点。在纸上用有限线段表明他第一次、第二次的位移和两次行走的合位移。三个位移大小各是多少?你能通过这个实例总结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吗?

学生通过同学从A到C再到达B的过程,在具体的数量关系中,体会到A到C再到达B的位移正好满足“勾股定理”。这里并不

要求形式完整地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或者三角形法则,但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思考,最终的位移并不是30 m 与40m 相加就可以得到的,达到这一层次就可以了。教学中要让学生心存疑问,学生存疑是探究的开始,学生对矢量这一问题不自觉做出或浅或深的猜想与假设……。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是非常有意义的。

2.1.3 通过“力的合成”实验让学生探究矢量相加的法则

学习“力的合成”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求合力的方法,此时,为矢量定义已经有了基础。

2.1.4 对矢量进行定义

到了“力的分解”,我们重新研究《物理①》第13页中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对比位移合成的三角形定则与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过程中,理解两者之间的一致性。此时,科学定义矢量已经水到渠成,我们把“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

2.1.5 通过应用让学生深化对矢量的理解

知道了定义并不等于深刻掌握了这个概念。我们以课本提供的 “速度矢量”为例,详细地讨论速度1υ、2υ与它们的变化量υ?之间的方向关系。

到了《物理②》通过研究“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及“抛体运动的规律”,进一步加深对矢量的理解。在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时,又一次运用矢量之差的方法。

经过这么几个台阶,加之高中近一年时间内学生对跟矢量相关问题的感悟,学生对于矢量的认识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 基本概念及规律的教学,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实验为依托,以动态、发展的观点把握知识的性质与本质,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理解教学中的知识问题,则可以实现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相知”、“相遇”。

2.2 渗透方法,让学生在经历与体验中掌握科学探究的要素,理解物理学研究的范式

“渗透方法”是指在展现具体的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贯穿物理研究方法、思维方法。我们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把科学过程和思维方法,引入物理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物理思想及科学精神。”

[8]

2.2.1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理解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一般都是从对具体事物认识开始的,但是又不止于具体的事物,人们总是试图揭示特殊现象背后蕴藏着的普遍规律。我们以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方向的教学为例展开讨论。

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按下面的思路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方向。用细线系一个小石块,手握细线的另一端把它抡起,使它绕着手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石块没有沿切线飞出去,那是因为受到了细线对它的力,这个力指向圆心;石块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因此也是指向圆心的。由此得出结论: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是指向圆心的。

这个教学思路的问题是:从一个特例得到的结论没有进行分析就推广到一般情形了。如果经常这样处理,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形成以偏概全的思想方法。

我们对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方向问题这样展开。先按照以前的思路进行讨论。接下来可以再给出一个案例:地球绕太阳做(近似的)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可能沿着什么方向?仿照以前的思路得出结论:在这两种情形中加速度方向是指向圆心的。

然后,我们可以用运动学的方法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矢量方向间的关系,通过理论探究得到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这一过程中,对加速度的方向的讨论时并不涉及任何石块、小球、地球等具体的物体,因而得到的是普适的结论。

不借助实例,同样可以得出结论,那么,实例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实例给了我们强烈的提示:虽然没有十分的把握,但很可能是这样的!没有逻辑推理不可能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而脱离实际的推理可能使我们迷失方向。

2.2.2 教学中注意通过问题的解决,示范物理研究的规范化方法

物理学中,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特点,解决起来要遵从不同的程序,也就是说有不同的规范。问题解决方法与解决问题的程序有很大的关联,好的操作程序隐含了正确的思维方式。教师的典型示范对于学生习得合理的程序很重要。平抛运动教学时的操作程序如下:(1)建立坐标系和坐标原点。(2)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3)分析小球中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情况(4)得到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根据这一思路,下面拟以平抛运动的教学片断为案例谈谈我们的做法。

对于抛体运动,我们以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为支架,将平抛运动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让学生仿照在学习运动合成与分解时对红蜡块问题的处理程序,得出平抛运动轨迹的表达式、速度的大小及方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研究抛体运动时,我们所用的思想与在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时强调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一种重视理论分析与演绎思维的方式。理论的正确与否有待实验的检验。

我们做下面的演示实验:如图所示,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A 球水平飞出;同时B 球被松开,做自由落

体运动。学生观察到两球同时落到地面。把整个装置放在不同高度,重新做此实验,结果两小球总是同时落地。

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平抛运动的频闪照片,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测量与思考。(1)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应该是匀速直线运动,即小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应相等,你的测量结果如何?(2)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应是自由落体运动,即小球通过的位移应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你的测量结果怎样?请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加速度的大小。(3)根据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及对频闪照片的测量与分析,你的结论如何?请将结论与上面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比较。

上述教学片断中,理论分析和实验检验相结合,定性观察和定量的数据分析相伴随。这一教学过程包含了理论探究、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体现了探究未知物理问题的一般范式。

科学并非自然本身,它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过程与产物,因此,学生学习的科学内容不再是独立于人生的冷冰冰的公式和法则。我们的教学必须使学生在从事具体活动的同时,积极进行独立于活动之上的思考,在获得具体可见的收获的同时,增强精神与人格力量;在徜徉于经历与体验的同时,看到科学内容背后人的智力活动。如此,则可鼓励和发展学生求知与质疑的天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3 渗透物理学史,让学生了解科学源流,引领学生与先贤对话,感受科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部物理学史是人类艰苦探索科学真理的历史,它记录了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它渗透着理性、求真的科学精神及价值、理想、信念等人文情怀,其丰富的内容,决定了它特有的教育功能。

2.3.1 将凝固的文化激活,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将凝固的文化激活”是指让学生置身于历史背景下,经历一次次的“发现”之旅,通过前人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探究。下面以“科学的转折:光的粒子性”教学片断为例,介绍一下我们的做法。

光电效应是认识光的粒子性的重要依据。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论后,由于其太具革命性,包括普朗克自己在内的一批科学家都处于犹豫、徘徊之中,他们被量子论这一革命性的观点吓坏了,爱因斯坦用量子论的思想对光电效应的解释是科学转折的重大信号,此后,更多的科学家开始关注普朗克的量子论,并开创了新的局面。具体教学的线索如下:

