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

第一章关于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

第一节文化

一、文化的定义

(一)《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文化”的解释:

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文化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是一个整体,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只是形成文化系统的具体要素,就是一个个具体的文化现象。

简单归结,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

二、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

2.文化不是先天所有,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

3.文化是一个体系。

4.文化在一个群体中具有共享性。

5.文化是丰富多样的。

6.文化是发展变化的;

7.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

8.文化常有本民族文化优越感的倾向;

9.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是可以传递的。

第二节交际

一、交际的概念

交际这一词汇communicate来源于拉丁语commonis一词,commonis是common的意思。

很明显,交际这一概念与“共同”commonness密切相关,即“共同”或“共享”是交际的前提。

交际是符号活动,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把意义赋予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交际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交际不一定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可能是无意识和无意向的活动。

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可定义为: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共享信息的过程。

人们的交际行为主要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

二、交际的特点

1. 交际是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相互活动;

2. 交际的双方是动态的;

3.交际过程一旦完成,所发出的信息是不能收回的;

4.交际具有社会性。

三、文化和交际的关系

文化会影响到交际。

当我们无意识或有意识地和他人交往时,我们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和反应。对于成年人来说,要想完全去掉自己原有的文化烙印而换上一种新文化是难以办到的。文化特点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每个人。人类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都与文化密切相联。

一位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美国教授约翰来我国一所大学教英语。清晨,在去教室的路上,遇到了不了解美国文化的中国女学生慧芳。慧芳对约翰问好:“Good morning.Where are you going now?”约翰用英语回答:“Well,I am going to the classroom.”在课堂上,约翰滔滔不绝地讲话,慧芳只能听懂大约70%。讲课的时候,约翰在课堂上走来走去,不时坐在学生的课桌上,一次甚至坐到了讲台上。在讲课时,约翰几次用目光注视慧芳,她总是低下头,避开约翰的目光。约翰把目光转移到其他同学,当与他们目光相遇时,大多数同学也都躲开。临下课前,约翰问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教室里一阵沉默。他又一连串问了几个问题,同学们依然没有反应,直至下课铃声响起来。

请你身临其境的设想,约翰和慧芳各自有什么感受呢?原因何在?

第三节跨文化交际(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

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

1.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2.交际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交际语言

3.交际双方进行的是实时的口语交际

4.交际双方进行的是直接的言语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的表现形式

(一)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

1.种族间的交际;

2.民族间的交际;

3.国际间的交际;

4.同一文化中不同亚文化间的交际;

(二)从社会学的角度分:

1.个人层次;

2.组织层次;

3.国家层次。

二、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1.双方文化共享性差;

(1)编码发音和形状不同(2)词汇量不同

(3)各种编码本中共有词汇的文化涵义相同与不同掺杂在一起。(4)编码次序不同

2.各种文化差异程度不同;

3.无意识的先入为主;

4.误解、矛盾与冲突增多;

5.文化变异性增强。

三、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

(一)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

理由:因为没有两个人完全一样,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有人认为,既然人们属于不同的群体,在每个群体中的看法又有差异,那么,严格说来,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应该被视为跨文化交际。

(二)在跨文化交际中更重视国与国之间的比较

因为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应该放在首位。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个人之间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把他们当作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顺序应该是:

主流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

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意识

汉维提出跨文化意识:指的是理解和承认人类具有各自创造其独特文化的基本能力,社会不同,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各异。

汉维将侨居他国的人的跨文化意识分成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通过旅游、杂志、教科书等对表面的文化现象有所观感,但是深受模式化的约束,并认为所见现象奇特而又不可理解。

第四节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交际

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森(Wolfson)说过:“母语国家的人在与外国人交谈时,对外国人的发音和语法错误往往采取宽容的态度,相反,对违反谈话准则的行为一般则认为是态度无礼。”

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如何导入文化因素,如何进行文化教学,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历时文化和共时文化

历时研究:从纵的方面考察某一文化或文化现象的起源、发展、演变,它的阶段性和规律性。

共时研究:从横的方面考察某一文化或文化现象在某一历史阶段的表象和特征。

鲁健骥先生:“有些文化现象是有时间性的,因此对文化的介绍也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相应的调整。一些西方人头脑中当代的中国人还是清朝时人的形象,就是由于忽视文化现象的时间性得出的错误印象。”

2、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

由于各地域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只有结合语言教学,真实介绍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才能使外国学生真切了解中国,对汉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才能使他们更为便利地在各个地区与当地人进行交际。

3、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

语言交际文化主要指蕴含在语音、词汇、语句中的文化因素。

非语言交际文化的范围更广,如动作姿态进行交际,交际时的距离,交谈时的眼神。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以交际文化教学为主,知识文化教学为辅。因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时让留学生尽快掌握目的语和相应的文化,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4、词语文化和非词语文化

词语文化:两种语言中的词汇系统中,完全等值的词所占的比例不大。不等值词和不完全等值词(指不同语言中意思、色彩、用法不完全相同的词),蕴含着自己的文化特质。

非词语文化:语法系统在跨文化交际中也不能忽视。

语音中的表现主要时音系和谐音。

总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当代中国交际文化,尤其是语言交际文化,当然,对非语言交际文化,知识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也不能排斥。

第二章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和跨文化交际

从跨文化交际的现实情况来看,我们把影响交际的文化方面的制约因素分成三个方面:

第一,价值观念;第二,民族性格;第三,思维方式。

一、价值观念

(一)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用行动的根本出发点。价值观念体系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人们的语言也受到价值观的影响。

(二)从价值观的三个方面看不同的文化差异表现

(1)世界观(是天人合一还是天人相分)

A、中国: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

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整合型句式,它首先注重整体形象,然后再注重细节,先整体后局部。

B、西方:天人相分。人与自然是相分对立的,人处在支配自然改造自然的地位。

体现在语言上,重逻辑,求精确。而且是分异型句式。

“我家有三口人”“教室里有四十几位同学”

“There are three people in my family”

“There are 44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2、群体取向和个人主义取向。

A、中国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

体现在语言上,是We language的特点。

B、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存在的价值,崇拜个人奋斗。

体现在语言上,是I language的特点。

3、时间取向:过去取向和未来取向

A、过去取向还是未来取向

中国人以过去为主,人们崇尚老祖宗,敬老尊师,重经验,重年龄;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一切都着眼于未来,未来取向是他们的价值观念,很少崇尚老祖宗,敬老尊师,也不像中国人那样重经验,重年龄。

B、对时间使用的差异

中国人是时间的主人,使用时间比较随意,灵活性很强,美国人使用时间十分精确,时时刻刻都有一种时间紧缺的意识。

有学者曾经这样来概括中国人的时间观:“大漠中的牵驼人,晒太阳儿的农民,一步一伏的朝圣者,边唠边绣的妇女,半天不起竿的钓者,藤架下的品茶人,晨练太极的老者……他们都不着急。”

二、民族性格

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民族性格,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和行为的重要方面。

民族性格指的是一个民族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一种总体的价值

取向。

中国的民族性格体现了以人生为核心的人文特质,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民族性是入世的。

西方人对人生的探讨不像中国人那么感兴趣,他们偏重于追求世界的本体,关注的是怎样认识自然或客观世界,而不是怎样为人处世,西方民族性是创世的。

三、思维模式

(一)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

1、整体思维的特点

中国文化传统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整体思维,就是指思维的对象、成果及运用思维成果对思维对象加以改造,都表现出整体的特征。

2、分析思维的特点

西方的思维模式是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西方人对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认识是以天人相分为出发点,注重内在的差别和对立,寻求世界的对立。

分析性思维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加以分门别类,把复杂的现象和事物分解为具体的细节或者简单的要素,然后深入考察各个部分、细节、要素在整体中的性质。

3、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在语言上的不同表现

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模式是先整体后局部,是演绎式的思维模式。

西方人的分析思维模式是先局部后整体,是归纳式、线条式的思维模式。

在感知时间、地理位置,表达组织,介绍人物等方面,英语的表达顺序是从小到大。汉语是从大到小。

汉语学习者听我们的汉语,一定要听完整的句子才能听明白其中意思,而英语可以听主要的句子成分。中文顺序:我今天在学校的第四食堂吃了顿午饭。

英文顺序:“我吃了顿饭,在学校的第四食堂,今天”或者“今天,我吃了顿饭,在学校的第四食堂”

昨天我和同学们参观了那个据说是中国唯一的以海外交通史为专题的博物馆。

Yesterday, the students and I visited the museum,that is said to be Chinese only overseas museum of traffic theme.

