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3版生物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单元复习)(必修3)

2013版生物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单元复习)(必修3)

2013版生物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单元复习)(必修3)
2013版生物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单元复习)(必修3)

必修3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章节知识网络】

【章节巩固与提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化学成分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为 ( )

A.尿素、抗利尿激素、维生素、血浆蛋白

B.抗体、载体、线粒体

C.尿酸、氨基酸、肌酸、胃液中的盐酸

D.白细胞、溶菌酶、呼吸氧化酶

【解析】B中载体、线粒体分布于细胞内,C中胃液中的盐酸属体外环境,D中的呼吸氧化酶为胞内酶,A项正确。

【答案】A

2、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

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④二氧化碳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⑦乙酰胆碱⑧尿素⑨维生素

A.②③④⑥ B.①③⑤

C.①③⑦ D.③⑤⑥⑧⑨

【解析】人体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血

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于细胞质基质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细胞内或消化道内。组织液中含有大量的水、二氧化碳、氧、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酶、激素、维生素、尿素等物质。

【答案】B

3、(2012·合肥模拟)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8f1258196.html,]

①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③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题图中A、B、C、D分别是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①错误;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可存在于组织液中,②正确;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③错误;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内环境中,④正确。

【答案】B

4、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

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解析】维持内环境稳态,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直接参与,还需要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与外界环境有关,当外界环境变化超出人体调节能力的时候,内环境稳态就处于失调状态。

【答案】B

5、(2012·皖南八校联考)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⑤胃中的牛奶⑥口服的肠道中的抗菌药物⑦肌肉注射青

霉素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②③⑦B.①②③⑦

C.①②③⑦⑧ D.①②③⑥⑦⑧

【解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组成内环境的成分;递质小泡在突触小体中,属于细胞内部环境;喝牛奶和口服药物都在消化道中、精子进入输卵管都不是内环境。

【答案】A

6、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解析】根据稳态的定义可知,机体的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得以维持的。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会使内环境的pH略有下降;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佝偻病是机体缺少钙盐引起的。

【答案】C

7、下列关于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前者随后者变化的情况与右图走势不相符的

是 ( )

A.抗利尿激素分泌量——饮水量

B.T细胞浓度——HIV浓度

C.胰岛素浓度——血糖浓度

D.促甲状腺激素浓度——甲状腺激素浓度

【解析】通过题图可知,随着X的增加,Y值逐渐减少;“前者随后者的变化”即后者为X轴,前者为Y轴。随着血糖浓度的增加,胰岛素浓度也增加。

【答案】C

8、脂类物质从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开始,一直到被输送到各部分组织细胞,依次经过的内环境是

①血浆②淋巴③组织液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 D.③②①③

【解析】脂类物质经组织液进入上皮细胞,然后被小肠绒毛毛细淋巴管吸收,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再进入组织液。

【答案】D

9、(2012·龙岩模拟)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低烧、肌肉酸痛等现象,适

当的体温升高有利于机体健康的恢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人体的神经、免疫系统参与了调节,最终实现稳态B.出现低烧说明内环境稳态已经失调

C.感染病毒后出现低烧,免疫细胞的免疫能力增强

D.供氧不足,肌肉组织中乳酸含量增高,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

【解析】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需要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共同调节。低烧时免疫细胞的免疫能力增强,抑制病原体的发育。低烧本身就是机体调节稳态的一种途径,所以此时机体内环境稳态并没有失调。供氧不足,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积累会刺激感觉神经末梢,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

【答案】B

10、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则①~⑤的相关内容是( )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解析】根据题图所示,①由②③④构成,属于细胞外液。②与④可以相互渗透,④只能向③渗透,③只能向②渗透,则可推知②为血浆,③为淋巴,④为组织液。组织液与细胞内液可以相互渗透,⑤为细胞内液。

【答案】B

11、(2012·漳州模拟)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③可进入A、B、D[来源:Z#xx#https://www.wendangku.net/doc/8f1258196.html,]

B.①②③④组成体液,其中①③④构成内环境

C.尿素分子不能由③进入④

D.B产生的废物和CO2先后经过③和④,最终被排出体外

【解析】图中①是淋巴、②是细胞内液、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A、B、C、D表示的结构依次是:毛细淋巴管、组织细胞、毛细血管、红细胞。尿素是小分子,能以自由扩散