光电效应实验规律的研究

用经典光的电磁理论解释实验规律(只有部分能解释)

难以解决的矛盾

爱因斯坦光量子的假设(以普朗克能量子假说为基础)

数学推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与实验事实的对照(密立根实验)

综观上述线索,不难发现,在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的历史过程中,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及论证等要素十分突出,实验所起的作用也十分明显。

教学中,在做好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经典的电磁理论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结果发现经典的电磁理论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要圆满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确实需要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利用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光电效应中经典电磁理论与实验规律的矛盾迎刃而解。1921年,爱因斯坦因这一成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理解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说含义的基础上,明确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说与普朗克量子假说的区别。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说不是对普朗克量子假说的简单移用,而是大踏步的前进。爱因斯坦在思想上完全接受量子观点,而普朗克则在犹豫,甚至在退步;另外,爱因斯坦还发展了量子化观点,他认为电磁波不仅在发射和吸收时是不连续的,而且电磁波就是不连续的,并提出了光子的概念。

密立根的光电实验是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正确性的一个判决性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利用课本例题提供的数据,测出普朗克常量,关注密立根实验的方法论上的意义。

1918年,普朗克因为对量子理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发表领奖演说中,普朗克指出:爱因斯坦跨出了说明物质世界具有量子性质的真正一步。[9]

经过这样的处理,教材静态的文本就成了活的载体。这时展示在学生面前的物理学“不是一般定律汇编,也不是一本把各种互不相关的论据集合在一起的总目录,它是用来自由地发明观念和概念的人类智力的创造物。”[10]

2.3.2 渗透相关理论建立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心路历程,把握科学精神的精髓

教学中渗透一些相关理论建立过程中科学家的心路历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有助于学生理性怀疑意识的建立和批判精神的形成。

密立根的光电实验从1904年开始,历经10年,1914年发表初步成果,由于密立根实验全面证实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光量子理论开始得到人们的承认。

1923年,在诺贝尔奖的领奖演说中,密立根曾直言不讳地表明自己实验的本来目的是证明经典理论的正确性。他说道:“经过十年之久的试验、改进和学习,有时甚至还遇到挫折,在这之后,我把一切努力从一开头就针对光电子发射能量的精密测量,测量它随温度、波长、材料(接触电动势)改变的函数关系。与我自己预料的相反,这项工作终于在1914年成了爱因斯坦方程在很小的实验误差范围内精确有效的第一次直接实验证据,并且第一次直接从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数h。”[11]密立根对量子理论的保守态度有一定的代表性,普朗克借助能量子假说,得出黑体辐射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公式,与实验符合之好令人击掌叫绝。对于一位物理学家,还有什么能比自己的理论被实验证实更为欢欣鼓舞吗?但是,普朗克却被自己的发现弄得惶恐不安。因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不只是物理学家,就是整个科学界都认为,一切自然过程都是连续的。在此大背景下,普朗克的惶恐也是情有可原的。普朗克曾就自己的发现对儿子说:“要么是荒诞无稽的,要么也许是牛顿以来物理学的最伟大的发现之一”[12]

综观科学发展的历程,一种新的思想、新观念,要让人们接受,也包括让最初萌生这种思想和观念的人自己完全接受,需

要时间,也需要更多的人对这种思想和观念的深入解析。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曾说:“对旧有知识的熟知和对新事物的敏感是一个人创造力的基础和源泉”[13]物理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对新事物敏感的思维品质,鼓励他们敢于解脱传统,勇于提出新见解,假以时日,学生的创新意识或能逐渐养成。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历史实例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看到,科学事业是富有哲理的,是社会性的活动,是充满人性的。”[14]科学活动的成果无论是多么抽象,它的起源和发展的本质却是人性的,是人的满怀激情的活动。若想预见科学的未来,正确的方法是研究它的历史和现状。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有助于展示科学的魅力,有助于学生认识科学思想发展的脉络,有助于学生历史地、辩证地审视科学家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探索,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文化意义,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4 打开一些“窗口”,渗透物理学的技术应用,使物理教学更具开放性

打开“窗口”是在现有的高中物理体系中,选择一些基于物理学原理的跟生产和生活紧密关联的高新技术内容,渗透到相关的教学过程中的策略。

许多走出校门的人提到物理学大都感觉很遥远,他们或者只是想到斜面、小木块、振动的单摆等具体的物理模型,或者是想到为数不多的几个定律,如牛顿三个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定律等。这种现象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及现行物理教学缺少科学内涵、技术应用、人文精神的融合有密切关系。如果我们适当渗透物理学的技术应用,使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上述现象会大有改观。

“电阻定律”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巨磁电阻”效应,了解其在电脑、音乐播放器等数码电子产品中的应用。“全反射”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探讨光导纤维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所以能够广泛应用,光导纤维功不可没。“宇宙航行”的教学中,渗透卫星在通讯、气象等领域中的应用。教学中引入这些案例,并不占用多少时间,却能引发学生思考科学与生活及社会的联系,当学生上网、欣赏音乐、观看电视直播或者天气预报的卫星云图时,会体验到物理学就在身边。

适当打开“窗口”,还能引导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去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宇宙航行”的教学中,渗透美国“阿波罗”登月工程的相关资料,学生能够认识到美国通过“阿波罗”登月工程的实施,不仅在与前苏联的竞赛中占得先机,而且进一步巩固了其科技强国的地位。“重核的裂变”教学中,可结合链式反应,讨论原子弹与科学家的责任,并介绍正是希特勒对犹太血统的科学家的迫害,导致世界科学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学生会体验到没有学术的民主和思想的自由,就不可能有科学的繁荣。

当代许多高新技术的基本原理与高中物理的内容是有联系的,在适当的地方开一些“窗口”,引导学生向窗外的世界望一望,不仅可以促使高中物理教学与时俱进,而且能够开阔学生视野,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2.5 安装一些“接口”,适度对接基础与前沿,使物理教学呈现当代色彩

