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红十字会信任危机探究

红十字会信任危机探究

红十字会信任危机探究
红十字会信任危机探究

红十字会信任危机探究

摘要

:信任危机这个词近几年频繁出现,指一定社会或群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被人们所遵守,人与人之间缺乏一种道德的

联系和约束,彼此都无法相信对方的真诚和忠诚,因此不敢委以对方以重任的现象(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目前大

众对红十字会的信任程度达到了最低点,本文写作目的是要通过对案例事件的分析以及参考相关研究结果运用文献分析、比较

研究、归纳总结法进行分析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就是要提升红十字会的信任度,不仅要有完善的内部制度和严格的外部监督,

更重要的是其工作人员要有为社会服务的精神、良好地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

关键词: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发生原因

1、引言

近几年,信任危机这个词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信任危机的出现呢?对此我先不作出回答。

现在我先说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小事,今年五一回家过节,一天和母亲去商场买十字绣,我比较喜欢绣字的,图册上有三幅字样,分别是“大展鸿图”、“天道酬勤”和“厚德载物”,我在后两幅间犹豫不决,打电话询问父亲后,最终一致决定要“厚德载物”那副,询问店主后,得到只有另外两幅有现货,“厚德载物”需要提前预定,还得看厂家有没有印。店主阿姨还说就这幅没有什么顾客买,其他两幅都卖的很好。后来店主又说这个社会就是太缺少对道德的认识了,还告诉我有些食品千万不要吃,因为不信任其安全。原来,信任危机早已存在于我们身边。下面进入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1904 年,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最具有影响力的非营利组织,建会以后从事救助难民、救护伤兵和赈济灾民活动,为减轻遭受战乱和自然灾害侵袭的民众的痛苦积极工作,并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活动。就是这样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组织,近年来却危机频发。

2011年6月20日,微博昵称“郭美美baby”的一名90后女孩在网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引起轩然大波。此后,“郭美美事件”就如导火线,波及整个慈善界。无论是而后又相继爆出的中华慈善总会额外捐款换发票、巨款捐赠无故消失等丑闻,还是追溯到08年汶川地震时发生的“诈捐门”事件都引爆了全社会对慈善组织体系的集体质疑,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在一次又一次的丑闻下变得日益脆弱。陷于舆论失控中的中国红十字会,除了应该快速做出危机处理方案,也应该对产生这种危机的原因作出分析。今天,我们就主要从危机的致因角度来分析一下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应对措施。

2、红十字会信任危机的根源

造成企业危机的原因多种多样,危机的种类不同,原因各异,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红十字会信任危机是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信任危机发生的内部原因原因

(1)红十字会管理体制的严重错位

红十字会本质上是一个社团组织.具有社会性、公益性和民间性,因此红十字会的管理理应体现出社会力量和民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在阳光下公开透明地运行。但现实中,这样一个具有久远传承和深厚历史积淀的社团长期存在着管理体制严重错位的问题。而且.这样的问题直至今日仍未得到完满解决。

1950 年改组后的红十字会成为“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人民卫生救护团体”,隶属卫生部,成为其下辖的一个业务机构。这使得即使经过近二十年的体制沿革,红十字会仍旧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拥有许多民间性质组织所不具备的特征。一方面,政策上给予具有官方背景的慈善组织大量优先权利;另一方面,针对民间慈善组织则设置诸多准入门槛。例如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等举国动员的慈善行动中,官方媒介仅公布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华慈善总会的募款账号;各级财政系统受令按年度给予相应级别红十字会进行财政拨款;税务机关则只认定向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的捐款行为属于企业的应纳税额抵扣范围等。这就导致了慈善组织内部的两极分化,使得官强民弱的对比更加明显,本就稀缺的慈善资源大量地集中在官营慈善组织手中,而很多针对性、专业性较强的民间组织则是苦苦挣扎,是谓中国式的慈善垄断。

(2)捐款不透明,善款去向不明

红十字会在受理善款和善款赠与上都应该有一个完善系

统的机制,让公众能够查到相对具体的捐款人姓名和捐款数

额,并且还要让捐款人知道自己的善款帮助到了哪些需要帮

助的人或一个群体,然而现在上中国红十字会网站上几乎查

不到相关内容,即使有相关内容也是相当模糊不清的,让公

众还是无法清楚的了解到中国红十字会的运行方式和体系,

特别是爱心人士捐赠善款的具体用途和数额。这就让关注红

十字会的公众不得不怀疑善款的用处。

(二)以公益目的谋取私人和组织自身利益

红十字会是一个国际性的慈善组织,其宗旨是保护人的

生命和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中国红十

字会还要履行备灾救灾、卫生救护等职责。红十字会的大部

分资金都是各界组织和个人捐助的善款,其目的是帮助需要

帮助的人,然而善款中的一部分却被仅作为管理者的红十字

会的工作人员滥用或挪用为私有。例如2008 年汶川大地震

时,中国红十字会募得大量捐款,有民众引述中国红十字会

职员对中央电视台表示需款一千多万元买一千顶帐篷,,怀

疑善款被贪污;2011 年4 月15 日,新浪微博流传出一张付

款单位为“上海市卢湾区红十字会”的餐饮发票照片金额高

达9859 元;再例如轰动一时的郭美美炫富事件,这些案例都

充分说明红十字会在处理善款时是存在滥用或私自挪用善款

的情况。

(三)回应质疑不诚恳

虽然现在新闻媒体在进步,网络在不断发展,能够让许

多“隐秘”的事件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之下,但是只是曝光而

无法解决又使得事件处理无法进行下去,公众无法得到公正

合理的解释。负面新闻的当事人或组织总是找各种理由来推

负面新闻的当事人或组织总是找各种理由来推

卸责任或者不正面回答此类问题,更或者是完全无视这些问

题闭口不提,这就使得公众即使知道了这样的事件但是又看

不到事件得以合理解决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三)工作效率低下造成能力公信力弱化

红会领导层均由政府任免,虽然在能力上毋庸置疑,但与下级

红会组织及民众接触过少,提出的决策缺乏实效性,无法真正满足

民意,决策失误或者滞后现象在红会救援过程中屡见不鲜;另外。

由于红十字志愿者的申请门槛不高因此吸引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参

与,这一方面保证了志愿者队伍的庞大,但也造成志愿者素质能力

层次不齐、人员冗杂、难于管理的问题。可见,中红会内部存在着严

重的人员配置不合理问题,提高红会领导层及会员的决策和行动

能力是中红会目前解决能力公信力问题的着力点,也是长期目标。

(四)慈善丑闻频发造成形象公信力弱化

处于转轨期的中国社会,脱离了传统差序格局社会时期以宗法家族为核心的社会关系,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逐渐异化,社会利益分配的失衡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不信任。各种传播媒介无时不刻地影响着普通民众的看法与行为,尤其是大量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负面新闻的披露,使得整个社会深陷信任危机,处在这种大环境下的中红会正不断经历着社会舆论的抨击与考验。

