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65654+浅谈古筝曲《伊犁河畔》的音乐特色一改

65654+浅谈古筝曲《伊犁河畔》的音乐特色一改

浅谈古筝曲《伊犁河畔》的音乐特色

摘要:《伊犁河畔》是成功亮的一首成名作品,具有极强的民族文化特色还有独特的旋律,由古筝演奏而成的曲目。它拥有新疆维吾尔族音乐还有舞蹈的特性,并且音乐风格独特,有意境。把我国传统的音乐风格和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结合起来,体现了独特的新疆维吾尔族的特性。

本文总共分为五部分,对古筝曲《伊犁河畔》的音乐特色进行介绍: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以及国内外关于古筝曲的研究现状,为了更好的分析文章的主旨;第二部分简要的介绍了古筝曲《伊犁河畔》的创作背景,有助于研究;第三部分通过介绍《伊犁河畔》的演奏要点,通过对《伊犁河畔》这首曲子的演奏情节进行介绍,谈这首曲子的特点;第四部分对《伊犁河畔》的音乐特色进行分析,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然后提出相应的发展意见。

关键字:伊犁河畔;古筝曲;音乐特色

Music characteristics of zither song "Yili River"

Abstract: "Yili River" is the successful creation of a bright highligh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melodious guzheng solo repertoire. It highlights the Xinjiang Uygur dance "sainaimu" music style, combined with the "Central Plains" and "western" instruments of music, guzheng draped in Xinjiang Uygur ethnic music color.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 music "Yili River" are introduced: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par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research purpose and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about Qu Zheng, in order to better purpose analysis of the article; the second par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Yili music "riverside" creation background, is helpful to the research; third par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playing point of Yili River", are introduced based on the "Yili River" this song is playing the plot, talk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song; mus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fourth part of the "Yili River" analysis,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fth part; the summary of the article, the conclusion.

Key words: Yili River; music; music features

目录

一、引言 4

(一)研究目的 4

(二)研究意义 4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5

(一)《伊犁河畔》创作的背景及曲目概况 5

1、《伊犁河畔》创作背景 5

2、《伊犁河畔》曲目概况 5

(二)《伊犁河畔》的演奏要点6

1、全段的慢-快-慢节奏的掌握 6

2、摇弦力度和频率的掌握7

3、整体滑弦的演奏要求9

三、《伊犁河畔》的音乐特色和技巧9

(一)《伊犁河畔》的音乐特色9

1、结合当地民俗特点9

2、不同性质的刮奏10

结论11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一、引言

(一)研究目的

当前我国的古筝乐曲是在旧有的古筝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且不断的对自身的乐曲进行创新,更新古筝曲的表现技巧还有演奏的方式,不断的满足人们对于音乐的追求和欣赏。随着我国的音乐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艺术家对古筝曲进行不断的创新、挖掘,找出古筝曲的特点,然后结合国外的音乐技巧进行乐曲的创作和发展,不断创作出新的产品。

本文通过研究《伊犁河畔》的音乐特色,分析其内在含义,同时给其他学者提供一份参考。(二)研究意义

古筝发源于我国的古代社会,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并且其声音和演奏形式受到人们的欢迎。尤其是在跨入21世纪后,当代的筝家和作曲家们不断地为扩展古筝的表现力进行着艰苦地探索和大胆地尝试,在不断探索中,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使得古筝散发着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无论从作品创作还是表演形式等等方面古筝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由此产生了大批优秀的古筝作品。

《伊犁河畔》是成功亮的一首成名作品,具有极强的民族文化特色还有独特的旋律,由古筝演奏而成的曲目。它拥有新疆维吾尔族音乐还有舞蹈的特性,并且音乐风格独特,有意境。把我国传统的音乐风格和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结合起来,体现了独特的新疆维吾尔族的特性。这首曲子主要介绍了新疆伊犁河畔的美景还有人们日常的生活行为和习惯。这首曲子一经传出就受到我国众多名家的欢迎。并且,被选入《中国古筝名曲荟萃》和《中国古筝考级教程》,作为教学用曲。这首曲子使用了多种弹奏的技巧,并且通过这些弹奏的技巧展现古筝曲的魅力。还有表达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和生活的特色。

