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歇后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问题

歇后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问题

歇后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问题
歇后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问题

歇后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问题

撰稿人:

学号:

指导教师:

答辩日期:

歇后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问题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歇后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问题,对歇后语翻译方法的运用进行讨论。歇后语是极富中华名族特色的语言形式,其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与其它语言有很大的差异。随着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歇后语的翻译有着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问题上存在着争执。在歇后语的翻译中,适当应用归化和异化的方法,才能够真正达到传达含义和传播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歇后语;归化;异化;文化交流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语言在文化交流中承担的文化传播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任何语言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由于各民族在价值标准、习俗宗教、地域环境、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别,使其语言在结构特点、表达方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不同民族语言的翻译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 认为“笔译与口译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 往往不是因词语表达不当所造成的, 而是因错误的文化假设所导致的”。[1]歇后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 蕴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的创造和探索的结果。它来源于广大劳动人民的口头语言,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有的语言形式。歇后语的内容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富有想象力和幽默感,富含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正是因为歇后语在其形式和内容上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使歇后语的英译一直存在归化和异化问题的矛盾与争执。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曾说过:”东方人的思维习惯是‘异中求同’,西方人是在‘同中求异’”。[2]对歇后语而言,由于其隐含性,使内涵意义、情感意义和联想意义都显得更为重要。在英译的过程中追求其“同”的表达就是翻译中归化的目的,而对其“异”的体现就是反映其文化特点的异化。

2. 汉语歇后语及其结构特征

歇后语的结构独特,具有非常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它大都言简意赅、遣词隽永,有形象生动鲜明、幽默风趣、富于哲理的特点,不仅在社会各阶层口语中广泛使用,而且在古代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与文章中也随处可见。[3]并且歇后语涉及面广,由古及今,题材丰富,包含天文地理的人文知识,为人处事的生活经验,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由于歇后语富含汉民族独特的语言风格,因而将其翻译成其他语言有相当的难度,在其内涵和形式的翻译中常常出现归化和异化的矛盾现象。

2.1歇后语的结构

汉语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具体形象的比喻,为比喻部分,称为“喻体”,也叫“比”,像是谜面;后一部分则是说明语句本意的,为说明部分,可称“本体”,也叫“解”,像是谜底,前后两部分在逻辑上有很强的内在联系。[4]比喻部分通常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采用特别的比喻,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好奇心。说明部分揭示比喻部分的内涵和实质意义,是对比喻的解释说明。这两部分一般由破折号连接。例如,“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竹篮打水——一场空”,“芝麻开花——节节高”等。对于一些常见的歇后语,由于人们熟知其后半部分,也可仅用其前半部分来表达含义。

2.2歇后语的分类

从歇后语的内容上来看,可分为两类:比喻性歇后语,双关性歇后语。

(1)比喻性歇后语

比喻性歇后语的数量较多,其所比喻的部分与使用歇后语的上下文中所描写的事物有相通之处。比喻性歇后语中的前部分是比喻,后部分是本意,两者在逻辑上有明确的内在联系。其中用来做喻体的部分通常是人、事、物以及人们常见或熟知的现象;用来说明的后部分在说明方式上也略有不同,其方式有直接的,也有评论性质的。

①直接说明

竹篮打水——一场空。

译文:Drawing water with a bamboo basket—achieving nothing.

竹篮多孔,装水必漏。比喻希望与努力完全落空,白费心机。

②评论式说明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译文:A weasel wishing Happy New Year to a chicken — harboring no good intentions.

指某人做事表面上是好事,实际上则是另有恶意。

(2)双关性歇后语

双关性歇后语较比喻性歇后语数量少,使用频率较低。这种歇后语其后面的说明部分一语双关,既照应比喻部分的意义,又有其他引伸意义。即字面意思是对前半部分作解释说明,但其实际意思表达的却是与整个上下文中完全不同的语义。[5]

①谐音双关:

生活的海里起过小小的波浪,如今似乎又平静下去。一切跟平常一样,一切似乎都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周立波:《暴风骤雨》)

译文:The even tenor of their life had been disturbed, but things seemed to be settling down again. The villagers felt themselves back in the old rut.

原文中的“照舅”与“照旧”为谐音双关,译文中用“back in the old rut”表达了歇后语说明部分“照旧”的含义。

②谐意双关:

一根筷子吃藕,挑眼。

译文:Eating lily root with only one chopstick-picking it up by the holes.