安装“接口”是在处理教材跟现代的前沿发展有关联的内容时,交代一下由此延伸出去的课题或领域,以实现高中物理与当代物理前沿的适度对接的教学策略。

人类进入21世纪已经十多年,基于物理学原理的高新技术的应用随处可见,我们的教学内容却是到了19世纪便戛然而止,这不符合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应该体现时代性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学中需要加强与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适度反映前沿发展动态,使物理教学呈现当代色彩。

“传感器的应用”的教学中,在学习电子秤的工作原理时,我们以“了解手机的摄像头的工作原理”为课题,让学生课后通过研究性学习了解CCD成像探测器的工作原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的教学中,我们在得到熵增加原理后,引入“麦克斯韦妖”这一理想实验,学生兴趣盎然,由此引起学生对“负熵与信息”等相关问题的思考。

“万有引力与航天”的教学中,我们让学生从牛顿时空观到爱因斯坦时空观之间的“漫步”,展示两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对“黑洞”的探究,激励学生对未来的探索。为什么要研究黑洞呢?著名科学家霍金做过一个意味深长的回答:“为什么人们要攀登珠穆朗玛峰?因为它就在那里”。

许多现代的前沿课题所涉及到的概念在中学物理课程中已经有所表述,只不过其内涵有所延伸和发展。安装一些“接口”,其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深入了解,而是让学生感到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其实,即使我们对这些前沿领域和课题并不作过多的展开,对学生的成长也是大有裨益的。

3文化视野下进行高中物理教学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

文化为知识的学习提供底蕴,是学生记忆、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支持系统。那种单纯以知识为旨归的教学,会使知识因缺乏文化支撑而丧失其应有的活力,课堂离不开文化,离开文化而专求知识,只能与教育的理想背道而驰。要使物理教学富有文化底蕴,必须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3.1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物理教学的品位

要高品位的进行物理教学,教师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整体上的把握,既注意高中物理本身内在的逻辑性,还要使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同时还要注意所渗透的内容对学生的适切性。

教学实践中,将一个较复杂的课题,用简朴的实验、简洁的语言,生动而又准确地呈现,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要求教师把书本、文献及从各种渠道得到的有关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删繁就简、综合整理,唯有如此,教学才能取得平中见奇的效果。

3.2文化视野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必须关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必须关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的创新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对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的传统继承基础上的扬弃。我们必须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海外之间寻找科学的、合理的平衡点。

为了使物理教学活动成为鼓励学生进行文化变革与创新的场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念,把它置于文化环境中,从知识自身的生产性出发,把知识的传递过程赋予文化变革与创新的意义。“知识的获得是由于人类战胜了常规与惯性,战胜了现成

的观点与概念,战胜了我们试图理解的对象所具有的复杂性与晦涩性。我们必须认识到,一切知识都只是重新探索的出发点。”

[15]我们的物理教学应在有限的时空中重演人类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让学生去亲历探究的过程,感受科学的启迪。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还能从中汲取前人的智慧,领悟思想方法,陶冶科学精神,从而全方位地落实物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3.3注意教学内容的适切性,把握好学生近期目标和长远发展之间的平衡

物理教学中,我们在渗透相关内容时,一是要将科学、技术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二是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审视并筛选课程内容,以腾出空间和时间,将当代科学的精华作为新的基础内容;三是要考虑到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今天学习物理不是为了明天去进一步研究物理,而是有助于今后去正确面对所遇到的大量的非物理问题作准备。

物理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获得清晰的物理概念,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掌握物质运动的规律,提升学生搜集、整理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从而为培养理想人性,为学生未来发展,为他们一生文明、健康、高质量的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在学生近期的目标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诉求之间寻找一个教学的平衡点,这是一个教师的职业底线。

物理教学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视角和路径,它像爬山一样,愈是往上爬愈能得到宽广的视野,并且愈能显示我们的出发点与其周围广大地域间的联系,但是我们出发的地点还在那里,还是可以看得见,不过显现得更小了,只成为我们克服种种阻碍后爬上山巅所得到的广大视野中一个极小的部分而已。科学讲究求真,人文注重向善,艺术致力臻美,三者尽管形成的背景、关注的对象以及涵盖的内容不同,但在深层的价值取向上,则是相通、互补的。科学、人文和艺术的共同目标指向就是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界,科学、人文和艺术就像三棱锥的三个角,当人们站在它的不同侧面底部时,它们之间相距很远,当人爬到塔的高处时,他们之间的距离就近多了,在塔的最高点时,则融合在一起。我们将科学、人文、艺术在物理课堂中融为一体之际,也就是我们的物理教学达到理想境界之时。

参考文献

[1] [英]菲利普·史密斯,文化理论-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8.

[2] 解世雄.物理文化概念的探讨[J].物理通报,2009.6:55.

[3] 李醒民.科学的文化意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30.

[4] 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86.

[5]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6] 许良英、范岱年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79.

[7] 张维善.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3.

[8] 时春华.追溯创新沿革,探讨物理教育创新[J].科技导报,2000.9:25.

[9] 张维善.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3-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0.

[10] 爱因斯坦,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 周肇威,译.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205.

[11] 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248.

[12] 张维善.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3-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9.

[13] 张维善.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3-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

[14]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S]. 戢守志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97.

[1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匡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柯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85-186.

