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自然地理学第四版土壤

一自然地理学第四版土壤

一自然地理学第四版土壤
一自然地理学第四版土壤

—一、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二、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三、土壤的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四、土壤类型特征

五、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1、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的圈层。

—第一节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一、土壤及其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性是具有肥力。

—由于人类对土壤的利用方式不同,对土壤产生不同的概念。

—二、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总是占据一定的不变位置,处于地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界面上,是地球各圈层中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圈层之一,它们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平衡。

—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1 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包括土壤物质循环的能量变化,生物转化,水循环,碳、氮、硫、磷循环及环境效应。

—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三、土壤形态

土壤形态是指土壤与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孔隙度等。

—(一)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可理解为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

—耕作土壤剖面

—耕作层(表土层,A11)属人为表层类,包括灌淤表层,堆垫表层、肥熟表层、水耕表层。土性疏松、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高、颜色较暗、肥力水平低。

—犁底层(亚表土层, A12)在耕作层之下,土壤呈层片状结构,紧实,腐殖质含量比上层少。

—心土层(生土层, C1)在犁底层之下,受耕作影响小,淀积作用明显,颜色较浅。

—底土层(死土层, C2)几乎未受耕作影响,根系少,土壤未发育,仍保留母质特征。

—(二)土壤的一般形态特征

1、土壤颜色

—根据土壤颜色变化可作为判断和研究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变的依据。

—土壤颜色是土壤分类的和命名的重要的依据之一

—如用颜色命名的红壤,黄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等。

—(二)土壤的一般形态特征

1、土壤颜色

—黑色表示腐殖质含量高,腐殖质含量减少则呈灰色

—白色与土壤中的石膏、石英、碳酸盐和可溶性盐等有关

—红色表示土壤中赤铁矿含量较高

—黄色表示水化氧化铁含量较高

—棕色表示大量伊利石、云母类矿物与不同水化氧化铁混在一起

—紫色表示土壤中游离氧化锰含量较高

—积水处于还原状态,含大量亚铁氧化物,土壤为蓝灰色或绿色

2、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

壤土和粘土

3、土壤结构土壤颗粒的胶结情况,有团粒、块状、

核状、柱状、棱柱状、片状

4、松紧度土壤疏松和紧实的程度

(很松、疏松、稍紧实、紧实、坚实)

5、孔隙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是土壤水分、

空气的通道和仓库

—土壤湿度土壤的干湿程度,反应土壤中水分含量

的多少(干、润、潮、湿)

—新生体土壤发育过程中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聚集

的生成物。根据新生体的性质和形状可以

判断出土壤类型、发育过程及历史演变特征—侵入体外界进入土壤的特殊物质

—四、土壤的物质组成

—土壤是由固、液和气三相物质组成的

—(一)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土壤的“骨骼”。

—土壤矿物质来源:成土母质

—按成因土壤矿物质可以分为:原生矿物质、次生矿物质

—原生矿物质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未改变。

—次生矿物质又叫黏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作用和成土作用重新形成的另一类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它是土壤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粒径<0.001mm)。

—土壤矿物的主要元素组成

—地壳中已知的90多种元素土壤中都存在

?氧、硅、铝、铁、钙、镁、钛、钾、磷、硫及锰、锌、硼、钼等微量元素

?氧化物的形式:SiO2 + Al2O3 + Fe2O3 = 75%

3.有机质的转化——两个过程

1、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把复杂有机质分解为简单化合物的过程

2、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后再缩合和聚合

成一系列黑色高分子有机物的过程

3.有机质的转化——矿质化过程

1、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把复杂有机质分解为简单有机质,最终彻底分解为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3.有机质的转化——腐殖化过程

2、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后再缩合和聚合成一系列黑褐色高分子有机物(即土壤腐殖质)的过程。

3.有机质的转化——腐殖化过程

腐殖质化过程的假说1——植物物质形成学说(瓦克斯曼):

腐殖质是由植物组织中不为微生物所分解的组分,稍经改变后边形成的。最初形成胡敏素,胡敏素经过微生物降解后形成胡敏酸,胡敏酸进一步降解形成富里酸。

腐殖质化过程的假说2——生物化学聚合学说(科诺诺娃):