本文通过分析《伊犁河畔》的乐曲特点,对作曲家进行这首歌曲创作的目的还有采用的主要创作方法进行分析。为其他学者提供一份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笔者对研究古筝曲的书籍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发现这些文献资料的主要内容是对古筝曲的特点、一些具有特点的古筝曲目还有一些优秀的作者进行研究,然后从多方剖析古筝曲的特点。例如魏军的《高自成筝演奏艺术》、李婷婷的《从四首同名筝曲(高山流水)管窥浙江、河南、山东筝派的风格及特点》等文章都是从古筝流派风格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对古筝艺术曲目的研究文献。关于古筝曲《伊犁河畔》的研究多是关于其演奏特点和演奏要点的研究。(一)《伊犁河畔》创作的背景及曲目概况

1、《伊犁河畔》创作背景

成公亮的代表作品《伊犁河畔》,这是一首极具民族特色的古筝曲,曲子旋律优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首古筝曲继承了新疆手术民族的歌舞“赛乃姆”的音乐特色,把我国的比较常见的乐器和当地的特色音乐演唱技巧和形式相结合,使得古筝拥有了少数民族的音乐特征。《伊犁河畔》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新疆伊犁河畔的美丽风景,并且更具人文气息,将伊犁人民生活的场景以及天生能歌善舞的场景也通过曲子表现出来。《伊犁河畔》是中国著名的古筝曲目,并且引用到教材中,供学生们学习和演奏,培养学生的演奏技巧。

2、《伊犁河畔》曲目概况

《伊犁河畔》这首曲子在演奏的过程中,运用了很多的演奏技巧还有演奏的方法,正是因为这些演奏技巧的搭配使用才使得这首曲子能够充分的展现出民族音乐的特色和当地人们生活的不同还有习俗的变化,通过这些不同的演奏技巧可以更加直观的体现乐曲所蕴含的情感。全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悠扬的歌声和优美徐缓的舞蹈;第二部分是矫健、欢快的群

舞场面,音乐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后到达高潮,然后很快进入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在速度和情绪上都减缓下来,像是人们对前面热烈欢快的舞蹈余兴未尽,继续缓缓的跳着,然后再进一步缓慢下来……,河畔上空回旋着几声全曲开始时的歌声――人们离去了,留下的是清澈的伊犁河水和洒遍绿洲的夕阳。就这样,乐曲在安谧、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伊犁河畔》分为三大部分:慢板,小快板,慢中板。为了教学、练习以及掌握乐曲内容的方便,又划分成了7个弹奏的曲段。第一乐段共由二十五小节组成整体节奏比较慢;第二乐段共有十四小节,整段的速度与前一个乐段基本相似;第三乐段是散板乐段,它是连接慢板和小快板两大部分的重要部分,比较短,但很情绪化。第一乐段、第二乐段和第三乐段组成了乐曲的第一部分。第四乐段为小快板,共有六十七小节,是整首乐曲最长的一个乐段,完全由右手弹奏,是具有相当难度的部分。第五乐段共有二十八小节,属于第五乐段和第六乐段中间的连接乐段,速度基本沿袭了小快板的速度。第四乐段和第五乐段组成了乐曲的第二部分。第六乐段是抒情乐段,一共有二十五小节,是很难把握的部分。第七乐段共有六小节,是乐曲的尾声,速度更慢,虽然曲谱上没有标注,但实际处理时节奏相当自由。第六乐段和第七乐段组成乐曲的最后一部分。

(二)《伊犁河畔》的演奏要点

1、全段的慢-快-慢节奏的掌握

第一段慢板

在认定这个慢速速度后,一定要更好地掌握它,保持一个稳定的速度,不要让它忽快忽慢,从手鼓开始到第一段快结束时的“手鼓停”处,乐曲的速度几乎是固定不变的。容易产生的毛病是在标有一个“f”的小高潮句时,往往会把速度加快起来,稳不住。“f”处的小高潮力度很大,每个音都有“>”记号,紧接着的呼应句却是突然地弱下来,mp。请注意,这是突然弱,不是渐弱。不仅是音量弱,音色上也要与前面强烈的乐句作对比,办法是右手触弦点可略向左移,这时音色会柔和得多(包括以下的过渡句),音量和音色的强烈对比,这里的音乐效果会相当丰富。还可以要做的是mp乐句共六次mi音的上滑音可以弹奏得略重一点,滑音的过程也可以稍慢一点。像是说话时在强调某一个重要的字,会产生很柔美的音韵趣味。