的方式穿过毛细血管壁由③组织液进入④血浆。故C项错误。

【答案】C

12、稳态概念起源于内环境的稳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

A.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

B.稳态下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含量相对稳定,但成分不断更新

C.人体、种群、生态系统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均存在稳态

D.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存在自我调节能力[来源:学科网ZXXK]

【解析】人体内环境不仅包括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还有多种指标,如血糖浓度、激素浓度等;稳态也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平衡中。

【答案】A

13、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解析】肌肉注射时,药物首先进入组织液。依据内环境三个组成部分的物质交换关系,C项更为全面。

【答案】C

14、(2012·温州二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解析】根据稳态的定义可知,机体的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得以维持的。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会使内环境的pH略有下降;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佝偻病是机体缺少钙盐引起的。人体的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C

15、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

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来源:学科网ZXXK]

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

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

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

液[来源:学#科#网]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解析】由题意,选项A中呼吸频率加快是为了获取更多的O2;选项C中人体无论在O2充足还是在高原缺O2的条件下,细胞都是以有氧呼吸为主;选项D中进入血液的乳酸,被缓冲物质(NaHCO3)转化为其他物质(CO2)。

【答案】B

16、下图表示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关于该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液、B液和C液分别是组织液、血液和淋巴

B.A液、B液和C液组成人体细胞的体内生活环境——内环境

C.A液、B液和C液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D.体液包括A液、B液和C液以及细胞内液

【解析】A液位于组织细胞间隙,所以是组织液;B液位于血管,所以是血浆,而不是血液;C液位于淋巴管,所以是淋巴。三者构成了细胞生活的体内环境——内环境。体液除了组成内环境的三种液体外,还包括细胞内液。C项中表示的三种液体的关系正确。

【答案】A

17、(2012·日照调研)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和淋巴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解析】Ⅰ是体液内外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并能为内环境提供O2和排出CO2,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项正确。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液,B项错误。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C项正确。皮肤有保护的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D项正确。

【答案】B

18、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解析】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会阻碍组织液的生成,不会导致组织液过多形成水肿。

【答案】D

19、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来源:学*科*网]

A.用盐酸滴定等量人体血浆与0.9%的NaCl溶液时,两者的pH变化相同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的稳定,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但都在适宜的范围内变动,这种动态平衡主要依靠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所以B、C项错误,D项正确。0.9%的NaCl溶液是人体血浆的等渗溶液,但血浆中还存在一些缓冲物质,可以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当用盐酸滴定等量人体血浆与0.9%的NaCl溶液时,血浆的pH变化没有0.9%的NaCl溶液的pH变化明显。

【答案】D

20、在抗震救灾中,发现有些在废墟下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但仍保持清醒的幸存者,当移开重物被救出后,却因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结果造成人压着没事,救出来后最终因心、肾功能衰竭而不幸去世的情况。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B.有些刚被救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影响了正常的生命活动

C.因严重缺水,幸存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

D.心、肾功能衰竭是由于遇难者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

【解析】渗透压是溶液中溶质分子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颗粒的数量,它与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有关。废墟下的个体因严重缺水,幸存者体内血浆渗透压增加。

【答案】D

21、全运会中,为了延缓乳酸产生,许多运动员采取肌肉按摩措施,下列关于运动员剧烈运动后的内环境有关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剧烈运动后,乳酸在血浆中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B.运动后组织液的含量会有所减少

C.剧烈运动后,会导致血浆中的pH明显下降

D.由于糖的消耗,血浆渗透压会明显降低

【解析】剧烈运动时由于供氧不足不断产生乳酸,产生的乳酸又不断被体内碱性物质中和,所以乳酸在血浆中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由于运动后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增多,所以渗透压升高,血浆中的水向组织液渗透增多。

【答案】A[来源:学科网]

22、右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血细胞内液[来源:学#科#网Z#X#X#K]

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

D.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解析】据图分析,乙表示组织液,甲表示血浆,丙表示淋巴液,丁表示血细胞内液。逐项分析如下:

【答案】D

23、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病毒感染人体后,机体先通过细胞免疫阻止病毒播散,再通过体液免疫来彻底消灭B.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易导致组织水肿

C.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的血流量增大,以增加热量的供应

D.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解析】病毒感染人体后,首先由体液免疫阻止病毒传播,抗体最终将其彻底消灭。在寒冷的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变小,以减少热量的散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当血浆含量下降时,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使组织液增多而出现组织水肿。

【答案】B

24、下图为动物的某组织示意图。其中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3是血浆,4是细胞内液,5是组织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1的直接生活环境是3

