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宋元时期东阳的学术

宋元时期东阳的学术

宋元时期东阳的学术
宋元时期东阳的学术

宋元时期东阳的学术

顾旭明

宋元乃婺学形成和鼎盛期。东阳由于首开婺州书院之风,一度成为宋元学术中心,迎来当时如朱熹、吕祖谦、陈亮、叶适等众多名硕讲学交流其间,本土又有葛洪、许谦、陈樵等若干大儒鼎力学问,为婺学之形成、传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乃至对当时浙学传播和发展之贡献也不可小觑。就地域论,东阳属婺,宋元时期东阳多数理学家、文学家的活动和思想理应归属婺学;当然,“北山学派”的许谦例外。

(一)婺学正脉,首兴东阳

南宋时期的东阳首先能成为婺州学术盛兴之地,当与其在婺地首创书院有密切关系。东阳最早的书院由刚迁入当地的皇室贵族赵公澡于建炎二年(1128)创建的友成书院,该书院开婺州士族创办书院之风。它比宋刑部尚书方元若于绍兴三年(1133)在兰溪创办的华石书院要早5年。而由东阳新兴士族郭钦止石洞书院则是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创建,比友成书院晚了整整20年。可见由当时地方贵族和士族创建的书院,是形成婺州学术交流和讲学的最初平台。而东阳则为婺州学术思想的首先播演之地。

吕祖谦在东阳的学术活动,肇始于友成书院主席师。这大约应是1157之后的事。因为吕祖谦出生于1137年,要担任主席师至少在20岁以后。因为吕祖谦的原因,朱熹也曾在此讲学。该书院培养出葛洪、李诚之、乔行简、乔梦符、倪千里、李大同、赵彦秬等宋代东阳的著名学士13人,是东阳宋代以降孕育人才的第一个摇篮。石洞书院建立后,朱熹、吕祖谦、魏了翁、陈傅良、陆游等名士先后往来其间,或讲学论道,或切磋交流。朱熹与其关系尤为密切,他不仅在此改定《四书章句集注》,还在此与陈亮等开展学术交锋。

然而,当时东阳学者受吕学影响最深,其弟子亦最多。在《宋元学案·丽泽学案》中载的东阳籍“东莱门人”就有9人。[1]

葛洪,字容父,东阳人。从吕成公学。登进士第,历官为尚书员外郎。累迁参知政事,封东阳郡公。援王素谏仁宗却王德用进女事,以止备嫔御,世多称之。卒,谥端献。杜清献范称其侃侃有大臣风。有奏议、杂着二十四卷。

乔行简,字寿朋,东阳人。学于吕成公之门。登绍熙进士,历宗正少卿、秘书监、权工部侍郎,兼国子司业,兼史院,兼侍讲。理宗即位,贻书丞相,请法孝宗行三年丧。进知枢密院事。后加少师、保宁军节度使、醴泉观使,封鲁国公。卒于家,年八十六,谥文惠。历练老成,识量宏远,居官无所不言。好荐士,多至显达。至于举钱时、吴如愚,又皆当时隐逸之贤者。所著有《周礼总说》、《孔山文集》。

李诚之,字茂钦,东阳人。受学于东莱。释褐为饶州教授。历知蕲州。金人犯淮南,黄州不保,力战死之。赠朝散大夫、秘阁修撰,封正节侯。

陈黼,字斯士,东阳人。少从吕东莱游。永康林大中闻其贤,妻以女,先生未尝倚为重也。淳熙八年,登进士。不汲汲进取,以恬静自守。林欲召为枢密院,先生力辞。嘉定元年,大中卒,乃迁国子博士、著作郎。凡三十年,偃蹇宦途,而不改其乐。后丐祠归,贫无室庐,僦居永康以终。

郭澄,字伯清,东阳人。以父将仕郎良臣,绍兴末,军兴,入赀佐县官者赐爵,视任子补将仕郎,调南昌、黄岩主簿,皆不行。先生少时,将仕奇其敏悟,为筑西园舍,旁延名士

[1](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51,《东莱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页。

讲授。乡之秀民愿请业者,悉聚而馆焉。先生既用力于学,益知师友之可亲。辞气悃颖,未尝不以善其身、迪其族、衣被其乡闾为主。退而验其语,随其力之所至,皆有以自见云。

李大同,字从仲,东阳人。学于成公与朱文公之门。登嘉定进士第,官至工部尚书,以宝谟阁直学士知平江府。有《群经讲义》。李大同在《东莱学案》中有称“东莱私淑”。

东莱同调:后吕祖谦有讲学于石洞书院,故与长衢郭氏交厚。《东莱学案》称郭良臣为东莱同调。郭良臣,字德邻,东阳人,官将仕郎,横浦弟子钦止从兄也。创西园书院,延师教授,一如钦止石洞之规。郭澄、郭江,皆好学叶适谓其“本有佐世材,用既习熟师友大旨”。陈亮曾称郭澄、郭江兄弟为“东方学者”,并以女儿妻郭江。郭溥,字伯广,创有南湖书院。

《东阳市志》(1998年版)还载有:

