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东北老工业基地

东北老工业基地

东北老工业基地
东北老工业基地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若干意见》,就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作出系统部署、制定专门政策。《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于2007年8月正式发布,标志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进入新阶段。

过去5年,东北三省生产总值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被拉开的发展差距逐年缩小,经济增长逐步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截至2007年底,辽宁省40户国有大型工业企业中已有36户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地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股份制改造任务基本完成,非公有制经济也快速发展。

近年来,东北三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迅猛增长,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增幅;一批外资银行纷纷进驻东北三省;一批国内企业与国外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集团“联姻”,成功实施双向投资并购;凭借地理优势,中俄经贸合作成为东北三省对外开放一大亮点。

此外,东北三省在工业结构调整、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都有了稳步推进。

相关政策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东北地区振兴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重在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确定振兴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发展任务,统筹协调区域发展重大问题,完善加快东北地区振兴的政策措施。

规划范围: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

规划以“十一五”时期为重点,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一、面临的形势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以国有企业改组改制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企业技术进步成效显著,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进展顺利,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稳步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就业形势有所好转。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三年,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经济综合实力提高最显著、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了重大进展。

今后五到十年是东北地区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阶段,东北地区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振兴的内涵,指明了发展方向;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有利于东北地区加快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不断完善,有利于推动东北地区与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步伐加快,为东北地区拓展经贸合作领域和空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造了更多机遇。

但是,东北地区在振兴进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市场化程度低,发展活力不足。

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装备制造业产品配套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有待提高,原材料工业精深加工度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三是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仍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还很困难。

四是区内部分资源供给能力下降,一些流域、区域和海域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五是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缓慢,社会、生态问题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和振兴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转变发展观念,增强发展活力。以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主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以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为突破口,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促进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着力点,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针对东北地区振兴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采取以下重大举措。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与产权制度,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积极培育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加快结构调整与升级。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加快区域合作进程。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加速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区域合作,促进协调发展。

——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推进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积极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城市功能,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群众在实施振兴战略中得到实惠。

(二)振兴目标

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体制机制较为完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城乡、区域发展相对协调,资源型城市良性发展,社会和谐,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

“十一五”时期东北地区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2年翻一番。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效。服务业比重、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均有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辽河、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显著进展,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得到改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形成以沿海、沿边和主要城市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有较大提高。

专栏1:东北地区“十一五”时期主要规划指标

注:[ ]内数据为5年合计。

三、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培育新兴产业,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结构和布局调整,建设新型产业基地。

(一)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以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提高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型机械和大型成套装备制造业基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控机床及工具研发和生产基地,国家发电和输变电设备研发与制造基地,全国重要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制造及出口基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船舶制造基地,国家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基地

专栏2:装备制造业振兴重点

数控机床——高速数控车床、数控铣镗床、高速立式加工中心、龙门五面体加工中心、多轴联动加工中心、车铣中心和柔性自动线、柔性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等集成产品。

大型炼油和乙烯成套设备——1000万吨炼油装置以及配套设备、100万吨级乙烯、PX、PTA、PVC、聚酯成套设备。

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大型离心压缩机,煤液化工程配套1250KN压缩机。

大型冶金设备——新一代短流程大型薄板连铸连轧成套设备、大型烧结成套设备。

大型发电设备——大型水电机组、大型高效低污染煤电机组等,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重型燃机、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大型发电设备铸锻件、电站辅机成套设备、大型空冷机组和大型风电机组。

超特高压输变电设备——500千伏交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加快开发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800千伏级直流输变电设备。

其他大型机械成套设备——全断面掘进机、大型水泥成套设备、港口装卸设备、大型起重设备、离心压缩机组和制冷设备、高效调速大流量输油管线泵、大型高温高压容器及换热器、往复式压缩机。

大型船舶装备——30万吨级原油运输船、大型及超大型集装箱船、专用汽车滚装船、新型客滚船、大型散货船及矿砂船、不锈钢舱化学品船以及船用配套装备、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装备、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等。

轨道交通设备——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高速列车,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内燃机车,新型地铁车辆的核心技术。

(二)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立足自主创新,促进产业集聚,加强国际合作,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构建高技术产业链,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是:做强做大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建设长春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大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培育发展生物产业,重点建设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精细化工材料、粉末金属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纳米级金属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特种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技术及产品;促进航空产业发展,提升飞机和发动机核心部件的设计与制造能力;扶持发展新兴海洋产业。

(三)优化发展能源工业

坚持节约优先、环境友好、煤油并举、多元发展的方针,优化生产布局和消费结构,加强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建设国家能源保障基地。有序开发煤炭资源,建设呼伦贝尔、霍平白、胜利等大型煤电化基地、黑龙江东部煤炭基地及辽宁铁法等矿区。稳定原油生产能力,扩大天然气生产规模,加大对海拉尔盆地、二连浩特盆地和近海石油勘探力度,综合开发吉林油页岩资源,建设俄罗斯边境至我国东北的原油管道,启动东北天然气管网工程建设。优化电源点和电网建设。积极扶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搞好重点节能工程,努力推进能源节约。2010年,规划煤炭生产规模3亿吨左右,原油生产规模5700万吨,天然气产量70亿立方米,电力装机容量6000万千瓦,年发电量3000亿千瓦时。

专栏3:电网和天然气管网建设重点

电网建设——建设呼伦贝尔至辽宁中部输电通道。建设霍林河和赤峰煤电基地至辽宁省负荷中心的500千伏交流输电通道,建设黑吉省间2回500千伏输电线路,建设吉辽省间第4回500千伏输电通道。

天然气管网工程——哈尔滨-长春-沈阳-唐山主干线,大庆-哈尔滨、长岭-长春-吉化、抓吉-哈尔滨、大连-沈阳支干线,大庆-齐齐哈尔等十条支线。

(四)提升基础原材料产业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优化行业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控制总量,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实现由规模扩张向效益增长转变。一是建设新型石化产业基地,重点建设抚顺石化、大连石化和大连西太平洋炼油等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加快实施大庆、吉林石化、抚顺石化等乙烯改扩建工程,形成世界级乙烯生产基地。2010年,炼油能力控制在1亿吨/年,乙烯产量达到400万吨/年。二是有序发展煤化工产业,适时建设锡林浩特、霍林河、呼伦贝尔、黑龙江东部和辽宁西部等煤化工基地。三是建设北方精品钢材基地,依托鞍本钢铁集团建设精品板材生产基地,依托东北特钢建设特殊钢和装备制造业用钢生产基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设鲅鱼圈钢铁基地,逐步将钢铁工业发展重点由内陆向沿海转移。

(五)加快发展特色轻工业

发挥资源优势,培育品牌,延长产业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产业。发展重点是:发展化学制药和中药制剂产品,鼓励发展民族医药产业;大力开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建设粮食、肉类、水产品、乳制品和生物化工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纺织、服装、造纸、塑料制品、家具和林产品加工等轻工产业。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安全水平,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巩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一)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推进农业向基地化、专业化、特色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1.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

重点建设松嫩、松辽平原专用玉米生产优势区、高产高油高蛋白大豆优势区和三江平原水稻优势区。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良种繁育和农机装备的投入力度,促进农牧业向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建成现代化国家级商品粮基地,确保其具备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商品粮供给能力。

