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段祺瑞

段祺瑞

段祺瑞
段祺瑞

段祺瑞

段祺瑞(1865—1936),原名启瑞,字芝泉,晚号正道老人,汉族,安徽合肥市肥西县金桥乡人,生于1865年3月6日(同治四年二月初九日),为民国时期政治家,皖系军阀首领。

年幼时期1869年初,其父段从文为避刘姓土豪报复(土豪刘楠、刘枢横行乡里,段佩仗义诛杀,遂结下仇怨),举家搬迁到寿州炎刘庙。1870年,其父段佩回乡探亲,决定迁至合肥城西桥大陶岗(今肥西县三十岗乡陶岗村)农村定居,购置了百余亩田地。1872年,祖父段佩时任铭军直属马队三营统领,段祺瑞随到江苏宿迁兵营里,到附近私塾读书。1879年4月22日(光绪五年闰三月初二日),祖父段佩(以功累保提督衔记名总兵、励勇巴图鲁,授荣禄大夫、振威将军)去世,段祺瑞哭护灵柩归葬合肥城西乡大陶岗,从此家道中落,到侯大卫村续读了一年私塾后辍学。

青年时期1881年,段祺瑞怀揣一块银元徒步数十天二千余里,来到山东威海投奔任管带的族叔段从德,被收留在军营中作哨书。1882年10月1日,父亲段从文在看望他的归途上被同行的两人害死,段祺瑞请假奔丧未获准,只得致函合肥知县,请求缉凶,不久案破,凶犯被正法。1883年5月10日母亲范氏因悲伤过度去世,抛下大妹启英十二岁,二弟启辅十岁,小弟启勋九岁,段祺瑞返乡治丧后回军营。1885年6月,清朝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创办北洋武备学堂,9月段祺瑞以优异成绩考入武备学堂第一期预备生,旋分入炮兵科。段祺瑞“攻业颇勤敏,以力学不倦见称于当时,治学既专,每届学校试验,辄冠其侪辈,与王士珍等齐名于世”,受到李鸿章的器重。1886年,段祺瑞与宿迁举人吴懋伟之女吴氏在合肥结婚。1887年11月,段祺瑞以“最优等”成绩从天津武备学堂炮科毕业,被派往旅顺督建炮台。

学习 1888年冬,段祺瑞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获准与其它四位同学到德国留学。1889年春到德国,以官费入柏林军校,学习一年半年炮兵,后独自留在埃森克虏伯兵工厂实习半年。1890年秋,段祺瑞学成回国,派任北洋军械局委员。1891年调到威海随营武备学堂任教官。

从军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段祺瑞与学生一道为阵地搬运炮弹,抗击日军。1895年12月,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式陆军,请荫昌推荐人才,1896年初,段祺瑞被调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陆军左翼炮队第三营统带,旋兼行营武备学堂炮队兵官学堂监督、代理总教习。1898年9月9日,以北洋新建陆军创设随营武备学堂期满告成,清廷给于炮队学堂监督段祺瑞等升叙加衔。12月新建陆军编为武卫右军,段祺瑞仍统领炮队,并赴日本观操。1899年12月,随工部右侍郎、山东巡抚袁世凯率武卫右军到山东镇压义和团,成为袁世凯扩编北洋军的重要帮手,编撰了许多本操练章典,是北洋三杰(北洋之龙王士珍、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之豹冯国璋)之一。

官运1900年5月18日,段祺瑞原配吴氏在济南病故。1901年5月31日,袁世凯将义女张佩蘅(江西巡抚、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张芾之孙女)嫁与段祺瑞为继室。11月7日袁世凯任直隶总督,保奏段祺瑞“以知府仍留原省补用,并加三品衔”,“兼充武卫右军各学堂总

办”。1902年5月参与镇压广宗县景廷宾起义。6月任北洋军政司参谋处总办,全面主持编练新军,7月9日升“道员留直隶补用,并加二品衔”。8月9日因镇压直隶广宗、威县反洋教团众“劳绩”,被袁世凯保奏,准赏戴花翎,加“奋勇巴图鲁”勇号。1903年12月4日清廷成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练兵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铁良为襄办大臣,徐世昌为总提调),段祺瑞任练兵处军令司正使,加副都统衔,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为“北洋三杰”。

练兵1904年6月,“武卫右军”改为“北洋陆军”,段祺瑞任第三镇统制官,辖第五协(统领雷震春)、第六协(统领张永成)、马标(统带张国泰)。1905年5月北洋常备军第四镇成立,段祺瑞调任统制官,辖第七协(统领杨善德)、第八协(统领陈光远)、马协(统带孟恩远)。9月转任第六镇统制。10月清北洋军在河间府举行第一次秋操,段祺瑞任“北军”总统官。1906年2月复任第三镇统制,驻宝鼎,兼督理北洋武备各学堂。3月17日补授福建汀州镇总兵,仍留北洋原任。5月8日清在保定创办“陆军行营军官学堂”,段祺瑞兼任学堂督办,北洋军官多是他的门生故吏。10月清政府在河南彰德举行南北两军第二次秋操,段祺瑞再次担任“北军”总统官。11月20日清廷准袁世凯开去各项兼差,陆军第三镇等收归陆军部统辖。

江北提督 1907年9月,清政府调袁世凯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削去兵权,10月16日段祺瑞被授镶黄旗汉军副都统,专意督办陆军各学堂。1908年10月17日,段祺瑞任会考陆军留学毕业生主试大臣。11月慈禧和光绪先后病死,摄政王载沣欲杀袁世凯,段祺瑞制造假的兵变,致使载沣不敢动手。1909年1月2日,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被“着即开缺,回籍养疴”,袁世凯临走前将北京私宅赠与段祺瑞,段祺瑞仍留军中,常赴河南彰德与袁世凯密议。12月29日又任陆军第六镇统制。1910年5月25日,清廷以段祺瑞督办北洋陆军学务有功,赏头品顶戴。12月18日加侍郎衔,外放任江北提督,驻江苏清江浦,负责本地治安。

一造共和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廷震动,清兵与革命军在汉口激战,23日清廷谕江北提督段琪瑞,尅日由海道北上,径赴湖北参与战争,25日派段祺瑞任第二军总统官(也称军统,即军长),直接由复起的钦差大臣袁世凯指挥。11月13日,袁世凯令段祺瑞急赴山西处理“吴禄贞刺杀案”善后。18日袁世凯令段祺瑞南下兼任第一军总统官,并署湖广总督,官位正二品。12月14日与冯国璋移交第一军军统关防要卷,驻师湖北孝感,全权主持前线和革命军作战任务,以武力压迫革命军。

逼清廷退位1912年1月5日段祺瑞自汉口退驻孝感,7日派总参赞官靳云鹏自汉口到北京,谋联合各军,要求共和。1月26日,段祺瑞秉承袁世凯意旨,联名四十六名北洋高级将领电促清廷退位,“立定共和政体”注(1),袁世凯、徐世昌、冯国璋、王士珍致电段祺瑞,请其劝告各将领切勿轻举妄动。2月5日,段祺瑞又联合第一军八名协统以上将领发代奏电注(2),声称将“率全体将士入京”,10日将司令部从湖北孝感迁到河北保定,

作出进京逼宫的姿态,11日到京。2月12日,清隆裕太后迫于各方面压力终于下诏清帝退位,此即段祺瑞“一造共和”。

编辑本段二造共和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被南京临时参议院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7日袁令段祺瑞署理陆军部总长,有训练、调遣军队和提拔军官的权力。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1日任命唐绍仪为内阁总理,29日通过段祺瑞为陆军总长,北京第一届内阁组成,段祺瑞积极参与袁世凯打击责任内阁与革命党人的活动。8月16日,段以陆军总长身份副署,使袁世凯、黎元洪杀害武昌首义元勋张振武的阴谋得以实现,22日参议院对段祺瑞提出弹劾,23日段祺瑞赴参议院答辩。9月7日,袁世凯颁令段祺瑞授为陆军上将。10月9日特授勋一位,给予二等嘉禾章。