第二段小快板

(1)这一段速度较快,但整段速度也是固定不变的,只是到最后一句才慢下来。(2)前半段有许多突然的力度强弱对比,请注意强弱记号标座位置。后半段则有较多的渐弱记号,在这些“音阶式”的乐句上如果没有力度上的变化,音乐会很乏味的。(3)此段几乎全用双音演奏,旋律音有时在上面,有时在下面,右手弹弦时应注意始终要把旋律音突出,稍重些弹。(4)左手扫弦前的几个乐句中,都有休止符,这些休止符都要求右手迅速捂住琴弦的余音。第三段慢中板

(1)全段是对答式乐句,问句强奏,答句弱奏,并低一个八度作答,答句的右手触弦点可略向左移。每个乐句有连接线的地方都使用滑奏,这些滑奏可强调一些,犹如略有夸张的语言声调。(2)这一段有许多fa音,有时是本位fa有时是升fa,切不可混淆弹错。无论是本位fa、升fa,左手应先按到位后,右手再弹弦。

2、摇弦力度和频率的掌握

是摇弦和抓弦的配合弹奏。摇弦要保证弹奏时的力度和密度,弹奏位置与前岳山的距离应该稍大一些,使摇奏出的延长音浑厚扎实。套抓要适当加大力度,弹奏位置应距离前岳山稍远一些。抓弦的节奏要准确,注意与右手弹奏的严格对应。五是弹奏速度的处理。此乐段最后几小节的弹奏应该有一个渐慢的趋势,但速度的变化并不是太明显。这里的渐慢,速度的变化要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感觉应该很顺滑,最后的速度要和接下来的慢中板相对一致。

曲目的主题共九小节,三个乐句,乐句长度分别为二、二、五小节,乐句句数及各句长度并

不规整。这三个乐句相互间有不同程度的联系:b乐句有在a乐句落音re上作补充肯定的意义,c乐句的开头与b乐句一样,它是b乐句基础上的延伸。主题音乐以A为sol的“567123#45”音阶记谱,但实际上它更具有“12345671”音阶的意味(这是维吾尔族常用的调式音阶,即记谱的,更有5123434345―――的意味)。这样,主题音乐以A为sol或do 的双重调式调性的游移和暧昧,大大丰富了旋律的色彩,同时也给以后的发展变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起着类似“过门”的作用,其中装饰音颤音的多次运用,模仿出维吾族弹拨乐器的演奏风味。

主题经过一次原样反复后引申出新的强烈的音调,刮奏和强烈和弦音的演奏掀起了第一段的高潮,这一高潮乐句三小节,A-sol调式感更加明显,下接的两个对应乐句却是力度轻柔的感情色彩很浓的抒情音调,在演奏手法上强调了古筝左手按滑音的运用,着意描绘女性昵昵细语的情态,这个引申发展部分分别由三、三、四小节的三个乐句组成,接着又出现变化了的“过门”、“过门”长度增为8小节,其中两次句尾出现的轻柔琶音和弦,使人联想到潺潺清流和歌舞者的倒影。“过门”的三次出现使第一段内部带有一定的“循环”感。

第一段的结构从整体上讲较为规整,各旋律句逗清晰、气息悠长、抒情性强,音乐形象也较统一、稳定,然而旋律调式调性的游移、各乐句长度的参差不齐和段落高潮的布局,以及高潮后强烈的形象对比,又使得段落整体的平衡包含着变化和乐思向前推进的动力。

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有三个节奏自由的过渡乐句,过渡乐句的材料来自第一段主题的第一乐句。

第二段整段是由一个7小节的乐句变化发展而来,前三小节为级进音调构成,材料与第一段的主题及“过门”有着不明显的派生关系,后四小节则以四度大跳为特征,这一乐句的内部结构已具有较为生动和丰富的形象意义。乐句开头即强调了“si”音,有意识地显露乐句的风格特征。这一乐句的原型及微变在第二段前半部分共出现三次,每次出现之后都紧跟着那个“过门”简化而成的音阶式音调。这是它们的第一次出现:

第二段的后半部分中单独的、无对应的乐句被改变成对答式乐句的陈述,办法是改变乐句主音终结音(sol)为主音上方二度音(la)终结而“制造”出一个上句,然后再奏出回到终结主音的下句,与此同时旋律结构、骨干音位置也有所变化。接下去是第二段的高潮部分(也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右手的旋律扩展到高音区,长音摇指的同时左手在低音区连续“扫弦”,造成强烈的音响和热烈的气氛。这部分的音乐音调高的位置比较少,伴随着声音的降低,演奏的整体速度也开始渐渐的减慢了速度,然后在第三段音乐中它的速度也有一定的保障。曲子的第三部分,十分的精简,并且这部分的演奏时间也比较短。这一部分与曲子的第二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在演奏过程中有一个顺接的演奏形式。这部分的主要旋律是十分平静和舒缓的。这一段是由一个短小的乐节“#456555”的移位、引申而成。古筝的演奏方法,十分的常见,它在演奏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滑奏的方法,再加上不时出现的相隔八度的对答句,表现了委婉细腻的语言声韵之美。不久音区也渐渐下降,速度减慢,第三段在调式主音sol音上结束。

《伊犁河畔》在曲子的最后,使用了前后呼应的表现手法,曲子的最后是对第一段曲目的简化,采用这种方式,使得曲目变得更加的完整,整体感十分的强,这种前后呼应,相互照应的音乐曲目是我国常见的音乐曲目,在这一点上与国外的音乐有着巨大的不同之处。

3、整体滑弦的演奏要求

同弦连续上滑弦的弹奏。这首曲子出现了很多同弦连续上滑弦的弹奏形式,并且都是在一根弦上进行演奏。这种演奏的方法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演奏者在表演的过程中要集中精力避免出现走神,而使得音乐的演奏出现杂乱声音的情况发生。在进入下一段音乐演奏之前,演奏者应该用右手去压住古筝的弦,保证声音不会出现过大的变化,并且不会出现杂音。然后左手随之与其配合,把音乐保持在下滑弦音乐的阶段,然后再利用右手进行音符的演奏和技

巧的运用。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要注重把声音分开,并且保持一定的滑音比例,同时还要保证变音的音准c。

三、《伊犁河畔》的音乐特色和技巧

(一)《伊犁河畔》的音乐特色

1、结合当地民俗特点

《伊犁河畔》这首古筝曲子,很好的结合了新疆维吾尔族民族的演奏特点,曲子唯美,展现出的是一幅新疆人民生活的场景,在新疆维吾尔民族中流行着一种古老的歌舞――“赛乃姆”,这首歌曲主要是表现新疆人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爱情,对未来生活充满美好向往的情感。因流行地区而异的种种“赛乃姆”都是两首歌曲以上的套曲,采用二拍子或四拍子的节拍形式,曲目十分丰富并有着强烈的民族音乐风格。伴奏时除有像“弹布尔”、“热瓦甫”这样的弹拨乐器外,还有拉弦乐器“萨它尔”、“艾捷克”,管乐器笛子、唢呐等。并且必不可缺的就是手鼓,这种乐器是从头到尾始终都在拍打。模仿“赛乃姆”音乐风格写成的《伊犁河畔》却是用我国汉民族的古老乐器筝演奏的,笔者意在追寻汉唐历史上音乐文化交流的踪迹,以“中原”乐器和“西域”音乐的结合,描绘出今日伊犁河畔人们在美丽的天山脚下,载歌载舞的场景,企望这个在古筝上“汉化”了的维吾尔族音调在手鼓的伴奏下“溶合”成一种新奇的格调和色彩来。

2、将传统古筝艺术与西域音乐相结合

《伊犁河畔》这首曲子是将传统的古筝艺术与西域音乐结合而成的。既具有西域风情,又具有传统的东方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伊犁河畔》这首曲子运用古筝艺术,将新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展现出来。

(二)《伊犁河畔》的技巧

1、多样化得摇指

所谓的“承”就是古筝曲的慢板,曲子采用了比较常用的作曲办法来进行处理,在旋律的下方加入了一拍一个的同音拨旋,这个同音拨旋音色上保持不变,比较平稳地隐藏在旋律的后面,让听者产生了无限的联想,仿佛置身于新疆的风景之中,久久不能散去。除此之外,人们还可以联想到曲中所描绘的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的场景,时而欢快,时而沉静。这种音乐的表现手法对于旋律的进行有着较好的铺垫,既不影响旋律的进行还可以为旋律做背景渲染,使人们的想象空间得到了无限的延展。