原文中“挑眼”的字面意思是指用一根筷子挑着藕片上的眼,其实际意义则是“pick flaws”挑毛病,找岔。

3. 归化和异化理论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过程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手段. 归化和异化的术语起源于德国哲学家、翻译理论家斯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论翻译的方法》,他在探讨翻译与理论关系时,认为翻译策略有两种,一种是译者让读者向作者靠近,一种一是译者让作者向读者靠近。在此基础上,美国翻译理论家Venuti在1995年的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这两个概念。在翻译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也由来已久。“从翻译策略来分析,从19世纪70年代到2O世纪70年代,中国的文学翻译大致是以归化为主调”。[6]归化法以源语文化为出发点,要求译者向源语读者靠拢,强调语言中“同”的翻译,注重其“意”的表达,而往往忽略原文中的民族文化特点和语言风格特色,虽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却缺失了语言的文化传播功能。但如今,随着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表“意”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交流,异化作为与归化相对立的翻译方法,在翻译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明显提高。在翻译的实践中,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相得益彰。

3.1归化理论

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入语读者靠拢,采取译入语读者习惯的译入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派在国外以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为代表, 在国内以钱钟书和傅雷为代表。钱钟书提出了“化境”的说法, 傅雷则提出了“神似”, 都主张归化。[7]归化理论强调译者以目的语言文化为归宿,向目的语读者靠拢,在翻译过程中追求“同”,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表达方式, 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由于归化不受语言形式和民族文化的限制,以表达意义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所以在翻译中灵活多变,易于理解。同时, 归化的翻译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它对民族文化和语言风格的舍弃,导致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丧失。

3.2异化理论

异化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派以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为代表人物。他认为,“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要‘求同’,而是要‘存异’,反对译文通顺, 提倡异化。其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而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8]。异化的翻译方法选用与源语表达方式对应的译文,在翻译过程中追求“异”,力求保留原语语言和文化特色,使读者领略异域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等。

4. 归化和异化在歇后语英译中的应用

4.1归化译法

归化法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清晰、准确的表达出原语中所表述的意义和情感,是读者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的最方便快捷的翻译方法。运用归化法进行翻译是,应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不要求每个字和每个词的意思对等,也不要求其语言的形式对等,但必需做到语义对等。在运用归化法进行翻译时,可省略一些文化差异较大且对其歇后语含义影响不大的部分,或将其替换,使读者能够更容易的理解歇后语表达的含义。在归化法翻译中常用的方法有意译法、套译法。

4.1.1意译法

由于歇后语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其比喻部分常常出自于中国古代人名、地名和典故,在形式上也常出现双关的用法,若按字面翻译,容易引起不解,所以采用意译法,将歇后语的意义归化于译入语的语言方式,使译文言简意赅、简洁明了。

如:

①等他们赶来增援时,已是“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半月啦”。(冯至:《敌后武工队》)

译文:But they were too late for a rescue.

译文省略了原文中的喻体“正月十五贴门神”这一富含民族文化意味的形象比喻,只用了“too late”来表达做某事已经太迟了。这种归化的译法简单易懂,不要求读者对“正月十五贴门神”这一中华民俗有深入的了解,使读者很容易就能理解此歇后语的意义。

②他必审问我,我给他个“徐庶入曹营——一言不发”。(老舍《骆驼祥子》)

译文:He’s sure to ask questions,but I’ll hold my tongue to begin with.

原文中的“徐庶入曹营”来自于中国的典故,比喻部分是中国人熟悉而外国人并不一定熟悉的事物,若直接译出,读者很难理解这句话和“一言不发”之间的联系,故运

用归化的翻译方法将其省略,仅翻译了其解释说明的后半部分,避免了由于读者对中国典故不了解而造成的阅读障碍。

③我在店里呢,是灯草拐杖,作不了主(柱)的。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译文:My position in the company doesn’ t permit me to make a decision individually.

原文中运用了谐音双关,用“灯草拐杖做不了柱”,比喻自己毫无权利,做不了主。译者运用归化的方法在译文中省略了其谐音双关的比喻,仅表达出此歇后语说明自己做不了主的意思,使读者不被谐音双关的语言形式所干扰。

4.1.2套译法

由于歇后语常用形象的比喻来表意,而英汉民族在文化和语言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英汉中的比喻往往存在很多的不同。在归化法翻译中,将其喻体形象换用为读者较熟悉较常用的词语,更贴近译入语的语言文化,便于读者领悟歇后语的思想内涵,达到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效果。

如:

①“老混蛋,你吃的河水——倒管的宽,这是你说话的地方?”(周立波:《暴风骤雨》)

译文:“Old bastard,poking your nose into things that don’t concern you!”

