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习内蒙古历史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内蒙古历史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内蒙古历史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内蒙古历史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内蒙古历史文化心得体会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历史故事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博大的文化蕴涵,无不彰显出中国永垂不朽的历史文化,永恒不倒的丰碑。其中内蒙古历史文化就占中国历史文化的很大部分,它直接和间接地透露出中国历史的精髓,成为人人称道和永世传颂的经典作品。它是古人留下的一笔财富,受益于每个中华儿女,影响和教育着每一个中国人。他是我们引以为荣的天工之作。作为历史的继承者我由衷的感到自豪,学习丰富的内蒙古历史文化,感受当年先辈们雄伟英姿,仿佛回到了几千年的历史面前。老师精妙绝伦的讲述,更像是身临其境,如同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身为某位大将军,指挥着将士们奋勇御敌。然而令我称道的是先辈们创造下的伟绩,他们的戎马一生,以及内蒙古各部落兴衰史实,形成因果,等等….加深了我对内蒙古民族的认识和他们的文化。他就像一杯茶,耐人寻味,越是品尝越是回味无穷。然而那种浓而香甜的味道,唯有静心沉淀方能感受,外加调茶者的精心调制——老师的良苦用心的准备和耐心的讲解,给原本丰富有滋有味的内蒙古历史文化更是锦上添花,,欲发的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欣赏到这儿,不得不提及伟大的成吉思汗。一代天骄成为人们敬仰和称赞的大英雄,他是蒙古草原上诞生的一位震惊世界的战神。论他的功绩,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缔造了蒙古国。他还是以为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建立了政治军事统一的“领户分封制”,扩建怯薛,保卫可汗,为可汗服务,制造文字,结束了蒙古没有文字的历史。当然人无完人,他在建功立业的同时,也犯错。他屠杀了很

多无辜的老百姓,影响了后来人们的发展。但是从大的方向来看,他的的确确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从电影的反映中,以及老师您的讲述中,他年幼时遭遇的种种磨难,,我大胆的推测,也许就是通过这些造就了他的成功。学习历史通过古代影射到今天。他值得我们学习。学习他的有勇有谋,骁勇善战的精神。我觉得这是我们学习内蒙古历史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在欣赏这些英雄的同时,更多的是向他们学习懂得提升自己。吸取历史经验,从中获得对我们有利的信息,另外懂得内蒙古的历史文化传颂和发扬民族历史精神。作为一个中国人,怎能不知道中国的历史长河,作为生活在内蒙古这片土地上的人,怎能不知道这片热土上的故事?对于选择这门学科我认为是最明智的做法。,从中我学到许多。

内蒙古的发展史

Nwei 内蒙古的发展史 --------------------------------------------------------------- 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逐渐统一各部落后才演变成了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大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子孙氏族分出了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儿、翁吉刺、蔑儿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诸部。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征服统一了蒙古地区的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1206年铁木真称汗,号成吉思,建立了蒙古贵族政权——蒙古国。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部落而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建立政权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1211—1260年先后灭西夏和金,版图扩展到中亚、南俄。忽必烈继汗位后,迁都至燕京(今北京市),并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1368年元朝灭亡。后来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15世纪初,漠西蒙古瓦刺部和东部蒙古的鞑靼部先后向明朝称臣纳贡,建立了臣属关系。明未,女真建立后金政权。636年后金改为清,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后被清朝征服。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人关统一全国,直到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落。至此蒙古族完全置于清朝的统治之下。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在重新调整蒙古原来的大小封建领主的基础上,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颁布了以盟旗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诏令,强化和发展了蒙古的封建制度。清朝对蒙古族统治的加强,有效地制止了封建割据和战争,使蒙古族社会获得了近200年的稳定,畜牧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元代以来,蒙古族在祖国许多科学文化领域做出了贡献。如13世纪中叶写成的蒙古族重要历史、文学名著《蒙古秘史》和清代的著名文学作品《一层楼》等。在医学、历算、数学等方面蒙古族也有重要贡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蒙古族人民积极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那时驻防在东南沿海蒙古八旗官兵与各族军民奋起抗敌。1841年10月蒙古族爱国将领裕谦指挥三镇将士在浙江定海奋战六昼夜,以身殉国。次年4月英军进犯乍浦,守军7000人英勇反击,其中有蒙古八旗官兵800余人参战,蒙古官兵牺牲200余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当英军入侵渤海湾时,内蒙古东三盟和察哈尔旗蒙古士兵5000人,奉调天津海口防守。蒙古各地捐献大量马匹、银两支援前线。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僧格林沁亲王奉命从内蒙古各盟征调蒙古骑兵参战。在大沽口的三次保卫战和八里桥之战中英勇抗击侵略者,其中有4000余名蒙古骑兵参战的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中,打沉敌舰5艘,击伤6艘,打死打伤英法侵略军592人,获得胜利。在第三次大沽口保卫战中,蒙古族爱国将领乐善率千余官兵坚守炮台,拼死抵抗,全部为国捐躯。在保卫北京的八里桥之战中;从卓素图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和察哈尔调集4000蒙古骑兵穿插奋战,毙伤敌军1000余人。蒙古骑兵也有很大牺牲;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蒙古骑兵以弓箭、马刀抗击了敌方的洋枪洋炮,在中国近代史上写出了爱国爱民的悲壮诗篇。1900年前后与义和团运动相呼应的遍布东西部各盟旗的反教斗争,从1858年伊克昭盟的“独贵龙”运动起到辛亥革命前夕规模较大的反封建赋役、反垦、夺地的斗争共有10多次。