2.推进精品畜牧业发展及基地建设。

建设以中部平原为重点的肉蛋奶生产与加工精品畜牧带,以西部农牧交错带为依托的牛羊育肥基地,以滨洲沿线松嫩草原和蒙东草甸草原、优质人工草地和优质饲料基地为依托的大型现代化奶牛饲养和牛羊繁育区。

3.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加大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力度,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一批高标准的国家和省级绿色农业基地与农产品出口基地。积极培育和开发食用菌、人参等林特名牌产品,建设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地区绿色水果生产基地及沿海优势水产品养殖、精深加工出口示范基地。

(二)提升农业发展基础

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构筑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1.加强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进改土治水、节水灌溉和中低产田改造,改进传统耕作方式,发展精准型农业、标准化农业、节约型农业、设施农业和循环型农业,建设专业化、规模化大型优质农产品基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中低产田综合治理改造、品种改良与技术投入,提高耕地等级,建设粮食单产在500公斤/亩左右、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多渠道筹集资金,“十一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400万公顷。

2.完善农业支撑体系。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和示范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发和应用新品种,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和完善新型农工商联合体模式。建立稳定的支农资金增长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专栏4:农业发展重点

农田水利建设——加大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在“两江一湖”等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规划和适时开工建设部分新灌区。

中低产田改造——松嫩平原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和土壤培肥、三江平原瘠薄型和渍涝型中低产田改造治理、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地改良与风沙地修复、辽河平原东北部棕壤区渍涝和盐碱土地改造治理。

大型优质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水产品养殖生产基地,特色资源产业化开发。

农业机械化——推进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强农机服务网络建设,农机管理和操作人员培训。

保障体系建设——动植物保护、农牧业良种培育,科研与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路、饮水安全、农村能源、牧区草场围栏建设,完善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公共设施。

五、积极发展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依托中心城市构建现代服务体系,积极承接国际服务贸易转移,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深度挖掘服务业安置就业的巨大潜力,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

(一)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统筹规划省际间物流节点设施和物流通道,改造和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公共物流配送设施,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加快建设大连国际性物流中心,沈阳、长春、哈尔滨和通辽区域物流中心,打造东北地区综合物流体系。

加快发展金融业。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城市商业银行改革、改组、改造,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投资信托、融资租赁、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发展投资咨询、资产评估、信用评级、会计、法律等方面的社会服务机构。扩大中小企业贷款试点,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东北地区信用担保体系。加快保险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研究设立农业保险等专业性保险公司,推动保险品种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鼓励发展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项目策划、财务顾问、并购重组、上市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积极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校准、检测、验货等经济鉴证类服务。支持发展市场调查、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资信服务等咨询服务。规范发展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优化调整会展业结构与布局。

支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专业化工业设计,鼓励建立东北地区工业研发设计联合体。积极发展娱乐、影视制作、演艺、体育、出版、广告等产业。建设以长春、大连为核心的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和国产动漫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中心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文化产品出口。

(二)规范提升面向生活的服务业

提升商贸服务业。鼓励发展所有制形式和经营业态多样化、诚信便民的零售、餐饮等商贸服务。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

积极发展旅游业。发挥冰雪、森林、草原、湿地、边境及工农业旅游方面的优势,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冰雪旅游产品,发展森林旅游、草原旅游、工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精品。

专栏5:旅游业发展重点

冰雪旅游——建设哈尔滨、吉林等冰雪旅游基地。发展高纬度极地滑雪旅游、山地冰雪运动旅游和大众冰雪娱乐旅游。

森林草原湿地旅游——重点发展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辽宁东部森林旅游,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草原观光、民俗旅游,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下游平原和大兴安岭等湿地生态旅游。

火山温泉旅游——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开发吉林长白山、黑龙江五大连池、内蒙古阿尔山等地的火山岩熔地貌观光、火山湖观光、科考旅游,发展温泉疗养、度假旅游。

工业旅游——保护最具代表性、反映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历程的工业文化遗产,重点在沈阳、鞍山、长春、大庆和齐齐哈尔等城市开发工业旅游项目,积极引导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工业旅游。

农业旅游——以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建设一批农业旅游示范园区和旅游型特色村镇。

文化历史旅游——以红山文化遗址、高句丽遗址、渤海国遗址、辽宁“一宫三陵”等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发展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旅游。

边境旅游——完善丹东、珲春、绥芬河、黑河、满洲里和二连浩特等重点边境口岸城市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改善通关环境,丰富边境旅游内容。

滨海旅游——充分利用滨海旅游资源,发展滨海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六、协调区域和城乡发展

引导区域分工与合作,加强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优化区域空间格局

深入挖掘哈大和沿海经济带一级轴线的发展优势,促进二级轴线集聚发展,形成“三纵五横”的空间发展格局。

优先发展哈大经济带。建设以大连经济区、辽中经济区、长吉经济区和哈大齐工业走廊为核心区域的哈大经济带。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集群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产业带。

努力打造沿海经济带。以大连为龙头,以长兴岛、营口沿海、锦州湾、丹东和花园口“五点一线”为重点,优化港口布局,大力发展临港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逐步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带。

促进二级轴线健康发展。重点发展东部通道沿线、齐齐哈尔-赤峰,绥芬河-满洲里、珲春-阿尔山、丹东-霍林河、锦州-锡林浩特二级轴线,推进城市经济区(带)建设和边境口岸城镇发展,支持有条件地区规划设立边境贸易区。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合理划定四类主体功能区边界和区内具体的功能定位。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实施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环境和人口等政策。来源:考试大_ 公务员

专栏6:东北地区部分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1.限制开发区域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禁止非保护性采伐;继续实施天保工程;点状开发,集聚发展;发展生态特色产业。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扩大保护范围,控制农业开发和城市建设强度,改善湿地环境;发展农业和特色产业。

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区——禁止过度开垦、不适当樵采和超载放牧;实施必要的防治措施;加强城镇建设,集聚发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2.禁止开发区域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0个,世界文化自然遗产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6处,国家森林公园108处,国家地质公园12处。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立足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支持粮食、肉、蛋、奶等农副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发展,巩固县城和重点城镇的支柱产业。面向城市市场需求,建设蔬菜、花卉、食用菌、乳品、肉类等农产品加工基地。

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农垦、林区和矿区城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农村城镇化模式和机制,继续推进农村小城镇户籍、土地、投融资等管理制度改革。

(三)协调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运输通道和主要枢纽为建设重点,加强铁路网络、公路网络、港口体系、机场体系和对外通道建设。重点建设同江至大连、东北东部通道、黑河至北京、绥芬河至满洲里、珲春至阿尔山、丹东至锡林浩特六条通道。逐步形成七大综合运输系统:新建与改造连接蒙东地区煤炭基地与东北三省主要能源消费区的铁路、公路,形成保障能力强大的煤炭运输系统;加强中俄铁路原油运输系统建设并适时建设油气管线,强化大连等港口的原油接卸和中转功能,形成完备的石油运输系统;积极引导大连、营口矿石码头建设,形成高效矿石运输系统;突出“铁水联运”系统建设,形成高效的粮食运输系统;以大连港为干线港,其他港口为支线或喂给港,强化内陆通关系统建设,建成高效便捷的集装箱运输系统;积极发展重型装备运输系统;建设快速便捷的客运系统。