B.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5

C.葡萄糖由3进入2的过程是主动运输 [来源:学#科#网Z#X#X#K]

D.3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解析】1为毛细血管壁细胞,它的直接生活环境是3和5;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4;葡萄糖由3进入2的过程是协助扩散。

【答案】D[来源:学|科|网Z|X|X|K]

25、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最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强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

浆。这项事实可作为哪项结论的证据( )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解析】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和成分是相对稳定的,当内环境的成分出现变化时,表明机体的组织或细胞可能出现了问题。本题中的转氨酶在血浆中的含量是一定的,当转氨酶的含量增高时,可作为肝炎的一项诊断依据;细胞代谢产生的一些物质进入内环境,会引起内环境的轻微变动,内环境存在一些缓冲物质,可以使内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26、(2012·厦门外国语学校月考)如图是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其中A、B、C、D为体液:

(1)水由消化道进入A,即过程b是以方式进行的。

(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填字母)。

(3)A中的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还应有,A和B 的交换是通过(结构)进行的。

(4)过程e和f的渗透方向的不同之处在于:。

(5)过程d表示作用。

(6)和A相比,E中不含的成分是。

【答案】(1)渗透(自由扩散)

(2)A、B、D

(3)皮肤毛细血管壁

(4)e可逆,f单向

(5)重吸收

(6)大分子蛋白质

27、下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__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_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___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至少需穿过______________层生物膜。

【解析】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同时借助多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呼吸系统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消化系统消化吸收食物从而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排泄系统排出细胞代谢废物。(1)由图可知a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所以为呼吸系统;b吸收养料,所以为消化系统;c排出代谢废物,所以为排泄系统。(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3)乳酸进入血液后,乳酸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易分解成CO2和H2O,CO2经呼吸排出体外,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首先需要穿过肺泡壁的1层细胞(2层生物膜),然后进入毛细血管(1层细胞,2层生物膜),然后再进入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1层生物膜),共5层生物膜。

【答案】(1)呼吸消化排泄循环(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3)降低NaHCO3 (4)神经—体液—免疫(5)5

28、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下列

(1)图中A、B、C、D分别表示体液的什么成分? A B C D 。

(2)A和B液体的物质交换是通过组织中的 (结构)完成的。

(3)A、B、C三处液体中O2浓度大小的关系是。

(4)当人吃的食物过咸时,A、B的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

放的增多,该激素作用于d过程(d过程表示水的吸收),d过程加强,尿量减少。

(5)体液中的K’主要存在于中,Na+主要存在于中,体液中K+和Na+的平衡是通过分泌的来调节的。

(6)糖尿病病人尿量多的解释是

【解析】图中D液体直接注入A液体中,据此,可联想到组织液中的一部分水分、少量蛋白质等物质通过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中,再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中。因此D液体应为淋巴,A液体为血浆,由此可以确定B是组织液,C是细胞内液。

在组织中,毛细血管是血浆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结构。B和C之间水分交换通过细胞膜。氧气在组织细胞内被利用。因此,细胞内液中氧气浓度最低,组织液中的氧气向细胞内扩散,血浆中的氧气向组织液扩散。在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过程中,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中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体液中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当血钾含量升高或血钠含量降低时,直接刺激肾上腺,使醛固酮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吸钠排钾。维持血钠和血钾含量的平衡。糖尿病病人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过高,原尿中葡萄糖的浓度过高,由于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方式是渗透作用。因此,水的吸收量减少,尿量增多。

【答案】(1)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2)毛细血管壁 (3)A>B>C(4)抗利尿激素(5)C A 和B 肾上腺醛固酮(6)原尿中葡萄糖含量高,渗透压高,影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题精选(含答案)

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②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③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③血糖含量过高④淋巴循环受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C.HCO3-、HPO42-等离子参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D.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4.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系统是()A.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5.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在下列的各种变化中,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①抗体与抗原结合②消化道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③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④尿素的生成 ⑤胰高血糖素的合成⑥乳酸与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⑥ 6.下表表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叙述不正确的()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7.下图为人体部分内环境模式图,其中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与该图有关的正确叙 述是() A.3和5中都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B.2处的O2到达4内参与生理活动需要经过5层生物膜 C.3和5可以相互渗透 D.直接调节3中血糖平衡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8.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②可以进入A、C、D B.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②