(二)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1、具象思维的特点

整体思维倾向于具象的思维模式,它由类比、比喻和象征等思维方式组成。中国文化思维具有较强的具象性,习惯于用“实”的形式表现“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思维中的逻辑性联系可以不明显,只要有相关性,就可以建立联想,不需要准确定义的概念,严格的程序,也无需追求精确。

2、抽象思维的特点

抽象思维,也叫做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作为思维的形式,再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等途径加以系统化、精确化,并形成相关体系。西方文化思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较强。

3、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语言、文字上的不同表现

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语言上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汉语重语义,英语重结构;

汉语形象化、隐喻性较强,英语抽象化、逻辑性较强。

2、英语注重“形和”,就是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汉语注重“意和”,虽然也有关联词语,但是远不如英语的多。

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还怕没办法?”

表示转折关系but, however, while, though, yet, still, nevertheless, or, otherwise, on the contrary / on the other hand,in spite of… / despite the fact that…, even though, except (for), instead, in stead of, of course, after all, even so 表示并列关系or, and, also, too, not only … but also…, as well as, both… and…,either …or…, neither…nor…

表示条件关系as (so) long as, on condition that, if, unless

表示让步关系though,although,as,even if,even though,whether …or…,however,whoever, whatever, whichever, wherever, whenever, no matter how (who, what, which, where)

表示举例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such as…, like…, take… for example

表示比较 be similar to, similarly, the same as, in contrast, compared with (to)…, just like 等等 这两种思维方式反映在文字上也大相径庭。

中国的汉字是典型表意文字,以形写意,形音义三位一体,这种特点正是体现了中国人注重具象思维的必然结果。

西方文字属于表音文字系统,拼音字母和语言中的声音单位相联系,以形标音,是线性文字,这种特点是西方人重抽象思维的必然结果。

第三章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第一节 语言交际 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二、语音与跨文化交际

语音对语言表达的风格(style )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 1.声调 声调语言、非声调语言

2.汉语中存在的大量同音词汇,为中国文学和曲艺的某些特色提供了沃土。

3.在汉语和日语中描绘自然声音的拟声词要比英语多。

The sixth sick Sheik?s sixth sheep?s sick. (第六位生病的阿拉伯酋长的第六只绵羊病了) 三、词汇与跨文化交际 1.词汇意义的特征

(1)词汇意义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化性,稳定性是相对的,而变化是绝对的。

(2)词汇所表示的意义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字面的意义(本义)和引申义。“红”在中文中的引申意义: 1.象征喜庆的红布(披红) 2.象征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开门红) 3.象征革命和政治觉悟高(又红又专) 4.指红利(分红) “red”在英文中的引申意义:

1.赤热的

2.血腥的、残酷的

3.革命的,共产主义的

4.北极的

5.英国的

了解不同语言中由于文化不同而形成的词汇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的异同,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关键之一。

2.跨文化交际中的词汇问题

(1)重合词汇:词汇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都相同。

(2)平行词汇:指两种语言中字面意义不同,但是引申意义相同的词汇。

(3)全空缺词汇:指一种语言某些词汇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都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 (4)半空缺词汇:指两种语言中字面意义相同,但在一种语言中有引申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该引申意义的词汇。

(5)冲突词汇:指在两种语言中那些字面意义相同,但是引申意义不同甚至褒贬含义截然相反的词汇。

补:冲突词汇

1、“白象”牌电池(White Elephant 在英语中意为“多余的负担”)

2、“飞鸽”牌自行车(Flying pigeon 在英语中引起联想是“幼小软弱而又要求保护的动物”)

词汇关系 类 型 词 义 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词汇举例 理解水

平 比例

字面意思 引申意思

重合词汇 相同 相同 完全理解 头 高

+ 0

- 低 不同的语

言中各类

词汇所占

比例不同

平行词汇 不同 相同 在理解时增减信息 牛

全空缺词汇 空缺 空缺 不理解而加以询问 坦克 半空缺词汇 相同 空缺 迷惑或误解

13 冲突词汇 相同 不同且相反 误解 鹤

3、“金鱼”牌卫生纸(Gold Fish的联想是多水易滑)

四、句法与跨文化交际

句法指语法中联词成句的规则。

句法中的关键问题是各种语言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1、英语的句子有两种基本类型:主语——谓语,主语——系动词——表语,句子中主语不可缺少

2、汉语基本上属于主语——动词——宾语,但句中可以没有主语。

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五、语用与跨文化交际

语用学研究语言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回答的问题是:语言的使用在一定的上下文里产生什么样的字面意义和蕴含意义,以及会产生什么影响和效果。

不同社会,乃至同一社会的不同群体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所持有的语言存在着种种差异。

下面我们就不同文化之间,尤其是在中国和英美文化之间在“称呼”、“邀请”、“拒绝”、“招呼”、“请求”、“恭维”、“道歉/致谢”等语言现象进行文化对比。

(一)跨文化对比称呼语言

1、中国的称呼语言

中国的称呼语受到社会结构、传统伦理、血缘、宗族社会因素的影响,它远远比西方的称呼语复杂。

首先,中国的称呼语种类繁多,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比拟不了的。

其次,中国是礼仪之邦,汉语中的称呼语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礼貌习惯。中国人的卑己尊人的礼貌规则在称呼行为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甲:你家父今年几岁?近来可安然无恙?

乙:我令尊大人今年六十有二,虽是妙龄,但近来龙体欠安。

甲:那好,有工夫一定到你寒舍看望。

乙:欢迎你去,我们府里宾客至上。

请指出上面句子中的错误。

总之,中国汉语的称呼要根据对象的“上下长幼尊卑”来区别,而且也要根据谈话的场合气氛等情况来使用不同的称谓。但是一般都要遵循“卑己尊人”的礼貌原则。

2、西方(尤其是美国)社会的称呼语言

在西方社会,因为其文化取向、社会格局、人际关系与东方截然不同,对相互“称呼”语的使用和对其意义的解释也自然相差悬殊,至少不像中国社会中的称呼语那样纷繁复杂。

他们之间主要的差异表现在“称呼”时是直呼其名还是使用“头衔+姓”的方式。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往往不了解对方的社会地位,无法确定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平等的还是不平

等的,这时采用较为普遍的做法是,或者采用“头衔+姓”的方式,或者不称呼。

中国人的尊称大致分为三类,其与英语的差别如下:

1、姓+职业:张老师

2、姓+行政职务:赵局长

3、老+姓/姓+老:老李/李老

(二)跨文化对比邀请语言

1、邀请方略上的差异。

对美国人来说,真正的邀请必须有明确的时间、地点和活动等因素,而且必须得到对方的认可,而中国人的邀请没有所谓形式邀请,多数只有真实邀请.

We must get together sometime,let?s have lunch

together when things settle down.