译文用“把鼻子凑到与你不相干的事情去”替代了“吃的是河水”进行套译,比喻多管闲事。译者运用套译的归化译法,比喻形象生动,读者不仅能够理解歇后语的含义,而且能够体会其中比喻的乐趣。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

译文:To shed crocodile tears.

原文中的“猫”比喻那些内心残忍而伪装仁慈善良的人,而英语文化中的“Cat”作为宠物深受人们喜爱。因此译者运用套译的归化方法,用“to shed crocodile tears”来套译,避免由于感情色彩的冲突,而造成翻译的障碍,便于读者理解。

③怪不得人说你们“诗云子日”的人难讲话!这样看来,你好像“老鼠尾巴上害疖子,出脓也不多!”(吴敬梓《儒林外史》)

译文:No wonder they say you bookworms are hard to deal with:one might just as well try to squeeze water out of a stone.

原文中的“疖子”指小疮,比喻没有多大,表示“没有多大用处”或“没有多大能耐”,有轻蔑意味。[9]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了借用英语成语套译,它们的意思接近,不仅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歇后语的意思,还能传达歇后语中表达的情感色彩。

4.2异化译法

异化法在翻译的作用是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 让译文语言的读者感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带有民风的特色。虽然异化法的表现方法在译入语读者看来不合常规的、新奇的,有时过于冗长,较难理解,但是异化法不仅能保留原文纯语言的形式特色, 而且还能引进异域的文化因素,是民族文化交流必经的桥梁。由于异化法在表达含义的基础上,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播,以及语言风格的对应,故异化译法面临着挑战,需要译者不断研究创新。在异化翻译中常用的方法有直译法、直译加注法。

4.2.1直译法

直译法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汉语歇后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历史及地方色彩的方法。在歇后语中常采用形象的比喻说明某些事理,形象性强易于译入语读者理解,运用直译法进行翻译,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民族特色和喻体喻义,使读者能够在阅读的同时了解更多的中华名族文化,达到异

化的目的。

如:

①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译文:Like the clay idol forging the river——it’ s as much as they can do to preserve themselves from disaster.

原文中“泥菩萨”的形象带有浓厚的民族神话特色,译入语读者难以想象。通过异化的翻译方法,用“preserve themselves from disaster”来翻译,不仅能够满足翻译其含义的目的,更足以表达出其中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泥菩萨”这一民族文化的交流。

②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译文:A rat runs across the street---everyone joins the hue and cry.“老鼠”对英汉民族具有同样的联想意义。老鼠贪吃、破坏力强且传播疾病的特性使得全世界的人们都讨厌它,因此对于“老鼠过街”引导出的下文“人人喊打”,译文读者无需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心领神会。

③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译文:Fifteen buckets to draw water from a well—seven up and eight down(all at sixes and sevens).

通过异化的翻译方法,直接翻译了“十五个吊桶”和“七上八下”这两个形象。比喻形象生动,译入语读者通过联想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直译法不仅能够传达出歇后语的含义,并且能够体现出中华名族的歇后语形象生动的特点。

4.2.2直译加注法

由于歇后语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往往涉及中国古代的典故、宗教神话,也常用一语双关的语言形式,为了在翻译过程中,既要让译入语读者充分理解歇后语的意义,也要完整的歇后语的保存文化信息和语言风格,在翻译中应采用注解的方法实现翻译的异化目的。在异化翻译过程中,注解应结合原文的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以及文内语境的内容进行目的语的翻译,同时要兼顾源语表达式的意义、难词的释义以及交际场合的不同。

如:

①“宋襄公失败的教训——对敌人不能讲仁慈”。

译文:the lesson learned by Duke Xiang of Song from his defeat——one shouldn’t be benevolent to the enemy.

(Duke Xiang of Song was one of the feudal lord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nce he allowed the enemy to cross a river rather than attack them in the river.As a result.the enemy defeated and fatally wounded him.)这句歇后语涉及到中国历史典故, 即宋襄公以及相应的历史事件。采取异化的方法进行翻译,译文中的注解对这一历史故事略加交代,传达了原文的内容和风格,使译入语读者更能了解其中的中国历史和文化。

②三十晚上贴“福”字——倒着贴。

译文:Pasting up the character“fu”in the New Year’s Eve——pasted upside down.

(This refers to the Chinese custom of pasting the character “fu”(blessing)upside down to elicit the remark“ni de fu dao le”,which means your good luck has arrived.)

倒着贴“福”是中国特有的传统习俗,在英语文化中是不存在的,译入语读者很难

理解其含义。[10]因此有必要对这一传统习俗做出解释,在传达歇后语含义的同时,也让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化,达到了异化翻译的目的。

③咸菜烧豆腐——有盐在先(有言在先)。

译文:Salted vegetables with bean curd- there is salt an the beginning,(pun)there are words before——hand.

