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居环境理论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规划研究_以武汉市为例_陈双

人居环境理论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规划研究_以武汉市为例_陈双

人居环境理论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规划研究_以武汉市为例_陈双
人居环境理论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规划研究_以武汉市为例_陈双

37

【摘要】以武汉市城中村人居环境系统特征为例,发掘城中村在其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所承担的特殊城市社会功能。纯粹市场化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忽略了其已有的良性社会功能,因而在发挥市场效率的同时,也容易忽视大量弱势群体的公平发展机会,不利于营造多样化、富于活力的城市社会生态环境。应以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新审视并适时调整市场化改造城中村的策略及相应规划技术,以适应转型期城市空间的社会需求。【关键词】城中村;人居环境;复杂系统;社会功能;武汉市

URBAN VILLAGE RE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THEORY: A CASE STUDY OF WUHAN

CHEN Shuang; ZHAO Wanmin; HU Sirun ABSTRACT: With the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villages in Wuhan as exampl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pecial social function of urban villages in cities during its self-organization process. It argues that the urban village renovation in a totally market-led situation would reduce its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society and therefore could not provide the disadvan-taged group the sam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s the other groups. It would be against developing a diversified and vigorous urban social environment.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ettle-ment as a target it is necessary to re-examine and adjust the existing strategies of urban village renova-tion and planning techniques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mand for urban space in transitional period.KEYWORDS: urban village; human settlement; com-plex system; social function; Wuhan

城中村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不容回避的普遍性的城市问题,近些年来,各地城市纷纷选择以市场化改造作为城中村改造的首选模式。该模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率,但同时也会去除城中村的社会良性功能,这是地方政府在制定城中村改造政策时容易忽视的方面。

1 城中村市场化改造模式的成因及其社

会经济效应

城中村改造的模式无外乎3种:以政府为主导、以村集体为主和以社会力量为主。一般认为,城中村改造如果涉及到社会公益性目的的项目建设,则以政府为主导的改造为宜。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操作,规范运行,实现较理想的整体效应 ;如果未涉及到社会公益项目,则以村集体为主的改造更可行。通过土地和房产所有人——村民的直接参与,产权的重新划分由村集体内部协调,既能充分体现村民利益,又可避免村民与政府间的博弈与摩擦,使城中村改造在自组织中完成。然而,现实中这两种改造模式的成功案例极少,相反,越来越多的城市正以社会力量为主、市场化为导向的城中村改造模式作为主流改造方式。究其原因,多数情况下前两种模式往往难以承担改造所需的巨额资金。因而引入社会资金进行城中村改造,纷纷成为各地政府的首选,既解决了改造所需的资金问题,又引进了专业的开发力量,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配置

【作者简介】

陈 双(1963-),女,重庆大学(B区)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大学副教授。赵万民(1955-),男,博士,重庆大学(B区)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思润(1971-),女,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讲师。【修改日期】2009-06-28

【文章编号】1002-1329(2009)08-0037-06【中图分类号】TU984.11+4【文献标识码】A

人居环境理论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规划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

陈 双 赵万民 胡思润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区域规划与城市

土地节约利用关键技术研究”(2006BAJ14B00);“城市旧区土地改造利用关键技术研究课题”(2006BAJ14B06);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大城市城中村综合改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07JA630091)资助。

 

规划研究

P l a n n i n g S t u d i e

s

38

表1 部分大城市近期城中村改造计划

Tab.1 Plans for urban village renovation in some cities recently 上升、就业机会减少,还会导致该群体进一步被社会边缘化,并持续加深不同阶层的分隔与对立;另一方面,对城市多样性空间形态的破坏,也意味着城市兼容并蓄、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的消失,城市活力受损、城市可持续发展受损。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重蹈许多国家城市化初期涌现大量贫民窟的覆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广泛分布于各大城市的城中村,不仅吸纳了大量的城市化的后来者,还成为他们立足于城市、融入城市的重要驿站。笔者无意反对城中村改造,但认为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尽可能规避过高的社会成本,让城市化升级能平稳、协调的推进。

2 人居环境复杂系统视角下的城中村社会功能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城中村在演化过程中,客观上承担了特殊的城市社会功能,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之中这种功能特征更突出且难以替代。通常的研究多认为城中村主要为外来农民工解决了居住问题,而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因城中村的存在而受益的群体比习惯性的看法要广泛的多,城中村的社会功能也不再仅仅限于解决外来低收入者的“居住问题”,而且这种现象不仅限于武汉市,在其他诸多城市(如深圳、广州、西安、郑州、杭州、昆明等市)的城中村中也同样存在。

武汉市作为中部特大城市,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也“孕育”了大量“副产品”——城中村。目前,仅在主城区内就涉及147个行政村,另外还包括15个农林单位。除城市建设项目发展而必须征地的村落外,现均已纳入“城中村”综合改造范围,涉及总人口35.66万,其中农业人口17.10万。这些城中村由于具有特殊的城市区位价值而为特定的群体所“青睐”,进而呈现出若干类特殊的城市社会空间形态。

2.1 外来人口低门槛创业基地

空间分布:在汉口和汉阳有一类以服装加工为主的小产业聚集的城中村,它们沿城市二环线和城市对外交通线与汉正街几乎呈等距离的扇形分布。这些规模不等的小产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汉正街(图1)。

形成原因与特征:这类城中村的特征与汉口的城市职能和汉正街的经济特性有直接关系。由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将武汉分为三镇,并因历史原因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职能,其中汉口镇早在明末清初就位居“天下四大名镇”之首,素有“货到汉口活”之说。而位于硚口区内的汉正街即为昔日

城中村改造的各项资源,被认为是一种在现实中最具效率的城中村改造模式。

市场化改造是以“谁投资,谁受益”为准则,因此现行较成熟的改造模式都特别注意两类相关者的利益保证:改造资金投入者——开发商的利益和原不动产产权人——村民的利益。对于前者主要是通过各种开发税费的优惠,规划经济技术指标(如容积率)的修正来保证较高的利润;对后者则是以超出一般征地补偿标准的货币还建或实物还建来兑现,而改造中影响面最广、规模最大的群体——租户则成为被完全忽视的对象。他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长期租住于此,并为当地城市付出自己的劳动与贡献。在城中村改造中,资本追逐利润的天性表现的更为复杂。由于改造模式不仅涉及到村民的生活方式改变,更影响开发商的获利状况,以及政府的财税收入和城市形象,因此,多数城中村改造还是强调物质环境的改变,即以中高档商品房代替村民们低廉的私房,当土地竞租价格得以充分显化的同时,弱势群体的房价“滤出效应”也被彻底显化。

目前,各地大城市对城中村的市场化改造有成规模化态势(表1),一旦对低收入群体的价格“滤出”也变成规模化,必然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尤其在房市低迷,低端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均供应不足,中高端商品房空置率过高的现实情况下,势必加剧住房供应结构失衡的状况。而从长远来看,一方面,弱势群体因房价造成的空间边缘化不仅将增加其谋生成本,如交通成本