乔梦符,字世用。学于吕祖谦。登宋淳熙二年(1175)进士,出知歙县,翟监察御史。著作《西岘类稿》10卷。

倪千里,字起万。学于吕祖谦。登宋淳熙进士,才名甚盛,只字片言,人争相传;开门授徒,户外履满。以知县升任御史,迁右正言。

另外还有赵公澡之子赵彦秬。赵彦秬(1129—1197),字周锡,赵公藻幼子。幼年入宫中小学读书,长从东莱吕祖谦学。擢应科,授右选,积阶金吾卫上将军代理和州观察使。起初,赵彦秬从吕祖谦游学,吕祖谦很是器重他。赵彦秬胸怀安定天下的志向,曾作《春秋发微》一百篇进献给高宗。高宗不能采用,只是给赵彦秬升一级官增加俸禄。绍熙元年庚戌(1190),赵彦秬应进士举(《金华征献略》称其为隆兴元年登第),登余复榜甲科,任宣议郎,累迁奉议郎,判眉州事。卒于任上。其《西征随笔》诗集若干卷藏于家中,《金使问答》、《春秋发微》二书留在宫内,其他文笔书法散落各地,世人视之为宝。子淦夫,尤工于诗,号南坡居士。

(二)北山干城,弘扬理学

许谦(1269~1337),字益之,号白云山人。晋许孜后裔。先世屡因游宦而迁籍外地,祖父许应鸾由金华迁东阳。母陶氏,居白云笠泽。谦年幼丧父,母口授《孝经》、《论语》。六岁,出继金华堂叔许觥为嗣。师承金履祥,刻若勤奋,不数年尽得其传。谦不胶古,不流俗,素志恬淡,以道自乐。官府屡为辟荐,均固辞。浙东廉访副使赵宏伟驻节金陵,聚弟子延谦为师。元延佑元年(1314),许谦眼患白内障乃归,为门人许孚吉迎到八华山居住,不久开门讲学。亲撰《八华讲义》及《学规》。声誉所及,“远而幽冀齐鲁,近而荆扬吴越”。许谦教人,“至诚谆悉,内外殚尽”,深入浅出,因材施教,独不授科举文。及门弟子,见于著录者千余人,各有成就。谦学识渊博,举凡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货、刑法、文学、音韵、医经、术数以及释、老,无不通晓。人称“白云先生”。为人师表40年。著《白云集》、《观史治忽几微》、《诗集传名物钞》8卷,收入《四库全书》。卒谥“文懿”。《元史》卷一八九有传元末,金华建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四贤书院”。明嘉靖间,东阳建仰高祠祀之。清雍正三年从祀文庙。[1]

许谦在东阳的弟子有:

蒋沐,字泽甫,东阳人也。筑横城精舍,以延蛟峰。其后子孙世讲学,多登许文懿、黄文献二公之门。《金华先民传》载先生云:“横城,即所居之西,建义塾一区,迎方蛟峰为之师。其教法一遵白鹿洞遗规。乔见山、陈斋月、吕存斋继主师席,前后题名者六百八十有五人。至元中,荐授建昌县主簿。”

李唐,字仲宏,号静学,东阳人。从白云游。为诗文以理胜,一时名辈相推重之。仕为

[1](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82《北山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页。

本郡儒学教授。所著有《静学斋集》、《尚絅斋集》。

李裕,字公饶,东阳人。从白云学。尝诣阙上《至治圣德颂》,英宗召见至德殿,中书奏补国子生。登天历间进士第,授陈州同知,转道州路总管府推官而卒。

李序,字仲伦,东阳人。弱冠从白云,推为上第。为文以《左》、《国》、《史》、《汉》为标格,唐、宋以下勿论也。宋褧按部,以先生自随。危太朴素在史馆时,歌其诗以为入格。卧东白山中,与鹿皮子陈樵相倡和,士类皆师表之。

蒋元,(字子晦,一字若晦,东阳人。从白云游,不仕。学者私谥贞节先生。所著有《中庸注》、《学则》二十卷、《四书笺惑》等。

楼巨卿,东阳青石渡人。白云高弟。

马道贯,字德珍,东阳人。白云弟子。自号一得叟。恬退,非公不入城府。所著有《尚书疏义》六卷、《一得叟集》。

李亦,东阳人,与蒋贞节元皆文懿弟子。贞节延两先生于家塾,俾其子允升礼而师之。

(三)文清传人,肇承正脉

世有“文清学派”之称。谢山《序录》于《丽泽诸儒学案》云:“明招诸生,历元至明未绝。”亦兼指文清所传学派而言。顾文清卒业于晦翁,为朱门高弟,数传而后,如黄文献诸先生多称朱学,则文清学派宜入《沧洲诸儒学案》为是矣。

文清学派创世人徐侨(P813)。徐侨,字崇甫,义乌人。从学吕东莱门人叶氏邽,复登文公(朱熹)之门。登淳熙进士,调上饶县簿。

文清学派在东阳的传人为陈取青、李直方二人。

陈取青,东阳人。受学石一鳌,慷慨有志节。子陈樵。《东阳县志》载先生云:“其先居睦之富春,宋中叶来徙邑之太平里。先生国学进士,与闻考亭之学,自号闲舣翁。”