(In this expression“言”(words)and“盐”(salt)are homophones.)

这是一个谐音双关的歇后语,除了汉语部分在括号内加以注释外,译文部分也必须加以解释,只有这样才能全部转换该歇后语的意义,使汉语言的语言风格得到传播,达到异化的目的。

4.3归化和异化结合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相互矛盾的翻译方法,但它们又是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的。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二者结合起来。[11]归化有助于译入语读者充分地理解歇后语所表达的意义,异化有助于传播民族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形式,将归化与异化相结合,使译文信息准确、文字通畅语言优美,让读者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得到更多文化交流的机会。常用的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方法有直译+意译法、意译+注释法。

4.3.1 直译+意译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诸多不同的因素, 包括思维方式, 语言表达手段, 社会文化联想和社会经验的不同。在歇后语中常用的比喻方式也常常因文化因素的不同对翻译造成了困难。采用直译+意译的方法,对前半部分的比喻进行直译,对后半部分的说明进行意译,即传达了民族文化,也能够清晰表达其含义。

如:

①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译文:Like a rabbit’s tail. It can’t grow any longer—— won’t last long .

兔子尾巴是不长的,这是人尽皆知,不含文化差异的,但通过“兔子的尾巴”的比喻长不了的语意联想则只是汉民族所特有的。通过直译+意译的异化译法, 既保留原语比喻形象,又保持了文化内容的完整性。

②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译文: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would equal C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meaning that the masses have great creative power.

诸葛亮是出自于中国的典故,译入语读者无法理解其间的联系和含义。译文采用直译+意译的异化方法,前半部分直译,保留了典故的文化信息,后半部分意译,使读者充分理解此歇后语的含义,达到归化和异化形结合的目的。

3.2 意译+加注

如:

八月十五的月饼——一盆子来, 一盆子去。

译文:Moon cakes (traditional given to all one’s friends and relatives at the Mid- Autumn Festival) on the 15th of the 8th lunar month—— one plateful being brought in and one being taken out; coming and going.

月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西方读者很难明白。故用注释的方式对“月饼”做了简单介绍,交代了其文化背景,后部分用意译“coming and going”表达了歇后语的意思是“来来去去”,意译+加注的方法使译入语读者能够较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和文化内涵。

5. 结语

汉语的歇后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瑰宝,富含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风俗习

惯,歇后语的翻译是不仅是为了传达歇后语表示的意义,更是为了向读者接受这一独特的语言及其艺术内涵。翻译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国文化的传播。因此,采用归化法是必然的,采用异化法也是必然的。歇后语翻译中常用的归化法和异化法常出现矛盾和争执,归化着眼于求同,而异化着眼于求异。但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各有其优点和缺点,殊途同归,互通有无,再现语义,重构语境,形神兼备地表达源语的语义。成功的歇后语翻译方法应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语义等值”,即目的语和原语义在意义上达到对等;二是“文化借用”,即目的语和原语的文化特点在译文中有所体现。[12]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翻译目的,灵活地选择翻译的方法,正确地应用归化和异化,把握适当的分寸,综合考虑语义对应、社会语用价值、译入语的民族文化心理、两种语言的文化互动等诸多因素,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于心”。

参考文献

[1] 杨磊.论文化差异与汉英翻译.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第5

期第33卷.

[2] 陈军.歇后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策略. 州大学报, 2001年5月第2期.

[3] 陈莉.小议汉语歇后语翻译.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5月第四期第7卷.

[4]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 俞碧芳.汉语歇后语的理解与英译.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11年第1期

[6] 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

[7] 黄亚慧. 论汉语歇后语的汉译英的异化问题.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1卷第

1期.

[8] 谭晓丽.从归化与异化之争谈英汉习语互译[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34页.

[9] 杨根培,李延林. 从跨文化视角看歇后语之英译. 邵阳学院学报(杜会科学版).

2006年l2月第5卷第6期.

[10]翁敏雅. 目的论视角下的汉语歇后语英译策略.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12

月第9卷第4期.

[11]邓来英. 英汉习语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研究.语文学刊·外话教育教学.2011年第2

期.