在中国,一旦受到邀请,那么一般都要回请,有礼尚往来的习惯。而且还有“不请自来”的习惯。这样的邀请在美国都是罕见的。

2、邀请协同过程上的差异

美国人的邀请要和对方互相协商后再定,双方有个协同过程。

I will have a get-together,come if you want to.

而且美国人在邀请的过程中还喜欢用个“话头”,这在我们中国文化中很少见。

Are you doing anying……?

What are you doing Saturday night?

I?d really like to sit down and talk with you.

It…s really horrible,we haven?t seen each other.

3、邀请对象上的差异

中国人邀请人吃饭,可以邀请所有有关联的人都参加,而美国人只邀请相关的人。

(三)跨文化对比拒绝语言

中西方的拒绝语言最大的区别在对待地位较低者的拒绝语言上。

中国人在拒绝地位较低者的“邀请”时,一般不使用“道歉”或“遗憾”的语义结构。

而在西方尤其是美国人,他们经常使用“道歉”或“遗憾”的语义结构。而且在美国地位较高者对地位脚底者的拒绝语言中还常含有一些具有哲理性的语义内容。

I am sorry……

That kind of things often happen.

Be more carefull from now on.

东方在拒绝语的使用方面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区别在于东方对社会地位的敏感性远远超过西方。(四)跨文化对比招呼语言

这里谈的“招呼语言”就是指正式交谈之前的入场性的语言。也叫“闲聊”(small talk)

没有这个招呼语言,正经性的谈话是无法开始的。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和制约言语行为的社会规范不同,招呼语涉及的话题不同。

中国式的问候:

吃饭:Have you had your meal?

想请我吃饭?/(男对女)想和我约会?/难道我没有钱吃饭?

明知故问式:去买菜啊?去上课啊?擦车呢。

祝愿:Have a nice dinner.

称赞:You are doing a good job.

(五)跨文化对比请求语言

中国人的请求行为的语言或者过于直接或者过于间接。

过于直接表现在:地位高的向地位低的人请求,或者年长者对年轻者的要求。

过于间接表现在:中国人含蓄,委婉暗示,绕圈子,打游击的说话方式。

比如:有位中国学生想请英国教师做件事情。

学生:Are you very busy?

英国教师:Yes,I?ve been very busy recently.

说完就走了。

申小龙:

——中国人做报告,喜欢遵循这么一种模式:国际形式-国内形势-最近一次重要会议精神-我们对此精神的拥护与体会-本地区要做的事情-本单位要做的事情。

——中国学者的演讲方式经常是: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古代辉煌,近代落后,新中国充满希望,有走了弯路,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充满生机,又出现新问题,轮到讲自己的专业,却没有什么词儿了。这种演讲方式引起西方学者的极大不满。

在西方社会,因为强调平等、平行的关系,不会像中国人有这么浓厚的等级身份观念。所以地位的高低,年龄的长幼,他们之间的请求一般是比较平等的。

而且英美人的请求和回答他人问题没有太多的铺垫,但是措辞也可以很委婉。尤其是英国人的请求中多少还带有一点歉意。

I don?t really like asking you,but……

I know the trouble,I?m causing you,but would you mind…?

(六)跨文化对比恭维语言

恭维话也叫称赞语(compliment),它是交际的润滑剂。

1、从中国和美国的恭维语言中涉及的话题看两国的文化差异。

在美国文化中,恭维他人的“外貌或所属物”被公认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You look so pretty when you smile.You should do it more often.

I have been watching you all through lunch.You have a beautiful smile.It lights up the whole room.

中西方恭维他人外貌或所属物的不同行为表现的原因主要是:

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左右人们的言语行为。西方人喜欢变化,追求差异,中国文化相对传统和保守,它更趋同于一种“相同性”,所以某些变化和差异受到恭维的程度远远低于美国。

在恭维语言行为中还会涉及“能力和成就”方面的话题,中美两国也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美国:上级才有资格评价下级

中国:下级对上级进行恭维

中国恭维语言中还涉及:发福、背景家世、过去取得的成就、孕妇等

2、从对恭维语的反应看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中国:“您行,我差远了” 的“水落石出”式的交往态度。反应:谦虚

西方:“您行,我也不差”的“水涨船高”式的交往态度。反应:答谢

《现代汉语八百句》前言部分:“对一个个词的用法的研究,以前作的还不多。现在就把它印出来,不仅是因为在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工作中对这样一本工具书有相当迫切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以便修订补充,使它成为一本更有用的书。”

《现代汉语词典》前言:“限于编写人员的水平,这部词典的缺点和错误一定还不少。我们恳切地希望广大读者多多提出宝贵意见,以便继续修订,不断提高质量……”

中西方对待恭维语的不同反应的原因有:

1、中国人集体观念较强,谦虚为了低调不张扬,为了不和他人拉大距离。

2、中国以谦虚为美德,中国人把谦虚和人们的道德联系起来,把谦虚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美国人也有谦虚美德,但是不把谦虚作为一个重要的道德标准。

3、从恭维语言中使用的人称结构看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美国人喜欢用第一人称的句式去评价对方,中国人习惯用第二人称去恭维对方。

因为美国是个人主义取向的国家,他们强调自我和个性,所以偏爱用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中国是集体取向或他人取向为主的国家,在交往中会尽量缩小自我,因此第一人称的恭维频率远低于美国。

(七)跨文化对比致谢/道歉语言

中国人在交际中不像英美人谢不离口,讲“谢谢”的频率远低于英美人。

猜测的原因有(P101):

1、中国自古强调等级制度。

2、传统的农业生产劳作方式和解放后公有制的体制影响。而西方奉行个体本位原则。

道歉语的使用,无论从使用频率或是使用范围上来看,英美人对道歉的使用远远高于中国人。

原因有:

1、中国文化注重集体的和谐,注重人际关系,但是英美文化推崇个人主义,很重视个人的区域、时间和其它隐私。道歉的频率较高。

2、中国社会结构是以典型的家长制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社会关系的本质是等级关系。而英美国家的社会结构是平等的,他们追求个人主义,讲人权至上。

第二节非语言交际

一、非语言交际的界定

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就是“个人发出有可能在他人头脑里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的加工过程。”

非语言交际过程中,要有从事交际的双方;非语言交际要产生意义.并不是每一个动作都是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不论哪一类非语言交际,都必须包含潜在的信息。

二、非语言交际的类型

对非语言交际方式,有种种不同的分类法。而且各个子系统往往出现相互交叉或者包容的现象。

安德逊对非语言交际系统的划分比较全面,具体如下:

时间学、空间学、身势学、体触学、外表、目光学、副语言、嗅觉学。

阿尔基勒把非语言交际分为以下形式:

1、身体动作(体距)

2、空间、距离

3、站立角度(面向其他人站立的角度)

4、人的外表形象(包括服装和首饰)

5、行为、站姿、坐姿等

6、头部动作

7、面部表情

8、手势

9、目光接触10、语言伴随因素毕继万(1995)把非语言交际归并为四大类型:

1、体态语(包括各种表情、动作、姿态)

2、副语言(包括沉默和非语义的声音)

3、客体语(包括皮肤颜色、气味、衣着化妆、家具等)

4、环境语言(包括时间、空间、颜色、城市规划以及人对自然的影响)

非语言交际系统包括(P180—P187):

1、体态行为(身体行为)

这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从头到脚身体各个部位的动作。即眼神、手势、身势、目光、面部表情等等行为。

2、类语言行为(声音行为,又叫伴随语言行为)

包括音质、音量、语速以及会话中发出的一些非语言的声音——有声的非言语行为

3、外表行为(外表形态)

包括体型、服装、头发、气味、化妆、饰品等各种要素。

4、时空行为(时空利用)