文清学派及流传

李直方,字德方,东阳人。少以世业治《尚书》,举进士不第,退治伊洛之学。宋末,隐居教授。其受业弟子陈樵与胡惑、陈士允皆以文学知名。晚岁家益贫,与其弟子耦耕南山之麓,人皆以庞德公拟之。(参《金华先民传》。)隆庆《东阳志》载“先生一名幼直,字良

佐。为人沈毅方介”。又言“其所著书百余篇,皆未竟,惟《易象数解》为全书。至元中,录故上书言宋丞相者,至其家,则焚且久矣”。《金华府志》云:“学者称《复庵先生》。”

陈樵,字君釆,取青之子。好以鹿皮为衣,自号鹿皮子。先生学于家庭,又从李直方受《五经》大义。性沈敏嗜学,独取遗经精思,逾四十年,心领神会,自以圣贤大指可识,乃入东白山大霞洞中著书。其微词奥义,多前儒未经道。虞伯生、黄晋卿、欧阳圭斋辈皆向慕,以为不可及。宋潜溪志其墓,称为“东阳隐君子”。[1]对文清学派及陈樵的学术思想和特色将与后文介绍。

[1](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56《沧州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页。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宋元明清时期教师用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四明清时期 【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一方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并以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另一方面,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统治者运用国家机器力图压制新的经济因素与思想观念,最终使古代中华文明没有在明清时期实现转型,走入近代社会。随着同时期欧洲成功地迈向工业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严重的危机。 【知识梳理】 1.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①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加强对地方控制;废丞相设内阁,强化专制皇权;开八股取土,加强思想控制②清设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大兴文字狱,钳制了思想。 2.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①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世界领先,水稻产量高;玉米、番薯引进、推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②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冶炼业(焦碳冶炼)、丝织业(苏、杭)棉织(棉布成为主要衣料)、制瓷业(五彩、珐琅彩)全面发展。③商品经济出现新特点;大批中小工商业城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农产品商品化;徽商、晋商等区域性商团形成。④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一些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清政府的“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文化上承古萌新。①《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本草纲目》说明传统科技还继续走在世界前列。②思想上出现新观念,李贽、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批判旧思想与专制制度,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理学有新发展(王阳明心学)并占据了主流地位。③八股取土与文字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④文学艺术繁荣,出现四大小说名著;书法绘画更加多样化、平民化、世俗化;京剧诞生,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4 思想文化上: (一)、李贽:离经叛道的“异端”思想 1、李贽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明朝后期,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工商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实力增强。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统治黑暗。 (4)程朱理学鼓吹神圣不侵犯的理学经典,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李贽思想主张 (1)否定孔子权威。 ①指出孔子非天生圣人,儒家经典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②认为是非标准依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2)挑战正统思想。 ①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②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3、李贽思想的评价 (1)李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2)李贽的思想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12宋元时期的都和社会生活教案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社会生活》 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大都市、市民日常生活就、传统节日、宋词和元曲。 展现了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前后联系,繁荣的原因离不开前面所学习的政治经济内容,繁荣的影响至今仍可以找到。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 2、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2、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2、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教学重点】 宋代市民娱乐生活、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 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清明上河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导入新课】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 译文: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此汗八里大城(即元大都)之周围,约有城市二百,位置远近不等。每城皆有商人来此买卖质物,盖此城为商业繁盛之城也。” ——《马可·波罗行纪》 这两个大城市怎样兴起的,当时是怎样的繁荣景象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来了解。【讲授新课】 一、繁荣的都市生活 1、大都市 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寺庙内外人流如潮。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3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含解析)

跟踪检测评估3 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其中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 ) A.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 B.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 C.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 D.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 解析:据材料“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科举制中的铨选侧重于考查考生能将“身言书判”应用于实践,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于科举制铨选制度的实践,而非强调科举制促进文学作品兴盛,排除A项;据材料“其中最重视判”,可知更加关注考生的实践能力,而非注重官吏的操守与品行,排除B项;据材料“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强调对于身言书判的综合运用,排除C项。 答案:D 2.唐代时期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设有一批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他们是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拾遗,“左”隶属中书省,“右”隶属门下省。这一做法( ) A.旨在加强专制皇权B.提高了办事效率 C.利于防止决策失误 D.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根据材料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这一做法有利于防止决策失误,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专制皇权,与材料主旨谏官制度不符,排除A项;谏官的设置降低行政效率,排除B项;谏官是在中央设置的官员,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D项。 答案:C 3.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 ( ) 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 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 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御史台掌管监察职权,同时,尚书省左右丞又对御史有所监督,即“劾御史举不当者”,可知唐代的监察制度较以前有所完善,故选D项;题干只是述及了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防止出现冤假错案,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并非行政职能的分工不明,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不是政令畅通的表现,排除B项;监察制度的完善,并没有改变唐朝中枢机构的建制,排除C项。 答案:D 4.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解析:由中央及地方在“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可知,此时的尚书省已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所以D项正确。尚书省仅仅是三