生物残体中有复杂有机物先被微生物降解成简单小分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被微生物吸收,在体内合成各种化合物(酚、氨基酸),它们被分泌至土壤中,再经过氧化和聚合作用,形成腐殖质。

3.有机质的转化——腐殖化过程

腐殖质化过程的假说3——细胞自溶学说:

腐殖质的生物合成过程是微生物体内进行的,微生物死亡后,细胞自溶的物质(糖、酚、氨基酸、其它芳香族化合物)经过缩合和聚合作用而形成腐殖质。

腐殖质化过程的假说4——微生物合成学说:

微生物吸收、利用生物残体的碳源和能源,在微生物细胞内将这些有机质合成各种类似于腐殖质的高分子化合物。当微生物细胞死亡并自溶后,这些高分子化合物进入土壤,再被微生物降解为富里酸和胡敏酸。

— 4.影响有机质转化的环境因素

(1)土壤的通气状况

—通气良好,有机质分解迅速、彻底,有利于供应有效态养分,但不利于腐殖质的累积,易造成养分的流失;

—通气不良,有机质转化速度慢,腐殖化过程受抑制,不利于有效态养分的供应。

— 4.影响有机质转化的环境因素

(2)土壤的水、热状况

—最适于微生物活动的土壤湿度是60-80%最大持水量;

—0-35度,微生物活动随温度升高而增强,超过45度,微生物活动受抑制。

— 4.影响有机质转化的环境因素

(3)土壤的酸碱程度

—偏酸性土壤环境,利于真菌活动,形成腐殖质主要为富里酸;

—中性及微碱性环境,适于细菌及放线菌活动,形成腐殖质主要为胡敏酸。

— 5.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1)土壤有机质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营养元素和多种微量元素,不断供应植物吸收利用。(2)土壤有机质具有较强的代换能力,可以大量吸收保存植物养分,以免淋溶损失。

— 5.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3) 土壤有机质和氨基酸等是络合剂,与钙镁铝形成稳定性络合物,能提高无机磷酸盐溶解性。

(4) 二、三羧基酸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的能力较强,有活化土壤微量元素的作用。

(5) 土壤有机胶体是一种具有多价酸根的有机弱酸,其盐类具有两性胶体的作用,有很强缓冲酸碱的能力。

— 5.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三)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是土壤重要组成成分和重要的肥力因素。

—它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也是植物吸收养分的主要渠道。

—它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介质,它存在于孔隙中。

土壤水分的来源及消耗

来源:大气降水、地下水和灌溉用水,水汽的凝结也会增加极少量的土壤水。

消耗:主要有土壤蒸发,植物吸收利用和蒸腾,水分的渗漏和径流。

—土壤水分类型

土壤水分主要分为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土壤水分类型

—土壤水分类型

—(四)土壤空气

—主要来自于大气,组成成分和大气基本相似,质和量上与大气有所不同。

土壤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使CO2比大气中含量高,而O2含量比大气低

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大于70% ,大气中小于4%,两者相差甚远

土壤中N2含量与大气基本持平(因为土壤固氮微生物能固定一部分N2 ,增加土壤氮素含量,而土壤中的硝化、氨化作用,氮素又转化为N2和NH3释放到大气中,二者基本保持平衡)

—五、土壤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土粒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这些不同的土粒混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就称为土壤质地,或土壤机械组成。

—(二)土壤胶体的性质

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高度分散、粒径在1~100 nm之间的物质。

土壤胶体的种类

按其成分和性质有三类:

土壤矿物质胶体,包括次生硅酸盐,简单的铁、铝氧化物,二氧化硅

有机胶体,包括腐殖质有机酸蛋白质及其衍生物等大分子有机化合物。

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土中有机胶体和无机胶体通过各种键(桥)力相结合的有机-无机复合体。