个人简介:

时春华,1964年5月生,江苏淮安人,本科毕业,1984年参加工作,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现任教于淮安市钦工中学。大学毕业后,一直守望乡村教育,在农村中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其间,先后在徐州师范大学物理系,教育部“国培计划(2010)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广西师范大学高中物理班学习。时春华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为乡村教育,在清贫和淡泊中坚持,为学生成长,在奉献与责任之间尽师道。多年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长期担任班主任,所带班级曾多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有25篇论文先后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及省级期刊发表,主持或者参与国家、部、省及市级课题共9项。

(完整版)高中物理解题技巧

物理快速解题技巧 技巧一、巧用合成法解题 【典例1】 一倾角为θ的斜面放一木块,木块上固定一支架,支架末端用丝线悬挂一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运动,如图2-2-1所 示,当细线(1)与斜面方向垂直;(2)沿水平方向,求上述两种情况下木 块下滑的加速度. 解析:由题意可知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沿斜面运动,即小球与木块 有相同的加速度,方向必沿斜面方向.可以通过求小球的加速度来达到求解 木块加速度的目的. (1)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当细线与斜面方向垂直时,小球受重力mg 和细线的拉力T ,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2 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 合=mgsin 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 θ=ma 1 所以a 1=gsin (2)当细线沿水平方向时,小球受重力mg 和细线的拉力T ,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也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3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 合=mg /sin 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ma 2 所以a 2=g /sin θ. 【方法链接】 在本题中利用合成法的好处是相当于把三个力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则利用三角函数可直接把三个力联系在一起,从而很方便地进行力的定量计算或利用角边关系(大角对大边,直角三角形斜边最长,其代表的力最大)直接进行力的定性分析.在三力平衡中,尤其是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法求解尤为简单;物体在两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尤其合成后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更为简单. 技巧二、巧用超、失重解题 【典例2】 如图2-2-4所示,A 为电磁铁,C 为胶木秤盘,A 和C (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 ,B 为铁片,质量为m ,整个装置 用轻绳悬挂于O 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 绳上拉力F 的大小满足 A.F=Mg B.Mg <F <(M+m )g C .F=(M+m )g D.F >(M+m )g 解析: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中只有铁片在电磁铁吸引下向上做加速运动,有向上的 θ 图2-2-1 θ mg T F 合 图2-2-2 θ mg F 合 T 图2-2-3 图2-2-4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因材施教的策略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因材施教的策略 摘要: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 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 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 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关键词:初中英语;因材施教;策略 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对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创设不同层次的教 学环境,协调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把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置于不同层次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使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的教学策略。 高中学生物理学习的智能差异明显,根据学生物理学习的智能差异进行高中物理 因材施教实验将给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创造各不相同的物理学习环境,使学生在 各自的基础上物理成绩都能得到提高和进步,从而达到全面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水 平和质量的目的。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核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实验和推 广的艰难使我们必须寻求知识、能力及考试成绩多赢的新教学模式,物理课堂教 学暨因材施教模式的提出和实验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尝试。 一、制定因材施教目标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从已知到未知,从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从教学大纲的要求看要完成高中物理的学习是有一部分务必要掌握的知识和 内容的。我国欧阳钟仁教授提出的四阶段学习过程:①诱导阶段——主体化过程,包括教师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②探讨阶段——计划化过程,包括学生对 实验现象的观察,收集有关资料,进行思维和物理实验等。③整理阶段——理解 和系统化过程,包括学生整理、探讨的结果,解释某些物理实验现象,得出科学 结论等。④发展阶段——应用过程,包括对物理原理与理论的推论、引伸和创新等。从上述的四个学习阶段看,学生学习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第③和第④阶段上,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的差异则主要体现在第④阶段上,即推论、引伸和创新上。因此课堂教学目标可以分为面向全体同学的目标(基础目标),即完成学习过程中的①②③阶段和面向学习能力较强的部分同学的目标(发展目标),即完成上述的第④阶段学习过程。在制定目标时,对中上学生提出的目标,要注意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对其进行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思维、实验、观察、分析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中等学生提出的目标,要注意在 思想上使其树立奋斗目标以增强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上使其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拓展其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对中下学生提出的目标要注意重视心理因素,多给他们从回答问题中获 取成功快感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奋斗目标,恢复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其学习 物理的兴趣,使这部分学生利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基本上能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分析、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因材施教的 目标设置中要注意因势利导地使各层次学生的能力、素质都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均能得到发挥,使教师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其坚强的毅力和拼搏向上的精神,促使各层次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掌握因材施教的策略

谈高中物理创新教学策略

谈高中物理创新教学策略 摘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在教学内容的取 材和设计上,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努力扭转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启发学 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储知识,从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物理应用,变被动为主动、重视能力培养,注重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创新素质。 关键词:高中物理创新教学教学策略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是 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进而模拟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取得成就的基础上积累 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过程。创新又 是一个突变的过程,是因为它创造的事物是前人没有的,是一个全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笔者认为 ,物理教学创新应该体现以下几个基点。 一、不断开辟新思路,促进学方法创新 1、由单一运用向优化组合与综合运用转化。在每一节课中 ,教师都必须根据 教学规律,合理选择几种教学方法,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 学丰富多彩,充满活力。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既要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又要 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水平、接受能力、兴趣和爱好等诸多因素。无论 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教师都必须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真正体现新课程 标准的教学思想,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了,能力发展了,学 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2、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化、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方法 和教学模式不断问世。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复制他人的成 功做法,是促使自己迅速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有些成功的典型案例,往往具 有不可复制无法重复的属性,教师不能满足于照搬现成的做法,而必须结合实际,创 造性地借鉴先进经验,实现方法的迁移,更重要的是,在先进教学方式的示范和启发下,努力创造适合自己和适合自己的学生的独特的方法。 二、有效运用新技术,促进学手段创新 1、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为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物理课堂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努力创设生动 的教学情境。要使教学手段由单一的“黑板种田”向“多媒体展示”转变,让教学做到声、情、图并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 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新知识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2、运用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实施创新型实验教学。由于物理学是一门以 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以高中物理应特别重视实验教学。随着某些实验仪器和 设备的变革和改进,在一些特定的要求和条件下,教师和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新的实 验方案。比如,传感器技术作为现代三大信息技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及日常生活中;传感器的应用,也给测量带来了方便。我们可以通过对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模块的组合使用,设计跨章节、甚至跨学年的综合性实验,以适应高中物理“设计型实验专题”模块教学的需要。 三、努力扮演新角色,促进师生关系创新 1、教师由灌输者转为引导者。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 究中学习知识、建构知识。“课程传递不仅是一个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同时