包括体距行为和时间行为。

三、非语言交际的特点与作用

(一)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在五个方面存在着区别(特点):

第一,语言交际要遵循语法规则,具有严谨的结构,而非语言交际却没有正式的规则,没有固定的结构,所以要正确的解读非语言交际行为需要综合分析周围的情况才能确定。

第二,语言交际使用特定的符号,而非语言交际却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

第三,语言交际是非连续性的。非语言交际与此不同,它是连续不断的。

第四,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生而知之,非语言交际的手段一部分是人类的本能。有些手段则是靠后天习得的。

第五,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在从事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时使用的大脑半球不同。

(二)非语言交际的作用:

第一、非语言行为单独使用时的功能:

1、表示情感

2、代替语言

3、发送关于个人的一些信息

4、礼仪和宗教仪式

第二、非语言行为和语言行为混合使用时,非语言行为的功能

非语言交际通常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大致上起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

四、非语言交际与文化

(一)文化对非语言交际的影响

例如:

1、人们相见行礼的形式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中国、日本、美国、印度、欧洲和拉美、波利尼西亚、安达曼人)

2、接受礼物的动作:

(中国人、穆斯林)

(二)文化与非语言行为的词义和语用(借用语言学上的术语)

1、非语言行为中的词义

非语言行为的词义是指非语言信息的含义。

重合:同一非语言行为在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具有相同的意义。

平行:两种不同文化中,不同的非语言行为符号表达形同的意思。

全空缺:在一种文化中有的一种非语言行为符号,而在另外一种文化中却没有这种非语言行为符号。

半空缺:在两种文化中都有某种行为方式,但是在甲文化中有意义的行为在乙文化中没有意义。

冲突:相同的非语言行为符号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含义。

2、非言语行为中的语用

四、跨文化对比非语言行为

(一)跨文化对比体态行为

体态行为主要包括:身势语、手势语、目光语和面部表情等。

1、体态行为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很重要的手段。

2、体态行为和其表达的意义之间的联系,有的是任意的,有的是有理有据的,有些体态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有些是后天学来的。

人们从环境中学习那些体态行为,所以这些体态行为是约定俗成的,它们为不同的文化所独有,这就造成了体态行为因文化而异的现象。

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他们有许多不同的体态行为。

下面我们从身势语、手势语、目光语以及面部表情这四个方面进行跨文化比较。

(1)跨文化对比身势语

坐站行蹲点头

2、跨文化对比手势语

手势语是通过手和手指的动作和形态来代替语言交流和表达思想,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早使用的交际工具。

大多数的手势语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学会的,它是非语言行为的一个重要的行为表现,具有明显的区域和文化特征。

(1)手势语中的冲突词义,它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造成麻烦。

①“()”型手势

②伸出食指与中指,作v形

③手心向外五指伸开

④翘起大拇指

⑤握手⑥左手和右手

⑦用手指轻轻敲打太阳穴

⑧招呼人过来的手势语

⑨两指交叉

⑩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

两种词汇关系类型

词义对跨文化交流的

影响

例子

理解

水平

比例表现形式实际意思

重合相同相同完全理解点头高

低不同的语言中各类词汇所占比例不同

平行不同相同在理解时增减信息军礼全空缺空缺空缺不理解而加以询问挠头半空缺相同空缺迷惑或误解单手递物冲突相同不同且相反误解翘拇指

拇指文化

1、向上翘大拇指:

中国、美国、加拿大:赞扬、赞成、满意日本:男人、您的父亲

印尼:指指东西

马来人:不吉利、罪恶

澳大利亚:粗野动作

希腊(急剧动作):滚蛋

2、向下翘大拇指

美国、加拿大:反对、不满

法国、墨西哥:没用、死了

澳大利亚:讥笑、嘲讽

3、横向伸出大拇指英国:请求搭车的信号(thumb a ride)

4、翘小拇指

中国:表示一点点蔑视

日本:情人、女孩、女人

菲律宾:小个子,年少者

美国、尼日利亚:打赌

泰国:交朋友

缅甸、印度:上厕所

5、向上伸中指

大多数国家表示不好的意思。

缅甸、尼日利亚:“一”

突尼斯:中间

(2)手势语中的全空缺“词汇”,有时也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惑。

美国有而中国无的手势语词汇

手势语在美国的意义咂指甲思想负担重;不知所措

用大拇指顶着鼻尖,其它四指弯着一起动挑战,蔑视

摇动食指(食指向上伸出,其它四指收拢)警告别人不要做某事,表示对方在做错事

把胳膊放在胸前,紧握拳头,拇指向下摆动强烈反对

中国有而美国无的手势语词汇

手势语在中国的意义用食指指自己的鼻子“是我”、“是我干的”(西方人认为这个手势有

点可笑)

说话时用一只张开的手捂住嘴说秘密话(有时没有明显的意义)

两只手递东西给他人尊敬

别人为自己倒茶或斟酒时,张开一只手或两只放在

杯子边

表示感谢

伸出两个竖起的食指在身前慢慢接近(常在戏曲中

出现)

男女相爱,匹配良缘

美国有而中国无的手势语补充:

把两只手摊开,耸耸肩膀,表示“我不知道,我无能为力,有什么办法呢?”

两臂在腰部交叉,然后沿着身体两侧向下伸去,表示“完了,没救了”

用手拍打自己后肩,表示“自我庆幸”

总之,在人际交往当中,人人都做手势,但是这些手势具有高度的地方性,只存在于一定的地区或者语言社会内,这些手势会因文化不同而代表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只有多了解这些差异性,才能为我们的跨文化交际带来便利。

3、跨文化对比目光语和面部表情语言

(1)目光语是人们重要的交际手段,它的表义功能是非常丰富的。

在传递细微的情感方面,目光语起到其它言语行为所起不到的作用,它可以传递喜好、怨恨、主导、威胁等。

目光语的规则颇多,如何目视别人?别人如何目视我们?这些都会因文化而异。

A、中美目光语差异:直视对方对美国人是礼貌的行为(Don?t trust a person who does not look you in your eyes),而自谦式是东方人的礼貌行为。

B、英国、波多黎各、印度、日本和阿拉伯地区的目光语特点。(2)面部表情也是身体语当中的重要方面。

世界各种文化的面部表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共性:喜怒哀乐……

个性:有些表情方式因文化不同而不同。

身势语、手势语和目光语、面部表情都属于体态行为的范畴。

许多体态行为只存在于某一种文化中,为此种文化所独有,因此与所属文化的关系更密切文化色彩也更鲜明。

(二)跨文化对比类语言行为

这里的类语言行为指的是伴随言语的声音信息,也叫副语言或者亚语音行为。

在语调上:

我明天乘车去看你。(陈述事实)/我明天乘车去看你?(表示疑问)/我明天乘车去看你!(表示激动)在强调的词汇上:

我明天乘车去看你。.……

在音量上各国的区别——泰国菲律宾:耳语阿拉伯:说话声音大声。美国人声音比中国大。

中美国家对音色的偏好——中国:喜欢成年女性清脆响亮的声音美国:喜欢成年女性较为浑厚的声音寂静沉默

东方文化:给予了更多积极意义

中国:古训、佛教禅宗、起名、谚语

日本:茶道、家庭交流

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给予了更多消极意义

阿拉伯、希腊:强调语言交流,很少有沉默

北美、北欧:沉默代表阴郁、消极

(三)跨文化对比外表行为

1、各国文化对相貌美的不同标准。

汤加:以肥为美美国:个子高而苗条欧洲:粗壮体型日本:身材娇小中国:大眼双眼皮

2、服饰是一种文化标志。

在古代中国,服装制度就是君王施政的重要制度之一。服装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超越。

