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冶历史

大冶历史

大冶历史
大冶历史

大冶历史

大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殷商小乙时期,人类的祖先在这里掘井取矿,点燃了炉冶之火。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吴武昌节度使秦裴置大型冶炼机构青山场院。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并建县,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为大冶县。元、明、清时期,先后隶属兴国府和武昌府,中华民国初属湖北省江汉道。193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了大冶县苏维埃政府,隶属鄂东南苏维埃政府。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建立阳大(阳新、大冶)、鄂大(鄂城、大冶)、大鄂(大冶、鄂城)政务委员会,属鄂南政务委员会领导。大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殷商小乙时期,人类的祖先在这里掘井取矿,点燃了炉冶之火。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吴武昌节度使秦裴置大型冶炼机构青山场院。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并建县,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为大冶县。元、明、清时期,先后隶属兴国府和武昌府,中华民国初属湖北省江汉道。193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了大冶县苏维埃政府,隶属鄂东南苏维埃政府。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建立阳大(阳新、大冶)、鄂大(鄂城、大冶)、大鄂(大冶、鄂城)政务委员会,属鄂南政务委员会领导。1949年建国初,成立大冶专区,大冶县属之。1952年,大冶专区撤销,大冶县改属黄冈专区,1959年1月改属黄石市,同年12月撤销大冶县建制,并入黄石市。1962年6月恢复大冶县,仍属黄石市。千余年来,县地隶属之变化,行政区划之变更,区域之扩大与缩小,十分频繁,而县名始终未变。1994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大冶县,设立大冶市,1995年1月1日,大冶市举行建市庆典。

大冶:探索城镇化改革新路

2011-10-19 04:31 来源:郑州日报作者:李晓光

本报讯(记者李晓光通讯员于汝涛刘二超文/图)一个典型的资源型乡镇,如何在和谐民生和经济发展中找到契合点?近日,记者在登封市大冶镇找到了答案。

探索城镇化建设新模式

大冶镇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区域,煤炭储量丰富,探明储量2.2亿吨,可采量1.3亿吨,煤田面积39.5平方公里。为了使群众居住环境能够得到更好的改善,使煤炭资源得到充分开掘,该镇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群众住的问题。为此,该镇围绕“镇区建设抓升级,煤矿塌陷区抓安居,偏远山区抓并点”的工作思路,不断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模式。首先抓镇区的升级改造。依托原有镇区,扩大镇区规模,在槐下公路两侧共开工建设了冯家沟、火石岭和刘碑3个中心社区,目前已入住群众3万余人。水厂、学校、幼儿园、集贸市场、文化大院、医院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已全面完成。

与此同时,该镇下大力气抓煤矿塌陷区安居和偏远山区并点。规划的老井、松华中心社区,设计入住群众20000人,方便附近偏远山区群众搬迁安置。为了激励搬迁区群众尽快到中心社区落户,镇政府和采煤企业各补贴搬迁户1万元,对于建成的住宅楼,镇政府以成本价出售给群众,并由镇政府负责中心社区内公共设施的建设。截至目前,已发放群众补贴款6500万元。

促进搬迁居民就业增收

为了使中心社区群众不但安居,而且有钱花,大冶镇以大冶工业园区为平台,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主动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并积极引导社区群众到园区就业。如今,三个中心社区居民已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7500人。同时,鼓励社区居民利用传统的刺绣工艺发展庭院经济,足不出户就可实现增收。

由于群众搬迁后,离原居住地较远,镇政府在对原村庄实施复垦综合规划开发的基础上,对搬迁群众的土地实施流转,从而让群众从中受益。截至目前,全镇完成土地流转11200亩。镇财政投入资金275万元,流转土地种植核桃树5000亩。

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建设

据了解,大冶镇今后将紧紧围绕登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依托大冶工业园区建设大冶组团,将其打造成登封市的工业重镇”的战略,以“居住环境城市化、居民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社会保障城市化”为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目前,该镇已聘请清华大学清尚设计院知名专家和规划师,高起点对大冶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完善,并对镇区的城镇化规划进行编制。同时,已投入资金50万元在老镇区规划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情小镇。2011年,该镇计划利用开展土地增减挂钩试点新争取建设用地11.181公

顷,彻底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用地难的问题。

创先争优再铸辉煌为实现大冶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傅继成在大冶市第五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

来源:今日大冶时间:2011-10-25 18:31:00 文字大小:【大中小】过去五年的五大成就

五大成就

经济实力明显提升。我们始终坚持以城市转型为主线,以经济转型为根本,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基础功能设施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五年来,我们每年把新增财力的80%用于改善民生,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对外形象不断提升。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文明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加快了与省内外先进发达地区的融合步伐,城市外部形象空前提升。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建工作进入了统一规范、全面推进、整体提高的新阶段。