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课本中安排了大量的课堂演示小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此外,还有不少实践性的准实验习题。所以我们说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是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能力、培养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塑造学生科学精神和培养良好品德,促进学生大脑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有效途径。 首先,谈一些仪器管理方法。在这方面,我们加强了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仪器在使用中的管理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们对学生要求严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求学生“不乱说、不乱动、细看书”。“不乱说”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和管理;“不乱动”是按分好的组坐好,使教室保持良好的秩序,使学生“动”在关键处;“细看书”则可以使学生准备充分,以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只要教师坚持严格要求,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好习惯,为上好实验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且,教师的管理要具体,检查要认真。实验中,严禁各组随便调换仪器,实验必须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后,各组组长要细心检查,因而充分保证了仪器的完好无缺,也能随时发现故障及时修复。 其次,要使实验教学坚持下来,既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又要解决方法问题。思想观念不解决,就坚持不了实验

教学,方法问题不解决,则做不好实验。 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新知识包括仪器的用途、结构、实验目的和原理、实验步骤与合理的操作顺序等常识,还包括数据处理、结论的得出等。操作技能,包括仪表读数、仪器组装调试、操作注意事项等。基本素质则包括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工作习惯等。在课堂上讲实验,最多能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技能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是根本谈不上的。而技能和素质则是学生学好物理、促进相关学科学习进步的重要因素。这甚至对学生一生的成长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接下来主要谈一些实验方法。动手实验是学生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教师在实验前应强调实验室规则和要求:(1)实验前必须完成预习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和实验原理,了解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设计好实验所用的表格。这就避免了在实验课上占用部分时间去做准备的弊端,从而赢得较为充分的动手操作时间。在学生动手前,教师最好亲手做一遍实验,把握实验步骤的难点与关键,认真测出数据,推算出误差范围。(2)在实验课上,可以先做好示范,把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给同学们讲清楚,在学生实验时加强巡视,随时掌握实验进度,统计完成情况,督促对现象和数据的记录,推广好的方法等。(3)在认真完成教材任务的基础

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第一篇 一、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方面) ( 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未能有效展现。新课标中明确“” 1.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积极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然而,在实际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地将这一要求彻底落实,在多数的教学过程中,仍是将自身放到了主体地位,将学生放到了被动的知识接受地位。另外,在某些高中,教师亦是将素质教育理念用

到了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引导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但 是,其发挥的有些过度,以至于都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无 法进行自主思考。 教学内容以及过程把握不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2. 由于新课改引发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变动过大,很多 教师一时还不能对新教材深度把握,尤其是部分经验丰富 的老教师,其依然不自觉地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至 于对教学内容的变动情况有所忽视,教学方式的创新有所 欠缺。而年轻教师尽管力求创新,但是,其缺乏实践教学 经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效仿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以至于学校整体的物理教学工作并没有有效地体现出新课“改教学理念。另外,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多数都”

是演示性实验,学生并没有进行很多的探究实验,以至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不高,更不用说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缺少融洽的师生关系。在高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3. 教师受到传统的师生关系理念影响,总是将自身摆到领导“者的位置。当学生出现错误时,经常会对学生进行指责,”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教师更是存在很多打骂学生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并逐渐对物理课程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如此,学生的厌学情绪将会直接影响到物理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学生方面问题) ( 由于高中物理课程历来都比较抽象、难懂,而且,

高考物理 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2012高考物理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在高三的最后复习阶段,学生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高考物理也就是“12道选择题、l道选作题、2道实验题和4道计算题”,总分150分.学生对于一般的物理基础题基本上没有问题,其错误大多是在不定项选择题上发生;另外,做计算题的能力还有些差,有时候没有一点解题的思路和程序,有时候理解题意有些偏差,有时候把问题搞得很复杂,有时候又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而对于实验题,简直是摸不着头脑,常考常新,基本上得不到分数.“老师?我该怎么办呢?” 上述“物理场景”具有广泛性与普遍性,是高三学生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同学们要正视问题,调整心态,充满信心,更要注重解题方法与应试技巧的积累,把自己头脑中储存的物理知识有效地转化成分数.高考——分数是硬道理,学物理不能“一看就懂,一听就会,一作就错”,而要把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转化成分数.在这里我想从“物理场景”的角度谈谈物理解题的策略与方法,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关于12道物理选择题 1.选择题失分的原因剖析 物理考试中,选择题有12题共48分,分数非常可观,故考试成败的关键在于选择题,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选择题失分较多的关键是处理题目时过于草率,这和平时的练习有直接联系.无论单选多选,处理选择题时建议把它当做稍大些的题处理.在处理大题的时候,同学们会自觉地画图、审题、弄清物理情境中出现的系统、状态与过程,挖出隐含条件,同学们格外重视这些因素,也做得比较到位.但在处理选择题的过程中,画图、审题程序往往被忽略,这样就埋下了隐患,导致丢分.所以,选择题失分不要总是归结为马虎、粗心!一定要注重审题及其他程序,不能凭一种单纯的物理感觉去解题. 2.选择题的求解技巧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些策略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些策略 高中物理学科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又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阶段。所以教师要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新形势下不断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点,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物理课堂的教学活动之中,从而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标签:学习兴趣;巧做实验;联系生活 一、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是科学文明的原动力,大凡一个人只要有所成就往往都是从兴趣开始,因此,物理教学中我们必须改变没有波澜的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产生吸引力。 一个有趣的物理实验,必然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出兴趣。这种兴趣属于直接兴趣,它具有极不稳定的因素,一旦学生没有了好奇心,兴趣便会很快消失。因此,为了使这种兴趣得以稳定、持久,教师就须在引发学生产生直接兴趣的同时,必须及时启发,多方引导。在学生的注意力停留在感性材料上时,及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随着观察、实验的进程,逐步的深入分析、研究,促其思考,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获得满意答案,给学生满足感和成功的愉悦。学习中的满足感、成功感,便激发起学习的间接兴趣,从而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稳定下来,产生持久的兴趣。 二、巧做实验 物理学科是一门由实验课和理论课组成的基础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心。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巧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巧用多媒体技术,巧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自主学习,才能提高物理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加倍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本身能训练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总结的能力,而正确得当的实验教学更能为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典型、更生动、更深刻、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感性认识。例如,在“大气压强”一课的学习中,为了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实验中,课前教师可先将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再让两个力气较大的男生上台向两边拉,并让下面的学生当拉拉队。学生花了很大的力气也无法将它拔开。在趁大部分学生不注意时,教师把气阀打开,两名学生纷纷倒地,引得学生哄堂大笑。最后教师提问,为什么起初很难拉开,而后却轻易地拉开?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这样引入新课,有活泼的形式,