1913年3月10日,段祺瑞与德国捷成洋行签订二亿两借款合同,用于购买军火镇压革命。5月1日,段祺瑞以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面对众议院国务委员的质询(关于善后大借款)傲然不答。7月17日卸代总理。7月19日再代理国务总理,参与调兵镇压国民党的“二次革命”。8月26日新任国务总理熊希龄到任,段祺瑞仍任陆军总长。12月8日,段祺瑞受袁世凯命到武昌以“磋商要政”为词“迎接”副总统黎元洪入京,9日晚黎元洪等十数人在陈宦的押解式的陪同下登车北上,10日袁世凯就公布了以陆军总长段祺瑞暂代领湖北都督的命令。

1914年2月1日,袁世凯召段祺瑞回京供职,另遣段芝贵署理湖北都督。2月13日兼领河南都督(原都督张镇芳因白朗起义被撤职),调集豫、鄂、皖等省军队镇压白朗起义。4月3日袁世凯招段祺瑞进京重任陆军总长,以田文烈署河南都督。5月8日,袁世凯设立“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为政府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将陆军部的权力收归己有,陆军总长降为办事处的一个办事员,段祺瑞对此极为不满,经常借故缺席会议,公务也交陆军次长徐树铮处理。6月30日,袁世凯下令于京师建立将军府,并设将军诸名号,同时任命段祺瑞为建威上将军,管理将军府事务。10月8

日给予一等文虎章。

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2月1日段祺瑞、冯国璋领衔十九省将军致电北洋政府表示反对,谓“有图破坏中国之完全者,必以死力拒之,中国虽弱,然国民将群起殉国”。3月19日袁世凯召开对日会议,段祺瑞主张强硬。5月2日,参谋总长黎元洪、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冠雄率三部之远赴关岳庙宣誓,以示军人忠诚卫国。5月8日,内阁讨论日方关于要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的最后通牒,段祺瑞独持异议,主张动员军队,对日采取强硬态度,袁世凯决定屈从,30日段称病辞职,31日袁世凯以王士珍署理陆军部总长,并就段祺瑞养病下抚慰令注(3),段祺瑞给假两个月,隐居西山。8月3日,因日本报纸谓段祺瑞与袁世凯将决裂,段通电辟谣,斥报纸挑拨离间。8月14日北京成立“筹安会”,段祺瑞对袁世凯帝制行为

去总理职,11月15日专任督办参战事务处督办,仍把持朝政。12月3日,大总统徐世昌召段祺瑞、曹锟、张作霖、王占元、倪嗣冲、张怀芝、孟恩远及全体阁员会议,商南北和议问题。

编辑本段直皖战争

1919年5月4日,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爱国运动爆发,段祺瑞公然袒护卖国的曹、章、陆,并主张在“巴黎和约”上签字。7日上海举行国民大会,要求惩办段祺瑞、徐树铮、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释放被捕学生,收回青岛,废除一切有损国权条约。7月20日裁撤督办参战事务处,改设督办边防事务处,仍以段祺瑞为督办。9月15日晋授大勋位。11月5日段系大将靳云鹏组阁,段祺瑞以“太上总理”自居,对靳云鹏处处刁难,二人渐渐不睦。12月冯国璋死后,曹锟被拥为直系军阀首领,直皖冲突继续。

1920年3月18日,驻湘直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混成旅旅长王承斌、萧耀南、阎相文等开始撤防北上。3月28日段祺瑞自北京出居团河,闭门谢客。5月17日在团河召开会议,命边防军集中北京一带,准备对吴佩孚军事(段拟自驻郑州迎击吴军),未施行。6月4日段祺瑞、徐树铮宣称动员讨伐南军。6月14日边防督办处宣布废止中日军事协定,表示愿开南北和会,示好孙中山等。6月19日张作霖入京“调停”直皖之争。22日直奉两派的主要人物赴保定会商,秘密商定联手反对皖系,23日段祺瑞答覆孙中山表示悔祸赞同,27日段祺瑞自团河回北京,与张作霖商时局。7月3日曹锟、张作霖、李纯通电讨徐树铮,宣布其六大罪,5日段祺瑞下令边防军动员,6日边防军开始向长辛店、廊坊等地出动。8日段祺瑞自团河回北京,召集将军府会议,即呈劾曹锟、曹锳、吴佩孚。9日大总统徐世昌在段祺瑞压力下,令免第三师师长吴佩孚职,令交陆军部惩办,曹锟褫职留任。7月10日,段祺瑞自任“定国军”总司令,徐树铮为副总司令兼参谋长,段芝贵为前敌总指挥,曲同丰(边防军第一师长)、魏宗瀚(第九师长)、陈文运(边防军第三师长)、刘询(第十五师长)等分任各路司令。7月12日,曹锟、张作霖、李纯、王占元、陈光远、赵倜、蔡成勋(绥远都统)、马福祥(宁夏护军使)等通电讨安福系,并责边防军之出动。7月14日直皖战争爆发,顺直省议会、天津总商会、直隶商会联合会通电宣布段祺瑞三大罪状。段祺瑞任命段芝贵为西路总司令、徐树铮为东路总司令,皖系兵力为五个师有三个混成旅共六万人,曹锟则联合奉系,授予吴佩孚前线军事指挥权,直军四万人,数日内皖系彻底失败。16日广州军政府岑春煊等电讨段祺瑞,19日段祺瑞通电饬前方一律停止进攻,并自请罢免官职,解除定国军名义注(6),京汉、京奉线战事停止。7月21日直奉军宪兵入北京,段祺瑞自戕未成。28日大总统徐世昌准督办边防事务兼管理将军府事务段祺瑞免本职,撤销督办边防事务处,撤消西北边防军名义,此后段移居天津,与奉系张作霖及南方孙中山联合反对直系统治。

编辑本段临时执政

1922年1月奉直交恶,2月13日段祺瑞自北京到天津,作反直系活动,5月直系军阀战胜奉系掌控了北京政局。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派于右任赴天津晤段祺瑞,会

商联合反直;8月6日段祺瑞对日本记者谈话,声称“将领导反直系运动”。1924年3月7日,被孙中山任命为北洋招讨使的曲同丰离粤北上,将赴津、奉与段祺瑞、张作霖商谈倒直。3月13日为段祺瑞六十寿辰,尽管他一再登报表示谢绝隆重祝寿,然而本日参加寿筵者竟达千人之多,段祺瑞见各派政治力量代表集聚一堂,恐难措辞,乃托辞久病新愈,绝不见客。

1924年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9日段祺瑞通电讨伐曹锟,15日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10月12日冯玉祥派贾德耀自滦平赴天津与段祺瑞密洽,请段出山,18日段祺瑞代表宋子扬到滦平晤冯玉祥。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贿选总统曹锟,前线直系部队全线溃退,26日冯玉祥、胡景翼、孙岳通电拥段祺瑞为国民军大元帅,并电请孙中山即日北上指导,29日段祺瑞通电响应冯玉祥等,30日张作霖、卢永祥等联名推段祺瑞为联军统帅。11月10日张作霖、冯玉祥到天津,与段祺瑞会议,段主和平,意在保存直系一部份势力,以维均势,15日张作霖、冯玉祥、卢永祥等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22日入京,24日就任临时执政(总揽军民政务,统率海陆军)注(7),再次上台,成为中华民国的元首,实际上仅仰奉系鼻息,28日各国公使因日使之斡旋,分班贺段祺瑞,但不含承认之意。12月1日段祺瑞电劝吴佩孚放下屠刀,勿碍统一。12月6日段祺瑞令监视曹锟,听候公判。12月18日段祺瑞派许世英、叶恭绰赴天津迎孙中山,31日孙中山抱病入京,段祺瑞却已提出召集“善后会议”以抵制孙中山所主张的国民会议。