等级标识在古今中外都有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来运作的,都曾有过为穿什么衣服而颁布的法令,从服饰造型、服装色彩、服装材料的运用等进行了强制性规定。

中外不同服饰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A、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服饰文化,毫不掩饰地体现在服饰上。

中国人对于自然万物以一种宁静而阔达的心态接受,服装样式都表现了一种内在的含蓄.表现出统治阶级对自身统治地位的肯定与幻想;体现了古人与身外自然万物的同化,追寻心与宇宙的相通;反映了古人对待生命与宇宙的态度。

西方服饰文化的主导思想是推祟自我,“我”是第一位的,是世界的主宰。西方服饰把坦率、直接地表现人体自然美作为服装的首要目标。

B、服饰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

每一种服饰文化的产生都与其特定的地理、历史文化有关,宗教文化却丰富了服饰的内涵,在人们穿着的文化通则上都存在着某些宗教的影响,这一点对穆斯林群众来说更是如此。

(四)跨文化对比时空行为

1、跨文化对比时间行为

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于时间有不同的概念和态度。在跨文化交流中也会引起误解。

(1)过去、现在和将来时间观念上的差异

过去的时间取向:中国

现在的时间取向: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

将来的时间取向:美国

(2)直线式时间观念和环形时间观念

直线式时间观念:大多数西方文化

环形时间观念:佛教、印度教文化

直线式时间观念和环形时间观念:中国

(3)单向时间习惯和多向时间习惯

单向时间习惯:强调日程、阶段性和准时性的时间观念。多向时间观念则相反。

单向时间习惯:北美、西欧、北欧

多向时间习惯:亚洲大多数国家,拉美、阿拉伯国家

单向时间习惯特点:A、事先通知B、守时C、直截了当

不同国家的“准时”态度:

对待商业约会的准时标准

对于非正式约会比如晚餐约会迟到的概念

在工作节奏方面

2、跨文化对比空间行为

(1)体距语

“体距语”是交际者用空间距离传递的信息,即所谓人际空间或人际距离行为。

这个领域的研究以美国的人类学家Hall为代表。他认为再人们相互交际时,人们对空间领域有一定的要求,并根据人际间亲昵和疏远程度提出几种不同距离的要求。

交际距离接触方式音量

非常密切距离:(3—6英寸)有身体接触,用于爱抚,安慰以及防

卫等

柔声耳语

密切距离:(8—12英寸)可察觉面部细微变化,高度私人化,

很少用于公众场合

秘密行低声耳语

近距离:(12—20英寸)能够捉住对方,多用于社会交往室内时柔和音,室外时高

社会中立距离:(20—36英寸)和对方保持一个手臂的距离,社会交

往最常用的距离

柔声,低音量

商务中立距离:

(4.5—5英尺)

多用于社会集会和商业事务高声

公众距离:(5.5—8英尺)适用于非正式的,谈判桌上的社交场

合和商务会谈

高声,响亮

跨房间距离:

(8—20英尺)

适用于教师和公众集会的演讲者高声,洪亮

远距离:20英尺—更远公众人物的公共讲话公众演讲音量

西方学者研究表明,英国、美国、加拿大白人、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中产阶级的空间范围大致相似,可分为四个区域:

密切区:0-15cm的最密切区(身体接触)和15-46cm的一般密切区(亲人密友活动区域)

个人区:46cm-1.2m(办公室开会、社交场合)

社交区:1.2m-2.1m(在办公室和同事站着说话)和2.1-3.6m(和陌生人保持的距离)两个区域

公共区:3.6m以上(较宽阔的公共场所)

不同文化背景的上述四个区域的距离可能互有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交际时相互的间隔距离,有不同的偏好。在相互交谈时,英国人、白种美国人和瑞典人彼此站得最远,意大利人和希腊人站得比较近,南美人、阿拉伯人和巴基斯坦人站得最近。

A 中国和英美国家在身体接触上的差异

B 触摸小孩的头

C 见面时的拥抱、接吻和握手

(2) 固定空间(建筑物空间)的距离

A 不同国家的房屋格局(中、日、欧美)

B 空间的朝向(中国和信奉伊斯兰教的人)

在非语言行为交际中,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1)防止简单化(2)不应过分夸大差异(3)不同非语言行为应受尊重(4)非语言行为是发展变化的(5)注意与语言行为等信息进行印证

第四章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一、第一种障碍:认识上的误区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的过程当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误以为对方和自己没有什么两样。这样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和自己的期望相差很远时,就会困惑、失望,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有位留学生初次出国,到达美国不久被朋友邀请去参加一个聚会,他准时到达,但是却发现许多人都姗姗来迟,穿的也很随便。在聚会上,有几种饮料和一些简单的食物,但是没有什么像样的菜。聚会上熟人很少,好不容易见到了朋友,于是和他攀谈起来,谈了大约十分钟,朋友就说要和另外一位朋友去谈谈,接着就走开了。这个中国留学生非常失望。聚会的主人把他介绍给一两个人,然后就再也不管他了。两个钟头之后,他借故离开了聚会。回到家里,他还很饿,不得不煮面条吃。中国留学生决定以后再也不参加类似的聚会了。

认为是聚会人们就应该准时到达,

殊不知美国人这种非正式约会比如晚餐约会迟到的概念,在美国比规定时间晚到5-7、8分钟是合乎礼仪的,到达主人家里的时间比较灵活认为既然是请客,就应该准备丰盛的食物,但是像美国这种聚会主要目的是见面聊天和结识新朋友,主人一般只提供饮料、酒和一些简单的食物认为既然是朋友邀请来的,朋友应该一直和他聊天,要热情招待,不能忽略他。

一位跨文化交流学者把跨文化交际过程分为这么几个阶段:

期望对方和自己一样,但是并不相同→文化冲突出现→感到愤怒、恐惧→向后退缩\

必须不断提醒自己,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习俗。我们必须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和自己的文化对比,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二、第二种障碍:文化定势和偏见

1、什么是文化定势?

文化定势,是对某些人或某群体的属性的一套信念。从心理学上讲,它是具有某种信念或者情感性质的态度,是对外界事物进行简单分类的感知过程的产物,是“人们头脑中的画面”。

2、定势的特征:

(1)不加鉴别地简单化

把具有某些特征的一组事物或一群人定格为一定的形象,群体内的特别特征不予考虑;

(2)强大的感染力

人类认识事物的局限性加上强大的从众心理,使得定格的形象极具感染力,“说服”他人未经深思而接受;

(3)稳定性和变化性

现有研究表明,文化定势有某种跨时间和地区的稳定性,有些文化群体在世界上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十分相似的定型。但是另一方面,它又容易受到国际政治关系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3、形成定势的原因.