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化

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化 发表时间:2019-06-13T15:10:38.14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作者:李恒光[导读] 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考虑到物理课程内容比较难以理解,大多时候仅靠老师单纯的口头讲解,学生很难理解物理现象的内在原理,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借助做实验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而有效提高物理教学的课堂效率与课堂质量。 (甘肃省张掖市张掖中学,734000) 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考虑到物理课程内容比较难以理解,大多时候仅靠老师单纯的口头讲解,学生很难理解物理现象的内在原理,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借助做实验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而有效提高物理教学的课堂效率与课堂质量。 一、课程设计和研究背景 本文以高一上册人教版物理教材必修一中的《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作为研究课题,这个实验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实验的相关要素展开深入的思考。例如,在实验开始的时候,小车应该放在什么位置,打点计时器完成工作后进行小车瞬间速度的测算应当选用纸带的哪一部分;在实验过程中,检验小车速度与摩擦力的关系时,是否需要将安装小车的木板的另一端抬起来进而增强摩擦力等,都是需要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的问题。 二、实验过程实施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样的内容啊? 生:上节课我们对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试验。 师:非常好!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点新的知识,本节课我们就物体的速度变化是否存在规律这一问题进行实验,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要进行这个实验我们需要掌握一些什么样的数据? 生:要知道物体运动过程中多个瞬间速度。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正确!那么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实验吧!首先,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有细绳和纸带、天平、砝码、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滑轮、秒表等,请同学们分组展开讨论,这些器材有哪些是用不上的,然后根据相应的工具制定实验方案。 学生们经过热烈的讨论,认为天平、秒表在实验中都是用不到的。然后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了相应的实验方案,然后派出小组代表和大家分享展示各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共同讨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案,课堂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课本上的实验方案与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分析完善实验方案,让学生们在实验中验证实验结果。 三、课程总结与反思 就高中物理教学而言,实验教学对物理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有效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总的来讲,高中物理作为一门比较难以理解的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课本上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文献综述.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的文献综述 雷伟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目前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 进入全面实施和调整阶段,本文研究了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基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诸多文献,从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现状出发对新课改实施中高中物 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梳理和思考,希望有助于广大教师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树立创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应对新课程的变化促进高中物理教育健康深入发展。 关键字: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传播,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使用,再加上广大教师的改革热情,我们的中小学课堂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但课堂教学 实践中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1]部分教师仍将把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作为 教学的唯一目标,从而使得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导致中学物理课堂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变得死气沉沉,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的课堂的确很“活跃”, 但只是形式上追实际上教师的教学目标并不明确,时间观念不强,而且对教学内容处理随意求“热闹”, 性很大,导致学生学不到真正的东西。这些现象或做法不仅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效 或低效,而且漠视了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健康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改 革的顺利进行。[2]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为我们设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目标就是要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3]因此,有必要对近期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有效 的物理课堂教学的文献做一综述,以方便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进行 该方面的研究。 本人在CNKI中模糊搜索从2000年至今的关于“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论文有总共22篇(包括10篇硕士论文、期刊11篇结果如下图所示。选择新课标

浅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

浅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 摘要: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物理定律、公式和理论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正确建立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质的飞跃,是物理教学的任务,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物理概念的抽象性及高中生认知结构中的一些缺陷,构成了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障碍。从历年的高考试卷分析及平时的测验情况看,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1引导学生建立概念 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认识论的规律,首先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认识,然后在诸多表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经过抽象和概括、分析、综合,通过类比的思维方式,建立物理概念。 比如,在讲电场、电势能这两个概念时,电场和重力场很相似,但是电场作用的效果必须在实验室才能看到,而重力场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我们身边重力场的现象都是可

以直接观察到的,所以,在学习电场前,先复习重力场,重力场是力的性质,用重力加速度来描述,重力场能的性质则用重力势能来描述。这样通过比较、对比,使学生从表象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再经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电场、电势能这种很抽象的概念,这样学生在学习概念时才不会感到空洞,也不会觉得物理概念太抽象,反而可以轻轻松松地掌握物理概念。 2透过概念表象,理解概念本质 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人们首先看出的是现象的表面特征和它与周围事物的一些联系,而对它的本质特征内在的联系却不容易看出,必须透过现象进行思维加工,最终才能形成一个概念,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我们要学好物理概念,就不能停留在现象的表面特征和外界的关系上,而要抓住它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加以理解,在头脑中形成明确而深刻的印象,例如对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不只看出人拉车、蹬地,还发现车同时也在拉人,地同时也在蹬人。从而总结出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存在于两个物体间,不管两个物体是否接触,只要相互作用,一对力总是同时产生,同增同减和同时消失的,其中力的物质性和相互性就是力的本质物质特征。速度与加速度都是表征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速度越大,表示物体运