【教学设计】《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社会生活》(人教)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社会生活》 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大都市、市民日常生活就、传统节日、宋词和元曲。 展现了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前后联系,繁荣的原因离不开前面所学习的政治经济内容,繁荣的影响至今仍可以找到。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 2、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2、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2、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教学重点】 宋代市民娱乐生活、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 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清明上河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导入新课】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 译文: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此汗八里大城(即元大都)之周围,约有城市二百,位置远近不等。每城皆有商人来此买卖质物,盖此城为商业繁盛之城也。” ——《马可·波罗行纪》 这两个大城市怎样兴起的,当时是怎样的繁荣景象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来了解。【讲授新课】 一、繁荣的都市生活 1、大都市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继承苏轼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文学史地位的宋代词人是 A. 岳飞 B. 辛弃疾 C. 李清照 D. 文天祥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词豪放派的典型代表人物是苏轼,继他之后,南宋的辛弃疾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文学史地位,所以答案选B。 2.费老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一朝代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及“瓦子”“勾栏”。由此推断,这一朝代应是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南方经济繁荣等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瓦子”是北宋东京城内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里面还有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ABC时期未出现瓦子,故此题答案选D。 3.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瓦舍勾栏,终日喧嚣不已。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 南朝 B. 隋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朝的社会生活的史实,宋朝商业繁荣,宋代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里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故答案是D。 4.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也反映在人们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在宋代开封的普通市民能做到的是 ①跟随高僧鉴真东渡日本 ②偶尔去吃一碗宋嫂做的名小吃馄饨

③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 ④去瓦子欣赏各种表演节目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5.除关汉卿外,“元曲四大家”还包括 ①颜真卿②马致远③郑光祖④白朴⑤王实甫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③⑤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②③④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6.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大都市,不包括 A. 开封 B. 临安 C. 大都 D. 镐京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开封是北宋都城,临安是南宋都城,大都是元朝的都城,镐京是西周都城,ABC属于宋元时期的大都市,故选D。 7.图为我国古代的“瓦舍”,取“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 A. 隋唐科举制的发展 B. 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 宋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 D. 明清工商业繁荣 【答案】C

宋元明清

宋元时期(907-1368年) 阶段特征:中华文明在隋唐文明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政治: ①国家政权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A.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B.北宋的局部统一(979年) *北宋为何无法完成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采取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需外等政策; 少数民族政权刚建立,处于上升阶段,力量强大;民族矛盾激化。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加强 北宋: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影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中央集权加强;造成三冗。 元:中央:一省制(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 地方:行省制(行中书省)、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澎湖地区)、通政院(驿站制度、传递公文) 经济: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江南发展迅速,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农业:①宋土地兼并严重:北宋初不抑兼并; ②租佃制仅次于自耕农; ③南方经济发展:北宋定都汴京,通过汴水运粮,说明北宋立国靠东南地区的财富。经济上 南强于北的地位确立,南方经济重心。(天下粮仓:苏湖常秀-浙江嘉兴) 南方农业发展原因:唐安史之乱后,南方开始北民南迁;南方相对稳定;统治者的重视;政治中心南移 手工业:金属冶炼:北宋:煤普遍使用(汉开始) 南宋:焦炭开始使用(明普遍) 纺织:宋:棉花种植从边疆传到内地。 元:黄道婆发明了“捍弹纺织”的工具脚踏三锭纺车。元明时期松江成为棉纺中心。 制瓷: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各地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元朝:彩瓷时代,青花、釉里红; 私营手工业明显增多,技术和规模都有一定发展 商业: ①突破了坊市界限,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夜市草食晓市兴盛; ②北宋出现了交子,反映商品经济发展; ③专门娱乐场所:瓦子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政府的监视控制减弱,北宋政府不直接管理商业活动。 ⑤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港口城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泉州;泉州在元朝为最大贸易港口,是货物集散地。 ⑥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松动(表现:商人地位提高) 文化: ①科技发展出现高峰 印刷术:毕昇(北宋)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以前司南多用于看风水,南宋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火药:宋广泛应用;火药武器:火箭、突火枪元朝火药传入欧洲,约14世纪,使资产阶级战胜贵族 天文历法:郭守敬(元)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授时历》;沈括(北宋)《梦溪笔谈》 农书:王祯(元)《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农桑辑要》(元) ②思想:理学——儒学的新发展 理学产生背景:佛道的广泛传播,儒学出现危机;三教合一;唐宋一些儒学家进行思考、探究,形成宋代新儒学。 含义: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了佛道思想,确立了一套更为精密的,以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代表:程朱理学:理是万物本原;体现到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到人身上是人性;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期末复习题新人教版(最新整理)