加快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优化铁路路网;推进省际高速公路建设;完善城镇密集区快速交通网络;引导东北沿海港口间合理分工;加快发展小型机场。

专栏7:东北地区交通工程规划项目

铁路建设——建设哈尔滨至大连客运专线,长春至吉林城际轨道交通,伊敏至伊尔施、赤峰至大板至白音华、乌兰浩特至霍林河至锡林浩特、阜新至西乌珠穆沁旗铁路,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建设哈尔滨、沈阳、大连集装箱枢纽。改造海拉尔至满洲里,白城至阿尔山,霍林河至通辽,锦州至齐齐哈尔,锦州至承德,沈阳至吉林,沈阳至丹东,叶柏寿至赤峰,长春至图们等线路。

高速公路建设——绥芬河至满洲里、鹤岗至大连、珲春至乌兰浩特、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大庆至通辽至赤峰至承德段、长春至深圳高速长春至双辽至阜新至朝阳至承德段、丹东至锡林浩特、通辽至沈阳、吉林至沈阳、吉林至黑河等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重要路段。

港口建设——大连港大窑湾集装箱三期和四期码头、老港区改造、东港区改造,营口港、丹东港、锦州港扩建。

机场建设——扩建和完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机场,新建长白山、吉西北、漠河、大庆、鸡西、伊春、阿尔山和二连浩特等机场。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东北地区信息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共建东北科技教育信息网,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信息交流共享。

(四)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以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改善人居条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为基本目标,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自主创新为根本动力,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抓紧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在资源开采过程中,遵循市场规律,采取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引导和规范各类市场主体合理开发资源,承担资源补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建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要统筹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积极转移剩余生产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各种职业培训,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解决资源型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保障企业平稳退出和社会安定。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对于资源开采处于增产稳产期的城市,要制订合理的开采计划,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采收率,发展上、下游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对于资源开采开始衰减的城市,要加强资源综合评价,开发利用好各种共伴生资源,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潜力,拓宽资源开发领域,重视开发利用区外、境外资源,为本地资源型企业寻找后备基地,同时抓紧培育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接续替代产业。对于资源已经或濒临枯竭的城市,要选择好产业转型方向,重点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

专栏8:6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主要任务

阜新市——推动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科学规划发展替代产业,实现多种产业并举;加强周边矿区勘探力度;参与开发内蒙古东部煤田,适度转移富余生产能力;推进矿区生态建设。

大庆市——加大新探区勘探力度,增强储量接替能力;依靠工艺技术创新,努力提高三次采油水平,大力提高采收率,减缓老油田产量递减;做精做强石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型建材、石油装备、农产品加工等替代产业。

伊春市——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做好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推进政企分开,理顺政府职能;鼓励发展木材精深加工、森林生态旅游、医药、绿色食品等优势产业。

辽源市——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发展特种合成纤维材料、高性能特种合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以生物技术为核心,发展生物制药、保健品和有机食品加工业;提升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建材等传统产业竞争力。

白山市——充分发掘和利用长白山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打造东北旅游名城;培育森林资源,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业;做大矿泉水产业,做精做强以人参、刺五加等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产业。

盘锦市——努力延长油气相对稳产期;壮大石化产业,拉长石化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塑料加工和新型建材业;做大做强中小型船舶修造、石油钻采设备制造等装备制造业;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

七、提高支撑保障能力

加强教育与人才培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区域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一)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

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快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建立东北地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整合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建立继续教育研修基地。

完善人才开发机制。深化以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任期制为主要内容的选人用人制度改革。制定更加灵活的引进人才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到东北地区创业。探索建立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的政策法规。

加强人才培训和交流。推进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完善中央国家机关、东南沿海地区与东北地区干部交流机制。继续在东北地区中央企业中实施企业家对口交流。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等限制,完善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健全人才市场体系。

专栏9:东北地区人才开发主要专项

企业家对口交流计划——每年选派一批沿海发达地区中央企业中的优秀企业家到东北地区中央企业工作,并从东北地区中央企业中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发达地区和优势企业中挂职锻炼。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高等学校创新团队计划”等现有人才培养项目为载体,帮助东北地区大力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东北之春”人才培养计划——以中国科学院为依托,采取支持项目研究、培养在职博士以及为地方组织培训等形式,为东北地区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新型产业人才。

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以“985工程”、“211工程”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等为载体,加快培养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

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培养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每年培养3万名新技师,选派200名高技能人才到境外进行短、中、长期培训。

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计划——依托“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加强对东北地区农民工和农户的培训。

(二)扩大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责,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积极开发公益性工作岗位,努力使“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能力。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三)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搞好资源型城市矿区生态环境建设。深入开展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资源开采活动监督管理,有效防范地质灾害发生,促进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继续做好采煤沉陷区搬迁,组织治理露天矿矿坑、舍场、矸石山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大石油开采造成的水位沉降、土地盐碱化等治理力度。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加大矿山废弃土地整理复垦力度。

扎实推进重点区域生态建设。加大沙化和退化土地治理力度,大力开展植树种草与天然林、天然草场保护,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实施一批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大影响的重点建设工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势头。

专栏10:东北地区生态建设重点

科尔沁沙地治理——建设环科尔沁沙地阻沙生态带,建设沙地复合生态屏障和林草畜一体化的生态经济系统,治理樟子松衰退林,沙地小型水土保持蓄水工程建设。

京津风沙源治理——封禁保护沙化土地,建设防风固沙林草,治理“三化”草原,实施生态移民。

黑土区生态综合治理——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恢复草原植被,改良和培肥黑土地,防治面源污染。

天然林资源保护与建设——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发展林区经济,加强后续产业建设,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和木材加工水平。

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在内蒙古东部等重点草原退化区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工程,加强“三化”草场综合治理,转变传统放牧方式,建设高产人工草地和饲草饲料基地,推行舍饲圈养。矿区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继续实施采矿沉陷区地质灾害修复工程和矿山环境保护工程。

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进行湿地恢复试点,实施湿地移民工程。

海洋生态保护——加强海洋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的保护,开展海洋功能恢复试点示范。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治理。加大力度推进松花江和辽河两大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加强大中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保护与治理;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7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高于60%;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推进电厂脱硫工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专栏11:东北地区环境污染治理重点

饮用水源地保护与治理——严格划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健全饮用水水环境监控制度,定期发布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开展重点水源地污染治理,建立饮用水源地污染应急预案。

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推行清洁生产,进一步削减工业污染排放总量;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大力提倡再生水回用;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控制,大力削减农业面源污染。

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强化工业污染防治,防范重大污染事故;加快城镇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

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以燃煤电厂脱硫和汽车尾气达标排放为重点,以辽中城市群为重点地区,分解落实各城市污染总量,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开展城市人口密集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为重点,在企业、园区、行政区域等层面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农业领域,积极推行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四)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实施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控制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加强老城区和废弃工业用地开发整理,注重建设用地的多功能综合开发。支持矿山废弃地、重度盐碱地、沿海滩涂的土地整理和再利用。建立和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规范经营性土地出让制度,加强土地产权登记和土地资产管理。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工作。