[12]陈军. 歇后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策略.温州大学JOURNAL OF W学E报.2001年5月第2

期.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班级:外语学院、075班 学号:074050143 姓名:张学美 摘要:运用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不仅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作品的内容,也能让读者通过阅读译作,了解另一种全新的文化,因为进行文化交流才是翻译的根本任务。从文化的角度考虑,采用异化法与归化法,不仅能使译文更加完美,更能使不懂外语的人们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另一种文化,促进各民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交流。有时,从语言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可能远不及从文化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完美。本文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分别从不同时期来说明人们对异化法与归化法的认识和运用。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异化;归化;辩证统一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一、归化翻译法 Lawrwnce Venuti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采用归化方法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归化翻译法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不在于语言形式或个别细节的一一再现。它的优点在于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译文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其缺点则是译作往往仅停留在内容、情节或主要精神意旨方面,而无法进入沉淀在语言内核的文化本质深处。 有时归化翻译法的采用也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受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制约,还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标签:归化;异化;翻译 归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要将语言本土化,尽可能地减少语言中的“异域色彩”,也就是将目的语读者作为主要考虑对象,并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设身处地地为目的语读者考虑,将目的语读者的感受和理解放在第一位。译者翻译出来的作品语言要地道、流畅,不能让目的语读者看不懂或理解不了。译者在归化翻译时,要不着痕迹,即抹去翻译的痕迹,将翻译这一步骤隐于作品间,让目的语读者仿佛直接在与原文作者对话,这才是成功的归化翻译。既然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那么让目的语读者仿佛直接在与原文作者对话就是翻译成功的表现。翻译的本质是让目的语读者理解译文的意思,也就是说翻译的本质暗示翻译是一个归化的过程(蔡平,2002)。而且归化翻译有助于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欣赏理解译文,达到文化传播交流的目的。 但过度使用归化翻译,也会带来一些问题。若时时刻刻注重翻译的本土化、本地化,拒绝国外新式语言表达,这就阻碍了翻译的进步与发展。所以对归化翻译手段的使用要恰当且有度。 二、异化 异化翻译方法是尽可能地体现并还原原作品中的“异域色彩”。在翻译特点上就是尽量采用符合外国语言表述习惯的表达方式,力求表达源语言的特色和原作品的内容。当译者想尽可能突出民族差异、不同民族特色和不同语言風格特征时,会考虑使用异化策略。因为使用这种翻译方法,既能将原作品的内容表述清楚,又能带来新式有特色的译文,使翻译得到进步与发展。使用异化翻译方法,还能使读者感受到原作者的写作风格与特点,让读者领略异国作者的风采。 但有学者认为,归化翻译法无法传达原作蕴含于文字的异国文化特色及不同民族特点。由此可能会造成对原文的理解偏差。同时,归化翻译法限制了对翻译语言的丰富。译者若总是采取归化翻译法,将故步自封,很难使外国文化走入国内,更不利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孙致礼教授(2000)曾指出,虽然归化翻译在二十世纪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现在局势已有所改变。目前,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内许多领域的国际化水平逐步提升,原来看似困难的异化,现在接受起来也变得容易得多。因此孙致礼教授断言,在二十一世纪之时,文学翻译将会以异化为主。 但是在使用异化翻译方法时,应注意一些事项。译者在使用异化方法进行翻译时,仍要注重保持译文的通顺和流畅,不能让译文读起来十分拗口,甚至令读者费解。当译者要引入新的翻译时,就更要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接受性,不能译得匪夷所思,要译得恰到好处,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比较而言,英译汉时更适合使用异化翻译手段。中国目前发展迅速,并致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摘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 1 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 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 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 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我们可以在翻译中体会一下二者的关系: (1)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似的踱方步。“张铁嘴怎么说的?”胡太太惴惴的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妻子没听清楚他的话。(茅盾《动摇》)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作者:熊启煦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5,26(8) 被引用次数:14次 参考文献(3条) 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2.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 3.钱钟书林纾的翻译 引证文献(15条) 1.郭锋一小议英语翻译当中的信达雅[期刊论文]-青春岁月 2011(4) 2.许丽红论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0(7) 3.王笑东浅谈汉英语言中的差异与翻译方法[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0(6) 4.王宁中西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期刊论文]-中国科技纵横 2010(12) 5.鲍勤.陈利平英语隐喻类型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6.罗琴.宋海林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z2) 7.白蓝跨文化视野下文学作品的英译策略[期刊论文]-湖南社会科学 2009(5) 8.王梦颖探析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9(8) 9.常晖英汉成语跨文化翻译策略[期刊论文]-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10.常晖对翻译文化建构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 11.常晖认知——功能视角下隐喻的汉译策略[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11) 12.赵勇刚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时代文学 2008(6) 13.常晖.胡渝镛从文化角度看文学作品的翻译[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7) 14.曾凤英从文化认知的视角谈英语隐喻的翻译[期刊论文]-各界 2007(6) 15.罗琴.宋海林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z2)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8b938842.html,/Periodical_xnmzxyxb-zxshkxb200508090.aspx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关系并评述 1、什么是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钱锺书相应地称这两种情形叫“汉化”与“欧化”。A.归化 所谓“归化”(domestication 或target-language-orientedness),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 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 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2)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3)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篇体裁;(4)插入解释性资料;(5)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6)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 B.“异化”(foreignization或source-language-orientedness)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异化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例如,将“九牛二虎之力”译为“the 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但对于不熟悉源语及其文化的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愈来愈紧密,原先对于目标语读者很陌生的词句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即异化的程度会逐步降低。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归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异化: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异化: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归化:the thick ice is not formed in a day. 2、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 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有的文中把归化等同于意译,异化等同于直译,这样做其实不够科学。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的不同态度。两对术语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 3、不同层面上的归化与异化 1、句式 翻译中“归化”表现在把原文的句式(syntactical structure)按照中文的习惯句式译出。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三篇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三篇 篇一: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1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XX: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