第 12 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选择题 1.宋代出现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的根本原因是( ) A.各民族的交融进一步加强 B. 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南移 C.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 D. 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2.以下关于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叙述错误的是( ) A.相国寺内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 B. 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 C. 可以在酒楼茶坊里看到艺人演唱、讲史 D. 端午节迎神供佛,挂年画 3.“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已久,下列作品是司马光所著的是( ) A.《史记》 B. 《梦溪笔谈》 C. 《资治通鉴》 D. 《汉书》 4.4.归纳学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选项中属于同类的人是( ) 示例:苏轼李清照。 A. 司马光 B. 辛弃疾 C. 关汉卿 D. 张择端 5.一位法国学者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下列名词能反映宋代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现代

化”水平的有( ) ①交子②夜市③瓦子④岁币⑤勾栏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⑤ 6.《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 鬼市子”。……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此生活景象反映了( ) A. 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 唐朝经济繁华,饮茶成风 C. 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多彩,商业繁荣 D. 元代民族压迫严重,人民生活困苦 7.7.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瓦舍勾栏,终日喧嚣不已。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南朝 B. 隋朝 C. 唐朝 D. 宋朝 8.为宋词打开新局面,使词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新境界的是( ) A.苏轼 B. 辛弃疾 C. 李清照 D. 关汉卿 9.元曲是由什么组成的( ) A.诗、杂剧 B. 乐府、散曲 C. 词、散曲 D. 杂剧、散曲和南戏等 10.(东京梦华录)记载:瓦(瓦子)中多有药,卖卦……钦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知抵暮。这一材料反映了宋代 ( ) A. 市民生活丰富 B. 社会分工完成 C. 民间艺术精湛 D. 边境贸易繁荣 11.如果你生活在北宋时期,可以做到的事情是( ) ①吃到占城稻②去瓦子中观赏杂技等表演 ③欣赏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词作④听人讲述岳飞的故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4-3-6社会生活与文化

社会生活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方面。通过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讨论交流,提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沟通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感受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体会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传统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盛极一时的宋词元曲 2.教学难点: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前面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对宋代(元代)的总体印象。”展示课题,直观浏览宋元生活场景图片;阅读教材P111,了解宋元社会生活概况,并概括出教材讲述了哪几方面的内容?(1、社会阶层2、日常生活3、节日活动4、都市娱乐。) (二)宋元社会生活。讨论探究案例: (三)故事A :南宋绍兴府有一个老员外庆祝六十寿辰,四个女婿都来贺寿。酒席宴上,四个女婿以桌上酒菜为题,劝说老员外去自己家里住。大女婿摇头晃脑地说:“壶之中有酒泱泱,碟中有菜乎香香;老泰山者,东床再生父母也……”二女婿说:“大壶里倒酒你喝酒,大碗里盛饭你吃饭,吃不饱你再吃我带来的大鸡蛋!”三女婿说:“白瓷碗里盛鱼虾,青瓷盘里装西瓜,装不下还有我烧的大青花。”四女婿说:“一壶老酒三贯三,满桌饭菜三两三,半斤八两一边多,大家吃酒我买单。”请从四位女婿的话中,分析他们分别属于士、农、工、商中的哪一类。老员外会喜欢哪一个女婿,为什么呢? 故事B :老员外喜欢大女婿,二女婿不服气,说:“爹,吃完饭,先接你老到俺们城外赵家庄住几天,你老看俺乡村好,你老就住,你老看俺乡村不好,你老就走,咋样?”日月穿梭,光阴如箭,转眼到了年底:老员外和众人要向二女婿告辞,回家过年,二女婿死活不答应,非要大伙在赵家庄过年。大年初一早上,老员外和众人被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吵醒,起来一看,门外到处在放炮,二女婿正站在门口帖对联,边大声吟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边向爹拜年。故事反映了农村哪些风俗

(完整word版)高中历史《宋元时期》课后练习题

高中历史《宋元时期》课后练习题 1.(2019·辽宁大石桥二中月考)交子始发于宋真宗时,四川的地方官和商人“患蜀人铁钱重,不便交易”,于是由十六家富户以各自资产作为保证主持发行。后因富户资本变化产生了纠纷,政府遂设益州交子务接管,“私造者禁之”,交子也从此成为四川等地的法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 A.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作用越来越大 B.富户大贾操纵商业流通与交换 C.宋代地方有相当独立的货币发行权 D.政府官办专营能彻底避免纠纷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纸币最初是在民间富商之间使用流通,后来政府参与管理,最终成为了法定的货币。这说明纸币在流通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重要,故选A项。材料中明确说明最初是为了交易方便而进行的首创,随后管理权交予政府,而不是由富户大贾操纵,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地方发行货币的权力,C项错误;D项“彻底避免纠纷”说法绝对化,故排除。 2.(2018·石家庄一中期末)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 A.说明边境贸易影响政局稳定 B.体现了宋代商品贸易有所退化 C.使得宋代商品市场得到拓展 D.体现宋代政府守内虚外的政策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主要阐释的是交换方式的变化,而“边境贸易影响政局稳定”不能全面概括变化,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宋代商品贸易高度繁荣,而不是有所退化,且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排除;由“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到“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的交换方式及内容的变化可得出宋代商品市场得到了拓展,故C项正确;通过贸易方式的变化无法体现出宋代政府守内虚外的政策,故D项排除。