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区域性调水工程建设,提高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高城市、主要城镇及重要矿区的防洪能力。合理制定水资源开采方向和重点,实现地表水、地下水和区外引水的联合调度。推行节水灌溉技术,采取综合节水措施,建设节水灌溉农田和草牧场。推进火电、冶金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回用率,推广城乡生活节水设备和器具,扩大再生水利用,到“十一五”末,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建立和完善水权分配和转让制度,加强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设。来源:考试大_ 公务员

专栏12:东北地区水利工程规划项目

大型水利枢纽及引水工程——继续搞好大伙房水库输水、西山水库、老龙口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三湾水利枢纽及输水工程、桃山水库二期、青龙山水库等工程;继续做好哈达山水利枢纽、锦凌水库、毕拉河口水利枢纽、青山水库、吉林中部城市群引松供水、引嫩入白、大连供水等工程前期工作。

灌区工程——进一步做好尼尔基水利枢纽配套引嫩扩建、三江平原大型灌区、松嫩平原大型灌区、辽河平原灌区等工程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有序开发矿产资源。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统一规划,强化资格认证和许可管理。加强松嫩平原石油、天然气以及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及周边地区的能源、有色金属、贵金属、地下水和重要非金属等矿产资源勘探,开展辽宁凤城翁泉沟铁硼矿综合开发利用示范。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利用率,推进废渣及尾矿等工业废弃物利用。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依法设置探矿权、采矿权,建立矿业权交易制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开采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合理利用森林与草原资源。强化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天然林保护,科学推进“三北防护林”的更新改造,保持森林资源增长量大于采伐量,建设我国用材林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合理利用与保护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等天然草牧场。遏止过度放牧,恢复草原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积极有效地开发海洋油气资源、热能资源和海水化学资源。禁止近海过度捕捞,维护生物资源的动态平衡,滩涂和浅海水域的养殖业规模不能超过海洋环境的可承载能力。控制填海造地规模,开展海岸带治理。限制开采海砂,加强海滨湿地、海岛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维持海岸带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八、增强发展活力

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发展的推动力。加强自主创新,增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重点突破、协同推进,全面提升东北地区的发展活力。

(一)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切实改变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过多的状况,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活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省直管县”改革。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重要行业和骨干企业集中。推动重点行业进行跨所有制、跨区域重组。巩固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改革。积极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国有林区改革步伐,实行政企分开。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支持政策,在市场准入、进出口、用地、信贷、企业债券发行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鼓励民间资本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造和重组,并在核销呆账、减免利息、土地使用以及有关税收信贷政策方面,享受原国有企业同等待遇。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利用沈阳产权交易中心,建立面向东北地区的产权交易市场。依托大连商品交易所,大力发展期货贸易,建设亚洲重要的期货交易中心。以规范市场秩序为重点,改进市场监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

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选择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行政管理、投融资体制改革、金融和信用体系建设、不良资产处置、土地管理等方面,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探索以改革开放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

(二)扩大开放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导外资投向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在东北地区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鼓励外商投资区域性研发设计中心,合作建立特色优势产业的技术研发和设计中心等。限制或禁止外商投资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产业。

积极发展对外贸易。鼓励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积极承揽国外制造业转移,发展对外服务贸易和加工贸易。巩固与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积极开拓东南亚、欧美等海外市场。大力发展边境贸易。

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在主要边境口岸城市加快建设边境经济合作区、互市贸易区、出口加工区、跨境工业区。推动与周边国家在能源、原材料和矿产资源等领域的开发合作。建设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和科技合作基地。鼓励优势产业加强对外合作,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周边国家设立境外生产基地和经济贸易合作区。继续推进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

优化对外开放布局。加快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积极推进大窑湾保税港区建设,将保税港区的部分功能延伸至腹地,开展“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进出口通关改革业务试点。加快重点边境口岸城市基础设施及国际物流通道建设,积极发展内贸货物跨境运输和跨国陆海联运国际贸易大通道,促进对俄、蒙、朝的路、港、口岸和经济合作区建设。努力提升开发区对外开放水平。

专栏13:口岸通道建设

对俄重点建设绥芬河-符拉迪沃斯托克、珲春-卡梅绍娃亚铁路。

对蒙重点建设阿尔山(伊尔施)-乔巴山铁路。

对朝重点建设南坪口岸铁矿粉运输管道、牡丹江-罗津路段。(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在装备制造、石化、生物工程、制药及新材料等领域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中试基地,为解决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及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提供支撑。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科研设施,整合研究实验体系,构筑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围绕重点技术领域和重点项目的实施,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和体系,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资源共享。

强化创新机制建设。健全科技成果转让和产业化综合政策体系。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科技投入体制,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原始创新和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力度。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的支持,力争省级财政的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鼓励地方政府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中小企业创新的专项资金。

专栏14:东北地区科技创新体系

1.五大科技创新平台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装备制造、石化、精品钢材、汽车、光电工程、北药、现代农业等工程中心。

——应用基础研究平台:建设纳米材料、清洁能源、光机电一体化、机器人、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工程等实验室。

——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建设软件、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新兴环保、现代农业等特色孵化器群体。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

2.两大科技协作网络

——东北地区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络:建设与共享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

——东北地区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共享网络:建设科技数据库、科技信息网和快速、高效咨询服务的决策支持系统。

3.两大科技市场体系

——东北地区科技人才市场:建立科技人才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区域科技人才信息资源共享。

——东北地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区域统一互认的技术产权交易规则、交易管理办法、交易结算方式,以及交易监管模式、交易纠纷和争议处理的途径。

九、政策措施与实施机制

围绕实现东北地区振兴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完善加快东北地区振兴的政策措施,健全规划实施机制,保障规划顺利有效实施。

(一)抓好已出台政策的贯彻落实

进一步抓好现有政策的落实。加快解决厂办大集体问题和企业历史欠税问题,妥善解决东北地区原中央下放煤矿企业棚户区改造问题,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完善振兴经济政策

加大对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支持。调整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内企业为开发制造国家重点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而进口的部分关键配套部件和原材料,免征进口关税或实行先征后返,进口环节增值税先征后返。鼓励订购和使用国产重大技术装备。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国有装备制造企业和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所需的重大技术装备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重大影响的技术研究开发和改造项目,给予支持。

银行机构对东北地区符合信贷条件的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研究建立区域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再担保机构。改善信用环境,支持国有商业银行灵活处置不良资产。加速企业股票上市步伐。支持东北地区符合条件的发行主体进行债券融资。

(三)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按照平等互利、加强合作、资源优化、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东北与东中西部地区的联系和协作,形成区域合作、互动、多赢的协调机制。鼓励发达地区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强东北地区与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经济联系,支持东北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

构建跨行政区的公共平台和协作网络。建立东北四省区高层协调会议制度,协商解决制约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在东北地区高层协调会议制度的大框架下,设立不同领域和层次的协调机构,推进区域合作和协作。

鼓励跨区域的企业联合与重组,国家对跨区域资产重组企业的项目给予优先核准,优先安排扶持资金。支持东北三省与蒙东地区的合作,联合开发、利益共享,共同推进蒙东大型煤炭、石油等能源基地建设。

(四)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加强规划的实施。国家有关部门和东北各级地方政府要合理分工,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加强各部门之间、各级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地方政府要研究制定规划实施意见和具体工作方案,把各项任务落实到年度计划中,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切实把规划落到实处。