1、红十字会信任危机的影响

2011年沸沸扬扬的“郭美美事件”把中国

红十字会推上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公众的质疑声浪

中。红十字会遭遇到了近年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郭美美

事件”挫伤了包括红十字会在内的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使其

募捐救助工作遭遇严重fIj境,据统计。“郭美美事件”后,6

—8月公众通过慈善组织进行的捐赠总额为8.4亿元,比3

—5月的62.6亿元下降86.6%。?虽然“郭美美事件”表面

上看已经尘埃落定,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刚刚开始。对于

大多数民众面言。对于危机事件中红十字会的现实认知,

更多的是出于感性和情绪,而较少有理性的思索和关怀。

对于一个饱经历史沧桑,具有国际性特征而又身处社会转

型加速期的人道救助团体而言,剖析其信任危机背后的深

层次原因绝非易事。本文试图从管理体制的视角,对此略

作管窥.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危机发生后企业往往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受害者的指责、媒介的围攻、上级部门的

追查及社会公众的关注等等。企业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隔离危机,不让事态继续蔓延,并迅速找出危机发生的原因,对症下药,进行化解处理。

#" 成立危机处理小组,使企业面对危机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核心。危机处理小组是

危机处理的领导部门和办事机构,由企业最高管理层领导,以企业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主,兼收一部分基层员工介入,最好还应有外聘的高级公关顾问。根据事件的情况,可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还可设专人或专门小组负责事故调查、处理及接待工作。机构人员应是善于观察、长于沟通、勇于创新和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他们必须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真相及原委,密切监控事态发展,了解事件相关公众信息包括新闻媒介反映、受害公众、社会团体、政府公众反映、内部员工情绪等;将上述信息整理分析,形成处理方案,实事求是、及时准确地上报给企业管理核心,并将经过决策层认定的处理方案迅速付诸实施;作为整个危机事件的首要信息源汇总,处理并发布相关信息,对不实、有害的传闻进行纠正,控制舆论导向。

$" 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当危机发生后,一个门卫的无心之言可能成为外界捕风捉影

的依据。因此务必要坦诚而及时通知内部员工,以稳定阵脚,使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地对付危机事件。在危机面前,如果能使全体员工形成一体,团结一致,则不但有助于解决危机,还有可能因祸得福,使企业的凝聚力得以提升。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将所有的,尤其是尚未确证的消息都公布于众。危机发生后,企业应尽快制定针对内部员工的对策:一是在稳定情绪、稳定秩序的基础上向职工告知事故真相和企业采取的措施,使员工同心协力,共渡难关,赢得员工的信任与支持;二是收集和了解职工的建议和意见,做好说明解释工作;三是做好企业内部公关,统一信息传播的口径,协调各职能部门的正常运作。

%" 对危机进行调查,为制定危机处理对策提供依据。企业出现危机事件后,应及时组

织人员,深入公众,了解危机事件的各个方面,收集关于危机事件的综合信息,并形成基本的调查报告,为处理危机提供基本依据。危机调查要求有关证据、数字和记录准确无误,对事故有关各方面要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不得疏忽大意,对事态的发展和处理后果应及时地进行跟踪调查。危机事件的专案人员在全面收集危机各方面资料的基础上,应认

真分析,形成危机事件调查报告,提交企业有关部门,作为制定危机处理对策的依据。&" 针对不同公众,确定相应对策。对危机事件进行调查、提交了调查报告后,企业应

及时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分析、决策,针对不同公众确定相应的对策,制定消除危机影响的处理方案。__

首先是针对受害者的对策。企业一定要及时而真诚地与受害者进行沟通,给他们以

安慰,倾听他们的意见并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一是设专人与受害者接触;二是确定关于责任方面的承诺内容与方式;三是制定损失赔偿方案,包括补偿方法与标准;四是制定善后工作方案,不合格产品引起的恶性事故,要立即收回不合格产品,组织检修或检查,停止销售并追查原因、改进工作;五是确定向公众致歉、安慰公众心理的方式、方法。其次是针对新闻媒体的对策。危机发生之后,企业要保持与媒体的有效沟通,争取新闻界的理解与合作。

再次是针对上级有关部门的对策。危机发生后,企业要与上级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

系以求得指导和帮助。企业要及时地、实事求是地汇报情况,不隐瞒、不歪曲事实真相,随时汇报事态发展情况,事件处理后详细报告事件经过、处理措施、解决办法和防范措施。最后是针对其他公众的对策。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兄弟单位、社区公众、社会机构、政府部门通报危机事件和处理危机事件的措施等情况,并制定出相应的方案,全面消除危机事件的影响。

!" 做好总结、善后工作。危机过去之后留下的是利益的减少、设施的损坏、赔偿的支

付、人才的耗损、企业声誉和良好形象的恶化等损失。企业在平息危机事件后,一方面,要

注意从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心理效应和形象效应诸方面,评估消除危机的有关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实事求是地撰写出详尽的事故处理报告,为以后处理类似的危机事件提供参照性文献依据;另一方面,要认真分析危机事件发生的深刻原因,切实改进工作,从根本上杜绝此类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

总之,虽然危机时刻游荡在我们周围,虽然危机的爆发是让人措手不及的,但只要企

业从思想上重视危机,从行动上积极地预防和正确地处理危机,就可以避免危机的爆发,就可以使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就可以平稳地度过危机期,使自己更加持久而成功地在商界纵横。

参考文献:

非营利组织的公众信任度研究——以红十字会信任危机为例

杨旸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

刊名:

青年与社会

英文刊名: Young&World

年,卷(期): 2013(3)

& 慈善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葛平修,刘书青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市民政局

刊名:

社会福利

英文刊名: China Social Welfare

年,卷(期): 2011(10)

企业危机的预防和处理

作者:颜帮全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经贸系,四川,重庆,404000

刊名:

学术交流

英文刊名:ACADEMIC EXCHANGE

年,卷(期): 2004(10)

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背后的管理体制根源

杨红星。,郑红艳b

(北方民族大学a.社科部;b.生科院,银川750021)社会与政治2012

新形势下红十字会公信力建设研究

李宏良史玉方

(中共泰兴市委党校)百家争鸣

从体制层面观察中国慈善事业信任危机

作者:钱恺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 430074

刊名:

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 2013(5)