1925年1月1日段祺瑞下大赦令,又命废止将军府,邀请孙中山、黎元洪参加善后会议。2月1日善后会议在北京开幕,段祺瑞发表政治建设宣言,4日电令各省区停止军事行动。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段琪瑞并未参加祭奠。3月16日段祺瑞公布十四年八厘公债条例,债额一千五百万元,以停付之德国庚子赔款项下之款为担保。4月13日段祺瑞公布临时参政院条例。4月21日善后会议结束,24日段祺瑞公布善后会议议决之《国民代表会议条例》、《军事善后委员会条例》、《财政善后委员会条例》,下“取消法统”令。5月7日,北京学生为纪念国耻日集会请愿,被警察捕去十八人,10日段祺瑞下令诰诫学生,11日学潮结束。7月1日南方国民政府成立,1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对段祺瑞发最后忠告,请开国民会议预备会议,以议决废除不平等条约。7月30日临时参政院开幕。11月22日奉军郭松龄部反奉,与直军冯玉祥部联合宣布与执政府断绝关系,段祺瑞无所适从。11月28日,北京工人学生举行国民革命大示威运动,北京大学教授朱家骅、顾孟余等指挥,包围段祺瑞宅,要求段氏下野,组织国民政府,大众捣毁章士钊、李思浩、梁鸿志、朱深、曾毓隽住宅,29日北京各团体继续行动,在天安门开国民大会,冯玉祥表示对段祺瑞仍然支持。30日段祺瑞准备修改政府制,设责任内阁。12月5日段祺瑞电请冯玉祥、岳维峻、孙岳、萧耀南、孙传芳、方本仁、邓如琢、郭松龄八人会议法统、内阁、东三省及直鲁问题,无人理睬。12月25日令增设国务院。12月30日,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被冯玉祥密令部下枪杀,段祺瑞闻讯晕倒,醒后大哭,悲痛异常。

1926年1月9日,段祺瑞通电表示随时可以下野。1月14日北京举行反日国民大会,要求惩办段祺瑞等。2月21日段祺瑞下令讨伐吴佩孚。3月17日,北京各界

人士请愿驳覆八国通牒,被段祺瑞卫队刺伤十余人。3月18日,北京各界反帝人民群众五千余人在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会后游行示威,执政府卫队向请愿队伍开枪,死四十七人,伤一百五十五人,造成“三一八惨案”。段祺瑞作为最高军政长官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段祺瑞屠杀人民告全国民众书”,贾德耀内阁对三一八惨案引咎辞职,段祺瑞亦下令抚恤。27日国民政府因三一八惨杀案通电讨段祺瑞,上海及各地市民均开会追悼被害者。4月段祺瑞图谋联合奉、直,打击冯玉祥国民军,被鹿钟麟察觉事泄。4月9日晚,鹿钟麟派兵包围执政府,将卫队缴械,10日段祺瑞应允辞职,要求出京,鹿钟麟不准。4月11日晨,段祺瑞逃入东交民巷,令外交总长胡惟德代理国务。15日国民军退出北京,16日段系吴光新部唐之道师自通州入北京,自称警备总司令,拥段祺瑞复职,17日段祺瑞出东交民巷,宣告复执政职,并电询张作霖、吴佩孚对时局意见,不为吴佩孚、张作霖所重视,遂于20日通电下野,退居天津日本租界当寓公,自号“正道居士”。1927年4月8日段祺瑞等自天津赴大连。

正气晚年

1928年5月,段祺瑞联络徐世昌、王士珍、曹锟、熊希龄等北洋元老,发起“和平运动”,呼吁南北双方停止战争,召开和会。7月5日蒋介石因安福系在天津、大连活动,致书警告段祺瑞,10日段祺瑞函复蒋,否认活动。10月1日赴大连休养。1929年回天津日租界居住。1931年9月日军侵占东北,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曾经数次到津密晤段祺瑞,请段出面组织华北政府,日本愿以全力支持,段祺瑞坚持不与日本人合作。1932年1月22日被聘为“国难会议”会员。8月27日,“废止内战大同盟会”在上海成立,段祺瑞被选为名誉会员。10月21日到北平参加“时轮金刚法会”。

1933年1月18日上海各团体忠告段祺瑞、吴佩孚勿受日本人利用。1月21日,在蒋介石一而再、再而三的邀请下,段祺瑞悄悄离开天津,以脱离日本人的势力范围。22日蒋介石通令所有少将以上的军官一齐到南京浦口车站迎接,蒋自己一身戎装,等候在下关码头,见到段祺瑞就上船敬礼,执弟子礼。1月24日段祺瑞移居上海,住在法租界霞飞路1487号军事参议院院长陈调元公馆。5月21日,段祺瑞等嘱旧属,制止华北冒名滋事者,有记者登门采访,他铿锵作答:“日本横暴行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国唯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救。语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国积极备战,合力应付,则虽有十个日本,何足畏哉?”

1934年春,段祺瑞胃溃疡发作,引起胃部出血,被送进医院,经医治暂愈。3月11日被推举为“时轮金刚法会”理事长。7月17日应蒋介石邀到庐山避暑,9月9日回沪后体质日衰,家人劝他开荤,以加强营养,但被他拒绝:“人可死,荤不可开。”

1936年11月1日段祺瑞胃病突然发作,急送上海宏恩医院救治,2日在医院病逝,终年七十二岁,3日行政院决议国葬段祺瑞,5日国民政府明令特予国葬注(8),按佛教礼仪大殓,于右任、张群、居正等军政要员前往致祭,上海下半旗致哀。11月11日灵柩运抵北京西山卧佛寺后殿。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段祺瑞家人匆匆将段埋葬于北平西郊白石桥附近。1949年1月北平解放,段墓移到北郊清河镇。1963年秋移葬于北京西郊香山附近万安公墓。章士钊题写了墓碑:“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民国军阀大混战 直奉系军阀联合压制皖系军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民国军阀大混战直奉系军阀联合压制皖系军阀 导语:1917年7月17日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的时候,北京政府有寺内内阁的支持,有西原借款的援助,有赋予合法有道的权威。北京不是一个无权、无勇、 1917年7月17日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的时候,北京政府有寺内内阁的支持,有西原借款的援助,有赋予合法有道的权威。北京不是一个无权、无勇、无钱的空架子。但是北京没有国会,没有总统(冯国璋是代理总统),没有副总统,而且冯国璋没有竞选为正式总统的意思。北京政府的法律地位很成问题。而南方又有一个广州的护法政府,威胁着北京合法有道的权威地位。如果能巩固北京政府的法律基础,日本的钱和北洋的军力可以用来消灭南方的反对势力。段祺瑞的看法是:“南北分裂使地方军人可以投机取巧,宣布独立,左右国政。”这种情形不能长期容忍下去。于是他反对督军干政,尤其是南方的督军干政。 在军阀割据、军人干政的局面下,要达到段祺瑞的统一和军人不干预民政的目的,只能一面团结北方的武力来消灭南方的武力,以武力求统一,以战争结束战争,另一面用政党和党员来代替武人行使政权。这两个政策都需要钱,钱则多半来自西原借款。先是段祺瑞在1917年 3月成立了中和俱乐部,一年以后中和俱乐部变成了安福俱乐部。安福俱乐部不尽是段祺瑞或徐树铮的人,但是这两位皖系领袖可以左右他们,由他们占多数而操纵1918年新选出的国会。这样,皖系在总统和副总统的遴选、内阁人员的任免方面,势力远超过其他的派系。所以皖系可以主张不让军人干政。 但即使有参战军的军力,皖系也不能单独地实现武力统一中国的目的,它必须与其他的北方军事集团合作。它用以号召“北洋团结”的理论,最好用徐树铮在1918年5月9日复张作霖的电报来说明:“一日不战, 生活常识分享

浅论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理及其影响

浅论巴黎和会与中国山东问题 摘要:1914.6到1918.11,人类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世界规模的重大战争,史称第一次世界大战。两个帝国主义同盟(同盟国和协约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地区霸权,进行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以协约国的获胜而告结束。作为协约国成员之一的中国虽未正面参战,但仍派出大量华工作后勤帮援。为讨论分赃及重新划分世界版图问题,战胜国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召开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意欲借此机会收回德国抢占的后转手日本的山东权力,然事与愿违。本文将浅论巴黎和会始末关于中国的山东问题。 关键词:巴黎和会中国山东问题五四运动 一、会议背景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1919年1月18日到6月28日,一战的战胜国和战败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美国的威尔逊总统在“十四条”宣言中说道,这将是一次公开的、和平的大会,并要组织国际联合会来维护世界公道。在《大公报》1月22日的新闻报道中也提到“欧和议会之宗旨——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又云和议会之宗旨即世界之和平,吾人应努力从速进行云云”。会议名义上拟定对德和约、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一场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