39

汉口镇的正街和商业中心。改革开放以来,汉正街率先在全国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被誉为全国改革开放的风向标。目前已形成以汉正街市场、西汉正街市场、顺道街市场为主的市场群,市场总面积达到200万m2,市场商户2.4万户,聚集了国内外2000多个品牌的总代理。汉正街在成为全国小商品流通中心的同时,也伴生出一大批非法服装加工小作坊,其生产的低成本、廉价的服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社会阶层的需求。然而其不正规生产的弊端终因2005年底一场4死2伤的大火暴露无疑。武汉市政府随即启动了专门针对汉正街的最大规模的消防整治活动,3个月后在汉正街辖区内的6657户非法服装加工作坊被全部关停,彻底搬离汉正街。不过他们并没有走远,而是在同样具有非正规特征的城中村重新安营扎寨①。他们所选择的这些城中村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与汉正街和城市外部皆具有便捷的交通联系。接近中心市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新信息,用那些小作坊主的话来说就是“市场上今天出个新货,我第二天就可以照着打版、出货了。”

这些小作坊主之所以只选择汉口和汉阳的城中村而惟独没选武昌的城中村,除了这两地与汉正街联系更方便,商业信息更畅通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一旦选择武昌,运输上就要跨越长江,经营成本将大幅增长,这是小作坊经营的大忌。

典型案例:建荣村位于107国道和城市二环线的交汇处,并与汉正街都市工业园相邻,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批被迫从汉正街迁出的私营服装业主。2005年之前,和其他城中村一样,建荣村的租户主要是在附近打工的流动人口,整个村租金水平不高,村内违建房并不多,但此后随着源源不断的汉正街小作坊的迁入,村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抢建热潮。村民们纷纷将原来仅用于居住性出租的小开间房重新改造,加大开间柱距以方便制衣机的摆放,并形成了以服装加工业主及其员工生产、生活、仓储“三位一体”的房屋形式。由于改造后的出租屋符合小作坊生产的特点,而特别受新型租户的欢迎,房屋尚未完工已被预定一空,村内的私房租金也顺势上涨了40%左右。

建荣村原有村民1312人,而外来人口的迁入已近1万,大约是村民的10倍。小产业的聚集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很多之前赋闲在家的妇女开始做串珠子、锁扣眼等服装生产配套工作,既打发了时间,又增加了家庭收入。另外,还有一部分村民包了运输车,专门跑从小作坊到汉正街的运输。而人口的聚集还使得村内的餐馆、诊所、超市、澡堂、网吧、药店等服务性设施一应俱全,满足了村民及租户的日常生活需要。

2.2 外来务工者栖居地

空间分布:以租给外来务工者居住为主的城中村多呈散点状分布于武汉三镇,大体上位于城市内环线与二环线之间,特别是公共交通便利,商业服务业聚集的中心区(图2)。

形成原因与特征:这类村多数分布于武汉市城市化扩张较早、第三产业密集的江岸区和硚口区,其次是城市发展的新区——汉阳区,以及武

昌人口密度较高的中心区。其共同特点是多位于公共交通十分便利的城市主干道旁,人口与第三产业聚集程度高,工作机会多。一般村内基本生

图1 小产业聚集的城中村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urban village with small-scale

workshops

图2 外来务工者聚集的城中村分布

Fig.2 Distribution of urban villages with migrant worker settlements

 

规划研究

P l a n n i n g S t u d i e

s

40

至还设有私人幼儿园和私人9年制学校,其招生

基本上都是针对流动人口家庭。

2.3 高校学生聚居地

空间分布:在武汉市城中村中数量最多的一

类是以租给高校学生为主的。这些城中村在空间

上与高校或相邻或接近,且绝大多数分布在武

昌,约占全市城中村的18%(图3)。

形成原因与特征:邻高校城中村的出现是城

市扩张和高校扩张共同造成的。自1999年开始,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教育模式由“精

英式”变为“大众式”。武汉市历来就是湖北乃至

华中地区的教育中心,2003-2006年,武汉地区

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与毕业生规模持续4年在

全国19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一。至2007年高

校在校生更是高达104.10万人②。在高等教育规

模化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教学管理与生活管理逐

步分离,原来单位体制下由高校承担的各种生活

服务功能,转向由高校后勤及社会周边地区承

担。由于邻高校城中村的大部分农地已被城建征

用或被划拨为高校用地,村民不可能继续靠第一

产业生存,因此纷纷在宅基地上加盖房屋以获取

高校生的租金,这也使得邻校村与高校之间的互

相影响日益加深(表2)。

典型案例:三角路村受高校扩建和城市建设

征地影响,村落空间形态畸变,被挤在长约1km

多的狭长三角形地带,但这也意外地给村民带来

了近3km长的沿街门面房,加之该村距城市商业

中心仅2站路之遥,故受到学生和小商贩的共同

青睐。特别是高校扩招后,周边新增加了3所职

业学院,使得三角路村成为学生-小商贩供需循

环聚集、人气旺盛的特殊社区。据调查统计,该

村共聚集餐饮、教育、医疗、娱乐、日用等多种

服务设施摊位550多家(含夜市),涉及就业人口

约3000多人(包括部分勤工俭学的学生)。来此

租房的多为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其次是刚参加工

作的毕业生。前者租房主要原因是学习考研、宿

舍条件差、兼职工作需要、生活方便自由,其次

是谈恋爱需要、人际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后者主

要原因是工作单位不提供住房保障而自己又无力

租住商品房,城中村生活方便又便宜,刚离校尚

有较强恋校情结等。

3 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指向下的城中村

改造规划策略调整

3.1 城中村改造的社会价值取向

人居环境理论认为,不能将复杂的系统问题图3 邻高校城中村分布

Fig.3 Distribution of urban villages adjacent to colleges in Wuhan

注:表中信息来源于笔者实地调研和参考文献7。

活服务设施齐全,房型多为开间小、带简易卫生

间以及灶台和阁楼的小型套间,也是建筑密度和

容积率最高的城中村。这类村的人员构成最复

杂,除少数呈同质性构成(如余家湖村因租客多

为的士司机而被称为的士村外),多数则无论是

职业还是原籍非同质性聚集特征更突出,包括农

民工、自谋职业者、小老板、非正规和非法职业

者,城市底层边缘人等。

典型案例:团结村从1980年代开始就不断为

武汉市的发展贡献土地,现有土地面积仅相当于

原有用地的12%。早已不可能靠务农谋生的村民

纷纷在宅基地上加盖私房用于出租。由于团结村

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市级干道两侧,又是连接汉

口与武昌的咽喉要道之一,村落周边有近30条线

路的公交站点,优越的地理位置促使村内的私房

出租长期供不应求,村民建房的动力也有增无

减。从户均2层一直增加到2005年的户均6~8层,

所容纳的暂住人口已近3万人。

现村内的租户主要来自于湖北省内及河南、

江西、安徽等周边省份。其中既有农民工也有从

事装饰装修的小老板,既有单身的短期租户也有

举家迁入10多年的长期租户。大量人口的聚集也

吸引了不少合法与不合法的“社区服务经济”,甚

41

一味的简单化,“对复杂的城市内容,不作深入的解析,…机械的、简单化的处理,反而会导致忽视人的生活复杂性等新问题。”③正如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在其聚居定理中所阐明的,人类聚集是为满足居住其内的人和他人的各种需要而创建的。随着聚居的创建和发展,新的、未曾预料的功能会不断被添加进来,因此聚居必须同时满足最初的需求和不断增加的、新的需求。除了导致聚居形成的最初需要外,聚居中已形成的有价值的东西作为下一层次的力,起着加快聚居发展或延缓甚至阻止聚居衰退的作用。只有当聚居中居民的所有需要——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技术的和文化的需要都得到满足时,才能认为该聚居对居民来说是满意的③。