土壤胶体的性质

1、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

比表面:单位重量固体颗粒的总表面面积。

▲物体分割得愈细小,单体数愈多,比表面愈大

表面能:产生于胶体与介质(液相或气相)的交界面上,胶体表面分子由于受内部、外部(介质)物质的分子引力不均而产生多余的自由能。

▲多余的自由能可以做功,这是土壤具有物理吸附性能的主要原因。

▲表面能大小与比表面呈正相关。

土壤胶体的性质

2、带电性

▲胶体一般都带电荷,大部分土壤胶体带负电荷,少部带正电荷或为两性胶体

▲因胶体带电荷,土壤能从土壤溶液中吸收离子状态的养分,供植物吸收、利用

土壤胶体的性质

3、分散和凝聚性

▲分散:土壤胶体呈高度分散状态存在于溶液中,胶体相互排斥而呈布朗运动,即胶溶

▲凝聚:由于胶粒的胶合、团聚,土壤胶体从胶溶状态变为絮凝沉淀。

▲土壤胶体的分散和凝聚影响物质聚积、淋失

絮凝促进物质聚积,减少养分淋失,但降低养分有效性

胶溶促进物质分解,加剧养分淋失,但增加养分有效性

土壤的离子交换

土壤胶体表面与溶液介质中电荷符号相同的离子相交换。分为阳离子吸收交换作用和阴离子吸收交换作用。

▲土壤中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中带负电荷的胶粒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中的阳离子进行交换,称为阳离子交换作用。

土壤的离子交换

阳离子交换作用有如下几个特点:

⑴、它是一个可逆反应并能迅速达到平衡

⑵、阳离子交换按当量关系进行。即离子间的相互交换以离子价为依据作等价交换。

⑶、阳离子代换力大小:

随离子价数增大而增加,如Al3+>Ca2+>Na+

等价离子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加,如K+>Na2+>Li+

土壤的离子交换

阳离子交换作用有如下几个特点:

(4)阳离子交换量(CEC)

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总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即cmol(+)/kg

▲代表土壤吸附保持阳离子养分数量的多少,常作为土壤保肥能力的大小指标。

▲CEC越大,保肥能力越强。

土壤的离子交换

阳离子交换作用有如下几个特点:

(5)盐基饱和度

土壤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分为:

盐基离子(K + 、Ca2+、Na + 、Mg2+、NH4 +)和Al3+、H+

▲土壤保肥能力的大小指标。

▲盐基饱和度越大,保肥能力越强

—(三)土壤溶液

土壤溶液是土壤中水分及其所含溶质的总称,溶液中所含物质有以下几类:

—(三)土壤溶液

—土壤的酸碱反应

土壤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解离出H+和HO–数量中和的结果,使土壤显酸性或碱性,这种反应称为土壤的酸碱反应。

—(三)土壤溶液

—(三)土壤溶液

—土壤的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m+ +n 电子= 还原剂

氧化―还原反应实质是原子的电子得与失的过程。

失去电子的过程,称为氧化作用;失去电子的物质为还原剂,

得到电子的过程,称为还原作用,易得电子的物质为氧化剂。

Δ氧化还原反应影响土壤中矿物质和有机质的转化

例如:通气条件较好时(如森林),土壤中的有机质转化为CO2

土壤淹水时(如沼泽),土壤中的有机质转化为CH4

—(三)土壤溶液

—土壤的缓冲性

指土壤中加入酸或碱时,土壤具有缓和酸碱度改变的能力。土壤缓冲性主要来自土壤胶体及其吸附的阳离子,其次是土壤中所含的弱酸及其盐类。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壳

第二章地壳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 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硬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主要造岩矿物: 1.石英(quartz):分布最广(仅次于长石),为酸性岩浆的主要成分,在沉积岩和变质岩中也常见。 2.长石:(最大量), 3.钾长石(正长石):玻璃光泽,完全解理 4.斜长石:玻璃光泽 5.云母:集合体为鳞片状,极完全解理 6.普通角闪石:玻璃光泽,完全解理 7.辉石:完全解理,性脆。 8.橄揽石: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性脆,不完全解理 岩石分类 岩浆岩: 1.依矿物组成差别可分为:超基性岩(橄榄岩),基性岩(辉石、长石、玄武岩),中性岩(角闪石、长石), 酸性岩(云母、石英、花岗岩、流纹岩) 2.依据结构,构造与产状可分为:喷出岩、深成侵入岩、浅成侵入岩 3.岩浆岩的构造:块状结构、斑杂结构、流纹结构、气孔结构、杏仁状结构 沉积岩 依据成因、性质分: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有机沉积物 沉积岩具有多种构造: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 层理通常可分为: 1)水平层理 2)交错层理 沉积岩的结构特征和类型: 1.碎屑岩类(1.砾岩和角砾岩; 2.砂岩eg石英砂岩; 3.粉砂岩eg黄土。)、 2.黏土岩类(泥岩、页岩、黏土)、 3.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岩 化学封闭系统中发生的,即其既不增加原子也不带走原子。 控制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 变质作用的类型和常见的变质岩 1.动力变质作用:主要发生于断裂带,构造运动引起 2.接触热变质作用: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eg大理岩,石英岩 3.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eg矽卡岩 4.区域变质作用:区域性构造运动导致,深广范围eg板岩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章~第4章 【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 说明:本部分对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4版)教材每一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课后习题答案经过多次修订,质量上乘,非常标准,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冲刺。 绪论 1.地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答:(1)自然地理学 以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 (2)研究任务 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 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 ⑤研究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