1第一节人体的稳态――稳态的生理意义

高二年级班第组学生姓名组评:编写时间:年月日授课时间:年月日共第课时 课题: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稳态的生理意义 主备人陈术洁审核人 学习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的媒介。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难点11.内环境的成分、渗透压、酸碱度。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课时安排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师生笔记学习 流程 学习内容 自 主 学 习 自 主 预 习 学 案 一、体液的概念和组成 1、体液的概念: 。 2、体液的组成: ___ _____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______) 体液 _ ____ ____ __ __ ____ ____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______) ____ ___ 3、内环境的概念:。 4、内环境的组成:。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其理化性质 1、细胞外液的主要成分: (1)血浆的组成: ________(约90%) ________ 血浆 ________ (约10%) ________ (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的成分有哪些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方面。 (1)渗透压 a、溶液渗透压的概念: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b、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届高考生物第七单元专题十七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专题十七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题组1内环境的组成与稳态 1.[2017江苏,15,2分]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2.[2016浙江理综,4,6分]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B.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 D.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3,6分]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4.[2013海南,17,2分]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抗体 B.糖原 C.胰岛素 D.氨基酸 5.[2015海南,27,8分]Na+在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维持和细胞兴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Na+和Cl-对维持血浆渗透压起重要作用,将红细胞放入0.9%的NaCl溶液中,细胞形态(填“会”或“不会”)改变。 (2)Na+可与、等无机负离子共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人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 (3)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主要是由于Na+引起膜电位改变而产生的。当兴奋沿细胞膜传导时,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与受刺激点相同的。 题组2体温调节 6.[2017海南,14,2分]当外界温度高于动物体温时,下列不利于动物散热的是() A.马出汗 B.猴子在水里玩耍 C.犬伸出舌加速喘息 D.牛排尿量减少 7.[2016上海,14,2分]导致图中ab和de段人体体温变化的事件可能是()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完整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 设计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平安城中学张雅楠 一、概念分析 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每种生物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及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探究实验活动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感性经验、身边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环境,生态因素,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概念,最终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章《认识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并理解其在农工业方面的应用。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三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课程目标,力求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本节课构想的主线是“生物与环境”,由多个学生活动构成。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是初中生物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学生没有科学探究的基础,所以老师要将探究的一般过程告诉大家,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体会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把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有意识地点出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在感性上对科学探究有个认识,为后面上升到理性上的学习作好铺垫。在建立“生态因素的概念”、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就要以实例让学生去感悟,并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内容。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专题12人体内环境与稳态Word版含答案

课时作业(十二) 1.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血浆中抗利尿激素随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而增多 B. 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调节方式为激素调节 C.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浆中不可能出现血红蛋白 D. 毛细血管壁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答案 B 解析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所以血浆中抗利尿激素随细胞外液渗透 压升高而增多,A 项正确;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B 项错误;血 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所以人体血浆中一般不会出现血红蛋白, 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D 项正确。 2. (2017 ?长春二模)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调节 B. 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C. 内环境相对稳定时,组织液进入血浆和淋巴的量相等 D. 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小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 答案 B 解析 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对稳定时,组织液进入血浆的量多于进入淋巴的量, C 项错误;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大 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 D 项错误。 3. (2017 ?江西调研)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 下列关于该“媒介”的成 分、理化性质及其稳态的调节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麦芽糖属于小分子物质,可存在于该“媒介”中 C 项正确;毛细血管壁细胞所 ) A 项错误;稳态是机体进行 B 项正确;当内环境相

人体的稳态

课题: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编号30: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2) 【学习目标】 1.说明稳态及稳态的生理意义。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了解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重点难点】 1.稳态及稳态的生理意义。 2.稳态的调节机制。 【自学指导】(15分钟) 请同学们用10分钟的时间认真默读课本13页中的内容,再用5分钟时间独立完成下列检测题: 一、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1.稳态的概念:在和等的调控下,通过,机体会对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 2.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方式——反馈调节 (1)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使输出信息进一步的调节。例如:排尿反射、排便反射。 (2)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使输出信息的调节。例如:动脉压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 (3)维持血压的负反馈调节过程: 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4.稳态的生理意义 稳态是机体进行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是,就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注意】1人的消化道,呼吸道及肺泡腔、生殖道等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界环境,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2细胞内的呼吸各阶段发生的生理活动不是在内环境中。3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内环境,血液不是内环境。 【课内探究】(10分钟)(先用5分钟时间独立完成,小组互动5分钟展示答案)