城中村的形成和存在有复杂的社会、经济和历史原因,对为数众多的城中村群体改造不能一味追求土地经济效益,尤其应该正视其社会和历史效应,否则,最终必定导致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的整体“不经济”。

3.2 城中村改造的宏观社会背景

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后,我国新增劳动力人口每年都呈千万计的刚性增长;农民源源不断进城,大学毕业生年年递增,城镇再就业人口数量庞大,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城镇岗位缺口为1200万人,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达4500万。虽然近年来经济持续增长,但失业率却呈增

长态势(蔡

规划研究

P l a n n i n g S t u d i e

s

42

未覆盖的中低收入者,在空间形态上,则表现为

生产、生活、商业高度混合,呈现出低质、无序

但又具活力的复合空间形态。因此,城中村改造

规划的主要导向应为保质、有序更具活力的转型

式复合空间形态。具体操作则应在符合城市总体

规划前提下,以现行城中村空间区位特征为依

据,以现行工程技术规范为准绳,以多部门协同

合作为管理支撑要件(表4),创造出既符合转型

期特征,又丰富多样、易居易业的新型城市社区。

4 结语

城中村作为人居环境复杂系统具有社会多面

性,一方面,二元社会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的延

续会进一步深化诸多社会问题,因此急需改造;

另一方面,在其长期演化过程中已深深嵌入城市

社会空间机体,并承担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尚无

法替代的社会功能。政府虽然不直接参与城中村

改造的具体工作,但复杂的系统问题对于政府的

调控和监管能力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改造原

有人居环境的同时,应延续或优化其原有社会良

性功能的特点,避免因改造及规划模式的单一带

来规模化的社会排斥,并最终造成居住空间和聚

集人口阶层的同质化和弱势群体的边缘化。以城

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向的城中村改造,有必要对市

场化改造模式进行公共政策的补充、调整,将现

行的 “获取村民土地—补偿—拆迁重建—遣散外

来人口”的“运动式”、 单纯市场化改造方式变为

“正视村民土地权益-规范其权益(包括生存与

发展权)-正视大量合法租客的社会作用与基本

权益-延续、凝聚并提升(或更新)原有空间经

济、社会和生态文化综合绩效”的创新型改造方

式,以创造更具社会适应性、更符合现实需要、更

富有城市活力的空间形态。

(感谢湖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祝玮、曹冠兰、

王小飞、刘小娟、童心、程凯强、李琼同学在实

地调研中付出的积极努力。)

注释(Notes)

①在这些小作坊搬迁的过程中,虽然市政府通

过老工业区改造,新建了规划面积达20km2的

汉正街都市工业区,并按照“低租金、零费

率、一站式、全方位、市场化、轻税收、重

就业”原则管理,希望将园区办成中小企业

的孵化器,但其进入门槛和管理方式仍然让

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小作坊主们不能接受。这

些精于成本计算的小老板们算过一笔帐,与

其进工业园还不如回老家开作坊划算。

②湖北统计信息网,武汉市教育事业发展取得

新突破,2008-04-28。

③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72-273,99。

④汉正街燕山服装加工联谊会会长、天门的张

国春,也在汉正街做了10多年的服装加工,最

初也是从无证作坊起家,七八年前才“转正”。

从30~40m2的小作坊,到如今4000m2的大厂

房,现在的张国春已有上百名工人,注册了

境外商标,生产的服装销往全国30余个城市。

目前,像张国春这样从汉正街走出的服装企

业老板达两三百人,已经在汉川、黄陂等地

的工业园找到了新的出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新华网.城中村改造需要2000亿廉价出租屋

将变得高级[EB/OL].2007-01-24.

2兰州市规划局.兰州市雁滩“城中村”问题专

题研究[EB/OL].http://www.lzgh.gov.cn/ghzt/czc/

czcghyj.htm.

3赵燕菁.就业增长与空间政策[J].城市发展研

究,2006,(2).

4蔡昉,都阳.“十一五”期间劳动力供求关系及

相关政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5,(6).

5都阳.创业是改善就业结构的重要途径[J].中

国大学生就业,2008,(3).

6王毅.武汉市邻校城中村研究[D].华中科技大

学,2006.

表4 城中村改造与转型式城市复合空间适应

Tab.4 Urban village renovation and complex space in transition

(环境管理)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以杭州的人居建设为例 城市环境是由那些与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等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物理(包括自然地、人工的)条件与社会、人文、经济、信息条件所构成。其中社会人文环境是指非物质的、无形的存在,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以及人的思想意识与深层结构之中,指导其行为与行动。城市环境若按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来分类,主要有居住生活环境、工作(学习)环境及其他环境。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生活品质的高低,是非常主要的。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望, 就是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的现况下, 能够拥有一个舒适、安静的居住空间。对现在的人们来说, 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包含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舒适, 而且还包含精神方面的享受要求,尤其后者的优劣, 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等生活的效率, 而且与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西方发达国家, 城市建设、人居环境开发日益强调环境效应,“绿色地球”、“绿色城市”、“森林都市”、“园林城市”等等设想和实践成为当今的主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新世纪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将呈现出三大趋势:(1)追求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共存;(2)注重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开发;(3)强调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的并重。 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有着比大多数城市要优良合理的人居环境,但是也同样难以避免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破坏,人居环境特色的日渐衰微。 近几年,杭州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欣喜之余,我们也应看到杭州城市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正在付出高昂的代价,杭城的人居环境特色正在逐渐衰微、消失,我们的周遭正不断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恶俗的建筑物。走在杭州的大街小巷上,一个个用红油漆写成的“拆”字令人触目惊心。整个杭州仿佛是一个大工地,到处在拆房,到处在建房。在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建设场面的同时,以牺牲杭州原有居住文化、人居环境特色为代价的“建设性破坏”也随处可见。杭州正在成为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