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 单选题

宋元时代的政治思想 1.面对宋朝严峻的局势,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思想兴起,其重点是()。 A.吏治与财政改革 B.岁币改革 C.税制改革 D.整顿纲纪2.范仲淹等人发动的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是()。 A.改革土地制度 B.改革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 C.三教合流 D.强本节用3.宋代()对财政经济问题关注较多,提出了较系统的富国主张。 A.范仲淹 B.欧阳修 C.李觏 D.叶适 4.范仲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思想和李觏强本节用,寓兵于农的改革主张,为稍后的()做了理论铺垫。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王安石变法 D.戊戌变法 5.北宋著名政治家()是“熙宁变法”的主将,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A.柳宗元 B.范仲淹 C.李觏 D.王安石 6.宋元时期,我国传统政治哲学发生重大转型,()兴起,并在元代被立为官学,成为中国古代后期的政治指导思想。 A.儒学 B.理学 C.古文经学 D.今文经学7.()是理学的开山祖师,他引老庄思想入儒,提出太极说。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又名《易通》)。 A.周敦颐 B.胡瑗 C.韩愈 D.邵雍 8.()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朱子语类》等。他继承发展前人思想,建立了理学的宏大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为理学上升为统治思想提供了条件。 A.程颢 B.程颐 C.朱熹 D.张载 9.北宋时期,胡瑗、孙复、石介继承唐朝韩愈、李翱学说,注重义理,开风气之先,推动理学形成,被称为“()”。 A.宋初三先生 B.北宋五子 C.三玄 D.竹林七贤10.提出理学的主要范畴、命题,构筑了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的“北宋五子”是()、邵雍、()、程颢、程颐。 A.韩愈李翱 B.周敦颐张载 C.胡瑗孙复 D.朱熹陆九渊11.理学内部流派众多,但他们在政治取向上高度一致,都以()为归宿。 A.社会改革 B.民族统一 C.维护君主政治 D.富国强兵12.陈亮在思想界理学流行,士人多醉心于谈论性命义理的情况下,旗帜鲜明地倡行事功,体现出较强的批判精神,给思想界注入一股新鲜空气。其思想以“()”,“专及事功” 为特点。 A.性命义理 B.修习之术 C.天人合一 D.谈王说霸13.元代,儒家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儒学进行了积极调整。郝经“()” 主张的提出为儒学与蒙古统治者的结合作了论证,扫清了思想障碍。 A.以夏变夷 B.理一分殊 C.三教合一 D.性品说 14.理学兴起于宋代,在南宋末初步实现了与政权的结合。而理学官学化的最终完成则是在()。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四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邢台质检)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此事反映了() A.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B.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 C.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 D.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 解析:选C。从材料“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中可以看出,宋朝皇权受到官僚政治传统的影响,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当时史实,皆排除。 2.(2019·豫南豫北名校精英联赛)宋代宰相吕蒙正曾说:“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唐末帝王,专委臣下,致多缺失,兼家族罕有保全。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臣尝与同列等言,实知荣幸。”这说明() A.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 B.宋代中央集权加强 C.藩镇割据削弱唐末皇权 D.宋代君主专制强化 解析:选D。据材料“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臣尝与同列等言,实知荣幸”可以得出宋代君主专制强化,故D项正确;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藩镇割据的信息,故C项错误。 3.(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历代皇帝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由此可知宋代() A.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 B.结束了“重文轻武”的五代风尚 C.形成了“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 D.出现了“积弱积贫”的社会状况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 2.了解宋朝社会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情况 3.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 2.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通过读宋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 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设情境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清明上河图》歌曲。 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瞬间把我们带回了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向我们展示了宋代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那么,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什么样的呢?当时的节日习俗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板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穿越北宋,了解宋元都市的风貌和节后习俗。 2、品读宋词,并掌握杰出词人的词风、代表作。 3、理解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生活与经济繁荣、城市发展的关系。 三、讲授新课 (一)第一篇章逛瓦子看杂剧游繁华都市划旱船赛龙舟过传统佳节 师:比一比:看谁找得快宋元时期有哪些著名的都市? 生:北宋的东京(今开封)南宋的临安(今杭州)元朝的大都(今北京) 出示材料展示当时都市的繁华程度。 大穿越 (1)师生共同穿越到宋代,来到东京最繁华的地方——大相国寺找学生介绍大相国寺,说明每月在寺外定期举办庙会,人流如梭,商业繁华。 (2)东京最适合女生游玩的地方——瓦子 找同学介绍什么是瓦子,什么是勾栏。 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瓦子、《清明上河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寺庙内外人流如潮。 2.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其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后传入南方。 4.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讲授此节内容要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生活的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宋元 1 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邢台质检)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此事反映了( ) A.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B.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 C.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 D.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 解析:选C。从材料“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中可以看出,宋朝皇权受到官僚政治传统的影响,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当时史实,皆排除。 2.(2019·豫南豫北名校精英联赛)宋代宰相吕蒙正曾说:“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唐末帝王,专委臣下,致多缺失,兼家族罕有保全。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臣尝与同列等言,实知荣幸。”这说明( ) A.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 B.宋代中央集权加强 C.藩镇割据削弱唐末皇权 D.宋代君主专制强化 解析:选D。据材料“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臣尝与同列等言,实知荣幸”可以得出宋代君主专制强化,故D项正确;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藩镇割据的信息,故C项错误。 3.(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历代皇帝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由此可知宋代( ) A.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 B.结束了“重文轻武”的五代风尚 C.形成了“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 D.出现了“积弱积贫”的社会状况 解析:选A。根据题干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与“与士大夫治天下”,再联系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宋代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故A项正确;宋