社科院中国社会陷信任危机

社科院报告称64%调查对象认为社会不公平 “社会心态”新观察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国社会心态表现出相当的动态性,同时又因中西文化的交汇和冲撞而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松 2013年1月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北京发布《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这是该所继2011年后第二次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 蓝皮书对2012年中国社会的生活满意度、社会公平感、社会信任、社会情绪、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尊重和认同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总体上分析了目前社会心态的特点、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 “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社会中多数成员表现出的普遍的、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并成为影响每个个体成员行为的模板。”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王俊秀副研究员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王俊秀看来,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心态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相当的动态性,又因中西文化的交汇和冲撞而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半数人对生活现状满意 作为一种发展观,幸福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门课题,幸福的测度也广受关注。幸福测量最常见的是生活满意度测量。 这次蓝皮书生活满意度采用的是“中国民生指数”课题组的数据。该调查委托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电话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51100份。 蓝皮书指出,两次大规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2012年的调查中,44.7%的调查对象对生活状况倾向于满意,满意均值为3.41分(总分5分),低于2011年47%的满意率和3.46分的均值。西部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得分最高,东部其次,中部最低;城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农村居民。不同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存在差异。 课题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全静分析认为,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涵盖家庭、休闲和生活现状与未来信心等三个方面。第一,家庭方面,无赡养老人负担、收入高、有自有住房的调查对象生活满意度较高。第二,休闲方面,休闲活动较多和休息时间

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背后的管理体制根源

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背后的管理体制根源 摘要: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使红十字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 严峻的挑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全方位的思考和努力,其中,管理体制的错位是当下红十字会信任危机频现的一个重要根源。虽然红十字会为之已做出诸多重要探索,但距离理顺体制、还原其社团本色、使其公开透明地运行之目标还任重道远。 关键词:红十字会;信任危机;管理体制 红十字会与联合国、奥委会并称世界三大国际组织。但与联合国、奥委会的妇孺皆知相比,国人对红十字会的认知度相对较低。2011年沸沸扬扬的“郭美美事件”把中国红十字会推上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公众的质疑声浪中,红十字会遭遇到了近年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郭美美事件”挫伤了包括红十字会在内的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使其募捐救助工作遭遇严重困境,据统计,“郭美美事件”后,6-8月公众通过慈善组织进行的捐赠总额为84亿元,比3-5月的626亿元下降866%。[1] 看已经尘埃落定,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刚刚开始。对于大多数民众而言,对于危机事件中红十字会的现实认知,更多的是出于感性和情绪,而较少有理性的思索和关怀。对于一个饱经历史沧桑,具有国际性特征而又身处社会转型加速期的人道救助团体而言,剖析其信任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绝非易事,本文试图从管理体制的视角,对此略作管窥,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红十字会管理体制的严重错位 中国红十字会是国际红十字大家庭中的一员,始建于日俄战争中的1904年,历史悠久,成绩卓著。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可见,红十字会本质上是一个社团组织,具有社会性、公益性和民间性,因此红十字会的管理理应体现出社会力量和民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在阳光下公开透明地运行。但现实中,这样一个具有久远传承和深厚历史积淀的社团长期存在着管理体制严重错位的问题,而且,这样的问题直至今日仍未得到完满解决。 新中国建立伊始,出于巩固政权和安定社会的需要,政府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林林总总的慈善机构进行了全面整改,其中绝大多数都以“封建组织”、“反动组织”和“宗教性组织”的名义而取缔,红十字会是为数不多的得以继续延承的社会团体,但彼时的红十字会却在特殊的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以往的身份内涵,1950年改组后的红十字会成为“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人民卫生救护团体”,隶属卫生部,成为其下辖的一个业务机构。[2]会基本上已经迷失了自我。当然,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下,这样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红十字会的社团本性和民间特征并没有在之后的历史演进中 得到逐步的彰显,虽然在主管部门和隶属关系上有所变更,但都是体制内的变化,红十字会基本没有改变政府职能部门的身份界定。

浅析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

浅析中国社会中的信任危机 ——读《现代性的后果》有感 摘要:现代社会增强了社会成员的流动性,使社会成员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活动永远局限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同时也使得原本可能毫无关系的若干人发生了联系,那么这些人之间产生信任的基础就与传统社会熟人之间的信任区别开来,也引发了现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 本文以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为出发点,首先介绍了吉登斯有关信任的研究。其次,结合本书的内容将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归于两大类:主观方面——社会成员自身的本体性不安全;客观方面——抽象体系入口处的糟糕体验。最后,在建立个人信任、促进代理组织的完善和加强对代理组织的监督三方面尝试性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信任危机抽象体系入口处代理组织 一、信任危机的出现 虽然社会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人与人之间却越来越疏远。我们去农贸市场买菜,担心菜农缺斤短两,因此在农贸市场专门设了公平秤;菜农在收我们钱的时候,尤其是面值较大的钞票总要左看右看就怕收到假币,因此有人专门设有验钞机。这一来一回间,充分表现了彼此间的不信任。现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在无形中增加了社会交往的成本。 信任危机表示社会人际关系产生了大量虚伪和不诚实,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严重危机的用语,指一定社会或群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被人们所遵守,人与人之间缺乏一种道德的联系和约束,彼此都无法相信对方的真诚和忠诚,因此不敢委以对方以重任的现象(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 信任危机增加了社会管理难度,社会交往成本。在信任缺乏的现代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受害者:民众输金钱、输感情,政府的信誉、形象受损。建立完善的社会信任体系,不仅仅是法律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道德体系和价值观体系的建立。

中国慈善组织信任危机成因及其对策思考

中国慈善组织信任危机成因及其对策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慈善组织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不少影响其自身发展的问题。信任危机无疑是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本文将结合近年来慈善组织的发展状况,分析其信任危机的成因,并以此提出化解危机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慈善组织信任危机成因对策 慈善组织主要是指以从事慈善事业,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非政府组织,具有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自治能力,进行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等功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慈善组织在社会救济、扶贫开发、救灾抢险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扶危济困,互帮互助精神的弘扬以及社会资本的积累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近年不断出现的有关中国慈善组织的丑闻事件,如2001年的“中国妈妈” 胡曼莉盗用慈善组织名义谋取私利,“希望工程”善款被人侵吞,2002年山东一民办孤儿院院长董玉阁因诈骗罪锒铛入狱,以及2011年中国红十字会因“郭美美”引发的相关丑闻等,均使中国慈善组织的信任基石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 一、慈善组织信任危机的成因分析 (一)慈善组织工作宗旨的要求与其实际中组织行为的差距 慈善组织与私人企业的最大不同是,慈善组织是致力于慈善事业,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类非政府组织。慈善组织的诚信问题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社会把一部分重要的社会职能——启迪心智、扶危济困、升华灵魂、保护健康和安全托付给了这些组织。而这部分社会职能所包含的意义则深刻地体现在绝大部分慈善组织活动宗旨的内在要求上。因而,慈善组织能否践行组织宗旨,能否履行工作职责将关系着自身形象与信誉的能否维系,乃至组织的生存和长远发展。而近年来不少借慈善之名、公益之名而行私欲之实等偏离慈善组织使命的行为,无疑在不断地削弱甚至摧毁着慈善组织的信誉基石。 (二)信息不对称加剧社会的不信任 慈善组织的运作与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若是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就有可能在慈善组织与公众间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引发公众的误解与质疑。当谣言飞起,势必引发人们不断地猜测与怀疑,加剧社会对非政府组织的不信任。2011年6月,一个名叫郭美美的女孩打着“中国红十字会”的招牌在网上炫富,尽管事后经多方查证并非其所自称的“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但是,此次事件还是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红十字会持续关注与质疑,并导致了中国红十字会自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信任危机。