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代表团参加会议。代表团由北京和广州派官员联合组成,有北京外交总长陆征祥﹑驻英公使施肇基﹑驻美公使顾维钧﹑驻比公使魏宸组及广州的王正廷等。 其实,早在和会召开之前,北洋政府就规定了中国代表团此行的主要任务。因为1914年8月,日本不顾中国反对,悍然在中国领土上对德宣战,强行控制了山东,并占有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还迫使北洋政府签定了有关条约。所以此次会议对于中国来说,重中之重是收回战前德国在山东省内的一切利益,这些利益不得由日本继承。 中国舆论界也一直对于和会表示密切关注。《大公报》1919年1月7日登载的《巴黎和议会之期》谈到:“一月十三日业经公认为英法美意在巴黎外交部举行和议预期讨论会之日期,以便解决条件。巴黎第二次开会时即与敌国及其他协约国之代表商议协约国之条件,最后决定时即于维尔萨勒和议会提出交与敌国和议会之事,现益简单易于解决……”1月8日,大公报刊发《西报论我国应提出之和平条件》指出:“日本现抱有一种信心,以为彼能在欧洲和会推翻中国欲保其领土完全与主权独立之计划与希望,此殆无可疑者。……日本与会允许中国赞助其取消合约之提议,惟日政府以二十一要求所夺取中国之种种让与权则需中国助日本取得列强之承认以为酬报。”

珍贵的北洋军阀六巨头高清照片

珍贵的北洋军阀六巨头高清照片 (图1) 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庭,号容庵,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大总统,风云一时,叱咤中国政坛。1859年9月16日,他出生在河南项城县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父祖多为清朝显贵,权重一方。袁世凯早年科举不第,又逢清季兵燹,便弃文投军,依附淮军将领吴长庆门下。1892年,大清藩属朝鲜内乱,求助于清庭,袁世凯即随军入朝平乱。驻朝期间,袁世凯头脑灵活,办事机敏、干练,表现出较高的外交、军事才能,颇为清庭朝野瞩目。1894年受李鸿章保举为驻朝总理大臣。1895年受命以道员衔赴天津督练“新式陆军”。他仿造欧洲军制训练军队,取得极大的收获。同时在此基础上扶植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日后北洋军阀的班底。1898年参与镇压维新派。1899年任山东巡抚,逐步接近清廷的权力中枢。1901年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7年入主军机处、兼任外务部尚书。1908年宣统帝继位,受清皇室排挤,袁世凯被迫下野,隐居彰德府(今安阳市)洹上村别墅——“养寿园”。

袁世凯(图2)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受国内外形式所迫,清庭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凯,由其出任总理内阁大臣,主持军政。革命当前,袁世凯深知清庭气数已尽,无可挽回,便联络全国革命势力及其旧部,倒戈一击,逼迫清帝退位,实行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凯因促成共和有功,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不久,被推举为中华民国首任总统。1915年12月宣布恢复帝制,建立中华帝国,并改元洪宪。1916年3月22日,内外交困,被迫宣布撤消帝制,恢复民国。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死于北京,时年57岁。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

浅谈中山舰事件

浅论中山舰事件 班级:2011030455 姓名:党鹏举 学号:20110330455

浅论中山舰事件 2011级历史七班党鹏举2011030455 摘要: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叛变革命的第一个阴谋政变。是蒋介石背叛革命的第一个讯号。是国共联合战线破裂的开始。在中国革命史上,中山舰事件是一个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他对国共两党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对国民党内部,蒋介石成功排挤汪精卫,开始了独掌大权的“蒋介石时代”。对共产党、则大面积屠杀和迫害共产党人、对大革命造成了深刻的打击,使国共两党对于北伐的态度都发生变化、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关键字:中山舰事件原因排挤限制共产党谣言个人独裁陈独秀思想转变经验教训工农武装壮大力量 正文: 一、中山舰事件出现的原因 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国民党内部以及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都渐渐的显现出来。国民党内部大体上分化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以蒋介石为核心,汇集了所谓的国民党左派、国民党右派、西山会议派以及孙文主义的成员。另一部分则是以汪精卫为中心的国民党左派集团。但事实上此时的蒋介石并非是国民党的领袖,事实上汪精卫才是国民政府的领袖,蒋介石不过负一部分或可以说是大部分军事责任的一个将领。最初汪蒋之间还显得比较和谐,但是自廖仲恺死了以后,

汪精卫做他的主席,蒋介石搞他的军事,就有些貌合神离的样子。这是隐藏在中山舰事件后面的第一条主要矛盾。第二条主要矛盾则是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蒋介石表面上宣称坚持中山先生“新三民主义”的主张,但是实际上蒋介石是要排挤和压制中国共产党,并将俄国共产党的势力范围从中国境内驱赶出去。 两党及国民党内部的暗流冲动,表现出来即可看出导致中山舰事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主要因素是蒋介石的阶级性,是他独揽军权、政权、党权的野心。因为蒋介石野心,决定在国民党内部他不允许有威望、地位高于自己的汪精卫的存在。也不允许异己势力存在。故此、蒋介石做了诸多的准备。首先,为了清除党内的异己势力,蒋介石以及追随的孙文主义协会等组织做了丰富的舆论工作,包惠僧在回忆中写到“他们(孙文主义)常为蒋介石发出不平之鸣:常说:“中国的历史没有武人打天下,文人坐天下的先例”他们天天制造谣言,向蒋介石做情报,这是三月二十事变的导火线之一。”除了做舆论工作一事,这其中还包括李之龙兼任中山舰舰长一事,中山舰这只兵舰原为永丰舰,因陈炯明叛变时,孙中山先生曾在永丰兵舰避难,改名中山舰,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蒙难的。他是国民政府唯一的一只装备完全的兵舰,也是水上走私的一个堡垒。自从李之龙兼任中山舰的舰长,对于大大小小的走私军警机关和人员,都是一个威胁,在蒋介石看来也不顺眼。所以在三月二十日事变蒋介石首先逮捕了李之龙,这也是爆发中山舰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段祺瑞何叹“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段祺瑞何叹“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杨开亮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段祺瑞随即赶到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顿足长叹:“一世清名,毁于一旦”。 当时的国会立刻通过“首犯应听候国民处分”的决议,国务院内阁总辞职,段琪瑞颁布了对死难者家属的“抚恤令”,之后又处罚了凶手,并从此终生食素,以示忏悔。 段祺瑞执政府和国会在事件的处理上及时而到位,段祺瑞本人的态度也算诚恳而坚定,但终究覆水难收。对于一个政府来说,无论性质如何,一旦向徒手的青年学生与平民百姓开了枪,为政之德的最低底线已经彻底崩溃,维护社会秩序的法治界限荡然无存。诚如周作人所言:屠杀学生和平民的政府,其“同情、信用与期望之损失是无可估量,也无法挽救的”。无论是谁下令开的枪,政府的都难辞其咎,作为负责北京城防的军方最高长官鹿钟麟罪责难逃,作为执政官的段祺瑞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并要为此付出良心和道义的代价,“元凶”“刽子手”的骂名将如影随形直到坟墓。 自作自受,由它去吧。 我写这篇文章,是想试者换个角度谈谈段祺瑞,尽管这样做要冒一定的道义风险,但我还是愿意从人性的层面解剖一个元凶,从中排列出几个值得称道的基因,供大家研究。 面对死者,长跪不起,感慨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是段琪瑞心灵深处人性之善的瞬间回归,也是段祺瑞有别于历史上同类屠夫的明智之举。 我之所以这样柔和的笔调挖掘段祺瑞内心深处的人性之善,是出于比较鉴别之后的一种理性陈述。我在想,假如有两个屠夫,一个人杀人后,突然良心发现,追悔自己的蠢动,翻然悔悟,放下屠刀,痛哭流涕跪倒在死者的身旁真心忏悔;还有一个人杀人后,不仅没有任何悔意,而且还举起滴血的屠刀仰天大笑,对他的同伙说:“对软弱不必仁慈,对死亡不必怜悯,对屠杀不必有眼泪。”然后呼朋引类,举杯痛饮,弹冠相庆。哪一个更可恨?所以,两相比较,我宁愿宽恕前者,诅咒后者,基于这个简单而无奈的的理由,我宁愿树立一个有人性的屠夫给没有人性的屠夫作一个榜样,规劝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此,即使段祺瑞是个魔鬼,我也愿意在阎罗面前给他说几句好话。 我说的三句好话是:一世英名是其实,毁于一旦是其悔,皈依佛门是其真。 先说一世英名是其实。 段祺瑞在武昌起义后,作为清王朝主力部队的统帅,机智拒绝执行王朝的镇压命令,并以将“率全体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兵谏相威胁,力促清廷接受孙中山的共和制,之后又坚决反对帝制复辟,人称有三造共和之功,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为了对付武昌首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清廷急调北洋军主力前往镇压。这时段祺瑞也被从江北提督任上调出,担任北洋军第二军总统,又署湖广总督,兼领北洋第一军,与湖北军政府对峙,段祺瑞按兵不动,为起义军提供了难得的壮大机会,助推了辛亥革命的成功。1912年1月,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段祺瑞屡次向朝廷进言,陈述共和思想,并联名北洋集团46名高级将领,发出致内阁代奏电,要求