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指导。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完善政府与企业、民众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形成全社会支持东北地区振兴的良好氛围。

组织开展规划中期评估。根据国内外环境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展情况,针对实施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适当调整规划内容和实施步骤,切实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政策纵览

自2003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到2007年发布《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这么多年东北老工业基地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从2004年以来,每年一度的东北亚博览会在振兴东北的过程中又发挥了什么作用?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

东北老工业基地演讲稿

当谈到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家都不陌生。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走过了60多个年头;从形成到发展缓慢再到振兴老工业基地口号的提出,全国都在这块土地上花费了很多心思。今天,东北工业区正在有序的发展和生产,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成 2.自建国后,工业一直占据东北产业的主体地位。 回顾建国50 年来东北工业产业结构的演进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缓慢 东北地区的经济带着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我国市场积极体制的不断发展,东北地区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提出 是继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思想 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措施 1.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要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相结合,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行国有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的重组。 2.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带动新兴产业发展。产业优势: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 3.发挥政府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职能作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矿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失业职工创造在就业机会。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以国有企业改组改制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企业技术进步成效显著,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进展顺利,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稳步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就业形势有所好转。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三年,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经济综合实力提高最显著、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了重大进展。 五.东北地区在振兴进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市场化程度低,发展活力不足。 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装备制造业产

新常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的途径及创新

新常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的途径 及创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在新常态下如何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更好地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在振兴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在振兴,走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是必由之路。既要借鉴国外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经验,又要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自身情况,加强自主创新。加快政府的制度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快速转化。 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共同问题,所以这一国际性难题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必然会遇到的。在世界上各国工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主要代表有美国的冰雪带地区、德国鲁尔地区、法国洛林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等世界著名的老工业基地。这些老工业基地在振兴过程中,或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或发挥财政政策的重要作用,或加强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支持与参与,或用产业集群来带

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或针对国有体制的改制,来优化国有体制的治理结构。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内涵与特带 我国国内学者关于老工业基地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老工业基地一般是指我国于建国之初为改变旧经济落后状况,在“一五”期间集中人才物重点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建设区。①二是老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期依靠国家投资建设形成的门类比较齐全,相对集中地工业城市,主要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哈尔滨、吉林、长春为中心),西北老工业基地(以西安为中心),西南老工业基地(以重庆为中心),华中老工业基地(以武汉为中心),以及上海老工业基地等。三是老工业基地是建国后国家在“一五”和“二五”期间为建成国家工业化体系而集中人物财投入在特定地区而形成的以重工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结构的经济基础。四是老工业基地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及成立初期形成的、对区域经济及全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工业集群区域或城市,主要包括上海、天津、沈阳、武汉、重庆、哈尔滨长春、吉林等城市。②五是老工业基地是那些在长期的工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区域经济或全

案例1 - 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

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案例1、东北老工业基地基本情况 1.1区位条件 1.2产业基础(原有基础) 1.3存在问题(改造动因) 2、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历程 2.1改造措施 2.2改造效果 3、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经验或教训

1、东北老工业基地基本情况 东北地区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经过建国以后特别是“一五”、“二五”时期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工业基地。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吉林和齐齐哈尔等重工业城市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东北老工业基地主要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前以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北的资源比较丰富,后来在一五计划中,东北产生了诸如一汽、鞍钢等国营大厂,成为了我国的主要工业基地,后来随着沈飞等高科技产业在东北落户,进一步奠定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地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南方经济出现了迅猛发展的态势,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始出现经济滑坡,传统产业衰退,经济增长下降,失业率上升,并伴生了资源枯竭以及环境恶化等问题。1.1区位条件 东北地区水绕山环、沃野千里,土质以黑土为主,有作为农业区的天然优越条件。东北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种比较齐全。此外,辽河油田和吉林油田也是我国重要的石油产地,是东北区能源工业、化学工业、轻纺工业的重要基础。东北区煤炭资源的保有储量约723亿吨,煤种虽比较齐全,但总量不足,而且分布不均匀。东北地区作为新中国重工业基础最好的地区,拥有的矿物和其它自然资源是新中国工业化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获得了特别密集的资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辑.

2004年第 1期税务与经济 No. 1Jan. 15,2004 (总第 132期 T axation and Economy (Serial No. 13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新思维刘力臻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 吉林长春 130024 [摘要 ]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改造 , 国家曾经制定和实施过一系列的变革措施 , 然而却没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必须与传统体制及观念彻底决裂 , 建立完善的市场制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 首先需要重新认识和界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经济。 [关键词 ]东北 ; 工业基地 ; 国有经济 ; 市场经济体制 [中图分类号 ]F4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 改革开放以来 , , , 曾经制定和实施过 三年脱困” 、 “ 企业减负” , 规划没少做 , 钱没少花 , , , 大部分国有企业依旧困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口号喊了十几年 , 。原因何在 ? 从制度上看 , 上述种种改革措施 , 都是对传统体制的修补、扶植、输血和输氧 , 而不是对传统体制的最终突破和经济体制上的真正转轨。从思想根源上看 , 传统的计划经济的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东北必须与传统体制及观念彻底决裂 , 建立和完善市

场制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 首先需要重新认识和界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经济。 一、赋予“ 国有经济” 新内涵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经济有着本质差异。前者以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为微观主体 , 企业从属于各级政府 , 整个生产的组织仰仗国家的经济计划 , 并由各级政府直接部署、管理和经营。因此 ,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经济必然是通过国有企业、国家直接管理和经营企业加以体现的。它的最大弊端是缺少内在的发展动力、低效、体制僵化及由此导致的供给严重不足 , 物质短缺匮乏。后者以产权明晰的私人企业、合资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为微观主体 , 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劳动力、资金、技术、各种产权、各种资源等均由市场调节和配置 , 并在其要素的自由流动中 , 在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中优化配置 , 以保证各种稀缺资源始终能够被最能加以有效利用的经济主体占有和使用 , 从而使经济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然而 , 市场并不是万能的 , 市场也有失灵、失效和失败之处 , 主要表现为“ 外部性” 、“ 公共产品” 、 “ 垄断性” 、 “ 不确定性” 、 “ 贫富两极分化” 、 “ 生产过剩造成的资源浪费” 、 “ 经济过度波动” 等等。随着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古典体制” , 向加入了政府干预机制的市场经济“ 现代体制” 的过渡 , 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及适度干预成为克服市场失灵的重要机制。在市场经济“现代体制” 下 , 国有经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 并主要通过以下七个方面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结构加以体现 :(1 国家税收和国家支出 ; (2 国家运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对宏观经济进行有效调控 , 以促进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平稳增长 ; (3 政府在大企业适度控股 ; (4 资产社会化、共有化、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 (5 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 (6 健全的经

第1章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

第1章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 辽宁省简称辽,是我国东北地区南部的一个沿海省份。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3′—125°46′之间。南部为伸入我国渤海、黄海的辽东半岛,有绵延2920公里的占全国12%的海岸线。隔海与我国的山东半岛以及韩国、日本相望;陆地部分自西向东分别与河北、内蒙古、吉林交界。按地理位置划分,居东北亚中心部位,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辽宁现有人口4238万人,占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的3.3%,土地面积14.7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辽宁矿产资源丰富,铁、菱镁矿、金刚石、硼等7种矿产保有储量居我国首位,石油、滑石等共13种矿产保有储量居我国前5位,人均矿产资源拥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使辽宁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之初,辽宁就有了纺织、印染、火柴等轻工业,不久又有了机械制造乃至军事工业;20世纪30年代以后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建国前,初具以钢铁、采煤、发电、炼油为主的工业基地雏形。但是,作为名符其实的现代工业基地,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唱雄鸡天下白”,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与共和国的成长壮大相随相连。 表1-1 1934年、1940年辽宁地区企业情况表