对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的思考

对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的思考 陈玉倩 (湖南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长沙,410205) 摘要: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引爆了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在此事件之后中国红十字会收到的民众捐款呈直线下滑趋势。本文针对本次信任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应对措施进行了阐述,希望中国能重建一个真正透明、廉洁、有公信力的红十字会。 关键词:中国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信任危机 一、引言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中国红十字会的存在。在那时小小的我心里,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都是善良的天使,她们以救助他人为己任,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后来我逐渐明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并以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而依照相关法律,中国红十字会的职责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开展救灾的准备工作;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对伤病人员和其他受害者进行救助; ②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进行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组织群众参加现场救护;参与输血献血工作,推动无偿献血;开展其他人道主义服务活动; ③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活动; ④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工作; ⑤宣传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的基本原则和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 ⑥依照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的基本原则,完成人民政府委托事宜; ⑦依照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有关规定开展工作。 以前人们只要有捐助的想法,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红十字协会。然而,这样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组织,近年来却危机频发。

2011年6月20日,微博昵称“郭美美baby”的一名90后女孩在网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引起轩然大波。虽然事后据调查结果显示郭美美以及郭美美的资金来源都与中国红十字会毫无关系,但是由“郭美美事件”引发的红十字信任危机却并没有结束。我们可以看到,自6月下旬“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发生后,社会捐款数以及慈善组织捐赠数额均出现锐减。民政部最新统计数据表示,当年全国7月份社会捐款数为5亿元,和6月相比降幅超过50%。慈善组织6到8月接收的捐赠数额降幅更是达到86.6%,其中深圳佛山红会在事件后所收捐款几乎为零。 而在“郭美美事件”发生之前,已经有类似的事件发生。2008年5月,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时期就曾爆出中国红十字会用1300万元购买1000顶帐篷的丑闻,红十字会对外发表声明称万元帐篷系谣传。2011年4月,上海市卢湾区红十字会一张数额为9859元的餐饮发票在微博上被曝光,立即引起了网友的围观和质疑。只是“郭美美事件”引起的社会舆论反响更大,成为了红十字会信任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二、事件原因 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红十字会管理体制缺失 红十字会从根本上说是非盈利的人道组织.具有社会性、公益性和民间性,因此红十字会的管理理应体现出社会力量和民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在阳光下公开透明地运行。但现实中,这样一个具有久远传承和深厚历史积淀的社团长期存在着管理体制严重不健全的问题,与国家体制相同,都实行科层制。从中央到县一共有四个级别,但各级红会的人力调配和经费保障都和总会没有关系。它并没有将民众和社会的力量纳入其管理者的范围中,这就造成了红会管理机制的失序和混乱。 ②善款来源与去向没有公开透明化 作为一个人到组织的慈善机构,它的善款如何处理是社会民众最为关心的,他们有权了解具体的捐款人名称和捐款数额,以及这些善款到底是如何处理的,帮到了哪些群体或哪些人。然而这些在中国红十字会的官方网站中根本无从查起,其官方网站中只有每年的一个预算和决算表,都是比较笼统的收入和支出的数据,并不具体。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原因与对策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原因与对策摘要:信任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社会资本。在我国,由于缺乏有效性承诺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信赖的不确定性乃至不安全性的状况,使得当今中国人深深地感受到信任危机现象的客观存在。研究和回答这种信任危机现象存在的原因,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现实的课题。 正文:信任是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石,具有多层面的社会功能,它对人类社会生活而言具有不可或缺性。信任是社会生活最根本的基础,如果没有最起码的信任,我们的生活将寸步难行。信任常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润滑剂,社会组织的粘合剂,社会凝聚力的基础以及社会系统的动力。在当前,中国社会以特殊信任为主、普遍信任发育不足的信任结构,以及制度信任尚未确立、社会信任总体存量下降现状已经开始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良性运转。因此,剖析信任危机现象的成因,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对我们国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政治课题小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 简单地说,当前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私人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信任和传统的道德性的社会信任,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法制性的社会信任还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 首先,传统的人际信任主要存在于长期的、稳定的、利益没有完全分化的熟人关系之中。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人

际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跟陌生人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这种交往常常是临时的、变化的,而且双方的利益关系可能是竞争性的。在熟人关系中,交往的动机和方式也不同于过去。因此,传统社会中那种强调个人义务,忽视个人权利的信任发展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人际关系。但是,对于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中如何建立人际信任,人们还缺乏准备,社会舆论也缺乏切实可行的引导,因此不少人难免误入歧途。一些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加强了防人之心;一些人觉得既然“先人后己”老吃亏,就干脆“先己后人”,多了利己之心;还有一些人信奉起“厚黑学”来,滋生了害人之心。 其次,现代社会中靠榜样示范来建立道德性的社会信任的方式已经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市场经济的前提是承认社会成员之间个体利益的分化,承认平等交换的正当性,因此,虽然市场经济不反对无私奉献的道德行为,但是,它更注重社会公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付出和收获的平衡。按照这种逻辑,对社会贡献大的人应该得到更多的报酬和奖赏,而不是做自我牺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实行让一部分技能突出或经营有方的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正是这种逻辑的体现。可惜的是,我国的道德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还没有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切实可行的新的道德规范。 第三,形成中的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奉行等价交换的原则,因而每个人的市场经济行为便都不是与他人无关的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性行为。不言而喻,孤立的个

中国红十字会改革—左右为难,举步维艰_3000字

中国红十字会改革—左右为难,举步维艰_3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 小学作文作文网 危机催生的改革 2011年6月,郭美美成为热点人物,中国红十字会遭遇有史以来最大信任危机。舆论普遍质疑官办慈善机构不透明。在整个危机处理中,旧体制与公众期待之间,鸿沟愈深。 “郭美美事件”给红十字会带来巨大负面影响。统计显示,事件之后的两个月,红十字会募款额即跌入冰点,整个2011年,全国红十字会系统接收国内捐款17.78亿元,境外捐款2.14亿元,较前一年大幅下降65%。