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f609933.html, 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作者:杨连书 来源:《天津教育·中》2019年第09期 物理简单的来说就是研究万物运行发展的规律和道理。初中的物理学习仅仅介绍了一些表面和浅显的物理知识,而随着学习程度的深入和年龄及理解能力的增长,高中阶段所研究的知识更为复杂和深入,主要从牛顿力学、能量與动量、电学、磁学四大方面出发来为学生讲述一个更为多样复杂、变幻莫测的万物世界。高中物理在高中学科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师在传授知识多的同时应当帮助同学们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新课标改革下,教学更注意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如今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很难将物理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实践和研究来探讨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一种物理教学策略。本文就这种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力图解决如今高中物理教学所遇到的问题。 一、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困境 如今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许多物理教师也走入了困境,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的兴趣问题,而学生如果对物理概念不理解、有疑问,就很难学好物理。其次就是高中学生的心理比较不容易把握,这一阶段的学生处在青春期,青春期的叛逆和迷茫感是不可避免的。新课改的进程不断加深,教育教学的改良重要性已经不需要过多赘述。而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方式变革则不断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化,不断推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完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养成学生学习能动性。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这种情绪,对于叛逆的青少年以包容和鼓励,对于处在迷茫期的青少年进行引导和安慰。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和使命,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奋斗目标。 相反如果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没有做到鼓励和包容,而是贬低与漠视,那么就很可能走向另一极端。由此可以看出理解学生的心理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掌握好了学生的心理,那么对于以后的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采取鼓励方式,引导学生自行思考,使学生培养自己的物理思维,在教师的鼓励中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法,并逐渐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也可以自觉学习。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应当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实行:“立德树人”的任务,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培养全面性人才。而核心素质是否能够得到稳定的培养,是素质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与策略

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与策略 发表时间:2012-04-09T11:23:20.043Z 来源:《教育创新学刊》2012年第3期供稿作者:赵存行 [导读]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赵存行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 【摘要】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重要内容、重要方法和重要手段,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见一斑,但是在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轻方法;重讲授、轻动手;重结论、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的问题。长此以往,实验教学将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提高物理实验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每一位物理教育工作者务必要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性;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对物理实验的进一步要求。《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资源。”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感觉大多数学生对物理学习没有兴趣,导致物理成绩不理想,通过与学生沟通了解得知,其实学生并不是真正讨厌物理学习,而是没有真正感受到物理学科的魅力。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高中物理实验及其教学是物理课程和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全方位的功能。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那就是:实验教学的重视与加强,实验设备的添置与更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见怪不怪的现象,试举三例: 现象一:媒体实验就是学生通过媒体“看实验”。过去的实验“看黑板”,如今的实验“看录像”、“看投影”。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一些原本可以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却用多媒体来展示,被称为是“现代技术的运用”。 现象二:程式化实验,虽然学生动手,但以单纯的机械操作为主。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像做广播操那样,按照规定的程式进行操作,去获取教师(或书本)所要求得到的实验数据(或实验结果),而不需要去考虑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去做,更不必考虑实验中可能会存在什么问题,以及需要如何去解决。 现象三:试题实验,就是学生用笔“做实验”。由教师编制的大量实验试题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挫伤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使实验教学在“应试”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这些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那就是“重知识、轻方法;重讲授、轻活动;重结论、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长此以往,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必然会受到压抑,实验教学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由此想到,能否通过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物理实验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使实验教学走出困境?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国家不少专家学者和广大物理教师对高中物理实验的重要性的认识和感受逐步加深,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也正在密锣紧鼓地进行着。但到现在为止,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在我们国家还是不容乐观的。 1.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情况。据抽样调查,现在有些高中对专业课的实验要求普遍较高,投入的资金也很足,而作为基础课的物理实验却普遍重视不够。不少学校的物理实验数目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2、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相当数量的教师少做或不做实验,放弃了运用实验的直观教学方法这一现象必将严重妨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在实验教学的组织上,在物理成绩的考核上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实验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式呆板。3、新课程没有像过去那样规定“必做必考”的实验,而是把它融合在内容标准里了,穿插在每个章节之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实验或“说一说”、“做一做”。其目的是增强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创造性和探究性。新课程也没有规定用什么器材、什么方法,其目的是强调实验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心智技能。而新教材和考试的要求弹性较大,加之学校不能及时地配备相应的教学必备的器材,教师不做或不组织学生做实验的情况就比较普遍了。以上实验教学的现状,极大地影响着物理教学质量,与物理教学目的、教育改革的要求和物理实验教学重要地位很不相称,与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很不适应。 二、促进实验教学改革的几个策略 高中物理实验,几乎所有项目都有技能训练的要求。比如,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实验误差和数据处理,多用表测量电压、电流和电阻,练习使用示波器,以及DIS实验室的运用。要通过严格的实验训练,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模仿,达到如下的要求:能够根据实验目的,正确地选择和使用物理测量工具、物理实验装置,合理地安排实验步骤,规范、熟练地组装和调试设备,积极地完成实验操作和实验任务,并能初步学会排除实验故障,初步学会分析实验误差及其产生原因,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1、切实转变实验教学观念。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过去的观念有关,要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转变教学观念是关键。只有学校领导树立全新的观念,才能在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师资调配和其他相关方面充分考虑到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才能优化实验资源,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最大效能。只有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才能明确实验教学的新目的和新要求。新课标中的实验教学也是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中的技能,过去理解主要是操作技能,其实心智技能更重要。历史上的有名的实验之所以有名,都是因为设计巧妙,而不是因为操作者的手艺多么熟练。只有让学生知道素质教育的内涵,才能使他们从追求短期学生成绩的片面认识中转变过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有效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要真正促进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真正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创设新的实验教育情境,要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中心。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对高中学生应该掌握的物理常见实验方法做了具体的说明。如何通过高中物理教学使学生掌握技能、熟悉方法是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可以有三种方法:一是文本的研读学习,二是模仿体验,三是创新使用。改进和新增课堂演示实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实验条件、课时安排等,种种原因的限制,很多的演示实验并没有真正的开展,使得演示没有达到教材预期的效果。在演示的过程和方法上,演示者和被演示者又往往只是简单的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去考虑和联系,忽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入。只有当学生学习的内容贴近他们生活的情景,而且又具有实际的意义,这种学习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这种学习才能持续发展,不断创新。 3、1对课程规定演示实验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1)实验演示方式的改变课堂演示实验是演示实验的主体,课堂演示实验的特点是紧