血液pH的稳定 1.正常人血浆的pH通常在之间,变化范围是很小的。 2.血浆pH相对稳定的原因是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是一种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如H2CO3和NaHCO3、NaH2PO4和Na2HPO4等。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02和水。血液中的C0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0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维持。 【当堂训练】(15分钟) 必做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A.温度 B.酶 C.pH D.渗透压 2.下列哪项叙述适于描述稳态的生理意义() A.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B.使体液的PH值维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维持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 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4. 右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B液为,C液为。 三者共同构成的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 境称为。 (2)C0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 选做题 5.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人体内环境的是 ( ) A.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 B.精子进入输卵管和卵细胞完成受精作用 C.牛奶喝进胃里 D.注射胰岛素 6.剧烈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 A.降低、CO2、Na2CO3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日清内容】 1.稳态及稳态的生理意义。 2.稳态的调节机制。 【我的收获】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测试题(附解析)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测试题(附解析) 一、选择题 1.(2019·临川模拟)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血浆中不可能出现淀粉、蔗糖及果糖等物质 B.人手和脚上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细胞内液 C.人体内所有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都是组织液 D.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会出现在正常人的内环境中 解析:选D 果糖属于单糖,人体的血浆中可能出现果糖;人手和脚上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人体内大多数的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组织液,部分细胞如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中;癌胚抗原(CEA)和甲胎蛋白(AFP)是人胚胎时期机体合成的两种蛋白质,正常成人血液含量极少,癌症患者体内的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的含量比正常人要高些,检测人体内环境中的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含量可以作为癌症诊断的指标,但是要确诊还需要相关的病理检查。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摄入过咸的食物,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血浆中的水分可来自细胞内液、淋巴和组织液 D.当人体内尿酸含量过高时会引发痛风,属于稳态失调现象 解析:选B 摄入过咸的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外液的浓度增大,渗透压升高;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细胞内液中的水可经组织液进入血浆,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即血浆中的水分可来自细胞内液、淋巴和组织液;当人体内尿酸含量过高时会引发痛风,是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引起的,属于稳态失调现象。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会引起组织细胞吸水 B.丙酮酸的氧化分解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无机盐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是由Na+和K+维持的 解析:选C 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会引起组织细胞失水;丙酮酸的氧化分解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血浆中的HCO-3、HPO2-4参与缓冲对的组成,维持血浆pH的稳定;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是由Na+和Cl-维持的,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 4.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其稳态的调节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麦芽糖属于小分子物质,可存在于该“媒介”中

最新精选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生物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苏教版知识点练习第六十八篇

最新精选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生物第一节人体的稳态苏教版知识点练习 第六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如图为恒温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毛细血管壁、2﹣红细胞,请据图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3中的葡萄糖由3经1和5到达4的过程,至少需要经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②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2,氧气浓度最高的是4; ③正常情况下图中的2不能穿过1进入5; ④3液成分与5液成分相比,含蛋白质较多; ⑤如果该动物的肾小球病变(产生蛋白尿),可能会导致5中液体增多. A、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B、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C、有2种说法正确 D、3种说法正确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如图是人体某免疫过程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该图是体液免疫过程的部分示意图,能分化出细胞①的只有B细胞 B、抗体的分泌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C、抗原可来自外界环境,也可来自人体自身 D、细胞②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能发挥作用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 ①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②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③皮肤的阻挡作用④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⑤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 A、②⑤ B、②③ C、①②④⑤ D、④⑤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答案】: 【解析】: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上1.1.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教案

第一章生命的世界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一、背景分析 本节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2节,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更受到环境的影响。生物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这一重要概念的重要章节,也是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一重要概念的重要部分。 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已经建构了“生物的多样性使自然界生机勃勃”、“生物的特征和共性。”等相关概念。学生在生活中对环境影响生物的方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但不能准确表述环境是如何影响生物,生物是如何适应和改变环境的,也不能准确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节课要帮助学生运用图片或视频、通过大量的生物对环境造成的有益和不利影响的实例,从而认识到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初步建立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这一基本生物学观点。构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一重要概念。并进一步理解“无休止地破坏环境必定会使人类自身走向灭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一重要概念。 二、重要概念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在“生物与环境”主题部分,建议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有:“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本节课的重要概念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无休止地破坏环境必定会使人类自身走向灭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以上重要概念的建构,涉及到以下三条主要的次位概念以及支撑每条次位概念理解的事实性知识,具体如下:

A、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更受到环境的影响。 A1 在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对环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性。 A2 环境中有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的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A3 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 A4 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B、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B1 生物对环境造成的有益影响的实例 B2 生物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的实例 C、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C1人类可以改善环境,也能破坏环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休止地破坏环境必定会使人类自身走向灭亡。 C2人类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和消费观念。

必修3测试题(一)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

必修3测试题(一)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 一、选择题: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内,每题3分,共75分) 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②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③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③血糖含量过高④淋巴循环受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不正确 ...的是()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C.HCO3-、HPO42-等离子参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D.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4.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系统是()A.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5.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在下列的各种变化中,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①抗体与抗原结合②消化道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③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④尿素的生成 ⑤胰高血糖素的合成⑥乳酸与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⑥ 6、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7、下表表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叙述不正确的()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4)学案 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人体的稳态(4)学案 苏教版必修3 第二章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4)学案苏教版必修3课题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能够说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使学生更加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重点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和血糖平衡的调节;糖尿病的成因;难点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和血糖平衡的调节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引入新课: 1、为什么有的同学常在第三节课后感到心慌,注意力难以集中? 2、学校召开运动会的时候,同学们为什么常常给运动员买巧克力? 3、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甜食?进行新课: 一、血糖的来源与去向自学质疑: 1、什么是血糖?正常人的血糖浓度是多少? 2、血糖来源有几个途径? (1)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消化糖类的场所在哪儿?利用了哪些消化酶?

(2)肝糖元分解:什么条件?主要场所在哪? (3)非糖物质转化:条件?能否全部转化? 3、血糖的去路有几个途径? (1)氧化分解:(场所?)(2)合成(条件?场所?)(3)转化(条件?)学生互动探究并交流展示教师总结如下图(投影) 二、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学生自学后总结: 1、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 2、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尿或脂肪酸,同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上升。 3、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调节,使血糖维持在相对恒定的生理范围内,从而保持内环境的稳态。 三、血糖平衡的调节学生自学并每组绘制血糖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交流并展示:精讲点拨:教师投影血糖平衡调节的示意图:学生讨论该图,并请学生讲解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一生: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另能够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它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总的结果是

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 生物与环境经典试题汇编

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 生态系统经典试题汇编 1.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在这场特大自然灾害面前,灾区群众与全国人民一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请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地震后,灾区随时可能爆发由细菌、病毒等引起的疫情,这些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属于_______ (填“病原体”或“传染源”)。 ⑵一旦发现传染病患者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其目的是控制___ ;此外还应对水源、厕所、帐篷等场所喷洒消毒药物,其目的是切断___ 。 ⑶给灾民注射乙脑、麻疹、甲肝等疫苗,这一措施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讲是为了保护__ 。从免疫角度讲,注射疫苗后体内会产生一种叫(“抗原”或“抗体”)的特殊蛋白质,从而使机体获得性免疫。 三.生态系统 1.右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湖泊中的剑水蚤以藻类植物为食,小虾以剑水蚤为食,小鱼能吃小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0分) ⑴该生态系统中能制造有机物的是,属于生产 者。剑水蚤、小鱼则属于者。 ⑵在湖泊中还存在着许多腐生和真菌,属于 者。它们能将动物粪便、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 对生态系统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⑶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能量在沿食 物链传递过程中。 ⑷如向湖泊中投放一些肉食性大鱼,大鱼以小鱼为食。 则小虾在数量(纵坐标)上的变化与时间(横坐标)的关系是下图的[ ]。