历史文化

文化遗产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绘画、遗物、铭文等文物;在景观,建筑样式结合等方面具有突出价值的建筑或建筑群体;从历史、美学和人种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工物品或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物品和工程,如故宫、秦始皇兵马俑等。历史文化遗产是指具有一定历史意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存在历史价值的文物,其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天津是北方地区妈祖文化的中心,故有“南有湄洲妈祖庙,北有天津天后宫”之说。妈祖文化是天津历史文化的重要渊源之一。“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的民间谚语,充分说明妈祖文化在天津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天后宫为中心的古文化街已经成为享誉中外的观光胜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以文化街和海河为依托,举办首届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有利于保护和挖掘天津的历史遗存,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增强同全世界华人,特别是港、澳、合同胞的感情交流,加强海峡两岸的友好往来与合作;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带动文化、旅游事业和地区经济的加快发展。

天津市人民政府将举办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列入今年市政府20件实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海内外的积极响应。经初步接洽,台湾、香港、澳门和福建地区的民间组织和旅游部门将组织近千人来津赴会,共襄盛举

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

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林富平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呼和浩特010018)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没有建立起一个明确的开发理念,对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开发内容和模式选择上思路单一,通过对草原旅游文献探讨与个案研究发现产品开发低级,景点雷同性强,文化内涵不足是目前草原旅游开发中主要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我国最主要的草原目的地——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提出草原旅游开发文化内涵提升的纵向结构层次和地域文化凸显的空间差异化开发策略,以更全面挖掘和提升内蒙古草原旅游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蒙古文化内涵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回归自然旅游的出现与升温,草原旅游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许多学者对草原旅游的环境影响、资源条件分析、开发方向进行分析,尤其是生态旅游的开发关注较多,有的研究还试图引入新理论拓宽草原旅游研究视角。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内蒙古、新疆、河北,也涉及南方草山。随着草原旅游的不断发展,经营者不断增多,景点雷同性增强,旅游者需求转变,提升和挖掘草原旅游的文化内涵成为草原旅游发展的迫切需要。虽有学者提及文化内涵的凸现,也有从民俗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有学者关注草原文化研究,但缺乏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对开发中需要的文化内涵具体开发内容、开发结构的研究。但以上研究及其旅游文化涵突现的呼吁、文化旅游产品构建研究和其他相关探索对草原旅游文化内涵提升研究提供了相关借鉴。 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自古以来,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就活跃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人先后以主角的身分演绎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草原文明,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民俗。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是内蒙古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蒙古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基础条件。但由于认识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这一现象已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到今天,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从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入手,发掘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高品位的旅游项目,并以此塑造内蒙古的人文形象,提升内蒙古的旅游品

祖国历史文化

祖 国 文 化 在 我 心 中 祖国传统文化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神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

术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 中国历史语文文化简介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历经沧桑的文明古国。我国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在大家的心中有一段忘不掉的经历。抗日战争、虎门销烟、九.一八、七.七事变都历历在目。但我国的历史也有光辉璀璨的一面。 是古人发明了汉字。很久以前,古人并不会写字、记事,有人想出了绳结记事法,但是太麻烦了。就有一位叫仓颉的人发明了甲骨文。 在我国的文化史上那些诗人、文学家是不可缺少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千古绝句;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亲;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还有那些著名的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绝唱,无韵之离骚’;孙武的《孙子兵法》是古典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孔子写的《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分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关于内蒙古阴山岩画的历史文化意义