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文学翻译unit 2《翻译方法:规划与异化》

第二部分翻译方法 Lecture 2 :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1.归化和异化之源 翻译界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之争,可谓由来已久。而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与异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之争,则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随着文化日益成为翻译的重心,归化异化孰优孰劣的争论声也越来越大。 1997年英国出版的《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认为归化和异化的说法直接来源于德国早期思想家斯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1813年6月24日在柏林皇家科学院所作的题为《论翻译的方法》(On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on)的演讲. 斯莱尔马赫说: “翻译只有两种方法,不是译者不打扰读者,尽可能让读者靠拢作者,就是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让作者靠拢读者。” 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文努蒂(Venuti)便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历史等因素,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术语提出。

归化与异化翻译实例

翻译作业10 Nov 15 一、请按归化法(Domestication)翻译下列习语。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add fuel to the flames / pour oil on the flames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every dog has his day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live a dog’s life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a lucky dog an ass in a lion’s skin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Love me, love my dog. a lion in the way lick one’s boots as timid as a hare at a stone’s throw as stupid as a goose wet like a drown rat as dumb as an oyster lead a dog’s life talk horse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and three boys nobody.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cry up, to praise; extol: to cry up one's profession) Once bitten, twice shy. 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in the evening. New booms sweep clean. take French leave seek a hare in a hen’s nest have an old head on young shoulder Justice has long arms 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He that lives with cripples learns to limp. 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 The more you get, the more you want. 二、请按异化法(foreignization)翻译下列习语。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_异化与归化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 郭建中 提要: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这一区分是基于对中国古典名著5红楼梦6的两种英译本在隐喻、明喻和典故等方面翻译的分析上作出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考虑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读者对象,以上两种方法都能在目的语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也都有其存在价值。以上的分析也希望有助于调和有关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争论,即/归化0与/异化0之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归化,异化,翻译目的论 Abstr act:Approaches to cultures involved in translation may be divided into two methods:SL culture 2oriented and T L culture 2or iented.T his classification i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r anslations of the figur ative use of language in the t wo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Honglou Meng .The analysis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both methods may be justified in their own r ight if we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ur pose of translat ion,t he type of texts,the intention of the aut hor and the r eadership. Key wor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daptation,alienation,skopos theory 一 最近二十多年来,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这两种倾向的结合,就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Christiane Nord (1991)干脆用/跨文化交际0(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来替代/翻译0这一术语;H olz 2Manttari (1984:17)甚至用/跨文化合作0(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来替代/翻译0。Andre Lefevere(1992)则把翻译看作/文化交融0(acculturation),而R.Daniel Shaw(1988)创造了/transculturation 0(跨文化交际)这个词。翻译已不再仅仅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这一点在学术界应该说已经达到了共识。 正因为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中的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转换,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正如Juri Lotman 所说的,/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0(Juri Lotman &B.A.U spensky 1978)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也只有能反映文化才有意义。因为翻译首先涉及到的是意义,而词只有与文化相关联才有意义,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语言操作的时候,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二 翻译既然与文化密切相关,就很自然地产生了另一个问题:怎么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任何一个译者都知道,信息发送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信息接受者是不同的,两者之间并不一定有对应关系。(Reeves 1994)正是在对待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内部产生了分歧。一般来说,可分成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0 #12#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总第114期)