浅谈清王朝封建统治衰败的原因

浅谈清王朝封建统治衰败的原因

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开始了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为了保证这个过渡的顺利实现,中国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在政治上使国家由君权主义的社会步入到民权主义的社会,即在彻底清除封建的政治制度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民主的、统一的和民众广泛参与的现代国家政权,并使之沿着民主化、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运行。对清政府来说,如果它能够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及时而有效地对其政治制度进行彻底改革,中国就会较为顺利的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反之,就会严重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会使自身的统治出现全面的危机,并最终导致其垮台。事实上,清政府面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现代化挑战,不仅没有能够采取有效的回应措施,相反,其政治统治却不断呈现出日趋衰败的迹象。 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各族人民不断进行反抗斗争,特别是鸦片战争前的四、五十年间,农民起义的次数增多,斗争规模也在日益扩大,这些起义大大震撼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同时,也表明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已经开始逐步走向它的尽头。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内部现代化因素的不断增长,中国开始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但由于中国的现代化因素并不是通过自身生产力的发展积累起来,而是由外国的殖民侵略带来的。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实际上是在受到外部现代化挑战时所做出的一种被动的反应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中国在政治领域内,就不可能像原发现代化国家那样,拥有足够的时间,以使其政治的发展接受现代化因素,并逐步对其政治制度加以调整,以适应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加上中国传统的封建政治制度本身固有的封闭、保守和僵化的没落属性,直接削弱了中国对现代化挑战做出积极而有效反应的能力。这样,政治衰败就必然会成为近代中国封建政治统治最显著的特征。 首先,政治结构本身的衰败。自19世纪初以来,清政府政治结构变化的一个显著之处就是向过分专制型集权的发展。而这种趋势的加强,不仅损害了职能部门的权力和效能,而且打破了权力体系的平衡与稳定。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权力的纵向关系中,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皇室),从而导致省这一级的中层政权和县一级基层政权的萎缩,后来当地方势力发展起来的时候,则表现出相当明显的离心倾向。二是在中央政权内部,内朝的皇帝和亲信集团的权力在不断加强,而外朝内阁的权力不断受到削弱。由于清政府权力运用的直接目标是获得下属和人民的臣服,而不是去积极地推动社会发展。因此,尽管权力在不断集中,政府动员和配置资源的能力却并没有相应增强。特别是当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失去了久已存在的均衡之后,中央对社会的支配能力也就不断丧失了。 其次,从权力体系的运作来看,上述政治结构的变化产生了极其明显的消极结果。权力不断专制型地集中,以及过于强调权力体系中各部分间的消极牵制,必然会泯灭官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进行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到19世纪中后期时,官员们玩忽职守的例子已经比比皆是。因为在动辄得咎的情况下,积极和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很容易给政敌们留下把柄。而在由互相牵制的罗网所形成的官员互相倾轧的官场风气中,防范政敌的倾轧不能不成为官员们的头等大事。由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事实上成为官员们共同信奉的哲学。但是,虽不求有功,却不能不求升官晋爵,于是,粉饰太平、层层相助就成为普遍的为官之道。敷衍塞责和虚夸假报之风的盛行,极大地损害了当时中央政权治理社会和统治国家的能力。 最后,19世纪中国的官场腐败、官员的贪污、受贿等现象日趋广泛和严重。这种趋势在l8世纪即已开始。后来虽有嘉庆时代的改革,但腐败之风不仅没有根除,反而愈演愈烈。

段祺瑞人物论文

段祺瑞作为“北洋军阀集团中仅次于袁世凯的第二 号角色”、“北洋各派军阀中资格最老、势力最大,并率 先登场执掌全国的统治权”①的皖系首领,他跟多数人 印象里的军阀相比有所不同:“尽管担任陆军总长,段 在直接掌握军队或控制行政区域时,却没有形成军阀式 的政治基地。他的影响是基于他的资历、威望和手腕, 尤其是他有一大批个人追随者。”② 一、北洋之虎将 段祺瑞,原名启瑞,字芝泉,晚年号正道老人,也 被时人称作“段干木”、“段合肥”,或被尊称“芝老”、 “芝公”。1865年生于安徽合肥,北洋军阀皖系首领,安徽合肥人。父母都是农民,以租地耕种为生。 1885年,段祺瑞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取了李鸿章创办的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最大的陆军军事学校—北洋武备学堂,成为炮兵科的第一批学员。由于当时德国是被公认的陆军强国,所以李鸿章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奏请选派五备留学生五人出洋留学德国”。③经过严格考核,段祺瑞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于1889以官费赴德国入柏林军校学习炮兵,后到德国克虏伯炮厂继续学习半年。学成回国“奉派为北洋军械局委员”。④1891年被派赴威海办理随营武备学堂并任算学和炮学教官。 1895年袁世凯于天津小站练兵,组建了“新建陆军”。段祺瑞在武备学堂总办荫昌的推荐下进入了“新建陆军”,这只“北洋之虎”便并成为袁世凯极为信赖的心腹,与冯国璋、王士珍被称为“北洋三杰”。段祺瑞以其学兼中西,成为袁世凯“编著训练新军用军事教材的主要智囊人物”。因屡屡参与、主持各类军事学堂及军队训练,其门生故旧众多,遍及北洋各系。又历任北洋常备军第三镇翼长,第四镇、第三镇、第六镇统制,署理江北提督等要职。⑤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段祺瑞多次向朝廷进言,谓共和思想“颇有勃勃不可遏之势”,⑥并联名46名北洋高级将领,奏电要求清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⑦并以兵谏为要挟。当袁世凯篡夺大总统宝座后,段祺瑞随之被袁世凯委以陆军总长,成为袁世凯政权的主将,在北京政府内阁中连任7届陆军总长。其间也经历了由拥袁转而反袁、反洪宪帝制、讨伐并平叛了张勋的复辟“闹剧”,此以“三造共和”的功臣而自居。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贿选政权,通电拥戴段祺瑞为国民军大元帅。11月中旬,冯玉祥、张作霖、段祺瑞在天津举行会议,决定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以段祺瑞为临时执政。但“三·一八”惨案导致了段祺瑞执政府的垮台,皖系北洋军阀集团也不复存在。从此段祺瑞隐退津门,表示只谈佛经不问政治。 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加紧,日本特务土肥原等企图拉他出山,组织一个与南京国民政府相对立的完全效忠于日本人的傀儡政权,段祺瑞没有答应。1933年蒋介石派专使迎段祺瑞到上海,并专意念佛,坚持吃斋。于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因病不治去世,终年72岁。 段祺瑞一生没有自己的房产,他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他一生酷爱围棋,资助过中国大批的围棋手,包括吴清源、汪云峰和顾水如等,被称作“中国围棋的大后台”。在弥留之际,依旧忧国忧民,留下亲笔遗嘱“八勿”,阐述复兴之道,足可传世。