⑸一段时间后,湖泊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恢复状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 2某兴趣小组调查一个农田生态系统时,发现有三种生物(以甲、乙、丙表示)构成一条 食物链。在同一时间内分别测定甲、乙、丙所含有机物总量,结果如 图。请据图回答:(9分) (1)甲、乙、丙之间通过的关系形成食物链,据能量流动 逐级的特点分析,生产者为生物,这条食物链 为。 (2)使用农家肥可提高农田生态效益,因农田中的者可将农 家肥所含有机物转化为,供生产者再利用。 (3)在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 的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如果人们的活动使丙的数量大量减少,会导致乙的数量,从而破坏这种稳定状态,这表明生态系统的是有限的。 3.右图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A、B、C代表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请分析回答:(8分) ⑴若A、B、C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则该图所示的生态系 统称为。 ⑵图中A是者,B是者,它们之间通过 捕食关系形成食物链和。 ⑶C是者,主要包括营腐生生活的 和。从图中分析可知,C对生态系统的物 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4.下图示我国南方一种新型的“桑-蚕-气-鱼”农业模式,该模式将蚕沙(蚕粪)、人畜粪便、枯枝败叶等投入沼气池发酵制成沼气,用沼渣喂鱼及为桑树施肥,获得了鱼、蚕、桑、气的全面丰收。请分析回答:(8分) (1)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由生产者与者之间通过 的关系形成的。“桑-蚕-气-鱼”是不是一 条食物链?。 (2)右图中的生产者是,它通过作用固 定光能,合成有机物;而分解者是腐生的,它对生态系统的起着重要作用。 (3)该模式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学原理看,其原因是。 5.下图为一个池塘的生态系统,池塘内有水草、浮萍、水绵、鱼、虾等生物。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达标检测卷 生物(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A.输尿管内的液体B.淋巴管内的液体 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D.消化管内的液体 2.正常情况下,以下物质可以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红蛋白②氨基酸③钙离子④血浆蛋白⑤尿素⑥呼吸酶⑦葡萄糖转运载体 A.①③④⑤B.①④⑤⑦C.②③④⑤D.②③④⑥ 3.下列关于人体血浆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到血浆中 C.血浆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血浆中 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B.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 C.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D.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 5.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的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结构①和结构②的细胞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 B.长期营养不良会使C液增多 C.③中的有氧呼吸产物可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可在A液中进行 6.下列生理过程中,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B.基因表达过程中的转录和翻译 C.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7.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增加B.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增加C.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减少D.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减少 8.细胞自噬是通过溶酶体对细胞自身受损的、失去功能的结构等的降解过程,自噬后 会产生氨基酸、代谢废物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溶酶体参与了细胞自噬的过程 B.细胞自噬是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C.自噬降解后的物质全部进入人体内环境 D.细胞自噬可对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平衡产生影响 9.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内部环境,包含甲、乙、丙 B.若饮食过咸,则乙中渗透压会升高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班 级 姓 名 准 考 证 号 考 场 号 座 位 号

最新生物学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导学案精品版

2020年生物学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导学 案精品版

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简述并理解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 2、通过对知识点的复习分析,学会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3、通过模拟考场的活动,学会利用知识答题、解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简述《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的知识点。 2.难点: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题、答题的能力。 三、学习过程: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知识点2: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比如一片草原、一条河流、一个池塘,甚至一片农田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个生态系统。 知识点3: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消费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 以植物为食) 生态系统的组成分解者:腐生性的细菌、真菌(把动植物体中的有 机物分解成简单的物质,供植物直接利 用。) 非生物部分: 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等知识点4: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了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也叫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多条食物链相互关联使生物之间形成了复杂的营养关系。 ③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关系,是生态系统的 营养结构基础。 知识点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能量就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依次流动的。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性和逐级递减 (一般说,10℅-20℅传递给下一个环节。)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练习题

第23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A组基础题组 考点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 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B.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 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2.(2018山东青岛期初调研)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和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性激素、抗体和淀粉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时,体温就可以维持正常 C.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的含量会升高 D.浆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进入宿主细胞发挥作用 3.(2018河北武邑中学三调)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其稳态的调节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麦芽糖属于小分子物质,可存在于该“媒介”中 B.该“媒介”的稳态包含理化性质和成分的动态平衡 C.调节该“媒介”稳态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 D.该“媒介”pH的稳定与C O32-和HP O42-等离子有关 4.(2018山东淄博一中期中)人体稳态的维持是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乳酸会使细胞外液的pH显著降低 B.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C.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细胞外液中K+和C1-的浓度 D.人体处于稳态时,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稳定不变 考点二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 5.(2017课标全国Ⅲ)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高中生物必修三2.1人体的稳态 稳态的生理意义1