关于内蒙古阴山岩画的历史文化意义 我国是最早发并记录岩画的国家,在众多的岩群中,阴山岩画以数量众多、造型动、想象丰富的特性向们展示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它位巴彦淖尔市境内的阴山脉中,东起乌拉特中旗的其尔山,西至磴口县的布敦德沟,横跨广阔的山和草原。 阴山岩画的创作可以溯到一万多年前,而关于它的记早在公元五世纪,北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所写的《水经》中就有了对它的记载:“河水又,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里,山石之上,自然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也”。这些岩画不仅反映了阴地区古代居民的信仰、认知美的现,同时让我们对远古人们当时游牧生活状况有一定的解。岩画中不同物种的出现,还可让我们对当时的自地理环境进行推断因此,它也成为研究当地气候变迁一个重要标志。山岩画的历史文化意义丰富,他的容丰富多彩,反映时当地人们的远古生,阴山岩画是出于巫术的种目的和对生存的渴望记录了当时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宗教信仰、种族的衍生息等丰富的内容。一从内容上分析阴山岩画的历史文化义阴山岩画动物题材居多,要有:狐、狼、虎、豹子、马绵羊、野兔等各种生物,有比较复杂的的猎人狩猎场的呈现。在较晚的时候,还出现一些更为复杂的放牧画面,反着人类的进化以及生逐渐富足,对于吃不完的或者较容易驯化的动物开始了驯。通过描写现实生活场、生活环境,体现人们对生存繁衍的重要性认知分析这些动物题材所蕴含的文内涵对于解读阴山岩的文化意义非常重要。根据面上动物的相貌及轮廓特,我们可以对动物

的生存条件作相应判断,不同时不同动物族群的出现,也可以断当时阴山地区的气候变化、被情况。比如:具有地特色的物种,有助我们分析当地的生态境。虎、熊、豹子这类动物的呈,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阴山区为林木环境,狼之类的物则是在草原活动等有的画面上还会有梅花鹿等这些惯生活在山地森林或林,又喜欢凉和湿,这些物说明了阴山地区过去森林覆盖面是非常广的。野马、野、鸵鸟等喜欢干冷气候则可以推断当时阴和他周围的地带具有广的草原或者荒漠。通过析阴山动物岩画的样貌、名,可以推断这些岩画的作画年代以及当时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点等。 阴岩画中还有大量的神格面具岩,他深刻体现着岩画的文化内涵神格面具岩画,作为原始宗教内容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显了原始宗教对于大自然动植物、鬼神、生育的崇。在当时生产力不发达的况下制作岩画成为人们于神灵崇拜的形式之。其中的生育神面具画反映了当时人们于生殖器的崇拜以及生命繁重要性的认识。 如阴山生育神面具岩中,有一幅图上方是一个面图形,下方三角形是女性阴,上下两个图形是有关系的,下女阴形是对上图性质的暗示,幅岩画表现的就是生育女。天神神格面具岩画常用猴子的孔或简单的人面表示天神其周围布满一簇簇小穴,表示个个星座,这说明远时代牧民对于天神的崇拜。山岩画中还有大量的鹿神具岩画,他都是在人面面插上鹿角。在中国代鹿有驱灾纳祥的吉祥之物,在古阴山地区的远古居民崇鹿,因此头戴鹿面具表现对鹿神的崇敬之情免费论下载中心在20世纪70年代阴山中发现了辆岩画,随后在我国其他地区也发

陕西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陕西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给我一天,还你万年”: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西安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精华,藏品丰富精美,是展示中国古代文明和陕西历史文化的艺术殿堂。 2011年5月26日,在“青马工程”的组织下,我们青马班的学员踏上了前往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路。这次参观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参观,使我更深的领悟到,西安,这座拥有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古城所深藏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短短的几小时,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瞬间苏醒,,逐一呈现在我们眼前,除了惊叹古时先者的智慧,还深深的为自己是一名华夏子孙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游览之前,我曾在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到,这座博物馆于1991年6月20 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它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国家级历史博物馆。它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用于展览的面积为11000平方米,馆内现有收藏品37万件。这座博物馆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生前遗愿建造的。后来由国家计委和陕西省政府共同投资亿人民币,建成了这座艺术殿堂。这座博物馆的设计是由中国建筑学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的关门弟子张锦秋女士担任的。建筑的外观为仿唐风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反映了一个辉煌时代的风貌。布局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楼”的结构特点,突出了古朴凝重。并创造出一种帝宫与传统园林相结合的氛围,象征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经过长时间的排队等候,我们终于办理好门票,我顺着喷泉径直走入陕博的大门,来到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展览馆面前。从门口的介绍词得知,陕博的

我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 【十大名河】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黑龙江、淮河、汉江、湘江、鸭绿江、嘉 陵江 【十大名酒】茅台、五粮液、洋河大曲、泸州老窖、汾酒、郎酒、古井贡酒、西凤酒、董酒、剑南春 【十大火炉】吐鲁番、重庆、长沙、武汉、南京、福州、成都、合肥、广州、南昌 【五大瑞兽】龙、凤凰、龟、貔貅、麒麟 【十大避暑胜地】贵阳、昆明、承德、哈尔滨、长春、伊春、丽江、吉林、呼伦贝尔、大连 【十大名花】兰花、梅花、牡丹、菊花、月季、杜鹃、荷花、茶花、桂花、水仙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五贡】恩贡、拔贡、岁贡、副贡、优贡 WORD格式整理