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1)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该“表层”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在地理文献中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或“地球表层”。 (2)自然地理学研究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是干扰和控制自然地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类作用下,现代自然环境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许多地区在天然环境背景下变为人为环境。人类活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就受益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比较协调或和谐,一些自然资源就可得到不断更新;相反,资源就会受到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调,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3.自然地理学与相关学科有哪些关系? 答:(1)与其他地理分科的关系 作为地理学分科的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他分科有密切关系。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必须与区域自然地理研究结合进行。 (2)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和生物科学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和生物科学也有密切关系。 ①部门自然地理学便是自然地理学与相邻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二章 重点总结

第二章地壳 1、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者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的形态、光学性质、力学性质,既是矿物的特性,又是鉴别矿物的依据。其中,光学性质包括透明度、光泽、颜色和条痕;力学性质包括硬度、解理、断口和弹性。 条痕是锐器割划矿物后其粉末的颜色;解理是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方向分裂为解理面的能力;断口是矿物受打击后形成的断裂面。 2、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依据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来自上地幔的高温熔融物质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具有层理,层理是指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粒度、结构等表现出的成层性。 沉积岩是由于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或者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3、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构造运动使地壳发生变形或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4、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的行迹。 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构造。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时,即为褶皱构造。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时,即为断裂构造。 5、板块构造说的立论依据在于,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大洋中脊、岛弧、海沟、深大断裂等构造活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位即板块构成的。几大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 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扩张(或增生)型边界、俯冲(或汇聚)型边界、转换断层(或次生)型边界。 6、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一种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称为火山喷发。 7、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地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称为地震。 8、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称为相对年代法或者古生物地层法。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4版)教材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理学 答: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为综合地理学;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2.综合自然地理学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3.自然环境 答:自然环境是指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的综合体。其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即那些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

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另一部分是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即那些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人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干扰的方式和强度,而其本身的演变和作用过程仍然受制于自然规律。因此,无论是人为环境还是天然环境都属于自然地理环境。 4.经济环境 答: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生产力实体具有二重性,从自然属性来评价,这种地域特征属于人为环境;从技术经济角度考察,这种地域则属于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 二、简答题 什么是地理环境? 答:地理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地球表层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 (2)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它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3)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诸方面以及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关系,而且还涉及社会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

835 自然地理学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本《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地理学及相关分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要求考生对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熟悉自然地理各分支部门的研究内容,对自然地理研究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地球与地质基础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地球的运转 4.地理坐标 5.地球的圈层构造 6.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7.地壳的物质组成 8.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9.大地构造学说 10.火山与地震 11.地壳的演变 (二)大气与气候 1.大气的组成与热能; 2.大气水分和降水 3.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4.气候形成因子分析 5.气候变化 6.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响应 (三)海洋与陆地水 1.地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 2.海洋起源与海水物理化学性质 3.海水的运动 4.海平面变化