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归化和异化

浅谈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 枣庄学院外国语系 姜大维 [摘 要]文化因素在翻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已成为翻译界讨论的一个热点。本文将运用翻译理论,重点讨论跨文化翻译当中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以及译者对译文读者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态度来具体选择运用异化或归化原则。作者得出结论,我们不能把翻译策略看成是绝对的,辩证地研究这两种翻译策略才有利于翻译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翻译 文化 归化 异化 一.引言 翻译作为语码间内容和形式的转换过程,要涉及到两种语言,也就必然要涉及到两种文化。因此翻译中如何考虑文化因素,尤其是在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如何搞好翻译,是所有翻译工作者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问题。一般而言,翻译中文化的转换有两种基本策略: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和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 归化是指尽量将译语文化纳入译文读者的知识范围,将作者引向读者;异化是指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特异之处,将读者引向作者。由于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两难选择,因而一篇译作也必然会出现归化或异化的倾向。可以说,归化和异化的课题是翻译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各国语言学家、翻译工作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翻译方法手段,归化与异化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对。本文着重探讨翻译当中涉及文化因素的这两种翻译策略,并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翻译工作中的应用。 二.归化法和异化法 1.归化法 N ida可以算是归化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这一概念。他主张把读者放在首位,认为译文的表达应该是自然流畅的,应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范畴。同时他提出,翻译的目的是进行交际,把一种文化强加给另一种文化是不现实的,也是危险的。如果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是在译文读者理解范围之内,读者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译文,译者不应对读者的智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提出过高的要求。例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考虑到在英美国家文化中,龙给人的是一种可怕的印象,所以这里的“龙”不宜直译为“dr ago n”,一些译者译为“four-tig ers”,堪称佳译。 按照柯平在《释义?归化和回译》的说法,归化是用与原语词语有相同使用频度,但一般都带有某些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原语词语的一种方法。通常的做法是“撇开原文的词语和句法,抓住其语用意义,从译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方式而译之。”不同文化之间具有相似和相通性,这是翻译中可以并且应该采用归化方法的客观依据。汉语里的许多成语、习语在英语语言里找不到与之一一相对应的说法,但表达不一、内涵一致的情况比比皆是,注意比较,用归化译法翻译这些成语、惯用语,易于被读者理解,读来比较地道、生动,尚可产生异曲同工之效果。例如: A n ho ur in t he mo rning is w o rth tw o in the evening。译为“一日之计在于晨”。 L ov e me,lov e my dog.译为“爱屋及乌”。 2.异化法 L aw rence Venuti是异化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读者毫不妥协,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刻意地在译文中突出原文风格和其他方面之异,并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策略。异化法的支持者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它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在目的语文化中引进源语文化既可以丰富和完善目的语的表达力,使表达的手段更为多样化,也为了解源语文化提供了一个桥梁。和归化的做法相反,异化是在译语中引进原语的表达方式,也就是直译派主张的“保留引进原语的表达方式,即要输入新的表现法。”现代汉语中异化翻译表现在不同层次上。 (1)异化可以在语音层上出现。如ballet译作“芭蕾舞”, laser过去译成“莱塞”,现译作“镭射”、“激光”,以至于目前大街小巷都风行的“卡拉O K”等。 (2)异化可以在词语层出现。如“cro codile tears”译作“鳄鱼的眼泪”,“a n oliv e branch”译作“橄榄枝”,“the co ld w ar”译作“冷战”等等。 异化揭示了深层含义,又再现了原文的表层形式,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力,使表达意思的手段更准确,更多样化;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了解西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因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它必然要反映文化,传递文化。 三.归化法与异化法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究竟选择异化还是归化,还是兼而有之,往往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翻译目的,文本类型,译文读者,译者的价值取向,甚至批评者的态度等等。归化和异化各有其长处和局限性。下面就具体实践中如何运用归化法和异化法作简单分析。 1.翻译目的 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正如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代表人物之一M anttar i所说,翻译行为是“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根据该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换言之,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其它法则如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性法则都从属于目的法则。 如果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源语的社会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了解、沟通和交流,开拓译文读者的视野或启迪译文读者,一般宜采用异化为主的策略。如果主要目的是消遣、取悦译文读者,并力图避免其阅读理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障碍或文化冲突,则宜采用归化为主的策略。 例如,杨宪益夫妇在把《红楼梦》这部有着中国文化丰富内涵的经典著作译成英语时,就采用了异化为主的翻译方法来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尽可能保留源语(汉语)文化,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读者。与此相反,霍克斯(David Haw kes)在英译《红楼梦》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为了取悦英语读者、增强译文的可读性,避免中英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他对 — 119 —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前言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1];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