论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论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浅析中国近代史(1911-1921) 第一节辛亥革命的“侥幸” 在奔腾不息的人类历史长河中,20世纪是空前伟大的世纪,是变化的世纪。在这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观念更新、政治动荡以及革命和战争的变幻风云,与中古世界崩溃近代世界形成过程中所曾经历过的巨大变化相比,更加广泛、更加深刻,也更加伟大。正是这涉及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革命性变化,使人类社会告别近代时期,进入现代世界。① 而在世界的东方,小国寡民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顺利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自上而下的改革使其在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后逐渐带上了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色,这也使得其必须通过军事侵略实现资本主义更进一步的发展。显然,老气横陈的中国是日本最合适的战略目标。通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日本的战略野心从幕后走向了前台,也正是这两次战争中日本人的胜利,是中国人逐渐意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对于先进的知识分子而言,清政府无疑是直接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腐朽之物”。 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从黄花岗起义到辛亥革命,每一场群众运动的爆发无疑都在摧毁清政府本已风雨飘摇的统治基础。辛亥革命本身就兼具了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以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来看,辛亥革命的爆发是由风险性的,其政治上的胜利可以说是带有侥幸成分的。在一个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并不算很出色且饱受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摧残的国度,要想通过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推翻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其难度可想而知。 从以往的历史结论来看,四川的保路运动无疑对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保路运动这一“突发事件”导致了辛亥革命得以在武昌首先进行。然而保路运动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 清政府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一方面与列强的侵略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清廷本身的挥霍无度有关。恰如亚当·斯密所言,“就尊严一点而言,一国君主君临于其臣庶,比之共和国元首对于其同胞市民,更要高不可攀,望尘莫及;所以为要维持这较高的尊严,势必要较大的费用。总督或市长的官邸,自然是不能与国王宫廷,比其华丽的。”②这也是人民急于推翻清政府的重要原因,其重要性绝不亚于列强的侵略。慈禧的纸醉金迷不仅葬送了北洋水师,更让中国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趋尖锐。而清政府自身无力填补国库的空虚,只好“先把猪养肥,再杀猪吃肉”了,所以铁路民营化到铁路国有化的政策转变,催生了保路运动,而群众高涨的革命热情,又使清政府不得不紧急抽调湖北新军,诚如后人所做结论,湖北的兵力空虚是武昌起义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而保路运动所暴露出的清政府的持续腐朽又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增添了必要性。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将“辛亥革命”定义为1900年到1911年之间爆发的所有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总称。在这个维度上,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但辛亥革命的胜利却是历史的偶然。就当时国内的发展状况来看,汉口并非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当然,如果以GDP之类的指标来衡量,汉口的经济总量的确是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至于作为湖北省府所在的武昌,其政治氛围也并不算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然而,恰恰是因为突发事件提前进行的武昌起义,最终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形式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形态。这应当是历史的偶然 史学界都认为清朝的覆灭是大势所趋,不过这并不能印证辛亥革命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令人捧腹的民国军阀轶事

令人捧腹的民国军阀轶事 休闲娱乐 07-27 10:22 1916年,陆荣廷到北京办事,段祺瑞在家设宴款待。 酒到半酣时,段祺瑞向众宾客介绍陆荣廷的枪法神准,并请他当众表演。 陆荣廷说:“年轻时练枪法,我可以射水里的游鱼。现在老了,姑且用那老掉牙的枪法来献丑吧。” 说罢,走到庭院中,对着一缸金鱼向众人说:“先打那条凤尾的。” 只听“砰”的一声响,鱼死,缸破。 那缸鱼是段祺瑞的心爱之物,但在客人面前段祺瑞不好说什么,等客人走后,段祺瑞大骂陆荣廷“野性难改”。 第二次东征,张发奎任第一独立旅旅长,在紫金县热汤圩与林虎部万余人相遇,兵力悬殊,军陷绝境。 张遂把帽子一扔,衣服一脱,对部下大喊道:“有前无后,打死罢就,叼你老母,冲!”端起机枪就往前冲。 独立旅官兵见状,遂群起狂呼“叼你老母”发起冲锋,连破林部七处阵地。 1926年,张作霖、吴佩孚在南口进攻冯玉祥。 冯部总指挥张之江遂集合部属亲自祷告:“主啊,张作霖、吴佩孚发动内战,妄想以武力统一中国。他们好像一只船在大风浪中迷失了方向,愿我主赐给他们智慧,让他们回头登岸。” 刘湘的“海军”购买了一艘普通小轮船,然后焊上一些铁板做装甲,再装上两门陆军用的小钢炮。 因为吨位小,马力也不足,所以只要打过一炮,船身就要倒退一大截,想开下一炮,还得重新起锚调整位置。

张必果为此写诗道:“好个巴渝大兵船,由渝开万才七天。一切设备都齐整,外有纤藤两大圈;若非拉滩打倒退,几乎盖过柏木船;布告沿江船夫子,浪沉兵船要赔钱。” 韩复榘到高宛视察监狱,见监狱里空空如也,便对县长大加赞许道:“你办得对,案子随到随判,或杀或赦,不要老关着。” 等到了博兴监狱,同样也是空空如也,没有犯人,韩不禁大怒:“妈的个巴子,这么大一个县,连一个犯法的都没有,你是不是把犯人都给卖了!” 直皖战争中,段芝贵以火车为司令部,其间以麻将自娱,当时有家上海报纸对此有篇报道,一时传为笑谈,内容如下:“定国军总司令段芝贵,在阵前督战,其办公处设在火车上。车前悬一木牌,大书‘总司令处’四字,办事者有百余人之多。车中除军用品外,有烟枪烟盘十四副,麻雀牌七副,大菜司务二十四人……” 吴佩孚的同学王兆中前来依附,吴给了他个上校副官。 王不满足,称自己“文武兼资尤富于政治常识”,申请去河南当县长。 吴批示:豫民何辜?然后原件发还。 此公居然不识时务,又梦想着当旅长,请示说:“愿提一旅之师讨平两广,将来报捷洛阳,解甲归田,以种树自娱。” 吴大笔一挥,批日:且去种树。 张作霖下令:帅府重地,午夜一过,任何人不准出入。 某夜,张晚归,门房以过了时间为由拒绝开门。 张作霖无法,只得绕到后门进入。 第二天,张作霖召见门房,破格升他去当看守所所长。 门房表示自己不识字,做不来官。 张作霖不以为然,说:“那好办,给你找个识字的当秘书。” 张宗昌据鲁之后,极力搜刮民脂民膏,所得多为私人享用。军队士兵久不发饷,渐渐失去信心。

浅谈徐志摩是散文家

浅谈徐志摩是散文家 浅谈徐志摩是散文家 摘要:“爱”是徐志摩诗作的动因和基本主题,他的诗作集中反映了他的罗曼蒂克的思想情调和创作风格,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诗人、作家。他的一生是短暂的,文学生涯也是短暂的。他的思想和艺术比较典型的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动向和艺术趣味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艺术风格,犹如矛盾所说:“徐志摩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笔者认为,徐志摩不仅是资产阶级的伟大诗人,而且他还是一个优秀的散文家。诗和散文对徐志摩来说,犹如是鸟的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成其为徐志摩,因而笔者从徐志摩的散文的内容和风格来洞察徐志摩的思想,以此来说明他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散文家。 关键词:象征比喻想象爱国散文诅咒 (一) 徐志摩出生于1896年,死于1931年,时年36 岁,名章序,初字夕森,后更 字志摩,****县人,出生于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富裕资产阶级家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诗人,作家,他的著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秋》,信札日记有《爱眉小札》;小说集有《轮盘》等。此外还有未收入集子的诗歌和各种形式的散文,散文和诗歌散见在各种报刊杂志上。 徐志摩作为一个诗人,不管对他的评价如何的不同人们都是认同的,但作为一个散文家,在卞之琳的《徐志摩序》中却说还有待确认,其实早在二三十年代,对徐志摩的散文家地位,不仅确认过,而且还把他作为一种散文流派的代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和一些散文、小品选集、都把他的作品作为一家选进去。他的散文曾经引起过研究者的普遍注意。徐志摩在世时就有人说“他的散文和诗歌都已经有一种中国文学里从来不曾有过的风格。”(陈西滢的作品《闲话》,《现代评论》1926年2月20日)。“在散文和诗歌方面,所成就的华丽局面,在国内 还没有相似的另一人”。(沈从文的《轮盘的序》)。徐志摩逝世后,不少人在悼念文章里都谈到他的散文。“新月社”的人和他的学生,固然竭力推崇,说“他写起文章真是痛快淋漓,使得读者开不得口,只有微笑,只有倾服的份儿。”(梁实秋的《谈徐志摩的散文》;《新月》四卷一号)有的赞扬象他那样“文采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家,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景琛的《志摩师哀辞》《新月》四卷一号)徐志摩的朋友也**称赞,有的说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也不小,有的甚至认为他的散文比诗歌的成就还大,“他的散文远原是诗歌的扩演。”有的赞美其散文“象夏云的层涌,春泉的潺湲,他的文章的确有独特的风格,在散文里不能不让他占一席之地。”(杨振声的《与志摩最后一别》。显然这样的高度评价,