5.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保护 6.河流,包括河流 7.湖泊与沼泽 8.地下水 9.冰川 (四)地貌 1.地貌的成因与类型 2.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3.流水地貌 4.喀斯特地貌 5.冰川与冰缘地貌 6.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7.海岸与海底地貌 (五)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 1.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2.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3.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4.土壤类型特征 5.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六)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地球上的生物界 2.生物与环境 3.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 4.生态系统 5.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6.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7.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七)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1.自然地理的整体性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3.自然区划 4.土地类型研究 5.人地关系研究 二、考试要求 (一)地球与地质基础 1.宇宙和天体;太阳和太阳系;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三章 重点总结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1、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它是地球大气的主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 2、只要发生在最大高度上的某种现象与地面气候有关,便可定义这个高度为大气上界。 3、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cm2)垂直空气柱的质量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气象学把温度为0℃、维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大气压,称为1个大气压,相当于1.01Kpa。 根据各地同一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值,在地图上用等压线绘出高、低气压的分布区域,就是水平气压场。 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地面暖区气压常比周围低,而高空气压往往比同高度的临区高。 4、按照温度和运动情况,大气圈可以分为5层。 5、表示太阳辐射强弱的物理量,即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称为

太阳辐射强度。 6、在日地平均距离(D=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 7、大气获得能量的具体结构为? 1)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主要是臭氧、水汽和液态水,占大气体积99%以上的氮和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微弱。 2)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地表吸收了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能的50%,变成热能使本身温度升高,而后再以大于3um的长波(红外)向外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几乎全被近地面40-50m 厚的大气层所吸收。 3)潜热输送。海面和陆面的水分蒸发使地面热量输送到大气中。 4)感热输送。陆面、水面温度与底层大气温度并不相等,因此地表和大气间便由感热交换产生能量输送。 8、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其中一部分外溢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后者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以长波辐射放出的能量,因此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为“花房效应”或“温室效应”。 9、把地面直到大气上界当做一个整体,其辐射能净收入就是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地气-系统的辐射能净收入包括地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能及整层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能之和再减去大气上界向空间放射的长波辐射能。 10、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特点? 1)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圈平行。 2)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等温线发生弯曲。 3)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 4)近赤道地区有一个高温带,称为热赤道。 5)南半球不论冬、夏,最低气温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最低气温夏季出现在极地,冬季出现在高纬地区。 11、近地面层常因夜间地面辐射降温而形成逆温层(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的现象),称为辐射逆温。较暖的空气流到较冷地面或水面上时,也会形成逆温,称为平流气温。 12、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力叫水汽压。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限度,达到这个限度,空气呈饱和状态,称为饱和空气。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13、单位容积空气所含的水汽质量,称为绝对湿度或水汽密度。大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14、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的温度就是露点温度,简称露点。气温降低到露点是水汽凝结的必要条件。 15、水汽凝结条件? 既要使水汽达到饱和或者过饱和(一方面增加空气的水汽含量,另一方面使含有一定量水汽的空气冷却,使之达到露点),还必须有凝结核(少量尘埃、烟粒等)。

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地球 1.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 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2. 太阳系包含哪八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 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 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 3.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 答:天文单位:14960×410千米,光年:94600×8 10千米。 4. 行星的运动特征。P6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5.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P15-16 答: ①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 ②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 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 ④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 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 ⑥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 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 地理意义:(1)产生四季更替;(2)产生五带 7.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P21-24 答:地球圈层构造: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地球内部构造); 地球外部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外部构造) 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 ① 大气圈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水文特点 、地貌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类型。 ② 水圈参与和改变地球发展和自然地理环境 ③ 生物圈改变大气和地壳的物质成分;参与岩石的破坏和建设作用; ④ 参加土壤的形成发育。推动地球和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8.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P27 ① 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太阳辐射) ②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 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相态) ③ 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地貌) ④ 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能量流动) ⑤ 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异质性) ⑥ 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人类场所)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070501) 一、学科简介 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空间分异规律,它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在全球环境变化所引起的自然灾害频发、人类生存环境压力大等突出问题情况下,为发挥我校在3S技术应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土壤学、生态学、气象学、林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优势,本学科着重开展3S技术在区域环境变化中的应用、水土资源与环境、生态恢复与环境变迁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培养具有高层次科学研究、高水平教学及高级管理与决策的自然科学学术人才。 四川农业大学现有从事自然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人员10余人,其中,副高级以上5名,讲师6名,具有博士学位人数7名,具有硕士学位人数4名。学术队伍涵盖了我校土壤学、生态学、气象学、农业资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初步形成了3S技术应用、水土资源与环境、生态恢复与环境变迁等3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目前已承担省部省级科研项目8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地学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被SCI、EI收录17篇,获部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次奖1项。 二、培养目标 1、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地理科学理论基础,较好地掌握现代自然地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动态; 2、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掌握3S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能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工作,从事本领域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设置 四、课程设置 (二)主干课程说明 为使硕士研究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着重启发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需要跨学科(门类)选修课程。 1、《现代自然地理学》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第四章