英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英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安裕强机械电子工程2008203087 摘要: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作为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多的人使用的语言,正对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主要任务是在译文中再现原语文中的思想内容,介绍和传播原语所体现的文化。要成功地实现汉英翻译的跨文化交流功能。就不能不在翻译的策略上做出选择,在翻译的方法上表现出或归化或异化两种倾向。由文明推到了文化再到语言,现在我们从语言又回到了文明。语言的交流使世界文明的交流有思维示范作用。 关键词:文明翻译归化异化 世界在发展,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世界的格局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作为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多的人使用的语言,正对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英语作为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外在显性,汉语作为东方儒家文明的外在显性代表了除伊斯兰文明和印度文明的当今社会最有影响力的两大文明。著名的美国政治家萨穆尔,亨廷顿说:“文明和文明的冲突将取代国与国的冲突”。文明的冲突的狭义理解就是文化的冲突。文化的冲突再对其狭义化就是语言与文字的冲突。这种冲突是一种潜在的,不容易被理解的非显性的冲突。然而任何的冲突都有可消解性。人们常说的翻译这种语言转换活动,或说是一项深层的文化交流活动是消解冲突的关键。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主要任务是在译文中再现原语文中的思想内容,介绍和传播原语所体现的文化。要成功地实现汉英翻译的跨文化交流功能。就不能不在翻译的策略上做出选择,在翻译的方法上表现出或归化或异化两种倾向。 异化与归化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历来是翻译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异化就是在译文中保留原文里的文化意象,或按字面直译。目的是要使译文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向译文读者介绍原语文化,并丰富译入语及其文化。归化即用译人语里的文化意象来取代原文里的文化意象.或用译人语既有的词汇来翻译。 例如:“Newly Industrial Economics”这个英语概念,简称“NIEs”,意

翻译术语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在广告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根据具体的广告语言特点、广告的目的、源语和目的语语言特点、民族文化等恰当运用两种策略,已达到具体的、动态的统一。 归化、异化、意译、直译 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姓名:徐中钧上课时间:T2 成绩: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策略是我们在翻译中所采取的两种取向。归化是指遵从译出语文化的翻译策略取向,其目的是使译文的内容和形式在读者对现实了解的知识范围之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异化是指遵从译入语文化的翻译策略取向,其目的是使译文保存和反映原文的文化背景、语言传统,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该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特点。直译和意译主要是针对的是形式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主要针对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人们足不出门就能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人进行交流。无论是国家领导人会晤、国际经济会议,还是个人聚会、一对一谈话,处于不同文化的两个民族都免不了要进行交流。如果交流的时候不遵从对方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在2005年1月20 日华盛顿的就职典礼游行活动中,布什及其家人做了一个同时伸出食指和小指的手势。在挪威,这个手势常常为死亡金属乐队和乐迷使用,意味着向恶魔行礼。在电视转播上看到了这一画面的挪威人不禁目瞪口呆,这就是文化带来的差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习语、修辞的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差别更是比比皆是,如以前的“白象”电池的翻译,所以文化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借助翻译来传播文化对民族间文化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 一般来说,采取归化策略使文章变得简单易懂,异化使文章变得烦琐难懂。归化虽然丢掉了很多原文的文化,但使读者读起来更流畅,有利于文化传播的广度。采取异化策略虽然保存了更多的异族文化,能传播更多的异族文化,有利于文化传播的深度,但其可读性大大降低。归化和异化都有助于文化的传播,翻译时应注意合理地应用归化与异化的手段。对于主要是表意的译文,应更多地使用归化手段,反之则更多地使用异化手段。 要使翻译中文化传播的效果达到最好,译者应该考虑主要读者的具体情况、翻译的目的、译入文的内容形式等具体情况而动态地采取归化与异化的手段。 文章字符数:920 参考文献: 论异化与归化的动态统一作者:张沉香(即讲义) 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归化翻译作者:罗选民https://www.wendangku.net/doc/8b938842.html,/llsj/s26.htm

汉英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分析

An Analysi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Abstract Guo Moruo once said translation is such a creative work that a good translation can be equal to, may even exceed, the original creation. It is never a mediocre job, and can sometimes more difficult than creation. In writing, one shall be rich experienced; while, in translating, one has to taste the life the author experienced. In contemporary world, inter-translation between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is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crucial role in domestic &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ranslation theories, both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and in China, have been acting an indelible effect during the long-term academic exchanges. However, people have insufficient knowledge to translation or translation theory in the current. The viewpoint o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put forward by Venuti in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has made huge contribution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ranslation. However, the translated work of the same one is various to diverse translators, just like the words goes: 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thousand people’s eyes. Among the sundry versions, we would always discover the fine distinction through careful and considerable reading.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re two distinc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lation of supplementing each other, and emphasizes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distinct embodiment of the two different theories in inter-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o discus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influences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ranslation undertakings. Key words: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fluences; embodiment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