(1)定势的形成与我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太过复杂,任何个体都无法逐一亲自体验。所以人类学会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维方式,从有限的具体到抽象再到无限的具体来认识事物。

(2)定势完全是后天文化熏陶的产物。

有人曾对犹太儿童对阿拉伯人的印象的形成作过系统研究,调查发现犹太儿童在三岁半以前对“阿拉伯人”这一概念的感觉完全是中性的,但到六岁时已经完全是负面的。

研究者在报告中写道:“随着年龄的增长,评价越来越变得负面,5-6岁的儿童把越来越多的负面的特点归之于阿拉伯人,而且更经常地拒绝与他们接触。”

(3)媒体对形成定势思维的影响很大。

4、定势思维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从有效交际的角度而言,对交际对象所属全体先入为主的印象,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可能带来交际障碍,不可避免的造成大量交际失误。

例如:二战时期美国的反日宣传使许多美国人相信日本人奸诈狡猾,无恶不作。这当然有利于美国人团结起

来,增强民族凝聚力。但定势也使大量日裔美国人被迫离开家园,失去财产,丧失法律保护,受到歧视;另外,那些在心中将美国人定格为富裕、自由、开放的人终于如愿以偿进入美国后遭遇的交际失败则是积极定势作祟。

5、偏见

(1)什么是偏见

偏见指与本群体比较而产生的对他群体毫无根据的态度。它是关于文化的不正确的信息,是未经数据证实的否定性品质和意图。

与定势一样,它具有执着的情感内容,未经理智的审视。

(2)偏见常常导致失败的交际

偏见用来指否定性的认知,常以毫无理由的讨厌、躲避、怀疑、仇恨等形式表现出来。它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危害远远大于定势。

如果这种消极态度转化为行为,就称为歧视,即以他们民族、种族、性别、年龄或某些特征为基础对他们不平等的对待。

三、第三种障碍:民族中心主义

1、什么是民族中心主义

所谓民族中心主义就是按照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管理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

2、民族中心主义不可避免,和文化共存。

当人们在观察另一种文化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是非标准为标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一定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民族中心主义的倾向是和文化共存的。

民族中心主义易产生他文化定势,比如美国的亚洲协会曾于70年代调查了美国50个州的中小学社科教材,对306篇有关亚洲的课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76%的课文采用了西方中心的视角,56以此视角为唯一视角。

四、第四种障碍:语用迁移

语言使用规则因文化不同而不同。某一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也就是说不能用不同文化的标准规范来描述某一特定的文化,否则必然会导致交际失败。

交际失败的深层原因是因为人们缺乏对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会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而这种语用迁移造成的后果有时会很严重。

五、跨越文化障碍的原则。

1、平等相待

2、尊重私人权

3、求同存异

对我们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以及跨文化交际中,教师们应该时刻保持以下三种意识。

1、多元共生意识

2、平等对话意识

3、求同存异意识

1、多元共生意识

世界上各民族使用的语言众多,文化同样百花齐放,这种多元共生的现实,要求每个对外汉语教师在汉语及文化的传播教学中,要有多元共生意识。

A、首先,我们要明确,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传播媒介,极具民族性。

B、其次,在文化观念上,我们要明确,由于各民族的文化无不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国度性,因此,我们在汉文化的传播和跨文化交际中,既要避免汉文化优越论,也要防止发达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文化优越论的膨胀。

2、平等对话意识

首先,在对外汉语领域的文化教学上,教师要对汉文化进行介绍。

其次,我们教师也要对留学生的文化有个大概的了解,至少要了解班上每个留学生所来自的国家,他们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饮食禁忌、风俗习惯等。

再次,我们要明确介绍汉文化与留学生接受汉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求同存异意识

在这样一个多元共生的世界上,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有平等对话的意识,也必须要有求同存异的意识。

第五章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注意挖掘词语中的文化内涵

汉语语词的文化内涵是指时代和历史赋予词语丰富的社会文化含义,或在词汇基本意义的基础上附加上文化联想义、文化象征义、文化比喻义、文化引申义和文化色彩义。

蜡烛

(1)赞美蜡烛具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品质,常比喻教师;

(2)用“洞房花烛夜”隐喻新婚之夜。

(3)用“风烛残年”比喻垂老多病的人。

(4)用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象征“生命不息,战斗不已”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candle

cannot hold a candle to:“比不上……”;

not worth the candle to:“划不来,不合算”;

burn the candle at both ends:“耗尽精力或财产”

文化联想义:

有的是建立在汉族风俗习惯上,如“中秋节——团圆——月饼”;

有的是建立在相关联想上,如“夕阳——晚霞——黄昏——老年、醋——吃醋——嫉妒”;

有的依靠谐音关系,如“分梨——分离、年糕——年年高升、有鱼——有余”。

在汉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能掌握词汇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汇的隐含或者附加的含义。不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就可能读不懂文章或在交际中引起误解。

在教学中,对词语的文化含义不必每词都讲,更不一定要把文化附加义的来龙去脉都讲清楚,要重点讲那些不加说明就会影响正确理解和顺利交际的词语。但是我们也不能喧宾夺主,大讲文化知识而削弱了语言能力的训练。

二、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

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中代表或者体现什么样的文化,既是所谓的文化依附。

我们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依附矛盾定义为:教师因教学对象为异文化群体成员而进行文化选择时和留学生因学习内容为汉语言文化而进行文化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矛盾。

1、我们要鼓励学生尽可能调整自己的文化态度,运用目的语文化来进行交际。学生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主动学习和使用目的语文化。

2、跨文化交际的训练中如果能向学生提供一个汉英交际方式对比的材料,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要真正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还必须在真实的社会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实践。

三、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双文化意识

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要求教师具备双文化的意识和自觉。

所谓“双文化的意识和自觉”,指的是对外汉语教师不仅对汉语文化有深刻的自知之明,同时对于学生的母语文化也有深入的了解,对于两种文化的异同及其在语言中的反映非常敏感,能自觉将文化比较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认为教师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汉语文化的内涵。

1、与语言相关的文化因素。尤指对汉语词语中的文化因素的发掘和讲解。

2、与交际相关的非语言因素。指的是影响交际双方言语行为的一些非语言因素。

3、与语境相关的因素。尤指跨文化交际中与文化相关的一些因素。

4、与价值体系相关的因素。指对人们的语言或行为起着规定性作用的价值观、信仰、处世哲学、评价标准、行为规范等。

作为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一个跨文化交际训练者和指引者,他应当具备良好的外语修养和双文化意识。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语言和交际中文化因素的敏感,强化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论文题目

1.英文原声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3."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 4.国内广告语言语用失误研究现状与分析 5."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 6."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对策研究 7."基于礼貌原则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8."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 9."浅析化妆品广告中的语用预设 10."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11."中美时间观之对比 1 2."浅析汉英问候语中的文化差异 13."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探析 14."英语身体语的交际功能研究 1 5."浅谈英汉身势语的表意功能之差异 16."目标语文化的理解与跨文化交际 1 7."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学生的影响 18."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9."浅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20."英语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21."英语学习中的文化习得 2 2."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3."外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之成效 24."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之策略 25."英汉道歉语差异及原因 26."中西跨文化礼貌语差异探析 27."英汉语言中礼貌表达法之比较 28."英汉习惯用语的文化内涵探源 29."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的异同研究 3 0."中美(西)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31."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研究 32."试析跨文化交际中角色互动的作用 3 3."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冲突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34."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 35."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餐桌礼仪

6."关于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7."涉外婚姻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38."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食品商标的翻译439."多媒体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40."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4 1."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42."中西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43."简爱与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44."国际商务活动中礼貌原则的应用 4 5."论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46."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的非语言交际 47."浅析英汉汽车商标的特点及其翻译 48."英汉隐喻差异的文化阐释 49."文化语境下的英汉植物词 50."文化语境下的英汉动物词 51."从体态语探析中西文化差异 52."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53."文化视野下英语谚语的比较