【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六部】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六法】规、矩、权、衡、准、绳 【四礼】冠、婚、丧、祭 【五行】金、木、水、火、土 【十大宗教名山】 1、湖北武当山 2、四川峨眉山 3、山西五台山 4、浙江普陀山 5、浙江天台山 6、江西龙虎山 7、安微九华山 8、甘肃崆峒山 WORD格式整理

9、江西三清山 10、山西绵山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诗歌】 1、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WORD格式整理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改革的总体规划,内蒙古作为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对发展文化产业寄予了厚望,提出创建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构想。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如何壮大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和文化大区的跨越式发展,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认清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才能找准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步伐。 一、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总称。按照我国文化产业的界定标准,国家统计局利用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对各省市区2004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等指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2.54亿元,从业人员11.1万,资产总额78.1亿元,全年营业收入85.7亿元。从增加值来看,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内蒙古GDP的1.07%,与全国2.15%的平均比重比较,低1.0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的地区是北京市,高达6.37%;最低的是河北省为0.89%。从总体上看,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比重维系在1.0-2.0%之间。 根据有关数据和现有的情况汇集,初步分析内蒙古文化产业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文化产业总体上呈逐步加快趋势 初步测算,2005年内蒙古文化产业经济总量继续扩大,实现增加值41亿元,比2004年增加8.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05%,较之上年略有下降。比重下降的原因在内蒙古GDP的增长中贡献最大的仍是第二产业,尽管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仍敌不过第二产业。 随着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新型文化消费观念逐渐兴起,对精神文化需求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不断加大。2001―2005年内蒙古平均每人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为548元、679元、770元、859元和969元;农牧民为214元、230元、256元、292元和309元,呈逐步上升并继续扩大趋势。 (二)文化资源优势得以发展壮大 内蒙古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近些年来,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的文物、文学、艺术、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文化事业,不断得到发展壮大。 内蒙古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草原文化的源头,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等各北方民族的地上地下文物古迹遍布内蒙古,馆藏文物和散布各地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首屈一指,现已发现各种文化遗存1.5万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

历史文化语义学

我为何倡导研究“历史文化语义学” 2012年12月10日 02:32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0人参与00条评论0原标题:我为何倡导研究“历史文化语义学” 近代以降,以汉字承载的中华文化遭遇了一场古今转换、中西互动相交织的大变局;近代新概念、新名词、新术语的生成与演变则是这一大变局的产物与表征。 新概念、新名词、新术语的语义学研究与历史学、文化学研究的融合,仍显不足 科学认识的成果,有待形成各种概念和术语来加以总结与概括,故各概念群的形成是诸学科建立的前提,有了“价值、资本、利润、劳动”等概念的厘定,现代经济学方得以运行;当“历史、古代、近代、现代”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明晰起来,新史学才获得确切的表述。总之,人们思维的深度拓展,诸学科的建立,皆仰赖概念的锐意精进,反之,人们的思维发生逻辑错误,学科系统散漫无章,往往由概念被偷换、被滥用所导致的体系紊乱所致。故探讨概念的古今演绎与中外对接,寻觅厘定概念的正途,是诸学科健康成长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思想史、文化史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关于近代新名词、新术语生成的研究,长期受到多国学者的关注,迄今成果丰硕。其中,术语的语义学研究与历史学、文化学研究的融合,虽已为部分学者所注意,但深度结合仍显不足。鉴于此,我们提出并尝试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历史文化语义学”。其主旨是:在古今转换、东西交会的时空坐标上展开研究,不仅对诸多汉字新语的生成、演变寻流讨源,而且透过语义的窗口,观照语义变迁中所蕴藏的历史文化意涵,展现中国近代异彩纷呈、后浪逐前浪的历史文化状貌。 “历史文化语义学”透过运动着的语言文字这扇窗口,展现的是历史文化的壮阔场景

内蒙古概况

内蒙古概况 内蒙古的历史及由来 内蒙古自治区自古以来就是以北方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家园。早在炎黄时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就已活跃在历史舞台上,黄帝曾北逐荤粥。战国时,以东胡、匈奴为主体的北方民族逐渐兴起。秦汉时,匈奴、乌桓、鲜卑等族活跃在北方历史舞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诸族进入内地,形成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新时期,拓跋鲜卑统一了北方十六国。隋唐时,出现在北方的有突厥、回纥、契丹、室韦、奚等民族。辽夏金时期,兴起于北方草原的契丹、党项和女真民族相继称雄,占据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内蒙古地理及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上部,有一块狭长的横跨东北、华北、西北的区域。这个区域,看似一只矫健的雄鹰,振羽展翅,雄踞在祖国的边疆;又似一匹奔腾的骏马,昂首奋蹄,驰骋在祖国的北方。这个区域,就是辽阔、美丽、富饶的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中国的第二大高原.东起茫茫的兴安岭,西至阿拉善戈壁,地跨东北、华北、西北,毗邻八省区,接壤俄罗斯、蒙古国。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茂密的森林、丰美的草场、肥沃的农田、广阔的水面、众多的野生动植物和无穷的地下宝藏,素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矿藏”的美称。内蒙古东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毗邻,南部、西南部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四省区接壤,西部与甘肃省相连,北部与蒙古国为邻,东北部与俄