武汉市建筑起重机械备案登记与监督管理实施办法

文章页数:[1] 第一章总则 一、为贯彻执行《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66号)和《建筑起重机械备案登记办法》(建质[2008]76号)等规定,加强和规范全市建筑起重机械监督管理,确保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质量和使用安全,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制定本办法。 二、全市建设工程使用的建筑起重机械的租赁、安装、拆卸、使用、监理、建设单位及其监 督管理部门,应遵守本办法。 三、本办法所称建筑起重机械,是指纳入特种设备目录,在房屋建筑工程工地和市政工程 工地安装、拆卸、使用的起重机械。 四、武汉市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建委)对武汉市建筑起重机械实施监督管理。 武汉市城建安全生产管理站(以下简称市安全站)负责全市建筑起重机械的备案、使用登记及其信息数据库建立、向行业提供信息查询等工作;负责市管房屋建筑工程建筑起重机械安装、 使用、拆卸的监督管理。 武汉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站负责全市市政工程建筑起重机械备案资料的审查及安装、使用、 拆卸的监督管理。 各区(开发区)建设局是各自辖区内建筑起重机械安装、使用、拆卸的监督管理部门。可委托所属的建管站(安全站)具体负责实施区管工程建筑起重机械安装、使用、拆卸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备案 五、全市建筑起重机械实行统一备案管理,备案由产权单位向市安全站申请办理。凡未经市 安全站备案并取得备案证明的,一律不得安装、使用。 六、产权单位办理建筑起重机械备案手续时,应提交以下资料: (一)武汉市建筑起重机械备案申请表; (二)产权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副本; (三)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 (四)产品合格证; (五)制造监督检验证明(2006年10月1日以前出厂的建筑起重机械,不能提供制造监督检验证明的,应提供由法定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出据的设备安全性能技术鉴定报告); (六)建筑起重机械设备购销合同、发票或相应有效凭证。 以上所提交资料核对原件后,留存复印件(加盖产权单位印章)。

城中村改造项目具体操作步骤参考资料

城市城中村改造项目项目主要分为三种形式: 广州市城中村旧村庄改造工作流程图

广州市旧城改造工作流程图

广州市旧厂房改造工作流程图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有关程序

一、改造项目启动程序 (一)改造意愿表决。“城中村”改造之前应充分征询改造范围内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改造意愿,应召开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大会进行集体表决,经应到会代表2/3以上同意后方可进行改造。 (二)改造方式表决。纳入全面改造范围的“城中村”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选择自主改造或通过土地公开出让招商融资进行改造。选择改造方式应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大会集体表决,所做决定应当经应到会代表2/3以上通过。 为保证“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延续性,各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成立“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人由班子成员担任。 二、选择合作企业程序 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大会表决确定为自主改造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通过公开招标或集体表决方式选择合作企业。 (一)公开招标的方式 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有社会责任、有品牌、有实力、有经验的开发企业参与“城中村”改造项目。 公开招标方案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编制,并报区政府同意后,通过市政府公开招标平台选择合作企业。

(二)集体表决的方式 1.企业资格审核。各区“三旧”改造主管部门、行政街道管辖办事处会同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有意向的开发企业其资金实力、拆迁安置能力、改造经验、商业信誉、以及时间精力等方面进行查核,确保数据真实。 2.确定候选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需选择1至3家开发企业作为候选企业。 3.集体表决。通过召开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大会对各合作意向方提交的合作框架协议进行表决。表决结果经应到会成员2/3以上同意后,报各区“三旧”改造主管部门备案。 4.表决结果确认。会议需当场记录和保留纪要文件,纪要文件上需有参加会议人员的签名。 5.表决过程监督。各区“三旧”改造主管部门、行政管辖街道办事处应派员全程参与并监督。 (三)结果公示 确定合作企业后,其结果要进行公示,公示应按以下要求进行: 1.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公示地点应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办公地点、村社牌坊及村民主要聚集地等。公示期间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将每天公示的情况以照片或影像的形式进行记录。 2.应公布各区“三旧”改造主管部门监督电话及行政管辖街道办事处监督电话,受理投诉。公示期满后,各区“三旧”改造主管部门将投诉受理情况书面通知村集体经济组织。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杨雨宵资源072 2007034048 摘要: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因人居环境问题近年来成为全球的普遍问题。本文从人居环境的概述,建立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和原则及发展对策等方面阐述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人居环境概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意义建立的原则对策 一、人居环境的概述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就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建筑学,它所考虑的是小到三家村,大到城市带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而非单纯的建筑或城市问题。人居环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包括城市、集镇和村庄及维护人类活动所需物质的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即它不仅仅指人类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还包括贯穿于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人类聚居环境泛指人类集聚或居住的生存环境,特别是指建筑、城市、风景园林等人为建成的环境。人居环境科学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二大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系统。 二、建立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城市不仅是人类聚居活动最密集、最丰富的区域,而且,随着当前城市化越演越烈,到本世纪末,全球将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预计到2025年,世界人口的2/3将居住在城市。城市化在给人们带来充裕的物质享受、便利的生活设施和高效的信息交流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诸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人居环境恶化问题。因而,研究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需要有一定的标准衡量和检验,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可量化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它的意义表现在:①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述城市人居环境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是综合评价城市人居环境发展阶段、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②有利于对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或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从而找出不足,端正发展的方向;③通过对未来城市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和预测研究,为城市人居环境的合理规划提供辅助决策服务;④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学的理论体系。 三、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作为衡量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应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完整性、有效性等普遍原则,还应满足以人为本、层次性、区域性、可操作性、稳定性与动态性等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居环境是人居住的,也是人管理的,更是为居民服务的,构成人居环境的三大要素;人类社会、人工环境、地域环境,即人、物、地(空间),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其中,“人”居于首要地位,抽去了人及人类活动的聚居环境,不能称之为“人居环境”,而仅仅是“空间”。

人居环境

把握科学发展主题推进人居环境建设 太原市晋源区建设管理局局长荣春贵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的简称,是以“人”为主体来研究生活的,是一个融贯综合的学科,包括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等五大系统,内涵十分丰富。人居环境强调融贯和综合,融贯是指从中国的建设实际出发,以存在问题为中心,主动从相关学科中吸取智慧,有意识的寻找城乡人居环境发展的新模式,不断地推进学科的发展;综合就是把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居住、支撑系统在内的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生态、文化、社会、技术等各个方面,对人类聚居问题进行系统的综合的研究。融贯综合思想渗透了“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一、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人居环境的改造和创造,既是一个古代的命题,也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关系着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备受世界各国关注。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幕天席地的居住环境中学会了建造茅草屋,他们选择了相对优越的人居环境,营造了更加舒适的生活。在当代,人们通过建筑布局和构造的变化来改善通风、温度,以及减少噪音等各种不同不利条件的侵入。但是,在快速化城镇发展进程当中,城市问题表现得日益严重,具体表现为:居住拥挤、基础设施匮乏和老化、生态环境破坏、旧城改造与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矛盾激化、城市“美化运动”

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从而切断了城市的文化和文脉。一个城市的人居环境优劣,会直接对该城市的面貌、品质以及民生状况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关系着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人们的居住观、生活观、价值观和幸福观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生活出行、教育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高的追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转变增长方式。”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将人居环境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那么,建设和谐的人居环境显得异常重要。 二、人居环境建设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建设一个绿色、健康的人居环境,就要求我们的人居环境具有更好的生态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大力发展生态系统平衡、生态结构健全的绿色建筑、绿色家居、绿色人居;还要具有更好的文化艺术性,重视人居环境的文化创意、艺术创意,特别是符合人性化需求的创意。现就人居环境建设所涉及到的自然生态、人类住区、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等方面简述如下: (一)加强人类住区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居健康问题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是人居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1996年联合国人居大会提出两句话:第一句——人