表1-2 1932-1944年辽宁地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 1949年—1957年:辽宁老工业基地形成阶段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形成于1953年开始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49年到1957年,前后8年时间,确立了辽宁在新中国的工业基地地位。 1948年11月辽宁全境解放。在此之前,辽宁遭受日本帝国主义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当时辽宁的工厂、矿山、交通运输和大中型商业贸易企业几乎全是日伪经营的。面对满目疮痍的辽宁工业,辽宁地区的党委根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用三年时间恢复工农业生产的精神,迅速展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国家先后投入14.5亿元,将日伪经营的工厂、铁路、矿山全部没收,组建了574个国营企业,确立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而后,通过企业内部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工人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短短3年,辽宁工业生产就达到并超过日伪时期的最高水平,总产值比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43年高出40%。 1953年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基于辽宁的工业基础,国家把辽宁作为工业化重点省份予以倾斜。在前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中,辽宁占了24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关政策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一、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一)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东北地区企业联合重组涉及“债转股”资产处置的,应根据实际情况试行新的处置方式,合理处置“债转股”股权。支持中央大型企业集团和地方企业相互联合重组。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投资主体参与老工业基地企业改革重组。优先支持实现兼并重组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推动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经济的融合,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职工在企业改制中持有一定比例股份。完善中小企业创业融资服务,继续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东北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扩展业务。 (三)做优做强支柱产业。提高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的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比例。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势产业、骨干企业、重要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大力发展东北地区具有优势的大型铸锻件、核电设备、风电机组、盾构机械、先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大型农业机械、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高档数控机床等市场急需产品及关键配套件。鼓励采购国产设备和推广应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进出口银行每年安排一定的信贷额度用于支持东北地区重大技术装备出口,人民银行和外汇局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努力促进东北地区汽车产业调整结构,重点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小排量汽车、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继续调整钢铁工业产品结构,加强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和对外合作

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报告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全树仁主编.回眸与展望——辽宁五十年经济发展变革的思考.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10 2、周玉主编.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五十年.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12 3、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探索与实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10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威廉·德格著,冯为民译.西德鲁尔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6、李诚固.世界老工业基地衰退机制与改造途径研究.长沙:经济地理,1996(2):51-55 7、赵涛.德国鲁尔的改造——一个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典型.北京:国际经济评论,2000(3-4):37-40 8、柯文.鲁尔工业区的振兴及其启示.北京:管理世界,1992(2) 9、辽宁工业转型研究课题组.借鉴法国洛林经验,加快辽宁工业转型.北京:中国软科学,1998(10):99-103 10、胡魁编著.中国矿业城市基础数据库.北京:资源产业,2002年增刊 11、齐建珍等著.资源型城市转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 12、蔡来兴.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3、金太军等.寻求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北京:中国行政管理, 2003 (3) 14、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北京:经济日报,2004.02.06。 15、窦晴身.推进形成国有股合理流通机制.北京:经济日报,2003.07.25 16盛从锋,徐伟宣,许保光.中国省域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北京:中国管理科学,2003(6) 17、邵荣第.为国有资本流动搭建高效平台.沈阳:辽宁日报,2004.01.30; 18、王胜今.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中劳动力资源研究.长春:东北亚论坛,1992(1) 19、夏禹龙.中国亚太经济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2 20、李文溥.国有经济优化配置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 21、刘世锦.一项重大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北京:人民网,2003.10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教学文案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摘要: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上积极探索,同时借鉴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为我们改造、建设老工业基地服务。鲁尔工业区的区域整治为改造传统老工业作了有益的尝试,其成功转型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鲁尔工业区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一、鲁尔区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发展情况 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鲁尔区位于德国经济发展最发达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的中部,是北威州5个区之一,包括了11个县市,其中有多特蒙得,埃森,杜伊斯堡等比较有名的工业城市。鲁尔区有全世界最大的内河港口,繁忙的内河航道和欧洲最密集的铁路网。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二战后德国对这一地区进行了重建。目标仍是把它建成德国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基地。鲁尔区产煤量约占德国西部总产煤量的90%。钢产量占德国西部总量的70%。鲁尔区集中了炼钢、轧钢、冶铁、炼油、汽车、造船、机器和电器设备制造厂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鲁尔区的煤炭开采成本大大高于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加上石油和核电的应用,对煤炭的需求量有所减少。从60年代起,鲁尔区的煤开采量逐年下降。由于技术的发展。钢铁、汽车、造船业需要的人才减少,钢铁生产向欧洲以外的子公司转移,钢铁产量也开始收缩。鲁尔区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衰落,煤矿和钢铁厂逐个关闭。煤炭工业就业人数从1962年开始下降,到1996年已减至7万人。炼钢业失去了4

万个工作岗位,造船业的就业人数减少了2/3。70年代末期,鲁尔区已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1] 。 二、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成功经验 1、以传统工业为基础,充实、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鲁尔区是德国许多大企业总部的所在地,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大企业产业结构的性质和变动的影响。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煤、钢两大部门一直是鲁尔区发展的两大支柱,因此这两大部门陷于危机便直接导致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老化,并使鲁尔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国家的资助下,鲁尔区首先采取了对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过程。煤炭生产就集中在7个大煤矿中。钢铁工业也同期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关闭和合并老厂,扩建新厂,进行企业内外调整,加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和协作化。联邦、州政府及鲁尔区煤管协会都想方设法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工业迁入鲁尔区,这类企业已遍及全区,大多是技术精良的中 小企业。现在,鲁尔区正朝着一个既有强大传统工业做基础,又有日渐壮大的新兴产业为增长点的多部门的综合工业区方向发展。 2、合理调整区内生产力布局。 鲁尔区早先的广:业布局都以接近原料地为原则。在20世纪60年代区域总体规划中提出了划分三个不同地带,平衡全区生产力布局的设想,并规定在布局新企业时首先考虑安排在边缘发展地带,同时控制杜伊斯堡、埃森等大城市的发展,有计划的从核心地区向外缘迁厂。同时,对传统产业依据不同的情况实行关、停、并、转。

改造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思路和建议.