主要亮点

——举全市之力拉开了城西北工业园20平方公里的整体框架,大冶经济开发区进入全国县市“百强”开发区之列,灵成工业园专业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成为“湖北省特钢模具产业园”,陈贵、还地桥、保安、金牛、殷祖、刘仁八等乡镇工业小区的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态势。

——机电制造、新型建材、饮料食品、纺织服装四大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发生“三个18%”的变化,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预计2011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06年的2倍以上;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006年的3倍以上。

——镇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预计2011年全市14个乡镇(场)、街办财政收入过千万的有10个,其中过亿元的有5个。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从2006年的262位上升到2010年的122位,五年上升了140位,居全省首位,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十大范例城市。

——城乡规划水平不断提升,编制覆盖率不断提高,城区建成面积不断拓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2%。城乡基础设施全面加强,交通路网不断升级,总里程达到4130公里,基本实现“通村道路水泥化、通镇道路等级化、市区道路现代化、出境道路快捷化”。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文化广场、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等相继建成,五星级酒店、国际影院即将成为现实。城市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大城管格局基本形成。大力实施城乡洁绿亮美工程,城乡环境进一步美化。

——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五年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加大了村庄整治力

度,农村电网、通讯、供水、广播电视等网络设施进一步配套完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特别是抢抓去年“一节一会”和今年城乡一体化工作会议的契机,先后投入8.6亿元,拉动投资30亿元,掀开了城乡建设和管理的新篇章,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城乡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五年共新增就业岗位7.5万个。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

——科教文卫和民政事业稳步发展,先后投入资金约12亿元,全面加强了城乡中小学校、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城乡福利院、公共文体设施的标准化建设,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全面整治城乡生态环境,五年来共关停“五小”企业1000余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万元GDP综合能耗多年实现连续下降;大力推进生态转型,实施地质灾害治理、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封山育林等重点工程,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五年累计建房2118套,保障面进一步扩大。

——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加强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作用;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搞好自身建设,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和民族宗教工作。工青妇、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

——社会法治环境进一步优化,安全生产和信访维稳形势明显好转,连续三年获得全省“平安县市”称号,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招商理念不断创新,实现了由引项目到引产业、引集群、引园区的转变;引资质量不断提高,五年累计引进市外资金210亿元,建成投产3000万元以上项目137个,雨润、中粮、永大、武重、隆成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大冶。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亲商、爱商、护商理念进一步增强,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逐步提升。成功举办一系列节会活动,充分展现了大冶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崭新形象,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明显增强。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2011年我市再次被评为“湖北省文明城市”。

——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农村、机关、社区、学校、非公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党建工作全面加强,全市333个行政村和37个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工作经费和干部报酬实现全统筹。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形成了良好用人导向,选人用人公信度逐步提升。

——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深入开展了“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千名干部下基层”和“三万”活动,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效落实,“十个全覆盖”全面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健全。

——2010年,我市被评为“全省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县市”,灵乡镇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四条经验

必须在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中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思想解放的深度,

决定发展的高度。

必须在开拓创新、克难攻坚中始终激活改革这个第一动力。

必须在顺应民意、改善民生中始终践行民本这个第一目标。以民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目标和宗旨。

必须在维护大局、增进和谐中始终履行稳定这个第一责任。没有大冶的稳定,就没有大冶的发展。

今后五年的“三大目标”

关键词:发挥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再铸新辉煌。

五大跨越

经济发展跨越、城乡统筹跨越、民生改善跨越、文明创建跨越、社会管理跨越。

“三大目标”和亮点

目标:冲刺全国“百强”县市。未来五年,经济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全省县市“首强”。

亮点:

——GDP达到800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45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亿。

——基本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导向,以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三次产业比重更趋合理的现代高端产业体系。万元GDP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约束性指标大幅下降,高科技产业比重达到3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7%、18%,达到全国“百强”县市的平均水平,相对富裕程度达到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

价体系的A级。

目标:争当全省城乡统筹发展排头兵。未来五年,城乡一体化发展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亮点:

——全市每年规划建设一批试点单位;试点建设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试点成果的先进性引领性示范性不断扩大,逐步实现全覆盖;城乡一体化建设基本模式进一步确立。

——基本形成规划科学、特色鲜明的两线城镇群集约发展格局,城镇化率突破60%;镇域经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

——社会事业发展“三个置换、三个对接、三个标准化建设”逐步落实,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实现“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的新“五有”目标。

目标: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未来五年,力争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亮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市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社会心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健康文明的城市风貌。

——“青铜文化”名片进一步擦亮,逐步形成“文化引领力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市雏形。

——党政主抓、全社会参与的社会管理大格局全面形成,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卓有成效,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实现“三大目标”面临“两大压力”和“三大难题”

“两大压力”

物价高居不下,对经济活动影响较大。

要素相对偏紧,可能导致出现资金、用电、用地、用工等“四荒”问题。

“三大难题”