深圳市城市更新工作流程

深圳市城市更新工作流程 1,以注册资金为人民币一个亿以上的、有房地产开发资质的、在深圳市有开发成功一个以上房地产项目的公司向区政府重建局(旧改办)申请城市更新项目(占地面积小于一万平方米的项目原则上不批;占地面积超过十万平方米的项目需先取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并得到市城市更新办的认可之后方能向区重建局申请)。2、建设区域城市更新或城中村改造高标准规划设计方案。3、向己成立的股份公司或小区管理处、业委会沟通,做好建设单元群众思想工作(每个需更新的片区内、只要有三分之二的业主同意改造,同时达到有三分之二的旧房面积同意改造即可)。4. 向区政府重建局(旧改办)、市政府城市更新办公室申请纳入城市更新或城中村改造年度计划。5、向建设单元或改造居民递送城市更新通知(信)。6、制订拆赔方案。7、制订确权调查单位。8、制订建筑查丈调查单位。9、制订建筑评估调查单位。10、申请改造专项规划报批。11、申报改造项目前期立项。12、建设区域、改造项目环评报批。13、编制改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14、编制建设区域城市更新仿真数字化模型、图文制作(信息化数据库管理)数字化模型。15、与建设单元或改造村民洽谈(工作周期、1~3年)。16、拆迁赔偿评估座谈。17、房屋拆迁安置赔偿合同(内部讨论稿定稿)。18、组织个案户分析会议。 19、公布赔偿标准。20、完成被拆迁人赔偿测算表。21、用地合宗。

22、组织有关人士考察优秀城市更新或城中村改造项目。23、向区政府、区重建局报告考察城市更新或城中村改造情况。24、召开确认合作开发会议。25、向区政府再次请示和督报合作开发项目。26、股份公司或小区业主和申请建设、开发机构签订合作开发协议。27、申请建设、开发机构与村民﹙业主﹚签订房屋拆迁赔偿协议。28、用地方案申请。29、加强项目公司及城市更新办公室建设。30、申请协议用地确认。31、用地审核(地改)。32、原址地下综合管线勘察。33、核准被拆迁人房屋及附着物现状并公布签字。34、按协议核查落实拆迁安置补充费到位情况。35、制作宗地图和桩界放点(测绘)。36、准备并申办拆迁许可证文件。37、测算地价。38、共管帐户协议(讨论稿、定稿)。39、公布拆迁,安置,回迁实施方案。 40、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申办土地证。41、按协议向区政府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区重建局、提交建筑设计方案。42、向股份公司﹙业主﹚村民展示建设方案。43、拟定新建筑名称报地名办核批。 44、核实资金到位情况,进入共管帐户。45、申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46、核实拆迁赔偿资金到户情况。47、实施村界点边缘各类地下管线被复动迁工程。48、向﹙业主﹚村民发布房屋拆迁(除)公告。49、确认专业拆迁公司50、设计方案分别报规划、人防审查,核发设计方案审查意见书。51.核实开发机构按协议n亿元资金到位情况。52.房屋拆除动工。53.地质勘探。54.确认工程监理公司。55.小区或村内绿化树木动迁工程,至此、工程全部进入三通一平熟地待施工阶段。54、项目扩初设计。55.项目扩初设计邀请有关人员(专

精选-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范文资料

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 城中村改造后,农民变成了市民,他们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原来依靠出租房屋的收入也将消失,村民必须选择新的从业方式,而很多村民文化素质较低,甚至一些是文盲,要妥善地进行城中村改造,村民培训问题必须先行。如下是给大家整理的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 城中村改造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最近,我们就此问题到武汉 市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所到之处 的市、区、乡(街)、村(居)以及村民对城中村的改造交口称赞。一项改革政策能够得到利益调整各方的一致认同这是少有的。我们认为,武汉市城中村综合改造政策稳妥,富有创见,既解决了城市化过程中城中村存在的产权模糊、机制不活、监督不力问题,又解决了城中村被边缘化的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路子。武汉市的经验值得推广。 基本作法 何谓城中村?《现代汉语词典》找不到答案,武汉市是这样届定的:城中村是指《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城建设用地控制范围图(2019-2019年)》确定的城市建设发展预留地范围内,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后仅剩少量农用地、农民不能靠耕种土地维持生产生活且基本被城市包围的行政村。据此,武汉市城中村综合改造的总体范围包括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洪山等区(城

郊区暂未纳入此次改造范围)共计147个行政村和15个农林单位,涉及总人口35.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10万人。我们分别与武汉市城中村改造专班、汉阳区领导以及七个村的干部群众进行了座谈,了解到他们的基本做法是: 一、科学确定六改一建改造政策。武汉市委、市政府站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2019年9月正式拉开了城 中村综合改造的序幕。在借鉴广州、北京、珠海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武汉市下发了《中共武汉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的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体改办等部门关于落实市委市人民政府积极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 的意见的通知》两个文件。文件明确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目标任务是六改一建,即经济组织改制,改村集体经济的双层经营模式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户籍改登,将城中村 村民农业户口改登为城市居民户口;村改居,依法撤销村民委员 会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福利改保障,村改按月发放福利为一次 性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土地改性,将城中村的集体土地转变 为国有土地;村湾改造,按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标准及要求,改善 公共设施;按照城市管理规范要求,建设文明社区。 六改一建较之全国其他城市城中村改造,有很多创新,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项长治久安的善政。长治表现在政策的前瞻性、系统性,充分考虑了村企业的发展以及村民融入城市等问题;久安表现在永久性地解决了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两年实