改造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思路和建议 内容提要:改造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经济形势和国内外环境变化,采取新的思路和措施;要从区域经济繁荣的角度出发,把东北建成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要从促进社会发展、增加就业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出发,推动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要加强战略分析和长期规划,重新评估东北地区的发展条件;要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和引导民间和外部资本在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东北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浮现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为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发展和改革中形成的不断加深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中央和各有关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实施债转股、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行政策性破产和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改革,显著地改善了东北地区的经济运行状况。目前,东北地区一批大中型国有企业先后完成了主辅分离、下岗分流、资产重组、上市融资、技术改造、分离企业办社会等改革任务,一些资源性城市和地区也初步完成了产业转型和接续产业的发展,整个地区的经济开始 扭转长时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出现了新的增长。 但从总体上看,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依然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煤炭、石油、木材、铁矿等资源日趋枯竭,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新的市场压力在逐步增强;国有企业负债率普遍较高,投资能力严重不足,更新改造资金缺乏保障;重工业为主、传统产业比重大和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等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民营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新增就业机会少,贫困人口数量多,社会保障压力大;许多历 史遗留问题和欠账仍然较多,经济增长的基础还很不牢靠等。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温家宝总理2003年三次到东北考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迎来了新的重大的历史机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改造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在总结和吸取以往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经济形势和 国内外环境变化,采取新的思路和措施。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新思路 第一,要从区域经济繁荣的角度出发,将东北老工业基地建成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等经济增长极。在21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经济必须继续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这既要继续依靠原有快速增长地区的支撑,又需要新的地区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条件较好,生态容量较大,工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科技实力较强,文化和教育水平较高,发展潜力较大。通过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并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 一、土地政策 (一)提高建设用地审批效率,为经济建设提供优质用地服务 1、需报国务院批准的建设用地,在用地报批阶段,政府主 管部门主要审查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年度土地利用计划、耕地占补平衡和征地补偿安置是否落实。报批资料可以根据审查的内容相应简化。征地补偿安置要符合《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规定,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2、对经国家批准的基础设施项目的控制性工程,经省级国 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国土资源部审核同意后,可以先行用地。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转型改造项目,优先办理用地;对于重要的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可以作为单独批次报批用地。属单独选址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涉及补充耕地的可以依据经审查批准的补充耕地方案边占边补。 (二)加大土地利用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1、国有企业依法使用的原划拨土地,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企业改革前可 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改革后的企业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仍保留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根据产业性质、企业类型和改革的需要,经批准,可采用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合理处置企业使用的划拨土地资产。 2、企业需要改变所使用的原划拨土地用途的,应当依法办 理批准手续。改变后的用途符《划拨用地目录》的,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应当依法办理有偿用地手续。 (三)实行稳定的土地政策,促进生态建设将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内容,促进"生态省"建设。鼓励利用宜林宜草荒山、荒地造林种草,改善生态环境,实行谁造林种草、谁经营、谁拥有土地使用权和林草所有权。国有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地依法出让给单位和个人进行造林、种草等生态建设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期为50年;在土地使用年期内,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可以依法申请续期。利用农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地进行造林、种草等生态建设的,可以依法通过承包、拍卖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在土地使用年期内,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继承、转让(租)、抵押;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抵押权,应当及时办理土地登记手续。 二、税收优惠政策 (一)所得税优惠政策

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思考

理论界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东北老工业基地又迎来了历史上一个重大发展机遇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振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最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认清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实意义!确定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发展的思路!从而走出一条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新路子"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全面小康%将惠及十几亿人口!$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小康社会%是什么样呢!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经济和社会全方面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提前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但是!我 们应清醒地看到!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是指我国的社会生产还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还处在逐步缓解过程中!人均八九百美元!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是低水平的"我国的小康水平是不全面的!主要表现为城镇还有"###万人生活困难!农村还有 $###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精神生 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及生态环境等方面与全面小康相比还有差距!亟待提高和改善"我国的小康水平是不平衡的!是因为不同地区#不同城镇!人们的收入和生活状况差别很大!例如!上海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多美元!而贵州省人均只达到$##美元" "##&年!我国东部&&省市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达到&’##美元!而西部&"省市区人均只有’&#美元"由此!我们必须承认!今天$总体上的小康%跟完全意义上的$小康社会%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和支持"因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拥有相当规模的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和国防军工等为主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比较大!但东北在全国仍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已成为我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正是基于对整体目标的宏伟规划!中央从全国战略布局出发!继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又把调整#改造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提到了重要位置!目的是为了实行东中西三个区域的经济互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它们的关系正如温家宝总理在黑龙江考察时阐述!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东北等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就如同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东西互动!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总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无论从战备利益考虑!还是从国内分工要求以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紧紧抓住机遇期而言!都是绝对必要的和非常及时的!必然会取得长远的战略利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对策建议 实现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克服陈旧的思维定式和僵化体制的束缚!选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0+.1*-230.0+.4*5-/-! 摘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密不可分"只有在实行旧体制改造#提高地区市场化程度#调整产业体系布局#走新兴工业化道路 !才能真正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振兴"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体制创新 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思考 !李艳红 &’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思路与对策.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思路与对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温家宝、曾培炎等中央领导同志今年又先后视察辽宁,就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战略意义作了重要指示。辽宁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辽宁的振兴和发展对全国其他老工业基地是一个重要借鉴。 一、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以及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为契机,以推进全省产业、产品、劳动力和资本结构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就业、发展开放型经济、多元经济和环境建设为主要任务,以全面推进体制创新和对内对外开放为动力,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发挥科技教育的综合优势,用两个十年即本世纪头20年,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主要经济指标、综合经济实力达到全国一流水平,成为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行省份。 (二)主要目标——彻底卸掉国企包袱,实现国企良性发展;——基本完成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任务;——形成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实现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 ——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构筑辽宁全方位大开放的新格局; ——历史遗留的金融、债务、不良资产等突出矛盾得到基本解决。 按照全省经济发展总体战略部署,上述目标按三个阶段分步实施:第一阶段,基础准备期。大体完成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职能转变基本到位,时间为2005年左右;第二阶段,为大规模改造调整期。这一阶段,支柱产业、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接续产业、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三次产业以及各类经济之间,结构趋于合理,比例关系基本理顺,时间为2005年至2010年;第三阶段,即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为全面振兴期。经济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跻身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第一集

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五周年回眸

飞越历史的光荣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五周年回眸********************************************************************* (小标题)第三步棋:老工业基地的光荣与梦想 翻开当今的中国经济版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东部地区发展并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以及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正凸现东西互动、带动中部、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而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既是东北等地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基于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我国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出发,对区域经济布局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作了重大调整,确立了以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指导思想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先后实施沿海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加快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在二十年间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带动了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通过第二步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2002年11月的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发展接续产业。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由此提出。人们形象地将这一战略称之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第三步棋”。 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东北为我国建设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 以大庆油田——这座号称支撑中国大半个世纪的血库为例,1960年4月14日,大庆第一口油井开钻后的四十多年间,大庆累计生产原油17亿多吨,接近全国陆上原油总产的一半,创造了连续27年每年稳产5000万吨以上的纪录,这在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算是奇迹。大庆成为中国经济的“血库”,支撑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工业化进程。在大庆油田勘探开发成果与“两弹一星”一同载入中国科技发展的史册时,大庆还向国家上缴了4061亿元税金,这是国家对大庆总投资的87倍。承担原油价差4190亿元,出口创汇495亿美元。 几十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铸造了共和国的辉煌。仅辽宁一省,从1953年到1994年,全省就累计上缴中央财政3234亿元,占同期地区财政收入的71.5%。 在“中国鲁尔”的英雄年代里,东北积聚了巨额工业资产存量和大量大中型骨干企业,拥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187户占全国的10.2%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13241亿元占全国的14.9%。此外,东北原油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二,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关政策