《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习题

第11课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一、选择题 1.妇女缠足的陋习开始于( )。 A.隋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2.所谓“薄罗衫子薄罗裙”指的是( )。 A.宋代女子大多穿轻而薄的衫和裙 B.宋代女子大多因贫困穿着单薄衣服 C.宋代女子大多穿着薄如蝉翼的衣服 D.宋代达官贵人穿着轻而薄的衫和裙 3.崇尚节俭,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的习俗在什么时候出现?( ) A.北宋初年 B.北宋中期 C.北宋晚期 D.南宋初年4.今天流传的“东坡肉”的由来是( )。 A.因为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喜欢吃肉 B.苏东坡亲自烹制的好吃的肉C.苏东坡的父亲特爱吃肉 D.苏东坡的朋友烹制的肉 5.瓦子在宋代城市盛行,主要是因为( )。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6.关于宋代衣食住行中的“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宋代交通发达,邸店很多 B.宋代人们多骑马 C.宋代人们多用牛车、驴车 D.达官贵人乘轿普遍 7.关于宋代衣食住行中的“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宋代农村百姓住房多为低矮的瓦房 B.宋代富裕人家多住两层楼房C.城市平民住房多为正方形 D.宋代贵族官僚住宅宏丽 8.关于宋代的节日习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宋代称春节为元旦 B.宋代有贴春联的习俗 C.宋代有“守岁”的习俗 D.今天的春节和宋代的元旦完全一样9.关于宋代的衣食住行中的“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北宋东京夜市小吃丰富,夏季还有冷饮 B.宋代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C.肉食中两宋都以猪肉为主 D.南北方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二、分析题 10.假如你生活在两宋时代,你可能会碰上哪些见闻,请结合你所学到的宋代社会风貌的知识,写一篇《两宋社会风貌》的见闻,内容要分“衣、食、住、行、乐”五个方面写。 【答案】1.C 2.A 3.A 4.B 5.B 6.B 7.D 8.D 9.C 10.“衣”: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统治者在北宋初年崇尚节俭,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后来衣饰精美华丽。妇女缠足陋习开始。 “食”:饮食丰富,多种小吃,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住”:农村百姓住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住房多为屋顶盖草或瓦的长方形房屋。“行”:人们多用牛车、驴车,达官贵人乘轿。 “乐”:有娱乐场所瓦子,十分热闹,人们可以过各种节日。

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 —— 宋元 课时1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纲考点 宋元的政 治制度 (1)宋元君主专制的加强。(2)宋元中央集权的加强。(3)王 安石变法*。 素养解读 时空观念 从宋至元朝君主专制下的中枢机构不断革新,相权逐步削 弱;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趋强化,基本奠定了后世的地方 行政区划。 历史解释 宋代尚未完成全国的统一,但中央与地方机构增多,加强 了君主专制,解决了唐代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也造成了 庞大的管理体系;元代国家统一,疆域辽阔,行省制度的 实施,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史料实证运用史料记载论证宋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特点及

影响。 唯物史观 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角度,理解宋元时期政治演变趋势的特点及影响,辩证客观地评价政治现象。 家国情怀 从宋元政治统治的加强,多民族国家发展角度,认识统一 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爱国情怀。 考点一 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宋代 (1)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 (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考点二 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 (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弱的祸根。 2.元朝:行省制度 (1)措施???①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下设路、府、州、县。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2)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 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