武汉市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

武汉市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 城中村改造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最近,我们就此问题到武汉市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所到之处的市、区、乡(街)、村(居)以及村民对城中村的改造交口称赞。一项改革政策能够得到利益调整各方的一致认同这是少有的。我们认为,武汉市城中村综合改造政策稳妥,富有创见,既解决了城市化过程中城中村存在的产权模糊、机制不活、监督不力问题,又解决了城中村被“边缘化”的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路子。武汉市的经验值得推广。 基本作法 何谓城中村?《现代汉语词典》找不到答案,武汉市是这样届定的:城中村是指《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城建设用地控制范围图(1997-2010年)》确定的城市建设发展预留地范围内,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后仅剩少量农用地、农民不能靠耕种土地维持生产生活且基本被城市包围的行政村。据此,武汉市城中村综合改造的总体范围包括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洪山等区(城郊区暂未纳入此次改造范围)共计147个行政村和15个农林单位,涉及总人口35.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10万人。我们分别与武汉市城中村改造专班、汉阳区领导以及七个村的干部群众进行了座谈,了解到他们的基本做法是: 一、科学确定“六改一建”改造政策。武汉市委、市政府站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2004年9月正式拉开了城中村综合改造的序幕。在借鉴广州、北京、珠海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武汉市下发了《中共武汉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的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体改办等部门关于落实市委市人民政府积极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两个文件。文件明确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目标任务是“六改一建”,即“经济组织改制”,改村集体经济的双层经营模式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户籍改登”,将城中村村民农业户口改登为城市居民户口;“村改居”,依法撤销村民委员会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福利改保障”,村改按月发放福利为一次性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土地改性”,将城中村的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村湾改造”,按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标准及要求,改善公共设施;按照城市管理规范要求,建设文明社区。 “六改一建”较之全国其他城市城中村改造,有很多创新,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项“长治久安”的“善政”。“长治”表现在政策的前瞻性、系统性,充分考虑了村企业的发展以及村民融入城市等问题;“久安”表现在永久性地解决了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两年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是很科学的。 二、试点先行。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武汉市将城中村分为ABC 三类,A类村为人均农用地小于或等于0.1亩,B类村为人均农用地大于0.1亩、小于0.5亩的村,C 类村为人均农用地大于0.5亩的村。同时确定城中村的综合改造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办试点;第二步是以试点为基础,全面推进AB 类村

城中村改造项目流程图

城中村改造项目流程图 申请旧村改造制定拆迁补偿安置方案镇(办)审查、备案区政府审查、备案列入区政府改造计划签订旧村改造责任书申请规划设计条件 村(居)委会镇政府、办事处区政府市规划局用地科 规划总平面设计规划总平面审批管网综合图、竖向图、给排水图审批规划选址意见书(回迁楼)土地局用地意见(土地预审)核准备案证 设计院市规划局城市科市规划局市政科市规划局用地科耕保科请示,市政府审批政务大厅发改委 规划用地许可证意见出具土地界定报告组征地卷报土地局审批地籍科、规划科、耕保科出征地意见征地卷报市政府审批办理土地所有权证 市规划局用地科国土测绘队市国土资源局各科室市政府国土资源局地籍科 划拨土地组卷(回迁楼)报市政府审批办理土地使用权证出让土地组卷(商品房)组卷报土地储备中心挂牌公示、出让竞拍、签订成交确认书 市政府市国土局土地储备中心 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缴纳土地契税报市政府审批办理土地使用权证规划用地许可证地质勘探报告、设计施工图纸办理工程规划许可证 市国土局市财政局市政府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用地科勘探公司、设计院市规划局建设科 现场放线、公示牌制作招标方案核准招标登记建设资金证明(总投资的35%)施工许可证办理主体验收房屋测绘报告清欠验收综合验收 规划局服务中心发改委市建设局本公司财务科市建设局建设局、施工、监理、开发单位房管局测绘队清欠办建设局、施工、监理、设计审图节能验收、人防验收、外立面验收工程竣工认可证环保验收、消防验收档案移交,出具档案备案证明守法证明办理备案证房屋所有权总证物业用房证明房屋分户证 节能办、人防办、规划局市规划局环保局、消防队建设局档案馆建设局稽查队建设局市房管局交易大厅

人居环境评价

人居环境评价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题目: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以杭州城市为例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土管1402 学号: 学生姓名:郭宏伟 指导教师:王莉 二○一六年五月 目录 城市人居环境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系统背景下进行着居住、工作、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活动,从而在城市立体式推进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它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空间要素的统一体,是由实体和空间构成。然而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似乎已经忽视了城市人居环境的问题。大连的市长夏德仁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生态宜居型城市将是大连在“十一五”时期的建设重点、奋斗目标。尽力从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城市向人居环境优美、产业分布合理的生态型城市的转型。

而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同时也是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一直以风景秀丽而着称,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研究杭州也会更具有代表性。本文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来自1996年在杭州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杭城居民,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当地居民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有效样本计1000份,受访者占杭州市民总数的‰。 1.城市人居环境概念及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人居环境概念 城市人居环境一般分为传统型和综合型。 传统型城市人居环境以城市这一类从事有组织活动的重要聚落形式为研究对象,历来是各种学科尤其是建筑学和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从建筑学角度把握的城市人居环境概念偏重于小尺度操作,具体表现为对居住区规划理论的探讨。 而综合型城市人居环境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进行着最激烈的相互作用的时空存在形式,既是一种形态,也是一个过程。城市人居环境是指人类在一定的地理系统背景下,进行着居住、工作、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活动,从而在城市立体式推进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非线性和多因素性决定了它既非居住区的放大,也非区域地理系统的缩影,而应是一个综合型概念,一个兼容建筑学中人的尺度和地理学中社会经济空间的尺度的新概念。 城市人居环境的地域层次划分 城市人居环境在地域层次上可划分为近接居住环境(微观城市人居环境)、社区环境(中观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环境(宏观城市人居环境)。以住宅为核心的近接居住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情感和活动,这一圈域是人──自然环境和人──社会环境结合的基点,又可分为两个部分:住宅和邻里环境。社区环境为居民社会活动的主要环