罗斯交界,国境线长达4221公里.土壤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相当于我国江苏省土地面积的11倍多;相当于英国土地面积的4倍,法国土地面积的两倍。 内蒙古人文发展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就在歌声里。内蒙古有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自东向西有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阿拉善草原。那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布其沙漠,由响沙向游人诉说着种种神秘……那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美丽的河流湖泊、晶莹的北国风光、茂密的森林和神圣的口岸,无一不让游人留连忘返。内蒙古必将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向往的绿色天堂,沉寂的草原正在沸腾起来! 内蒙古地处中国北部边陲,民族众多,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古代文化。内蒙古素有“歌乡”、“舞海”的美称,优秀文化艺术传统源远流长,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巨幅画卷中璀璨夺目的篇章。历史上曾留下了《蒙古秘史》、《江格尔》、《格斯尔》等著名的文学作品以及歌舞、乐器、绘画等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历史人物及及当代名家,历史上有成吉思汗、俺答汗、三娘子,当代有地质学家李四光,生物学家旭日干等众多著名人物。首府呼和浩特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各种召庙50多座,最为著名的是大召、席力图召、乌素图召、喇嘛洞召。另有昭君墓、万部华严经塔、金刚座舍利宝塔、哈素海、清公主府、绥远城将军衙署等。城郊有不少草原旅游点,那里芳草萋萋,牛羊遍地,鸟语花香,富有浓郁的塞外风情。 ,

天津的历史文化

天津的历史文化——泥人张 (一)简介 泥人张是一种深得百姓喜爱的民间美术品,它创始于清代年间,流传、发展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期间,经过创始、发展、繁荣、濒危、再发展等几个时期,几经波折,泥人张彩塑艺术逐步走向成熟,被民间、、乃至世界认可。 “泥人张”的彩塑,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是继元代刘元之后,我国又一个艺术的高峰,其作品艺术精美,影响远及世界各地,在我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溯源 是泥人张的创始人,张明山(1826-1906)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18岁即得艺名“泥人张”,以家族形式经营泥塑作坊塑古斋。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须眉俗动。 1915年,张明山创作的《编织女工》彩塑作品获得一等奖,张玉亭的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后经张玉亭、张景福、张景禧、、等四代人的传承,“泥人张”成为中国北方泥塑艺术的代表。 1949年后,人民政府对泥人张彩塑采取了保护、扶持、发展的政策,安排张家几代艺人到文艺创作、教学等部门工作,第二代传人张玉亭被聘为天津市文史馆馆长,同时民间彩塑艺术步入大学殿堂,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先后受聘于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任教,在天津建立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先后招收五批学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彩塑艺术专门人才。第四代传人张铭在主持工作室和教学工作的二十多年中,呕心沥血,传授技艺。从此,泥人张彩塑艺术从家庭作坊走向社会。曾题词“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是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艺术的传统土壤中,再经大胆创新,遂成为今日津门艺林一绝。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发展