赵白鸽临危受命,探讨改革之路。 “任重道远,但我们必须向前走。”2012年8月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上任未满一年的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重申改革决心。 两天以前,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改革思路:理顺政府与红十字会的关系,积极推进红十字会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打造公开透明的红十字会,全面建立综合性监督体系。 以此为节点,在经历一系列信任危机后,中国红十字会踏上变革之路。 清理不规范的冠名,纯洁红会组织。 在以“郭美美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红十字会信任危机

中,任何一个地方红十字会、关联机构、合作企业的“差池”,都会危及红十字整体品牌,倒逼中国红十字会出面救火。因此,在总体改革之前,中国红十字会对于关联机构的整顿已经开始。 近些年,国内各地红十字冠名医院丑闻频发。自今年2月起,中国红十字会开始对冠名医院展开清理,此后两个月间,原先遍及全国的2360多家红十字冠名医疗机构,减少至1603家。进入5月后,中国红十字会联合卫生部发文,要求全国各地评估各冠名医疗机构的管理现状,发现并整改存在的问题,对严重违规者取消冠名权。 增加信息的透明度 红十字会也试图改变信息不透明的状况,这一点曾在“郭美美事件”中饱受抨击。2011年7月31日,中国红十字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试运行。按照赵白鸽披露的时间表,2012年底,捐赠平台和筹资管理系统基本版上线,一年后推广到80%的省红十字会,再用一年时间,所有的功能上线,

关于对中国当前信任危机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信任危机的思考 公共事业管理10—8 贾路敏

关于对中国当前信任危机的思考 近期中国接连发生连串事件,揭示出社会信任危机之深重,民众对执政党、对政府、对干部官员极不信任,典型例子是动车追撞事件,政府说话不论真假,完全没人信,而铁道部新闻发言人那句:“反正我信了。”道出政府信用崩塌的现实, 令人惊叹的是社会信任危不只是民众不信政府和执政党,原来极其权威的专家、尚可信任的传媒、当受尊重的医生教师等,都因其劣行蠢举,失去可信感。 更为严重的是,还是社会信任危机,事实已经弥漫到人间,不用说那些公办的慈善机构,诸如中国红十字会、宋庆龄基金会、共青团属下的青基会等,一个个卷入丑闻。甚至在街上的普通老人,自己摔倒后,要指控救助他的人撞伤他,法官还判无耻老人得直。由之出现老人在街上病倒、摔倒没人敢扶的奇景。而卫生部跑出来制定《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更为笑谈。 社会危机应该这样看:百姓不信任谁呢,当然是说假话做假事的人,尤其是长期说假话、做假事的人。这种人最集中的地方是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是富商,是无良专家和艺人等。为什么他们要骗老百姓,因为只有骗了,他们才能维护、获得自己的利益。群众中流传“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中央只当没看见。”毛泽东说:人民网的眼睛是雪亮的。林肯说:你可以暂时欺骗所有的人,或者永远欺骗一部分人,但是,不可能欺骗所有的人。狼来久了,谁还信!百姓不信时,就是他们失去利益之日!! 普通百姓之间,相互信任吗?由于受大环境的影响,多少有一些人利益至上,确实使利益受损,但这不是主流。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吧,包含那些小商人,不讲诚信的,也没有几个人。因为,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毕竟要靠诚信生活,不诚信成本太高,他们玩不起!所以,诚信流于野! 为了了解社会信任危机,必须了解了当今社会信任危机的大背景,当代中国的具体社会信任问题可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分析。政治层面,信任危机表现为由来已久的“官民”信任,即政府(官员和公务员)与民众以及社会与国家之间的信任问题;经济层面的信任问题,即市场各个利益主体间的信任,主要是在商品和服务提供者和广大消费者之间;最后是社会层面的信任问题,也就是一般社会成员之间,包括公司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问题。从他们之间的关系看,第一种信任又是最重要的,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家是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国民对国家的信任,很大程度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信任基础。 一、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 在国家与社会日益市场化和货币化的今天,政府并不需要像最初的隐性社会契约所规定的那样,为人民提供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计划。事实上,只要民众劳有所得,物有所值,能够通过市场获得比较合理的回报,即是政府对社会契约的充分履行。一种常见的破坏“社会契约”的短期行为就是政府的非理性投资。政府经济类的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很容易博得政治资本,而民生等相关的社会投资则缺乏动力。如果民众对政府民生政策的期望长期无法兑现,自然会影响社会契约的履行问题。最后,即便是政府有意愿加强社会投资,老百姓也不会真正当真。另一种短期行为就是“暗箱操作”以及更广义的腐败问题。一般来讲,“暗箱操作”常见于经济和人事领域,特别是指在招标、采购、录用和审批过程中以权谋私的权力寻租行为。最后,一般民众对反腐败和规制化就产生了“改革疲劳症”,不再信任把这些法律和纪检公共制度看成是“我们的”,而把政府官员列入“他们的”行列,甚至发展成一种“仇官”心态。最后一种短期行为,也是最具爆炸性的,就是官员和政府工作人员私人的跋扈行为,最典型的就是2009年的“邓玉娇案”和2010年的“李刚案”、“钱云会案”。这些事件为什么具有爆炸性,可以导致官民虚拟空间的对立,以及一种“你如何解释我都不信”的状态,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民生和腐败这些长期因素,已经深刻破坏了官民信任的基础。如果作为国家权力代表的官员不被信任,作为国家权力规则的法律不被信任,作

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班级:12经贸英语2班学号:12090316 姓名:王婷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诚信已不仅是一种伦理范畴,而是在伦理范畴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法制内涵,实现由道德自律向法律规制的转化,最终筑就诚实守信这一道德准则的法律化。中国当前社会诚信状况令人忧心。国若无信,国何以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如何实现传统诚信的现代化转化,重新确立起人们对现代诚信文化的信仰,进而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真正建立,始终是中国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诚信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原因,提出前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对策建议。【关键词】诚信缺失现状原因对策 一:当前社会诚信的现状及其导致的问题 (一):现状 为了解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于2011年2月11日至2月14日,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5个大中城市展开了民意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对此数据持质疑态度的同时,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反思。诚信缺失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加大社会的运行成本,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严重者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安定。从诚信主体来看,社会诚信主要包括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这三类主体在当前社会的诚信指数均不乐观。当前社会存在着各类诚信问题,政府有的单位制造虚假增长指数者,企业界有的企业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者,教育领域有的院校学术造假者,等等。有研究者对政府诚信缺失方面进行了归纳,主要体现为有的地方政府或有的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虚报成绩等。企业诚信缺失主要方面表现在:有的企业任意逃废银行债务,银企之间陷入信用危机;企业之间失信赖账,商业信用日趋萎缩;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会计人员做假账,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发布虚假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和消费者;偷税、漏税、走私、骗汇、骗取出口退税屡禁不止。政府和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作为个体的人