浅谈民国铁路发展

浅谈民国铁路发展 铁路,作为近代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从19世纪后期在中国大地上最初出现,到现在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了,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有七十余年历史了。 旧中国的铁路史,是帝国主义列强巧取豪夺中国的主权,与封建统治者和官僚买办勾结在一起,掠夺中国资源,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铁路作为先进的运输工具,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因素逐步增长,从而使中国从封建社会转化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的铁路职工在近代工业的大生产活动中,逐渐提高阶级觉悟,与帝国主义侵略者、清王朝、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进行斗争的历史。研究这一段历史,不但可以使我们懂得过去,也将使我更加深刻地现解今天,使我们从历史的实践中吸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自觉地为振兴中华,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贡献力量。 一、清政府时期铁路发展总述 中国大地上最先出现的铁路,是1876年以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的英国资本集团擅自修建的吴淞铁路。这条铁路长15km,是窄轨轻便铁路。在上海至江湾近的线路通车后,发生了火车轧死行人的案件,引起当地人民激烈的反对。经中英两国政府商定,该路由中国政府备款赎回,但仍准许该路继续施工,修建到吴淞镇,全线通车营业,到了次年,将赎款付清续回后,随即予以拆除了。五年以后在洋务派的主持下,开平矿务局于1881年创建了唐青铁路,从此揭开了中国自己修建铁路的序幕。比之英国在1825年修建的斯多克顿至达林顿铁路—世界上第一条公开营业的铁路晚了半个多世纪。 这时中国业已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国势日趋衰败,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正处在从自由资本主义开始过渡到垄斯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的阶段,不但向国外大量倾销而品,还输出财政资本和瓜分殖民地。它们在中国已经夺得了相当庞大的权益,从事掠夺中国资源和奴役中国人民。 从上世纪70年代起由清朝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产生的洋务派所开展的洋务运动,进人80年代以后,已由军事工业转向民用工业,民族资本也开始投放到近代工业上来了。因此,中国铁路建设一开始,款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帝国主义、封建统治阶级和带有微弱的民族资本主义倾向的开明人士之间的斗争。在铁路建设

浅谈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浅谈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摘要:邵飘萍是中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著名的记者、报人,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他一生在两个方向上做出建树。一是政治上,以新闻舆论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做出杰出贡献并最终成为无产阶级战士、共产党员。一是在完善中国新闻事业方面,他的贡献是开创性的,独创性的,综合的。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邵飘萍在新闻事业上改革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他毕生积累的新闻思想至今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关键词:邵飘萍新闻思想现实意义 邵飘萍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在14年(1912年----1926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他涉猎了新闻事业的大部分领域:当过记者、编辑、主笔、社长;创办了当时北方颇有影响的通讯社“北京新闻编译社”和北方进步报纸《京报》;参与开创了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事业的工作,出版了我国早期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邵飘萍的新闻思想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独特风格,在我国新闻史中占有一席重要位置。 一、邵飘萍的基本新闻思想 (一)独立的办报方针 邵飘萍指出, 报业应该是超然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种社会因素, 负有教育、指导社会舆论的责任。那么, 什么是报业的独立:即在信仰、组织、经济以及报纸公职人员的精神品格方面全部独立。 信仰是独立的:惟有信仰事实与真理,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它判断非的标准是社会公益。组织上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邵飘萍认为新闻事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事业的特殊性质, 是“社会公共机关”、“国民舆论代表”。他认为, 新闻事业传递消息应该是“一切利害有关之消息”,它与全社会发生联系, 是“国民舆论代表”也就是说, 一个国家的报业, 应该能基本反映出国民的思想要求,新闻舆论也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是非善恶的标准。 经济上是独立的:既不仰仗官方豢养,也不依赖党派津贴。应该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立经济。 报业经济, 应该摆脱资本的控制, 经济独立的途径是扩大报纸的发行量, 使“社会中人人皆属股东”。报社公职人员同样应该“保有职务上精神上之自由”,要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独立的思想和纯正的道德品质。记者是“布衣之宰相, 无冕之王”持正确的立场和判断是非的标准。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邵飘萍确立了独立的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二是唤醒民众。他认为, 挽救纷乱时局的力量是国民,“时局纷乱极点, 乃是国民毫无实力之故耳”。因此, 报纸要“从政治教育入手, 树不拔之基, 乃百年大计治本之策”。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流” , 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旧中国, 历来是实行封建言论专制的, 无所谓思想民主、言论自由。但是, 辛亥革命以后, 相当部分的资产阶级报刊,或沦为反动党派、军阀派系的报纸或者磨灭了以往激烈的政论锋芒, 扼杀了以往追求领导革命的精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邵飘萍于1922年10月5日在《京报》创刊时, 提出了“监督政府” , 教育民众的办报方针。他的办报思想在顺应新文化潮流、冲击封建言论专制方面,作用是积极的

柏拉图生平介绍

柏拉图生平介绍 一,出生 一般推测柏拉图出生的年份应该是在公元前427年五月七日或前428年的5月或12月(如同其他早期的西方哲学家,他的出生日期也依然未知) 。柏拉图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雅典奴隶主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阿里斯通(Ariston) 、母亲是伯里提俄涅(Perictione) ,他在家中排行老四。他的家庭宣称是古雅典国王的后代,他也是当时雅典知名的政治家克里提亚(Critias) 的侄子,不过两人之间的关系也仍有争议。依据后来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说法,柏拉图的原名为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 ,后来因为他宽阔的肩膀而被称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 。但第欧根尼也提起了其他的说法,柏拉图这个名字也可能是来自他流畅宽广(platutês) 的口才、或因为他拥有宽广的前额。 二,成长时期(28年) 公元前427年柏拉图出生(奥林匹克88届第一年),家世显赫,此年即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4年,伯里克利死后第二年,苏格拉底42岁(是年西西里莱翁蒂尼(Leontini)邦人高尔吉亚来雅典求援,告叙拉古入侵其邦)。 公元前423年4岁,阿里斯托芬《云》上演,苏格拉底在场观赏,当场现身示众,态度自若。公元前421年6岁,据说是《理想国》发生时间(或所托时间)。 公元前420年7岁,进狄奥尼索斯学校,识字,听荷马等诗作。 公元前411年16岁,普罗塔哥拉被400人大会中人指控使人不信神,逃出雅典,在往西西里途中遇难(此前哲学家受迫害或驱逐、处死、或自愿放逐的还有阿那克萨哥拉,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 公元前409-403年估计到过骑兵执勤,据说参加过3次战役。 公元前408年高尔吉亚在第93届奥林匹亚运动会上发表演说,呼吁雅典和斯巴达团结起来对付波斯。 公元前407年20岁跟随苏格拉底学习,此前曾向克拉底鲁学习赫拉克利特哲学;向赫莫根尼学习巴门尼德哲学。据说曾想写戏剧,给苏格拉底看,被否定。 公元前405年叙拉古狄奥尼索斯推翻民主,建立僭主政权。 公元前404年23岁,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雅典三十僭主,柏拉图一度想从政,后失望。 公元前399年28岁,苏格拉底受审(柏拉图在场)并被处死,苏格拉底死时柏拉图因病不在。