所谓的“转”就是古筝曲中的快板,在演奏的过程中旋律转急,演奏的情绪忽然奔涌开来,能使听者时而感觉自己与演奏者一起与小舟缓缓前行,怡然自得,时而快速的摇舟咏歌,思绪不断。这种旋律处理使得古筝所表现的行云流水的音质特征发挥到了一个收放自如的境界。所谓的“合”就是古筝曲的尾声部分,经过了快板的过程又回到了慢板的主体旋律之中,并且做了转调的处理。在古筝曲之中又让人联想到了新疆人民对生活充满希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古筝曲仿佛在像世人诉说着一个美好的故事,意境悠远、荡气回肠,使得人们在曲风之中找到了精神的满足,作者的情感也得以尽情地抒发。总而言之,《伊犁河畔》将新疆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让欣赏者丝毫不会有任何的突兀之感。

2、不同性质的刮奏

《伊犁河畔》整首曲目中出现了许多刮奏,其中曲子的第二乐段第一小节至第三小节的弹奏中就出现了多次的刮奏,其中有两次刮奏是将拇指进行反面的刮奏,利用手指甲,进行由低到高音的演奏。这一系列的演奏需要根据演奏的要求进行。并且要掌握好演奏的强度、速度并且注意保证在演奏中有一个十分和谐、幸福的氛围。演奏的时候还要注意根据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尽可能的通过一切方法,来展现曲子的主旨。在进行《伊犁河畔》演奏的过程中,需要划分出其中的演奏区别,并且注意展现演奏的强度。整首曲子的第三段刮奏是通过拇指来进行连续的演奏,第三部分所进行的主要内容区别于之前的内容,所以在演奏的技巧还有

手法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之处。这里更注重曲子的连贯流畅、表现出更加清晰柔和的意境,与之前两处的刮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更好的衔接下一个部分做准备。

结论

《伊犁河畔》古筝曲通过多样化的演奏方式,和独特的音乐特色,将新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当地的民俗风景展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们提供了一场听觉的盛宴,曲子宛转悠扬,细腻,而不失特点,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李萌.中国现代筝曲集萃(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

[2]雷欢.高考音乐强化训练-古箏考试曲目与指导[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

[3]王安国.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吴式锴.和声艺术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5]张肖虎.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

[6]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7]黎英海.汉族调式及其和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59年.

[8]和声的民族风格与现代技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9]民族化复调写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

[10]桑桐.和声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

[11]王震亚.五声音阶及其和声[M].上海:上海文光书店,1949年.

[12]沈一鸣.和声的民族风格与现代技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

[13]吴春福.音乐考研复习精要-曲式与作品分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

[14]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上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

[15]王正强.秦腔音乐欣赏漫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

[16]王安国.王安国教复调[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

[17]王震亚.中国作曲技法的衍变[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18]杜亚雄.中国民族器乐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9]袁静芳.民族器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存,1987年.

[20]周耘.中国音乐欣赏丛书一古箏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

[21]陈国权.歌曲写作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

[22]杨通八.和声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

[23]陆媛媛.《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意象分析及演奏表达》.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04).

[24]张宏宇.《谈艺术歌曲<枫桥夜泊>钢琴伴奏的意境创造》.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2).

[25]樊艺凤.《审美变化与中国现代筝乐的创作和发展》.中国音乐学,2002(12).

[26]陈满欣.论古筝演奏的继承与创新——谈现代古筝艺术的发展[J].新世纪剧坛.2011,(01)

致谢

时间飞逝,大学四年的时间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起大学四年的日子,心中充满无限的感激和说不出的留恋。感谢我的母校给予我如此好的学习环境,让我陶冶情操,获取知识。

我要感谢我的导师,他在学业上给与了我无私的交授,并且以其独特的人格给我以精神上的陶冶。这篇文章的完成更是通过于他的悉心指导,从论文题目的选择到结构的构思,从观点的推敲到字句斟酌,都有着老师的汗水。老师的恩德让我永生难忘,人家说老师就像蜡烛点燃自己,照亮世界感谢大学四年所有给予我教导的老师们。同时这篇文章使我增长了自己的知识、开阔了自己的视野,锻炼了自己的心态,在此,我向我的指导老师表示最真诚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福建师大的学生对于我问卷调查的填写。

除此之外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老师还有同学们,感谢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辛勤培养,感谢同学们的风雨陪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