【大家谈】 浅谈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发展 敖特根巴雅尔 (内蒙古展览馆,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 〔摘要〕文章从内蒙古政府部门对文化发展的总体决策、学术界的文化行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谈了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遗产;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127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088(2013)01-0178-01 1政府部门对文化发展的总体决策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早在“十一五”前就及时作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决策,把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开创性地加强草原文化研究,加大文化财政投人,加速文化基础建设,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民族文化事业,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使民族文化大区建设走上又好又快的创新与发展之路,民族文化事业充满无限生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态势,实现了以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为总体目标的历史性跨越。 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相关文件,提出并实施文化建设的“九大工程”,具体阐明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发展战略和保障措施。进入“十一五”之后,根据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总体目标,按照理论先导、规划预案、项目跟进的基本思路,再次提出以实施“九个一批”重点文化建设工程为切入点,全区上下一起抓、一起落实、一起考核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自治区努力加大文化财政投人,不断提升对民族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相关政策的支持、有效措施的采取和大量资金的投入,使全区各地重点文化工程、大型文化设施以及各项民族文化事业,以高起点、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和速度迅速崛起。目前,“九大工程”和“九个一批”任务正在逐一变成现实,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增长不可或缺的文化软实力。 2学术界的文化行动 2011年,启动“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等重大学术和文化建设工程,形成思想武装的架构和理论先导的声势,论证了草原文化是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大力开发草原文化资源,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草原文化产业优势,充分发挥草原文化产业化的后发优势,使其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具有核心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术界对草原文化地位、特征与精神的基本认定,以及对草原文化及其产业化所进行的一系列高端策划、系统规划与文化创意,不仅为全区各地民族文化事业建设和草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服务,而且使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的形象和影响在国内外得以迅速传播与彰显,草原文化作为内蒙古最具内涵的文化名片已享誉国内外。 3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2012年,自治区投资1500万元以上的文化建设工程就有50多项。一大批具有文化展示、文化服务、文化交流和文化经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文化地标建成并投人使用,成为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的里程碑。特别是作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全区博物馆从原有的十几座发展到现在的50座。目前,基本形成了覆盖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居委会)的五级群众文化设施网络。 与此同时,自治区全面整合和利用自然人文资源优势,着力扶持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积极鼓励出名作、塑名剧、创名牌、推名人,使一大批独具风范的草原文化品牌诞生,并走出草原、享誉全国、蜚声世界。 以保护为先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下大力气夯实文化资源的转化基础,永续现存不可移动文物古迹的开发利用价值,彻底杜绝因竭泽而渔的掠夺式开发、片面性利用、建设性破坏、垄断性牟利所导致的糟蹋、浪费、闲置甚至毁灭文化资源的不良现象。站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切实加强现有物质和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加强蒙古族和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三少民族”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加强革命文物、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其民族文化事业建设和草原文化产业化开发中的积极作用,高度重视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文物古迹的保护。通过维护和管理,实现各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充实、改造和提升,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普查、完 871内蒙古水利2013年第1期(总第143期)

感悟历史文化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主题单元依据义务教育蒙古族学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设计。本单元共选了四篇文章,所选课文基本上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学习文章的形象、准确、周密的语言。 本单元分两个专题:专题一:“游览”名胜古迹,加深对历史的了解——以《敦煌莫高窟》《秦兵马俑》为例;专题二:理者抓住特征介绍事物的方法,了解常用的说明事物的方法——以“习作·描写人文景观”为例。 专题一:“游览”名胜古迹,加深对历史的了解——以《敦煌莫高窟》《秦兵马俑》为例。首先学习,《敦煌莫高窟》了解莫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把握层层推进的行文脉络。在通过学习《秦兵马俑》了解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章如何叙述景物,说明的方法,描绘的特点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再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意在初步了解叙述视角这方面的知识。 专题二:理清文章描写和叙述的顺序,体会作者抓住特征介绍事物的方法,了解常用的说明事物的方法——以习作·描写人学习描写人文景观,掌握状物文章的基本写法,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 专题一是,“游览”名胜古迹,加深对历史的了解——以《敦煌莫高窟》《秦兵马俑》为例。在学习中华民族几千的见证——古以拓展延伸,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同时,还初步掌握了状物文章的特点和写法。 本单元学习以名胜古迹、历史文化为主题,所选的都是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文章,且映射出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精华,运用极具典型。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字词,积累词汇。 2、理清作品层次,构思画面。 3、能够通过朗读、默读等读书方法熟悉文章内容。 4、分析古迹结构的不同表现形式,体会作者用意。 5、从同类作品中领会状物方法,并有所借鉴。 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历史文化。 2、通过多媒体和解说,赏析景物。 3、相互讨论交流,区分不同景物的不同表现形式。 4、学会运用互联网等相待工具,更深入的了解古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文中深层次的历史文化。 2、体验领会不同状物描写下的人文景观。 3、掌握状物描写技巧,并且在写作中熟练的运用。 对应课标 1、在通读文章基础上,理清思路,欣赏作品。 2、分析文章内容,理解描绘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3、对作者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含义,有自己的心得。 4、多角度观察景物,寻找切入点。 5、能与人交流写作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1、如何分辨状物文章?以什么为依据?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2、莫高窟的壁画之外还写了什么?重点了解壁

陕西历史文化遗存(最后)