第四章xx和陆地水 1、水的作用? 1)灌溉 2)运输 3)医疗 4)工业中广泛用于能量转化和力的传递介质,例如热电厂、水压机和各种冷却装置。 5)其中含有大量动植物,可提取重要的矿物和元素 2、水的存在形式?地球上除了存在于各种矿物质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岩石圈深部封存的水分外,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雪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 3、地球上的水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通过运动和相变从一个地圈转向另一个地圈,或从一种空间转向另一种空间,这种现象称为水循环。 4、全球水量平衡特点? 全球降水量等于全球蒸发量;大洋年降水量加入海径流量等于大洋年蒸发量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海陆蒸发量之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上长期不变 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降水量的85%和陆地降水量的89%,海洋是大气水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 3)陆地降水量中只有11%来自于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 4)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海洋和陆地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

5、洋的主体指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深度大,较少受大陆影响,具有独立的洋流系统和潮汐系统,物理和化学性质也比较稳定的水域。 6、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称为海。 内海(地中海),四周几乎完全被陆地包围,只有一个或多个海峡与洋或临海相通。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或临海相分割,但直接受外海洋流或潮汐的影响。外海,位于大陆边缘,但与洋有广阔联系的海。 7、海水的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氯离子大约在海水的溶解固体中占55%,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称海水的氯度。 8、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称为潮汐。 地球中心所受太阳和月球的引力是这两种引力的平均值,而地球上任何地点所受到的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同这一平均值比较,大小有差别,方向也不同。正是这一引力差使海面发生升降,所以称为引潮力。 9、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的流动,这就是潮流。 10、海洋中的波浪是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做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因地震或风暴而引起的波浪称为海啸。 11、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就是洋流。 12、洋流的成因和分类? 按照成因,洋流可分为摩擦流(主要为风海流)、重力-气压梯度流(倾斜流、密度流、补充流)、潮流 根据海水温度的高低,洋流可分为暖流和寒流。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一章 重点总结

第一章地球 1、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天文单位。 2、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 3、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 4、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而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6、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的行星须符合的3个条件: ①在绕太阳系运动的前提下,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 ②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够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 ③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 7、矮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8、当月球阻挡阳光照射地球时,发生日食;当地球阻挡阳光照射月球时,发生月食。 9、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近日点;7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远,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远日点。 10、一日的定义,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和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球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移,在南半球则向左偏移。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要密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云语地球 1.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 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2. 太阳系包含哪九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 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 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 3.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 答:天文单位:14960×410千米,光年:94600×8 10千米。 4. 行星的运动特征。P6 答:(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5.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P15-16 答: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 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 地理意义:(1)产生四季更替;(2)产生五带 7.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P21-24 答:地球圈层构造: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地球内部构造); 地球外部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外部构造) 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 ① 大气圈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水文特点 、地貌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类型。 ② 水圈参与和改变地球发展和自然地理环境 ③ 生物圈改变大气和地壳的物质成分;参与岩石的破坏和建设作用; ④ 参加土壤的形成发育。推动地球和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四章 重点总结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1、水的作用? 1)灌溉 2)运输 3)医疗 4)工业中广泛用于能量转化和力的传递介质,例如热电厂、水压机和各种冷却装置。 5)其中含有大量动植物,可提取重要的矿物和元素 2、水的存在形式?地球上除了存在于各种矿物质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岩石圈深部封存的水分外,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雪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 3、地球上的水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通过运动和相变从一个地圈转向另一个地圈,或从一种空间转向另一种空间,这种现象称为水循环。 4、全球水量平衡特点? 全球降水量等于全球蒸发量;大洋年降水量加入海径流量等于大洋年蒸发量 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海陆蒸发量之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上长期不变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降水量的85%和陆地降水量的89%,海洋是大气水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 3)陆地降水量中只有11%来自于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 4)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海洋和陆地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 5、洋的主体指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深度大,较少受大陆影响,具有独立的洋流系统和潮汐系统,物理和化学性质也比较稳定的水域。 6、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称为海。 内海(地中海),四周几乎完全被陆地包围,只有一个或多个海峡与洋或临海相通。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或临海相分割,但直接受外海洋流或潮汐的影响。 外海,位于大陆边缘,但与洋有广阔联系的海。 7、海水的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氯离子大约在海水的溶解固体中占55%,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称海水的氯度。 8、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称为潮汐。 地球中心所受太阳和月球的引力是这两种引力的平均值,而地球上任何地点所受到的月球和 太阳的引力,同这一平均值比较,大小有差别,方向也不同。正是这一引力差使海面发生升 降,所以称为引潮力。 9、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的流动,这就是潮流。 10、海洋中的波浪是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做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因地震或风暴而引起的波浪称为海啸。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第一章重点总结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第一章重点 总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章地球 1、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天文单位。 2、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 3、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 4、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而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6、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的行星须符合的3个条件: 在绕太阳系运动的前提下,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 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够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 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 7、矮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8、当月球阻挡阳光照射地球时,发生日食;当地球阻挡阳光照射月球时,发生月食。 9、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近日点;7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远,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远日点。 10、一日的定义,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和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球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移,在南半球则向左偏移。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要密切的关系。