课题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稳态的生理意义2(第 2 课时)【学习目标】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 【重点难点】 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稳态的生理意义。 【学习过程】 二、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中的作用 【思考讨论2】下面是人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途径示意图,思考下列问题: 1.人体内细胞必需通过才能完成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2.与体内细胞物质交换直接相关的人体四个系统:、、、。 三、内环境的主要理化特性 理化性质:指等。 (1)PH:正常人的血浆的PH在之间变动。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2)温度:人的体温在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是37℃左右。(3)渗透压:人的血浆渗透压在37℃时,约为770KPa,相当于生理盐水0.9%NaCl的渗透压。 四、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1.概念:在等的调控下,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注意:内环境的稳态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这种稳态不是一种恒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动态平衡。 2.稳态实现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3.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思考讨论】你能否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失调的例子? 【作业布置】 1. (2011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 B.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C. 外环境的变化一定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 D.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2. (2016届连云港模拟)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B. 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C. 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D. 葡萄糖以协助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3. (2016届南京模拟)右图是人体内环境结构示意图,a、b、c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七单元第八单元知识点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 (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例: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等(植物)。 水螅的出芽生殖,细胞的分裂生殖、克隆等(动物)。 3、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 变异:是指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 、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方式等特征的统称。 2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4、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5、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但有些性状是否表现,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4、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5、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6、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7、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8、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1.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1)杂交一代中表现的是显性性状。(2)无中生有为隐性。2.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 ,显性性状基因组称为:DD或 Dd。 3.体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生殖细胞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子代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分别来自亲代双方。(例如,亲代D D×dd,子代Dd.) 4、子一代(Dd)中,虽然隐性基因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它还会遗传下去。 5、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4.禁止近亲结婚原因:后代患遗传病的机率增大。 5、孟德尔的遗传图解子一代子二代 亲代的表现型:高茎矮茎亲代的表现型:高茎高茎 亲代的基因型:DD d d 亲代的基因型:Dd D d 生殖细胞的基因: D d 生殖细胞的基因:D d D d 子代的基因型: Dd 子代的基因型: DD Dd Dd dd 子代的表现型:高茎子代的表现型:高茎高茎高茎矮茎 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 1、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男:44条+XY 女:44条+XX) 2、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XY,女:XX. 3、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为1:1。 4、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变异的类型:可遗传的变异,不遗传的变异。 3、变异的原因:遗传物质的改变,环境变化。 4、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突变)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1、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

2019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3)简答题综合练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语文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答案】B 2.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B.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 D.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答案】B 3.导致图5中ab和de段人体体温变化的事件可能是 A.非自主颤栗和发热 B.骨骼肌收缩和排尿 C.吹电风扇和剧烈欲动 D.寒冷环境和汗液分泌增加 【答案】C 4.下图为某动物的某组织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①为毛细血管壁,②是成熟的红细胞,则其余各部分的结构名称为: (2)写出下列各细胞的细胞外液(或内环境)。 细胞②的内环境是;细胞④的内环境是;①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3)③、⑤都是代谢的主要场所,二者成分的最主要的差别是;在③、④、⑤中CO2含量最高的是。 (4)写出液体③、④、⑤三者之间的渗透关系(用箭头表示方向):。 【答案】(1)血浆组织细胞(或细胞内液)组织液 (2)血浆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 (3)③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④ (4)

5.如图表示人体体液之间的部分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主要是_______。①~⑥的相互关系中,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是________。 (2)图中体液分为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两大类,含量多的是_____________。机体代谢情况发生变化,最易于通过检查血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 (3)当细胞D中产生过量乳酸时,机体可如何处理乳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淋巴、血浆①、③ (2)细胞内液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 (3)进入细胞外液与NaHCO3作用产生乳酸钠和H2CO3,H2CO3分解为CO2和H2O 6.血液中含有钙,它与血液凝固有关,如果设法除去血液中的钙,可阻止血液凝固(柠檬酸钠能去除血液中的钙)。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这一结论。 (1)探究的问题:钙对血液的凝固是否有影响。 (2)作出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器具:试管架,试管2支,标签2张,新鲜动物血液,柠檬酸钠溶液,生理盐水等。 (4)实验步骤: ①两支试管分别贴上甲、乙标签进行编号。 ②在甲试管中加入少量柠檬酸钠,乙试管中______________。 ③取新鲜动物血液10 mL,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 mL并轻轻振荡,然后将试管静置于试管架上。 ④15分钟后,可见甲试管中的血液______________,乙试管中的血液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钙对血液的凝固有影响 (4)②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④不凝固凝固 (5)钙对血液凝固有影响 7.生理学家将人体的肝脏形容为一个巨大的生化工厂,许多重要的生化反应都在这里完成。图A为肝脏组织示意图,图B表示内环境各成分及其与细胞间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刚进食后血糖浓度会升高,测量A图中a和b血糖浓度较高的是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B图中淋巴回流受阻,则会引起组织液渗透压____________,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3)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共穿过______________层生物膜。若病人呼吸受阻,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主要通过与血液中的____________(物质)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