陕西省历史文化遗存 1 陕西省历史及文化遗存总体简介 1.1 分点详细介绍 1.2 系统布局 1.3 总结 陕西省是华夏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陕西二字属古地名,名称源于西周初年,《辞海》中诠释:“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周武王伐纣建立了西周王朝,召集召公管辖治理“陕而西者”,陕西由此得名,陕西古地名距今3000多年了。有时也称为“秦”,其主要原因是,咸阳市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秦国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简称“秦”[1]全省现有各类文物点3.58万处、博物馆151座、馆藏各类文物90万件(组),文物点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均居全国首位[2]。。 早在100万年前就有蓝田人在此生息劳作,从公元前11世纪起,历史上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这里文物古迹荟萃之地,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古长安城的遗迹、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壮观雄伟的大小72座帝陵……博大悠远的华夏文明使这座城市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因为它的悠久历史而容光焕发。 在陕西这片文化底蕴丰厚的沃土上,蕴藏了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岁月的累积,朝代的更替,不同的文明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从而铸就了一个“人文陕西·山水秦岭”的美名。据目前有效资料考证,陕西省境内有5个5A和46个4A国家级景区、8个历史古镇、18个文化遗存、26个具有陕西省文化特色的景点和48个历史博物馆。 1.1 景点分点详细介绍 陕西省境内有5个国家级5A级景区、46个国家级4A级景区、8个历史古镇、18处文化遗存、26个具有陕西特色的景点和48个历史博物馆 1.1.1 5个国家级5A景区: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华清池景区、延安黄陵县黄帝陵景区、西安(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渭南华阴市华山景区; 1.1.2 46个国家级4A景区:华清池、大慈恩寺、大雁塔、大雁塔北广场、骊山国家森林公园、西安碑林博物馆、曲江海洋公园、西安城墙、陕西历史博物馆、翠华山、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秦岭野生动物园、大唐西市等46个 1.1.3 8个历史古镇:华阳古镇、陈炉古镇、青木川古镇、户县东韩村、长安上王村、韩城党家村、柞水凤凰古道、礼泉袁家村;

蒙古族服饰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价值

摘 要 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文化灿烂。自古至今蒙古族的服饰艺术都存在着较高的审美价值。从蒙古族的出现到后来的建立元朝, 一直发展到现在, 蒙古族的服饰在人民的心中都有一定的地位,现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蒙古族服饰内部却各具特色。服饰艺术是研究历史和民族风俗的宝贵实物, 从 蒙古民族服饰中, 我们可以透视其历史文化、社会风俗。

目 录 CONTENTS Array 1 . 蒙古族服饰的组成 2. 蒙古服饰的形成影响因素 3.蒙古族服饰蕴含的文化价值 4.蒙古族服饰的传承与保护 5. 图片欣赏

01蒙古族服饰的组成

1.1蒙古族服饰的四个组成部分 01首饰 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 手饰等五大类。头饰主要有头巾、 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 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 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 02 袍子 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 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 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 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 右衽。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 多以绸缎花边或虎、豹、水獭、 貂鼠等皮毛装饰。 03腰带 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 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 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 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 悍潇洒。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 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 美的身段。 04 靴子 蒙古靴子是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 部件之一。蒙古人爱穿靴子,蒙 古靴分布靴、皮靴和毡靴三种, 根据季节选用。蒙古靴做工精细 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 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1.2内蒙古东、中、西部蒙古族服饰的区别1.鄂尔多斯的蒙古服饰主要 与特殊节日以及婚庆、丧葬 关系密切。在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服饰。其中包括款式、面料以及颜色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2.乌珠穆沁蒙古人的帽子、首饰和佩带品有男女老少之别。乌珠穆沁未婚或已婚妇女的装饰和发式也有明显区别。大多数乌珠穆沁部蒙古人偏爱白、蓝、棕、绿、黄色的蒙古袍。部传统蒙古袍的色彩具有一定的社会象征意义。1.鄂尔多斯 蒙古服饰 2.乌珠穆沁 蒙古服饰 3巴尔虎 部落蒙 古服饰 3R 3.巴尔虎蒙古族服饰从整体 款式上看,较多保留着古代 蒙古民族服饰的特点和传统 风格。男子主要穿以蓝、淡 蓝、紫红、深棕色团花缎为 面料的长袍和特尔利克,夏 季穿白色单衫,系桔黄、黄 绿、灰蓝色绸类腰带,腰带 靠下腰系,以上提袍为美; 妇女则穿以红、紫红、绿色 绸缎为面料的长袍和特尔利 克,系紫红、粉红、淡绿色 绸类腰带,以靠上腰系腰带, 使袍子上部贴身为美。