第11课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 (2012湖北随州)9。右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也是一幅 极具历史价值的现实主义的风俗长卷。它反映了当时哪一城市的社会风 貌? A.北京 B.南京 C.西安 D.东京 (2012·山东莱芜)3.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都城东京,体验宋朝人的一日生活,我们不能做到的是()C A.游夜市,喝冷饮 B.坐牛车,住邸店 C.逛“瓦子”,吃甘薯 D.挂年画,贴“桃符” (2012年佛山)4.《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此生活景象反映 A.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唐朝经济繁华,饮茶成风 C.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商业繁荣 D.明代社会开放,文学兴盛 (2012年浙江省丽水市)8.宋元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下列史实能反映这一时代景象的是() ①鉴真六次东渡,传播佛教文化②辽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 ③创立科举制度,重视人才选拔④黄道婆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宋代,下列情景不可能 ...遇到的是 A、安装有指南针的海船出海远航 B、工匠使用泥活字印刷书籍 C、说书人在娱乐场所“瓦肆”讲《红楼梦》 D、人们传诵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本题难度低,清代曹雪芹著章回体小说,不可能在宋代读到,答案选C。 通过北宋“交子”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了解历史的方法 A.解读文物B.查阅文献C.考古发掘D.实地调查 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都城东京,体验宋朝人的一日生活,我们不能做到的是 A.游夜市,喝冷饮 B.坐牛车,住邸店 C.逛“瓦子”,吃甘薯 D.挂年画,贴“桃符”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甘薯是明清时期才引进的,不可能再宋朝吃上,答案就选C。 (2012河南中考)21.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心。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第6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第6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一、选择题 1.(2017课标Ⅲ)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答案 B 本题以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辨析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的能力。从材料信息看,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记载,这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故B项正确。历史叙述是历史事实的呈现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呈现方式,A 项错误;有的历史叙述也可以客观准确地再现历史事实,C项错误;历史事实的确认需要经过多种手段的验证,如古迹考证、史书辨伪等,综合多种历史叙述是确认历史事实的可能条件,D项错误。 2.(2019山东青岛模拟)宋代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据此可推知宋代( ) A.政治源于立国传统 B.官员均是文臣出身 C.地方基本没有自主权 D.冗官源于文官制度 答案 A 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国策为重文轻武,材料“宋代用人,大率以文词进”符合重文轻武主旨,故A项正确;材料中“大率”为大多数之意,与B项中“均是”相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宋代官员大多是文臣,与地方有无自主权无关,故C项错误;冗官源于文官制度,此结论错误,宋代冗官根源应为君主专制制度,故D项错误。 3.(2018课标Ⅲ)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宋元明清时期荆江洲滩的变化及其对河道的影响

宋元明清时期荆江洲滩的变化及其对河道的影响 ——以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陈曦武汉 430072) [摘要]:受上游来水来沙的影响,荆江河道自古就分布着较多洲滩。在荆江的变迁中,上游来水来沙及河道的变化促进了洲滩的发育,同时,洲滩作为一个活跃因子,其形成与增长促进了河道的演变,二者相互作用。本文立足于方志资料,对宋元明清时期荆江河段洲滩与河道关系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宋代以降,荆江河道中的洲滩数量呈增长趋势,尤以清代更为明显。其中,江心洲较多地分布于上荆江河道中,下荆江则以边滩为多,今天荆江河道的洲滩分布仍呈现这一规律。 [关键词] 荆江;洲滩;变化与影响;宋元明清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03JB770017。 流经江汉平原的长江干流主要是荆江河段,自枝城至城陵矶,以藕池口为界又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上荆江河段主要包括枝江、松滋、江陵、公安等县江段,石首县与监利县河段属于下荆江。 1、上荆江段 历史上枝江境内荆江河道中的洲滩众多,或为江心洲,或为心滩,或为边滩。其中江心洲不同于心滩和边滩,后两者时长时消,变动性大,其中边滩仅一边过水,而江心洲长期稳定,可以居住和耕种。①盛弘之《荆州记》言:“县左右有数十洲盘布江中”②,乐史《太平寰宇记》引《荆南志》亦云县界内洲大小凡三十七。③《太平寰宇记》还引《荆州记》,称自上明至江津存在九十九洲或“满百之洲”。④“满百之洲”的说法在同书中还有若干处。⑤ 无论是“数十洲”或“满百之洲”,得到确指的仅是一小部分,如百里洲、岑头洲⑥、迤洲⑦。其中前二洲为长期稳定的江心洲,后者在南朝时已靠岸。 百里洲,《太平寰宇记》称其平衍土沃,“特宜五谷”,长期以来得到开发,宋初县治曾置于此。⑧明中叶以降,百里洲发生大变化。嘉靖年间(1522~1566 ①参见张昌民:《现代荆江江心洲沉积》,载《沉积学报》1992年第4期。 ②清·陈运溶等辑:《荆州记九种》,湖北人民出版社校点本1999年版,第22页。 ③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六《山南东道五·荆州》“百里洲”条,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刊本。 ④《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六《山南东道五·荆州》“百里洲”条。又,该条所说的“满百之洲”有二,一是东晋桓玄僭位时新生一洲,不久即消毁;另一是南朝宋文帝即位前忽生一洲。据此,东晋时出现的当为心滩。 ⑤《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六《山南东道五·荆州》“新洲”条载,梁朝太清末年枝江县阳閤浦与岸相连处“忽生一洲”。另据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太祖》“乾德元年二月丙戌”条:五代高季兴时(924~928)江中心曾“忽生一洲,遂满百数”,北宋乾德元年(963年)“漂没不存”,中华书局校点本2004年版,第84页。“新洲”不见于明代及以后的方志中,结合其与百洲“忽生”的情形看,应属于普通边滩或心滩。 ⑥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六十四《荆湖北路·江陵府·景物(下)》“岑头洲”条,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道光二十九年惧盈斋本。 ⑦《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篇》,武英殿聚珍版。 ⑧乾隆《枝江县志》卷一《地理志》,乾隆五年刻本,海南出版社影印故宫珍本丛刊2001年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