835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要求考生具备以下能力: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了解,掌握自然地理各分支部门的研究内容,并理解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掌握自然地理学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一熟悉区域自然地理现象并解决实际问题。本《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自然地理学及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相关分支专业,同时也适用于土地科学、生态学等相邻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二、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和试卷结构(题型) 《自然地理学》考试为闭卷形式,考试时间总共为180分钟,满分为150分。 试卷结构包括三个部分: 1)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5分,总分50分。 2)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总分50分。 3)论述题,共2题,每题25分,总分50分 三、考试内容 (一)地球与地质基础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地球的运转 4.地理坐标 5.地球的圈层构造 6.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7.地壳的物质组成 8.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9.大地构造学说

10.火山与地震 11.地壳的演变 (二)大气与气候 1.大气的组成与热能 2.大气水分和降水 3.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4.气候形成因子分析 5.气候变化 6.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响应(三)海洋与陆地水 1.地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 2.海洋起源与海水物理化学性质 3.海水的运动 4.海平面变化 5.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保护 6.河流,包括流域 7.湖泊与沼泽 8.地下水 9.冰川 (四)地貌 1.地貌的成因与类型 2.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3.流水地貌 4.喀斯特地貌 5.冰川与冰缘地貌 6.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7.海岸与海底地貌 (五)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 1.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2.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3.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4.土壤类型特征 5.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六)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地球上的生物界 2.生物与环境

自然地理学第一章教学课件

自然地理学第一章教学课件 自然地理学第一章教学课件 [学习目的] 要求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正确理解其内涵;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正确认识自然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的特点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自然地理学在社会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分支之一。研究自然环境或其组成部分的科学。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科学。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