第一章 中国历史文化

第一章中国历史文化 第一节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及特征 一、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原始社会概况 中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距今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已有简单的语言。距今1.8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进入了氏族公社阶段,已经能够制造石器和骨器,最重大的发明是他们已经学会人工取火。 距今约五六千年,进入母系氏族公社阶段,黄河流域以仰韶文化为代表,长江流域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仰韶文化以西安半坡遗址最为典型,尤其以在陶器上绘制彩色图案而异于其他文化遗存,所以,仰韶文化又被称为“彩陶文化”。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稻种,是世界目前确认的已知年代最早的栽培稻,证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人还最先建造了中国南方特有的干栏式房屋,最先发明打井技术。 距今约四五千年,人类过渡到父系氏族阶段,以山东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为代表,此时父权确立,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在贫富分化加剧的情况下,阶级对立出现,由此进一步导致原始社会解体,国家开始产生。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有一些堪称时代代表的人物。有巢氏构木为巢,反映了先人构筑自己居所的状况。燧人氏“钻木取火”,说明人类进入了人工取火的时代。女娲和伏羲传说是“蛇身人首”,兄妹互为夫妻的,这是“龙的传人”的源头,也表明我们先辈经历了辈行婚的血缘家庭阶段。伏羲又称“庖牺氏”,反映的是原始畜牧业的产生,伏羲还画八卦,刻文字代替“结绳记事”,说明了中华文字、文明的萌芽。神农氏(炎帝)教人种植五谷、尝百草发明医药等等,成为远古中国农耕文明的代表和中医的滥觞。黄帝、炎帝战蚩尤的传说,反映了华夏远古部落争战、融合的过程。传说黄帝还作兵器,造舟车弓矢,同时缧祖养蚕,仓颉造文字,大挠作干支,伶伦制乐器等,说明中华远古文明达到全盛阶段。黄帝(轩辕氏)被誉为中华“文明之祖”,中华儿女亦称为炎黄子孙。所谓“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通常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此后,尧、舜、禹的时代,处于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他们都是通过部落联盟民族推选(“禅让制”)的方式担任首领的。 (二)夏商周时期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随后是商和周,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这一时期是我国原始公社解体,奴隶制由产生到全盛的时代,也是我国社会由部落联盟到统一国家体制形成并逐步走向完备的时代。 夏商周三代,青铜冶炼铸造业十分发达,因而被称为“青铜时代”。相传大禹曾用青铜铸造九个大鼎,象征他统治下的九州。商代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商代的文字已经基本定型,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故叫甲骨文,它对推动社会交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开创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书法艺术的先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很多领域的科学技术达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如《甘石星经》上记明120颗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战国已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之分,《黄帝内经》、《扁鹊内经》全面总结了当时的医学成就;都江堰等一系列水利工程的修建,说明中国的工程技术已处于当时世界

为什么要学西方历史文化共15页文档

1. Why should study western civilization? This lecture helps you to conquer Rome by dividing Roman history, culture, and legacy into five parts. Although the parts follow a rough chronological order, they overlap a bit as they refer back and forth. Part I. gives you necessary background for studying the Romans by laying out major periods of history and setting the stage in the Mediterranean for Rome’s rise. It also provides thumbnail answers to some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nd directs you to more information elsewhere in the book. In our fast-forward world, you’d think that the ancient past would be too obscure, too remote, and too foreign to be of relevance. Nowadays the present seems obsolete. And yet, ancient civilizations captivate us. Why? 在我们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里,你一定会认为古代世界过于朦胧,过于遥远,过于陌生,与我们没有太大的关系。如今,眼下正流行的事物似乎很快就会过时。然而,古代文明却能让我们迷恋不已。这是问什么呢?Well, in part, we are drawn b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cultures and our own. It’s really interesting to see how other people lived, worked, fought, and loved. Ancient civilizations often confront us with differences so stark that they shock, delight, and appall us. As remote as some aspects of these civilizations are,

内蒙古历史与文化教案上册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地方课程内蒙古历史与文化 教 案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天苍苍野茫茫 第一节茫茫草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了解到内蒙古草原以及草原的种类。 (二)教学难点及重点。 重点:学生了解内蒙古的个大草原的特点,面积。 难点:各大草原的历史文化。 教学方法:多媒体 课型:授课。 教具:ppt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一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在中华大地上一直传承了上千年各种所描绘。歌中所描绘的雄阔雄浑壮阔的景象,苍茫绮丽的风光,正是地处祖国北疆后毫无边际的内蒙古大草原,呈现出的多彩画面,茫茫草原和壮丽的山川,大漠是古代北方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一方热土,也是内蒙古历史与文化形成壮大,进而走向辉煌的渊源,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一节《茫茫草原》。 二、过程 首先让我们了解神奇的内蒙古大草原,内蒙古大草原特点是神奇而壮丽碧色连天,一望无际,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中一共有呼伦贝尔草原,还有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面积八百四十万公顷是内蒙古重要的处牧业基地。 锡林郭勒草原面积与一期一千九百万公顷是内蒙古面积最大的一典型草原为主的草原。那么这里也是博客和蒙古长长大调整掉繁荣胜景的故乡,那么对于草原他。 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绿色家园,那么指的就是草原。在草原文化中。草原中是有厚重的文化几千年来草原先民及其子孙子孙草原游牧民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那么都包括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双剑文化等你农耕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狼图腾英图腾等便成为历史上曹艳丽化精神内涵的闪光点 (四)小结: 内蒙古大草原包括了呼伦贝尔草原,有锡林郭勒草原。那么对于草原,他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绿色家园。以及有介绍了厚重的草原文化。其中包括了科尔沁草原文化。 (五)板书 第一节茫茫草原。 一、内蒙古大草原:包括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 二、草原是北方游民北方游牧民族的绿色家园。 三、厚重的草原文化。 (六)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学习了内蒙古大草原。充分体现了我们内蒙古草原的文化以及特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