中国红十字会危机公关策划

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公关活动策划书 陈驰09113094 09市场营销

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公关活动策划 活动背景: 2011年6月20日,一名微博昵称为“郭美美Bany”的人在其微博上发布多条炫富内容,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声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商业总经理。随后引起了网民对于红 十字会的一片质疑与猜疑。 网名陆续在微博上发出猜疑,怀疑郭美美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的女儿,并由 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质疑与责骂。 随后,红十字会立即做出反应,展开危机公关,立刻在网络上以及多家媒体上宣布郭 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无任何关系,并且也没有商业总经理这一职位。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 江也出面声明,郭美美不是其女儿并且自己也没有女儿。 最后几天,红十字会通过各宗渠道表达自己真的的声音,并且郭美美也在各个媒体公 开表态和红十字会并无关系以及其微博炫富的始终。 尽管郭美美时间稍微平息了一些,但是却引发了一系列对红十字会的猜测与质疑。并 且自郭美美事件后,各级红十字会捐款数量大幅下降,红十字会走入了民众的信任危机。活动目的: 1、通过公关广告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加强红十字会与目标受众之间的交流。 2、通过一系列公关广告,让目标受众了解一个真实的红十字会,逐步恢复民众对红 十字会的信任。 3、通过公关广告向目标受众表明进一步增强善款使用的透明度以及相关人员的监管, 鼓励目标受众向红十字会捐款,半年内捐款数量恢复到同期水平。 4、通过公关广告向目标鼓励目标受众尽可能多的参加义务献血、红十字志愿者等活 动。 活动主题: “三心”——爱心、信心、责任心 本次红十字会公关活动主要通过公关广告表现出来,整个系列公关广告围绕爱心、 信心、责任心“三心”来宣传红十字会及其工作人员在备灾救灾、卫生救护知识培训、 社会服务、传播国际人道法及红十字运动基础知识、推动无偿献血和红十字青少年 道德教育、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预防艾滋病等工作中的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形象。具体

信任危机案例

企业信任危机 从2008年爆出的三鹿奶粉掺加三聚氰胺事件,到近期出现的“瘦肉精”事件以及“染色馒头”事件,一次次食品质量安全事件让消费者变成受害者,很多消费者正遭受着所谓品牌食品的“侵蚀”。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民生。今年1月,《小康》杂志发布的年度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报告显示,半数以上公众对食品“没有安全感”,近期频发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也在不断拷问着我们:食品安全事件的症结究竟何在?因食品质量引发的事故正给我们敲响警钟:中国的食品安全到底怎么了。 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在传统道德氛围里,这不应该是一个问题。然而,在今天却成为一个道德选择难题。从2006年“彭宇案”,到今年“殷红彬案”、“许云鹤案”,这一难题由于执法因素的介入,变得使人更加困惑。不久前,卫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专业技术指导也无助于破解社会道德难题。 不是吗?当你打开水龙头,要相信里头流出来的水没有毒;过马路,要相信所有汽车都会在亮红灯的时候停下来;坐高铁、地铁,要相信它不会突然追尾;就是你睡觉,也要相信这屋不是“楼脆脆”;遇事报警,要相信警察不是盗贼的同伙……如果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喝白水也怕有害元素,我们还能吃什么? 讲小道理,如德国社会学家卢曼所说:“当一个人对世界完全失去信心时,早上甚至会没办法从床上爬起来。”讲大道理,一个缺乏信任的民族没有希望,一个缺乏信任的国家没有未来。大到社会,小到个人,没有信任,便如大海里的船,看不到航行的标识。 医患信任危机 今年9月15日,曾在同仁医院就医的书法家王宝洺,举刀砍向该院耳鼻咽喉科部主任徐文,身中十余刀的徐文肌腱断裂,颅骨、尺骨、胫骨骨折,并大量失血。经全力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 据媒体报道,此次血案肇因于一起长达三年的医患纠纷,王宝洺认为同仁医院的手术失败导致其残疾,之后试图通过各种路径讨要说法,索赔1700多万元。然而因为医患双方所提供病历的真实性问题,三年从未开庭。最后,王宝洺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 同仁医院血案并非偶发孤例,就在一个多月前,东莞市长安医院也发生砍杀医生事件,导致一死一伤。 砍人者卢某年初因面部痉挛到长安医院就诊,医生刘某为其诊治,但病情未见好转。卢某于是辗转到广州、北京等地多家医院就诊,前后共花费3万多元(其中在长安医院花费为136元),卢某觉得用了3万多元跑了多家医院诊治,病情均未见好转,对医生怀恨在心。

红会革新难题待解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2097959.html, 红会革新难题待解 作者:罗屿 来源:《小康》2013年第07期 一切与红十字会有关的事件都首先被打上了问号。“百年老店”中国红会如何重拾公众信任,成为其自我革新的紧迫任务,如何完善制度建设、品牌管理、信息公开?或许,拯救红会也是拯救中国的慈善组织与慈善事业 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官方网站上,5月27日,发出了一则招聘工作人员的公告。提出 的应聘要求,无外乎身体健康、责任心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等。而针对微博编辑这一岗位,任职条件也只是强调了应聘者应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等。 但作为红会官微的“打理者”,仅仅具备这些显然不够,至少还得拥有一颗相对“强大”的内心。 增加微博粉丝量,是红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上任后的一个心愿。 而从现在的情况看,赵白鸽不知该喜该忧。红会新浪官微粉丝总数显示23万,只是若点开每条微博评论,看到的几乎是满屏骂声,即便是6月16日发出的一条父亲节祝福信息,得到的也是很多网友的一个字评价——“滚”! “红颜”祸水,阴霾不散 2011年夏天前,红会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的形象,即便谈不上高大伟岸,至少也有一种 被“善”笼罩的光辉。这一点,从2008年汶川地震时的一些数据,多少可以印证——当时,红会曾创下筹款奇迹,累计收到用于汶川地震的国内外捐赠款物合计人民币42.97亿元。 与之相对应的,是红会在汶川地震时的表现。他们紧急派遣6支医疗队和2支心理救援队赶赴灾区。据不完全统计,各省级红十字会共派出107批紧急救援队、37批心理救援队,为 灾区近23万群众提供了紧急的医疗救援服务……另外,红会还充分发挥民间外交作用,协调安排德国红十字野战医院和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医疗队180余人来华开展救援工作。这些行动为红会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然而,几年之后的雅安地震,红会表现依旧积极,但境遇却有天壤之别。2013年4月20日雅安7.0级强震发生两小时后,红会派出第一支队伍赶赴灾区调查灾情。当天傍晚,赵白鸽亲自带队赶赴震中芦山县,指挥红十字救援救灾工作。 只是,这一次红会收获的并不是鼓励与支持,而是无休止的质疑与责骂。喝倒彩的大拇指倒竖图以及“滚”字,成了红会微博评论中,最频繁出现的字眼——无论其发布赈灾信息,还是呼吁外界捐款。