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特点 (一)全球性 由于地球系统过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特征,因此许多自然现象和过程都不受国界的限制。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首先在固体地球研究中建立了全球观概念。80年代以来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的发展,也已经走向全球化,著名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引起的气候灾害影响遍及全球3/4范围,就是一个实例。 自然地理学的全球性特点决定了人们必须采用全球范围调查研究和观察测试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球的研究范围,已经能从隧道扫描显微镜和离子探针的原子尺度到全球地震台网的和轨道卫星所提供的数据得出的全球图像。从地表的地学实地调查和标本采集,飞机和卫星对地面的遥感监测,大陆和海洋的超深钻探,天然和人工地震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探测等,为自然地理学的全球观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与此相适应,80年代起一系列大型国际地球科学合作研究计划的推出,如国际岩石圈计划(ilp)、深海钻探计划(dsdp)/大洋钻探计划(odp)、世界气候计划(wc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等, 已形成了对地球的全球立体研究网络。 (二)多尺度性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4版)教材配套题库【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部门自然地理学[首都师范大学2005研] 答:部门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它们以组成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和规律。 2.自然地理学[广西师范学院2004研] 答: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它们包括该系统两级组织水平的研究。 二、简答题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试简述自然地理学的主要任务。[北京师范大学2005研] 答:(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①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该“表层”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在地理文献中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或“地球表层”。 ②自然地理学研究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是干扰和控制自然地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类作用下,现代自然环境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许多地区在天然环境背景下变为人为环境。人类活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就受益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比较协调或和谐,一些自然资源就可得到不断更新;相反,资源就会受到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调,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 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 ⑤研究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知识要点 绪论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3-P4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圈层结构 P3 地球表层或地理圈是由大气圈、岩石圈的一部分、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地球外部覆罩着大气圈,大气圈之下是由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水圈以及疏松的土被层;地球固体部分的外壳称为地壳,地壳以下为地幔和地核;生物的总体及其分布范围称为生物圈。这些圈层的组合分布具有两种特点:一是高空和地球内部的圈层呈独立环状分布,二是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相互渗透。 第一章 1.天文单位 P9 长度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为一个天文单位。 2.光年 P9 长度单位,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12km,即为一个光年。 3.宇宙的组成 P9 现代人类理解的宇宙,是大约发生于100亿年前的大爆炸所形成的,范围相当于130亿光年的巨大空间。宇宙中的天体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类。恒星质量很大且能发光;行星不能发光,质量也远较恒星小,绕恒星运动;卫星质量比行星更小,绕行星运动,并随行星绕恒星运动;流星质量更小,也不发光;彗星是很小的,但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体;星云是一种云雾状的天体;河外星云是恒星系统;银河星云是极端稀薄和高度电离的氢和氮的混合物。 4.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P11 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共同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 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起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5.地球的形状及大小的地理意义 P19-22 地球形状是指一种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即大地水准面。通常所说的地球形状就是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地球形状为椭圆球体赤道半径比两极半径大,北半球洋面凹陷,南半球洋面隆起。 地理意义:地球赤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决定了太阳正午高度角有规律地从南北纬23°27′之间像两极减小,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暖的程度也按同样的方向降低,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植被、土壤等)的地带性分布。 地球大小:地球赤道半径6378km,极半径6357km,总面积5.1×108km2,总体积10820×108km3,总质量5.98×1027g,平均半径6371km,周长4万km。 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地球上的物体至少要达到11.2km/s 的速度才能脱离地球,保证大气不致逸散。 6.地球自转、公转的规律和地理意义 P23-27 自转规律: 地球绕地轴旋转称为地球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即为自转周期,叫做一日。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方向的。 自转周期采用参考点不同,有不同的自转周期,它们分别是:恒星日、太阳日和太阴日。 1)恒星日是以天球上的某恒星(或春分点)作参考点。恒星日是指: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或春分点)与地心连线的 时间间隔。时间为23h56m4s,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也就是地球恰好自转360o所用的时间。恒星日是常量。 2)太阳日是以太阳的视圆面中心作参考点。太阳日是指:日地中心连线连续两次与某地经线相交的时间间隔。太阳日的平均日长 为24h,是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太阳日比恒星日平均长3m56s,是由于地球的公转使日地连线向东偏转导致的。一个太阳日,地球平均自转360o59’。太阳日不是常量。地球在近日点,公转角速度大(每日公转61’),太阳日较长,为24h+8 s (地球自转361o0l‘);地球在远日点,公转角速度小(每日公转57’),太阳日较短,为24h-8 s (地球自转360o57') 3)太阴日以月球中心作参考点测定的地球自转周期,叫太阴日。太明日是指:月地中心连线连续两次通过某地经线的时间间隔。 太阴日平均值为24h50 m,这是潮汐日变化的理论周期。太阴日长于恒星日,是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使月地连线东偏所致。一个太阴日,地球平均自转373o38'。太阴日也是变量。 公转规律: 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而太阳则位于椭圆的其中一个焦点上。地球的轨道平面与其赤道平面交角为:23°26’21”.448,此角反映在天球上,即为黄道面与天赤道面交角,简称黄赤交角。 公转周期为一年,在天球上选择不同的参考点就有不同的年:如恒星年、回归年、食年等。它们对应的参考点分别为:恒星、春分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