吴佩孚与段祺瑞_名人故事

吴佩孚与段祺瑞 民国初期,段祺瑞因在清末做过北洋武备学堂的监督(校长)而被许多职业军人奉为师长,直系主将吴佩孚也是其一。然而,对昔日的老师,吴佩孚却从未有酬恩之念,反倒每作忤逆之举,直至老段过世后,才捐弃前嫌,亲自致祭并执绋,了却一生恩怨。 士兵与将军 在北洋巨头里,吴佩孚起步太晚,故辈分不高。 1898年,吴佩孚在天津投军,成为一名护兵。当兵之前,吴佩孚是“北漂”一族,混在京城街头,靠算命和写对联为生。本来他在老家山东蓬莱已经考中秀才,但因莽撞砸了本县电报局长家的堂会(他嫌人家请来男女同台唱戏有伤风化),被革了功名,成了县衙的通缉犯,不得已跑到帝都来闯荡。因生活无着,稍后,他赶赴天津,投奔了一位叫郭绪栋的山东胶州同乡。郭是驻军的师爷,即营部的文秘,虽不是什么官儿,但却能荐人当兵。这一年,吴佩孚24岁,已是老大不

小的年纪了。 这一年的段祺瑞,33岁,正春风得意,任武卫右军炮兵统领兼炮队兵官学堂监督,是令军界瞩目的新军骨干。 按说,两人相差9岁,年龄差距不算太大;同在天津驻军,相距也不算太远。但一个是威风凛凛的炮兵司令兼军校校长,一个是跟在管带(营长)屁股后头的护兵(实为勤务兵),两人在军营里的地位实有天壤之别。 此为吴佩孚二度入伍。此前,在老家,父亲亡故后,为补贴家用,15岁那年即在家门口当过登州府的“学兵”,为的是每月挣二两四钱银子。 吴佩孚仓促参加的第一场战斗,乃是本军对遍地拳匪(义和团)的回击。成片死于阵前的拳民让他痛感国人愚昧盲从的可怕和可悲。他经历的第一场兵败,乃是本军在八国联军洋炮轰击声中的大溃败,直隶提督聂士诚在阵前被洋炮炸伤又在阵后被拳匪残忍杀死的血腥过程他看得很真切。身为大清国常备军的一名护兵,从江山到统帅,啥也

浅谈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浅谈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唐茂川(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10143901205) 近代中国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这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决定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的重要依据。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产生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也是近代中国社会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然而,有人曾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也有人说:“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推动了现代化进程”,还有人甚至说:“没有西方的殖民侵略,东方将永远沉沦”。 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竞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化地给予解答,而应该将理论和历史事实相结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深入、具体的剖析。 首先,我想浅谈一下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近代发展带来的客观好处。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与贸易输出,瓦解了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并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再者,帝国主义的侵略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让许多有识之士看到了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在中国激起了反对封建主义的浪潮,所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变为现代政治体制国家。当然,西方侵略者在进行文化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部分西方科学思想,并激励许多中国年轻人留洋海外,加速了中国旧思想的覆灭。 但是,从主观动机来看,毫无疑问,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是要掠夺、压迫中国,企图把中国变成 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完全是由他们“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的”,而决不是为了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帮助中国变成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所以,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更多地是带来灾难,这种灾难不仅是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也是中国人民从内心不愿意接受的。 下面,我将就“弊”进行具体阐述。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者用武力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主要是它们在用军舰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之后,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不平等条约,从而取得种种特权,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对中国进行掠夺和榨取,开始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它们首先是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通过1842年《南京条约》首先开放五口,至1895 年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陆续开放的条约口岸已有40 多处。在这些通商口岸里,外国人享有种种特权,控制当地的工商、金融事业,甚至设立租界实行殖民统治,成为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基地。其次是剥夺中国的海关主权。通过“协定关税”把进口税率压低到5%左右。外国商品倚仗特权和低关税,在中国市场上大量倾销,排挤中国本国工业产品和手工业品,以此获得高额利润。 外国资产阶级凭借各种特权,把中国变成了它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中国对外贸易从1865 年开始出现入超,1877 年以后始终入超,并越来越严重。洋货的大量倾销,使得中国的民族工业和传统手工业遭到排挤和打击。外国资产阶级还直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洋行,带垄断性地经营进出口贸易。并利用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在中国办工厂、银行,修铁路、开矿山等,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掠取高额利润,并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在经济上丧失了独立性,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它一方面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一方面又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除了沿海沿江少数城市的经济得到畸形繁荣以外,中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经济都濒临破产。所以,正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

浅谈段祺瑞的“三造共和”1

经济管理学院2011级经济类16班201131141611 刘斌 浅谈段祺瑞的“三造共和” 刘斌 摘要 明末清初,段祺瑞算得上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任务,他“三造共和”,四起四落,历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内阁总理和临时 执政等职,文治武功,显赫一时,知名度仅次于孙中山和袁世 凯。 近百年来,人们对段祺瑞毁誉不一。誉之者美其为“三造共和”的英雄,毁之者斥其为卖国独裁的民贼。在我认为, 段祺瑞执掌北洋政府军政大权后,肆无忌惮地继承了袁世凯的 衣钵,又走上了对外卖国,对内独裁的老路。不同的是,段打 的是“民国”旗号,且有“共和”这张护身符,故更具有欺骗 性。本文将在此浅程度地揭露。 关键词:三造共和北洋军阀军政大权 一、段祺瑞的出身。 段祺瑞出生于将门,祖父是淮军统领,这些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8岁读私塾时他的“虎性”便初露端倪,不喜欢读书,却喜欢统领一帮顽童舞刀弄枪。私塾先生叹气说“将门之后, 自宜深通兵法。然不读圣贤之书,不过一介武夫而已。”后因 为家道关系才使得段发奋读书。16岁时他执意走上祖父后尘, 跟随堂叔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并被李鸿章重视,后来又被 袁世凯相中,成为袁世凯的宠信,在北洋军中崭露头角,与王 士珍,冯国璋并称为“北洋三杰”。从此段开始了他的辉煌人 生。得到袁世凯的信任,通过办学和带兵,段祺瑞的门生故吏 遍布天下,这位他后来组建自己的幕府并建立皖系独裁统治 奠定了基础。其中包括X云鹏,付良佐,曲同丰,吴光新,贾 德耀,卢永祥,张敬尧,吴佩孚,孙传芳,蒋介石,傅作义和 陈调元等人。由于办学成绩卓著,加上成了袁世凯的女婿,段 数年间青云直上,声名显赫一时。

二、“三造共和”的真相。 “三造共和”是段的政治资本,是他抬高自己打击别人的法宝,故他常以此自诩。1920年,他在致总统徐世昌的呈文中就大言不惭地说:“本上将军创建民国,至再至三。”那么,段“三造共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必须从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二.一、“一造共和” 1912年的武昌起义震动全国,清政府敦请袁世凯出山收拾残局而袁在背后捣鬼。段祺瑞通电逼宫劝清帝退位即是他所说的“一造共和”。在汉口的他派靳云鹏到北京联合各军,要求共和。之后又联名四十六名北洋高级将领电促清廷退位,“立定共和政体”。声称将“率全体将士入京”,10日他将司令部从湖北孝感迁到河北保定,作出进京逼宫的姿态,11日到达北京。 2月12日,清隆裕太后迫于各方面压力,终于下诏清帝退位,此即段祺瑞“一造共和”。 在这件事上,清帝接受了优待条件退位,而且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也辞职,向袁世凯交权,于是北洋将领们制造了一个“袁记共和”。而“袁记共和”只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怪胎,是中国社会殖民化程度加深,封建势力依然存在和资本主义有所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平心而论,段祺瑞“一造共和”得到的殖民化的共和体制与封建君主专制相比,毕竟又是历史的进步,我们应该予以肯定。 二.二、“二造共和” 段祺瑞所说的“二造共和”是指他对袁世凯称帝拒不劝进这件事。 袁世凯窃国后,段祺瑞因功青云直上,历任要职,俨然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第二号人物,甚至当时他还妄想着袁死后总统宝座舍我其谁。为了保住自己“候补总统”的地位,段可谓是浑身解数,处心积虑,伺机取而代之,他逐渐地目中无人,极尽一时之胜。然而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正当段祺瑞即将爬山权力顶峰之时,不料被袁世凯拉了下来。袁老奸巨猾,深知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的道理。待他觉得已经利用完段为他平定江山之时,便决定采取一系列手段从段中收回军权。受排挤后,段祺瑞与袁世凯的矛盾日益激化。最后段以“吐血失眠”为理由愤然辞职,赴山西养病。段虽人在山西,可是心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