中国的信任现状分析

中国是一个低度信任的社会,这一点似乎已成为马克斯·韦伯、雷丁和福山等众多西方学者不谋而合的论断。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认为,中国人的不诚实导致了中国人彼此间典型的不信任。雷丁在《中国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中国人只信任与自己有关系的人,他们对家人全然信任,对朋友和熟人则建立某种程度的相互依存感,这些体现了中国人浓厚的家族主义文化意识。福山在《信任》中阐述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华人社会里的家族主义文化十分明显:在家族的圈子之外,人与人之间的信赖感变得相当低,对外人的信任感太低。在他看来,中国是一个低度信任的社会。他进而认为,一国社会信任度的高低与该国经济规模大小存有必然联系。中国社会信任度的低下是中国家族企业向现代化公司转型的必然障碍,并使其时常上演创立、崛起、衰败的三部曲。而与中国家族企业发展对比分明的是,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由于存在较高的社会信任度,故而家族企业一般能较为顺利地建立起现代公司制度,并维持很大的规模。西方学者的上述看法虽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社会在信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但仍然有失偏颇。韦伯的观点之讹误在于,他仅根据以诚实为基础的信任之缺失就简单地认定中国社会中信任度的低下,却对中国以血缘和情感为基础的信任避而不谈。福山对不同类型信任与企业发展及规模的关系之分析颇为深刻,然而,他却与雷丁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都只根据中国人对外人(严格地说,应该是陌生人)不信任这一点就把中国认定为信任度低下的社会。在我们看来,如果将传统中国社会看成是一个血缘、情感和习俗型信任丰富而制度型信任短缺的社会则可能更为准确与中肯。而从经验观察角度透视,当下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着实颇为严重。从这一点来看,韦伯、雷丁和福山等学者的结论是正确的,但他们的论证依据是不恰当的。如果我们的上述判断能够成立的话,那么重新搜寻当下中国社会的信任度低下之原因就成为有待研究的论题。如果从现代性角度加以解析,似能对此做出有一定说服力的诠释。 尽管学界对现代性概念的厘定众说纷纭,但勿庸置疑的是,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它意味着人类在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制度以及知识体系层面的全方位转型。而现代性的“价值颠覆”特质与反传统的批判色彩必然加速了传统价值观念与意义系统崩塌的进程。在现代性的冲刷下,以血缘、情感、信仰、道德、习俗为基础的诸种信任日益丧失了自身得以存续的基础,由此引发了曾在中国古代与近代社会乃至当下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血缘型、情感型、信仰型、道德型和习俗型信任之日渐衰微。此时,似乎恰是上述诸种信任向信息型和制度型信任转变的良机。遗憾的是,当下中国社会信息不对称、法律法规不健全甚而恶法充斥其中等现象并不鲜见,人们的守法观念亦颇为淡薄,这些均表明,以信息与制度为基础的信息型和制度型信任尚未真正形成。概而言之,在既往的多种类型信任逐渐弱化之时,后继的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信任体系却未生成,从而出现转型期的信任真空,这恰是中国社会出现信任危机的根源之一。

什么是社会信任

什么就是社会信任 危机 最近在中国发生的很多事件表明, 中国社会正在面临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信任危机, 有人已经把此称之为中国社会的“全民不信任运动”。 很多事件从表面上瞧, 好像都就是个别事件, 而中国官方与媒体也总就是乐意把它们称之为“突发事件”,但实际上, 从这些年来所发生的那么多、 每每被定义为“突发恶性”的事件来瞧, 每一个事件发生的背后都就是具有必然性的。 如果继续把这样的事件简单地视为就是“突发事件”, 只会就是自欺欺人。 把它们说成就是“突发事件”,也就就是说它们的发生就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这可能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政治说辞,官方可以推卸责任,也同时可以掩盖制度层面的一些严重缺陷。不过,这种认知或者误知非常有害。如果瞧不到这些事件发生的必然性,最终只会导向不可收拾的局面。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预感到这类事件的必然性。人们知道会发生这类事情,可以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可以发生在

她人身上,不知道的只就是,什么时刻会发生,以及事件会以什么形式发生,就是个体暴力、集体暴力还就是其她形式。缺乏安全感导致人人“自卫” 正就是对这种情形的高度不确定性,中国社会在很 大程度上已经演变成为一个“自卫”社会。体现在各个层面。在个体层面,人人自卫,谁也不信任谁,互相欺诈,社会的交 易成本在急速提高。集体层面,一个村子不信任另一个村子,一个组织不信任另一个组织,一个社会群体不信任另一个社会群体,一个地区的人不信任另一个区域的人。一些地方甚至已经出现依靠筑城墙来求得自我保护。国家层面,政府本来就是社会秩序的提供者,但政府本身也在自卫。很多党政官员整天呆在坚固的“城墙”里面,与社会隔绝,但同时恐惧于社会暴力,因此只能依靠暴力机器(例如维稳)来控制社会局面,以免伤害到自己。 各个社会角色的“自卫”就是理性的,因为它就是人们针对“不安全”环境恐惧的产物。不过,这种理性只能导向最终的不理性,即越来越甚的不安全。 中国社会如此严重的信任危机就是如何产生的?这里面有非常复杂的因素。但简单地说,可以概括为“社会不公”。任何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基本社会正义与公正,也就不会有社会信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取得高速经济成长、使数亿人摆脱贫穷的辉煌成就的同时,却彻底失败于提供基