浅谈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发表时间:2010-08-06T13:53:08.48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5月第3期作者:康建强 [导读]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四中学,河北张家口 075000)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152-01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谈一些个人体会,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四个方面的策略。一、备课、上课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二、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三、引导学生养成情景分析和建模的习惯。四、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时归纳、总结。 关键词:有效教学;个体差异;教学模式;情景分析;及时归纳 高中物理在多数学生看来是一门很难熟练掌握的学科。而事实上高中物理的规律性很强,只要能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就会让学生学得轻松,如鱼得水。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不论教师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得是否认真,学生学得是否辛苦,如果学生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不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一、备课、上课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师头脑中始终有个体差异意识,这样备课时才会有所体现,上课时有所落实。其次教学时必须心中装有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中下等生,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时时刻刻想到他们。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分别对待。比如:课堂提问时,对低层学生,提的问题要基础,尽可能浅显,并一点一滴地启发。通过提问使低层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中层学生,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略加提高,提一些经过思考和比较就能回答的问题。对高层学生而言,提的问题要在中层基础上深化、拓宽。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对象的整体情况选择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确定具体教学方法。在备课中,只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各尽所能,各有所得,不同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才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教师只有每一个环节中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教学才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 二、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总是要求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教师一般大多采用单一的注入式教学,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有的教师把学生实验改成演示实验,甚至干脆不做,变成黑板上讲实验。一堂课基本是教师讲到底,缺乏师生交流,学生几乎没有动手动脑练习的机会。结果是学生课堂似乎听懂了课后自己却不会做。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重教”向“重学”转变。过去的教学是以教定学,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只能被动的在下面听,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的时间都被教师占用了,学生缺少练习、体验的时间。而学习是一个需要内化的过程,我们不能指望学生课后花多长的时间来自觉学习物理这一门课。而且,从白天上课到晚上自习,间隔了较长一段时间,学生的印象已经不是那么清晰了。对有的学生来说,完成作业和练习就有了一定的困难。这种情况下,教师内容讲得再好,语言再流畅,例题再多,其课堂教学也是低效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给学生留有内化时间,要敢于精简“讲”的内容,放手给学生多“练”的机会,注意学和教的最佳结合。甚至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研讨的论坛。 其次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重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感知、推理、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揭示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不是只让学生记住这些定律、定理的内容、公式,然后让学生通过做题、练习来掌握。否则学生的学习只能是事倍功半,只能是低效的学习。 最后要重视实验操作、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自然科学,“所有的科学都是从实验开始的。”几乎每一个物理教师都能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然而确有很多教师主观认为讲实验比做实验来得轻松,更容易应付考试。宁可在黑板上不厌其烦地反复多次地去讲实验,而不是真正引导学生来操作实验。由于缺少亲身动手操作体验,印象不深,学生课上听懂课后就忘了,以致教师还得反复讲。专家认为:对于实验,讲十遍、百遍,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中的实验也越来越灵活多变,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像以往那样没有长期实验探究操作训练是很难应对高考的。 三、引导学生养成情景分析和建模的习惯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练习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练习是学生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具体学习形式,也是教师与学生书面交流的主要方式。而目前许多表述物理情景的练习题一般是通过文字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阅读再现物理情景,建立物理模型。许多习题结合生产、科技、生活,为了能够将题意表述清楚,出题人不惜文字,由于文字较多,再加上一些隐含物理含义的文字,使得情景分析变成一个重要的审题过程。很多学生由于长期受“重结论轻分析”思想的影响,急功近利,忽视情景分析,要么束手无策,要么凭大概套用某个物理规律,导致解题失误。所以,新课程背景下面对新高考,解题过程中思维重点要前移,引导学生重视情景,建模分析显得非常必要。教师应引导学生读题,说题,分析习题中的情景特点,以及遵循的规律,建立物理模型。 四、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时归纳、总结 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归纳总结就是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整理,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建构成有机的物理板块,让学生在整理中巩固提高。这就好比一个有条理的人会经常整理内务,物品摆放有序,存取自然方便,使人赏心悦目。我在物理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意探讨:①每一节课的内容,下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小结。并且要求学生在作业前将当天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②每学习一章要求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点,画出物理知识联系图。③物理测验后要求学生对答题情况进行反思,寻找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对错题进行更正。通过以上的教学策略,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归纳和应用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探析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及策略-物理论文

探析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及策略-物理论文 探析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及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与实施,其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不能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满足素质教育对人才的基本需求。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高中物理的知识点繁多,而且内容比较抽象,若是学生在学习时不能真正地思考,深入挖掘其内涵,学生就很难学好物理,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生动地组织教学,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实践,简单谈谈在新课标教学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方法及策略,为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出几点建议。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物理现象比比皆是,很多学生虽然在生活中看到过种种现象,却没有深入地思考,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从而感觉物理知识是深奥的,是晦涩难懂的,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从而使得物理学习的效率低下,成绩下降。面对这样的学习现状,教师要将物理现象引入课堂,启发学生思考,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究欲望,保证学习的质量。 我在教学中就曾经以“生活中的物理”为主题在课堂上与学生探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比如,坐在快

速行驶的车上,在转弯的时候,会感觉向外甩,这是离心现象;在游乐园坐海盗船,从上往下落有失重现象;长期堆煤的墙角会发黑,这是固体分子的扩散现象等。将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入到物理课堂中,学生在熟悉的现象中找寻其存在的物理知识,体会物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就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有十分强烈的参与课堂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运用现代教育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多媒体集声音、图形、视频于一身,使其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中物理虽然与生活联系密切,但是很多知识都具有抽象性,若是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借助口头讲授学生很难真正地理解这些知识,而多媒体则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万有引力定律”时,如果教师只是用语言介绍运动的过程,学生很难理解天体运动的规则,而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学生就可以形象地理解运动的过程与规律,从而在脑海中对天体的运动形式形成一个模式,有助于简化学习内容。又如,一些难以亲自操作的实验,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像重核裂变、轻核聚变的过程,课堂上无法做这些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效果,但是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将裂变、聚变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也就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法 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性的学科,其知识性与逻辑性都很强。学生要想学好物理,只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是行不通的。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