跨文化交际-unit1-6-课后translation中英对照

跨文化交际-unit1-6-课后translation中英对照

Unit 1 Page 22 The growth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a field of study is based on a view of hi story that clearly demonstrates people and cultures have been troubled by a persistent i n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get along with groups and societies removed by space, ideol ogy, appearance, and behavior from their own. What is intriguing about many of huma n civilization's failure is that they appear to be personal as well as global. The story of h umankind is punctuated with instances of face-to-face conflicts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misunderstanding--major and minor quarrels that range from simple name-calling to i solationism or even armed conflict. It is obvious that increased contact with other cultures and subcultures makes it impe rative for us to make a concerted effort to get along with and to try to understand peop le whose beliefs and backgrounds may be vastly different from our own. The ability, thr ough increased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to peacefully coexist with people who do not necessarily share our lifestyles or values could benefit us not only in our own neigh borhoods but could be the decisive factor in maintaining world peace.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由于彼此所处地域、意识形态、容貌服饰 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的差异,而长久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和睦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在 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许多挫折,既是个人的,又是全球性的;人类历史进程总是充 满了个人间的直接冲突和民族间的误解——从骂骂咧咧到孤立主义直至到武装冲突,大大小小争端不绝。 很显然,文化间以及亚文化间的交往比以前多了,这迫切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 理解有着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与之和睦相处。通过加深认识和理解,我 们能够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和平共处;这不但有益于我们周遭环境的 安定,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Unit 2 Page 60 Culture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our mental programming,our “software of the mind. ” But we can take that computer analogy further and say that culture is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that enables software programs to run. Culture is like DOS or Unix or Windows:it is what enables us to process information in various specific application. The metaphor of windows seems to be very appealing to describe culture: culture is a mental set of windows through which all of life is viewed. It various from individual to individual within a society, but it shares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with menbers of a society. Culture is like the water fish swim in┄a reality that is taken for granted and rarely examined. it is in the air we breath and is as necessary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who we are as air is to our physical life. Culture is the property of a community of people, not simply a characteristic of individuals. Societies are programmed by culture, and that programming comes from similar life experiences and similar interpretations of what those experiences mean. If culture is mental programming, it is also a mental map of reality. It tells us from early childhood what matters, what to prefer, what to avoid, and what to do. Culture

新编跨文化交际期末复习资料

1.Iceberg:{Edward. 7. Hall.--标志着“跨文化交流”学科的开始} Culture can be viewed as an iceberg. Nine-tenths of an iceberg is out of sight (below the water line). Likewise, nine-tenths of culture is outside of conscious awareness. The part of the cultural iceberg that above the water is easy to be noticed. The out-of-awareness part is sometimes called “deep culture”. This part of the cultural iceberg is hidden below the water and is thus below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People learn this part of culture through imitating models. / Above the water: what to eat, how to dress, how to keep healthy;Below the water: belief, values, worldview and lifeview, moral emotion, attitude personalty 2.Stereotype:定型主义 a stereotype is a fixed notion about persons in a certain category, with no distinctions made among individuals. In other words, it is an overgeneralized and oversimplified belief we use to categorize a group of people. 3.Ethnocentrism: 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 is the technical name for the view of things in which one’s own group is the center of everything, and all others are scaled and rated with reference to it. It refers to our tendency to identify with our in-group and to evaluate out-groups and their members according to its standard. 4.Culture:Culture can be defined as the coherent, learned, shared view of group of people about life’s concerns that ranks what is important, furnishes attitudes about what things are appropriate, and dictates behavior. 5.Cultural values: Values inform a member of a culture about what is good and bad, right and wrong, true and fals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nd the like. Cultural values defines what is worth dying for, what is worth protecting, what frightens people, what are proper subjects for study and for ridicule, and what types of events lead individuals to group solidarity. 6.Worldview: A worldview is a culture’s orientation toward such things as God, nature, life, death, the universe, and other philosophical issues that are concerned with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with “being”. 7.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manner in which a culture organizes itself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institution within that culture. The families who raise you and the goverments with which you associate and hold allegiance to all help determine hoe you perceive the world and how you behave within that world. 8.Globalization: refer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world economy, in which national borders are becoming less and less important a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existing everywhere and nowhere, do business in a global marke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6983750.html,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is any behavior that is perceived by others. So it can be verbal and nonverbal, informative or persuasive, frightening or amusing, clear or unclear, purposeful or accidental, communication is our link to the rest of the humanity. It pervades everything we do. 10.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process:交流过程的基本原理 (1).context: The interrelated conditions of communication make up what is known as context.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宁五中张永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听说法“with its end less and mind-numbing repetitive drills”和古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英语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必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 首先,何为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诸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 广泛, 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 文化交际。中国成功地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能用英语熟练有效地交际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给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其现实意义。 2、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我们要打破以往“就语言教语言”的模式,把交际因素引 进到英语教学中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揭示那些隐伏在语言背后的,易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掌握语言不只是掌握语法、音位和语义规则,还必须考虑到外国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之外的规则。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二 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

《跨文化交际》_名词解释

1.Globalization is considered as a process of increasing involvment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 经济学视角中的全球化表现为不断增加的国际商务往来过程。 2.Macroculture:The term macroculture implies losing ethnic differences and forming one large society. 宏观文化意味着种族差异的消失和一个大社会的形成。 3.Melting pot means a sociocultural assimilation of peopl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nationlities. 熔炉:不同背景和国籍的人们之间的社会文化的同化。 4.Microcultures:cultures within cultures 微观文化:文化中的文化 5.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se culture perceptions and symbol systems are distinct enough to alter the communication event. 跨文化交际:指拥有不同文化认知和符号体系的人文之间进行的交际。 Chapter 1 6.Culture is a learned set of shared interpretations about beliefs,values,and norms,which affect the behavior of a relatively large group of people. 文化是习得的一套关于信仰,价值观,规范的公认的解释,这些信仰,价值观,规范对相当大人类群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7.Culture identity refers to one’s sense of belonging to a particular culture or ethnic group. 文化身份:指有意识地把自己归为某一特定文化或种族群体。 8.Subculture are formed by groups of people possessing characteristic traits that set apart and distinguish them from others within a larger society or dominant culture. 亚文化:具有能在更大的一个社会范围内或主流文化中使自己有别于他人的特点的人类群体所形成的文化。 9.Subgroup are groups with the dominant culture does not agree and with which it has communication problems. 亚群体:与主流文化不一致,并与主流文化有交际障碍的交际群体。 10.Rules may refers to socially agreed-on behavior or to individual guidelines for behavior. 规则:社会认同的行为或行为的个体原则。 11.Norms are culturally ingrained principles of correct and incorrect behaviors which, if broken carry a form of overt or covert penalty. 规范指的是正确和不正确行为根深蒂固的文化原则,这种不正确的行为一旦发生,就意味着一种显性或隐性的处罚。 Chapter 2 12.Enculturation is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you go through to adapt to your society. 社会文化适应:人们学习适应自己所在社会的文化的社会化过程。 13.Acculturation refers to an individual’s learning and adopting the norms and

跨文化交际答案1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双语课程水平测试题(一) I. Multiple Choice(20 points, 2 points each) Directions: There are some statements in this section. For each statement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D, choose the ONE that best complete the statement. 1.In the United States continues to welcome a large number of immigrants移民each year and has referred to as a melting-pot大熔炉society. This trend can reflect the theory of ___A__. A. macroculture B. microculture C. globalization D. modernization 2. A teenager dresses like and talks like a gang member but not a member of any gang. This case reflects the ___A____ characteristic of subgroup. A. deviant label B. temporality C. wanna-be behavior D. unexamined 3.When you talk with your friends about Picasso, Beethoven, you are talking about culture from ___B___ perspective. A. anthropological人类学 B. intellectual有才智的 C. social D. psychological心理 4.The dialogues at the United Nations, for example, would be termed __B_______. A.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B.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C.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5.There is a Chinese belief that “One is good in nature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ut similar habits. However, if he is not well educated, his nature changes”. This belief can reflect that____C___. A. Human nature is evil but perfectible B. Human nature is a mixture of good and evil C. Human nature is good but corruptible容易 堕落的 D. None of the above 6.Mr. Wang, a Chinese immigrate in U.S, has adapted himself so well to American culture that he gradually lost his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This process is called__C___. A. separation and segregation隔离 B. integration整合一体化 C. assimilation吸收同化 D. marginalization边缘化 7.Liming, a Chinese student, just began his study in a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his first week in U.S., he thought everything was new and exciting, and he enjoyed himself a lot. Liming is in__A___ stage of culture shock. A. honeymoon蜜月 B. crisis危机 C. reintegration再整合 D. gradual adjustment逐渐适应 8. ___C__ is the process of putting an idea into a symbol. A. Decoding B. Channel C. Encoding D. Source 9.___A__ refers to anything that distorts歪曲曲解the message the source encodes. A. Noise B. Message C. Source D. Context 10.___D__ refers to that portion of the receiver response of which the source has knowledge and to which the source attends and assigns meaning.