人居环境

浅谈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摘要: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活水准的重要标志,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和改善可以协调农村居住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之间的关系,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民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推进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关键字: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环境体系 一、概念: 吴良镛先生将其定义为:“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他认为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群1。 农村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农村人口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农村人口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是农村人口赖以生存的基地,是农村人口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2。农村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以满足“农村人口居住”需要为目的,是有充分的阳光、绿色、空气和水的健康安全居所;能有效避免噪音、大气和水质污染的居所;能在满足当前发展及将来发展之间取得平衡,有利于农村人口身心健康的居所。而大多数人认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就是盖新房、建新楼,结果是“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并且,出于攀比的心态,农民们重视的往往只是自家所盖的住宅从外观上看与邻居相比是否更加气派,而不重视基础设施和农村整体居住环境的规划建设,出现“关门现代化、出门脏乱差”。 农村人居环境是由农村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共同组成的,农村的环境是由农村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共同组成的,是对农村的生态、环境、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是城乡人居环境中的重要内容,其规划对于指导农村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以及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原理与方法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原理与方法 摘要:文章回顾了国内外人居环境评价的历程.着重阐述并分析了国内外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城市因子选择、评价适用性、评价思想等方面。并提出未来人居环境评价应特别注重区域性、引入人地和谐——环境友好观,最、加强多学科的耦合及GIS的应用等。 关键词:人居环境评价区域性GIS指标体系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居住环境发展非常迅速.而人居环境的研究还相对落后。事实上,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日趋严格。因此。对人居环境的研究熏待加强,在纵深方向和不同领域加以深化。本文试图对国内外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作进行系统综述,探究这些研究对中国人居环境的启示、展望人居环境评价.以期抛砖引玉的目的 1人居环境的起源及国际响应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身心健康,还是一个人口、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问题,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交通日益拥挤、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等现象,导致了“城市噩梦”的产生。从而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早在1954年,希腊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学者道萨迪亚斯等创立了“人类聚居科学”)的理论,即:ScienceofHumanSettlement 伸文简译为“人居环境学”),强调对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研究(即:自然界、人、社会、建筑物和联系网络)。 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如何建设、评价人居环境成为探索热点。1961年wH0(世界卫生组织)总结了人类基本生活要求的条件(即“安全性(Safety)、健康性(Health)、便利性(Convenience)、舒适性(Amenity)”),并提出了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议程。 1976年,温哥华第一次联合国“人类住区”大会通过了《温哥华人类住区宣言》,提出了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是每个人类住区政策的首要目标。1996年,伊斯坦布尔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区会议(HabitatII)探讨了两个具有全球性重要意义的主题:“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和“城市进程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人居署从1989年开始创立“联合国人居奖”,这是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规格的奖,以表彰在人类住区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政府、组织、个人和项目。2001年,在纽约召开的Istanbul+5特别联大,检讨和评估了《人类居住议程》的执行情况 2城市人居环境评价 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主要通过人居环境评价来描述.而人居环境评价则由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或定性描述来体现。人居环境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相关指标体系的建立来刻画人居环境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可以使对人居环境理论的探讨转向如何实施和操作的应用层面.因而人居环境评价是人居环境理论研究走向实践应用的重要环节:还有利于对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并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以便找出不足,取长补短,进而寻求发展的方向。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人居环境优劣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是对人居环境质量的一种刻画、描述和度量,是一种“尺度”和“标准”。而城市人居环境的好坏则在系列指标体系中表现出来。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是综合评价人居环境状况及发展趋势的基础.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可为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本文从城市的尺度出发,以西安市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人居环境基本概念的剖析和城市人居环境构成要素的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安市城区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为优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出建议。 关键词: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城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住房制度改革,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了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吴良镛先生受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启发,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2001年,吴良镛先生出版著作《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确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学术框架。此后,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对于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 本文以城市为研究尺度,选取西安市三环范围内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人居环境系统构成的分析选取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对研究区域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为西安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人居环境基本概念 1.1 人居环境的基本概念 人居环境是在人类居住和环境科学两大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的劳动成果。 人居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活动的空间,居民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构建的人工环境;广义的人居环境是指围绕人类这个主体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是与人类发展相关的各种要素的综合。 1.2 城市人居环境的构成 城市人居环境一般由3部分组成:(1)居住条件,它通过住宅本身的价值来体现,包含住宅面积、住宅质量和住宅设备等;(2)生态环境质量,它通过城市的大气、水、噪声以及绿化水平等指标来反映城市生态环境的水平;(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它可通过各文教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各类活动场所、道路广场、交通状况等指标反映。 二.研究区域概况 西安,古称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新亚欧大陆桥中

居住环境的三要素

当前,关注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潮流,成为各国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广大开发商越来越认识到,创建一个良好的宜人居住的环境,是崇高的社会责任,是必备的职业道德。而一个好的人居环境,应当体现三个方面的特点:生态性:具备优良的生态条件 无论是室内环境还是室外环境(公共环境),都要达到生态结构健全、生态系统平衡、生态链条完整的要求。 就室内环境来说,各项建筑规划设计的规范指标,例如节能、节水,以及通风、日照、温度、隔音等等的指标,实际都是必须达到的生态指标。 许多小区除了合理地规划布局和配置功能分区,改善建筑朝向、体形系数以外,还配套地应用了很多先进技术。采用复合墙体外围护结构和节能门窗,采用由承重材料与高效保温材料组成的复合墙体。如,外墙内保温(在钢筋混凝土和混凝土砌块内安放厚度为2厘米左右的保温材料)、外墙外保温(在钢筋混凝土和混凝土砌块外覆盖3厘米厚的防水保温材料)等。节能门窗则普遍采用双层玻璃或中空塑料门窗,阻断型铝合金门窗等。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分户独立供暖供热系统(每户由具有控制系统的独立燃气壁挂锅炉供热与供暖)、地板辐射采暖等新技术。并配套使用外墙、屋顶和地面的保温隔热技术,使业主在不用安装空调的情况下,也可享受四季如春的适宜温度。采用户式中央空调与中央新风系统,既保证了室内良好空气品质,又节约了能源。采用可持续利用能源。例如,充分利用太阳能。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技术是太阳热水器。 其实,现在关键是正确地对待节能成本的问题。节能住宅虽然提高了建造成本,但入住以后却能降低使用成本,减少住房消费,从长远来看是经济实惠的。例如,使用复合墙体以后,虽说住宅的成本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上升60至70元左右,但住宅的品质将大大提高,入住后的能耗费用支出亦会明显减少。又如,以节水而言,应该本着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大力推广中水系统和雨水搜集系统。特别是人造水景住宅,更要通过中水系统和雨水搜集系统来作水景的补给水源。再如,现在有一个新生的室内环境问题就是装修污染,对于精装修房的开发,开发商和装修商必须认真解决好这个问题。 就室外环境来说,首先要保证“原生环境”因素,例如土壤、岩石、水、空气等的清洁无污染。原生环境解决好了,“次生环境”因素,例如植物、动物、微生物就有了生存的依托,就会保持蓬勃的、多样性的发展。当前室外环境有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缺乏高大树种,“绿地不少、绿荫不足”。前一段时间北方地区奇热,骄阳似火,林荫遮阳的问题更加突出,人们就更加怀念林荫大道、林荫广场了。我认为不一定非要把现成的大树搬到小区来,这样很费钱。也不能保证成活。不能一味选栽那些观赏性的树型小巧的树种,

夜“暴富”城中村拆迁户(实物还建方案)

亿房独家专访:一夜“暴富”的城中村拆迁户 2011年5月25日 7:15:32 亿房网林姗 背景:近两年武汉市政府大力开展城中村改造,今年4月,政府通告年内要将56个内环线城中村全部拆完,3年内完成三环所有城中村改造工作。城中村拆迁又成了备受关注的话题,曾有网友戏称武汉是一个“大县城”,因为城中村随处可见。 在城中村改造速度逐步加快以及征地补偿政策的逐步完善,武汉一些已拆迁的城中村出现一夜“暴富”的村民,它们因为拆迁而获得巨额补偿,伴随着这些“暴富”村民的是另一些因拆迁而利益受损或者以命相搏的村民。 张建国,47岁,武汉内环线某村村民,自有居住面积近3000平米。去年年底,张建国所在村子被武汉某开发商以楼面地价2600元/平米的价格拍得,今年3月,该村正式进入拆迁流程。 按照张建国的房屋面积,结合开发商拆迁所补偿的政策,它将获得多套就地还建房屋,以及数百万拆迁房款,他可以过着许多人羡慕的生活。笔者于日前走进这个位于内环线城中村,张建国的家中,倾听他讲述的“拆迁拆迁,一步登天”的故事。 (注:因保护被访者,下文名字及基本情况均作处理,请勿对号入座)