现代性视域下我国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

现代性视域下我国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 近几年,信任危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事实。早在25年前,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就对现代性社会的信任问题做出了精辟分析。本文以其《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为引,将书中所阐述的内容加以归纳概括,认为信任危机的产生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原因,即时—空分离、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制度性存在的乏力以及个人存在的孤独,在简要分析各个原因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现实社会状况,加以剖析我国社会信任危机发生的根源所在。 标签:现代性;信任;信任危机 毫无疑问,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生活中一系列失信行为的出现,信任危机这个新词悄然而至并为现存社会不良现象盖棺定论。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让人们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产生信任危机,“南京彭宇案”的发生让我们反思道德信任危机,而社会中大量“李刚们”的出现则触及了我们对政府的信任危机。这些出现在不同维度的信任危机不禁让我们反思,在当代中国的现代性社会中,为什么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信任危机现象?就我认为,究其根本在于我国现代性社会进程中发生的“断裂”。 所谓断裂,作者吉登斯给出的解释是指现代的社会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1]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的经济生活方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制度正经历着现代性转型的阵痛,人们的社会文化也进行着现代性的变迁,而这些变化交织在一起,难免会使人们在思想上出现怀疑情绪,在行动中生发失信行为。 一、时—空分离 在前现代社会,“什么时候”一般总与“什么地方”相联系。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社会生活的空间维度都受“在场”的支配[1]16。而在现代性社会中,时间从空间中分离出来,社会生活更多地表现出“缺場”的情境。也就是说,前现代社会中的空间充满着实践,一个微小的空间就可以对人们的身体乃至情感和心理产生约束作用。而在现代,地点变得捉摸不定,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通讯、信息,特别是新媒体在现实环境中的无所不在。这种在时—空分离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的现象,我们称为脱域。当脱域一旦再嵌入机制,就会形成由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两种类型组成的社会抽象系统。这一抽象系统,不仅从根本上动摇了“在场”这种传统熟人社会的交往方式,而且让作为信任基础的承诺本身也发生着变化,即从前现代性的当面承诺更多地变成了现代性社会中的非当面承诺。 当面承诺更多表达的是传统社会中有限的熟人交往关系。这种承诺不仅有“在场”作为保障,更有熟人社会中的传统、风俗、习惯为依托,因而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是一种值得信任的承诺。而时—空分离所带来的非当面承诺,使得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信任危机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信任危机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信任危机 细细考量信任危机的形成,应当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是意识形态原因;第二个是法律机制原因;第三个是社会习俗原因;第四个是宗教信仰原因。 首先,意识形态原因。霍布斯有段名言:“我毫不怀疑,如果‘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正方形的两直角之和’这一说法和任何人的统治权或具有统治权的一些人的利益相冲突的话,这一说法即使不受到争议,也会由于有关的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采取把所有几何学书籍通通烧掉的办法,而受到镇压。” 目前,全国每年发生几万起群聚事件,很多都是因为权力部门(政府、警方调查结果)缺乏公信力。一个事件发生之后,如果政府的调查结果有公信力,就不会酿成暴乱事件。正如阿伦特所说:“人们常常发现,长期洗脑造成的最确定结果,是一种特殊的玩世不恭:对任何真理都绝对拒绝相信,不管这个真理有多么可靠的依据。”正因为我们的社会经历过一个人们不能了解基本事实的时期,人们对公权力就丧失了基本的信任,这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非常明确的。 其次,法律机制问题。社会对于人们的行为缺乏有效的外部规范力量,对于造假欺骗行为惩罚不力,惩罚机制不完善,使得造假行为的成本比较低,由此导致毒牛奶、地沟油、盗版书泛滥

成灾。在法律机制健全的社会,人们的造假行为会带来倾家荡产的结果,诚信与造假两相比较,人们才会选择诚信。反之,在蝇头小利的利益驱动之下,人们也会去造假,从而彻底丧失了职业操守,也毁掉了社会的信任。 第三,文化习俗问题。由于中国盛行熟人社会与生人社会的区别对待,对于欺骗外人、生人的行为就缺乏内在的规范力量。这个习俗就是费孝通所提出的差序格局,就像在水中投入一颗石子,水面上泛开一圈一圈的水纹;在中国社会中,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为核心,血亲,姻亲,朋友,熟人,一圈一圈延伸开去,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信任只在熟人圈里,对陌生人世界是完全不信任的,并且由此也认为,对陌生人的欺骗行为并不违反行为规范。差序格局揭示的是一种典型的熟人社会价值观:只是在熟人圈子里才有信任,对于陌生人是完全没有信任的。 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还有一个著名理论:西方是个人本位的社会,中国是家庭本位的社会(家族本位的社会),跟差序格局的意思差不多。个人本位的社会是陌生人社会;家族本位社会是熟人社会。前者人的交往运作一定要靠法制,而后者就要靠关系,是人治。法制就要求信任,就会产生相应的制度来保障信任;人治就不会有信任,也没有制度能够有效地保障信任。 第四,宗教信仰问题。这也是中国人在信任问题上缺乏内在规范力量的一个原因。因为中国是一个无神论(或泛神论)的社会。当中国人撒谎或造假时是没有内心痛苦的,因为他知道除了被抓到之外,不会有惩罚,不会下地狱,所以什么都可以做。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如果没有了上帝,岂不什么事都可以做了?

红十字会信任危机探究

红十字会信任危机探究 摘要 :信任危机这个词近几年频繁出现,指一定社会或群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被人们所遵守,人与人之间缺乏一种道德的 联系和约束,彼此都无法相信对方的真诚和忠诚,因此不敢委以对方以重任的现象(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目前大 众对红十字会的信任程度达到了最低点,本文写作目的是要通过对案例事件的分析以及参考相关研究结果运用文献分析、比较 研究、归纳总结法进行分析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就是要提升红十字会的信任度,不仅要有完善的内部制度和严格的外部监督, 更重要的是其工作人员要有为社会服务的精神、良好地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 关键词: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发生原因 1、引言 近几年,信任危机这个词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信任危机的出现呢?对此我先不作出回答。 现在我先说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小事,今年五一回家过节,一天和母亲去商场买十字绣,我比较喜欢绣字的,图册上有三幅字样,分别是“大展鸿图”、“天道酬勤”和“厚德载物”,我在后两幅间犹豫不决,打电话询问父亲后,最终一致决定要“厚德载物”那副,询问店主后,得到只有另外两幅有现货,“厚德载物”需要提前预定,还得看厂家有没有印。店主阿姨还说就这幅没有什么顾客买,其他两幅都卖的很好。后来店主又说这个社会就是太缺少对道德的认识了,还告诉我有些食品千万不要吃,因为不信任其安全。原来,信任危机早已存在于我们身边。下面进入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1904 年,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最具有影响力的非营利组织,建会以后从事救助难民、救护伤兵和赈济灾民活动,为减轻遭受战乱和自然灾害侵袭的民众的痛苦积极工作,并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活动。就是这样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组织,近年来却危机频发。 2011年6月20日,微博昵称“郭美美baby”的一名90后女孩在网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引起轩然大波。此后,“郭美美事件”就如导火线,波及整个慈善界。无论是而后又相继爆出的中华慈善总会额外捐款换发票、巨款捐赠无故消失等丑闻,还是追溯到08年汶川地震时发生的“诈捐门”事件都引爆了全社会对慈善组织体系的集体质疑,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在一次又一次的丑闻下变得日益脆弱。陷于舆论失控中的中国红十字会,除了应该快速做出危机处理方案,也应该对产生这种危机的原因作出分析。今天,我们就主要从危机的致因角度来分析一下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应对措施。 2、红十字会信任危机的根源 造成企业危机的原因多种多样,危机的种类不同,原因各异,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红十字会信任危机是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档