跨文化交际期末试题[完整]

考试需知:考试前每一列学生把课本放在第一排。考试时间为2.5个小时,试卷1为闭卷考试,前面40分钟用于完成试卷1。待老师收上试卷1后,发下课本,学生做试卷2,试卷2 为开卷考试。可携带纸质词典进考场,不许携带电子词典及手机进考场。 Test Paper 1 Ⅰ. Filling the blanks: 1.Generally speaking, in terms of contextuality, the communication in the West is low-contextual while that in the East is high-contextual 2.Generally speaking, in terms of world views, the West adopts Dualistic view, while the East adopt s holistic view 3.Generally speaking, in terms of thought patterns, the West follows Analytic and abstract thinking, while the East follows synthetic and concrete thinking 4.Generally speaking, in terms of discourse patterns, the West uses Deductive pattern, while the East uses inductive pattern 5In the Axial Age, the great thinkers in China are Confucius,

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

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 中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研究有近 60年的历史,近些年来有了更快的发展。如今,外语教学中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家,语言学家的极大关注。外语教学应当结合相关文化来进行,这一点似乎已经成为当今外语教学界的共识。近年来,文化成了热门话题,文章和论著都有不少。无论是讨论教学还是教材,教学大纲还是课程设计,几乎无一不强调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强调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习得相关的文化。而我们的英语教学侧重于语言教学,对文化方面涉及不多致使学生一开口常常是“汉语思维,英语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导致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错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出一口流利英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现在外语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化教学很多只停留在文化知识层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大文化信息量的导入,引导学生主动发觉文化差异方面的信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学生也才能有掌握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勿庸置疑的,关键问题是在于如何培养。高一虹教授指出,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应该有以下特点:1.它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中心,有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异文化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2 .注重态度和情感层面,也包括认知层面,特别是批判性的反思能力。3. 不限于目的语文化,而是通用于与任何

跨文化交际

【知识点归纳】 1.重点概念: (1)文化:culture,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的定义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其特性是:人类独有;来自后天习得;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动态,与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 (2)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活动,文化在交际中得到发展与传播。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主要指人际间通过语言等交际工具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 (3)编码与解码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解码是对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 (4)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言语交际是指使用语言作为交际媒介; 非言语交际是指使用除语言以外的交际工具作为交际媒介,例如:文字、盲文、手语、手势、旗语、号语等。 (5)跨文化交际 广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往来或信息传播与沟通活动。 狭义: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口语交际。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民族的历史与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阶层、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6)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两类。 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普遍的文化模式是指一切文化都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种文化构造适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人类学家C.威斯勒尔认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①语言;②物质特质;③美术;④神话与科学知识;⑤宗教习惯;⑥家庭与社会体制;⑦财产;⑧政府;⑨战争。 (7)文化深层结构 亦称为“文化潜意识”,相对于文化表层结构而言。指一个民族族体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固定心态,在一种文化中既不产生律动也不产生突变的心理层次。有些学者认为,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不断地追求变动,渴望不断地超越”;而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则具有静态的目的性,寻求天下太平,维持整个结构的平稳和不变 (8)文化定势 “定势”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政治评论家Lippmann 在1922 年出版的《公

(完整版)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翻译1-10单元

1 Translation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由于彼此所处地域、意识形态、容貌服饰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的差异,而长久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和睦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许多挫折,既是个人的,又是全球性的;人类历史进程总是充满了个人间的直接冲突和民族间的误解——从骂骂咧咧到孤立主义直至到武装冲突,大大小小争端不绝。 很显然,文化间以及亚文化间的交往比以前多了,这迫切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理解有着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与之和睦相处。通过加深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和平共处;这不但有益于我们周遭环境的安定,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2 Translation 文化有时候被称为我们的心智程序,我们“头脑的软件”。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这个用电脑所做的类比,把文化看作是支持运行的操作环境。文化就像电脑使用的DOS或者Unix或者“视窗”(Windows)等操作系统一样,使我们能在各种各样的实际应用中处理信息。用“视窗”这个比喻来描述文化似乎也很有吸引力。文化就是我们心灵的视窗,透过它我们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社会中不同个体的视窗是不大一样的,但都有着一些重要的共同特征。 文化就好像是鱼畅游于其中的水一般,人们想当然地把文化看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很少去研究它。文化存在于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之中,文化对于我们了解我们自身之为何物是必不可少的,就正如生命离不开空气一样。文化是特定群体的共有财产,而不单是个体的特征。社会按照文化设定的程序运作,这种程序来自于相似的生活体验以及对这种生活体验之含义的相似阐释。 如果文化是一种心智程序,那么它也是现实的心灵地图。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开始,文化就告诉我们应该看重什么、偏好什么、规避什么和做些什么,文化还告诉我们事物应该是什么样。文化为我们提供超越个体经验可能的理想典范,帮助我们决定应该优先考虑的人或事。文化为我们建立起行为准则,并视遵守这些准则的行为为正当、合法。 3 Translation 43

跨文化交际(胡超版)期末试题

跨文化交际(胡超版)期末试题

Test Paper Ⅰ. Filling the blanks: 1.G enerally speaking, in terms of contextuality, the communication in the West is low-contextual while that in the East is high-contextual 2.G enerally speaking, in terms of world views, the We st adopts Dualistic view, while the East adopts holistic view 3.G enerally speaking, in terms of thought patterns, the West follows Analytic and abstract thinking, while the East follows synthetic and concrete thinking 4.Generally speaking, in terms of discourse patterns, the West uses Deductive pattern, while the East uses inductive pattern 5In the Axial Age, the great thinkers in China are Confucius, Lao Tze, Mo Tze, and the great thinker in India is Siddhartha Gautama, the great figure in Palestine are Hebrew prophets, and the great thinkers in the West are Plato, Homer and Archimedes Ⅱ. Choose the best answer: 1.Non-verbal messages are classified into two comprehensive categories: those that are primarily produced by the body, such a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nd those that the individual combines with the setting, such as _______, _______, _______.D A.physical contact, eye contact, paralanguage; space, time, man B.facial expression, touch, taste; space, time, silence C.appearance, movement, gesture; surrounding, occasion, man D.movement, smell, paralanguage; space, time, silence 2.In Chinese writing, there are usually more adjectives, proverbs and allusions than in English writing. Some Western scholars name this style “flowery”, stating that its aim is to give a more fanciful impression than informa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is usually of beauty, fragrance, happiness, and any other “goodness”aspects so as to attract people. We may term this style as_______-oriented. Western writing is more direct with objective inform ation. To them, much-repeated words may mean less after a while. We may term the Western writing as ________-oriented.C A. adjective, objective B. Chinese, Western C. impression, information C. indirect, direct 3. As to the human nature orientation,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belief holds that _______, while the Asian people believe that_______.B A. basically good; basically bad B. evil but perfectible, basically good C. the mixture of good and evil; the mixture of good and evil; D. unknown 4. As to the Man-Nature orientation,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belief holds that _______, while the Asian people believe that_______.D A. subjugation to nature; harmony with nature B. harmony with nature; mastery over nature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