产业升级难题。四大产业集群成长较快,但产业层次整体偏低,而且减排压力偏大,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挑战。

生态治理难题。大冶正处在新型工业化的加速期,未来一段时期,我们不仅要面对经济快速发展带来新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地质灾害、水污染等历史遗留问题,建设“绿色家园”的压力仍然较大。

文化提升难题。虽然我们有着古老灿烂的青铜文明,但如今却面临着文化缺失的潜在危机,与中央六中全会的要求相比,创建文明城市、建设文化强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实现“三大目标”,面临“三大机遇和条件”

“十一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在全国全省的位次不断前移,为跨越式发展积蓄了巨大能量;工业园区发展迅猛,开放开发成效显著,四大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发展势头强劲;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为下步进一步深入推进积累了宝贵经验。

大冶仍然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们既是全国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又是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县市,还有社会管理创新、国家级公共文化示范区等多个试点,同时随着城际铁路、大广高速和黄咸高速的建成通车,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大冶有坚强有力的党的领导和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大冶各级党组织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党员干部队伍善谋大事会干大事,人民群众勤劳智慧并富有创业

激情,这些都是我们敢于胜利、勇于跨越的坚实基础。

未来五年的光荣使命

新判断:所有这些有利条件正在聚合叠加,可以说,大冶现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跨越式发展蓄势待发。

跨越发展的五项举措

关键词:抢抓机遇,努力拼搏,率先突破。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坚持速度质量效益有机统一,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从“全省领先”向“全国百强”跨越。未来五年,我们要充分把握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政策机遇,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市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整体联动,努力实现城乡发展从“试点先行”向“全域统筹”跨越。

高度重视民生发展,坚持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努力实现群众生活从“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未来五年,我们要把“提升幸福感和满意度”当作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让全市人民共建共享“小康大冶”。

更加注重“软实力”建设,坚持文明提升和文化繁荣相融并进,努力实现文明创建从“省级文明城市”向“全国文明城市”跨越。经济是硬支撑,文化是软实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文化文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未来五年,我们将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总抓手,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切实加强文化文明的先进性和影响力,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坚持管理和服务同步提升,努力实现社会管理从“创新试点市”向“管理示范市”跨越。未来五年,我们必须全面完善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责任体系、模式方法、体制机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管理创新活力。

今后五年的党建工作

“五个着眼于”和“五个加强”

着眼于提升精神区位,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精神区位”是一个地方干事创业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境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就是要提升广大干部的精神区位。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精神区位是第一区位的意识,进一步树雄心、立壮志,筑牢率先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重点要强化“三种意识”、弘扬“三种精神”。

亮点:

强化危机意识,弘扬进取精神。我们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工作激情,把成绩和荣誉变为责任和动力,向高的攀,跟强的比,与快的争。

强化争先意识,弘扬超越精神。必须始终在思想上先人一步、发展上快人一拍,始终怀有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豪情斗志,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入工作。

强化责任意识,弘扬实干精神。必须要进一步增强敢于负责、勇于负责的意识,弘扬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以实干推动跨越。

着眼于提高能力和改进作风,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重点在干部。进一步突出“十个注重”选人用人导向,大胆选用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亮点:

突出“十个注重”选人用人导向,大胆选用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

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干部竞争性选拔力度,解决干部队伍结构不优等问题。

全面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干部系统性教育培训和挂职交流力度,着力提升各级干部适应跨越发展的能力素质。

优化行政流程,加大群众、媒体、法律部门的监督力度,在严格问责、严肃追责上动真格、绝不手软,从根本上扭转干部“庸、懒、散、软”现象。

着眼于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亮点:

进一步创新基层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村(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五务合一”全覆盖建设,整合相关服务功能,将其打造成为党员群众“生产离不开、生活离不了”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进一步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构建市、镇、村三级党员学习教育体系,推行党员民主评议项目化管理,实现党员教育管理、党内生活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党员教育长效机制、日常化管理机制。

进一步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立稳定规范的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体系,确保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基层干部待遇有效保障。

着眼于增进和谐和依法治市,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亮点:

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支持政协充分履行职能,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

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党务、政务、厂务、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人民依法享

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确保司法公正,维护公平正义,建设法制社会。

着眼于从严治党和取信于民,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亮点:

——进一步深化反腐倡廉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深入推进“十个全覆盖”工作,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建立预防腐败信息共享机制和腐败风险预警机制,健全完善综合派出机构管理,全面提高惩防体系建设水平。

——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坚持利剑高悬,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查办大案要案,保持严惩腐败的高压态势,以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寄语全市党员干部

实现“三大目标”,是大冶在新形势下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是时代的要求和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大冶人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只要全市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争创一流,我们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未来五年我们必将实现率先跨越,领先湖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