张建国:拆迁所得房屋和现金非一人所得 张建国所在的村子位于武昌内环线以内,交通便利,张建国从小就在这个村子生活。以前村里很穷,村里的女儿都因村里太穷而找不到婆家,男孩也大多外出打工。近十几年来,在周边交通及市政规划的逐步完成,该村一跃成为内环线,变得格外抢手,曾经将户口外迁的原住民也想将户口回迁回来,更多的村民将房屋加盖分割,用于出租赚取生活费。 在所有人眼里张建国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发户”,因为他有将近3000平米住房,是村里数一数二面积最大的村民,张建国对此百口莫辩。 张建国的家所在位置离主干道较远,并非村里最中心或离主干道最近的地方,占地面积五百多平米,4层楼。仔细看,其实并非一层占地五百多平米,而是4户紧密相连,开着门可看成一家,关起门来则自成一户。 张建国告诉笔者,房子大概是九几年村里最后一次改造后建的,旁边3户是兄弟姐妹以及子女的。这样建考虑到兄弟间相互走动很方便,可以相互帮忙又不会打扰各自小家庭的生活。

广州市“城中村”全面改造工作流程

一、全面改造方案编制阶段 (一)现状摸查 区政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改造范围现状进行摸查,现状摸查包括以下内容: 1、社会现状:人口规模(本村、非本村民户数及人数)、村民及集体收入状况、社会保障状况、城中村改制状况等; 2、用地现状:国有土地、集体土地(农用地、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性质(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市政设施用地等); 3、权属状况:土地权属(合法、违法)、房屋权属(合法权属、违法建筑); 4、建筑物现状:总量、分类建筑面积等; 5、留用地指标落实情况; 6、文物、历史文化街区、有保留价值的建筑、古树名木等; 7、现状历史资料:图片、影像等。 (二)确定改造规划范围和改造范围 由区政府根据现状摸查情况和改造需要初步确定改造规划范围和改造范围。改造规划范围原则上为旧村庄的行政区划范围。以此为基础,结合所在地块的特点和周边规划路

网结构,整合集体经济发展用地(特别是集体建设用地旧厂房用地)、废弃矿山用地、国有土地等周边土地资源,合理确定改造范围,实行连片整体改造。连片整体改造涉及的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以下简称“三地”)等,在“三旧”改造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通过土地位置调换等方式,对原有存量建设用地进行调整使用。市“三旧”改造办公室依据区政府提出的初步改造规划范围和改造范围,最终确定改造规划范围和改造范围。 (三)编制改造方案 区政府依据“三旧”改造规划指引、市“三旧”改造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组织编制改造方案,改造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1、现状摸查情况。 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规划、现行城乡规划、房屋权属及用途等情况(需取得区国土房管分局书面证明)。 2、拆迁安置补偿方案。 补偿安置原则、基准面积、改造成本(拆除成本、临迁费用、货币补偿费用、复建成本、保留建筑整饰修缮费、不可预见费用等)、回迁时序等。 3、融资模式。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组平均值表 评价因素及编号平均值定级总体感觉 房屋总体印象 房屋质量 水体清洁度 树木保护状况 生活垃圾处理 饮用和水源状况 文体设施情况 上学方便程度 服务设施状况 人身安全 财务安全 出行道路状况 田地道路 到集市方便程度 到县城方便程度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人居环境近接居住环境 住宅 宽适度,给排水状况,日照通风条件,生活垃圾收集 情况; 邻里 住房周围的安静,近邻的交流或接触程度,近邻的围 墙、院子内的绿化; 社区环境 社区绿化 公园、学校的绿化,街头绿化,该地区的绿化状况, 去公园的便利程度,周围的水域环境,与水域的接近 程度; 社区空间公共空间的大小,街景的美化程度; 社区服务 购物、娱乐、医疗、银行、邮局,小孩的教育环境, 文化环境,治安状况; 城市环境 风景名胜保护自然风景的保护,历史古迹的保护,历史气氛; 生态环境噪音,空气质量; 服务应急能力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防灾抗灾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项(A)因素项(B)分因素项(C) 经济环境销售率(一年以内) 物业管理水平物管费收缴率,服务质量楼盘认可度入住率,升值潜力 社会环境 安全小区消防设施,抗震设防,小区内治安状况 健康医院或诊所数量,社区康体设施 教育文化学校数量,社区活动 居民生活邻里关系,生活便利程度 小区规划设计 人均建筑面积,建筑密度,景观环境,套型平面组合 及功能,室内通风,小区特色

区位交通到公共交通车站的距离,公共交通的服务班次,公共交通线路,机动车可达性,车位数量与住户比 生态环境 水环境系统 水质标准(景观水体),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率,中水 利用率 声环境系统小区白天噪音等级,室内白天噪音等级 光环境系统 小区道路立体照明系统,朝阳房间比例(多层、高层), 日照时数(大寒日) 气环境系统二氧化硫含量,二氧化氮含量 绿化系统绿地率,植物丰实度 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 统 生活垃圾收集与分类率,生活垃圾收运密闭率 技术环境 智能技术 周边红外线对射和电子监控及电子巡更,户内报警及 救助系统 通讯信息技术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宽带入户率建造技术绿色材料,建筑节能比例 住宅设计指标构成 住宅设计指标 住宅类型(高层、多层、公寓、别墅) 住宅层高(米) 住宅房型(一房一厅、二房一厅、二房二厅一卫...) 住宅单元建筑面积(平方米) 人均拥有房间数量(个) 住宅配套设施完备率(%) 住宅的智能化程度(高、中、低) 城市人居环境的构成 人居环境划分准则环境构成要素 按结构形态划分室内环境室外环境区位环境按社会形态划分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一级准则单项指标 建筑质量(Ⅰ)房型设计(X1) 通风状况(X2) 结构健全(X3) 储藏充足(X4) 容易维修(X5) 电力稳定(X6) 楼层高度(X7) 防火材料(X8) 隔音设施(X9) 充足光线(X10) 内置橱柜(X11) 绝缘防护(X12) 室温控制(X13) 管道良好(X14) 卫生设施(X15) 方便厨房(X16) 不互相干扰的 通道 (X17) 环境安全(Ⅱ)空气质量(X18) 饮水水质(X19) 噪声污染(X20) 洪水淹没(X21) 交通要道(X22) 垃圾堆场(X23) 化学工厂(X24) 污染水体(X25) 易燃易爆(X26) 景观规划(Ⅲ)风景院落(X27) 住区小品(X28) 建筑密度(X29) 自然景色(X30) 户外保持(X31) 建筑保持(X32) 住宅间距(X33) 绿化草坪(X34) 休闲广场(X35) 建筑样式(X36) 公共服务(Ⅳ)商业网点(X37) 医疗保健(X38) 蔬菜市场(X39) 供电系统(X40) 电信服务(X41) 给水系统(X42) 排水系统(X43) 各类学校(X44) 公共停车场所 (X45) 文化娱乐设施 (X46) 社区文化环 境邻里和谐(X47) 社区治安(X48) 住宅特色(X49) 住区荣誉(X50) 紧邻亲朋(X51) 紧邻高校(X52) 流动人口(X53) 远离棚户(X54) 市民广场(X55) 心理归属(X5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