辽宁红沿河二期工程、徐大堡和吉林核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东北地区电网建设,大力推进既有电网改造,提升骨干电网送电能力。加大农村电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林区的电网改造力度。研究解决风电等分散电源上网问题。率先在东北电网开展智能电网建设试点。 五、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十四)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是资源枯竭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的根本出路。 (十五)构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抓紧出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由政府统筹部分准备金专项用于解决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等问题。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出台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将转型工作情况纳入资源型城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十六)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中央财政要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特大型矿坑、深部采空区治理的支持力度。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资金在安排上要向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城市倾斜。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资源型企业开发利用区外、境外资源。 六、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十七)加强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育林和管护。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切实加强天然草场恢复和保护、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生态工程建设。切实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沙化土地治理和矿山环境整治等生态工程建设,组织实施黑龙江扎龙湿地核心区生态移民。 (十八)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强重点污染源总量控制。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张,关停小火电、小钢铁、小造纸、小水泥等污染严重的小企业。以能源、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关键在创新

东北振兴关键在于创新 摘要: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摇篮”。实现,实现调整、改造和全面振兴,经济一度落后于全国先进地区 关键词:振兴东北观念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 党的十八大指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从十六大以来,国家就把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摆到突出位置,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一条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这是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眼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进一步吹响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号角。 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和各有关方面为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缓慢的状况以及在发展和改革中形成的不断加深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和措施,但是,效果不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症结在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东北地区市场化程度太低,制度变迁缓慢。只有通过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

新,实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从而变“输血”为“造血”,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使东北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四增长极”。 一、注重观念创新,以观念创新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作为“新中国工业摇篮”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一度落后于全国先进地区,根源在于体制单一、机制不活,而这一根本症结就在于思想观念的落后。调整、改造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是要推进思想观念的创新,通过这一根本创新来促进体制和机制等各方面的创新步伐。 1、推进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创新。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的综合不适应症,东北老工业基地员工中,普遍形成了上班开工资,干活发奖金的观念,“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思维定势,以及过于依赖政府,怕担市场风险的心态。在企业发展中既希望引进外来资本,又束手束脚,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企业发展的手脚。实现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就是要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和富于创造的精神来推动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这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所在。直面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后的形势,就要是在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效益大讨论”、“市场意识大讨论”和“生存与发展大讨论”,使广大员工破除了重产量轻效益和计划经济等靠要的思想,树立了“没有效益不能活”“成在市场,败在市场”、“用户永远是对的”的观念,不断提升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使“企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一)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一)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基础良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一批新的工业基地迅速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但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2002年,东北三省总人口为1.2亿,占全国的8.3%,GDP则占全国的11.25%。东北三省的原油产量和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1/2,商品粮占全国的1/3,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其中重型卡车产量占全国的1/2,造船产量占全国的1/3,钢产量占全国的1/8,重型装备制造业,以苏27、苏30为代表的军用飞机、核潜艇等重要的军品生产任务均在东北。辽宁省的造船产量居全国第2位,内燃机车、变压器、工业锅炉均居全国第3位,微型计算机居第4位,组合机床和数控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0%和10%,工业机器人、医疗用CT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也分别达到1/3和1/4。据测算,目前在辽宁省投资装备制造业,新增1亿元投资,可以产出4.16亿的工业增加值、15.77亿元的销售收入和1.15亿元的利税总额。 此外,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科教优势明显,积累了大工业生产的丰富经验,培养了一大批训练有素的高素质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辽宁省集中了一批全国一流的科研院所,形成了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科类齐全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其中,万人科学家工程师数列全国第4

位,普通高等学校总数列全国第3位,初等教育普及率紧随京、津、沪之后。再有,辽宁省的城市化水平是全国最高的,达到54%。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困境在于制造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竞争力在下降 尽管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辉煌的历史,但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总体环境的阶段性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都未能相应地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技术水平也未能得到相应的提升。结果,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原材料与装备工业主导产品的地位相对下降,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与全国七大行业主要经济效益相比,总资产贡献率为4.3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8%;资产利税率为2.7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4.03%;产值利税率为4.9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8.34%;人均利税375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1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140.21元/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03%;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0.86次,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16次;资产负债率为67.7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1个百分点。(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计划经济意识依然浓厚,市场经济观念不强 作为最先迈入却最后走出计划经济时代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长期计划经济和国有经济体制下,人们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意识。虽然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但东北老工业基地人的市场经济观念仍然淡薄,适应市场能力较差,产业创新能力弱,有了问题还是找市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研究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研究 ------------------黄迎兰2003年9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政策措施。但是这个众人皆知的口号提出七年以来,成效却并不大,东北三省工业依旧没能迅速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假期里,查阅了一些资料,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首先,我们都知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重要的意义,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资本存量巨大,战略地位突出,但其调整改造的过程具有特殊性和艰巨性,因此需要国家从全局战略上进行整体规划。1、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势,可以为全国推进新型工业化探索方向。2、从发展态势看,东北可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的翻两番做出重要贡献。3、适应WTO需要,东北地区将为提高我国市场竞争力做出突出贡献。4、解决东北国有企业和资源型城市的问题,可以为国家长治久安做出重大贡献。 东北地区工业目前的现状是,自从中央启动振兴东北战略,祖国东北角,异常振奋。东北憧憬,可以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之后的中国内地经济“第四增长极”,并将开创一个“新东北时代”。但是,目前的东北老工业,重工业是主体,10大行业合计占东北工业的7成以上,而且,国有经济仍然是东北工业的主体,大中型企业在东北工业中占支配地位。 究其原因,主要的问题有:1、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相对缓慢2、债务包袱比较沉重。3、近4成的企业生产能力闲置问题比较突出4、效益较好的企业比重不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下,东北新工业之路步履艰辛。东北落后的最根本原因其实是体制上的落后,是市场经济观念、形态、体制在东北的发育不良、甚至不发育,是国企集群的巨大历史包袱和民营经济的盘子太小。东北能否振兴,取决于能否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培育发展民营经济的市场生态和体制环境来。仅靠政策扶持,或者单靠资金扶持,难以让东北老工业实现复兴。目前国家采取的扶持政策有:债转股、清理三角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 由于东北受前苏联经济模式影响较大,计划经济色彩较重,虽然改革已20多年,但政府、企业和个人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整个社会有浓重的官本位意识和以上思想。加上那些所谓的既得利益者创造的巨大阻力,改革寸步难行。 然而,改革依然有着独特的有利形势,例如,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都为改革带来了新机遇,科技革命也带来了迎头赶上的好机遇。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调整、改造和振兴老工业基地,要解决国企问题,同时发现非国有经济,发展过由于非国有相互融合的混合经济。其次,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有必要的投入,但主要用于转换机型,改善环境,而企业发展所需资金要靠市场。再次,既要重视发展装备工业,也要通过市场选择发展其他优势产业。同是发挥老工业地区的现实和潜在优势,引入外不可移动要素,促进区域经济上新台阶,抓住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期,加快调整、改造和振兴进程。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条曲折向前的道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三年多来,国家现有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已经基本到位,东北三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积极可喜的成绩,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东北三省目前取得的成绩只是阶段性的,与全国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较还有较大差距,经济总量仍呈下降趋势、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深化国企改革战略重组困难重重、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面临考验、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缺少政策保障、就业民生和社会保障压力大、诸多风险依然存在等,尤其是东北三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